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科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4 18:09: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理科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来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学语言的表达方式和内容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如能用幽默风趣、绘声绘色的语言辅以惟妙惟肖的手势动作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有愉悦体验。外科护理学这门课程的专业术语多、知识点分布面广、内容比较杂,对前期较少接触临床的学生而言,有的内容很抽象,听起来枯燥乏味,学习有一定难度。教师应依据本课程的特点,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使原本抽象的概念和知识点尽量生动形象,这样就会使学生产生兴趣,听课注意力集中,学习积极性提高。准确、简练又幽默的教学语言是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高度重视,经常总结经验,并有意识地加以训练,时间一长就会收到明显效果。
2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多媒体教学以多媒体技术为载体,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于一体,使教学内容直观、清楚,表现形式活泼。运用多媒体进行讲解,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动态性和三维性强的特点。教师根据教材各章节的内容制作PPT或Flash课件,使一些原本抽象、枯燥的内容形象生动。对同一系统中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特点的课程内容用表格进行比较,使学生更容易找到规律,变死记硬背为理解记忆,从而理解透彻、记得牢固,并且教师有充裕的时间将重点内容讲清楚、讲透彻、讲生动,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传统教学中,板书浪费了大量的上课时间,如在讲授烧伤分级的时候,大量的板书往往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乏味。而用多媒体教学,先用视频展示烧伤病人的情况,再展示皮肤解剖结构及相应烧伤分级示意图,加上教师讲解,使课堂内容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多媒体教学虽然有很多优势,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多媒体教学课件代替了板书,信息量增多,教师讲课进度较快,加上在多媒体教室上课需要避光,光线一般较暗,学生难以在课堂上看教材和做笔记,容易跟不上教师的讲课节奏,从而产生畏难情绪。而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是光线明亮,信息量较少,讲课进度较慢,学生可以同时看教材、听课和做笔记,尤其是教师可在实训室对护理操作一步步进行有序的操作示范和讲解,并可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随时进行调整,必要时可反复操作示范及减慢操作速度,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多媒体课件虽然可在屏幕上展示外科护理操作的动画及视频,但有些细节操作无法清晰显示,并且不能根据不同学生的接受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往往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T型管护理,在教师带教过程中,演示更换引流管的操作时,往往需要多角度反复进行讲解演示,而依靠视频讲解则无法完全使学生掌握操作的细节及要点,仍需要教师在实训现场进行实际操作指导,才能使学生理解、领会并真正掌握和牢记所学的操作方法。通过实践笔者深刻体会到,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课堂理论教学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必须与传统教学互补,才能更有效地使学生对课堂内容领会、理解和记忆。同时,教师要继续钻研和提高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方法和技术水平以及教学艺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外科护理学课程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3巧妙设疑,发散思维,活跃课堂气氛
设疑提问是教学活动中常用的一种方式。通过设疑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思维火花、开发智力。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考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为疑问能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能促进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和思考。顾名思义,设疑就是提出问题。如果问题设计得好、运用得当,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与教师合作,使整个教学过程顺利进行,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它是一种教学艺术,设疑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置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散其思维,从而使其提高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设疑得法可引导学生产生发散性思维,兴趣大增、思维活跃,也能使课堂气氛活跃,且设疑得当能承上启下,自然引出下一个将要学习的知识内容。然而设疑不得当,课堂气氛就有可能“死气沉沉”,难以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设疑才能产生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1)设计的问题要围绕课堂内容、要有新颖性、要让学生感兴趣,可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2)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当,提出的问题太难,超出了学生已有的知识范围,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影响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课堂会“冷场”;相反,提出的问题太容易,调动不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会使学生思维懒惰。只有提出的问题难易适中,才能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和透彻理解,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此外,要使课堂气氛和谐、轻松、愉快,让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教学中教师必须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肯定和补充,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授课的过程中。如在讲授胆道手术后病人的护理时,提问:将T型管内置于十二指肠进行胆汁引流有哪些优点?让学生思考和讨论,然后由学生选代表上讲台发言,最后由授课教师进行统一补充解答,得出正确答案:(1)促进了肠道功能的恢复;(2)促进了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特别是脂类食物的消化吸收;(3)避免了大量胆汁外流而造成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实践证明,设疑的教学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最重要的是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4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增强学习主动性
角色扮演是指在创设的仿真工作情景中,要求一些训练成员扮演角色并出场表演,按照一定的工作要求完成一系列任务。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旁观者仔细观察和评价表演者,以达到锻炼表演者某方面工作能力和水平的目的,具有真实、形象、可靠的特点。情景模拟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一定的模拟情景,使学生在接近真实的情况下扮演某种角色、组织学习、进行学习和研究,以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外科护理学主要是传授外科疾病手术前后的护理知识,尽管各种外科疾病的护理要求不同,但手术前后的基本护理技术,如输液、量血压、量体温、铺床单、穿脱手术衣、刷手、伤口包扎和清创换药及手术后的引流管护理等是相同的。根据此特点,教师在讲授理论课后,开展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的实训课,利用教学模具(模型人)模拟被救治的病人,学生扮演临床值班护士,亲手操作,对“病人”进行救治护理,实训室则充当救治现场。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训练加以指导,并规定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操作步骤,要求达到一定的质量目标,发现不规范的操作及时给予纠正,并向在场的学生示教正确的操作技术,然后要求学生重复操练,直至学会为止,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实训过程中,教师边指导边提问,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进行讨论,最后教师进行统一解答、归纳和总结。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的实训课,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规范了操作技术和操作程序,而且增强了学生的无菌观念和时间观念,锻炼了他们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的能力,深受学生欢迎。实践证明,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此种模式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互动式教学方法,改变了过去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这种互动式教学过程中,学生热情参与、积极投入,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强,遇到问题时主动思考、主动分析,在思考过程中又主动提出问题,教师再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对学生的不正确操作手法进行更正和示教。这种互动式教学方法改变了过去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变被动为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教学效果,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有一定的提升。
5分析案例,任务驱动,善教乐学
篇2
1、民族唱法
从广义上来看,我国的民族声乐相关艺术,主要囊括了曲艺说唱、民歌说唱和戏曲说唱这三种不同风格的演唱艺术,从这点上来看,我国的民族唱法指的就是在进行具有浓烈的民族特色的歌曲和演唱民歌时所运用到的一些声乐的技巧,主要涵盖了不同种类别的歌唱形式。在对传统的民歌和戏曲等之中精髓进行继承和发展的同时,又对西方美学唱法中比较先进的优秀的技巧加以和借鉴,这有效地集二者于一身。这样的唱法其特点就是在演唱时音色清脆明亮,语言准确,因此,深受人们群众的欢迎。
2、美声唱法
美声的唱法主要是从西欧中比较专业的且具有古典声乐特色的传统唱法中不断演变而来的,是在文艺复兴展开之后渐渐才形成的。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比较完备的歌唱体系,它对喉咙和气息都有较为严格的要求,音域比较开阔,同时各个声区之间的连接也比较自如灵活,在转音中也十分流畅且能够精准的协调发声器官,在此过程中,很多比较高难度的技巧都可以完成,进而使音色得到美化,因此,这种唱法普遍被认为是比较科学的一种歌唱方法。
二、民族声乐的传统韵味
我国地域十分辽阔,且有着56个民族,每个民族因所在的地理环境不一样,语言和风俗习惯等也都大不相同,因此各个地域的民歌都有着不一样的民族特色。有人曾说,韵味指的就是在演唱时存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中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民族色彩。由此可知,在民族声乐当中,韵味充分体现了民族声乐中独特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它是声乐作品的魅力所在。因此,在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中一般都是把演唱者在演唱时是否有“韵味”来判断其演唱水平。而润腔这一技巧就是充分地将“韵味”给表现出来的一种手段,其目的就是让演唱的曲目更富有表现力,让作者更有自身的感染力。润腔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说运用哭腔,注重字的缓慢轻重等,也就是说,在演唱中加入润腔能充分的将韵味给体现出来,而韵味就相当于一部作品的灵魂,我们必须将其保留下来。
三、借鉴美声唱法中的科学理论
1、声部划分
这一理论在美声唱法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众所周知,每个人具有的声音是不一样的,这种差异不只是因为演唱者声带宽厚度不同,也主要受到演唱者共鸣腔大小和体积胖瘦等因素的左右,这样每名演唱者都具有不一样的音域和音色。而美声唱法关于声部划分这一理论就是经过划分不同的人的声部,确定其各自的类型,再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也就是注重“因材施教”,让演唱者将自己的嗓音发挥到最好,因此说这一理论在美声唱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我们的民族声乐中缺乏这一方面的理论,所以我们可以借鉴美声唱法这一理论来提升和完善我国的民族唱法。
2、科学且合理的发声体系
在美声唱法中其发声体系主要起着将演唱者的唱歌能力加以提高的作用,在这种体系中不但包涵了怎样训练声乐的方式方法,而且这也跟“由浅入深”这一原则相吻合。在进行声乐教学中将这一手段运用其中,可以使教学模式变得更加的丰富,同时利于将教学质量加以提高。在我国的民族唱法中同样也缺少这一理论的引用,因此我们借鉴这一理论在民族唱法中,就提高教学质量来讲无疑是十分有利的,与此同时,在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中其基本原理还有相通的地方,我们可以使二者互相学习各自的方法,进而将我国的民族唱法的理论体系不断地加以完善。
四、结语
篇3
教科书是学习新知识的依据,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科书,重点内容要精读,通过学习教科书,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
1.用“意义建构”来把握要领,挖掘内涵
对科学概念必须细致的逐字逐句的阅读其定义,深刻理解其内涵和外延,这是掌握科学概念的主要环节。所谓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有属性;外延是指概念的适用范围。例如:七年级学生要形成“机械运动”这个概念,就要把有关机械运动这类现象,如人走路、乌龟在地面上爬、汽车在公路上行驶、鸟在空中飞等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其共性,直到思考总结出科学中“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这一结论。这样就可以说已经理解了机械运动的内涵,而机械运动的外延,包括自由落体运动、地面物体的运动等在内。
2.用“意义建构”来联系实际,拓宽视野
只有真正读懂教科书,才能深刻理解,应用时挥洒自如。例如:七年级(浙教版)教科书《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一节中讲到:“液体的温度越高、液体表面积越大、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越快、液体蒸发就越快”。阅读这一段后,我们可以将它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联系起来,如:晒衣服时,将衣服放在太阳下、通风处,并将衣服摊开,是为了加快水分的蒸发;把酒精盛在密闭的瓶子里,并置于阴凉处,是为了减小酒精蒸发。这样就可以使教科书更加翔实、具体,既拓宽了知识视野,又强化了理解和应用。
3.用“意义建构”来承上启下,融会贯通
科学知识相互联系紧密,新知识总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新知识必须靠旧知识来理解。例如:九年级科学教科书(沪科版)第十三章《了解电路》、第十四章《探究电路》、第十五章《从测算家庭电费说起》,内容一步紧扣一步,前后照应。只有前后联系,逐步深化,才能复习旧知、建立新知,达到融会贯通。
二、用“意义建构”来巧妙记忆
记忆是智力活动的基础,是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前提,科学的知识点多,采用合适的方法可提高记忆的效率。
1.用“意义建构”来重复记忆
茅以升教授曾经说过:“重复记忆是诀窍”,预习——听课——回顾——作业——复习——测试,这种知识的重复记忆就是记忆的诀窍。
2.用“意义建构”来口诀记忆
“口诀、顺口溜”简单易懂,饶有趣味,如托盘天平的使用步骤及注意事项,可编成口诀:“一放平、二调零、三调横梁成水平”;“指针偏哪哪边重,螺母反向高处动”;以及“称物体,先估计,左物右码须记忆,镊夹砝码须心细,加减对应盘高低”;又如:电流计的使用规则其顺口溜是:“二要、二不、两看清”。“二要”指的是要串联使用,电流要“十”入“一”出;“二不”指的是被测电流不能超过最大量程,不能把电流表直接和电源两极相连接。“两看清”指的是看清电流所用量程,看清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
例如画电路图的要求:元件分布要均匀;位置安排要适当。导线竖直横要平;矩
形棱角要分明。
又如:学习月相、月食、日食时,可用“上西天、下东海”来理解记忆。学习月相时上指上半月,上半夜,西天指月面凸向西面,下东海,下指下半月,下半夜,东海指月面凸向东面。
学习日食、月食时“上西天、下东海”,上指高或远的太阳,西天指西边先食掉;下指低或近的月亮,东海指东边先食掉。
3.用“意义建构”来对比记忆
科学知识点多,易混淆的知识点也多,许多概念中的知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对比、比较其异同,认识其本质,这也是增强记忆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对比,容易剥去伪装,认清其实质,加深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差生掌握新知识。如在学习串联电路、并联电路时,利用表格将它们的异同点进行对比,达到增强记忆的效果。
4.用“意义建构”来系统归纳记忆
对已经学过的知识按一定的体系进行分类排行,使之系统化、规律化。在基础学习阶段,有意识地做好每一章节的归纳小结。在总复习阶段,还应对已学知识进行正向、逆向、横向的联系、归纳,使知识条理网络化、系统化、立体化。例如,在学完第十五章《从测算家庭电费说起》后,可归纳如下框架结构:
三、巧妙用“意义建构”来促进思考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现代认知理论认为:人们掌握和理解知识就是将所接受的信息经过人脑的加工编码,使之与旧知识联系起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鲁班上山伐木被丝茅草划破皮肉,回去冷静沉思,受到启发而发明了锯子。达芬奇受到蝙蝠飞行启发而发明了扑翼机。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定律和其他事物一样,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普遍联系的,要掌握它,必须勤于思考,认真研究。研究近几年全国各地中考科学试题,不难发现,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四、善于用“意义建构”来深化练习
1.学习科学,做适当的练习是必要的。课后练习和作业,目的就在于巩固和消化所学的知识,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提高学习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也有利于及时检查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但是,不能搞“题海战术”,特别是在总复习阶段,许多教师热衷于搞“题海”,进行“大运动量”训练,解题匆匆,就题论题,食而不化,筋疲力尽,结果事倍功半。究其原因,主要是重视解题数量,忽视解题后的再思考和再反思,忽视解题质量的提高。特别是一些做错的题目,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地想一想。
2.帮助学生建构科学的“习题情境”。许多学生不愿意好好地研读题目,做题目存在一种心态,希望一看到题目,甚至只看到题目开头的几个字,就能不假思索地说出答案。一道科学习题总有他的科学情境,例如一辆火车在以10米/秒的速度匀速运动。这句话中蕴含了研究对象是“一辆火车”,科学量是“速度10米/秒”,运动状况是“匀速运动”。情境简单,学生能轻松解决,但随着科学习题难度的增加,会有学生读不懂题目,无法准确地进入题目所呈现的科学情境,从而乱解题。因此,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养成一定的建构科学情境的能力,这也是正确解题的第一步。笔者认为可从以下途径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
(1)通过对学生读题习惯的培养,帮助学生提升建构“情境”能力
读题是为了搞清题意,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能把题目中非科学学科的语言翻译成科学学科的语言,即学科通用的术语。
能找出题目中涉及的科学概念、科学量、科学条件、科学过程、科学关系,到底是哪一个物体的质量,哪一个物体的体积,哪一个物体的速度,并能把整个问题用科学的语言简洁地、准确地复述。解题能力强的学生,这一点就做得很好,解题能力差的学生,往往很难做到这一点。因此,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特别对那些学生感到稍有困难的题目的求解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读题,当读到题目中的科学量或过程概念时,要求学生马上翻译成科学语言,并在题目上做好标记。
(2)培养学生作图标记的习惯,帮助学生提升建构“情境”能力
为了进一步理清问题所给的科学状态、科学过程、科学情景,需要作图并标记。把所研读的问题的科学含义用草图和简单的符号表示出来。国外把这个草图叫做脑图,就是把了解的、有用的信息用图和符号的形式简单明了地表示出来,以便于分析、整理,揭示其中蕴含的关系,这是人们常用的有利于分析思考的方法,这样容易激发出创造的灵感:这种方法的训练应该从学生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开始实施,但是我们的应试教育,已经让学生把这些基本功丢掉了。每个学生可以有自己的图示方式,只要自己看懂就行,但是每个学生都要养成利用图示分析问题的习惯,一个图,一个表,都是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发现求解线索。课程标准关于科学探究及科学实验能力要求的列表中,“用多种方式收集数据”,“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尝式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结论”,“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描述”,这些条目都与图标手段的应用有关。画图标记这点一定要做好,如果学生养成了这样良好的学习习惯,许多所谓的科学难题,都能在画图标记的过程中突然顿悟、打通思路。
上述用“意义建构”教学的四种方法经过五年来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用建构理念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对其他学科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在生动活泼、宽松的环境中完成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从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这是我们教学应该追求的远大目标,也是社会对教学的迫切要求。
参考文献:
[1]李世利.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1).
篇4
所谓民主型课堂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以"我"为中心,而是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看成能动发展的个体,一切教学方法和手段均以培养学生能力和提高学生素质为出发点。与民主型课堂教学相对的是专制型课堂教学,在这类课堂教学中教师表面上是以"学生"为中心,而实际上是以"我"为中心,教师的一切教学方法和手段均以如何顺利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为出发点,学生稍有不顺便产加斥责。总而言之,把学生视为一个能溶纳知识的"活容器"。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思维的活跃性与所处的环境氛围紧密相关,当人在一种宽松自由的、心情舒畅的氛围中时其思维相当活跃,想象力也很丰富,所思考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而这些正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所需要的。这种自由的、活跃的、愉快的课堂氛围只有在民主型课堂教学中才能实现。很难想象一个学生能在专制型课堂教学中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他们的思维活跃性往往是被教师"专制"的严厉形象压抑下去,他们提出的一些奇怪的问题往往被老师一棒子打死,学生便变得越来越没问题可提,对周围事物越来越缺乏好奇心与思考。其结果是所有学生"唯书唯师,干人一面",还谈什么创造能力呢?
二、激发学生好奇心,开启学生创造力的源泉
任何一项发明创造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是思维的闪光点,一切思维总是由问题引发的。能使学生提出问题的源泉在哪里呢?那就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观察与实验中敢于提出问题,正如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所说,"好奇心很重要,有了好奇心才能敢于提出问题。"怎样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呢?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决定了他们对一个问题的思考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感性认识开始的。诸如对实验器材、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等提出"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假如¨¨¨会怎样¨,¨.?"一类的问题。如当学生走进实验室见到桌上摆设的仪器便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好奇心:这些仪器是什么?将会做什么实验?有的学生还经常请教科学老师,为什么天会下雨?为什么冬天冷夏天热?学生的这些好奇心促使他们动脑去思考、关心周围的事物,便他们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从而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条件。因此,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能具体感知的物"为出发点,充分激发学生好奇心,让学生多提出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如准备实验教材应与教学紧密相关,具有典型性、趣味性;在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时多进行启发性提问。另外,精心设计课堂导入,设置悬念也是激发学生好奇心的一种好方法。
三、通过类比观察,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类比观察,就是把同一类事物中的相似事物或不同类事物中的相似事物混在一块让学生观察、判断、分析、比较。透过事物表象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其实质是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找出所观察事物的"不同"与"相同";然后"求同","求导",找出每类事物的本质规律。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学生一种"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的训练。而这种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标准、不同的方法采恩考问题的思维实质上是一种发散性思维。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强弱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如在教学《各种各样的叶》时,书上列出枫叶、玉米叶、银杏叶等六种树叶,并要求学生从形状上比较有什么不同。当做完这道训练后,教师应进一步启发学生,它们还有哪些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以顺利进行,他们会从叶子的颜色、叶脉及叶缘等方面作出比较判断,并把发现的结果兴奋地告诉老师。如有的学生发现有的叶子的叶脉是平行的,有的却是网状的;学生还发现有的时缘很光滑,有的却有剧齿等等。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从"叶的形状"这单一的角度来比较叶的不同的,而是从叶的形状、颜色、叶脉、叶缘等方面来分析比较叶的不同与相同之处的,因而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四、通过对比实验,培养学生创造
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不行,还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只有这样,才能便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成为一个整体。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最好的途径就是让学生多做对比实验。所谓对比实验,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似的实验组成,通过对实验条件的有效控制进行单一因素比较,分析某种因素存在与否是不是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在教学《大气压力》一课时,书中的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一般是教师组织几个学生进行演示,每个学生很难亲自体会大气压力的大小。这时,教师可启发学生运用类比观察发现每个方便挂钩(用大气压力原理制成的)像一个铜半球。学生在此基础上作出创造:把两个方便挂钩合在一起做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学生通过对比,发现用方便挂钩比用铜半球做实验更方便,且能亲自感受大气压力的大小。这其实就是创造法中的"替一替"方法的运用。其实,对比实验中的"增加某一因素"、"减少某一因素"实际上也是创造思路中"加一加"、"减一减"、"重组"等创造方法的真实体现。
篇5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物理知识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加强科技意识教育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1、突出知识的实用性
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突出知识的实用性。物理知识。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2、注重物理史教学
物理发展史是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物理发展史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物理发展的历史,一些著名物理学家的典型事迹,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技意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强化物理学史的教学,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物理学史材料,如“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牛顿运动定律的创立”、“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教育;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可适当向学生介绍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航天领域和高科技领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可使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们对科学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方法以及他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了解科学技术给社会发展和四化建设带来的巨大动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中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
3、加强实验教学
加强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根据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加强实验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⑴改革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把部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上台演示或边讲边实验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操作机会。⑵注重学生实验教学。对学生实验的教学,教师要求学生按“预习─实验─观察记录─分析讨论─总结报告”的形式进行,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认真讨论,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写出实验报告,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⑶加强实验习题的教学。对实验习题的教学,主要采取“自设方案─讨论方案─选择方案─实验验证─总结报告”的程序进行教学,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设计并通过实验验证。这样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以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积极组织开展物理课外活动
物理课外活动也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和科技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1、趣味外活动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趣味物理实验让学生来完成如“飞机投弹”、“喷气火箭”、“纸锅烧水”、等等。通过这些实验,既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科技小制作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如自制电铃。自制平行光源。制作针孔照相机。制作潜望镜。自制量筒。楼梯电灯开关电路等,并组织展评。科技活动的开展,既能锻炼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教学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
3、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增加学生的科技知识,并定期组织“实用物理知识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能力。
4、举办科普知识讲座科技知识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举办科技讲座时,要认真选择材料,或根据有关资料撰写讲稿,根据平时收集的材料,利用活动课分班级或集中学习,可以收集军事科学、航天技术、通信技术、空间技术、科学家的事例与贡献等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还可以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物理,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在班上进行专题介绍,还可以利用板报介绍科普知识及物理知识的应用。
篇6
妇产科学专业属于临床医学专业,通过5年的理论学习和临床实习,学生需要保持临床医学专业基本特色和要求,同时具备妇产科学专业特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一)加大人文知识学习
医学生综合能力是指具备人文知识、专业知识、社会适应能力和沟通能力。[1-3]在课程学习时,安排系列人文选修课包括医学发展史、医学导论、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人际关系与沟通技能、循证医学和医学思维与创新等课程,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为人民服务的优良品德,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让学生了解社会,懂得医生的特殊社会角色和地位,充分理解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解除人类病痛。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将医学素质教育贯穿其中,培养他们追求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诚实、严谨和正直的科学态度。一旦进入社会,能够很快适应医生的角色。在学习临床课过程中,设定师生交流的固定时间,促进教师和学生学习过程的交流。在强化人文课程学习的同时,强化外语学习,并设置包括临床研究方法、医学专业英语、临床医学进展、英语网络自学等课程,为将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有助于促进知识的全面发展。
(二)理论课模块的建立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入学校后,如何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安排辅修内容学习,而且不影响临床医学专业主要课程学习,这是医学教育存在的共同矛盾。辅修妇产科学专业学生在进入大学三年级临床课学习妇产科课程时,可以把妇产科学一门课程拓展为妇产科学课程模块,妇产科学课程模块包括产科学、妇科学、妇产科手术与治疗学、生殖医学与计划生育,通过妇产科学课程模块的学习,拓展辅修学生的妇产科专业知识,夯实妇产科学基础知识,提供最新妇产科学知识进展,使辅修妇产科课程的学生在妇产科知识结构方面达到住院医师水平,有利于毕业后从事临床工作。
(三)加强课程学习过程中评估
国内医学生学习过程中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况,一门课程的学习只在课程结束时进行一次考试,平时缺少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估和监控,有些学生往往平时不注意知识的积累,只是学期末才突击,因而知识的掌握往往不尽如意,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辅修妇产科学生妇产科模块课程学习过程中,最终成绩由多个部分构成,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安排两次测验,各占总成绩20%,期末考试占60%,以促进学生自我努力,不断学习。
二、临床实践教学模式
医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包括人文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临床实践技能包括临床疾病诊断和处理能力[6,7]。实践教学是培养合格临床医师的关键途径,同时也是医学教育中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一)调整现有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紧紧围绕执业医师考试内容和教育部和卫生部颁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调整和安排理论考试模式、题型使其与执业医师考试接轨。建立了妇产科学试题库、试卷库从而使得考教分离,并优化教学资源,鼓励教师开展引入PBL教学法,在妇产科课程开展以临床病例为主导的教学法以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觉得妇产科课程学习生动有趣;融合临床医学基础课知识如解剖学与妇产科手术,组织胚胎学与妊娠、流产、不孕症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临床处理联系起来,有助于临床理论知识的贯穿和了解,并易于掌握。
(二)安排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早接触临床
安排学生在大二和大三暑期到医院了解和熟悉医院的工作流程,体验医院工作氛围,特别是与病人的沟通技能,通过暑期在医院的短期社会实践,让学生了解妇产科工作的复杂性、严谨性,同时也为后期的妇产科课程学习打下基础。安排学生参与查房、门诊及手术,通过早接触临床病例,使学生得以改善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的情况,在临床实践中增加感性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爱心,培养与病人交流的能力,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主动了解和掌握临床技能的意识。
(三)实施四级技能培训
当前,社会医疗环境不太宽松,学生在临床动手机会明显减少,为了给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临床技能学习和训练平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临床四级技能培训,将基础护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及儿科学常用诊疗技术整合分成四级培训内容,在技能实验室进行内外妇儿各项临床操作培训,突出临床技能的基本功训练,体现临床技能培训的阶段性、层次性和整体性,在不同的学期开设不同的训练课程,让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之前就通过训练初步熟悉临床技能。
(四)实习前培训
在进入长达一年的临床实习之前,对学生进行短暂的实习前培训,内容包括实习前教育,再次利用模拟器具强化临床基本功训练和规范化培养,有利于学生进入临床后能很快进入实习医生的角色,适应临床工作。
(五)强化临床技能培训
辅修妇产科学生按照实纲,在妇产科科室实习长达4个月,强化妇产科临床技能培训,分别安排在妇科、产科、计划生育手术室轮转,实行导师制一对一带教,使其完成实习教学计划规定的实习任务,熟练和掌握妇产科临床基本操作技能,出科考试包括妇产科临床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如产科的四部触诊、骨盆检查、妇科的双合诊、后穹窿穿刺等。
三、多种考核模式
辅修妇产科学专业方向的考核包括理论和实践能力考核。除以上多种理论考核方法,在临床实践环节采取以下方法来评估实习过程和结果。
(一)监控实习带教质量
每年至少召开一次辅修妇产科专业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和辅修妇产科专业学生座谈会,了解和发现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予以调整和完善培养体系,使教学和管理更科学化和合理化。在学生一年的临床实习期间,要求实习学生按照实纲完成相应的临床工作,如20份以上临床病历的书写,参加外科、妇产科手术及内科、儿科操作,具体到每一项操作如胸腔穿刺、腹腔穿刺、骨髓穿刺的数量、参加手术的种类和次数,所有这些操作均需记录在实习手册上,并要求老师签字。
(二)分阶段考核及综合
在实习期间,进行三轮理论实习考试,考核通过不同时间、不同科室实习所需掌握的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及处理能力,最终作为实习理论毕业考试成绩,毕业考试不及格则延长实习时间推迟毕业。
(三)毕业前培训和考试
篇7
关键词:大学生 自我管理
高尔基曾说过“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轻易被人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对于大学生而言也是如此在从学生到成年人的过程中最难转变和最难把握的往往也是时间的管理自我的管理。本次科研我们把着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的观念对我校大学生自我管理时间管理做了一次科研调查。
我校大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情况
我们一共抽取了我校100名学生为代表完成了关于时间管理自我规划的调查结果如下:
1.课余时间的利用
大学生的课余时间是非常充足的,然而,能把这些时间花在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上的学生并不多。据调查数据显示,在课余时间里,约八成的学生都选择玩手机上网,而把时间花在写作业看书和参加社团活动的人数分别是56%和19%。从整体上看,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安排并不合理,把时间用于学习上的人数很少。大部分学生已俨然成为了一名“手机控”,由于智能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直接导致了大学生手机不离手的现象产生。社团活动是基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举办的,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之余还能锻炼他们的处事能力,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但我校的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并不积极。学生没有远大的理想抱负、不知道如何实现自身价值、不懂得管理自己是现代大学生的一大通病,而学校的教育管理体系并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各项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更加的放纵自己。
2.做事效率――拖延症的“患病率”
拖延症并不是医学上的一种症状,他更适用于经常做事拖延的人群。针对拖延症的问题,每个年级的学生情况都有所不同。我们针对我校学生抽取了一百人进行问卷调查,得出以下结果。如图1所示,首先,在大一人数中超过80%的大一学生都表示自己有拖延症;而大二的学生有和没有各占一半;大三几乎都表示自己有拖延症。不分数字大小,每个年级的学生患有拖延症的人数都很高,表明了大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十分薄弱,但大部分学生都有改进意识。拖延是缺乏自我管理的一种表现,比较热衷于时间管理的人群,其在学习上的拖延行为就会较少。
3.未来的规划
在大学生自主管理的行为中,懂得规划是衡量一名学生有没有自主管理能力的一项标准。懂得自主管理的学生必定会对自己的未来画出一个大致的框架。我校学生中只有14%的学生是有明确的未来规划的,这一类人,有目标、有方向,按照自己的要求朝着心中的目标一步步前进。有大约59%的本校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大概的方向但是没有目标和规划,这一类人,有方向但没有付诸于实际行动。另有14%的学生对未来没有规划,选择走一步是一步。我校学生普遍都知道自己未来的生活方向,只是在追求这种生活的过程中感到力不从心。归根结底,自我规划与正确认识自己、端正自己的态度、定位的合理性是相辅相成的。
4.规划完成情况
基于一天的时间规划,本校学生的完成情况是比较理想的,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将当天规划的任务完成。然而在所有被调查者中,能够认认真真对待的人数比例很小,大部分学生表示自己能大致完成这一天的任务,也就是说有那么一两件事情今天是无法完成的。这足以表示大学生在处事方面缺乏效率和积极性,对自己不够严格。当天布置的作业,等到上交前的一两天开始写,这种现象屡见不鲜,无法确保完成的质量好坏。因此,也就更加突出了自主管理的重要性。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我校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水平还是有待提高的。但是在纠正自身错误之前,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样的情况呢?对此我们展开了起因的调查。
二、大学生自控能力较低原因分析
对于自我管理能力较低,我们采用了头脑风暴的讨论方法结合我校学生的访问调查,得出以下几点原因其中包括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
1.内部因素
现如今高校的大学生基本都是九零后,由于他们从小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容易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认为在学习生活中只要努力学习,遵纪守法,管好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了,对身边的人、事、物相对比较淡漠。加上失去了高考的束缚和学业上的目标,会在很大程度上变得懒散、迷茫。许多大学生更是“少年不识愁滋味”,没有及时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缺乏紧迫感,常常在期末考试临近时,才认识到落下功课的严重性,加班加点的开夜车。
由于过于局限于应试的内容而忽视学生对知识的需要,我国目前的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陈述性知识(即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的知识)的基础打得比较牢固,而程序性知识较少,对于如何获取信息、如何处理加工、利用信息,即学会学习,掌握记忆和思维等技能摸不着头脑,这势必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影响其自主学习和管理能力。
大学生对生活费拥有绝对的决定和支配权力,物质生活条件优越,对金钱的使用节制能力和管理能力较弱,这就出现了支配金钱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甚至不以为然。出现消费无计划、铺张浪费、攀比成风和乱借贷等现象。金钱用于学习少而娱乐多,因此荒废了学业。
在处事行动方面,对于青年早期的他们,比较敏感,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心理承受力、应变能力和交际能力低下,不能对自我进行认知、控制和调节,不能转移、调适消极情绪,常常表现为遇事受挫得过且过。而大学同学多来自五湖四海,性格各不相同,若是相互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在成长过程中对自身管理缺乏有效借鉴或指导,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个人对自身约束力的差异。
2.外部因素
社会环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身边的物质环境越来越优越,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许多不良的社会风气也充斥着我们的生活。随着这些思想的盛行,加上大学生们自身的思想还不够成熟,缺乏独立的辨别能力,一些大学生开始好高骛远,随波逐流。特别是网络时代的到来,各种网络虚拟世界进入他们的生活中,比较容易使他们在虚拟与现实之间无所适从,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自主管理能力的发展。
教育环境。刚脱离中学保姆式教育的大学生,高度依赖学校的教育管理,不能适应弹性学制。而传统教育采用统一的说教方式,很少考虑到激发学生的自主思维,缺乏独立人格教育,学业也都是在家长的高考志愿和学校的培养计划下学习,按部就班地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课程,掌握规定的知识,完成规定的学业,因此,他们基本上没有太多的自和选择权,很难明确认识到自己的学业目标。这不仅压制了学生思维,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还使得他们不会享受汲取广泛知识的机会和乐趣,缺乏接受新实事物的欲望,学习依赖性强,从而丧失自我管理的意识。除此之外,传统教育偏重于学生智力开发,却忽视了情感教育,因而学生缺乏良好的情感表达方式。而情商是一个人情绪控制和管理的标尺,长期忽视必将导致学生缺乏自我情绪管理能力,这就导致了上文所说的大学生抗压能力低下,学生容易遇事受挫得过且过。
家庭环境。计划生育使得独生子女问题表现突出,他们在家中是长辈们的掌上明珠,进入大学后,随着环境的改变,家庭对子女过分的庇护使得学生表现得消极、娇纵、缺乏客观的正确认识和自我评价、缺乏应有的自我约束力等,这也影响到了其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
虽然分析了那么多原因但是真正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因素是那些呢?哪一个又是最有代表性的呢?针对这个我们对一百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将调查的统计数据进行了以每日学习时间为自变量,是否参加社团和人生规划情况为因变量做了数据回归分析。可以从下图中得出以下结论。由下图可以看出X1、X2、X3的P值均小于0.5,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在置信度为95%的情况下,拒绝原假设H0,是否参加社团与每日的学习时长还是有相关关系的,且为负相关,在社团花费过多时间的学生,学习的时间就越少。而且在与有明确的规划的同学相比,完全没有规划和有模糊长期规划也与学习时长有关。说明一个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是促使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因之一。
三、大学生自主管理实施建议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提出一下建议:
(1)增强大学生自主管理意识,很多大学生就读不是985,211的著名高校,就认为自己的大学如同鸡肋,最后只是为了拿文凭,以便就业。大学时光从一开始的斗志昂扬变成最后离开时的懊悔不已,没有好好思考大学期间的计划和未来自己的人生方向,最后得过且过。实际上,著名高校的学子不一定想的很透彻,但不是著名高校的学子,更应该摆正自己的心态。因为从文凭和毕业证书上,已经不能够打败他人,如何让自己显得更突出和有亮点则是大学四年应该思考的问题。无论毕业以后出国,就业,旅游,考研,考研究生或者是创业,每个人的选择不同,也无论对错,但是是否应该从大学就准备起来?为以后的路铺上一砖一瓦。四年,无论同学做什么选择付出什么代价,其实都没关系,但是最怕碌碌无为,最终时光从手中悄悄溜走而不自知。大学是一个增强自我管理和自我建设的过程,我们都在学习。
篇8
论文关键词:轮滑课;教学;学生;心理障碍;成因;对策
轮滑运动是以人的心理素质和运动技能相结合的体育运动项目,它集健身、娱乐、趣味、竞技、技巧、休闲和惊险为一体,能全面提高和综合发展人体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协调和平衡能力。但是,由于轮滑运动动作难度较大又容易受伤等因素,使学生在轮滑的学习过程中极易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以至于形成一定的心理障碍本文针对学生在轮滑课学习过程中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克服心理障碍的对策与建议。
1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心理障碍是指介于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之间,无法保持正常人所具备的心理调节和心理适应能力的状态。在轮滑课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情感、意志、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使其在进行某些具有一定难度或危险性的学习时,经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不仅会使少数具有这种心理的学生难以掌握规定的教学内容,还会因为消极情绪的辐射作用而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情绪,进而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在轮滑课教学中学生出现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在学习和练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技术动作生硬、不协调,失去节奏,有时中途停下或请假,逃避练习。在休息和生活中,性格内向,孤独不合群,集体活动表现比较淡薄,即使参与了也是为了应付。平时表现精力和体力不足,容易疲劳,情绪不愉快,对于体能和技能训练缺乏热情且意志薄弱。
1.1动作难度与危险性
轮滑运动不同于其他运动项目,它要求学生靠与地面接触很窄的滑轮作为支撑点,对于以前没有接触过类似项目运动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很多学生刚开始感到很新奇,当穿上轮滑鞋后就会产生站不稳、失去重心和不能移动的感受,这时就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心理定式,认为“太难了”、“我学不了”、“我不行”等畏惧心理。有些学生甚至错误地认为自己能力差,根本就不适合学习这项运动,尤其当其他同学摔倒或出现意外时,这种恐惧心理越发严重。例如,学生在弯道技术学习中,不敢大胆地向弯道“圆内”倒重心,又不敢大胆地使用外刃蹬地,结果不但动作技术没有长进,有时会由于动作不连贯或其他原因导致摔倒,从而更加畏惧弯道的滑行,产生畏惧心理。因此,笔者认为动作难度和动作危险性大是学生产生畏惧心理的直接原因。
1.2学生运动素质和心理品质
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是完成轮滑练习的基本条件。当学生的身体素质不能满足或无法达到自己安全的心理需要时,就会感到焦虑或恐惧。另外,技术动作结构复杂,也容易使学生丧失自信心,产生畏难、胆怯的情绪。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差是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一些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总认为自己体质弱,素质差,技能水平低,在动作练习时不敢迎难而上,过分夸大动作难度,加上他人的调侃和说笑,都可能严重挫伤他们的自信,惧怕学习和练习;其次,学生以前失败经历的情景再现也是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由于轮滑项目自身的危险性和运动者自身的因素,受伤在体育活动中并不鲜见。当受过伤害的学生在练习中碰到与以前的经历相类似的内容时,头脑中就可能会再现事故场景,从而引发对轮滑运动的恐惧。此外,过度紧张是学生心理障碍的直接原因。有些学生在学习轮滑运动时,就会产生过度紧张的心理现象,如,动作呆板、不协调、多余动作增多、动作感觉性差等,如果较长时间都不能克服过度紧张的心理状态,就会渗透到动作学习过程中去,最终导致自信心水平降低,从而诱发出一种丧失学习动力的心理障碍。
学生在轮滑课前,对轮滑的基本知识掌握不够,理解比较肤浅,没有从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力学等角度进行系统地学习,不能够掌握站立、转弯、停止等基本动作的用力分析,只进行盲目的模仿练习,不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产生了疑惑感,最终导致对轮滑运动失去了兴趣。
1.3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不符合学生的实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抓不住重点与难点,示范时对关键技术交代不清楚,不能从学生的实际技能出发,对学生要求过高,都会使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饱受失败的困扰,对新的学习内容产生畏惧情绪。同时,教师不能平等地对待学生,冷落差生,甚至把他们当作反面教材,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打击,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产生对学习的厌倦和恐惧。
2克服心理障碍的对策
心理障碍是轮滑课学习的阻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效果。然而它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克服和解除的。在轮滑课教学中,每名学生心理障碍的程度和时间的长短都存在着差异,但其共同的特点是缺乏信心,兴趣削弱。因此,教师应遵循有关原则,应用适当的方法,解除学生学习的厌倦情绪。
2.1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和运动能力的培养
身体素质是掌握技术的基础,从上第一次课开始就应加强学生身体各素质的练习,每次课都应安排适量的相关练习内容。教师要针对学生特点,提出一般要求和个别要求,布置课后练习内容,经常检查。评定学生的素质发展水平,使学生增强学习新内容的信心。对任何一个有难度的动作,首先要抓好基本技能练习,防止学生脱离实际条件,在他们尚不具备相应的身体素质情况下,片面追求学习难度较大的动作。例如,通过练习一些复杂的动作来增加身体的协调能力,或用橡皮筋等外界物体对身体施加外力来增加腿部力量及脚跺关节力量。
2.2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人的活动目的越明确,越深刻,意志就越坚强,越能够激励人们的行为去达到某一目标”,。良好的学习动机是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因。学生只有把轮滑课的学习变成自己的内在要求时,才能产生克服各种困难的决心及消除各种心理障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轮滑课的动机不明确,认为不是主课,只不过是玩玩而已,不必认真;有的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只对要求考试的教学内容认真对待,积极练习,对不是考试的内容,则不重视。因此,在轮滑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要求并鼓励学生在跌倒后继续坚持练习,更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认识练习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对失败进行正确的归因,让学生用动机的力量、顽强的意志品质对待和战胜困难。
2.3科学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在教法上要灵活多样、生动活泼,使课堂充满欢乐气氛。学生情绪较沉闷时说些得体的幽默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可避免枯燥、厌倦的心理,培养学生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要注意培养和使用体育骨干,让他们去带动影响其他同学。在气候条件较差或动作难度较大时,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克服怕苦怕累心理。同时,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重点技术的讲解,在开设轮滑课之前,学生必须进行有关的理论学习,使他们能够在理论的正确指导下进行实践练习,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地学习。例如,教师在学习练习之前,必须让学生明确保持重心平衡是关键,此外必须学会“八字”停止法,这是自我保护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理论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从而降低畏惧心理
2.4重视动作示范和保护措施
动作技能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动作技能形成一般是从观察教师的动作示范开始的,通过观察在头脑中建立起动作的视觉表象,然后通过自己的练习形成动觉表象,最终形成视、动综合表象。因此可以看出,正确、优美的动作示范会给学生一种安全、易学的感觉,使其对轮滑技术动作产生兴趣,产生跃跃欲试的效果,从而大胆地充满信心去练习。同时,在上课之前要求怕摔的学生佩戴护膝、护腕、头盔等护具,在加上轮滑技术上的正确姿势示范和技术指导,从而让学生在有效的保护措施和严格的技术要求下轻松、平安地完成轮滑动作,这是减轻学生在轮滑课中产生心理障碍的有效措施。
2.5加强学生的心理训练
在轮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多启发、引导和鼓励,激发他们完成动作的渴望和勇气。还可采用直观与语言相结合的方法,如对某些完成动作较好的学生进行激励型讲解,让层次不同的学生在一起训练,使学生自我比较,从而产生练习的欲望以增强自信二教师除运用语言激励外,还可采用情绪对比的心理训练,通过表象回忆的方式,引起消极心理因素的出现,同时利用积极情绪替代消极情绪,达到逐步克服心理障碍的目的。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用表象训练法,让学生回忆自己完成动作难度较大动作时的肌肉用力感觉,并将自己的动作同教师的示范动作进行对比,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和对肌肉动作控制程度,使身体各器官系统达到协调发展,以增强学生学习轮滑的信心和动力。
2.6优化课堂教学氛围
在学习中多创造一些良好的心理气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可减少学生在练习时出现紧张、害怕等不良心理。教师对具有紧张胆怯心理的学生应多加关心,少批评,更不能讥讽,并及时鼓励,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满足,使他们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满足感”、“成功感”的情绪体验,逐步树立信心。在练习过程中,教师用适当的语言对学生的练习给予肯定和评价,提醒学生动作用力的时机、方向和动作幅度,帮助学生分析动作失败的原因和指出纠正错误的方法,转移和分散学生的心理障碍。教师还可以利用语言对学生进行暗示,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准确,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消除恐惧感,排除意志消沉等消极心理,增强自信心和勇气,从而能顽强果断地克服动作困难,加速技术动作的掌握,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篇9
1、高校忽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我国高校对学生实施专业化教育,在这一理念的指导和影响下,学生从入大学起其所学的专业已被明确划分,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也以学习专业知识为主。对于理工科大学而言,这意味着过分强调专业分工、关注专业技能培训,忽略甚至放弃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而理工科专业的学习往往需要比文科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加之学生缺乏强化和提高自身人文素质的意识和动力,大学教育则变成专业技能培训,大学所培养出的多为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实用型技术人员。
2、理工科院校的自身劣势我国的许多理工科院校原本都是从综合性大学中分离出来的专业性极强的院校,人文社科等学科发展起步较晚。多年来只有马列理论或大学语文的课程设置,近几年来才开始设立文科院系,人文素养较高的教师不多。因此,理工科院校在自身历史沿革中就遗留了人文素质教育的空白点。此外,高校从领导到学生重外语轻汉语、学生的汉语水平下降的现象十分普遍。多数学校将学生的四级英语考试成绩与学位授予相挂钩,而对学生的汉语水平并没有任何的硬性要求。许多学生将大量的时间投入到准备英语四六级考试中,汉语及人文素质的提高被忽略。相当一大部分写出来的文章缺乏文采、文理不通、错别字连篇的情况时有发生。
3、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随着计算机的广泛普及和办公自动化的实现,使用电脑写作已经逐渐替代了手工书写,许多软件早已能够自动识别错别字。电脑的使用和依赖使大学生的汉语水平退化,提笔忘字、书写错别字的情况屡见不鲜。而计算机网络在大学生的流行也使得一些不规范的汉字和表达方式被学生所接受,久而久之则会混淆视听,有损于学生在中小学时打下的汉语语言文字功底。而网络的普及和巨大作用也往往使大学生对此产生依赖,他们认为自己需要的东西在网络上都可以找到,不必再费尽心思死记硬背,这对理工科大学生放弃人文课程学习提供了借口。
二、提高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对策
大学应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接班人,为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必须深化改革、营造人文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
1、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国家应全面推进哲学及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使全社会意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使群众了解到人文素质教育与国民素质的提高、社会进步和经济建设的密切关系,使全国自上而下地在思想上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在中学逐步取消文理分科,或改善现行的教育和考试制度,以启发式教育和思维训练为手段充分发挥中学人文素质教育应有的作用,为学生打下必要的、坚实的人文素质基础。
2、强化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多数大学生来说大学教育是他们进入社会前最后的系统化教育机会,也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关键的时期。理工科院校也必须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认识到人文素质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而人文素养教育尤其需要摒弃简单的说教和灌输,形成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感悟科学文化精神,沐浴科学文化传统的氛围,促进科学和人文的和谐发展。逐步完善理工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增设大学语文等人文学科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使学生在掌握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哲学和社会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在课程设置上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制度保证。并可通过大学语文水平测试等形式促使学生积极学习。在课堂教学环节也应摒弃传统教学方式,以课堂讨论、分组辩论及多媒体教学等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此外,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读书活动、征文演讲比赛、辩论赛等,组织人文沙龙及开展学生社团活动,为大学生营建施展才华、增强人文素质的广阔舞台。邀请人文科学造诣较深的知名学者、专家讲学,在校园举办人文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
3、推动理工科高校人文学科建设理工科高校若想要改变自身原有的劣势,必须推动自身的人文学科建设。而由于各种原因,理工科高校的人文学科的师资力量有限,鼓励现有教师进修、深造,提高教师的人文学科专业知识成为首选的手段。此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应有针对性地引进文学、史学和哲学等专业的较高层次人才,向他们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通过科学研究推动自身的人文学科建设,并通过专题报告会和学术讲座等形式使学生了解学校自身的科研成果,并利用现有资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4、消除计算机和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学校应通过引导教育使学生意识到:计算机和网络只是一种工具,使用它们既有好处也有弊端。若从长远利益出发,学生自己必须意识到使用这些工具的弊端与危害,摆脱对计算机和网络的过度依赖、扎实地学习一些人文知识,才能消除其负面影响、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篇10
[论文摘要]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企业的生产效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导致了企业自身生产力的不断提升,带动了经济的不断发展。其中,管理思想变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成为了发展不竭的源泉。本文主要从一些过去和现在实际存在的生产方式的分析,来阐述企业,特别是制造类企业在生产方式上的变化以及导致了这些变化的重要的管理思想和科技创新。
人类社会经历了不断的革命和创新,发展至今,渊源颇深。然而真正繁荣和昌盛却是在最近100多年中,才得以完美诠释。有这么一项统计,最近一百年人类社会创造的财富远远超出了以往所有年份的总和,这真是一件让人不可思议的事。而财富的创造,最重要的方面就是社会产业的变更,由农业走进了工业时代,而工业时代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制造产品。所以过去一百年财富的爆炸式增长亦即制造业的飞速发展,而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是其发展的依据。毫无疑问,管理方式的改善以及科学技术的提高完美结合,促成了一次又一次生产方式的改善和巨大飞跃。
机器的发明促成了生产方式的第一次巨大改善,这源于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将人类社会带进了机械化时代,传统的手工劳动逐渐被生产效率更高的机器所取代,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了当时时代的主流,社会上出现了专业的分工和集中化加工,企业和企业间出现和更多的合作,而不是各自闭门造车。但是随着机器生产和合作化生产的发展,企业内部协调和企业间合作的秩序很难控制,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和生产效率普遍不高,老板和工人的关系甚至处于对立的状态。鉴于这样的现象,泰罗的科学管理应运而生,从而第一次将管理作为一门科学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打破了以往的经验式管理。泰罗的科学管理主要强调的是对人的管理,针对工人的各种怠工现象,提出了一系列的控制措施。无数企业纷纷效用,于是企业的生产的重点转移到了对工人的控制和管理上,生产效率发生了大幅度提升。
但是,泰罗的科学管理却存在着缺陷,泰罗当时以人为本的假设只是建立在把工人当作经济人这个基础上的,认为工人的一切出发点就是金钱,然而却忽略了人的社会性和群体性。大量企业加强了对工人的管理,然而生产效率仍不见提高,于是一轮新的对于工人的探索实验逐渐展开,历史上将其称为霍桑实验。霍桑实验经历了“照明实验”、“福利实验”、“访谈实验”、“群体实验”四个阶段,深入细致地探索了工人在不同环境下的生产效率,最终证明,工人并不能够单纯地作为经济人来对待,工人也不是机器的延伸,而其心理归属感和团队感知以及其工作满意度才是影响工人效率的最主要的维度。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管理的激励理论开始迅速在企业中应用,企业领导对工人有了更高的重视和关怀。
二战之后,经济迅速膨胀,企业竞争也日趋激烈,为了获得更高的竞争力以及获取更高的利润价值,无数企业开始对于改善企业内部价值链以降低生产成本的探索,最后,以大规模生产为代表的生产方式应运而生。这也被现在称为规模经济,随着生产能力的扩大,产品的单位成本逐渐下降,这样既达到缩减成本的目的,同时也使企业迅速扩张。在这样的生产方式下,专业化生产出现了,人员分工更加细致,员工技能分散专一,工作更加熟练,这样的生产方式成为当时乃至现在普遍采用的方式。
然而随之,一个新的问题也浮出了水面,大规模的专业细致的分工,导致了生产环节的大量增加,进而导致了生产的每个环节产生了堆积如山的库存,而且生产秩序的控制难度也进一步加强,前后之间的缺乏联系使得部门之间效率不一,进而影响了整体的有效产出。基于这样的混乱情况,以色列物理学家以小说的形式阐释了混乱的根本原因以及解决知道,现在这个理论被成为TOC约束理论。高德拉特提到,衡量一个企业好坏的重要指标有RIO、现金净流量以及利润率,但是这些指标却很难指导实际的生产作业,于是提出了有效产出、库存和营运费用这三个新的指标来衡量生产效率,这三个指标可以被实时观测,而且包含了生产型企业的全部内容。企业中的生产环节普遍存在着统计波动和依存关系,统计波动是指环节内的生产效率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平均效率必然意味着有时高于平均有时低于平均,依存关系是指环节与环节之间是相互依存的,一个环节的结束后才是另一个环节的开始。由于统计波动和依存关系的存在,每个生产环节部分出现了大量的不平衡,生产并不能按照预期的平均效率发展,而只会由效率较低的环节决定,这叫TOC中的慢制约,于是企业出现了大量的瓶颈,瓶颈必然产生了大量的库存,瓶颈处的损失和浪费就是系统和总的有效产出的减少,所以要针对瓶颈做相应的努力。当时提出的想法是鼓--绳模型,进行流程式的管理,大致的思想就是生产环节的统一化管理和步调一致的生产,但是这只是一种思想,在当时技术环节特别是信息行业还相对落后的时代很难做到统一化管理和生产,问题仍然存在。超级秘书网
到了90年代,企业规模越来越大,有些专业化分工生产已经开始极大地制约了生产力的提高。在世界企业的无数次探索和尝试过程中,丰田汽车公司迅速崛起,在世界汽车界中具备了很强的影响力。而大野耐一,丰田汽车的前副社长,以其丰田生产方式的提出,迅速享誉全球。及时化、自动化、看板方式、标准作业、精益化是其方式的最精要思想。而“一人屋台”生产方式更是一改之前的专业化分工。以前总是一味的强调大规模生产,把工作环节分解得越来越细,以提高效率,然后大量的生产环节却产生了大量的浪费和大量的库存,同时伴随着较低的周转率,新的一人屋台方式的培养,要求培养更多的多能工,于是一个人可以做更完善的工作,浪费减少了,同时工人的工作也更有意义了,自身的价值也更好的得以实现了。正式由于这样的生产方式,丰田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各方面运营成本也大量降低,现在已然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制造商,而在应对此次金融危机方面,状况也明显好于美国底特律汽车三巨头。
而现在IT业迅速崛起,管理信息系统正在茁壮成长,大量大型企业都在尝试企业的数字化信息化之路,而企业IT的发展正是TOC理论中鼓--绳的最好工具,强大的管理信息系统将迅速使企业连成一体化,而基于此的大规模专业化分工的库存、波动和混乱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因此我认为“一人屋台”生产方式仅仅是目前信息技术还不成熟的一个权宜之计,随着企业内部信息沟通的更加顺利,生产节奏能够以一个很一致的步调进行,那时大规模专业化分工合作还将成为时代的主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