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监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8 21:19: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监管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监管论文

篇1

1.会计监管内容的创新

不管是在企业单位还是事业单位之中,监管内容主要为企业内部对应的会计制度以及业务处理环节。在这之中,监管人员应该对较易制造造假操作的环节进行严格、全程的监控,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接入独立公正的第三方,以此来帮助企业内部各项业务与制度实施符合规定原则。同时,监管人员还应该准确的划定企业内各部门之间的全责界限,并且设立明确的奖惩条令,使部门工作人员了解到会计信息或者财务活动的重要性从而主动规范自己。同时,企业内部应该建立起高效低本的运行体系,通过转变企业内部财务会计方面的管理理念,减少企业事务运行成本,排除企业中不必要的财务支出,提高会计财务部门的工作透明度。

2.着重会计关键环节的监管

企业运行涉及的内容极为复杂,尤其是部分大型企业,而监管人员在对企业进行会计财务监管时,往往无法面面俱到,包揽所有监管事项,因此择其重点才是关键。目前国内各大企业共同重点监管的环节基本都在会计信息方面,主要是会计报表的审查监管等。在这方面,企业首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及个人素质,并设立严格的会计人员考核认证检验,确保从自身方面提高内部会计信息质量。另外,企业还应该对会计报表等关系到企业运营的重要信息进行重点审查,避免在运营的关键点中出现问题,从而给企业带来严重损失。

3.会计监管标准的创新

(1)目前国内企业中会计监管标准现状会计监管的标准是决定企业会计财务监管效果是否明显的关键因素,我国针对会计监管工作制定了很多相关法律法规,通过这些法律法规,监管人员能够在进行会计财务事务监管是做出清楚明确的处理判断,但由于目前我国经济体系发展不成熟,会计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依旧存在些许问题,例如某些会计监管法则虽然理论清晰明了,但缺少定量要求,在实际的运用中缺乏数据判断,实行起来较难,又或者某些法律自身定义就较为笼统,法律涉及的细节不够具体,这就导致在小规模会计监管工作中,此类法律无法提供准确的依据。目前政府应该尽快制定出会计方面的民事责任赔偿法,并切实实施起来,从而通过非刑事手段来更好地解决企业中已经出现的会计财务纠纷。

(2)企业会计监管标准改变的着手方向目前我国在会计监管标准方面出台的可依据法律主要为刑事、行政追究方面的,而涉及投资受害方的保护性质的法律却非常少,这就导致了在发生会计财务纠纷时,受害方无法享有合理的法律保护,得不到后续赔偿,这对投资人来说非常不利。另外,由于目前国内会计财务方面的管理主要依靠会计人员的个人素质,会计人员制造假数据较为轻松,这就导致了许多会计人员在侥幸心理的促使下触犯法律,尝试制造假报表数据。要想避免此类事件发生,国家应该尽快针对会计人员制定相关的管理与惩处法规,通过加大惩罚力度来抑制造假事件的发生。同时,政府还应该针对违法会计人员所在的会计机构组织制定一系列的处罚赔偿法律,并允许受害投资方对该机构组织提出诉讼与赔偿要求,这样可以间接加强企业在会计管理方面的工作严格度,从而从根本上杜绝会计造假事件的发生。

二、结语

篇2

当前的国有企业运行是以现代的企业经营制度与模式为基础,将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将分离,从而为相关活动的进行提供资金支持。财务管理需要运用股权以及债务资本进行融资管理,同时对经济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做好防范措施,保证企业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满足全球化发展。

1.1财务监督理论研究企业的财务监督是针对企业的财务工作进行系统、连续、全面的监督检查,包括对企业的财务核算和管理工作的检查,从而发现财务工作中的纰漏,对财务信息的不实情况和偏差进行纠正,对在财务工作中的造假进行查处,依法处理舞弊违法行为,从而保障财务工作的合理运行。从理论上讲,财务监督主要是为了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

(1)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的利益冲突;

(2)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企业的财务监督源自于监督方与被监督方的信息并不对称,从而导致财务信息的不透明度加深和财务信息的可信度降低。财务监督主要为了解决两方的矛盾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1.1.1财务监督的必要性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国有企业的财务工作以企业领导者的意愿为主。国有企业的财务工作者对财务信息进行加工从而获得利益,这样造成了财务信息的失实。建立企业的财务监督,能够促进财务工作的合理运行,从而保证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真实性。大部分国有企业并没有财务管理经验,内部也没有保证财务信息真实性的监督机制,甚至在企业内部形成了“两本账本”,造成了监管工作和税收工作的损失。这样的情况并不是少数,因此建立外部财务监督机制,既是保证企业发展的手段,也是为了保证国家经济秩序合理运行的方法,对国民经济进行保护。随着我国民营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有企业的主体数量和复杂性都大大增加,由于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所以必须采用财务监督的手段掌握到国有企业的财务工作的发展现状,从而为国家的宏观调控提供数据支持,保证国民经济的发展。从我国企业发展的现实来说,财务监督不可或缺。

1.1.2财务监管的现实意义财务监督包含对财务有效的工作本身进行直接监督和利用财务信息对企业的活动进行监督管理。财务监督部门通过财务人员进行监督管理,财务工作人员在监督的过程中,有向监督部门如实提供财务资料的义务。而监督部门通过对财务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核对,按照规定对造成财务信息不实的工作人员进行处理。

1.2财务监管的现实基础

(1)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对于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对企业的合理化运行和现代化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人员会因为企业或是私人的原因,进而损害企业的利益。为了对财务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管理,财务监管工作需要对国有企业以及财务工作人员进行合理的监管,防止财务管理过程发生偏差。

(2)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的部门、人事结构都会发生转变。怎样在转变的过程中保障财务工作的正常进行,是财务监督存在的意义。通过财务监督的执行,使企业的财务工作能够保持稳定的发展,不因企业的结构变化而发生改变。同时由于国家对企业财务监督颁发的政策法令,需要监督部门对企业财务人员的学习进行评估,从而保障国有企业的财务工作跟得上时代的发展。

2国有企业财务监督的现状解析

随着国有企业的发展,财务管理工作逐步建立起来。财务监督可完善民营经济的财务核算工作,进而保证国有企业现代化转变,建立起完整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我国的财务监督现状还远远不容乐观,关于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督工作是由于监督力量薄弱和监管力度不够等原因而造成当今的监督现状。

2.1企业内部财务监督和审计不足在国有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财务人员具有财务工作管理的义务,但是由于国有企业的领导集权严重,导致了财务管理缺乏规范和科学的内部管理《。财务法》规定“,财务对本单位实行监督”。国有企业内部的财务工作开展情况并不理想,关于财务的稽查制度、财务清查制度以及成本核算制度等相关制度也没有合理地建立起来,在监督方面依然存在很大的问题。而且在国有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内部审核制度相对传统,缺乏对财务监督再监督的审计制度的重视,受到国有企业家族式经营的影响,内部的审计制度也难以发挥真正的作用,导致企业在市场竞争处于不利地位。

2.2企业外部监管不健全我国的国有企业财务监督制度并不完善,而监督工作的执行则显得不够公平。在实行的过程中,对企业资金进行审计监督的税务、审计和财务等部门中执法人员的职业素质有待提高,执法随意性较大。同时对于企业的监管并不到位,影响了财务监督职能,不健全的财务监督制度影响了财务监督的执行。国有企业财务政府监管的工作并不完善,根据《财务法》第七条的规定,财政部门实施对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督审计工作,而且税务部门对国有企业的税务管理等相关问题展开监督审计工作。但是实际工作中,财政部门主要负责财务人员的培训,税务部门主要对国有企业的税务信息展开稽查,政府审计部门主要针对的是国有企业。这导致了虽然在每个职能部门在监督中各司其职,但是监督信息相互独立,不能够对国有企业财务工作形成全面的监管。

2.3监督对象缺乏针对性财务监督的对象是企业的财务行为,主要是针对企业的财务人员的监督。但是由于国有企业的财务工作与经营者密切相关,因此还需要对企业的管理层进行有效的财务监督。在国有企业财务监督的过程中,针对企业管理层的监督缺失,导致财务工作的难度增大,使监督工作处于滞后的状态。在对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督中,需要将管理层的监督纳入到监督体系中。

2.4财务监督制度有待完善针对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督行为主要是基于《财务法》的解释与相关规定,但是现阶段财务监督法律法规并不完善,针对企业的内部监管要求、监督对象的确立都缺乏明确而有效的规定。在企业法以及企业财务制度中已经就财务审计监督进行了规定,但是对于制度的有效执行却缺乏有效的解释。国有企业财务监督审计行为的法规缺乏全面性与系统性,对违反监督审计行为的企业规定不足,导致财务监督工作相对滞后,造成了较为严重的问题。而且对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督的行为缺乏专职的政府机构,财务监督中的税务、审计、监察等部门信息不能共享,缺乏对财务信息的全面监督。

3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监督策略

完善企业财务监督的有效执行的前提是构建以内部监督为基础,政府监督为主体,社会审计监督为保障的财务监督体系,明确财务监督的行为以及财务监督的主体。在财务监督体系中,监督的主体是企业的产权,政府监督包括立法监督以及行政监督工作。将政府监督与社会监管相互结合对国有企业财务工作进行管理,政府监督以公共管理为主,社会监管主要针对财务工作人员,行业自律则以市场和内部的监督为主,三者在监督过程中相互协作,保障财务监督行为的正常进行。

3.1加强政府的财务监督关于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督工作,依然是以政府的审计、财务、税收等部门为主。政府监督工作主要有两个方面需要加强:

(1)对财务师事务所的审批建设严格把关,通过对注册财务师的管理,使注册财务师了解到国有企业财务监督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注册财务师在监督中所起的作用,对于社会监管不力的注册财务师进行处罚;

(2)在对于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督工作中,确保信息共享,从而针对财务监管进行全面性监管。针对国有企业财务监督中建立专职的监督部门,使监督人员能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实时监督,确保财务监督的执行,对监督工作中的行为作为纠偏以及处罚。

3.2加强企业社会监督对于企业的监管工作起重要作用的是注册财务师,因此注册财务师通过对财务人员和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社会监管,从而对国有企业起到社会监督的目的。在财务监督的过程中,注册财务师事务所要对国有企业的财务师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同时要做好财务师的教育培训工作,使企业内部财务师财务专业能力提升,熟悉相关规定与标准,具备对企业进行内部监管的能力。由于国有企业的财务工作尚未建成合理的体系,内部监督力量相对较弱,因此注册财务师事务所可以就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督进行,从而对国有企业的财务工作进行内部监督和审计,保证财务工作的合理运行。内部审计监督可以就企业的相关市场信息进行分析,从而促进企业的生产行为,也可以建立企业的自我约束,加强企业的财务监督工作。

3.3对财会报表和财务科目进行调整当前的财务报告内容之间存在矛盾,为了消除矛盾,在财务报告中应当对相关的内容进行调整,从而保证报告的实用性与真实性。其中财会报表是财务信息的通用语言,为了将财务信息的基本只能发挥出来,需要不断地完善报表体系。当前的财会报表应该与国际财务信息惯性相结合,从而保证财务信息合理有效,构建以国际通用报表为核心的报表体系,对于我国财会报表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报表工作中,完善“累计折旧”的定义以及应用方面,避免财务账面虚高的现象,能够完善对企业经济活动的计量管理,实现对实际耗用和支出进行分摊,以及保证年度支出的均衡。

3.4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注册财务师事务所的监督工作相对专业,而政府的财务监督工作具有更大的实权。将政府的财务监督工作与注册财务师事务所的社会监督相互结合,从而对财务工作进行行政监管和社会监督,将日常监督与执法监督结合起来进行监督管理。财务师事务所对国有企业的企业人员进行管理,做好日常检查,使国有企业的财务工作得到持续的监管,促进企业的内部财务监督建立。而行政监督则从法律层面上保证了企业的财务工作正常运行,使财务失误影响不至于扩大化。以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结合的财务监督,形成了尊重财务制度并且加以执行的监督氛围。

4结语

国有企业财务监督的主要功能是对企业的财务核算和财务信息披露等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促进财务管理规范化发展。我国现阶段的国有企业监督工作存在着监督不力,监督体系不健全的现状。为了加强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督,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行政监督,建立规范化的财务监督程序,利用相应的法律规范进行财务监督,对财务监督中的不法行为进行及时处理;

(2)加强社会监督,利用注册财务师的管理功能对企业的财务师进行管理,并且对企业的外包财务监管工作进行合理化设计,使企业的财务工作能够健康运行;

篇3

1.1中小型企业计量理念落后

中小型企业往往不具备先进的管理理念,往往只关心眼前的利益,对定量包装商品计量工作认识存在误区,认为产品质量过关即可,而计量工作没必要太过精确,也不需要配置专门的计量部门和专职计量人员,对于计量方面的法律法规所知甚少,法律意识淡薄,因此对法律规定的计量校准、检定等也只是应付了事,计量人员很多都是其他岗位的兼职人员,对于计量方面的专业知识所知甚少,不足以胜任当下定量包装商品的计量工作。

1.2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标注不规范

《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净含量标注的字符高度,计量单位的选择等内容有严格的规定。但由于实际工作中缺少有效的监管使得中小型企业对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的标注认识不足,因此在商品外包装上要么缺少标注项目,例如有的只标注数值和计量单位,缺少“净含量”等中文字样,要么标注内容与法律、规范的要求不符,如只标注“重量”,而不明确“净重”,另外,标注位置和字符大小等的随意性较大,使得定量包装商品市场较为混乱。

1.3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不足问题较为常见

中小型生产企业生产规模较小,工艺较落后,而且对计量方面财力投入少之又少,计量器具老化、量程不准等现象非常普遍,为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我国中小型生产企业常采用廉价的人工来替代机械设备,在定量包装商品包装时采用人工计量,因此常常导致商品包装时不能准确计量。一些中小型生产企业为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将定量包装商品的净含量控制在允许偏差的下限,而这在法律上是不被允许的,属于违法牟利的行为,这在中小型生产企业中比较常见。

1.4计量管理相关制度缺失

当前我国大多数定量包装商品的中小型生产企业都存在制度不健全的现实问题,因此计量管理工作常常是无章可循,内部控制规范和计量管理人员缺失,缺少定期和不定期的商品净含量内部抽查,而且对计量器具设备缺少维护、校准等专业人员,因此对于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是否合格不能准确和及时地判断出来,导致净含量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

2对中小型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的监管措施

2.1加强外部监管

2.1.1宣传和普及商品计量相关法律法规

针对中小型生产企业法律知识淡薄的现实,应当加大我国现行的《商品量计量违法行为处罚规定》、《零售商品称重计量监督规定》、《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及《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JJF1070-2005)等法规和有关规定向中小型企业宣传和普及的力度,使中小型生产企业的负责人知道定量包装商品如果净含量不足不但不会给企业带来利润,而且还会影响企业的市场形象,对企业长期发展不利,一旦触犯法律还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为企业普及法律知识是监管的基础。

2.1.2加强监督执法力度

首先,质监部门应当建立定量包装商品定期检查和随机巡检制度,对中小型生产企业形成常态化的监管机制,重点监督与人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其次,加强对流通领域的检查,这是对生产企业监管的辅措施,主要作用是防止在监督生产企业的过程中有所疏漏而设立的有一道防线;再次,建立社会监督机制,由于定量包装商品种类繁多,生产企业遍布各地,因此仅靠政府部门的监督是不够的,应当发动群众的力量,建立社会监督的平台,将违法违规的企业在平台公示,并进行法律上的制裁。

2.1.3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指导和帮助

中小型生产企业在资金、设备、人员等诸多方面都很薄弱,单靠企业自身没有能力精确控制定量商品的净含量,也缺乏查找净含量不合格的原因以及制定相应措施的能力,因此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企业在建立计量工作制度和制定预防措施上的指导;同时要根据这些中、小型生产企业的实际需要,通过与有检验资质的单位进行协调,使之与中小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签订委托检验协议,以帮助中小型企业控制好出厂产品的净含量处于标准规定的范围内。

2.2加强内部管理

对于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来说,要想提高定量包装商品计量合格率,外部的监督是最为常见的措施,然而来自企业外部的监督行为对于企业来说始终是被动的,只有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加强定量包装商品计量工作,合法经营,才能降低企业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社会形象,是符合企业长远利益的。

2.2.1建立计量工作制度

企业应当建立定量包装商品计量工作的制度,使其常态化,设置专门的计量部门或计量专职管理人员,对企业商品的生产进行计量管理。工作中,首先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配置性能可靠、准确度符合规定的计量器具,也可通过与其他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将产品计量进行外包,以降低短期设备投入;另外,对于商品的包装标注应当按照《办法》的规定进行,统一批次产品做到整齐划一。

2.2.2做好生产过程监督控制

在生产过程中,企业应当对重要的生产工艺流程进行抽样检验,及时获得第一手信息,掌握产品的计量状态,通过对工序进行控制达到对整个工艺流程控制的目的,同时为确保计量的准确性,应当明确每个计量器具的校验、维护计划,确保设备器具符合计量工作的要求。

3结束语

篇4

供电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传统的电网企业具有自然垄断经营属性,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缺乏竞争创新意识和机制,因此,其财务与业务及整体经营环境的管理融通和衔接较弱,固定资产的管理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职责分工不明确,执行不到位。一方面,供电企业按部门管理固定资产不利于资产的到位管理,例如物资供应中心对设备未能具体到台,只能采用批次的管理方式,从而难以形成统一高效的固定资产管理机制。另一方面,固定资产管理涉及的部门较多,而部门间沟通不畅和融合程度较小,从而加重了条块分割的程度,更不利于建立全局统一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

(二)固定资产的价值与实务管理相脱节,实务管理职能有待完善。供电企业由财务部门统一进行价值管理,却由计划建设部、各供电所、市场营销部和办公室等诸多部门进行实务管理,因此固定资产管理与技术设备管理的角度会因部门过多而产生偏差,从而导致各自记录的内容与总体要求不相一致,账本与实务难以核对,账实不符。当前我国许多供电部门或多或少存在只关注账面管理而忽视实务管理的问题,相关单位在实际使用固定资产时会出现分工不明、工作失效的问题。例如,一些部门针对将要闲置报废的资产作为非固定资产报废处理,内部各部门固定资产的转移未办理相关的财务调拨手续,从而造成账实不符。

(三)固定资产账、卡、物不相符,产权不明确。由于供电企业内部制度流程的不完善,生产、使用、财务等各个部门的资产信息不对称,相关工作无法衔接,造成当资产实物发生变化时,账、卡却没有进行相应更新;部分固定资产卡片以批量而非以单项资产进行登记,并且企业内部没有建立严格的固定资产定期盘点制度,从而导致账卡物不相符。供电企业过去的用地多数是通过财政划拨取得,导致企业存在很多土地使用权证、房产证等证照不全、产权不明确的问题。为了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应为这些资产及时补办证照。一般来讲,补办证照要交付额外的税费,使得企业背负更多的负担,所以一些电力企业不愿自主补办证照,企业进行股份改制后,固定资产会因被列入无产权一栏而无法入账,从而形成供电企业帐外帐,最终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四)企业的预算管理和信息化水平有待改善。一方面,供电企业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属于事后管理,对资产的增减变动、资本化开支、费用化开支等都没有进行有效地预算管理,有些企业存在忽视使用过程的管理而只关注投运和报废管理,从而为暂估资产和预测折旧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当前供电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不能满足固定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例如会计核算体系将每年用于固定资产运行维护检修的开支列入当期费用予以列支,而未能归集至单项资产,从而不能评价固定资产的整体使用效益。

供电企业固定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针对供电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实行固定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对固定资产从购置到报废整个生命周期的跟踪管理和价值变化情况的记录、对比和分析,以提高固定资产的科学管理,优化资产结构,适时调整与企业经营性质不想适应的结构比例,从而促进供电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和效益的最大化。

(一)树立固定资产全员参与、全方位管理的理念。一方面,供电企业执行价值管理的财务人员应充分了解固定资产的构建、技术维修、报废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及其特点,从而能确定适当的固定资产折旧方式、估计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和残值,以准确地进行固定资产相关成本费用的核算。另一方面,其他实物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要通过相关的培训了解固定资产核算、经济成本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以强化基建、使用和运行维护等各个部门的成本管理意识。同时各个部门在管理过程中应从自己的专业视角提出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通过上下联动、互相配合,使固定资产的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能够真正地相互渗透,最终实现固定资产的全方位综合管理。

(二)加强固定资产生命周期中各个环节的内部控制。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应当以优化资产计划、设计、购建、使用、维修、更新改造及其报废等各个流程的管理为主线,并对各业务流程进行关键控制点的分析,从而强化资产业务流程的控制,将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落到实处。例如,某供电企业与固定资产相关的业务流程有大修理费用支出、采购与付款、工程项目建设、固定资产增减等,相关管理人员为每个流程绘制了流程图,并编制了对应的关键控制点表单,控制表中明确列出各状态固定资产的关键控制点、控制要件、控制程序及措施和主要责任人等,从而明确了各部门在每个流程中的责任,确保资产在各个阶段的职责分工。

(三)构建固定资产、预算与工程管理系统有效集成的全新管理平台。固定资产成本与运营效益的管理应与预算、工程管理相结合,财务部门应当根据固定资产成本的构成特点来设计资产采购、建造、修理、更新改造等预算表格的内容。首先,在编制预算时应对相应的固定资产或在建工程进行编号,从而便于追踪在修理和更新改造中使用所涉及固定资产的原编号信息。其次,财务部门可通过对比业务部门填制的预算信息与成本市场信息,以初步判断固定资产预算成本的合理性,并依据预算中固定资产购入期和建设期合理安排资金,从而对固定资产进行有效地动态追踪。最后,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通过对实际与预算情况的比较分析,进行有效地控制不合理的支出;同时,对固定资产的购入时间和建设期推迟情况进行调查,从而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的经济性与科学性。

(四)构建完善的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系统。首先,供电企业应根据业固定资产地理分布、实物图片、价值分析等属性利用信息系统构建由工程自动形成固定资产卡片的功能体系和事中控制体系,并进行全面的整合分析资产卡片信息与业务信息;其次,企业应以财务为主线,按业务性质进行归纳整理形成完善的业务核算体系,全面满足企业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要求;最后,供电企业应全面整合固定资产卡片、业务、分析、生产能力等定性与定量信息,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并建立相应的故障代码体系,进行有效地责任追究程序,进一步完善管理体系。

篇5

遵循以上企业资金管理的目标,要求在构建企业资金管理体系时,有效保证企业资金的完整性、安全性和效率性管理,具体的体系构建方法如下:

(一)事前防范体系

企业资金管理的事前防范,预算和融资是最为重要的举措,考虑到很多企业资金超预算的客观现象,我们在事前防范体系中,应深入剖析超预算的主因和诱因,具体的体系构建方法为:一是很多企业在制定资金预算方案时,缺乏对企业主客观市场的调查,同时未能辩证审视企业的实际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所制定的资金预算方案,难免会在执行期间失效。在企业资金事前防范体系当中,企业不仅需要科学设置年度资金额度,还要将投资资金引流到企业重点业务上,争取通过银行贷款、集团内部贷款、融资租赁、对外担保等融资渠道,保持资金管理的弹性力度。二是在资金安全使用方面,收支两条线已是大多数企业保障资金安全的惯用手段,笔者认为有必要在此基础上,提前构建安全有效的网络系统,实时监控资金的流向,譬如资金支付额度的审核、资金余缺的调剂、闲置资金的统一运作等,都要在事前防范体系中提前谋划。三是事前防范体系必须遵循整体资金的管理体制,根据资金管理的实际经验,笔者认为集中管理的体制,是维系资金事前防范管理的科学体制,适时包括筹资、融资、结算、投资等,都要遵循集中管理体制的统一性要求,才能保持企业的规模优势,并合理降低资金的成本和经营风险。

(二)事中控制体系

在做好企业资金事前防范工作的基础上,企业所构建的事中控制体系,应紧密围绕资金使用的安全、完整、效率等目标,最大限度发挥资金使用的效益和减少资金使用的受损程度。关于企业资金的事中控制体系,其内容可大致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资金盗骗和挪用的风险控制,在资金高速流入和流出管理期间,乃至资金的闲置状态,都有可能被人以暗箱操作手段盗骗或者挪用,对于这些风险的控制,笔者认为资金使用实时监控是有效的方式,譬如在资金流入时,检查资金是否全部入账,杜绝“小金库”;在资金流出时,严格执行资金使用审批程序,杜绝资金体外循环。二是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技术,在长期的企业管理变革中,传统资金管理手段,难以适应高效型的资金管理需求,无论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动情况的掌握,还是对内部发展经营状态的掌握,涉及到的大量经营决策数据,信息管理技术都能够保证这些数据提供的及时性、全面性和准确性,为避免企业资金管理信息孤岛的形成,包括资金管理的各个环节,尤其是资金监控管理的环节,要保持全部信息的畅通。三是业务流程重组,在企业经营期间,围绕企业客户的需求和满意度,因地制宜的考虑业务流程的再设计,此时对应业务流程的资金准备额、使用方法、使用方向等,均可能进行重新调整,企业应进行内部全方位的有效沟通,以保持资金调整较强的应变能力和灵活度。

(三)事后监督体系

在企业资金管理事后监督体系中,涉及到资金管理监督工作,一般由内部审计监督部门,包括企业的日常资金管理,以及企业重大经济活动背后的资金流入、调剂和流出,内部审计监督部门必须秉着相应的监督职责,在严谨的监督程序条件下,审计经济业务活动涉及的各种资金状态,以便及时发现资金管理漏洞,并予以及时弥补。与此同时,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在资金管理监督中,同样不能够置身事外,而需要在本部门的业务范围内,将经济活动有关的各种资金变动信息,及时反馈给资金管理部门和内部审计监督部门,包括资金结构状态、资金筹集量、资金需求量、资金比例控制、资金预算等,以便内部审计部门充分了解资金管理计划的实施情况和资金管理目标的实现程度,同时作出资金预算管理的合理调整统筹,提前做好资金管理的调整措施,使得资金的使用更为科学、合理和有效。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在融资、存款、预算、结算等方面的资金管理工作越来越复杂,资金智能分析也要作为事后监督体系的主要技术手段,目的是保证资金管理流程更加清晰流畅,为企业竞争能力的提升和发展空间的拓展等,创造更多有利的资金条件。

二、结束语

篇6

(1)建筑施工的考核管理。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至现在,我国国内基础行业的经济运行不断深入发展,市场上的建筑施工企业数量不断增多,营业规模不断扩大,国内的各大建筑施工企业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部分企业不遵守正常的竞争规则。国内对于建筑施工的承包一般情况下都采取对施工单位进行招标的形式,许多企业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常常会把建筑施工项目承包给竞标价最低的施工单位,质量难以保证。国家拔下来的建筑工程经济支援好处使得部分施工单位从施工开始后的建筑使用材料中偷工减料。这些现象都会影响到人民真正的生活质量。

(2)建筑施工的施工设备管理。

现代化时期建筑行业的施工设备都已经向机械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因此做好机械化设备的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建筑施工过程是一个程序多样复杂的施工过程,虽然有了现代化的施工设备和科学手段方法的支持,但是也不能完全放纵施工工作任由科学设备自己完成,多道复杂的施工程序还需要施工设备的正确摆放和适时使用。因此,在建筑施工现场的施工设备管理中,要有计划有顺序的安排施工设备的摆放和使用,让现代化机器最大程度的发挥自身的科学效用。另外,要充分注意对施工设备进行及时检修,定期查看施工设备是否出现一定程度上的技术问题。

2提升建筑管理水平的应对措施

(1)完善建筑施工人员以及施工技术管理监察体系。

良好的强制力是对建筑施工人员及其工作质量进行有效监的重要途径,建筑施工公司应该建立完善的现场施工质量管理体系,在施工期间,加强对施工材料和施工人员工作质量的监察,注重建筑施工人员的素质审核。建筑施工过程中不仅需要技术层面的工程师,还需要施工过程中的工人对施工方案进行严格的施工落实。必须加强建筑施工人员的素质考核,全面培养公民建筑施工人员的风险责任意识,保证施工设计人员符合国家建筑施工人员的工作技术掌握要求,加强施工监督和人员交换班监视,不能忽略施工中的任何一个小细节,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由人员过失造成的施工漏洞。由检察队伍对施工工作进行记录,采取惩奖分明的机制,进一步激发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升工作质量。

(2)加强对建筑施工企业与施工材料的质量把关。

建立健全公民建筑施工公司的项目经理负责制度,保证建筑施工各个环节的质量。建筑企业必须适应市场需要的公司内部运转结构和模式,致力于各个项目之间的责任联系,促进各个项目环节之间组成的整体效果。让每个项目都有专业的经理人员进行负责,督促项目经理保证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实行动态管理,建立起由权威有规划权责明确的公司内部管理机制。加强对施工材料质量和来源的严格把关,建筑过程中采用的施工材料都应该是明确得到国家质量安全认证的合格产品,施工单位要定期更换材料供应厂家,保证施工材料的质量。

(3)加强建筑施工过程的全程质量监管。

篇7

控制措施中必须建立应急预案,在突发事件或紧急状态情况下能立即启动。减少损失、保护人员财产安全。施工用电安全也是当下安全管理重要主题,应引起重视;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某些建筑企业由于自身对安全预控、评估、应急工作未能加强重视,引起重大事故,让企业陷入窘迫,甚至直逼破产的境地,此类案例不在少数。因此,风险管理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安全生产中以制定岗、按岗定人。根据人所掌握的岗位针对不同工程项目的特点制定安全管理的风险管理机制。也可以完善企业的管理系统,更能发挥员工的各项技能;通过对潜在性的风险进行科学预测和分析,可以事先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可能带来的损失;也可以增强员工对于风险的承受能力。施工项目部要全盘负责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模式,从制定各项组织到实施每一个环节要制定安全管理计划。因此,要尽快建立和推行项目的自治机制,综合、全面地制定实施计划。施工项目部安全检查由项目经理组织,定期进行。定期做好全面安全检查,包括:管理方针、安全管理职责、安全设施、操作环境、防护用品、运输管理、危险品管理、火灾预防、安全教育和安全检查制度;定期做好经常性安全检查,包括:班组开展安全检查、对机械和工具进行仔细的检查;一项工序完成后对设备的维修保养和清理场地进行安全交接,对安全做到细致不放过任何可能发生的隐患,不断提高项目自治水平,使项目部人员真正为自己所管理的项目负责,为安全生产负责。对季节性的安全管理工作要针对季节变化制定,主要包括:冬季施工的保温措施;高温作业时防暑降温措施。所有管理人员在施工中,要起模范带头作用,为了安全生产不断从工作中总结经验,创造更好、更安全的工作环境。

2安全管理突显企业文化

严格说安全管理其实是一门生活、工作中必修课程,蕴含着现代管理的理念,所以建筑企业应对我们每一个生产管理者,生产者在上岗之前加强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学习和培训。如果说施工现场设备、成品、建筑材料的布置是安全管理的硬件措施,提高科学的软件技术来充实我们每一个的大脑,则是一项软件措施。企业管理人员自身要学习国家规定的法律、法规文件及相关规章制度,领悟国家精神,不断吸取新知识、新规范。如:

①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性文件来制定项目针对性文件,并将文件逐级下达。达到制度补漏、文化固本、人本养生的效果;

②在企业中要让每一个员工实现自我管理,培养他们的敬业精神和企业主人翁精神,让企业安全文化体现在掌握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中。企业安全文化包括人的安全观念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管理文化和安全物质文化,具有保障人类安全生产与安全生活的战略意义;

③企业内部组织人员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企业员工新员上岗前必需进行三级安全教育,企业新员工应按规定通过三级安全教育和实际操作训练,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三级安全教育通常是指进厂、进车间、进班组三级的教育。这也为事前预防作好一项保护屏。对例行安全检查时查出的安全隐患,即时进行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要制定整改计划,制定整改措施,将不安全因素扼杀在摇蓝里。施工中出现安全事故,也不要慌张,应沉着冷静进行适当处理并一一排除安全隐患。工程建设施工中人的不安全因素不可忽视,前面说到的施工中软件、硬件的学习做到了,并不能代表一切都安全了。施工中人的心理、生理、对环境的不熟悉、操作技能上的不熟练造成人的思想不集中等等都是不安全的因素。企业作为第一责任人,责任重大,在这方面应加强管理。

3安全管理仍需稳定和固化

篇8

2011年8月,烟台万华氯碱开始着手建立能源管理体系。为保证能源管理体系建立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公司成立了由管理者代表任组长的能源管理体系建立工作小组,组织指导公司的能源管理体系建立工作,同时制订了能源管理体系建立的工作计划,包括时间表和工作进度安排等。根据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和公司能源管理体系建立的工作计划,烟台万华氯碱编写了《能源管理手册》《能源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能源管理基准与标准管理制度》等13个与能源管理体系有关的制度,组织进行了能源法律法规的识别、评价与应用以及能源利用全过程的能源因素识别与评价,确定了公司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找到了公司能源管理的重点和方向。根据确定的优先控制能源因素信息,烟台万华氯碱制定了能源方针、能源目标、指标以及能源管理实施方案,确立了能源基准与标杆,开展了能效水平对标达标活动,进行了生产工艺大优化,保证了能源管理体系的如期建立和运行。2012年4月,烟台万华氯碱能源管理体系试运行超过半年,在华夏认证中心有限公司认证专家的指导下,组织了能源管理体系第一次内审工作。通过内审,确认了各车间和相关部门基本能够按照能源管理体系规定的要求实施有效管理,公司的能源管理体系已经建立和运行。在烟台万华氯碱能源管理体系运行半年多以及内审的基础上,华夏认证中心有限公司组织对公司能源管理体系进行了两个阶段审核。通过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的审核,认为:烟台万华氯碱的能源管理体系已经建立,公司半年来的工作能够按照体系的标准要求进行,运行稳定、正常,并向企业颁发了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证书的取得,标志着能源管理体系已经在烟台万华氯碱实现了成功实施。

2能源管理体系在氯碱企业中的具体实施

2.1能源管理体系在节能核心设备电解槽选择管理中的应用2012年6月19日,工信部《化工行业重点用能产品能效标杆指标》,其中离子膜法烧碱(质量分数≥30.0%)生产企业能效标杆指标如表1所示。《烧碱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21257-2007)中规定烧碱装置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先进值为≤350kgce/t(离子膜法液碱≥30%);烧碱电解单元单位产品交流电耗先进值为≤2340kW•h/t。烟台万华氯碱2012年32%烧碱单位产量综合能耗为337.115kgce/t,交流电耗为2165kW•h/t。从上述数据可以计算出:上述3家公司烧碱电耗在综合能耗(离子膜法烧碱≥30%,下同)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87.6%、84.23%、88.83%;国家标准中以及烟台万华氯碱的烧碱电解单元单位产品交流电耗在吨碱综合能耗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82.17%、78.93%。吨碱电耗对吨碱综合能耗影响非常明显,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要实现能源管理体系在氯碱企业的有效、持续、规范运行,持续实现企业节能降耗的目的,必须做好企业节能核心设备电解槽的选择以及运行、维护管理。现就能源管理体系在氯碱企业核心节能设备电解槽选择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做以下探讨。(1)离子膜电解槽的选择。《能源管理体系要求》(GB/T23331-2009)4.4.6.2条款产品和过程设计控制明确规定:设计要“借鉴节能新技术和方法、最佳节能实践与经验”,选择电解槽时必须遵循这一条款的要求,确保选择的电解槽总电能消耗低,产品质量高;可靠性高,安全运行时间长;操作和维修方便;离子膜使用时间长。目前,国内外氯碱生产企业使用的离子膜电解槽主要有低电流密度电解槽、高电流密度电解槽以及膜极距电解槽。膜极距电解槽采用阴极弹性极网,缩短了阴阳极之间的距离,实现了电能的降低。因此,在设计选择电解槽的时候,要优先选择膜极距节能型电解槽,从设计源头上做好氯碱企业的节能管理工作。(2)离子膜电解槽的运行管理。《能源管理体系要求》(GB/T23331-2009)4.4.6.3条款设备、设施配置与控制明确规定:组织应确定对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有重要影响设备、设施,并对其采购、使用和处置进行有效控制。离子膜电解槽吨碱电耗对吨碱综合能耗的影响非常明显。企业要做好电解槽的运行管理,降低电解槽的电耗,首先要识别出电解槽运行过程中的能源因素,评价确定出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然后在电解槽日常的运行过程中加以控制管理,确保电解槽在经济运行的电流密度下运行,进入电解槽的各种物料质量合格,最大限度地延长离子膜的使用寿命,降低电解电耗。电解槽吨碱电耗降低,单位产量综合能耗也会随之降低,能源管理绩效就会不断增加。(3)离子膜电解槽的维修管理。电解槽维修质量对电解槽吨碱电耗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进行合理的设备维护、保养,以确保能源的有效利用,也是《能源管理体系要求》要求的重要内容。企业应针对电解槽运行周期及实际运行状况,制订维护保养计划,并识别电解槽维护保养中的能源因素进行评价,确定出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然后在检修过程中严格控制管理,保证检修质量,确保检修前后电解槽电耗无明显变化。

2.2能源管理体系在烧碱加工设备选择管理中的应用《烧碱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21257-2007)中规定烧碱装置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先进值为≤490kgce/t(离子膜法液碱≥45%,下同),加工过程中单位产量烧碱的综合能耗为140kgce/t。烟台万华氯碱2012年48%烧碱单位产量综合能耗为458.557kgce/t,加工过程中单位烧碱的综合能耗为121.442kgce/t。从上述数据可以计算出烧碱加工过程中综合能耗在吨碱综合能耗(离子膜法烧碱≥45%)中所占的比重,限额中规定为28.57%,烟台万华氯碱为26.48%。烧碱加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量对吨碱综合能耗也有重要的影响。要降低加工过程中的吨碱综合能耗,就要按照能源管理体系的标准要求,从设计选型、经济运行、维护保养等方面,加强烧碱加工设备即烧碱浓缩装置的管理,降低能源消耗,实现综合能耗的降低。能源管理体系在烧碱浓缩装置管理的应用如下。(1)烧碱浓缩装置的选择。氯碱企业烧碱的浓缩一般是用蒸汽作为热源来提高碱液的温度[2],使烧碱溶液中所含的水分部分汽化,达到提高烧碱浓度的目的。烧碱浓缩过程是一个传热过程。《能源管理体系要求》(GB/T23331-2009)4.4.6.2产品和过程设计控制条款中明确规定:在进行新的产品和(或)过程设计中,应考虑能源的合理利用、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因此在选择烧碱浓缩装置时要充分考虑装置的换热面积、传热系数、传热温差,选择最佳的浓缩装置,使浓缩装置蒸汽消耗最低,确保能源消耗最低。(2)烧碱浓缩装置的运行、维护管理。烧碱浓缩装置运行、维护管理水平的高低,对能源利用效率、能源消耗量的影响不容忽视。氯碱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按照能源管理体系的要求,合理选择烧碱浓缩装置的运行方式,优化装置运行,确保装置低耗高效经济运行;同时加强装置的维护管理水平,消除跑冒滴漏,延长装置的经济运行寿命,保持装置的最优能耗水平。总而言之,在氯碱企业实施能源管理体系,就是要按照标准的要求抓住影响烧碱综合能耗的关键因素,并在日常工作中加以控制,保证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能源消耗的降低。

3烟台万华氯碱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后取得的绩效

目前,烟台万华氯碱的能源管理体系已经运行近2年,运行稳定、正常,取得了较好的绩效。

3.12010年能源管理基准年能耗指标情况2010年,32%烧碱单位产量综合能耗为357.16kgce/t;48%烧碱单位产量综合能耗为475.09kgce/t;离子膜法电解单元单位产品交流电耗2235kW•h/t。

3.22012年能源管理体系实施后能耗指标完成情况2012年,32%烧碱单位产量综合能耗为337.115kgce/t;48%烧碱单位产量综合能耗为458.557kgce/t;离子膜法电解单元单位产品交流电耗2145kW•h/t。

3.3能源管理体系实施后取得的绩效与2010年能源管理基准年相比较,2012年烟台万华氯碱32%烧碱单位产量综合能耗下降了5.61%,48%烧碱单位产量综合能耗下降了3.48%,完成了公司2012年单位产品产量综合能耗下降3%的目标。目前烟台万华氯碱32%和48%烧碱单位产量综合能耗,均优于国家烧碱能耗限额标准先进值、山东省烧碱能耗限额规定值及国家清洁生产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一级产品限定值,能源管理体系已经成为氯碱企业实现节能目标和提高能源绩效的强有力保证。

4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体会

建立能源管理体系,首先,必须做到与企业现有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计量体系的有机结合,形成一套统一的整合型的管理体系,避免增加不必要的接口与冗余环节,使能源管理体系建立工作同时与其他体系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其次,必须把现行的节能管理工作做法与能源管理体系标准要求有机结合起来,使体系的规范化运作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第三,建设能源管理体系必须加大节能技改的力度,积极采用节能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从源头上、过程中力求节能的最大收效;最后,必须全员参与,持之以恒,真正形成规范化、精细化、专业化的节能管理体系。

5结语

篇9

关键词:企业管理;企业文化;创建与定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管理理论不断创新和进化,企业文化或者说企业文化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一个企业优秀的企业文化不在于理论有多先进而在于是否能与企业的战略发展相适应,能不能与企业管理的风格相一致。本文主要从定位的角度分析了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的一些内容。

一、企业文化及其作用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它包含企业的经营哲学、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企业道德、团体意识、企业形象、企业制度、文化结构和企业使命等内容。企业文化具有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辐射功能、品牌功能等基本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企业文化对企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企业文化影响着企业经济中生产要素的质量,其中对创业者和普通劳动者的素质影响是最深刻的。精神气质是企业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员工具有吃苦耐劳、敬业爱岗的精神能够为企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其次,企业文化影响企业经济活动的软环境。企业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和精神状态等微观内容以及经济活动发展的制度和环境等宏观内容影响着企业的投资水平、市场竞争力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再次,企业文化影响着企业经济的产业结构。一方面,特定的文化类型形成了特定的企业组织形态;另一方面,文化的类型决定了产品的品质和类型。

二、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创建与定位的误区

1.企业文化与经济发展目标脱节

企业文化与企业经济发展的目标应该是一致的,统一的,但是一些企业仅仅把文化建设当作企业的外在形象,企业文化的定位与经济发展的目标不相适应,离开经济发展空谈企业文化建设。

2.企业文化政治化

在一些企业的走廊、办公室的墙上到处可见形形的口号标语,比如“求实奋进”、“拼搏奉献”、“厚德载物”等。这些被滥用的词汇标语已经成为企业高层的一种政治表现,无法真正反映企业的经营哲学、价值观念、企业精神和管理风格等,更难在员工之间产生共鸣。

3.企业文化口号化

一些企业没有真正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把它等同于口号,让员工在工作中高喊口号,以此作为一种激励方式。企业的领导者都难以理解这些口号代表的企业文化内涵,对员工就更不可能起到激励和凝聚的作用。

4.企业文化娱乐化

一些企业把企业文化建设当作开展各类娱乐活动,比如唱歌、跳舞、打球。有的企业甚至规定员工每月参加娱乐活动的次数,以此作为文化建设的表现,这是一种对企业文化的误解。

5.企业文化表象化

一些企业把企业文化建设当作外在形象树立,注重创设优美的工作环境:豪华气派的办公楼、完善的绿化和休闲设施等,成员统一着装。但是这种外在形象并不代表深刻的文化内涵。

6.企业文化僵化

有的企业注重工作的纪律性和严肃性,把对员工的军事化管理当作企业文化塑造,使得组织内部充满紧张的气氛,员工缺乏创造力和积极性,走入了企业文化僵化的误区。

7.企业文化营销化

一些企业仅仅把企业文化当作是对外营销的一种方式,通过过度包装来向外展示企业“实力”,忽略了企业真正的核心价值,是对企业文化的一种肤浅认识。

三、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的创建与定位策略

1.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

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的创建和定位要坚持两个基本前提,一是要建立在行业特点和企业发展战略的基础上使企业文化独具特色,二是要立足于企业发展的历史,充分展现企业的积淀,使员工感到亲切。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和定位应该创设一个环节,通过让员工广泛参与,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比如,通过设置开放式的调查问卷,让员工回答:为了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作用,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经营管理方面,您认为企业有哪些值得保持的优良风气和传统?然后由相关人员对问卷进行整理分析,筛选出员工普遍认同的内容,找到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

2.确立组织价值观的主导地位

组织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全体员工的共同价值取向。调查问卷中员工普遍认同的内容是确立组织价值观主导地位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对这些主观性的、不稳定的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并融合企业管理层对企业战略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思考和认识,按照企业发展情况确定企业文化建设的高度,对理论内容进行提升,提炼出高度概括、简洁清晰、容易理解的组织价值观。最后还要调动员工参与对组织价值观的讨论,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组织价值观的内容,另一方面深化员工对组织价值观的认识,凝聚员工的思想,从而确定组织价值观的主体地位。

3.抑制相异的文化因素

企业文化基本创建之后,领导层要注重了解员工其它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这些价值取向有可能与企业价值观的内涵不相适应,行为习惯也可能与组织价值观不完全吻合甚至相矛盾。因此,要对企业员工的其它价值观念进行整合,对整体符合组织价值观的思想行为进行引导完善,对不符合企业价值观的思想行为进行剔除,并对员工进行培训,使之接受组织价值观。

4.强化企业文化的传播

理论的生命在于执行,因此要强化企业文化的传播,使员工理解和接受企业的价值观,并内化为日常的自觉行为。企业文化传播的方式包括企业培训和专题性文化活动。企业培训包括岗前企业文化培训和在岗企业文化的深入理解,专题性文化活动主要有表彰大会、年会和其他活动。

5.利用文化建设促进企业经济发展

企业文化只有与企业的经济发展相联系才能够真正发挥其作用。因此,企业在进行文化定位时要以企业的战略目标为基础,以经济发展为依据,坚持以企业文化的力量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

总之,企业文化没有优劣、先进和落后之分,关键是看企业文化的创建和定位是否符合企业的战略发展、历史积淀和发展状况,只有真正反映企业特色和员工共同认知的企业文化才能够真正推动企业经营管理的发展进步,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邢建军.科学定位搭建以油气为内涵的企业文化[J].中国化工贸易,2012(4)

[2]杨年东.企业文化的策略定位[J].东方企业文化,2012(4)

篇10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管理文化;创新

一、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关键

1.企业文化的形成和作用

企业文化是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形成的,是由员工接受并得到宣传的。并对员工的行为具有激励和规范的作用。它体现着企业个性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等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的经营管理机制和企业行为规则。通过企业管理的规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为了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和其他部门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

2.企业管理从哪个方面入手

管理公司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企业的管理制度,二是企业的文化。企业管理制度,包括管理活动安排,包括规定公司的经营宗旨、理念、目标和战略、管理组织以及部门的职能等。它是通过一定的规定,对员工起到一定的束缚作用,它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改变,而且作为企业和劳动者都需要遵守的手段和措施。它规范企业和员工的行为,同时又在维护员工的利益。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的基础,他保证着企业管理体系正常运行。对比来说,企业文化则是偏重于精神方面。举个例子,它是让职员形成一种一切以企业利益为大的思维和意识。也可以说是一种“观念”。而这种观念形成后又会让员工产生自律。员工自己知道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这种“束缚”不像制度那么让人不舒服。同时,企业文化又能调动员工的积极因素,更加有助于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所以,企业文化比制度要重要的多。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之间的关系

1.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联系

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然而,当想到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之间的关系,第一就必须考虑管理的目的,管理措施应充分尊重员工的利益,让每一个员工都能感受到这个企业的管理不是在试图找到自己的过错,而是有利于每个人的自身利益。第二要考虑管理者的管理工具,是要控制员工在企业的利益,还是利用员工自顾自的心理控制他们的行为。这意味着,企业制定的那些管理的规章制度等,是不是可以根据员工的行为是否有利于企业,再来决定进行奖励或处罚,只要公平公正的进行执行,能站在员工的角度去考虑管理上的问题,势必使员工为了自己的利益尽可能遵守这些管理制度和规定,那么企业控制员工行为以及控制员工的心理就达到了目的,企业的管理也就走上了正轨。然而,当管理者只注意控制管理规定或纪律的手段,而丝毫不去顾及员工的心理与感受,管理者完全依赖用一个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纪律等在工作时间对员工进行管理,那么这个管理就是去本身的价值,其结果只能是激发员工的抵触心理,使员工对企业产生不信任或恐慌,使员工自私行为占据上风,在激发员工的主人翁精神方面没有丝毫益处,反倒是会使员工对企业越来越自私,这就不是企业文化进行管理想要的结果,得到的效果也是适得其反的。企业管理制度严重影响企业文化的生成。这个例子也是我们理解两者关系的很好例证。

2.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的相互作用

企业管理系统构成了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无论是内在精神还是外在表现,这些都是企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企业管理制度不仅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也充分体现了企业的内在精神。其次,企业的管理制度本身就是根据企业文化而制定出来的。企业管理制度提供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与个别员工遵循的行为准则,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企业坚定不移的价值信念,还从中看到了企业做事的行为与准则,企业文化是反应企业价值观念和方式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企业管理制度,不仅能反映出企业文化,还是促进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反过来也影响和丰富了企业管理制度的建设。当企业文化形成并扎根于员工思想中时,企业管理制度则不需太过强硬。员工自律的行为也会让管理制度省下很多成本。同时,员工积极向上的劲头迸发,为企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更好的让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融合

1.对于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更好结合的分析

在企业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的同时,要能够把重点放在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上,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把员工的心紧紧地握在一起,使员工从心理认可企业,认同企业的价值观、发展观以及集体主义主人翁思想,只有当员工认同他们的企业,在思想上信仰,在价值观上认同,只有这样,员工才从内心将自己融入这个企业,才会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才会珍惜在企业的一切,才能去维护企业的一切,才能有利于自主行为标准的集体判断。优秀的企业文化的核心作用就是把企业的商业利益、价值观与员工的利益形成一个统一的思想,形成统一的核心精神与价值观念,在管理中做到人性化,也是对企业文化精神和理念诠释,这有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鼓励员工用企业价值观指导自己的言行,使员工自愿从事他们的日常工作,忠心耿耿的为企业去谋利益。只有这样,企业的管理体系才能在良性的管理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2.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的融合

对于二者更好融合的建议。现实企业中,一般存在一下几种情况:一是二者方向不一致,甚至冲突。很明显,这对于企业的发展甚至起着阻碍的作用。二是两者虽然共同存在,但二者步伐严重不齐。这时,虽然不会对企业发展有负面影响,但也没有任何有利方面。三就是很理想的状态了。但它并不是很容易就能达到。也不是没有办法达到。首先应该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共生空间。方法如下:一是选择符合企业的高素质人才,制定良好的企业管理制度。先培养员工的行为规范。选择符合企业要求的员工,优胜劣汰。这样有利于企业文化很快的树立和发展。二是当员工行为规范符合标准时,开始进行适当的实践活动来逐渐培养企业文化。不断丰富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也用此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三是将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相结合,对企业管理制度进行慢慢修改,根据企业文化的发展适当删减管理制度。这样不但有利于员工意识的培养,也能为企业管理减少资金,用来刚好的促进企业发展。

四、结束语

在经济、科技迅猛发展的二十一世纪,要想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甚至迎风而上,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必须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以完善的管理制度为基础,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用企业的核心精神理念统一员工的利益观和价值观。将企业的管理制度与优秀的企业文化紧密结合,人性化的激发企业员工的行为动力,带领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自觉自愿的在工作中以企业利益为重。只有用优秀的企业文化和良好的管理制度相结合,才能促进员工的进取心和奋斗力,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员工与企业共进步,一起迈向企业既定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 罗磊. 家族企业继承机制及其文化基础的国际比较[J]. 东南亚研究. 20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