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投资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6 09:43: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短期投资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采用单项比较法计提跌价准备时,短期投资向长期投资的划转
例1:假设甲企业采用单项比较法计提跌价准备,1999年6月30日因股票C市价明显下跌,为避免变现损失而划转为长期持有。
股票的有关资料如下:
成本890000元
市价890000元
跌价准备40000元
账面价值850000元
在划转时,甲企业应做如下会计凭证:
借:长期股权投资——股票C850000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股票C40000
贷:短期投资——股票C890000
上例中,划转日恰在资产负债表日(6月30日为中期报告日),此时股票c的市价正好等于其账面价值。但是,若股票C于7月26日划转为长期股权投资,而当日的股票市价为840000元,则甲企业应首先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补提跌价准备10000元。甲企业应做会计处理如下:
补提跌价准备:
借:投资收益——短期投资跌价准备10000
贷: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股票C10000
划转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股票C840000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股票C50000
贷:短期投资——股票C890000
如果7月26日划转时股票C市价上涨至860000元,则应做会计处理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股票C860000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股票C40000
贷:短期投资——股票C890000
投资收益——短期投资跌价准备10000
(2)采用类别比较法或总体比较法,计提跌价准备时,短期投资向长期投资的划转
如果企业采用类别比较法或总体比较法计提跌价准备时,企业只能确定某类或全部短期投资的账面价值,而某一项短期投资的账面价值是无法确定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短期投资向长期投资划转就只能从总体上冲减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例2:接上例,假定7月26日股票C的市价为840000元,则无论采用类别比较法还是总体比较法,甲企业的划转分录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股票C840000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股票C50000
贷:短期投资——股票C890000
如果7月26日股票C的市价为870000元,则划转分录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股票C870000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股票C20000
贷:短期投资——股票C890000
如果7月26日股票C的市价涨至895000元,则依据成本与市价孰低原则。应按成本890000元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科目。划转分录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股票C890000
篇2
旧制度中资产的期末计价均按实际成本,对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可以提取投资风险准备。而新制度规定,金融企业应当在期末对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市价低于成本的部分,应当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应当在期末时按照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计量,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分别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二)长期股权投资的账务处理
旧制度中规定,保险公司如有经国务院特批对外进行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颁布以前投出的目前尚未收回的长期股权投资,可以增设“长期股权投资”科目进行会计核算,但对于具体的账务处理没有做出规范。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而随着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逐步放宽,保险公司进行股权投资乃至直接进入证券市场,都将成为其实现保险资金保值增值、链接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渠道。新制度对长期股权投资的入帐价值、成本法和权益法等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当然这是针对所有的金融企业)。
(三)固定资产的入帐价值
新旧制度对于购入固定资产的入帐价值规定相同,而对于另外几种情况存在不同程度的区别:
1.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旧制度规定按建造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全部支出记账,而新制度规定“按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全部支出,作为入帐价值。”
2.投资者投入的固定资产,旧制度规定按评估确认的原价记账,而新制度规定“按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作为入帐价值。”
3.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旧制度规定按租赁协议确定的设备价款、发生的运输费、途中保险费、安装调试费等支出记账,而新制度规定“按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的原账面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入帐价值。如果租赁资产占企业资产总额比例等于或小于30%的,在租赁开始日,企业也可按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
4.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建、扩建的固定资产,旧制度规定按原固定资产的账面原价,加上由于改建、扩建而增加的支出,减去改建、扩建过程中发生的变价收入记账,而新制度规定“按原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由于改建、扩建而使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发生的支出,减去改建、扩建过程中发生的变价收入,作为入帐价值。”
5.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旧制度规定按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或根据所提供的有关凭据记账,接受捐赠固定资产时发生的各项费用应当计入固定资产价值,而新制度规定“1.捐赠方提供了有关凭据的,按凭据上标明的金额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入账价值。本论文由整理提供2.捐赠方没有提供有关凭据的,按如下顺序确定其入账价值:(1)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按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估计的金额,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入账价值;(2)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按该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作为入账价值。3.如受赠的系旧的固定资产,按照上述方法确认的价值,减去按该项资产的新旧程度估计的价值损耗后的余额,作为入账价值。”
6.盘盈的固定资产,旧制度规定按重置完全价值记账,而新制度根据其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是否存在活跃市场采取与捐赠固定资产类似的原则确定入账价值。
7.新制度还规定:“经批准无偿调入的固定资产,按调出单位的账面价值加上发生的运输费、安装费等相关费用,作为入账价值。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中,还应当包括金融企业为取得固定资产而交纳的契税、耕地占用税、车辆购置税等相关税费。”这在旧制度中均未说明。
(四)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
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对于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旧制度规定:“合同规定了受益年限的,按不超过受益年限的期限摊销。”而新制度规定:“合同规定了受益年限,法律也规定了有效年限的,摊销期不应超过受益年限和有效年限两者之中较短者。”其他情况新旧制度的规定一致。
(五)长期待摊费用的会计处理
新制度与旧制度相比,在长期待摊费用的处理上有以下几点变化:
1.旧制度规定,长期待摊费用是摊销期在1年以上(不含1年)的各项费用,包括开办费、摊销期限在1年以上(不含1年)的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租入的固定资产改良支出以及摊销期限在1年以上的其他摊销费用。新制度对于长期待摊费用规定的概念一样,但范围有所缩小,主要是不再包括开办费(在开始经营的当月直接计入损益)以及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发生时直接计入损益),并且明确指出:“应当由本期负担的借款利息、租金等,不得作为长期待摊费用处理。”
2.旧制度规定:“开办费应当从公司开始经营的当月起,按不超过5年的期限平均摊销;如开办费不大的,也可在开始经营的当月一次摊销。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应在大修理间隔期内平均摊销;租入固定资产改良支出应在租赁期内平均摊销。”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而新制度规定:“长期待摊费用应当单独核算,在费用项目的受益期限内分期平均摊销。租入固定资产改良支出应当在租赁期限与租赁资产尚可使用年限两者孰短的期限内平均摊销;其他长期待摊费用应当在受益期内平均摊销。”对于旧制度规定的开办费,新制度规定:“除购建固定资产以外,所有筹建期间所发生的费用,先在长期待摊费用中归集,待金融企业开始经营的当月起一次计入开始经营当月的损益。”此项规定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3.新制度增加了如下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委托其他单位发行股票支付的手续费或佣金等相关费用,减去股票发行冻结期间的利息收入后的余额,从发行股票的溢价中不够抵销的,或者无溢价的,若金额较小,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若金额较大,可作为长期待摊费用,在不超过2年的期限内平均摊销,计入损益。”
4.新制度规定,如果长期待摊费用项目不能使以后会计期间受益的,应当将尚未摊销的该项目的摊余价值全部转入当期损益。
(六)借款费用资本化的会计处理
新制度对借款费用资本化做了详细规定,与旧制度相比,有以下变化:
1.旧制度规定,长期借款发生的利息支出、汇兑损失等借款费用,属于筹建期间的,计入开办费;属于与购建固定资产有关的,在固定资产尚未交付使用之前发生的,计入有关固定资产的购建成本;除上述情况之外的,计入当期损益。而新制度规定,除为购建固定资产而借入的专门借款所发生的借款费用外,其他借款费用均应于发生当期确认为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2.新制度规定,在以下3个条件同时具备时,金融企业为购建某项固定资产而借入的专门借款所发生的利息、折价或溢价的摊销和汇兑差额应当开始资本化,计入所购建固定资产的成本:(1)资产支出已经发生(只包括为购建固定资产而以支付现金、转移非现金资产或者承担带息债务形式发生的支出);(2)借款费用已经发生;本论文由整理提供(3)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所必要的购建活动已经开始。旧制度对此没有规定。
3.新制度还对资本化率、以非借款方式募集资金专项用于购建某项固定资产、某项建造的固定资产各部分分别完工、某项固定资产的购建发生非正常中断以及所购建的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情况做了详细说明,这些在旧制度中均无规定。
(七)短期投资利息收入的会计处理
新制度规定,短期投资的利息,应当于实际收到时,冲减投资的账面价值,但已记入“应收利息”的除外。而旧制度中规定,除已计入“应收利息”科目的以外,短期债券投资的利息收入一般应于收到时确认为投资收益。
(八)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所得税的会计处理主要有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两种方法下会计处理有很大区别,所确定的各期所得税费用也不同。旧制度规定,保险公司应当采用应付税款法计算缴纳所得税。而新制度规定:“金融企业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采用应付税款法或者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所得税的核算。”如果保险公司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那么,就需要增加“递延税款”科目。
(九)外币业务核算
新制度对外币业务核算的主要变化有:
1.旧制度中规定,采用外汇分账制的公司,应设置“货币兑换”科目,各种货币之间的兑换及有关外币账户的联系均通过“货币兑换”科目核算。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新制度中规定:“采用外币分账制核算的金融企业,应按业务发生时的各种原币填制凭证、登记帐簿、编制会计报表。金融企业发生结售汇、外币买卖以及各种货币之间的兑换及账务间的联系均通过‘外币买卖’科目,并按业务发生时的汇率记账。‘外币买卖’科目应采用多栏式账簿,同时记录外币金额、汇率等。”
2.旧制度规定,对于采用外汇统账制的公司,月份终了,其按照月末汇率折合的人民币金额与原账面人民币金额之间的差额,作为汇兑损益,属于筹建期间的,计入开办费;与购建固定资产有关的借款产生的汇兑损益,在固定资产交付使用前计入该项在建固定资产成本;除上述情况外,均计入当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期损益。新制度则规定:“采用外币统账制核算的金融企业,应分别记账本位币和各种外币进行明细核算。各种外币账户的外币余额,期末时应当按照期末汇率折合为记账本位币。按照期末汇率折合的记账本位币金额与账面记账本位币金额之间的差额,作为汇兑损益,计入当期损益;属于筹建期间的,计入长期待摊费用;属于与购建固定资产有关的借款产生的汇兑损益,按照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原则进行处理。”
3.新制度对外币报表折算作了规定,要求金融企业应将以原币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折算为人民币。具体折算方法如下:资产负债表,除权益类项目外,其他项目按照期末汇率折合为人民币;权益类项目按照历史汇率折合为人民币。不同汇率之间形成的差额,作为外币折算差额单列项目反映。利润表,按期末汇率折合为人民币。而旧制度中对此没有做出规定。
(十)增加了会计调整
新制度对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以及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处理做了详细规定:对于会计政策变更应当采用追溯调整法或未来适用法。会计估计变更时,不需要计算变更产生的累积影响数,也不需要重编以前年度会计报表,但应当对变更当期和未来期间发生的交易或事项采用新的会计估计进行处理。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的调整事项,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应当如同资产负债表所属期间发生的事项一样,做出相关账务处理,并对资产负债表日已编制的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其相关附表和现金流量表的补充资料内容,但不包括现金流量表正表)作相应的调整。资产负债表日以后才发生或存在非调整事项,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其内容、估计对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影响;如无法做出估计,应当说明其原因。旧制度对此均未涉及。
(十一)增加了或有事项的处理
新制度对或有事项做了详细规定,指出金融企业不应当确认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但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或有负债形成的原因,预计产生的财务影响(如无法预计,应当说明理由),以及获得补偿的可能性。旧制度对此未涉及。
(十二)增加了对会计报表附注的规范
旧制度规定,公司的财务报告由会计报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没有对会计报表附注进行规范。而新制度规定:“金融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不要求编制和提供财务情况说明书的金融企业除外)。”
篇3
【关键词】羊群行为;演化;间隔效应
1.引言
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有意识模仿他人行为而忽视自身私人信息放弃独立决策的行为,其高度传染性是市场泡沫和金融危机的重要诱发因素,因此,其形成机理及相关实证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一般认为,羊群行为的产生源于:
(1)不全信息。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基于社会选择的每个人都会关注其它人的决策,信息越不完全和不对称,该倾向愈明显,处于信息劣势(或自认为处于信息劣势)的行为主体具有强烈忽视自己的私人信息而模仿他人行动的动机。
(2)委托的声誉和薪酬结构。当基金经理的声誉和薪酬取决于与其它人业绩的相对优劣时,他就有模仿其它人的行为的动机。
关于羊群行为的实证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以股价的分散度为指标检验整个市场的羊群行为;二是以决策的聚合程度检验机构投资者的羊群行为。
国内的相关研究以实证检验为主,绝大部分研究表明中国股市及机构投资者存在着羊群行为。
然而,下面两个问题仍然值得进一步的探讨:
首先,作为一个处于快速发展中的新兴市场,中国股市的羊群行为的演化状况如何?
其次,不同抽样间隔下,市场的羊群行为是否存在差异?
本文将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
2.研究设计
2.1 数据
选择中国股市1997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之间所有上市公司的日收益序列样本。
由于股票数据不连续,本文舍去数据缺失超过2.5%的样本,由此得到上海股市171只股票、深圳股市111只股票。
2.2 方法
个股收益率横截面标准偏离度CSSD和个股收益率相对于市场收益率横截面绝对偏离度CSAD是检验市场中是否存在羊群行为的两种经典方法。考虑到现实股票收益率厚尾分布的特征对CSSD方法准确性的影响更大,因此,本文采用CSAD作为实证分析的方法,即,在如下方程中:
检验是否显著为负,若是,则说明市场中存在着羊群行为,其绝对值越大,说明羊群效应越强。上式中,为时刻个股收益率相对于市场收益率横截面绝对偏离度;为时刻市场收益率。
3.中国股市羊群行为的演化研究
中国股市作为一个新兴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之中,因此,对其羊群行为的演化趋势进行研究有助于揭示我国股市建设和市场理性的演化进程。
本文选择有重叠时间窗口采样方式:每4年为一个时间样本窗口,每次移动1年,依此类推,共形成9个样本。表1为相应的基于CSAD分析结果。
表1显示,1997-2003年间的羊群效应较强,随后,羊群效应呈不断减弱之势,2003-2007期间甚至都没有检测到羊群效应的存在,这充分说明,我国股市的整体理性程度在不断提升之中。
4.中国股市羊群行为的间隔效应
市场中存在着不同投资期限水平的投资者,他们基于不同的信息集进行决策,资产的市场价格是投资者交易行为的结果,因此,不同抽样间隔下市场价格反映了不同投资期限水平投资者的行为特征。
为了进一步分析我国股市羊群行为的特征,本文将对羊群行为的间隔效应进行研究,即,分析不同抽样间隔下市场的羊群行为。考虑到样本时间跨度较短,仅比较日抽样间隔和周抽样间隔下羊群行为的差异。表2为沪深两市日、周样本的羊群行为检验结果。
表2的结果显示,在以日为抽样间隔的样本中,存在着显著地羊群行为,而在以周为抽样间隔的样本中,没有发现羊群行为的存在。
日、周抽样间隔下羊群行为的显著差异表明,中长期投资交易行为具有较高的独立性,中国股市羊群行为极可能是短期交易行为的结果。为此,我们进一步考察了深沪两市日、周样本的短期相关性特征。表3为沪深指数日、周抽样的自回归系数。
从表12可以看出,沪市日抽样样本的短期相关性明显高于周抽样样本的短期相关性,深圳股市周样本甚至不存在短期相关性);同时,两市日样本的自回归系数大多为正,隐含着较强的导致羊群效应的正反馈交易特征。
5.结论分析与政策启示
实证结果表明,我国股市存在羊群行为,但总体上呈不断递减之势,这首先源于股市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尤其是各种信息披露制度不断推出使得投资者信息不对称程度有所降低;其次,投资者的理性程度逐渐提高,机构投资者的快速发展更是大幅提升了市场整体理性程度。
羊群行为的间隔效应研究结果则表明,我国股市的羊群行为具有明显的短期特征。这是因为我国股市仍然存在大量具有短期投资行为的个人投资者,其理性程度不高,而且在信息方面处于弱势,因此,很容易造成羊群行为;此外,不容忽视的是,近年来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异化较严重,热衷于短期交易,而所谓的机构排名又强化了基金操作的羊群行为,这些行为的示范效应也会进一步加剧个体投资者短期交易行为的羊群特征。
要降低市场的羊群行为,必须进一步规范信息披露制度,加强股市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降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继续培育机构投资者,使之成为主导市场的理性力量,但同时也要建立合适的约束机制,防止其投资行为异化;当然,最根本的还是要规范上市公司,在扩大市场容量的同时,更应关注上市公司的质量,使投资者真正觉得长期投资更为有利,以消除短期投资的非理性羊群行为。
参考文献
[1]BanerjeeA.,A Simple Model of Herd Behavior[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2,107(3):797-818.
[2]Welch,I.,Sequential Sales,Learning and Cascades[J].Journal of Finance,1992,47(2):695-732.
[3]Avery,C & P.Zemsky,Multidimensional Uncertainty and Herd Behavior in Financial Market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8:724-748.
[4]Prendergast C,Stole L.,Impetuous Youngsters and Jaded Old Timers:An Analysis of Behavioral Decision-making Rul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6,104(6):1105-1134.
[5]Graham John R,Herding among investment newsletters: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finance,1999,54:237-269.
[6]Chang E,Cheng J,Khorana A.An examination of herd behavior in equity markets: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0,20(8):1651-1679.
[7]宋军,吴冲锋.基于分散度的金融市场的羊群行为研究[J].经济研究,2001,11:
21-27.
[8]孙培源,施东晖.基于CAPM的中国股市羊群行为研究[J].经济研究,2002,2:
64-70.
[9]贲立欣,金秀,冯英洁.我国上海股票市场羊群行为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06,18(2):10-14.
[10]吴福龙,曾勇,唐小我.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羊群行为的进一步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04,12(4):6-11.
[11]伍旭川,何鹏.中国开放式基金羊群行为分析[J].金融研究,2005,5:60-69.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项目(编号:07C776)。
作者简介:
篇4
【关键词】资产减值会计;进程;治理
一、引言
长期以来,企业普遍存在高估资产价值的现象,财务报告中的资产“泡沫”严重影响了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决策,降低了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度,也给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资产减值会计应运而生。伴随着经济的进步,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资产减值会计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自1998年开始,要求境外上市公司、香港上市公司、在境外发行外资股的公司计提“四项准备”,即坏帐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1999年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有关会计处理问题补充规定》将四项减值准备的使用范围扩大到所有股份有限公司。从2001年起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执行的《企业会计制度》中,把“四项准备”扩大到“八项准备”增加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并规定从2001年1月1日起,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减值准备。
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增强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使财务报表中对资产的计量更真实的反映出企业中资产的价值,这对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等利益相关方的决策提供了更加有用的信息。但是,资产减值会计在我国发展时间不过十余载,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务中都很不完善。从目前我国资产减值的计提来看,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没有达到还资产一个“真面目”的目的,甚至有些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将资产减值的计提作为操纵企业利润的“利器”。这说明我国的资产减值会计规范体系尚未健全和完善;同时也表明企业在执行会计制度时对资产减值处理的认识还存在偏差。要使资产减值会计真正发挥其规范资产会计处理的作用,还需理论界与实务界的长足努力。
本文采用规范研究方法。首先回顾历史,分析资产减值会计在我国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指出会计理论和实务应随经济现象的发展而不断自我完善。然后,针对目前资产减值会计中引发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治理的方案。
二、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
(一)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萌芽
1990年代前,我国企业对于存货、固定资产等生产物资是通过政府来进行统一的调度,中央政府统一管理物价,企业外部也不存在对资产进行评价的活跃市场,因而,企业生产性物资的价值变动也无从得知。在那种经济体制下,企业更类似于国家的下属工厂,无需考虑货款的可收性以及资产价值的波动,反映在会计上就是,对于应收账款产生的坏账损失只允许采取直接转销法;不存在存货跌价损失、投资跌价损失、固定资产减值等。
为了适应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政府逐渐改变了以往一手包办企业的经营方式,而是逐步把企业推向市场,让他们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经济体制的变革引起了企业经营模式全方位的变化:企业为了扩大市场占有额而纷纷采用商业信用、企业产品的销售价格由市场决定、企业的生产的具体决策由企业自行做主等等。企业的外部环境也发生了改变:政府对其价格管制放松、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快、原本平静稳定的市场变得不可捉摸――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存货、投资、固定资产的贬值越来越成为一种正常的商业现象。此时,如果对这种潜在的减值不进行确认,就会使企业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1993年,会计变革正是适应了经济体制与企业经营形式的变化,要求对应收账款、存货计提减值准备,形成了我国资产减值会计规范的雏形。首先,对应收账款发生的坏账损失。行业会计制度规定,坏账损失可以采用直接转销法,也可采与备抵法,对坏账的提取比率分行业进行规定,外商投资企业不超过3%,对外经济合作企业为20l0,农业、施工、房地产开发企业为1%,其他为0.3%-0.5%。同时考虑到不同企业面临的不同情况,企业可根据应收账款的账龄、债务人的财务状况、信用情况等来确定计提坏账的比例。其次,对于存货,则区分为商品流通企业和非商品流通企业,规定:非商品流通企业,应定期清查盘点,及时处理发生的盘盈、盘亏,以及过时、变质、毁损需要报废的存货:商品流通企业,存货应按期末库存商品的3%-5%计提商品削价准备金;对于外商投资企业,如果其存货期末账面价值与可变现净值背离较大,经主管财政机关或中央企业主管部门核准后,可以调整存货的账面价值。最后,对于投资项目的减值准备,由于当时上交所、深交所刚成立不久,上市公司数目比较少,所以企业的投资集中于价值比较稳定的、减值可能性比较小的国家债券,因此行业会计制度对投资价值按照其取得时实际支付的价款入账,而未对投资的减值处理进行规范。
(二)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初步发展
证券市场发展的日渐成熟与1998年国家出台的国有股减持政策,将企业进一步地推向市场。为防范投资风险,98年《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试行)》及系列具体会计准则相继出台,对境内外企业在四项减值准备计提方面提出不同的要求。制度对境外上市公司、香港上市公司以及在境内发行外资股公司的应收账款、存货、短期投资、长期投资等四项资产的减值进行了规范。规定:公司对于应收账款,应与中期期末或年度终了对应收账款的可收回情况进行评价,并采用备抵法计提坏账准备;在期末对存货进行全面清查,并按成本也可变现净值孰低对企业的存货提取存货跌价准备;对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计价;对长期投资,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恶化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长期投资减值准备来处理。
(三)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随着市场经济、证券市场进一步发展,企业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提出更高的要求,分行业会计制度造成的信息不可比、缺乏统一规范的矛盾日益突显。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我国于2000年12月29日颁布了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新会计制度在原有四项减值规范地基础上,又对其他四项资产提出计提减值准备的规定,从而将资产减值计提范围扩大到应收账款、存货、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委托贷款、在建工程八项资产。在制度中要求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委托贷款、在建工程四项资产按账面价值高于可收回金额的差额计提减值准备。
三、我国资产减值会计规范可能引发的问题
(一)资产减值准备的规定有较大的利润操纵空间
1.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和计量标准模糊,可操作性差
资产减值准备在实际执行时,对其确认和计量的标准难以准确把握,会计一人员需要根据经验和所掌握的会计知识进行职业判断,很显然,这就使企图进行利润操纵的企业有了可乘之机。例如,企业在确认和计量资产减值准备时,必须取得一些数据:短期投资市价、存货的可变现净值、长期投资的可收回金额、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无形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在建工程的可收回金额、委托贷款的可收回金额等。而其中的“市价”、“可变现净值”、“可收回金额”等的确定在很大程度卜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价格变化莫测,要想准确的确定“市价”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可变现净值”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以估计售价减去估计完工成本及估计销售费用后的价值。其中的儿个估计数据难免存在主观臆断。“可收回金额”是销售净价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中的较高者。而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确定需要预计未来一定时期现金流入量和贴现率,由于其未来可收回金额及项目的未来经营情况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所以未来时期现金流入量和贴现率则更加具有不确定性。因此,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和计量标准不清晰,对于会计人员而言,操作性较差,在此情况下,企业就可以利用这些不确定因素,通过多提或少提“准备”来调节收益。
2.资产减值政策的可选择性仍然较强,给利润操纵留下较大的回旋余地
企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可以由企业自行确定。可以分别采用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赊销百分比法和账龄分析法三种不同的方法,而且提取比例也由企业自行确定。这样做本来是使企业更加稳健的确认收益和计量资产,但有时这种机动性会为企业进行利润操纵提供契机,企业就可以根据“需要”而去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方法。另外,在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时,企业在运用短期投资成本与市价熟低时,可以根据其具体情况,分别采用按投资总体、按投资类别或按单项投资计提跌价准备。如果某项短期投资比重较大,应按单项投资为基础计算并确定计提的跌价准备。由于按投资总体、按投资类别计提跌价准备会抵消掉部分跌价损失,因此按单项投资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最为稳健,利润最为保守,究竟选用哪一种方法,有时企业也会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取舍。
3.资产减值政策使得会计人员可以滥用会计职业判断
企业可以根据以往的经验、债务单位的实际财务情况和现金流量的情况,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合理的估计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这个估计范围有较大的浮动空间,如对于2-3年的应收账款,不同的企业可以采取不同的计提比例,人为选择的空间很大。企业管理当局在计提多少准备的问题上是最了解情况的,他们最有发言权,由他们确定的比例按道理来讲是最合理的,别人(包括注册会计师)很难找到有说服力的理由加以干涉,但是企业根据自己的需要高估或低估坏账准备计提比例是很有可能的,而且做的更加巧妙。
4.资产减值政策使得利润操纵更趋隐蔽
追溯调整法使企业利润操纵更趋隐蔽。追溯调整法是为了防止企业滥用会计估计,对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政策的变更所要采取的方法,这样对利润的影响将分布在包括本年在内的各个会计年度。在追溯调整法的背景下,有一些企业就有可能利用这个合法的方法有意识的把利润在各个年度之间进行“按需分配”,来达到利润操纵的目的。多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在转回当期应“原渠道冲回”,这本来可以防止企业利用应收款项坏账准备人为操纵利润。但是由于稳健原则本身具有较强的倾向性,本期利润稳健了,后期利润却不一定稳健。例如,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使得当期利润计算偏低,期末存货成本减少,会导致以后期间销售成本偏低,
从而使利润反弹。对于期末存货占资产比重较大的企业(如房地产开发公司)来说不失为一种操纵利润的“好方法”。因此,企业可能在某一会计年度注销巨额存货跌价损失,实现对存货成本的冲销,然后,到次年就可以“轻装前进”,顺利实现数额可观的净利润。这种利润操纵行为只需要对期末存货可变现净值做过低估计,而不用在次年大量冲回跌价准备就可以实现,所以具有更强的隐蔽性。
(二)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与计算所得税时引发的问题
按《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计入企业的“管理费用”;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和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冲减企业的“投资收益”;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及在建工程减值准备计入企业的“营业外支出”。虽然计入的会计利率不同,但却都减少了企业的利润。但按国税发:[000]84号文件制定的《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第6条和第46条规定,除按年末应收账款(包括应收票据)余额的5%。以内提取的坏账准备可以税前扣除外,超过标准提取的坏账准备和其他任何形式的准备金,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扣除。
由于上述规定,企业在计算交纳所得税时就需要进行大量的纳税调整工作,这种做法虽然也是国际惯例,但在实际工作中,不论企业计提的八项资产减值准备是“永久性差异”还是“时间性差异”,我国的税法只重视和认定“永久性差异”而不愿承认“时间性差异”,这样就会加重企业的税负,增大企业的现金流出。
(三)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引发的审计问题
1.资产减值准备项目加大了审计的固有风险
(1)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涉及大部分资产项目,如应收款项、存货、长短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资产及其明细种类繁多,金额巨大;(2)确定每一项资产项目账户金额(可收回金额)时,需要大量运用估计和判断的程序;(3)由于资产减值计算复杂,即使在正常的会计处理程序中也容易被错记、漏记。以上这些都易使资产减值准备会计处理中出错的概率增大,因此,其审计的固有风险也相应较大。
2.管理当局易于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蓄意舞弊
从资产减值准备账户的性质看,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转回、追溯调整和核销一方面影响企业资产负债表中总资产的价值,另一方面影响损益表。另外,资产减值准备通常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根据有关因素做出的估计,其计提、转回金额易随管理当局的意图变动,这为管理当局调节利润、粉饰会计报表提供了可操作的空间。这种情况下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的蓄意安排,往往是经过镇密策划和多方掩饰的,很难通过预测计算得知,或常规检查所能发现,这样所导致的资产减值准备审计风险具有潜隐性。
四、治理的方案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资产减值会计是适应经济的发展,利益相关者对更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要求应运而生,在解决一些历史问题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基于会计理论,提出以下治理方案。
(一)加强确认与计量的规范
1.强化统一性和明晰性
对于准则的制定者来说,制定比较合理、规范、严格的资产减值准备会计准则时,应当借鉴国际会计准则,更加明确地规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方法和提取转回时间,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的模糊性语言和概念,减少会计准则中可供选择的会计程序和方法,通过制定具有可操作性、客观性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提高不同企业之间的可比性和同一企业不同时点的一贯性,降低企业管理层在资产减值空间上和时间分布上的操纵性。
为了减少计提政策差异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应针对减值准备的计提标准做出参考性的标准及限制条件,比如在坏帐准备的计提比例上,可以设置以下标准:当年发生及未到期的应收款项按其余额的2%-5%计提;逾期一年以内按其余额的5%计提;逾期1-2年的按其余额的10%计提:逾期2-3年的按其余额的30%计提;对于逾期3年以上或有确凿证据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可全额提取坏账准备等。然后再对客户的各种财务比率和信用状况等进行综合评分(即用财务管理中的信用评分法对企业信用进行评估),对不同风险等级的企业确定不同的权数。最后把确定的权数与上述的账龄计提比例相乘,以最终决定坏账计提比例。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杜绝坏账准备计提的随意性。
此外,在减值准备的确认时点、减值迹象判断标准,减值准备转回的时点和标准,销售净价的计量、现金流量、折现率的估计等问题上,应参照国际会计准则做出具体的细化的规范,而不是笼统的概述。
2.注重与实际结合
制度规定长期资产应按单个项目进行减值测试。实际上,在许多情况下,企业的某项资产不可能脱离其他资产而独立发挥作用,而是一批资产共同发挥作用为企业带来收益。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该确定一个资产组合,综合测定其可收回金额。对于资产组合的减值测定,应借鉴国际会计准则提出了“现金产出单元”的概念,现金产出单元是单个资产的集合体。不同资产的集合体,在很多情况下具有不同的现金产出单元,应由权威机构根据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综合测定其减值情况。
对己确认的现金产出单元减值损失,按以下顺序分摊抵减现金产出单元中资产的账面价值:首先,抵减分摊到现金产出单元的商誉的账面价值:其次,根据现金产出单元中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按比例抵减其他资产。分摊到现金产出单元中各项资产的减值损失,应作为单个资产的减值损失处理,在利润表上予以确认。但是调减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时,可辨认资产的账面价值不能减至销售净价(如果可确定)、使用价值(如果可确定)和零三者之间的最高值。
3.改进会计科目的设置
关于各项准备的确认归属问题也有待改进,资产减值损失确认也具有一些人为的不确定性因素,可靠性不高,而其它费用损失类科目则不然,它们是己发生的损失,其确认具有客观性因素,可靠性较高,不将二者加以区分,就会使得管理费用、营业外支出和投资收益等费用损失类科目的数据缺乏可比较性,因此势必会影响信息使用者的正常决策。因此,建议设立“资产减值损失”科目,用以专门反映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情况,这样将所有资产减值准备归到一个科目集中反映,将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坏账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作为“资产减值损失”的二级科目。
4.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
资产减值的确认与计量存在较多的主观判断因素,使得充分披露资产减值信息尤显重要,应加强对减值信息披露的规范。目前会计制度对披露要求过低,让人怀疑如此提供的信息对使用者有多大价值,而且公司也可以通过模糊的披露甚至不披露相关信息去遮掩操纵利润的目的。明确的信息披露要求比空泛的规定不得计提秘密准备要有意义的多。
资产减值的披露可分为一般披露和特殊披露两部分。一般披露是指目前在资产减值明细表中要求披露的内容,即各项资产的期初余额、本期减值增加额、本期减值转回额及期末余额。而特殊披露是指对报告企业的财务报表整体影响是重大的单个资产或资产组合确认或转回的资产减值信息的披露,具体包括:导致资产减值的确认或转回的环境和事件:单个资产的性质及资产所属的报告分部;产组合的基本情况;资产类别或报告分部已确认或转回的减值的金额可收回金额是其销售净价还是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计盆销售净价的基础或估计所使用的折现率等。
另外,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应和资产负债同时编报,这样,可使报表阅读者随时了解企业资产总额、减值情况及管理水平,且不影响财务指标的计算与分析。同时在利润表中的营业利润后单列项目“资产减值损失”反映资产减值对当期利润的影响。
(二)建立健全信息市场与价格市场
健全、发展信息价格市场和资产评估体系是有效实现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重要途径。我国目前资产信息、价格市场不健全,不能定期、及时地公布各种资产的最新市价,使资产减值会计的可操作性很差。而健全、有效的信息和价格市场是顺利实施资产减值会计的重要保障。因为,信息价格市场可以使企业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市价得到公正合理的确定和公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定期公布有关资产的价格、信息资料,企业可以得到有关资产价格的各种信息资料,使企业的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有章可循,提高资产减值会计的可操作性,增强资产减值信息的公允性和客观性。
目前除上市公司股票投资及上市债券投资以及少数商品在市场上有价格信息外,绝大部分商品及股权难以确定其可收回金额。因此,随着我国市场体系的逐步建立,各种证券市场、生产资料市场、产权交易市场、期货市场及房地产市场的逐步发展与完善,有关部委及各省应完善各种价格信息及信息报价系统,定期正常地向社会全国或全省的各类商品的交易价格,使各企业对资产减值的计价具有合理统一的依据。
所以,今后应该进一步完善和培育市场价格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定期公布有关资产的市场价格,为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奠定客观基础。
(三)加强独立审计的外部监督
资产减值准备通常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依据有关因素做出的估计,存在较大的利润调节空间,发生错报的风险较大。通过外部审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这类风险,因此为了规范资产减值会计处理,应强化中介机构特别是审计师职责,尽快制定相关的独立审计准则,明确各项减值准备的具体审计程序,努力通过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遏止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的利润操纵。
审计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经验和专业判断,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当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如有必要应当利用专家工作,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评价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是否合理、披露是否充分。
参考文献
[1]周忠惠,罗世全.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研究[J].会计研究,2000(9):26-35.
[2]李增泉.中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政策的实证研究[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1(4):
7-52.
[3]赵连卿,孙毅.论减值会计的理论基础[J].会计之友,2001(6):8-15.
[4]葛家封,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J].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5]陈宏珊.资产减值会计研究[D].学位论文,厦门大学会计学院,2002.
[6]孙晓梅,郭群.资产减值会计的基础理论分析[J].会计研究,2003(1):26-30.
篇5
国内的期货市场在经过了近10年的规范、整顿,现已成为要素市场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力推进财政、税收、金融、外贸等方面的改革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明显增强,期货市场的功能也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挥。期货交易和期货市场的发展,给传统的会计核算带来了新的内容,财政部颁布了一系列的规定,说明期货会计理论与实践已取得了某些进展,但由于起步较晚,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本文拟对此进行分析并谈些改进建议。
一、我国期货合约会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期货业务的会计处理缺乏统一规范,对浮动盈亏的处理不一致。有的经纪公司采用每天结算价结算交易盈亏,即坚持市价原则;而有的公司则尊重历史成本原则,按实际交易价格结算盈亏。对同一笔交易由于计量方式的不一致,使各公司产生结算差异。对于投资企业,期货业务的会计处理也不完善。按参与期货交易的目的,企业的期货业务可分为投机套利和套期保值两类,这两类业务在我国其他市场同时存在。两类业务会计处理的依据不同,其具体的账务处理有很大差别。但我国只对投机套利的账务处理进行了简单规范,不涉及套期保值业务。这样对两种交易类型划分不清,核算不完善,难以对期货业务加强管理,易出现风险和资产流失。
(二)我国不对开新仓的价值和对冲平仓的价值进行确认,致使会计核算不完整。期货合约被视为期货交易的对象,这使会计面临一些问题:是否要对期货合约专门核算与报告,也就是构成期货合约的商品、金融工具总额是否应被确认为资产或负债,如何反映。虽然大多数买入期货合约者有权获得一定金额的商品或金融工具,同时支付货款;卖出期货合约者有义务交付商品或金融工具,同时收取货款,但这些权利、义务只有将合约持有至交割日时才能履行,这种权利、义务通常不反映在报表中。而仅以保证金来反映期货交易的全过程,这样会形成期货交易额的高风险性与保证金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影响决策的正确性。
(三)科目设置与报表揭示存在问题。
1.会员资格费。我国通过“长期股权投资——期货会员资格投资”科目反映会员资料费。我国期货交易所实行会员制,只有会员,才能取得交易席位,也才能进行期货业务,要成为交易所的会员,必须支付会员资格费。从会员的角度来看,支付会员资格费所享有的只是所有权和使用交易席位的权力,并有非会员单位进行期货交易的资格。从表面上看,期货会员资格费是期货交易所注册资本的份额,如同股份公司的股权投资,但会员资格费有别于一般长期股权投资。因为一般长期投资者享有收益分配权,同时也承担被投资企业的风险,会员资格费支付者没有利润分配权利,期货交易所实行会员制,利润并不进行分配。因此,把会员资格费作为长期股权投资并不合适。
2.席位占用费。为了向报表使用者提供反映期货业务特点的信息,期货投资企业在报表中揭示席位占用费的有关信息,期货投资企业将“应收席位费”排列在流动资产中的“其他应收款”项目上。但是由于应收席位费的时间一般在1年以上,期货投资企业将“应收席位费”排列在流动资产中的“其他应收款”项目上并不合适。
3.年会费。年会费是1年的费用,受益期是1年,对于支付方来说属于待摊费用。当会员期货投资企业和期货经纪公司支付年会费时,按照支付数额,分别记人“管理费用——期货年会费”科目借方和“营业费用——期货年会费”科目借方,这并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从期货交易所角度来说,年会费是提供1年服务的报酬,收取年会费时,按照收取的数额一次全部记入“年会费收入”科目贷方也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
4.保证金。首先,基础保证金与其他保证金不同,其实质是会员对承担期货风险的担保和抵押,而基础保证金只是一种叫法,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对基础保证金的会计处理应该反映其实质。将基础保证金与结算准备金的核算不加区分的做法,未能反映基础保证金的实质,不利于报表使用者了解期货风险的信息。其次,结算准备金、交易保证金性质不同。结算准备金处于货币资金形态,投资企业可以随时调用,类似于银行存款。交易保证金是期货合约已经占用的资金,企业不能随时调用,而且这笔占用资金可能给企业带来收益,同时也使企业承担了一定的风险,因此具有短期投资性质。期货业务会计处理有关规定中将性质不同的两部分资金合并在“期货保证金”科目中核算,而且没有进一步划分明细科目,不利于了解企业资产的流动性,也不利于准确计算企业的净投资报酬率,即真正用于交易保证金投资的报酬率。
(四)投机套利和套期保值平仓损益的确认时间不同。在我国,投机套利的平仓损益在当期予以确认,而套期保值合约的平仓损益则应与被套期保值项目配比。这表明套期保值合约平仓损益计入利润表的期间具有一定的可操纵性。
(五)按照我国目前规定,不论是投机套利还是套期保值,持仓盈亏在利润表上是不予确认的,只有平仓损益才予以确认。笔者认为,这一处理方法欠妥。期货交易以公开、公正及公平竞争作为基础,公允价值是其会计核算的基础,因此当合约价值发生变动时,应核算产生的损益。如果相关的期货合约的持仓盈亏不在当期确认,就会使企业利润不能完整地在企业财务报表上得到反映。
二、对我国期货合约会计发展的思考
(一)统一期货业务会计处理规范,使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为了期货市场健康发展,制定适合国情又有一定前瞻性的期货业会计制度迫在眉睫。一项好的行业会计制度应能概括地反映出该行业的特点,做到量体裁衣,对症下药。所以在制定期货业会计制度时,必须针对期货会计的特点。与传统行业不同,期货业有三个市场主体,它们进行期货交易的行为都应是期货业会计制度要加以规范调整的内容。而且三个市场主体各有特点,这是制定期货会计制度必须要考虑的。投资企业对期货业务进行会计处理时,应重视谨慎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和相关性原则。首先要从财务安全角度考虑,充分预计可能存在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要加强对期货投资的监控,及时掌握期货投资全过程的资金动态;会计信息不仅要考虑相关利益集团的需要,而且要充分考虑影响期货合约价格的主要因素及其延续性,考虑套期保值与投机套利的相对性。我国期货业要在新世纪蓬勃发展,有效的监管是重中之重。无论是期货从业人员,还是会计工作者,都热切盼望期货会计制度的诞生,使期货会计充分发挥监管、服务职能,为期货业、进而为市场经济的建立尽应尽之责。
(二)对期货合约的价值进行表外披露或表内确认。在现实经济环境下,我们是把期货合约作为或有资产或者或有负债处理的。这可归纳为三个原因:一是期货合约不是“货”,并未真正发生商品所有权或实物的转移,不能归于存货或其他流动资产项目;二是期货合约不能作为短期投资,因为期货合约占用的资金仅是保证金部分;三是期货合约的金额容易随价格、利率等变化而猛增或锐减,很容易被人操纵。因此,期货合约的价值不在正式的会计账簿上予以反映,而要另设备查簿加以记录,备查簿上应记录期货合约的交易品种、规格、月份、成交量等。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应在补充资料中增设一栏反映企业期末持有期货合约的有关信息,以便报表使用者估算。随着期货合约价值在报表附注中披露的做法逐步被会计界所认可,进一步的发展有可能是在表内将期货合约确认为资产或负债。
(三)对一些账户的性质重新确认并在报表中分类列示。
1.对于“长期股权投资——期货会员资格投资”的性质重新确认。支付会员资格费取得权利和资格,从实质上看是形成了一项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只是形式,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应将其确认为无形资产。另外,将会员资格费作为无形资产,而不作为投资,有利于正确计算期货投资的报酬率。从这一角度出发,期货投资企业和期货经纪公司应设置“无形资产——期货会员资格费”科目进行核算。月末在会计报表中以“无形资产”中的“期货会员资格费”单独列示。
2.对于“应收席位费”在报表中应作为长期资产反映。期货经纪公司和期货交易所对于席位占用费有的单独列示,有的没有单独列示,这一点应形成统一的标准。另外,考虑到应收席位费时间一般在1年以上,期货投资企业将“应收席位费”排列在流动资产中的“其他应收款”项目上并不合适,按照资产的分类应将其排列在“其他长期资产”中。
3.对于年会费的核算应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年会费是1年的费用,受益期是1年,对于支付方来说属于待摊费用。随着会计电算化、会计软件的普及,将支付的年会费一次性计入“管理费用”的做法越来越显得不可取。会员期货投资企业和期货经纪公司设置“待摊费用——期货年会费”科目核算,支付年会费时,记人科目的借方,每月摊销时再将摊销额记人管理费用或营业费用;期货交易所将年会费收入在1年中分期确认,对于未实现的收入部分在“预收账款”科目核算,这样不仅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也避免了期货交易所收取年会费的月份收入过高,不能正确计算所得税的弊端。
4.对于不同保证金区别对待。将基础保证金单列出来,会员单位设置“应收风险抵押金”科目,期货交易所设置“应付风险抵押金”科目。设置两个科目后,考虑到基础保证金相对于席位占用费来说,仍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应将两个项目在会计报表中单独列示,以反映期货业务的高风险特点。由于基础保证金占用的时间一般较长,会员单位可以将“应收风险抵押金”项目单独放在“其他长期资产”项目上,期货交易所将“应付风险抵押金”项目单独列示于“长期应付款”项目下。对于结算准备金、交易保证金因性质不同,投资企业可以设置“期货交易准备金”和“短期投资——期货交易保证金”两个科目分别核算结算准备金和交易保证金。为了突出期货交易的特点,在资产负债表中单独将“期货交易准备金”项目列示于“货币资金”项目下。
篇6
关键词:股份有限公司 偿债能力分析 管理建议
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对债务清偿的承受能力或保障程度,即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现金保证程度。 因此,重视并有效提高偿债能力,是维护债权人正当权益的法律约束,是企业保持良好市场形象和资信地位,避免风险损失,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客观要求;不仅是企业走向市场并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先决条件,而且也是增强企业的风险意识,树立现代市场观念的重要表现。
一、偿债能力分析
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各种债务的能力,是企业对债务清偿的保证程度。债权人通常把偿债能力作为考察评价企业的主要内容,并以此判断是否对企业举债,因此,保持良好的偿债能力,是企业持续经营的重要前提。
企业依据对财务指标的分析来评价和剖析该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反映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财务状况及发展趋势,来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和投资决策。 该论文通过对偿债能力分析来说明财务指标对企业的重要性。
(一)短期偿债能力
短期偿债能力是企业流动资产对流动负债及时足额偿还的保证程度,是衡量企业当前财务能力,特别是流动资产变现能力的重要标志。短期偿债能力主要包括营运资金、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三个方面。
1.营运资本的计算与分析
营运资本是指流动资产总额减去流动负债总额后的剩余部分,它意味着企业的流动资产在偿还全部流动负债后还有多少剩余。营运资本越多,说明企业可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资金越充足,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就越强,债权人收回债权的安全性越高。
营运资本计算公式如下:营运资本=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2.流动比率的计算与分析
流动比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它是衡量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反映短期债权的安全程度。一般来说企业的流动比率越高,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根据经验,债权人认为流动比率达到2:1时,企业财务状况才能算做安全可靠,表明企业除了满足日常生产经营的流动资金需要外,还有足够的流动资金去偿还到期的短期债务。如果流动比率过低,则意味着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较弱。但流动比率也不宜过高,因为过高的流动比率会使企业丧失机会收益,也会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率和企业的获利能力。
流动比率计算公式为: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3.速动比率的计算与分析
速动比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企业的速动资产除以流动负债的比率。速动资产指现金和易于变现,几乎可以随时用来偿还债务的那些流动资产,一般由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票据、应收账款等构成但不包括存货、待摊费用。存货的流动性差,其变现要经过销货和收款两个环节,所需时间较长。而待摊费用本身是费用的资本化,不能变现。因此用流动资产扣除存货等流动性较差的项目而计算出的速动比率,代表了直接的偿债能力。
速动比率的计算公式如下: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
(二)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长期偿债能力是企业偿还长期负债的能力,企业长期负债主要有长期借款、应付长期、长期债券、长期应付款等。对于企业的长期债权人和所有者来说,不仅关心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更关心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因此,在对企业进行短期偿债能力分析的同时,还需分析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以便于债权人和投资者全面了解企业的偿债能力及财务风险。对长期偿债能力分析,主要通过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利息保障倍数的计算与分析来进行的。对股份有限公司的长期偿债能力的分析主要包括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利息保障倍数:
1.资产负债率的计算与分析
资产负债率是企业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它反映企业全部资产中债权人提供资产所占的比重以及企业资产对债权人的保障倍数。该指标用于衡量企业利用负债融资进行财务活动的能力,也是显示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标志。这个比率越高,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越差;反之偿还债务的能力越强。一般认为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低于50%(我国60%)是较为合理的。
其计算公式为: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2.产权比率的计算与分析
产权比率,也称负债权益比率,是指企业负债总额与所有者权益总额的比率,是从所有者权益对长期债权保障程度的角度评价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产权比率越小,说明所有者权益对债权的保障程度越高;反之,产权比率越大,说明所有者权益对债权的保障程度越低。
其计算公式为:产权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100%
3.利息保障倍数
利息保障倍数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息税前利润与利息支出的比率,常用以测量企业获得息税前利润总额支付利息的能力。其中,息税前利润总额等于利润总额加上利息支出,利息支出指实际支出的借款利息、债券利息等,包括资本化利息。一般认为企业的利息保障倍数至少应当大于1,且比值越高,公司长期偿债能力一般也就越强。反之,则说明企业支付利息的能力越弱。此比率若低于1,说明企业的经营成果不足以支付当期利息费用,意味着企业的付息能力非常低,财务风险非常高。
其计算公式为:利息保障倍数=(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利息支出(注:利息支出用财务费用代替)
二、股份有限公司的偿债能力管理建议
(一)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提高资金利用率
股份公司投资决策时,应尽量选择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的项目,以保证资金的快速周转。在资金的筹措上,应以需求为依据,举债过多或过早都会使资金闲置,增加利息负担,造成资金浪费;举债不足或延迟又会影响企业经营,使企业丧失良好的经营机会。企业管理还应在产品结构、质量、经营、工作效率等方面切实统筹规划,实现企业管理最佳状态,提高资金利用率,使公司拥有更多的营运资本。
(二)调整资产结构比例
近几年鉴于国际国内市场不稳定,生产用原材料的不断涨价,股份公司要进行了一定规模的战略性备库。在战略性备库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合理库存的控制和管理,致力于优化存货结构,控制存货所占资产比例,优化资产结构。
(三)调整负债结构比例
股份有限公司的流动负债如果占负债总额的比重较高,就可能增加长期负债,进而造成流动负债数量的减少,部分流动资产增加。不仅如此,股份有限公司还要关注长、短期债务的匹配,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拥有合理的负债结构,以发挥债务的最大经济效用,进而协调负债比例,使公司的流动比率不断增强?
(四)适时调整借债比例
篇7
关键词:首募资金;投向;变更;制药公司
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6-0068-04
引言
制药产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无论是营销还是研发等环节都需要有高额的资金投入。面对资金短缺的瓶颈,众多制药企业积极争取利用股票市场来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通过首次公开发行上市(IPO)来从股票市场上募集大额资金。通常情况下,制药企业应当依据招股说明书或上市公告书的预先说明,将募集资金按计划进行投资于本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
一、文献回顾
募集资金的变更通常是指上市公司公开发行股票所募集的资金没有按照招(配)股说明书的有关承诺进行投资的行为[1]。国外文献中对募集资金使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过度投资与投资不足行为[2]、公司的低效率投资行为[3~5]、上市后公司的绩效研究[6]等问题,鲜见对上市公司或特定的制药行业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变更的研究。究其原因在于国外证券市场相对较为健全,对上市公司变更募集资金投向有非常严格的规定,企业若进行变更不仅会经历烦琐的过程,而且会影响投资者的投资信心。
相比之下,中国上市公司的募集资金变更则是非常显著的现象。据统计,1999―2001年间有729家公司进行了新股发行、配股及增发,至2003年12月就有440家公司变更了募集资金投向,变更行为总体上呈现“大面积、高幅度和强频度”的特征[7]。而且从变更的频率和程度来看,实行首发的新上市的公司变更募资投向的现象最为严重[8]。
在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类型方面,不同的研究者提出的分类也各异:根据变更的原因从客观和非客观两个方面可将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类型划分为善意变更和恶意变更[9];根据是否履行法定程序可分为显性变更和隐形变更[10];从变动金额的角度可划分为部分变更和全部变更[1]。此外有研究者将变更的类型分为募集资金、项目取消、实施地点、实施方式、投资方式、投资进度等十九种类型,并发现上市公司发生募集资金的变更主要体现在募资投向、募资金额和实施地点的变更上,上市公司对所募集资金进行变更的类型是有所偏好和选择的 [8]。
募集资金的投向变更牵涉到不同的动因,从外部和内部的角度来分析,外部因素包括政策改变、监管环境、市场变化快和行业环境等;内部因素大致包括公司特征和投资策略的改变、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的角度诸如“投资决策过程缺乏民主”、“对项目的控制和反馈失效”以及“项目管理人员能力不足”[11]。从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的角度来看,客观原因大致有证券市场不完善和投融资体制缺陷等因素、融资成本约束缺失和市场机制约束缺失[1]、投资审批体制不适应实际需要[12]等;主观原因包括公司诚信约束缺失和治理约束缺失,公司经营混乱、管理能力低等原因[13]。有研究者认为对募集资金使用存在误区、项目可行性论证不充分、对当前发行审批制度的规避等是上市公司变更募集资金投向的主要原因[14]。无论是从内外部还是主客观的角度来分析,造成中国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投向变更频发的原因都与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成熟、上市公司治理不规范有直接关系。
在募集资金投向变更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方面,多数研究认为募集资金投向变更对企业绩效有负面作用。有研究发现,当IPO 募集资金被用于主营业务的发展和按照计划投向承诺项目时,资金运用所产生的效益要分别高于资金被用于非主营业务(多元化)、改变资金投向和资金闲置的情况[15]。并且,很多变更资金投向的公司发生了业绩变脸现象[16],因此IPO募集资金投向变更可能是中国A股IPO长期盈利能力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17]。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与样本
为了全面地分析中国制药上市公司的首募资金变更情况,本研究采取二手数据分析的方法。由于首募资金的变更在公司上市后三年内都可能发生,所以选取中国制药产业1993―2006年上市的公司为研究对象。此外,以主营业务为制药业和无数据异常为两项基本筛选条件,最终选取74家上市制药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上市公司的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上市公司年报、变更公告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各年年鉴。数据主要从广发证券实时网上交易系统生物医药板块、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国证券网和中国上市公司资讯网、金融界网等网站等公开的数据获得。
(二)变量编码
由于本研究重点希望对中国制药产业上市公司首募资金投向变更的类型进行分析,因此借鉴既往的研究基础,首先,将募集资金的投向根据其内容分为六大类。各投向类型及编码(如表1所示):
其次,对变更的类型,根据是否涉及首募资金金额将首募资金投向的变更类型分为与金额有关的首募资金投向变更和与金额无关的首募资金投向变更两类。与金额有关的首募资金投向变更共分为21项,其类型及编码(如表2所示):
而与金额无关的首募资金投向变更则包括实施方式的变更(TZFS),实施地点的变更(TZDD),实施地点/实施方式的变更(TZDDFS)和进度迟缓(SSJDCH)四种变更类型。
三、结果
(一)数据结果
从整体样本分析,74家上市制药公司发行总市值为2 425 691.17万元,扣除发行费用募集资金净额为2 355931.28万元,承诺投资总金额为2 501 326.03万元。样本公司承诺投资金额与实际投资金额的对比(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与承诺金额相比较,生产类和业务拓展类的降幅较大,而资本运营类增幅较大。在生产类中,扩建生产线/生产项目/公司/工厂/车间增加的变更金额数值最大,为208 918.28 万元,投入技术改造金额减少142 007.95万元。在业务拓展类中,与制药业务相关的投向类型募集资金减少投入64 668.40万元;此外在研发上也存在减投的情况。相反,在资本运营类中补充流动资金增加了33 337.29万元的募集资金投入。
在具体的变更类型方面,样本公司中有八类变更类型未有发生,包括减少项目募集资金投资/实施地点的变更、减少项目募集资金投资/实施方式的变更、减少项目募集资金投资/实施地点/实施方式的变更、增加项目募集资金投资/实施地点的变更、增加项目募集资金投资/实施方式的变更、增加项目募集资金投资/实施地点/实施方式的变更、减少某投向资金增资到其他项目/实施地点的变更、以及减少某投向资金增资到其他项目/实施方式的变更。除此八项外,样本公司发生首募资金变更的情况(如表3所示)。
(二)结果分析
1.变更样本数量及总金额分析。在1993―2006年间上市的74家样本公司,64家样本上市制药公司发生了变更,占样本总数的86.49%,可见变更比例较高;仅有10家上市制药公司未发生变更,这其中还包括两家公司在年报公告方面不规范以至未能找到其变更的公告。
2.变更类型统计分析。在与变更金额有关的变更类型中,项目取消/投向变更(33家样本)、项目结束/结余资金投向变更(21家样本)、增加项目募集资金投资(21家样本)、资金闲置/资金投向变更(15家样本)、项目中止/投向变更(12家样本)等变更类型发生变更的公司数量较多,变更次数也较多。
3.资金闲置严重。对项目暂缓、取消、中止、结束变更类型而产生的闲置募集资金进行加总统计,闲置资金总额为45 506.19万元,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募集资金在没有投资项目的情况下被上市公司充作流动资金。资金的闲置这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募集资金使用不规范之风。有上市公司在逐步投入募集资金的过程中也产生大量的资金闲置,大量闲置的资金为公司进行短期投资购买国债、委托理财、再次投入股市等提供了温床。片仔癀在上市当年即2003年便利用1亿元闲置募集资金购买国债等短期投资,至2007年底仍有6 000万人民币无法追回。
4.增资并购方式较多。在扩建生产线/生产项目/公司/工厂/车间66项投向变更中,有20项是通过增资并购等方式完成变更。通过并购这种实施方式,较简单,且能快速扩大公司的生产规模,相对于公司亲自新建和改建项目时间成本要小。但也增大了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可能性,同时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也可能会对供求状况产生影响,若出现供大于求,反而会影响公司的收益。
讨论
中国上市制药公司在研发、营销等投向上首募资金的投入远远低于在技术改造、扩建生产线/生产项目/公司/工厂/车间等生产类项目上的投资。在项目取消/投向变更、项目结束/结余资金投向变更、资金闲置/资金投向变更、项目中止/投向变更等类型上公司变更的数量和次数较多。而且有近一半的样本公司存在募集资金投入进度迟缓问题。有的上市制药公司会利用变更将募集资金转为收购子公司的资产,通过发行股票溢价所得帮助子公司实现套现。总之,对制药企业核心的研发和营销投入的忽视表明对制药公司募集资金的管理还存在问题。
从政府监管部门的角度来看,应加强对上市公司投向变更的法律约束,加强对募集资金账户的监管力度,确保专款专用,禁止挪用为购买债券、委托理财、进入股市等操作。对公司而言,高效的使用首募资金会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应完善公司治理、提高管理水平。如果公司对制药产业有总体宏观的视野,能真正把握行业的发展态势,发现制药行业潜在的利润点,对原承诺投资项目进行充分调查分析,股票市场上出现投向变更的公告将大大减少,不仅可以体现出企业信誉和战略决策能力高低,而且股票市场资金优化配置的功能才会实至名归地得以发挥。
参考文献:
[1]郭昱,顾海英.首发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的影响因素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8,(11):128-130.
[2]Jensen,M. Agency Costs of Free Cash Flow,Corporate Finance and Takeovers[J]. 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1986,(76):323-329.
[3]Myers,S. C. ,Majluf,Corporate Financi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When Firms Have Information that Investors Do not Have[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4,(13):187-221.
[4]Narayanan,A. On Being A Machine(Volume 1):Formal Aspects of Artificical Intelligence[M]. Ellis Horwood,1988.
[5]Fischer,E.,R. Heinkel and J. Zechner. Dynamic Capital Structure Choice: Theory and Tests[J].Journal of Finance,1989,(44):19-40.
[6]Jay R.Ritter. The Long-run Performance of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J].Journal of finance,1991,(46):3-27.
[7]翟春燕,张为国.募集资金变更与公司治理[J].财政研究,2005,(5):59-61.
[8]胡岚.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的现状及动因分析――基于上市公司2007年的数据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8,(10):237-238.
[9]刘勤,陆满平,寻晓青,何才元.变更募集资金投向及其监管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2,(1):35-40.
[10]刘少波,戴文慧.中国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研究[J].经济研究,2004,(5):88-97.
[11]肖钢.上市公司募集资金闲置与投资绩效低迷之关联性研究――基于调查问卷的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8,(2):67.
[12]朱武祥.募集资金投向“变脸”探析[J].科学决策,2002,(9):41-46.
[13]何进日,江伟.论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战略[J].工业会计,2002,(10):45-47.
[14]刘志杰,姚海鑫.上市公司变更募集资金投向的动机及监管博弈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9,(1):49-56.
[15]薛爽,杨静.上市公司IPO募集资金投向、使用效率[J].会计与财务,2006,(1):1-28.
篇8
【关键词】股利政策 上市公司 现状分析 对策
一、研究背景
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是公司价值最大化中的关键一环,而对于投资者而言,也是获得投资回报的重要途径自1961年美国财务学家莫顿・米勒Miller和经济学家弗兰克・莫迪格里亚尼Modigliani共同发表了题为《股利政策、增长和股票价值》的论文,提出了“股利政策无关论”的观点以来,西方学术界的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公司股利政策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税差理论、信号理论、成本假说等理论我国的学者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紧跟西方前沿,结合我国的实际,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然而中国证券市场与西方成熟市场存在很大差别,近几年来,发放现金股利的上市公司有增多趋势,并成为主流分配形式之一,因此本文选取现金股利政策作为研究主体,检验其是否是一种有效的信息传递机制,得出的结果表明目前,在中国股票市场上,现金股利不能成为有效的信号传递工具,不能引起公司股票价格的升高或降低,投资者也不能由此获得超额收益,现金股利政策并不具有信号传递作用。本文针对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实际问题对改善上市公司股利政策提出一定的建议。
二、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问题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中存在的种种不规范、不合理的现象主要是由影响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决策目标和决策行为的深层次体制性因素造成的。股市运行不规范,市场不成熟。我国的证券市场是新兴市场,与西方国家截然不同的是,我国股市更多地表现为股票股利与股价正相关,现金股利与股价负相关,一些连续派现且股利支付率较高的公司股价表现平平。上市公司粉饰报表,利润质量不高。我国上市公司大量通过盈余管理粉饰报表,使报表利润和企业的真实盈利能力脱节而无利可分。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年报披露的业绩情况看,部分公司通过以前年度减值准备冲回、补贴收入、处置资产收益和短期投资收益等方式增加盈利,其实际盈利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可能为负值。股利分配决策不科学,随意性较大。由于中国股市的投机性较强,与资本利得相比股利收益极为有限,因此股东对股利的重视程度不高,造成部分上市公司轻视股利政策,不注重研究和分析股利政策对股东、企业、股价以及股市的多方面影响,股利分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还有一些上市公司不论是否真正需要,总是想从股民手里“圈钱”,有的经理、老总认为手头资金越多越好,还有的公司认为只要有了钱不怕没有好项目。于是这些上市公司便有了少分红、甚至不分红, 或只送红股不分红利的分配方案。上市公司收益状况不佳。我国股市多数上市公司的收益呈现刚上市时良好,以后慢慢变差的现象,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盈利持久性较差。现在企业改制名不符实,虽然公司通过上市筹集了资金但相应的管理难以跟上,根本很难盈利更无力支付股利。除少数盈利企业将当年实现的收益全部留存企业用于扩大再生产外,大部分盈利企业实现的净利缺乏充分的现金保障。
三、对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思考和建议
公司在制定股利分配政策时, 不仅仅是公司内部的财务管理问题。特别是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直接影响到广大中小股民的利益, 那么规范股利分配势在必行。
(1)审计单位的经济利益与被审计单位彻底分离。真实的会计信息是建立在严格而独立的外部审计制度基础之上的。审计对会计的行为、上市公司行为具有监督作用。上市公司的年度报表通常要求通过审计, 但是长期以来审计公司的切身利益与被审计单位密切联系到了一起, 使本来公正客观的审计报告在利益的驱动下使假帐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将审计单位的经济收入与被审计单位脱离, 并辅之以严格的审计错误法律责任追究制度, 才能保障审计的客观公正性。
(2)建立健全的退市制度, 抑制过度的投机。中国的上市公司进入证券市场不容易, 而一旦进入之后就算严重亏损甚至存在着严重的违规行为, 一般也不会退出证券市场。特别是“借壳上市”成了ST 公司的救命稻草, 退市后经过一番所谓的“重组”又可以粉墨登场, 继续大展“圈钱”之鸿图伟业。这种现象扰乱了证券市场秩序。建立起完善的、名符其实的退市制度已经是势在必行。
(3)加强证券立法。我国的证券立法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得到了逐步的完善。但是远远不够的。在完善责任体系方面, 监管机构的执法权、民事赔偿中的股东代表诉讼和集团诉讼制度, 证券投资者保护机构和行业自律组织机构等方面, 仍需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行业的规章制度建设。
(4)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当前要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就要彻底消除“一股独大”的局面,解决国有股减持问题,加快产权多元化进程,使上市公司股利政策能真正反映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5)提高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我国上市公司制定股利政策时,主要考虑的是本期及以后各期的盈利能力。我国上市公司一般都是各行业的佼佼者,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其利润水平应该远高于同行业的平均利润水平。事实上,除少数上市公司呈现高速发展以外,大多数上市公司的盈利潜力还有待挖掘。企业上市以后的核心问题是要善于资本经营、开拓主营业务、提高盈利水平和盈利能力,才会为股东的投资创造丰厚的回报。
参考文献:
[1]原红旗.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分析[M].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黄义香.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东疆学刊.2008,(07).
篇9
我国证券市场经过二十年的风雨,目前已成为一个规模日渐壮大、地位日益显著的大市场。然而在我国,证券市场毕竟是一个新兴市场,在其发展的历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如会计信息质量问题而引发的投资风险,上市公司、中介机构等市场参与主体对中小投资者的恶性误导,导致中小投资者利益严重受损等。帮助中小投资者利用会计信息,识别投资风险并有效的控制风险,维护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是本文论述的基点。
一、认识现状,培养中小投资者维权的意识
中小投资者自我维权意识是投资者保护机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中小投资者维护行使自己的权利,一般体现在行使投票权上,而行使权利的意识往往与投资组合有着密切关系。证券所有权的分散对风险承受的最优配置是有益的,但其结果是证券持有者通常过于多样化地拥有公司的股票,以至于对某一特定公司没有多少行使权利的兴趣。中小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只是考虑通过实施的投资组合来降低投资风险,但对投资某一特定公司行使投票权却没有足够的兴趣。
中小投资者维权意识差,缺乏行使权利的动机,固然与组合投资存在着一定的关联,但问题的症结还是应该归因于历史上的“一股独大”。虽然广大中小投资者拥有法律上的投票权,但股权分置使得流通股股东的投票权成为一种摆设。由于大股东所控制的董事会、股东大会等集体决策的组织机构,往往对中小股东投票权的行使规定了许多歧视性的限制性条款(如所持股票必须达到一定比例,比如5%),或对由中小股东所提出的提议不予表决等,也使得广大中小股东不仅在理论上“不愿行使”投票权,而且也在现实中“不能行使”投票权。即便是中小股东行使了自己的权利,实际上也不能对公司的决策构成实质性的影响。
中小投资者是证券市场存在和发展的根基,正是他们的积极参与才会有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对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关系到证券市场是触礁搁浅还是继续远航的大问题。通过提高中小投资者的素质对他们维权意识加以引导,中小投资者一旦具有了丰富的投资知识和法律知识,就可以拿起法律武器行使自己的权利,从而间接的推动上市公司质量的提高,也会使证券市场稳定的向前发展。
二、正确引导,让中小投资者理性投资
证券投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对客观存在的风险是可以控制的,但要有一定的基本前提:投资者必须具有理性的投资行为。从现实情况看,证券投资的风险损失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而投资者本身的错误决策和错误的投资行为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投资者的非理往往表现为,缺乏利用会计信息的智慧型的投资和风险识别和防范技巧,由于一味盲目的模仿他人、随行就市的羊群式交易行为而诱发泡沫市场,以至于错误的判断证券质地和投资回报率。一个正确的投资理念和理性的投资行为,可以引导投资走向成功之路,而错误的投资决策和非理性的投资行为,则可以使客观存在的投资风险变为既成事实。非理会严重的妨碍证券合理价格的形成,降低证券市场的效率。
中国的投资结构极不合理,在A股中70%是由中小投资者持有,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投资总额上,庞大的中小投资者构成了当前中国证券市场的基础。而且从现行的经济、金融政策及证券市场的运行状况来看,个人投资者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会占有比机构投资者多的多的市场份额。
然而,以个人投资者为主的证券市场往往倾向于过度投机和短期行为,市场的稳定性较差。市场上大量的个人投资者,常常是自发形成的并表现为非理性的特征,从而导致了意见和行动的传染。他们依靠“消息市”、“政策市”提供的各种小道消息和政策做出决策,缺乏对会计信息的分析能力和对投资风险的承受能力,表现出各种偏激和情绪化特征,其投资行为往往无依据可言,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呈一时冲动。
在国外成熟的证券市场中,投资者则是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个人投资者相对较少,入市资金以养老基金、开放式基金、保险基金等机构投资基金为主,股价不容易被主力所操纵。而中国的机构投资者主要是由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证券公司和法人公司等组成,投资基金占少数。这些投资者入市以自营为目的,资金来源极不稳定。种种迹象表明,在现有的市场结构下机构投资者自身的行为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异和扭曲,他们不仅没有引导中小投资者正确的使用会计信息,从而有效的稳定市场,反而助长了市场投机,对市场波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能否对中小投资者非理予以矫正,使他们能够充分地利用会计信息,并结合丰富的投资知识和法律知识,最大限度地维护自身的利益,这里有两种观点。其一,一些观点认为,当把所有中小投资者看着是一个群体来考察时,由于新老投资者总是在不断地新陈代谢,致使投资者整体的素质难以提高,投资者非理性投资行为必然会持久化。此外,投资者与公司经营者共振作用也难以改变非理性投资行为。其二,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无需刻意矫正投资者的非理。他们认为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性不会构成影响资本市场效率的重大障碍。虽然投资者对公司的真实业绩并不一定感兴趣,习惯于搭便车和进行短期炒作,但由于非理性投资者以及短期投资者正好是使老练成熟的理性投资者得以套利的“小绵羊”,因此,他们的损失自然会迫使他们最终退出市场。
从以上的两种观点可以看出,有限理性的投资者,参与证券市场交易行为及其后果,但却不主张改变现状,而是顺其自然,让中小投资者自生自灭,要知道中小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呈现过度反应的倾向,在相当程度上会加剧证券市场的震荡,最终影响整个市场的交易,更谈不上保护其利益。为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中小投资者,加以正确引导,保护其利益,建议如下。一是为中小投资者理性投资创造良好的经济法律环境。政府部门在制定证券市场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时,应具有前瞻性、稳定性、延续性和透明度。在法律制度中应充分体现鼓励长期投资的理念,比如可以采用鼓励长期股票投资的税收制度来限制股票市场中的短期炒作行为,让中小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前景树立信心,从而减少中小投资者的盲目冲动性和过度的投资行为。同时,证券监管部门要规范和监督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最大程度地避免上市公司虚假会计信息可能对中小投资者造成的伤害,比如可以开设中小投资者维权热线,制定“打击会计信息欺诈有奖举报实施细则”,并通过媒体对社会公告,鼓励全社会对会计信息欺诈进行监督、举报。二是为中小投资者理性投资创造稳定的经济政策环境。政府部门应尽可能减少政策风险对市场及中小投资者行为的震荡,避免“政出多门、朝令夕改”的现象,使政策更接近投资者的心理认同,减少政策对证券市场和投资者行为的过度干预,使中小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向着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三是为中小投资者理性投资创造优越的人文环境。证券监管部门或中介机构要担负起积极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的任务,可以考虑设立维护中小投资者权益的民间组织。
篇10
摘要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如何生存和发展,这是每个企业都将面临的问题。财务风险作为一种信号,能够全面综合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要求企业经营者进行经常性财务分析,防范财务危机,建立财务风险识别及评估体系,进行适当的财务风险控制。
关键词金融危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
在由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席卷世界时,我国国有企业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于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国内企业现行的财务管理制度中,缺乏对于各类风险的有效预测和监控,导致我国企业在金融危机背景下难以及时进行财务策略的调整,难以抵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一、国有企业面临的财务困境
1.融资担保难,资金紧缺
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企业融资渠道狭窄,常用的银行贷款的模式也因金融机构银根紧缩变得难以为继,在当前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市场波动下,国有企业融资困境更加凸显。主要表现在:大部分国有企业信用等级较低,不具有规模优势,融资成本高、风险大;大部分国有企业内部缺乏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战略,融资渠道开拓困难。
2.管理模式僵化,资金控制力量薄弱
国有企业内部长期形成的内部职责不分,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管不严,会计信息失真等不良现象,并没有因为金融危机的发生而有所缓解。现金闲置、资金流失或者严重负债致使企业陷入严重的财务困境,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是企业现金流的中断,财务危机爆发而使企业倒闭。另外,大多数国有企业在投资上过分依赖贷款,企业为了尽快回收资金,迫求短期投资目标,对投资可行性研究和长远筹划不足,进而盲目投资,造成资金的流失和企业效益的降低,形成了企业财务管理的恶性循环。
3.新形势引入新困境
国有企业处于日渐规范的市场竞争中,同金融机构、投资者和其他企业之间的联系和融合越来越紧密,参与国际贸易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因此,受到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的影响因素也越来越多。当前的金融危机形式给我国国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国际经济萧条,商品流通和市场需求减少,消费萎缩,企业业务和利润下滑;国有企业面临着金融风暴后的管理危机和资金运营危机,企业的管理变革,企业运营成本、管理成本急剧上升,而企业效益却在不断下滑,这种内部危机在外部危机的冲击下将被激活,并把企业拖入内外交困的境地,给自身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严重威胁。
二、构建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企业生存和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了首要目标,而要想实现健康成长和持续经营,在整体战略部署下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财务战略显得至关重要。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国有企业应看到成长和变革的契机,通过加强财务管理,对企业外部和内部资源重新整合利用,调整整体战略布局和财务战略规划。
1.树立“全员财务”的观念
企业领导重视财务的着眼点是决策、组织和协调,决策主要是宏观方面、战略方面的。在协调上既要关注协调企业与投资人、债权人、国家、银行、社会监督部门等错综复杂的关系,还要关注协调企业内财务部门与其他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企业领导改善财务管理的主要手段应包括: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机构,配备具有良好素质的财务人员;制定与完善先进、严格的财务制度、科学可行的考核与奖惩办法;明确企业的管理方针、财务政策。
2.加强财务战略的创新,解决融资困境
(1)国有企业财务管理观念创新。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是企业为适应环境变化而对财务管理要素所作的重新选择。国有企业管理模式僵化,阻碍了企业的迅速发展,财务管理的创新可以推动国有企业的全局管理创新模式。国有企业财务管理观念的创新必须结合自身的生命周期特点,利用市场机会,把握经济动态,争取在财务治理、财务制度、财务控制、风险防范等方式上进行创新,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融资模式的创新。一方面,通过对自身企业内部信用政策的制定、信用治理、信用信息渠道的拓展等提升自身信用等级,向外部投资者、客户等相关利益者提供企业信用状况的信息,有效缓解与各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态,并与银行、投资商之间培养良好的财务关系和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和技术创新积极创新国有企业融资方式,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市场意识和风险管理意识,为国有企业的信用状况提供内部或外部的保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信用风险,进而增强了企业的融资能力,缓解国有企业的融资困境。
3.生产经营管理以预算为中心
企业要建立全面预算制度,包括财务预算(即成本,费用资金,盈亏及货币收支预算)、营业预算(即生产销售,采购,人工费预算等)和专门决策预算(如技改,购置固定资产等),并使全面预算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保证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
4.成本管理以环节控制为中心
环节控制是根据系统论和控制论原理提出来的。具体地说,成本管理必须按照这样的秩序分别进行控制,才是全员、全面、全过程且有效的成本管理,即设计成本的控制――采购成本的控制――生产成本的控制(即在制定合理的单位消耗定额前提下,应将指标分解到班组或个人,实行二级和三级核算制,把责任会计与成本会计相结合进行核算,以保证有序且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三、结语
国有企业应正确面对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从中看到危机所潜藏的新的出路和机遇,积极探索企业财务管理新模式和财务战略的新路径,明确自身财务战略定位,变革僵化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政府政策和资源,突破外部环境束缚,增强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汪庆国.探索解决我国国有企业融资难的途径.企业研究.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