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训练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04:18: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康复训练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放松训练乳腺癌围手术期康复心理
癌是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死亡率逐年上升,且发病有年轻化趋势,它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危害已引起了世界卫生组织和医疗界人士的高度重视。目前,临床上对乳腺癌的治疗仍以手术为主,化疗为辅。但因手术治疗患者会由于的残缺、形体的改变,上肢活动受限及化疗后脱发等使自尊心严重受挫,从而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回避社交,不愿意或不能正确利用社会支持,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命质量。Burish博士在对化疗后恶心、呕吐的研究中指出,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加引导性想像可以减轻化疗后72小时内产生的副反应,如恶心、呕吐,还可减轻患者的呼吸困难、化疗前紧张、焦虑和抑郁的感觉,降低患者的生理唤醒水平、脉搏、血压。本研究采用放松训练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研究组患者的睡眠质量指数得分、焦虑、抑郁情绪及术后不适、并发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缩短了住院时间,减轻了家庭和社会负担,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一、对象
1.1选择我院外科2007年3月-2009年3月的乳腺癌患者60例,年龄28岁—72岁,其中患左乳癌38例,右乳癌21例,双乳癌1例;行乳腺癌根治术11例,改良根治术41例,乳腺象限切除加腋窝淋巴清扫术8例,切口均甲级愈合。纳入标准:(1)全部病例均符合乳腺癌的诊断标准,均有活体组织诊断依据;(2)患者意识清楚,无精神病史,能理解各量表内容及愿意接受各种量表调查。排除标准:(1)有智力或认知障碍、老年性痴呆;(2)严重肝肾功能不全、频繁心绞痛、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的病人。
1.2入选病人一般情况入选病人60例,采用随机化的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30例,年龄45.35±4.71岁;对照组30例,年龄47.52±6.27岁,两组在病变性质、年龄的比较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二、方法
2.1调查工具
2.1.1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是匹兹堡大学精神科医生Buysse博士等人于1989年编制的睡眠质量自评量表,刘贤臣于1996年在国内进行修订,用于睡眠质量评价的临床和基础研究。PSQI用于评定受测者最近1个月的睡眠质量,共18个项目,组成7个成分,分别是: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每个成分按0-3计分,累计各成分得分为PSQI总分。总分范围为0-21,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
2.1.2抑郁自评量表(SDS)是由(WKZung)于1965年编制而成。能全面、准确、迅速地反映被试者抑郁状态的有关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和变化。该量表由20个问题组成,其中15个为正向评分,依次评为粗分1-4分;5个为反向评分,依次评为粗分4-1分,20个项目所得粗分相加后乘以1.25后取整数部分,即得标准分。
2.1.3焦虑自评量表(SAS)是由(WKZung)于1971年编制的,该量表由20个问题组成,其中15个为正向评分,依次评为粗分1-4分,5个为反向评分,依次评为粗分4-1分,20克么址窒嗉雍蟪艘?.25后取整数部分,即得标准分。
2.2调查方法对符合入选标准的乳腺癌患者分别在入选时、干预2周后发放调查问卷,遵循知情同意保密的原则,按统一指导语完成。各种量表在患者充分了解填表的方法后,由患者本人或家属协助独立自主地逐项填写,填表后及时检查核对,确保资料合格后回收,由同一个评定员评定结果,防止评定人员变动而引起误差。
2.3护理干预方法
组织康复护理团队,由护理专家制定护理方案,对团队的所有成员进行培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放松训练。两组患者在入选时、干预2周后分别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测评。
2.3.1建立干预基础取得病人和家属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3.2放松训练方法入选时即教会患者和家属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和想像放松法。总计4-8小时的数次集中训练,再伴每日练习20分钟。训练方法:①被试者处于舒适位置。指导者先令其放松,指导其进行深而慢的呼吸,在深吸气后屏息数秒钟,然后缓缓呼气同时放松全身。如此重复几次,使被试者完全安静下来。②指导者用缓慢的速度令被试者收紧某一块肌群,再放松之。然后再转换到另一块肌群作同样的训练,其次序是前臂、二头肌、头颈部、肩部、胸部、背部、腹部、大腿、小腿、脚部,共16组肌肉。每进行一块肌群的收紧和放松训练时,都要体验紧张和松弛时的感觉差别。③经过反复训练,当被试者通过对肌群放松感觉的回忆就能自动放松全身时,上述交替收紧与放松训练即可逐渐停止。此后,被试者可以在任何情况下凭个人对放松的感觉,反射性地使自己放松。④在进行放松训练的时候,指导患者想像轻松愉快的场景,如置身于阳光明媚、鲜花盛开的草地,抑或是海滩、沙地等最向往、最舒适的场景,想像自己的情绪越来越好、心情越来越轻松、睡眠越来越好、身体越来越健康、越来越强壮、自己的免疫力越来越强大、身体的癌细胞越来越少……注意手术后制动的患肢暂不进行训练。
2.4统计学方法对回收的每份资料,在检查完整性和有效性后进行编号,经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处理。
三、结果
3.1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实验组14.75±3.21天;对照组19.26±1.87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2两组患者指标发生率比较。
3.3两组患者术后不适及并发症比较。
3.4两组患者训练前后观察指标评分比较。
四、讨论
放松训练包括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和想像放松法。渐进性肌肉放松是通过有意识地按一定的顺序逐步绷紧和放松全身肌肉,同时有意识地感受身体的松紧、轻重和冷暖的程度,使个体掌握主动松弛过程,目的是诱导人体进入松弛状态,以降低动系统的功能,提高营养性系统的功能,降低应激水平,减轻负性情绪,改善生理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想像放松法是以一定的暗示语集中注意,调节呼吸,使肌肉得到充分放松,从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的方法。这种训练方法简单易行、无副作用、不需专门的仪器,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国外已将这一技术应用于多种心身疾病的临床治疗中,有效地帮助患者减轻负性情绪,适应治疗,改善生理功能。
4.1放松训练可降低患者的焦虑、抑郁水平,改善睡眠质量焦虑是一种不确定的、不舒适的、恐惧的感受,是对压力的一种主观情绪反应,也是应激状态下的一种情绪反应;抑郁是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常见类型,主要表现为悲观失望、情绪低落、反应迟钝、对周围的人或事物失去兴趣,甚至哭泣、沮丧,严重的出现自杀等症状。抑郁不仅可以使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时间延长,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可以使病死率增加,因此应引起高度的重视。焦虑和抑郁都属于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必须进行有目的的干预。交互抑制理论认为,情绪状态与肌肉活动之间,通过神经系统的作用而互相影响。肌肉放松与焦虑情绪是两个对抗过程,其中一种状态的出现必然会对另一种状态起着抑制作用,即交互抑制。因此绷紧的肌肉会导致情绪紧张,全身肌肉放松能减轻焦虑。从表1中可以看出,乳腺癌手术后部分患者产生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等情绪,通过放松训练后,从表3可以看出,实验组患者的PSQI总分、SAS标准分、SDS标准分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得到改善,睡眠质量得到提高。
4.2放松训练可减轻术后不适,降低并发症乳腺癌术后常出现一些并发症,皮下积液发生率为4.2%-54%;皮瓣坏死的发生率为6%-29.5%,这些并发症的发生不仅给患者身体上和精神上造成创伤,而且影响治疗效果。放松训练进入松弛状态时,全身骨骼肌张力下降、机体耗氧率降低、呼吸频率和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动脉血中乳酸减少,骨骼肌血流有轻度增加,脑电图的a波的比例增大,同时伴有心理的变化,表现为四肢温暖、头脑清醒、心情轻松愉快、全身舒适。本研究显示(表2),实验组患者术后皮下积液、上肢水肿、皮瓣坏死、肩关节运动受限等并发症的发生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五、小结
综上所述,乳腺癌围手术期患者普遍存在睡眠障碍、焦虑、抑郁、术后不适、并发症等问题,临床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实施放松训练,可减轻患者的心理应激反应,有效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抑郁等多种负性情绪,提高睡眠质量,减轻术后不适,预防并发症发生,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康复,促使患者早日重返工作岗位,减轻家庭、社会负担,最终达到回归社会、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佳圆,栾荣生,吴得生,等.我国生殖内分泌肿瘤的时间及地理分布研究.中国公共卫生,2003,19(9):1038-1040.
篇2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683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4066-02
根据2006年第二届全国儿童康复暨第九界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通过的脑瘫定义,脑性瘫痪就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时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脑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症,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1]。我院在小儿康复中心投入十余万元引进了德国Motomedgracile12儿童型智能运动训练系统结合康复及运动疗法治疗痉挛性脑瘫,效果更加显著。特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8月一2012年3月入我康复中心治疗的66例痉挛型脑瘫患儿,符合2006年第二届全国儿童康复暨第九界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研讨制定的诊断标准与分型,分成两组:治疗组33例,男18例,女15例,年龄1-5岁,平均年龄3岁。对照组33例,男17例,女16例,年龄2-5岁,平均年龄3.15岁。两组临床症状、肢体功能评分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包括Bohath手法、Vojta手法,Rood法和上田法等手法治疗;结合针灸、低频脉冲电治疗。手法治疗2次/d;针灸以及低频脉冲电治疗每天1次,每周治疗5天,共9个月。
1.2.2治疗组除综合康复训练外还使用德国MotomedGracile运动训练系统进行治疗。每天1次,每次20min,每周5次,共9个月。
1.3疗效及评定标准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9个月后,采用改良的Ashworth评定量表(ModifiedAshworthScale,MAS)对下肢股内收肌群肌张力进行评定,徒手肌力评定法(MMT),对臀中肌与股四头肌进行评定[2]。疗效标准:肌张力:有效:肌张力恢复正常或降低1级以上;无效:治疗后无肌张力降低16〕。肌力:显效:治疗后肌力恢复正常或增加1级以上,无效:治疗后肌力无增加。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
12个月的康复训练后,治疗组的患儿下肢股内收肌群肌张力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3讨论
德国Motomedgracile12儿童型智能运动训练系统是一款专门为罹患脑瘫及先天性脊柱裂以及各种肌肉疾病的儿童研发的专业康复训练设备,该训练系统则可帮助此类患儿(0-2级肌力)做主动训练,循序渐进,用其特有敏锐的诱导适应性去感知痉挛,一旦主动运动中有痉挛产生,系统可以自动识别,停止运动,方向自行更改,减轻缓解痉挛,随后运动强度会逐步提高,痉挛状态下速度绝不会迅速更改,避免国产该类型设备出现患儿二次损伤的致命缺陷,除此之外,该系统还具有以下特点:①系统的高低可控,这样一来,无论学龄儿童还是幼儿都可以根据身高大小调整高度以适应需要;②两个脚蹬之间的间距只有区区12公分,而且脚蹬上下高度可控,非常适合各种年龄段的患儿;③系统智能性非常强,在患儿有非常微弱的肌力情况下,系统也可以协助患儿进行助力运动,而且助力运动和主动运动之间都是智能切换,不需要手动干预,主动运动中可以显示下肢的对称性分析,一目了然,可以有的放矢地加强训练;④德国Motomedgracile12儿童型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较之前的型号先进,更可为患儿配备游戏菜单,方向盘,甚至可以外置设备进行游戏自行车赛车比赛,不仅增加了趣味性,而且训练效果也大为提升;⑤该系统配备了11.5*8.5cm的彩色液晶大屏显示,不仅可以吸引患儿的注意力,还能给出最后的康复治疗结果,供医生参考。其本质上就是一种带有电脑芯片智能控制系统的上下肢训练器,其中具有特色的就是它可以探知痉挛,对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治疗具有针对性,如果患儿下肢痉挛程度很高,不能自主运动,可以选择被动训练模式,可以由工作人员设置训练时间一般为20分钟,电脑控制板上可以显示速度、训练时间、消耗能量、训练里程(公里),对称性以及运动强度,如果出现痉挛,助力运动可以可将电机阻力降为0,帮助0-2级肌力患者做主动训练,如果患儿下肢痉挛程度较轻,可以有自主运动,我们可以选择主动运动模式。
脑瘫患儿康复的目标就是最大程度地恢复患儿的肢体功能,对于痉挛性脑瘫患儿就是缓解痉挛,抑制痉挛与共同模式、诱发分离运动、促进正常模式的形成;促进和改善偏瘫肢体运动的独立性、协调性[3]。最终使患者尽可能的回归社会。研究中发现德国Motomedgracile12儿童型智能运动训练系统主要锻炼下肢的屈伸,重复及协调运动,根据不同损伤程度选择三种训练模式,可增强肌力,改善肌张力,增强协调性,改善关节活动度,有效防止痉挛,且可使患者乐于运动,增加了治疗的依从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训练方法,使用该系统后,患儿下肢的运动协调性、对称性、灵活性均有所增加。智能运动训练系统结合综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改善下肢功能有一定的疗效,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刘欣,胡香玉,杨威.电针联合传统针灸治疗小儿脑瘫40例的临床疗效观察[J].柳州医学,2009,22(2):75-76.
篇3
【关键词】 脑中风后遗症;肢体功能;康复护理;临床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31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120-02
脑中风患者进行治疗以后也会留有后遗症,比如说肢体障碍,认知障碍,言语障碍,情感障碍等,因此对脑中风后遗症患者进行肢体功能康复是很重要的,可以让患者肢体感觉功能得以恢复,同时减轻残疾、残疾带来的后果。本次研究将选取我院在2009年2月到2011年8月期间所收治的36例脑中风后遗症患者,对其进行肢体功能康复护理以后,取得了不错效果,具体内容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36例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4例,年龄在54到77岁之间。患者主要的表现是单侧肢体无力、行动不便、脚腿残疾,还有4例半身不遂患者。18例脑梗死,5例高血压,2例糖尿病,3例脑出血。
1.2 康复方法
1.2.1 针灸康复 取患者下肢的足三里、环跳、阳陵泉、昆仑,取上肢的外关、曲池、肩骼、手三里、合关,针灸患者患侧。
1.2.2 运动康复 根据患者情况,为患者制定训练计划,让患者适当的进行户外锻炼,比如说周一让患者坐在轮椅上进行篮球锻炼;周二组织台球比赛等,每次的活动之间控制在1小时以内,每天进行两次。有规律的运动能够提高患者康复信心,同时还可以改善患者体质[1],有助于患者尽快恢复肢体功能。
1.2.3 肢体功能锻炼 为半身不遂患者制定训练计划,因为此类患者不可以下床活动,因此只能在床上进行训练。护理人员可以指导患者进行站立等基本活动能力的练习,要从简到繁,每次训练20分钟,每天进行2次。
1.3 康复护理方法
1.3.1 心理护理 脑中风过程很迅速,通常患者会从正常人突然变成残疾人,由于突然的失去生活自理能力,那么患者就会出现沮丧、抑郁、悲观的心理,情绪也会喜怒无常,还有下患者过于忧虑、担心后遗症,因此就不愿与人接触,怕受到歧视,所以护理人员就要及时疏导患者不良心理,给予患者最大的安慰、鼓励,从而让患者能够积极的配合治疗、训练。
1.3.2 护理 让患者取健侧卧的,不让患者向后扭转,然后让患者尝试着取仰卧。患侧卧位,这样不断的变换,可以让患者肢体得以活动,让患者伸屈肌张力能够达到平衡[2],但是不能让患者长时间的保持一个姿势。与此同时,嘱咐患者和其家属,不要让患者取半坐位,防止让下肢受压而影响到恢复,患者家属可以对患者进行关节被动活动,为患者进行按摩,从而促进肢体血液循环。
1.3.3 饮食护理 为患者准备健康、营养的饮食方案,多让患者使用易消化、清淡的食物,比如说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少食盐,多喝水,不要使用肥甘、油腻、辛辣的食物,不能吸烟饮酒,从而加快患者恢复速度。
1.3.4 康复训练护理 在患者做站立平衡训练的时候,患者身体会前后倾斜、左右弯曲,这样就很容易滑倒,因此护理人员要从旁搀扶、指导,让患者能渐渐找到平衡感。在患者做迈步练习的时候,不要用力的牵拉患侧的上肢,因此恢复上肢要比恢复下肢困难,如果出现了肩关节紧张性肌肉拉伤,那么就会严重影响到日后恢复。在患者做登梯练习的时候,要让患者把住栏杆的一侧,避免跌倒[3]。
2 结 果
本次研究的36例患者,20例可从事社会活动,现已回到工作岗位;11例能够自理,但是还不能继续工作;5例生活要由他人照料,生活不能完全自理。
3 讨 论
脑中风的康复过程比较缓慢,有个别患者可能终身都不会完全恢复。对于脑中风有肢体障碍的患者而言,康复护理是一个很重要、有效的手段,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残疾的程度,让患者能够逐渐恢复正常生活、工作。有研究表示,对脑中风后遗症患者尽早进行康复训练,可以有效的改善、提高患者肢体肌力,所以对脑中风后遗症患者要尽早的进行康复护理,通常都是在发病前后3个月内进行康复护理,因此在三个月以后,患侧关节就会发生挛缩,肢体强直,这是如果建立了错误运动模式,那么就很难进行纠正、调整。通过本次研究证明,对脑中风后遗症患者尽早肢体功能康复护理是很重要也是很有效的,因此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姜晓华.脑中风病人60例的康复护理体会[A].第二十一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四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8,14(5):184-187.
篇4
关键词:VR;口吃矫正;言语康复;虚拟现实
口吃矫正属于康复医学,因为口吃矫治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康复过程。在康复过程中,口吃者需要不断提升自我认知,适时地找到自己产生口吃的原因以及自我矫正口吃的方向,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矫正效果。在传统口吃矫正中多采用教师示范、口吃者模仿,遇到难点以图例来简单示意,这种教学方法使很多口吃者难以听懂、学明白,这种传统授课方式不直观、呆板,完全靠“自悟”。
1 VR虚拟现实技术
VR(虚拟现实)又称“灵境”,它是由三维计算机图形学技术、在计算机中建立一个模拟真实世界效果的特殊环境,并通过各种传感器设备,使用户“沉浸”在这个虚拟环境中并进行操作和控制,以达到特殊的目的。VR具备3个特性即immersion(沉浸性)、interaction(交互性)和imagination(构想性),它为处在该环境下的用户提供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直观而又自然的实时感知交互。
2 传统口吃康复治疗的局限
传统口吃康复治疗通常是矫正师与患者一对一形式的训练,存在诸多局限性:第一,教学图形不直观,在康复教学训练中,要经常使用的发声器官原理图平面挂图,由于受二维空间限制表现不直观、不清楚。第二,石膏模型道具沉重,移动不方便,这些模型大多制作简陋,静态呆板。第三,突破环境恐惧训练中,受时间、人员、场景、资金限制,训练环境多为学员自我扮演练习,难于达到真实场景训练效果,降低了康复效率。第四,由于视觉盲点,口吃者在训练时难于理解呼吸发声原理与错误的呼吸方式,以及错误的发声位置。
3 口吃康复治疗结合VR技术的必要性
世界卫生组织把口吃定义为一种言语节律障碍。在说话过程中个体确切知道他希望说什么,但是有时由于不随意的发音重复、延长或停顿(中断),而在表达思想时产生困难。口吃者长期以来形成的不良的发音模式,在大脑皮层中形成病理兴奋灶,要消除这个病理兴奋灶,就目前医学水平还不能靠手术和药物去消除它,只能通过长期的康复训练,强化口吃者的言语训练模式,来建立新的兴奋灶,从而达到口吃的康复治疗的目的。
在口吃康复治疗中,是基于不断通过言语训练提升口吃者的认知、情绪、言语行为不断康复的过程。VR口吃康复系统可以打破传统训练方式的局限性,它可以针对不同类型功能障碍的患者提供不同的言语虚拟训练服务平台,使口吃者以做游戏或完成趣味性任务的方式进行康复训练,以此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另外,VR康复系统能够通过数字影像将心理引导与生理治疗结合起来,通过音乐、画面、文字和语音提示等多感官形式给患者以正面的激励反馈,帮助口吃患者构建一个康复训练的虚拟平台。因此,将言语康复训练与VR技术相结合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4 VR虚拟技术在康复治疗中的优势
VR虚拟技术,在口吃矫正治疗中的应用,目前在同行业内尚未发现。它将对未来的口吃矫正方法和实践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4.1 训练便利优势
VR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满足口吃者足不出户,完成呼吸发声训练。利用互联网、新数字媒体,如,iPad、手机等移动设备,下载该版APP客户端,用户不受时间、空间和教师条件的约束、在任家中接受言语训练。
4.2 训练直观优势
传统的口吃矫正训练多以书籍为主,书中在配以简单的插图说明,由于印刷技术及空间维度限制,呼吸发声口腔结构以及动态表达,都不能及时准确的表现各器官的结构以及直观的呼吸与发声的复杂关系。尤其是在口吃用户的讲话时的口吃症状的气息流畅度的表现通过3D动画仿真模拟出来的真实效果。让用户,更加直观真实的观察到器官结构与发声原理,从而使用户更深刻了解口吃的根源,理解自己在讲话时,发生怎样不该发生的错误。
4.3 矫正效果优势
不仅适合口吃用户独立体验训练,而且,可以由矫正老师授课时使用,也方便用于当面咨询时,讲解不易表达的训练内容,通过把难于理解的呼吸发声原理用3D动画表现,同时又具备交互式360度角度观看,寓教于乐,易学、易懂、易会、易唤起口吃用户训练的自信心和调整消除口吃者的自卑不良情绪,从而更大幅度提高口吃矫正的效果。
5 基于VR虚拟技术在口吃矫治康复中的应用
5.1 VR技术在认识发声器官中的应用
在VR三维可视化应用中,可以根据医用人体发声器官解剖结构图,比例关系,模拟出发声各器官,如,口腔、鼻腔、胸腔等结构相关细节。根据发声器官的生理结构,采用3D软件建模技术模拟三维仿真结构,清晰直观表现发声各器官结构及关系,通过VR系统,灵活生动的交互形式,沉浸式的体验方式呈现。
5.2 VR技术在呼吸发声训练中的应用
在口吃矫正中口吃者难于理解自己的难发、中阻、连发、痉挛原因,很难直观地看到自己的发音器官运动方式和发声位置的错误,所以可以通过3D虚拟仿真动画技术模拟口吃者常见的错误发声习惯。
通过三维动画虚拟表现出口吃者错误的呼吸发声动作,简单易懂地表现出气息与发声的复杂关系。当人不紧张时呼吸与发声的状态与流程,当人紧张时声带瞬间闭锁的状态;首音难发伴随痉挛的状态与流程;当顺利说话时中途突然卡住受阻的状态与流程;连发型口吃的状态与流程。
5.3 VR技术在模拟训练环境中的应用
通过3D建模,可以模拟出口吃者比较恐惧的讲话时的紧张环境,比如当众讲话演讲现场、领导办公室、课堂上的环境等虚拟环境,同时也可以通过设置添加观众或者与环境相匹配的人物,如单位领导、警察、老师等虚拟人物。口吃者用户在进入环境前可以根据自己训练的目的进行虚拟选择环境及人物。用户可以佩戴VR头盔,沉浸式体验到现场的演讲说话前的紧张气氛达到训练讲话的克服紧张情绪系统脱敏目的。并且,虚拟环境中的人物或环境气氛,会通过传感器,根据用户的声音流畅度、肢体语言表现等反馈,三维虚拟环境会出现模拟真实的现场反应,比如,当口吃者言语训练表达的非常流畅时,在场的观众会有热烈的鼓掌声。
6 结语
VR技术自身优势弥补了传统口吃康复治疗的不足与局限。针对口吃矫正中的视觉盲点问题通过三维可视化与虚拟动画模拟仿真完美体现。通过视觉、声音等传感器,将用数字虚拟场景还原讲话场景,使口吃者得到虚拟场景突破训练。VR技术在言语康复领域中结合临床应用研究能够在言语康复领域的数字化矫治水平起到推动作用。虽然。目前由于VR技术在语音识别方面还存在一定技术局限,人工智能与情感传感方面还不能达到完美交互,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未来口吃患者很有可能所面对是一个接近人的智能机器人来进行口吃康复训练,让我们期待这一天尽早到来。
参考文献:
[1] 卢春明.发展性口吃者言语产生过程中的认知神经机制及学习引起的脑的可塑性变化[D].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篇5
一、服务型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实施策略
(一)将伦理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中。
教育共同体固有的伦理特性使得特殊教育的各个环节广泛存在着道德与利益、善与恶、应有与实有、道德与社会历史条件等矛盾冲突[2],唯有将伦理教育融入特教师资培养的各个环节,才能培养出既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又有高尚职业情操的新型特教师资。为此,我校特教专业的老师们通过编撰专业伦理教材,进行职业伦理的理论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特殊教育工作的地位、性质和意义,了解特殊教育工作的平凡与伟大之处,提高他们对本专业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通过观摩特教影片、参观特教机构、为特殊儿童送教上门、到特殊班级当义工、去偏远地区的特教学校顶岗支教等活动,引导学生体验从事特殊教育工作获得的职业幸福感和荣誉感,在陶冶其专业道德情感的同时锻炼他们的职业道德意志,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
(二)建立康复训练室、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康复机构和特殊儿童家庭四位一体、统一协调的实践教学体系。
我校特殊教育专业不仅强调学生专业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而且重视其专业道德的教育与养成;不仅注重发挥传统的校内康复训练实训室和特殊教育学校的育人功能,而且积极拓展校外特殊教育康复机构和特殊儿童家庭这两大专业实践基地。这种四位一体、统一协调的实践方式,为学生创造了更多接触特殊儿童、了解特殊教育现状和亲自进行相关专业实践的机会,使他们的专业情感和专业实践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因此,本模式是探索我国高等特殊教育师资养成性教育的一次尝试,对于开办特殊教育专业,但是没有直属于自己的临床教学实验基地的特教师资培养单位来讲,这种模式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公益性、经济性和灵活性,是优质高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可采纳的重要模式[3]。
(三)依托基地,服务社会。
特殊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纵观特殊教育的先进国家和地区,个别化、生活化、支持、生活质量等观念早已深入人心。我国特殊教育也在朝这些方向发展,由于多种原因,社会对特殊教育的关注和支持力度逐步加大。新形势下,传统的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的人才培养模式早已不适合特殊教育实践的需求。因此,临床操作能力强,能思考和处理多种教学情境,满足特殊儿童多样化教育需求,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的新型特教师资是特殊教育师资培养追求的必然目标。我校特殊教育专业特别注重发挥各类实践基地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鼓励师生大胆地“走出去”,把众多实践基地作为平台,在增强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提升自己专业情感的同时,通过师生双方的实际行动服务社会、回报社会。
二、服务型实践教学体系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解决实践教学中,重实践能力培养、轻职业伦理教育的问题。
我国传统的特教师资培养往往极其倚重理论知识的传授,除了重庆师范大学、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等极个别学校外,国内高等特殊教育师范生的培养大多采用从理论到理论的模式,学生在校期间接触特殊儿童的机会很少,虽然偶尔也会有一些实践活动,但是这种所谓的专业实践往往是走马观花式的,直接导致特殊教育的临床教学和管理经验匮乏。而在比重极其有限的实践教学活动中,常常存在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忽视伦理教育的问题。我校特殊教育专业的服务型实践教学体系为师生双方创造了广泛接触特殊儿童、体会特殊儿童及其家庭种种独特际遇的机会,在与他们互动的过程中很好地培养专业道德情感,磨炼职业道德意志,最终转化为积极的专业道德行为。
(二)缓解特教机构师资短缺、专业理论水平不足的问题。
我国现代特殊教育起步晚,发展水平较低,至今不少特教机构(尤其私立的康复机构)仍然面临着资金不足、师资缺乏、办学经验不足、专业技术缺乏等问题,本市的特教机构在这些方面的问题更严重。针对这种情况,我校特殊教育专业从2010年3月起至今,组织、协调本专业骨干教师,为本市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和聋儿康复中心进行教师培训,共计200余学时,主题涉及“智障儿童的评估及智力品质的培养”、“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干预方法”、“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手语及其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游戏及其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感觉统合训练”等。这种以高等特殊教育专业为主体,通过特教师生与基层特教机构的频繁互动进行学习和研讨的方式,不仅提高高等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基层特教机构师资不足、理论知识缺乏的弊端,在优势互补的诸多活动中,开创了良性互动的局面。
(三)缓解特殊儿童家庭的压力。
家庭是特殊儿童生存和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教育的成效将极大地影响其他任何形式的教育。任何家庭都面临着或多或少自身很难意识和解决的问题,特殊儿童家长、家庭面对的压力和挑战尤为大。目前社会提供给特殊儿童家庭的支持系统还很不完善,社会对于这类儿童的关注程度还不够高。特殊儿童及其家长在康复治疗、教育训练、法律援助、政策支持、资金援助等方面得到的社会支持十分有限,某些特殊儿童及其家庭处于被动、回避、等待及无奈的状态。在服务型实践教学体系观的指引下,我校特教专业的师生本着服务社会的原则,免费送教上门,对特殊儿童进行个别辅导,为其家长提供教育咨询和教育技能培训,缓解特殊儿童家庭的压力。
(四)解决康复训练机构、特教学校、校内康复训练室和特殊儿童家庭很难协调一致的问题。
在我国目前特教实践中,康复训练机构、特教学校、校内康复训练室和特殊儿童家庭几乎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虽然偶有沟通,但是这种交流缺乏系统性,很难做到围绕共同关心的特教问题,开展多主体间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在服务型实践教学体系中,我校特殊教育专业的师生成为积极的活动者,我们开放校内康复训练室,为特殊儿童家庭提供训练场地,为特殊学校及康复机构提供康复训练与教学设备,并提供专业训练技术及教学理论支撑。对特殊儿童进行诊断与评估,针对评估结果,实施个别辅导教学,并为特殊儿童接洽适合于该儿童的康复机构或特教学校。他们组织策划家庭学校的联谊活动,邀请康复训练机构与特殊教育学校共同参与,相互之间进行专业问题的探讨,构建四位一体、统一协调的教育模式,促进特教事业的共同发展。
三、服务型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效果
特殊教育专业学生通过特殊教育从业人员伦理教育,各项实用、高效的教师通识性或专业的职业技能训练,掌握合格的特殊教育教师和相关的特教康复及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各种教学能力和技巧,把所学得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将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具体的职业行为方式,并使之趋于规范化。
(一)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明显提高。
特殊教育学生能够进行接案,熟练地运用诊断评估工具,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正常开展个别与团体教学。学生运用独特的构思,设计出盲文摸读辅助教具、自闭症儿童结构化教学沟通板等一系列教学用具,获得特殊儿童的喜爱和家长及学校的一致好评。熟悉特殊儿童的各种类型,根据不同障碍类别进行专业护理,并给予特殊儿童家长正确的指导。学生通过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到理论层面,形成科研论文,并对实践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学生多次参加省级和校级职业技能大赛,屡获嘉奖。
(二)师生的职业情感明显提升。
我校特教专业的师生们广泛参与助残日活动、自闭症日宣导活动、残奥会宣传活动、特教机构和特殊儿童家庭的个训等活动。这些专业实践活动,使师生双方置身于特殊教育的诸多真实情景,增加了对特殊教育的感性认识,进一步理解了发掘特殊儿童潜力,使其平等参与社会的意义。师生们普遍反映,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到了不少书本以外的知识,促进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于特殊教育专业,也由最初的不了解甚至排斥,逐步转变为喜欢从事这一职业。在与特殊儿童及其家庭接触的过程中,他们的专业情感和专业实践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
篇6
关键词:腹式缩唇呼吸视听训练;COPD;生命质量;影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1]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肺部疾病,其患病率和死亡率高,因病程长、易复发、损害不易逆转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在世界上,COPD的死亡率居所有死因的第4位,且有逐年增加之势。COPD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有研究显示,至2020年,COPD将成为世界疾病经济负担的第5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呼吸内科住院治疗COPD患者120例,男68例,女52例;年龄66~88岁,平均年龄(72.9±11.2)岁,肺功能测定为2~4级,其中2级44例,3级61例,4级15例;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胸部X线及肺功能测定,所有患者均符合COPD及其稳定期的诊断标准。自愿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进行为期6个月的有氧康复训练,其中住院训练15~30 d,其余时间在家中训练。
本研究针对老年人特点,制作专门用于COPD患者训练的《腹式缩唇呼吸视听教 材》[2],由专科护士对患者进行面授、讲解、操作示范,为其播放腹式缩唇呼吸光碟,发放光碟给其回家训练使用,由专科护士定期随访学习情况,确保其掌握并熟练运用腹式缩唇呼吸,并观察评价训练后生命质量有无改善。该研究旨在探索针对COPD患者健康行为训练的新方法,以便在各级医疗机构及社区推广使用。
1.2研究内容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制作腹式缩唇呼吸训练视听教材,对观察组成员进行呼吸训练,确保其全面掌握;在训练前后,对观察组及对照组成员均进行生命质量评定,判断视听训练干预产生的影响。
1.3方法 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运用《腹式缩唇呼吸训练视听教材》,对观察组成员进行呼吸训练6个月。蔡映云等[3]设计的成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生存质量评分表进行评分,内容包括日常生活能力(13项)、社会活动能力(7项)、抑郁症状(8项)和焦虑症状(7项)四部分。每项按1~4级评分,分值越高提示生存质量越差。在训练前,观察组及对照组成员均进行生命质量评定,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因子、社会活动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四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实验后判断视听训练干预产生的影响。
训练前后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命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判断视听训练干预产生的影响。将资料录入数据库,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主要统计方法包括:统计描述、方差分析、相关分析。
3结果
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缩唇呼吸视听训练,训练6个月观察两组日常生活因子、社会活动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四项指标。比较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讨论
4.1课题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本研究为国内首次制作音像资料对COPD患者进行腹式缩唇呼吸训练,避免了训练的随意性;音像资料可复制、可携带,保证了训练的便捷性、可及性和可重复性,有得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从而创新COPD患者健康行为训练的新方法,以便在各级医疗机构及社区推广使用[4]。
近年来,老年慢性患者的生命质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对与生命质量的改进密切相关。老年人动作变缓,记忆力下降,接受能力减退,传统的健康教育方式难以达到较好的效果。本研究针对老年人特点,制作专门用于COPD患者训练的《腹式缩唇呼吸视听教材》,由专科护士对患者进行面授、讲解、操作示范,为其播放腹式缩唇呼吸光碟,发放光碟给其回家训练使用,由专科护士定期随访学习情况,确保其掌握并熟练运用腹式缩唇呼吸,并观察评价训练后生命质量有无改善。该研究旨在探索创新腹式缩唇呼吸训练的教学材料。
4.2腹式缩唇呼吸训练的病理生理依据 COPD的病理生理基础是呼吸道壁和肺实质的慢性炎症及结构改变,致呼吸道重塑,最终导致呼吸道管腔狭窄和进展性气流阻力增加,表现为呼吸浅速,可由于呼吸疲劳而导致胸腔矛盾呼吸,这些异常的呼吸模式又进一步降低了通气效率。通过人工阻力呼吸训练可以延缓呼气,使气流下降,提高气管内压,防止支气管和小支气管过早压瘪。腹式缩唇呼吸除具有改善COPD患者肺通气、换气功能,缓解气促、缺氧症状,增强呼吸肌肌力和耐力等作用和临床疗效外,还可锻炼和增强患者的体力及活动能力。
COPD患者的呼吸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害,活动后往往出现或加重气促症状,使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与社会活动。本文生存质量评定结果显示,COPD患者通过系统的有氧康复训练,日常生活能力、社会活动能力、抑郁症状及焦虑症状的平均评分均显著下降,生存质量显著提高[5]。提示腹式缩唇呼吸视听训练对缓解期COPD患者延缓和控制肺功能进一步恶化,改善肺功能,提高运动耐力和生存质量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袁学枝.缩唇呼吸对COPD患者呼吸功能主要指征变化的观察[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08):87-88.
[2]邓丽金,陈锦秀."六字诀"呼吸操改善COPD稳定期患者预后的干预研究[D].福建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学位论文,2009.
[3]蔡映云,李倬哲,方宗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质量评估[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4,3(4):225-227.
篇7
关键词:教育康复学 专业建设 课程框架
分类号:G760
2012年,华东师范大学向教育部提出开设教育康复学本科专业的申请,2013年3月28日教育部教高[2013]4号文件,决定在本科专业目录中教育学一级学科下设置教育康复学,即教育康复学作为二级学科与特殊教育学并列。由于教育康复学科属国内首创,本文拟就教育康复学的建设背景、学科界定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区分度、专业建设思路和发展前景四个方面进行叙述,以期为国内其他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1、建设背景
1.1 特殊儿童自身对教育与康复的双重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儿童患病的类型也在发生改变,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下降,遗传性疾病、先天畸形、早产、极低体重等儿童的存活率逐渐上升。这些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能暴露出某些障碍或缺陷,甚至产生如脑瘫、智力障碍、孤独症等疾病。由于现有的医学手段尚无法治愈这些疾病,这些特殊儿童需要接受长期的康复治疗。到了受教育的年龄,他们只能带病接受教育。另外,随着特殊教育零拒绝理念的推行,与十多年前相比,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特殊儿童障碍程度加重,残障类型增多,多重障碍儿童增多等。面对这些特殊儿童,特殊教育学校原有的教育教学目标及教学计划难以实施,教育康复效果难以提高。针对目前特殊教育对象的现状,要切实提高我国的特殊教育水平,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改革。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特殊教育改革自然就是要以特殊儿童的需要为本。综上,特殊儿童既有接受教育的需要,又有接受康复服务的需要。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康复治疗服务主要由医院承担,而教育主要由特殊教育学校提供。近年来,人们开始反思这种康复与教育分离的模式。2012年,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教授指出这种相互分离的模式有两个弊端,一是残疾儿童个体很难同时兼顾学习与康复,二是康复治疗与学习完全分离,医生的康复治疗不能有效地为教师的教学服务,因此他认为有必要发展基于学校的康复治疗模式,并将其视为教育过程的一个部分。这一构想明确提出特殊教育学校必须承担起教育与康复的双重任务,而要实现该目标,必须对现有高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机制进行改革,培养大批具有教育与康复双重知识和技能的师资。
1.2 社会对教育康复人才的大量需求
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统计公报显示,我国0~14岁的残疾人口为387万人,在校特殊儿童约39.9万人。据统计,2011年我国特殊教育专任教师41311人,师生配比为1:9.65,远低于发达国家特殊教育学校的师生比例。而在特殊教育学校中能为特殊儿童提供相关康复服务的专业人员更为缺乏。统计表明,在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中,能为特殊儿童提供相关康复服务的不足3%。就目前我国学前和学龄特殊儿童数量而言,如以每名专业人员服务40名儿童、每名儿童每周接受1个小时的康复训练来计算,我国共需要9.7万名教育康复专业人员。另外,对于绝大部分特殊儿童而言,每人每周接受1个小时的训练实际上是远远不够的。其次,对于许多存在多重障碍的儿童来说,可能需要多方面的专业人员为其提供综合康复服务。再者,由于特殊儿童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往往需要对其实施个别化的教育和康复。因此,目前我国教育康复人员的需求与实际数量相比,存在巨大缺口。
依据现代康复医学的理念,特殊儿童所需的相关康复服务包括:听觉康复、言语语言康复、心理康复、物理康复、作业康复、艺体康复、康复辅具以及社会康复等。近年来,随着全社会对康复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的康复医学也随之发展,国内的一些医学院校相继设立了相关专业。据本项目组统计,已有72家本科院校、113家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了康复治疗学、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与健康等专业。但这些专业的内容主要以物理治疗为主,培养的康复治疗师尚不能满足目前医院的实际需要,更不用说满足目前特殊教育学校对教育康复人才的急迫需求。另外,从目前国内外康复治疗专业所属学科领域来看,相关康复治疗学既可归属于医学类,也可归属于教育学领域,例如香港大学的教育学院就下设言语听觉科学系。因此,本项目组认为大陆地区高等院校的教育学科必须打破专业壁垒,利用已有的专业基础,大力发展与建设教育康复学专业,培养能在特殊教育学校或康复机构为特殊儿童提供教育与相关康复服务的专业人才。
1.3 国家支持增设教育康复类专业
党的“十七大”提出“关心特殊教育”,“十”又提出“支持特殊教育”。近年来,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心与支持特殊教育的政策文件,大力培养特殊教育师资是其中的重要内容。2012年4月,发改委、教育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办公厅了《关于印发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二期实施方案暨编制专项建设规划的通知》(发改办社会[2012]896号),其中明确提出:“扩展特殊师范专业范围,研究增设教育康复类专业。”同年9月,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关于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师[2012]12号),在“加大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力度”中提出:“加强特殊教育专业建设,拓宽专业领域,扩大培养规模,满足特殊教育发展需要。改革培养模式,积极支持高等师范院校与医学院校合作,促进学科交叉,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技能的特殊教育教师、康复类专业技术人才。”这些政策性文件直接催生了教育康复学这门新学科,也为这一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发展平台。
2、学科界定及其专业区分度
2.1 教育康复学的学科界定
对教育康复学可有两种理解:其一,该学科是研究如何以教育的方式与手段对特殊儿童进行康复的一门学科;其二,教育康复学是整合教育、康复的手段和方法,为兼具教育和康复两种需求的人提供服务的一门综合学科,该学科是教育学(包括特殊教育学)与康复治疗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两门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简而言之,前者将教育与康复解释为偏正关系;后者将教育与康复解释为并列且交叉融合的关系。这里我们倾向于后者,因为将教育康复学界定为特殊教育学与康复治疗学交叉的边缘学科更符合“医教结合”的内涵,符合目前国内特殊教育新形势下对师资培养的需求,有助于发展基于学校的康复治疗模式。
2.2 教育康复学与相关专业的区分
2.2.1 教育康复学与特殊教育学
首先,从历史发展来看,特殊教育起源于欧洲,至今大约有两百多年的历史,特殊教育的发展又催生并促进了特殊教育学的发展。而教育康复学则是基于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现实需求而设立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有助于落实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改革方针,有助于建立基于学校的康复训练模式。
第二,从学科定义上看,特殊教育学是研究特殊教育现象及规律、原则和方法的科学,一般以学前和学龄特殊儿童的教育为研究重点,特殊教育是使用一般或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组织形式和设备对特殊儿童(青少年)所进行的达到一般的和特殊的培养目标的教育;教育康复学则是教育学(包括特殊教育学)与康复治疗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两门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是大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从培养目标上看,特殊教育学专业主要培养在特殊教育学校从事教育、教学的教师;教育康复学专业主要培养既能从事特殊教育集体教学任务,又能承担各类个别化康复训练的双师型人才。
第四,从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上看,特殊教育学专业主要以教育学为基础,以特殊教育基本原理、特殊教育史、特殊教育政策法规、特殊教育学校教材教法等为主要学习内容;而教育康复学专业主要以现代康复医学与特殊教育学为基础,以特殊儿童各类功能评估与康复训练、特殊儿童教育与教学方法为学习内容。
第五,从培养方式上看,国内目前特殊教育学专业的课程内容偏重理论层面,实验类课程相对较少;而教育康复学专业的课程内容则偏重操作层面,实验课程占有较大的比例。另外,学生除需要在各类特殊教育学校及康复机构见实习外,还需在医院康复科临床实习。
第六,从服务对象上看,特殊教育学以特殊儿童(学前、学龄及青少年)为主;而教育康复学在以特殊儿童为服务主体的基础上,兼顾有障碍的成人。
总之,传统的特殊教育学更多的是从哲学或理论层面去研究特殊教育的现象与规律;而新设的教育康复学则更多的是从实证与操作层面去研究特殊教育的现象与规律。两学科的并列设立,有助于促进各自“上天入地”式的纵深发展。
2.2.2 教育康复学与康复治疗学
基于学校的教育康复学与基于医疗系统的康复治疗学有明显的不同,如:从培养方向上讲,康复治疗学目前培养的专业人员大多在医院从事相关工作,而教育康复学培养的专业人员则多数将在康复机构、特教学校、儿童福利院等机构从事相关工作。从手段上讲,康复治疗学以药物、器械等为主要手段;而教育康复学则将康复训练和教育方法结合起来。从课程内容上讲,康复治疗学以物理治疗为主,而教育康复学中的康复涉及言语、听觉、语言、认知、心理、运动等更广泛的领域。从对象上来看,康复治疗学以成人为主,而教育康复学以儿童为主、兼顾成人。
3、专业建设思路
3.1 培养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育康复学的界定,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在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资源教室、康复中心与民政福利院等机构,既能从事特殊教育教学任务,又能承担各类康复训练任务的双师型人才。
3.2 课程设置
3.2.1 课程框架及主要课程
教育康复学本科课程体系将专业课程分为四个板块(不包括学校与学院设置的通识课程),即: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程和实践课程。现介绍依据这四个课程板块设置的专业课程框架及主要课程,如图1所示。
3.2.2 课程设置说明
基于上述教育康复学的界定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1)课程板块之间相互联系与融合。从整体而言,课程包括了教育与心理、康复训练两类课程。教育与心理类课程主要有:普通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特殊教育学概论、特殊教育学校课程与教学等课程;康复训练类课程主要有:康复听力学、言语语言障碍的评估与矫治、各类障碍儿童的教育与康复训练等。两类课程及各板块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各课程内容之间有机衔接,呈阶梯式递进,前面课程是后面课程的基础,后面课程是前面课程的延伸与拓展。
(2)理论与实践结合。该原则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相关理论课程均有配套的实验课程,如:“言语障碍的评估与矫治”的实验课时约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二是加强见、实习环节,包括在各类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机构、医院康复科的见、实习。
(3)先分后总。即遵循综合康复的理念,先按言语、听觉、语言、认知、情绪行为、运动、学习能力七大康复板块no]设立专业核心课程,然后在此基础上,依儿童障碍类型设置拓展型课程,如:脑瘫、智障、自闭症、听障、学习困难等儿童的教育与康复训练。提出先分后总这一课程设置原则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第一,大多数特殊儿童均有一些共同的障碍,如言语障碍、认知障碍等;第二,无论哪一类特殊儿童均会表现出多种障碍,如脑瘫儿童除肢体运动障碍以外,还会有言语、语言、认知、情绪行为、学习能力等方面的障碍;第三,目前有部分高校特教专业课程按特殊儿童障碍类型设置课程,课程内容之间存在大量的交叉与重复。先分后总原则遵循的是先关注与处理各类特殊儿童的共同性问题,再关注与处理各类特殊儿童的特殊性问题,以期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优化课程结构,提高教学效果。
3.3 培养形式与途径
沈晓明教授对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提出的建议值得思考。他认为以下几方面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一是倡导师范院校和医学院校合作培养特殊教育专业人才;二是提高特殊教育专业中康复类课程的比例;三是通过双学位、联合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造就一批教育康复的高层次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康复学的设立是目前特殊教育改革的产物,改革的精神与内容必须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以下分本科、硕士两个层次探讨教育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的形式与途径,并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康复学专业规划为例说明。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拟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治疗学专业合作,具体说,本科学生必须修满“156+60”个学分的课程,前156个学分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康复学专业承担,后60个学分(包括临床康复实习)由上海中医药大学承担,学生毕业时既可获得教育学(教育康复专业)的学位证书,也可获得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治疗学专业证书(相当于二专)。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也可与上海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实施7年一贯制本硕连读的培养模式,如前三年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学习医学与康复治疗学的课程,后四年在教育康复学专业学习心理与特殊教育类课程,硕士论文可由两校教师分别或联合指导。另外,除了让学生获得学位证书外,还将积极支持与鼓励学生获取相应的职业证书(例如,取得助听器验配师、言语康复师资格证等),提升康复技能,为今后的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4、专业发展前景
篇8
通过培训使学员掌握疗养康复专科理论知识和技能,了解学科动态,拓宽专业视野,提高临床实践能力,为临床培养专业素养精深、护理实践丰富、富有创新能力的实用型专科护士和护理骨干。培训采取理论与临床见习(实践)相结合、基础知识与专科技能相结合、学科发展与岗位需求相结合的方式。疗养骨干培训班培训时间为10d,其中理论授课52学时,临床见习13学时;康复护理培训时间为2个月,其中理论授课150学时,临床实践为160学时。理论授课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的方法,授课教员主要安排我院全军康复医学中心、信息中心、软伤组织疾病诊疗中心、护理培训中心等专业知识渊博、临床经验丰富的学科带头人,同时聘请国内、军内多名知名专家教授进行前沿知识、学科发展等知识授课;临床实践主要以模拟操作和临床跟班形式进行,安排实践操作能力强、临床经验丰富、语言表达清晰、个人作风品质过硬的教员进行带教[2]。疗养机构骨干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疗养学与疗养事业、特勤疗养员心理特点及心理干预对策、疗养护理咨询及心理评估方法与技巧、数字化疗养院与护理工作、核武器杀伤因素及防护、部队官兵常见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及干预、潜水减压病的诊治护理与预防、亚健康的评估流程、方法与调理等。康复护理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疗养康复医学概论、康复护理发展现状、颈椎康复、脑瘫康复以及卒中康复训练与护理等;并结合护理工作需要,安排了共同科目授课,主要包括疗养康复心理护理、专科护士综合素质、护理科研、学术论文写作、战伤救治、沟通技巧以及护理质量管理等内容。
培训效果评估
严密的组织管理和严格的考核评价是保障培训成效的关键[3]。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我们将考核分为三部分:理论考核、专科技能考核和临床实践评估。其中疗养骨干培训只进行理论考试,以笔试形式进行。康复护理培训除进行理论考核外,还进行专科技能考核及临床实践评估。修完规定全部课程并通过考试者,颁发《军队疗养康复专科护士培训证书》。培训后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包括对授课老师教授内容、对教学计划安排、对编写的教材、对教学及生活服务保障的满意度以及学习收获等方面的内容。调查显示,通过培训,开阔思路(75%)、提高理论水平(95%)、提高科研工作能力(52%)、提高操作能力(85%);同时护士对专业相关的新知识、新技能、人际沟通技巧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需求很高[4]。康复培训班结束后组织召开学员座谈会,让学员畅所欲言,谈体会,讲收获,提建议,对下一步改进培训方法,调整课程安排,提高组训能力和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篇9
[关键词]高等特殊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多模块层次化
一、我国高师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当前我国高等特殊教育学校开设的传统课程均以理论教学为主,培养的学生虽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但是实践操作能力明显欠缺,不能完全适应特殊教育教学和康复训练工作的需要。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越发高度重视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明确地指出了要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培养残疾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加强残疾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养。这些表现在高等特殊教育领域,就是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针对实践教学,2012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师范类学生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为了保障实践教学质量,2012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别指出要强化实践育人环节,需通过增加实践教学比重、配齐配强实验室人员、组织编写优秀实验教材、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等措施来提升实验教学水平。近年来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高等特殊教育学校在实践教学改革与实验室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与特殊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仍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对实践教学重要作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相适应的特殊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建立;实践教学体系运行的保障措施有待完善。要切实提高高等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特殊教育知识技能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出的学生能够熟悉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熟练与特殊教育和康复训练相关的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能够胜任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特殊儿童康复训练的需要,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特殊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本文结合N校的特点,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构建思路以及保障措施四个方面对特殊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希望为国内其他的高等特殊教育学校的实践教学提供一点启示。
二、我国高师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特殊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一定要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划进行,这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出发点[2]。该校一直秉承“博爱塑魂、质量为本、特色立业”的办学理念;围绕培养具有特殊教育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的目标;输送为特殊教育和残疾人事业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此该校坚持的指导思想为:注重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完善人格的养成和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
(二)构建特殊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四个基本原则
1.目标性原则[3-4]
作为教学型高校,其主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为特殊教育和残疾人事业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不仅是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的首要出发点,也是评价实践教学体系是否科学合理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
2.系统化原则
体系是若干有关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需要遵循特殊教育的发展规律和认识规律,结合当前特殊教育和康复治疗所涉及的各个专业特点,按照组成实践教学活动的各环节的地位、作用和内在联系,来形成互相衔接、彼此连续的实践教学体系,并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5]。
3.行业导向性原则
为了构成一个科学合理且具有操作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应该紧跟当前行业的发展形势及人才需求,即以特殊教育和残疾人事业需求为导向。(1)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探索复合型和应用型特殊教育师资人才的培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规格以及就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在保持传统特殊教育课程优势的基础上,对课程的结构进行进一步的优化改革。巩固和完善各专业复合型和应用型的“弹性化模块”课程结构,在课程设置上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紧跟特殊教育改革发展步伐,进一步转化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学科型课程体系。(2)以个性化培养为主线。紧跟行业发展,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优化实验实训模块和完善实验课程体系。探索出现代化的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建设,以发展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建立一套标准的实践教学体系。4.特色原则特色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源动力。为此,确立以具有博爱精神和现代特殊教育理念为核心,以特殊教育和残疾人需求为导向,以教育康复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关键,以教学研结合为途径的、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该校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始终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
(三)特殊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思路
1.更新实践教学理念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遵循认识能力的发展规律,设置不同的实验模块以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和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需要。通过构建具有不同功能效果的实验模块,构成一个由浅入深和具有内在联系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体现体系的目标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由于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同等重要,应做到相对独立和相互促进,不能厚此薄彼甚至顾此失彼。
2.构建“多模块”的实验内容体系和实验课程体系
[6-7]为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在不同阶段学习的需要,将实验内容体系和实验课程体系分成若干个模块。在内容上特殊教育实验分成认识实践、特殊儿童诊断、特殊儿童评估、辅助技术应用和特殊儿童康复训练5个模块,前3个模块为特殊教育基本模块,后2个模块则为扩展模块。各模块包含不同的实验内容,分别针对学生基础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设计。认识实践模块主要包括相关课程的现场参观和特殊教育基础认识实践(包括视障、听障、言语障碍、智力障碍和肢体障碍相关的仪器设备)。特殊儿童诊断模块主要包括视功能检查、听觉功能检查、丹佛儿童智力筛查、50项智能筛查、儿童智力筛查量表、儿童社会适应能力检查和生长发育及生理功能检查等。特殊儿童评估模块主要包括语言、社交、生活自理、运动等功能发展评估。这3个基本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辅助技术应用模块主要包括盲文打字机的使用、盲文点显器的使用、定向行走、低视力康复训练、耳印模制取、听力检测和助听器验配分析等。特殊儿童康复训练模块主要包括言语治疗、游戏治疗、音乐治疗、手法治疗、多感官训练、感统训练、运动治疗和作业治疗等。这2个扩展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通过基本技能和应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做到针对不同特殊儿童所表现的行为和症状设计出不同的方案并对其进行较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培养学生能够真正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按照上述5个模块,一个针对特殊教育多模块的实验课程体系就构建完成(见图2)。该课程体系相互衔接,彼此连续,形成一个从诊断到评估,从评估到训练的融会贯通的实践教学体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得实践教学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3.构建“层次化”的实验项目体系
该校目前依托特殊教育、学前教育以及康复治疗学等学科,按照实验的类型和要求进一步优化了实验项目,将实验项目分为基础型实验、综合型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3个层次[8-11]。这3个层次既独立于理论教学又与其密切结合,形成了从基础知识能力到应用能力,再到创新能力培养的梯状特殊教育实践教学体系。(1)基础型实验。主要包括演示和验证性实验。该实验项目是以培养学生对基础认知能力和基本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实验课程。指导学生掌握通用或专业基本技能,以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如对和特殊教育相关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熟悉和了解;手语技能训练;盲文技能训练;语言技能训练;书面技能训练。此类实验主要面向一到二年级学生。(2)综合型实验。主要包括课程综合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和跨专业综合实验。该实验项目是将相关专业知识联系起来,对多门专业知识内容的整合,实现知识的延伸与拓宽,形成专业的系统框架。要求学生在全面掌握专业相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上,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如特殊儿童的诊断、评估和训练。这里的特殊儿童有可能是单一的残疾,也有可能是多重残疾,所以在开展诊断、评估和训练实验时要将多门专业知识综合起来融会贯通,然后应用于实践。此类实验主要面向二到三年级学生。(3)研究创新型实验。主要包括校内(外)毕业论文设计、开放实验项目、自主实验项目、科研课题项目、个案研究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该实验项目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项目的设计、安排和完成全由学生自主进行,教师则从旁加以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科研自主性和学术积极性,提高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加深学生对学科的认识和理解,调动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此类实验主要面向三到四年级学生。
(四)特殊教育实践教学体系运行的保障措施
1.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1)健全实验室管理体制根据《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该校制定了《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管理办法》、《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办法》和《实验室设置办法》等一系列相关的管理办法,目的就是进一步强化校、院和实验室三级管理体系,层层落实管理职责,形成一个更为完善的实验室管理体系。(2)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完善了《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实验室队伍建设与管理》、《实验室安全管理》和《仪器设备管理》等四大类规章制度。
2.统筹规划,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
实验室是实践教学的主战场,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保证。要制定完善的实验室建设、发展规划和年度执行计划目标,大力整合现有资源,加大实验室的建设力度。(1)建设学生受益面大的校级、省级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有计划地建设一定数量的综合实验室和实训基地。(3)逐步建设部分开放实验室。制定切实可行的开放实验室管理办法,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12],为学生自主、独立实践提供必要的条件。
3.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实践教学是特殊教育院校的核心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教学步骤,而高等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的数量与质量,包括实践操作能力,则直接关系着特殊儿童接受教育的质量[13]。因此,特殊教育院校有需要也非常有必要建立起一支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结构合理、业务水准高、奉献意识强、与学校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和富有团结协作精神的、相对稳定的高素质实验技术队伍,为我国的特殊教育发展和全民素质的提高做出贡献[14]。
4.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质量监控管理
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必须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质量监控管理机制,针对实践教学各环节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措施和评估指标。学校应如考核和评估校内理论教学质量一样,严格要求教师按实践教学计划规定的内容和要求,精心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和实训。建立师生反馈机制[15],开展学生评教活动,对教师实践教学质量评价采用百分制指标进行量化考核,注重实践教学过程的规范化管理。学校应成立教学督导组、听课评课队伍和教学信息员队伍。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对实践教学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全程质量监控与管理,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三、关于我国高师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考
(一)特殊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实践导向的特殊教育教师课程内容改革的重要途径
特殊教育与医学相似,具有很强的临床性,要求教师在大量教育个案的基础上形成“临床”经验。因此,未来的特殊教育教师除了具备一般教师的基础专业能力以外,还应掌握关于残疾儿童身体、心理、医学、康复和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具有对多重残疾儿童身心缺陷进行诊断、评估、教育和康复等更为综合化、个性化和精细化的特殊教育能力。该校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实践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特殊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有助于贯彻落实以实践教学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和培养具有创造性的特殊教育人才。
(二)特殊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有助于满足特教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的需求
该校设有江苏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是全国唯一的省级教育主管部门主办的特殊教育培训专业机构,负责全省特殊教育教师及管理干部的培训工作。特殊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可以使该校目前拥有的优良实验教学资源充分发挥作用,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和康复机构康复治疗师的培训提供一流的实验场所、一流的实验师资队伍、完善的实验课程体系和实验项目体系;为在职教师的知识更新和教学反思提供学术支撑。同时,学校通过与基层特殊教育学校和康复机构建立一种长期有效的联系,使得学生能够下基层去实习,了解基层的真正需要。学校与特殊教育学校和康复机构形成一种“合作、互利、共赢”的局面,从而实现教师职前职后培养的一体化。
(三)特殊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有利于“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新机制的建立
特殊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有利于积极推动校内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按照专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和教学大纲要求,积极由参与共建的行业主导部门、基层特殊教育学校等共同制订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组织实施实践教育培养计划以及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实现校内校外培养、技能训练和岗位训练的高度融合。
[参考文献]
[1]时伟.高师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生产与运行[J].教师教育研究,2012(5):1-6.
[2]王志芳,周锦燕.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的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3):206-208.
[3]聂丽,赵江东,祝家贵.高等学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4):126-128.
[4]刘咏梅,祝钧,戴敏.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12-14.
[5]陶雷,何斌,莫赞.高校经济管理本科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3):119-121.
[6]叶秉良,戴文战,杨蔚琪.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6):131-134.
[7]刘文雅.特殊教育专业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9(4):68-71.
[8]付庆玖,韩振.高等教育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6):14-16.
[9]彭新一.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9):1-3.
[10]许家强,周勤,陈步云.构建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5):1-4
[11]潘宏利,卢超.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6):254-257.
[12]何燕春.特殊教育实验(训)室仪器设备利用率的探索和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12):225-227.
[13]吕淑惠,曲学利,朴永馨.高等特殊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J].中国特殊教育,2006(11):54-57.
[14]何燕春.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实训师资队伍建设探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12):260-263.
篇10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6-0059-02
学术期刊编辑对拟刊用论文的修改应该有个“度”。“修”者,校正也,如果失“度”,修改就变成了一定程度的“改写”,而改写是作者的权力,而非编辑的义务。况且,编辑并非百分之百地比作者高明。
笔者供职于一家公开发行的高职学报,通过自己的编辑实践,以及与同行的交流、切磋,通过对相当数量编辑校对稿的审视,通过一些作者的意见反馈,发现在编辑过程中的稿件修改环节,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感到有探讨、交流的必要。
由于有些编辑充分尊重作者原作的意识不强,或者唯恐自己的编辑工作不够周全,以及受自己编辑水平所限(专业知识方面、文字修养方面)和顾虑影响刊物的质量等原因,一些责任编辑在对拟刊用稿的处理,存在过度修改的情况。其中有的情况笔者也曾有过。现选择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具体表现形式罗列于后,并加以分析,以资共同探讨。
一、修改强迫症
有些期刊编辑习惯性地喜欢无度地修改作者的论文,好像不动一下“刀子”就无从体现自己的水平;好像不在稿件上留下点点“朱批”,稿子就不曾经过校改。于是就喜欢以自己的口味为标准,能不改的也要改,特别是对一些年轻作者的论文,随意“划拉”或填充,缺乏应有的尊重和包容之心,连一些可以通融的小地方也不肯放过,看似认真负责,实则呈现出一种“修改强迫症”的倾向。具体表现由下列例子可见一斑。
比如,有的编辑在编校文稿的过程中,喜欢对一些近义词作不必要的替换:比如,“调查对象(为)休宁县农村小学及初中的部分教师……”,有编辑用“是”替代“为”,似多此一举。再比如,在“要全心全意地(搞)好服务……”句子中,有编辑用“做”替代“搞”;在“经过医学研究生教育方法、管理制度、导师(等)层面的革新……”句子中,有编辑用“多”替代“等”,这些修改意义其实都不大。
实在没有改的了,有些编辑甚至在结构助词“的”的使用上也喜欢作无谓的修改。在具体行文的过程中,很多时候“的”的使用呈现出一种可以有,也可以无的情况,常常因作者的行文习惯所决定。有些编辑面对稿件时,喜欢刻意纠结:作者论文中有“的”的时候,他就将其去掉;作者论文中没有“的”的时候,他却将其添上,这就实在是有些不可理喻了。
请看下列句子:
“随着大学生就业(的)压力日益增加……”“传统(的)公文写作……”“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共青团工作不被独立学院(的)高层领导重视……”“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等。笔者认为,这些句子中的“的”字,无论有与无,都无伤大雅,不必斤斤计较。
二、将自己的行文习惯强加给作者
诚然,“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但修改不可无度。比如,“独立学院共青团近些年来取得了不少成绩,积累了不少经验……”,如果你非要按照自己的行文习惯将其改成:“近些年来,独立学院共青团取得了不少成绩,积累了不少经验……”这有多大意义?既不能提升论文的学术性,也未能令文句更通畅。何苦来?
再比如,有这样一段话:“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结合得日益紧密,学生在工学过程中的针对性写作较多……”有编辑将其修改为:“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日益紧密结合,学生在工学过程中写作的针对性较多……”仅仅是将“结合得日益紧密”修改为“日益紧密结合”。这仅仅是一个行文习惯的问题,编辑不应该将自己的习惯强加给作者。
我们应该意识到,不同的作者具有不同的行文习惯。不能因为是编辑,有修改权,就将自己的行文习惯强加给作者。同样,我们还应该认识到,有不少时候,对作者论文能做出某种“修改”,并不一定能表明编辑就一定高明;反过来,能理解作者,具有一种包容的心态,能对作者提出具体修改的意见,而不是越俎代庖,对编辑的能力要求更高。
三、“无事生非”
如果变动几个词,换一下表述方式,对论文相关内容的表达没有任何实质上的提升,语句的流畅度也无明显的改善,却偏要去删改,其修改的动作,或多或少就呈现出一种“无事生非”的态势。
比如,“所推荐的书目要易于搜寻,是普及本,而不能是孤本、珍本等。特别是在地方院校里,要注意在所在学校已有的图书中推荐”。有编辑将“要注意在所”删去,改为“尽量”,看似语气通达了,但对内容的表达并无实质上的提升,反而抹去了其中强调的意味。
比如,“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开设主要依据专业要求……”有编辑将其修改为:“开设应用文写作课程主要依据专业要求……”仅仅是将什么的“开设”前置。完全多此一举。
比如,“学校虽然开设了艺术实践课程,但课时基本被语、数课程占用,外语和综合实践课则从未开设过”。有编辑的修改就是换了两个词序,修改为:“虽然学校开设了艺术实践课程,但课时基本被语、数课程占用,从未开设过外语和综合实践课”。将“学校虽然”改为“虽然学校”;将“外语和综合实践课则从未开设过”改为“从未开设过外语和综合实践课”。这种修改,其实并无多少实际意义。
比如,“这里所说的人文环境,……也包含导师对学习者生活、科研、临床方方面面的人文关怀与人文引导”。有的编辑非要用“等方面”去替代“方方面面”,在笔者看来,确实有点儿“无事生非”了。
四、代替作者作文
对一些年轻作者的论文,编辑常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为了扶持年轻作者,既然决定刊用,有些编辑不是明确地给作者提出建议,请作者自己修改,而是为了省去稿件来来往往的麻烦,随意地将自己的一些泛泛之论填进去充数,或者随意删节,这样做不仅不利于年轻作者的成长,也会给编辑增加不必要的工作量,给期刊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
比如,“学历虽然不是衡量教师能力的唯一标准,但是制约教师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教师的学历较低、素质不高,在新课程实施中就会出现观念和行动的落后,成为课程改革的‘抵触者’或者‘被动执行者’”。经过一位编辑之手,竟然改成“教师的学历较低、素质不高,教育教学观念和行动的落后,成为课程改革的‘抵触者’或者‘被动执行者’”。经编辑如此替作者行文,编辑可能认为行文简洁了,但原文论述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却完全失去。
再比如,“针对上述存在问题的原因,笔者在走访和调研的过程中,与多名独立学院共青团干部进行过探讨”。这段话被一位编辑修改为:“针对上述存在问题,笔者在走访和调研的过程中,与很多独立学院共青团干部进行过探讨。”抹去了“原因”,估计是这位编辑认为,只能针对问题,不能针对问题的原因。可原文探寻的正是原因,问题已经在前文作了罗列。另外,将原文中的“多位”改为“很多”,估计编辑是认为,“很多”才足以说明问题,但事实是否真的“很多”呢?
再如,“调研发现,独立学院共青团工作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准入门槛低,选拔机制不合理;力量薄弱,素质参差不齐;出路模糊,流动性大等。有的团干部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团情团史,缺乏扎实的团的理论基础和业务能力……”
平心而论,这段论述,逻辑是成立的,表达是清楚的,但有的编辑却大动干戈,修改成:“调研发现,独立学院共青团工作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准入门槛低,选拔机制不合理;力量薄弱,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发展平台,流动性大等。有的团干部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团情团史,缺乏扎实共青团的组织管理知识和管理能力……”如此修改,改得好与不好我们姑且不论,但其中表现出来的代替作者作文的倾向十分明显。代作者作文,自己辛苦不说,抹杀了作者的行文风格和学术个性,且并不能确保一定正确,作者也未必领情。
五、有违作者意图的误改
一个期刊编辑文字水平需要不断提高,专业知识也不可能做到全覆盖。如果动辄下“刀子”,草草修改之,难免会出现误改,重则对原作造成破坏,轻则贻笑大方。
比如,“这与用人单位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需求产生了极大的落差,也违背了工学结合的初衷”。有编辑将“初衷”修改为“要求”。“初衷”在这里有“原始要求”的含义,以“要求”替换之,显然有失偏颇。
比如,“学生自小学到高中的学习中对应用文接触较多,从而形成一种认识,觉得不用系统学习也能使用和规范操作”。有编辑将原句修改成“学生自小学到高中的学习中对应用文接触较多,从而形成一种认识,觉得不用系统学习也能写作应用文”,将“使用和规范操作”,用“写作应用文”替代,将原文的两层意思缩减为一层意思;将原文较严密的表达修改成较笼统的表达。
再如,“教育实习是一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实践课程,是师范专业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是学生在具体真实的教育情景中感受由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逐渐培养教师的职业意识、职业情感、职业技能的过程,是高等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段话中,编辑将“感受”修改为“实现”是一个错误。因为实习生只能是感受,并不能实现。
另外,“高师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就业主要是在特殊教育学校和康复机构等,为不同障碍类型的特殊儿童进行教育或康复训练”。编辑将“康复机构”修改为“康复医院”也有误,因为“康复机构”的内涵大于“康复医院”。
六、小结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尊重作者、保持原作的原创性和行文风格,以及学术气质方面,还是从有利于作者和编者的水平共同提高方面,或者避免编辑失误等多方面看,编辑动笔修改论文都是一件应该慎重对待的事。编辑的“笔锋”所向,当有规矩,有原则。
笔者认为,对处于拟刊用阶段的论文稿件,应尽量尊重作者,能不改的尽量不改。这样才能在不影响内容表述的同时,保持作者原有的行文风格,论述方式和论述思路。修改是以“修”为主,而不是以“改”为主。编辑对拟刊用论文的修改,主要是纠正字词句的笔误,并把不合理的、不合常规的东西转变为读者可以理解的东西,而不应该是代作者作文。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形式方面,编辑的义务和权力是根据相关编辑要求对论文进行一种在一定范围内的“修正”,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好恶,随意增添或删除内容,呈现出一种“越权”的态势。这样不仅不尊重作者,也不利于作者的提高,且并不能保证编辑增删的内容就一定正确。为此,对问题较多的稿件,编辑有权否定稿件,有权力指出稿件存在的问题,要求自己作者修改,但无权力、也无义务根据自己的难免存在偏见的判断和认识,以及某种需要作过多的修改与增删。
【参考文献】
[1]王亚.撰写科技论文的一般规则[J].焊接学报,2007(10).
[2]吴晓红.学术论文题名的语法规范性[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040.
[3]张国范,王萍;科技论文中参考文献的编辑加工[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3).
[4]胡昌军,胡昌标.科技学术论文题名应言简意赅[J].编辑学报,2005(02).
[5]张品纯;科普期刊出版产业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