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理论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8 21:00: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理论教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是中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根本方法。陶行知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工夫,教不成教,学也不成学。”[1]
二、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学理念在会计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中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会计教育要面向就业,培养符合社会需求、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初、中级应用型会计人才。
(一)从学生情况看
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多来源于普通高中入学考试的落选者,文化基础、知识层次、认知水平都相对较弱,学生心理反映各不相同。
(二)从学校情况看
从目前的教学效果看,中职学校培养出的人才在实践技能方面与社会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主要体现在:1.中职的会计教学大部分仍基于传统的学科体系教学模式中职会计大部分采用高教版教材,会计学科体系的教学方法采用的是:简单地“传递一接受”的过程,较典型的“填鸭式”教学。2.理论与实践分离,尚未融合有些中职学校先进行理论教学,后进行实践教学,两段分别进行。3.教师的基本技能与专业技能有待提高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是关键,中职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特色决定了会计教师必须拥有“技师+教师”的双师能力,既懂理论知识,又能实践操作,既能上得讲台,也能下得企业,具有开展实践教学的能力。
三、在会计教学中贯彻“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实际上是知行合一,行是做,即实践,老师的教,学生的学,师生共同的做是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很多都在实习单位完成:对教师而言,做中有教,教中有做;对学生而言,学中有做,做中有学,教学是统一在一起的,这就要求在实践中要学用一致,推行手脑一致,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教学方法。[2]
(一)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方式,积极进行课程改革
会计教学贯彻“教学做合一”的思想,首先要坚持以理论够用、实践为重的指导思想,在课程设置上遵循“按事施教”的原则,即课程以每一个工作过程所必须的理论和技能为出发点和基本内容,坚持以能力为核心,从会计职业能力要求入手,根据“岗位技术能力课程”的思路,确定教学计划,设置相应的课程,使教学与生产、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1.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确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构建项目课程体系。“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是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该项目课程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项目导向法体现在“教”中,课程设计是以9个项目为中心,以13项工作任务引导“教”;任务驱动法体现在“学”中,以13项工作任务驱动岗位知识的“学”;理论与实践相互交融在各个项目的课堂教学“做”中,集中体现了“教学做”合一,做到“理论—实践”嵌入式教学,项目课程融合式在会计教学中。[3]2.精心策划教学方法,采取有效的授课方式会计教学是枯燥、无味的,这是大部分教师、学生的一个共识。“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下的会计的教学方法由注重“教法”转变为注重“学法”。为此,在会计教学中采用了项目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及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等先进的教学方法。3.制定精细教学计划,分阶段到企业进行业务实践陶行知所说“譬如游泳,要在水里游;学游泳,就须在水里学。若不下水,只管在岸上读游泳的书籍,做游泳的动作,纵然学了一世,到了下水的时候,还是要沉下去的。”[4]可见,“教学做合一”最终落脚点在“做”上,即要“做中学,做中教”。
(二)加强教材建设,开发、借鉴理实一体化的教材
教材是教师完成教学和学生学习必备的教学媒介。随着会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式的转变,需要开发、借鉴适合理实一体化的会计配套教材。会计的理论教学上要有明确的职业定向性,要围绕职业岗位的要求,根据岗位的实际需要对理论进行删繁就简,调整重组;实践中用得上的就教,用不上的就不教。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的应用形态,不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严密性;强调“知其然,用其然,而不必知其所以然”。[5]
(三)创造条件,坚持师资队伍的“内培、外引”
“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最终实施,依靠的是一批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双师型”教师。对于会计课程教师,学校可以采取多种手段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1.是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及教师六个月企业实践培训计划,利用国家资源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2.是鼓励教师参加在职学习,在政策和资金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建立教师联系行业实践的机制,通过对实习学生的管理来实现教师与行业的互动。3.中职学校加大力度引进行业、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作兼职教师。坚持“内培、外引”一起上,“名师、双师”一起抓。打造了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后,前面所谈到的教学内容的重构和一体化教材的开发就可以轻易做到。
四、结语
篇2
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应该避免将理论和实践区分开来,优化课程内容,合理安排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应该包括会计的基础理论知识,反映学科的基本理论,主要方法,时展的前沿问题。课程结构应该合理确定开设时间,不同课程之间能够有效的进行衔接,让学生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能够提高自己某方面的专业技能,更好的胜任财务会计具体工作。为了实现课程设置的一体化,应该打破传统学科知识体系,根据就业市场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要求,将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内容合成一门专业综合课程,促进理论和实践知识的融会贯通,从而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让学生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既掌握理论知识,也提高实践技能。
2工作技能与理论知识一体化。
工作技能需要通过会计专项实训来掌握,让学生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能够掌握财务会计工作内容和工作要点,能够熟练的处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具体工作包括出纳、往来核算、成本核算、报表编制、会计主管等,让学生通过实训能够熟练掌握这些工作岗位的技能,胜任这些工作的需要。在学生通过专项训练之后,熟悉工作流程,明确学习目的,明确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的需要。并根据岗位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理和归纳,激发学生对会计实训岗位的兴趣,促进学生通过实训更好的掌握教学内容,也有利于实现教学和实训的有效对接,促进会计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
3理论学习与知识应用一体化。
主要是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会计岗位综合实训,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会计岗位所需要的各种专业技能,从而胜任会计工作岗位的需要,能够让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自己综合实训技能的提高。同时在知识应用过程中,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会计业务之间的关系,明确财务各工作岗位的要求,更好的应对实际工作的挑战,促进自己综合能力的提升。
4教学队伍与考核制度一体化。
篇3
关键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随着会计学理论、会计法规与制度以及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电子信息处理与传递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对于企业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和管理策略的深远影响,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以及娴熟的信息技术运用技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旨在培养实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在目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已基本上成为共识。那么如何实现这一教育宗旨呢?具体到电算化会计教学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电算化会计的实践性教学。这里就开展会计电算化实训谈几点看法。
一、必须把对电算化会计的认识放到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
目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理论教学占主导地位,在专业课课时中安排了各类传统会计课程,电算化会计课程安排的课时不多。随着教育的发展,各个学校都认识到了实训的重要性,在教学计划中逐渐增加了实践时间,但主要集中在纯手工操作上,包括成本会计、审计等,依靠的还是一张桌子一套习题一支笔,信息化元素很少。但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促使会计核算、管理的方法、理念有了很大改变,认识到会计信息电算化的重要性是提高相关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前提。
二、我们必须认清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现实情况
在我国目前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学生的主体是初中毕业生。他(她)们年龄不大,学历不高,社会实践很少,接受会计专业知识的能力还比较弱。这在具体实训过程中应该有所关注和区别。此外,学生们在对待财务核算管理上不会从管理的角度看待问题,容易单纯地将会计电算化理解为会计核算的电算化,这使得无法更好地理解会计电算化的核心——管理电算化。加上课时不足等原因导致授课内容上不得不做一定的限制和修改,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实训的效果。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我们的学生就业时所面临的工作不会太过于复杂,而且目前能够真正实现管理信息化的企业也不是太多,过分提高实训目标和要求也是不合适的。
三、我们必须认清实训目标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学校如同生产者,学生就是我们的产品。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取决于社会需求。根据最近一份对400家大、中型企业的调查报告显示,调查的企业中,90%的企业开展了会计电算化,但是66%以上没有丢掉手工账或手工账与电脑账并行。企业不敢丢掉手工账的主要原因是怕丢失会计资料、有关人员的计算机运用水平低和管理不规范;同时软件公司售后服务质量有待提高。90%以上的企业主要运用会计软件的总账和报表处理功能,其次是工资和固定资产核算功能,电算化整体状况基本处在替代人工记账、算账、编制会计报表的水平。虽然这不能代表全部,但从某种程度上讲,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还处于电算化起步发展阶段,我们对学生的培养不能脱离这个实际。目前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目标应该定位在培养中等电算人员。他们能够借助相应软件平台并运用一些信息化工具,处理会计业务,准确及时提供各类相关信息,解决一些日常维护问题,参与部分企业管理。这在我们的实训教学中应该得到重视和体现。当然,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实训目标和内容都应当做适当调整。
综上所述,在开展电算化实训过程中需要更加合理全面地考虑。第一要合理安排时间和时机。目前不少学校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会计电算化课程课时所占比例很小。为适应课程需要,老师还要传授部分管理学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知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生只能学到一些基本原理和简单操作,根本谈不上系统掌握和熟练操作。有的学校虽然安排了实训时间,但却包含在了正常课程教学时间内,并没有增加学习课时。要更好地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学生,可以对部分相似课程进行整合,腾出课时满足实训的需要。其次,实训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完善十分重要。作为学历教学,系统合理的电算化实践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会计软件的操作使用(电算化专业学生应掌握至少两种软件的使用);Excel操作和使用,学生应掌握使用Excel动态图表的操作;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管理(包括单机版和网络版);企业财务信息电算化仿真案例实践,包括电算化审计等,并注意引入企业综合管理的理念。之所以把Excel的操作和使用放到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是因为Excel在我国普及率非常高,用Excel可以较灵活地实现商品化会计软件开发中的编程功能,而且可以直接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如进行工资、固定资产、应收应付等项目的一般核算等。第三,我们还要注意防止或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会计电算化是一种思想,而不是一种简单操作。电算化实训教学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很多实训由于时间、理解不同、老师业务水平或其他原因,会演变成为某一个财务核算软件的简单操作练习。其实就是把一套数据按照顺序输入电脑,经过反复练习,但学生到最后也只是知道这个软件的基本操作,那如果参加工作后面临另外一种软件环境呢?重基本会计核算而轻视了核算的目的——监督和管理,这不可取。会计电算化的真正优势不是简单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而是更加规范、系统、快捷地参与企业相关监督和管理。如果这种认识或做法不转变,就会出现一个有电算化上岗证的同学到了单位连一张内部生产所需的下料单都不会开的情况;或由于涉及较多计算机和网络的知识,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一个计算机专业教师辅导讲授会计电算化课的情况。当然,把对会计电算化的理解运用到实际中还需要努力和时间。
2.学校教育和社会培训相结合。不少软件供应商看中学校的培训资源,会主动和学校联合搞培训。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社会职业培训相辅相成,通过社会培训可以及时反馈社会需求,以便及时调整学历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特色课程和教材的完善,并推进专业结构的优化和新专业的设置。学历教育的系统性和规范性,可以不断提高社会培训的职业教育层次,使学生不仅掌握熟练的职业技能,而且具备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篇4
关键词: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改革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共同构成现代企业会计完整的系统,二者缺一不可。但从我国实践来看,由于财务会计属于法定会计,是企业必须依法开展的,并且改革开放以来,财务会计作为一种商业语言,要不断地规范(包括国内的统一和与国际惯例接轨),以适应市场经济和国际经济交往的要求,因此,在政府的主导下,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受到企业高度重视,得到日益完善。相反,管理会计不是法定会计,它的应用与否以及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完全取决于企业内外部的条件。外部条件包括市场竞争程度、竞争的公平性、企业约束与激励机制的健全程度、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实用性、管理会计人才供应的数量和质量等;企业自身条件包括企业的规模、企业管理人员对管理会计的需求、会计人员的责任感及其管理会计素养和能力等。由于我国管理会计应用的内外部条件均不完善,致使我国企业管理会计的应用不尽如人意,造成我国企业会计一手(财务会计)硬一手(管理会计)软。然而,著名的管理会计学家、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CheeChow教授早在1999年上海中国会计学博士生联谊会上曾说过,我国目前最需要的其实是管理会计而不是财务会计。实证会计鼻祖、罗彻斯特大学的RayBall教授也指出,建立旨在向国际会计惯例靠拢的财务会计准则其实只是我国国内会计问题的一个小部分,我国国内会计问题的大部分应是解决国内企业的管理问题。著名管理会计学家罗伯特·S.卡普兰(RobertS.Kaplan)、安东尼·A.阿特金森(AnthonyA.Atkinson)1999年6月在其合著的《高级管理会计》中文版序言中也写道:“利用管理会计信息改善企业经营并制定战略决策,这对我国企业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那么,如何让我国企业的管理会计也“硬”起来?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作为一名管理会计课程的高校教师,根据多年的教学体会笔者认为我们应当加快《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以肩负着为我国企业培养合格的管理会计应用性人才的重任。
那么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应如何改革?应重视“四化”,即教学素材的中国化、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教学方法的案例化和教学手段的电子化。
一、教学素材的中国化
多年来,我国采用的管理会计教材多是在引进英美国家管理会计教材的基础上编写的。
教材中的理论与方法的阐释、例题、案例、习题等均是以西方企业素材资料为背景的。很多地方并不符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因而学生学后并不能直接用于我国企业。例如,西方将直接人工成本作为变动成本,但在我国工业企业并非实行完全的计件工资制,因而直接人工成本有相当部分是固定的而不是变动的,但在讲变动成本法时我们仍然沿用西方教材的说法。再如,我国企业的期间成本包括产品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但很多教材仍沿用西方的做法把期间成本区分为产品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两项。当然,这些可能是细节问题。但也有一些重要的问题,例如责任会计,在西方管理会计教材中是针对大型企业来讲的,重点围绕着三级责任中心即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介绍它们的评价问题。但实际上特别是在我国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内部不存在利润中心,更不存在投资中心。针对中小企业,主要是成本中心的责任成本核算与控制,但对此,现行的管理会计教材却语焉不详,不具有可操作性。另外,我国企业在长期的实践中也创造了一些独有的管理会计方法,例如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班组成本核算和90年代初邯钢创造的“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经验就是典型的中国式方法,但这些方法并没有在我国的管理会计教材中予以采用。
应当说,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引进西方管理会计以来,虽然在企业中的应用并不理想,但我们还是取得了不少的经验,也有很多的实际应用案例,这些经验和案例应当充实到我们的管理会计教材和教学中去,使我们的管理会计教学素材中国化,这非常有利于我国管理会计应用性人才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的现代化
西方管理会计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基本内容体系未有改变,这些内容主要包括成本习性分析、传统成本计算(全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预测分析(含销售、成本、利润、资金预测)、决策分析(含短期经营决策和长期投资决策)、全面预算、标准成本制度、责任会计等。然而,众所周知,在20世纪50年代管理会计形成以后,管理会计的环境正在发生变化,表现在战略管理热的出现、服务业的兴起、全球化的竞争、信息技术的进步、制造环境的发展(包括适时制造和计算机集成制造)、作业基础管理(ABM)的产生等。由于环境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管理会计方法体系(传统管理会计)在相当程度上失去了与企业管理的相关性。对此,美国著名管理会计学家H﹒托马斯·约翰逊和罗伯特·S﹒卡普兰在他们1987年合著的《相关性消失了:管理会计的兴衰》一书中进行了说明。从本书和其他有关的资料,李天民教授(1988)整理归纳出传统管理会计的三大局限性:视野狭窄、观念陈旧和方法落后。笔者(2002)也曾对传统管理会计的局限性进行过探讨并将其主要概括为两点,即“上不着天”(指传统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无关)和“下不着地”(指传统管理会计没有以作业为基础)。
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西方管理会计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新的发展,这些发展包括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作业成本管理(activity-basedcostmanagement)、战略成本管理(strategiccostmanagement)、战略管理会计(strategicmanagementaccounting)以及目标成本法(targetcosting)、改善成本法(kaizencosting)、全生命周期成本法(wholelife-cyclecosting)等。另外,管理会计在服务业中的应用也受到高度重视。但客观地讲,我国《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内容基本上仍仅涵盖传统管理会计的内容,并主要以工业企业为应用对象。因此,我国管理会计教学内容急需现代化。
管理会计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就是在继承传统管理会计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管理新的需求和管理会计的新发展,重新设计整合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使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跟上时展的步伐。
三、教学方法的案例化
管理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实践性很强。同时,普通高校本科教育目标也主要是培养应用性人才。因此,管理会计教学必须注重实践,强调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法就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与20世纪初由哈佛大学创造,它主要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常为书面形式),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方法。
根据对西方管理会计教学资料的观察,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案例可以有四种:教学引导性案例、方法应用性案例、效果证明性案例、问题分析性案例。四种案例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同。教学引导性案例是在每一章节前安排的一个意在提出本章节将主要研究的内容或解决的问题的案例。此种案例,能够以来自实际的生动情景资料,在学生学习之前向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开始本章节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方法应用性案例是说明管理会计方法在某个企业中实际应用情况的案例,它可以揭示在具体企业中如何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应用管理会计方法。它与一般教材中的例题不同,例题通常高度简化,而方法应用性案例则是具体企业管理会计方法应用的真实再现(当然进行了必要加工),虽然相对复杂,但贴近实际,更有利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效果证明性案例是根据来自企业内外媒体的资料整理的客观介绍管理会计方法在某个企业应用取得实际效果的案例,此种案例一般作为阅读材料插入教材章节之中,可以增强教材的生动性和学生对管理会计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最后,问题分析性案例是一种主要供学生课下分析讨论的案例,这种案例一般在案例中要介绍相关公司的基本情况与有关的生产经营和财务成本数据,然后要求学生进行计算分析并回答案例提出的问题。这种案例对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十分重要,并且它一般要求学生要提交书面分析报告或(和)参与小组或课堂案例讨论,故也能培养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的案例化就是将上述几种类型的案例有机地运用到管理会计教学之中,发挥案例教学在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中的独特作用。
四、教学手段的电子化
管理会计不同于财务会计的一个特点是,管理会计有时要采用复杂的数学模型进行数据的加工处理,计算难度大且要求及时性强。因此,要顺利完成管理会计提供管理信息的职能,提高及时性,降低信息成本,管理会计的电算化(即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管理会计信息的处理)更有必要。在会计教学中,对于财务会计电算化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有单独的课程如会计电算化或会计信息系统来进行。但管理会计电算化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则基本没有列入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之中。这不利于学生应用计算机从事管理会计工作能力的培养,而实际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离开计算机技术是不可想象的。
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手段的电子化这里不仅指利用计算机或多媒体技术来进行管理会计知识的传授,而且是指(更主要地)管理会计的电算化教学,即将利用计算机软件处理管理会计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EXCEL等电子表格进行本量利分析,计算不同因素变化对利润的影响;可以利用SPSS统计软件的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进行混合成本的分解和成本预测等;可以利用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研究与分析系统软件进行投资方案的比较分析和敏感性分析以及利润全面预算软件演示全面预算的编制过程等。
以上提出的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四化”对于培养管理会计应用性人才将发挥重要作用。当然,要实现“四化”存在很多困难,需要各方面特别是管理会计的教学人员付出极大的努力。但是,为了培养管理会计应用性人才,促进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进而促进我国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这些努力是值得的。
参考文献:
1、刘爱东.对我国企业管理会计应用环境优化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6(8).
2、罗伯特·S.卡普兰,安东尼·A.阿特金森.高级管理会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3、(美)H.托马斯·约翰逊,罗伯特·S.卡普兰.管理会计的兴衰[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
篇5
会计学科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所以会计理论教学与会计模拟实训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两者有机衔接、紧密配合,才能显著提高教学质量。
一、会计专业理论与会计实训的衔接,突出会计知识的适用性
会计理论来自于会计实践,是会计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同时又对会计实践工作加以指导,所以学生在会计专业学习中,不仅需要构建出较完整的理论框架,而且还要树立起完整的操作理念。然而,会计专业教材是以系统讲解会计理论为主,列举的典型会计业务只是为印证阐述会计理论服务。在教学实践中,一种做法是将教材的理论知识讲完,最后进行综合模拟实训。但是经过多年实践,这种教学体系效果不太理想,因为会计专业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是系统的,与会计业务操作系统是割裂的,学生在学习中难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业务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学生普遍反映会计专业课程难学、难记、难掌握。因此,在讲授会计专业课程时都需组织配备相应的会计模拟实训资料与教材进行衔接,将三分之一的课堂教学时间和利用一定的课余时间用于指导学生实训,将较系统的实训资料发给学生,把需解决的问题交给学生,将模拟实训作为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指导学生会计模拟实训,把学生的理论思维引到与会计相结合的实际中去,通过模拟实训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会计知识的适用性。
会计专业理论教学与会计实训教学有机衔接,可以使会计理论知识由抽象难懂变为生动具体。许多理论问题根据实训需要由学生自主去钻研解决,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体会到一种成就感,以此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的讲课精力可也放在学生通过钻研而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问题上来,便于体现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各专业课程实训内容的衔接,体现会计知识的整体性
在组织各会计专业课程的实训中,不仅需要分工明确,各有所侧重,而且需要相互衔接,基础的和重要的实训内容适当重复,其中基础会计学的实训是基本和关键。完成原始凭证的简单分析和审核,记账凭证的编制,账簿的登记和报表的简单认识,使学生对会计实务的基本流程形成一个较系统的框架。各会计专业课程的实训内容在此基础上组织编制,财务会计的实训内容突出会计核算方法的应用和会计报表的编制,成本会计则突出成本计算方法的训练,财务管理的重心放在会计资料的分析利用上,会计电算化课程中的实训突出训练使用微机进行会计业务处理的技巧,其他会计专业课程也需根据各自课程的教学目的组织会计实训,使会计实训在会计理论知识衔接深入的同时得到有机衔接,循序渐进地进行模拟实训。
各专业课程实训内容的衔接有助于促进学生对会计知识形成整体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认识所学的本会计课程在整个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助于会计专业教师有目的地突出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训指导的重点,明确所承担的教学任务。
三、会计实训内容与单位会计实际衔接,增强会计实训的仿真性
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抽出较长时间到具体企业、单位进行专业实习的客观条件往往难以满足,所以在会计实训中,实训的内容应该以一个较大单位的会计资料为基础,结合专业教材的内容进行必要的增删,对会计主体的必要简介,相关资料的提供,有关经济业务的提示和说明等等。在实训中,有条件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业务分工,按照不同角色进行实训,了解充当具体单位的出纳人员、记账人员、会计主管人员时应该如何处理具体的会计业务和如何进行相互配合,了解如何纳税,如何处理购销活动、生产经营、往来结算等具体业务流程,弥补学生课堂学习中实践知识不足的缺陷,掌握书本中学不到的具体技巧,缩短从会计理论学习到实际操作的距离,也可通过实训的仿真性,使学生感到实训的真实性,增强积极参与实训的兴趣。
要提高会计模拟实训的仿真性,就要求会计专业教师走出校门,到具体单位去调查了解现实情况,解决教师实际会计工作经验不足的问题,丰富教师的社会实践知识,提高教师解决会计具体问题的能力,使其在讲授会计理论和指导实训中能够融会贯通、具体生动。
四、会计实训与会计准则制度衔接,注重会计知识的分析性
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目标。近几年,我国会计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加快,每年都有新的准则出台,并且对原准则、制度进行增删调整。所以会计专业教材往往落后于会计形势的变化,但会计实训资料往往容易及时增删修改,与最新的会计改革衔接。在会计实训中,将最新的会计准则制度为学生准备几套,使学生在实训中遇到问题能够随时查阅理解。一方面,在具体处理会计业务时能及时找到法规依据;另一方面,便于提高学生对会计法规的分析理解能力。
在会计实训中,会存在许多会计政策的选择问题,如存货的核算是按实际成本核算还是按计划成本核算,在所得税的计缴中是应用应付税款法还是应用纳税影响会计法,在固定资产折旧时是采用直线法还是采用加速折旧法。在会计理论学习中,往往注重的是有哪些方法,各自的原理特点、优点、局限性是什么。而在实训中侧重的是采用哪一种方法或哪几种方法,解决“是什么”的问题,突出具体应用。但只有根据具体问题分析和查阅理解有关的法规规定,才能解决“为什么”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