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流体力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6 07:26: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程流体力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程流体力学论文

篇1

论文摘要:根据环境工程专业特点,分析了该专业技术基础课“工程流体力学”和主干专业课“水污染控制工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文章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师资配置、考核方式四个方面提出了“工程流体力学”和“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改革思路。

论文关键词:环境工程专业;工程流体力学;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改革

“工程流体力学”是研究流体(液体、气体)处于平衡状态和流动状态时的力学规律、流体与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在工程技术中应用的一门科学,是力学的一个独立分支,有其自身的理论体系,其基础理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流体静力学、流体运动学和流体动力学。“水污染控制工程”是关于控制水体污染途径以及各种废水处理方法(包括物理处理方法、化学处理方法、生物处理方法等)的基本理论、工作原理及设计计算的一门科学。“工程流体力学”是环境工程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水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课,这两门课程在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两者之间也存在着重要的相互理论关系。

“工程流体力学”是水利、环境、能源、土木、机械、动力等学科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该课程的教学内容纷繁丰富,其特点是理论性和综合性比较强,概念抽象,难于理解。“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内容与“工程流体力学”内容结合相对比较紧密,如城市排水沟道系统、各种污水处理构筑物等的设计计算,以及在构筑物中的生化反应、化学絮凝反应中水力条件的控制等均是工程流体力学理论知识在水污染控制工程中的实际应用。目前,在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方面,“工程流体力学”和“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正面临着比较尴尬的局面:一方面课程内容趋于复杂和广泛;另一方面在课时量逐渐压缩的情况下,“工程流体力学”和“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内容没有起到应有的相互衔接,教学内容彼此脱离。由此形成环境工程专业“工程流体力学”教学内容与专业课衔接不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感到内容枯燥,概念抽象;而在“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过程中,学生感到工程流体力学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不能够熟练应用工程流体力学基础理论解决水污染控制工程方面的实际问题。

针对目前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的状况,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师资配置、考核方式四个方面提出“工程流体力学”与“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一、改革教学内容

对“工程流体力学”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结合环境工程专业特点,重构环境工程专业的“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对该课程中的主要内容进行优化设计,紧密结合后续专业课“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内容进行改编,为“水污染控制工程”的讲授奠定基础理论知识。“工程流体力学”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两部分,其中在理论教学内容部分,如“工程流体力学”中涉及到的流体粘滞性、流体内摩擦定律等内容,结合水污染控制工程的斜板斜管沉淀池中水的流态所需要的雷诺数内容为实例进行教学内容改革;“流体静力学”中绝对压强、相对压强、真空度等概念、理论在水污染控制工程中虹吸滤池、脉冲澄清池以及沉淀池、污泥浓缩池重力式排泥所需要的静水头压力等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为实例进行教学内容改革;流体运动学中基本理论对“水污染控制工程”中的数学模式的建立为实例进行教学内容改革;“流体动力学”中压力损失理论在水污染控制工程中的水力计算,水射器理论在水污染控制工程中的计量作用、加药作用、射流曝气作用为实例进行教学内容改革等。其次,“工程流体力学”实践性教学内容部分,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除验证性实验之外,增加工程应用性实验,如文丘里流量计、三角堰流量计、巴氏计量槽、毕托管测速仪、虹吸管、孔口与管嘴的工程应用等内容,既加强了动手操作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将基础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综合分析与应用能力,不仅使教学内容丰富,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对“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包括理论教学内容改革和实践性教学内容改革,强调“工程流体力学”基础理论知识在水污染控制工程中的应用。在理论教学内容方面,“水污染控制工程”中的污水沟道系统水力计算、水处理构筑物中水力参数的确定、污水在构筑物中的最佳流态、各水处理构筑物之间高程布置、混合反应池中搅拌强度的确定、过滤池中配水系统的设计及其滤速确定等一系列涉及工程流体力学问题的相关内容进行必要教学改革,加强学生对“工程流体力学”基础理论知识在水污染控制工程中的工程应用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理解“工程流体力学”基础理论知识在水污染控制工程中的重要性,使学生既掌握了“水污染控制工程”应用设计方法、设计原则、计算方法等知识,也加强了学生对“工程流体力学”基础知识在水污染控制实际工程的应用。在实践性教学内容方面,加强工程性应用实验教学内容,从不同的工业企业和居民生活区采集不同的废水水样,根据化验所得废水水质,确定所采用的处理技术和处理工艺,并通过实验验证在各种废水处理工艺中所选择的工程流体力学水力参数,基于“工程流体力学”基础理论知识分析废水处理工艺水力参数的合理性。

二、改革教学模式

“工程流体力学”特点是理论性、综合性、系统性较强,概念抽象、逻辑结构严谨。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授—受”型单一模式,尽管在学的过程中采用了多种形式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但仍没有改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地位,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实践性。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实施探究式、启发式、开放式的创新教学模式,结合水污染控制工程中的实际问题,以工程实例为背景,应用工程流体力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诱导学生积极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教学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根据教学内容性质,“工程流体力学”教学内容可以分为基础理论和实际工程应用两个部分。在流体静力学、流体运动学和流体动力学三个基础理论部分,采用形象化的多媒体演示、软件模拟、小型实验相结合探究式、启发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课堂讨论;在实际工程应用教学部分,如孔口管嘴、有压管流和明渠流部分,以水污染控制工程中的工程实例为背景,采用适量的实际工程图片,丰富教学信息量,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可以使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趣味盎然,使抽象、晦涩的内容变得直观生动。

“水污染控制工程”特点是实践性、工程应用性强,因为不同的废水水质达到处理要求所采用的处理技术、处理工艺不同;即便相同的废水水质,如果污水量不同,所采用的处理工艺也不同;一个废水处理工程,即废水水质、水量数据相同,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处理技术和处理工艺,工程流体力学参数的选择是确定不同废水处理技术、工艺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在“水污染控制工程”的教学过程中,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实施探究式、启发式、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工程实例为背景,通过开放性的实践性实验正确选择工程流体力学参数,并通过实验研究对参数的选择、废水处理效果等进行科学验证。通过工程实例和实践性教学改革,使学生既对废水处理工程设计过程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又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优化师资配置

师资队伍优化,一靠资源,二靠制度,师资队伍优化也是一个相对的渐进过程,优化的标准和措施与所处时代、社会背景及其自身所处发展阶段和学科特色有关。环境工程专业特点要求师资队伍结构合理、质量可靠。“工程流体力学”与“水污染控制工程”是本专业的主要技术基础课和主干专业课,两门课程在讲授过程中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必然联系,这就对师资配置和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建立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定期或不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和实践工程训练,要求讲授“工程流体力学”和“水污染控制工程”两门课程的教师对两个学科均有一定的研究,或者承担一定量研究科研工作,洞悉当前“工程流体力学”和“水污染控制工程”发展的最新前沿理论和技术;其次,在师资配置方面,要求讲授“工程流体力学”的教师对“水污染控制工程”有一定的研究或承担相关科研项目,讲授“水污染控制工程”的教师对“工程流体力学”有扎实的理论研究或承担相关的科研项目;第三,建立教师研讨会制度,讲授“工程流体力学”的和讲授“水污染控制工程”的教师定期或不定期举行教学研讨会,避免两门课程的讲授内容出现彼此分裂现象。如果在师资配置中,讲授“工程流体力学”的教师毕业于力学专业,即使讲授“工程流体力学”的教师对力学有很高的造诣,对该门课程的讲授有声有色,但如果该教师对环境工程专业“水污染控制工程”专业理论知识或实践工程知之甚少,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必然不能够将“工程流体力学”与“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内容相结合,对环境工程专业学生来说,这样的师资配置,必定不是最优化的师资配置。

四、改革考核方式

篇2

[论文摘要]论文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为辅的教学方法。结合实例讲清楚基本概念,够用为度重点突出理论公式的应用是常规教学应遵循的模式,并与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多样化,既能保证课堂信息量大,又能避免单纯多媒体授课的不足,达到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前言

《流体力学》是研究流体所遵循的宏观运动规律以及流体和周围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它建立在现场观测、实验室模拟、经典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基础上,具有严谨的理论性、原理的抽象性、概念多、方程推导繁杂等特点,对学生具备高等数学知识及综合分析与处理问题能力的要求较高,因而大部分学生觉得该课程抽象、枯燥、难懂,普遍缺乏对流体力学理论的感性认识,都有某种程度的畏惧感,导致教师难教、学生难懂成为较普遍的现象。

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土木工程、安全工程、采矿工程、环境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力学等专业的学生都须具备不同程度的流体力学知识和技能,它是各专业后续课程如:液压传动、水力学、流体机械、空气调节、传热学等课程的基础。

为此,作者通过教学实践,就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更新的教学内容、引入高科技的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提高《流体力学》的教学质量。

二、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

《流体力学》的课程体系分为基本理论、基本应用和专门课题三大知识模块,它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微积分知识、力学知识等。学生在接触流体力学课程伊始,对抽象的理论理解速度慢,对枯燥的公式及其推导过程容易厌烦,因而《流体力学》的教学应该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因为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主要是听教师讲课,通过板书教师细致耐心地阐述概念、推导公式、突出重点、强调难点,以学生容易接受的讲课速度,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消化的时间,再配合上教师的表情、手势、师生之间的互动,会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结合实例,讲清楚基本概念

流体力学的概念多、现象多,且很多概念和现象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诸如:拉格朗日法、欧拉法、流线、迹线、边界层等。因而利用身边的实例对这些抽象的概念进行讲解,例如在讲授描述流体运动的两种方法——拉格朗日法和欧拉法时,学生们很难理解。为了将概念通俗化,上课时笔者以城市公共交通部门统计客运量所采用两种方法为例:①在每一辆公交车上安排记录员,记录每辆车在不同时刻(站点)上下车人数,此法类似于拉格朗日法的质点跟踪,它与迹线的定义对应;②在每一公交站点安排记录员,记录不同时刻经过该站点车辆的上下车人数,此法等同于欧拉法,与流线的定义对应。

在讲解伯努利方程原理的时候,例举1912年“豪克”号铁甲巡洋舰与同行疾驶“奥林匹克”号远洋轮相撞的船吸现象,让学生清楚掌握流体的压强与它的流速有关,流速越大,压强越小;反之亦然。

概念是公式推演的基石,没有准确的概念,后续的公式推演几乎难以为继,清晰的概念会使公式的讲解和推演变得更加简易。利用浅显易懂的生活实例来阐述抽象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内部联系和区别,教师易教、学生易懂,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用为度,重点突出理论公式的应用

伯努利方程是能量守恒定律在流体力学中的具体应用,是流体静力学和流体动力学的基础,始终贯穿着整篇教材。在讲解该理论公式的时候,先从容易理解的静力学平衡微分方程推导开始,强调公式所依据的原理是牛顿第二定律,假设条件是平衡、理想、静止的流体,重点引导学生如何理解公式各项的几何意义和物理含义,掌握公式的实际应用。这样学习到后面的动力学伯努利方程时,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学生就觉得不会那么深奥。在讲解相对平衡的流体压强分布规律时,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推导过程,因为它在解决一般平衡流体内部的压强分布规律及其对固体壁面的作用力问题时非常重要。而对于连续性方程和动量方程的学习,只强调记住结论和理解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含义。这样做,有效地避免了大量公式繁琐的推导给学生带来的畏难情绪,也能够做到以用为度、重点突出。

不可否认,依靠粉笔与黑板的教学条件、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手段不先进,教学效率不高,适应不了课程教学学时少、受教育学生数增加的情况。

三、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辅

当前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主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已经普遍地应用于高校的教学中。制作教学用的视频、多媒体软件、电子课件等素材,作为课堂教学有力的辅助教学手段,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利用图文并茂的信息传播方式,将课程内容及有关背景资料以影像、图片等形式,直观地传播给学习者,将流体力学中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能够从感性认识开始,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能够达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流体力学精品课程的建设,教学团队制作了流体力学多媒体电子教案,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逐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课件时,遵循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既发挥传统板书教学中容易带动学生思路、逐条在黑板上书写的特点,在课件制作中根据讲解的进度逐条展现公式条目等内容,同时又将难以理解、难以用语言描述的拉格朗日法和欧拉法、流线、边界层和紊流等抽象概念和流动现象,以多媒体的方式在课堂上直观地呈现出来,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印象。教学团队收集、制作了大量的多媒体素材,例如在讲解雷诺判据的时候,制作了雷诺实验的FLIASH素材,以动画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了流体流动的两种不同状态,以及流态判据—雷诺数与流动速度、管径、流体种类有关系。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表达后,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程的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利用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制作需占用大量时间板书和不易通过板书表述的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的内容一定要做到提纲挈领、重点突出,有所为有所不为。多媒体技术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合理使用与不当使用之别。但是实践应用中,发现有的教师完全抛弃以往的黑板式教学模式,离开多媒体手段就上不了课;有的教师将教材内容全部照搬到了课件中,自己就成了的幻灯片放映员,“照机宣科”;有的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过分追求课件的美观性,界面过于华丽,淡化了教学重点;也有的教师忽略学生对课件内容理解消化的时间,致使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教师讲解的速度,降低了教学效果。上述现象将会造成一种新形式的“满堂灌”,只不过是由“人灌”变成“机灌”而已。

四、总结

流体力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传统教学模式能够将前后知识贯通,突出重点,化烦就简、引入实例形象阐述概念原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进程;多媒体教学能将难于理解的知识通过图文、音像生动地显现出来,帮助学生理解性记忆。借助于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多样化,既能保证课堂信息量大,又能避免单纯多媒体授课的不足,才能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以上是笔者在流体力学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愿与同行共同切磋。

基金项目:2009年安徽省教育厅《流体力学》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许贤良,王传礼,张军等.流体力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篇3

关键词:行业类高校;高等流体力学;电力特色

作者简介:张莉(1973-),女,河南商丘人,上海电力学院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教授;李永光(1957-),男,湖南长沙人,上海电力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上海 20009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电力学院研究生学位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YKJ-201200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086-02

2007年,上海电力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热能工程二级学科首次招生,“高等流体力学”首次开课,授课人数20余人,随后几年间授课人数逐年增长。2012年我校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又增设了工程热物理、动力机械及工程两个二级学科,“高等流体力学”授课范围扩大的同时,授课人数也增加到60余人。但是鉴于我校研究生数量较少、研究生培养历史较短以及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等方面的原因,课程教学的教材只能选用已有的教材。在组织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发现,大多数教材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过于强调基本理论、对数学知识的要求偏高、工程应用方面涉猎很少,或者有些工程学科专业的相关研究生教材又往往缺乏理论深度,工程应用背景针对性强,有的强调高速气动、有的强调水动叶栅流动、有的强调涡动力学等等。鉴于此,作为行业类非重点高校,在“高等流体力学”课程的教学中有必要结合我校电力特色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讨。

一、课程教材的调研

为了能更好地做好此次教学研究工作,课程组首先对高校相关研究生专业的“高等流体力学”教材进行了调研,分别对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东北电力大学等国内若干所大学相关课程的教材及内容做了简单分析。

从调研情况看,所有高校都对流体力学的基本理论很重视,主要教学内容均包括了流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程、流体运动学、势流理论、涡旋流动、理想流体流动、粘性流体流动等,目的是使研究生通过学习流体的运动规律,掌握研究流动的方法进而分析解决实际的工程流动问题。同时,各高校的教材和主要教学参考书还注重与自身学科研究方向的结合,课程的某些重点内容与培养方向相接轨,突出了自身的特色。通过调研发现,“高等流体力学”作为研究生学位课,其教学内容在注重理论基础的同时,还必须要与自身的相关学科研究方向相结合,在注重通用理论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特色。

二、我校授课对象的情况分析

做好此次的教学研究工作,还必须对我校的授课对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目前,“高等流体力学”已列为本校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三个二级学科的研究生学位课程。尽管上述三个二级学科涉及能源、动力、机械等宽广的工程领域,但结合我校的电力特色,这三个二级学科主要是为电力行业培养高级的专业人才,而在电力行业中流动现象多存在于流体机械、动力机械、换热设备、容器、管道等部件,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应在透彻讲解流体力学微分方程组的基础上,注重联系工程实际,偏重于讲解流体在上述部件中的流动以及与这些部件间的相互作用。

研究生生源的实际情况也是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到目前为止,我校共招收6届研究生,通过向历届学生了解发现有以下情况存在:部分同学跨专业(如:数学专业、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计算机与信息专业等)考入学校,本科阶段没有学习过“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即使是研究生与本科专业背景相同的同学,他们也普遍认为”工程流体力学”较难,硕士入学考试时,大都不选考“工程流体力学”,这也使得他们可能在大三、甚至大二学完以后,再也没有系统地梳理过流体力学知识。由于各高校专业方向的侧重点不同,大部分同学对电力行业内的流体知识也不是特别了解;考入学校的学生多数为调剂生,入学成绩整体不高。这些情况都表明,我校硕士研究生入学时的流体力学知识基础相对比较薄弱,需要在授课过程中讲授深层次新知识的同时,及时地对基础知识进行回顾和提醒。

三、教学内容的组织

基于以上的调研和分析,课程组首先对教材进行了选取,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组织。

1.教学目标的明确

“高等流体力学”是为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以及动力机械与工程专业研究生设置的专业学位课程。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结合长期本科教学的经验,确定了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对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方程、理想不可压缩流体的流动、粘性不可压缩流体的流动、层流边界层与紊流流动、理想可压缩流体等内容的学习,深化学生对流体力学基本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为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课题的研究及论文的撰写打好理论基础。

2.教材的选用

“高等流体力学”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的一门传统课程,有很多课程教材可供选用。通过调研比较,西安交通大学有关电力生产的学科研究方向与我校的研究方向比较吻合,其在“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中的学位课 “高等流体力学”选择了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张鸣远等编著的《高等流体力学》一书作为教材,课程组通过对该书内容的分析,也一致认为张鸣远等编著的《高等流体力学》比较适合我校侧重于电力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决定选用该书作为本校“高等流体力学”课程的教材。与此同时,将调研中搜寻到的各有特点的教材作为参考书目推荐给学生供他们参考使用。

3.教学内容的组织

在进行“高等流体力学”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时,结合我校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学科建设,既照顾到经典流体力学的通用知识,又重视课程知识的针对性、行业应用的特殊性、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与学校其他研究生课程的关联性。课程内容的组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奠定扎实基础。“高等流体力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较强的课程,作为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课,在加深学生对流动所伴随的物理现象的认识、概念的建立及规律分析的同时,还应努力加深学生学科知识分析和研究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分析和解决流体力学问题的水平及能力。

(2)突出电力生产特色。针对我校研究生的专业背景和学科研究方向,强调本学科与电力生产流程和设备的结合,强化学生应用流体力学知识,认识并解决相关电力工程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保持基础理论知识与工程应用知识的相对平衡。

(3)注重课程的关联性和完整性。在关联性方面,首先与本科阶段的教学内容要有恰当的分工和衔接,其次要避免与其他相关课程之间缺乏衔接;在自身内容体系的完整性方面,既要注意到对数学知识回顾和补充的必要性,又要对工程中不常见的复杂流动概念的介绍有所兼顾。

考虑以上几个方面,课程组将教学内容梳理成五部分,第一部分安排了“矢量运算分析”、“场论知识”的回顾以及曲线坐标、张量分析知识的补充;第二部分“流体力学的基本方程”主要介绍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流体力学的控制方程组以及一些相关的重要定理;第三部分“理想不可压缩流体的流动”介绍平面势流,空间轴对称势流和理想流体中的旋涡运动,其中对平面势流里的复位势、叠加法、镜像法和保角变换法做重点讲解;第四部分“粘性不可压缩流体的流动”中介绍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的精确解,小雷诺数流动,层流边界层流动和紊流,其中对工程中应用较多的层流边界层流动和紊流做重点讲解;第五部分“理想可压缩流体的流动”分别介绍一维流动和平面流动,其中对一维流动做重点讲解。

四、教学模式的探讨

学生的学习情况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模式的探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在有限的学习时间中学习好内容繁多的“流体力学”。

1.教学方法

“高等流体力学”是一门基础课,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部分内容较多,涉及的公式推导也比较多,传统的“黑板板书”的教学手段对教学信息的处理和呈现都比较单一,造成学生对于传热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有一定的难度。为此,课程组以教材为蓝本编制了电子课件,教学中采用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突出传统板书中能够清晰讲解复杂理论推导的优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图像清晰生动的特点。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这种教学方法既达到了避免研究生在课堂上因长时间精力高度集中而产生疲劳的问题,又有利于他们理解并掌握复杂的流体力学基本理论的教学效果。

2.教学手段

尽管本课程以课堂讲授教学方式为主,但要避免“填鸭式”的讲授,要注重以启发式讲授为主的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课程组结合本科“工程流体力学”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做到几个注重:注重物理概念与数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强调物理含义的数学表示以及数学内容的物理解释;既注意严格的理论推导,又注意叙述的深入浅出;注重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在引进概念介绍方法时,突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及推理要点;注重从与教材不同的角度或思路来讲述同一教材内容,以丰富学生思维和联想能力;注重引导学生围绕课程内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再结合课程组教师的科研积累,搜集并提炼出了大量与电力生产紧密关联的工程案例,通过案例的讨论和分析,增强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提升课堂教学的互动效果,增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辅助教学

仅仅通过课堂上对教材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配套地做大量的习题,才能较好地使学生掌握具有理论性强、公式多、数理基础要求高的“高等流体力学”课程。考虑到我校研究生教学的特点,课程组根据教材的主要内容编写了典型习题集。习题集力图做到习题具有典型性,能够对应教学内容的各个知识点,学生通过习题的练习,能有效地掌握教材中的基本知识。此外,习题集中的习题也尽可能地结合电力生产中的流动问题,帮助学生对专业关联工程问题进行认识和思考,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4.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成绩应该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学生对课程的整体学习情况。为了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全程学习过程和最终的学习效果,课程组经讨论明确了课程的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定得出,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的分配比例是2∶8。平时成绩包含作业、考勤、课堂表现等几部分。期末考试采用笔试形式,考试试卷从建立的试卷库中随机抽取。

期末考试是课程考核的重头戏,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为了增强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实行考、教分离是一个较好的督促办法。为此,2012年课程组根据课程的教学要求组织编写了试卷库。试卷库中的试题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题型一致,试题表述清楚,要求明确,无偏题、怪题,难易得当,考核的知识点覆盖面宽,能考核学生掌握知识以及应用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能力的情况。此次编写的试卷库共包含试卷6份,至少够三年使用,随着试卷库的使用,课程组还拟将对试卷库进行不断扩充。

五、结束语

“高等流体力学”的日常教学工作一个任重而道远,为了适应高等流体力学服务于日新月异的学科发展的需求,提高该学位课程的教学效果,更好地为本校研究生人才培养服务,课程组将把教学研究工作不断地持续进行下去,搜集最新最前沿的相关信息以补充教学内容,探讨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效果,及时对习题库和试卷题库进行更新。相信只要教师多花一点时间,多动一点脑筋,多找一些教育学生的切入点,因材施教,一定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鸣远.高等流体力学[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董守平.高等流体力学[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6.

[3]王献孚.高等流体力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4]王松岭.高等流体力学[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

[5]周云龙.高等流体力学[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篇4

关键词:流体力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2-0124-02

实践性教学中的实验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实验教学是高等院校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许多学生对实验教学环节重要度认识不够,“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普遍存在。传统实验教学方法单一,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探索求新的愿望,使得实验教学效果与预期目标难以一致。因此,为提高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有必要对传统的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改革。

工程流体力学是热能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等专业重要的技术基础课。该课程的基础理论和物理概念较为抽象和深奥,许多复杂的流动物理图像难以用语言清晰地描述。因此,实验教学环节在流体力学教学过程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和理解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应得到相应重视[1]。本项目就流体力学这门实验课程,从教学模式、考核制度、实验教学流程、实验设备和教材等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

一、流体力学实验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实验教学方法单一。按传统的演示教学模式,教师对实验过程的讲解过于详细,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从实验原理,到实验步骤,过于详尽的讲解会抑制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讨和敢于创新的能力。

此外,由于高校扩招,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而配套的人力和资金相对匮乏,教师不得不增加每组实验的学生人数,导致出现少部分学生动手,多数学生围观的现象,从而限制了每个学生参与实际操作,提高动手能力的机会。

2.实验考核方式片面。在课程体系上,实验教学不独立设课时,从属于理论教学[2],严重制约了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导致实验设备台套数不足、仪器陈旧落后等问题。另外,由于实验成绩对理论课成绩影响较小,导致学生对实验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积极性不高,“重理论而轻实验”。

另一方面,实验成绩主要根据实验报告的质量来进行评定,忽略了学生实验预习情况,以及实验操作情况的表现,考核形式单一片面。

3.实验室教学流程不规范。学生做实验之前,与实验老师联系,临时预约时间,这种教学流程使得实验室的开放时间很短,开放范围缩小,只面对部分学生,严重限制了实验设备的利用率。

4.实验设备和教材更新慢。很多流体力学实验设备陈旧,不能及时更新换代。例如,大多流体力学实验如雷诺实验,局部阻力损失实验等都需测量流体的流速。传统测流速的方法是利用接水称重的方法,通过测质量流量求得,程序烦琐落后。不仅阻碍学生接触了解先进仪器设备的机会,还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使得实验效率下降。相反,若采用电子流量计,只需学会读数即可,可以大大缩减实验时间。

另一方面,实验教材内容陈旧,脱离实际,实验环节每一步都讲解得很清楚,学生只需要照表填写即可。这种“照葫芦画瓢”的方式会抑制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流体力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

针对上述流体力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本文提出以下解决方案对流体力学实验进行改革。

1.采用先进教学手段。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老师无须进行详细的讲解,只适当地释疑解惑。而节约的实验时间可充分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制作教学课件,介绍与本实验相关的工程实例图片或动画,激发学生兴趣。此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灵活选择不同的实验。对于基础较差、动手能力较弱的同学,可选择一些基础验证性实验,如不可压缩流体恒定流能量方程实验等。而对于悟性高、基础扎实的同学,可鼓励他们参照已有的实验设备和实验条件,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以合作的形式完成创新性实验。此外,为保证实验效果,让每个同学在实验过程中都有机会动手实际操作,要严格限制每组实验的参与人数在3人以内。

2.考核方式改革。针对实验课程不受重视的问题,可将流体力学实验课从理论教学中分离出来,独立设课,学分可设为1―2个学分。通过独立设课,单独对学生实验成绩进行考核和评定,可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程的重视,从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对于实验的最终成绩,可结合三方面进行评定。一是平时成绩,是对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报告撰写等综合情况的判定。二是期末考试成绩。考试时,可由学生随机抽取实验项目进行实验,并回答老师的提问。老师对学生现场回答问题、实验操作及结果分析的综合能力进行判定。三是科研创新成绩。可根据学生自行设计的创新性实验,和撰写小论文的情况酌情给分。最后,按照规定的权重系数,来评定学生的期末最终实验成绩。

3.全方位开放实验室。针对传统实验室管理体系中存在的实验室设备利用率低的问题,可建立开放式实验室,从而实现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上的全方位开放。开放式实验室的实现可通过建立网络化实验教学平台来实现[3]。网络化实验教学平台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全校师生对实验室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大大提高了实验室管理的先进性和便利性。实验课网上选课系统是网络化教学平台的核心内容,学生可输入个人登录号和密码登录此系统,来进行实验时间和对应实验项目的预约。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登录此系统查看实验成绩。此外,网络化实验平台还可共享包括实验室师资力量、实验室简介、实验设备介绍、多媒体课件等相关方面的信息。

开放式实验室[4]的建立不仅可以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还可以缓解实验高峰期,设备台套数不足而引起每组人数过多的问题。同时,通过学生自己在实验平台上预约实验时间和实验内容的方式,使得学生可灵活支配课余时间。

4.实验设备和教材及时更新换代。实验设备的及时更新,要求实验教师多搜集资料,留意最新的实验教学设备,多与兄弟院校之间进行交流互动,这样才能及时淘汰落后的设备,提高实验效率。同时,配套的实验室建设资金也要及时预备和拨出,否则只能是空谈。

实验教材必须要跟设备同步[5],及时删除不做的实验,并增加新的实验内容。此外,教材内容应注重流动机理、工程实际应用的讲解,而实验步骤相对简单化,以留出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教材内容应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及便于自学的原则。

三、结语

流体力学实验教学是流体力学这门课程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流体力学实验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在实验教学模式、实验考核方式、实验教学流程、实验设备和教材等方面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探索,使每一个完成流体力学实验的学生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为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和创新人才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俊俊,庞S佶,王晓彤,刘素霞.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流体力学》课程实验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16):225-226.

[2]梁延鹏,曾鸿鹄,李艳红.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流体力学实验教学改革[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11):155-157.

[3]邓辉,张志宏,顾建农.面向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流体力学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科学,2013,16(5):72-74.

[4]胡仁杰.营造开放的实验教学环境,开展开放式自主实验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7):822-826.

[5]宋国利,盖功琪,苏冬妹.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2):91-94.

Teaching Reform and Exploration of Fluid Mechanics Experiment

WU Qiong,WANG Wen-huan,LIU Hai-long,REN Hong-bo

(College of Energy and Mechanical Engineering,Shanghai University of Electric Power,Shanghai 200090,China)

篇5

“数学是透视世间万象的工具”,用这句话来形容林智对数学的认识,既贴切又恰当。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他有着对埋头实验室做科研的痴迷;作为一个社会人士,他又充满着对世间万物强烈的好奇。他试图用钟爱的数学理论去解构这个世界,把枯燥的论理与世间的繁芜融合起来,化复杂为简单。

他把数学中的偏微分方程、随机过程、渐近方法、变分法、数值模拟等数学理论和工具应用于海洋世界、城市污染防控及各项交叉学科当中,取得诸多原创性成果,得到国内外认可的同时,他并未停下科研的脚步,仍继续把“应用数学”这一学科的价值发挥到实处。

他就是浙江大学应用数学研究所副所长林智,一位青年导师。

从数学到流体力学

1998年,林智就来到华南理工大学应用数学系,从此叩开了数学世界的大门。2002年,他去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读博,一次机遇让他的科研轨迹开始转向。

“在美国攻读博士期间,由于二年级时进入了由Richard McLaughlin和Roberto Camassa两位教授主持的“应用数学及海洋科学联合流体力学实验室”担任助教,主要指导本科生进行实验研究和整理数据,自此对流场中的各种混合输运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于是,林智选择了McLaughlin和Camassa两位教授作为论文导师,并在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数学与地球科学协作”(CMG)项目的资助下进行博士阶段的学习。从此,正式进入流体力学科研领域。

“万物皆数”――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这句话固然过于夸张,但林智始终相信,数学的魅力就在于它的抽象理论应用能够揭示各种现象和问题的本质,让人们发现这个世界的精彩。

林智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认为在流场中“混合输运建模分析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自身所处生存环境的变化规律,同时能够在实践工程中预测、防控这一类过程,而且在经典流体问题――比如刻划湍流和混沌的特征和形成机制的研究上,也是常用的数学手段”。

从2005年开始,林智就在利用类Sobolev多尺度测度和概率工具刻划混合输运、建立广义弥散―扩散模型、对混合输运作变化法优化控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取得到一些原创性成果。

流场中混合输运方面的系列研究,让林智建立了全面的数学建模思想体系。之后,他开始把眼光转向了更为真实、复杂的海洋世界。

解构海洋世界

海洋,辽阔而又深邃。自古以来,人类从未放弃对海洋世界的探索。从远古时期的鱼盐之利、舟楫之便,到航海时代的战略要塞、运输渠道,再到现代文明的深度利用、服务社会,海洋的应用价值被逐渐提升,蕴藏在海洋中的丰富资源被逐一发掘。

近年,随着海洋经济步伐的持续加快,海洋环境的保护之声日渐迭起。因此,更好地了解海洋环境、利用海洋中数量庞大的生物资源,就成为新时代海洋发展战略中的关键一环。

痴迷于流场中混合运输问题的林智认为,“微小生物个体的流动产生混合输运,已经成为多个学科领域专家所关心的问题”。在这种局面下,要与地球科学、生化医药和工程控制等交叉学科科研人员展开联合研究。

2010年起,林智就把数学建模思想应用在了海洋中生物资源模拟上。

他寻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建立了模拟生物体游动产生标量混合输运的首个随机流体力学模型。原创性地刻画了稀疏生物个体随机游动产生的统计力学问题,并导出了同时适用于势流场和Stokes流场的等效扩散系数公式。

在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标量混合输运的统一测试分析、仿真及优化控制”时,面对复杂流下标量的混合输运的混合测试问题,基于混合输运问题的多尺度、多机制特性,他探索出一种能应用在各种尺度和物理图景、具有广适性的统一混合测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和导出优化控制策略,揭示了混合输运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同时为标量混合的科学和工程实践提出了最大利益化模型。

通过直观地引入类Sobolev范数的多尺度混合测度,基于经典热扩散方程进行的广义偏微分方程建模,他得到了在混合程度上与精确解等价的等效标量分布……这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具备更好的广适性,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回国短短几年,林智就与浙江大学海洋科学和工程系、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展开合作,建立了长久的合作关系,开展了稳定广泛的学术交流,为今后海洋流体问题的全方位研究,搭建了更加坚实的科研平台。

大数据下的城市建模

流体,不仅仅只局限于海洋。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脚步加快,各色污染物大量涌现,对空气、土壤产生了极大威胁,严重阻碍了各大城市的良性发展。

“我希望数学能够突破原有框架,为人类发展服务”。2014年,浙江大学与帝国理工大学成立“联合数据科学实验室”,这为从不拘泥于实验室做科研的林智带来了一个契机,他开始从反问题的角度,研究考察城市环境内各种污染物的生成、传播和控制问题。

纵观我国科研领域近几十年的发展,有关反问题的理论研究、数值计算和分析方法一直备受重视,例如在一些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科学领域和工业研究中(如工业、环境监测、医学诊断、设备安检、地质勘探等)均广泛应用。尤其是以数学为中心,聚集了大量物理、化学、材料、医学、环境、计算机等多学科、多领域的科学家,早已开展了深入的交叉合作。

基于此,他积极参与了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应用反问题的建模与计算”和“反问题的数学建模、计算及应用”。项目结合英方的高性能数值算法和浙大数学系团队的反问题方面的建模成果,展开了研究。一方面,通过对正问题的研究评价和预测污染物的影响;另一方面,能过反问题的研究反演介质参数、污染源位置和强度等性质,进而对污染进行优化控制。

篇6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诺贝尔奖中没有设立与数学相关的奖项。有人猜测说诺贝尔的女友最终嫁给了一位数学家米塔-列夫勒,故而诺贝尔一直耿耿于怀,而在设立该奖时把数学排斥在外。实际上这种说法是经不住考证的。从诺贝尔的科学观来看,诺贝尔成为19世纪的著名发明家和实业家,其主要原因在于他拥有敏锐的直觉和非凡的创造力,不需要借助于深奥的高等数学知识。在诺贝尔所处的19世纪下半叶,化学领域的研究跟高等数学的结合并不紧密。因此诺贝尔本人根本无法预见或想象到数学在推动科学发展上所起的巨大作用,因此忽视了设立与纯粹数学及应用数学有关的奖项。

这种结果导致了与数学密切相关的力学学科中的很多著名科学家都未能获得诺贝尔奖。例如上个世纪的三大力学家普朗特、杰弗里·泰勒和冯·卡门都没有得到诺贝尔评奖委员会的青睐。普朗特在边界层理论、风洞实验技术、机翼理论、湍流理论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被称作“空气动力学之父”。杰弗里·泰勒的研究对流体和固体力学及它们在气象学、海洋学、航空学、水力学、金属物理学、机械工程和化学工程的应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他是知名的实验家和理论家,能够凭直觉并运用最简单的方法发现新现象。冯·卡门是20世纪最伟大的美国工程学家,开创了数学和基础科学在航空航天和其他技术领域的应用,被誉为“航空航天时代的科学奇才”。而当今健在的哈佛大学教授赖斯(Rice)由于在断裂力学和地震方面的贡献也曾经得到过诺贝尔奖提名。但是这几位影响和改变了人类生活面貌的力学家并没有得到诺贝尔奖,这确实令人扼腕叹息。

力学家很难获得诺贝尔奖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是由其学科属性所决定的。力学或者说应用力学是建立在牛顿力学基础上,研究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和变形的科学。它是物理学最早的一个分支,但是自从流体力学出现,它与传统物理就分道扬镳了。此时的力学主要倾向于用应用数学的理论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而近代物理则更多地注重研究微观粒子的规律。力学也被钱学森定义为“技术科学”,是衔接工程与数学、物理的桥梁;在西方,力学有时候也指应用数学。故而与更多关注原创性成果的物理、化学、生物、经济等领域相比,力学家更加关注应用,因而与诺贝尔奖的初衷有所出入。值得庆幸的是,尽管诺贝尔奖中没有数学奖或者力学奖,也有几位力学家因为其开创性的研究获得了诺贝尔奖。实际上,力学的逻辑和工程思维训练对于他们的获奖也有很大益处。这些幸运的力学家主要有以下几位。

瑞利——诺贝尔物理奖得主

瑞利(Rayleigh,1842~1919)是英国物理学家,1873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879~1884年任卡文迪什实验室主任,1905~1908年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1908年起任剑桥大学校长。他的研究工作几乎遍及当时经典物理学和力学的各个领域,一生共发表了400多篇论文。瑞利在弹性动力学领域指出:在地震中应当存在一种沿自由表面传播的偏振波,后被称为瑞利波或者L波。瑞利也提出了直接求解变分问题的瑞利(Rayleigh)近似方法,并应用于求解工程振动问题的固有频率。在流体力学领域,他研究了液体在表面张力作用下的失稳,称之为瑞利失稳。

尽管瑞利在力学上有诸多贡献,但是他获得诺贝尔奖却是因为在1895年发现了气体中的一个稀有元素——氩(Ar)。当时他发现从液态空气中分馏出来的氮,与从亚硝酸铵中分离出来的氮,有着极小的密度差异。但是他那经过严格数学逻辑训练的大脑使他具备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不轻易把千分之几的数据偏差归结于实验误差,因而没有与诺贝尔奖的桂冠失之交臂。

瑞利一生发表了许多学术论文,他文笔清雅畅达,所写文章大多有严格的数学证明,定量十分准确。后来,他把自己的论文整理为一部五卷本的论文集。论文集的开头,他写下了这样的言词:伟大精深啊/上帝造物之奇妙!/研究探索吧/求得世界奥秘/乐在其中矣!

布里奇曼——诺贝尔物理奖得主

布里奇曼(Bridgman,1882~1961)是美国著名的实验力学家和科学哲学家,是操作主义的创始人。他曾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和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并于1942年担任美国物理学会主席。布里奇曼因发明产生很高压力的装置及利用这一装置在高压物理领域内所做出的贡献,而获得了194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一位美国学者评价布里奇曼的工作时说到:“几乎没有任何其他物理学领域能够与高压物理学相比,高压物理学主要是一个人的工作。”从1905年开始,布里奇曼就研究了物质在高压下的力学性能。他创建了一种新的高压装置,可产生10 GPa(十亿帕斯卡)的压力。他利用该装置,广泛地研究了100多种化合物在高压下的物理性能,如压缩性、电导、热导、拉伸强度和粘度等。在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方面,他发现金属的塑性变形与施加的静水压力关系不大,而受剪应力的影响较大。这些结论已经广泛应用于塑性加工、机械、材料、土木、水利、航空航天等领域。

篇7

关键词:InP;HEMT;流体力学模型;特性仿真

1 前言

InP基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HEMT),相比与于传统的晶体管器件,以其独特的高迁移率、低噪声、高增益特性,在国防航天、毫米波通信、卫星遥感以及雷达等军民用领域,拥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3,4]。本文通过模拟仿真研究 InP基 HEMT 器件的基本特性,包括直流特性,交流特性等,对器件的工艺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外对 InP 基 HEMT 进行了制备上的大量研究,但是对器件模型以及仿真平台的研究还有大量的工作,以及其他技术和基础科学上的研究有待进一步进行。

本文的工程中,采用 Sentaurus TCAD 半导体器件模拟仿真软件,针对 InP 基HEMT 建立流体力学模型的模拟仿真平台,通过观察分析仿真的结果,为化合物半导体器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2 InP 基 HEMT 仿真模型分析

半导体器件在仿真的时候使用的物理模型包括传统的蒙特卡罗模型、传统的漂移扩散模型和适合深亚微米器件的流体力学模型。出于计算效率的原因,本文主要使用了流体力学模型模拟仿真了 InP 基 HEMT 的转移特性、输出特性和频率特性。并对其进行了分析研究。

3 In P基HEMT器件仿真特性研究

用Sentaurus TCAD 软件进行InP基InGaAs/InAlAs 材料HEMT 器件的仿真,主要研究分析了其直流特性和交流特性,结果显示该模型能够很好的对目标器件进行特性上的仿真。

本论文所建工程中,器件上层为高掺杂帽层,以减小接触电阻。中间为T型栅,其次为12nm厚InAlAs厚势垒层,再加上Si材料delt 掺杂层,提供沟道层的二维电子气。下面是 3nm 厚 In Al As 材料的隔离层。沟道层材料为InGaAs材料,厚度为15nm。下层为缓冲层和InP材料衬底。

3.1 直流特性分析

图2和图3分别表示不同栅槽深度器件的转移特性,跨导,和输出特性。从仿真结果中可以看出,栅槽越深,阈值电压越大,而跨导值也会变大,输出特性的值会减小。因此,栅槽深度对器件直流特性的影响相当重要,要得到较好的器件特性,应综合考虑栅槽深度对各种参数的影响,从而在器件的实际制作中结合工艺制作相应的尺寸。

不同栅槽宽度对器件特性的影响可由图 4 和图5 显示。根据仿真过程发现,栅槽宽度对器件的转移特性和跨导有很大影响。没有合适的栅槽宽度,会得到很不理想的特性曲线。经过不断的尝试,最终得到合适的栅槽宽度。由仿真结果可发现,栅槽宽度对输出特性的影响并没有跨导那么大。仿真结果符合实际。在实际栅槽腐蚀中,栅槽宽度很难控制,往往材料在横向上是相同的,腐蚀液很容易扩散,因此实际的腐蚀宽度很难把握,而纵向是异种材料,通过选择腐蚀比较容易控制栅槽的纵向深度。

如图6 所示,栅极势垒值对转移特性和跨导的影响仅限于增大减小阈值电压,对跨导的大小并没有影响。从图7可以看出,对于输出特性,不同势垒值影响了其输出值的大小,随着Vd的增大,曲线先增大后趋于稳定。从器件结构可知,势垒的不同使栅极电压对二维电子气的浓度的影响有所变化,因此导致了输出Id的不同。

3.2 交流特性分析

结合实际工艺中的栅槽腐蚀,定义了不同栅槽深度,主要仿真了不同栅槽深度下的fmax和fT,分析了栅槽深度对器件交流特性的影响。

HEMT交流特性中,我们主要关注器件的频率特性,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指标分别为截止频率fT以及最高振荡频率fmax,截止频率指的是漏极电流的增益h21下降为1时的频率。最高振荡频率fmax时的是晶体管的单向化功率增益为1时的器件工作频率,也是器件所能进行功率放大作用的最高工作频率[5]。

从图8和图9仿真结果可以看出,深槽深度在3nm时的fmax和ft均大于1nm和5nm时,即表明,栅槽深度在一个合适值的时候,fmax和ft才会达到最大值,而且栅槽深度不应该过小,也不应该过大,应处于一个合适的区间。这一仿真结果对实际器件研发有直到性的意义,应综合分析器件各特性,寻找最合适的栅槽深度。据调研,目前数字腐g这一方法可以精确刻蚀栅槽深度,因此对制造理想栅槽深度的器件很有意义。

4 结论

从仿真结果来看,所建立的InP基HEMT器件模型具有良好的半导体器件特性,适用于高频电路。但仍需不断优化改良,后续的工作可进一步放在 HEMT的栅槽。应进一步完善栅槽腐蚀的工艺,确保栅槽腐蚀更为精确,以免与实际要求差异太大而影响器件的应用。在仿真工作中,所模拟的掺杂情况与实际器件可能有一定差异,为更精确的模拟器件,还应该进一步研究所建立的器件模型中的掺杂分布情况,并完善SDE中的模型。

参考文献

[1]姚立华.国外InPHEMT和InPHBT的发展现状及应用[J].半导体技术,2009,11:1053-1057.

[2]高勇.半导体材料科学中的漂移扩散模型和流体动力学模型分析[D].河南大学,2004.

篇8

关键词:实践教学;创新;能源动力工程;改革

作者简介:代元军(1978-),男,河南正阳人,新疆工程学院电力工程系,副教授;孙玉新(1982-),女,吉林蛟河人,新疆工程学院电力工程系,讲师。(新疆 乌鲁木齐 830091)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9-0102-02

能源是世界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动力,能源的科学开发和优化配置,是当今各国现代工业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乃至富民强国的必由之路。新疆有着极为丰富的能源资源。据统计,新疆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预测资源量,分别占全国陆地预测资源量的30%、34%和40%,光、热、风等资源也在全国占有较大份额,这为新疆建设国家能源战略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新疆如此丰富的特色资源下,新疆本科院校能源与动力本科专业如何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结合新疆特色和学校特色,改革和创新层次分明、知识和能力逐级递增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摆在能源与动力工程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难题。

一、分层次建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基础教学实验中心

分层次建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基础教学实验中心,将“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三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基础技术课程的相关实验组合起来,并提出把“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课程所涉及的相关实验设置成四个层次的教学实验方案。

第一层次实验:基础性教学实验。主要是指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实验(验证性实验),其中包括实验方法、实验技术的基本训练。例如在“工程流体力学”课程中设置了两个专项实验:雷诺实验、伯努利能量方程实验。在雷诺实验中,主要让学生观察水流的流态,即层流和紊流现象,然后测定上、下临界雷诺数,最终使学生了解流态与雷诺数的关系。在伯努利能量方程实验中,主要是观察流体流经能量实验管时的情况,并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从而加深对能量方程的理解,并最终掌握测量流体流速的原理。在“工程热力学”课程中,设置CO2临界状态观测及P-V-T关系测定实验,通过该实验了解CO2临界状态的观测方法,增加对临界状态概念的感性认识,以及对课堂所讲的工质热力状态、凝结、汽化、饱和状态等基本概念的理解,掌握CO2的P-V-T关系的测定方法,学会用实验测定实际气体状态变化规律的方法和技巧。

第二层次实验:“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中所涉及主要物理参数的测试手段和方法的实验。主要是指温度、压力、流量、比热、流速、传热系数、传热温差及数据采集等测试手段和方法的训练。例如在“工程热力学”课程中,设置气体定压比热测定实验。该实验让学生了解气体比热测定装置的基本原理和构思,熟悉本实验中测温、测压、测热、测流量的方法,掌握由基本数据计算出比热值和求得比热公式的方法,分析本实验产生误差的原因及减小误差的可能途径。在“传热学”课程中,设置综合传热性能实验。该实验通过测定不同表面状态及气流条件下管道的综合传热系数,观察和分析影响传热的各种因素,从而对传热过程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第三层次实验:实现设计目标的综合性实验。主要是指以实现某一功能为目的,构建工程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构想、设计、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换热器结构改造的传热性能对比测试实验。该实验的测试对象为学生设计的换热器外表面不同形状的肋片,通过实验测试其传热系数,找到最佳的肋片形状。

第四层次实验:知识延展性实验。主要是指通过互联网、多媒体、可视化技术介绍新知识、新技术、新发展,以期延伸和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和相关专业知识面。

通过以上四个层次的实验训练,能够培养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的流体及热工实验的实验方法、实验设计、实验技术等实验能力,为进一步开展专业课学习和专业性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分级建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实验基地及教学实验中心

1.初级为专业基本实验

主要培养学生掌握能源动力工程领域常用的实验方法,使用常用仪器、仪表,学会处理数据,具有规范、熟练、准确的实验操作技能,重在学知识、练技能,属于专业学习中的初级水平。专业基本实验主要包括“公差与金属材料”组建2个实验台位,“自动控制原理”组建2个实验台位,“热工过程检测技术”组建2个实验台位。

2.中级为专业综合实验

以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为主线分别以热电工程模块、制冷空调工程模块、新能源工程模块三部分构建专业平台实验。

热电工程模块包括锅炉实验平台、汽轮机实验平台、热工过程自动化实验平台;制冷空调工程模块包括制冷原理及设备实验平台、空气调节实验平台、供热工程实验平台、食品冷冻冷藏原理与设备实验平台;新能源工程模块包括风能利用与控制技术实验平台、太阳能利用与控制技术实验平台。

3.高级为设计、创新实验

在三大专业方向模块综合实验的基础上,依据自主专业创新教学环节和毕业设计课题,组织大三、大四学生参加专业大赛或者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教师拟定实验大纲、提出问题让学生自行思考、分析、设计、优选,重在锻炼科学思维,发展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大胆创新的学习习惯。这种设计创新实验是基于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之间的实验,主要结合专业大赛和毕业设计来进行。

三、建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校内仿真实习基地,改革传统生产实习模式

生产实习教学环节是为了加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课程的理解、增强对所学专业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重要实践环节的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实习质量难以达到预期。以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方向之一的热电工程为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在电厂实习花费较大;电厂企业出于安全和经济效益的考虑,和学校很难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由于电厂岗位工作的资质要求,实习学生不能上岗操作,生产实习只能是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实习效果得不到保证。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在自治区煤炭煤电煤化工实训基地建设工程的不断推进下,新疆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将传统的单纯的在电厂企业生产实习模式改为校内仿真实习与校外实习相结合,并逐步过渡到以校内仿真实习基地为主的生产实习模式。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新疆工程学院的300/600MW火电厂仿真实验室开展与实际电厂 1∶1仿真的运行操作和故障处理的训练。

在仿真实习中,学生主要熟悉、掌握锅炉机组及其主要附属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和运行特性;熟悉锅炉机组各系统,如煤粉制备系统、风烟系统、疏水排污系统等的运行方式,运行监控系统及自动控制系统概况;熟悉锅炉机组正常运行中监视、调节的主要内容(参数)及其调节方法,如负荷、给水、燃烧、汽温等的调节和监视;熟悉锅炉机组起动前的准备内容,起动程序及起动过程中的有关注意事项;对锅炉机组的几种停运方式、停炉程序、停炉后的冷却和养护等熟练操作;掌握锅炉机组的事故预防和处理方法,学会分析有关事故,如给水、汽温、管子爆破、煤粉爆炸、熄火等,以及事故发生原因、预防处理的方法;熟悉考核锅炉运行的主要经济指标。生产实习模式的改革改进了学生的思维模式,强化了学生的工程意识,提高了学生参与实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

四、改进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毕业设计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在毕业前关键性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完成的工程设计或者论文。通过该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的锻炼,复习和巩固本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对已学知识和未学知识的综合学习与运用能力。改进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要求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毕业设计所涉及的内容,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应该在授课过程中加强讲授和训练,让学生尽早掌握毕业设计的理论知识。要根据专业方向和现有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提出贴近生产一线的毕业设计题目,并且要保证题目的多样化,使得学生能尽量根据毕业后的工作方向确定题目,以便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专业要求。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应该加强检查指导工作,保证学生能够按时按质的完成毕业设计。严格对毕业设计进行考核,通过考核评定出不同的等级,表彰设计过程中的优秀学生,以此来督促和提高学生做好毕业设计工作。

五、结束语

在新疆经济大发展的推动下,新疆工程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教研室通过积极调研和深入思考,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改革,并在实施过程中加以修订和调整,最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秦春艳,才博.新疆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22):3-5.

[2]程远,俞端仪,吴重光.建立校内仿真实习基地 改革传统生产实习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7,(3):32-36.

[3]新疆工程学院.2013级本科专业培养方案[Z].2013.

[4]李华彦,董丽娜.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与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27):140-141.

篇9

【论文摘要】针对目前液压传动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试图从学生心理、社会需求这一视角出发,大胆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寻找一条适合现代教学理念的教学新路子。

液压传动课程是机电一体化类、机械制造、数控技术等机械相关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机械类各专业课中难度较大的课程之一。对该专业学生而言,动手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如何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实现真正去做,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学改革提出的要求。因此,本文针对液压传动课程自身特点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从学生心理、社会需求出发,对教学改革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一、目前液压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内容多,学时少

使学生能够阅读、设计一个完整的液压传动系统是“液压传动”课程的教学目的。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应对以下内容进行讲解:流体动力学的基本理论、液压元件的结构原理、液压基本回路及液压系统。这些内容前后相关,在教学过程中需通盘考虑,缺一不可。传统教学计划中总教学课时在100学时以上,现在随着教学计划的改革,教学学时已缩减至50学时左右。如何处理好教学学时与教学目标这一矛盾,是该课程教改面临的首要问题。

(二)学习困难

液压传动以流体力学为理论基础,概念、原理较抽象,各类元件及传动的原理非常不直观,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同时,该门课程实践性也较强,教学过程中安排的四个实验项目,绝大多数为验证性实验,实验课上很多学生是“看”实验,而不是“做”实验,即便动手做,也只是动手不动脑,很少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由此导致学生理论学习困难、应用基本不会的局面。

二、教学方法探讨

针对以上液压传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何改变传统的理论授课、集中实验、期终考试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可进行以下教学改革。

(一)依据必需、够用原则安排教学内容

液压传动课程主要由三部分内容组成:流体动力学、液压元件、液压回路。这三部分内容既有自身的特点和知识体系,彼此之间又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这门课时产生一种“内容繁杂、知识散乱”的迷茫感觉,课程的知识要领很难把握。如何使学生抓住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这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面对的难题之一。对此,在课程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应坚决贯彻“必需、够用”的原则,在阐述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同时,重点突出其技术的应用和实用,大量删减理论偏深、偏多的推导及证明。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一是应打破原有的编排顺序,将流体力学和液压元件基本原理、液压元件原理和液压回路分析等有关内容结合起来讲授,加强知识的连贯性,以利于学生的理解、接受和记忆。二是应重点介绍液压元件作用、基本回路的特性、整机系统的分析等。三是应简要介绍目前新型液压技术。 (二)依据学生主体原则采取教学措施

目前,大学液压传动课程教学过程主要以教师授课为主导,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这与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相悖。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力量。因此,课程教学改革应充分考虑学生及社会实际需求,从学生心理需求出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始终贯穿着学生主体原则,改变过去那种“我讲你听”的“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探讨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首先,学生自主学习,应先给学生提出些问题及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和要求去自学,培养大学生从书本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从被动地接受中走出来,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应让学生懂得教师只是他们的疏导者和助学者。其次,应进行多种方式的理论讲授。在学生自学基础上,教师对课程中每一章节,都应开展重点、难点部分的理论讲授。教师可根据每一章节自身特点,采用多种方式,如液压元件部分采用直观性教学方法,让学生对照实物,学习元件工作原理,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发表意见,最后由教师总结归纳。这样教师可减少繁琐的简单说教,学生也可得到必要的锻炼。回路部分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用动画形象生动地表现回路的中液压油的流动方向,执行元件的运动等,控制过程一目了然,加上讲解,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最后,学生自拟实验。液压传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学生能否实际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验内容和实验教学方法有关。因此,应结合实验室条件,删除部分验证性实验,同时增加动手型、设计性实验。教师在此类实验中只对学生提出实验内容、实验要求,提供实验设备,由学生根据所学的液压基本理论知识,自己拟定实验方案、实验步骤,选配相应液压元件,连接液压回路,并独立操作,自行发现并解决问题。这样,就能为学生创造主动思考和主动参与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10

关键词:MEMS设计;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2-0186-02

一、引言

微机电系统技术也Q为微机械(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是融合硅微加工、非硅微加工和精密机械加工等技术设计和制作特征尺寸在微米量级的电子机械器件。微机电系统是集传感、执行、信号处理和控制电路、接口等于一体的微型器件或系统。常见的产品包括微加速度计、微流控芯片、微马达等。目前,全球制造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发展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制造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而MEMS技术能服务于航空航天等诸多领域,具有巨大的经济前景和积极社会意义。近年来,针对MEMS领域的巨大人才需求,高等院校陆续开设了适合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的MEMS专业课程,MEMS设计教学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与MEMS设计相关的理论、版图设计、有限元计算、数据分析等,能应用理论与方法独立开展设计工作,培养符合现代MEMS设计所需的应用与创新能力。

二、问题分析

以往的MEMS课程对相关设计理论、方法、技术亦有一些介绍,但实践环节较为薄弱。我国仅少数院校设有正规的MEMS专业,可借鉴的成熟教学模式少,我们在实践中也陆续发现了一些问题:

1.教学重点确定。MEMS设计涉及知识点多,例如微流体力学、有限元等,都可以扩展为独立课程。如何确定教学重点,在有限学时内将基本点讲透彻,让学生能确实掌握重点知识和有效开展实践,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教材选择。教材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源泉,MEMS设计既涉及到多领域的基础理论,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实践特征,需要学生能借助有限元等将理论应用到器件设计中,而目前国内的书籍或偏重概念和原理性的介绍,或是类似软件使用说明书,难以找到能贯穿符合现代工程需要的由理论至实践的设计类教材。

3.软件实践环节的具体实施。软件实践是开展MEMS设计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由于MEMS设计中往往涉及到多个物理场的耦合计算,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软件和教学实例,难度和工作量要适中,便于学生在短时间内熟悉基本操作,同时也要反映MEMS器件设计的特点,让学生感觉到利用教学软件逐步探究的乐趣。

三、教学方法改进

1.教学计划和教案的构建。针对目前缺少合适教材的情况,教研组自行编制了适合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案,如图1所示,从种类繁多的MEMS器件中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挠性微加速度计、微流控芯片、薄膜泵三类器件为对象。以器件的关键技术指标为牵引,建立科学的授课体系结构,优化整合教学内容,逐步引入理论基础、关键技术、分析方法等。这三类器件的共性特点是:(1)能承载静电学、流体力学、弹性力学、热力学等基本理论;(2)拓扑结构相对简单,利用不太密集的网格划分就可以得到相对满意的结果,学生能够在有限时间内切实体会到多场耦合构建、网格划分、计算格式、后处理等技巧,提高了学习效率;(3)便于逐次推进教学进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兴趣,降低学习难度。

2.软件平台的选择。目前,市场上有许多能够用于MEMS设计的软件,其中一些功能非常强大,包括了版图设计、工艺仿真与优化等前后端模块。考虑到实际需求,最终选择Comsol软件为工具,与其他软件相比,虽然它在计算精度上略显不足,但其具有适合于教学的独有优势:(1)提供灵活便捷的多场耦合平台,多场耦合是MEMS器件的重要特点,而Comsol在提供了强大的耦合模块的同时,也提供了从基础模块自行构建架构的方法;(2)软件运行速度快、对硬件平台要求不高,这使得借用公共机房就可以开展软件实践,并能在课堂有限时间内完成授课―实践―答疑―总结的过程。(3)提供了大量案例库,为课后学习提供了参考。我们还引入了AutoCAD等辅助软件,以弥补单一软件的不足。

3.互动的上机实践教学模式。以往的授课中,教师在理论分析上耗费时间较多,虽然能够从基础理论到器件分析的各层面进行描绘。但受体裁制约,讲授时间冗长,单元之间的前后关联性过强,学生参与感差,教师则很难营造出活泼的互动教学气氛。近年来,我们建立了多媒体互动教学的条件,以器件分类为根据,将教学内容聚焦为既有关联又独立的若干单元,每单元均包含理论简介、案例讲解、答疑、实践操作等,而将冗长的理论推导过程舍弃或留给学生课下自学。下面以低浓度物质在微流道混合为例说明单元授课的具体实施方法:首先,简要介绍微混合的应用背景和定量指标需求,解读非稳态对流―扩散方程;然后借助Comsol软件具体讲解模型带入、与流动模型的耦合、高阶格式与低阶格式的区别、Pe数约束条件,以及借助浓度分布图等来分析结果等;再给出空白的几何模型,让学生根据要求独立实践;最后留出时间对共性问题答疑,并简要介绍最新动态,提供文献给学生课后扩展学习。

四、教学效果评估

1.通过学习后,学生普遍能够将物理、化学、力学等基础理论和软件工具相结合,独立解决MEMS器件耦合问题。以课后作业之一:“微混合器设计”为例:研究生经学习后,能独立构思微混合器的结构,完成模型设计和网格划分,然后将电场―流场―溶质分布结合进行耦合计算,实现性能评估等,最后提交设计报告,有些设计体现出相当的创意。

2.学生能够在后续的毕业论文或创新实践中自觉综合Comsol软件及其他工具,解决实际微机电工程设计问题,包括惯性组件散热、点胶控制、微射流等问题,并在后续实践中与教师保持长期互动。其中部分方案体现出很强的多场耦合特色,教师也能从相关领域汲取营养,对具体需求有更深入了解。不仅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标,也实现了“教学相长”。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勇于提问、勤于思考和动手,向教师反映学习MEMS设计“很有趣”、“学到了知识”、“原来如此!”等,并从自身感受出发,提出改进教学的意见。

五、结语

在教学改革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明显感到,合理和科学的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法,既能引导学生逐步学习理论知识和掌握实践方法,也能给他们充分发挥思维和想象力的空间,通过教学改革举措,使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有效提升了学生微机电工程设计方面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