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设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9 20:08: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主设计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自主设计论文

篇1

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伴随人的一生,一个学习者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其自主学习能力。最早引入“自主学习”的Holec将其定义为“负责自己学习的能力”[1]。通俗讲,自主学习能力是由学习者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调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或能力[2]。自主学习需要做到“四学”,即“想学”“能学”“会学”“恒学”。基于信息化条件的自主学习是指借助现代化技术及工具完成自主学习。信息化条件包括互联网、电子图书馆、学习软件(如Multisim,EWB,CAD)、音频视频、Flash等。信息化条件下的自主学习改变了以往的师生学习模式,学员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员主要以问题引导、知识顾问、技术支持、效果评价为主要任务,引导学员充分利用和开发信息化资源,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学习过程优化整合,开展自主性学习,提高教育的质和量,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2信息化条件

2.1互联网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在现代生活中越来越普及。互联网具有信息资源海量、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特点,因此它为自主学习提供了便捷条件。利用互联网强大的搜索引擎功能,搜索学习内容、疑难问题、模拟考题等。计算机网络平台提供了一个友好的交互界面,图文并茂,静动结合,生动有趣。由于院校的特殊性,我院学员除了可以在特定地点及方便时间上互联网外,还可以查阅军网内部丰富资源。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习成为一种主动、积极的过程,自主学习意识进一步加强,学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2电子图书馆

电子图书馆以互联网为平台,主要由实地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两部分构成。实地图书馆是与传统图书馆具有一样的馆藏图书功能,资源归本单位共享;虚拟图书馆是指本馆没有收藏但是从网络系统、数据库中可以获得信息的图书馆,例如维普、万方、CNKI等电子期刊,超星、国图、阿帕比、中国军事等数字图书以及硕博论文、外文数据库等等。学习者在相应数据库进行文献搜索、下载需要的论文、书籍完成知识的自主学习与深化,多角度、多维度的学习理论,广范围、广视角的了解应用。我院电子图书馆馆藏丰富,既有实地图书馆又有虚拟数据库,为学员学习提供了资源保障。

2.3软件工具

软件工具是指能够辅助学习的工具软件,例如绘图工具AutoCAD,ProE,3DMAX等,仿真工具simulink,EWB,Multisim,ansys等,不同领域选择不同的软件工具。以数字电子技术中常用的Multisim和EWB为例(如图1和2所示),它具有丰富的元器件库和仪表库,当学完电路理论之后,学员大部分直观认识不深入,对电路是否能够实现所讲述的功能持怀疑态度,仿真软件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利用仿真软件构建虚拟的电路,通过仪表及指示装置,直观形象地看到电路现象,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同时,在实际搭建电路时,为了避免资源浪费及烦琐的调试,可利用仿真软件先验证设计电路的正确性,之后再去实际搭建。目前学员具有电脑使用条件,只需安装软件即可使用,软件工具的出现为自学提供了又一个有力的条件。

2.4自主学习平台

自主学习平台可以是远程教育学习平台,也可以是根据不同科目搭建的学习平台。其作用是学员在教员的辅导和帮助下,自主使用网络学习平台,有针对性地选择各种学习资源,调整学习时间,控制学习过程,以达到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平台具有辅、开放性、自主性、重复性、交互性的特点[3]。为方便学员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学习,教研室设计了数字电子技术网络课程(如图3所示)。主要包含教案、视频、教案、习题、作业、答疑、测验以及参考资料等内容。

3以组合电路设计为例,借助信息化条件培养学员自主学习能力

3.1组织流程

组合电路设计内容丰富,方法多样。课本中讲述多以分立元件设计为例讲述,为拓展学员思路,本课程安排时笔者并未加以限定,只布置了任务,学员自行完成。教员布置任务,学员以小组形式开展学习。各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针对任务组织学员讨论、确定方案,针对不同的方案安排组员提前查阅互联网、电子图书馆、网络课程等资料;课上分工协作,不同学员按照不同方案设计实现;学员自学仿真软件Multisim或者EWB,并借助软件仿真验证设计的正确性;设计报告由专人撰写,汇总各种方案及方法并进行描述;由于时间限制,并非所有奇思妙想都能一一设计实现,因此附加了拓展环节,集思广益,学员只需描述出新思路新创意即可;最后为检验学习效果,加入答辩环节,从小组中任意抽取一名组员,回答其他学员和教员提出的问题。

3.1.1设计任务

1个主评委和3个副评委共4人鉴定某项目,当主评委不赞同,但3个副评委全部赞同项目时,裁定项目通过鉴定;当主评委赞同并且3个副评委中多数赞同项目时,也裁定项目通过鉴定。试设计满足要求的逻辑电路。你还能想到哪些器件设计方法?

3.1.2小组分配

本教学班次共计43人,4~5人为一小组。组长负责分工,一般2人设计方案,1人学习仿真软件,1人撰写设计报告,最终集思广益,拓展创新方法。

3.1.3丰富的设计方案,多样化的仿真实现

借助分立元件实现电路设计组合电路是课本中主要讲述的方法,其他方法课本中并没有专门提及。另外,仿真软件使用方法,如何仿真电路都需要学员自行摸索。但从效果分析,学员都能够通过自学或者小组互助学习方式解决上述问题。现列举几种学员的设计方案及仿真电路。

3.1.4答辩环节

为保障学习效果,笔者设计了答辩形式的督促机制。要求在设计完成后,小组内每位成员都要掌握本组设计的电路方案,随机抽取某位学员上台讲解,一旦答辩不顺利,将会影响本组学员的整体成绩。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每位学员都参与其中,组内互助,使得方案形成时,每位学员也都掌握了知识。本次课程笔者提问了第一组的一位学员,答辩过程中每当出现思路断档,整组学员的精神都跟着紧张起来,但经过思考他顺利完成此环节,并且将创新性的设计思路也一同与大家分享。从答辩过程可以看出,第一组学员的团结与协作,看到了传统课堂上无法发现的闪光点。

3.1.5设计报告

第一项设计任务,第二项设计方案,第三项拓展及心得体会。前两项旨在对整个知识的梳理,第三项作用有两点,一是学员方面,总结收获及不足,创新新思路,例如第九组写到“电路设计注意布局,图纸与虚拟实验有着本质差距”,第一组写到“一个好的团队不光有一个好的带头人,还要有一群踏实肯干认真听话、积极进言的成员”。二是教员方面,便于发现学员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调查学员对教学实施的满意度,为后续教学提供宝贵经验。例如第五组写到”开关的选择开始由单刀开关接入不工作,后经小组讨论和教员指导换为单刀双掷开关完成电路仿真”。第二组写到“课程使我们认识到数电并非纯粹的理论学习,而是课堂发挥、试验动手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增强了我们的发散性思维,是一种能力的提升”。

4效果分析

按照传统讲授组合逻辑电路设计方法,一般学员比较容易想到教员或者课本上讲述的方法,思路禁锢到此无法跳出。时序电路设计与组合电路设计课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时序电路设计任务是课后习题,教员只讲授了一种设计方法,因此学员在设计过程中多数应用了这种方法,很难扩展思路,开拓创新。而此次组合电路设计是学员没有见过的任务,教员对其没有过多的限制,因此设计方案多种多样,学员自学的潜力此刻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在网络、仿真软件等信息化条件下,学员顺利完成了本讲内容的学习。学员不仅掌握了组合逻辑电路设计的多种方法和仿真软件的使用方法,还提升了自身的综合能力。从期末考试成绩上分析,平均分79.44,其中良好及以上24人。通过设计报告的心得体会及期末成绩分析采取自主学习模式学员多数比较赞同,收获颇丰。上述事实证明只要给予适合的条件,学员有能力并且能够出色完成自主学习,同时锻炼了学员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强化了团队协作意识,激发了创新思维。

5结束语

篇2

本项目为纯办公用房辅以配套商业餐饮用房,以办公空间为核心,合理组织功能分区及流线设计。地下1~3层布置停车库、设备用房;地上1层为挑高三层的主入口大堂、食堂、商业用房,2层为餐厅、厨房,3层为餐饮包房,4~20层为出租办公层面,21~25层为自用办公层面。

标准层平面设计

1.标准层平面形状及规模

根据基地高层退界要求,布置主楼在场地上最大和有效使用率最高的雏形平面,尺寸为35mx56m的矩形。结合规划面积指标的要求,控制标准层面积在1800m2左右,该面积处在主流甲级写字楼标准层面积1500~2000m2的范围内。标准层由办公空间及核心筒公共空间(交通、设备机房及管道、使用房间)两个区域组成。

2.核心筒位置及面积

核心筒的布置方式根据平面形式和面积尺度等因素采用了中央核心筒类型,该类型具有办公空间完整开敞、灵活可变性好、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和景观条件、有利于结构布置的特点。核心筒的面积对办公使用面积系数(K值)影响很大,为了在经济效益及使用系数上得到高值,核心筒部分需要简洁紧凑的布置,同时应避免不合理的设计带来功能上的不适合进而影响舒适性。设计初始阶段,核心筒需要初步摆出容纳设备机房及管道垂直系统的空间,完善建筑和结构布局并尽早予以协调,落实核心筒的尺寸后确认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根据写字楼的等级标准、标准层面积、层数等因素结合电梯组群布置原则,提出所需电梯体系和梯井数量:客梯分为高低区分区运行,共设置有八台双侧排列电梯(载重量1350kg),其中高区电梯速度4米/秒,低区电梯速度3米/秒。电梯系统的两个效率控制指标:“平均间隔时间”小于30秒、“五分钟载客率”16%都满足甲级写字楼多租户服务质量的要求。在不影响使用品质的前提下,通过合理设计和组织,优化了核心筒内的交通空间和机电设备用房,核心筒尺寸减少为27.4mx11.8m(不含联系办公空间的公共走道),标准层办公使用面积系数(K值)接近80%,平面效率高。公共走道宽度通常在1.5~1.8米,根据设备管线在走道中的布置宽度及办公需求确定为1.6米。

3.办公空间进深

开发商从商业租赁角度出发,要求办公空间效率高、适应性好,并对单面采光房间的进深(从外墙到核心筒的距离)提出了大于10m的控制指标。对于以上需求,标准层平面设计着重考虑灵活可变性和模块化,开间尺寸以8.5m为模数单位,进深尺寸为10~14.2m,楼层沿外墙周边设置单排柱,无柱的办公空间可最大限度地提高空间使用效率和灵活性。在保证较高的办公使用面积系数(K值)的前提下,需兼顾整层出租及分块出租,因此充分考量办公部分和公共服务部分的平面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标准层净高设计

根据市场需求及相关规范,甲级写字楼办公空间净高一般要求在2.6m以上。本项目综合考虑结构构件和设备管道所占空间等因素,设计标准层层高3.85m,结合施工现场情况最终落实标准层净高2.7m。

1.优化结构尺寸

设计中对结构平板体系与梁板体系进行比较,通过结构整体性能、经济因素及设备管道布置等多方面的考虑,最终确定了梁板体系结构。同时在此基础上,综合其他专业的设计进行调整:主楼采用现浇混凝土框架及核心筒体结构体系,与核心筒连接的框架梁采用宽扁梁(1000mm宽x550mm高),采用了预应力混凝土形式控制其挠度和裂缝。这种结构形式既提高了结构的抗震性能,又节省了板的折算厚度(梁板式为180mm,厚板式为300mm)。

2.合理布置设备管道

标准层机电管线根据管道体积通常以风管为主,其次为电母线槽、水管等。机电专业提出管线的大致走向及标高,在深化阶段把主要管线的平面及标高汇总在平面中,以“次管让主管”、“小管让大管”的原则,针对空间瓶颈的节点给予重点考虑并解决问题。空调按内外区分别设变风量空调系统,办公区靠公共走道及外墙两侧分别设置两根尺寸800mmx320mm(含保温层及支架)的回风管,中间一根尺寸800mmx320mm(含保温层及支架)的新风管。由于空调机房的主风管需通往办公区,机房分设在核心筒的两端,并利用机房一侧的辅助房间分散风管数量,有效降低风管高度缩短管线长度。剖面设计中把空调机房靠走道一侧的框架梁局部做翻梁处理,提高了风管的布置高度。

立面设计

项目地处浦东新区,周围标新立异之作比比皆是,不同的建筑风格在此碰撞融合。基地北面、西面为已建写字楼,东侧隔福山路为已建酒店式公寓,南侧隔浦电路为竹园公园。主楼共25层楼面,建筑屋面高度99.7m,玻璃幕墙最高点120m,建筑体量采用简洁、规则的长方体。

主楼以突出玻璃的竖向金属肋条划分墙面,肋条在顶层收分增强仰视透视效果,从而在北面、西面及局部的东面、南面形成竖向线条为主的金属质感立面。建筑以高耸纯净的玻璃幕墙体量作为东南转角焦点,强化竖直体量,既映射周边建筑,又与金属质感形成强烈对比。向外挑出的玻璃面使建筑获得最大限度的景观面,既提升办公空间的品位和商业价值,又形成建筑对城市风景的迎合,明亮通透的玻璃体成为远近众人瞩目的地域标志。为强化视觉挺拔感,玻璃体直通底层,突出三层挑高大堂空间的敞亮和流动性,结合室外的广场绿化,在开放与封闭、自然与人文、公务与休闲之间营造一座沟通的桥梁,体现高尚品位和舒适宜人的特征。为强化福山路街景,塔楼东立面在金属质感和玻璃体的表面外增加第三个层次:艺术装饰玻璃面,在不影响室内视线的条件下,在幕墙内表面附加固定透光装饰膜,通过巨幅彩像活跃街道气氛。

三层高的裙楼布置在较为隐蔽的塔楼西侧,横向舒展的造型与上升的竖线条形成对比,尺度上也与相邻高层的基座呼应,体现富有传统意味的人行街道空间。大堂底层的北侧和西侧为商业功能,裙楼西北角底层架空,增加地面停车位,形成服务区。西南角裙楼向绿地伸出2层高的休息厅,将绿色引入室内,休息厅的屋顶是供露天休闲的观景平台。

篇3

该自动切换系统主要在一个机箱内实现,在机箱内有一个主控模块作为主要控制电路,有三个转换开关可以自动切换调频。主板上设置了一些通信接口,包括RS485网络通信接口、RS232串行通信接口、F头无线信号接口。还有多种类型的电源接口,主要包括220V主板供电输入口、220V发射机供电输入口、主备机电源供电接口等。另外还包括主机RF信号输入接口、备机RF信号输入接口、负载输入输出接口、合路输入输出接口等。电源输入接口连接到主控模块,通过主控模块的控制电路,然后得到控制电源输出和发射机电源输出。主控模块通过控制电路给主机和备用机进行供电,通过供电接口进行连接。F头天线接收信号后,通过接口模块,把信号传送给主控模块。三路转换开关在主控模块电路的控制下实现了调频信号的双向通讯开关,网络通讯接口、串行通信接口和网口主要是用来和主控模块进行通讯,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具体通信通道,实现双向实时通讯。根据具体主机频率和自动切换通道,三个转换开关的接口分别和3个主机RF信号输入接口、3个备机RF信号输入接口进行连接,实现主备机自动切换连接。最后把3个转化开关电路的两个输出接口分别和3个合路器、3个假负载连接,完成转换功能电路连接。以上是系统的主要设计结构,如图1所示。

2主备机自动切换系统设计

单片控制模块是系统的主要控制模块,系统有两个电源、电流开关检测模块,有两个电源、电流控制模块。另外两个模块是调频调制接收模块和音频滤波检测模块。220V的供电电源接口连接到开关电源电路,开关电源电路受单片机控制模块控制。220V的控制电源接口连接到其中一个电压电流检测回路后,电路经过电源开关控制器,然后又连接到第二个电压电流检测回路,作为并联输出。这两路输入信号,通过两路检测回路后,分别并联到主、备机供电电源接口上。这样,通过电压电流检测回路模块与单片机控制模块电路的连接,实现了双向的冗余通信。三个转换开关,控制着通信回路的自动切换。三个不同通信接口,RS485网络接口、RS232串行通信接口及网口在单片机控制电路下,实现了不同通信方式的自动切换,并且保证是双向通信方式。F头天线接收到音频信号后,传输给FM接收模块,然后FM接收模块给出两路信号,这两路并联信号经过音频模块的检波处理后,送给单片机控制回路,单片机处理模块得到要处理的通信信号。STM32F103芯片作为主要控制芯片来完成控制工作。发射机的状态信号通过网口和通信电路传送给单片机,单片机判断发射机的发射功率大小,如果小于一定的阀值,就判断为该信息为故障原因。初始默认状态是,主备机都能正常工作,信号传输正常。三路主机信号传输到调频多功能器后,传送给天线发射出去,而三路备机则连接到假负载上。如果系统一旦发生故障,则意味着发射的信号功率就会低于规定值,信号传输给交换机,通过网口把故障信息传送给控制模块,控制模块就会切断相应开关,并进行频点自动切换和故障发射主机标记。如果单片机控制模块,在发现故障信号后,备用机如果没有被标记为故障信息,则可自动切换到备用机。如果备用机有故障标记,则不进行自动切换工作,并发出警告信息,提醒故障的发生。本自动切换系统的供电是12V直流供电,由开关电源模块进行把220V的交流电转换成所需的12V直流供电。主控制模块通过控制继电器,从而实现对电源控制模块的通断电。具体的就是控制弹片的吸附和松开,分别控制主机和备机的电源供电问题。电压和电流检测模块主要是用来检测电压和电流是否达到标注需要值。当220V交流电通过电源控制模块供电后,得到的直流电压要经过电压检测模块,检测供电电压是否正常。电流检测模块主要是通过可变电阻转化电压后,检测传输到单片机控制模块的电流是否是正常的。F接收调频信号模块,在接受到信号后,传送给音频检测模块进行滤波检波。检波电路实现交流信号到直流信号的转换,最后传送给单片机控制模块,控制模块根据所得信号判断是否正常,从而控制电路自动切换和主备机自动切换。通过网络接口通信把相关信息状态回馈给本地监控服务器,实现故障信息的监控和记录工作。

3结束语

篇4

竹子公园的规划设计要在继承古典园林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努力达到民族化的园林艺术形式和现代游憩生活内容的统一。就山水创作而言,竹子公园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宜山则山,宜水则水,以利用原地形为主,进行适当的改造。北京紫竹院公园筠石苑原为公园花圃,地势平坦,造园者并没有一味地挖湖堆山,简单模仿古典园林“一池三山”的自然山水园林形式,而是基于引水入园和造景的需要,将地形作成缓坡和山丘,以竹、石、水面和轻巧的建筑穿插于起伏的地形之中,形成一组优雅的园林。

竹子公园的总体布局应运用形式美规律处理景区、园林景点和风景透视线的布局结构和相互关系,使景区之间相互联系,同时又有各自的特色,全园既有景色的变化又有统一的艺术风格。上海万竹园规划有“竹与生活展示区”、“竹与名人展示区”、“竹品种展示区”、“竹与文化展示区”和“竹与民族展示区”等五大景区,各个景区之间既有分隔又有联系,并且相互呼应衬托,从各个侧面体现了竹子造景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了充分展示园林景点的静观和动观效果,景点的布设既要注意提供游人驻足留憩细细欣赏的观赏点,也要善于运用风景透视线来联络组织各个景点。筠石苑规划有十处景点,即“清凉罨秀”、“友贤山馆”、“江南竹韵”、“斑竹麓”、“竹深荷净”、“松筠间”、“翠池”、“绿筠轩”、“湘水神‘和”筠峡“。游人沿着竹径通幽的导游路线前进,感到景色时隐时现、时远时近、时俯视时仰望,不断变化,层层展开,产生一幅幅有节奏的连续风景画面。收到步移景异的动观效果。

二、竹子公园的园林建筑

竹子公园的园林建筑宜少而精,如筠石苑中游憩建筑的占地比例不足1%,远远低于《公园设计规范》中同面积专类植物园的6%。园林建筑的位置、进行朝向、高度、体量空间组合、造型、材料、色彩及其使用功能,都应符合竹子公园总体设计的要求,能够与地形地貌、山石水体、植物等造园要素统一协调。竹子公园不论地处何方,都给人以身处南国竹乡的感觉,为进一步强化这种情趣,一般采取南方风格的建筑形式,或用竹材作为园林建筑的主要材料。南方风格的园林建筑多为青瓦粉墙,褐色门窗,不施彩画,体量较小,布局灵活,显得玲珑清雅,与竹林景观融洽和谐,营造出南国竹乡的园林意境。

竹子公园的园林建筑设计为突出竹文化主题,建筑装修材料亦应多采用竹制品精心设计,如墙饰、灯具。门心板、落地花罩、漏窗花纹等都在传统作法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同时栏杆、驳岸、台阶等构筑物亦做成仿竹竿形。获得既与环境相呼应、又独具特色的装饰效果。在此基础上,设计者还应借助语言文学艺术和绘画艺术,通过景名,匾额、楹联等形式着力渲染、弘扬竹文化,营造定出富于诗情画意的园林意境。

三、竹子公园的种植设计

3.1适地适竹,充分考虑竹子的生态习性

竹子公园的种植设计应按公园总体布局的要求,合理运用种种观赏竹的形式美要素,充分考虑与山石、水体、建筑和其它植物的和谐统一,经过艺术布局,组成适应园林功能要求的裥环境。同时,竹子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竹子的生态习性。竹子大多喜温暖湿润的气候,一般要求阳光充足,年平均温度12~22℃,1月份平均温度-5~10℃以上,年降水量1000~2000毫米,年平均相对温度65~82%,性喜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或酸性土。亦有部分竹种具有特殊习性,如鹅毛竹、菲白竹、铺地竹等耐荫性相对较强;黄槽竹、早竹、金镶玉竹等可在冬季寒冷干燥的北京露地过冬;刚竹、淡竹等可生长于微碱性的瘠薄土壤……在气候不太适宜的地区应用竹子,应选择背风向阳的小环境,且有充足的灌溉水源,如能采用喷灌则效果最佳。

3.2师法自然,营造竹子景观

自然界各种形式的竹林群落是竹子造景的艺术创作源泉,竹子公园应师法自然,种植设计以竹林为主要配置方式,竹林景观在城市公园中宜与草坪结合,形成竹林草坪,营造清静幽深的园林植物空间。竹林草坪如能结合微地形和溪涧曲水、自然山石驳岸,则更添城市山林、返朴归真之野趣。竹林中开辟小径亦是竹林景观设计的常用作法,古典园林的竹里通幽艺术手法在安静休息区依然适用,参照公园游人容量,竹径的宽度应在0.9-2.0m之间,为营造含蓄深邃的意境,竹径的平曲线和竖曲线力求变化,“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迂回地扩展和丰富了园林的有限空间,同时避免过度曲折,矫揉造作。如果竹径较长,可在中间开辟若干开敞空间,奥旷交替,以避免产生单调的感觉,同时竹径可用宿根花卉镶边,以丰富竹林景观的色彩构图。竹径的铺装如能取古人竹子绘画的笑意,拼成竹子图形,则进一步促进了园林创作意境的延伸。

3.3寓情于景,创造富有诗情画意的竹子景观

竹子作为配景,与建筑、山石、水体、其它植物等造园要素的配置要相互因借、扬长避短。竹子与园林建筑配置时,应让建筑立面优美的线条和色彩充分地表现出来。根据园林建筑的高度和体量特征,一般选用中小型观赏竹种,江南园林常用的有孝顺竹(ambusamultiplex)、紫竹(Phllostachysnigra)、斑竹(Phllostachysbambusoides)等等。倘若园林建筑的抱角、蹲配等置石相结合,缓解、软化墙角廊隅的生硬线条,增加自然生动的气氛。同时注意加强建筑的基础种植,一般选用小型丛生竹作矮绿篱,如凤尾竹(Bambusamultiplex)、菲白竹(Arundinariaargenteostriata)、铺地竹(Arundinariafortunei)、阔叶竹(IndocalamusIatifolius)、矢竹(Pseudosasajaponica)、箬竹(Indocalamustessellatus)等等。

假山石和雕塑一般以表现山石的形态和质感为主,可用竹作背景,以突出主景,亦可用地被衬托雕塑的线条和质感。水体的竹子造景应因地制宜,对于溪涧曲水的自然式山石驳岸,宜配置小型丛生竹,如箬竹、阔叶箬竹、大明竹(Arundinariagramineus)等等,其体量与山石驳岸协调统一,同时竹与石的色彩、线条、质感对比大大丰富了驳岸的装饰效果。对于大面积水体的缓坡驳岸,适宜配置大中型竹林景观,水中竹林倒影与岸上竹林动静对比,增加了竹林景观的空间层次。

古典园林竹子造景的艺术手法主要适用于小型园林空间,如盆景园等各种“园中园”,此类园林空间一般采用自然式布局,粉墙青瓦,花街铺地,建筑风格朴素淡雅。在服从空间环境总体布局的前提下,借鉴“粉墙竹影”、“移竹当窗”、“竹石小品”等造景手法,竹子景观与建筑环境相得益彰,营造出简远、疏朗、雅致的园林意境。

竹子公园因竹成景,以竹为主,追求清静幽雅的园林创作意境。在服从公园竹子景观总体布局的条件下,竹子亦可与其它植物配置组景。古典园林竹子造景形成了一些固定的配置模式,如“三益之友”、“岁寒三友”、“四君子”等等,奇松、古梅在竹子公园不可缺少,亦可制作成花台或大盆景形式。南京情侣园一片竹林边几株桃花,“竹外桃花三两枝”,富于诗情画意,营造出宁静幽远的园林意境。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讲究“外师造化,内法心源”,现代园林竹子造景更应师法自然,竹子公园除应保留原址的古树名木外,竹林景观应形成人工栽培群落,尤其选择观花或观果类下植被,如毛竹林下可配置杜鹃、油茶、柃木、紫金牛、珍珠莲、新木姜子等等。

四、小结

4.1竹子公园的总体规划应强调突出竹文化氛围。

竹子公园的地形改造要师法自然,统筹兼顾,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以微地形竹林景观为特色。竹子公园的景区、景点布局要充分挖掘竹子造景的人文景观资源。园林建筑宜少而精年,最好选用竹子作建筑材料,建筑设计应体现朴素、淡雅的南方建筑风格,以营造出体现南国竹林风光的园林空间。

4.2竹子地被和竹子绿篱在竹子公园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竹子地被常绿阔叶,景观效果优于一般地被和草坪,可设计成大面积图案式景观应用于水边缓坡等视野开阔的园林空间,突出表现竹子的群体美。竹子绿篱以自然式为主,其独特的姿态和质感给人以崭新的感受,亦可按特定主题做成整形式绿篱。

篇5

关键词:住宅建筑;自然通风;效益;布局

在能源消耗日益剧增和世界能源问题日益匮乏的今天,风力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在目前的工作中,依据自然通风的原理、优势为基础进行新型建筑暖通设计已成为人们重视的热点话题。这种暖通设计是一项符合人类低碳节能发展观念要求,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设计新思路、新理念。

一、自然通风概述

风是人类最为古老的朋友之一,在远古时期就深受先民们的青睐。在当时,人类通过生活实践摸索出了各种风力的应用方法,从而使得生活环境变得更加的舒适,又避免了由风带来的不利影响。长此以往,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积累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其中不同的地理、气候条件都有着一套与此相应的通风措施,利用风作为室内暖通措施已成为保证室内舒适、凉爽的必要条件。然而,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自然通风的应用被人们抛之脑后,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机械通风设施的引用。这些设施的应用为人类社会发展和室内舒适度提供了良好基础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直至今日,随着能源消耗的不断增加和世界能源危机的不断加剧,人类才开始重视生态技术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情况,对于建筑设计流程也越来越重视。

1.自然通风原理

自然通风是当今社会发展中一项极为普遍的通风措施,是有别于传统机械通风装置的一种新型的、节能的、环保的通风技术。在建筑工程领域中,内部通风条件的优劣直接决定着人们身体健康、生活的舒适度,也关系到建筑结构的能耗问题。而通风则是通过对室内的空气进行更新、变更室内气流而对人们身体、生理产生一定的作用,并对室内的气温、湿度以及建筑表层温度也有着一定的影响。自然通风的原理在于在工程设计中,有目的的开口,从而产生空气流动,生成与之相关的空气流动。这种流动直接受建筑外表的压力分布、开口位置、工作流程的影响。一般来说,在建筑工程项目中,自然通风主要表现在通风口设置、建筑物之间的间距、建筑物朝向等方面。

2、自然通风的优势

自然通风是当今建筑工程项目中采用最为普遍、最为常见的一种建筑暖通措施,是一项改革原有热环境、节约空调能耗的新技术。在目前的建筑工程领域中,采用自然通风的主要目的在于替代传统的空调制冷、空调通风系统,从而形成一个生态、节能、环保的通风系统。在自然通风系统中,最基本的动力是以热压和风压为主的,通常做法都是以建筑物表面的风压和建筑物内部的热压更或者是两者相结合进行工作的一个系统流程。截至目前,人们在工程项目中常说的生态技术就是将建筑结构中昂贵的机械通风系统替换成为自然通风系统,这是一个综合、新颖、个性的通风体系。在目前工程中,设置自然通风的主要意义首先,在于实现有效被动式制冷,这主要是根据室内外空气梯度、温度变化来采用不消耗不可再生能源的基础上实现的室内温度调节、湿度控制,以达到人体最佳湿度、温度要求,保证室内空气质量和稳定度。这种通风系统的采用有利于减少各种能耗、降低环境污染,是一个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工作流程。其次,可以为室内提供大量新鲜、清洁的自然空气,有利于促进居民身心健康,保证室内空气品质。这种通风系统的应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传统空调系统采用中存在的室内空气不清新现象,避免了空调病的发生。

二、夏季住宅建筑自然通风设计分析

自然通风系统是一种不消耗合作和消耗很少能源而实现室内温度控制、湿度调节、空气更换需要的一种通风系统。此外,这种通风系统的应用不仅有效的改善了室内居住舒适度,还有效的提高了住宅环境的空气品质。但是,在设计工作中,其中也存在着极大的影响和不足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中认真的进行总结和归纳,针对设计中存在的各种相关问题加以分析,从而提出相关的处理措施。我们在设计工作中,常见的住宅建筑自然通风问题主要包含有建筑物朝向、建筑物距离、建筑物的布局等方面。

1.建筑物的朝向

要确定建筑物的朝向,不但要了解当地日照量较多的方向,还要了解当地风的相关特性,包括夏季主导风的方向、速度以及风的温度。每一个地区有自己风的特点,由于建筑物迎风面最大的压力是在与风向垂直的面上,因此,在选择建筑物朝向时,应尽量使建筑主立面朝向夏季主导风向;南向是太阳辐射量最多的方向,加之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主导风向都是南或南偏东,故无论从改善夏季自然通风、调节房间热环境,还是从减少夏季的房间采暖空调负荷的角度来讲,南向都是建筑物朝向最好的选择。而且选择南向这样的朝向也有利于避免东、西晒,两者都可以兼顾。对于那些朝向不够理想的建筑,就应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上述两方面问题。

2.建筑物的间距

建筑物南北向日照间距较小时,前排建筑遮挡后排建筑,风压小,通风效果差;反之,建筑日照间距较大时,后排建筑的风压较强,自然通风效果愈好。所以在住宅组团设计中,加大部分住宅楼的间距,形成组团绿地,对改善绿地下风侧住宅的自然通风,有较好的效果,同时还能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休息和交流的场所。

同时在条件许可的时候,尽量加大山墙的间距。因为室外气流吹过呈行列式布局的建筑群时,在建筑物的山墙之间将形成一条空气射流。当采用错列式布置方式,可以利用住宅山墙间的空气射流,改善下风方向住宅和自然通风,效果显著。

3.建筑群的布局

从平面规划的角度来分析,建筑群的布局有行列式、周边式和散点式。行列式是最基本的建筑群布局,是条式单元住宅或联排式住宅按一定朝向和合理间距成排布置的方式,其布局包含并列式,错列式和斜列式;并列式布局发生错动,从而形成错列式和斜列式以及周边式的布局。 并列式的建筑布局虽然由于建筑群内部的流场因风向投射角不同而有很大变化,但总体说来受风面较小;错列和斜列可使风从斜向导入建筑群内部,下风向的建筑受风面大一些,风场分布较合理,所以通风好。

三、小结

自然通风是一种廉价的生态节能技术,建筑设计者应该从建筑物的规划、建筑单体设计到构造设计的整个过程中都对自然通风的可应用性和效果仔细考虑,有效地利用自然通风解决住宅中热舒适性和空气质量问题,在不增加住户投资的情况下,就能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居室环境。

参考文献

[1] 黄金旭,王莹. 建筑节能中的住宅通风方案设计策略[J]. 科技资讯. 2008(23)

[2] 黄厚华. 住宅通风设计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J]. 科技资讯. 2008(32)

篇6

关键词: 专业信息素养 论文写作 嵌入式教学 学期论文 教学改革

1.引言

随着国家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高校更注重学生能力、素质及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培养。长期以来,高校进行信息素养培养的常规途径是借助新生入馆教育和文献检索课程,但由于当前大部分院校对文献检索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再者课程开设得较早,学生还没有涉及专业知识的学习,导致目前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导致学生到后期的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遇到专业相关的工程实际问题时,依然无从下手,不具备专业信息检索、管理、挖掘及应用的基本能力。为改变现状,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及科技论文写作等综合能力,我馆尝试与机械优集学院协同合作,开展了嵌入式学期论文系列课程教学改革。

2.图书馆嵌入式教学服务

图书馆嵌入式教学服务又称课程整合式教学服务,是指图书馆学科馆员(或教学馆员)与院系专业教师协同合作,以一些特定课程为载体,从课程的教学培养目标的讨论开始,逐步制订出具备双目标(专业知识教学目标和信息素养培养目标)、双测评(专业知识和信息素养能力测评)的教学实施计划,深入具体教学过程、发挥教育职能的重要方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积极、主动的专业信息服务模式。嵌入模式下的课程规划集专业知识教学和图书馆信息素养等综合能力实践为一体,这不仅能提高高校图书馆的知识服务能力,对提高大学生专业信息素养、专业自学、专业科研创新等综合能力也有积极作用,是未来高校图书馆服务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图书馆嵌入式教学服务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得到大力推广,我国一些高校、学者都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如上海大学图书馆的熊惠霖对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嵌入式教学服务的现状和具体案例进行了研究分析[1];五邑大学图书馆的劳立华将信息素质教育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开展了嵌入式教学服务[2]。

3.嵌入式学期论文系列课程教学模式

盐城工学院机械优集学院,通过多年的教改探索,结合卓越计划的方针政策,构建并实施了“知行合一,能力为本”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嵌入式学期论文系列课程是该模式下与图书馆协同合作的一个特有的实践教学改革环节,包括学期论文(1-3)共三个项目,分布在2、4、6学期进行,其教学目标并不一定要求学生写出多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而是借助循序渐进的学期论文研究和训练过程,培养学生在后续专业课程、毕业设计乃至未来就业岗位所需的专业信息素养及相关的综合能力。

3.1嵌入式学期论文的教学流程。

嵌入式学期论文的教学实践环节采取基于任务的学习模式,以具体的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在学生选题、撰写提纲、充实论文、制作PPT等过程中开展相关的知识讲座、培训和集中答疑,并对学生实践的各阶段的成果进行考核和评价。教学实施过程包含前期准备、论文撰写、审查与整改和演讲答辩四个阶段八个环节,采取“集中+分散”相结合的组织形式,每个环节的具体任务及要求如表1所示。图书馆学科馆员不仅要根据计划安排开展相关的专题讲座,更要和专业教师一起,在学生集中环节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考核。

表1 嵌入式学期论文实施阶段―环节―任务要求

3.2嵌入式学期论文的能力培养目标及途径

嵌入式学期论文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和分类,主要培养学生六个方面的能力。

3.2.1专业文献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利用网络、学校图书馆数据库资源进行各种专业文献的检索并进行筛选分析、优化组合、综合利用、加工创新和创造的能力。在嵌入式学期论文的实施过程中,通过检索相关专业文献资料,了解专业相关主题的最新动态,获得较有意义的选题,为自己拟定的选题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或可借鉴的方法和思路,避免选题落后,论文组织缺乏逻辑性,甚至是低水平重复前人研究工作等。

3.2.2专业研究能力的培养,包括对专业问题的分析、解决方案的提出、新知识领悟等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自主选题,文献的阅读分析、论文内容的组织撰写等研究过程的训练,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对增强学生挖掘问题的敏感性、发现问题的能力、探索创新意识、研究能力都是非常有益的。

3.2.3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通过论文组织、确定大纲,论文撰写、中文摘要撰写、论文格式规范、参考文献引用等方面的训练,明显提高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为后续的课程设计说明书、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7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生物技术;本科毕业论文;分析研究

引言

商洛学院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设有10个二级学院和2个教学部,共开办31个本科专业,面向27个省市(区)招生。其中生物技术本科专业设在生物医药与食品工程学院,2010年至2015年共毕业生物技术本科生215人,共完成215篇毕业论文。毕业论文(设计)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必备的实践教学环节,具有其它教学环节所不能替代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作用[1]。但目前,地方本科院校由于生源、选题、师资、实验条件、管理规范等方面的制约,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在不同程度上均存在一定问题,制约了应用性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为扎实有效地做好该项工作,我们对商洛学院2010-2015届生物技术专业215名的毕业论文进行了调查分析,以期及时发现论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商洛学院生物医药与食品工程学院2010-2015届生物技术专业215名本科生毕业论文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查阅文献及管理文件,对2010-2015届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题目内容、选题来源、指导教师职称与数量、论文成绩等方面进行整理和分类。运用描述性统计、归纳、综合等分析方法,客观全面地分析研究结果。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毕业论文课题来源情况与分析

第一,表1显示,历年来,该院生物技术专业毕业论文中实践研究类占绝对优势,平均每年在95%左右,此消彼长下,理论研究类则相对较少。第二,毕业论文课题类型包括指导教师科研课题、有关单位委托课题、教师拟定课题、学生学术课题(含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挑战杯等)、学生自拟课题等。由图1可知,近六年来,该学院生物技术专业毕业论文课题来源变化较大,其中指导教师科研课题占比从2010年的74.3%逐年下降至2015年的34.3%,有关单位委托课题、学生学术课题与自拟课题所占比例逐年增长,说明毕业毕业论文课题来源更加多元,分布更加均匀合理。同时,毕业论文的优秀率从2010年的5.7%攀升至2015年的17.1%。学院近几年加大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创新项目获得省级、国家级立项屡创新高,2015年国家级立项达到8项。同时,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也逐步从过往的“填鸭式”向“互动式”“研讨式”“问题驱动式”转变,以上举措大大增强了学生自主创新的信心,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热情,提高了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2.2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与论文质量情况分析

对表2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方面:第一,2010-2015年间,生物技术专业毕业论文生师比稳定在2:1-3:1之间,毕业论文优秀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12-2015年,毕业论文优秀率平均水平在13.1%,较前两年提升了50%左右。分析原因在于:近几年来,学院引进了一批高学历专业人才,师资力量显著增强,且对教师科研工作和毕业论文工作均给予高度重视,对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学科竞赛等都给予科研和教学量的认可。同时,学院加大了对基础实验、实训条件的投入,改善和提高了实验室整体运行能力,激发了师生开展教学科研的积极性,项目数量也逐年增加,指导教师在教学科研能力和毕业论文指导水平上均有明显提高。第二,该院生物技术专业指导毕业论文的老师中有教授职称的占总数的10%左右,比副教授和讲师职称的老师所占比例少近五倍,反映出本专业教师中教授职称人数相对较少;副教授职称和讲师职称的教师是毕业论文的主力军,占全体指导教师的80%以上,这与理论上(副教授比例最高,教师和讲师相对低)的数据分布略有差距,但对毕业论文质量影响不大;查阅副教授和讲师指导的学生论文发现,不存在指导人数差异极大的现象,本院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分配人数较为合理。第三,同2012、2013、2015年相比,14年论文优秀率下降,原因分析:①该届毕业生开题时间较晚(2014年3月),导致所选的课题预备和实施时间均不充裕,从而影响最终论文质量。②与其它各年相比,2014年论文中来源于教师科研项目的论题占比为31.7%,为历年最低。该类毕业论文课题一般情况下采用教师定题、学生选题之后由老师布置任务、安排进度、定期检查的程序和方法,学生习惯于听从老师的指导安排,即使开展拓展性的实践训练也是在很有限的程度和范围内由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进行。但是,由于学校新专业增长快、招生人数多,指导教师人均指导学生数较多(当年师生比1:6),显然对学生进行毕业论文方面的系统辅导就没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也是导致论文优秀率下降的因素之一。

2.3其它问题分析

图2可以看出,该院生物技术专业毕业论文选题范围较广,选题占比分布较为均匀。课题内容主要涉及植物生理、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微生物学、地方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组织培养、病虫害防治、动植物资源野外调查等方面的研究,基本覆盖了生物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与方向。其中占比前三位的课题植物生理、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微生物学是该专业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进一步延伸,应用性强、适用性好,通过此类课题的实施,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部分课题,例如资源调查与开发,充分体现了地方性和应用性特征,为地方产业和生产实践提供了基础数据和参考依据,也让学生了解产业和行业的发展背景为今后走上相关工作岗位奠定了一定基础。表3可以看出,从毕业论文过程管理来看,这六年在管理上一个重要的变化是在后几年中加强了毕业论文的中期检查工作,同时加大了实验室的开放力度。在此情况下,毕业论文在学校完成的数量随之明显增加,同时意味着学生投入实验与指导教师交流沟通的实际时间增多,因此毕业论文优秀率也得到提升。

3存在问题与建议

3.1存在问题

目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基础普遍较弱、自学能力较差,大多数专业学生前三学年以理论学习为主,有限的课程设计、课程实习等实践教学一般也由教师按计划进行,学生习惯于听从教师指导安排。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前很少主动对论文总体思路、方案设计、写作规范等知识进行学习。因此,学生在从理论性课堂学习进入实践性毕业论文(设计)研究的转换过程中面临一定困难。另一方面,近年来多数地方本科院校专业数量和招生人数增长较快,指导教师教学任务较重,指导学生人数较多,课题数量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毕业论文(设计)题目陈旧、重复率高等实际情况的存在,制约了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3.2建议

3.2.1严把开题关第一,加强前期指导。学校在第一、二学年安排开设相应的论文辅导课,讲授思想道德教育时包含学术研究的基本道德规范。每学期二级学院依据教学大纲就课程设计论文、大学生创新、毕业论文训练等安排专题辅导和相关方面的学术讲座,并要求一定比例学生参加。组织学生观摩上一级毕业论文答辩,启发学生的科学创新思维[2],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取得的具有创新意义的成果(论文、专利),经学校认定后可替代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学分。这一方法既能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又可鼓励学生高效利用前七个学期,增加第八学期的灵活性。同时,成功范例也将对其他学生起到激励和示范作用[3]。第二,提前选题时间。一般情况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均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而这一学期是毕业生考研面试、就业的关键时期,为避免此段时间学生就业的冲击和教师指导过于集中,毕业论文启动工作宜安排在第六学期末着手进行,到第七学期开始前完成选题。这样做既能在大三学期结束的假期实习中让学生有较长的时间进行主动思考,完成选题、查阅文献、收集材料等毕业论文准备工作,又能激发学生对毕业论文的写作兴趣。同时可以缓解学生第八学期时间冲突的压力,使学生有机会有针对性地结合教学实践立题,融入到真实的培养综合实践能力的社会活动环境中,提高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增强毕业论文的现实意义。第三,加强选题管理。首先,为确保选题质量,备选题目数量应大于参加毕业论文的学生数。其次,地方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办学目标,选题既要与专业知识相匹配,又要起到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尽可能体现地方院校的办学特色。鼓励优先选择密切联系生产实际、难易适中并具有一定创新性的课题,对于难度较大或低级重复劳动性题目应及时调整。最终,选题类型以实验研究解决科学技术问题为主导方向,同时允许调查报告、文献综述、工厂设计多样化形式存在。3.2.2加强中期检查对毕业论文(设计)的中期检查是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环节,学院应每年4月份前组织学术委员会在中期检查中对学生的开题报告、实验室预约单、实验记录、教师指导等环节进行逐项检查,并要求学生提交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检查表。中期检查工作坚持做到不走形式,发现问题,提出批评,纠正偏误,对于典型突出问题院分管领导主抓,动员协调各方力量,尽早解决。对于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检查发现未按规定要求完成预期任务的情况,院内做出通报批评,由指导教师与辅导员联合督查,加强指导,最终使学生赶上进度,顺利完成该项工作。3.2.3全面答辩,把好论文质量关所有参加答辩的学生在答辩前一周都要进行资格审查,审查内容如下:①论文复制比检测。对于检测结果过高的论文需要重新修改,直至符合标准。②审查论文撰写规范。毕业论文撰写(语言文字、逻辑格式、排版等)应符合学校相关要求。③实行预答辩。每名学生必须参加指导教师组织的预答辩,导师模拟正式答辩提出问题,着重就学生论文初稿、制作的PPT质量、语言表达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并最终决定其是否具有参加正式答辩的资格。④院内统一确定论文评阅教师,实行指导教师、评阅教师负责制,真正起到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作用。3.2.4跟进相关制度第一,创新毕业论文学分制度。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与教师科研课题,主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取得的具有创新意义的成果(论文、专利),经学校认定后可替代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学分。第二,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学校应每年逐步加大对基础实验、实训条件的投入,持续改善提高实验室整体运行能力,并且逐年统计每个实验室运营率,对实验室开放率设定要求,保障毕业论文(设计)顺利实施的可持续性。第三,毕业论文指导工作认定。学校对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学科竞赛等教学活动给予科研和教学量化的认可。同时,该项工作纳入个人年终考评和职称晋升考核必须项目中。第四,设立毕业论文专项基金。对公开、获得优秀论文的学生与其指导教师进行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优秀毕业论文比率。

4结语

目前,影响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因素也有很多,但只要我们从管理制度入手,规范过程监督,加强质量监控,除了把好“选题关”和“实验关”外,还必须把好“撰写关”和“评审关”[4],做好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实施、答辩等各环节的质量监控。当然,适时补充出台更加合理的激励制度(例如在校期间通过申报参加大学生创新等实践项目和教师科研,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也可纳入创新学分或算入毕业论文(设计)学分之中)以及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等也是提高该项工作成效的有力措施。

参考文献:

[1]熊小琴.关于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讨[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1,26(3):53-56.

[2]魏育新,陈蕊丽.如何提高公安院校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J].求实,2012,(1):269-270.

[3]韩浊清.关于提高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2,29(1):42-45.

篇8

 

1国内外现状

 

毕业设计是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一次系统检验和评价,能衡量本科教学水平,锻炼学生研究能力。然而,单一模式的毕业设计一方面未体现出学生个体的差异,另一方面,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等方面成效甚微(江燕红,2014)。其中对单一模式毕业设计的批评主要集中在:选题脱离实际、教师难以关注、学生无意作为、答辩流于形式与抄袭造假严重等(饶家辉等,2014)。有学者提出应废除本科毕业设计,但教育界和学术界对“不应取消本科毕业论文的观点”已基本形成共识(胡成,2011)。因此,为了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本科毕业论文形式多样化是必然趋势(武云亮等,2013)。2009 年10 月,四川大学率先公开决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可以多样化”。随后,宁波大学、浙江工商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山东工商学院、安徽财经大学等都相继出台了本科毕业论文多样化改革文件。

 

2校内现状

 

我校会计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与江苏省品牌专业,毕业论文质量较高。最近学生人数激增给传统模式下的毕业设计工作带来了新挑战。一是分散实习难以获得符合要求的财务数据;二是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人数增加,工作量增大。三是并非所有学生都适合进行学术性毕业论文写作。综上所述,毕业设计形式多样化在会计专业势在必行。毕业论文形式多样化不等于宽泛化,因此,需要全新模式带动形式多样化的毕业论文达到预定目标。

 

行动学习法强调学生要组织学习团队,采取“学习知识—分享经验—创造性研究解决问题—展开实际行动”四位一体的循环学习方式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国外高等教育中有大量的硕士课程把行动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法。2009—2011年,应用于业界和硕士层面。目前,行动学习法应用还不多见,具有研究价值。

 

3实施方案

 

3.1毕业实习基地多样化

 

选择实习基地的首要条件是实习单位符合毕业设计要求,具体包括:硬件和软件设施良好,具备接纳实习生的能力;存在突出的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可提供毕业设计所需财务数据;具有长期合作的基础。为保障实习基地的长久性,校方应结合不同类型企业的特点,力促合作共赢。对于会计师事务所,在业务繁忙的年报审计时段,可安排学生前往协助审计工作;对于企事业单位,校方可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服务。

 

3.2毕业实习分组多样化

 

毕业实习采用集中实习形式,每家实习基地安排一组学生。根据学生前三学年加权平均分排名,结合固定实习基地的数量进行实习分组,确保在各个实习基地进行实习的学生调研水平较为平均,达到良好的行动学习法教学效果。

 

3.3毕业论文选题多样化

 

毕业论文可采用学术论文、调研报告、财务分析报告、财务风险评估报告、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等类型。选题时,采取学生自由选择与指导老师参与协调相结合的方式,同一组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不得相同。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实习基地的行业特点,进行分析,发现问题,与企业员工、小组成员进行交流,最后,对实习单位的特性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3.4毕业论文指导多样化

 

毕业实习结束后,学生按照毕业论文类型重新分组,然后按类型重新安排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的分类根据其研究领域确定,保证对学生指导的专业性。对于计划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原则上,毕业设计和硕士研究生阶段师从同一位导师,从而保证学生课题的延续性和前瞻性;对于直接工作的学生,试行双导师制度,校内指导老师从理论知识和报告写作等方面进行指导,校外指导老师从选题和项目实施方面给予帮助,并定时安排小组成员集中讨论。

 

3.5毕业设计评价多样化

 

毕业设计采用以下方式考核:

 

①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的学习态度,参与讨论情况,查阅文献、翻译文献、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定平时成绩;②教师根据实用性、逻辑性、分析能力、自主完成情况匿名评定分析报告(论文)成绩;③学术论文逐个答辩,其他类型分组召开研讨会,评审组旁听打分;④毕业设计成果创新点突出、被企业采纳或分析报告(论文)在正规刊物发表等特殊情况可得到额外加分。

 

4结论

 

行动学习导向的毕业设计形式多样化研究具有现实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

 

(1)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通过自主选择毕业论文类型以及实践论题,学生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能够与现实状况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创新能力。

 

(2)能大幅度提升毕业论文的学术水平。在毕业设计形式多样化背景下,只有一部分学生可以选择撰写传统意义上的毕业论文。学生较少,指导老师也会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指导,能够获得较高水平的毕业论文。

 

(3)能够加强学校、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促进三个主体的协同发展。基于行动学习导向的毕业设计(论文)是以企业具体项目为主体,通过与企业密切合作,研究企业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能够促进学校、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促进三者共同提升。

篇9

一是统一安排与师资、实习单位不足之间的矛盾。学年学分制虽然是对学年制的一种进步,但是它仍然维持了规定的学习年限,只是对毕业实习赋予一定学分,多数学校对毕业实习的要求沿袭传统学年制的做法。比如,统一要求,集中组织,教师负责,同步完成等等。由于毕业实习要统一集中进行,教师随队,在不断扩招,学生人数日益增多情况下,各专业都难以抽出更多的教师去跟班指导实习,出现了统一安排与师资不足之间的矛盾。二是规定时间、规定任务与个性自由选择之间的矛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同一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所从事职业的“专业对口”性已大大降低。与不同的职业相对应,毕业实习的任务、内容和要求也应多样化和个性化。三是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同期冲突。在学年制和学年学分制下,一般都是把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实习结束后再做毕业设计或论文,造成这两个环节相互间的制肘。学生要在有限的十几周内先后完成如此繁重的任务谈何容易,因而往往出现学生要么轻实习重论文,要么重实习轻论文的现象,使教学质量打了折扣;况且,进入第八学期,学生忙于准备就业、考研等,已无法安心实习和写作毕业论文。

2完全学分制下毕业实习模式变革的方向

2.1由时间限定式向时间弹性式转变

学分制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允许学习进度上的不同。完全学分制这种特点和优势当然能够在时空上为毕业实习提供足够的弹性和灵活性。所谓毕业实习的时间弹性,首先,就教学整体而言,可以在教学计划中根据需要对毕业实习作适当超前安排,比如可以考虑把毕业实习环节前移,提前到第七学期进行。超前的毕业实习可以利用用人单位提前引导学生的职业发展,帮助学生及早开始职业规划,减少大学生就业的困难。其次,也可以改变目前通常是先实习后做毕业论文(设计)的做法,对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做同步安排,打破两者之间长期以来形成的界限,会更有利于培养质量的提高。比如可以让学生在企事业单位、实习基地边实习边做毕业设计或论文,使学生在做课题之中完成毕业实习任务,在毕业实习中完成毕业设计或论文。再次,就学生个体而言,学生可以在大四学年中自由选择确定何时开始毕业实习。如果在培养方案中,将各主要专业课程向前三学年转移,减少第四学年的计划课程就能保证这样的时间弹性。

2.2由空间定点式向空间开放式转变

在学年制或学年学分制下,毕业实习单位通常都事先由学院联系并确定好,实习点相对固定,学生只要听从校方的统一安排,到指定单位实习就行。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出现了前文所述的一些企事业单位不愿作为实习单位,实习单位难找等实际困难,统一定点的实习安排难度在加大。而在完全学分制下,这一难题即可迎刃而解。把毕业实习的任务交由学生自主完成,由他们自己联系和选择实习单位,确定地点。实习单位可以遍布学校所在区域、省域乃至全国范围,从而实现毕业实习由空间定点式向空间开放式转变。

2.3由集中组织式向分散自主式转变

学分制为个体分散毕业实习成为可能。在以往的毕业实习中,由于学院设有专门的小组或团队负责本科生的毕业实习工作,自上而下的管理,容易造成实习中管得过多过死或者学生无所适从的问题,以至于很多学生认为“大一统”的毕业实习徒有形式,经常只是敷衍了事,达不到毕业实习应有的目的。在完全学分制下,只要在培养计划中,明确规定好毕业实习的目的任务、行为要求、考核评估等,整个毕业实习完全可以交由学生自主分散实施和完成。学生自主既可以是学生个体的自主,也可以是学生小组或团队的自主。

2.4由教师负责式向教师导师式转变

篇10

1学校方面

①毕业设计时间短,与就业实习时间有冲突。高职复合材料专业按人才培养方案将毕业设计安排在第五学期,共八周时间。但这段时间也正是毕业生找工作,签订就业协议的时间。很多学生一旦找到了合适的岗位后,便立即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出去顶岗实习,例如12级专业就有20名左右学生与菲舍尔航空部件公司签订就业协议,提前进厂顶岗实习。学生不在学校,这给毕业设计指导带来了很多的阻碍,指导教师只能通过电话、短信、邮件等方式和学生进行联系,无法进行面对面指导与交流,论文指导效果非常不好。有些学生离校后更换手机号码,不主动和指导教师联系,造成教师根本无法联系上指导学生,更不要谈就论文进行定期指导了。

②开展毕业设计的实践条件不足。毕业设计的选题大致为复合材料成型与胶接两个方向,学校虽然有一定的复合材料的成型和胶接的实验实训条件,但由于场地小,设备缺乏,无法满足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要求,因此学生的毕业设计完成大多是参考相关文献进行工艺设计,只是理论上的分析,不仅学生完成困难,而且没有具体的工艺实训过程操作,内容空洞。

2教师方面

①师资匮乏,教师指导压力大。指导教师相对于学生的数量严重不足,教师指导压力大,无法保证对每位学生毕业设计进行有效的指导。毕业生忙于就业和实习,对于毕业设计不上心,加之高职学生基础薄弱,专业论文撰写的能力不强,所以老师指导起来更是压力倍增。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同时还要完成相对较多的教学任务,往往会精力分散,指导学生又多,导致指导效果不佳。

②选题理论化,部分与生产实践脱节。虽然专业教师均具备硕士学位,专业理论水平高,但多半缺乏企业工作经历,不能及时准确把握企业动态和职业岗位的需求,因此在毕业设计选题上很多老师多半采取由学生自主选择毕业设计课题或让学生参与自己的立项科研课题,而未考虑学生职业岗位的需求。因此选题理论化,与生产实际脱节。

3学生方面

①对于毕业设计积极性不高。在毕业设计期间,很多学生忙于找工作和提前进入企业实习,对于毕业设计积极性不高,得过且过。学生常常不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毕业设计的选题和资料搜集任务,也不能参加老师定期的指导会议。对于后期的论文修改,也不能及时认真修改,很多学生都是随意修改下,就交上来,态度不认真。还有部分同学很难联系上,对于毕业设计任务置之不理。

②搜集、整理资料能力差。撰写毕业设计首先应搜集相关专业资料阅读,并进行分析和整理,随后才能开展毕业论文的撰写。但很多学生搜集网络资料的能力非常差,大多数学生只会使用简单常用的搜索引擎,对于相关论文数据库的使用和信息检索非常陌生。同时,学生资料整理能力也有限,只会将查到的资料东拼西凑、无序堆积,缺乏逻辑性和前后的连贯性。

③毕业设计撰写能力差。毕业设计的撰写指导教师只起引导作用,主要给出资料搜集任务和对论文的修改意见,论文主体是由学生完成。大多数学生撰写毕业设计能力较差,在撰写毕业设计茫然一片,不知道如何编排结构,如何进行分层分析,逻辑推理。只是对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进行拼凑,论文内容逻辑混乱,前后层次不明,不连贯,读起来一头雾水。有部分学生内容与题目基本没关系,论文格式更是五花八门,错误百出。

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途径

1调整毕业设计时间

提前布置毕业设计任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把毕业设计任务提前到第四个学期的期末,在学生参加暑期顶岗实习前,进行毕业设计工作动员和任务预分配工作。要求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结合自己实习的相关工作拟定毕业设计课题范围,在相关专业岗位认真将其工艺流程、参数等进行详细记录的任务,并要求学生完成实习岗位工艺的相关科技文献查询任务,开学以书面报告形式上交给指导教师。这样为学生后续毕业设计完成积累了素材,完成毕业设计也会顺手很多。

2重视毕业设计选题

注重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毕业设计的选题应在理论深度上降低要求,注重其技能性和实用性。学生可在顶岗生产实习的过程中自主选择适合工作岗位的课题。由于学生所选课题紧贴工作岗位,有些甚至可能是单位急需解决的问题,学生认真思考和亲手操作过,对于其中的工艺流程和质量管理过程非常熟悉,因此学生的积极性会提高,参与性较强,毕业设计质量会大幅提高。比如2010级部分暑期在西安航天复合材料研究所实习的同学,选择缠绕和模压等与其工作相关的成型工艺作为毕业设计选题,其毕业设计就完成的非常不错。

3专兼职指导教师合作

团队指导毕业设计面对师资力量匮乏,有经验、有资历的指导教师人手不足的情况,我们应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单位的资源,采取激励制度,扩宽教师聘请的渠道,鼓励和吸引技术专家工程技术人员、技师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到校担任毕业设计指导工作。这些技术人员与我们的专职教师组成团队,共同指导毕业设计工作,这样既缓解了指导教师短缺的矛盾,又弥补了校内指导教师在实践方面的不足。另外,部分提前就业实习的学生可自主选择所在就业实习单位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这样在做毕业设计时,指导教师就在身边,可随时指导,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会避免老师与学生沟通障碍的问题,大大提高毕业设计指导效率和毕业设计质量。

4加强对毕业设计过程的监管

学校和系部对学生的毕业设计环节应加强监督管理,定期抽查,体现对毕业设计环节的重视。教研室定期组织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设计情况进行检查并将各组检查情况上报教研室。定期召开会议对各组指导情况及检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给出下一阶段指导工作的任务和具体要求。另外还可开展教师和学生的互评活动,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学生打分作为最后毕业设计总评的一部分;学生也可以根据教师的指导情况给教师评分,作为对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的一部分,这样给学生增加了压力,给教师增强了责任心。与此同时,要严把答辩关,对于审查教师和评阅教师共同认定合格的论文才能进行答辩,并要求每位同学必须现场答辩,答辩过程中,论文的质量和现场表现均要纳入到答辩成绩中。

5毕业设计考核评价过程化

将学生平时参加组内讨论会情况、资料搜集整理工作情况、论文进度汇报工作情况、论文质量、答辩表现情况均纳入毕业设计考核中,并根据相应的项目给出合理的分数。毕业设计的考评最大限度反映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水平,也使毕业设计考核工作更加合理和公平化。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