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写作课程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30 09:47: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应用写作课程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应用写作课程论文

篇1

[关键词]写作课程 实践教学 改革

[作者简介]王焕玲(1972- ),女,河南南阳人,南阳理工学院文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写作教学。(河南 南阳 473004)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5-0167-02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和理论,具备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较高的文学审美鉴赏能力,系统掌握文化传播或中文教育理论及相关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近些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网络编辑、报纸杂志编辑、办公室文秘、广告文案策划与写作等工作,这些岗位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写作能力都有比较高的要求。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而言,写作能力是最能彰显本专业人才优势的素质之一,也是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一般都会开设基础写作、应用写作、广告文案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等写作类课程,这些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学生写作能力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一、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类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程开设缺乏持续性和系统性。写作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应该贯穿大学四年的学习之中,并且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应学生的就业需要。但是目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写作类课程一般只在低年级开设,缺乏写作能力训练的连续性。

2.课程重理论、轻实践。为了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必须在课程理论讲授的同时设置一些实践教学环节,但是很多高校的写作类课程在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上尚属空白,即便有的安排了实践教学环节,也被教师安排为课堂练习,没有真正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提升写作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无法得到实现。

3.缺乏激励机制,无法调动教师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实践教学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但是由于目前高校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导致写作类课程的任课教师缺乏进行实践教学改革的积极性,致使实践教学流于空谈。

二、调整专业课程体系,科学设置写作类课程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从专业的高度来设置写作类课程,保证学生每个学期都有写作类课程,保证每位学生在大学期间都能够有专人负责指导和监督,保持写作训练的连续性,让写作能力训练不断线。从一年级开始结合学生的其他专业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逐步开设基础写作、应用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广告文案与写作、应用写作综合训练、企业内刊编辑、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课程,这样从基础知识和理论到具体文种的写作到综合写作,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1.第一学年:奠定基础阶段。新生在入学伊始,教研室便为其指定专业指导教师,由专业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大学四年的专业发展,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趋向,为其制定明确的专业发展目标。写作能力是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之一,专业教师应对学生四年的写作学习提出指导意见和明确要求,可要求学生四年中完成100篇文章的写作任务,每年完成篇目在25篇左右;写作类课程的考试成绩必须为良;必须在校内文学刊物和网站上发表一定数量的文章。

2.第二学年:技能练习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开设基础写作、应用写作两门基础课程。基础写作课程主要讲授写作的基本理论及知识,教会学生如何提炼文章的主题、如何选取材料、如何布局谋篇、如何锤炼语言等,从各个环节教会学生基本的写作技巧和方法,要求学生能够在赏析佳作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基本文体写作。在基础写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设应用写作课程,教师通过对各种应用文体知识和写法的讲解,通过各种应用文体训练,使学生能够进行行政公文、事务文书和专用文书的写作。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完成30篇以上的作品。

3.第三学年:专业提高阶段。在第二年的基础上使其进一步学习新闻文体和广告文案的写作,要求学生能够在校内外刊物上发表一定数量的新闻稿件,能够进行简单的广告文案与写作。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很大一部分会进入企业,从事企业文化宣传工作,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有必要开设一门企业内刊编辑课程,这门课程开设时可集中进行,教师通过带领学生走进企业,使学生接触企业内刊,了解内刊运作的程序和编辑组稿的要求,指导学生参与企业内刊的编辑。这种集中实践的形式,将会很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特别是新闻文体的写作能力。学年论文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必开的写作课程之一,这门课程一般开设在三年级的下学期,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写作技能的基础上初步进行专业论文的写作,这门课程能够使学生在较高层次上对专业知识与写作技能加以整合,培养专业的审美体验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表达能力以及专业论文的写作能力。

4.第四学年:应用验收阶段。在这一阶段,可以设置三门综合性的实践课程:应用写作综合训练、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应用写作综合训练课程主要通过为学生设置相关实践情景,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进行各种文种的写作,强化之前的写作课程的理论及能力,使学生具备较高的应用写作能力;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必须进行的专业论文写作环节,也是对学生四年来专业课学习的总结和验收环节,训练和测试学生的专业综合研究能力和专业论文写作能力。

三、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1.增加写作类课程课内实践时数。为了突出学科的应用性,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汉语言文学专业大都开设了应用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广告文案与写作等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是由于传统思维定式的影响,写作类课程的教师往往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在制订培养方案的时候,这些写作类课程的实践时数或者为零,或者比例相对较小,即便一些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安排了写作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但是由于受到学术型、理论型教学模式的影响,这些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往往被理论授课环节所替代,课内实践环节往往形同虚设。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必须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写作类课程实践环节的比重,最好能将理论与实践的比例保持在31 的水平,这样才能将实践教学落实下去。另外,为了确保实践教学环节能够确实被执行,我们还应该有详细的课内实践大纲。

2.开设写作类集中实训课程。为了强化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应在高年级开设不同种类的集中实践课程,如应用写作综合实训、企业内刊编辑等课程,这些课程既有对学生专用文种写作能力的综合训练,也有对学生专业综合写作能力的训练和考核。这些集中实训课程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模式,让学生利用这个机会参与到实际工作中,提前了解未来的工作岗位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具体要求。例如担任应用写作课程、企业内刊编辑课程的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相关企业,使学生在企业集中实习,参加企业的行政工作和企业内刊编辑工作,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了解行业对专业能力的需求,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读写能力和采编能力。

3.搭建校内外实践平台。写作能力的培养不仅仅需要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需要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练习。因此学校和写作课程的教师应该为学生搭建良好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文学刊物和校园网络,使之作为学生习作发表的阵地,鼓励学生参与院校的文学刊物,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校应该加强对外联系和合作,建立多家专业实习基地。学校可以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把学生分期、分批地派到企业,参与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和文化宣传工作,例如撰写日常行政工作文案、企业策划宣传文案、企业内刊文案等,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真正了解到行业对学生写作能力的需求,从而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更好地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也更早地适应了社会的需求。

四、实施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开展实践教学

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包括汉语阅读能力、汉语写作能力和交际能力等。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为了重点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督促学生加强平时的写作,需要给每位学生指定一位责任导师,由导师负责指导、监督、跟踪学生的写作。为了加强写作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也需要写作课程的任课教师投入极大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目前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无法深入推动,其原因之一在于任课教师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深层的原因是高校缺乏对实践教学环节工作的激励机制。指导老师为学生批改文章、带领学生参加企业实践活动总是在课外进行,教师不能得到任何形式的补助,而且这些活动耗费教师很大的精力,使其无法集中精力搞科研,而社会实践的成果又无法作为教师晋升职称的要件,因此许多教师在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将实践教学环节改为理论环节,把学生禁锢在课堂内、书本的教条上,使写作课程的教学与社会严重脱节,背离了设置写作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初衷,也就无法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这是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面临的一个普遍的问题。

因此,要提高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必须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必须使专业指导教师有足够的热情和精力,这就要求高校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实践教学改革,鼓励教师深入企事业单位顶岗实习,积累实践经验;对积极参加实践教学改革的教师实施资金补助;对参加实践教学改革的教师在职称评定时予以职称晋升政策的倾斜;为教师创造实习、实践环境等,这样才能激发教师指导热情,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紧密结合实际,探索各门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

各门写作课程的教师要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课程自身的内容和性质,逐步探索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基础写作课主要培养学生基础文体的写作能力,教师可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鼓励和帮助学生创办文学刊物、利用网络平台写作等方式进行实践教学方式的探索,特别是在当今网络技术发达的时代,基础写作课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撰写博客文章,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应用写作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应用文种的写作能力,教师可通过创建新的实训模式、编写切实可行的实训方案、校企合作办刊等方式进行实践教学探索;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实践性较强,更应该创建开放式互动式写作教学平台进行实践性教学改革,而不是拘泥于传统的文本和案例,应该想办法把学生拉出校园,发现身边的新闻,随地取材,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采访与写作能力;广告文案写作课程也要研究各行业对广告文案写作教学的要求,探索课程的实训模式,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和写作能够与社会实践接轨,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潘连根,王静义,李佩伦.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研究版,2000(1).

篇2

[关键词]应用文写作 独立学院 运用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2-0101-01

写作能力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近年来,许多大专院校相继将《应用写作》这门课程列为基础课程,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社会输送能力全面的人才。目前,尽管各种应用文写作方面的著作、论文、课题研究在不同的层面上都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其研究成果相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步伐而言还是缓慢的,主要原因还是教学的成果在学生的实践当中得不到充分的体现,理论和实践无法结合得紧密。本人通过对自己所在的独立学院在《应用写作》课程的运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总结出以下几个要点,希望在独立学院探索这门课程发展的道路上能够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一、学校对《应用写作》课程的认识不够深刻

虽然目前很多大专院校都开设了这门课程,但是对这门课程的认识存在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在独立学院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专业限制。有些独立学院只针对中文系的学生开设《应用写作》这门课程,而且所教文种也非常有限,多是针对中文系学生对口的工作岗位来教授文种,例如:事务文书当中的计划、总结、简报;行政公文中的通知、通报、会议记录、请示等。其弊端就是不能满足实际情况的需求。另外,有些独立学院,例如我院,对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开设这门课程,又体现出专业限制另一个方面的问题,主要是教学上问题。我院属于法、文、理、工等多学科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财经类本科院校,那么除基本应用文的文种(包括事务文书、科技文书中的毕业论文)外,又侧重教授与各自专业有关的文种。这种教学方法运用到实际当中又是不太现实的,这对课时、师资力量方面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但是采用“一勺烩”的教学方法得不到良好的效果,因为有些学生就会有“这个东西我以后也用不上,离我的专业远,学来做什么”的想法。

第二,学分设置。近年来,《应用写作》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虽然作为一门必修的基础课,但长期以来处于被淡化的边缘地位。《应用写作》课程既缺乏专业课的权威性,也没有像英语四、六级那样得到充分重视。一般独立学院的《应用写作》都是在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各开一学期,一般每周只有2课时。《应用写作》课程的学分权重也低,专业课每学期有3~4学分,英语有4学分,而《应用写作》课程的学分一般集中在2学分,这很不利于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二、学生自身认识的不足

学生在学习《应用写作》时会产生这种心理:“应用文是讲求实用性的,实用摆在第一,实用了也就有效率了。因此,要先来学习那些‘实用的’,‘实用的’但目前用不上也不着急学。”这种心理就会首先影响学生对应用文写作重要性的认识。这个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应用文是文章的一种,但它绝对不同于文学写作。应用文讲求实用性,是为了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的,它是为“用”而生。但很多学生却认为,应用文写作只要熟记格式就行,其余的跟中学时写作文差不多,而且写作文是中国学生都会的。然而事实上却是学理工的写不好实验报告,学财经的不会写经济类文书,学管理的写不出组织策划书,学商业的写不好商业广告,学文秘的写不好事务文书,要毕业的学生找工作写不出合格的毕业论文和求职书,个别的连专用书信都写不清楚。这些问题的产生除了教学上的问题外,主要还是源于学生自身认识上的不足。

三、理论付诸于实践的时机限制

《应用写作》课程的开设时间一般是在大三的下学期、大四的上学期,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记忆深刻,在学习后能够马上运用到实际当中。承接上面谈到的两个因素,问题又延伸到另外一个层面,那就是学校和学生的认识都提高上去了,但是理论付诸于实践的时间差让一切努力后得来的成果又打了折。近年来,就业竞争激烈,使学生参加正规实习的机会也大大减少,而独立学院的学生在进入大学时的门槛较低,在竞争大潮中处于劣势的相对较多。教师在课堂上的模拟或者课后的作业,不管怎么逼真,都无法与真正的实践相媲美。这样学生会产生懈怠的情绪,只是照葫芦画瓢地完成作业。还有好多毕业了的学生在工作后跟老师反映了一些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多数是关于应用写作方面的问题。这就反映出,应用文写作的理论是必须要同实践紧密结合,在实践中获得写作的经验。

据统计,人们每日所接触的书面文字中,95%甚至更多的是应用文。显而易见,应用写作已经是现代信息社会快速、准确、灵活地传递信息的需要,是成为信息社会人们传播信息的基本工具和竞争、谋生的一种手段。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要能写诗歌小说,但是一定要能写工作或生活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得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因此,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针对上面的问题,搞好研究和教学改革工作,在对更多严峻问题探索的道路上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朱希祥.大学应用写作构筑新的框架体系[J].应用写作,2003(3).

[2]林家梁.加强应用写理论与实践的研究[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

篇3

关键词应用写作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A Study of the Reform on the Practical Writing Course in Vocational College

LI Yunyun

(Qingdao Hotel Management School, Qingdao, Shandong 266100)

AbstractPractical writing competence is the essential ability for college students. However, there exist som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the course, especially in colleges. To meet the need of talent cultivation and highlight the utility and humanism of the basic courses in college education, this paper is probing into the reform of two aspects: to arrange teaching program reasonably and establish new testing mode; to rebuild the system of practical writing based on the teaching materials.

Key wordspractical writing; course reform

1 《应用写作》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授课中所有专业授课内容统一,缺乏针对性

过去,大部分高职院校所有专业的学生用的是同一本教材,学的是相同的内容。但教学实践表明,应用文文种众多,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学生传授如此众多的内容并要求学生掌握,是不太可能的。况且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对各类应用文体的应用情况因专业而不尽相同,各有侧重,所以这种“一锅烩”的授课方式损害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导致学生对与自己工作密切相关的应用文种的学习不深。

1.2 授课时间安排不当

以往教学中,《应用写作》作为公共基础课,大多被安排在大一授课,有许多学生没经过实习,并没有切身体会到应用文写作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往往导致对本门课不够重视,从而缺少兴趣和积极性。

1.3 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缺少革新

以往教学中,教师虽在教学上花了很多精力和心血,但往往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大都局限于“教师讲授为主,黑板加粉笔为辅”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不够丰富,课堂容量不大,难以激发学生兴趣。鉴于此,必须对《应用写作》这门课程做出改革,力争使这门课程有一个比较崭新的面貌。

2 《应用写作》课程改革方案

2.1 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建立新的课程教学考试模式

从教学实践出发,建议高职院校考虑将应用写作课程安排在学生实习之后。学生在实习以后会充分地体会到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性,对普遍感到困难,在实际工作中又容易出现差错的文种,在工作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文种都有切身体会,学习中针对性大大增强,学习热情也就会比较高涨。

另外,《应用写作》教学要真正提高水平和质量,其开放互动的教学思想一定要在评估体系和考试策略之中得到充分地体现。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应用文写作课程的目标和性质,我们应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注重职业能力培养和实践能力培养。

2.2 从教材入手,重新构建应用写作内容体系

2.2.1 建立“项目化模块”的课程结构

根据专业需要,调整教学内容。依据对相应的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按照素质本位、能力核心原则,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确定教学重点,注重将专业知识和写作技巧相融合。授课过程中,除讲授各专业学生普遍通用的应用文种外,教师应该根据不同专业即今后学生工作需要,介绍工作中实际使用的应用文体。如针对工商学院专业学生,注重经济文书、市场调查报告、经济合同等的讲授,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加强导游词的讲授训练,物业专业侧重通知及法律文书的写作等,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素质与能力。

2.2.2 确定“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方案

为使学生适应本专业的就业环境,课程注重强化训练学生的“三动”能力(动手、动口和动脑能力)。所谓动手能力训练,就是以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进行写作训练,如采用情景模拟写作、现场写作、案例写作、病文修改写作、一个题材多种写法的写作和课外社会实践的写作等。所谓注重“动口” 能力训练,是指训练学生大声朗读优秀例文,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练习“出口成文”。所谓“动脑”能力训练,即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积极动脑思考,通过多种形式训练学生的写作思维,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2.3 重视实践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应用写作有着非常明确的实用目的,因而在应用写作教学过程中重视实践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学生身临其境参加社会活动,亲自搜集材料,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写作任务。例如会议纪要的写作,可安排一次会议,写出会议记录,在会议记录的基础上写作会议纪要,或者编发简报,如果是涉及双方的会议,还可练习写一份合同。可以把学生的应用写作学习和课余的实践操作活动结合起来。如为运动会、学代会写开幕词、闭幕词、会议通知、会议讲话稿等。通过实践活动,就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

2.2.4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突出能力培养

(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一定的职业情境,使学生置身于某种特定的写作情境之中,以角色的身份构思写作,从而顺利快捷地完成写作。如“诉讼”文书的写作,教师提供一个法律方面的案例,由学生分别扮演法官、原告与被告。

(2)项目教学法:这是一种通过让学生合作完成某一特定项目和任务以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如策划文书写作,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市场调研、营销策划、与企业洽谈等综合项目,之后根据各自掌握的材料合作写出应用文。

(3)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引入、案例分析、案例设计等环节,让学生在讨论和重新设计中去发现、去创新。如“经济合同”的教学,给学生提供正反两方面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判断,并且修改完善。

(4)多媒体教学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上,利用视听媒体和课件的演示,提高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和互动性。同时,将课程教学资料在校园网上,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方便学生在课外能够利用网上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还可通过E-mail向老师求教,递交作业、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等。

2.2.5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从事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师资队伍中,教师多为中文专业出身,多是出校门进校门,再由教汉语言文学课改行教应用写作课,许多文体连教师自己也没写过,十分缺乏应用写作实践经验。因此,要加强专业学习和培训,以提高教师的岗位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定期做一些文秘工作,或者到相应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去挂职锻炼,切实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只有当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时,应用写作课的教学质量才会出现一个质的飞跃。

总之,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高专院校管理类专业来说,重视应用写作课程的建设应该是当务之急。希望应用写作课程建设引起更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希望应用写作课程建设之路越走越宽广。

参考文献

[1]周宏.对高职应用写作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01(9).

[2]管军.高职应用写作教学改革刍探[J].重庆财经职业学院院报,2008(7).

[3]张忆平.高职院校应用写作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新疆职业大学院报,2003(3).

篇4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应用写作 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王子海(1982- ),男,河北衡水人,唐山学院文法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应用写作、基础写作、汉语写作。(河北 唐山 06300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141-02

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社会有着明确的需求标准,简言之,能“说”会“写”。其中,“写”又被重点凸显出来。首先,就业单位需要学生能够胜任文字撰拟工作,特别是一些专业文书的写作,成为单位不可替代的“一支笔”;其次,单位在工作别注重思想与观点的表达,书面表达能力也成为每个员工必备的能力;最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应聘文秘、办公室工作人员、文字撰拟、助理等具体岗位时,把自身的写作能力作为重要的条件推荐给招聘单位。所以,写作能力成为汉语言学生专业能力中的核心能力,成为衡量该专业毕业生水平的重要参考条件。

应用写作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以培养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为教学目标,以常用应用文书写作的技能训练为教学重点,在应用写作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应用文写作知识、写作方法、写作规律。因此,这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操作性的课程。很多学校十分重视该课程的设置,学生也想通过课程的学习真正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为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教学内容的应用性缺失、教学方式的落后、实践环节的形式化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师疲于应付,根本无法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方式的转变、实践环节的创新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力图探寻一种规范、有新意、能够形成教与学、学与用良性循环的途径,真正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

一、写作基础理论知识中的应用性体现

写作,特别是应用写作基础理论知识中重点突出两个要素:谁来写(写作主体),写给谁(写作受体),教师与学生往往忽视要素知识背后的应用性本质,重含义解析,轻内涵理解,所以,教学内容的调整需要从这两个方面重点展开:

1.写作主体的应用性体现。写作主体,就是进入写作思维和写作行为中的人。教师应该把知识转化为应用的艺术传达给学生,而不是一味地讲知识、讲特点、讲认识。所以,要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性,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融合:首先,培养主体的角色意识。应用文体的写作主体应充分考虑自身的角色,认定角色后才能开始进入写作状态,比如作者是秘书,承担着秘书岗位职责、文书写作职责双重角色。其次,培养主体的服务意识。写作的主体在很多写作环境下并不是为了自身的情感表达而进行写作的,一旦成为第二写作主体,有了服务对象即第一写作主体,那么第二主体必须具备服务意识,才能实现写作目的。最后,培养主体的目的意识。主体的目的意识能够时刻提醒、修正、预设写作的过程,影响写作的方向,必须加以重视,秉承写作目的的写作才能体现第一写作主体的意图,实现写作的效果。

2.写作受体的应用性体现。写作受体是指写作活动中接受信息的人。它的存在与否关系到写作活动能否最终完成,因此写作受体是写作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写作受体与传统的读者并不是一个概念,受体是针对于主体而言,读者是针对文章而言。以公文写作为例,公文的受体按照行文方向可分为:上级、下级、平级。根据不同的写作受体,写作主体在行文语气、行文用词、行文表达过程中就应采取不同的策略,实现写作目的。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形式与内容的互补性

应用写作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或者注重形式的介绍,或者强调内容的完整,学生则容易形成重形式、轻内容的习惯,导致课程结束后,学生很快将形式的部分忘掉,不会内容的书写,最终课程没有实现教学目的。所以,应用写作教学必须将两者合理地进行融合,形式即格式是面,内容即事项是点,本质是通过内容的铺开,将面补充完整。

1.形式中的内容解读。以公文为例,应该首先为学生提供一个公文总体形式与内容的撰写策略模式,结合每个文种讲解特殊情况的处理,才能让学生在写作共性中思考个性,在写作个性中反省共性。如应用文体中的标题撰拟,根据自身的写作教学经验,给学生一个规范的标题模式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公文的标题由三部分组成:发文机关事由文种,那么这三个部分又通过什么来连接呢?“××市人民政府关于号召全体公务员向××同志学习的通知”,这个标题中由介词“关于”、助词“的”来连接。所以,进一步总结出由“关于”等介词加上主谓结构组成事由连接文种,如“××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务员工资待遇调整的通知”;“关于”等介词加上动宾结构组成事由连接文种,如“××市人民政府关于国庆节放假的通知”。这样,从连接词、语法等方面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了公文标题的写作。

关键是这三个部分形式中的内容解读,标题主要为了实现什么写作目的。第一,告诉读者,是哪个机关单位发文,对方是否有权利发文,发文单位的级别高低。第二,告诉读者,谁来为这篇公文负责。单纯的上下行文很好理解,遇到多个单位联合行文就要考虑谁是第一负责人或者单位了,所以,联合行文中单位按照责任大小排列。第三,告诉读者,为何发文,即发文的理由是什么,事项是什么,内容是什么,要求是什么等。第四,告诉读者,发文者与自身的关系,是源自上级、下级,还是平级。所以,发文单位要全称出现。

2.内容中的形式策略。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实现应用文体的写作目的是教师考虑的第一要素。那么,如何到达这一目标呢?途径与方法又何在?

所有应用文体的各个文种,学生认为最难写的是第一部分。而各个文种最初体现的绝不是立刻通知对方你要做什么,怎么做,而是通知内容的合理性、合法性、合情性的叙述。这也是后面主体的展开、主体的要求与期望相辅相成。以公文中的行文依据为例:(1)行文的背景:行文的大背景是前提、原因、条件,这是行政单位具体行政过程中管理视野的体现,从大局出发,关注全面工作,为自身在行政工作中规范行政行为提供标准与参考。(2)上级的相关活动或者具体要求:发文事由中对于上级相关活动或者要求的关注更是一种行政归属的体现。对于自身工作的安排也是上级单位工作计划的一部分,在安排过程中,上级的相关活动及精神是公文写作中行文的原则,也是行文权利的保障。(3)本单位前期工作:公文写作中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具体而明确,这是行政事业单位行政行为的连续性决定的。所以,发文依据中重要的一环就是针对此次工作之前所召开的相关会议、作出的相关要求、举办的相关活动、确立的相关精神。(4)具体公文的回复:公文写作中最为直接的行文依据就是对先期存在的公文的回复,比如批复往往对应着请示产生,通知可分为批转类、转发类等。所以,发文依据中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把公文写作先期存在的公文标题并发文字号作为依据来写合情合理。

形式策略告诉学生,行文的依据可以按照下面的顺序来考虑安排写作内容:国家宏观层面―专业、行业背景;上级工作、活动―本级工作、活动;前期工作―目前工作;群体―个体。而行文的背景、意义、目的,行文核心事项的组织安排、行文希望、要求都可细化为具体的行文方向,为应用文体的写作内容实践提供行文的形式策略路径。

三、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

1.课程设计的设置与实施。应用写作课程可以根据课时设置与专业特点设置课程设计环节,采用工作过程中系列文种实践模式。如一个单位在年终总结活动中会依次产生四个文种:首先,×××关于年度先进个人及先进集体选拔的实施意见;其次,×××关于召开××年度先进个人及先进集体表彰大会的通知;再次,×××关于表彰××年度先进个人及先进集体的决定;最后,×××(领导)在××年度先进个人及先进集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稿。学生也可以根据课程设计的要求,独立选择一个虚拟工作环境,设置一次活动,以上级单位的名义行文,以下级单位的名义回文,如请示与批复。以小组的形式完成课程设计的内容,其中必须注意行文的相关性及连续性。

这类课程设计最好选择相关课程教师参与评判,如秘书实务、秘书学原理、现代汉语、领导学等课程教师。他们分别从各个专业角度进行考核,给学生提供专业角度的意见,最后,应用写作教师参与文面形式、内容的评判与考核。

2.角色分配式的写作实践与训练。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有一部分会进入行政事业单位,所以公文写作内容必须进入其实践环节重点训练。熟悉掌握常用公文必须按照级别区分来进行训练,如学生进行分组,第一组为上级,根据设置主题下文,注意行文的语气、内容的组织安排、行文的要求与期望部分的重点训练;第二组为下级,根据上级来文选择文种进行回文,注意回文的语气、内容的组织安排、行文目的的实现部分的重点训练。两组互换位置进行第二次写作实践训练。

3.根据学生实际需求进行写作实践与训练。对于大一的学生而言,基础写作知识的理解掌握是重点。很多学生保留着高中写作思维惯性,善于提论点,进行论证。实际工作需要的往往是叙述、说明为主的表达方式。所以,设置叙述性、说明性较强的工作总结、计划、报告等文种的训练效果较好。

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采取各类专业文书的实践训练。因其具备了基础知识,而各类专业文书的学习如理论文体中的学术论文则是专业性、学术性、理论性较强的文体,需要教师结合其他专业知识,比如文学史、语言学、文学理论来讲,这样,与其他课程的学习形成了知识的互补与应用,往往效果较好。

对于大四的毕业班级而言,就业单位急需的实操性文书是学习的重点。机关事业单位对应着公文、企业对应着日常事务文书、学生应聘对应着求职文书、考取公务员对应着申论写作,所以,满足了学生的实际就业需求能够吸引学生更好地进行写作实践训练。当然,这个原则也可以贯穿整个大学学习过程。

4.突出日常实用性的写作实践与训练。通过很多学生的信息反馈,在其家庭生活、学习、实习过程中,一些日常经常使用到的应用文体更能够吸引其兴趣。如有的学生家中举办重大的宴请活动,需要他拟定请柬的写作内容,开幕词、闭幕词等具体的礼仪文书。及时了解这些学生的需要,突出应用写作课程的实用性,可以针对一部分同学设置写作实践,也可以推广到整个班级,在满足其需求的出发点上实现写作实践训练的目的。

应用写作课程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如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信心成为课程改革的关键。从教学内容中的基础知识的应用性体现开始,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及教学实践环节的设置与训练能够满足其岗位工作需求、自身生活需求、社会角色需求,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才能得以确立,课程的教学目标才能够实现,这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写作课程改革的初衷。

[参考文献]

[1]奉海春.高校公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南方论刊,2012(10).

[2]骆鹏.基于Moodle的高校写作课程教学重构[J].课程与教学研究,2009(3).

[3]刘文球.浅议“应用写作”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0(3).

[4]王海兰.关于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2(12).

篇5

1.课堂所教与岗位所用衔接不紧密,动力不足高职学生写作基础薄弱,能力不高,本应当努力补足短板才是,可事实上学生对应用文写作的热情并不高。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应用文写作对口的主要是文秘、宣传等岗位,而职校毕业生只有少部分人真正希望从事这类职业,再加上大多数单位或企业的专业技术岗位对应用写作能力要求不高,甚至有些专业技术岗位很少或几乎用不到应用写作,这给不少人造成了一种错觉:认为应用写作不重要甚至可有可无。虽然学校、企业、教师和学生都承认应用写作能力的重要性,但与有凭有据的专业技能与显而易见的口头表达能力相比,写作能力不显山不露水,更像是一种隐性能力,在就业压力下,职校生的当务之急当然是发展显性能力,因而学习应用文写作的动力不足。

2.课堂讲多写少,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急需更新和改变应用文写作本来是一门实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是现在的教学情况是,教师理论讲得多,学生动笔写得少,学生实践锻炼更是少之又少。这种情况的产生是有原因的。首先,教师教学时间及条件有限。应用写作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不可一蹴而就,传统高职三年制的培养模式,往往只有一个学期的时间来学习应用文写作,限制了应用写作能力长效培养机制的建立与实施。如一些实践性强的应用文(调查报告、实习报告等),由于教学时间及条件的限制,课堂上只能是“纸上谈兵”。其次,学生写作水平不高,写作意愿不强。有些应用文体,如请假条、通知等感觉太简单不愿写;有些难度高的,如论文、报告等又不会写,时间也不允许。这又进一步限制了教师布置学生写作训练的范围。最后,以校园生活为主的高职学生们实际使用应用文的机会较少,导致他们实践训练的机会太少,这是客观现实条件的制约,单凭任课教师的努力可能无法改变。教材方面,虽然现在面向高职高专的应用文写作教材数量众多,其中虽不乏高质量的作品,但是面对中高职五年一贯制教育这种培养模式,应用文写作教材的跟进、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更新势在必行。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为应用文写作教学带来了新的契机。及时针对五年一贯制培养学生的实际水平编订全新的、与其专业紧密结合的应用写作教材,在内容、教学模式上不断更新,使其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及专业实际,或许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

3.乘职教改革之“东风”,推进应用文的写作教学与专业相结合2014年,对于中国职业教育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前所未有。不仅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做出了重要指示,国务院还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这是21世纪以来第三次以国务院名义召开的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更让人振奋的是,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这些密集而重大的举动,引起了海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有人发出感叹:“职业教育迎来了春天”。国家对职教的重视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好前景,必将为应用文写作课程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而应用文写作教学要想推陈出新,就必须紧跟时代脚步,把握社会发展脉搏。纵观应用文发展历史,几乎是每加一门新学科、每诞生一个新行业,应用文往往就会像水和空气一样成为它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心理学的诞生,催生了各种心理学的测试量表,还有大量的调查问卷,基于这些应用文体,心理学家得以窥知人类内心的秘密。如现代医学检测技术的使用,催生了各种检测表单,催生了反映身体健康程度的体检报告。如随着现代传媒的发展,催生了各种报道、广告、海报等宣传性的应用文体。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密切关注行业信息,抓住行业发展与应用文之间的共生关系,积极推进应用文写作教学与专业相结合,或许是未来应用文写作教学发展的一大契机。

二、关于未来应用文教学发展趋势的几点思考

1.教材内容上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衔接学生专业应用文写作教学,学以致用是目的,教学内容紧紧围绕学生日后的生活与工作所需,是课程能否吸引学生兴趣的关键所在。目前流行的应用文写作教材,很少有针对具体专业而设计的,绝大多数是一种通用教材,缺乏针对性,针对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的教材还是空白。如各种样式的公文写作,格式谨严,用语考究,对于应用文写作基础薄弱、而日后又很少会从事文案工作的职校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不高。又如科技论文的写作,明显超出了一般职校学生的能力,学生写起来困难重重,教师空讲格式又觉得浮光掠影,教学陷入两难。而那些毕业后找工作必须用到的简历、求职信等应用文体,学生有着强烈的需求。专业领域使用的各种实验报告、检验表单、标识等应用性文书,应该适当地加入应用文写作教学,以做到与专业知识相结合。

2.教学模式上更加注重写作训练和实践锻炼传统教学模式往往将理论和实践分开,先讲理论,再讲实践,最后点评。然而在职业学校,空讲理论并不是最好的策略,职校学生往往动手能力比较强,在实践中摸索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某些应用文种的教学,应该也可以引入职校学生熟悉的专业课授课模式,即一边动手“做”,一边学习的模式。如简历的写作,就可以把简历当作需要加工而成的“产品”,先用PPT打出“样品”,再分小组发放“原材料”(关于写简历的各种资料),引导学生按照“样品”要求“制造”出自己的“产品”,随时提出不明白之处,教师随时解答、纠偏,“产品”最后由教师验收评判。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教师全程参与指导,随时回答学生的疑问,适时适当点拨,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用脑思考、用笔“制造”,个中经验体会,学生不言自明。

3.教学思想上更加注重学生写作思维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应用文写作思维要注意换位思考,要让毫不知情的读者准确无误地理解文意,这就要求应用文写作尽量平实、精炼、准确、全面,这才是应用文写作的目的。少了这种思维,应用文写作就容易陷入主观主义的误区,以自我为中心来写作,不考虑实际情况和读者水平,往往漏洞百出,效果很差。

篇6

【论文摘要】借鉴职业教育项目教学理论,以工作进程为导向设计应用写作教学体系,符合职业教育规律,适应学生心理特点,为探索职业教育基础文化课教学的改革进行有益的尝试。

应用写作能力是一个人走上工作岗位后必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在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而一直受到各级各类职业院校的重视。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应用写作教学的效果并不太尽如人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对于应用写作在以后工作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因而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近年的职业教育改革给应用写作的教学改革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同时也为我们文化基础课的教师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和理论依据。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现行的应用写作教材内容编排体系大多沿袭采用传统的模式,以文种的应用情况如事务、宣传、公文、法律等进行分类编排,这种以传授知识以主要目的的编排方式,不能很好地让学生与以后的工作建立起直接的联系,远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不利于应用写作教学的效果的提高。

传统的教学内容体系虽然能够让学生明白都是今后工作所需要,然而那些文种都是一个个孤立的,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无法在头脑里构成完整的职业能力体系,也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每一个工作任务。

职业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带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教材的内容和编排必须要充分考虑学生未来的职业岗位和生活需要,以工作的实际应用情况作为选择教学内容和设计编排体例的依据。职业教育的开发应该依据职业分析进行,应该提供学生实际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职业教育课程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做事’的能力,要让学生通过体验、实习等掌握知识和技能。设计真实的职业环境,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通过行动来主动建构自己的职业能力。”[1]如果能够以工作进程为导向设计应用写作教学的内容体系,能否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呢?两年来我们以这种设想作为应用写作教学改革的切入点,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进行企业调查。“职业教育课程的编制,如果不是建立在足够的数据资料上,其作用的发挥是难以想象的。”“课程是有必要编制,需要查找与学校、行业企业的有关数据来论证;取舍课程内容,需要对学生的个性特征、职业特性与他们的匹配程度等一系列数据进行考察;课程内容的高下,同样需要从老师、学生那里收集信息来证明。”[2]针对我校的毕业生大多从事的医药销售和医药生产两个工种开展调查,调查对象为一般工人和中层领导,这两个人群是学生以后的主要工作职位。通过调查,了解清楚现在企业所使用的应用文体有哪些,更要了解清楚一个工人或中层干部在一个工作阶段比如一年中具体用到了哪些文种,最长时间界定为三年。在广泛地调查的基础上,弄清了现在企业干部职工在不同的工作阶段所使用的应用文种。

其次是根据我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必须进行教学的应用文种,这些文种的选择既要能满足企业生产实际需要,又要能适应教学的需要。达到既能够满足一般的职业技能需求,又考虑到学生以后工作的发展需要,留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然后把工作的重点放在设计教学内容的编排的逻辑顺序上。这种编排充分考虑工作的实际情况,以一个处于即将走上更高一点工作职位的工人作为起点,设想他可能在以后的工作进程中相继会遇到哪些工作,这些工作可能用到的应用文种是什么,什么时段什么情境下会用到,以此作为编排文体内容顺序的逻辑。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做事的实践能力,而实践能力的形成需要综合大量的知识,在知识的组织上我们遵循的是实践的逻辑,“实践的逻辑遵循‘为我所用’的原则,只要是有用的知识,就纳入其学习范围,而这些知识之间未必有严格的逻辑关系,其组织原则是‘任务中心’,即用职业任务去统整所有这些知识。”[3]

最后要做的就是工作情境的构建。“按照情境理论和建构主义的观点,经验是极为重要的,是知识构建的首要‘催化剂’,真实的经验有利于知识的构建,并且这样,个体可建构在富有意义的(而不是虚拟的)情境中可行的心智结构。”“强调职业教育教学环境的真实性,对于职业能力的终身发展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因此构建工作情境是这一设计的重要环节,构建好了工作情境,才可以把需要教学的应用文种恰当地融合进去,随着一个接一个工作地相继开展,需要完成的应用写作也就顺理成章地展示出来。如果以一个毕业生第一天走上工作岗位作为起点,可能会起点太低,一般工人使用到的应用文种并不多,而一个即将走上中层岗位人员可能用到的文体就很多。以一个中层管理者的身份为起点设计教材内容体系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上进心理。

根据这一构想编写的教学讲义和原来的应用文写作教材有了很大的改变。

最为重要的一点是体现在教育理念上的变化。“课程不仅要关注学什么,还要关注如何学,因此只有以学习理论为基础进一步进行深层的课程设计,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职业教育学与教的现状。能体现这些新学习理论的最佳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是项目课程。”[5]传统的应用写作教材的每个文体写作都近似于任务课程,将文体知识附着于工作任务进行学习;而我们所进行的新的教学设计的核心是把所有的工作任务组合成一个整体,借鉴项目教学理论,把所有文体写作作为一个完整的项目来实现知识之间的联结,发展完整的工作能力。让学习者感觉到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任务,而是一个一系列互相联系的整体项目。把这些教学任务联系成为一个整体的就是实际工作的应用。

这种应用写作教学内容体系的编排并非只是简单的调整了一下教学顺序,做了一些形式上的创新而已,而是建立在以工作实际需要基础上的必然变革,以工作进程为导向安排教学内容体系,借鉴了专业课项目教学的相关理论,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直接和工作任务建立起来联系,使得以实际应用为目的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一理念得以较为顺利的实施。

当普通的文体写作知识找到现实应用这一新的情境载体时,它就不再是空洞的概念,也不是被迫要掌握的知识,而是与其生活发展密切相关的职业技能。建构主义认为只有当主体已有的适应模式不能适应新环境时,真正的学习才能发生,学生对职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动机只能来源于实际需要。新的教学内容体系符合情境建构主义的职业教育模式的基本主张。以实践为先导,以任务为本位,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这种应用写作教学内容体系的变动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从职业教育的角度看,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课程必须是与工作任务密切联系的,从课程中应能找到这些知识与工作任务的清晰联系。教学中必须形成学生的任务意识,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知识结构,把知识与任务整合起来。这就需要相应的教材模式的支持和配合。新的应用写作教学教材体系顺应了这一要求。只要看一下任务情境,就可以让学生马上明白本章节相关内容与职业的密切联系,不要考虑是不是要学,而是如何尽快学会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被大大激发起来。采用这种教学理念设计的教材可以使学生在一个个的工作情境中自觉主动地去获取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的技能。不仅如此,由于相继的每一个工作情境都是符合相关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情境,可以使学生有一种紧迫感和兴奋感。每完成一项任务在体会成就感的同时,下一个职位或者新工作任务的挑战又激发起学习欲望,因为很大程度上他不是在学习知识和技能,而是在体验生活的挑战和成就带来的兴奋和喜悦。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适时恰当的点拨,这种效果会更为明显。

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来,这种教材内容的编排体例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组织教学的老师普遍感觉很顺手,也很快能够适应这种编排的内在逻辑。比如先进行岗位竞聘,需要竞聘演讲稿的写作;获得了晋升,到了新职位就要开始设计自己的工作计划;搞好市场调查分析;处理日常事务等等。教师上每次课就像编导电视连续剧一样带领学生学习一个个新的知识和技能,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俨然成了某公司的中坚力量,在职场上大展拳脚,怎么能够不把马上要用到的知识和技能学会呢?

当然,由于应用写作固有的一些特点,使得应用写作教学的组织和教学效果的提高仍然面临很多困难,需要从相关的很多方面研究解决,仅仅靠教材内容编排的变动是完全不够的。

参考文献

篇7

论文摘要:高职语文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单一的课程内容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本文从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出发,探析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提出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公共必修职业能力课程体系和考核模式,以解决学生职业能力不足的问题。

当前,高职语文教学仍处在摸索和创新阶段,而高职语文作为一门融工具性、实用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于一体的文化基础课.对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但就目前来看,受到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高职语文教学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职业能力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教学目标的实现和高职语文教学特色的形成。针对这些问题,许多学者和一线教师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改革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推动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学实践表明,建立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以职业能力考核为目标的高职语文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适应社会对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需求。

一、高职语文教学面临的问题

高职语文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为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单一的课程内容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职语文教学固有的弊端也日渐明显。

1.对高职语文教学的认识存在偏差。很多院校只认识到高职语文是一门文化基础课程,大多数专业只开设《大学语文》,甚至不开设;有的专业不开设《大学语文》,或开设《应用写作》课程,没有认识到高职语文也可以作为一门综合的技能课程,也有相应的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2.高职语文教学存在学科地位弱、课时量少、教学形式和手段落后、评价体系单一等诸多问题。

3.高职学生语文运用能力不足与社会对职业能力要求不断提升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知识经济时代呼吁把人才作为人力资源对待.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毕业生素质与用人单位要求存在差距,缺少基本礼仪和面试技巧。对应聘岗位了解不多,答非所问是较为严重的问题,甚至一些高职生在毕业时。连自荐信都不知如何写。

4.高职语文教学师资薄弱。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学理念有待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有待提升,这些都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正确定位《大学语文》,树立以人文教育为主的“大语文”教育观

每一个历史阶段的教学,只能解决某一阶段的教学任务。一门课程的教学只能解决某一方面的教学课题。当前对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很模糊,大多把它作为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能教材,笔者认为这既不合理又不科学。虽然,一些学者和基层教师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价体系等提出了积极的有意义的探索和创新,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难题和瓶颈.特别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徐中玉指出:“大学语文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门文化教育、人文教育基础课”.“对提高国民文化素质、人文素质方面具有普遍而深远的意义”。…笔者认为《大学语文》更应该侧重人文性和审美性.多进行人文教育。这里讲的人文教育主要是针对唯科学主义、理性主义、功利主义和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流弊提出来的。“人文教育,就是以‘人’为目的,以‘文’为手段,实现人文关怀的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人文素养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其中人文精神是核心,人文精神是以人为主题.以文化建构为底蕴,以意义追求为指向的人的生命体现,生命确立,生命发展的法则和原则”。语文教学长期以来陷入一个误区,就是更多地把语文作为工具性来看待,因而注重作者介绍、写作背景介绍、字词讲解、段落划分、主题归纳、写作特点总结等固定模式教学,却忽略了整体性的解读,往往造成整体意境的割裂,进而忽略了它的人文性和审美性构建。《大学语文》教学应该突破这一模式,教师应有“大语文”概念,结合天文地理、自然科学,更多地用比较联想的方式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会为人处事的原则和道理。《大学语文》用文学艺术的形式,以情感人.这是任何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程都无法替代的。

三、确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语文课程体系

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认为:“语文实际上也是人的一种技能,更应该把语文当作一种技能进行学习和传授,而不仅仅是基础。很多学校在分科目的时候,也把语文放在基础学科里。到了大学,也把语文作为公共基础课,直至教育行政部门的许多文件讲话中,也把语文列入基础性学科。这些固然都没有错,但过于强调语文学科的基础性有意无意中就淡化了它的技能性,以及它作为社会需要的一种最基本的交流能力。”可见,高职语文教学必须把它作为是一门综合课程,一种技能来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语言能力、阅读理解分析能力、写作表达能力、口语交流能力,提升学生获得外界信息和指令并进行筛选运用交流的水平,成为学生面对职业变革,应对市场竞争和社会挑战,实现个人职业生涯所必备的最基本的技能。这就要求对高职语文教学进行改革,突破原有的传统思维,扩大内涵,延伸解读,从阅读教学、听说教学、写作教学三方面建立公共必修职业能力课程体系.以便解决高职学生语文运用能力不足和社会需求提升矛盾的问题。

1.在阅读教学方面,建立以《大学语文》为主的基础课程,对外延伸,使学生具备较强的阅读鉴赏能力、理解分析能力、筛选运用信息能力。教师可着重进行阅读分析和文学鉴赏,让学生体味中外文学经典,通过了解和体会人类语言文化的精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增加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提升文学品位,促进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帮助学生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2.在听说教学方面,可以选择开设《演讲与口才》、

《应用口才》、《商务口才》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听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之一,是个人知识、智慧与能力的综合反映.体现出独特的人格魅力,它能让人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人取得事业的成功。教师可以在教学手段上不断更新,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采用仿真环境的模拟实训和考核方式,通过各种途径展开有效训练,循序渐进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口语交际水平,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力,并由此引发充实和完善自己的内在需要,最终实现内外兼修。

3.在写作教学方面,可以选择开设《商务写作》、《应用写作》、《文学写作》等课程,提高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大学毕业生不一定会写小说、诗歌,但一定要会写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通顺又扎实不可。”其中“实用的文章”就是应用文。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人不仅具备职业的专业技能,而且具备一定的应用写作能力。不论是市场调研、商业策划、企业书函,还是个人求职书、工作报告、竞聘演说等都需要一定的应用写作能力。高职语文教学中开设应用写作课程是市场经济发展对高职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也是高职学生必备语文能力的需要。应用写作的教学是一种实用性、应用性、技巧性很强的写作教学。因此,在教学中应以技能培养为主线,建构基于课堂教学、校园网应用写作教学平台和课外实训的开放性、立体化应用写作教学训练体系,提高学生写作的基本技能。

四、建立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高职语文教学考核模式

高职语文教学过去以文学知识、语言知识考核为主,侧重对学生的记忆和阅读分析能力的考核.对听说写方面的考核不够重视,这种考核模式不太符合高职语文教学的要求,也不太适应社会对职业能力的需求。为此学校应改革教学考核模式,通过对高职学生从事职业的岗位进行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准入考核,进一步夯实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基础,强化职业能力训练,以适应职业的技能要求、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变化的需求。

1.转变以知识考核为主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考核模式。

过去对高职语文教学的考核主要是以知识考核为主,听说写方面不够重视,为此,在考核过程中可以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注重过程的考核办法。鉴于课程实施的开放性和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视,课程的考核应以课内成绩和课外的动态考核相结合,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着重听说写方面的考核。既有理论又有实践,两者有机统一于培养学生听说写能力,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又能培养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

篇8

关键词:应用文写作 教学改革 课程设计

随着现代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和信息交流的迅速,应用文写作日益渗透到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用文作为信息载体和交际工具,不仅日益进入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作为个人能力与素质的体现,逐渐被纳入人才评价标准的视野。据有关调查分析研究,应用文写作既是一门文化基础课,也是一门职业能力训练课,更是一门人文素质课。重视本课程的建设和学生应用文的写作技能的培养,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而且可以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和实现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关于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很早既已开始,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思维方式与交流手段的变化,高等职业院校生源个体差异的突出,在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中我们仍需进行行之有效的革新。

1 课程设计理念

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目标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行动导向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在课程教学整体设计上确立了“一项基本原则”和“四个要素”的课程建设理念。即:以职业导向、素质本位、服务专业为基本原则,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素质和能力为本位,以项目任务为载体,以师生互动和综合实训为平台。

在传统的写作教学中,通过文本的结构、案例的分析、学生的训练为主要形式的教学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前教师花了大力气收集资料和准备课件,而课后学生写出的文章刻板,结果收效甚微。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必须改革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模式,在教学中实行基础理论教学与写作实践教学相互并举的模式,实行一课一练与一文一练相结合。

2 课程实施方式

学校开设的应用文写作课程是面向全校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共32学时,课程内容主要选取常用公务文书、日常事务文书、经济交往文书、社交礼仪文书、法律交往文书、科技文书等,在具体文种的教学中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1:1的比例,即理论16学时,实践16学时。如日常事务文书中的启事、条据、海报、标语等文种的基本理论知识,写作要领,案例分析等安排2课时,同时将创设环境,提供材料,学生展示收集到的例文,课堂材料分析写作也安排2课时,予讲与练有机结合。学一个文种练一个文种,练一个文种会一个文种,采用各个击破的原则,并将此方式适用于其他各个文书的教学中。

3 课程教学方法

3.1 教、学、写相结合。学生不仅要重视应用写作理论学习的培养,也要注重自身的实践能力,不断的进行科学的写作训练,如此不仅可以巩固自身的理论知识,也能够把理论知识和现实实践紧密的联系起来,进而促进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比如多多进行调查报告、会议记录和会议纪要等文种的写作。

3.2 写作训练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师生参与学院组织的各种活动,通过亲身组织,亲自设计,有效完成标语、海报的撰写,广告的设计,讲话稿、发言稿的编写。既为校园文化建设做出了自己实实在在的努力,又锻炼了文笔,丰富了经历。

3.3 写作训练与创设情景相结合。由于应用文既没有小说的故事性,也没有散文的语言优美,它的语言平实浅显,这使它少了一些趣味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很多的学生都对应用文没有兴趣,根本就不喜欢读和写。为此学校应该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改善这一不利的现状,比如使写作训练和创设情景结合起来,把课堂虚拟为演练场所或实习地点,使学生通过角色实践来积极地写作。比如学习司法文书时,可以把课程当成是一个“审判庭”,学生扮演“审判庭”里的不同角色,比如原告、被告、法官、辩护方等。通过审理一个典型案件,让学生学会写作状、答辩状、上诉状、判决书等一系列司法文书;如学习经济合同时,教师先给学生介绍合同有关的写作知识和背景材料,然后让学生充当合同双方当事人就合同条款进行谈判协商,最后达成一致再写作成文。

3.4 写作任务驱动与实践相结合。为了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校可以围绕学生的毕业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求职信、实习计划、毕业论文、实结等文种的写作练习,使写作任务驱动与实践相结合。

3.5 学生互评与教师评改相结合。对于学生的应用文写作练习,我们采取一部分由教师直接评改,一部分由学生互相评改的办法。教师评改可以通过抽查法,将部分学生习作中出现的典型有代表性的问题直接提点出来,共同探讨,对错误引起重视,避免以后再次出错。学生互评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的疏漏错误和别人的优点长处,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有时比教师直接评改作用更明显,更有启发性,更容易接受。

4 课程教学手段

4.1 通过模仿优秀典型的应用文作品,逐步领悟应用文的写作规律。这在应用文写作学习的起始阶段是非常有效的。

4.2 通过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地讲解应用文的结构、语言、写作要求等知识。与传统教学相比较,多媒体教学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广阔,思维更活跃,学习积极性更高。

4.3 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生动地反映具体的写作情景,利用电脑或手机进行写作和编辑,把课堂变成一个宽阔的写作平台,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应用写作的速度和质量。

4.4 鼓励所有学生收集调查采访,积极为各类应用文的写作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收集调查采访不仅是应用写作的准备阶段,同时也将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写作风貌。学生最大限度的收集材料,调查采访,教学中也将最大限度利用学生们收集采访与调查得来的第一手资料,为课堂所用,借此亦能更好激发学生学习和参与课堂的热情。

4.5 课堂内外积极互动。现在的高等职业院校在基础课教学上采取合班教学形式常见,面对近百十人的教学,课堂互动的面相当有限,那么课堂外的交流就非常必要。我们充分利用网络环境,设置一个关于本课程学习的网络交流平台,师生在此平台上面提出疑虑,讨论畅谈,解答困惑,这样能更快更多的接收到反馈的信息,更便捷的解疑释惑,更深层次了解学生,无疑有利于教学相长。

4.6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大学生活不乏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充分利用大学社团的竞选、演讲辩论、征文、策划、会议等活动有效发挥应用文的特点与优势。

5 课程考核方式

全面进行开卷考试。实行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平时写作练习进行评分;对学生平时出勤、课堂表现进行评分;对学生有关写作资料的收集准备情况进行评分;对学生应用文写作的成果进行奖励加分,凡应用写作文体被报刊登载或网络宣传媒体录用,或在有关竞赛和活动中得奖,均可获得不同等次的加分。

参考文献:

[1]陈红英.《应用写作》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开发”改革的探索与体会[J].知识经济,2011-04-01.

[2]李佩英,王金娥.职业活动导向的高职文秘应用写作课程设计与实践[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9-25.

篇9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应用写作;教学;实践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重视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在突出实践技能培养的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中,应用写作就是一门具有鲜明的实用性、技能性,讲求“教、学、练、改”一体的实践性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应用写作理论知识,而且要通过严格的、科学的训练,使学生把文体知识应用到写作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掌握写作规律,提高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和水平。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必须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学生掌握写作技能。

一、“教”——教授文体知识,以指导写作实践

应用文是人们在处理公私事务、传递信息时使用的,具有惯用格式的实用文体。它的实用性和程式性的特点决定了在写作上格式的限制、语言的运用皆有其区别与其他文体的特点。如果不先弄清这些基本的文体知识,不费气力去研究应用文写作的基本原理就匆匆动笔,则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应用写作要以理论框架作为支撑,把握应用文写作的规律,把文体知识转化为能力,为写作实践服务。现即从应用文最显著的程式性及语言的事务性的特点为例体现文体知识的重要性。

1.文章格式符合程式性的要求

格式的程式性是应用文写作的主要特征之一。程式性包括规范格式与惯用格式,规范格式就是指法定固化的格式,要求是十分严格的,一些必备要素及其书写位置,不能随意改变,也不允许遗漏,通常用于法定公文的写作;惯用格式是指在写作实践中约定俗成的格式,相对比较简单,一般包括标题、正文、落款和日期等几部分,常见于事务文体和其他应用文体的写作。应用文格式教学能使学生掌握应用文格式的构成要素及其正确的书写位置,从根本上改变因对应用写作时格式的不了解而出现的混乱无序的状况,从而能写出符合不同应用文文体需求的格式来。

2.文章语言符合准确、周密、平实的事务语体的要求

语言是组成文章的最基本的材料。学生们经过了长达12年的中、小学语文课教学,大量接触的是散文、小说、诗歌等文艺性语体。对应用文的事务语体陌生甚至不曾在意过。要改变他们的行文习惯,让他们逐步熟悉并懂得使用事务语体是写好应用文的关键也是应用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首先,讲清两种语体的特点及区别。要让学生清楚应用文的写作目的是为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就决定了其行文要客观、准确、明明白白。表意清晰、文风平实是应用文的特点,要引导学生摒弃长期引以为傲的生动、形象、感人的文笔而追求言止意尽、言简意赅的平实的表达效果。

其次,要鼓励学生积累应用文常用专门词语。这些词语中许多是文言词,不仅表意简练、而且文风典雅、庄重,有的还能体现应用文的行文特点。例如一个“拟”字在公文“请示”中的应用:“我们拟筹建教学大楼一幢”就比“我们要(将)筹建教学大楼一幢”在语气和态度上更能显示对上级机关的尊重,避免了先斩后奏之嫌,体现了上行文的文体特点。

二、“学”——学习范文,在分析、借鉴中得到提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由于应用文的理论知识在典范的例文中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通过大量的例文的阅读、分析,能给写作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对例文的选择,一是注意时间较为接近的,二是不仅选择范例,还要选择病例,以保证阅读、分析的针对性和可比性。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比照理论知识对这些例文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熟悉其格式构成,领悟各类文种的写作思路,语言表达特色,弄清例文规范或病误的道理,为仿写打基础。仿写是学习应用文写作起始阶段的重要途径,通过反复练习,使写作技巧达到稳步提高。例文的借鉴作用在于:

1.参照例文,对内容模块及结构模式进行套写

应用写作的结构安排一般比较固定,即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三部分。但学生初学时总有不知从何下笔的感觉。以常见的“总结”这一文种为例,学生在结构安排上往往是颠来倒去,相互交叉,条理混乱。在讲清内容模块和结构模式后,让学生参照例文写法,即开头写基本情况,接下来写主要成绩和经验教训,最后写今后努力方向,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又如“批复”与“答复函”的开头一样,模式比较固定,即都必须先引叙来文或来函的标题、日期和发文字号,作为批复或答复的依据,从而引到答复性的文字,进行表态,最后结尾。参照例文进行套写,使得模拟训练直观易学,效果好。

2.利于掌握应用文的语体

语体是为了适应不同类别文章的表达需要而形成的语言体系。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语体,相同的文体中的不同文种,语体也是不同的。文章的语体类型很多,如有科学语体、法律语体、事务语体、政论语体、文艺语体乃至网络语体等。公文、事务文书多用书事务语体,其特点是具有务实性、简要性、严谨性、规范性等,与文艺语体的形象性、生动性、抒情性截然不同。语体的运用是应用文写作的一个难点。学生在进行应用文模拟写作时,往往用文艺语体替代事务语体。常见的错误情况有:不能用议论性或说明性的语言写应用文。如用商洽语气写通告,破坏了公文应有的庄重性、严肃性;语体风格混乱,时而用议论性语体,时而用叙述性或描写性语体,读来别扭。如写总结,有的学生在主体部分多半用华丽的辞藻,抒情的笔调,象是写散文,不象写总结。所以,应让学生多读例文,掌握语感,体味、揣摩不同的语言格调和特点,把握不同语言风格的区别,慢慢进入状态,找到感觉,写出合体的文章。  3.对病文进行分析评改,从反面提高防范能力

优秀例文可以帮助我们开拓思路,掌握技法,病文则可以让我们从错误中总结经验。病文是指瑕疵文案,有的是教材提供的,有的则是学生作业中发现的,其错误类型多种多样,有格式上的失范现象,如标题的构成部分位置颠倒、标题过于冗长,事由罗嗦、发文字号格式错误等;还有正文内容表达上的病误,如文种错误、主旨不明确、用语欠贴切等等。病文评改的方法有互改、自改、共改等,目的就是通过对病文的评析、修改,使学生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并引以为戒,从而提高防范能力。

三、“练”——一文一练, 提倡“口、手、脑”并用,在实践中落实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改变传统的单向传授的教学模式,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做到“口、脑、手”并用,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在多种感官互动的状态下接受知识,提高写作技能。若由老师一个人滔滔不绝地唱独角戏,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难免出现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教学实效差,这不能说是达到教学目的。

1.“勤于开口”

在课堂上要培养学生敢于开口的习惯,比如,让他们开口朗读典范的例文,可以冲击固有的语言表达模式,培养应用文的语感;或就一个话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展讨论,以“口动”带动“脑动”,以思维促进语言,加强语言表达能力;当然,也可以请几个学生站起来一起“口说”正文的某一部分内容,集思广益,提高成文能力。

2.“善于用脑”

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问题,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比如,通过案例写作、病文评改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对一个题材,有哪些文种可供选择,对材料应如何取舍,结构应怎么安排等等。总之,面对具体的写作问题,教师如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能够收到显著的功效的。

3.“乐于动手”

仅限于动口、动脑而不动手进行训练,对写作技能的真正提高成效有限。所以要倡导学生“乐于动手”,只有下笔成文,才能发现成败之所在,达到训练目的。要使学生乐于动手,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写作训练模式要多样化,即除了套写外,还有续写、改写,乃至于一题多写或同题异写(即一个题材多种写法的写作和写成若干个文种)、整理课堂讨论结果的写作等等。二注重情景写作,对常用应用文体做到每文必练。尽量使材料真实,特别注重把文体写作同高职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如实践课计划(安排)、实训总结(体会)、XX企业营销策划书、XX商品市场预测(调查)报告及根据自身情况撰写的求职信等。如此把应用写作教学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使应用写作服务专业学习、促进专业学习,增强了学生写作的严肃性和现实感,大大提高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趣味性,进一步体现了应用文写作实用性的特点。三是要有一定的鼓励性措施。如可以经常在课堂上调板,把调板写作与评改情况优劣与成绩挂钩;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并予以反馈;对学生的进步多肯定,错误不轻易否定等等。

应用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应注意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一味拔高,搞一刀切,这样反而适得其反,徒增学生的畏难情绪,弄巧成拙,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实用文种采取分步进行的做法,先易后难,逐步提高。如对难度较大文种的写作,可不作硬性要求。以计划的写作为例,因其种类不同,写法也各不相同。对一个尚未走出校门的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对社会是陌生的,不可能写出内容复杂的大型计划。所以可以要求学生先从个人计划、班级计划等小计划入手,且把内容定在学习、工作等学生熟悉某个方面,训练起来容易成文。

公文写作能力的提高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不怕麻烦,不怕吃苦,多读、多写、多思考、多实践,坚持不懈地努力,才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四、“改”——以改促练,以改促教

习作的修改是让学生不仅知其“不然”更是知其“所以不然”的重要环节。只有让学生懂得错在哪、为何错了,才能避免在同类型文体写作中犯同样的错误,真正达到举一反三切实掌握应用文规范写作的目的。

由于应用文写作的规范化及格式的程式化的要求,教师们在批改完习作后多采用集中讲评方式把习作中有代表性和较普遍的问题作为讲评的主要内容。然而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其进行写作实践后的体会和感受往往更直接体现应用文教学的成效。因此教师可安排学生互改互评;也可有针对性地选择习作让学生共同评改;还可以安排一些学生讲述自身的写作体会,使其他学生获得更切实的借鉴。学生从“听”变成“评”,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从而大大提高了修改这一环节的成效性。

学生对自身习作修改和评点是对自己写作实践的归纳和总结,更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反馈。从中可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是否把问题讲透?是否讲得过于抽象了?能引起我们的反思,有助于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真正实现以改促教、教学相长的目的。

篇10

写作的目的在于表达。有效的表达取决于对读者和写作目的的了解,取决于恰当地调整语气和文体,以及对某些原则恰当的理解和运用。然而所有这些都必须以对具体美术门类的感性认知为基础。理论系科的学生,尤其是没有接受技法训练、没有摸过画笔的同学,面对具体作品时的无所适从是专业写作最大的障碍。为了加强学生在美术应用写作方面的能力,更好地指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进行美术专业写作,我们尝试在教学中引入横向联合教学模式,以解决学生在写作中暴露出来的缺乏感性认识、从理论到理论“闭门造车”等问题。

一、专业写作课程的常规设置及其问题

美术学理论专业的本科学习中,写作既是最终目的也是训练所必需的方式和手段。针对不同的内容及其相应的表达方式,美术学专业写作可以分为学习型写作、研究型写作和应用型写作三大板块。学习型写作一般针对知识性的资料积累和梳理,如笔记、随笔、散记,以及各种类型的课程作业。研究型写作则有相对明确的话题和论题,是针对具体现象、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所形成的论文写作或考察报告。应用型写作是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如评论、综述、报道、文案、访谈/ 对话等。

美术学专业写作课程的常规设置,一般是以课程作业的写作为基础,辅以低年级的专业写作课程和二、三年级的学期论文写作,最终在四年级设置专门的毕业论文写作课程,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这种设置基本覆盖了专业写作的三大板块,也能够保持时间跨度上的延续性,同时符合由易入难的学习规律。

但实际情况往往是高年级的学生都很难在四年时间中建立坚实的知识基础,并写出高质量的专业论文。从历届学生的毕业论文整体水平来看,深谙专业写作之道的学生,不过是凤毛麟角。而低年级的学生在“专业认同”都还有待加强的时候,基本上无法进入写作的“专业”状态。本科四年的教学过程,在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方面,各门课程之间的纵向联系并不紧密,也没有针对写作所进行的教学讨论和循序渐进的整体方案。学生或是急于海量知识信息的补充,或是苦于被动了解的无趣,忽略了在兴趣中发现问题,也就无从发展本应从问题中发展出来的有效写作的能力。

二、横向联合教学模式的引入

所谓横向联合教学模式①,就是打破教学活动中单纯以本专业理论知识为主纵向延伸的教学理念,拓展美术学与其他专业系科间互动的横向联系空间,并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实践,变单科教学为多专业联合教学。

横向联合教学模式可以在课程内外两方面展开。一方面是课程的外围补充,在美术学系开设技法课程,让学生接触和了解国油版雕等不同类型的技法实作,积累感性经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提供机会让学生进入到其他系科课堂上去,实际了解各系的师生是怎么处理如“画什么”和“怎么画”等问题的。学生可能需要全程追踪了解某个系科的课程设置,需要近距离接触他系学生学习和创作的过程,甚至可以为学生提供机会进行参观教学,让学生了解如各系的学生年展,从作品创作、遴选、评奖到展览的策划筹备、布展实施、文献整理、画册刊印等每一个具体环节。

三、教学思路的改变

根据学科特点、训练要求,及学生实际情况,横向联合教学模式下的专业写作教学思路重点有所改变。针对专业写作的方式、类型、方法和规范等不同方面的内容,都强调把基础训练、应用训练和理论方法各个环节贯穿和结合起来。以史为材料,论为方法,达到在写作训练上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效果。具体体现在三个阶段或环节上则是:

引出和导入:以往的写作课程都是从“如何读图”开始的,通过对大量美术作品的解读,从油画到水墨,从写实风格到装置作品,鼓励学生直接面对作品说出直观的感受。我们则尝试在最初的印象和感受基础上继续要求学生对作品进行临摹、还原或再创作(以一学期两三幅作品为宜)。这样不仅可以直接“与大师对话”,积累感性经验,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铺垫与深入:读图的方式与路径。这一环节针对的是具体理论方法在写作中的运用和展开。潘诺夫斯基如何运用图像学的方法解读文艺复兴大师的作品,罗杰·弗莱如何在对塞尚等艺术家的作品分析中确立形式主义的法则,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在后续发展过程中如何得到修正,以及各种观念形态的批评方法和理论是如何应用于美术史的写作的?通过对理论方法的了解和深入,学生既巩固了美术史知识的学习,也为高年级理论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训练和实践:这个环节重点训练的是学生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不仅需要按学术规范调查采访、收集资料,还要在每年其他系科的学生年展、毕业展等活动中参与进去,撰写评论文章、展览综述或是学术论文,甚而自发组织和策划展览。只有在具体的实践中,学生才可能真正发现并强化属于自身的兴趣,并最终提高理论思考和史论撰述水平。

四、教学方法的调整

横向联合教学模式下的专业写作课程,围绕“为什么写作”(Why)、“如何写作”(How)以及“写什么”(What),在教学方法上也有相应的调整。除了常规的原理性教学方法,在技术性和操作性教学方法上则尝试加强:

1. 问题教学法,强调问题意识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以问题为线索贯穿教学,不仅要求探究和解决问题,更要求善于发现问题。问题可能来源于比较,可能来源于外来信息的触发。而横向联合教学更强调自体验和观察中得来的问题。在实践中生成的问题,往往依据个体的需要并结合自身兴趣,这样的问题更有价值,更能引发深入的探讨和学习。

举例来说,作为写作基础训练的描写、分析,需要大量规定性的枯燥的读图练习,可面对抽象作品时很多学生束手无策。问其看到作品的第一感觉是什么,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准确表达出一些形容词:“紧张”“震撼”“迷茫”……再追问这种感觉是怎么形成的,学生会进一步推进最初的体会,并试图捕捉作品中的主要信息:“线条像是大功率的线锯,把画面分割开了”;“不断重复的形式庄重又强烈”;“色彩晦涩朦胧,几乎没有明暗对比”等等。

这个过程体现出写作基础训练中的一个重要法则,“所见即所得”。如何将视觉元素通过文字描述还原成一个可视图像,在技术上是有法可循并可强化的。哪怕是一幅抽象作品,通过对其点、线、面和色彩等形式因素进行逐项描述,就可以构成形式分析的基础。这不仅要求敏锐捕捉每一瞬间呈现在眼前的图像信息,还需要用文字准确地表述出来。接下来,才可能进入到所谓分析的阶段。

这当然是微观层面的问题意识,推而广之:“美术史中还有哪些作品也让人感到紧张?”“如果你进行创作你会如何去达到一种类似的感觉?”由此可以发展到:“一种风格是如何形成的?”“你身边有没有艺术家的创作呈现出同样的或类似的风格?”当学生发现一个又一个问题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推敲印证,其专业素养也就逐渐加强了。

2. 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分析比较

案例教学的基本假设前提是学生能够通过对案例的研究与学习,在必要的时候回忆出并应用这些方法与技能。可以说案例教学是专业写作课程中应用得最广泛的教学方法。从最基本的读图能力的培养,到艺术史理论方法的实际应用,案例教学都可以提供直接有效的经验。

面对同一件艺术作品或是现象的解读,不同的艺术史方法论可能发展出完全不同的阐释结果。而每一种图像阐释的理论方法都既有其优势也有其局限性。单独的图像学、形式分析、精神分析,或是其他观念形态的艺术批评方法,都不可能穷尽对一件作品的阐释和解读。如图像学是解读古典图像非常重要的方法,但面对当代艺术作品时运用图像学的方法可能无从下手。如果将传统史学家的方法论盲目地应用于当代艺术的话,图像学不仅牵强而且可能完全失效。反之,如果追加研究并确定一幅图像的象征意义,是揭示该作品内容的必要前提,那么再晦涩难解的作品都可以在读图的最初步骤里尝试图像学的方法。因为对作品内容的阐释方式,将影响并决定我们对该作品属性的判断。文本性的证据、历史性视野、随时代改变的共识等等,都是写作必须考虑的因素。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比较,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不同的艺术理论,还可以使他们了解不同的写作技巧。而且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学生能够先期尝试对某件作品进行解读,并形成文字表述,再寻找不同文本进行比较,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更直接的帮助。

3. 实践教学法:尊重个体,有教无类

如果说问题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还更多地侧重于理论的学习,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和准备,实践教学法则是将理论能力进行具体应用的部分。将各种理论方法融会贯通之后,学生在实际的问题情境中才能更好地发展自身的能力。

美术学系近三年来同其他各系进行的跨学科横向联合教学尝试,提高了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如对油画和雕塑学生年展作品的评论写作,成为美术学系每年一度专业写作训练最好的契机。美术学系学生和其他系科学生一对一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按学术规范进行调查采访、收集资料、小组讨论、撰写评论文字、参与布展等等。

实践教学法促进学生对不同门类艺术实作过程的认识和了解,而且尊重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提倡“个性化”的学习。通过实践教学环节,不仅加强学生对一手材料之积累的重视,还激发其自主学习和研究的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学习习惯和学习热情。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主张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学生通过完成教学实践活动,既掌握实践技能,又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充分发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五、课程教学改革效果及其他

横向联合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加强和深化美术学学生专业写作训练,切实结合美术理论和实践应用两个板块的教学,充分利用学院创作系科资源,进行跨专业横向联系;同时可以强化学生对具体美术作品感性认知的敏感性,从个案研究、现象分析,到潮流方向的把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适应当前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美术学系专业写作课程在横向联合模式下的教学改革,有效改善了以往写作训练闭门造车的局面,以及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从书本到书本、理论到理论的空洞和枯燥。而且,针对本地美术学专业学习在美术史传统资源方面的有限性,也只有充分发挥学院在当代艺术创作方面的优势和特点,才能加强本专业在当代美术方面学习和研究的力度。

注释:

①参见高文娟《基础美术教育阶段的横向联合教学模式构想》,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度硕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