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2 02:15: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前儿童教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前儿童教育论文

篇1

结构游戏是指幼儿利用结构材料或玩具自己动手进行主观建构,从而实现对周围现实的反映。主要种类有积木游戏、积塑游戏、拼图游戏、玩沙玩水玩雪游戏等。它为幼儿提供了想象的广阔天地,有利于帮助儿童发展其观察力、记忆力、创造力,并促进儿童发展智力与认知能力。尤其在数学方面,较少有规则约束,幼儿可以依照自己的愿望和想象去构思建造,有助于培养正确的数学态度,为学前儿童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二、结构游戏在儿童数学教育中的运用及其意义

结构游戏有利于培养孩子探究、合作的性格品质。可以使幼儿了解要掌握的“内容”,并将其与课堂活动、课程教授相联系成一种自觉的教育活动。结构游戏是幼儿自主活动,更多强调“兴趣”、“表现”、“过程”。在动作基础上让幼儿建构其数学知识,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幼儿教师应该放手让孩子大胆去做、去体验,并且为其提供合适的游戏环境,促进幼儿自我发展。幼儿在结构游戏中,可以获得数学要素,如空间,几何体等;数学要素又与分类、排序等密切联系,这样就有利于促进幼儿对数学的理解与学习。首先,结构游戏是幼儿对数学知识进行建构的过程。幼儿有好动的天性,在很小的时候就会坐在一堆积木中不停的拼拼、摆摆,入园后,在老师的启发下,对结构游戏由无目的到有目的的拼搭,由自己喜好转变为一种探索的乐趣。在结构游戏中,幼儿通过与各种材料直接接触,学习了物体的颜色、形状,感知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宽窄、厚薄等特征。在结构游戏中逐步学会区分物体,发展空间知觉和空间想象力。其次,结构游戏是生活化的游戏,将其与学前数学教育结合有助于儿童在游戏中积累数学经验。比如玩沙玩水游戏,儿童用不同形状的器皿盛装水和沙子,用不同的方式感知容量的守恒,水和沙子混合后还可进行立体模型的构建,这样幼儿可以通过建构来感受不同的空间形式。最后,结构游戏有助于增强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发展其思维能力。幼儿的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符合其年龄特点。好奇心驱使儿童去看、听、做、发现与探索周围的环境,而结构游戏则给幼儿提供了这样一种满足其好奇心的可能。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有学者将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这样表述:“能从生活与游戏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数学的乐趣。”在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中,结构游戏是发展、提高幼儿各方面能力的最好形式之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智力和能力的突破口。

篇2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育 儿童文学 内涵 作用

近年来,我国教育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儿童文学作为优秀文化,被引入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小学语文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不仅能丰富小学语文的课程资源,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地成长,而且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更符合如今素质教育的理念。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儿童文学的应用有着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儿童文学的内涵

儿童文学是指为儿童创作,适合儿童年龄特征、阅读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以儿童为阅读对象,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种文学作品。儿童文学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儿童文学应充满儿童趣味和儿童情感。儿童由于年龄较小,在阅读过程中往往不能够集中思想,尤其是对于枯燥乏味的文字。因此,儿童文学应插入较多具有趣味性的图画,要在符合文学特点的同时赋予其足够的童趣;第二,儿童文学应切合儿童的特点。儿童年龄尚幼,理解和认知能力有限,因此儿童文学应使儿童看得懂和喜欢看,除语言应浅显易懂外,内容也不应该过多;第三,儿童文学应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任务,儿童的身心发展应符合其年龄特征,阅读健康向上的文学作品能够促进儿童健康发展,因此要求儿童文学应为健康向上的文学作品;第四,儿童文学应遵循文学创作的规律。事物都具备自身的规律,并且规律具有客观性和稳定性,是不能被改变的,只能被利用。因此,儿童文学的创作必须遵循文学创作的规律。

二、小学语文教育中儿童文学的作用

(一)丰富小学语文课程资源

丰富小学语文课程资源是小学语文教育中儿童文学的作用之一。儿童文学对于小学语文教育的作用是巨大的,其中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便是儿童作品。教师通过对优秀儿童作品的讲授,帮助学生丰富和积累语文知识。学生通过对优秀儿童作品的学习,记住许多难以记住的字、词、句、古诗等。儿童文学富有童趣,且语言大多规范简洁,因此易被小学生记住。此外,学生通过对语文课本中儿童文学的学习,还能认识和分析不同的文学体裁,学习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小学语文教师对儿童文学进行讲授,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喜爱,培养学生动脑动笔用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使其享受文学带来的精神韵味。因此,儿童文学对于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作用是巨大的,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是小学语文教育中儿童文学的作用之二。如今,应试教育造成了学生较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形成了各种心理问题。这一现象已经被社会和教育界广泛认识到,引起家长、教师、学校甚至全社会的深思。“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因此必须重视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小学阶段的儿童获取认知和满足其好奇心最主要的途径是语文课本中的儿童文学作品。小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课本中的儿童文学作品发现新奇的事物,并解决心中的困惑,还可以通过对课本中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激发其探索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儿童文学作品是为满足儿童阅读而创作的,创作者在创作时是基于儿童的角度进行的,以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为目的。总的来说,儿童文学作品能够在为儿童带去欢愉和引导儿童积极向上的同时,培养儿童健全的品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地成长。

(三)陶冶儿童的文学素养

提高儿童的文学素养是小学语文教育中儿童文学的作用之三。儿童文学不仅丰富学生课堂内的阅读,还丰富学生课外的阅读,使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实现审美能力的提高和情感的升华。儿童文学是反映生活的文学,是一种具体的、概括的和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是创作者以儿童对生活的感受为基础,通过生命和情感的加温,将创作者对生活的认知和感受通过文字传达给读者。小学语文教师在带领学生对儿童文学进行赏析时,应尽量鼓励其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分析判断创作者所描述的现象和表达的情感,并对自身的观点进行阐述。如《小王子》这一儿童文学作品,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作者圣埃克苏佩里所要表达的内容进行自我见解的阐述,最后教师综合学生的见解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该作品是作者以孩子的眼光透视成人的空虚、愚妄和盲目,是作者以浅显的语言写出人类随风流浪的命运和孤独寂寞,是作者以自身温馨、真挚的情感表达出对真善美和讴歌和向往。儿童通过对儿童文学的学习学会欣赏、判断和品味美,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提高儿童的文学素养。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意义是重大的。儿童文学不仅对儿童的影响巨大,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影响也重大,使教师从中获取新知识,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小学语文教师多阅读儿童文学,多方面了解学生的性格、心理特征等,使其在处理班级事务时真正做到为学生着想,一切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对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的学习,学生充分感知汉语言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给学生快乐的童年,保护学生的童心和想象力,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创造力有极大的积极作用。如今,基础教育的改革不断深化,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将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参考文献:

[1]王珊,鲁俊.简析小学语文教育中儿童文学的发展轨迹――探寻小学语文教育与儿童文学的密切联系[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05:188.

篇3

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对该县103户6岁以下留守儿童家庭以及刘河中心小学幼儿园,城关镇幼儿园的208位留守儿童家长进行了认真调查,除访谈外,共发出问卷302份,回收问卷302份,有效问卷276份,有效回收率为91.3%。

1.留守儿童过早失去父母的关爱和教育

调查表明,接受学前教育的留守儿童中男生(占54.35%)多于女生(占45.65%),这与农村重男轻女的生育观念密切相关。94.20%的父母在孩子很小时(4岁及以下)就外出务工,让孩子留守,其中在孩子2岁及以下就离家外出务工的父母占77.90%,3~4岁的占16.30%,同时,父母不经常回家看望孩子的占90.22%,其中半年及以上回家一次的占74.63%,三个月左右一次的占15.58%。可见,绝大多数父母外出务工时孩子年龄很小,而且不能经常回家看望孩子,留守儿童过早地远离了父爱母爱,取而代之的是隔代监护人(如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几乎无原则的溺爱,这必将给他们的成长留下难以消除的负面影响。

2.留守儿童学前知识启蒙的教育环境缺乏

根据调查整理信息数据显示(见表1),25.72%的留守儿童居住在乡镇街道,有托儿所或者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机构;74.28%的留守儿童居住在乡镇以外的村落,则没有学前教育机构。通过访谈得知,一方面,农民自身文化程度偏低,学前教育意识淡薄,认为学前教育只是“拿钱买看管”,不是受教育;另一方面,政府对农村儿童的学前教育投入不足,当地政府无在村落建设幼儿园或托儿所的资金或规划。究其原因是国家在这方面倾斜不够,地方政府在教育经费使用上的不透明。在监护人方面,73.19%的监护人表示了解幼儿园教学内容,认为所教内容比较简单,其中只有5.96%的监护人清楚了解幼儿园教学内容。26.91%的监护人只负责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根本不了解幼儿园的教学内容。表1显示经常教育孩子认字识数的占42.39%,偶尔以及只在孩子问起时教孩子认字识数的占51.08%,这表明,有93.47%的监护人在孩子认字识数方面有一定的自觉意识,还有6.52%的监护人根本不教孩子认字识数。另外,74.27%的监护人会买一些认字识数的挂图、图画书、卡片或其他书籍教育孩子,但25.72%的监护人根本不为孩子买任何课外教育资料,这意味着这部分儿童得不到实质意义上的学前教育,这一重大缺失必将对孩子求学和习惯养成带来影响。同时也说明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缺乏主动引导监护人课外辅导、共同开发留守儿童智力的积极性。

3.留守儿童学前情感形成的教育环境堪忧

调查数据显示,共有54.35%的监护人是通过拍着孩子、哼着歌或讲故事让孩子安睡,但也有近一半(45.65%)的监护人在孩子躺下后就不管了,如果是父母在身边一般是不会这样的,留守儿童更需要监护人采取一定的安慰方式幸福入睡。留守儿童在与监护人发生矛盾时,42.03%的留守儿童会哭闹,35.87%的留守儿童会闷不吭声,还有22.10%的留守儿童会和监护人吵架以及打电话向父母倾诉。有64.13%的留守儿童会通过发声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35.87%的留守儿童采取沉默的方式来对抗。这种处理矛盾的方式极易形成偏执的不健康心理特征,需要监护人对留守儿童进行恰当的引导,消除心理隐患。留守儿童的隔代监护人大多不知如何对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进行有效管理,如何去关注留守儿童的情绪变化,而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是大众和媒体关注的焦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被漠视了。这最终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隐患成为一个潜在的巨大社会问题。在选择玩伴方面,有74.64%的留守儿童和任何孩子都可以玩得来,性格开朗;11.59%的留守儿童只愿意和父母也不在身边的孩子玩,无意识地将自己划入“可怜人”的小圈子,产生自卑和防卫心理;8.33%的留守儿童却喜欢和父母在身边的儿童玩耍,从别人父母那里得到父爱母爱的慰藉,过着“乞爱”得欢的童年;5.43%的留守儿童喜欢自己一个人玩,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闭心理。总之,约占总数25.36%的留守儿童会因为内心自我歧视以及对亲情的渴望,而刻意地选择自己的玩伴。总体来看,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处于亚健康状态,需要一定的社会力量来组织当地留守儿童开展经常性的集体活动。在中部农村地区却缺乏这样的社会组织及其开放平台。在平时主要活动方面,留守儿童看电视的占31.52%,使他们面临着视力伤害的危险;22.46%的留守儿童因太小、胆小、监护过严等会跟在监护人身边;只有45.65%的留守儿童活动正常,或和其他小伙伴玩耍或做家务。可见,半数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

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的建议

从认知发展规律及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来看,学龄前阶段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重要转折意义。为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增加专项经费投入

各级政府应确立关注留守儿童学前教育治理的行动原则,增加专项经费投入。在美国,联邦政府每年都会介绍和总结当年美国学前教育发展情况,为各地的学前教育提供政策依据。为了更好地普及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提高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水平,从中央到省市县,各级政府应明确管理职责,着重建立和完善乡村的学前教育机构和学前教育体制,可以推出全乡镇幼儿教育由中心幼儿园统一管理经费和师资,使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承担对村办幼儿园的指导管理职能。同时,应该加大对偏远村落的投入,在乡镇公共教育预算及开支中单列学前教育专项,并做到公开透明。

2.组织经常性社会活动

政府在广大农村建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作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补充,为留守儿童组织经常性活动。调查显示,对于设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机构,97.23%的监护人认为有必要,仅有2.77%的监护人认为完全没有必要。综合服务中心不仅能进行心理辅导,还能够提供学校和家庭所不能提供的开发儿童智力的活动。这样不仅能增加就业,使那些热心公益活动的专业人士和志愿者服务于学前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也能促使政府转型,延伸其服务职能。

3.加大宣传力度

篇4

【关键词】儿童文学翻译 修辞 翻译方法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Princess’s Blankets, the thesis is going to suggest some prope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ords and figures of speech.

Key words: translation for children’s literature; rhetorical devices, translation methods

第一章 儿童文学翻译的特殊性及文本简介

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需要作为成人的译者,能够从儿童心灵的角度去理解、体会并描述,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主要包含形象性和简洁性两方面的特征,这两点共同促进了儿童文学作品的趣味性,也是进行翻译实践的难点。

《公主的魔毯》是苏格兰诗人、英国女作家卡罗尔・安・达菲近年创作完成的儿童文学作品,主要描述了一位常年忍受寒冷的公主如何寻找温暖的故事。翻译的目的,是能让故事通过简单描述性的语言来告诉儿童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只有做诚实善良的人,才能收获真爱,拥有平安快乐的人生。

第二章 翻译方法的应用

笔者在进行翻译时,时刻以儿童为中心,心中牢记译文的读者是儿童,即以儿童能看懂、会喜欢为翻译目的,重点为选词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3.1选词

翻译的关键在于对语言的灵活运用。在词汇选择方面,笔者尽量选用一些易于儿童理解的简单常见的词汇,并使用叠音词和拟声词等来增加语言的趣味性。

3.1.1 叠音词

叠音词是重复同一个音节所构造的词,为汉语特有的语言现象之一。儿童文学作品中使用叠音词大大增加了语言的趣味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例:And though every dressmaker in the land stitched and sewed the warmest garments, the whole flocks of sheep shivered fleeceless out in their fields, the princess stayed cold.

译文:然而,尽管王国里的所有裁缝用心缝制了最保暖的外衣,所有的羊群都被剪光了毛,在田野里冻得瑟瑟发抖,公主却还是浑身冰冷冰冷。

笔者将原文stayed cold译成了“冰冷冰冷”,将公主的寒冷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同时,由于原文多次出现对公主寒冷的描写,此处用叠词也突显了表达方式的多样化。

3.1.2 拟声词

拟声词是一种使描绘的事物更加生动逼真的修辞手段。在儿童文学翻译中使用拟声词,不仅能够将抽象的东西生动地表达出来,更能够增加儿童阅读的趣味性。

例:Although this made the royal servants so hot that the sweat dripped from the ends of their noses and splashed onto the marble floors, the princess remained in her bed.

译文:炽热的烈火把王宫里的仆人们都热得汗水从鼻尖滴下来,滴答滴答落到大理石地板上,而公主呢,仍然躺在床上,浑身冰凉。

笔者此处将splashed这一动词的声音用“滴答滴答”具体描述了出来,增加了文章的音乐性,也生动地再现了仆人们汗如雨下的模样。

3.2修辞手段

修辞手法能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具体的事物和人物,也更加易于儿童理解,提高儿童阅读的兴趣。

3.3.1 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最常用的修辞方法之一,常用较为普通且具体的东西来形象地描绘较难形容的事物或不易说明的道理。

例:He had hard, gray eyes like polished stones. )

译文:他有一双灰色的眼睛,目光冷漠,像打磨过的石头。

此处是一个明喻,笔者将陌生人的目光比喻为打磨过的、坚硬的石头,生动形象地对陌生人的身份埋下了一个暗示,让儿童读者能够理解陌生人的出现,并非带着善意和真诚。

3.3.2 拟人

拟人是指把事物人格化,把本来不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12]。笔者认为,在儿童文学翻译作品中,将一些事物赋予人的特征,能使儿童读者感到描绘的事物更为活泼、亲近。

例:Farther away, the huge mountain towered against the skyline, its snowy peaks covered in cloud, as though it were deep in thought.

译文:更远处,高山直逼天际,白雪皑皑的山峰直入云霄,仿佛陷入沉思。

笔者此处用拟人手法,将高山的形态生动地描绘了出来,增加了高山的神秘性,使儿童读者感觉更加有趣、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