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能与动力工程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14:54: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热能与动力工程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热能与动力工程论文

篇1

论文关键词:特色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能源动力;质量工程

为适应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引导不同类型高校根据自己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发挥自身优势,办出专业特色,“十一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将择优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通过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专业水平和特色,为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华北电力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创办于1958年,原名为电厂热能专业,历经五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成为本校师资力量最强、就业形势较好、招生人数较多和学生成才率较高的专业之一,本专业累计毕业生人数已达10616人,在校生人数2647人。尤其最近几年,在两大电网公司和五大发电集团共同组成的校理事会的支持和帮助下,学科实力得到了质的飞跃,毕业生就业形势一直保持在全国各专业的前列。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已经成为我国发电领域最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得到了发电行业的充分肯定,在我国发电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

华北电力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紧密结合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以培养“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热动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优化师资队伍,强化实践教学,具有鲜明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特色和“电力行业”特色,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效果。

一、建设思路与改革措施

1.建立并形成热动专业人才培养调研机制

通过校理事会定期开展能源动力、发电(火电、气电、风电和核电等)、环保等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形势调研和毕业生就业状况研讨与分析,根据国家的人才需求,制定适应不同专业方向的模块化、层次化人才培养方案。

2.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所形成的规范性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教学管理模式为建设起点,加强精品教材的培育和建设

课程教学体现相关领域的最新发展,普遍采用国内外高水平的新版教材,继续组织编写高质量的适用教材,形成深入开展教学研究的有效机制。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

有计划地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锻炼,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或研究机构做访问学者或短期合作研究;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企业的短期高级技术培训、生产一线观摩、调研和相关会议;聘请一定数量的具有企业生产和管理经验的人员兼职授课,形成学校和企业、学校和国内外大学及研究机构的定期人员交流机制。

4.改革实践教学,推进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为了适应我国能源与电力发展对全新实践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热能与动力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整合相关实验室资源,依托电站设备状态监测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本科生设立的“能动之光”科技创新项目,建成了包含电厂实践教学模块、动力工程基础实验模块、热能动力工程实验模块、创新实验模块的集知识学习、技能拓展、工程训练、创新能力培养为一体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涵盖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实验、创新实验,能够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实现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的无缝链接,体现“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

二、建设成果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性强、重实践的学科,着重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集现代信息技术与热能动力工程知识为一体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要求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不仅要掌握全面的理论知识,而且必须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以适应现代能源、电力行业相关领域对高级人才的需求。华北电力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以国家能源电力需求为建设导向,从方向凝练、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构建、师资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专业建设别具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灵活多样

为适应国家能源电力行业发展的需要,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依托一级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点,在热能与动力工程和电厂集控运行方向的基础上,拓展专业方向,开设燃气轮机联合循环、核工程与核技术、制冷与空调工程、新能源等专业方向,覆盖主要发电形式,具有鲜明的电力特色。通过与国家大型企业合作,采用“订单+联合”的培养模式,使专业教育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满足了国家对社会紧缺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和应用人才的需要,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加强基础、突出能力、注重创新,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

按照“夯实基础、突出能力、注重创新、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制定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既加强培养学生厚重的基础,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近年来热能与动力工程及相关专业方向毕业生的一次签约率超过98%,毕业生因“作风扎实、动手能力强、有较强的创新精神”深得能源电力行业及其他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

3.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积极打造优秀教学团队

高水平教师队伍是专业建设的有力保障。近年来,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按“博士化、工程化、国际化”要求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用好现有人才,新引进的教师均为名牌高校的博士或博士后,有数名教师在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进行为期半年的工程化训练,有计划、分年度派教师赴美国、法国、英国、丹麦、日本等能源和电力较发达国家的高校或研究机构做访问学者。目前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团队教师队伍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位结构合理,2007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

4.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核心打造课程体系,带动教材建设

根据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建设计划,以创建精品课程为课程体系建设重点,核心课程全部建成精品课程,同时带动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教材建设,有力推动了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建设水平。到目前为止,已建成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省市级精品课程、3门学校精品课程;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3门及其他教材12门。

5.建设特色实验中心,构建分层次、模块化的实验教学体系

热能与动力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构建了“专业基础-专业-综合-创新”分层次、模块化的实验教学体系,进一步丰富了华北电力大学“四模块”(基础实验模块、校内实践模块、仿真实验模块、校外实践模块)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2007年8月热能与动力实验教学中心顺利通过北京市教委组织的专家组评审,荣获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

三、鲜明特色

华北电力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特色专业时刻以国家能源电力需求为建设导向,以其包容并蓄、均衡有道的精神,不断派生出一批新专业和学科方向,并将继续不断强化内涵、扩展外延,满足国家对能源电力不断发展的新需求,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

1.突出专业特色和行业特色

华北电力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以为国家能源与电力工业培养热动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主要目标,专业建设紧密结合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具有鲜明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特色和“电力行业”特色。

2.支撑学校的大电力学科体系

近年来,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针对国家能源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工作所形成的新的人才需求,调整和优化了专业方向的设置,从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孵化出来的风能与动力工程、核科学与核技术等专业成为华北电力大学大电力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提升学校服务于我国能源电力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3.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完备,特色鲜明

从复合型人才培养角度出发,建立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理论与实验教学体系,课程设置实现了系列化、层次化、模块化、厚基础、宽口径,增加学生学习的选择性、自主性,体现“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

4.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设立“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采用校企联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全校本科创新人才培养起到推动和示范作用。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从2007年开始试办,选派优秀博士生导师做班主任,因材施教,2007级实验班学生在大一第二学期末一次性全部顺利通过国家四级英语考试。实践证明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是成功的。

篇2

关键词:工科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1002102现今工科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普遍偏低,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必须拥有数量众多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才能在风云变幻的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此,普通高等工科学校的责任就是培养并造就一批具有竞争性、高素质、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工科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我国跨世纪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不断改革发展的趋势。 

[S2][10][SZ]1[SBZ]我国工科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现状[5"SS] 

现代大学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随着世界工业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高等教育培养质量代表着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潜力,如何培养工科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当代教育最大的核心所在。当前,我国工科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普遍较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企业对工科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评价不高 

工科毕业生在校期学习了专业学科理论知识,但是不能把所学与具体工作实际相结合。同时,对企业生产模式熟悉较慢,甚至不熟悉,再加上不愿意深入去研究企业的生产实际,又不能虚心地与企业技术管理干部及工人进行沟通,有的毕业生已经工作两三年还不能独立承担工作任务。基本技能不过硬,如做图软件的应用、技术文件的总结等基本功不扎实,也没有养成用图形、图表进行交流和表达设计方案、技术思想的习惯,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不愿意到科研和生产一线去工作等等。 

企业希望大学生能深入了解社会,端正就业态度;了解社会目前的情况,及时调整就业心态,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提高自身素质,多参加社会实践,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务实勤奋。 

12工科大学生就业困难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教育是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也是破解当前就业难问题的重要途径。现在的大学毕业生中,只有能够充分满足并能尽快适应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才有竞争的优势。现今企业招聘大学毕业生时,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其次为“潜力”,再次为“品德”。 

每年应届毕业生在就业时,都要参加各种各样的招聘会,有的企业走进校园举办专场招聘会,各高校的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到招聘信息后,纷纷到招聘地点去投简历,有的学生甚至把自己的简历做成像宣传单一样,向各企业投放,但是真正能够收到企业面试信息的却很少。这一方面说明学生不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盲目地投简历,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不知道自己将来想要做什么,能否胜任企业的工作;另一方面,在就业之前,没有充分对在校期间完成的各项学习任务进行归纳总结,其中包括:国家对学生要求的外语及计算机等级考核是否合格、在校期间参加的各项实践活动、国家级或省(校)级各类创新能力赛等。以上几方面原因导致毕业生被企业拒之门外。 

近几年佳木斯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如下:(1)格力空调公司首先要通过招聘网页中的能力测试题(基本上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题目),对学生进行测试,通过后才能进入面试阶段,学校今年有5名同学在网上答题,其中有3人不过关,没有得到面试的机会;(2)长城汽车公司在笔试中,出一些行测题目,目的是要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笔试后才能进入面试。佳木斯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近三年共有25人签约长城汽车公司,这些学生都是通过该公司层层面试选的,通过对这些学生走访,学校了解到了现今企业需要什么人才,为下一步重新制定培养方案奠定了理论基础。还有些企业在招聘学生时会出一些工程实践的题目,目的是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虽然大部分学生在校期间成绩相当好,但在公司笔试及工程实践能力测试中却不能通过,说明当前我国工科大学生的实践及综合能力普遍偏低,而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S2][10][SZ]2[SBZ]工科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案的确定[5"SS] 

我国现今工科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如下图所示,各工科院校都对培养方案进行了相关的修订,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课程设置不能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专业工程实践比较少,造成学生在就业后不能很快地适应所签工作的需要,这主要是培养目标出现偏差造成的。 

由于人们大多狭义地理解实践能力就是动手能力、操作能力,所以一些工科教师认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应该通过实践教学活动来培养,而忽视了课堂教学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所以制定好培养方案,是所有工科院校面临的主要问题。佳木斯大学针对国家教育部专业骨干课程调整文件,对毕业生进行了走访,与有关用人单位进行沟通,修订了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主要加强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增加了实践环节的周次,在选修课中注重现今的企业对本专业的需求。基于以上情况, 2012—2014年,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连续三年对培养方案进行了修定。针对实践能力培养,2014年制定的修定培养方案如表1所示。[6][J1][6SS]表1[JZ][5"]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6SS][J2][BG(!][BDFG2,W4,13,4,4,4W]序号实 践 名 称学 期周 数备 注[BDG12,W4,13ZQ2,4,4,4W]1金工实习42周[B]2机械综合课程设计52周[B]3驾驶实习71周[B]4专业测试实习72周[B]5专业课程设计73周[B]6生产实习82周[B]7毕业设计813周[B]8工程制图测绘短Ⅰ1周[B]9专业认知实习短Ⅰ1周[B]10金工实习C短Ⅱ2周[B]11科技创新与科研训练实习短Ⅱ2周[B]12专业综合实训短Ⅲ1周[B]13发动机拆装与锅炉运行实习短Ⅲ3周[BG)F][J0][5"SS][J5/9]设置实践性教学环节时,在原有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增加了带“”的实践环节,同时增加了实践学时,如表2所示。[6][J1][6SS]表2[JZ][5"]学分要求及学时比例[6SS][J2][BG(!][BDFG2,W14,4,6,5W]课 程 模 块学 分学 时学时比例[BDG12]通识教育课程497762915%[B]学科基础课程5511184200%[BDG42,W6,23W]专业课程[ZB(][BDWG12,W8,4,6,5W]专业必修课3255582096%[BDG12]专业选修课105210[G2]789%[B]实践性教学环节3838周[ZB)W][BDG12,W14,4,6,5W]合计1852662+38周[BG)F][J0][5"SS][J5/9]佳木斯大学通过对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重新修定,使毕业生掌握了工程热物理、机械学和电子控制技术的综合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从事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设计开发、制造、运行和管理的基本能力,有良好的适应性和继续深造的基础,符合教育部对本科教学的基本要求。同时,能够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要,避免学生到企业中不能够适应企业的工作,为国家培养出了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 

篇3

关键词:师资队伍 精品课程 促进

一、传热学课程简介

吉林建筑大学从1978年开始招收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学生,目前该专业调整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传热学课程是本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程之一,学校开设此课程已有30多年的历史,同时该课程还是学校安全工程、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其中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该课程为64学时,安全工程专业该课程为56学时,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该课程为64学时。

传热学是研究热量传递规律的科学,内容主要包括热量传递的机理、规律、计算和测试方法等。传热学属于应用科学的范畴,是工程科学的重要领域之一,综合性很强,理论与实践并重。该门课程不但与热机、制冷、热泵、空气调节等传统课程有关,而且正逐步发展到许多新领域中。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具备分析工程传热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热量传递的基本规律,初步具备利用计算机求解传热问题的能力。

该课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如下。传热的三种基本方式,2学时;导热的基本理论,4学时;稳态导热及计算,8学时;非稳态导热及计算,6学时;导热数值解法及举例,4学时;对流换热概述,8学时;单相流体对流换热,6学时;热辐射概述,4学时;辐射换热计算及应用,8学时;传热分析与换热器计算,8学时。

二、传热学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建设,传热学课程已经建立了较完备的配套体系和教学队伍。目前,传热学课程组是学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研室中教学实力最强的课程之一。该课程的教师队伍中,80%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已形成梯队。担任传热学课程主讲教学任务的教师有5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高级实验师)1人、讲师1人、助教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人,4人为硕士学位;50~60岁1人,40~50岁2人,30~40岁1人,20~30岁1人。为体现课程的基础性和广泛性,学校特别吸收了有热能动力工程专业背景的教师,5名教师中2人为热能工程专业毕业,1人为物理专业毕业,2人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毕业。这是一支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富有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在学校的年终评审中成绩优良。为体现对实践性环节的重视,该课程还安排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为试验指导教师,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为1∶35。

三、青年教师的培养

1.青年教师的培训措施

(1)中青年教师的培训。定期把青年教师送到外院校、设计院等单位进修培训,丰富其实践工作经验;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带领青年教师参加科研项目,提高业务能力。

(2)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实行导师制。每位青年教师均由一名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导师,进行全方位的传帮带,使青年教师的成长步伐大大加快,效果显著。

(3)参加教研活动,提高教学水平。教研室坚持每两周开展一次教研活动,并积极开展教研立项工作,鼓励青年教师撰写教学法研究论文。教研内容主要涉及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内容、实践性教学内容及改革、课件制作、授课方法等问题。

(4)青年教师讲课竞赛。教研室通过选派青年教师参加讲课比赛,提高中青年教师业务水平,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成效

(1)教学水平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进步很快,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教学质量得到教学专家的肯定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在吉林建筑大学举行的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该课程教学组有1人获一等奖、1人获二等奖。

(2)教研、科研水平提高。近五年来,该课程教学组主要围绕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安全工程和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建设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主要进行了如下教改项目: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吉林省教育研究“十五”规划课题;土建类专业大学生创业研究,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教研课题;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吉林省重点教研课题;传热学精品课建设,吉林建筑工程学院教研项目。

篇4

第一,毕业设计题目设定的基本要求是遵循毕业设计教学大纲,符合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

第二,毕业设计题目的设定要理论联系实践,既有理论研究又有工程实际,体现出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原则,用以增强学生的兴趣和知识的实际应用。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生产实际、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相辅相成的认识。

第三,毕业设计题目的设定要因学生个体的差异难易结合,因材施教,使所有学生都能感到所学知识的有用之处,又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创新。

第四,毕业设计题目的设定范围和深度应符合学生及本专业的实际情况,但又不失对本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

第五,毕业设计题目的设定一般可分为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工程设计(实践)和综合等类型。本专业学生结合工程实践类课题的比例应不少于80%,首先保证基本工程训练,并在此基础上做一些提高性的、拓展性的研究专题;其次结合实际任务进行的毕业设计,应选择那些能满足教学要求,并有实际意义的课题。

第六,毕业设计题目设定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取课题,然后根据自选与分配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最后的确定。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根据选取的毕业设计课题进行研究性的毕业设计,但目标要明确、工作量要适当。

第七,学生除了选择指导教师设定的毕业设计题目外,也可根据本专业特点和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与专业相关的实际问题,然后请指导教师审定后确定毕业论文的题目。

在毕业设计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组织与实施

1.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其学习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利用大学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导师所设计的问题,不但要学会查找资料、归纳总结,还要选取恰当的方法、手段,学会和导师交流,学会思考和创新。在毕业设计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根据学生个体的特点,有目的、有差异、有选择的设定毕业设计题目,既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又能使学生在研究中有所创新,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毕业设计的研究性学习过程毕业设计采取个人独立研究的方式。指导教师根据毕业设计题目的设定要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设定若干个题目,由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题目。然后指导教师给出题目具体的研究目标和要求,指导学生相对独立的开展研究,用17周的时间完成整个毕业设计,撰写毕业设计论文一本。毕业设计具体的研究性学习过程。

3.毕业设计的具体实施过程(1)对毕业设计题目的理解。指导教师应帮助学生就研究题目的意义、所涉及的知识及存在的争议去理解毕业设计题目。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认识、分析该毕业设计题目所涉及的问题,有批判的去思考,大胆的去创新。(2)搜集、分析、整理资料。查找与毕业设计题目设定的任务相关的国内外资料,深入理解毕业设计的任务,掌握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和研究手段。(3)开展调查研究和拟定研究方法。学生可根据个人理解对课题进行初步的研究,提出主要要解决的问题和思路,以及拟采用的方法和手段,撰写开题报告。(4)讨论与修正。学生将初步研究的结果,在指导检查时或课余时间,与指导教师和同学进行讨论,汲取他人意见和建议,及时修正部分毕业设计内容的研究方法,体验研究性学习的快乐与收获。(5)开展深入研究。学生根据之前对课题的理解和拟定的初步思路,对毕业设计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利用以往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在此过程中,还可能遇到新的问题,或提出新的问题,教师应鼓励其进行独立研究,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客观地、辩证地去分析和思考,以达到毕业设计的目的。(6)撰写毕业论文。让学生按照毕业设计的撰写规范来汇报自己的结论,甚至可以鼓励学生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以扩大影响。撰写毕业设计大论文可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概括、推理和论述能力,学会展示自己的工作和成果,总结和反思自己的研究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将自己所研究的感兴趣的课题,通过查资料、钻研、质疑、解决的过程,最后以毕业论文的形式总结出来,对他们以后参加工作进行专业性的总结有很大的帮助。

在毕业设计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对教师的要求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真理的过程。[4]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平等地参与毕业设计题目的研究,启发引导、鼓励和支持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做学生的启发者、引导者、激励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尤其要注意在与学生相处时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由;与学生交换和分享各自对知识、生活的认识时,应尊重、理解和包容学生的不同看法,甚至允许学生对教师的思想和观点进行批评。

1.宽广的知识面和较强的知识交叉应用能力研究性学习的性质使得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所涉及的知识远远超过某些固定的范围,学生需要教师指导和帮助的问题也与传统的毕业设计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知识的交叉应用能力,才能解答学生的质疑和困惑。

2.丰富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这是在毕业设计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基础。指导教师在对学生的指导过程中,要剖析题目的研究思路、比较研究的方法,以及相关的工程实践。如果自身没有相关的研究成果,没有这个领域的工程实践,对学生的指导就缺少了说服力,也就不能激起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培养其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及启发式思维。

3.工作的热情和教学的投入在毕业设计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这就要求指导教师要做好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要热爱教学和投入教学,要研究学生的需求、思维的方式和个体的差异,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要注重学生获取、应用和创造知识的过程,而不是最后的结果。

4.毕业论文撰写指导撰写毕业论文是学生对整个毕业设计题目研究情况的归纳与总结。教师要使学生了解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格式,引导学生了解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和交流形式。同时,指导学生总结在毕业设计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所得到的收获,包括心理上的成长。在毕业设计的答辩中去展示成果,让学生的创新才智在进一步的思辩争论中得以发展。

结论

篇5

【关键词】能源与动力工程 “卓越计划” 学生 企业 学习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177-03

2010年底广西大学正式启动“卓越计划”试点工作。2011年广西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根据“卓越计划”要求,本专业实行本科阶段课程“3+1”培养模式,即3年在校学习,累计1年在企业学习。在企业学习的课程和进行的教学环节,包括部分专业课程、实习实践环节和毕业论文三部分。可见,“卓越计划”要求的长期“企业学习”不同于原有专业的短期“企业实习”,具有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的特点。它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为学生制订详细而周全的累计1年的企业学习、生活、经费支出等计划,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尝试。为此,笔者以广西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例,结合多年带学生到企业实习的经验,探讨学生到企业学习过程中有可能面临的问题,并探讨对策,以确保本专业“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

一、与培养企业之间的沟通问题及其对策

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没有高素质的工程人才,企业会面临被淘汰的危险。以往的工程教育中存在工程性培养不足的特点,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对高素质工程人才需求的矛盾日渐突出。而“卓越计划”创立了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培养单位,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人才培养的设计,大大地调动了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然而,仅从专业层面与企业开展合作往往事倍功半。广西大学的具体做法是,首先,学校通过成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校合作指导委员会,将本专业层面的企业合作提升到学校层面展开,由校领导牵头,学校各部门领导和本专业共同与合作培养企业交流,拟通过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和经费支持,解决本专业和企业合作中存在的宏观层面的问题;其次,本专业负责人、课程责任教授再和企业培训中心或人力资源部门深入洽谈人才培养相关问题,贯穿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共同实施培养的整个过程;再次,专业实习带队教师与企业教师共同探讨包括企业实习期间实习单位与地点时间及日程安排、实习目的与要求、实习模式、实习内容、实习的组织工作、实习考核方式、实习经费预算等具体问题,制订严谨的《实习教学大纲》和《实习教学计划》。

二、企业参与课程教学的深度问题及其对策

由于热能动力机械结构复杂,加之新技术不断涌现,因而相应的专业课程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高等工程教育的要求。教师虽然选用PPT教学课件,建立了部分实物图片库和视频资料库,基本能够展现板书和挂图传统教学无法展现的实物结构、结构和工作过程,但由于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的特点,容易造成教学进度过快的现象,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不能充分发挥。这就导致部分学生不能跟上教学节奏,对概念性和原理性的内容了解不透彻,只停留在知识的表面,没有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

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卓越计划”强化课程实践性的标准,要求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确保实践教学的学时数,要求企业深度参与课程设置,负责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与实施。基于此,广西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班开设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内燃机构造、内燃机制造工艺学、热能与动力机械产品性能测试等专业课程的企业实践环节,充分利用企业真实的工程环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方法, 将企业的优势整合到理论课堂的教学中。这些课程主要采取集中时间段到企业学习的方式,并合理地分配一定的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一般先由学校教师讲授某章节理论知识,然后学生到车间在企业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动手操作,将理论讲解和实物演示有机结合,使得理论与实践同步,教学质量大大提高。

三、学校实习带队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升问题及其对策

学校实习带队教师具有丰富的工程经验,制订科学、系统的实习计划,是完成“卓越计划”实习教学任务,提高实习教学质量的前提。然而,目前高等工程教育的实习带队教师多为年青教师,大多来自非师范类院校优秀研究生, 虽然接受过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学习,但是缺乏工程项目的过程化实践能力,不能满足学校实习带队教师对专业理论知识结构、素质结构、研究与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高度集成的要求。这导致学校实习带队教师不能根据企业特点制订出周密的实习计划,目的性缺乏,很难保证实习的有效开展。为此,广西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从以下4个方面提升学校实习带队教师质量。第一,营造人才成长的环境条件和人才聚集的氛围,积极引进具有博士学位,并具有在生产第一线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到高校来任教。第二,对于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本专业选派教师到企业积极开展工程项目研究,或有计划地送到企业工程岗位进行较长期的工作和交流,以此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水平。为保证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培训,教师在企业工作享受工程岗位相应津贴。第三,对于过去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本专业有计划地定期安排他们到企业进行短期学习,以更新教师的工程知识,将企业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等方面的现状和新科技、新工艺带到教学中。第四,加强本专业教师与企业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并强大一支高校师资和企业师资联合团队,争取取得较大影响的理论创新成果,同时能在本专业领域的工程实际中提炼科学问题,解决相关工程难题。

四、企业教师的选择问题及其对策

企业教师队伍是实践教学的主导力量之一,是保证“卓越计划”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企业实习中,应注意企业教师的选择问题,要选择业务优秀,又有较好语言表达能力和热心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企业教师,这是完成企业实习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然而,企业缺乏科学、规范的企业教师选聘标准,选择的随意性较大,企业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质量波动明显。首先,置身于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企业中每个专业技术人员多以按件计工作量,工作任务饱满,工作压力大,没有多余的时间来给学生做现场讲解。其次,多数企业对技术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有一定考虑,不愿意学生接触到企业的核心技术,多以参观形式安排实习。再次,学校没有专门的实习经费给企业,企业对学生实习碍于情面和任务需要,较为随意地安排2~3个工作人员给学生做生产现场讲解,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基于此,广西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在实践教学企业教师的选择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企业与高校共同协商建立兼职教师的聘任制度,以保证能够在企业选聘出高水平的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或高层管理人担任“卓越计划”的兼职教师。第二,高校制定出企业兼职教师的薪酬政策,以保证企业兼职教师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面做出的工作不是义务的,得到相应的报酬,这起到吸引、留住、激励企业优秀人才担任兼职教师的重要作用。第三,企业兼职教师需要参与相应的考核,具体做法是,学校实习带队教师和实习学生按照考核要求中的各项指标给企业兼职教师打分,每年进行总结,不合格者将被取消企业兼职教师资格,合格者给予相应的奖励。

五、企业实习岗前培训的设置问题及其对策

传统的企业实习模式一般是由学校实习带队教师确定实习单位,然后采用集中实习的方式将学生带到实习地点,邀请有关企业教师现场讲解、参观学习,最后由学生提交实习报告,学校实习带队教师根据报告和平时表现评定实习成绩。这种传统的企业实习模式只能给予学生感观的认识,不能从深层次理解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生产过程,难以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基于此,广西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的做法是按照实纲要求,充分发挥学校实习带队教师和企业教师的指导作用,在进行车间学习前先进行多媒体讲授的岗前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按照企业生产工艺分类讲解工序流程、主要设备、检测手段等, 使学生对该企业的生产过程有所了解。在培训的过程中,注意通过问题的形式来调动学生到企业实习的积极性。如提问学生:蠕墨铸铁缸盖正火处理前为什么用外型砂堵住气道?并告诉学生,实习中看到的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但是这对于缸盖的产品质量却是很重要的。因为,对于蠕墨铸铁缸盖的正火处理有利于硬度的提高,但也会使气道产生严重的氧化皮,导致无法正常抛丸处理,而正火前用外型砂堵住气道,可以有效防止气道氧化,提高铸件质量。通过问题式讲解,学生认识到了每道工序都有其重要作用,到车间实习时必然会更用心去观察、思考。

六、学生到企业实习的主动性问题及其对策

由于传统的实习方式是学校实习带队教师制订实习教学计划并提出实习要求,学生在相同的场所实习,实习过程及内容完全相同,学生只要听从教师的安排,即可获得所要求的学分,因此学生到企业实习的主动性不高。加之企业采用数控机床逐年增多,而机床采用全封闭防护罩罩住,学生看不到具体的工序,再加上机器声音太大听不到企业教师的讲解,导致学生处于“被动实习”的状态。可见,企业实习中不像学校教师讲授学生知识时细致入微地讲解,而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自己观察、学习。因此,广西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班到企业实习过程中,采用先全班集中实习,然后再进行小组分散专题实习的方案。这样既可使学生了解整个生产过程,又可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对某一具体问题进行深入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对于冷加工实习小组,安排学生到冷工车间实地参观车、钳、刨、铣、钻等机械设备和刀具,请企业教师现场演示机器的操作方法,详细讲解生产过程中刀具的选择、刀具的刃磨、刀具的安装、切削用量的选择、加工工艺的制定、工件的装夹等内容。对于发动机铸铁件铸造专题组的学生,安排企业教师现场讲解铸件的整个铸造流程,重点讲解砂芯的种类,砂芯对尺寸精度的要求,以及铸件如何避免夹渣、砂眼、气孔、裂纹类缺陷等工程实际内容。对于热处理实习小组,安排企业教师现场讲解各种热处理工种(正火、淬火、回火等)的主要设备、基本操作、目的、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实习结束后,广西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学生的考核采用实习日志和答辩形式加权评分的方式,以个人形式上交的实习日志侧重于对整个生产流程的了解,以小组形式进行的答辩环节侧重于对实习内容的消化吸收,巩固实习效果。以上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到企业学习的主动性,有效提高了企业实习的质量。 (下转第187页)

(上接第178页)

七、“卓越计划”企业实习经费保障问题及其对策

按照“卓越计划”企业实习要求进行教学,教育成本比传统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不光是学校实习带队教师、企业教师、相关企业实习教学改革研究、企业工程实训平台搭建等需要资金保障,学生的实习交通费、住宿费、实习费等也是很大一笔开支。特别是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实习经费仍恪守20世纪90年代计算标准变化不大,即使有所增加,也非常有限。这导致实习经费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要,实习专业被迫缩短实习时间、减少实习内容、简化实习方法,实习质量下降。为保证“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广西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不但从教育部、政府、学校申请到专项经费用于卓越人才培养,还从学院和专业层面获得一定的经费支持。广西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实施第一年,获得教育部“卓越计划”专项经费支持,学校以1∶2比例提供配套建设经费,学院在“卓越计划”班的实习经费支出上给予一定倾斜,本专业教师团队与企业开展的横向项目也为“卓越计划”提供了一定的经费支持;实施第二年,除得到教育部一定的专项经费支持外,获得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经费资助的学校也加大了配套建设经费支持力度。目前,通过以上措施建立的资金保障机制基本满足了本专业卓越人才企业学习的需要,但如何保障这种机制的长效性仍然是本专业面对的一个难题。

总之,“卓越计划”创新了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这使得“卓越计划”班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碰到了一系列问题,需要高校专业和参与企业不断地探索、总结经验和改进完善,为工科院校其他“卓越计划”专业到企业实习的顺利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

[2]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

[3]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

[4]李力,杜轩,赵新泽.地方高校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企业学习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8)

[5]张燕,温晓玲.基于“卓越计划”背景下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J].大学教育,2012(5)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2JGA101);广西2011年自治区级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项目;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科专业项目

篇6

关键词:虚拟试验;锅炉原理;教学;切向燃烧

作者简介:张维蔚(1978-),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内蒙古工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讲师。(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张伟杰(1978-),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六研究院,工程师。(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2)

基金项目:本文系内蒙古工业大学校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0828)、内蒙古工业大学校级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302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168-02

“锅炉原理”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该课程以电站煤粉锅炉为教学对象,系统地阐述了电站锅炉的主要系统、主要设备及工作原理,内容包括锅炉用燃料、煤粉制备系统及设备、燃烧基本理论及燃烧设备、锅炉主要受热面、蒸汽净化及锅炉机组的热力计算方法等。通过“锅炉原理”课程教学可让学生认识和了解锅炉,掌握有关锅炉的设备构造、工作原理、设计选型等有关知识。[1]

“锅炉原理”是一门经典的传统专业课程,很多教学工作者在锅炉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基础课程有所不同,知识点既与基础课内容联系,又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这就要求课程教学过程中既能及时地反映相关技术的发展,又要注重与基础理论知识结合。

“锅炉原理”教学过程中,如何采用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更好地了解锅炉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是每一位“锅炉原理”课程的任课教师所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通过教材的图片并辅之以语言描述来讲解锅炉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这种教学方式对理论的讲述较为抽象、不易理解。[2]现代教学中加入了多媒体教学、模型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在结构讲解中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但也不能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提出将虚拟试验应用于“锅炉原理”课程的教学过程,即利用虚拟试验将一些较为抽象的理论或者在真实试验中难以测出的数据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通过锅炉结构和工作原理仿真的方式,以增强学生对锅炉原理某些知识的认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优化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虚拟试验介绍

本文提到的虚拟试验实际上是使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来模拟锅炉中烟气、工质的流动、传热等过程,并给出模拟计算的结果。

计算流体力学是近代流体力学、数值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结合的产物,是一门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边缘科学。它以电子计算机为工具,应用各种离散化的数学方法,对流体力学的各类问题进行数值实验、计算机模拟和分析研究,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目前只要是与流体、传热及化学反应等有关的工业均可使用,是除了真实试验之外的“虚拟试验”,可以给出真实试验能够测量到的流体的速度分布、温度分布、浓度分布等参数,而这些内容也恰好是“锅炉原理”教学中涉及到的。采用虚拟试验方法,可在不做实验的情况下,仍能形象地向学生展示锅炉中烟气、工质等流体真实的流动、传热等情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二、“锅炉原理”教学中虚拟试验的应用实例

“锅炉原理”教学中涉及烟气、工质流动、传热、燃烧的知识点较多,例如炉膛内煤粉气流的燃烧过程、烟道中烟气的流动、受热面管内工质的流动等等。本文以直流燃烧器四角切圆燃烧为例,介绍虚拟试验在“锅炉原理”教学中的应用。

直流煤粉燃烧器四角布置切圆燃烧方式是现代大型煤粉锅炉主要的燃烧方式之一,应用非常广泛。直流燃烧器四角切圆燃烧方式中,燃烧器布置在炉膛四个角上,为便于描述,四个角分别记为Ⅰ、Ⅱ、Ⅲ、Ⅳ,如图1所示。四个角上布置的直流煤粉燃烧器射出的四股气流在炉膛中心形成一个稳定的强烈旋转火炬,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气流向四周扩展,炉膛中心形成真空,即无风区;无风区的外面是气流强烈旋转的强风区;最是弱风区。不同的区域由于压力不同,所以气流的流动方向是不同的。要充分说明直流煤粉燃烧器四角切圆燃烧方式下炉膛内空气动力特性对燃烧的影响,需要对气流的流动方式加以分析说明。

本文以虚拟试验方式介绍的是燃用烟煤的410t/h煤粉锅炉直流煤粉燃烧器四角切圆燃烧方式下二次风形成的炉膛冷态空气动力特性。锅炉的炉膛深度为8.81m,炉膛宽度为9.6m,二次风速为40m/s,二次风在炉膛中心形成了直径为85600mm的假想切圆,如图1所示。

当二次风速为40m/s时,二次风在炉内形成的强烈旋转气流的速度矢量图和压力等高线图如图2(a)、(b)所示。从图2(a)可以看出,四个角上布置的燃烧器射出的四股气流在炉膛中心形成一个稳定的强烈旋转火炬。在煤粉气流实际燃烧过程中,这种流动方式每支气流都会受到来自上游邻角气流的冲击,会被上游气流加热,使之可以着火燃烧,并以此再去点燃下游邻角的气流,使相邻煤粉气流互相引燃,对煤粉气流的着火燃烧非常有利。

另外,由于离心力作用,旋转气流使炉膛中心的无风区形成负压,从图2(b)可以看出,无风区压力较周围区域要低很多,这样上、下压力较高区域的高温烟气就会回流到此区域,可以卷席到部分的高温烟气,在煤粉气流实际燃烧过程中对煤粉气流的着火燃烧也是非常有利的。另外,切圆燃烧方式使煤粉气流呈螺旋形旋转上升,也延长了煤粉在炉内的停留时间。

再以喷口Ⅰ为例,从图2(a)可以看出,由于四股气流在炉膛内要形成假想切圆,因此气流从燃烧器喷口喷入炉膛时与相邻两壁面夹角并不是相等的,即图1中的夹角α>β,所以气流喷入炉膛后卷吸两侧高温烟气的情况不同,气流两侧的速度矢量分布也不相同。从图2(a)可以看到气流从喷口Ⅰ喷出后的速度矢量,夹角α区域的气流速度方向是朝向主气流的,而夹角β区域的气流速度方向与主气流速度方向类似,这充分说明α侧补气条件比β侧要充分。从图2(b)也可以看到喷口Ⅰ附近的压力分布,α侧和β侧的压力分布也是不同的。

图1 四角切圆燃烧的炉内空气动力特性图

图2 四角切圆燃烧二次风速度矢量图和压力等高图

在锅炉实际运行中,为了使直流煤粉燃烧器四角布置切圆燃烧方式得到良好的炉内空气动力特性,四角配风必须均匀。因为相邻两角射流相互作用,如果配风不均匀会造成切圆位置偏斜。图3是喷口Ⅱ气流速度偏低时炉膛内的速度矢量图。由于喷口Ⅱ气流速度偏低,导致动量降低而使刚性减弱,在喷口Ⅰ的射流作用下偏转增大而有贴近后墙的趋势,而且这种情况下四股气流的作用点发生改变,喷口Ⅳ的射流也有贴近前墙的趋势。另外,从图3还可以看出,由于四股气流速度不同,假想切圆中心位置发生了明显偏斜,而且气流扰动趋势较图2也有明显减弱。这种情况不仅影响燃烧,而且会造成局部水冷壁结渣。[3]

图3 喷口Ⅱ气流速度偏低时炉膛内空气动力特性

通过上述几张图,可以清楚、形象地向学生展示四角切圆燃烧炉膛内的空气动力特性,弥补了语言描述存在的不足,会在学生心中留下较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加强课堂的教学效果。上述例子是通过二次风形成的空气动力特性分析了对煤粉气流燃烧的影响,虚拟试验中还可以考虑煤粉气流的流动以及燃烧过程。

三、结语

课堂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可将虚拟试验的试验结果以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图片中有详细的流体速度分布、压力分布或者温度分布等信息,并可根据教学情况改变某些参数,重新得到试验结果。通过这一教学环节,学生会对这一部分内容中涉及到的流体流动、传热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在锅炉中的应用有深刻的认识。

本论文仅以直流燃烧器切向燃烧为例介绍了虚拟试验,除此之外,“锅炉原理”教学中这种锅炉结构与流体流动、传热结合的例子很多,都可采用现代教学方法结合虚拟试验向学生展示。将虚拟试验应用于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锅炉原理”的教学过程,将虚拟试验的试验结果和教师的课堂讲授有机结合,可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形象化,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也可以使任课教师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这样不仅使学生对锅炉结构有深刻的认识,还可以与专业基础课紧密结合,为电力系统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叶江明.电厂锅炉原理及设备[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篇7

关键词:内燃机原理;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孟建(1979-),男,山东滕州人,山东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讲师;刘永启(1963-),男,山东枣庄人,山东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教授。(山东 淄博 255049)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理工大学核心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4003-109068)、山东理工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4003-11118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090-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课程改革,形成教学内容更新机制。[1]“内燃机原理”是一门研究内燃机中的能量转换和性能的课程,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内燃机方向)的核心课程,鉴于知识的相关性,它还广泛适用于车辆工程、交通运输、船舶轮机工程、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等诸多专业。[2]该课程对于学生掌握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内燃机技术进步的要求,必须改革“内燃机原理”课程的教学模式,着力对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结合“内燃机原理”的课程特点探索了课程改革的具体方案,为同类院校对该门课程的改革提供参考。

一、“内燃机原理”课程教学现状

传统的“内燃机原理”课程课堂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教材内容滞后于内燃机技术的发展。部分内燃机的先进技术在教材中没有涉及或者涉及不深,使学生很难全面了解掌握目前内燃机先进技术。二是“内燃机原理”课堂教学方式方法过于单一,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很难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其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三是课程考试模式采用闭卷考试形式,难以全面考核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生的个人能力。闭卷考试,重点考查该课程的理论知识,缺少提高学生能力的综合性题目,不能准确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四是实践教学环节需要进一步加强。实验课选题内容比较陈旧,知识面偏窄,且侧重于对简单问题的验证,这不仅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教学实验要求不相适应,而且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严重制约了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提高。[3]

二、优化教学内容,适应内燃机技术发展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经常接触到学科的前沿知识。内燃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为了适应我国内燃机行业的发展,体现本学科的进展,使学生学到最新的知识,必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把最新的知识引入到教学中。另外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入手,使“内燃机原理”成为学生增强实践思维和动手能力的专业课。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删减了部分在内燃机技术中已被淘汰的知识内容,如化油器结构与原理等,增添了教材上没有涉及或涉及不深的有关内燃机新技术的内容,如双增压燃油直喷技术(TSI)、可控燃烧速率(CBR)、燃料分层喷射技术(FSI)、可变气门正时(VVT)、可变气门升程等。

三、改进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的基本形式仍为班级上课制,它有利于教师主导性的充分发挥。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大多着力于在有限的时间内教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知识,充当了一个知识传递的工具,而忽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引导学生去主动思考,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结合“内燃机原理”学科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基础上,探索“引导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对于内燃机的性能及其评价指标、工作循环等基础性知识,采用以讲授为主,课后作业为辅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

对于内燃机性能的影响因素及提高性能的措施等综合性内容,例如如何提高充量系数,如何提高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如何降低内燃机排放等综合性较强的知识,采用“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同时进行课堂讨论。该方法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同时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讲到调速器工作特性这部分内容时,提出“柴油机和汽油机上都装有调速器吗?柴油机为什么要装调速器而汽油机则不需要装调速器”等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在课堂上讨论。

对于一些内燃机新技术,如双增压燃油直喷技术(TSI)、可控燃烧速率(CBR)、燃料分层喷射技术(FSI)、可变气门正时(VVT)、可变气门升程等教材上没有涉及或涉及不深的内容,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即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学生在课下查阅、整理相关资料,完成小论文并在下次上课时随机抽取学生发言讨论的教学方式。“探究式”教学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对于部分内容相对简单的章节,采用学生授课的方法。具体做法是教师提出授课章节,提出重点难点问题,把学生分为几个大组,每组10人左右,课前学生共同查阅资料,相互合作,并制作课件,上课时每组选1名代表向全体同学讲授,该组学生接受其他组学生的提问,最后教师点评,并根据讲授和回答问题情况,给出平时成绩。这种方法旨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查阅资料能力和归纳总结资料的能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课后反馈结果显示,撰写小论文和学生课堂讲课的教学模式使大部分学生掌握了从图书馆相关书籍、网络、教材获取资料的方法,拓宽了获取知识的渠道,由单纯的从课堂上获取知识的方式变为多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在于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课余时间,由于部分学生考研,对于写小论文和上讲台授课产生了一定的抵制情绪。另外学生讲授时经验不足,重点难点不突出,影响其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今后尚需在讲解方式上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强调重点难点,并在学生讲授后进行补充,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改革考试方法及成绩评定方法

为了在考试中综合反映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参与本课程教学改革的积极性,笔者在课程的考试方法和最终成绩的评定方法上尝试了改革。

考试方法由闭卷考试改为闭卷、开卷相结合的考试方式。新的考核方式具体做法是教师在期末考试时出两套试题。一套试题为闭卷试题,主要用于考查学生对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等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熟练程度,题型主要包括名词解释、填空、选择、简答等。另一套试题为开卷试题,主要用于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试题中还考查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题型主要是计算、论述题和分析题。闭卷试题和开卷试题的分值和考试时间分别占总分值和考试时间的50%。闭卷、开卷考试在考场中先后进行。

最终成绩评定方法由原来的考试成绩结合作业成绩评定改为考试成绩结合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综合评定。为了保证学生的作业质量、小论文质量、提高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课堂讲授的积极性,课程一开始,笔者就在课堂上宣布了最终成绩的评定方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和平时成绩的考查依据。平时成绩考核依据扩展到了作业成绩、小论文成绩、课堂授课、回答问题、课堂讨论情况,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提高到40%,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10%。

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内燃机原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加强实验教学环节,才能加深学生对内燃机理论的理解,掌握内燃机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由于本课程的学时数有限,本课程只能安排4学时的实验课。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巩固所学知识,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增加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一是在不增加实验学时的情况下,增加实验项目数。在原有的“柴油机机械效率测定实验”和“汽油机速度特性实验”的基础上增加“内燃机进气道性能实验”和“汽油机负荷特性实验”。二是将验证性实验逐步改革成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验深入了解实际的工程现象,寻求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法与途径。笔者将新增的“内燃机进气道性能实验”定为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进行实验时,首先让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选取气缸盖,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需要测试哪些参数和确定实验步骤,最后在发动机进气道性能试验台架上进行实际测量,并分析实验结果和撰写实验报告。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内燃机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建设的重点,通过几年的教学改革,学生自学能力及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美云.高校课程设置中的痼疾与改革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

2010,(17).

篇8

论文关键词:热动专业 人才培养 教学质量 监控体系

论文摘 要:随着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热动专业人才培养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而人才培养质量受师资状况、生源质量、教学设施与教学管理等多个因素影响,因此,必须构建一个完善的热动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培养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和量化评估,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采取必要的措施,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确保热动专业人才的培养。

一、热动专业人才培养的背景和意义

能源与环境是当今世界两大热点问题[1]。目前,中国已经把能源与环境问题提升到基本国策的高度,不仅是两会最关心的十大热点问题之一,也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的重要内容。未来20年,中国将在保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降低能源生产与消费带来的环境成本,保护公众健康和良好的自然环境,减缓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积极促进建立氢能源、氢经济社会体系,实现能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因此,社会需要一大批的优秀人才,致力于能源与环境问题的研究[3]。比如利用节能技术提高常规能源的利用效率,开发新的环保能源等,既能满足人类对能源不断增长的需求,同时也可以保护环境。

根据中华英才网的职位需求分析,能源行业位居2008年五大热门行业第2位。2007年以来,随着油价的连续上涨,能源行业的职位需要也节节迈进。在国际油价上涨的背后,实质是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以及各种新能源发展的机会。除了传统的煤炭、石油,水电、火电以外,核电、风能发电都因为有国家政策的推动,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也成为世界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的政策支持、社会的认可以及中国丰富的可再生资源,使得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核电企业的校园招聘,从2006年开始,一年比一年火爆。另一方面,随着环境保护投入的大幅度增加,我国环保产业发展较快,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环保产业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但目前,我国环保产业面临严重人才不足,现有的环保技术人才难以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如果环保技术人员按环保从业人员的5%计算,将需要50万人,而我国现有的环保技术人员离实际需求相差甚远[3]。

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是我国能源转换与利用领域和环保领域重大基础问题和工程问题的研究基地和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每年向社会输送具有较强的知识获取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能源与环境领域的高水平工程技术及科学研究人才[4]。因此,确保热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构建热动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必要性

(一)教学质量监控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教学质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在一定的时间和条件下,学生的发展变化达到某一标准的程度以及不同的公众对这种发展变化的满意度[5]。

教学质量是教学工作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是教学工作的永恒主题。而教学质量监控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是由师资状况、生源质量、教学设施、教学管理等多个因素构成的,其自身条件及相互关系将对人才培养的质量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必须对这些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实时监测和量化评估,以便及时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采取必要的措施,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确保人才培养的目标[5]。

提高教学质量是实现专业建设目标的基本保证,是学院各项工作的中心,也是学院综合实力的反映,它直接关系到学院的社会效益和发展前景。专业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与优秀人才,而高校教学工作是人才培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学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为此教育部在2005年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其目的是要求各个学校加强教学工作,深化教学改革,努力强化教学管理,切实加强质量监控,认真开展教学工作检查与评估,促进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目前热动专业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由于我们专业不是重点专业,生源质量较差,经费投入不足,师资队伍有待优化,教学条件(特别是实验条件)有待完善,教学管理人员较少,在这些情况及问题下,有必要加强热动专业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确保在有限的条件和低投入的情况下,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目前热动专业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比如,师资队伍建设,为了学院发展的需要,必须引进高层次人才,但现在引进的人才往往只注重高文凭高学历,而忽视了教学能力;教师团队教学方法不统一,不规范,各有特色,同课不同卷,同卷不同评分标准等。特别是教师的科研冲击教学,致使教师的教学精力投入不足。一方面,在现行教师系列职称评审制度中,对学历文凭、科研成果的要求很高,教师不得不把许多经历放在考研、考博、写论文、做课题上;另一方面,从事与教学无关的活动,如证券投资、校外兼职等以提高自己的收入不足,从事与教学间接相关的活动,如进修、科研、技术服务等。

产学研相结合是目前高等院校广泛提倡的一种技术创新模式,指科研、教育、生产不同的部门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是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有效实现形式和途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高新技术资源通过合作流向企业,与企业的制造技术相结合,实现技术的新组合;通过合作及科技人员之间,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市场营销人员及生产工人之间的互相沟通与交流,实现了人才的新组合;产学研各方面掌握的各种信息包括最新科技动态,新技术研制生产过程、生产供需和政策法规信息,通过产学研相结合汇集一起,实现了信息的有效组合与综合利用,产学研各方共同建立的新经济技术实体,为知识与技术创新提供了新的组织资源,提高企业组织的整体有效性,保证了创新所需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的稳定供给和有效组合。

通过科研,老师在相关的课程教学中引入自己的一些研究体会,以此启发学生独立思维与专业思维。讲述教材观点时任课教师结合自己的一些观点、看法,缩短教师、教材、学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独立思维、培养学生科研分析能力与创新精神。

特别是现在“节能减排”的形势大好,2006年和2007年的进校经费比往年大大提高,学院的科研成果有了很大的增长,科研为教学提供了课题,指引方向,使老师有机会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且促使教师不断的更新知识,永远处于科学技术的前沿,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而且可以通过筛选部分优秀的本科生参与科研,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课题研究,培养了学生的研究能力。比如,热动专业的“三连环”培养模式,就取得了许多成果。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由于教师要花很多的时间进行科学研究,时常要到现场进行调研,出现了科研冲击教学的情况,调课申请增多,教学组织随意性大,出现了大量的换课、停课现象。

大学是以教学为主还是以科研为主?学校应该教学生知识还是能力?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很复杂。笔者认为,大学之所以称为大学而不称为研究所是因为大学的目的是培养人才,培养人才是大学本质性的任务。大学虽然有科研和服务的职能,但必须把教学排在第一位。大学的科研是为教学服务的。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现在却变的很复杂,并且也需要作为一个研究的课题拿出来进行讨论,这是否是不正常呢?是什么原因导致现在的结果?政策导向的作用很重要,比如如何评价教师的水平,现在看的是科研水平,是论文数量,而不是教学水平。教学评估也是这样,评估学校的水平也是主要看科研,不看教学。还有职称的评定也是以科研为主。搞科研可以拿到科研经费,可以为学校带来荣耀,自己也可以出人头地。可是搞教学的人兢兢业业,得不到多少课时费,还费力不讨好。因此,关于科研与教学究竟谁重要,有必要在政策导向基础上,加强教学质量的监督和控制,摆正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培养出更多的合格的符合社会需要的本科生,而不仅仅是几个优秀的本科生。

综上所述,有必要在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方面进行一些有益的研究和探索。特别是2006年教育部专家组对我校开展了本科教学评估,虽然我们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但还是存在许多不足,我们应该以评估为契机,认真做好以评促建工作,结合质量工程建设,努力构建具有我院专业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确实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如何构建热动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衡量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是毕业生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它具体体现在培养计划规定的培养目标上,要求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认识和行动相统一,知识能力素质相统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协调发展。影响学院教学质量的内部因素主要是教师水平、学生素质、教学条件和教学管理水平。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主要是针对这些因素加以协调、评估和控制,建立通畅的信息反馈网络,从而营造并维护良好的育人环境,达到最佳教学效果[6,7]。

因此,在构建热动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上必须将理论、技术与需求三者有机结合,并通过实践进行检验。如图1所示。

教学质量监控是热动专业建设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任何一项管理工作,其过程均由计划、组织、领导、监控四项基本活动所构成。控制确保了各种活动按计划进行,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偏差。此外,通过反馈,能够时时刻刻对过程进行分析与评价,保证在有限的投入下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具体实施过程:在考察分析热动专业教学质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质量管理理论设置初始的各项指标与各目标函数的关系,采用模块化思想构建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利用优化决策的思路不断的对系统进行滚动优化。首先,比较分析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管理理论和管理理念;其次,对热动专业现在的教学质量现状与问题进行剖析;第三,构建热动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第四,用实践对构建的系统进行验证;最后, 通过验证结果对监控体系不断地进行优化,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三、构建热动专业教学质量监控的方法与措施

通过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以及2006、2007年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整改与建设,热动专业为了提升竞争力,制订了自己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近年来热动专业在教学质量监控方面的主要方法与措施:

(一)开展教学法活动

每逢双周星期四下午为各研究所教学法活动时间,各研究所认真组织本所教师参加,并进行严格考勤和记录。每次教学法活动应有明确的中心议题。每学期要集体研究和布置有关教学工作,期末要进行总结。教学法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法研究,专业、学科建设,专业课程设置,讨论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研究教学重点和难点,讨论在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书育人等方面的内容,贯彻落实学校、学院的教改任务等。通过定期开展教学法活动,可以紧扣教学进程,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交流思想、理清思路,落实整改、夯实基础,真正起到推进教学的作用。

(二)成立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

为保证正常教学秩序,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热动专业教学管理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不断提高我院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学院成立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为院长领导下的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研究、指导和监督机构。由学院聘请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熟悉教学规律、热心教学改革的学科资深教师和实验室主任等组成,其主要任务是推进专业、课程、实验、教材、教学管理与教学研究以及教师队伍等方面的建设和改革,对学院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咨询、监督和指导。协助院长处理日常工作,并负责与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联系。

(三)完善互相听课制度

中南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在遵守《中南大学教学管理文件》规定的前提下,制定了学院教师相互听课制度。学院教学指导专家组每学期听院内教师和学生班级的课。各系与研究所应组织教师听课,教师应坚持人均每学期听课3次/人,并作为年终业绩考核内容。听课时,要求老师遵守课堂纪律,时间至少1节/1次,并做好听课纪录,填写意见,参与教学法活动。研究所教学所长应定期整理本所的听课记录,在本所教学活动时提交给全所教师研讨,并于每学期放假前二周将本所听课记录交到学院存档备查。学院领导应及时了解本科教学情况,应做到每学期听本科教学课程至少3次,并做好听课纪录,反馈听课意见。通过听课互相听课制度,促进教风、学风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秩序的一个重要措施。

(四)实施辅导答疑制度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在教师中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促进教师不断探索和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热动专业制定了教师辅导答疑制度。辅导答疑是实现分层教学的最好方法。由于学生的基础存在较大的差距,如果采用同一种方法、同一个教学进程来教育学生,显然是不科学,对学生是不负责的,其教学效果也很难达到理想程度。因此,有必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之外,采取辅导答疑的手段,实现分层教学。“培育优秀的,辅导中游的,扶持较弱的”。这样不仅可以使成绩优异者得到充分发展,更使相对薄弱生在愉悦中逐渐赶上大队伍,实现共同提高。辅导答疑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继续,教师在辅导答疑过程中可以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要求全院教师,只要是有任课的教师,都必须按此规定进行实施。

篇9

关键词:品牌专业;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191-02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复合型创业型应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商学素养与专业能力结合、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并重、诚信做人与创新能力兼备的复合型、创业型应用人才。围绕这个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天津市品牌专业的指导思想――品牌专业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等为重点,强化品牌意识、特色意识和创新意识,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的重点内容之一。

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改革

以我校的天津市品牌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为例,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该专业具有自己的特色。该专业的整体建设目标定位为适应国家和天津地区制冷空调行业的需求,进一步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着力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商学素养与专业能力结合、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并重与创新能力兼备的复合型创业型应用人才。通过建设,使天津商业大学制冷与低温专业成为我国培养冷冻冷藏与冷链技术领域人才的基地,并为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在该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下,该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开展了以下实践――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工程实践,提高创新能力,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实行学校+企业双导师制,聘请相关企业人员参加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进行教学方案改革。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高校和企业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订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以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基本思想,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为中心任务。通过课堂教学、实习实践、设计建造项目、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等各种教学环节,综合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

以我校的天津市品牌专业旅游管理专业为例,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是追求国际化与职业化的人才培养特色,借助旅游国际化的大背景,通过学校与美国FIU的全方位紧密合作,突出该专业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特色;在夯实基础教育的同时,与国际知名企业集团合作,强化学生职业理想、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特色;继续关注并强化以服务天津旅游业为重点的智力支持课题,突出我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地域研究特色。在该专业特色的指导下,该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开展了以下创新活动――在前两年的基础课课程体系中,该专业在人文、社会、科学、文化、艺术等领域设计了基础课,在夯实学生的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法律等理论基础的同时,强化了学生科学和文化素质,开设了环境科学、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国际交往礼仪、艺术欣赏等课程,同时加大了英语基础课的比例,强化了英语能力训练,以保证学生后两年能够用英语上专业课的需要。后两年的专业课课程体系中,瞄准国际旅游企业管理特点与发展趋势设计教学内容,着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注重学生职业应用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在夯实学生的酒店管理理论基础的同时,从国际酒店业经营管理的效益出发,系统设计了关键领域的课程。如,食品生产(初级和高级)、酒店会计、酒店财务、成本控制、收益管理、酒店市场营销、领导力与团队建设、酒店法规等,由FIU派教师全英文授课,使用原版教材;同时要求学生完成1300小时的初、高级实习,培养其认识行业及应用能力。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及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制定并初步实施了四年学生职业规划方案,在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校内外学生活动的开展等方面强化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

二、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展开的专业建设实践

1.师资队伍建设。按照天津市品牌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要求――建设一支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术结构合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科学的师资队伍。专业带头人应有较高的教学科研水平和知名度,专业应有完善的校内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和领域一线学习交流,相关产业和领域的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重视教学团队建设。我校品牌专业在专业建设中积极开展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完善师资队伍。

以天津市品牌专业金融学为例,该专业以国家级特色专业为依托,坚持以应用型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为理念,在团队带头人的引领下,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以金融行业内著名专家、学者为顾问,以市级精品课程建设、市重点学科建设和现有的科研项目为支撑,以稳定的实习、实践基地为平台,不断巩固深化教学成果,努力构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结构合理、团结协作、以实践型教学为导向的国家级高水平教学团队。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该专业完善企业兼职教师定期不定期到学校参加理论培训的制度,引进具有金融专业方向研究造诣和突出研究成果的高职教师或研究人员;每年安排若干名教师到金融领域相关岗位挂职锻炼,搜集完善教学案例,增加实践经验;选派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教师出国留学深造和作访问学者,增加具有国外交流学习经历的师资比例;聘请若干名政府金融部门或银行、企业等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为兼职教授;打造教学研究团队,每年承担若干项重大教学科研课题。

2.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品牌专业建设目标要求品牌专业在建设中要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具有较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以我校的品牌专业工商管理专业为例,该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为以创新理论为知识体系的核心,以培养创意创业管理特色专业人才为目标进行本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其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主要构成为: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策划、财务管理、市场营销调查与预测、创新理论、创意创业管理、团队建设及管理、商务运营及管理、管理方法论、经济评价学、成功创业者案例等;另外还包括新建企业创建流程试验、管理模式设计、营销策划、项目创意等试验与实践性课程。改革思路与措施为:采取立项制,即将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重点分解为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一个个教改项目,每一项目将拟开设课程、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实验实习、实训项目以及基地建设等捆绑到一起,专项经费支持、规定时间完成任务。

3.教学设施建设(实验室、实训基地、网络资源等)。品牌专业建设要求教学基础设施条件良好,经费投入满足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拥有较为丰富的专业图书资料和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校内外实验、实习等条件满足实践教学要求。

以我校品牌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为例,该专业充分利用天津市重点实验室的优势,增加了开放实验数量,构建和实施学科基础和专业课程的创新性实验教学模式,构建和实施专业课课程设计及生产实习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目前的津京地区的6个合作单位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环渤海和天津滨海新区优势,将唐山、秦皇岛、烟台、青岛、石家庄、沈阳、济南等相关单位作为合作对象,扩大到12个重点企事业单位。同时,开辟实践教学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该专业的学生除了可在本校图书馆借阅大量相关图书外,还可从校内互联网上查阅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国家标准数据库、Springer LINK数据库、ScienceDirect数据库、CNKI学位论文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Apabi数字资源数据库、中国专利数据库等。

天津商业大学通过以天津市品牌专业建设为龙头,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使全校专业建设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篇10

[关键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计算机类课程; 教学模式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1 . 13 . 070

一、不同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几种模式

目前,计算机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正在改变着人们传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推动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的许多专业都开设了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已成为许多高校的通识平台课程。

计算机在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应用,不同行业对计算机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因此,高校中对应的不同专业对于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要求也会不一样。

我们不妨将计算机的研究和应用简单分为以下4种类型:① 计算机学科研究和应用类;② 工程技术和工业控制中的应用类;③ 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类;④ 其他方面的应用类。这样可清楚地看出不同类型的专业对计算机的不同要求。

1. 计算机学科研究和应用类的教学要求

计算机学科研究和应用类专业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信息安全、智能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

这类专业的特点是研究的目的和对象就是计算机本身,因此,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会把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原理与结构讲得非常全面和深入,以使学生具有研究与开发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能力。这种类型的学生将来主要在IT行业就业。

2. 工程技术和工业控制中的应用类的教学要求

这类专业较多,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土木工程中的工程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工业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等专业。

这类专业研究的目的和对象各不相同,但其有两个共性:一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工程技术和工业控制中的各种问题,即属于工程类和计算类的问题;二是其对计算机的要求主要是应用,即应用计算机快速解决问题。因此,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几种工具软件或计算软件,解决工程中的问题即可,而没有必要对计算机系统内部的原理与结构作过多过深的教学。这种类型的学生将来主要在工业制造业或一些工程类、计算类的研究所就业。

3. 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类的教学要求

这类专业有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国际经济与贸易、行政管理等专业。

这类专业也有两个共性:一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管理和商务中的各种问题,它们属于管理类;二是它们对计算机的要求也主要是应用,即应用计算机提高管理效率,减少差错。这类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会计算机能干什么,而且要学会如何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的特点,去规划和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因此,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对计算机的各种应用要学习比较多的内容,特别还要将计算机的应用与管理相结合,但仍然没有必要对计算机软硬件内部的原理与结构作过多过深的教学,对这方面的知识有一般的了解就行。这种类型的学生将来主要在一些管理类或信息类的行业就业。

4. 其他方面的应用类的教学要求

计算机还可在教育、医疗、数字多媒体及其他生活方面应用,相关学校也开设了相关专业,如数字媒体技术等专业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艺术素养,还要有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

这类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主要就是讲授计算机在一些专门领域的工具软件的应用,如利用计算机进行动画设计等。

综上所述,不同类型的专业和领域对计算机的应用和要求有很大的差别,学科所跨的领域也比较宽,不可能也不应该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甚至名称类似的课程可能由于专业特点不一样,教学的内容的侧重点也应不一样。所以,一个学校不同专业的计算机类课程完全靠一个计算机系或计算机学院来统一开设,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切合实际的。只有每个专业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和要求,进行计算机教学模式和内容的研究,开设适合本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才能将专业特色体现出来,才能将专业建设得更好。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模式

1.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类课程特点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既不同于计算机专业,也有别于管理专业,更不是计算机专业与管理专业的大拼盘,而是基于现代管理理论,借助先进的计算机工具进行信息管理和信息处理的学科。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等众多学科交叉的一个专业。在该专业中计算机类课程是培养学生计算机素养和技能、支撑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其在课程设置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因此,构建适时、科学、合理的计算机类课程教学体系是本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多学科交叉特点,决定了该专业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的模式与特征,即以管理为基础,以信息科学为支撑,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管理与技术并重,培养以应用为目标,管理、信息技术相融合的技术型管理人才。这一方向和目标要求在教学中以计算机作为工具,注重将信息技术与管理的融合,树立“技术进步促进管理理念的发展,管理理念通过技术实现”的思想,让学生获得信息化管理与决策的专业技能。

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各高校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方向上主要有信息技术导向型、管理导向型、信息资源导向型和公共管理导向型4种模式,这些模式虽各有自身特点和优势,但无论何种模式,其课程体系的共同特点都是计算机类课程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且计算机类课程与管理类课程分界明显,不能充分体现计算机技术与管理思想的融合与及本专业对人才培养的特色需要。

3.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模式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习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提高加强管理的水平,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应该以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培养具有信息分析能力与企业管理创新的知识,具有驾驭信息资源知识与能力的新型管理人才。

应用型人才是指学生能够在某一领域内将与其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具体地运用到实践中去,成为理论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高级技术工作者。其不同于研究型和学术型人才,也不同于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出来的技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在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侧重于对学生应用专业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工作能力的培养。

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没有必要对计算机系统内部各个组件的原理、结构及工作过程作过多过深的介绍,而是应该把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把计算机同管理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应以计算机如何为管理服务或管理中如何应用计算机为主要宗旨,将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用程序和案例贯穿其中。

将计算机技术和管理进行有机的结合,构成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育和教学的核心内容,体现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内在规律性,使其区别于其他专业。

4.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几个要点

(1) 多用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的实际用途以及如何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还可以达到帮他们进行复习的效果。

(2) 多用实例或多媒体演示。对于一些难点,或不好理解的知识,老师应多举一些实际例子或现场操作加以辅助说明,如有可能,应利用一些多媒体手段(如动画、电影片段)进行演示,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多做课程设计。有条件的课程可打破传统的作业模式,将做习题改成做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内容应尽量来源于实际工作中,通过做课程设计可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学习效果的目的。

(4) 不断完善实践体系。各高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通过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有步骤、分阶段地来完成。这里每个阶段的内容设计,都必须和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相关联,如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信息化调研与咨询、网站设计、软件项目外包等。实践教学环节是能否实现信息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

(5) 灵活的考试方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有条件的课程可打破一次考试定成绩的考核方法,实现考试多样化,采用笔试、口试、操作演示、开卷、闭卷、小论文、项目规划、项目设计或开发、答辩等形式全面考核学生整体水平。

三、结语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应用范围将不断扩展,不同的领域和专业对计算机的要求各不相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也无法用同一标准来统一,只有深入研究各领域和各专业的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和研究,才能更好地促进各领域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吕永林,师薇.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类课程体系设计[J]. 计算机教育,2010(6): 15-18.

[2] 王学颖,黄淑伟.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4(3):378-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