多元智能理论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6 15:25: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多元智能理论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多元智能理论论文

篇1

一、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MultipleIntelligencesTheory)由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教育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于1983年在《智能的结构》一文中提出后,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教育的“革命性”变革。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引进多元智能理论,国内有专家认为,多元智能理论无疑是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在努力推崇的“素质教育的最好全释”;还有人指出:多元智能理论与建构主义理论一道,构成了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强大理论支撑。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类内涵的能力至少有八种:包括语文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人际智能;自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加德纳认为,相对于过去的一元智力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能够更全面地描绘和评价人类的智力能力。加德纳还指出,人类智能还包含有次级智能和多种次级构成要素。

二、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汽车英语课程设计

(一)汽车英语课程设计的基本条件

Posner(1994)认为,课程设计的基本条件包括:了解学生的需求、兴趣、能力、知识水平等例如:学生需要什么、需要的原因、已有的能力、待补的能力、已有的基础或条件,缺乏什么等等。熟悉课程情况例如,有能力识别和解释该课程的基本概念和技能,全面和细致的有关知识,目前这个课程的开设情况等。擅长听说读写译五项必备能力,具有丰富教学经验,而不是简单的拼凑、复制、模仿依据以上课程设计的基本条件,做好高职英语课程设计就要求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或访谈学生已经完成的课程标准或已经具备的语言知识,要求通过参考有关著作、论文、同类课程、教材等,与同行交流,收集积累案例或经验等等。

(二)汽车英语课程设计的标准

根据Furey提出的标准,高职英语课程设计必须把握下列标准:

1.是否有足够的理论依据英语课程设计必须基于什么样的科学理论基础,是否遵照其本身的科学性和社会性?

2.是否适合学生目标在从事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不但熟悉、掌握学生的自身学习情况、学习兴趣,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效果性。

3.是否具有成功实施的可能性和效果的可评性在从事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要不断自评课程设计的真实效果。

(三)汽车英语课程设计的内容

汽车英语课程设计的内容取决于授课的理念。针对英语语言,如果认为语言是符号系统,课程设计就由语音、词汇、语法、句型构成,强调语言形式的正确性;如果视语言为交际工具,课程设计要考虑的是交际的人,交际发生的条件、交际的目的等。英语课程设计关注的不仅是语言形式的正确性,还有社交的适当性。在教学研究过程中,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根据调研结果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逐步更新,教材从最初的纯英文阅读形式的到单独开发学生的专业英语阅读能力,从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平行拓展,汽车专业英语校本教材内容新颖,图文并茂,根据主题确定教学内容、重点及难点,融专业英语听、说、读、写训练于一体,重点突出,实用性强,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多元英语语言智能,改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三、多元智能理论下汽车英语课程设计需注意的问题

首先,汽车英语以提高口语交际能力为本位,突出应用性本课程在对汽车企业英语应用能力需求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按确定工作任务模块、同时突出语言技能的要求制订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明确了教学应达到的知识标准和技能标准。其次,课程体系整合突出全面性、逻辑性、典型性和实用性本课程以国际汽车行业最新的知识体系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将传统汽车英语课程的以训练专业英语阅读能力为主体的教学内容,整合成为汽车构成的4大部分分别为发动机、底盘、车身、电气设备以及发动机的两大机构五大系统和底盘的传动系统、行驶系统、转向系统和制动系统等各个任务模块以系统的知识主题构成课程内容体系。最后,教学手段优化,突出多元英语智能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将互动教学、角色扮演、案例教学、多媒体听力、课件加视频等教学手段相结合,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用英语分析和理解专业知识的能力和用英语进行专业领域的交际能力,并结合具体课程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延伸性思考,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总结

篇2

1.1多元智能理论与地理教学目标的关系

初中地理教学的课程标准具有多样性,因而在地理教学中应依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析,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就初中地理课程《中国的疆域》为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学会辨别中国的疆域图,并能够在空白地图上标注我国的重要邻国、海峡、岛屿。针对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将课程标准分为学习中国疆域图和借助疆域图辨别位置,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的空间智能、自然观察的智能、语言智能以及逻辑智能。

1.2多元智能理论与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的关系

针对地理学科“借助中国地图辨别我国的地理位置和特点”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从培养学生的自然观察智能、空间智能、语言智能和逻辑智能等多方面智能。比如对于地理教材上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图、相关文字说明以及课后的活动题,学生应该把位置图的学习作为重点,总结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特点。

2.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初中地理教学

2.1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初中地理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并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而不是单纯以应试为目的。教师应充分了解传统教育的不足和缺点,运用多元教学理论,不断革新教学观念,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学生观、评价观和教学观,有意识地从多元智能的角度主动了解学生,认识学生和关心学生,寻找学生的优势,依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断调整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对学生的评价。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地理学科特点为基础,拟定不同的教学方式,配合学生的智力组合特点,寻求适合学生的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2.2丰富教学方法和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认识到学生思想的多样性和看待问题的多角度性,但其认知过程仍以具象思维为主。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认识到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智力结构是不同的,将教学设计多样化,把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充分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动态化、多样化地展现地理信息,营造地理学习的氛围,记录并展示学生学习的成果,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新思想,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找到学习并理解地理知识的不同途径。例如,教师在坚守麦哲伦航海时,由于大部分学生对世界地图了解程度不够,这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或地球仪,动态展示麦哲伦航海时的航线,或者是组织小组竞赛,询问航海的起点和终点,从而让学生理解麦哲伦航海对证明地球是球体这一结论的重要性。

2.3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师可以开展各种与地理知识有关的兴趣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能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例如,教师可以制作我国各行政区的模板,组织学生进行拼图比赛;可以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组织活动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家乡的特征、自然环境、地方特色,将学习和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还可以安排学生组成小组介绍我国的各省的地理常识。

3.结束语

篇3

加德纳(H.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它不仅对当代美国的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等世界各地的教育发展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近几年来,我国教育界也开始了对多元智能理论的探讨,但这种探讨较少涉及多元智能观的评价理论。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不仅关注智能的多重性以及相关教学策略的发展,同时也关注对传统教育评价的改造。加德纳多元智能观的评价理论就是在对传统的教育评价(也即标准化考试与评价)的分析、批判与改造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加德纳在批判标准化考试与评价的基础上建立起了多元智能观的评价理论,这种评价理论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点,对传统教育评价的不足与缺陷之处进行了弥补与改造。它在以下几点上明显地区别与传统的教育评价:1、强调识别学生的强项和弱项领域,提出应该继续学习或投身于有关领域的建议,指出哪些习惯是有创造性的,以及未来评估可以预期的是什么,等等;2、认为对个体的评估应在更接近他们的“实际工作情况”条件下进行,以便对个体的最终表现作出较好的预测,主张不通过语言和逻辑能力而直接观察运作中的智能,使评估成为自然的学习环境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强制“外加”的内容;3、强调教师对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发展阶段和知识形式应保持高度的敏感度,甚至建议对于学生个体差异的敏感程度,应该成为教师能力的一部分。

加德纳多元智能观的评价理论从其独特的理论视角向传统的教育评价提出了挑战和批判,为我们提供了一套教育评价的新思路与新方法。

1、教育评价应成为自然的学习环境的一部分,而不是在一年学习时间的固定部分或剩余部分中强制“外加”的内容。多元智能理论所支持的教育概念认为:教育并非就是已经掌握的各种信息的集中,然后回到或应用于非情景化的场合,而是看重创造与思考潜能的开发,这些技能要靠长期的专题作业来完成。根据这种观点,教育评估应该尽可能地在日常活动的过程中不露痕迹地进行,应在个体参与学习的情景中“轻松”地进行。如果说起初这种评价可能需要明确地介绍有关评价的事,但过后大多数评价项目就将在学生和教师中自然地进行,甚至他们两部分人都不需要明确地意识到自己正在进行评价。也就是说,多元智能观的评价理论主张教育评价应成为学校景观的一部分,应在学习中进行评价,在评价中进行学习。无时无刻进行评价,以获得关于学生的真实情况,而不是如以往那样将教育评价从其他的教育活动中孤立、分离出来。

多元智能观的评价理论主张评估应成为自然的学习环境中的一部分,评估应在自然的、无意识的情况下进行。这种观点值得我们对我国教育评价领域的一些传统做法(如“评估与学习相分离”、“为评估而教”等)进行一番思考。我们认为如果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掌握非情景化信息的人才,而是培养创造性的人才,那么我们的教育评价就应该尽可能在日常活动中进行,应尽可能地在自然的、无意识的情况下进行。因为,个体的创造力只有当一个人在从事发现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活动时,才能得到更好的体现,并且,依赖于只专注个体在某一瞬间大脑中存在的知识的几次标准化考试,往往就有可能扭曲、夸大或明显地低估一个人在更广泛的社会背景下所能作出的贡献,只有在更接近个体的“实际工作情况”条件下进行的评估,才有可能对他们的最终表现作出较好的预测。当然,目前要使教育评价成为自然的学习环境中的一部分,经常性地进行教育评价确实是件很困难的事。但是,如果我们寻求的是能够反映出受试者个体真实情况,特别是个体创造力的评估方法,我们就应该朝着这一方向努力。

2、教育评价不单是在学校中进行,而应在整个社会中进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发现,为某一文化背景下的对象所设计的评估材料,不能直接应用于另外一种文化环境之中,实际上根本没有纯粹文化公平和无文化的题材,每一种评估方法都反映了其文化的来源。而原先西方学校与其外部的社会就是分别处于这样两个不同的文化环境之中。西方学校的学生习惯于在脱离日常应用的环境下学习书本,而在校外和学校影响较小的环境中,学习都是在相关的情景中进行的。这样一来,在学校中所预测的学生成就就很难用来估计学生在社会背景下所能作出的贡献。因此,为了能更加准确地评估学生,多元智能观的评价理论主张教育评价应该在类似的情景中进行才有意义,应以专题作业、过程作品集等形式架起学校活动和离开学校以后活动之间的桥梁。应在与日常实际应用相联系的活动过程中进行评估。而当教育评价一旦要与日常实际相联系,就自然地需要有更广范围内的人士参与这项活动,需要在整个社会中开展。如教师需检查学生交上来的过程作品集,社区人士需提供导师式、师徒制或“特别小组”式的教育,家长应知道他们的孩子在学校里做些什么,和孩子一起(至少鼓励他们)完成专题作业。

多元智能观的评价理论主张在整个社会中对学生进行评估,对于我国教育评价的发展也同样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我国目前的学校教育评估与西方早期学校的教育评估一样,也是与社会评估处于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相互之间不能直接应用、在学校中能得高分或被认为优秀的学生,在社会中并不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成就,这已成了我国教育界的一大怪现象。此外,我国社会还普遍存在着对教育评价的一种错误认识,即认为教育评价仅仅是学校的事情,而对于社会和家庭来说,则仅仅在于了解教育评价的情况,而不在于参与评价。目前我国学校教育评价的这种状况,显然不能准确地预测学生在更广泛的社会背景下所能获得的成就,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我国的教育评价若要想真正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要想适应社会的需要,就应该从多元智能观的评价理论中吸取经验,就应该走出学校的篱笆,在日常活动中进行,让社区和家长充分地参与到教育评价当中。

3、教育评价应以“个人为中心”的方式进行。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看来,作为个体,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七种智力,这七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使得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同样具有较高智力的人,可能是一名作家,可能是一名歌唱家,可能是一名数学家,可能是一名画家,可能是一名运动员。同时,即使是同一种智力,也往往有着不一样的表现形式:同样具有较高身体—动觉智力的人,其中一个可能是在运动场上有出色的表现,而另一个则因为动作不协调根本上不了运动场,但他在棋艺室却有上乘的表现。鉴于此,加德纳所倡导的多元智能观的评价理论指出,教育评价应以“个人为中心”的方式进行,评估方案若没有考虑个体之间的巨大差异、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专业知识的多样化,就会逐渐落后于时代的需要。为了实现“个人为中心”的评价方式。多元智能观的评价理论甚至主张对于学生个体差异的敏感程度,应该成为教师能力的一部分,运用于正常的教学和对学生的评估之中,要求教师能够根据自身心理,针对每个学生个体在不同季节表现出的差异,明智地选择评估的时间和安排学生实践的特定领域。并且,多元智能观的评价理论还强调对个体智能强项的识别,以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多元智能观的评价理论认为,虽然让学生学习共同的知识是重要的,但让学生学会找出自己的强项,追寻他们自己喜欢、有可能成功的领域,其重要性不亚于前者。教育评价应通过一定的方法(如加德纳主持的《多彩光谱》项目的评估方法),给予学生发挥各自长处的机会,以使他们在特定的职业或业余领域内拥有较好的技能,产生自信心。有时,还可以运用这些个体的强项领域作为其弱项领域的“入口”,鼓励儿童以各自的方式战胜过去感到恐惧的挑战。

多元智能观以“个人为中心”的评价方式,实际上是在向传统教育中只有一小部分学生的才能受到重视而大多数学生的潜能却被浪费的现象挑战,主张从识别个体的智能强项入手,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潜能。相对于目前大多数学生的潜能不受重视的现状而言,这种努力的进程虽然困难重重,但这方面的投资却是值得的,特别是对于我国的教育评价来说更是如此,因为我国的教育评价显然是对学生个体的差异缺少更多的实际行动。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小班化教育改革正是从班级规模的改革入手来向这一方向迈进的有力举措。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2]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北京教育研究,2000(9).

篇4

传统教学倡导的基本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形式,即使在如今的职业院校课堂上依然如此,这便忽视了不同学科或能力之间在认知活动和方式上的差异。目前高职教育倡导在通识课程中“以人为本”更加提倡因材施教,从这一点出发设计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了传统教学法并引入多元智能理论;第二部分介绍了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接下来介绍了多元智能理论发展状况,并通过图表形式展示一种用法;最后一部分是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对高职英语跨文化课程所做的教学设计,展示了多元智能教学的成果。多元智能理论促使教师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不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为教师的教学打开新篇章。

关键词:

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智能;教学法;教学设计

传统教学主要以“教师教,学生学”为模式,教师成为课堂的中心,这样便容易忽视学习者在这一活动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但进入新世纪这样的国际化的高科技时代,主要发展特点为知识经济化、经济全球化和高度信息化。这就相对应的对21世纪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的人才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信息素养和能在日常生活与专业领域用外语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因素(例如感觉、情感、需求、信心、焦虑等)日渐受到重视,因为这些因素在教学中极大地影响到教学质量。

1多元智能理论引入

传统的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包括直接法、视听法、语法翻译法、听说法、认知法、功能法等。这些教学法都在不同时期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是也有各自缺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听说法、视听法、认知法,因为就谈到听说法,即在外语教学之中去运用语言结构分析的研究成果,为教学过程的安排和教材的编写提供科学的依据。但是过分重视机械性训练,忽视语言规则的指导作用,对于语言的结构形式过分地重视,对于语言和内容意义有忽视趋势,语言倾向流于“造作”。视听法来自于法国,初创于20世纪50年代,这种教法在组织听说操练时号召广泛使用电化教学设备,比如幻灯、电影等,以便结合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这种教法也存在缺点,视听法重视语言形式,但是忽视交际能力的培养,而且就整体结构而言过分强调,造成对语言分析、讲解和训练的忽视。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鲁尔首次提出了认知法,他的产生是相对于听说法而言的,强调理解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主张在理解新学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创造性的交际练习的主张。为实现外语教学情景化和交际化,主张在教学中广泛利用视听教具。认识心理学是认知法的理论基础,这使外语的教学能够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上,不过认知法作为新体系,认知法还是不够完善的,必须从理论与实践上来结合充实,这些教学法都或多或少对于本文所提到的多元智能教学有着影响。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其多年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多元智能教学理论”,不仅在美国引起了一场教育改革的浪潮,并逐渐席卷世界各国。多元智能教学是一种教学艺术,以心理学为基础,有益于促进学生各方面只能全面发展。在这样一个教师需要不断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学习需求的时代,多元智能教学理论通过其实用、有创意、具有拓展性、激发思维的策略,给课堂教学带来活力,用全新的方式帮助学生完成学习。

2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

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加德纳提出了MI(TheTheoryofMultipleIntelligences)理论,即多元智能理论。人的多元智能理论,包括个体听说读写的言语/语言智能(Linguisticintelligence)、数字推理与抽象思维的逻辑数学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intelligence)、运用身体解决问题的身体/运动智能(Bodily-Kinestheticintelligence)、对观察事物图像化并加以运用的视觉/空间智能(Spatialintelligence)、欣赏演唱的音乐/节奏智能(Musicalintelligence)、与人交往的人际交往智能(Interpersonalintelligence)、自我认识做出适当反映的自我认知智能(Intrapersonalintelligence)、探索自然的自然认知智能(Naturalistintelligence)等八个方面。当然,多年来无数的教育工作者对多元智能理论做出实践,取得很好教学效果,美国的拉泽尔便是其中之一。他在具体实践这一理论时,引入一个全新的教学辅助工具:“多元智能工具箱”(如表1所示),用来辅助教学,实现教学目标。当明确了多元智能工具箱后,便能够从众多的概念、策略、方法、技巧中快速筛选找到教师想要融入教学里的东西。这时可以运用“课程设计调色板”,(如图1所示)在每个智能旁边,写上选取的工具名称,然后简单描述如何使用每件工具已达到教学目的,取得教学结果。在本文接下来的课程实例中,该教师选取了不同的智能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充分锻炼和发展了学生的各项智力。

3多元智能理论发展

“智能”曾一直被视作为静态的、固定的、天生的、伴随人的一生的,不过事实是人的大脑功能几乎在任何年龄、任何能力水平上都能得到改善。如果能有意识地在多角度激发不同智能,人类可以变得更加聪明睿智。美国的心理学家加德纳博士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不止是受一种认知形式的影响。在此认识基础上,他逐渐形成了他的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博士和参与“零点项目(ZeroProject)”研发的哈佛大学其他研究人员提出,人的智能是有多种形式的,而非一种。每种智力是独立的。20世纪70年代后期,加德纳开始写《智力结构》(FrameofMind)一书,并于1983年出版。1984年,由“学习新视野”(NewHorizonsforLearning)组织的以“即将来临的教育爆炸”(TheComingEducationExplosion)为题的教育大会在纽约召开。加德纳在会上向与会教育工作者介绍了他的新理论。这次大会在全国引起了一场教育改革的浪潮,成为“学习新视野”组织的连续八届国际会议的起点。这一系列会议都围绕多元智能理论展开,每届会议都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组织,运用多种方式呈现大会讨论的内容。1987年,心理学家和学习研究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TomasArmstrong)根据加德纳的理论撰写了InTheirOwnWay一书,该书有助于帮助教师和家长了解孩子之间存在的种种差异,以及如何创设人们的学习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超越了智商测试所测量的范围。1988年,位于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的新城学校(TheNewCitySchool)开始实施多元智能理论。该校校长汤姆•霍尔(TomHoerr)指出,“多元智能理论已经超越智力理论的范畴,成为教育哲学。”1993年,加德纳另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书MultipleIntelligence:TheoryinPractice中更新了他的理论。加德纳认为,人有八种智能,有可能还存在我们目前尚无法测量到的其他智能。这八种智能是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智能。正是在这样一个具有开拓意义的教育领域,戴维拉泽尔(DavidLazear)通过《多元智能教学的艺术——八种教学方式》进一步推动了多元智能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那么在课堂上如何根据多元智能教学理论进行课堂组织和课程设计呢?在接下来的章节,作者将会对这八种多元智能详加介绍并以实际案例对其应用加以介绍。

4多元智能理论实践案例——英美文化入门课程设计

把多元智能理念融入高职学生的课程中,研制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课程模式与教学计划,是多元智能理论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最佳的切入点。虽然现代大学教育中,注重学生多方面智能的培养,并积极引进各种教学辅助工具比如多媒体设备等,但是其教学方式仍然是具有教师为主导的局限性,对于学生自身各种技能的培养却无法全面重视。本论文接下来所要介绍的这个课程设计正是多元智能教学理论的实践,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从多元智能工具箱中恰当选取相应工具,创造性地依据课程设计调色板各项目标的要求来完成了四个课时的专业课课程设计。课程主题:英国风土人情简介学科领域:英语跨文化课程教学对象: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2014级商务英语/国际商务教学内容及参考教辅:参考英美文化概况的课程,教材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英语国家社会和文化入门》一书课程时长:四个课时(本文中的教学设计实例只是其中的一个课时)学生人数:36人教学目标:学生将掌握一方面了解英国各个组成部分的风土人情,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智能。

教材/教具:纸笔等文具,用于查阅的字典、电脑,学生日志本,投影仪等教学设备,各式符合所讲述节日的服装道具教室布置:学生提前准备PRESENTATION,教室区中间空出一块场地课程概要:在课前,将学生分成6人一组,每组分配给不同的地区任务,分别为大不列颠、苏格兰、北爱尔兰和威尔士。要求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来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学习这些节日地区的主要概况。学生须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以话剧、演讲、小品等不同方式表现。大家在课下要把自己所负责的地区做仔细研读和学习,并本组内积极合作,力求创新,以一种新颖的方式促进大家学习了解。在课上,教师首先向大家宣布每个小组的准备内容和此次小组结果,然后按照已分好的小组开始做分别的任务汇报。以第一组的讲述苏格兰风土人情为例。第一,做出本小组的即兴简短演讲介绍。题目为“苏格兰情调”可直接发言或借助多媒体设备,简单概括苏格兰地形、人口、特点、当今发展和风土人情等。第二,本小组同学开始表演准备的节目,要求乐器、服装等都是能够反映苏格兰情调的,因此大家所穿的戏服是具有苏格兰情调的格子裙。表演内容有吹奏苏格兰传统乐器风笛、齐唱罗伯特彭斯名曲《友谊地久天长》。第三,该组学生在表演过程中由其他小组做记录,要求在节目结束后对此节目中提到的“苏格兰情调”加以识别认识,并可在节目结束后做评论或提问题。第四,表演结束后,由该组代表做总结,并回答其他组同学以及教师提问,最后老师对本组表现点评,并讲解期中具有代表性的知识点。学生在课上完成上述四项任务后,要留出时间供大家讨论反思,而且要意识到学生的成果汇报是一项十分有效的方式,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学到很多。教师可担任这次活动的主持人,保证学生汇报不拖延时间,而且学生的焦点始终在苏格兰各方面聚合、发散。当所有小组做好汇报后,要引导学生对于他们学习研究这些地区的经历做出反思,并提醒学生注意几个这样的问题:在同学汇报中,你记忆最深刻的是哪一部分?哪部分的风土人情最感兴趣?最喜欢哪个地区?如何认识这些地区的发展,并且可以让大家做个对比。教师带领全班绘制一张地图,用具体代表事物对每一个地区进行说明,并且绘制表格,对各个部分的相同点不同点以图表形式体现出来。最后,给学生布置日志或论文任务,请他们发散思维,可以自己研究的地区为例,或者其他地区,写出自己的看法、希冀等。

5评述和反思

根据信息量,该课程教学为四课时。学生在课前要做好充足准备,课上主要是学生在教师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各项智能的过程,另外,学生应发散思维广泛学习,并小组内分工合作。设计多元智能教学模式,并不是说运用这八种学习活动,有些活动可以同时发生或者结合在一起进行。这一课就是典型的例子。要求学生去做presentation,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多种智力:言语语言(作为正式演讲)、逻辑数学(建立联系对比各个地区)、视觉空间(地图的绘制及想象)、音乐节奏(风笛演奏)、人际交往(团队内合作)、身体运动(话剧喜剧及舞蹈表演)以及自我认识智能(汇报反思及日志文章的写作)。在一种学习体验中运用了多种智能工具,锻炼了学生多种智力。在帮助学生完成完善他们的汇报内容时,与大家探讨的时间越长,学生所获得的认识就越深刻,教学目标就更能达到。为了加深他们的学习,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提前准备的道具材料提出问题。比如为什么演奏彭斯的《友谊地久天长》,彭斯在苏格兰的地位影响等。引导学生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想象彭斯时代的苏格兰,那时候人们的情感表达等。一旦他们进入自己的角色,他们将会从这一部分中获得最大的乐趣。在某种程度上讲,这一课的中心出现在学生最后总结presentation以及最后的日志或论文中。Presentation的制作与介绍能够鼓励学生实际运用他们所学过的各种知识,团队合作这一人际交往智能在此可得到充分发挥。小组内部人员可见仁见智,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借助各种可能的设备仪器为自己的主题服务。这一过程本身对于学生智力的锻炼具有极大作用。

6小结

多元智能理论的出现,对于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的创新起到极大促进作用。高职的跨文化课程作为通识课程必要环节,即具有较强工具性又能体现其深厚人文性、艺术性,为保障教学质量,需根据学生的智能差异,做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英语教学中来,多元智能理论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思维活性能够得到有效的激发,就此而言,基于学生学情考虑,将多元智能渗透到课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周丽华.基于多元智能理论下的英美文学教学刍议[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2):117-119.

[2]戴维拉泽尔.多元智能教学的艺术——八种教学方式[M].吕良环,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3.

[3]加德纳.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4]李科,沈海英.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证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5]黎丽.多元智能理论与英语个性化教学[J].职业圈,2007(6):2.

[6]庞晖.多元智能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及启示[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4(4).

[7]王朝晖.多元智能理论与英语教改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

篇5

【关键词】 多元智能 创设情景 提问能力 培养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针对传统的智能一元化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认为,人是具有多种智能的,个体的智能不是以整合的方式而是以相对独立的方式存在的。在他看来,传统的智能理论过于强调个体的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而忽视了个体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用传统的智能理论无法说明现实生活中智能的多元性和创造性,因此,他在批判性地继承传统智能理论的基础上,对智能的概念作了全新的界定,即智能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加德纳提出了自己对智能结构的认识。他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智能的类型和特点虽然各不相同,但至少具有九种智能,即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关系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和存在智能,每个人都是以各自独立的方式把自己的各种智能组合在一起,形成与他人相区别的智能组合。

多元智能理论以全新的视角阐释了智能在学生个体身上的存在的方式和发展潜能,超越了以往只关注言语―――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而忽视其它智能发展的做法。它提醒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智能差异,也不能假设每个学生都拥有相同的潜在智能。“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而且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视为一种财富而珍惜开发,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物理教学的任务是:初中阶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评价事实证据、制作物理模型、得出科学结论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学起于思,而思源于疑,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初中物理学生的提问能力的培养,有利于物理概念的领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教师要清楚认识到学生个体的智能差异和在不同领域中认知发展的不同步性,寻找发现学生的智能强项和优势领域,开发学生的潜能,为学生创造多种多样的展示提问的情境,给每个人以多样化的选择,使其扬长避短,从而在激发每个人潜在的智能,充分发展每个人的个性前提下,达到更有效的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培养的目的。

1 结合身体运动智能创设情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身体运动智能主要是指人调节身体运动及用巧妙的双手改变物体的技能。表现为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对事件能够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善于利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学生如果具有身体运动智能,一般就会对体育运动特别感兴趣,我们让这类学生平日多参加各类活动类运动类的项目。如,赛跑、打篮球、踢足球、游泳、玩单双杠等等。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就会累积很多的运动技巧和操作要领。我们不妨在学生熟悉的这些要领和技巧中,诱导学生提问。

例如:玩单杠时往手上擦“白粉”。在单杠比赛中,运动员上场之前总要在手上擦些“白粉”。这些“白粉”是镁粉,擦过之后,可起什么作用?还有,在做杠上反转时手是用力握紧,还是稍稍放松?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游泳穿“鲨鱼衣”。在游泳比赛中,运动员常穿特殊的游泳衣――“鲨鱼衣”。穿这种游泳衣的目的是什么?

短跑穿钉鞋。短跑运动员在短跑时要换穿短跑运动鞋,这种鞋的底部安有小钉,运动员在高速奔跑时,小钉可以扎进跑道,有效地防止什么?这是利用了物理学中的什么规律?抛出去的球,在空中继续飞行,这是利用了什么?跳远要助跑。 助跑是为了增大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射击“三点一直线”。在射击比赛中,运动员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掌握“三点一直线”的原理,即眼睛看到瞄准点、准星尖和标尺缺口三者重合再进行射击。这符合什么规律?接力关键在交接棒。在田径赛场上,进行接力比赛时,接好棒是关键。而在交接棒过程中,运动员必须充分利用好什么物理知识才能把棒接好,获得好成绩?

2 结合音乐智能创设情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这种智能主要是指人敏感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等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物理与很多东西都有关系,在悠扬的乐曲声中就蕴含着丰富的声学知识。有音乐智能的孩子对这方面的知识也会更有兴趣,认识更为深入。例如只要在这一方面加以诱导,就会诱发这些问题的产生。

乐器中的物理问题:制造乐器的材料涉及到材料力学和声学效果,用劣质的木头造出来的小提琴、吉他、古筝等乐器,且不说它是否经得起振动,单是音质就大打折扣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乐器的造型除了美观之外,还要看它是否牢固,这就涉及到力学,例如吉他等有共鸣箱的乐器,其共鸣箱的制作是不是越大越好?这得用什么知识去解决?

乐器的定音肯定要靠声学知识,例如C调的Dou音,频率就是多大?又如在吉他的调弦时,就运用了声音的什么原理?关于乐音和音阶中的物理知识又有哪些?

现代音乐已经离不开电声乐器(例如电吉他)和电子音乐了,单靠传统乐器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贪婪。电声乐器的电声原理和电子音乐的合成都与物理息息相关。那么他们涉及了哪些物理知识呢?

不同的乐器为什么即使演奏相同的曲子,为什么听到的感觉会不同呢?

音乐的载体中的物理问题:大概你也经常听音乐吧?对!就是听。但是,总不可能让音乐家或歌唱家老是在你面前现场表演吧?所以,音乐的传播途径、载体非常重要。“绕三日”只不过是对美丽的音乐的赞赏,是一种心理表现,当你听了可以“绕三日”的音乐后,你要介绍给你的朋友听,只靠你的三寸不烂之舌是不行的,最好是送他一只CD或一盒磁带。大家对磁带、CD、DVD都很熟悉了,要是没有这些储存介质,好的音乐就不能保存下来,就不能让我们大多数人欣赏了。可惜,古代伯牙的“高山流水”怎样地动听,我们也没办法听得到;“大珠小珠落玉盆”的感觉是否如此,只有白居易才知道了。现在可不同了,无论是港台音乐还是欧美音乐,只要有钱,还愁没得听?其中,磁带、CD、DVD等录制的技术,非得要物理学中电子技术、数码技术出马才行。其原理你来说说看?

3 借助人际智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重视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在探究过程中,个体学生得到的数据或结论往往是片面的,而让学生通过交流或分工协作,加强了学生间的向心力和友好相处的心态,对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和日后的发展奠定下良好的基础。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学习、探究,养成良好的评价习惯,在取得成功喜悦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发现不足,纠正错误的严谨的科学的态度。并且诱导学生提出新的交流问题。这既有助于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智能。

4 借助视觉空间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视觉空间智能在物理课堂上主要表现为观察能力。观察对物理学研究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伽利略通过观察教堂摆动的吊灯发现了摆的等时性;牛顿通过对月球、行星等运动的观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经过长时间研究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物理课上,无论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分组实验,都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通过开发学生的空间智能,来提高物理提问能力的培养。

现在的学生是看电视长大的一代,这使得他们的学习具有高度视觉化的倾向。幻灯片、投影片和录象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助素材,如果学生在使用这些素材的过程中能由被动的观察者转变成为主动的思考者,问题也就随之产生。

“观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看”。脑科学揭示,人在感知事物的同时也在理解事物,并不是感知在前理解在后,思维与观察是密不可分的,这是多元智能理论提出视觉-空间智能的重要依据。从多元智能的视角分析,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在观察中思考,开发学生的视觉智能,便成为提高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

5 借助自我意识智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也叫自省的智力。是接近自己内在生活情感的才能,是有关人的内心世界的认知。

篇6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初中语文教学;应用措施

多元智能理论包含着丰富的教育内涵与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为初中语文教学带来较多的发展机遇。基于此,本文针对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提出几点多元智能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方式,供初中语文教师参考。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根据对人类大脑的研究而提出的教育理论,从三个角度对其进行定义,也就是在智能多元文化环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多元文化生活情景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发现问题之后总结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每个人的逻辑空间、视觉空间与身体运动空间中,都能够通过智能的反应考虑问题,并且利用自身独特的方式表现个体之间的智能差异。

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智能个体在发展结构中占有较为重要的位置,在任何训练或是发展中,都可以形成较为全面的发展体系,是智能模式不可替代的产物。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元智能理论,可以提高学生的发展效率,创建个性化发展模式,根据学生的特点与智能差异,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多元智能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期间具有工具性特征,主要是因为初中语文教师在应用多元智能理论时可以寻找有利的教学途径,在多元化教学方式中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学习路径中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方式,并且根据学习内容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多元智能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着良好的教学优势。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学习的内容,设计不同形式的教学体系,为课堂教学提供多种选择依据。主要教学体系包括:语言教学体系、逻辑教学体系、空间教学体系、运动教学体系、音乐教学体系、人际交往教学体系、自我认识教学体系与自然教学体系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多元智能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元智能理论为学生讲解语文知识,选择更多的教学途径,拓宽学生的学习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其后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具体教学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将多元智能理论作为考核途径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多元智能理论作为学生的考核途径。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方式集中在笔试上,而多元智能理论教学评价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设置情景化的测验结构,在笔试检验的基础上,考查学生的语言能力。例如,在考查学生《看云识天气》学习情况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视觉教学模式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即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播放云彩图片,然后要求学生识别天气,这样就可以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在考察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多元智能理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错误,进一步学习语文知识。

2.将多元智能理论作为学习途径

初中语文教师在利用多元智能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其作为学生学习的途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增强教学效果的基础上,促进学生个体智能的发展。

首先,初中语文教师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认知能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丰富学生语文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应用课外学习资源,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养成充分利用学习资源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其次,初中语文教师引导学生科学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预测与概括逻辑推理结果,在不断认知文字符号排列、组合与编码概念的基础上,增强学生语文阅读知识的学习效果。

最后,初中语文教师应用多元智能理论为学生营造音乐教学环境。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为学生营造音乐教学环境,在充分利用音乐资源的前提下,增强语文知识的节奏感,使学生受到语言文化美感的熏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语文教师应注重多元智能理论在语文课程中的应用,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学体系,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基础上,增强初中语文教学力度。

参考文献:

[1]欧阳朝霞.探究初中语文多元智能综合性课堂的构建[J].考试周刊,2016(20):32.

[2]李莉.试析初中语文多元智能综合性课堂[J].中学语文(下旬),2016(6):9-10.

篇7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多元智能理论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058-01

一、多元智能理论概述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发展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的,是指任何一个人的智能不像传统教育中所说的那样简单,仅仅限于语言智能与逻辑数学智能,除此之外,还存在其它多种的智能,诸如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认识智能(深入自己内心世界的)以及人际智能(理解他人的)等。

二、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有效指导语文阅读教学

1、阅读思维的多元化。由传统教学观点的一元化到多元化是教学思维上的一项重大突破。这是参与人员必须首先确认的,即确认每个学生的智能都是多元的,现在的应试教学不利于开发学生右脑,全面调动其内在的积极性和自身的多元潜能。推行多元智能理论方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所有学生的各种智能在语文阅读过程中都能发掘出来,使得那些单元智商高的学生考得更好,而那些考差了的学生仍能充满信心;学生不仅获得了语文阅读的课本知识,而且还获得了社会实践的能力。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元的,这样培养出来不同智能强项的多元人才就能符合社会需要,真正印证了“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观点。

2、阅读目标的多元化。基于多元教学理论认定学生智能的多元化,每个学生的个性、感悟、智能的展现兴趣偏好都不会完全相同,如果用统一的目标去套用,本身就不合理,也不符合我们一贯强调的“因材施教”的理念。

目标多元化的实质是,对于不同的学生和他的智能强弱展现,应该赋予这门阅读课程中不同阶段的具体教学目标。从广义讲,课标所赋予“知识目标”的同时,我们还必须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能力目标”;完成考试要求的目标之外,还要求达到社会赋予的“实践目标”。新课程标准中已明确提出了这一点,即三维目标的确定,从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提出了要求。总之,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统一目标最终还是满足不了不同学生具有的多种智能强项所产生的强烈求知愿望,也很难满足学生在社会实践方面的需求。

3、阅读内容的多元化。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是主要的,但除了教材,与此配套的教学参考书、补充读物一般比较开放和灵活,允许教师在一定范围内作些选择。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定的范围内进行选择,使选择的读物既符合教学目标同时又符合学生个人兴趣爱好,以达到较好的阅读效果。此外,结合学生多元智能的强项,还可以根据教师指导或自行寻找适合自己感兴趣的多种课外读物,以及深入社会实践必须学习的那些专业读物。

总之,围绕中学语文阅读教材的多元化,内容丰富,学生有比较广阔的活动空间。

4、阅读方法的多元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方法是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重要工具,是入门的钥匙,过河的桥梁。我们要坚持科学观点,在语文阅读中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

我国中小学语文课堂上提问很少,因为学生从小就接受了一种顺从教育,师长的话,不容置疑,这在幼儿教育时期,有一定的合理性。“三R系统特效学习法”创始人朱松春教授认为:“教学系统中主要是三个主要环节,即一是教育部门包括学校和教师一方;二是家庭和家长一方;三是学生一方。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总是强调在家里是家长做主,在学校是教师做主,学生没有自。‘三R系统特效学习法’别明确学生是主体这个概念。道理是显而易见的,是明确的。所以,在学习这个问题上,一定要以学习者本人――学生为主体。”

只有承认教学系统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才能更好地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贯彻多元智能理论。因为根据多元智能教育理论,只有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才能在适当保留传统教育优点的基础上,全面吸收和开展实现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工作。

此外,面对大量的参考教材和课外读物,学生还必须善于结合学习目标,择优而读,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总之,学生必须掌握各种科学的学习方法,随机而用,因此,自主学习中拥有多元学习方法确实对提高学习效果是极为重要的。

5、阅读测评的多元化。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不仅可以检验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质量等方面的能力,而且还可进一步来检验学生未来运用这些阅读知识来最终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篇8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传统教育观;突破;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

笔者爱思考,在教学工作之余,常常想到,我们的语文教学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文本读解的程式化,文本有机整体的破碎化,文本主题理解的传统化,教学内容的规范化,教学方法的模式化。凡此种种,学生觉得闷,厌得滞,学得了无兴趣。它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桎梏了学生的思想,摧残了学生的个性。最近,我读到的多元智能理论使我对传统中职语文教学的反思以及未来的努力方向有了更深的认识。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内容

美国哈佛大学认知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针对传统的智能一元化理论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智能是解决某一问题或制造某种产品的能力,而这一问题或产品在某一特定文化或特点环境中是被认为有价值的”。他先后提出了: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多种不同的智能。他指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具有四个重要特征:

(1)注重整体性。八种智能是一个整体,同等重要,教育者应对这八种智能给予相同注意力。

(2)强调差异性。尽管每个人都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能,但由于不同的环境及教育的影响和制约,每个人的智能各具特点。

(3)突出实践性。多元智能理论最终的目标及考核的重点是实际的应用能力,以及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他所注重的是主观能动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4)重视开发性。人的多元智能发展水平关键在于教育者的开发。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能够更全面的发展,这是教学的根本任务。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启发

(一)对学生作出正确的定位

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教学关系密切,其内涵极其丰富。把多元智能理论融入语文教学中,首先要教师对学生作个性化分析,对他们的智能作准确的定位,本着一个“人无全材,人人有材,发展个性,便是人才”的观念,明确每个学生的绩优股和潜力股,明确每个学生的现在时和将来时。并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把智能开发与语文教学重点联系起来。同时,让每个学生都明确自己的优势智能和潜能是什么。

(二)对教学过程认识的突破

程式化的传统教学是一种静态模式的教学。与之相反,多元智能理论以其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的特点使教学活动呈现出动态性和开放性,问题的提出更具放射性,探究的结果更具多解性。它更重视学习的过程与个体的积极参与。加德纳在进行多元智能教学设计时,提出了学校的教育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场景化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情景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有条件的可以深入社区进行学习。

(三)对教学目标认识的突破

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使语文教学的目标由单一性到多元性的发展成为现实可能。我们的语文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通晓基本学科的内容和技巧,培养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特定学习主题的深入理解的能力,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

三、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中职语文教学改革

(一)多元智能理论要求中职语文改革教学内容

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从事不同的职业,各职业有着不同的智能要求。这就要求职业学校根据专业所需具备的智能不同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使专业学习和提高专业所需智能紧密结合起来。调整更合适的方法帮助他们去学习,从而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长盛不衰。

(二)多元智能理论要求中职语文改革教学方法

在多元智能理论中,多元智能的潜能是每个人都具备的,但是在发展程度上每个人都有所不同;并且,对于不同的专业,智能要求也是不同的。就拿导游专业来说,对于他们的语言智能要求较高;而对于会计专业来说,对他们的数理智能要求较高;而对于商贸专业来说,对他们的人际智能要求较高。

四、多元智能理论要求中职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素质

首先,应更新观念。霍华德的明朗化经验与麻痹化经验可以运用到中职语文教学中。明朗化经验如民主平等而富有亲和力等能够开启学生智能,促进智能的发展。相反,麻痹化经验如公开的羞辱,愤怒等负面的情绪通常会阻碍学生的智能发展。因此,教师应该看到每个孩子都是天才,没有“好生”与“差生”,只有智能的不同。必须留意每一个学生只会在某一、两方面的智能特别突出;而当学生未能在其他方面追上进度时,不要让学生因此而受到责罚。要多些表扬,少些批评,用更多的耐心与爱心来进行教学,这样才会使学生的多元智能得到开启及发展。其次,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要有很强的综合能力,广博的知识,广泛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不同智能、不同智能发展水平的学生在教学中提出的要求。再次,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具有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智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的能力。

以上是我在学习了多元智能理论后结合本职工作的一点体会,错误之处,敬请指教。

参考文献:

[1] 石颜萍: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启示 [J]. 西安社会科学,2009,(05):154-155

篇9

小学阶段开设语文课程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等素质。因此,多元智能理论倡导的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尊重个体发展的思想和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它对小学语文教育给予了新的启示。

儿童时期是发掘大脑中各种潜能的黄金时期,培养和训练创造性思维能力要从小开始,因此,小学阶段是开发这八种智能最有效的时期,在实践中,我研究并探索出以下几种可行性措施: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爱和欣赏使学生自信地面对学习

我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正确处理好其中一些辩证关系,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实践”的思想,注重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思考。因此,我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把微笑、鼓励带进课堂,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在信任中主动吸取知识的营养,把多元智能理论成功引入课堂,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教师要树立积极的学生观。教师应该用欣赏的眼光对待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教学“面向全体”。

我们知道,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衡发展。那样的话,就是要把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学生“培养”成一种模式化的人,显而易见,这是不符合学生实际的。这就需要我们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学依据。

比如,我的语文实践活动课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对语文的学习充满信心。我让学生想说的说、想表演的表演、想读的读、想画的画、想创编课文的编课文、想做卡片的做卡片。

第二,帮助和期待后进生的进步,如何帮助后进生充满自信地面对学习?我想,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就是可以燎原的那点“星星之火”。使后进生重新树立信心,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的点滴进步,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我正是找到学生的一两点优势智能,以此为突破口,激发其更多的潜能,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感,帮助他们正确了解自己,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最终达到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的目标。比如在课前的三分钟训练中,我尽量多一些耐心给学生,让他们摆脱畏难情绪。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生的转变是要经历一定的过程的。

(二)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环境,让学生轻松自如地面对学习

陶行知先生说过“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儿童的嘴,使他能谈;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有了这个条件,语文课堂才会充满情趣。同时八项智能在学生的身上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课堂成了鲜活的学习乐园。因此从课堂环境来讲,应该结合听说读写活动尽量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例如:1.配乐朗读课文,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2.通过画画儿展现眼中的课文,发展绘画智能和空间想象智能。3.在口语交际课堂上学生能模仿生活场景演一演,在对话的过程中发展了人际关系智能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身体运动智能,如《运南瓜》、《我该怎么办》口语交际训练。4.在日记的写作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发展了学生的自然观察智能,如《春天来了》、《植物的生长》、《下雪》等日记。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享受快乐、学会学习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们呈现在语文课堂上的是明显的语言智能的差异,这便成了学生认定自我的唯一标准。久而久之恶性循环,好多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厌倦情绪,出现了语文学习的两极分化。事实并非如此,我的实践使我感到另一部分学生也可以树立起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只要让其感到“快乐”便会扬起自信的风帆,在语文学习中风雨无阻、远航。

2.由一方面智能的成功树立学习的自信,最终达到开发多方面智能的目标

给学生以勇于尝试的广阔天空,让学生尽情尝试,勇敢挑战,成为敢想、敢说、敢做的新时代儿童!尤其是语言智能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智能。

篇10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教育过程公平状况;公平的建构

教育公平动态地包括教育起点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和教育结果的公平。在教育初步普及之后,人们转向追求教育过程中的公正对待和更高的教育质量。教育过程的公平是教育起点公平的必然延续,也是实现教育结果公平的前提。因此,对教育过程的公平问题进行探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美国哈佛大学的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使人耳目一新,其中所蕴涵的深刻的教育过程的公平理念对我们进一步地探讨教育过程的公平问题,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一、多元智能理论所蕴涵的教育过程的公平理念

1.积极、乐观、平等的学生观

传统智力观认为,人智力有高低之别,从而把人分为三六九等,造成教育中的精英主义价值取向,因此,学生不能得到公平的对待。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智能结构,教育应从每个学生不同的智能结构出发,选择相适应的教育内容、方式和方法。因此,多元智能理论提倡积极、乐观、平等的学生观,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多种智能和自身的优势智能领域,学校里不存在所谓的“差生”,每个学生都是各具智能特点的人才。

2.主张差别性教育

传统智力观认为,可以使用相同的认知标准去衡量世界上所有的人。如果我们超越这种观点越远,就越能证明每个人的心理都与其他人不同。如果再加上以下两个认识:每个人的心理都与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每个人的心理都是人类和社会活动的延伸,就更能证明每个人都有完全不同于他人的心理。我们每个人看起来都不相同,我们的性格不同,我们的心理毫无疑问也不一样。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体的智能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和独特的表现方式,每一个体都具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个体之间的显著差异,使人有理由怀疑,是否应该让所有的人学习相同的课程?即使是同样的课程,是否应该用相同的方法教授所有的学生?如果我们忽略这些差异,坚持要所有的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相同的内容,就破坏了多元智能理论的全部基础。因此,教育方法的确立,就应该反映这个差异。我们不能假设每个人都拥有(或者应该拥有)相同的心理智能,而应该努力确保每个人所受的教育都有助于受教育者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智能潜力。

3.对学业面临失败儿童的特别关注

多元智能理论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对学业面临失败儿童的特别关注。加德纳教授认为,在一些个体的某种智能很突出的同时,另外一些个体却可能存在问题。如果不提供特殊的帮助,后者在需要运用这种智能解决问题的时候,就可能失败。相反,前者成功的机会极大。在儿童教育的早期运用特定的手段干预和强化,可以将大量的儿童提高到前者的水平。他主张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辨认并确定其智能强项的领域(如通过“多彩光谱”项目的评估方法),然后给予他们发挥各自长处的机会。当他们出色地完成一项任务后自然产生的自信心,将会鼓励儿童战胜过去感到恐惧的挑战。有时可以运用强项领域作为弱项领域的“入口”。例如,对于特别具有语言叙述天分的儿童,可以通过他们感到惬意的讲故事方法,将他们引入感到困难的数学、音乐或科学领域的概念。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肯定了个体之间智能的差异,但是他认为这种差异并不表现为好坏、高低、贵贱之间的差异,而是多样化的表现。它充分肯定了每一个人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并进而认为教育通过承认差异、适应差异、追求多样性能够让受教育者都有机会获得适合其特点的教育,这种理念正是真正的、理想的教育过程的公平理念。这为我们更好地探讨教育过程的公平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能有效地指导我们教育的实践。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在教育过程中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公平地分配教育资源,心目中再也不应有所谓的“差生”概念,而只应有各具智能特点的个体。即使那些在学业上表现困难的学生,我们也应善于发现其智能强项,给予他们发挥长处的机会,以培养其自信心,或利用其智能强项的迁移作用来有效地提高其学业水平。

二、学校教育中教育过程公平状况调查

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我走进了附近的一所较早进入新课改实验区的实验小学,调查了五、六年级的300名学生,并访谈了有关的教师和班主任。应该说,该校的教学质量较高,教师素质较好,教育过程公平状况还是比较好的。但是由于传统智力理论的影响,精英主义教育思想的作祟,多数老师对多元智能理论还很陌生或不甚了解,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育过程不公平的现象。

我在五、六年级各随机选择两个班级,下发问卷300份,实际收回287份,无效问卷3份。通过访谈及问卷统计结果表明,教育过程明显地存在不公平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学业成绩明显地与学生的智能类型相关

成绩居于班级前十名的学生(以下称为学业优秀生)与成绩居于班级后十名左右的学业面临困难的学生(以下称为学业困难生)在智能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在被调查的50名学业优秀者中,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皆突出的有27名学生,占54%;其中一项突出的有20名学生,占40%。而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37名学业困难生中,语言智能和逻辑智能皆突出的学生一个没有,其中之一突出的也只有7人,占19%。但是在这些学业困难生中,都有各自的智能强项,如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等。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我们的学校教育过分重视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而忽视了其他智能,从而考试测试的重点也是语言和数学逻辑智能。这不禁使人想起“龟兔赛跑”的童话,故事中由于兔子的懒惰,乌龟坚持不懈而取胜。童话本意在于赞扬坚持不懈的良好品质,这本无可非议;但从另一角度看,拿兔子的长处和乌龟的短处进行比赛,却实在是不公平的。假使龟兔比赛耐压或游泳,恐怕兔子就要甘拜下风而高傲不起来了。

2.在课堂提问方面的不公平

在50名学业优秀生中,语文课上每周被提问次数在六次以上者达37人,数学课上达35人。学业优秀生在课堂上经常被提问的人数占该群体的比例高达72%。而在37名学业困难生中,语文课上每周被提问次数在六次以上者仅6人,数学课上也只有9人,学业困难生在课堂上经常被提问的人数占所在群体的比例为20%。

不少教师为了保证教学效率,在课堂中普遍习惯于较多地安排成绩好的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除了用于警告与惩罚的目的之外,很少让成绩差的学生回答问题。对此,人们一般都不以为然。但现在看来,教师的这种做法从轻处说是对学生的课堂参与机会分配不公;从重处看则是学生的两极分化得以不断产生与扩大的教育根源。

据研究,在课堂提问的内容方面,教师对不同的学生也给予不同的问题。教师较倾向于让学业失败者回答“判断性”、“描述性”等较为简单的问题,而倾向于让学业成功者回答具有“论证性”的较为复杂的问题。在提问的方式上,教师常常鼓励高期望学生积极地回答问题,对这些学生提问的次数也多,在提问较难的问题时,会给这些学生较多的时间,并且引导他们作出正确的回答;而对低期望学生,则常常表现出不耐烦。对学业成功者教师采用言语正反馈的方式显著高于学业困难生。

3.对学生的期望程度方面的不公平

在50名学业优秀生中,老师的期望很高的33人,期望高的11人,一般的6人,没有期望偏低的情况。可以看出,老师对这50名学业优秀生期望高或很高的达44人,占88%,一般的占12%。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37名学业困难生中,老师的期望很高的7人,期望高的11人,一般的16人,另外3人期望偏低。老师对这37名学业困难生期望高或很高的有18人,占48.6%,一般的占43.2%,期望低的占8.2%。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对知识进行分配,而且还对学习知识的人——学生进行标定。教师对自己所接任的班级的学生,通常会加以分类,然后贴上一定的标签,诸如讨喜欢的学生和不讨喜欢的学生,男生与女生,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学生与劳工阶层家庭出身的学生,聪明的学生与愚笨的学生,等等。在教师的心目中,哪些学生有能力掌握哪部分知识,哪些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哪些学生能够顺利毕业并考取大学,哪些学生只能勉强毕业,常常是早就标定好了的。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如何实现其知识标定的呢?主要是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来实现的。关于教师期望的机理,最初是由罗森塔尔(Rosenthal.R.)和雅各布森(Jacobson.L.)的研究所证实的。他们用实证材料表明,学生在校的学习成就不仅受其自身能力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教师期望的影响。换句话说,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成绩好坏,是教师贴标签的结果。

另外,在坐位安排方面,学业优秀生大多被安排在中间或靠前的坐位上,得到老师注意的机会自然就多;而学业困难生大多被安排在后面或两边,很少能得到老师的注意,实际上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在上讲台板演方面,学业优秀生获得的次数明显多于学业困难生。

从调查和访谈的情况看,学业优秀生所获得的课堂资源显著高于那些学业困难生。可以预言的是,那些学业优秀生很有可能在以后的学业中获得成功,而那些学业困难生,如果不能运用特定的手段进行干预的话,将极有可能在学业上面临失败。

三、教育过程公平的建构

如何来构建教育过程中的公平呢?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示。

1.多样化的课程是实现教育过程公平的保障

每一个体的智能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和独特的表现方式,每一个体都具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个体之间智能的多样性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多样化的课程,而不应再让所有的学生学习同样的课程,每个学生学习的课程应该根据各自的智能差异而有所不同,使课程尽可能地呈现出多样性。我们未来的学校可以设置“学生课程人”(student-curriculum

broker)这一角色。他们和学生、家长、教师、评估专家一起参与智能的发现和推荐。课程人根据最近评估而得到的智能分析结果,向学生提出选修什么课程的建议。在统一安排课程的情况下,则向学生提出怎样才能学好有关内容的建议。

2.“通过多元智能而教”是实现教育过程公平的核心

既然每一个体的智能状况各不相同,就没有理由坚持让所有的学生以相同的方法来学习同样的内容。“通过多元智能而教”要求我们的教师通过调动不同智能活动在教学中的各自作用,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进行差异教学,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教育。教育方法的确立,就应该反映学生个体的差异。我们应该努力确保每个人所受的教育,都有助于受教育者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智能潜力。在课程的教学中,有关内容可用多种方式展现,都有多个“切入点”。如历史课可用语言、逻辑、空间或个人理解的模式来教学,几何课也可用空间、逻辑、语言或数学等方面的能力来实施教学。有了多种多样的切入点,至少可以找到一个适合某一个学生。

3.情景化的评价观是实现教育过程公平的关键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观与传统的评价观有显著的不同,在评价的手段上,摒弃了传统的纸笔测验的方法,而采取“智能展示”的评估手段。如可让一个个体展示体育动作来评估其身体运动智能,可通过观察个体如何处理与售货员的争执来评估其人际关系智能等。在评价的目的上,传统的智力测验严重地偏向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而且把测得的结果作为鉴别儿童的唯一指数。智商高于140的称为天才,而低于70的则定为弱智儿。在学校中,这些弱智儿总是被标上“差生”的标签,甚至被弃入“冷宫”。这些学生享受不到本应享有的教育资源,从而失去了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而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是面向学生的所有智能,评价的结果只被看作学生智能的部分表现,不把它作为其智能的唯一指数,也不与其他学生相比较并排序。只将学生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加以比较,并向其提出未来学习方向的建议。对于智能缺陷的评估,可以预测学习者将要面临的困难,并提出通过另外的途径达到教育目标的建议。如通过空间关系学习数学,通过语言技能学习音乐等。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通过“智能展示”的方法,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进行,这种情景化的评价使教学和评价有机地统一起来,使评价更有效地融入日常教学之中。正如加德纳所言,评价原本就是教学里的一环,评价应该成为自然学习情景的一部分,而不是在额外的时间里外加进来的。我们应该让评价在自然参与的学习情景中发生,这样的教学和评价必然是学生乐于参与并受到欢迎的。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沈致隆。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