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8 08:13: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gis技术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gis技术论文

篇1

1.1基于统一建模语言的数据调查与数据建库一体化关键技术及实现要实现数据调查与数据建库的一体化,必须针对便携式应用、大数据分析等不同应用场景,构建统一的数据标准并建立适应性强的空间数据库,使其既满足数据调查整理应用,又满足数据建库分析应用。本次研究中,我们运用UML(统一建模语言),根据空间数据的分类原则和面向对象的继承特性,将园林资源数据进行分类抽象,然后根据空间数据的不同特性将园林资源数据划分为点、线、面等图层,最后根据对象的相关信息,划分出各个对象的属性。在建立数据库物理结构时,根据应用需求,数据调查整理场景下生成SQLite格式数据库,数据建库分析场景下生成Oracle格式数据库,由于两种场景数据库的分层结构设计一致,因此使用过程中能无缝转换,从而实现了数据调查与数据建库的一体化。

1.2基于遥感影像和实景影像的图形信息和属性信息一体化关键技术及实现

1.2.1基于多尺度分割的城市园林绿化资源提取技术传统的基于像元的遥感影像分析方法对于低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但对于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随着空间分辨率的提高,单个像元所包含的语义信息更多,更多像元呈现混合像元特性,影像上单个像元所表示的信息大部分来自周围地物,采用基于像元分析的传统分类算法难以提取所需信息。本次研究中,我们采用了基于面向对象的影像分析方法,针对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中地表物体的形状、色调、纹理和邻域关系等复合空间特征,采用阈值分割法、区域分割法等手段,对多波段遥感数据进行多尺度分割,生成不同尺度的对象层,形成对象层次网络体系。多尺度分割后影像的基本单元已不是单个像元,而是由同质像元组成的多边形对象,每一多边形对象不仅包含像元固有的光谱信息,还有多边形的形状信息、纹理信息与邻域信息,对于光谱信息类似的不同种类的园林绿化资源而言,通过多边形对象其他属性信息的差异就可以轻松地提取出来。该技术主要分为数据收集与整理、影像预处理、影像分割、建立知识库、数据提取、指标评价等步骤,技术流程。

1.2.2基于连续实景影像的树种识别技术及实现实景影像作为第5D产品正在各地“智慧城市”的建设中被广泛应用。利用连续实景影像数据,从实景影像中提取多角度的树叶照片,与已经建立完成的树叶知识库进行关联、比对,快速识别不明树种。该技术的实现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建立树叶知识库通过日常工作的积累和相关资料的查找,建立各种树木的照片、文字资料等知识库。该知识库包括树木的照片、树叶的照片、相关的背景资料等,为后续进行树种识别,提供足够的数据支撑,并根据一定的规则,不断地扩充完善。2)树叶影像提取基于连续实景影像数据,沿着道路行进方向,提取数据范围内树木的空间信息,并根据识别要求,从连续实景影像中提取多个角度的树叶照片,通过归纳、整理,形成待确认的树种图片库。3)树种关联、比对将待确认的树种图片库与已知的树种数据库进行比对、分析,比对结果按照相似度的等级进行排序,综合考虑其他多种因素后,最终确认树木的类别。通过以上技术有效解决了在园林绿化资源调查中,人为识别树种存在多样性的问题,提高了数据调查的效率

1.3基于移动gis技术

内外业一体化关键技术及实现移动GIS技术是以移动互联网为支撑、以智能终端为载体,结合北斗、GPS或基站为定位手段的又一新兴GIS技术。传统的调查方式是利用纸质底图到实地进行采集,完成采集后交由录入人员进行数字化工作,最后按应用需求制作成果数据。整个工作中外业采集和内业处理被分离为两个独立环节。本次研究中,借助移动GIS技术,利用智能终端集成实时定位模块,并开发现场编辑、图形显示、信息录入等功能的数据采集功能,将传统园林资源调查中的外业工作以及内业工作直接在智能终端上完成,形成数字化成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调查工作内外业一体化。

2一体化调查的作业流程

一体化调查的组织与实施主要分为资料收集、数据预处理、基于遥感影像的数据分类、基于连续实景影像的行道树树种识别,基于移动GIS的数据现场调查以及整理与入库等环节。1)资料收集收集调查区域高精度遥感影像数据、连续实景影像数据、基础地形数据,包括城市地形图、城市建成区范围图、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图件和文字资料,按照园林资源分类要求,借助统一建模语言,构建全面标准一致、结构统一的多格式、多用途的数据库。2)数据预处理对收集的高精度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几何纠正、辐射纠正、图像拼接、图像增强等处理;对连续实景影像数据进行图像压缩、坐标纠正等处理;对基础地形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分层设色等处理。3)基于遥感影像的数据分类基于高精度遥感影像,建立园林绿化资源特征知识库,采用面向对象的多尺度分割技术,获取城市园林资源中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其他绿地等园林绿化资源的初步数据。4)基于连续实景影像的行道树树种识别依托连续实景影像采集技术,基于真实的连续实景影像数据,通过计算机辅助人工识别,快速采集道路两旁的园林资源数据,如行道树的树种、高度等。5)基于移动GIS的数据现场调查借助便携式移动GIS技术,主要针对遥感数据在云雾遮挡、地物属性解译不明等情况,由作业人员实地采集公园绿地、附属绿地、生产绿地等园林绿化资源数据。6)整理与入库在统一数据规范下,对数据完整性、数学精度、数据语义一致性、逻辑一致性、属性值的正确性、数据结构和编码等进行检查并入库。

3应用情况

本文提出的城市园林绿化资源一体化调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重庆市风景园林局信息化建设中。作为本次研究成果的示范和推广区,渝北区、南岸区、渝中区、江北区、北碚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巴南区等主城九区已借助本研究成果完成了辖区内园林绿化资源的调查工作,建立了园林绿化综合数据库,实现了园林绿化资源信息化管理。相比于传统的调查方式,一体化调查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外业的工作强度、减少重复劳动、缩短作业周期,同时,调查错误率由原来传统采集方式的5.2%降低到了1%,有效节约了建设成本和管理经费,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纹理映射后得到更加逼真的模型3D,至此完成整个模型的重建工作。

4结束语

篇2

GIS,以空间数据库以及相关硬件设施作为基础,为了地理研究,采集、管理并分析相关数据,通过模型提供具体动态信息,它是一种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系统,在上世纪中期开始发展。在数字时代的影响下,这一技术已经成为一种核心技术,是当前我国开发的一个重点项目。从当前情况看,这个系统逐渐逐渐实现综合化,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进行结合,对体系建设加以完善,将虚拟技术以及现实技术结合起来,使系统具有真实性以及可操作性。这个系统的功能是非常强大的,它能够在地图上将地理事物以及现象空间分布进行直观展现。GIS和多媒体技术进行结合,能够对系统内部建设进行完善,使数据具有更好的表现力。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运用GIS技术,能够提升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另外,这一技术主要应用在概念以及管理等方面,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图层进行点击,从而得到信息资源,另外,还能够利用查找相关属性特征等形式提高学生对于空间分布的了解。与此同时,这一技术在空间分析这一问题上计算功能比较强大,在教学中直接进行演示操作,能够使学生直观理解空间概念。这一技术的应用是很广泛的,给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地理信息系统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代替传统教学用图

对于中学地理教学来说,地图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最为经常用到的教学工具,信息量比较大,且形象直观。为了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首要的就是要培养其学习地图的能力,也就是说,要学会对地图进行阅读以及填绘和分析。传统教学中,一般都是利用教学挂图以及课本附图还有复合投影片等形式对地理分布知识进行讲授,虽然利用教学挂图和投影仪能够深化教学,可是在使用过程中会占用空间,容易损坏,而利用GIS技术自主制图,能够将教师的问题清晰反应出来,也不容易损坏。这样制作出来的地图,信息容量比较大,且精度比较高,表现形式具有丰富性,能够进行动态显示,容易对内容进行修改以及扩充,也能够结合具体需求提供信息,另外,它还可以将分布图以及信息数字进行结合,使学生具有量的概念。

(2)可以进行空间查询

利用这一技术能够达到双向查询的效果。比如,在对我国省级行政区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动态闪烁的形式显示行政区名称以及简称还有位置和轮廓等,同时还要赋予其属性,能够随时对其面积以及人口还有社会情况和经济状况等进行查询。另外,这种可视化能够提升学生自身的感性认识,将其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

(3)使知识教学更加丰富

GIS能够对传统观念和认识加以改变,使教学与学生都能够有全新心态对地理知识加以探索与学习,对学生思维理念加以培养,增加其个性化学生。教师在对研究课题进行确定以后,学生能够利用GIS数据库开展研究性学习,从多个方面对研究内容加以了解,对知识教学加以丰富,使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提升。

三、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对GIS使用的几点建议

(1)对相关教育资源进行建设

从当前情况看,GIS技术成果一般都被用在商业中,在教学中的应用比较少,因此,要对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GIS技术的应用加以重视。对中学地理教育的相关软件以及地理数据资料进行开发,对教师进行GIS知识培训,是中学教师地理专业水平以及计算机操作水平得以提升。在对人才进行培养与培训的时候,一定要和中学教学进行衔接,多开设GIS课程,对相关教材以及案例数据进行编写与制作,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教师要改变传统单纯教授知识的模式,而是要将教学过程变为提供以及加工地理信息并解决地理问题的一个过程。当前,由于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教师要对免费资源进行科学利用,利用自身知识进行修改并利用。各级中学也可以和相关院校进行交流,使GIS技术和资源实现共享。

(2)对GIS教育加以普及

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应用GIS技术,就是要求学生在对计算机相关知识进行掌握之后,可以利用GIS技术针对相关数据加以操作和处理,之后能够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在当前社会中,GIS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要确保这一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得以普及。从当前情况看,我国很多地区的中学都设置了微机室,虽然在数量以及质量方面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可是学校只要进行认真规划,合理进行利用,就能确保学生上机机会,使学生对GIS的基础知识进行操作应用,保证GIS技术的普及。

(3)对相关教育体系进行构建

不能在大学才开始进行GIS教育,要融入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结合教学环境要分地区以及分层次和分级别对GIS教育在中学阶段进行设置并逐步做好落实工作。要在教学过程中分成基本要求教学以及拓展教学和研究性教学,也可以根据课程设置的相关结构,将其分成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构建一套完整的GIS系统。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利用GIS技术,能够使学生对地理学科有一种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地理的前沿科技动态进行接触,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为GIS人才以及地理学科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四、结语

篇3

论文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GIS),矿产资源,评价

 

0引言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于矿产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做好矿产资源评价、开发及环境保护尤为重要。将新技术新方法引入矿产资源评价中也成为现在矿产资源评价的一种前沿趋势。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在计算机硬、软件支持下,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描述和应用与空间地理分布有关的数据的计算机系统[1]。其处理、管理对象是地理空间实体数据及其关系,用于分析和处理在一定地理区域内分布的各种现象和过程,解决复杂的分析问题。

1 GIS应用于矿产资源预测的作用及优势

对于传统矿产资源评价工作,在矿产数据的时空性、多样性、庞杂性的把握以及数据转化方面问题一直使传统的矿产资源评价工作量大且效率低下。GIS作为在矿产资源评价中的强有力的工具地质论文,主要在以下几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2]:

(1)强大的数据管理功能。GIS数据库可完成多远的地学信息综合管理,在矿产资源评价中涉及的有关地质、地物、地化、遥感信息通过数字化后进入系统,可长期保存,保障了矿产资源评价的开展。同时,也可快捷完成信息查询、检索、分析。在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后,可以输出高质量的成果图件。

(2)高效的数据统计分析功能。在图件上可精确地统计各种地质体空间几何属性,如面积、周长等,有助于定量研究地质问题,完成手工操作不能完成的工作。同时,可在不用进行地质信息数据转化的情况下,就可对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减少矿产预测中的人为因素。

(3)灵活的空间分析功能。利用GIS专题图层管理功能可方便完成多学科、多层次、多来源图形叠加,不但大大减少图纸人工绘制繁重劳动,而且研究者可反复进行多次叠加自由组合。

(4)便捷的模型可视化功能。利用DEM、TIN模型完成各种空间测量科学数据的可视化,可方便地将成矿信息数据处理与GIS可视化结合起来。同时,GIS能够保证成矿预测的过程可视化,将成矿预测工作透明化[3]。

2 应用GIS进行矿产资源预测的方法及思路

根据研究工作的程度不同,将进行矿产资源评价的方法分为经验型与理论型[3]。经验型是建立在已知矿床基础上的,在数据丰富的矿区可采用数据驱动的经验方法对矿产资源进行评价。理论型是在没有已知矿床或已知矿床很少的情况下,信息通过遥感和地球物理数据推断而来只能在对遥感等基础数据的分析下,采用简单的分级和以知识为基础的方法[4]。对于经验模型法,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步骤完成矿产资源评价[4,5]:

(1)搜集数据。搜集研究区内与成矿有关的地质、矿产、构造、地球化学、航磁、重力及遥感资料等。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地质论文,建立多元信息数据库,为下面的工作做好数据准备。

(2)确定矿床的类型。对搜集的资料进行详细的分析,将区内的实际环境与已知的矿床类型的有关资料进行对比,确定区域可能的矿床类型。

(3)建立找矿模型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根据区域地质背景,结合数据处理结果,研究区域成矿规律,确定矿床类型的概念模型和描述性模型,建立多元信息找矿模型,列出各信息中的找矿标志。

(4)成矿信息提取。对模型进行定量化与转换后,根据量化后的模型,对专题数据的处理,根据所选的空间分析方法,应用GIS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最终结果确定找矿有利地区或靶区。

(5)预测资源量或储量。根据确定的特征信息与成矿模型、预测模型计算资源量。同时,将结果编制成果图件。

3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3.1丰富的、高质量的空间与非空间数据是矿产资源评价的基础。

对于矿产资源评价的分析,应当充分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信息提高矿产资源评价的准确性。如果进行区域性成矿系统评价,数据库中就要包括区域中可能与成矿有关的全部信息 [6]。由于原始数据是由不同单位、不同时间采集获得,因此,造成同一研究区的相关数据有不同的比例尺、精度、投影方式及存储方式。因此,在进行综合分析之前,要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地质论文,如投影变换、格式转换,以保证建立高质量的数据[5]。

3.2多源地学信息的管理是有效评价的保证

在GIS中对资源评价的效率很大程度上与数据库质量成正比[7]。一般有两种管理空间信息的方法:一是目前大多数GIS软件支持的GIS管理空间信息,用关系数据库管理属性信息的方法;另一种新方法是采用面向对象技术,用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同时管理空间与属性信息。由于矿产资源评价的地学信息种类多,内容复杂,设计一种新的有效的数据管理结构十分必要。在建立数据库时,对于数据库中的元数据的整理即保管也十分重要。

3.3 找矿信息的量化与转换

GIS可操作的处理主要是对具有空间拓扑关系的点、线、面及相应的属性描述。将找矿信息量化及转化也是矿产资源评价中的重要环节。将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信息经一定的数学处理,可以得出与成矿有关的图形信息[7]。对于地质信息,通过GIS提供的属性检索、空间信息量算及叠加、缓冲等空间分析功能,可完成从地质信息提取成矿信息的过程。

3.5 对矿产资源评价的空间分析方法的选择是关键

空间信息的分析方法是评价水平的关键。矿产资源预测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家对测区的认识即预测模型。空间分析方法通常分为经验型和理论型两类。两种方法的主要目的都是采用定量化表示专题属性最后综合生成预测。布尔逻辑、代数方法、模糊逻辑和神经网络法是几种常用的方法[6,7]。

4结语

在矿产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把握好能源开采的先决优势就是把握了经济发展的关键。GIS对采矿空间信息的高效处理、采矿工程设计及采矿过程优化等方面都是一种理想的工具。其独特的空间分析能力,将使其在采矿决策和设计中成为强大的辅助工具。同时,还应将其推广到各个不同的行业领域中,使其具有更大地发挥空间。

参考文献:

[1]王亚民,赵捧未.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M].西安:先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2]韩密,陈国旭,董高梅.基于GIS矿产资源评价方法[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12):1096-1099.

[3]石德强,姚燕,张永忠.GIS在矿产资源评价中的应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24(1):50-52.

[4]陈小云,胡光道.GIS在矿产资源预测中的现状和研究思路[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6.2:56-59

[5]朱思才,吴家齐,刘和发.GIS技术在区域矿产资源勘查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地质,2000,3 ,26-28.

[6]徐翠玲,钱壮志,梁婷.GIS在矿产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J].

篇4

关键词:测绘新技术,3S

 

随着现代测绘新技术的出现,无论在学科理论,或在技术体系,以及应用范围上都取得了重大的发展,甚至可以说是重大的变革,从而也将彻底地改变传统测绘的方式。当前测绘产业以“3S”技术为特征,现代测绘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研究地球及自然环境,解释一些自然现象,解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的重要工具。工程测量技术服务领域主要包括:农业、林业、水利、交通 、城市建设等行业,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结合 、测量仪器的数字化和智能化,使得数字化测绘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3S以及数字化测绘和地面测量先进技术的发展,数据采集和处理的逐渐自动化、实时化和数字化,测量新技术的服务范围也进一步扩宽,才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论文格式,3S。。

一、现代测绘新技术(3S)的发展概况

(一)全球定位系统技术(GPS)的发展

GPS是美国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研制,于九十中期年全面建成的利用导航卫星进行测时和测距,具有在三维空间范围内进行全方位实时导航与定位。随着精度从最初的百米范围内提高到1米以内,现在的GPS已经民用化。随着GPS系统的不断创新改进,硬、软件的不断完善,GPS的应用领域正在不断地扩宽,目前,各种体积小、精度高类型的GPS问世,更加方便的用于野外测量。GPS技术作为测绘发展更新的新技术,已经成为大地测量的先进技术手段,也是最具潜力的全能型技术。GPS定位技术与常规地面测量定位相比,除具有对测站选择更灵活、更适应不利条件、全天候连续作业外。还具有比任何地面常规技术供数量更多、精度更高的数据信息。

(二)遥感技术(RS)的发展

遥感技术包括: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其中航空遥感作为地形图测绘的重要手段已在实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卫星遥感影像测图也取得较好的效果,运用遥感资料建立数字地面模型进而应用于测绘工作已广泛的应用。航空遥感最先在军事上应用,1972年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发射升空以来,很多国家都相继发射了众多对地观测卫星。遥感信息获取技术已从可见光发展到红外、微波:从单波段发展到多波段、多角度、多极化;从空间维扩展到时空维;从低分辨率发展到高分辨率甚至超高分辨率。

(三)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

地理信息系统起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土地和交通方面的地理信息研究。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多个学科、多种技术交叉结合的产物,GIS的提出到现在不到50年的时间。特别是在与民生和经济息息相关的行业,如商业、城市规划、物流、交通、人口普查、疾病分析等领域,GIS技术的运用更是得到空前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对空间地理分布有关的数据进行采集、处理、管理、分析的计算机技术系统,其发展和应用对测绘科学的发展意义重大,是测绘新技术的重大发展和跨越。当前GIS深入到了各行各业乃至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和助手。论文格式,3S。。

二、测绘新技术(3S)在工程测量、林业、水利,高新农业等方面的应用

(一)在工程方面

在工程项目中,可以运用GPS准确的定位,以便准确的找到工程项目的位置,例如地形复杂或山区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准确定位控制点,矿区的范围的界定等。利用遥感技术(RS)在矿山测量中应用遥感资料,可获取矿区实时、动态、综合的信息源,对矿区环境进行监测,为矿区环境保护提供决策支持。利用GIS建立数据管理库,对项目进库后综合管理,以GIS为平台,以3S测量技术为数据获取的途径,可以建立集数据采集、处理、管理、分析、输出于一体的自动化、智能化的技术系统,作为工程测量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支持系统。

(二)在林业方面

3S技术主要在林业方面有三大应用:森林资源调查;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森林资源灾害监测利用遥感技术(RS)对林地资源的分布、生长状况及其变化进行调查和估测分析。利用遥感技术多层次、多时相的动态监测功能获得及时可靠的数据,通过GIS技术进行相关数据的实时更新,并对这些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可得到林地的动态变化情况。

(三)在水利方面

“3S”技术可以及时有效的防洪减灾,可用于灾前预测、灾中监测和灾后评估;“3S”技术防治水土流失调查预测和水土保持规划,可运用“3S”技术可以监测水蚀、风蚀等多种类型的土壤侵蚀区的侵蚀面积、数量和强度发展的动态变化。可以对水资源实时动态监测和科学管理,水资源实时动态监测在水利信息化中非常重要,因为只有掌握瞬时变化的供水和需水等有关信息,才能科学、准确地进行水资源的配置及调度;“3S”技术在水利工程的勘察设计中得到了充分运用。“3S”技术在水利工程的维护管理中也能发挥重要作用,如南水北调的选线,在DEM的基础上,进行地质情况分析,并结合GIS中的有关地质环境数据库实现合理的选线分析。在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也广泛运用“3S”技术。如在水库的规划设计中,利用GIS建立的库区DEM,可以直观、快速、准确地计算出各种库容和淹没面积及开挖土石方量;结合其他GIS专题数据可以进行大型水库淹没区实物量、灌溉区有效灌溉面积和水库淤积量的估算。(四)在高新农业中

运用GPS技术对高新农业信息进行空间定位; RS影像技术可获取区内农作物生长环境、生长状况和空间变化的影像信息,便于区内状况的分析; GIS技术可以建立农田土地管理、自然条件、作物产量的空间分布等的空间数据库;对作物生长苗情、的发生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模拟,为分析农田内自然条件、资源有效利用状况、作物产量的时空差异性和实施调控提供处方信息。3S技术它能够收集土地利用现状、植被分布、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农作物的灾情分布、土壤肥力等多种信息,将信息技术与农艺、农机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优化各项农业资源与生产要素的合理分配,获取高产量和最大经济效益,同时又能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和农业自然资源,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测绘新技术(3S)的集成应用

测绘新技术3S集成应用,取长补短是自然的发展趋势,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大脑,两只眼睛'的框架,即和向提供或更新区域信息以及空间定位,进行空间分析,以从提供的大量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并进行综合集成,使之成为科学决策的依据。实际应用中,较为多见的是两两之间的结合,常见的两两结合有以下几种方式:

RS与GIS集成:遥感数据是GIS的重要信息来源,GIS则可作为遥感图像解译的强有力的辅助工具。GIS作为图像处理工具,可以进行几何纠正和辐射纠正,图像分类和感兴趣区域的选取;遥感数据作为GIS的重要信息来源,可以进行线和其他地物要素的提取,DEM数据的生成,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和地图更新。

GIS与GPS集成:定位、测量、监控导航。

GPS+RS集成:几何校正、训练区选择以及分类验证,提供定位遥感信息查询。

GPS+GIS集成:定点查询专题信息,提供或更新空间点位。

GIS+RS集成:几何配准、辅助分类等,提供和更新区域信息。论文格式,3S。。

四、结语

随着数字化测绘技术的提高, GPS、RS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 GIS技术的不断成熟, 现代工程测量必将朝着测量数字工程化的方向发展。大力开展数字化3S测绘技术的应用与研究将是测绘行业立足者提升自身竞争实力和创造经济效益的首要任务。

篇5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校园导航,三维导航模块,SuperMapObjects

 

人类80%的信息与地理信息有关­,而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是由计算机硬件、软件、地理空间数据和管理人员共同组成的,利用电子计算机以及其外部设备,采集、存储、分析和描述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与空间和地球有关的空间信息系统[1,2]­。GIS在各个信息服务领域­­­­­­­­­­­­­­­­的深入广泛应用将是不可阻挡的趋势,GIS校园导航系统是GIS在校园信息服务中的典型应用。校园导航系统中三维导航模块能为用户提供信息量丰富的、情景逼真的三维校园场景,使用户足不出户就可以浏览校园,这将是校园导航系统的发展难点与方向[3]。

1SuperMapObjects控件概述[4]

SuperMap Objects是一个开放的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开发平台,是由中国科学院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中心和北京超图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大型GIS开发平台,是全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共有8个ActiveX控件。这些控件中封装了地理信息系统全方位的功能,以控件的接口方式提供,可以通过VB、VC++、Delphi、C++等开发语言进行二次开发。SuperMap Objects功能强大,对象和接口数量多,可以满足各种GIS应用需求。

2三维导航模块设计

本文所提三维导航模块为中国矿业大学校园导航系统的三维模块,其实现了中国矿业大学校园的三维导航功能。

2.1 模块开发环境与开发平台

该三维导航模块的开发是利用SuperMap公司的SuperMap Objects 6.0组件在Visual Studio 2008开发平台上应用Visual Basic.NET语言进行开发的。

2.2 数据需求与数据准备

本模块中涉及到的数据包括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和纹理贴图数据。

空间数据是将已有的校园电子地图在SuperMap Deskpro 6.0中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存储为图层数据。属性数据是对各地理对象的实体属性数据,主要包括教学楼、宿舍楼、办公楼以及其他公共设施等。特别提及的是,根据在SuperMap Deskpro 6.0中进行校园三维建模过程中的数据需求,属性数据还应包括各建筑物及设施的基本面高度(Base)数据和其相对基本面的高程(Top)数据。纹理贴图数据通过数码相机对建筑物和设施进行拍照,并在图像处理软件(如Photoshop)中进行必要的处理,使贴图效果更加逼真。科技论文。同时,将纹理图片的文件名作为属性数据存储到与之对应的建筑物或设施的属性数据集中,以便后续的三维纹理贴图。

2.3 三维导航模块的功能设计

根据以上对三维导航模块的需求分析,用户使用该三维导航模块主要是为了对校园环境有个更为直观和真实的了解,并期望得到一定的导航服务。据此,三维发导航模块除了提供基本的三维地图操作外,主要的功能就是较真实的构造和显示校园三维模型,以及提供相关导航服务。具体功能设计如图1所示。科技论文。

图1 三维导航模块的功能设计

3三维导航模块的实现[5]

3.1 三维模型的建立

三维模型的建立在SuperMap Deskpro 6.0中进行。科技论文。三维模型的建立是利用SuperMap Deskpro 6.0提供的“三维建模”功能,通过选择图层并设置图层的三维基本面(Base)数据字段和高程(Top)数据字段来实现的。将建立好的三维模型存储为三维场景。

3.2 三维模型的纹理贴图与显示

根据已准备的纹理数据和属性数据集中的贴图字段,通过将Super3D控件的Texture属性设为该字段来进行三维纹理贴图。

通过Super3D.Connect()方法将Super3D控件和工作空间控件SuperWorkspace进行连接,读取工作空间中已打开的三维场景,并通过调用Super3D.Refresh()方法来显示校园三维场景。

3.3 基本三维地图操作

三维地图基本操作通过设置Super3D.Action属性来完成。例如,放大和漫游的关键代码为:

axSuper3D1.Action = sca3DZoomIn '放大

axSuper3D1.Action = sca3DPan '漫游

其他操作与之相类似。

3.4 三维导航功能

本三维导航模块提供了二维与三维之间的互动导航功能,即二维校园平面图与三维校园场景同步导航显示。

用户可以在二维平面图上进行两点或多点间的最佳路径分析,通过二维和三维的实时互动显示进行路径导航。二维和三维的互动显示实现如下:1.获取路径分析得到的最佳路径并作为飞行路径赋值给Super3D.RouteFly()方法;2.在每个飞行帧处获取当前视点(Camera)的三维坐标并将其转换成平面坐标,通过SuperMap控件的TrackingLayer.AddEvent()方法绘制在二维平面图上。这样就实现了二维和三维的互动显示。图2为三维导航效果。

图2 三维路径导航

4结束语

将GIS技术应用与校园导航系统,是高校管理自动化、信息化、科学化的一种趋势[6],同时,三维化的校园导航系统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动向和热点。本文所提三维导航模块只是三维化的校园导航系统的初步尝试,设计思想和功能实现还不完善。若能加入对建筑物内部的建模和显示,并利用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平台(WebGIS)构建B/S结构,将实现校园导航系统更广范围的影响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邬伦,刘瑜,等.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 汤国安,赵牡丹.地理信息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 杨秩,王军.GIS在高校校园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6,2(3):39-40.

[4] 北京超图.SuperMapObjects开发教程[R].北京:北京超图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06.

[5] 北京超图.SuperMapObjects 6联机帮助[R].北京:北京超图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06.

[6] 文广超,语永强,等.河南理工大学校园导航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测绘信息工程,2008,2:38-40.

篇6

【关键字】数字城市,建设项目,管理,GIS开发管理,测绘工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近年来,数字城市建设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在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具有重要的作用。数字城市建设的项目管理是进行数字城市建设的关键,加强数字城市建设的项目管理决定着数字城市建设的成败。在数字城市建设项目中,GIS开发管理和测绘工程管理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如何做好这两方面的管理工作将影响着整个数字城市建设项目的管理。因此,笔者就主要在GIS开发管理以及测绘工程管理者两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来探讨数字城市建设项目的管理工作,希望能够具有一定的研究性。

二.数字城市建设的实施与目标

建立国家、省和城市人民政府三级基础地理信息共建共享机制。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在政策、标准、总体设计、航空摄影、公共平台建设、国家基础测绘成果使用及系统集成等方面予以支持;负责组织项目竣工验收。省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指导项目建设工作;负责项目进度与质量的管理和监督;在基础资料提供、技术设计以及项目组织协调等方面给予支持。城市人民政府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和落实项目主要经费;负责项目建设和成果的推广应用;负责建立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的长效运行机制,对平台的管理、维护与更新提供相应的保障。通过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形成权威、标准、统一的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并开发五个以上示范应用系统。

以某市为例,经过建设,“数字太原”共完善了一个数据库、新建了一个平台,建成三套数据集,开发了五个示范应用系统,具备了数据浏览查询、专题数据加载、查询统计与空间分析、二次开发、数据交换等功能,成为太原市统一的、权威的、通用的基础地理信息平台。

今年,某市在完善环保监测、基准地价查询、药监信息服务、人防信息、数字城管、数字公共服务等系统的基础上,又积极开始建设地质灾害预警、警用地理信息平台、数字物联网等系统。目前,某市在已经开发l0多个领域20多个政府部门的应用系统的基础上,又有18个部门提出了应用需求计划。预计到2013年底,太原市将实现数字成果应用全覆盖,将全面提高宏观决策、公共服务、应急处置能力。

三. GIS技术的开发管理及应用

地理信息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性信息资源,在政府管理决策、信息资源共享、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出于数据安全的需要,摆脱对国外地理信息软件的依赖,国家大力扶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理信息软件,为服务于数字城市建设,国家已从几十家国内地理信息软件生产企业中认定了14家企业。但国外先进的地理信息软件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如Esri公司最近的ArcGIS10实现了五大飞跃,即在协同GIS、三维

GIS、云GIS、一体化GIS、时空GIS五个方面实现了实质性的跨越。

从2006年起,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协同地方和部队测绘部门,历时5年完成了国家1:50 000地理信息数据库的更新,新版数据库成果可直接用于数字城市建设;省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在1:10 000及1:5 000地理信息数据方面可为城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电子政务应用服务及各行业信息系统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公众版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天地图”(www.ti―anditu.cn)已开通,它是中国区域内数据资源最全的地理信息服务网站,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传统地理信息服务方式,全面提升信息化条件下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能力,“天地图”各省、市节点建设也陆续完成。随着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的深入发展,我们应积极引进和培养复合型人才。

1.测绘与城市规划、国土资源管理等的复合人才,有助于推动测绘业务的拓展,增强测绘服务的针对性;

2.地理信息技术与电子通讯、计算机网络、电子政务等开发

技术的复合人才,适应GIS市场开发的多方面需求。

四.测绘工程管理中RS技术的管理及应用

目前,地形图更新多采用航空摄影测量方法进行,该种测图方法与以往的全野外测图相比效率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因其投资大,成图周期长,因而不能满足城市建设迅速发展的需要。无人机不仅应用于应急救急,而且应用于监测地理国情、实时测绘、动态监测,无人机航摄系统的应用开辟了一条提高数据获取能力、水平的重要途径。为此,“十二五”期问,国家测绘局将大力推进无人飞机航摄系统推广。

同时,高分辨率遥感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也为快速、准确、经济地更新大比例尺地形图带来新契机。美国对地观测公司(Earth Watch)于2001年成功发射了Quick Bird遥感卫星,为多光谱成像(1个全色通道、4个多光谱通道),成像幅宽l6.5 km×16.5 km,其全色影像的空间分辨率达到0.61 m,是目前世界上分辨率最高的商业遥感影像。与航空摄影测量相比,Quick Bird具有拍摄面积大(每景影像近300 km ),数据成本低(全色影像数据20美:TrJkm ),成图周期短的特点。

由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承担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一体化测图系统PixelGrid”通过了国家测绘局组织的专家鉴定。随着科技的进步,大大地降低了涉足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的门槛,最常用的三种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如JX一4C,VirtuoZo NT,MAPMATRIX报价都在8万元一l0万元,一般的测绘部门应将这一专业逐步搞起来,为数字城市建设大显身手。

五.结束语

数字城市建设项目的管理对于数字城市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加强GIS的开发管理以及测绘工程的管理对于数字城市建设项目管理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本文笔者对于GIS开发管理以及测绘工程管理进行了分析,希望对于数字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朱晓晶 徐韫玺 基于BIM的建设项目IPD管理模式研究 [会议论文] 2010 - 第五届中国国际数字城市建设技术研讨会

[2]仇保兴 中国城镇化发展与数字城市建设 (被引用 1 次)[期刊论文] 《城市发展研究》 PKU CSSCI -2011年8期QIU Baoxing

[3]孙艳 数字城市建设的瓶颈与创新发展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12期

篇7

关键词:高速公路;牌照识别;自动发卡系统

中图分类号:U412.3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自动发卡系统是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系统改变了原来人工发卡模式,大大提高了发卡效率。自动发卡机系统主要由车牌自动抓拍、无人值守自动发卡机、轮轴识别器、光栅等其他软硬件组成。设备通行卡总容量是1600—2000张,发卡速度约30张/分钟。应用于高速公路入口时,司机按“取卡”键,进行自助取卡操作。领取通行卡后,栏杆自动抬起,车辆即可驶入高速公路。

一、自动发卡机系统简述

自动发卡系统集车道控制机和发卡机于一体,安装在高速公路收费站的入口车道,实现全天候车道无人值守。自动发卡系统的操作流程如下车将需要的数据层打开查看相关信息。特征和属性的连接。GIS可将特征和属性连接起来,特征与属性一一对应。随着GlS技术的不断发展,GIS技术又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如网络GlS、开放的GlS、虚拟GIS、多媒体GIS等等。目前GlS总体上呈现出网络化、开放性、虚拟现实、集成化空间多维性等发展趋势。

二、系统组成及功能

1、设备组成

基于自动发卡设备的入口车道设备组成框图如图1。系统组成自动发卡系统组成框图如图2。系统功熊说明屏幕上,告诉车主汽车位置及前方行车状况,是否堵车、是否路况良好、前方那里可以停车用餐及加油、那里有收费站等一系列情况,并帮车主选出优化路线,从而提高运输效率。

2、GlS应用于车辆跟踪管理。

在汽车上安装一台GPS接收机,GPS将汽车位置信息送至主控室,存有电子地图的GIS系统可随时知道该汽车的位置。例如,如何安排多路警车交通路线,以保证紧急时刻在任意地方应至少有一辆警车在事发后最短时间内赶到出事地点。

总之,由于GlS在公路部门的推广应用,将推动公路管理及设计方面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对于促进我国的智能运输系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发卡在安装自动发卡设备的入口车道,自动发卡机上有一个出卡口。当车辆驶入车道到达线圈并按下出卡按钮时,自动发卡机发出一张通行卡给司机,卡上有相关编码信息。通行卡编码信息主要包括入口站号、车道号和时间等当司机驾车驶离高速路时,这些数据用来确定其应缴的费用。

3、温湿度自动控制、故障自动报告、磁卡/IC卡机芯互换结构

利用单片机控制技术及温湿度传感技术巧妙的实现了自动发卡机内部温湿度的自动控制,有效的避免了夏天可能出现的自动发卡机内部温度过热、湿度过大、冬天温度过低的问题,并利用智能逻辑判断,实现了故障的自动报告。更换发卡设备机芯就可以分别适应于磁卡收费系统和IC卡收费系统,

4、收费站计算机通讯

自动发卡机与收费站计算机通过网络相连,收费站计算机可对车道实时监视(车道状态、设备故障信息)。

(1)数据存储

自动发卡机与收费站计算机连接失败时,车道自动发卡系统可独立工作,数据保存在车道计算机的硬盘中,当网络恢复时,自动发卡机将自动上传车道数据。

(2)操作权限控制

自动发卡机只接受被授权的操作员和维护员的操作,操作员和维护员在操作自动发卡机之前必须使用身份卡。

(3)计数

自动发卡机里的应用软件有计数功能,设有班次、小时、日计数器。

(4)维护测试

使用维护员身份卡登录后可测试、维护设备和模拟发卡流程。自动发卡机有4种工作状态,由操作人员操作并使用身份卡进行切换,包括“关闭”状态:自动发卡机加电后自动进入此状态,此时不能发卡车辆通过离开线圈将会产生报警信号。“打开”状态使用操作员身份卡登录后,进入此状态:车辆驶入车道并按“出卡”按钮将会发卡。“车队”状态:适用于免费车队;自动栏杆抬起,发卡机不发卡,车辆通过离开线圈后栏杆不落下,直至结束此状态。”维护”状态:使用维护员身份卡登录后,进入此状态可以测试卡机和其它车道设备。

5、异常

指发生了状态提示或异常,但不影响自动发卡机继续工作。包括以下情形通行卡即将用完;与收费站之间的通讯中断,车辆超时未通过;温湿度超限。

6、故障

指发生了部件故障从而可能导致设备无法正常工作时,提示必须人工处理。包括以下情形:到达线圈故障,离开线圈故障,温控系统故障,通行卡用

完,卡机故障,卡机卡纸,卡编码错误。发生这些异常和故障时,液晶面板上显示报警信息,同时向收费站计算机系统上传。进入维护状态后,维护人员可以检

测卡机和外部设备是否工作正常。

三、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3.1全自动无人发卡机存在的问题

(1)机械部分

①由于车道环境比较差,通行卡比较脏,在机械部分,卡夹容易被灰尘等异物卡住。

②出卡口设计有一定的阻尼系数,每天经过几千次出卡后,很容易故障,导致通行卡全部弹出,掉到地上,或者同时弹出2张以上卡片.

(2)系统部分

①浙江冬夏温差大,在车道上,夏天地面温度高达40℃以上,冬天最低一5℃度以下,再加每天24小时开机,发卡机的平均故障时间远大于国家标准。

②车型只靠轮轴识别器识别,误差率较高。浙江一类车标准是小于等于7座,二类车是大于7座且小于20座,有些7座、8座的车长度相差不大,轮轴相同,车型轮轴识别器根本无法区分。

④车牌识别只靠自动抓拍识别,存在较大误差。

(3)管理部分

①为防止司机反复倒车或者粗暴对待设备,必须每个车道安排保安引导.

②发卡机只能设置4个卡夹,总共2000张卡左右,但在省界远远不够,放卡比较麻烦.

3.2运营分析,

浙江目前只在三个收费站试点使用自动发卡系统。由于是测试阶段,系统问题比较多,软件设计有些缺陷,经常导致人口车辆流水不能正常上传,后天报表不正确。浙江目前运行较好的是ETC不停车收费的入口,由于卡及电子标签在办理过程中已经绑定了车型和车牌等车辆信息,所以正常情况下一次通行率可以达到99%。但是运营成本高,现在浙江卡的发卡量才只有1万多张。人工发卡比较准确,但是收费员压力大,自动发卡机作为收费系统的一种补充,它的存在还是有必要的。

结束语:

当前,随着高速公路路网建设的不断完善,各省高速公路都将使用二义性路径识别双频复合通行卡,通过对多功能自动发卡机的研究,提出对原发卡机的改进措施,使其功能更加完备,性能更加稳定。减少收费人员,降低劳动强度,以优质服务赢得社会的和谐,共同构建平安高速公路。

参考文献:

[1]陈懿 浅析公路电子收费系统硬件设计[期刊论文]-中国科技财富2010(8)

[2]卢程辉 我国高速公路收费体制的问题和对策初探[期刊论文]-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1)

[3]张莉 车型与牌照识别系统的实现[学位论文]2004

篇8

论文关键词: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GIS

 

0引言

土地适宜性评价作为土地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研究土地对某一现状用途或预定用途的适宜程度。197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正式公布的《土地评价纲要》是最为典型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指南。由于土地适宜性评价针对性强,实用性大,应用很广,适宜性评价方法也不断有新的进展。

1评价方法

1.1经验法

评价人员与当地科技人员和有实际经验的人讨论,并依据研究区的具体情况和自己多年土地利用的经验,决定如何将各单项土地质量的适宜等级综合为总的土地适宜等级。该方法的优点是能考虑数学方法所不能包括的各种非数量因子及具体变化情况,缺点是要求评价者对当地条件、土地质量状况和作物生物学特性具有丰富的知识,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夏敏,2000),而且不可避免的是易造成评价结果的主观性。由于这些局限加上新方法、新技术的发展,经验法的受用面越来越小。

徐樵利(1994)在湖北省宜昌县完成的适种柑橘的土地评价系统就采用经验法,参照《土地评价纲要》建立起来的。首先确定影响柑橘生长的限制因素,然后逐项对它们进行分级,最后再综合成总的土地适宜等级。同时,在评价过程中适当考虑管理、投资和柑橘产量等社会经济因素。李秀斌(1989)对黄淮海平原土地做的农业适宜性评价也采用了此法。

1.2极限条件法

该方法主要强调主导因子的作用,运用“木桶原理”,将单项因子评价中的最低等级直接作为综合评价的等级(黑龙江省农、林、牧土地适宜性评价,赵松乔等;江苏省宜兴市南部丘陵山区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倪绍祥)。极限条件法简单易操作,能很好体现个别极端决定土地利用适宜性的因素,但该方法未考虑到在一些情况下,土地某种性质的不足可为其他部分所弥补(陈建飞等GIS,1999),因此得出的结论偏于草率和绝对,而且在多数情况下,综合评定出的土地等级偏低。

1.3数学方法

数学方法以权重法为中心,即确定各个参评因子及其权重,然后对两者的乘积加总,以和作为分等级的根据。主要分为多因素综合评定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

1.3.1多因素综合评定法(指数和法)

该方法将各参评因子按其对土地适宜性贡献或限制的大小进行经验分级或统计分级并赋值,然后用各参评因子指数之和来表示土地适宜性的高低。最后按照指数和大小排序,以经验确定指数和的分等界线。其中各参评因子及其权重系数的确定可依据回归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专家征询法(Delphi)等。采用这些数学方法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尽量准确的权重和指数和,以期尽量准确地评价适宜性等级(夏敏,2000),而且非数量化质量性状数量化和不同计量单元无量纲化使得各参评因子间具有了明显的可比性(何敦煌,1994),缺点在于较极限条件法需增加大量计算过程,在地类复杂、评价单元数量较多的区域工作量明显增加(何敦煌,1994),同时不能考虑到非数量因子的具体变化情况(夏敏,2000),而以和值计算土地质量综合指数往往会掩盖某些特别限制因子对评价目标所造成的质的影响(徐丽莎,2008),层次分析法、Delphi法在确定权重系数时主观性过大。

刘胤汉等(1995)在陕西采用专家征询法对农业土地资源作了综合性适宜性评价,经过两轮征询后确定了坡度、高程等6个指标极其权重系数,最后将农业土地分为最佳适宜、中等适宜和临界适宜三等,并按此法对水稻作了单向性土地适宜性评价。吴燕辉等(2008)以湖北省潜江市为研究范围,在GIS技术的支持下,阐述了如何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得到了潜江市的适宜性等级图,并单独对农用地、林地、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结果作了分析。

1.3.2模糊综合评判法

这种方法用于评价的原理,是对参评因子和适宜性等级建立隶属函数,对参评因子的评价由参评因子对每一个适宜性等级的隶属度构成,评定结果是参评因子对适宜性等级的隶属值矩阵;参评因子对适宜性的影响大小用权重系数表示,构成权重矩阵,将权重矩阵与隶属值矩阵进行复合运算,得到一个综合评价矩阵,表示该土地单元对每一个适宜性等级的隶属度。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较好地体现了主导因素和综合分析的相结合,比较符合客观实际,通过对参评因素隶属度的计算和模糊矩阵的复合运算得出评价单元对应于各等级的隶属度,其计算过程无需再掺入人为因素,减少了主观性的干扰(陈建飞等,1999)。但是根据实地采集的调查数据对模糊综合评判模型进行验证,会发现模型存在一定的误差,有一部分正确的样本数据却得不到正确的结果(焦利民等,2004)。

E. Van Ranst等(1994)采用该法对泰国半岛的橡胶生产区做了土地适宜性评价。他们创新地根据每个因素对产量的影响赋予一定的权重系数,并将单项因子的适宜性评价与综合的土地适宜等级结合起来。最后将评价结果与常规的极 限条件法、参数法和多元线性回归的评价结果相比较,得出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准确性较好,从而证明了该法的潜力。P.A.BURROUGH等(1992)采用加拿大阿尔伯塔农业实验农场的数据,分别用布尔数学法和模糊分类法对每个细胞的土地属性进行分类,得出布尔方法比模糊分类拒绝更多的细胞GIS,选取的细胞也不够毗连。而模糊分类法在所有的阶段都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分类的连续变化性也更好。

姚建民(1994)在典型的黄土残塬沟壑区――隰县针对如何利用农作物、果树、林木和牧草开发土地资源问题,重点筛选出原土地利用类型、坡度、坡向和海拔高程4个指标,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适宜性评价,划分出土地适宜性开发类型区。刘耀林等(1995)在十堰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针对现有坡荒地,通过对制约土地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综合分析,依照土地质量满足对预定用途要求的程度,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完成了坡荒地的宜农、宜林、宜牧、宜园4个适宜类的评价。陈建飞等(1999)应用模糊综合评判(Fuzzy Set)法、经验指数和法、极限条件法进行长乐市土地适宜性评价,对不同方法及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模糊综合评判的结果与经验指数和的结果有较大的相似性、极限条件法的结论往往过于简单,着重探讨了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优点――合理、客观。

1.4人工智能方法

人工智能方法基于自学习、自适应系统的样本学习机制,如人工神经网络方法、遗传算法、元胞自动机等。刘耀林、焦利民(2004)基于神经网络来构造模糊系统,建立了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模糊神经网络模型;根据神经网络误差反向修正的原理,设计和推导了该模型的学习算法,并通过实验证明该模型应用于土地适宜性评价具有高效、客观、准确等优点。次年(2005),两人将计算智能理论引入土地评价领域,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首先基于模糊逻辑和人工神经网络构造了一个模糊神经网络模型,然后采用改进的遗传算法进行训练,能够快速收敛到最优解,对初始的规则库进行修正,形成了一个自学习、自适应的评价系统。

1.5改进后的方法

以上介绍了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常用的基本方法。近年来,鉴于各种方法本身的局限性,很多学者提出了各种方法相互结合或对原方法加以改进的评价方案,并应用于某地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厦门大学何敦煌(1994)在福建龙海适宜性评价中尝试采用了极限条件法和指数和法相结合的两次评价,即用极限条件法评价土地适宜类,用极限条件法和指数和法评价土地适宜等并确定土地限制性(适宜级)是同时进行的。这一方法不仅克服了极限条件法和指数和法的缺点,还相互间起了交叉检验的作用。

南京大学彭补拙等在做中亚热带北缘青梅土地适宜性评价时对盛花期温度和土壤PH值这两项对青梅生产发育有重要限制作用的因素采用极限条件法,对其余的评价因子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进行分析,作必要的因子剔除,得到它们的总适宜等级,最后再对这三项评价的结果按极限条件法进行归总,得到该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性等级最后评价结果,该结合体现各土地构成要素的不同贡献,提高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北大的杜红悦等以攀枝花为例,用模糊数学方法对FAO的农业生态地带法(AEZ)进行改进,并将GIS技术应用于AEZ法中;欧阳进良等针对不同作物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并据评价结果、各类土地的特点及区位和经济因素进行作物种植分区。

2新技术的应用

随着数学方法的改进和新技术如3S(遥感技术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ES(专家系统)的应用,给土地评价,尤其是土地适宜性评价带来了飞跃,它们在数据的获得、处理、分析上的强大功能不仅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还使基于大范围的调查评价成为可能。

Jacek Malczewski (2004)对基于GIS的土地适宜型分析做了系统全面的梳理,他先从历史的角度介绍了GIS的知识及其发展过程,然后回顾了基于GIS的土地适宜型评价的相关方法和技术,最后分析了其存在的挑战、未来趋势和前景。胡小华等(1995)通过专家系统的引入、层次分析法的应用以及如何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及图形和属性的结合,实现了多目标土地适宜性的评价。张红旗(1998)在评价柑桔土地适宜性时,结合GIS技术GIS,改变以往仅考虑自然条件的做法,分别建立柑桔土地的自然、经济、社会属性适宜性评价模型及综合评价模型,提高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也为其他类型的单作物(广义)土地适宜性评价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模式。

S.Kalogirou (2002)运用专家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了支持实证研究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LEIGIS软件。该模型基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作物土地分类,分为物理评价和经济评价。物理评估选用了17种指标因子,采用布尔分类法,包括了一般种植作物和5种特定作物(小麦,大麦,玉米,棉花种子,甜菜)的评价模型。经济评价考虑了市场限制下的收入最大化问题。专家系统使得评价不同作物时规则可以适当改变,地理信息系统使得空间数据的管理和结果可视化成为可能。该软件支持任何空间数据集的评价和介绍,而且不需要评价者掌握特殊的电脑技能。夏敏(2000)在其硕士论文里探讨了以地理信息系统和专家系统为技术支持,开发农地适宜性评价专家系统的可行性,在Mapinfo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建立了一个具有一定通用性的农地适宜性评价专家系统,并通过了在邳州市的实证研究。

3结论

我国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始于50年代,综合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从70年代末全面展开,近l0年来,土地适宜性评价得到了更快的发展,更重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针对特定目标或对象。经验法、极限条件法、多因素综合评定法法、层次分析法等继续得到使用,但通常做适当的改进或与其他方法相结合,弥补各自的缺陷。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仍然得到了很广的应用,神经网络模型、遗传算法等新方法开始尝试性应用。科技的发展使得3S技术和专家系统等新技术广泛用于土地评价,尤其给土地适宜性评价中带来了质的飞跃,接下来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仍基于上述技术的支持是必然的趋势。

参考文献:

[1]Burrough Pa, Macmillan Ra and Vandeursen W. 1992. Fuzzy Classification Methodsfor Determining Land Suitability from Soil-profile Observations and Topography[J].Journal of Soil Science, 43(2), pp. 193-210

[2]E. Van Ranst, H. Tang, R. Groenemam andS. Sinthurahat. 1996. Application of Fuzzy Logic to Land Suitability for RubberProduction in Peninsular Thailand[J]. Geoderma, 70(1), pp. 1-19

[3]FAO. A Framwork for Land Evaluation[S]. FAO Soil Bulletin32,Rome, 1976

[4]Jacek Malczewski. 2004. GIS-basedLand-use Suitability Analysis: a CriticalOverview[J]. Progress in Planning, 62(1), pp. 3-65

[5]S. Kalogirou. 2002. Expert Systems and GIS: an Applicationof Land Suitability Evaluation[J]. 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 26( 2-3), pp. 89-112

[6]陈建飞,刘卫民.Fuzzy综合评判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应用[J].资源科学,1999,21(4):71-74

[7]杜红悦等.土地农业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与系统实现――以攀枝花为例[J].资源科学,2001,23(5):41-45

[8]何敦煌.关于土地适宜性评价工作的几个问题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1994,8(6):11-15

[9]胡小华等.GIS支持的多目标土地适宜性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1995,9(5):33-37

[10]焦利民,刘耀林.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模糊神经网络模型[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4,29(6):513-516

[11]李秀斌等.黄淮海平原土地农业适应性评价[J].自然资源,1989,(4):32-38

[12]刘胤汉等.农业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的理论和方法[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5,14(3):11-16

[13]刘耀林等.模糊综合评判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应用研究[J].武汉测绘大学学报,1995,20(1):71-75

[14]刘耀林,焦利民.基于计算智能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5,30(4):283-287

[15]倪绍祥著.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6]倪绍祥.近10年来中国土地评价研究的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2003,18(6):672-683

[17]欧阳进良,宇振荣.基于GIS的县域不同作物土地综合生产力评价[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23(2):97-10

[18]彭补拙等.中亚热带北缘青梅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探讨[J].自然资源,1994,(2):14-21

[19]邱炳文等.GIS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与展望[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5):20-23,44

[20]钱海滨等.土地资源合理利用评价研究综述[J].中国土地科学,2001,15(2):14-19

[21]吴燕辉等.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土地适宜性评价[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8,24(2):232-235,242

[22]徐丽莎.土地适应性评价的理论与评价方法综述[J].今日南国,2008,(9):18-20

[23]夏敏.农地适宜性评价专家系统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0

[24]徐樵利,谭传凤等.山地地理系统综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5]姚建民.黄土残塬沟壑区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1994,9(2):185-192

[26]张红旗.GIS支持的县级区域柑桔土地适宜性综合评价[J].资源科学,1998,20(1):62-70

篇9

关键词:测绘,新技术,工程测量,应用,研究

 

1.概论

传统工程测量技术的服务领域主要包括水利、交通、建筑等行业,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测量仪器的智能化,数字化测绘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摄影测量与遥感(RS)以及数字化测绘和地面测量先进技术的发展,测量数据采集和处理的逐渐自动化、实时化和数字化,工程测量的服务领域也应进一步延伸,以满足不断提高的社会需要。

2.工程测量中的数字化技术

2.1地图数字化技术

在建立各种GIS系统时,对原有地图进行数字化处理,在建库工作中占据了相当大的工作量,各工程测绘部门都投入相当大的人力和财力。对于已有纸制地图,若其现势性、精度和比例尺能满足要求,就可以利用数字化仪将其输入计算机,经编辑、修补后生成相应的数字地图。当前有手扶跟踪数字化和扫描矢量化两大类仪器,针对大比例尺地形图,大多数扫描矢量化软件能自动提取多边形信息,高效、便捷、保真的对地图进行数字化处理。论文格式。

2.2数字化成图手段

大比例尺地形图和工程图的测绘是传统工程测量的重要内容,常规的成图方法野外工作量大,作业艰苦,作业程序复杂,同时还有繁琐的内业数据处理和绘图工作,成图周期长,产品单一,难以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论文格式。而数字化成图技术具有精度高、劳动强度小、更新方便、便于保存管理及应用、易于等特点。目前,数字化成图技术有内外业一体化和电子平板两种模式。内外业一体化是一种外业数据采集方法,主要设备是全站仪、电子手簿等,其特点是精度高、内外业分工明确、便于人员分配,从而具有较高的成图效率。论文格式。

3.数字测绘在数字地球中的应用

简言之,数字地球就是把经济和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信息,加载于一个统一的地理坐标框架中按数字的形式存贮于计算机,任何机构或个人均可通过网络通讯技术,足不出户便获取所需的信息做到“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数字地球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技术复杂,涉及部门多,没有任何一个部门或团体能单独承担,它需要地球科学、信息科学,空间技术才众多应用部门的配合。测绘作为地学和信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空间基础信息的获取、处理,向信息高速公路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信息货物等工作已历史地落在测绘工作者肩上。可以说,数字地球始于测绘。我国测绘部门从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对传统测绘技术进行了大规模的数字化改造。传统的光学定位技术已被光电技术,GPS技术所取代,传统的白纸测图已被数字测图和地理信息系统所取代,以地面测量为主向以卫星定位(GPS)、卫星遥感(RS)测绘等高技术为主的对地观测方面转变,被动的静态测量向动态的实时测量方面转变测绘部门在数字地球基础框架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主要包括:建立了全国A级、B级GPS网;完成了全国1:100万、1:25万基础地理数据库和数据服务设施;建立了国情和省情综合地理信息系统,研制成功了从遥感立体影像自动建立数字地面模型的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研制成功了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正射影像(DOM)、数字线划图(DLG)、数字栅格图(DRG)等“4D”产品生线。数字地球的雏形已经形成。

4.工程测量中的地理信息(GIS)技术

GIS是集计算机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测绘遥感科学、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新兴学科。已成为多学科集成并应用于各领域的基础平台和地学空间信息显示的基本手段与工具。其技术优势不仅在于它的集地理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分析、三维可视化显示与成果输出于一体的数据流程,还在于它的空间提示、预测预报和辅助决策功能。目前,GIS不仅发展成为一门较为成熟的技术科学,而且已经成为一门新兴的产业,在测绘、地质矿产、农林水利、气象海洋、环境监测、城市规划土地管理、区域开发与国防建设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采用GIS、数据库、内外一体化测图、扫描矢量化及全数字摄影测量等技术,为专业信息系统提供及时、准确、标准化、数字化的基础空间信息,以建立各类专业信息系统,从而实现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

5.工程测量中的数字摄影测量技术

数字摄影测量是基于数字影像与摄影测量的基本原理,应用计算机技术、数字影像处理、影像匹配、模式识别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航空摄影测量是大面积、大比例尺地形测图、地籍测量的重要手段与方法,可以提供数字的、影像的、线划的等多种形式的地图产品。全数字摄影工作站的出现,加上GPS技术在摄影测量中的应用,使得摄影测量向自动化、数字化方向迈进。随着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的应用,摄影测量产品已经从影像图等向4D产品转化,为建立各类专业的信息系统和基础地理信息平台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保证。

6.工程测量中的遥感( RS)技术

遥感(RS)技术由于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及经济性等优势,得到快速的普及,多光谱航空摄影和高分辨率的遥感卫星将成为对地观测获取基础地理信息的重要手段。各种中小比例尺地形图都可以利用遥感影像来获取,为应用于工程测量领域的城市基本地形图、地籍图以及各种大、中、小比例地形图的快速更新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方法和手段。

7.工程测量中的3S集成技术

3S(GPS、GIS、RS)技术的结合,取长补短,是一个自然的发展趋势,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行成了“一个大脑,两只眼睛”的框架,即GPS与RS为GIS提供区域信息及空间定位信息,而GIS进行相应的空间分析以便从GPS和RS提供的海量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进行综合集成,使之成为科学的决策依据。诸如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西气东输、青藏铁路等工程,其施工范围大、物流量大、施工周期长等,而3S技术为该类大型工程提供了最有效的数据及信息采集、分析处理、表达决策的工具。

8.结语

伴随着测绘新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工程测量必将朝着测量内外作业一体化、数据获取及处理自动化、测量过程控制和系统行为智能化、测量成果和产品数字化、测量信息管理可视化、信息共享和传播网络化的趋势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俊勇,胡建国.GPS技术的新进展[J].测绘工程,1996,(2).

[2]李建松.地理信息系统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3]李青岳.工程测量学[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5.

篇10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供水企业,客户服务,创新应用

 

绍兴市自来水公司主要承担绍兴市区的供水任务,供水区域360平方公里,供水用户24余万户,管网总长1700多公里。公司的管网漏损率、水费回收率、管网水质及压力综合合格率等主要指标均处于行业先进水平,其中管网漏损率一直5%左右,水费回收率99%以上。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供水企业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供水企业在保证优质、足量自来水供应的同时,提供配套的优质服务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1、现状介绍

目前,公司已建成完善的供水管网GIS、SCADA、营业等多套生产信息系统,但与电信、金融等行业相比,供水行业客户服务的信息化工作普遍起步较晚,客户服务的手段较少、效率较低,我公司也存在同样问题。

经调查分析,公司在客户服务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公司按照区域划分下设5个分公司,服务点分散,用户不能跨区办理业务,服务反应速度慢,办事效率较低;二是服务技术体系不统一毕业论文格式,相关部门提供的服务信息和处理结果不一致甚至相互抵触;三是服务方式单一,难以满足部分用户群的特殊需求;四是供水安全的信息化监控水平较低,原有调度、GIS和营业等系统存在不稳定和局部功能不完善。

2、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

针对客户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加强管理的同时,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是提升客户服务水平的关键。结合公司现状及用户的需求,经多次分析研究,提出了应用信息技术,创新服务模式,以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各种服务需求,提高客户服务质量为原则,通过完善现有信息系统、开发客户服务系统、发展个性化自助服务方式等措施为抓手,实现对用户售前、售中、售后的全方位服务。

2.1强化现有信息系统的基础支撑功能

进一步完善现有GIS地理信息系统、管网调度、营业系统的功能,提高稳定性,强化提升客户服务水平的信息技术基础支撑。

①完善管网GIS系统。

为深入地掌握供水设施状况,我们改进了管网GIS系统可视化方案,通过系统实现管网输入编辑、地形图库管理、管网维护、管线设计、事故处理等功能,使图形管理与数据管理融为一体,提高了管网管理的工作效率。进一步深化GIS系统在工程设计、供水调度、管网维护、检漏抢修、管网普查等工作中的运用,结合自主开发的管网普查派工软件系统,逐步普查校正系统中的供水管网管径、管材、位置、埋设年限、埋深等管网的属性数据。

截止09年底,已完成公司供水区域内全部明显点普查,普查用户达14万余户,阀门7000余只、设置管标4157只,并对区域内消火栓进行了地毯式普查,彻底摸清了市区消火栓数量与完好状况,GIS系统信息的准确性大大提高,为客户服务的快速反应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②改造管网调度系统。

在提高调度系统的稳定性、分析能力,方便调度人员使用习惯的基础上,结合公司发展,重点加大在线监测点建设力度,优化监测点的布置,改善管网运行水量、水质监测效果。共建设压力监测点54个、流量点31个、水质点24个,实现了对供水区域范围内水质、水压、水量的全面监控。同时,改进数据传输通道,增强监测点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关键站点采用光纤与GPRS数据传输互备模式,并对监测点进行防雷改造。

③集成营业系统的数据结构。

公司按照区域划分下设5个分公司,各分公司均有各自的供水营业厅毕业论文格式,按照属地管理、就近一致的原则,由各分公司承担所管辖区域内的用户服务职能,用户的数据信息、档案资料都有分公司独立管理,用户办理业务只能到相应的分公司营业厅办理。

结合存在问题,提出了对用户业务办理实行“一站式”服务的方案,即对营业系统进行技改,将各分公司的数据集成到公司的应用服务器中,使每个营业厅的工作人员用一个工号就能跨区域办理各个分公司的业务。经过自主技改升级,对5个分公司接水报装、水费缴纳、供水业务变更受理、合同签订等服务项目实现了“一站式”服务。

2.2开发客户服务系统

为提高客户服务统计分析和快速反应能力,实现“一口对外”服务,借鉴行业先进经验,开发建设客户服务呼叫系统。系统集多媒体呼叫接入、信息交互、计算机网络等多项技术于一体,并与公司营业、OA、GIS、SCADA等系统紧密结合,通过固话、移动电话或网络方式,受理各类投诉咨询、故障报修并迅速做出反应。系统建成后,各分公司、部门的投诉咨询、故障报修等业务受理电话全部集中到客服中心统一受理。

系统通过工作流方式对报修、投诉业务处理形成一整套的闭环服务流程,对各类业务的流程电子化,相关的业务资料跟随流程自动流转。系统对工单流转、投诉问题调查、部门责任落实等方面,业务完成率和及时率的执行时间自动进行绩效考核。同时通过企业内部腾讯通即时信息提醒和短信提醒功能,按时限要求,实现工单到达和超期预警的二级提醒体系,用技术手段督促相关职能部门为用户解决问题。

2.3发展个性化自助服务

①开发语音、短信功能。

针对在绍兴全市行风评议中,部分市民对一些公用事业单位在用户门上或信箱张贴各类通知单的意见反响较大,认为既不美观,也涉及到个人的隐私问题,希望改进告知方式。

比较分析其他行业一般是通过邮寄信件和电话催缴两种方式的基础上,邮寄信件、电话催缴数量大,人工费用较高,通过小技改、自主开发了自动电话语音和短信功能催缴功能。

②实现多种缴费方式。

公司的水费回收率一直很高,近几年均在99%以上,但仍有部分用户存在缴费难的情况,主要为部分农村用户和长期出差的用户。部分农村用户因周边纳入一户通系统的银行网点少,长期出差用户则没时间到营业网点缴费。

为改善该部分用户的服务,同时也进一步提高水费回收率,公司积极应对,一是寻求与农村有较多营业网点、网点布置合理的信用联社、超市进行合作,开发实时联网收费系统,大大方便了农村用户缴费毕业论文格式,受到农村用户的广泛好评。同时选择了灵活、单笔交易费用低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合作网上缴费功能,解决了不方便去营业厅缴费用户的实际困难。

③个性化、网络化服务逐步增强。

客户服务工作做的好不好还在于用户能否方便快捷的办理各项业务。公司在创建现代化营业所过程中,积极投入便民服务项目的探索,结合实际业务需求推出了网上报装、报装进度查询、网上抄表、网上大表数据查询、网上投诉咨询、POS机缴费等便民业务,网上服务为用户足不出户就完成了业务的办理,极大地方便了有网络偏好的年轻用户群。

3、结语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供水企业客户服务,极大的方便了用户办理有关业务,有效促进了客户服务工作的发展和提升。2007-2010年,我公司在绍兴全市131个市级部门重点岗位评议中,排名由2007年的26位,上升到2008年的第10位、2009年的第10位,2010年更是实现历史性突破,位列第5名,连续三年保持社会服务类第一名,被授予绍兴市“群众满意机关科室”荣誉称号。同时,其他地区的供水公司慕名来考察取经,行风服务技术水平赢得了同行的高度认可,为我公司实现“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目标奠定了坚定基础。

陈听学(1972.12―),本科,绍兴市自来水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副总工程师,一直从事信息技术管理工作。

作者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