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卫生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2 19:00: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卫生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调查工具
1.1.1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问卷采用卫生部办公厅精神卫生工作指标调查评估方案制定的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问卷进行测量[7]。此问卷为知识问卷,共20个条目,主要来源于卫生部办公厅印发的《精神卫生宣传教育核心信息和知识要点》[8]。根据正确的参考答案评分,答对一题计1分,答错不计分,最后计算总分,则为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问卷得分。得分越高,表示对精神卫生和心理保健知识的了解程度越高。1.1.2病例测验采用卫生部办公厅精神卫生工作指标调查评估方案制定的病例测验问卷进行测量[7]。共有5个病例问卷,本研究只对抑郁症、阳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2个核心问卷进行测验。共有9道题,其中第1、2题是知识问题,第3题至第9题不是知识问题,也没有标准答案,反应对特定精神疾病的观点及态度。1.1.3精神疾病有关态度问卷采用卫生部办公厅精神卫生工作指标调查评估方案制定的精神疾病有关态度问卷进行测量[7]。此问卷为1至5级评分,部分条目为反向计分,最后计算总分,则为精神疾病相关态度问卷得分。得分越高,对精神疾病的态度越正面。
1.2调查方法
调查问卷采用自填方式完成。调查对象当场作答,当场回收问卷。对于因视力及文化程度较低等填表有困难的调查对象,可以由调查员向调查对象念出问卷,记录答案。调查员对整个知识问卷不作任何解释。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调查资料录入EpiData3.0,数据转入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根据朱紫青[9]等制定的知晓率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知晓率的计算方法为:将问卷中的可统计项作为分母,正确率=回答正确的项目/总的统计项目×100%。得分≥60%为知晓合格。然后计算知晓率=知晓合格人数/抽样人数×100%。在病例测验问卷调查中,知晓率=正确回答该条目的样本数/抽样人数×100%。
2、结果
2.1城市与农村普通人群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知晓率
比较城市人群对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知晓率80.0%;农村人群对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的知晓率64.6%。两组比较(χ2=27.04,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城市与农村精神疾病有关态度调查的比较
城市与农村对精神疾病有关态度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93±6.54)vs.(32.83±7.76),t=4.82,P<0.001]。同时从各个条目的比较来看,条目1、2、3、4、5、8、10之间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城市与农村抑郁症及阳性症状为主精神分裂症知晓率及有关态度的比较
共有1205名被试完成抑郁症病例的测验,抑郁症知晓率为32.4%(390/1205),城市知晓率高于农村(37.8%vs.29.5%,χ2=13.73,P<0.001),在给出建议及是否有判断是非的能力方面城市和农村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有1317名被试完成阳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病例测验,阳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知晓率为35.8%(472/1317),城市和农村知晓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6%vs.37.2%,χ2=3.18,P=0.080),在给出建议及判断有无伤害性方面城市和农村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3、讨论
篇2
作者:杨红英 单位:浙江省宁波市康宁医院
医务人员应完成手卫生次数为266人次,实际按六步洗手法正确完成手卫生次数为80人次,手卫生依从率为30.08%,不同岗位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不同岗位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不同。其中检验人员手卫生依从率最高(63.64%),护士其次(36.28%),均明显高于医师(25.40%),护工的依从率最低,仅为17.74%。不同岗位医务人员的洗手依从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54,P=0.001)。 不同科室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检验科的手卫生依从率最高达63.64%,心理科病房为46.74%,门诊的手卫生依从率仅为17.95%,为各科室最低。心理科不同部门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109,P=0.000), 不同操作前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医务人员不同操作前的手卫生依从率为13.06%,远低于操作后的35.14%。查体输液后手卫生依从率为32.89%,显著高于接触患者前(11.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463,P=0.000)。发药、喂食操作后手卫生的依从率为31.58%,显著高于发药、喂食前的15.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434,P=0.000),而接触病房物品后的手卫生依从率40.91%,亦是明显高于接触前的13.64%(χ2=21.232,P=0.000)。 不同操作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不同操作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283,P=0.000)。如表3所示,医务人员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后的手卫生执行情况最好,依从率为85.71%,其次为接触患者患者血液、体液后,依从率为77.78%,两组依从率接近(χ2=0.045,P=0.823>0.05)。2.6 影响手卫生的多因素分析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医务人员一般情况(性别、年龄、职称、学历、职业、操作类型)与手卫生的关系,发现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操作类型为手卫生的影响因素。
多数调查均为综合科室,而本调查对象主要为心理科的医务人员,研究对象不一致。本次调查还发现护士手卫生依从率最高,医师手卫生依从率较低。最低的是护工、保洁人员及心理咨询师,护士掌握正确洗手方法、每次接触患者前后及无菌操作前后洗手率均明显高于医师和医技人员,和国内其他调查结果一致。这主要与本院护理部更注重护理人员具备防护意识以及具备手卫生知识有关。国外的研究结果则恰恰相反[6],Abd Elaziz KM等研究医生手卫生的的依从率为79.2%,明显高于护士的65.4%。可能与国内心理科起步较晚,医师严重不足,医生临床任务繁重,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手部卫生有关。另有一种误解,认为就诊的病人仅有心理问题,往往忽视其还有可能伴有躯体疾病,进而忽视了洗手。护工和保洁人员依从率最低,可能和以下因素有关:①工勤人员文化素质偏低,对手卫生知识的理解不够,对手卫生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②医院对工勤人员手卫生知识的培训不到位,存在洗手方法不正确,洗手后未用一次性擦手纸及时擦干等;③工勤人员流动性大[7]。不同科室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属检验科最高,其次为心理科病房,门诊最差。主要原因:①检验科人员接触主要为患者体液,可能具有传染性,检验科人员具有更高的警惕性;②检验科为医院感染高危科室,为医院重点监测的科室,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意识较强;③配有速干手消毒剂,便于医务人员随时进行手消毒;④门诊的手卫生依从率最低,病房医护人员每次接触患者前后、无菌操作前后洗手率明显高于门诊,说明病房医务人员总体上比门诊医务人员手卫生观念强,具有自我防护意识和预防交叉感染意识。
当然,门诊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率低,也和门诊工作量大,就诊病人多,往往导致医护人员不能认真洗手,无法完成六步洗手法有关。调查显示,心理科医务人员更注重操作后的洗手。这和国内多数调查结果一致[8]。主要原因是医务人员更注重自我保护,没有认识到手卫生的目的是双向防护,既要防止病原菌从患者传播给医务人员,又要防止病原菌从医务人员传播给患者[7]。只有做到双向保护,才能真正的减少和避免手卫生造成的医院感染。这也是以人为本的现代医院感染学预防理念。总之,本院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不容乐观,今后应树立医务人员的高度责任心和双向保护意识,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医疗安全。加强医院感染和消毒隔离知识培训,加强手卫生的监督监测,增强洗手意识,规范洗手方法,加强手卫生技能训练,定期主动监测其手卫生质量,完善手卫生设施,配备足够速干手消毒剂,不断改善医务人员洗手条件,有效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减少医院感染,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篇3
在教学中,一是要培养学生兴趣。要把沉闷、呆板、被动的学习变成生动活泼、愉快的求知。二是要调动学习的热情。热情是学习的动力,是获得知识的主要力量,没有情感将事倍功半。三是要善于鼓励学生,无论学生学习中出现“成功”或“失败”,都要给学生以鼓励,使学生在民主、自由、愉快、和谐的环境中去学习。
二、积极培养持久的创新意识
1.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它的关键在于“新”和“异”。在教学中,当学生意见一边倒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看法,即使这种看法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只要我们保护这种积极性,就能保证学生创新的欲望,因为学生不断“犯错”的过程也是不断改正错误、完善方法的过程。如果教师包办代替,甚至粗暴否定,就不但剥夺了学生探索的乐趣,也会使他们变得谨小慎微,泯灭其创新意识。2.鼓励学生质疑。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学生能独立思维,深入思考,这其中就包含着创新的火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各方面、各个角度提问,鼓励学生不迷信老师、不迷信权威、不迷信课本。久而久之,学生由质疑到释疑,思想活跃了,意识加强了,课堂内外就会迸发出越来越多的创新火花。3.鼓励不同见解,利用实际,开阔学生的创新视野。在师生互动的探究过程之前,教师就要发挥引导功能,让学生找到与该语文问题紧密相关的生活素材,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开阔创新视野。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个问题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答案就不可能唯一。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想到教材之外,鼓励学生“固执己见”,培养其“真人面前人人平等”与“不赢不罢休”的精神。如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中,学生们就怎样看待“范进坚持三十多年的科考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大部分学生认为他的行为是对的,应该学习他那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学无止境,就是因为有了他的坚持才有最后的成功;然而也有少部分学生认为不要效仿他,“事不过三”,每个人都应该找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而不是为达到自己目的,不顾自己家人衣不裹体食不果腹的生活。4.注重实践,打开学生创新思维的闸门。例如:在我校最近开展的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中,给学生材料,让学生自己设置主题。我班学生开动大脑,从设计到完工,仅仅两天时间,一张张平凡无奇的彩纸,在学生们手中变成了傲寒挺立的青松;一朵朵凌寒绽放的梅花,一片片飘落的竹叶,一只只翱翔的老鹰,一颗颗满怀希望的星星,一条条凌云而上的飞龙……从文字绘画到动手剪纸,从思维构建到探索创新,从抽象到具象,每一步都是学生进步的脚印,彰显了学生的个性。在实践活动中要开发并利用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的想象在教学管理中遍地开花,释放出想象的魅力。
三、鼓励学生大胆设想,进行发散思维
篇4
一、微博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历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当前网络文化浪潮冲击下越发显得力不从心,落后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快速发挥发展的社会节奏和文化潮流,局限性越来越多。面对当前这种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心理健康教育的弱势发展,微博的介人应用成功为其拓展沟通渠道、提升心理教育效果提供了新的探索途径。微博作为近年来新兴网络载体平台,已经被众多学者论证其在教育领域应用的多重积极作用和巨大的潜在能量,可以说,微博的出现和微博文化的流行为教育改革、探索提供了新角度、新理念和新方式。对于当前稍显落后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积极应用微博这种平台工具进行教育探索与改革,已经成为必然。应用微博介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了当前教育事业发展高目标、多元化趋势的必然。这种新型教育辅助工具的出现与传统单一的、平面的、封闭的教育模式形成对比,通过将当前微博平台上所能调动的一切具有教育功能的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形成立体化的教育网络,从多个角度、多个途径实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施加全方位影响。这也是未来很长时间内教育领域所可能应用的最主要、最典型的教育模式之一[]l。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当前的中国社会处于经济、社会、文化的激烈转型与动荡时期,无论从近些年来国内外国际环境变化还是国内政经社探索、改革来看,我们国家无疑都经历着异常剧烈的思想动荡,各种各样的思想文化在这块土地上碰撞,大学生作为处在学校与社会思想碰撞最为频繁领域的重要群体,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都承受了越来越巨大的压力[2]。纵观近些年有关新闻报道情况来看,不少学生因为思想偏激、心理健康问题等走上了错误的道路,这些状况的出现无疑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严峻性和紧迫性。对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正确的思考引导,是确保他们正确看待各种问题、处理各种事件的保障,是他们重要人生阶段的启明星,所以,应用微博这种当前最贴近大学生实际生活、拥有强大影响力的社交工具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是必须也是必然。大学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带有不少弊端,与学生心理脱节、与社会现实契合度低,学生不感兴趣充满抗拒,都直接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所以,改革当前教学模式,引人微博促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改革,以一种更加优秀、平易近人的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深人到学生们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有助于更好的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的思想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也是微博介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现实意义与重要价值。微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能够在当前多元文化价值观冲击的情况下,抵御各种消极网络文化和信息对学生们思想的消极影响,让他们在充满困惑、矛盾的时候不至于走上偏激的道路。高校通过经营微博账号对关注学生推送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知识能够更好地促进资料的共享,通过介绍相关的心理论坛、网站或优秀电视电影作品等提升学生接受度,让学生自主动手寻找和应用,通过总结学生们时常在微博上发表的各类心情、牢骚和压力来源等组织相关心理专题,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变化并给予专业化的建议,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微博作为大学生表达自己观念的新载体,越来越多的与他们的生活状况挂钩,他们在这个平台上能够自由发挥,在内心出现问题时有可供发泄的途径、可供求助的渠道,对于高校来说也能够通过这个平台加强交流,更好地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高校师生来说都是很好的尝试途径3]。
二、微博应用价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发挥
微博介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突破了传统教育空间与时间上的局限性,不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与局限,通过分析这些问题与局限从多种途径强化微博积极作用的发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是当前主要实践方向。微博介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间还较短,从目前实践实践情况来看,其具体存在以下三个问题,分别是内容狭窄、互动交流频率低、更新速度缓慢。以内容来说,不少高校的微博平台直接被作为学校官方网站的延伸,在运作模式上还偏向新闻化、固定化,缺乏吸引力,显得僵化落后,内容上也较为狭窄,多数为一些专业的心理测试,学生们简单看过就算,很少能够保持长期兴趣进行关注,可以说得不偿失,并未充分发挥微博平台的功用。互动交流频繁带来的乐趣是微博文化之所以深人人心吸引众多用户群的一大优势特点,微博平台沟通中各种图文并茂充满乐趣的语言是高校的融化剂,对于高校经营微博来说,以风趣生动充满幽默的语言来推送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需要高超的微博管理、运营技巧,目前不少高校在这方面的尝试成绩还是不太理想的。微博作为信息更新节奏更快的平台来说,对信息的更新有着非一般的要求,不少高校微博心理教育无论内容还是与时下新鲜新闻的契合度都十分低,因而无法吸引眼球,使得学生失去兴趣,这些不和谐因素的存在都会影响甚至限制微博能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发挥4。针对当前微博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应用的局限性,应该多策并举以应对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搭建专门展开心理教育的微博服务平台,在管理模式和方法上与时俱进,应用高超的微博管理、运行技巧,打造充满趣味、吸引人的微博心理文化,吸引大学生们的关注度和参与兴趣。针对大学生心理需求和心里特点,在内容上进行精选,比如自我认知方面的知识、情绪的调控、人际关系的经营、心理健康测试等,以春风化雨的方式贴近大学生生活,渗透他们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通过微博上学生们反馈的心理健康测试信息来完成学生资料的收集,以此为基础展开相应专题教育指导。针对多数大学生不喜欢面对面心理沟通交流的情况提供微博私信沟通渠道,让他们敢于积极抒发内心问题,针对学生所提出的各类问题进行专业解答,并且不断收集相关资料,整理成通稿,借由虚拟案例形式完成推送和教育,在解决大多数学生面临的共同问题过程中减少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消耗,对于特殊个案展开特殊帮扶。微博作为特殊的运营服务平台,经营团队工作人员的选拔也要具有微时代意识,能够做到对微博资源的物尽其用,配合微博经营需求培养专业化、高素质的工作人员,经常与在校师生展开趣味互动,提升辨识度和亲和力,强化对这一新型媒介的高校运用,并配合校内心理健康讲座、课程与专业咨询中心服务共同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校方要积极重视微博上信息的监督与管理,在做好日常维护的基础上,避免出现误导性信息或者不当信息引发学生反感或抗议等,以一种成熟的方式做好心理教育的推广与专业化服务阎。针对学生们的留言与反馈及时在微博经营方面进行灵活调整,满足学生们心理需求的同时针对互联网上大量流行信息进行针对性鉴别和普及,在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兼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负面信息严禁传播的同时也可参与辟谣等活动,充分体现高校文化的包容性与进步性,以获得学生认同与喜爱。总之,微博作为当前流行的网络交流服务工具与平台已经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应用微博的这种影响力介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更好地展开各项工作,提升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同度,以一种更加平易近人的方式为学生们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
作者:王小宁工作单位:平顶山学院
篇5
1.1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
由于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其个性品质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良好的个性品质对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应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在初中教学阶段,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青春期叛逆心理,个性品质容易受到误导,甚至有些学生放弃学习。另外,初中生刚进入初中,对初中物理知识容易产生好奇心,喜欢问很多为什么,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正确引导学生探究物理问题,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及解决问题,还应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鼓励并在行动上支持学生大胆证明自己的想法。同时,让学生学会面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不因为受到挫折而放弃物理。通过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可以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奠定坚固的基石。
1.2利用物理实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大多数初中物理教师将部分实验课时缩短,仅剩的小部分实验课时也以“讲”代替“做”的形式完成,不重视实验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实际上,自然科学的进步与发展都离不开实验探究,因此实验教学的作用是非常强大的,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实验教学,并积极加以利用,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初中物理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将自归还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并实验,教师主要予以适当的辅导与帮助,而不是采用以往的“教师承包”方式,将所有实验内容一手承包,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想法实验。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应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设计,同时鼓励学生,就算实验设计失败也不必气馁,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越挫越勇的精神,充分以创新能力设计实验。例如,初中物理教师可以在上完《测量物体的质量》一课后,组织学生设计“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的实验。首先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方案制订,待确定方案后,再进行实验,并展示实验成果,最后由教师进行评价。经过学生自己设计出来的实验多姿多彩,而实验成果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如有学生这样设计:实验为“测量一张纸的质量”,实验步骤为先调节天平和横梁平衡,然后将纸张和砝码分别放置在天平盘中,随后计算出纸张的质量,但最后无法测量出纸张的质量。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一张纸是无法通过天平测量出来的,但可以通过天平测量出若干张纸的质量,然后算出一张纸的质量。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可以培养创新思维和意识,学会自主创新学习,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进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培养创新思维
初中物理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平台。例如,初中物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承重大王”比赛,比赛内容为:以小组为单位,通过不同的方法,使硬纸片承受更多的方形积木,最后以方形积木数量最多者为冠军。这样的课外活动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竞争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性思维,还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力的作用”,深化学生对力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为进一步学习力学奠定基础。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同时学到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彼此间的合作与交流,并学他人之长以补吾之短。
2.结语
篇6
以下为求学网为您编辑的:“初中物理教学论文以学生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敬请关注!!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以学生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初中物理教学论文以学生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篇7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对策
0 引言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一直是一个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十二五”期间,应届高校毕业生年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艺术类大学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艺术类大学生毕业人数的增加、就业难度的加大,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更大,由此导致某些艺术类大学生出现了失落、偏执、自负等一系列的就业心理问题。
1 艺术类大学生就业中的主要心理问题
艺术类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与普通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有很多共同之处,如自卑心理、从众心理等,但是由于艺术类大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具有一般大学生所不具有的特质,因而艺术类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着很多尤为明显的心理问题,如失落心理、偏执心理、焦虑心理等。
1.1 失落心理
艺术类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高投入使得他们希望毕业后同样有一个高回报,但受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这种希望往往是很难实现的。当他们因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频频碰壁无法就业,或者找到的工作离预期目标相差过大时,支撑他们的精神理念就会轰然倒塌。这种因为自我价值无法在短期内实现的失落感在一定程度上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最终导致部分艺术类大学生在择业问题上难以自我认同。当他们因为难以就业而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时,他们的失落心理就会愈加强烈。
1.2 偏执心理
相较于普通大学生而言,艺术类学生个性较强,在考上大学前就开始了数年的专业基础学习,加之大学时期的专业课程学习,他们非常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可以学以致用的专业职位。但理想与现实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大量的储备人员接受小需求的市场挑选时,必然面对的是激烈的竞争。面对就业面的狭窄,有的学生不能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不能干本专业就不签约,长时间地执着于择业的定向性问题会引起不良的情绪反应,进而引发一定程度的偏执心理,自我价值无法实现的抑郁心理,这样的偏执心理在艺术类毕业生身上体现得更为突出。
1.3 焦虑心理
艺术类大学生具有较强的个性,自视很高,他们非常希望能够找到一个适合自己专业且具有很大发展空间的职位。但理想与现实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当他们理想的职业在现实中无法实现时,焦虑之情就会占据他们的心头。于是,他们忧心忡忡、烦躁不安,成天装着各种不必要的担心,无所适从,难以排解,甚至对未来的职业生活彻底失去信心。这种焦躁不安的心理,很容易导致他们行为表现反应迟钝、手忙脚乱,影响用人单位对其做出正确评价,进而加重了他们就业的难度。
1.4 依赖心理
当代艺术类大学生是承载着家庭的希望走向校园的,他们的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于普通大学生家庭来说较好,他们的父母为他们的成才付出了较多的财力、精力。而父母在为他们提供优越成长环境的同时,也使他们缺乏基本的自理自立能力的锻炼,导致他们养成强烈的依赖心理。当艺术类大学生不得不走向社会,面对就业时,往往不知所措,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只是一味地依赖学校的联系,听从家长的安排。一旦希望落空,往往会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甚至会出现很极端的行为。
2 艺术类大学生就业不健康心理存在的原因
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着多种心理问题,可以说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多方因素共同促使的,主要包括社会、学校、家庭以及他们自身等方面的原因。
2.1 社会因素
由于高考对艺术类考生文化课要求较低,艺术类专业报考和招生持续升温。报考艺术类的学生在逐年成倍地增加,一些高校也纷纷开设艺术专业,加之每年各个培训机构培训出来的社会人员,每年希望从事艺术类相关行业的人员数量规模相当可观。而与此同时,但艺术类专业社会需求还是整体较小,即使一些大城市对艺术生需要也非常小,而一些中小城市的需求就更小了。这些就业机会对于毕业生的需求而言仅仅是杯水车薪,加之社会上还存在着不正之风,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产生巨大冲击,使一些学生心态失衡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
2.2 高校因素
高校因素主要包括: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不充分,使艺术类大学生不符合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培养方式落后,培养出的大学生大多基本功扎实,但创新能力不足;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陈旧,影响了艺术类大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使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心理健康指导教育滞后,造成了学生心理素质较低,不能有效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对就业指导工作不重视、就业指导方法单一、脱离实际,使有的大学生不知该如何择业、不懂得择业的方法和技巧。
2.3 家庭因素
艺术是一项需要高投入的教育,艺术类学生的家庭条件整体而言要优于普通文理类的学生。艺术类学生的父母从小就在他们身上倾注了大量的财力精力,事事都为子女安排妥当,对他们期望值过高往往会使部分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时产生不良心理。
2.4 自身因素
由于艺术类专业对考生的文化课成绩要求相对要低,很多学生只是为了上大学而在高中时期突击,相当一部分学生并不是真正地喜欢艺术,对相关专业工作并不是很了解。考上学校后专业基础较差,专业课程学习吃力,面临毕业时更不知道该何去何从,人们常说搞艺术的人感性思维大于理性思维,很多艺术类学生不善于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当他们所追求的理想不能实现时,他们就会产生不良心理。
3 解决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历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因此,加强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指导,应成为当下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指导的一项重要内容。
3.1 完善社会的就业机制
各艺术类高校也应该加大改革力度,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向,同时创新教学方式,使学生加强自身专业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积极应对市场挑战。
3.2 重视家庭教育
就业是大学生家庭生活的大事,家长更要理解和关心孩子的就业。家长要切实估计子女的能力和素质,不对子女的就业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家长应尊重子女的主观愿望,不要代替子女进行职业规划,要给子女更多的自主选择权,营造宽松的家庭氛围。家长要主动加强与子女的交流,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就业过程中的各种矛盾,缓解他们的紧张心理,帮助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就业压力。
3.3 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自我调适
3.3.1 引导艺术类毕业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
艺术类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对自己评价过高或过低,对未来的职业要求过高,艺术类毕业生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就业观念,给自己一个正确的社会定位。因此我们要积极开展就业心理辅导,纠正艺术类毕业生的认知偏差,改变其不良心态,帮助他们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和定位,使他们了解自己的个性心理,从而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心理问题更需要靠他们自己去不断地调适,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不要过于焦虑。要学会全面了解社会,客观地分析、评价自我,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统一起来,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关系,根据社会需求正确解决自己就业定位问题,调整自己的择业心态。
3.3.2 引导艺术类毕业生形成合理的就业观念
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不合理是其就业压力增大的主要原因。很多艺术类毕业生对于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没有充分的认识,不能充分估计就业的难度,正确为自己定位,而是在择业过程中一味攀比,盲目追求高收入、专业对口的就业岗位。还有部分艺术类毕业生将就业定位在大城市、大单位,对于一些基层工作不屑一顾。目前,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已出现明显的供过于求的趋势,我们要引导艺术类毕业生摆正就业心态,将眼光放低、放长远,就业可向基层、向西部、向私人企业转移,要认清现实,适时择业。同时要强化艺术类毕业生“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就业观,鼓励艺术类毕业生自我创业。
【参考文献】
[1]刘铸.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01):2.
篇8
【关键词】儿童少年;双相障碍;共患病;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广泛性发育障碍;综述
中图分类号:R749.94,R74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12)006-0401-05【编者按】2011年,《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编委会决定,在25卷第6期第一次尝试推出“儿童少年心理卫生”重点号,并在12期推出“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重点号。这两期重点号推出后,得到许多读者、作者的积极反馈。他们对在一期杂志中以某一类选题为重点集中刊出相关论文,比较集中地报道心理(精神)卫生特定领域研究进展的编排形式,给予了肯定。在读者、作者的鼓励下,本刊在2011年10月即制订了在2012年第6期第二次推出“儿童少年心理卫生”重点号的计划,面向全国儿童少年心理卫生领域的知名课题组发出了约稿邀请,获得有关研究者的积极响应,本期刊出的16篇稿件,大部分即为应邀来稿,也有部分是自由来稿。今后,在体现办刊宗旨和及时报道心理(精神)卫生领域研究热点的总原则下,本刊将不断完善重点号的选题和组稿流程,不断推出不同主题的“重点号”,敬请本刊读者、作者关注。本刊期待和欢迎广大读者、作者就重点号的选题等反馈各种建设性意见或建议,欢迎有关专业的临床工作者、研究者积极投稿,尤其欢迎设计规范的临床应用性研究(包括个案报告)论文。本刊期待与心理(精神)卫生领域的专业工作者一起努力,以中文为基本语言打造出为相关专业人员认可的学术交流平台,共同促进我国相关学科的发展。
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D)在儿童少年中较为常见,对患儿生活和社会功能产生重大影响,是儿童少年自杀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积极诊治非常重要。但是在临床工作中,儿童少年双相障碍的诊断往往比较困难,原因之一在于双相障碍儿童少年常常共患其他精神障碍,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PDD)、品行障碍、物质滥用、焦虑障碍等。这些共患病的存在不仅会干扰双相障碍的诊断,还会影响双相障碍的治疗,并使患儿有更差的预后。因此,充分了解儿童少年双相障碍的共患病对儿童少年双相障碍及其共患病的诊断和治疗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儿童少年双相障碍共患病的研究中,ADHD和PDD是研究较多的两种共患病。故笔者以“bipolar disorder”和“ADHD”、“bipolar disorder”和“PDD/autism”为关键词对PubMed进行检索,共检索到文献507篇,其中综述142篇、研究性论文365篇,近5年的文献290篇(占57.2%),针对儿童少年的文献198篇(占39.1%)。以“双相障碍”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双相障碍”和“广泛性发育障碍/孤独症”为关键词对CNKI《中国期刊全文专题数据库》进行检索,共检索到文献13篇,均为综述,近5年文献4篇,针对儿童少年的文献6篇。本文对上述有关儿童少年BD共患ADHD或PDD的国外文献进行综述,希望对国内儿童少年BD及其共患病的临床和研究工作有所帮助。
1
儿童少年BD共患ADHD的研究进展
1.1儿童少年BD与ADHD的共患率
既往多项研究及meta分析表明,在BD儿童少年中,ADHD共患率为60%~90%;在儿科ADHD患者中,BD共患率为10%~25%。可见,儿童少年BD与ADHD共患率高,是临床工作中急需关注的问题。
1.2共患ADHD与BD起病年龄
多项研究显示,共患ADHD的风险与BD起病年龄有关,儿童期起病的BD患者共患ADHD风险最高,少年期起病的BD患者次之,成年后起病的BD患者共患ADHD风险最低。如:Faraone等发现,儿童期(≤12岁)起病的BD患者ADHD共患率为84%,少年期(>12岁而≤18岁)起病的BD患者ADHD共患率为52%。还有研究显示,与成年起病的BD患者相比,共患ADHD更多发生于18岁前起病的BD患者。那么,对于儿童期起病的BD患儿,是否起病年龄越低,ADHD的共患率越高?Arnold等对来自4所大学附属医院的707名6~12岁儿童进行大规模调查,结果显示12岁前起病的BD患儿,BD起病年龄不影响ADHD的共患率。
1.3共患BD与ADHD患儿的临床特征与预后
针对儿童的研究发现,共患ADHD的BD患儿主要为男性,临床特征为情感障碍起病年龄早,平均起病年龄为(8.1±2.8)岁;情感发作多表现为明显的易激惹而不是情绪高涨;临床分型多为BD—NOS或快速循环型。而与未共患BD的ADHD患儿相比,共患BD的ADHD患儿表现出更高的ADHD评定量表总分和多动因子分,更易合并对立违抗障碍和品行障碍。Arnold等的大规模调查也显示,共患ADHD和BD的患儿注意缺陷与多动症状及情感紊乱症状均较单患其中一种疾病者更严重,临床总体印象量表疾病严重程度评分均较单患其中一种疾病者为高,且共患其他障碍的风险也增高。Escamilla等对38名西班牙BD患儿进行了
篇9
【关键词】农村 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 心理卫生
中图分类号:R17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2-346-03
Survey On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the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Rural Area of Northern
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ObjectiveTo know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northern Jiangsu Province, analysis the factors related to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mental health, and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to mental health interventions towards them. MethodsUsing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method, sampling 3000 rural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North Jiangsu, and launching self-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type survey by primary mental health measurement scale (MHRSP). ResultsScale reliability test shows: All subscales have good discriminating degree in the Scale. There are subscales with a higher detection rate of deviation such as: Conduct Disorder (16.1%), Learning Disabilities (14.8%), Mood Disorders (13.1%), Personality Defects (15.6%), which consist to the major psychological problems; Class, Age, Sex, Mother's Occupation, Family Income a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o score deviated rate of scales, Father Education Level, Mother's Education Level, Family Type, Whether The Student Is a only Child have no effect to score deviated rate of scales. ConclusionWhen we develop intervention programs to students in the region in primary mental health interventions, we should make them in close connection with the presence of major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s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KEY WORDS】 rural, primary mental health Mental Health Rating Scale, mental health
小学生处在身体生长发育和心理发育的早期阶段。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可以为小学生身体生长发育提供充足的营养来源,而心理发育则需要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调查表明,我国约1/5的儿童青少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成为新的教育热点[1-2]。为了解小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以及其影响因素,针对小学生的自身特点,本课题组于2010年6月期间对苏北农村地区在校小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的现况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江苏省北部地区(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盐城市、淮安市)农村在校小学生。
1.2 方法
1.2.1 抽样方法 第一阶段:随机抽样,抽取江苏省北部5个县或县级行政区;第二阶段:分层整群抽样,在以上5个地区内分别随机抽取1所农村小学学校,随机抽取班级,以被抽中班级全部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每个学校抽取600人,现况调查总样本为600*5(地区)=3000人。
1.2.2 调查方法 ①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ental Health Rate Scale for Pupil , MHRSP) [3]包括学习障碍、情绪障碍、性格缺陷、社会适应障碍、品德缺陷、不良习惯、行为障碍和特种障碍共八个分量表,每个子量表各有10个项目,共计80项。各条目均采用Likert 3分法(0=没有,1=偶尔,2=经常)计分。计分为累加积分,各子量表得分0~20分之间,量表得分越高,说明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越多。
1.2.3 质量控制 对调查的每一个环节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质量控制包括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调查实施阶段的质量控制和资料整理阶段的质量控制。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 3.0软件进行双人双机数据录入,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信度检验、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问卷回收情况 本次共发放30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为2963份,有效回收率为98.8%。
2.2 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2963例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11.7±1.21岁;男生1664(56.16 %),女生1229(43.8%);四年级871(29.4%)、五年级 984(33.2 %)、六年级1108(37.4%);单纯与父母住1465 (49.4%),与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同住1261(42.6%); 单亲家庭237(8.0%);独生子女1074(36.2%),非独生子女1889(63.8%);
2.3 被调查者的心理卫生状况
2.3.1 量表得分的关联性 量表的信度检验显示,克朗巴赫系数(Cronbach's Alpha)=0.922,大于0.7,由表1可见,各个分量表间的关联系数小于它们与总量表得分的相关系数,比如学习障碍和情绪障碍、性格缺陷、社会适应障碍、品德缺陷、不良习惯、行为障碍、特种障碍依次是0.599、0.540、0.562、0.488、0.456、0.340、0.417,它们都小于学习障碍与总分间的相关系数0.723,这表明该量表中各分量表的区分度较好。
2.3.2 全部调查对象的量表得分情况 表2中列出了各分量表的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行为障碍、学习障碍、情绪障碍、性格缺陷、社会适应障碍、不良习惯、品德缺陷、特种障碍;其中行为障碍、学习障碍、情绪障碍、性格缺陷是该人群中比较重要的心理问题。见表2
2.3.3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偏离程度
分别以MHRSP各个分量表和总量表的得分均值加一个标准差(x±sd)为界定, 高于此数值视之偏离, 统计出偏离人数 [4]。表2显示全部被调查者的各分量表的偏离检出率依次为:行为障碍(16.1%)、学习障碍(14.8%)、情绪障碍(13.1%)、性格缺陷(15.6%)、社会适应障碍(13.2%)、不良习惯(12.8%)、品德缺陷(10.5%)、特种障碍(9.9%);总量表的偏离检出率为11.6%。见表2
2.4 各个量表得分得分偏离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分别以学生分量表和总量表的总得分“偏离”为因变量,一般特征中各个因素为自变量,进行统计学检验。
经过单因素分析得:男、女生在社会适应障碍、特种障碍、总量表的得分偏离率上存在差异;不同年龄的学生在性格缺陷、不良习惯、特种障碍的得分偏离率上存在差异;四、五、六年级的学生在学习障碍、性格缺陷、社会适应障碍、品德缺陷、不良习惯、行为障碍、特种障碍、总量表的得分偏离率上存在差异;母亲职业不同的学生在学习障碍的得分偏离率上存在差异;家庭月收入不同的学生在特种障碍的得分偏离率上存在差异。见表3
3 讨论
3.1 本次调查采用的工具《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
《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HRSP)是在小学生心理调查中常用的量表。此外用于小学生心理调查的还有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5-7]。有研究显示[8]:《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8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在0.834以上,说明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较好;全量表的分半信度系数为0.943,说明该量表各测题之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通过对本次调查结果分析,我们发现量表8个因子的区分度较好。因此依据MHRSP的调查结果评定、分析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较强的说服力。
3.2 心理卫生状况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行为障碍、学习障碍、情绪障碍、性格缺陷四方面的得分较高,其均分都大于总量表得分,而且此四方面的心理偏离检出率相对较大。张勇等人[4]的研究结果显示:被试者总分的心理健康得分偏离率为16.67%;马德珍等人[9]的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小学生中MHRSP总分偏离检出率为13.6%,行为障碍(15.6%)、学习障碍(17.5%)、情绪障碍(12.3%)、性格缺陷(12.7%)、社会适应障碍(12.7%)、不良习惯(11.6%)、品德缺陷(10.3%)、特种障碍(10.3%);这些结果都高本次调查的偏离检出率。在以上结果中,行为障碍、学习障碍、情绪障碍都是得分较高、偏离检出率较大的因子。因此,在对该地区小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和指导时,应当着重进行:(1)指导训练其日常行为(2)增加其与老师和同学的沟通学习、改善学习方法(3)疏导其不良情绪(4)引导其克服性格缺陷。
3.3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经过单因素分析,从各因子的偏离检出率看对苏北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有影响的因素为性别、班级、性别、母亲职业、家庭月收入等。
不同性别在社会适应障碍、特种障碍两因子及总分的偏离检出率都有统计学差异,社会适应障碍包括人际交往障碍(表现为自我中心、交友困难、不合群)挫折及应激等,而特种障碍主要体现在排泄、言语、睡眠、进食障碍等,可能由于男生女生生理上的差别导致这两类障碍也出现差异,从而导致总分的偏离检出率也出现差异。
班级是影响各因子偏离情况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各年级学生除情绪障碍外,其他因子的偏离检出率都存在显著差异。可能由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受到的教育不同,生理心理所处的生长阶段有所差别,导致在心理健康状况不同。
母亲职业与家庭月收入可以归纳为家庭环境因素。母亲职业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习障碍上,而家庭月收入则表现在特种障碍,从传统观念上看,母亲是与孩子接触最多的人,不同职业的母亲与孩子接触的时间与方式各不相同,从而对孩子学习的引导频率与深度也不相同,导致学生在学习障碍中存在着统计学差异;而家庭月收入对小学生的生活条件有着直接的影响,不论从衣食住行都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学生出现特种障碍的差异。总之家庭是小学生生活的第一环境,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长期性的特点,小学生从小耳濡目染父母的言行举止,父母采取的养育方式直接关系到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家庭需要与学校积极配合,家长不应当只担负传统意义上的养育职责,更要担负起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教育的责任。
4 结论
本次调查显示,《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HRSP)作为本次调查工具,可以有效地反映苏北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行为障碍、学习障碍、情绪障碍、性格缺陷四方面的心理问题是该地区小学生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班级、年龄、性别、母亲职业、家庭月收入是小学生量表得分偏离率的影响因素,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家庭类型、是否独生子女对各分量表和总量表得分偏离率无影响。
在今后进行小学生心理卫生干预工作时,要紧密结合该地区小学生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和这些心理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根据、有计划地制定系统的干预方案,以有效提高该地区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卫生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尹丽红.浅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华章,2010:108.
[2] 蒋翠娟,农村地区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9.
[3] 殷炳江.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72-373.
[4] 张勇,栗克清,谢淑芬,等.四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及家庭环境状况调查[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6,23(3):41-42.
[5] 芦炎,陈嘉良.乐山市公办和民办小学生心理健康比较[J].时代教育,2009(6):103,105.
[6] 赵玫.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0,9(28):112-113.
[7] 冯秋景,赵笑梅.小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5):123-128.
[8] 龚建良.《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的信效度检验及试用[D].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师范大学,2008,12.
[9] 马德珍,江翠娟,李军.济南市长清区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9,17(6):653-655.
篇10
论文摘要:目的考察高职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个人评价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总体主观幸福感量表(GWB)、个人评价问卷(PEI)对680名高职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高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个人评价都比较高,男女被试在主观幸福感、个人评价的某些方面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主观幸福感和个人评价有极其显著的正相关。结论高职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个人评价有显著相关。
近年来,有关高职大学生群体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主观幸福感,简称(SWB),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的评价[1]。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反映主体的社会功能和适应状态。父母教养方式对个体心理的发展、人格的形成、心理健康、个人自我评价、主观幸福感有着重要影响作用[2-6]。本研究试图将大学生个人自我评价因素引入高职大学生这个群体进行研究探讨,旨在了解高职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并进一步探讨高职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个人评价的关系,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加强自信教育,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使高职院校大学生有更强主观幸福感。
1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整体随机取样法,选取广州市3所高校的大一、大二、大三3个年级的学生,有效被试680人,其中男生312人,女生368人。
1.2研究工具
(1)一般情况问卷由研究者编制,包括年龄、性别、出生地、年级、专业等基本信息。
(2)自信水平评定:采用个人评价问卷(PEI)[7],作为自信水平的测查工具。该量表有6个维度:学业表现、体育运动、外表、爱情关系、社会相互作用及同人们交谈,除了这些分量表以外,还有一些条目是评定总体自信水平和有可能影响自信判断的心境状态,共计54个条目,以4级评分。
(3)总体幸福感量表((GWB)[8],由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定,用来评价受试者对幸福的陈诉,得分越高,幸福度越高。国内段建华对其进行了修订。本研究只计算该量表前18个项目总分。
1.3数据处理
根据研究分析目的,将采集到的样本数据通过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检验、t检验和相关性分析等统计数据分析。
2结果
2.1不同性别的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个人评价的差异
从表1可以看出,男生比女生更自信、主观幸福感更强。在体育运动、外表、社会相互关系、交谈、量表总分几个因子存在显著差异;男生体育运动、社会相互关系、影响自信判断的心境的因子显著高于女生,而女生在外表及交谈因子却显著高于男生。
从表2可以看出,高职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个人评价有极其显著的正相关,在学业表现、体育运动、外表、总体自信水平等几个因子存在显著正相关;在社会相互关系因子存在显著负相关;在外表、交谈、影响自信判断的心境等几个因子无显著相关。
3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高职大学生有较强的幸福感体验,乐观、自信。男女被试在主观幸福感方面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比女生主观幸福感强,关于高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许多学者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这可能与研究工具、对象、样本量的不同有关。男女生被试在自我评价方面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自我评价总体分更高,男生体育运动、社会相互关系、影响自信判断的心境的因子显著高于女生,说明男生在体育运动、社会相互关系自我评价上更自信;而女生在外表及交谈因子却显著高于男生,女生通过人际交往、外表获得更多的幸福体验。高职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个人自我评价自信因子有强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98。自信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自身条件、学业表现、社会支持因素、客观环境等,同时也受其成长经历的影响。自我评价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思想、动机、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是自我认识和自我态度的统一。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人的个性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自我的主观幸福感的感受有显著的相关,因此要从家庭、学校等的教育方式去探讨如何提高高职大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幸福体验。
参考文献
[1]Diener E.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e,1984,95:542~575.
[2]黄朝云,章军建,任善玲.高职大学生自我评价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8.
[3]王欣.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焦虑水平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5):344.
[4]钱铭怡.青少年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2):58.
[5]胡洁,姬人舒,冯凤莲.父母教养方式与高职大学生总体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1):16~17.
[6]赵欣.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现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2007(9):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