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投资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15:50: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债券投资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债券投资论文

篇1

笔者认为,按债券还本付息方式不同,企业债券投资可以分为很多种,通常有分期付息、一次还本的债券投资和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债券投资等两种。对于分期付息、一次还本的债券投资,有时取得时的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相等,但是在后续持有期间发生减值损失后形成了该债券投资摊余成本的利息调整额;有时取得时的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虽然有差额(包含溢价或折价、相关交易费用等),但是在后续持有期间资产负债表日计算该债券投资摊余成本时不一定总是对此差额进行摊销(调整减少),特别是在后续持有期间发生减值损失后计算该债券投资摊余成本时往往是对此差额进行转回处理(调整增加)。因此,CAS22第十三条规定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下的第(2)项调整内容应当改为:“(2)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调整形成的累计调整额”。对于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债券投资,在后续持有期间资产负债表日计算该债券投资摊余成本时还应当考虑应收未收的债券利息,其通常记入该债券投资的“应计利息”明细科目;对于分期付息、一次还本的债券投资,有时由于债券发行方的原因而无法收回分期债券利息,其通常记入“应收利息”科目。在这些情况下,在计算该债券投资摊余成本时也应当将其予以考虑。金融企业贷款的摊余成本计算也是这样。因此,CAS22第十三条规定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还应当增加一项调整内容,即“(4)加上应收未收的利息”。例1:甲公司于2011年1月1日从证券市场上购入A公司于2010年1月1日发行的公司债券10万张,并且有能力将其持有至到期。该债券面值为100元、期限为4年、票面利率为4%、单利计息、到期日一次性还本付息。甲公司购入债券时实际支付价款为1002.01万元,其中支付相关费用10万元。合同约定,A公司在遇到特定情况时可以将债券赎回,且不需要为提前赎回支付额外款项。假定甲公司在购买该债券时,预计A公司不会提前赎回,且不考虑其他因素。甲公司对外提供年度财务报告。要求:编制甲公司从2011年1月1日至2014年1月1日有关上述债券投资业务的会计分录(分录中的金额单位用万元表示,且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下同)。2011年1月1日,甲公司计算该债券的实际利率为i,则:l002.01=(40×4+1000)×(1+i)-3,由此得出:i=5%。(1)2011年1月2日,取得A公司债券时,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000、——利息调整2.01;贷: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1002.01。(2)2011年12月31日,计算该债券利息时,应确认该债券的票面利息(未到期利息)=1000×4%×1=40(万元),应确认该债券的实际利息=(1000+2.01)×5%×1=50.10(万元),应确认该债券实际利息的调整额=50.10-40=10.10(万元)。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40、——利息调整10.10;贷:投资收益50.10。(3)2012年12月31日,计算该债券利息时,应确认该债券的票面利息(未到期利息)=1000×4%×1=40(万元),应确认该债券的实际利息=(1002.01+40+10.10)×5%×1=52.61(万元),应确认该债券实际利息的调整额=52.61-40=12.61(万元)。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40、——利息调整12.61;贷:投资收益52.61。(4)2013年12月31日,计算该债券利息时,应确认的未到期债券利息=1000×4%×1=40(万元)。由于是最后一期,为了消除计算尾差的影响,采用“倒挤”方法确认该债券本期投资收益。即先计算该债券最后一期实际利息的调整额=40-(2.01+10.10+12.61)=15.28(万元),再计算其实际利息=40+15.28=55.28(万元)。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40、——利息调整15.28;贷:投资收益55.28。(5)2014年1月1日,该债券到期,收回投资时,借: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1160;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000、——应计利息120、——利息调整40。

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明细科目的设置

企业会计准则“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中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可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类别和品种,分别“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公允价值变动”等进行明细核算。其中“公允价值变动”明细科目既核算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额,又核算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减值损失额。笔者认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这种明细科目的设置逻辑不够清晰,因为它无法明确地显示资产负债表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额和减值损失额分别是多少。这势必会给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的实际利息收入的确认带来麻烦。摊余成本属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范畴,减值损失是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结果;而公允价值变动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结果,即公允价值变动不影响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摊余成本。虽然CAS22应用指南也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可以单独设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科目,但是这种科目设置一方面与CAS22第三十二条“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且不扣除将来处置该金融资产时可能发生的交易费用”的规定不够协调,另一方面也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减值不适用CAS8”的规定不够协调。因此,为了方便地计量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摊余成本和公允价值,应当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下增设一个“减值准备”明细科目,用来专门核算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减值损失额,而“公允价值变动”明细科目只用来核算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额。这样,在资产负债表日,不仅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减值准备”等四个明细科目余额的代数和体现其摊余成本,而且“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余额(即“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减值准备”、“公允价值变动”等五个明细科目余额的代数和)也体现其公允价值,与对其按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的规定协调一致。可见,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而言,其账面价值(一旦以公允价值计量后,公允价值就变成了账面价值)=摊余成本±公允价值变动。

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损失的会计处理

篇2

论文关键词:事业单位,投资

一、事业单位:

是指主要通过生产精神产品和提供各种劳务的形式直接或间接地为上层建筑、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的接受国家行政机关领导的单位。如,工业、商业、交通事业单位;农业事业单位;文化、科学、卫生等事业单位;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事业单位等。

二、事业单位会计

是指核算和监督事业单位资金的增减变化及其结果的专业会计。

三、事业单位对外投资

是指事业单位利用闲置的货币资金、利用实物、无形资产等方式向其他单位的投资,以获得经济利益的行为。按照投资对象分为:

1、债券投资

是指事业单位购入其他单位发行的各种债券(如,国库券、国家重点建设债券、金融债券和公司债券等)

2、经营投资(相当于企业的其他投资)

是指事业单位与其他单位共同出资,组成合资(或者联营)实体的对外投资。

需要指出的是,在《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中,没有对事业单位的对外投资按期限划分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是因为事业单位经济活动主要从事的是非盈利性活动。

四、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科目设置

1、设置“对外投资”科目

该科目属于资产类科目论文提纲格式。借方登记对外投资的增加额;贷方登记对外投资的减少额;余额在借方财务管理论文,表示对外投资的期末结存额。

2、设置“事业基金”科目

这个科目的设置体现了事业单位会计在处理投资业务时的自身特点。

该科目属于净资产类科目。事业基金是事业单位拥有的、非限定用途、由事业单位自行支配的给余资金。它起着蓄水池的作用,以后年度如果收入大于支出则继续转入增加事业基金;如果支出大于收入,则用以前年度的事业基金弥补其差额。

该科目贷方登记事业基金的增加额,借方登记事业基金的减少额;余额在贷方,表示事业基金净结余额。

“事业基金”科目下设“一般基金”和“投资基金”两个明细科目。

(1)“事业基金—— 一般基金”明细科目核算历年滚存结余资金、接受捐赠等。

我个人在工作中的体会是:事业单位在动用资产类的货币资金、存货、无形资产等投资时,也要同时动用净资产类的“事业基金——一般基金”。

(2)“事业基金—— 投资基金”明细科目核算对外投资部分的基金。

我个人在工作的体会是:事业单位的“对外投资”这项资产,所占用的是“事业基金——投资基金”。

3、设置“固定基金”科目

该科目属于净资产类,核算事业单位掌管的固定资产所占用的基金。贷方登记因固定资产增加所形成的固定基金增加额;借方登记因固定资产减少所引起的固定基金减少额;余额在贷方,反映事业单位掌管的固定资产所占用的基金。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所以“固定基金”余额反应的不是固定资产的净值,而是固定资产原

五、事业单位投资业务账务处理

(一)债权性投资

【例1】 2007年3月1日,G大学开出转账支票203 000元,购入利隆公司发行的3年期债券,债券面值为200 000,年利率为9%,每年年末付息1次。2008年4月1日,将持有利隆公司的债券全部转让给其他单位财务管理论文,实际取得价款为205 000元,款项存入银行论文提纲格式。

⑴C大学购入债券时:

借:对外投资——白云公司债券203 000

贷:银行存款203 00

同时,调整事业基金明细账:

借:事业基金——一般基金 203 000

贷:事业基金——投资基金203 000

⑵2007年12月31日收到利息时:

利息额=200000×(9%&pide;12)×10个月=15 000(元)

借:银行存款15 000

贷:其他收入——债券利息15 000

⑶2008年4月1日将债券转让转让时:

借:银行存款205 000

贷:对外投资——白云公司债券203 000

其他收入——投资收益2 000

(二)经营性投资

事业单位的经营投资(即其他投资)一般采用“成本法”核算,即期末对外投资的账面价值按投资时的原始成本反映。

对外投资时,应区分不同的投资方式进行账务处理:

1、 以货币资金对外投资时:

借:对外投资

贷:银行存款

同时,

借:事业基金——一般基金

贷:事业基金——投资基金

2、 以固定资产对外投资时:

借:对外投资 (按评估、合同、协议确认的价值)

贷:事业基金——投资基金(按评估、合同、协议确认的价值)

同时,

借:固定基金(按账面原价)

贷:固定资产(按账面原价)

【例2】D大学像秀华联营公司投入1台旧设备,账面原价值20 000元(未提折旧)经投资各方协议确认的价值19 000元。

借:对外投资19 000

贷:事业基金——投资基金19 000

同时,

借:固定基金20000

贷:固定资产 20 000

3、 以无形资产对外投资时:

⑴借:对外投资(评估、合同、协议确认的价值)

贷:无形资产(账面原价值)

事业基金——投资基金(评估、合同、协议确认的价值>账面原价值)的差额

同时,

借:事业基金—— 一般基金(无形资产账面原价值)

贷:事业基金——投资基金(无形资产账面原价值)

⑵借:对外投资(评估、合同、协议确认的价值)

事业基金——投资基金(评估、合同、协议确认的价值<账面原价值)的差额

贷:无形资产(账面原价值)

同时,

借:事业基金—— 一般基金(无形资产账面原价值)

贷:事业基金——投资基金(无形资产账面原价值)

【例3】E大学以场地使用权向宏利联营公司投资,该土地使用权的账面价值为80000元,各方协议确认的价值为90000元。

借:对外投资90 000

贷: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80 000

事业基金——投资基金 10 000

同时,

借:事业基金——一般基金 80 000

贷:事业基金——投资基金80 000

4、以材料对外投资时,应区分一般纳税人的事业单位和小规模纳税人的事业单位来处理:

⑴一般纳税人的事业单位对外投出已作增值税进项税额处理的材料时:

1)借:对外投资(合同、评估、协议确认的价值)

贷:材料(不含增值税的账面金额)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事业基金——投资基金[对外投资(合同、评估、协议确认的价值)>材料(不含增值税的账面金额)+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的差额

同时,

借:事业基金—— 一般基金(材料的账面价值)

贷:事业基金——投资基金(材料的账面价值)

2)借:对外投资(合同、评估、协议确认的价值)

事业基金——投资基金[对外投资(合同、评估、协议确认的价值)<材料(不含增值税的账面金额)+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的差额

贷:材料(不含增值税的账面金额)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同时,

借:事业基金—— 一般基金(材料的账面价值)

贷:事业基金——投资基金(材料的账面价值)

【例4】F大学向金利联营公司投入一批多余的经营用材料财务管理论文,账面成本10 000元,原已入账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为1 700元。协议确认价值15 000元,增值税销项2 179.49元[15 000&pide;(1+17%)×17%]。该大学为一般纳税人。

借:对外投资 15000

贷:材料10 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 179.49

事业基金——投资基金2 820.51

同时,

借:事业基金—— 一般基金 10 000

事业基金—— 投资基金 10 000

⑵小规模纳税人的事业单位对外投出材料(已含增值税)时:

借:对外投资(合同、评估、协议确认的价值)

贷:材料(含增值税的账面金额)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

事业基金——投资基金[对外投资(合同、评估、协议确认的价值)>材料(含增值税的账面金额)+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的差额

同时,

借:事业基金—— 一般基金(材料含增值税的账面价值)

贷:事业基金——投资基金(材料含增值税的账面价值)

2)借:对外投资(合同、评估、协议确认的价值)

事业基金——投资基金[对外投资(合同、评估、协议确认的价值)<材料(含增值税的账面金额)+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的差额

贷:材料(含增值税的账面金额)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

同时,

借:事业基金—— 一般基金(材料含增值税的账面价值)

贷:事业基金——投资基金(材料含增值税的账面价值)

【例5】G中学(为小规模纳税人)向金鑫联营公司投入一批多余的经营用材料,账面成本10 300元(含增值税)。协议确认价值15 000元。

借:对外投资 15000

贷:材料10 3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4.37 [15 000&pide;(1+3%)×3%]

事业基金——投资基金4695.63

同时,

借:事业基金—— 一般基金 10 300

事业基金——投资基金 10 300

(三)投资期内收到分派来的红利时,按实际收到的金额

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收入

(四)收回投资的账务处理

1、借:银行存款(实际收回额)

贷:对外投资(账面投资成本)

其他收入(实际收回额>账面投资成本)的差额

同时,

借:事业基金——投资基金(账面投资成本)

贷:事业基金——一般基金(账面投资成本)

2、借:银行存款(实际收回额)

其他收入(实际收回额<账面投资成本)的差额

贷:对外投资(账面投资成本)

同时,

借:事业基金——投资基金(账面投资成本)

贷:事业基金——一般基金(账面投资成本)

限于篇幅,举例从略。

篇3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券;信用风险溢价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地方政府建设性资金缺口不断扩大,地方政府债务不断增加。1994年的《预算法》和《担保法》规定地方各级预算不列赤字,未经国务院批准,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债券,国家机关和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不得作为担保人。为规避相应的法律法规,各地方政府选择向银行借款、构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方式募集资金。这些融资方式带来了很多问题,例如债务规模难以控制,债务风险难以度量,债务偿还主体不明确等。2008年,我国政府提出了4万亿的投资计划,其中中央政府投资1.18万亿,其余2.82万亿由地方财政和社会资金作为配套资金投入。为了筹集配套资金,两会决定从2009年开始由财政部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并由财政部代为还本付息。到现在为止,地方政府债券已经发行了四年,其中2009年、2010年、2011年各发行2000亿,2012年发行2500亿。各省的发行额度由财政部在综合考虑各省的建设需要、经济情况的基础上核准。2011年起上海、浙江、广东、深圳在财政部规定的额度范围内试行自主发行政府债券。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这对我国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不仅为地方政府提供了新的融资方式,也为我国的债券市场提供了新的投资品种。通常,发债主体的财政状况能反映其违约概率,投资者对不同违约概率要求不同的补偿,也就是不同的信用风险溢价。在一个有效的债券市场中,我们能通过债券的价格看出债券发行主体的财务状况。因此,地方政府的财务状况与其债券的价格有一定的影响,我国各省的财政实力有较大差异,各省政府债券的信用风险溢价是否有区别?财政状况对信用风险溢价有无影响?本文将对此作出解答。

二、文献综述

国外研究信用风险溢价的方法有很多,主要可以归结为两类:结构模型和简化模型。结构模型起源于Black和Scholes(1973),Merton(1974),建立在对称信息假设的基础上。简化模型起源于Jarrow和Turnbull(1992),随后由Madal和Unal(1998),Jarrow和Turnbull(1995),Duffie和Singleton(1999)等发展。简化模型建立在非对称信息假设的基础之上,比结构模型更符合现实情况。本文采用简化模型,并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的实际情况,对简化模型加以修正,构建了本文的模型。LudgerSchuknecht,Jurgen von Hagen,Guido Wolswijk通过对加拿大、德国的地方政府债券的信用风险溢价进行研究发现地方政府的财务状况对信用风险溢价有显著作用。

国内对信用风险溢价的研究起步较晚,开始主要集中在对企业信用风险溢价的探讨上。2007年允许公司发行债券后,公司债券的风险溢价也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学者们主要是用国外成熟的模型测量我国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的信用风险。如何大喜(2012)用贴现函数模型对54种公司债券2010年的月度数据进行了信用风险溢价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公司债券信用风险的特征,并对提升我国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李海刚在其硕士论文中运用Merton模型分析并计算了24种公司债券的违约风险溢价。史慧(2006)利用债券定价公式及莫顿结构模型推导出了信用风险溢价的度量公式,然后对7只企业债券进行实证分析并考查了公司杠杆率、公司资产波动率、债券到期期限对信用风险溢价的具体影响。由于地方政府债券从2009年才开始发行,至今才发行了四年,数据时间跨度还较短,因此暂时没有发现地方政府债券的风险溢价这方面的研究资料。

三、模型及变量

根据这些国债,我们用线性插值法算出了每一只地方政府债券的基准利率,从而得到了信用利差(见图1)。由于债券发行时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公众无从获知,投资者应该是根据地方政府上一年度的财政状况做出的投资决定,因此,我们采用债券发行时间的上一年度的财政数据来衡量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BBB+级企业债券和国债的到期收益率、3个月的Shibor利率均来自于wind数据库。

五、实证结果与分析

通过F检验,Hausman检验,结果显示应该选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经查询,发现地方政府债券中除了新疆省发行的债券有半年交易记录以外,其他地区的债券均没有交易数据。鉴于此特殊情况,在模型中去除流动性指标再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除五年期样本的第二列为混合回归,其他均为个体固定效应模型。使用各组的统计结果和F值见表2,故得出以下结论:

(一)债务指标X回归系数有正有负,且均不显著。上述结果表明债务情况对地方政府债券的溢价没有稳定作用。原因可能是地方政府的付息额占财政收入的比例普遍比较低,投资者对该指标不敏感。

(二)财政指标Y回归系数为正,与预期不符。

(三)投资者风险厌恶度指标Z回归系数为负,与预期相同,且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意味着BBB级企业债券与国债的到期收益率之差越大,也即投资者风险厌恶程度越大,信用风险溢价越小。另一风险厌恶度指标W回归系数为正,与预期相同,大部分显著,意味着短期利率越高,风险溢价越大。

(四)流动性指标SIZE的回归系数有正有负,且大部分不显著。地方政府债券在一级市场发行后,在二级市场中交易很少,流动性普遍较差。

去除地方政府的财政指标,因变量对Z、W进行回归,回归结果见表3。模型的解释力与表2中相比,无显著变化,说明地方政府的财政因素对溢价无明显影响,溢价主要受利率、投资者的风险厌恶度等市场因素的影响。而与地方政府的财务情况没有显著关系。

六、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2010至2012年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数据,对地方政府债券的信用风险溢价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地方政府的信用利差与其财政状况、债券的发行规模没有显著关联,与企业利差负相关,与短期利率正相关。同时,我们还发现,在去除财量后的模型中,模型的解释力还是很强,说明影响地方政府债券利差的因素主要是市场因素。

本文对投资实践和政策制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地方政府间由于历史、地理位置、政策制度等不同,他们的财政实力存在较大的差别。投资者在决定是否投资于地方政府债券时除了考虑市场因素外,也应该合理考虑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同时,政府也应该制定合理的政策,如适当减少对地方政府债券的担保、发行方式的限制等,给地方政府债券构造一个自由的市场。

参考文献

[1]LudgerSchuknecht,Jurgen von Hagen,GuidoWolswijk,Government risk premiums in the bond market:EMU and Canada[C].Central Bank Working Paper Series,March,2008.

[2]Jan J.G.Lemmen,CharlesA.E.Goodhart,Credit risks and European government bond markets:apanel data econometric analysis[J].Eastern economic journal,1999(25):77-107.

[3]Stefan Eichler,DominikMaltritz,The term structure of sovereign default risk in EMU member countries and its determinants[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12,37(6):1810-1816.

[4]Gabriele Zinna,Sovereign default risk premia: Evidence from the default swapmarket[J].Empirical Finance,March,2013,21:15-35.

[5]Merton.R.C,On the pricing of corporate debt:the risk structure of interestrates[J].Journal of Finance,1974(29):449-470.

[6]何大喜.我国上市公司债券信用风险溢价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2.

[7]李海刚.我国公司债券信用风险溢价期限结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7.

[8]史慧.我国企业债券的信用风险溢价研究[D].暨南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

作者简介:

篇4

[论文摘要]巨灾风险债券的契约条款是债券交易各方权利义务关系的载体。基于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对应的一般原则,必须在理顺债券运行中多方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因为巨灾风险债券的条款设计须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也不例外的在于如何平衡债权债务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保证债券的顺利运作。但是,在进行巨灾风险债券契约条款设计时,必须比较巨灾风险债券在现金流结构、信用结构和期权结构上与一般债券的异同,在债券契约条款设计中应包含一些限制性条款,以便巨灾风险债券的契约条款的科学性。

无论何种融资契约,其合同条款只是表象,也即契约关系的外部载体,契约背后反映的实质上是其所承担的权利义务关系。正因为如此,融资契约条款设计的目的也就是契约双方(或多方)权利义务关系的平衡。巨灾风险债券的条款设计须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也不例外地在于如何平衡债权债务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保证债券的顺利运作,达到双方各自交易的初衷。本文基于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对应的一般原则,对以履约保证机制为重点的巨灾风险债券契约条款设计机制问题进行了一些探析。

一、巨灾风险债券的契约条款设计概览

巨灾风险债券(CatastropheBond)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巨灾事故频繁发生且损失幅度剧增的大背景催生出来的一种新型ART(AlternativeRiskTransfer)工具,它由(再)保险公司(或其设立或指定的SPV,即特殊目的机构SpecialPurposeVehicle)发行,收益取决于该公司或整个行业的巨灾损失状况。与普通债券不同的是,巨灾风险债券本金的返还与否依赖于特定事件的发生:若在期内未发生约定的巨灾事故,发行人按约向投资者还本付息;若发生预先规定的触发事件(TriggeringEvent),则发行人向投资者偿付本金或利息的义务将部分乃至全部被免除,债券发行人将运用该笔基金进行理赔。作为一种新型的保险风险证券化工具,巨灾风险债券的出现不仅增强了保险业的承保能力,也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从分散化投资组合中获得较高收益的有效途径,对保险业乃至整个金融业的发展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已成为迄今为止运作的最为成熟和广泛的巨灾风险证券化工具。我国自2006年起也开始初步筹划相关的地震风险债券的运作。

根据企业契约理论中有关所有制、治理结构的一般论点,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组合,是个人之间交易产权的一种方式。企业治理结构设计的一般原则是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对应。企业的融资活动深刻影响着企业的治理结构,因而融资契约的设计也理应遵守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相对应的原则。据此,又结合当前理论界主流的债务契约设计理论,企业融资契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设计一种能使剩余所有权和剩余控制权相匹配的最优契约,以在投资者和股东之间合理地分配现金收益流,或在特定情况下及时地将企业的控制权由企业内部转移到债权人手中,以保护债权人的合法利益,使投资者愿意提供足够数量的资金满足企业的投资需求。一言以蔽之,融资契约的条款设计要解决两个问题:现金收益流的分配以及保证履约机制的设置。

由于巨灾风险债券的发行主体SPV一般由政府或旨在通过巨灾风险债券转移巨灾风险的(再)保险公司发起成立,其功能也被人为局限于充当巨灾风险证券化活动的中介,不以营利为目的,更重要的是,如上述,债券最终的现金流流向存在着不确定性。再者,巨灾风险债券在发行前都经过科学理算,原(再)保险公司缴纳的保险费,投资者期初的投资支出及其累计额一般情况下能满足偶然发生的巨灾损失事故。基于以上两点原因,收益现金流在股东和投资者之间的分配在巨灾风险债券契约条款的设计中意义不大,巨灾风险债券契约条款设计的重点在于对其履约保证机制的探讨。

二、从条款设计看巨灾风险债券的履约保证机制

根据债券契约条款设计理论的一般观点,债券契约条款设计所应包含的一些因素包括现金流结构、信用结构与期权结构。以下结合巨灾风险债券的特殊之处,试从这些方面来探讨其契约条款设计较一般的债券的共通与特殊之处。

(一)现金流结构

即资金在何时,以何种数量,向哪方流动的结构,这是融资契约的最基本结构。包括三个方面:

1.期限问题。对一般债券而言,期限越长表明债券本身所包含的违约风险越大,从而要求的回报率就越高。对巨灾风险债券而言这一基本原则也是成立的。特殊之处在于,巨灾风险债券回报率的高低,还特别依赖于巨灾事故发生的概率和本金利息的风险程度,即巨灾事故发生概率越高,越有可能触发债券对(再)保险人的支付,投资者对其本息的要求权越有可能丧失。当然,不同种类债券(本金保证型、本金利息均保证型及均不保证型)对本息的规定对于投资者本金的风险程度不同,要求的回报率自然也不同。总之,对PIE灾风险债券而言自然因素(巨灾事故发生概率)与债券本身条款的设定对其收益率的影响相对于期限的影响更大,这是巨灾风险债券相对于普通债券的一大区别。

2.利率问题。在利率问题上巨灾风险债券类似于一个浮动利率债券,具体来说,在巨灾事故即将发生或者已发生但尚未进行赔付的情况下,投资者预期债券的触发支付在即,从而存在吞食自己本金和(或)利息的可能性,因而市场对其需求倾向于下降,为平衡供求关系,巨灾风险债券的价格会倾向于上升,利率会倾向于下降。

3.还款方式。在此问题上,巨灾风险债券和一般债券类似:它一般都是在期末一次性支付投资者本息(未发生巨灾事故的情况下)。相对于定期支付本息的情况,一次性还款对发行人的有利之处在于可能最大限度地占用这笔资金。但是,也存在弊端:首先,债券到期需要支付一大笔现金,如果发行人现金短缺或安排不善有可能出现到期无法兑现的风险;其次,从投资者角度看,一次性还款等于是将应收利息再“强迫”投资于这种债券,从而使其本息面临较大的信用风险。因此,本金保证型和本金利息保证型的巨灾风险债券对投资者和发行人来说都有益处。

篇5

论文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为实现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目标,2009年,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发行国债较大规模增加政府公共投资。为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减缓中央财政负担,我国决定在4月份首次公开发行地方政府证券。

一、 我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现状

地方政府债券,是指以地方政府为发行主题的债券,一般用于交通、通讯、住宅、教育、医院和污水处理系统等地方性公共设施的建设。地方政府债券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有已将近200年的历史,其中美国和日本的地方政府债券无论在发行规模还是发行模式上都最具代表性。

在我国,地方政府债券一直受到抑制。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出现过短暂的地方政府债券,当时许多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是为了筹集资金修路建桥。但到了1993年,这一行为被国务院制止了,而且在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明确规定“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原因是地方政府承兑能力差、债务管理能力欠缺。地方政府债券的禁令一直保持到2009年。

但伴随着经济形式、体制因素的不断变化和地方自制、财政分权改革的深入,学界对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的讨论越来越多,要求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呼声越发强烈。由美国次贷引起的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受到巨大影响,为应对金融危机,中国出台了很多政策,其中为了减缓中央政府的财政负担,国家出台发行地方政府债券。2009年首次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是指经国务院批准同意,以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政府为发行和偿还主体,由财政部发行并代办还本付息和支付发行费的可流通记账式债券。

二、 我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必要性

(一)、拉动内需,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2009年将是我国经济发展非常困难的一年。为扩大内需,2009年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发行国债较大规模增加政府公共投资。国债资金主要用于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环境保护、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等。大规模的国债投资短时间内对经济有巨大的拉动作用,但长期这种拉动作用是有限的,此时就应该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债券的作用。地方政府配合中央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充分调动资金,加快资金使用效率,带动地区经济增长,从而推动整个国家的经济稳定增长。

(二)、减少中央财政压力,完善地方政府财政职能

1994年以来,我国实行分税制,明确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对于中央政府来说,一方面要承担国家机关运行、外交、科研,宏观调控支出及国家直属事业单位发展;另一方面,还要协调地方发展,财政压力相当大。为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减缓中央财政压力,地方政府应相应安排配套资金,根据实际情况扩大本级政府投资,政府投资资金来源其中之一就是地方政府证券。分税制的实施中,存在着地方税体系不完善、缺乏主体税种、有税种无税收或征收成本偏高及地方税的立法和管理权限过于集中等问题 。多数地方财政入不敷出,没有能力通过政府投资和扩大财政支出实现地方财政配置资源实现经济增长的能力。因此,应该适当赋予地方发行职权的权利。

(三)、增加地方融资渠道,促进地方经济增长

目前,国家加大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资,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一方面可以改善地区的投资环境,引进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同时可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有利于社会稳定。对基础设施的投资资金来源,既有中央财政拨款,又得依靠地方政府财政支持。而地方政府面对巨大的投资资金,以地方财政收入是无法满足的,要依靠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扩大资金来源。

(四)、发展我国资本市场,增加投资渠道

目前我国债券市场的运作还不够规范,金融产品结构欠合理 ,形成了以国债为主,金融债和企业债比重较小的债券市场结构,这导致广大居民的投资渠道过窄。在这种情况下,以政府信用为保证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不仅能扩大直接融资规模,还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更广阔的投资渠道。

三、 我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制度安排

在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时,应该遵循偿债能力原则、效益原则、对地方公债适用范围限定的原则和以促进发展为目标,而不是以援助贫困为目标的原则。并应

制定相应的制度安排:

(1)完善分税制,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为了避免发行地方政府发债所造成的债券市场紊乱,应该继续深化分税制的改革,实现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的事权与财权独立。

(2)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债券监管体制,保持安全性。地方政府债券比起国债,信用度相对缺乏,安全性不高,为保护投资者利益、避免地方政府滥用资金,建立地方政府债券监管体制非常必要。可由国家计划部门和财政部门及证监会共同负责我国地方债券的管理,保证其稳定发展。计划部门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把握资金的使用方向;财政部门则根据宏观经济政策的要求,确定地方债券发行总规模;证监会主要对地方债券的发行、流通和偿还进行监管。

(3)完善债券信用评级制度,以市场约束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根据发行地区的税收能力和项目收益能力,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其进行科学、严谨、动态的信用评估。同时地方政府应该进行信息披露,包括发行规模、资金使用方向、资金使用情况、财政收入状况及项目收益性。这样有利于投资者做出正确的投资选择,并对其进行监督,约束地方政府,达到资金有效使用。

参考文献

【1】郭忠孝 周欣 刘钟钦. 中国发行地方政府证券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对策.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12

篇6

    论文关键词:房地产公司 资本结构 公司价值

    一、研究目的和背景

    房地产行业资金的使用和供给和制造业、公共事业企业相比,房地产公司资本结构有下列显着特点:第一,资产负债率很高。第二,房地产行业融资主要依赖银行贷款,直接或间接占用的银行贷款占企业资金来源的60%以上。第三,流动性负债比重大。房地产企业贷款主要为短期贷款,贷款到期后再采用借新贷还旧贷的方式继续使用原贷款。第四,房地产行业受政策影响大。资本结构相关理论研究杜兰特、迪格莱尼和米勒等人。MM公司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无关;理论认为债务不仅会减少股东和经理人成本,还会增加股东和债权人的成本,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成u型关系;信号传递理论认为债务融资是向外界传递公司高质量的信息,债务水平和公司价值正相关;优序融资理论认为企业融资偏好次序为内部融资、债务融资、股权融资,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的关系并不能确定。

    在实证研究方面,国外的研究大多表明公司价值与资本结构正相关。如米勒(1966)、罗斯(1977)、马勒斯(1998)、柏格(2005)等人的研究结果均表明,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正相关。国内相关实证研究并未得到统一结论。张勉、陈共荣(2005)、陈文浩和周雅君(2007)认为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负相关;沈艺峰和田静(1999)、曹廷求(2007)等人研究表明,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正相关;李义超、蒋振生(2001)、林伟和李纪明(2007)研究结论是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成u型相关;韩庆兰(2005)、靳明(2008)等认为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不相关。国内学者对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的实证研究起步较晚,主要是以制造业、公共事业等上市公司数量较多的行业等为主,或者是多行业总体研究,由于房地产上市公司数量稀少,涉及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问题的专业研究数量不多,而且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探讨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并未考虑到房地产行业预收款等特殊因素对公司价值的影响,也未涉及市场冷热等周期性因素对房地产公司价值的影响,研究深度不足。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假设提出。假设1: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相关。我国房地产行业国家股比例低、流通股比重高更符合西方资本结构理论假设。假设2:资本结构在淡季和旺季时对公司价值影响度不同。当房地产市场处于市场销售旺季时,成交量放大,由于需求旺盛,房地产公司会加大房地产投资,增加对负债的依赖程度,负债比重会增加,而到了淡季,对房地产投资会减少,负债比重降低。

    2、研究垂量本文采用净资产收益率作为公司价值的衡量指标。净资产收益率,该指标反映了单位股东权益投资回报。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股东权益有关资本结构的衡量,本文采用国内学者使用较多的总资产负债率来表示,资产负债率=总负债/总资产。国内外学者研究证明,公司规模,公成长性,盈利能力,股权集中度等指标对公司价值有显着影响,因此,将它们引入回归模型中,这些指标采用国内学者普遍使用的方法描述。股权集中度: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前十大股东持股总数/公司总股数。公司规模:公司规模=总资产的自然对数。公司成长性:公司成长性:(本年主营业务收入一前一年主营业务收入)/前一年主营业务收入。盈利能力:销售净利率=公司当年的净利润/当年营业收入。

    3、模型建立。模型1:KOE=a+bDebtl+r(controlvariable)+e,模型2:ROE=a+bDebt+r(controlvariable)+season+seasonDebt+e。Debt是总资产负债率;模型中1是检验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关系;模型2中加入市场繁荣度虚拟变量,当市场处于繁荣期时,season取1,否则season为0,该模型是检验市场周期性因素对资本结构和公司价值相关性的影响。

    4、样本选择。本论文的样本数据来自于巨潮资讯网2003年至2007年5年间上市房地产公司年报。我按照以下原则甄选样本:剔除样本期间发行B股和H股的公司;剔除样本期间被ST或ST类公司;剔除样本期间因重组导致主营业务发生变更的公司、剔除极端值、缺失值,最后得到的样本数量为200个。

    三、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由表1统计缮果可以看出,公司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0%,标准差为7%,说明行业整体净资产收益率分化较小;资产负债率为54%,标准差为15%,这表明房地产行业资产负债率非常高,且行业内部分化明显;净利润率均值为12%,最高达60%,标准差为10%,说明行业内部分化明显;公司成长度均值为45%,标准差为1.19,这说明房地产行业发展迅速,但行业内公司差异明显。股权集中度为56%,说明房地产行业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行业内部差异不大。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回归结果分析(见表2、表3)。

    其一,方程整体通过F检验。方程的判别系数为0.32126,这表明方程的拟合度很高,方程显着成立。其二,盈利能力是影响净资产收益率的主要因素,总资产负债率是其次最影响净资产收益率的主要因素,盈利能力和总资产负债率都通过了t检验,且两者与公司价值存在正相关关系,因此假设1成立。其三,公司成长性对ROE影响显着,成长性指标通过了t检验,它与ROE正相关。其四,公司规模与十大股东持股比例没有通过t检验,这两个指标对ROE无统计意义,它们的影响不能确定。

    本文按照房地产市场成交水平将市场分为繁荣期和调整期。繁荣期为2003年、2004年和2007年,调整期为2005与2006年。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资产负债率的回归模型整体通过F检验,方程拟合度是0.33,但是交叉项的乘积没能通过T检验,无法说明市场变化对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关系的影响程度。

    四、结论和建议

篇7

一、铁路债券融资的优势

在我国铁路建设项目的市场化融资中,发行债券亦是一种重要的融资方式。由于股票融资成本比较高,并且会丧失部分控制权,债务融资特别是债券融资便成为一种积极的融资方式。具体来说,同银行市场和股票市场相比较,债券市场融资有其特点和优势。

1.债券融资的发行成本较低。

股票首次发行,支付给发行中介机构的费用占所筹资金的5%―8%,再次发行支付的费用也在3%―6%之间。而发行A级债券的费用仅占筹资额的0.7%―1.2%。

2.债券融资成本较低。

债券利息可从税前利润扣除,而股息则从税后利润支付,存在公司法人和股份持有者双重课税的问题,因而债券融资成本要比股票融资成本低。

3.可以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增加每股税后盈余。

对于融资者来说,采用债券融资的方法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别人的资金,获得更多的利益。

4.债券融资不影响原有股东的控制权,可以利用发行债券所得的资金回购本公司的股票,以增强对公司的控制权。

总的来说,相比较而言,对融资者来说,债券融资比银行资金的应用更加灵活,可以确定债券的期限,比股票融资的难度小,融资速度快;对投资者来说,债券投资的优势在于它比银行存款有更高的利率,比股票投资风险大大降低。

二、铁路债券融资存在的问题

1.铁路债券发行市场化程度不高。

受传统体制、传统观念的惯性束缚和客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当前我国铁路建设债券的市场化程度不高,仍然采用高度行政化的审批制,铁路发债的条件由国家逐级审批,尽管有相当多的铁路企业有发债的愿望,但却没有融资渠道的选择权,使得很大一部分企业过于依赖上级拨款和银行贷款,没有真正开辟一条企业融资的新渠道。同时,以铁道部的名义发行债券,筹资一步到位,使用却是按建设计划划拨,资金的筹集和使用不能合理统一。这使得铁路企业不能真正走进市场,真正意义上的铁路企业债券不能在资本市场流通。只有突破传统的计划经济的束缚,把铁路企业真正推向市场,成为市场竞争主体,铁路企业债券才能具备发展的原动力和基本条件。

2.铁路债券的发行主体定位存在偏差。

目前,在企业债券市场上,以国家部委身份发行债券的只有铁道部一家,但铁道部由于其政企合一的性质,与其他企业相比有明显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当前债券市场关于企业债券的管理办法中一些不适合铁道部的要求上,如发行主体的条件、税收问题、信息披露制度、债券投资人的限制等诸多问题,这些要求是规范证券市场的必然进程,但却限制了铁道部这样带有特殊性质的个体,故铁路债券发行主体的确定和债券性质的定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3.铁路债券的流动性有待提高。

在资本市场中债券投资价值主要取决于安全性、收益率、流动性三个指标。铁路自身具有建设周期长、资金回收慢的特点,这就决定了铁路建设债券应以中、长期为主。对于长期债券来讲,投资人对于债券流动性的要求高于对债券收益率的要求。因此,铁路债券的流动性对其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但铁路债券的品种较单一、发行规模较小、发行技术不够完善,限制了铁路债券的流动性,减弱了铁路债券对投资人的吸引力,直接影响了债券的投资价值。

三、对完善铁路债券融资的建议

1.对铁路债券的发行主体进行正确定位。

目前铁路债券都是铁道部发行的,从本质上来看不属于企业债券,而是一种政府行为,只是其发行形式是一种企业行为,这显然是公益性和企业性混合不分、政企不分的行为。而且,以铁道部发行的债券作为企业债券,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未来铁路企业的发债行为,这对加快政企分开、促进铁路市场化进程将产生不利影响,必须进行改革。

在传统经济体制下,由于铁道部兼具铁路国有资产的管理者(所有者)与经营者职能,以行政管理者和资产所有者的双重身份对企业生产经营进行直接干预,将政府行为投资主体行为和企业行为集于一身,使得铁路运输企业难以成为真正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这种经济主体地位的虚化,严重地限制了铁路局发行债券的权利。在这种产权关系下,铁路债券所募集来的资金,铁道部作为发行人却不是直接使用者,铁路局作为直接使用者、受益人,却不直接承担偿还本息的压力,造成责、权、利相脱节,严重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为了促进铁路运输业的发展,使铁路运输企业及早符合发行债券的条件,我国必须建立以产权为纽带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建立投资回报制度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铁路运输企业真正面向市场,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铁道部代表国家享有国有资产所有权,兼具铁路运输行业管理职能,这种浓重的行政色彩和铁路作为国家基础行业的社会公益服务性质,决定铁道部发行债券应争取定位于准国债,其筹集的资金应主要用于社会效益高而经济效益低的公益性项目,以及全国性的铁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铁路局作为经营者拥有完整的法人财产权,独立的法人实体地位决定了铁路局发行债券应定位于企业债券,其筹集的资金应主要用于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基础设施项目和投资回报率显著的盈利性项目。

2.加强债券筹资的全过程监管。

(1)重点审批筹资项目,保证项目真实可靠。按照债券市场规范的要求,严格地对项目进行事前审查,使之符合债券主管部门和投资人的要求。

(2)发行债券,资金划拨必须同项目的资金使用计划相配合。目前的情况是债券筹资一步到位,使用却是按建设计划进行。筹资与使用的脱节必然造成资金的浪费,目前要保证二者的统一尚有困难,但随着企业债券管理的规范,企业自行决定发行时间与发行额度必将成为现实。在保证资金划拨的同时对资金的使用要进行适当的监督,确保款项使用方向与审批相一致。

(3)做好债券偿还工作。目前债券额度不大,偿还不成问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债券额度的累积必然不断增大,还本付息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债券不同于银行贷款可以双方协商,不断展期,债券到期必须偿还。因此,在举债之前,应先作好偿还计划,有些盈利企业每年按比例提取部分资金作为偿债基金,这是一种比较好的办法。

3.丰富债券品种,提高铁路债券的流动性。

债券的投资价值主要取决于安全性、收益率、流动性三个相辅相成的指标。由于安全性方面企业债券低于国债,同时如果想要降低企业债券的收益率,即降低融资者的融资成本,则必须加强铁路债券的流动性。这就需要加大铁路债券的发行规模、丰富铁路债券的品种,同时还要争取到合适的交易工具,尽早使铁路建设债券的回购交易得到批准。要增强铁路债券的流动性,今后还要在以下两个方面有所突破。

(1)加大债券发行规模。这是提高债券流动性的一个基础条件。铁路债券几次成功融资的实践已经证明了利用债券筹集资金来支持铁路发展是可行的,今后债券融资应作为一种固定的经常性的融资工具发挥其直接融资的优势,把它提到和贷款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这几次发债的成功是在额度债券融资较小、偿债压力不大的情况下达到的。没有一定的规模,就不可能为铁路债券创造一个较好的流动环境,所以必须争取扩大铁路债券发行规模,争取更多的发行额度,不断提高铁路债券的流动性。

(2)丰富债券品种。金融工具创新速度正在加快。自2002年《信托法》颁布以来,在债券市场出现了本息分离式债券、投资人选择权债券、发行人选择债券、优先债券等形式,使投资者更倾向于对收益固定、风险易识别的证券进行投资,从而出现可转换债券等附一带期权的固定收益证券。金融工具的创新和多元化将推动铁路企业的融资策略创新。资本市场中投资者的偏好不同,铁路债券要最大限度地吸引投资人,必须丰富债券品种。铁路企业的经营收入、现金流稳定的特性可以在融资产品中通过创新设计预以体现,以满足不同市场和层次的投资需求。目前铁路债券发行品种过于单一,虽然铁路行业由于其独特的行政色彩,作为卖方市场,现时具有其他行业不可替代的优越性、稳定性,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铁路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铁路企业作为真正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将真正走向市场。这种行政保护色彩将逐步褪去,铁路企业必须依靠自身实力,抵抗市场风险,吸引各方投资人。加强铁路国内债券的发行工作,丰富债券品种,争取发行境外铁路债券,争取发行铁路可转换债券和分离交易的可转债。

参考文献:

[1]胡玉明.中国国有企业债务问题的制度性分析.经济评论,2001,(1).

[2]李慧丽.企业债务融资风险及控制决策.审计理论与实践,2003,(5).

[3]游经元.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若干问题思考[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4,(10).

[4]钱仲侯.高速铁路概论.第三版.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5]肖翔.铁路投融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3.

[6]张梅青,刘天善.中国铁路投融资政策研究.铁道部课题,2004.

篇8

【论文关键词】:公司治理财务风险信息不对称

【论文摘要】:在现代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债权人做为公司资金的提供者,具有到期收取本金和利息的固定权利,其财务风险是源自于企业经营风险的转移,由于不完全契约和信息不对称,债权人承担了与其收益不匹配的财务风险,治理权后置是导致债权人财务风险的直接原因;而信息不对称是根本原因。债权人对财务风险的管理关键获得一部分剩余控制权,让债权人拥有更多的经营信息,实现股权和债权共同治理。

一、财务风险的含义

从企业管理者和所有者的角度看,财务风险是指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负债经营是现代企业应有的经营策略,在企业资本结构中,债务资本的比重大,偿债能力弱,则财务风险大,反之,债务资本比重小,偿债能力强,则财务风险小。基于企业管理者和所有者的角度,财务风险主要表现有企业无力偿还到期债务导致诉讼或破产的财务危机,利率变动风险,再筹资风险。

二、债权人财务风险分析

债权人作为要素所有者将资金借给企业后,即与企业经营者形成了委托关系,根据大家对风险的研究我们可以知道,占在债权人的角度,风险是事件的不确定性引起的,由于对未来结果予以期望所带来的无法符合期望结果的可能性也就是说,风险是结果差异引起的结果偏离,即期望结果的可能偏离。因此,如果债权人和公司所签订的合约是完全的,合约详细规定了经理人在所有的外部状态中的行为以及利润的分配情况并进行风险披露,则债权人的财务风险问题也就不复存在,因为根据风险与收益均衡的原理,债券人的这一部分收益波动实在其本身的预料之中的,在签订契约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了''''并目有相应的风险收益去补偿它。

或者我们从VAR风险:计量的的角度去理解它。也可以认为这部分的收益波动是在债券人本身控制的范围之内。只要没超过这个界限,都不算风险损失。

但是在通常情况下,公司和债券人之间的契约是不完全的,一个完全的契约准确描述了与交易有关的所有未来可能出现的状态,以及每一种状态下契约各方的权利和责任。契约的不完全性是由现实生活的不确定性和交易成本的存在决定的,正是因为现实的不确定和契约的不完全,企业经营才会存在不确定性和风险。又由于现代的公司治理结果中,债权人作为资金提供者一般不参与公司的经营活动,我们的资本市场也还没有达到强势有效,因此,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债券人往往承担由公司经营风险转化而来的额外风险,并且这种风险是没有在契约中同种风险收益的方式加以补偿的,它是属于债权人的期望之外,属于真正的风险。由于公司的经营环境千变万化,从而公司的经营风险也是变化的,这些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都可能会转化为债权人的财务风险。

总之,由于债权人一般不具有公司治理权以及信息不对称,公司管理者接受股东的委托运用全部资本进行经营,息税前利润EBIT的变异性代表了垒部资本承担的经营风险,在这个层面上不存在债权人财务风险的问题EBIT扣减固定的资本成本利息后,再减去所得税即为净利润,净利润的变异性可视为公司承担的风险,而债权人依合同约定取得固定利息。但是,由于存在着契约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债权人的财务风险源白于企业经营风险的转移,债权人承担了不该属于自身的财务风险。并且,随着契约的不完全性和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加深,债权人承担的风险越大。

三、基于公司治理的债权人财务风险管理

按照期权理财风险管理的思想,债权人可以通过在投资时进行权力义务的分离来达到分离风险的目的,即通过支付一定的期权费将未来的不确定性转化为现在的确定性,从二对未来不确定性进行一定程度的规避,比如现在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就是可以看作是一种方式,通过购买可转化公司债券,实际上就相当于购买了一项公司看涨期权,在公司超额盈利的情况下债权人可以转化以低于市价的条件购买公司股票,实际上债权人可以通过价差收入来获得这部分超过其债券收益的报酬,它可以看作是对债权人承担的公司额外风险的补偿基于上面债权人财务风险是经营风险的转移的认识,我认为债券人可以从衍生金融品德角度去进行自己的风险控制,对于不同经营风险的公司以及自己对风险的承受态度,应该采取不同的风险规避方法,其核心可以参考期权理财权将未来不确定性转化为现在的确定性,从而将权力义务相分离的思想。

但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像可转换公司债券这类的衍生品,同样是在现行的市场环境以及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公司与债权人博弈的结果,只能从债权人的角度去控制自己的风险,而不能从根本去解决债券人的弱势地位,因此我们应该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去思考债权人的财务凤险管理。

篇9

关键词:债券市场;债券品种;企业债券

1.我国公司债券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1.1国债市场的发展,为公司债券的定价提供了基础

当前,我国国债市场已初具规模,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国债利率的期限结构曲线已经形成,基础利率逐步稳定,为公司债券的分析提供了基础。

1.2相比银行贷款和发行股票而言,公司债具有以下优势

(一)融资规模大,成本低。

公司债券可为企业在当期融入上亿资金,而从银行难以一次性贷入如此大量资金,且在融资成本方面,企业债券相对于同期贷款利率更低,可更节约融资成本。

由图1-1可以看出,三年期银行贷款利率较同期债券的发行利率更高

图1-1 2007-2011银行三年期贷款利率与平均票面利率对比 (单位:%)

数据来源:中国金融统计年鉴

(二)融资期限多样化

企业债有多样化的融资期限,可分为3年期、5年期、7年期、10年期、15年期和20年期等

(三)资金使用灵活

企业债券发行后,资金融资到位时,可以用于补充项目资金,调整财务结构,

兼并重组,偿还银行贷款,补充流动资金,具有更好的灵活性。

2.我国企业债券发展现状

根据迈尔斯的融资顺序理论,企业的融资顺序选择是:第一,内部融资,然后发行债券,发行股票,但我国的现状是:第一个国家投资,那么企业发行债券,最后,即使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企业债券,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直接投资,同时,企业债券在政策的促进作用的发展走上新的。然而,我国企业债券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高。

表2-1 我国企业债券历年发行额及占GDP比值(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2000-2011年中国金融统计年鉴

从表2-1可以看出,从1987年起,我国开始探索企业债券,2004年以前,我国企业债券发行额仅350亿元以下,占GDP比重不到0.1%;2005年-2009年间,随着我国政府提出了“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基础上,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公司债券筹集资金,改变债券融资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丰富债券品种,促进资本市场协调发展”的鼓励债券市场发展的政策;2007年8月14日,发行额从04年的327亿元跃升至09年的15864亿元,占国债市场发行额比重也从5.7%跃升78.33%,最高达到98.57%,市场规模和市场结构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数据来源: 世界银行, Study on Korea’s Corporate Bond Market and Its Implications on China’s Bond Market Development, January 2004

但是,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资本市场而言,我国企业债券发展仍然相对落后。2008年美国新发行企业债券达到7024亿美元,而我国仅1330多亿美元,仅相当于2001年韩国公司债券市场的发行额;从GDP占比来看,到2010年,我国公司债券占GDP比值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仍然仅占3.89%,尚未达到其他亚洲国家2001年的水平。日本拥有亚洲最大的企业债券市场,韩国紧随其后。在全球企业债券突破万亿美元的今天,我国公司债券市场规模与我国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极不相称。

3.发展我国公司债券市场措施

3.1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我国应放松管制,建立评级,信息披露和公司债券市场信用体制,与发行人信用责任机制为核心的债券受托管理人及其他配套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和投资机构的职能作用,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

3.2 加速公司债券利率市场化

需要放松对利率的管制,充分分析和考虑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投资风险等因素,由承销商和发行人确定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利率,利率可以反映市场的供给和需求。

3.3 增强公司债券流动性

把公司债券计入银行间债券市场。中国的企业债券在交易所上市交易阻碍了公司债券。目前,大多数的公司债券不符合上市条件,公司债券的上市不高。其次,培育机构投资者。银行为企业债券的投资者队伍,壮大机构投资者的队伍。

总的来说,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使结构性问题在中国金融市场得到很好的改善,提高资本市场的供给,抑制资产泡沫。资本市场的均衡发展,减少金融风险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建国:关于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几点思考[J].武汉金融, 2007, (04)

篇10

摘 要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资本市场作为现代金融的重要力量,在支持循环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我国金融体系仍以传统的信贷融资为主,专业投资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等金融支持部门尚未配套建立起来,信用环境及担保机制也有待完善。这些因素导致金融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中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为此,我国迫切需要形成现代金融体系,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资金动力和更有针对性、更具灵活性和更富层次性的融资安排。

关键词 资本市场 循环经济 金融支持

一、循环经济的产业化与现行资本市场的关系

高投入是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和重要条件。因为循环经济技术比传统技术复杂得多,对设备、原材料的要求更高、技术更新速度更快,因此需要资金也大大高于传统产业。循环经济企业的技术一旦开发成功并且获得广泛的市场认可,就会高速成长,投资收益率将大大超过传统产业的收益率。只有长远地看待循环经济发展的前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快速成长和早日获益。

资本市场对循环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筹集资金、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可以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运用资本市场的功能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可以从不同具体路径入手:

一是在上市对象选择上,适当支持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企业优先上市融资,而对那些能耗高、污染严重、资源利用效率低的企业应予以严格限制。

二是可以尝试发行绿色债券。绿色债券可以是由金融机构发行的专门面向循环经济项目的金融债券,也可以是由符合条件的循环经济企业或公司发行的专门用于循环经济项目投资的企业债券或公司债券。

三是支持循环经济的金融投资也可以建立产业投资基金。这是一种通过发行基金受益券募集资金,交由专业人士组成的投资管理机构操作,基金资产分散投资于不同的实业项目,投资收益按资分成的投融资方式,具有“集合投资、专家管理、分散风险、运作规范”的特点。由于循环经济的发展包括不同企业、不同产业之间的生态工业链和“生态工业园”建设,具有跨行业、综合性、系统性、项目间的关联性、长期盈利性的特点。

二、循环经济的融资瓶颈分析

然而,循环经济的产业化是有风险的经济行为,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循环经济发展至少面临来自四个方面的风险:一是技术风险,即在产品研制和开发过程中由于技术失败而引致的损失。二是市场风险,即技术创新带来的新产品能否为市场接收并取得足够的市场份额。三是财务风险,即对技术创新的投资能否按期回收并获得令人满意的利润。四是自然风险,即循环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诸如森林保护等项目的实施极易受自然灾害等负面因素的影响。循环经济融资的瓶颈具体表现为:

(一)融资资源的稀缺性

这主要是由于循环经济的高风险性、高投入性和投资资金周转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决定的。对于专门的投融资机构而言,对循环经济的投资一般是组合投资,利用成功项目所取得的高回报来补偿失败项目的损失。如果政府不能对循环经济项目给与政策扶持并通过银行予以优惠信贷,循环经济的融资有可能会出现严重的供给不足 。

(二)融资渠道的狭窄性

目前,尽管中国政府允许投资主体多元化,但由于过去缺乏相应的激励和保障措施,很少有政府之外的资金投资于循环经济项目。同时,缺乏市场性融资手段,大量的社会闲置资金找不到投资方向,金融机构的资金也贷不出去,而一些重大项目还要依靠国外贷款来解决。

(三)融资的分阶段性

一般来说,对循环经济的投资包括五个阶段:种子阶段的投资融资、导入阶段的投资融资、成长阶段的投资融资、成熟阶段的投资融资和退出。总的说来,资金需求量随阶段的不断深入而不断扩大,其融资难易程度也随阶段的不断深入而阶段性地由难变易。

由于大部分人和机构都是风险回避者,只有在机构改革到产品创新等金融体系建设的各个环节,都充分考虑和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的风险控制和金融规划,才能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

三、加大资本市场的建设支持循环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传统的银行间接融资比例趋于下降,而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比重会越来越大。因此,要完善资本市场对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支持功能,优先支持符合发展循环经济要求的企业上市融资。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应优先支持符合发展循环经济要求的企业上市融资,鼓励和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筹集资金。

(一)继续完善主板市场

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环保企业利用股票市场进行融资将成为一项有效的资金筹集方式。据大智慧设立的节能环保指数显示,截止2009年4月12日,有49只具有节能环保概念的股票和23只 具有循环经济概念的企业成功上市,从而形成了股票市场的绿色环保板块,有利于整个环保产业和环境污染治理的资金筹措。

这一渠道主要是为发展比较成熟的环保企业提供上市通道,将主板市场庞大的资本引入循环经济领域是今后循环经济投融资的重点。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应优先支持符合发展循环经济要求的企业上市融资,鼓励和支持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优势突出的企业通过收购兼并迅速做大做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但是目前,沪、深两市上市门槛较高,许多正处于发展初期的循环经济企业很难在主板市场获取上市资格。因此,我国股票市场也可适当进行调整。如分配更多的股票上市额度给具有规模优势和成长潜力的循环经济企业;对于在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设备方面有优势的公司,中国证监会可制订相应的政策措施,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核准其公开发行股票和上市,以利于社会资源优先向循环经济企业配置等等。

(二)发展创业板市场

创业板市场,是指主板市场以外的另一个证券市场,其主要目的是为新兴公司提供集资途径,帮助其发展或扩展业务。如果在创业板市场中建立专门的循环经济板块,不仅能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入环保领域,而且能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增长方式优化。香港创业板市场就为我国高科技中小型企业提供了较好的融资渠道。例如:创立于1999年9月的深圳市东江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废物处理和环保服务的高科技环保企业。经过近年来的高速发展,东江环保已经逐步成长为国内环保产业界技术水平最高、综合实力最强的企业之一,如果境内资本市场能提供较好的上市环境,将会有更多像东江环保的企业发展壮大。

(三)推进债券市场发展

我国应抓住目前经济迅速发展与金融改革速度加快的契机,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扩大循环经济企业债券的融资规模。例如:2006年4月,中国节能投资公司发行了总额为10亿元的企业债券,票面年利率为4.05%,营业收入比去年同期增加14.82%。公司实现利润总额比去年同期增加17.66%,此举表明了我国政府在金融方面对循环经济给予的政策支持意向。此外,国家有关企业债券监管部门还可制订相应的循环经济倾斜政策,优先核准符合发展循环经济理念的企业和建设项目发行债券。

这方面可借鉴波兰在发放公债上的经验。1996年初,波兰的格丁尼亚市就发行了自己的公债,这是波兰第一个发行公债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市镇,此后其他地区也纷纷效仿。由于中国《预算法》规定地方政府没有发债权力,但是,在城市发展的巨大压力下,地方政府采取了各种变通方式来获得隐性负债,这部分债务往往具有“准市政债券”的特征。地方政府可以考虑借鉴现有经验,通过运用这类“准市政债券”为循环经济企业和项目发展筹集资金。

目前的“准市政债券”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根据建设项目发行的“准市政债券”――公司债券型。这类“准市政债券”是指那些由和地方政府有密切关系的企业发行、所募资金用于城市公用设施建设等用途的债券;二是以信托为工具的“准市政债券”――资金信托型。这其实就是地方政府采取变通的办法,由信托公司帮地方市政项目融资。2007年5月24日,北京金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对外公开发行公司债券“金隅07债”,所融得的8亿元资金将全部用于绿色环保项目,为北京发展循环经济助力,促进北京市产业可持续发展。

(四)创立专门的循环经济投资基金

循环经济投资基金的来源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建立中央级综合性循环经济基金。由政府财政出面设立,积极引入其他长期性的社会资金,主要包括邮政储蓄资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地方社会保险基金、长期性保险资金、企业年金等。

第二,建立中央级专项循环经济基金。该类资金的来源主要可以考虑财政拨款、国债项目安排,也可以考虑面向社会,发行循环经济彩票等。另外,近期财政部出台了《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可以借鉴该类专项资金的管理办法,成立针对具体循环经济促进领域的基金。

第三,建立民间循环经济基金。例如,环保投资基金就是在国内外已经引起广泛关注的民间循环经济基金,它是指对环保产业有投资意愿的特定投资者通过精通环保产业、善于投资及资本运营的投资专家管理,为环保企业提供直接的权益性资本支持,并通过各种投资组合分散风险,追求长期收益的投资基金。

循环经济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国家推动循环经济项目、环境保护项目的发展和执行,进行国家监管和信息系统建设等。根据国际经验和中国的实际,利用投资基金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

第一,充分利用证券投资基金,即集中投资者的资金,由基金托管人托管,从事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投资,以获得投资收益和资本增值。在现有证券投资基金品种之外,可以考虑发行“循环经济投资基金”,将募集的资金主要投资于循环经济类上市公司发行的股票或债券。

第二,积极利用风险投资基金,即投向于那些不具备上市资格的中小企业和新兴企业。一旦公司股票上市后,风险投资基金就可以通过证券市场转让股权而收回资金。研究开发新能源等新技术的企业往往具有比较高的风险,因此需要风险投资基金作为这类高科技企业的“孵化器”。

第三,组建产业投资基金,即通过发行基金募集资金。由于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跨行业、综合性、系统性、项目与项目之间的关联性强、从长期来看又较好盈利模式的特点。可以设立循环经济产业基金,利用其开放融资、共担风险的优势,面向社会筹集大量资金。

参考文献:

[1]郭永冰.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8.

[2]韩宁.构建中国循环经济金融支持的机制.中外企业家.2006(2).

[3]王文军.中国环保产业投融资机制研究.西北农林大学博士论文.2007:28~32.

[4]王卉彤,陈保启.环境金融:金融创新和循环经济的双赢路径.上海金融.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