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职业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5 09:47: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特殊职业教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特殊职业教育论文

篇1

1.高等特殊教育专业招生学校、专业、当年报到学生数量分析。高等特殊教育是特殊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层级,是县级中等特殊教育的延伸,大力发展高等特殊教育为广大残疾、残障人士提供了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拓展了残疾、残障人士融入社会的渠道。2009年,河南省特殊教育专业招生学校只有5所,招生专业5个,当年报到学生2051人。2013年,学校扩大了2.4倍,专业达到了25个,当年报到学生14879人,是2009年的7.3倍。五年来,高等特殊教育专业设置、招生学校、当年报到学生数量发展速度较快,基本满足了中等特殊教育学生继续深造的要求。

2.特殊教育本科、专科、中专专业设置情况。特殊教育专业体系包括中等特殊教育、高职高专特殊教育、本科特殊教育,从表2可以看到,河南省特殊教育专业体系中,中等特殊教育专业学生数量最多,高职高专、本科次之,招生学历程度与招生数量呈反比关系,整体大概呈金字塔形状。自2010年开始,高职高专特殊教育专业学生数量增长较快,由2009年的12.8%发展到2013年的45.2%;中等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基本保持在50%上下的比例;本科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呈下降趋势,2013年占全部录取学生的5.1%。

3.招生学生的残疾、残障人士分布情况。根据国际上对残疾、残障分类,表3统计了2009年以来,调查单元特殊教育专业招生学生中残疾、残障类型。可以看到,目前学校招生残疾、残障人士主要以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肢体残疾为主,三种类型的学生占到招生学生总量的97.6%,听力残疾学生尤为突出。智力残疾、精神残疾招生数量比较低,并且五年来一直维持在0.2%的比例。

二、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

1.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对口就业率是衡量专业设置、教学水平、学校知名度等的重要指标,用人单位满意度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指标,离职率是反映毕业生在某些岗位转换情况。表4可以看到,五年来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比较高,一直维持在50%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高,毕业生离职率低。

2.毕业生基本工作能力情况。以2011届毕业生为例,依据美国SCANS标准,把毕业生基本工作能力分为科学思维能力、基本工作能力等五个方面,表5可以看到,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动手能力最强,管理能力最低,理解与交流能力也有待加强。

3.毕业生职业取向情况。职业是人们进入社会、适应社会的重要手段,人们选择职业前对某职业的岗位、方向进行的挑选和确定就是职业取向的内涵。职业取向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们进入社会生活领域前所必须进行的一种重要行为,是构成职业选择的基本因素之一。通过职业取向,有利于人们正确地选择与自己所适应的行业、职位。表6反映出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职业取向的比例,认为职业取向常规性达到40%,表明残疾、残障毕业生缺乏创造性,个人性格谨慎和保守,对于冒险和竞争反应不敏感;社会性只有10%,表明残疾、残障毕业生与人交往、沟通方面欠缺,不关心社会,不注重人际关系,融入社会比较难。

三、结论

1.残疾、残障人士学习机会增加。近年来,随着国家国民经济发展,残疾、残障人士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提高,国家基本实现了特殊教育体系,残疾、残障人士继续学习机会增加。国家、社会、行业等投入增加,表现在扶持政策的出台、资金多元化的筹集、办学形式的灵活等,使残疾、残障在享有国家各项补贴的同时,能够进入不同层次的学校体系,学习生存、生活的各项技能与本领。同时,高等职业教育逐步增加残疾、残障人士学习的专业,更多地融入社会性、职业性、开放性的职业选择,为他们融入社会提供了更多的便利,越来越多的残疾、残障人士从中受益。

2.专业设置的社会性、职业性有待加强。从宏观上给予特殊教育学校设置专业方面的指导,综合考虑专业设置的职业性、社会性。残疾、残障人士被社会接纳需要多个方面的支持和照顾,更多的是提供制度方面的便利,通过特殊教育体系,让更多的残疾、残障学生既学到人生存在的价值,又学到服务社会、融入社会的一技之长。因此,各种类型的特殊教育体系在首先考虑残疾、残障人士生活适应性的前提下,从基层特殊教育学校到各类专业中等、高职教育学校,将职业性、社会性放到重要的位置,把开办适应社会、职业化的专业作为中、高职学校发展的方向。通过加强社会调查,开设更多适合残疾、残障人士特点的专业,同时增加实习实训环节投入,以满足学生职业性、社会性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3.扩大本科层次的学校招生。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本科层次的特殊教育招生专业数量少、招生学生少,使一些有志的残疾、残障人士不能进入到本科院校继续学习,造成特殊教育系列、学术性、实践性的瓶颈。没有较多的高等学校入学通道,就没有提高残疾、残障人士更高学历层次的机会。特殊教育体系的建立,一方面是中专、高职高专、本科体系的贯通,另一方面是提供更多愿意学习、能够学习的机遇。应该加大本科层次招生规模,提高特殊教育体系的学历层次,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在充分考虑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下,根据本地区就业需要,增设本科层次残疾、残障人士学习专业,让更多的残疾、残障人士有机会、有条件接触高等教育,让人人平等成为现实,让更多的残疾、残障人士参加社会管理、服务社会成为可能。

篇2

随着教育思想的进步及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都在轰轰烈烈地开展。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强调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强调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建构。

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新的教育思想下,开展了大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教学理论的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如:项目式教学、问题解决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情境教学等等应运而生。其中,情境教学就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因为情境教学重在一个“情”字,主要是以学生的“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真实的或虚拟的教学情境来进行教学,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人文性”。情境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知识的构建,还可以促进学生将所构建的知识于真实情境中运用、拓展,而生成新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情境教学还有利于学生的兴趣、情感、价值观的生成和体验精神的成长。

职业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其中职业学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属于初中后的职业教育。“中职教育”的全称是“中等职业教育”。实施这一教育的学校有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级中学和技工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一般为二至三年。主要培养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技术管理人员,技术工人和其他从业人员。

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了较为引人瞩目的成就,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但是近几年高校扩招导致普高升温,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形势严峻。特别是2000年以来生源的整体文化素质、综合素质下降,他们中相当一部分没有具备初中毕业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行为习惯,个体差距也在进一步拉大,道德品质的低下令人堪忧。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无论专业实力,还是个人素质都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特别是人文素质严重缺失,不能满足社会要求。迫于形势,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只能急功近利,奉行“实用主义”教育观、人才观,对人的培养从属于科技、工业发展的需要。强调准职业人才的工具性、效用性,缺乏对人本主义的追求,缺乏对学生情感的培养。

情感教学有助于促进人的认知发展,近年来心理科学的研究表明,情绪可以调节认知的加工过程和人的行为。因此,如何通过良好的情感教学对中职学生进行教学就成为了当前中职教师面对的一个问题,而数学对一个学生的思维、情感的开发具有良好的效用,如何能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结合情感教学的情景体检,给学生以一种良好的情感教学方式、模式就成为了本研究之目的所在。

二、研究意义:

情感教育是一个崭新的,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课题。未来的情感教育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情感教育目标体系,形成完整的情感教育链条,挖掘民族文化中丰富的情感教育资源为我所用,才能提高情感教育的效果。本研究从提高职校数学教学的角度出发,研究情境创设其实质就是推动情境教学更好地走入课堂,帮助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手段,适应新课改.改变数学难教,数学难学的现状。使数学教学更好地服务职校职业化、专业化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文献综述

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情愫影响对信息的选择,监视信息的流动,促进或组织工作以及,干涉决策、推理和问题的解决。同时认知加工对信息的评价、神经激活而诱导的产生。一般来说,积极的情绪在任职过程中起到协调、组织作用,工作效率高;而消极的情绪起到蒲怀、瓦解或是阻断的作用,工作效率低。愉悦的情绪体验能促进人与人关系的融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乐趣,并能积极引导他们以健康、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与学习。

西方学者有关的情感教学的一些论文是建立在存在主义哲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的,而且有的概念还是直接来源于宗教生活,如“精神关怀”等。这些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情感教学理论在科学性及实践价值。

情感教育的理念近年来颇受各国教育界的重视。不少国家、地区都进行过重视学生情感体验的教育实践,其中较为成功的有英国的“夏山快乐教育”、“体谅教育”、美国的教师临床服务、荷兰的激励学校。而国内成功的情感教育实验有李吉林老师所创的“情境教学”实验、上海市“成功教育”的教育探索实验以及无锡师范附小等学校的“愉快教育”实验等。

我国的研究学者认为情感教学是完整的教育过程中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这里、体制、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他们认为情感教学的倾向具体表现就是:没有把情感发展列入教育目标系列之中,知识的获得或是智力训练的目标占据教育目标系列的中心位置。情感教育是一个与其他教育概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

国内研究情感教学的论文选题基本围绕“怎样利用情感手段搞好学科教学或借助学科教学进行情感教育”展开,从以下几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论文题目即可窥见一斑:“情感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浅谈体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谈情感教育对高考教学的催化作用”;“地理教学情感教育初探”;“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影响因素及意义”;“论中学历史课的情感教育”;“浅谈政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等等。

硕博论文数据库收录的学位论文中,硕士学位论文占据了情感教育论文的主体,而且大部分论文侧重学科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问题,将情感作为一种手段的应用性研究成果。曹涛涛在其毕业的硕士论文中,就结合其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数学学习情感目标;提出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原则及以培养学生积极情感为主要目的的教学策略;认为高中数学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教育观念、用满腔的热情、真诚的爱心去激励、感染学生,要充分挖掘高中数学课程中的情感因素、激活课堂教学、改善评价方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于绝大多数文章的作者缺乏对情感及情感教育理论的基本把握和重视,所得结论的科学性和适用性有待进一步考察和检验。报纸文章多为对当前情感匮乏状态的揭示和加强情感教育的呼吁,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唤醒人们对情感及情感教育问题注意的作用,而对情感及情感教育本身的问题涉及甚少。总体而言,当前的情感教育研究中,关于情感及情感教育本身的核心问题——“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所展开的探讨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显得相当不足。对于情感和情感教育的含义、本质,当代中国情感教育的目标、功能、内容、过程、方法与规律,以及情感教育的具体实施等问题,都需要从不同的视阈、角度,用不同的提问和言说方式,不同的研究方法做出具有时代特征的系统回答。正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情感教育这一刚刚开拓的研究领域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许多的问题需要探讨。”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

本研究的目标:本次论文详细阐述发挥教师情感作用,让数学教学与情感教学相结合,成为一种新型教学策略。该策略在职校教学中的重要性、可行性及实施途径将是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益处分析

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有助于高效地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还可以间接激发学生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1)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价值所在

由于职中生学习基础多数较差,学习的内在动力不足,因此在职校数学教学中,发挥教师的情感作用就显得非常有价值。

(2)不实行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弊端。

其一在于没有情感教学,数学的本身具有枯燥性、乏味性,这使得学生听听不喜欢听了,新旧知识的连接不好,学生不懂新的知识,就不乐于、不易于接受新知识信息。相当于丧失了学习内部的驱动力,表现为学习消极、缺乏信心,虽经补课,不仅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加剧了失败心态的发展,致使教师束手无策。其二,在情感教学中,实施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和信任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尤其是差生,对教师的教学要求,往往取决于师生间有无相互尊重和信赖的情感。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是建立教学情感的重要因素。

2、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的实施

(1)教学应对学生的情感和态度的培养给予特别关注.首先探讨了情感与态度对教学学习的意义,进而从教师的积极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数学研究的价值和必备的品质以及数学与科学精神、世界观的形成五个方面具体阐述数学教学中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培养途径。

(2)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感情地教,学生才会有感情地学。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体验创设学习数学的情景,通过实验操作创设学习数学的情景;教师可揭示数学本身的内在美,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通过增强数学探究意识,深化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教师应用风趣、幽默、富有情趣的言语讲解相关教学内容,数学课堂应提示数学知识背后隐藏着的人物轶事,将数学知识与人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创造性活动联系起来,会使学生对数学内容产生亲切感。

(3)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的实施,尽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获取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要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消化,理解和运用,一切都要易而渐难,由浅入深,让学生对知识始终处于可望、可及、有收获、想进取的积极学习状态。

论文的框架结构:

提出研究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意义,查阅文献,分析前人研究成果和方法,提出中职数学情感教学构思,通过举例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统计分析数据,得出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的益处分析及实施方案。

论文的提纲:

一情感教学的提出

1.1情感教学的历史渊源

1.2情感教学的价值

二职校数学情感教学的理论探讨

2.1情感教学的内涵

2.2数学情感教学的内涵

2.3情感教学的理论基础

三运用情感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及措施

3.1、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二)尊重的原则

(三)激励的原则

(四)个性化原则

(五)爱的原则

3.2、措施

(一)提高自身素质,提升人格魅力

(二)转变教育观念,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三)改进教学行为艺术,引导学生知情协调发展

(四)开发教学资源,丰富情感教育载体,数学课教育教学效果

四职校数学教学中职校数学教学中情感教学的实施

4.1职校数学教学中职校数学教学的目标

4.2职校数学教学中职校数学教学的实施策略

4.3职校数学教学中职校数学教学的教学案例分析

研究地点、年度计划及经费预算:

论文完成的时间安排:

1、4周研究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存在的不足。查阅大量文献资料

2、2周明确本研究命题的初步框架结构,

3、1周完成开题报告撰写

4、4周研究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及得出的研究结论

论文新意预测或论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预测及成果应用设想:

当前的情感教学研究主要是针对高中教学,对职业教育的情感教学研究较少,而职业学校因其教学的特殊性,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模式,采取的策略应当与高中、大学的教学不一致,本研究希望能通过针对当前职业教育情感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以提供相关部门,特别是职业教育学校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卢文学姜红娟罗尔曼《学生个性心理健康教育新概念》153页

2.胡淑飞情感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地理学习主动性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6月

3.彭杰优化高中数学教学的情感策略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6月

4.乔丽芳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2月

5.张淑燕我国当代情感教育的现实思考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5月

6.周志远数学情景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方法及实践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11月

篇3

关键词: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调研

引言

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特指职业学校在职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制度不断成熟,职业学校教师在教科研和实训的推动下,在教育教学知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修养等方面不断成熟、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各国提升教育质量的重点内容。早在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就认为“教学应被视为专业”。此后,日本、美国、英国等国家都相继进行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1989-199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相继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教师及教师专业化改革的研究报告,如《教师培训》《学校质量》《今日之教师》《教师质量》等,提出“在提高教师地位的整体政策中,专业化是最有前途的中长期策略。”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日内瓦召开的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通过了九项建议,其中第七项建议是“专业化:作为一种改善教师地位和工作条件的策略”。1996年美国“教学与美国未来全国委员会”发表的《至关重要:美国未来的教学》,带来了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阶段性转折。

21世纪以来,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从国家到省市级都在加大对职业学校教师的培训力度,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2010年7月29日,备受关注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全文,其中明确指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的制度。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这些内容一方面明确了职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另一方面也为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职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起点来源于对现状的把握和分析,我们试图通过调研准确把握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在评估和诊断的基础上,明确职业学校教师自身的优势、不足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职业学校教师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据此才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和保障措施,完善和发展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制度。

调研分析

1.调研方法

本研究用问卷调查法获取一手数据,调研以江苏职业学校为样本,选取了24所学校,每所学校发放100份问卷。江苏每个地区的我们都有代表性的抽取了几所学校,有办学规模大的,也有小的,有师资力量强的,也有弱的,有经济发达地区的,也有不发达地区的。在每个学校,我们选取了各个年龄段的、不同性别、不同职称、专业的老师填写问卷,尽量避免系统偏差的产生。最后回收2284份问卷,去除回答不完整的问卷268、和答案错误(如单项答案为多选)的问卷214份、连续几份问卷答案一致的疑似抄袭问卷4份,最后得到有效问卷1798份。

2.问卷设计

问卷涉及四部分内容,分别是:教师基本信息、教师的专业化现状(从专业知识、实践技能、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来衡量)、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教师满意度和期望。问卷有47个问题,其中46个选择题,以单选为主,最后一题为主观题。问项定量、具体化,方便教师清晰的了解题目并准确的回答,避免模糊的、追溯时间过长的、抽象的问题。通过请专家讨论和在本校进行前测,修改数次后定稿问卷。

3.数据分析

(1)教师基本信息分析。

我们对教师的性别、教龄、学历、专业、职称、是否专职以及学校所在位置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男性比例占41%,女性比例占59%,职业学校女性比男性稍多,符合学校女性教师较多的客观情况,但基本均衡。教龄结构上,5年以下教龄的占21%,6年到10年的占31%,11年到20年的占32%,20年以上的占16%。可以看出,20年以下的占到了80%以上,6年到20年的占60%以上,学校的中青年教师较多。

学历结构上,以本科为主,占80%以上。硕士14.6%,博士极少,占0.5%,专科极以下也较少,占2.4%。呈现两头少,中间多的态势。任教学科上,文科和工科较多,各占30%以上,理科较少,占23%。职称结构上,教授极少,讲师和助教总共占80%左右,副教授或高讲占22.4%,总体职称较低。我们的调查对象以专职教师为主,占92%,但也兼顾到了兼职教师的声音。调研学校中苏南占44%,苏北占56%,基本均衡。如表1所示。

(2)老师专业化现状。

①专业知识

对社会文化知识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占62%,对教育学知识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占76%,对专业技术知识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占62%。由此可知,教师在知识储备比较丰富,无论是社会文化、教育学还是专业知识,都较丰富。但对于行业前沿信息,了解的占58%,不了解的占42%,基本上一半对一半,这一块知识是教师缺乏的。

②实践技能。

70%的教师没有企业工作经验,教龄11-20年的教师参加调研最多,5年以下教龄教师参加调研较少,他们对行业知识了解也少。75%的教师没有企业兼职经历,49%的教师没有参与调研企业,只有9%的教师在岗前培训时进行了工作场景实训。而技能证书79%的教师都拥有,并且中级以上的占69%。由此看出,教师普遍不缺技能证书,但是缺乏一线的工作经验,技能证书和实际技能之间是有差距的。

③实践技能。

多媒体运用状况较好,72%的教师经常使用,较少及从未使用的占28%。参加教学竞赛省级以上的占37%,53%的参加校级及以下,90%参加过竞赛,10%未参加过。91%的学生有学习兴趣,这侧面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是能吸引学生的。77%的教师经常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教学评价做得比较好。80%的教师在去年一年开过公开课,情况良好。97%的教师都对课堂的教学目标很明确。教学过程设计会用和精通的占88%,大部分教师有能力进行教学设计,但精通的只占20%。

④科研能力。

参加多次教材编写或教具开发的的才16%,从未参加过的占51%,33%的参加过一次,教师参与教材和教具开发普遍不足。近5年92%的教师参加过课题研究,教师普遍有参加科研,课题研究的主力是6-20年教龄的教师,5年以下教龄的教师参加较少。近五年70%的教师都有发表教育论文,近五年74%的教师有发表专业论文,基本上三分之二的教师在近五年里有发表专业论文和教育论文,但仍然有三分之一的教师没有进行教学研究与专业研究,没有。教龄6-20年的教师是的主力,5年以下教龄的老师最少。61%的教师没有在核心杂志上,科研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样本里没有发表专业论文的教师全是苏南的教师,苏北教师全部有发表专业论文。

(2)老师专业化发展途径。

60%的老师认为校本教研的效果较好和很好,认为一般的40%。对只有24%的老师对学校帮助其个人成长表示满意,61%认为一般,15%认为不满意。教师在业务上最大的期待是改进教学效果,然后是理论水平。35%的教师尝试过教学改革,且效果好,49%尝试过,但效果不理想,17%想尝试却不知道如何进行。从调研数据看,苏南的教学团队交流比较多,苏北的教学团队需要更多的交流。教师认为提高自己最有效的途径是校外进修培训和校内外教研活动。然后是教学团队和校本培训。苏南教师学科专业发展从教学团队里得到帮助较多,苏北相对苏南教师专业发展从教学团队里得到帮助较少。目前教研室发挥的作用主要是交流和整合教学经验、资源,专业引领的作用较少。教师普遍认为学校对个人发展提供最有效的帮助分别是教研活动、校本培训和教学团队。教师认为校本教研的效果一般,苏北的效果更差一些。不管哪个教龄的教师对自己作为专业教师的满意程度一般。其中,苏南教师比苏北教师对自己作为专业教师的满意度要高。

教师对校本教研提出的问题主要在这几点:

①形式化严重, 缺乏主题,缺乏与行业、学生需求的结合,实效性不足;

②希望多组织教师下企业进行实践,多给年轻教师机会,多点校外交流;

③未能形成统一的教学团队,团队合作欠缺,缺少校外交流研究;

④投入费用、资金少;

⑤师资力量不足,领导重视不够;

⑥教师工作量很大,班主任工作、竞赛等活动过多,无法静心教研;

⑦教本教研中“研”不足,缺乏理论学习,专业性不强,缺乏课题研究;

调研结论与建议

1.调研结论

(1)教师专业化发展取得的成绩。

第一,教师专业知识储备丰富,具备基本实践技能。无论是社会文化、教育理念还是专业知识,教师普遍有本科以上学历,具有丰富的知识存量。教师普遍拥有职业技能证书,具备职业教育的资格和基本能力。

第二,教师掌握并熟练应用教学技能,普遍参与科研。多媒体运用熟练,普遍参与教学竞赛和开设公开课,并能进行及时教学评价,课程目标明确,掌握教学过程设计技能。

第三,校本教研的效果得到充分肯定。教师认为,学校对其个人发展帮助最大的是校本教研,然后是教学团队和校本培训。目前,教研室发挥了交流和整合教学资源的作用。

(2)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

第一,缺乏实践经验和行业知识。大部分教师都没有企业全职和兼职经验,对所在专业的行业知识欠缺。特别是教龄五年以下的教师,缺乏行业前沿知识,缺乏科研。

第二,校本教研对教师发展作用重要,但却流于形式。教师反映教研活动多,但活动内容与教师需求脱节,缺乏对行业知识的“研”,对学生问题的“研”,对专业教学的“研”。

第三,针对教师发展的培养系统性不足。教师反映各种培训层出不穷,相关竞赛目不暇接,不缺培训。但培训内容重复,培训形式单一。教师希望各部门能统一培训内容,系统化培训。

(3)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期待。

教师在业务上最大的期待是改进教学效果。学校对个人发展最有效的帮助是教研活动、校本培训和教学团队;希望多去企业实践,多给年轻教师机会;让教师少参加其它活动,静心教研。上述内容如下图所示。

2.建议

(1)加大教师企业实践的支持力度。

由调研可知,教师欠缺企业实践工作经验,虽然普遍拥有职业技能证书,但仍然缺乏专业前沿知识。学校需要提供机会并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特别是对教龄5年以下的年轻教师。让教师参与一线实践,提升专业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参与教材和教具的开发,进行教学设计的培训和交流,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为5年以下教师提供参与科研的机会,鼓励教师发表更高质量的文章,而不是追求文章的数量。

(2)充分发挥教研室的专业引领作用,突出“研”。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教研、培训以及科研,然而,长期以来,很多学校的校本教研中未充分发挥其管理和服务功能,在教研、培训和科研方面只是简单的上传下达。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教研室主任年轻化,其本身的专业内涵有待提高,为了充分发挥教研活动的专业引领作用,需要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让学科带头人在教研活动中引领专业问题探讨,教学问题探讨,分析学生需求,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突出“研”的特点。吸收行业专家参与,深入的对教学和专业问题进行沟通和学习。加强校本培训的经费支持,结合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培训,有的放矢,避免形式化。建设教学团队,加强团队交流,帮助教师成长。

(3)系统化教师的培训,减少无效培训。

篇4

关键词:任职教育;教员;知识;能力;素质

一、任职教育的内涵

军队院校的任职教育就是指“为使受教育者适应岗位职务以及逐级晋升而进行的专业教育”。就其内涵来说,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一)任职教育是一种面向国防的职业教育

任职教育与职业教育虽然有共同之处,但是两者是不同的,不能完全吻合。任职教育中的“职”不是“职业”而是军队岗位“职务”、“职责”。军队作为国防力量的主体,是一个特定的利益集团,这就决定了军人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尤其是在保障国家安全方面他们负有特殊的使命。因此,军人为履行岗位职责所接受的教育必然带有其他职业所不具备的个性特征。

(二)任职教育是一种面向岗位的专才教育

任职教育对象的教育生涯,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学历教育阶段,主要是学习基础性科学知识、陶冶公民意识、健全人格养成以及培养一些非专业性的实践能力,使其在人格与学问、理智与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并形成良好的综合素质。而岗位任职教育面对的是特定的工作岗位,具有很强的专一性,所以任职教育是建立在学历教育基础上的一种深加工,是一种培养岗位任职能力的专才教育。

(三)任职教育是一种面向职责的能力教育

所谓任职,通俗地说就是能够胜任特定的职务,要求任职者能够很好地履行岗位职责,能够有效解决职责范围内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显然,这是需要能力的。知识再丰富,素质再全面,不解决实际问题,只能是潜在的资源,而不是现实的动力。为此,岗位任职教育虽然也注重知识的传授、素质的蓄积,但更看重的是任职能力的生成与应用。

(四)岗位任职教育是一种面向需求的随机教育

随着新军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新的作战理论、新的武器装备以及新的保障方式都将应势而生。战争样式的不确定性和军队建设的发展使得军队在不同时期的工作岗位会有所不同,同一岗位在不同的战备状态下和在军队的不同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职责诉求。因此,岗位任职教育必然以岗位任职需求的不断变化为转移,在随机应变中不断地调整自身,以使每一个军官(或士官)在他们需要的时候,都能接受必要的培训。

二、任职教育条件下教员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鉴于以上任职教育的内涵,为了适应任职教育的需求,教员必须要具备更加完善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改变学历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培养和知识应用的传统观念,使教员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既能担任教学,也能担任专业技术工作。

(一)任职教育条件下教员应具备的知识结构

既然任职教育同时具备了职业教育、专才教育、能力教育以及随机教育等多种教育模式的特色,那么单一的知识结构必然不能满足其教学的需要,所以教员必须要具备复合的知识结构。

1.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是指作为教员必备的常规性前提性知识,包括大学本科程度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一般社会知识、大学外语、大学数学、计算机基础知识等工具性知识等。这种知识是任何一位军校教员都应基本具备的。基础知识既是教员胜任任职教育工作必要的文化知识,同时也是任职教员继续学习,接受终身教育的基础。

2.专业知识

本领域的专业技术知识是教员的“立身之本”,包括本技术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本技术领域的专业知识、对本技术领域前沿问题的了解、对本技术领域技术应用情况与发展趋势的了解,等等;没有精通的专业知识,教员就无法顺利从事教学,也就不能够胜任任职教育工作。

3.相关知识

所谓相关知识,是指与本专业技术领域相关或交叉的科学知识。包括对与本专业相关的一些新兴学科的了解,对边缘交叉学科的了解等等。任职教育是学历教育基础上的扩展教育,在满足岗位任职需求的基础上,要尽量扩展学员的思维以及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都需要相关知识作为强大的后盾来支撑。

4. 教育科学知识

教育科学知识是教员的“傍身之木”,包括军事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教育技术教育科研方法等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任职条件下的教学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传承的活动,更表现为一种军事科学的研究活动,一种军事实践的操作活动以及一种教学过程中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所以在任职教育条件下,教员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还要具备深厚的教育科学知识,这是任职教育教员的“傍身之木”。

在教员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中,基础知识是必要的前提,专业知识是重心所在,相关知识是有力支撑,而教育科学知识则是激发潜能的磁石。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二)任职教育条件下教员应具备的能力结构

能力是任职教育条件下教员胜任教学工作的根本保证。教员的能力结构应着眼于任职教育的需要,围绕教学实践,突出实际操作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综合来看任职教育条件下,教员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教学能力

(1)教学实施能力

教学实施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资料的选择与利用能力、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实践教学组织能力、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教学管理能力、教学评价能力等等。

(2)教学开发能力

教学开发能力包括: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教学资料设计与制作能力、新技术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能力、课程评价与改进能力等等。

2.教研与科研能力

(1)教研能力

教研能力包括:教育教学课题的研究能力、教育教学论文与著作的撰写能力、专业课程的探索改革能力、任职教育的研究能力等等。

(2)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包括:学术与科研课题的研究能力、学术论文与著作的撰写能力、学科专业领域的研究能力等等。

3.专业实践能力

专业实践能力包括:专业设备的操作与指导能力、军事训练的组织与指挥能力、解决或指导部队专业训练(演习)的能力等等。

4.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包括:训法、技术、理论等各个方面的改进、创新,甚至是打破原有模式的全新创造能力。

5.持续发展能力

持续发展能力包括:工具(外语、数学、计算机及网络等等)的运用能力、信息运用能力(获取、选择、利用)、学习能力(获取、理解、运用新知识的能力)、自我反思的能力等等。

(三)任职教育条件下教员应具备的素质结构

1.基础素质

基础素质包括:热爱国防教育事业、健康身心、正直人格、高度的责任感、敬业精神、强烈的求知愿望、科学的思维习惯等等。

2.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包括:理解并积极研究任职教育、对学员充满热情、具有创新精神、对与本专业有关的军事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变化高度敏感、有教育质量意识等等。

3.相关素质

相关素质包括:自觉遵守军事职业与教育规范、对军革与政策高度敏感、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等等。

对任职教育条件下教员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不是单一分离的,而是三位一体,统合发展的。只有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任职要求(见图1),才能成为任职教育教员在职培训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屠恒章.军事任职教育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

[2]周华丽. 试论高职专业教师在职培训的目标与途径[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1(7)

篇5

论文摘要:成人高等学校从高等学校中分化出来,有自身的特色功能。从诸多有关成人高等的职能与定位的文献中可以分析得出,成人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于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市场与个人的需求,培养高级技术人才、高素质的劳动者。成人高等学校具有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推进科研面向社会、服务社会,促进终身教育三大职能。找准成人高等学校的职能定位,整个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就有了一个中心。正确的成人高等学校的职能定位能使成人高等教育健康发展,为社会做出它应有的贡献。

高等学校的职能在《高等教育学》一书中已有界定,高等学校的作用就是高等学校的职能。高等学校的职能是高等教育功能的具体体现,是把高等学校作为一种机构并针对外部环境而言的。一般认为,高等学校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笔者从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分别以“成人高等学校的职能”和“成人高等学校的定位”为主题进行检索,共检索到相关文献69篇,结合成人高等教育类的著作,可以把成人高等学校的职能概括为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推进科研面向社会、服务社会,促进终身教育。在这些文献中系统阐述成人高等学校的职能的文章较少,从成人高校自身的特色出发分析它的职能和定位出现在有关章节中。成人高等学校的定位是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核心,正确的定位能发挥成人高等教育的最大功能,本文意在通过综述找准成人高等学校的定位,促进成人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实用人才。

一、成人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

教育部在2010年年初提出,不同层次高校要有明确的办学定位,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应努力满足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地方本科院校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高职院校要坚持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针对成人教育,《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成人教育要本着学用结合、按需施教和注重实效的原则,把大力开展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作为重点,重视从业人员的知识更新。”ISCED(Internation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1997对“成人教育”的解释为有目的地提高成人的专业或技术资格,进一步发展他们的能力,丰富他们的知识以及在新的领域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在特殊领域更新他们的知识。成人高等学校是实施成人教育的主要机构,丁书俊认为成人高等教育应以构建终身教育为理念的教育价值观,树立国际提倡的“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四大支柱为核心的教育目标,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第一线的应用型、即用型专门人才为主,同时重视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努力培养创新人才。郑静认为成人高等教育要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而赵军平则认为成人高等教育要培养知识面宽、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张克刚认为成人教育要以培养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重视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努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美国的成人高等教育以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为主,满足个人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来适应美国经济发展的要求。如在1994年颁布的《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中规定成人教育要实现“为成人教育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达到改进成人的技能,拓展其潜能的最终目的”。美国的社区学院根据工商业咨询委员会提出的当地劳动力市场需求,对职业教育专业和课程进行灵活调整。德国和法国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提高产业工人的技术水平。日本既有提高文化素质的培养目标,也有提高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

从以上专家和学者关于成人高等教育办学定位的观点和有关政策法规的要求可以看出,成人高等教育应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市场与个人的需求,培养高级技术人才、高素质的劳动者,实现人才结构的整体上移。有的观点近似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这是脱离实际,定位不当。

二、成人高等学校的职能

成人高等学校的职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在很多成人高等教育类的文献资料中都提到了成人高等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或实用型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客观上取决于三个基本因素:学生资质、工作需求和师资力量。不管是通过普通高考还是通过成人高考录取的学生,由于录取分数线偏低,从整体上说,学生资质比普高录取的要差。大部分成教学生都是在职的,他们带着职业的需求来学习。姚欣在《远虑与近忧——浅谈成人教育中的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一文中认为成人教育由原有的专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换,是当前成人教育的一种大趋势。职业化教育是把培养的人才与将来从事的具体工作明确定位,强调应用价值,使之学有所用。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深度和研究力要求较低,对独立、具体的工作岗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成人高等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多层次、多方向的培养方式,以培养人的从业能力和再就业能力为主要目的,侧重教育的实用性原则。这与社区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在应用型是一样的。师资力量是保证教学质量和引导教学方向的最主要的因素,成人高校的教师既要成为教育专家又要成为职业专家,这种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科技革命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相应地带来了职业结构的变化,一些旧的职业和技术正在消失,新的职业不断涌现,大量技术人员要从没落的生产领域转入新兴的生产领域,因而吸收新知识和学习新技术、新技能已成为现代生产对从业人员的必然要求”。成人高等学校的学生进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扩展、加深和提高自身的知识和能力,改善自身素质,将来更好地适应就业和再就业。李淑杰、刘俊山认为,成人高等学校也要加强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着眼于塑造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构建完善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拓展知识背景和能力基础,为发展创造性思维和能力,为知识和能力的迁延和发展奠定基础。成人高校加强通识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具有宽厚的知识和更全面的综合素质,使受教育者的知识和能力得到扩展、加深和提高,使其知识、能力结构更趋于合理,水平保持先进,以更好地满足岗位职务的需要,促进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这种观点有它的可取之处,但是与普教要区别开来,不能过分强调基础理论知识,而忽视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否则会造成“成人教育普教化”。卓汉容认为成人高等学校的职能是培养知识型劳动者,这种观点没有揭示出它的特色之处。

2.推进科研面向社会、服务社会

成人高等学校是否应该重视科研?有的观点认为,成人高校的科研力量远远比不上普通高校的教师和学生。所以,成人高校应该以教学为主,不必太注重科研活动。科研活动也是需要的,更重要的是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更新已有知识,更上时代的步伐。缺乏科研活动的教师往往难以提高教学水平。所教科类如果没有经过教师的研究和思考,就不会把科学前沿的东西教给学生,要么是单纯地照搬书本知识,要么是罗列社会现象,很难吸引学生和启发学生。卓汉容在《浅论跨世纪成人高等学校的职能及体现》中谈到,成人高校与社会企事业单位联系紧密,特别是与某一行业部门的联系,因此有着丰富的现实材料。运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技术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成人高校推进科研面向社会的优势。

知识经济时代是新事物(新知识、新技术、新发明、新成果等)不断产生和涌现的时代,知识经济的关键是造就一大批掌握高新技术、运用高新技术、具备综合现代管理知识、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成人高校建立产学研结合机制是建立创新教育运行机制的重要内容。产学研结合,使教师研究课题直接来自企业生产实际,既有研究经费保证,又有小试验、中间试验和试验生产条件。教师的科研成果还可以畅通地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这样,能够使教师的科研保持较好的定向性和稳定性以及较高的成果转化率。湖南师范大学的徐超富研究员在《高等函授教育论》中表述,产学研结合,可以促进成人高校教师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师除在校进行教学外,还要同时承担科研院所、生产企业的科研任务,既要熟悉科技前沿信息,又要熟悉技术开发和企业生产状况,反过来可以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成人高校的教师也可以从科研人员、工作技术人员中聘任一些,为教师队伍补充新鲜血液。产学研结合为学生提供了稳定的实习基地,保证了教学实践环节的质量。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可以紧密结合自身科研和工程设计实际来确定,学生在参加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创新能力。成人高校师生只要潜心钻研,同样能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出科研成果。

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成人高校必须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这就要求其首先树立起服务意识,为社会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为市场服务,主动去满足社会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多种需求。如毛金、杨苇在《构建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服务育人新体系的探索》中论述了成人高校服务于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成人高校服务社会是时展的需要,是适应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发展的需要,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适应高等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郑宝华、张瑞芳在《成人高等教育必须强化服务功能》中写明了服务的具体内容,成人高校作为大学开放到社会和服务于社会的重要窗口,及时将知识与教育输送到有需求的人群和社区中。成人高等教育系统不但要有主动服务社会的热情,而且要有服务社会的思路,在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内容手段、服务对象等方面,都要有所创新。成人高等教育要更好地服务社会,就必须紧贴市场,以就业、择业和创业能力的开发作为今后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成人高等教育要自觉纳入社区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进步中去,主动为社区服务,在服务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通过教学服务、科技咨询服务以及社区精神文明和文化生活教育服务等活动,在服务中找到改革的突破口,找到发挥自己优势的阵地。成人高等教育要为学习者提供服务。这些观点都是很符合现实的。从1999年开始的普通高校逐年扩招,各成人高校之间的生源竞争,成人高校如果没有这种服务的理念,主动与社会各方面如企业、事业单位等沟通、联系和合作,它的职能就会失去,也就是不能生存。

3.促进终身教育

厦门大学邬大光教授在题为《高等教育的属性和本质再认识》的学术报告中谈到,高等学校的职能培养人才、科研、社会服务是在大学组织分化程度不高下的认识,分化出来的高等学校可以在一般高等教育的认识下有它的独特功能。ISCED1997把成人教育又叫做继续教育(continuing education)或回归教育(recurrenteducation),是有组织的教育进程的整体。终身教育就整个教育而言,成人教育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世界范围的现代成人教育历经初创、制度化、体系形成等不同阶段。至20世纪70年代,进入了终身教育时期,而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终身教育的观念为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终身教育实践广泛开展,形成潮流的时代。

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在纪念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颁布20周年的座谈会上强调,成人教育要坚持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服务的方向。要着眼于广大社会成员不断发展变化的学习需求与学习方式,大力发展新的成人学习途径和手段,为社会成员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促进教育公平、公正,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鼓励人们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参与终身学习,不断创新成人教育的办学模式和发展模式。伴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的到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竞争日趋激烈,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终身化,受一次教育、学一个专业便终身受用的成才模式在知识经济时代已不复存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了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报告书——《学会生存》一书,“建议把终身教育作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今后若干年内制定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潮”。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广泛传播,许多国家把其作为教育发展的总目标。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成为各国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共同要求,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终身学习社会,成为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

成人教育由过去传统教育中的拾遗补缺的地位向终身教育的主体地位转变,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徐秀华的《明确成人教育的特殊性树立“三全”服务观念》分析了成人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成教学员有的是因为没有进过学校接受正规教育,有的是由于各种原因而较早辍学,有的是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和生活素养,等等。成人教育机构就是为具有这些背景的成人提供读书机会,为其进行补偿或提高教育,使受教育者得到智能更新、素质再提高。黄尧在《成人教育卷》一书中介绍了日本、瑞典、中国等国的成人教育促进终身教育的情况。日本为了使高龄者身体健康,生活有意义,设立“长寿社会开发中心”,在全国152个村镇试办高龄者教育活动。瑞典于1969年开始实施回归教育制度,由大学对企业的职工、技术人员实施有关职业教育,注重适应劳动力市场的要求。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兴办老年大学。为了使在业人员不断学习新技术、掌握新知识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和生产要求,许多国家对在职人员进行定期的再培训,从而使工作和教育培训交替进行,并进而使工作和学习一体化。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教育思想的更新,教育已经突破了全日制学校教育和学龄期的一次性教育的传统观念,出现了职前与职后教育并举,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互配合,继续教育、终身教育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并且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的大趋势。

综上所述,在我国实现经济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成人高校的职能有着广阔的发挥领域,它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或这一阶段需要那一阶段不需要的,它是“两条腿走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高等学校职能的正确定位,能促进成人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3

[2]UNESCO.ISCED 1997.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S].Re-edition [s.l.]:UNESCO-UIS.2006:48

[3]丁书俊.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目标定位及教师的素质要求[J].中国成人教育.2008(16):7

[4]郑静.地方普通高校提高成人教育质量问题的思考[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6(4):84

[5]赵军平.成人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素质化[J].鞍山钢铁学院学报.2001(5):382

[6]沈小强.美德法日四国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之比较[J].继续教育研究.2009(10):35

[7]姚欣.远虑与近忧—浅谈成人教育中的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G].北京市朝阳社区学院.教育教学改革文集.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195

[8]李淑杰,刘俊山.研究新特点 迎接新世纪[J].河北成人教育.1998(6):28

[9]卓汉蓉.浅论跨世纪成人高等学校的职能及其体现[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1999(1):4

[10]徐超富.高等函授教育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56

[11]毛金,杨苇.构建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服务育人新体系的探索[J].经济师.2007(6):112

[12]郑宝华,张瑞芳.成人高等教育必须强化服务功能[J].成人教育,2007(2):44

[13]邬大光.高等教育的属性和本质再认识[R].长沙:中南大学高教所.2009-11-8

[14]张玉文.成人教育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N].中国教育报.2007-6-21(1)

篇6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毕业设计 毕业答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for Graduation Design of Computer Network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the Working Process

XIE Shuxin

(Hu'nan Railway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Zhuzhou, Hu'nan412001)

AbstractWe reform Graduation Design of Computer Network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the occupation education theory Oriented by working process.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working process, we discussed the topics, guidance thesis writing and other aspects of graduation design, and put forward the idea and measures for enhancing quality of graduation design.

Key wordsvocational colleges; graduation design; graduation reply

毕业设计是学生完成全部课程后进行的必修性的教学实践环节,它既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及衡量学校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还将对学生的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搞好学生的毕业设计,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注重实践环节认真做好毕业设计的选题工作

毕业设计的客体就是具体的待解决的问题,选题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所以选题要紧扣人才培养方案,反映专业的主要内容,具有一定的深度、难度,还要有一定的先进性,同时又要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尽量做到产、学、研相结合。

(1)从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出发,毕业设计课题的选择必须考虑课题的难易度,既要满足教学的基本要求,又要保证基本能力的训练;(2)毕业设计的课题应尽可能是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案例或任务,这样既能促进学校产、学、研有机的结合,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毕业设计课题的份量要适当,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保证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能按时完成任务;(4)毕业设计课题的选择应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切实为学生就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5)毕业设计课题应与职业岗位紧密结合,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岗位与工作对象,为学生的“零距离”就业打下基础。

毕业设计课题应提前由教研室安排有经验的老师和企业专家共同起草毕业设计题目,并制定《毕业设计任务书》(初稿),经严格筛选后,由指导教师向毕业生陈述选题的理由和需具备的条件。

毕业生根据毕业设计领导小组公布的《毕业设计任务书》(修订稿),选择题目。对于个别有特殊爱好且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允许其自选与人才培养方案密切相关的课题,但所选课题须经专业教研室同意、报系主任审批。

毕业设计任务书由指导教师填写后,提前下达给学生,以便学生在假期或空闲时间准备相关素材及掌握相关知识。

2 精选指导教师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师的业务优势

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是搞好毕业设计(论文)的关键。指导教师应选聘讲师以上有经验的老师,优先选用具有“双师型”职称的老师担任。同时每个选题需配备一名企业专家进行指导,聘请的企业专家应经系主任批准,还要指定专门的教师进行联系,经常检查相关资源,掌握进度,提出要求,协调有关问题。 为确保指导力量,充分发挥指导作用,每名指导教师所指导的毕业设计人数一般不超过10人。

指导教师应尽的职责如下:(1)指导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着重于启发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可包办代替。(2)指导教师要坚持教书育人,结合业务指导,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政策法规的教育。 (3)指导教师的具体任务为:①按项目、案例或任务做好毕业设计课题,编写毕业设计任务书;②审定学生拟定的总体方案和实施计划,并负责经常检查执行情况和进度;③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坚持2次/周的指导和答疑,并根据进度逐个进行辅导;④对学生进行全过程考核、毕业设计完成后,要根据学生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设计质量等方面的情况写出评语,提出评分的初步意见;⑤在毕业答辩前的一两周,给他们设计一些模拟答辩的环节,促使其对设计内容进行再巩固,从而有利于他们进一步提升技能;⑥参加毕业设计的答辩和评分。负责拟定毕业设计答辩提问,认真听取学生的陈述和答辩,客观评分,做好论文评语的撰写。

3 培养创新能力打造高技能人才

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要有标准、规范的行为意识,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重视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之向复合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方向发展,尤其要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检索与阅读中、外文献资料的能力,特别是利用互联网进行检索的能力;(2)团结协作、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和进行技术创新与实际应用的能力;(3)学生开展社会调查,进行综合概括的能力和设备安装、调整与测试的能力,包括实验数据分析与处理的能力;(4)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5)撰写报告、技术总结、整理文档和论文写作的能力;(6)善于对所研究的题目,运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述的能力。

4 规范写作要求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毕业设计论文是毕业设计工作的总结和提高,毕业设计论文反映了毕业生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因此要求学生以积极认真、严谨求实的态度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

(1)每个学生应独立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2)论文要书写规范、文字通顺、图表清晰、测试数据完整、结论明确;(3)论文一般应包含有摘要(150~200字)、关键字、目录、综述、论文主体及参考文献等,同时应附相关程序清单及图纸等;(4)论文全文应在8000字以上(不包括程序清单和图纸),论文中引用的部分必须注明出处。

5 重视毕业答辩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答辩是毕业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既是学校对学生毕业设计成绩考核、验收的一种形式,也是对教学实践环节及教学水平的最后一次检验,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高度重视。

答辩要求:①答辩前学生应提交设计成果(包括毕业论文、程序代码、研究成果及测试报告等);②答辩人应能很好地完成毕业设计成果的演示;③答辩人陈述论文的核心内容。陈述要语言精炼、重点突出,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④回答教师提问5~10分钟,要求学生能用简短而又准确地语言予以回答。

答辩成绩:由答辩小组成员根据毕业答辩评分标准进行评定,由答辩委员会审定,最后按比例进行综合统计;

毕业设计成果:学生毕业设计成果(包括源程序等)由各系择优选留(不低于30%),交院系资料室保管。

6 结束语

毕业设计是一项群策群力的工作,它需要领导的支持、教师的指导、同学的努力及来自企业的配合。因此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加强基于工作过程的毕业设计的创新模式的研究,同时保证企业专家全程参与,整合毕业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全程管理,建立全面有效的监控体系,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毕业设计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索丽生等编著.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南[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篇7

关键词: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保障机制

作者简介:全(1966-),男,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朱福荣(1962-),男,重庆市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黄永秀(1972-),女,教育学硕士,重市庆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研究方向为职教教研与教育科研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度重大攻关项目“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教育体制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10JZD0041)之子课题“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体制与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子课题负责人:全。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6-0071-05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生产力水平或者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城乡职业教育的一体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进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不仅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增长、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的稳定增加,提高农村经济效益;而且有利于打破城乡之间资金、市场、技术、劳动力等壁垒,加速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促进地区间经济的平衡发展,实现城乡良性互动,进而缩小城乡间的差距,促使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重庆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大城市与大农村、大工业与大农业并存是重庆市的基本市情,也是重庆市的特殊市情。作为首个省级城乡统筹发展的试验区,重庆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的水平,为全国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起着重要的示范带头作用。本文以重庆为例进行研究,尝试提出促进重庆市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一系列保障机制。

一、管理体制改革

(一)强化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决策和执行力

政府作为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在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政府部门要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树立全局观、整体观,把“尊重基本人权,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1]作为基本定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眼于满足城乡对不同职业教育的需求,分阶段、分地区循序渐进,逐步根除城乡割裂的教育体制,缩小城乡职业教育差距。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职业学校主管部门、各职业学校要高度重视实施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经费投入、设备提供、师资配备、招生就业等方面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强化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决策力,建立城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良性机制,努力实现城乡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另外,在提高政府决策力的同时,要保障各种规划、安排能够得到切实的执行。政府每年要根据实施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并把实施情况纳入年度目标工作考核范围,切实保证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取得实效。

需要注意的是,长期以来,受重庆市自身“城乡二元结构突出”格局的影响,各种社会资源在城乡间的配置往往是以保证城市为前提的。因此,促进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关键在于推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重庆市各级政府要提高对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把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看作是振兴农业,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大问题。要积极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的束缚,把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列入政府规划。在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方面,可以借鉴德国的农民培训,建立完善的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管理体系,各区(县)建立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及实验基地,将农民教育培训与等级证书放入管理体系,使农村和城市职业教育得到共同、“一体式”发展。

(二)落实教育督导室的监督协调作用

国家、政府制定的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能否切实有效地执行下去是政策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而教育督导部门更是关键中的关键。要促进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就必须加强教育督导部门的督导作用。

首先,理顺教育督导室的隶属关系。政府教育督导室的基本职能是“督政督学”。而“督政”是督导室的首要任务,发展职业教育要依靠政府,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的推动也要靠政府,所以该部门管理体制应独立于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脱钩,直接归属上一级政府主管,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该部门监督和协调的作用。

其次,建立一支专业的教育督导队伍。队伍建设是提升督导水平的重要举措。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教育督导工作,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因此,要发现、识别一批具有全局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和自律意识的人员从事此项工作。

再次,发挥教育督导室促进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作用。教育督导室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评价标准,对城乡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分配、落实情况,社会资源的配置,城乡各因素的自由流动,学校管理,学校行政,教学实施以及地方政府在保障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等方面的具体措施进行检查。同时听取城乡各职业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各界对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状况意见。在检查的过程中以事实为依据,力求做到客观公正。给教育督导室更多的授权,并提供相应的法律保障,严厉查处挤占挪用职业教育资源,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资源的各种失职行为。强化地方政府对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认识,并将其自觉贯彻到日常的工作行为之中。

(三)制定职业教育领导和协调机制

实现城乡职业教育的一体化发展,必须建立从上到下的相应的领导和管理体制。市人民政府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市人民政府分管领导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市直相关部门领导作为领导小组成员,形成政府主导、统筹管理、部门配合、校企参与的职业教育统筹发展新格局。完善分级管理、分类指导以及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各区县之间、市政府与各区县政府之间、城乡职业院校之间要保持信息的沟通,在学校的建立、培训基地的建设、专业的设置、教师的流动等方面要相互交流、协商,尽量发挥教育资源的最大效益,防止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提高相关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明确统筹城市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对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性。实行教育行政负责和教育行政问责制,对教育政策不能落到实处,农村职业教育经费得不到切实保障的情况,要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

在城乡统筹的背景下,适应市场对职业技术人才的急剧需求,培养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是当前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而这一人才的培养需要职业院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2]通过校企合作学校能够及时了解市场的需求,从而调整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因此,在建立相应的领导和协调机制的基础上,还要多形式建立教育与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行业企业的对话协作机制和平台,加强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建设。建立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和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定期或专题研究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大政策问题,提高职业教育科学决策的水平,实现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

(四)实施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工程

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一体化不是“削峰填谷”的发展,不是“整齐划一”和“限制性”的发展,而是一种协调的发展和动态的均衡,是实现“好的”更好,“低的”在“好的”帮助和拉动下提上去。它要求在城乡互动、共生和交融的过程中通盘考虑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因此,为促进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在建立健全领导和督导制度的同时,还要实施相应的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工程。

因此,在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城乡差距加大的现实背景下,重庆市需要在城乡一体化的趋势下,探索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探索规模化、集团化、一体化的办学路子。坚持育人为本,以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和工学结合为改革方向,以提升服务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各项能力为根本要求,从解决问题入手,全面推动城乡职业教育随着经济增长方式“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走”,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变”。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改善农村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完善城乡职业教育体系,实现城乡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办学水平、人才质量一体化,整体提升重庆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增强重庆职业教育吸引力。

二、投入机制建设

(一)规范财政转移支付行为

重庆市职业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优化,总体上要求有利于各地区职业教育事业实现和谐发展,尤其是要有利于贫困地区达到基本的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由于各区经济发展状况不同,有必要将教育投入的“以区县为主”上移到“以市为主”,即区县政府和市政府按比例对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情况进行管理,但主要是由市政府统一负责和调控,以减轻区县财政压力,确保贫困区县和欠发达区县职业教育基本发展经费得到充分保障并享受倾斜或补偿政策。在具体优化过程中应主要做到一般性转移支付行为与专项转移支付行为的优化。

第一,一般性转移支付的优化。按照拨款程度有最低标准模式、机会均等模式与完全均等模式的选择。重庆市经济总体上还欠发达,可用财力有限的财政状况,决定了重庆市在安排职业教育转移资金时只能根据最低标准的要求,即不论在重庆市经济发达区还是在各偏远乡镇,不论是在渝西地区还是在三峡库区,应选择最低标准的模式,同时对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经费的差额进行补助。此外,由于重庆市各区(市、县)职业教育支出缺口差异较大,职业教育投入需求结构复杂等,可采用总额补助法进行转移支付,使各地依自身情况可在相关项目之间进行资金合理调剂使用。这样,既有利于上级政府补助工作的操作,又保证了较高的资金使用效率。另外,在确定是否进行财政转移支付时,还需综合考虑各地的财政状况,规定各区(市、县)政府对职业教育投入的程度。

第二,专项转移支付的优化。专项转移支付既要考虑公平问题,也要考虑效率问题。对于职业学校的危房改造、示范校的创建和建设等的专项资金,应当坚持公平原则,向广大农村和一般职业院校增投教育经费,优先满足农村教育发展的基本需要,建设好学校,从而缩小城市和乡村职业院校的差别。对于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重点专业建设、重点学校建设等为提高办学水平设立的专项资金,应当坚持效率优先原则,以扶持重庆市部分学校办学质量和教学设施的改善。同时,考虑到重庆市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现状,城乡一体化发展应作为专项转移支付的重点,如在危旧房改造方面的资金投入应占专项资金的60-70%左右。对于重点学科的建设要突出资金的使用效益,可以通过建立项目库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并以组织申报的方式进行资金安排,确保这些经费的投入不是只投不收,最终促使投、管、用都得到有效的保证。

由于目前农村职业教育机构还缺少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经济来源渠道,因此,在国家仍未出台有关保障农村职业教育投入相关法律的情况下,重庆市可考虑出台《农村职业教育投入保障条例》,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各级政府义务,确保农村职业教育投入达到占GDP相应指标的目标,使农村成人教育办公室、劳动与社会保障局、教育系统在具体的教育投入工作上有法可依,落实到位。此外,各区县还应积极探索其他新的教育投入体制和投资渠道。

(二)实现城乡职业教育资源共享

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在于通过城乡统筹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师资、信息资源的共享。

第一,政府应尽快调整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结构,加大对职业教育设备的投资力度,将经济落后区域的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政府投资范畴,加大转移力度,尤其是对农村职业教育实行倾斜政策,统筹兼顾,实行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建设。这主要通过补偿性原则来实现,即教育资源配置强调“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要向贫困地区职业学校和薄弱职业学校倾斜。另外,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还要促进各职业学校富有特色和个性的发展。这主要通过差异性原则来实现,即根据不同地区经济文化背景的不同和处在这种背景下的学生的差异,配置不同的教育资源。鉴于重庆市大城市带大农村、辖区构成复杂、人口众多的特殊市情[3],正视各区县存在的各种差异,努力促进各区县职业教育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是重庆市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必须思考的问题。

第二,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下,进行职业教育资源共享,是融合城乡二元教育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关于新时期我国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用两个“强化”进行了明确:要“强化”各级政府统筹职业教育发展的责任,健全区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要“强化”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推进城乡、区域合作。[4]因此,实行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也是城乡一体化发展,政府转变投入方式的一项重要举措。

教育资源一般包括硬件化物质资源、软件化信息资源和智慧化人力资源。在物质资源方面,为了统筹城乡职业教育资源,可实行城乡职校联合办学,由城市优质职业院校与农村区县职业学校联合办学,共同享用双边的教育资源。另外,政府也可出面筹建共享性集约型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使资源利用最大化。在教育信息资源方面,可以利用信息资源可复制性、同时可使用性以及再生增值性的特点,构建城乡职业学校信息服务平台,开发城乡职业学校招生、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实行招生、就业信息资源共享,实施职教远程教育;开发职业技能网络实训室,搭建城乡职业学校实践教学信息技术平台。在师资方面,城乡之间的职业院校可实行相关专业教师的流动制,进行短期教师区域流动化教学。[5]这种职业教育教师岗位流动制不仅有利于教师资源的共享,也有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更能推动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政策保障建设

(一)建立完善的城乡职业教育帮扶政策

城乡职业教育帮扶政策不是忽视城市职业教育发展、要求城市“无私”帮助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而是使城乡职业教育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由于高校的扩招,城市职业学校的生源减少,大量的优质设备、师资和实训基地闲置浪费;而农村有大量的急需职业技能培训的适龄学生,却缺乏优质的资源。因此,可以在城市职业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中开展“手拉手”活动。双方本着平等互惠的原则,在招生、专业设置、学生培养等方面进行整体规划,从而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益和双方的双赢互惠。结对的城乡职业学校可以在管理干部和专业教师交流、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行业企业联系、校园文化建设、教学设备调剂使用、学校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自由流动,由于农村职业学校的条件较差,因此职业教育的管理部门与相关城市职业院校,应在校舍改造、设备配备等方面对农村职业学校给予优先保障,同时根据教育经费情况,设立捆绑帮扶发展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农村职业学校发展;对于到农村职业学校支教的教师,应以提高其工作量计算或在评职评优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以提高支教教师的积极性。

(二)采用分级认证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政策

由于重庆市“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的现实,各区(县)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差异很大。统一的职业教师资格固然有利于教师的合理流动,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城乡地区差异很大,城区由于经济、教育发达,教师有更好的条件去接受培训;而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教育相对落后,仍然存在教师合格率低和师资数量不足的问题,通用的标准难以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标准过高,农村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难以承受,师资短缺问题势必更加严重。标准过低,无法满足城市发达地区提高教师素质,推进教育质量的要求。因此,可采用灵活性的资格认定制度,将教师资格证书分为临时资格证书和合格资格证书进行分级认证,既在全市实行统一的教师资格标准,同时又顾及地区差异。对于教育、经济等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尚未达标的人员,先授予临时资格证书,然后再对在职教师或待上岗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使其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拿到合格教师资格证书。[6]这样既保障了农村的师资,又能促进职业教育教师的发展。但需要注意的是必须得建立和完善农村职业教师培训机制,保证教师有培训的经费、学校和师资。

(三)建设完善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农村经济的落后,贫困家庭的教育投资观念淡薄,使贫困家庭的孩子得不到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而未经受过职业技能训练的孩子走进社会后,必然无法适应社会各行各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加上经济落后地区职业院校和一般的职业院校因为资金不足、教师待遇不佳,导致教学设施落后与不足,优质师资的缺乏和外流,校企合作的不给力。而落后地区职业教育资源的缺失,又造成了贫困家庭学生的职业教育问题。也就是说尽管贫困家庭把孩子送到了学校,并不能取得很大的收获,于是更多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孩子选择了辍学。这种恶性循环导致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势单力薄”。另外,职业教育的对象也是个特殊的群体,据有关调查显示,职业教育中80%以上的学生来自于贫困的农村和城市贫困家庭。[7]这些学生改善家庭生活境遇的愿望十分强烈,能否改进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专业设备、师资力量等,能否推进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不仅关系到能否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大量人力资本,而且关系到社会弱势群体及子女能否提升基本生活质量。为此,各级政府应该重视发挥财政在职业教育等公共物品供给方面的功能,特别是提高职业教育学校尤其是农村职业学校生均经费,为贫困生加大财政拨款,构建合理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减免贫困生的书费、学杂费,甚至发放生活补贴,使更多的贫困孩子走进学校,从而促进城乡经济的均衡发展以及城乡职业教育的一体化。

(四)出台一系列优惠的鼓励各种力量投资办学的补贴政策

职业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比较差等现实困难,因此建立灵活多样的投资、办学方式是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因此,政府应降低准入门槛,只要各企业、团体、法人按照一定的标准,按照合法程序提出申请,就应及时把其吸纳过来,为职业教育争取更多的资源。同时在土地、税收、收益分配等方面给予方便,让投资者乐于投资。在农村职业教育的投资方面给与政策倾斜。首先,倡导联合办学。依托高职院校和企业资源,实行面向市场的订单式培养,即由联办单位进行人才预测,制订招生计划,提供教学设备和实习基地,保证部分经费供应,由职业教育机构负责教育教学,推动职业院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其次,积极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加快发展民办职业教育,积极吸引民营资本为发展职业教育服务,创办以“股份制”、“公司化”为特征的新型学校,运用股份制手段融合社会资金办教育,分离资产所有权与学校管理权。再次,积极推进中外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办学,借鉴国际上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益经验,引进国外资金和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了解国际市场动态,拓展国际就业范围,拉动本区经济发展。

城乡统筹发展职业教育涉及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触及职业教育深层次体制机制。各方面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需要解决的不是某一局部的限制和障碍,需要顶层设计,系统集成。为此,市各级政府应根据本辖区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以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为契机,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当然,由于目前城乡之间职教差距过大,要想一步到位,完全消除差距,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所以,我们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严格贯彻落实保障机制,促进城乡职教一体化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褚宏启.城乡教育一体化:体系重构与制度创新[J].教育研究,2009(11).

[2]钟光荣,廖其发.重庆市城乡统筹背景下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11(2).

[3]左瑞勇,王纬虹.城乡一体化发展背景下重庆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8(5).

[4]王忠厚,全.城乡统筹背景下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1).

[5]唐强奎.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贫困生教育公平问题及对策[J].成人教育,2011

篇8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高品位之校园文化,往往以其蕴藉深厚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内涵,潜藏着对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之双重动力功效。然而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却存在诸多问题和弊端,需要从认识、指导、师生素质等诸多方面进行扶正和拔高,方可构建成高品位之和谐校园文化。

一、高职校园文化及其定位

1、校园文化定义

单从字面上看,“校园文化”是指校园内存在的文化现象和文化问题。校园作为限定语,既有学校这一特殊范围的指标,也有对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界定意义,即它涵盖了由学校主体组织、进行或完成的在校内或校外发生的一切活动。具体来说,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的校风、学风以及学校各种规章制度[1]。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构成要素也应该包括文化要素的五个方面:(1)精神要素。即学校在发展中形成的学校精神;价值观念是精神文化的核心。(2)起沟通、传承作用的表意性语言和符号——师生、员工构成的校园文化主体。(3)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规范体系——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形成的学校规章制度。(4)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校园文化生活形成的校园行为与人际关系。(5)物质产品——环境、设施构成的校园文化客体。

2、高职校园文化定位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在人才培养方向、专业定位、生源层次等方面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校园文化除具有一般校园文化的共性外,还具有如下个性特征:(1)应用性。这是由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所决定的,也是它的主要特征。 (2)职业选定性。高职教育是职业性教育,学生一进校,就选定了就业的方向,学生要根据所选职业的岗位要求,确立自己的职业理想、职业规划、职业道德并掌握足够的专业技能。(3)特色性。高职院校要立足就要办出特色,要注重突出自己的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要注重这些专业知识的渗透,使校园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4)行业指向性。高职院校要依托行业办学,高职校园文化也要随着社会、行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这也是高职校园文化始终保持先进性的必然要求。(5)文化地域性。高职院校基本上都是在本地招生,生源地相对集中,学生大多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文化背景,这也使得他们在文化交流上较为畅通,地域性文化风格明显。

二 、校园文化建设内容

大学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分支,它必须顺应社会文化的发展要求,构筑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在各方面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2]。校园文化重在建设,它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现象。

1、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它代表着学校的基本价值观,是形成校园制度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基础,校园文化的精神文化建设包括以下两个方面[3]:(1)办学理念。办学理念可以营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每个学校都是在分析本校传统与现实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办学理念,高职学校更是如此。(2)办学精神。校园精神是由全校师生以及管理人员在具体的学习与工作中有意识地倡导与培育出来的精神风貌,要使校园精神成为一种共识,而且深入人心,并切实转化为学校每个成员的行动,还需要组织领导不断有意识的积极宣传、倡导和精心培育。

2、 物质文化建设

人们了解一个校园文化,首先接触到的是校园环境,比如学校有特色的建筑,雕塑等都是物质文化层面的,物质文化是传播校园文化的最好媒介之一,校园的物质文化主要包括有校园标识,通常指校园名称,形象标志如校徽等,有着悠久文化的校园都有承载学校历史与使命的标识。其次是校园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建筑风格等等,校园环境的建设常常渗透着学校的人文气质,切忌就物质文化建设大搞校园建设。在美化环境、装饰校容的设计和构建上,应当更多地体现本校特色,对于高职而言,可以引入企业文化,让学生在校园里体味到职业的氛围,在校园里感受到企业的气息。学校不一定有雄伟的楼宇,但必须有宽敞适用的实验、实训车间和教学工厂;不一定有名人字画,但企业文化、职业特色的标识应随处可见;不一定有固定的教室或课堂,但必须有先进的实验仪器和实训设备;不一定在图书馆有多少名人传记言情故事,但必须有最前沿的专业书籍和职业企业文化类报刊。

3、制度文化建设

大学校园制度文化引领并约束着大学校园成员的行为,使之与大学的精神理念相一致。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一般制度管理,也就是每所学校都会建立的学校管理制度,比如教学管理制度,科研管理制度,招生制度等等,这些制度体现着学校的管理理念和管理风格。二是特殊管理制度,比如学校社团管理制度,特殊的节日活动制度等,在工科大学里,一般要求严谨务实,文科学校则灵活一些。

三 、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

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过程中长期积淀和提炼的,校园文化建设应满足学生发展,注重对社会文化的选择和扬弃,满足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是我国近几年来发展最快的一种教育类型和教育层次,快速发展的背后隐藏着许多不协调的因素,校园文化建设也不例外[4],这势必会影响高职院校的发展,影响着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

1、认识有待提高

校园文化也可理解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综合,而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学院领导必须充分认识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是一项系统的校园工程,应该作为战略任务纳入学校建设与发展规划。部分老师和学生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停留在较低层次,他们简单地将校园文化理解为学生的文化活动和校园自然景观建设,或校园文化建设只是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事,原因主要是没有真正理解校园文化的深刻内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自然景观建设和文体活动对校园文化建设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开拓挖掘其中的精神文化,否则,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导向功能就不能充分发挥出来,为娱乐或消遣的活动是缺少文化底蕴和旺盛的生命力的。

2、缺乏系统的规划和理论指导

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分支,受办学时间条件所限,其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很多高职院规模上去了,但是精神文化建设还相对落后,如果只有单纯的人员和资源整合,而忽略文化的提炼、升华,那么高职的校园文化只能停留在大学招牌的空架子上而无校园文化的实质内容。各校的校园文化由于历史积淀的原因,本来就有差别,又缺乏系统的规划和理论指导,难免会出现特色不明显、层次不清晰的现象,全体师生对学院的奋斗目标、理想追求形成不了共识,师生就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工作学习积极性,而鲜明的特色真是校园文化的魅力所在,也是学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存有急于求成的心态。大学毕竟是历史积淀的产物,有学者形容其为时间的函数,时间越长,品位越高,特色更加明显,硬件建设固然重要,大学建设如没有文化建设做支撑的话,仅仅有一个偌大的校园和现代化的建筑不可能给予学生应有的感召力,没有文化的滋润和呵护,大学的品位和质量就难以显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面的考虑、长远的规划,一旦确定,需要坚持不懈的持续下去,经过时间的锤炼,不断完善,在广大师生的头脑中形成并巩固下来,成为自觉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激励着学校组织及成员共同朝一个目标努力。

3、 师生主导作用有待加强

校园文化是学校育人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浓郁丰厚的校园文化所渗透弥漫的精神氛围,需要依靠高校师生员工的整体努力。教师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既是校园文化知识传播者,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参与者和实践者,大学文化应根植于专业文化教学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能把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能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影响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强大作用,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激发创新思维和完善自我人格。以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社会视野和学术视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求知欲与良好学风的形成,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使教与学双方都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过程。因此,教师不仅要注重对校园文化的总结塑造,宣传倡导,还要在每一项具体工作中起到表率示范作用。 转贴于

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生源原因,个体素质有较大差异,营造高职院校人文素养的校园文化氛围,将有利于高职人才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很大程度上靠习惯养成,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具有浓厚人文氛围的校园文化是达到人文素养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创设民主的教育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实帮助学生怡情养性。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评价模式,完善素质考核机制,充分挖掘和施展学生的才能,创新培养,激励学生个性化发展,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四、构建高品位高职校园文化的途径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校园文化建设对于高职教育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学校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应该结合自己的办学目标和办学条件,探索积极、有效的途径。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科学合理地制订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5]。要树立环境育人的大教育观念,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切实做到党政齐抓,系部共管,师生共建,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使校园文化健康发展,使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浸染中,形成健全的人格素质。其次,要着眼长远,规划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现实措施,要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形成有鲜明特点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突出特色。

2、要突出精神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和基础作用

高职校园精神文化是精神文明和人文成果的集中体现。校园文化的精神文明建设是通过学校校史资料的整理、编撰,提炼出学院自身发展的精神之魂,将学院精神作为自身发展的核心要素。对能传承、发扬学院精神的文化进行加工、升华,从而提炼出彰显自身特色的办学理念。并把学习、诚信、合作、博爱、创新等作为优良的校风和办学风格。要通过回顾学院发展历程,展示辉煌成就,树立先进典型,弘扬优良传统。

3、完善制度、科学管理,建立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

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建立和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塑造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学院的制度文化以其导向性与规范性、稳定性与发展性、科学性与教育性的特征彰显学院文化。高职院校在学校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都十分重视制度建设,在学生教育管理、教学管理、保障校内环境等方面都建立了较为完善和规范的规章制度,但是要克服重建立、轻落实的不良倾向。

4、利用网络文化的优势,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

在信息技术时代,我们要学会运用各种高科技手段来进行校园文化建设[6]。首先,网络的交互性、快捷性和开放性,极大地拓展了校园文化主体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通过网络举办专题讲座、征文、论坛等新颖的活动,可以使文化传播空间加大,不再受场地、人数、时间的限制。网络文化赋予了个体充分的自由和创造力,进一步拓展了个体的自由活动空间。其次,网络文化开放性和隐匿性的特点,让不同的文化主体参与到感兴趣的问题中,为校园主体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最后,网络文化为校园文化主体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网络文化的共享特点,可使青年学生在电脑前畅游世界、博览群书,从而丰富学生的思想,增强其判断能力,提高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学校带来全新的校园文化环境。

5、依托学生社团组织,塑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精神

丰富多彩、充满朝气的社团活动为广大学生课余活动和个人爱好提供了场所,成为大学生个性品质发展的舞台,也为校园文化注入了活力,甚至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为此,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要充分依托学生社团这块阵地,塑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精神。要通过广泛宣传和发动,引导鼓励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社团的建设中去,努力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发展格局;要鼓励专业教师深入学生指导社团建设,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创新社团形式,提升社团档次;要规范社团工作程序和工作制度,不断提高活动的质量。

总之,面对新时期的形势和情况,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迎来了新的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我们要积极探索改进工作的思路和措施,才能达到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我们要努力创造一个适合高职大学生发展的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做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职业教育,使校园文化良性发展,并充分发挥其功能。

参考文献

[1]于建波,张厚兰.校园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功能[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2,(1).

[2]杨能山.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文化载体[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4).

[3]韩迎春,吴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基本理论研究评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

[4]王德斌.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6).

篇9

论文摘要:职业道德教育实效低下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依据调查的结果,其表层的原因:一是职业院校内部对职业道德教育的不重视或边缘化;二是社会道德大环境的不理想或失范化;三是两者的教育影响力方向不一致,产生相互抵消甚至反相作用。但这些都没有触及该问题的本质,需要继续追问其更深层的原因:一是职业院校对“道德人”的假设,这就使得人们在道德判断中缺失了个体的自身利益的维度,从而与社会现实情况相冲突;二是职业道德教育中采用的是“规范伦理”,这就使得职业道德绝对化,没有涉及冲突情境中的权衡问题,而这些冲突情境在工作中是极为常见的。为了从根源上解决这一问题,应正确对待“经济人”的假设,运用“应用伦理”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学会选择和权衡,有能力处理工作情境中的道德冲突,使得学校培养的人和社会人的角色一致起来。

职业院校中德育低效 是一 个不可 回避的现实问题 。职业院校 中的德育内容较丰富 ,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职业道德教育。因为职业院校有明确的培养 目标 ,即面向社会实际培养一线的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因此,个体的职业道德就关系到社会各行各业从业人员的基本道德素养,同时也关系到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高低。就目前我国道德教育的实施状况来 看,职业道德教育主要在基础教育之后,对职业教育而言 ,主要在职业院校。然而 ,当前职业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实效令人担忧,成为企业和行业对其毕业生抱怨最强烈的方面。笔者就此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调查访问,结合调查结果 .本文就此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展开讨论 。

一、 “边缘化”和 “失范化 ”的夹击 :职业道德教育低效的表层原因

教育的效果是合力的作用 ,包括来自学校内部和学校外部的系统力量。职业道德教育实效问题同样如此 ,是职业院校内部和外部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拷问职业道德教育低效时,也必须从这两个部分入手探讨三个方面的问题:职业院校内部职业道德教育有没有问题?学校外部特别是社会对职业道德教育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两者的教育效果是否一致,其合力是增加各自的效果 。还是相互抵消或出现负面效果 ?

(一 )“边缘化”:职 业道德教 育低迤霭熬效的内部原因

笔者对上海市、南京市和温州市的 8所职业院校进行了实地走访和羼 调查 ,从 调查 的结果来 看 ,职业院校的职 业道德教 育处 于整个职 业教育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的 “边缘 ”。事实上 ,职业道 德教 育主要有 以下途径 :一 是制 度性 的职业道德课程 ;二 是专业 课程 ;三是 就业指导课程;四是班级活动和课外活动。

(1)制度性的职业道德课程比例较小且内容单一。当我们问及职业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时。院校的老师就会拿出教学大纲告诉我们有 5-6门,甚至 7—8门课都进行此类教育 ,这些课程事实上绝大多数 都是政治课 ,还有少量的人文课 程。这一点 。也从学生那里得到证实,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没有涉及职业道德。当然,不可否认,在职业道德教育中需要正确的政治方向 的引领 以及人文精 神的熏染.但从职业道德教育的课时比例来看 ,仅 占这些课程的 20%左右 。一般而言,职业院校仅《思想道德修养》或《职业道德与法律》一门课程。即使在这门课程中,所讲授的内容从教材上来看有几个特点,一是不分专业;二是职业道德内容比例较少,从字数上看 ,仅 占 1%左右 ;三是 内容以职业道德规 则或基本规 范为重点 ;四是少有情境性的职业道德问题探讨。

(2)专业课程中的技术伦理教 育较少出现且容易被压缩。在调查中我 们发现 有些院 校的某 些专 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中有部分任课教师把技术伦理列入课程计划 中,但在访谈中该教师坦诚的表示,这 些内容虽然非常重 要 ,需要 系统讲授 ,但 当前随着科技的进步 ,需要教授 的专 业技能越来越多,在课时紧张的时候 ,有时不得不砍去这一部 分。可见 。在日常的专业课程 中 ,职业道德教 育很难 占有一席之地。

(3)就业指导课程中职业道德的篇幅偏少且内容偏浅。所有院校都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且有些非常新鲜活泼。但在所有内容中,职业道德教育所 占篇幅很小 。例如 .某职业学校职业指导课总体为 16学时 ,而职业道德仅 占 2学时 ,且这在职业 院校是普遍现 象。在有限的 2学时课程 中,教师传授的职业道德多数不涉及具体的职业道德问题 ,比较浅显 、简单。因此 ,就深度而言 ,职业道德教育还很不够。

(4)班级活动和课外活动中职业道德教育时有时无。除了正规的教学之外 ,学生还参与各种班级 活动和课外活动 ,例如在 中等职业学 校中开展主题班会 ,在某些班会中会把职业场景中的礼仪教育作为主题来谈。在实习和见习之前 ,合作单位会就与 工作相关 的劳动 纪律 和职业规 范来 学校讲一课。这些活动中的职业 道德教育可谓零零星星 ,时有时无,没有制度上的保障,也就很难起到实实在在的影响力。

由此可见,在上述几个环节中,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是:比例小、内容浅、以知识 和职业规 范 的传授 为主、容易被压缩。因此,无论从数量、广度还是深度来看,职业院校中的职业道德教育越来越呈现出 “边缘化的倾向。

(二 )“失范化 ”:职业道德教 育低效的外部原 因

职业道德教育的低效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除了职业院校的影响之外。还有学校外部的影响,可以把它称之为“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大众传媒、社会风气、家庭环境等等。我国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的建立和发展那些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相匹配的道德要求受到调整,有些已经瓦解,但是 ,一些新的伦理道德规范尚未及时形成和确立 。于是在转型过程中的社 会道 德领 域 出现了一 些‘真空’地带”。再加上,当前社会职务犯罪比比皆是,弄虚作假堂而皇之,这种情况 已经严重到可以用风气来形容 。种种见利忘义的行径导致了社会的“失范化”现象 。根据班杜拉 的“社会学习理论”,人们的道德也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而 获得 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要形成健康、良好的职业道 德就难上加难 。

(三)“内外脱节”:职业道德教育低效的系统原因

当然 ,从上文 中 ,我们 也 不难 看出,职业院校所进行的正面的职业道德教育和社会环境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是相互抵 触的。当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会发现学校中所宣讲的和社会实际情况反差较 大 ,开 始的时候会出现不适应 .后来渐渐也就“人在江湖 ,身不由己”了 。从个体的道德发展来看,职业院校所呈现的道德生活情境和社会生活实际是脱节的,而他们对此又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由此出现了道德混乱和随大流的情形。这种脱节可以说是职业道德教育在教育大系统形成合力过程中的一种失败。但对于这种失败 。学校和社会双方总是互相埋怨,互存不满。在这种情况下 职业道德教育要见实效实在很难 。

二、“道德人”假设和“规范伦理的主流地 位 :职业道德教 育低 效的深层原因

(一)“道德人”假设: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

在埋怨社会“失范”和学校——社会环境脱离的现实时,我们有没有考虑到 职业院 校对 人性 的假设是 否符合社会现实?杜时忠教授指出“传统德育 作为一 个整 体对于当代 中国来讲,尤其是对于现代化的社会来讲是过时的 。不适 用的 。它对人性的设计 ,欠缺知性 ,不属于科学 ”目,而这种“欠缺 知性 ”的人性 假设就是 “道德人”。对于“道德人 ”,不同的学 者有不同的看法 。但总体都表达 了“人之初性本善”。经过一定的修炼后“人皆可成尧舜”,“重义轻利”,即只讲付出不论回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些就是当前职业院校中职业道德教育的人性基础。在这样 的假设下 ,学校积极推崇 “奉献精 神”、“大公 无私”“牺牲 小我 ,顾 全大家 ”,总 是把不顾家庭 、不顾个 人健 康 ,全心投 入工作有些甚至以身殉职的案例作为榜样来教育学生。由此,我们可以认为。职业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目标是培养未来职场中的“道德人”。这种“道德人”的假设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例如 ,孔子就提出“君子喻于 义 .小人喻于 利”,诸如此类的论述在中国历史上比比 皆是。

但是 ,这种假 设事实上带来了种种不 利影响 ,具 体表 现为 :一 是学生把职业道德等同于职业规范和工作中的顺从 ,一定程 度上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二是学生本能的会产生对个人利益的追求,这一点无可厚非。但在 上述这 样的 院校职 业道 德 目标 的引导下 ,学生 只能隐藏这些追求 ,否定 自我 ,转 而 “伪善 ”地 服 从集 体 利益 ,这会导致严重的人格分裂;三是社会人的追名逐利无时无刻不在学生的周围发生,从“道德 人”的眼光来看,当然,种种社会现象确实“失范”。于是 ,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定会产生冲突、困惑和无所适从 ,经历了这一切以后,有些人会正确的反省 。但更多的人可能会漠视职业道德,我行我素。

可见 ,职业院校所采用的“道德人”假设 ,从根本 上使得职 业道 德教育难以取得实效。如果不转变这种人性假设 ,不正视个体的 自身利益 。然后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或集体利益之间关系的话 ,我们的职业道德教育改革难 以有所突破。

(二 )“规范伦理 ”的主流地位 :职业道德教育的依据

我们 目前的职业 道德 教育 更多的是职业规范教育 ,那么在知晓了一整套职业规范之后.学生为何仍然“规范”不起来呢?是内容有缺失吗,从教材分析来看,显然 不是 。那又是什么原因呢?事实上 .当前 我国职业院校中的职业道德教育所依据的是“规范伦理”,即强调学生知道规范,牢记规范并执行规范。而这 些规范是“死 ”的 ,是绝对的 ,是条条框框的 ,只要遵守就可 以了 。于是,在教学 中,强调 “知识 ”和“规 范 ”的 “讲授 ”和 “灌输”.考核中,强调的是对职业规范的“记忆 ”和 “复 制 ”.即使 有 材料 分 析题 。也不过是虚拟的纸上谈兵而 已,并不会对学生的内心产生任何影响。总体而言 ,目前的职业 道德教育是把职业道德看成一种知识.而非一种实践。

然而 。现实的职业情境是极 为复杂的。虽然这些职业规范都会遇到,但情况并不是那么简单,只要做出是与非的判断即可.而是多种道德因素错综 交织 ,需 要更 多的是 权衡和 选择,而不仅仅是非此即彼的决定。在这样的情况下,毕业生往往会不知所措。因为他们没有相关的体验。也没有为这种冲突做好充分的准备。

可见 ,职业院校中 “规范伦理 ”的主流地 位 也在一定程 度上 影响 了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即使了解了所有的职业规 范 ,考核 满分 .也难以 在错综复杂 的职业 情境 中做 出正确的 道德选择 。

三 、“经济人 ”假设和“应用伦理”的选择职业道德教育低效的出路

市场经济是一种体现利益关系的系统,在这样的背景下 ,忽视个体利益的“道德人”很难 站稳脚跟 ,而只是大胆地提 出“经济人 ”的假设 ,并正视这 种假 设 ,才能正确处理市场 经济中的种种利益关 系。此外 ,基于道德实践 、道德 冲突 ,追 求制度 伦理 和程序伦理的“应用伦理”继承并超越了“规范伦理”的阈限,更适合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依据。在这 两个根本性的 方面做出变革,职业道德教育才可能取得实效 。

(一 )正视 “经济人”:职业道德教育改革的根本

根据 经济学 的研 究成 果,“经济人”具 有理性和 自利两个基本特征 ,所 谓理 性是指 这种 人具 备关于 其所处环境 方面 的知识 ,而且这 些知识即使不完备也是相当丰富透彻的,同时 。这种人还被设想为具备一个有条理 的 、稳定 的偏好 体 系 ,并拥有 很强的计算能力 .以此 来获 得其偏好尺度上的最佳方案 。所谓 自利是指经 济行为的当事人 是以 自身利 益的最 大 化为 目标 的人 。当然“经济人”也经历了古典模 式到新 古典 模式 向广 义模式的转变 ,特别是 贝加里 ·贝克尔 、詹姆斯.布坎南已经把它拓展到了非商品性领域,包括精神的和物质的,自然职业道德也在其中。

在这种假设下,作为道德主体的人在一般情况下,进行价 值判断及行为选择时 ,通常处于对自身利益的权衡.希望用最小的德行成 本获取最大的利益。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经济人”并非完全以利益为中心。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许多不求 回报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仍然存在 。但这些不是处于常态下 .而是处于某些特殊需要和特殊情况 。否则的话 ,人们就 会处于 天天加班 而无 法获得津 贴的伪道德状态。

由此可见.市场经济所带来 的自由、平等符合伦理学上的“善”,经济学所 承认 的人的 求利动机 的正 当行为也可以或应该看成是道德的,在这样的前提下 ,“经济人”假设就比“道德人”假设更贴近社会现实,更容易把职业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和复杂的社会现实情况联系在一起。

在“经济人”的假设下 ,职业院校中职业道德教育不仅要宣扬无私助人的崇 高举动 、超越纯 粹的仁 爱之心 .更要从学生的常态出发,分析在工作情境中可能遇到的道德事件,并强调此时如何以合乎道德的方式来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如何权衡,然后以最小的德行成本获得最佳的道德效益。另外,由于经济领域和学生的专业学习息息相关 ,可以把 对这 些问题 的探讨纳 入到专业 课程 中。更有利于激境 化的思考。

(二 )运用“应用伦理”:职业道德教育改革的实践基础

伦理学 中的难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往往并不在于对道德作用与地位的体认 ,而 在于 道德原则的应用 ;特别是当出现两难(道德悖论)之时,也就是说 在同一事例上发生了不同的道德规则相互冲突的情形之时,人们应当采取何种态度 ,应怎样根据不同的因素与几率进行权衡。这是“应用伦理”的核心观点。一般情况下,当单一道德规则出现的情况下,人们都会按照规则行事,不会出现是否道德的疑问。只有当几种道德规则同时出现 ,又产生冲突时。人们才会去考虑怎么做是道德的。事实上,职业世界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常常属于后者。在这样的情况下,“应用伦理”比“规范伦理”更具有实用价值,成为个体职业道德实践的基础。

如果职业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能够运用“应用伦理”,那么其教育教学必然转变原来的知识性、规范性的特点,而是在内容上。注重工作情境中的 两难 问题 ,在 方 法上 ,采 用 “实践 ”和“参与 ”的方 式 ,让学生 在贴 近职业现实的情境中,了解、讨论、争辩,从而确立起正确 的职业道 德观 .获得一种真实的内心体验,增强对职业道德规范的认同度 ,提 升对道德冲突的处理能力,以便为未来就业和道德的从业做好相关准备 。

值得一提的是,应用伦理 的运 用不仅仅是指在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也包括社会道德建设方面的运用。在社会道德建设中,需要强调的不仅仅是建立一套经典的 、经得起推敲的道德原则或 道德规则 ,更重要的是通过制度的道德和程序的道德使得这些原则和规则可以应用。合乎道德的制度和程序一旦 建立起来 ,就 能够从 制度 上避免社会的失范 ,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结语

综上所述,当抵及职业道德教育低效的根本性问题解决了.即“经济人 ”假 设和 “应用 伦理 ”的选 用 ,才可能 从周而 复始的 恶性 循环和 互相埋怨中脱离出来,真正建构一个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系统,培养符合时代特征的、具有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劳动者。

注释 :

[1]李刚,高静文.市场经济与道德代价.哲学研究,1997,(3).

[2]许锋 华,杜时忠.从“道德人”到“经济人 ”—— 关 于德 育实效 问题 的根源探讨与视 角转换分析.教 育理论与实践,2006,(6).

[3]薛飞.“经济人”的德行选择与道德制度建.长白学刊,2001,(1).

[4]甘绍平.伦理智慧[M].北京:中国发展 出版社。2000:11-14.

参考文献

[1]肖平,朱孝红.职业道德现状与职业道德教 育的边缘化.高等工程教育研 究,2004,(5).

[2]许锋 华,杜时忠.从“道德人”到“经济人 ”—— 关 于德 育 实效 问题 的根 源探讨 与视 角转换 分析.教 育理论与 实践,2006,(6).

[3]朱冬英.从 “理论灌输”到“实践参与”.高职德育模 式的转换.江苏高教 ,2005,(6).

[4]杜 时忠,当前学校德 育面临的十大矛盾.当代教育论坛,2004,(11).

篇10

一是义务教育: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以上,小学生升入初中直升率达到98%以上,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0%,少数民族儿童入学率达99%以上。13至15周岁初中少年毛入学率达97%以上,“普九”巩固工作达到省定标准。在校生年辍学率,小学控制在1%以内,初中控制在3%以内。

二是学前教育:3—6岁儿童入园率达30%,以发展民办幼儿教育为主,新建3所乡镇民办幼儿园。

三是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招生2000人,职业高中招生450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34%。

四是成人教育: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5000人以上,农村实用技术培训5万人次以上,组织200人参加扫盲巩固提高班学习。

五是学校基本建设:积极完善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及危房改造工程的立项、申报和规划等工作,拟改造校舍18000平方米。

六是“两室”及远程教育:通过政府采购,按一类标准配备10所小学科学实验室。争取市教育局评估县二中、二小、麟凤中学的“两室”建设与管理。评估旧城中学、麟凤小学、旧城小学、长安小学、双河小学的“两室”建设与管理。通过政府采购,装备中小学图书5万册。各乡镇创建1至2所卫星教学收视点示范学校和1至2所光盘教学播放示范学校。

七是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教师继续教育力度,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鼓励教师在职学历培训,使全县小学教师大专学历初中教师大学学历分别达到60%和20%,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教师学历分别达到90%和70%。积极加强骨干教师和中小学班主任的培训。

八是教育创强创优:复查省市级文明学校2所,县一中达到省一级三等完中办学水平。

九是教育经费管理:认真编制中小学公用经费使用计划,严格审批使用,充分发挥义务教育经费效益,确保“两免一补”经费落到实处,实现教育负债比上年下降。

十是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改的质量和效益,全县初中、小学体育达标率达到85%以上,体育合格率达到90%以上,国家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上报率中学达到50%,小学达到40%以上,近视新发病率不超过8%。中小学劳动、音乐、美术开出率达到90%。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效预防和减少中小学在校生违纪犯罪。继续提高高中会考合格率,确保高考上线人数和录取人数有新的提高,达70%以上,提高一本上线率。

(二)2009年的工作思路

确定2009年为教育管理年,以发展为核心,优化教育发展环境,提高义务教育水平,突出抓好队伍建设,强化质量意识,不断加强内部管理,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努力做好职业教育、民办教育、学校安全和“两免一补”、规范教育收费等工作。

四、坚定信心,狠抓落实,实现*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为更好地完成2009年的各项工作任务,我县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管理、提质量、保稳定,构和谐的总体目标。主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采取多种措施,努力提高义务教育水平

我县义务教育实现基本普及已经近十年,经过多年来的巩固与提高,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义务教育是政府行为,作为教育部门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努力提高义务教育的水平,这是我县2009年的重点工作之一。提高义务教育水平,除继续坚持原来好的经验与做法外。今年,主要做好以下工作。一要加强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通过以会代训、上门动员、设点宣传、出黑板报、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义务教育法》。今年,要重点解决一年级学生不足龄的问题,从09年春季学期的开学统计情况看,我们全县的小学中有五六千学生不足龄,有的四五岁就送到学校来了。这样一是影响巩固率,由于年龄小,读不了,跟不上就会流失。二是年龄小,身体和心理都还没有发育起来,理解不了,学不走,影响教学质量。三是浪费了义务教育的资源,几千人需要上百名的老师,数十万元的工资,占用数千套桌椅。现在各中心校可以鼓励民办教育来对学龄前儿童实施教育,中心校要加强领导、指导与管理。与此同时,要采取多种手段,控制学生流失。把学生的入学巩固作为考核学校领导、教职工工作成绩的重要内容,与评选先进、履职考核、绩效工资挂钩。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育人,爱心育人,管理育人”的思想,积极创造条件,增强服务意识,努力实现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的目标。二要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对薄弱乡镇、学校的帮扶力度,完善县直学校对乡镇学校的帮扶机制,扎实推进结对帮扶活动。完善城镇对农村教师的帮扶机制,组织骨干教师送教下乡,选拔一批乡村学校中小学教师到县城学校学习提高,选派县城中小学教师到乡镇中小学挂职锻炼。实施“特色立校”,培育特色校风、教风、学风;建立学校特色培养、评价机制,围绕平安校园、书香校园、文明校园建设培植特色,形成“一校一特色、一乡一品牌”的格局,促进义务教育公平发展。三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留守学生健康成长。据统计,全县目前共有留守儿童少年在校生39501人,其中小学31890人,中学7611人。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学生23002人,其中小学18257人,中学4745人。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学生16499人,小学13633人,中学2866人。留守儿童少年的教育影响着义务教育水平的提高,做好留守儿童少年的教育也是教育部门应该的责任。各学校要广泛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关爱留守学生活动,加强留守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为留守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指导、法律法规咨询等服务。要建立和完善留守学生档案,动态掌握学生的情况,畅通留守学生及其家长与学校的沟通渠道,并通过开设亲情电话、召开家长会、留守学生座谈会等形式,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之间的交流联系,保证留守学生的教育。四要加强德育工作,增强德育实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进一步完善德育内容体系,整体规划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公民道德教育为基础,实现德育的生活化。加大学校德育工作的测评力度,重点抓好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心理品质。加强班主任为主体的德育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班主任的政治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评选活动,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形成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中小学德育工作体系。

(二)加大工作力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是培育人和塑造人的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抓好教师队伍建设理所应当成为教育部门的重要工作。长期以来,我县的师德师风建设一直备受社会关注,近年来教师队伍中个别教师身上存在的问题,破坏了教师和教育的整体形象。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县“两会”上,部分人大代表对全县的师德师风问题提出议案。我们必须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并且将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今年全县将针对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下大力抓好落实,抓好整顿,抓好教育和引导。一是探索建立“按需设岗、公开招聘、择优聘任、科学考核、合同管理”的中小学教师全员聘用制。严格编制管理,严把教师入口关。要继续争取教师补员计划指标,到昆明等地高等院校招聘优秀高中教师,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今后,凡是中小学教师要参加公务员考试,必须先辞去教师职务,才能参加考试,各学校要严格把关,以稳定教师队伍。同时,各中心校要合理调配使用教师资源,严格控制代课教师,不得随意增加代课教师。二是启动教师人文素养拓展计划,开展寒暑假师德专题教育讲座,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机制,建立社会、家长、学生三位一体的师德建设监督体系,将师德考核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晋升和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实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三是逐步完善中小学校长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校长培养、选拔、培训、任用、交流以及目标责任考核奖惩机制。推行中小学校长竞争上岗、任期管理和异地交流制度,配套建立中小学校长评价体系,强化校长岗位培训和提高校长专业化水平。四是加强科研骨干队伍建设,制定骨干教师、班主任培训方案并组织实施。实施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建立健全优秀中青年教师培训机制,对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教师重点培养。完善名师选拔培养机制,开展“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梯队建设,为优秀教师进入特级教师行列创设条件。积极推进名师工程,今年教育局将组织评选10名县级名师。要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完善班主任选拔、培养、考核、奖惩机制,深化班主任培训工作,加快班主任专业成长。评优、晋职称和绩效工资都要向班主任倾斜。五是加大学校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步伐,建立教师业绩考评机制,探索建立教师业绩考评细则,将教学过程考核与教学质量考核、教师评价与学生和社会评价、教学情况与师德表现情况有机结合。加大绩效工资的考核分配力度,杜绝平均主义,逐步建立按能力、实绩和贡献的教师评价体系,使分配向关键岗位和优秀教师倾斜,不断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强化质量意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没有质量的教育就是误人子弟。在抓质量建设上,今年,一是落实管理责任。继续实行局领导班子成员和股室联系乡镇、学校制度。坚持目标管理,把教育质量较差的的乡镇、学校列入重点管理单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二是进一步完善高中、初中和小学质量管理机制。强化校长第一责任人和学校领导班子全体成员的责任,努力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科学有效的责任体系。抓实过程管理,强化“六环”建设,进一步加强中心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对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进行系统培训,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制度,加强集体备课。深入推进课程和教学改革,追求优质教学,倡导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行教学管理进课堂,把推门听课、跟踪听课与课堂教学竞赛结合起来。同时,要大力推进教育教学研究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三是深化教育科研工作,营造科研兴教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广大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力宣传和奖励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取得优异成果的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加大校本教研的力度,通过开展教学视导、学科教学比赛、教师技能大赛、教育案例、教育论文评比、送教下乡等活动,落实教学管理的基本要求,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努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大力推进微型课题研究,积极研究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以课题研究成果指导和促进教育课程改革。四是按照省市教育部门的要求,完中要在秋季学期全面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开展高中新课程改革,有利于全面提高高中的教育质量。县一中、二中两所学校的领导要认真学习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有关政策和要求,积极思考和行动起来,要发放相关资料,组织教职工学习讨论,选派教师参加高中新课改的培训,做好思想和人员的准备,营造全面开展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舆论氛围,为提升高中教育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稳步推进“三生”教育,切实做好“减负”工作

自去年秋季学期开始,省教厅在全省开展“三生”教育,我县按市教育局的要求今年启动。今年,省教厅又有新的举措,就是在全省开展“减负”。这是全省全市的热点,也是我们的重要工作之一,各位校长要高度重视,认真落实。

一是实施“三生”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今年,我县已经在全县中小学启动了“三生”教育工作,成立了领导组,下发了文件。各校要以更具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的教育方法和载体,普遍开展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的“三生”教育,提高育人质量。在抓“三生”教育中,要坚持人本性、求真性、实践性、开放性和整合性原则,研究制定好“三生”教育的工作方案和实施意见,并精心策划,培训队伍,落实具体工作。要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力量,使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和发展生命,从而把握生存规律,提升生存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生活技能和生活能力。

二是做好“减负”工作。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要与我县教育的特殊性结合起来,进行客观的分析,并且要冷静地对待,也要从历史上汲取经验教训。上世纪末,县教育局搞过“不布置家庭作业”的实验性研究,本世纪初,同志发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后,当时我县正在实施“普九”,小学不搞升学考试,一些学校就放松了教学要求,且美其名曰搞“减负”,结果是导致初中教学质量急剧下滑,初中影响高中,直到今天元气都还没有恢复过来。我县是农业县,农村教育散、质量意识不够、管理要求不高等特点大家是清楚的。因此说大部分乡村学校多年来,不是负担重了,而是不够。我们抓质量,课时要足,作业要改,要在质量提高的前提下谈“减负”,要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保证每一节课的教学效率。“提质减负”应该成为我们开展“减负”工作的一个基本理念。对于“减负”我县将成立领导组,聘请监督员,认真对待,高度重视,至于具体的安排,下午季大恒副局长将做部署,我还要与各学校签订“减负”目标责任书。我希望各学校务必提高认识,正确处理好“减负”与提高质量的关系,抓好每一项工作,促进教育整体协调发展。

(五)加强教育经费管理,确保经费使用效益

近年来,在义务教育经费得到保障的同时,各校在经费管理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问题。据去年市审计调查组调查指出的就有以下问题。一是一些中心校过于集中使用公用经费,没有严格按照规定下拨到村级完小及其以下学校,一些下属学校只有20元的使用权。二是部分学校没有严格按照县教育局和财政局的文件规定办理,使用公用经费没有计划,随意性较大。三是部分学校对大宗物品购置、建设维修资金较大的,没有先报批审核计划就实行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今年,我县还将积极落实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深化工作,确保学校正常运转。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校财局管”模式,加强中小学财务管理和财务监督。二是各中小学要管好用好经费,按计划逐步化解“普九”债务,确保不增加新债务。要加强教育内部审计工作,请审计部门帮助审计,增收节支,开源节流,不断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三是要进一步强化校长及财务人员的财会纪律及业务培训,不断规范学校财务管理。四是要认真做好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和教科书费,足额发放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费等工作,切实保障适龄儿童少年享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五是关于勤工俭学的问题。学校开展勤工俭学,可以不断增强学校自身的造血功能,发挥勤工俭学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各中小学要强化学校食堂、小卖部的规范化管理,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县教育局已经研究决定撤销勤工俭学办公室,注销县教育局勤工俭学公司。局勤俭办转为教育部门政府采购中心领导组的办公室,主要工作就是协调服务,收集信息,跟踪质量。教育局不设勤俭办,今后各学校添置的教学大宗物品必须实行政府采购,常规的教学物品由各校根据市场价格自行采购。在这里我就给各位校长打招呼了。不允许任何校长乱采购物品,局机关任何人不得向学校推销物品,更不允许局机关工作人员打着领导的旗号推销物品。今后如果在审计中发现学校没经预算审核,就擅自采购物品的,局里也将作出严肃处理。各位校长不要为了一点蝇头小利,遮了自己的眼睛,丢了自己的前途,败坏了教育的形象。

(六)认真做好“普实”迎接省市的年检工作

大力推进“两室”建设,强化图书、实验教学的管理,这是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各校要进一步明确“普实”工作的指导方针,充分认清“普实”巩固提高工作的形势,做到早安排、早部署。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要健全制度,落实责任。要配好人员,搞好建设。要收好资料,健全档案。争取我县的“普实”年检复查顺利通过,为全县教育和学校的发展赢得更多更好的机会,使办学条件得到不断改善。同时,要做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的巩固工作,提高设备使用效益。切实加强教育装备建设与管理工作,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

(七)整体推进,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我县的教育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有些处于全市前例,比如高中和学前教育;有些又处于全市的末尾,比如职业教育,这种发展的不平衡,阻碍了全县教育的均衡发展。2009年,一是积极发展高中教育。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中教育的需求。加快县一中创建省一级三等完中的步伐,全力建设新校区,使县一中顺利通过省教厅组织的验收,实现县一中的达标晋级。县一中要明确责任,全力以赴做好迎检工作。新校区的征地拆迁要抓紧进行,不管有多大的困难都必须克服。同时,巩固提高县二中的发展成果,稳步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现在离高考只有短短几十天,两所完中要抓好教学管理,提升质量,县一中的高考综合上线率要达到80%以上,县二中要达到65%以上。县一中要重点抓好一二本的上线率,县二中重点抓好二三本上线率。二是克服困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突破高中办学“瓶颈”的重要途径。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投入很大,县委、政府对全县的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局里已把职业教育纳入各中学的目标考核,把职业教育作为全县教育工作中的一件大事,因此,我们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共同努力,加快我县职业教育发展步伐,促进全县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健康协调发展。要加大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改善办学条件。积极争取国家、省有关项目专款以及政府的支持,扩大学校的校园面积,逐步满足职业教育对教室、宿舍、实习实训设施等基本条件的需要。县职教中心要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在职培训、上岗培训、就业培训等各类职业培训,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民脱贫致富服务,为全县经济建设服务。要不断完善成职教育“面向市场、服务经济、自主办学,突出特色”的办学机制,切实搞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及“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等工作,稳步提高综合办学实力。畅通职高生的出口,做好对口高职升学,提高升学率,实行“订单式培养”,做好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安置工作,确保就业率达到95%以上。同时,积极做好初三学生和普通高中学生分流工作,促进普通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三是稳步发展幼儿教育。认真做好城镇学前三年教育和农村学前一年教育的工作,落实乡镇幼儿园创建规划,强化合格幼儿园建设,提高保教质量。同时,加强民办教育的检查督促,指导民办学校的管理,提高民办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探索发展民办教育的新路子,鼓励、支持并规范民办幼儿园的发展。要禁止非法办学,对没有通过教育部门审核认可就招生办学的行为予以制止,非法办学的学校予以取缔。禁止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前班,要对有些小学占用义务教育资源办学前班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八)加强教育内部管理,努力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是结合“四项制度”的落实,全面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能。健全和完善局机关召开会议、下基层检查工作、组织评比活动申报审批制度。严格教职工请销假制度,规范学校组织教职工外出学习、考察和培训的审批制度。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推进反腐倡廉。建立健全有教育系统特点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抓好教育系统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建立教育系统干部廉政档案。继续坚持学校教学大宗物品政府招标采购制度。二是进一步巩固教育收费治理成果。进一步依法规范教育收费工作,完善收费公示制度,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学校零收费和高中招生“三限”政策。继续加大对教育乱收费治理查处力度,会同有关部门定期对学校收费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发现问题,严肃处理,杜绝搭车收费、乱收费等现象的发生。严禁学校举办向学生收费的各种重点班、提高班;严禁校外办学机构和一切人员利用学校设施举办向学生收费的各种名目的辅导班。三是加强教育督导,推进依法治教。制定中小学教育督导方案,开展对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估及各种专项督导评估;实施中小学质量监测,探索建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质量跟踪、监测、评估、反馈机制和考核体系,强化督导评估的保障作用。做好迎接省教育督导团对我县教育工作的督导检查。四是严格执行工程建设与管理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保质保量加快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和危改工程项目建设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