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投资企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5 10:32: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外商投资企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外商投资企业论文

篇1

【关键词】外商投资企业;动机;区位

一、经典作家关于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动机的理论解释

马克思虽然没有创立系统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但马克思有关资本国际化,尤其是有“过剩资本”和资本输出的思想,对于我们分析当代外商投资企业的海外直接投资仍有现实意义,马克思有关资本输出的思想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过剩资本”,形成资本输出的物质基础和必要前提。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资本主义积累规律的存在及其作用,使资本的增大以及随之而来的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以日益加快的速度进行,形成大量的相对人口过剩。事实上,在资本主义社会相对于国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言,生产过剩不可避免;同样,相对于国内日益下降的平均利润率而言,必然存在大量过剩资本。与生产过剩、相对人口过剩同时并存的大量过剩资本正是资本输出的物质基础和必要前提。

2.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过剩资本的一条出路。按照马克思的论述,由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增值运动并不受国家或民族地域的局限,而是生来就是具有国际性。马克思、恩格思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都成为世界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的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虽然在当时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资本输出并未成为经济现象,一国资本越出国界主要表现为商品资本,但商品生产的本性必然导致生产商品的企业为扩大商品销路而到国外去投资,以开拓国际市场、获取廉价原材料和追逐高额利润为目标的资本输出就成为过剩资本一条必要出路。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

3.高额利润和获取高额利润是过剩资本输往海外的最根本的内在动力。马克思明确指出:“如果资本输往国外,那么,这种情况之所以发生,并不是因为它在国内已经绝对不能使用。这种情况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它在国外能按更高的利润率来使用。”而且过剩资本所追求的不仅仅是较高的利润率,更重要的是追求利润量的最大化。正如马克思所说:“超过一定的界限,利润率低的大资本比利润率高的小资本积累得更迅速。”可见,资本要取得更多更快的增殖特性是资本输出的最根本动因。

二、西方主要经济学者关于外商投资企业海外直接投资动机的分析

1.优势理论。1960年,海默在他的博士学位论文中,率先提出了有关外国直接投资的一般性理论,即垄断优势理论,海默认为,外国直接投资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资产交易过程,它还包括非金融和无形资产的转移,是外商投资企业使用和发挥其内在组织优势的过程。美国企业之所以能从事海外直接投资,其主要决定因素在于美国企业拥有技术和规模等垄断优势,而垄断优势源于美国企业控制了技术的使用以及实行水平一体化和垂直一体化经营。后来金德尔伯格系统阐述了垄断优势理论,该理论亦被称为“海默-金德尔伯格学说。

2.市场内部化理论。概括而言,市场内部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第一,用自然性市场非完善性代替结构性市场非完善性,并以此作为市场内部化理论的关键性前提。第二,由于市场和企业是组织、配置要素和商品交换的两种基本途径,当企业内部交易成本低于市场交易成本时,交易应在企业内部即外商投资企业所属各企业间进行,从而形成一个内部交易、内部转让的内部化市场。第三,内部化过程超越国界,外商投资企业便应运而生,因此,内部化优势促成了企业的海外直接投资。但巴克利等人强调,外部市场的自然性的非完善性是相对于效率而言的,因此,内部化优势并不是指给予企业拥有特殊优势的这种资产本身,而是指这种资产的内部化过程(相对于把这种资产出售给外国生产者而言)赋予外商投资企业以特殊的优势。换言之,进行海外直接投资的外商投资企业并不需要一定有垄断优势,而只需要创造比外部市场更有效的行政机构或内部市场。第四,海外的直接投资在外商投资企业的国际经济交易方式中居于主导地位。

3.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该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企业从事海外直接投资是由该企业本身所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等三大基本因素共同决定的。第一,所有权优势。所有权优势在邓宁的几篇论文中定义不尽相同,但主要是指企业拥有或能够得到的别国企业没有或难以得到的无形资产和规模经济优势。具体包括:技术优势,包括专门技术、专利和商标、生产诀窍、营销技能、研究与开发以及产品特异化功能。企业规模优势,它是由规模、垄断和获得资源的能力所产生的优势。如规模大的企业研究与开发能力强,产品创新优势突出;寡占企业易控制原材料和产品市场;大规模企业能充分利用各种要素禀赋、市场—政府干预等方面的国际差异,分散企业经济经营风险,获得规模经济优势等。第二,内部化优势。它是指企业为避免市场的非完善性而将企业所有权优势保持在企业内部所获得的优势。邓宁所说的市场非完善性既包括结构性市场非完善性(如竞争壁垒、政府干预等),也包括自然性市场非完善性(如知识性市场上信息不对称及高交易成本等)。邓宁认为,企业将共所有权优势内部化,可以避免世界资源配置的外部市场非完善性对企业经营的不利影响,保持和利用企业技术创新的垄断地位,从而有利于获得最大化的利润。第三,区位优势。它是指国内外生产区位的相对禀赋对外商投资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吸引与推动力量。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区位优势是由东道国和母国的多种因素的综合决定的。若东道国经济中的有利因素吸引外国投资者前去投资,则形成直接区位优势;若母国经济中的不利因素迫使企业到海外从事直接投资,则称为间接区位优势。概括而言,区位优势主要取决于:一是,劳动成本。由于国际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善性,尤其是妨碍各国之间劳动力移动的移民管制,导致实际工资成本的差异;而外商投资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目标之一就是要使总生产成本最小。因此,企业在选择海外直接投资的区位时,必然先考虑劳工成本较低的地区,特别是当产品技术已经标准化以后,企业更倾向于将生产活动转移到劳动投入的来源地。典型的例证是东道国廉价而丰富的劳动力会吸引国外企业前来从事劳动密集型的投资。二是,市场购销因素。尽管寻求廉价劳动成本的投资一直在迅速发展(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增长很快),但在数量上相对并不重要(尤其是与在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相比仍然只是很小数目)。这主要是因为,国际性的竞争不只是包括为了提高生产率和降低劳动成本而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投资地点,更重要的问题是在哪里出售产品和占有市场。正如斯密所指出的,“交换力”和“市场范围”最终限制着因分工带来的生产率的提高。因此,东道国市场规模、市场潜力、发展阶段以及当地竞争程度等市场购销因素对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决策有到头重要的影响。例如,市场位置相距遥远的国家,由于运输成本和通讯成本较高而不利于开展贸易活动,但却能吸引海外直接投资活动;又如,若东道国竞争激烈,出口厂商会考虑在对方市场投资生产,以“当地制造”的标签推销其产品,而更为重要的是,迎合东道国不同口味和需要的生产和营销活动,严重依赖于东道足够的市场规模和市场潜力。从一定意义上讲,全球经济增长的桎梏不是来片于供给,而是来自于需求,不管是对消费品还是对工业品,外商投资企业能在多大程度上从事专业化的生产和出售复杂的产品将取决于成熟的市场。为了寻求市场需求,当代外商投资企业打破了所有国家间、地区间的界限,将生产性的环球工厂与环球购物中心相互补充,从而将全世界都作为其市场目标。但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其市场规模和市场潜力极其有限,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代外商投资企业海外直接投资主要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三是,贸易壁垒。东道国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存在,会直接影响到外商投资企业在直接投资和出口之间选择。许多东道国一直在意识地将利用关税、配额和当地标准等手段作为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地重要手段,尤其是那些实行进口替代战略地发展中东道国,贸易壁垒可诱使那些过去向其出口地外国企业到当地进行直接投资。四是,政府政策。一般而言,政法、社会和经济环境等直接关系到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国家风险。母国和东道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母国对外投资的鼓励与限制政策、东道国引进外资的鼓励与限制政策等,都会对外国企业进入东道国市场的方式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如母国的投资鼓励政策和东道国的引资优惠政策能增强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区位优势。第五,心理距离。前述由于经济条件不同形成的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物质和经济距离是跨国区位优势的主要决定因素,而由于历史、文化、语言、风俗、偏好、商业惯例等因素形成的心理距离,也是区位优势的重要决定因素。一般而言,心理距离越小,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区位优势就越大。

邓宁认为,区位优势不仅决定着企业从事国际生产的倾向,而且也决定着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部门结构和国际生产类型。不难看出,邓宁有关区位优势的解释,不仅吸取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关于国家优势的思想,而且承袭和发展了不少国际经济学者有关区位因素的分析。邓宁在抽象出上述三个决定外商投资企业行为和外国直接投资基本因素的基础上,根据三种优势的不同组合来说明外商投资企业如何在技术转移、出口和海外直接投资三种国际经济活动方式之间作出选择。若一国企业仅拥有所有权优势,则企业将选择许可证安排方式进行技术转移;若一国企业具有所有权和内部化两项优势,而无区位优势,则企业将选择国内生产然后出口的方式;而一个企业只有同时拥有所有权、内部化和区位三种优势,该企业才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西方经济学者对外商投资企业海外直接投资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被人们最广为接受的综合性国际生产模式,被誉为国际直接投资领域中的“通论”。

参 考 文 献

[1]陈秀山等.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魏后凯,贺灿飞,王新.中国外商投资区位决策与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编译局译.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杨丹辉.外商投资新动向分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4(2)

篇2

[关键词] 外商直接投资工业部门资本存量比较优势贸易转型

一、问题的提出

从传统的生产要素定义来讲,生产物质产品所需要的各种投入构成了生产要素,通常分为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资本资源三种。在这三种基本要素中,只有资本资源的增长在长时间内是没有极限的,而且在各国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着资本短缺的问题,这就需要发展中国家通过与国内储蓄相适应的新增投资和外国资本的净流入,提高资本存量,实现资本积累效应。就国内新增投资而言,虽然国内储蓄水平较高,但是很难产生与其相适应的内部投资,这便更需要外商直接投资在其中发挥积累作用。

因此,外商直接投资作为我国资本积累的外国资本流入部分,对于我国工业部门的资本存量的贡献程度,便成为分析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对出口贸易转型的资本积累效应的主要问题。

二、资本存量分析

1.分析方法

(1)资本存量的估算方法――永续盘存法

该方法是由Goldsmith在1951年提出的,后经Christensen和Jorgenson等经济学者的发展,将永续盘存法计算资本存量的基本公式表示为:

其中,Kt为t时期的资本存量,It为t时期之内的投资量,δ为资本存量的折旧率。

(2)数据说明

本文的数据来源主要是1994年到2005年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基本数据包括:1994年~2005年工业部门中外商投资企业的固定资本原值;1994年~2005年各年的全社会投资的建筑、设备比例。

(3)基准年K(1994)的确定

根据资本的增加值与产出的增加值之比将近似等于平均的资本产出比重来估算我国同期的资本存量总量。先估计出1994年中国工业部门的外商投资企业的现价基期资本存量。再用同样的方法把1994年基期资本存量分为建筑资产和设备资产两类。

(4)固定资产投资序列

选择利用固定资本原值一次差分获得固定资本的形成序列值,并将其分成建筑、设备两部分,再用固定建筑和设备投资价格指数进行处理得到1994年价格的固定资产投资序列。

(5)折旧率

使用Wu and Xu(2002)计算的工业品折旧率,并假设1991年~2005年的折旧率与1975年~1996年的折旧率相同,即建筑和设备的折旧率分别为2.44%和7.89%。

2.计算并列出结果

根据前文我国外资存量的数据,从1994年到2005年,在我国工业部门中外商投资企业的资本存量增长十分迅速。1994年工业部门中外商资本存量为1768.95亿元和1671.51亿元,到2005年以1994年价格计算为16850.35亿元,增长了852.56%,年平均增长率为22.74%。经计算,我们可得到1995年~2005年我国工业部门总的资本存量(如表所示),其由1994年的24212.02亿元增长到2005年66721.09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0.65%,明显低于我国外资存量的积累速度。而总的资本存量由外资存量和内资存量两部分构成,这进一步说明我国外资存量的积累速度大于内资存量的积累速度,即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工业部门的资本存量的增长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再结合前文计算结果,在1994年我国外商投资企业的资本存量占工业部门总存量的比重为7.31%,到2005年这一比重达到22.86%,并且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说明外商投资企业的资本存量的增长对我工业部门的资本存量的增长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分析结论

总的来讲,外商直接投资对于我国工业部门发展的促进作用,不仅说明了外商投资企业出口份额的增加,而且还体现了我国对外贸易的显性比较优势的变化。上述分析表明,我国对外贸易的显性比较优势的变化,反映出外商直接投资流入的资本积累效应对我国工业制成品比较优势的强化作用。根据外商直接投资资本存量对我国资本积累的贡献来说,外商直接投资的资本存量效应对于加强我国资本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起到重要作用,进而加速了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向资本密集转型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沈克华: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出口总量及结构、基础设施投入的相关关系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3年第7期

[2]爱德华・蒙迪・格瑞姆:利用出口加工区吸引外资及其效益――中国经验.东岳论丛,2004年第2期

[3]龚震:六大方向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中国经济时报,省略,2004年5月31日

篇3

各从事国际商品贸易、国际服务贸易、国际经济合作及国际商务运营工作的企事业单位(含国有、民营和外商投资企业)在职在岗的专业技术人员。

二、申报高级国际商务师的条件(附件1)

三、转换高级国际商务师的条件

具有其他系列高级职称的人员,在国际商务岗位上工作满一年,可以申报转换高级国际商务师。

四、实行人事人员申报高级国际商务师资格的有关事项

在人才流动中心实行人事的人员,其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评定,由个人向省人才流动中心提出申请,填写专业技术资格评定表,交省人才流动中心进行资格审查,报省职称部门审定后,由国际商务高评会评审。

五、评审材料的报送要求

(一)送评材料

1、《专业技术资格审查表》(一式1份)

2、《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表》(一式3份)

3、《专业技术资格送审表》(一式15份)

4、任现职以来的专业技术工作业绩资料(装订成册)

5、《个人业务自传》(一式15份)(破格、挂编人员提供)申报人员申报时可按照《江西省职称管理系统》(从江西省人事厅门口网站相关下载的“专业职称”栏目下载)的内容,报送申报人员信息。

(二)材料要求

1、业绩材料必须提供原件,复印件不作为评审依据;提供的论文必须发表在有国家统一标准刊号和增刊许可证号(“CN”或“ISSN”)的杂志上,以书号(“ISBN”)代刊号的论文集上登载的文章仅作参考。

2、申报评审的专业必须填写准确。

3、《专业技术资格审查表》和《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表》上的设区市(主管部门)一栏,必须填写设区市(主管部门)全称,并标明设区市(主管部门)代码。

4、《专业技术资格审查表》和《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表》不可复制,《专业技术资格送审表》可复制,但不得改变表格式样与大小。

六、申报高级国际商务师的程序

(一)省属企事业单位的从业人员,按照行政隶属关系,由本单位进行资格审查,送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职称办审定,由国际商务高评会评审。

(二)各市县所属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从业人员,按照属地原则,将申报材料送所在地的设区市政府人事(职称)部门审核后,报省职称办审定,由国际商务高评会评审。无主管部门的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如须主管部门履行审查负责的,由所在地商务主管部门代为履行。

七、高级国际商务师职称外语水平的具体要求,按江西省人事厅《关于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外语水平要求的通知》(赣人发]12号)规定执行。

八、关于工作质量与职业道德评估工作的要求

在本年度职称申报工作开展前,各单位必须对申报人员任现职以来的工作质量与职业道德情况进行评估,申报者评估必须为合格以上。凡未完成评估的单位不得开展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工作。

九、2010年申报高级国际商务师专业技术资格的资历(聘任年限)终算截止时间:2010年12月31日;业绩和论文的终算时间为2010年7月31日。

十、省职称工作办公室受理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材料的截止时间为2010年8月16日,具体日程安排见《2010年全省职称申报评审工作日程安排表》(附件2)。

联系人:联系电话:

附件:

篇4

论文摘要:外商直接投资对于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分析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现状,结合外商投资的特点,探讨外商投资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与借鉴。

    一、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现状分析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资本市场顺利运行的基础,对于上市公司规范运作至关重要。从目前我国现状看,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还存在较多问题,影响了财务信息披露的质量、投资者的决策和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1.从内部治理结构来看

    (1)股权结构不合理,导致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我国绝大部分上市公司是由国有企业改造而成的。《证券法》规定企业改制过程中其国有净资产的折股比例不得低于65 0},加上我国关于国家股和法人股不允许上市流通的规定,使国有股或国有法人股为第一大股东的上市公司占到上市公司总数的95%左右,在整个上市公司国有股中居绝对控股地位。同时,由于法律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使得经理人员在公司的经营决策、管理制度的制定、利润分配、人事任免等方面具有很大的权限,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实际的企业所有者,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在投资者和经营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的现状诱发了大股东及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利用其对公司拥有的绝对的信息优势,与财务人员合谋“暗箱操作”,使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和决策有用性受到影响。

    (2)内部人和大股东控制了董事会,董事会缺乏独立性。我国上市公司的董事会虽然已经引进西方的模式,设有薪酬委员会、监事会等,但由于存在国有股“一股独大”的问题,使得内部人控制现象盛行,企业董事长和总经理一般由行政机关任命,董事长、总经理往往由一人担任,董事会成员绝大多数是企业经理人员。这种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的同一,使董事会完全成了大股东的执行董事会,造成董事会监督独立性的丧失,其表决流于形式,影响了董事会作用的发挥,无法保证其经营、决策机制的有效运行及对经理人员的有效约束。而且这种现象的出现为公司经理操纵利润、侵蚀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提供了方便,使公司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往往误导投资者。

    (3)监事会徒有虚名,没有真正起到监督作用。我国《公司法》规定监事会有监督董事会的权力,其职能主要是聘任和解聘董事,监督董事会的业务经营,审查监督董事会所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和相关性,批准董事会的年度报告等。但由于我国畸形的治理结构,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监事会实际上也是被大股东控制的,监事会的监督机制难以奏效,只是徒有虚名。这就为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人员互相“合作”、篡改会计信息提供了可乘之机。

(4)独立董事功能弱化,实为“花瓶董事”。为了抑止大公司滥用权力,防止内部人控制,解决内部董事不能有效行使职权的向题,保护小股东的利益,独立董事制度被引人公司治理结构中。但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由大股东聘任,聘任的成员大多与其关系密切,并且每位独立董事都会从该公司领取丰厚的报酬,与该公司存在着利益关系,导致无法独立、公正地监督董事会的决策,无法有效发挥独立董事的决策咨询作用,无法对上市公司所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实施监督和对小股东的利益进行保护,实际已沦为“花瓶董事”。

    2.从外部治理结构来看

    完善的外部治理结构可以给经理人员施加压力,迫使其认真履行职责。因为在产品市场上,产品质量、性能或成本会直接影响该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企业的经济效益;资本市场股价的波动会直接影响企业筹融资;在经理人市场,经理人的业绩与其地位、薪金密切相关,要时刻面临被“炒鱿鱼”的风险。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一般经理人员会竭尽全力。但我国资本市场起步晚、历史短,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经理人市场尚未成熟,使得董事会在经理人市场上较专业地挑选、任命合适的经理人员受到限制,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尚未形成,导致公司治理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经营者偏重于追求短期赢利,影响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特别是在上市资格成为一种稀缺资源的情况下,易诱使公司管理部门操纵会计信息供给以达到获取上市资格的目的。

    二、外商投资企业治理结构特点分析

    外商投资企业同样存在着公司治理问题。李维安等,在对我国合资企业的股权安排及其动态变化、董事会及其权力配置、管理层控制等方面进行实证研究后得出的结果显示,外商投资企业治理结构具有不同于上市公司的特点,如控股和独资化倾向、技术等关键资源的非股权控制等。从中可以概括出其治理结构的3个比较突出特点。

    1.股权权力控制

    股权结构是指公司股东的构成和各类股东持股所占比例以及股票的集中或分散程度,它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我国现行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合资企业中不设股东大会和监事会,其组织机构只设董事会。因此外商投资企业在股权安排上强调控股权,并且又规定董事长和副董事长由合营各方协商确定,董事会的名额分配由合营各方参照出资比例协商确定。这样,外商投资企业中董事会人员的比例分配取决于该公司的股权结构,谁占有更多的股份,其董事人数相应就多,在权力结构中就占主动地位。由于是外方控股,大多数外商投资企业的战略政策是由母公司制定和实施的,母公司拥有对董事及总经理的人事任免权,董事会要对母公司负责,并接受母公司监督。

      2.非股权结构因素控制

    外方公司不仅重视合资企业的股权安排,通过绝对控股达到对公司的控制权,而且非常重视通过非股权的手段,如资金、市场销售渠道营销网络、研发核心技术及关键的管理技能等来达到控制目的,迫使合资企业的经营决策和日常运营依赖外方公司。如中日合资天津富士通天电子有限公司,日本富士通天株式会社持股达60 %,承担了合资企业绝大部分资金需求,而且由于该公司目前尚未形成自己的销售渠道,由外方投资公司包销全部产品,其技术也由母公司提供支持,这就使得该合资企业对日方母公司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可见,外商投资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显示出较强的母公司主导的公司治理模式。

    3.通过审计来监控企业的经营

    审计是持有少数股权的公司重要的控制机制,通过审计可以使他们了解合资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一是外部审计。有些公司聘请第三方如国际会计公司审计中外合资企业。因为第三方与该公司没有利益关系,地位比较超脱,能客观地开展审计,所以其审计结果公正,可信度高,易被接受。二是内部审计。多数母公司还通过内部审计来监控合资企业的经营运作及财务状况,以加强经济管理和促进经营目标的实现。这样从内部到外部审计,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合资企业的控制。

    三、外商投资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与借鉴分析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已经严重制约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外资股东的进人为完善上市公司治理创造了有利条件,对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具有一定的积极借鉴意义。

    1.改变“一股独大”局面

    根据alchian与demsetz提出的经典理论,企业的监督权应被授予能够分享经营剩余的人,以保证监督者具有最大积极性。在传统国有企业中,对管理者的监督在名义上是由政府实施的,实践中则需要相关部门官员来执行。由于官员并不享有经营剩余的索取权,因此缺乏监督的积极性。根据经济学中的理论,当外商参股成为股东获得控制权后,基于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为降低成本,需有更强的动机监控管理者,通过对董事会的制衡达到治理结构和决策体系的稳定和优化,并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迫使经理人员按照股东利益行事,以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己任,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各种成本和管理者利用委托一关系侵害委托人利益的人行为仁”,从而改变公司原有的“一股独大”局面。

    2.改善股权结构,提高绩效

    从公司治理机制看,只有股权结构合理才可能形成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外商投资企业通过外资控股,以存量购买和增量稀释的方式并购部分股权,客观上实现了企业产权多元化,使股权结构趋于合理。同时推行管理层股权激励方案,使得管理层更注重公司业绩、股东利益和公司股价的市场表现等,有效提高竞争力,保证以更高的效率实现其发展战略。如国内微电子行业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上海贝岭,在外资进人后改善了股权结构,在a股上市公司中较早聘请了独立董事,并在董事会下设财务审计、投资决策等委员会,约束和促进了公司的规范运作,大大提高了绩效,使其与国际间的技术差距从落后五代左右迅速缩短到两代,改变了原来完全靠引进国外技术的局面。

    3.优化会司内部治理结构

    许多外资企业历史悠久,经过长期的积淀,实力雄厚,不仅能为企业带来所需的资金、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而且通过外资控股并购,能够将现代化管理理念、经验、营销策略等“软”资源注人企业,合理对人事和制度进行改造、管理,强化内部控制,增强员工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感,以对公司股东负责为出发点进行经营,使股东监督的积极性和监督效率大大提高,对经理人的行为构成一定的压力,迫使其兢兢业业地努力工作,尽可能维持契约关系的连续性,约束经营者减少“道德风险”,最终促进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改善,增强与国际标准趋同的透明度,为投资者更有效地了解和评估其投资提供保障。

    4.改变资本结构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本的价值构成及其比例关系。资本结构涉及一个上市公司经营理财的利润和风险,直接影响其综合绩效。现代资本结构理论认为,企业的最优资本结构就是使其市场价值最大化。这一标准最早是由modigliani和miller提出的。miller认为,资本结构可以通过股权和债权特有作用的发挥及其合理配置来协调出资人与经营者之间、出资人内部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和行为。外资的引人必然影响其股权和债权的比例关系,改变原有的资本结构,影响企业权力在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分布关系,决定各个利益主体受到的约束与激励强度,能够从委托和控制权争夺两方面影响企业治理结构,从而进一步促使形成完善的治理结构。

篇5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FDI);投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0-01

一、理论综述

国际投资按照其投资方式不同,可以区分为直接投资,也可称为对外(海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和间接投资两种类型。国际直接投资又叫外国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在另一国新建生产经营实体,或把资本投入到另一国的工商企业,并以控制国外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对外投资活动。邓宁在论文《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和跨国企业:折衷理论方法探索》中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主要观点是,企业进行国际投资需要具备三个基本要素:第一,所有权优势;第二,内部化优势;第三,区位优势。所有权优势是基础,内部化是载体,区位优势充分条件。

二、中国利用外资的现状及其特点

1.中国利用外资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成为我国吸收外资的主要形式。目前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形势良好,平均每年的增长幅度为3.5%。

2009年,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约为900.33亿美元,2010年为1057.35亿美元,增长了17.44%;2009年底登记的外商投资企业434248户,2010年445244家,增长了2.53%,投资的产业几乎遍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所有行业。根据科尔尼(AT Kearney)调查显示,中国仍然是对外国直接投资者而言最具吸引力的国家。

2.中国利用外资的特点分析

中国加入WTO以来,外商直接投资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1979年至1984年,我国实际使用的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仅有30.6 亿美元,截至2009年,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3435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00.33亿美元。

从外资来源来看,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以中国香港、台湾地区、新加坡、韩国为主要,实际投资额占全国的74.58%。在对华投资的发达国家中美国、日本、英国占主要地位,三国对华的实际投资占全国的比重为10.18%,但占到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华直接投资的比重在90%以上。这说明,中国吸收的外资中至少有近一半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资本,发达国家所占比例不到百分之三十。

三、中国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

1.“技术外溢”效果不明显,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依赖阻碍我国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

从我国利用外资的情况来看,所引进的技术大多数是二、三流技术,真正的关键技术中方并未能引进。与此同时政府过分依赖外资,“超国民待遇”增强了我国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忽略本国的技术原创,压抑了一部分国内企业的首创精神。

2.外资投向不合理,加剧了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失衡,国内的资源消耗和能源争夺也越见激烈

从外资资金来源的区域结构来看,整个OECD成员国对华直接投资占我国全部FDI的比重不到三分之一。从外资的资金投向来看,外资主要投向经济发达、政策优惠的东部沿海地区,而对中西部地区投资数量却很少,区域性差异非常明显。从外资的产业投向来看,主要投向了投资少、见效快、资本产出效率高的第二产业中的下游产业,特别是制造业,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消耗中国的资源或大量进口能源和原材料,导致了国内资源紧张。

3.部分企业逃税、避税,经济损失严重

据商务部统计,截止2004年,我国累计批准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共有494025家,其中一半以上是所谓“亏损”企业,据估计,外商逃税的总额至少有1000亿元。

四、中国利用外资的对策研究

1.调整引进外资的战略目标

我国利用外资的战略目标应进行重新定位,即从引进外资以弥补资金缺口为重点转向通过引进外资以获取外资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重点。消化吸收外商投资中的技术含量,促进我国科技创新,最终实现自主发展。

2.调整外资优惠税制,完善产业政策,调整外资投资结构,加快反垄断立法

首先,逐步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结束两税制并立的混乱局面;其次,应该突出外资税收优惠政策的产业导向和地区导向。引导外资流向基础产业和资金技术密集型项目,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振兴制造业,向以优化结构为主的效益性外资政策转变;再次加快相关立法进程,尤其是反.垄断法。

3.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引资活动,促进我国地区经济的平均发展

加大转移支付、争取更多定向西部开发的海外资金与技术援助,实行普遍的鼓励性政策,给予同样的减免税优惠和信贷担保支持政策,建立并逐步扩充西部开发基金。优先在中西部地区人口集中的城市开放服务贸易领域,并结合不同地区的资源和地缘条件,鼓励东部和国外企业进行资源开发型产业投资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快中西部地区的人才培养,并将外国政府提供的人员交流和技术培训项目优先安排西部人员参加。

参考文献:

[1]乔晶.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特征及调整策略[J].重庆工商大学管理学院.

[2]邹辉晖.我国利用外资的现状、问题及策略建议[J].经济师,2006(04).

篇6

主营业务领域

万慧达的业务领域包括但不限于:行政确权诉讼、民事侵权诉讼、涉知识产权刑事诉讼、反垄断法律事务、知识产权非诉事务。

主要成果及获奖情况

万慧达承办的诉讼案件在国内、国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多个案例被列为年度知识产权经典案例,收录到《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官方公布的数据表明,万慧达是承办涉外知识产权案件最多的律所之一。近年万慧达入选省级以上法院的典型案例及其他获奖案例包括:

1、2008年,日本国株式会社双叶社诉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第三人上海恩嘉经贸发展公司或广州市诚益眼镜有限公司商标行政纠纷申请再审系列案。该案入选2008年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50件典型案例之一.

2、2009年,西南药业在“散列通”商标行政纠纷案中,成功维持了其注册在第5类西药上的“散列通”商标。该案被评为2009年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50件典型案例之一。

3、2009年,米其林在天津米其林电动自行车有限公司商标侵权案中胜诉。该案被评为2009年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50件典型案例之一。

4、2010年,张裕集团在“中国葡萄酒行业知识产权第一案”——“解百纳”商标行政诉讼中,成功维持其商标的注册。该案被评为2010全国知识产权保护评出20大事件之一。

5、2010年,某洋酒品牌,在刘兆龙假冒注册商标刑事案件中成功维权。该案被评为2010年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十大案件之一。

6、2010年,欧莱雅在美莲妮、杭州欧莱雅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案中获得胜诉。该案被列为江苏省法院2010年度十大知识产权案件,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优质品牌保护委员会2010年度十大案件,以及最高院知识产权当年度50件典型案例之一。

7、2010年,阿迪达斯诉阿迪王的管辖权异议再审案,说服法院在判决中明确涉外知识产权案件不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涉外民商事案件诉讼管辖问题的规定》。该案入选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案件2010年度报告。

8、2010年,新绿环公司在台山先驱建材公司专利侵权再审案获得胜诉,最高院接受了我方关于“权利要求书不是确认专利权限的唯一依据”的意见。该案被收入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2010年度报告。

9、2011年,成功米其林在与佛山米其林音响器材厂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中获得胜诉,法院认定米其林商标为超级驰名商标。该案被列为2011年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50件典型案例之一。

10、2012年,SEB公司对万通公司经两次海关查扣及两次专利侵权诉讼最终制止侵权人的重复侵权行为,该案被评选为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优质品牌保护委员会2012-2013年度知识产权保护最佳案例。

篇7

论文摘要:近一段时间以来,外资企业避税现象非常严重,使我国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税收管理。本文分析了外资企业避税的现状、避税的多种形式以及原因,目的在于为反避税提供依据。

不久前,商务部公布了一串令人振奋的数字:2004年1至5月,全国吸收外资25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新设外企17359家,比去年同期增长14%;合同外资额57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近50%。中国成了外资的一片热土。

    然而在这些闪光的数字背后,却是另一番景象:55%的外商投资企业亏损。一方面外企大面积亏损,另一方面大量外资不断涌入,面对这一现象,经济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不少外资企业亏损是假,避税是真。本文拟就外资企业避税的形式及原因做一些探讨。

1外资企业避税的现状

我国国家税务总局官员日前指出,目前在华的外资企业偷逃税的情况很普遍,许多跨国企业的避税行为致使中国每年税收损失约300亿元,许多企业属于非法避税。由于个人所得税、营业税等方面的税收没有计算在内,所以,实际避税要远远超过300亿元。

2003年4月。在广州市,首例“境内关联企业间融资”反避税案件中,广州市国家税务局对外公布,该局对著名的跨国企业宝洁公司涉及境内关联企业间巨额免息融资温暖体进行调查,调增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共5.96亿元,应补交企业所得税8149元。这是迄今为止广州市反避税调整单个案件补缴:税额最大的案例。

据北京地税稽查分局公布,被检查的外资企业中80%以上有违法行为,其中涉外税收违法案件主要集中在个人所得税、营业税和城市房地产税等税种上,仅2003年前8个月,北京地税第、二稽查分局审查了47个涉外税收案件,查补税款1.5亿元,这只是他们受理的半数案件的查补数额,其中有两个公司的涉案值就达到了1.3亿元。

在福州市,每年外商转移的利润就在10亿元左右,流失税款1亿元左右。据国家统计局在第三次工业普查中公布,全国41%的三资企业都在亏损。吉林某市曾经有98%的三资企业在亏损;广东某市87.5%的三资工业企业亏损;天津62%的三资企业亏损,如此大面积的亏损。令人触目惊心。

这些合资企业的亏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避税手段,其结果严重侵害了中方利益。由于利润被转移到境外,中方投资人不但无法获利,而且需要赔钱弥补亏损。对外方来说是明亏实赢,对中方来说是实实在在的亏本生意。在无力出钱弥补亏损的情况下,中方只能出售股权减少损失,从而逐步丧失对公司的所有权,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苏州的一家合资造纸企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与外方合资的七年当中,每年亏损将近1个亿,结果中方不但一分钱没有赚到,所持股权却几乎全部被外方收入囊中。

外资避税正使中国蒙受着重大损失。

2外资避税的主要方式

避税分两种,即正当避税和非法避税,二者有本质的区别,进行合理避税的人是尊重税法,只不过他们靠自己的智慧,利用了税法的漏洞获得了利益。外资在进入前,大多都认真研究过中国税制,对如何避税有一套相对的方案,避税方法高招百出,防不胜防,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2.1转让定价:所谓转让定价是指集团内的关联企业之间,为了确保集团利益的最大化,在集团内部人为的控制定价。这其中包括产品价格、贷款利息、无形资产转让价格、劳务费用等。据统计国际贸易总额中有60%是通过这种跨国公司的内部交易所形成的,跨国公司在制定内部交易价格时,往往可以便利的应用转让定价的方法,达到减少赋税从而增加利润的目的。在中国,其往往表现为“高进低出”,即用高于国际市场的价格进口设备、进口材料,而用低于市场的价格出口产品。这样外企很容易形成账面上的亏损,而利润转移到税负低的国家、地区,如此一来,跨国公司是一举两得:增加利润,减少汇率风险。因为属于跨国公司关联方交易,因而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灵活性,不易被察觉。据珠海涉外税务部门的检查表明,那些表面显示亏损的企业大多是购销“两头再外”。多以“高进低出”等方式将利润转移出境。转让定价行为的存在是造成其普遍亏损或微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耐克公司在国内市场不断发展,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很快成为仅次于李宁体育公司的体育巨子。据苏州海关调查,耐克公司营业额很高,成本很低,利润非常高,实际效益也很好,但是账面上却亏损,其中原因就在于大量特许权使用费支出掏空了企业利润。

一台彩电才卖50元到100元,这种惊人的低价,说出来谁也不会相信,可是在跨国外资企业关联方的交易中的的确确发生了。

2.2增大负债。目前外商投资中国的资金中,自有资金比例并不高,即便是一些实力雄厚的大公司也向境内外的银行举借大量的资金,这不仅仅是缺少资金,也是一种避税的办法。广州某外企就是通过与其境内的关联公司借贷资金转移利润避税的。这家公司在境内的关联企业主要有所属纸品有限公司、口腔保健用品有限公司等。2002年,该公司关联企业中部分公司出现连续亏损,失去了向银行借贷的能力。这家外企便以公司本部的名义向中行广东省分行寻求巨额贷款,总额高达20亿元左右。与正常企业行为相违背的是,该公司又拨出巨资以无息借贷的方式借给其关联企业使用。根据税法规定。利息支出可以在税前扣除。广州某外资企业利用税前列支利息,以此减少所得税;此外,提供巨额无息借贷给关联企业,也回避了正常利息所得税的税赋。同时,作为该企业的关联企业,也为巨额借贷在账目上表现为负债而规避了大量所得税。

2.3利用国际避税港注册公司。在税收筹划日渐兴起的今天,国际避税港也便成为了跨国税收筹划的“热土”。国际避税港也称“离岸绿洲”,是指一国或地区确定一定范围,允许外国人在此投资或从事各种经济贸易活动,取得收入或拥有财产而可以不必纳税或只需支付很少税款的地区。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很小的国家和地区,甚至是很小的岛屿,自然资源稀缺、人口数量较少、经济基础薄弱。但由于它具有税收的优惠,逐渐吸引了大量国外公司来此注册。这样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有英属维尔京群岛、格林纳达、塞舌尔群岛、巴拿马、瑙鲁、汤加……全球汇集于国际避税港注册的70万多家企业中,至少有80%以上徒有其名,它们在此完成了必要的注册登记手续,却在别处从事商业活动,财务运作,把利润转移到避税地,靠避税地的免税或低税收减少税负。在这里注册的公司中约有1万多家与中国有关。在长江三角洲.许多人会对一些外资企业究竟属于哪个地方投资的感到困惑,它们的投资方往往标明是英属维尔克京群岛等地方,而实际上这些公司许多是由台商投资控股。

2.4钻税法漏洞。利用税法漏洞进行避税,是目前外企最有安全感的避税手段。比如,现在中国对消费税是按照出厂价进行征收,于是,一些外企纷纷成立自己的销售公司,然后再用较低的出厂价把产品卖给自己的销售公司,以达避税的目的。另外,根据税法规定: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和地方所得税。按年计算,分季预缴,季度终了后{一五日内预缴,年度终了后五个月内汇算清缴,多退少补这样,在同一个纳税年度内,纳税人可以根据资金运行状况,自行选择预缴税款的日期,从而使税款入库的时间人为地延长了,递延了应纳税款。

当然,除此之外,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工资发放的次数等也是外资避税的备择途径。

3外企避税的原因

3.1资本的逐利性应是外企避税的最根本原因。每一个企业、每一个个人都在追求本身利益的最大化,我们知道,价格=成本+利润+税收,在价格和成本不变的前提下,利润和税收就是怎样的公正合理,都意味着纳税人直接经济利益的一种损失。所以在利益驱动下,使得一些企业除了在成本和费用上做文章外,也打税收的主意,以达到利益最大化。

3.2我国地方政府的纵容也是造成避税的重要原因。许多外企在本国都很守法,而却在中国违法,这只能说明,外企在中国的逃税成本大大低于国外。改革开放后,为了发展本地经济,各地都实行了多种多样的优惠政策。其中x~j’l-资的税收优惠往往被列为重要内容之一。另外,一些地方政府把引进外资作为政绩的考核指标,但这种指标却往往只注重了数量,忽视了效益。有的人生怕破坏了本地的“软环境”,一旦处理外戚涉税案就会听到各种奇谈怪论。以为加大税务查处力度会产生负面影响。理由是,将会造成外资企业流失,而潜在的客户也会不敢来中国投资。于是“软环境”过软,外商投资企业顺水推舟,在税收问题上,能逃则逃。能避则避,能漏则漏。

篇8

上半年,全市注册登记部门以“宽进”为导向,深化改革服务发展,着力优化南平营商环境,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截止6月底,全市实有各类市场主体总量达到 115849户,比去年同期增长12.3%,认缴注册资本1486.96亿元,同比增长26.33%。全市共新发展市场主体9770户,改革后四个月新发展7488户,半年发展总量的76.64%,环比增长37.7%。

一、 各项工作落实情况

(一) 推进注册登记制度改革顺利实施。

1.积极开展登记制度改革探索。一是先行先试,于2017年12月31日由市政府办印发了《关于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服务南平绿色经济发展的意见》(试行)的“11条”措施,在我市5+3 产业和十个工业园区内先行开展除“先照后证”以外部分登记制度改革,在提前释放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红利。

2.注重对改革工作的配套保障。一是完成登记文书指南、业务系统、工作流程的修改及挂网上线,订购新版营业执照1.6万份,印制新版登记表格1.4万份,完成14台区县的打印机配置及调试,确保全市工商系统于3月1日起正式启用新版的提交材料规范和登记文书,颁发新版营业执照。二是下发我市《关于做好注册登记改革衔接过渡工作的通知》,保证改革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三是强化对登记人员的培训指导。改革前关注和收集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的有关政策珍宝并进行配套解读,下发各类学习解读材料共5期供基层学习。2月27日,组织全系统登记人员40余人进行集中培训,指导其正确理解改革的具体措施和新规范要求,提高一线人员的政策执行力。四是加强对改革工作的宣传引导。一是市局出台关于改革方案的政策解读,在南平《今晚九点半》栏目连续4天滚动播放, “我市3月1日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新变化”,各级注册窗口同步开展宣传工作,及时回应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着力营造全社会理解改革、关心改革、支持改革的良好氛围。

3.改革后续工作有力推进。一是2017年5月12日、5月14日,XX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委常委会议先后审议通过了我局起草的《XX市推进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并上报省政府审批。二是我局为市政府代拟的《XX市工市场主体登记管理规定(试行)》、《XX市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管理规定》等改革后续配套文件已完成向全市40多个部门的意见征集工作,将由市政府审定后印发实施。

4.加强改革后数据分析。落实登记制度情况逐级月报告制度,及时统计分析辖区注册情况。针对改革后我市自然人独资公司“井喷”增长和市场主体变化特点及时进行统计、分析和宣传,撰写的《XX市一人有限公司增长迅速》和《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以来XX市内资市场主体发展呈现五大特点》均被国家局政务信息网工商动态栏目刊用。

5.提前预热年度报告工作。一是加强宣传引导。及时在各类媒体上《停止个体工商户验照》、《停止企业年检》公告,使企业及时了解年检改年报的政策。二是加强咨询指导服务。各级窗口安排专人接受企业有关年报的现场或电话咨询,印制《福建省市场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宣传单,让企业了解年报的申报方式。三是做好年报系统的数据检测工作。按照省局的部署,及时跟进年报系统检测工作,反馈问题。四是针对社会公众对年度报告公示制度不熟悉,误认为年报公示制度放任企业自由申报,弱化了企业的监管等问题,撰写了《浅谈年度报告公示制度在企业监管中的作用》论文,被国家工商总局政务信息网信息调研栏目刊用。

(二)全力服务南平经济绿色发展

一是出台《关于贯彻执行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服务南平绿色经济发展意见(试行)的操作说明》,指导基层统一登记标准。二是通过下放登记权到工商所、推行“县域通办”,方便农户就近办理农村市场主体登记,今年已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353 户,登记合作联社1户。三是扶持家庭旅馆经营,农业观光、民俗风情、特色休闲等旅游产业登记经营,今年已登记涉及乡村旅游市场经营主体62户。四是扶持引导农村种养业开展从事家庭农场经营,今年已登记家庭农场98户。

二、 工作亮点

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了省局《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后,我局即按照《方案》精神,拟定了《关于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服务南平绿色经济发展的意见》(试行),经市政府第43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于2013年12月31日正式转发实施。在我市的5+3产业和工业园区内先行部分登记制度改革,提前释放改革红利。叶木凯局长多次对我市在登记制度改革中积极主动、不等不拖,大胆先试的做法给予表扬肯定。1月3日,市长林宝金在市工商局有关《意见》的报告上批示:“市工商局改革创新意识强,工作成效显著,希望新年再接再厉,为南平绿色发展做出新贡献!”1月6日,市委书记裴金佳批示:“很好”。意见的出台,为我局后续启动登记制度改革奠定良好基础,累积宝贵经验。5月7日,XX市委书记裴金佳在XX市工商局呈报的《关于推进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上批示:“很好,积极推进。”4月30日,林宝金市长在XX市工商局呈报的《关于推进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的请示》及《实施方案》上作出批示:“改革意识强,工作有序推进,成效显著。”

一、查处无证无照经营综合治理工作

1.延伸监管触角。加强与市综治办的协调,在全省率先将协助查处无证无照经工作纳入综治协管员工作职责,使遍布全市各村(居)的1008名综治协管员成为查处无照经营工作的协管员、联络员和信息员,并建立联络机制、处置机制和巡查机制全面推进与综治协管员对接工作。

2.突出专项排查。在3月至7月在全市工商系统开展“八闽红盾出击——无证无照经营大排查专项行动”,排查无证无证无照经营户4291户,引导办照1809户,抄告监管信息487条(涉及经营户2036户),立案查处无照经营案件446件,罚没152万元,同比分别增长40.7%和31%。

3.举办系统培训。在3月16日举办全市企业监督管理信息抄告平台视频培训班,围绕企业监督管理信息抄告平台系统升级建设基本情况、功能模块介绍、系统操作演示、企业监管信息抄告范围和相关注意事项展开培训,市、县(区)查处无证无照经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工商所的185名平台操作员参加培训。

二、促进市场中介组织规范发展工作

1.推进组织部署。出台《各县(区)政府(管委会)促进市场中介组织规范发展工作考评标准》、《关于贯彻实施〈福建省市场中介组织管理办法〉职责分工的通知》等文件,推动县(区)政府和中介治理成员单位依职开展工作。

2.部署专项治理。印发《关于开展规范市场中介组织执业明示行为专项治理的通知》,在8月-11月在全市范围内规范市场中介组织亮证亮照经营和服务项目、收费标准、监督投诉机关和监督投诉电话事项明示行为。

3.开展联合督查。在9月10日-12日,组织市纠风办、市住建局、市交通局等单位组成联合督查组,对各县区今年以来全市开展市场中介组织规范发展工作情况进行督查,并印发《关于2013年全市促进市场中介组织规范发展工作中期督查情况的通报》,督促各级成员单位积极履职。

三、查处取缔“黑网吧”工作

1.注重源头防控。联合市电信、移动、联通公司出台《关于建立源头防控“黑网吧”工作机制的通知》,建立、完善联络员工作制度、信息抄告制度和黑名单库制度,合力打造事前审查把关、事中监测抄告、事后斩网建库的源头治理“黑网吧”管控模式。三季度,抄告电信运营商切断“黑网吧”网络接入4家,并联合电信运营商将80户“黑网吧”经营者列入“黑名单库”。

2.开展专项行动。在7-8月联合公安、文广、文明办等部门开展“暑期清网”查处取缔黑网吧专项行动,排查“黑网吧”8家,抄告斩网4家,立案查处4家,查扣电脑主机、显示器63台。

四、企业信用建设工作

1.实行综合监管月通报制。每月对信用管理情况进行了通报点评。第三季度,全市各县区工商局(含湄洲岛分局)共巡查 次,巡查发现问题的经济户口 户,制定的月计划 项,录入监管信息 条。

2.深入基层调研。由局领导带队深入XX区局,与工商所所长、段长就信用监管工作进行座谈和调研,扎实推进信用综合监管工作深入开展。

3.推进非公经济信用综合治理考评工作。联合开展非公经济市场主体信用信息查询;向市诚信促进会推荐报送13家和谐企业名单。

五、安全生产工作

在7月18日召开全市工商系统上半年安全生产工作会议,总结上半年安全生产工作开展情况,布置下半年安全生产工作,会后印发《关于2017年上半年安全生产工作分析会议的纪要》;转发《市安委会进一步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重点整治百日行动的通知》等安全生产文件18份,深入各县(区)工商局督促检查安全生产大检查和重点整治工作开展情况。

六、查处违反企业登记案件工作

三季度,全市工商系统共立案查处违反企业登记事项案件64件,罚没金额21.4万元,其中市工商局企业监督管理科立案查处5件企业逾期年检案件,已罚没金额3万元。

XX市外资登记管理工作继续全面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总局、全省和全市工商会议精神,发挥优势,挖掘深度,突出重点,拓展广度,立足长效,提升高度,纵深推进全市外资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现总结如下:

一、外资企业登记平稳增长

1、我市外商投资企业持续平稳增长。截至2013年9月底,全市实有外商投资企业4242户,投资总额为241.07亿美元,注册资本132.99亿美元,外方认缴额108.37亿美元。三季度新增外商投资企业85户、新增投资总额24771万美元,同比分别下降44.23%、30.06%;新增注册资本20771万美元、新增外方认缴额18004万美元,同比分别增10.41%、16.22%。虽然XX市外商投资主体略降,但投资规模却稳步攀升。

2、外商投资企业注册登记一体化平台顺利过渡。

三季度全省新一体化平台开始上线使用。在平台测试期间,外资分局便指派人员参与系统测试,积极主动发现系统问题,及时向省局及软件公司反馈。新登记平台上线使用之后,积极收集各类问题,及时改进一体化平台。同时加强与省局沟通,做好对各外资授权局、远程核准点的指导工作,确保新旧登记系统平稳过渡。

3、外商投资企业全程电子化网上年检收尾。

全市外商投资企业全程电子化网上年检工作基本完成,年检通过率为91.13%。对于个别尚未年检企业,辖区工商所加强巡查,对企业遇到的问题及时予以指导。同时加强新旧一体化平台年检模块的纠错,确保2013年度全程电子化年检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登记服务质量稳步提升

1、认真梳理行政审批流程。全面整理各类登记事项,明确受理流程和审批时限,通过市行政服务中心平台向社会公布。同时以此为标准,作为各外资授权局和远程登记核准点的工作规范。

2、积极做好业务指导工作。一方面加强市行政服务中心注册官日常外资登记业务的指导工作,提升外资企业登记质量;另一方面做好外资授权局和远程核准点注册官的业务指导工作,通过发送文件、电话指导、远程软件等形式,加强注册官的外资登记业务水平。

3、充分授予窗口审批权限,除股东变更、企业类型变更、增资减资变更,企业的合并、分立外,其他各项外资企业注册登记业务,实行窗口注册官“一支笔”办理,为外资企业提供更加优质、快捷的“一站式”服务。

三、优化企业帮扶举措。

1、重点项目特事特办。根据省市各级政府确定的项目需求,深化“一企一策”,专人专件,全程跟踪,紧跟快办、特事特办、促进外资大项目快速落地。

2、分类服务全程指导。有效针对不同生命周期市场主体发展需求,推进个性化、精细化、特色化服务,切实当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引导员”和市场主体发展壮大的“服务员”,促进外资市场主体持续健康发展。

四、加强外资企业属地监管

建立以行政指导为主、以案件查处为辅的外资监管长效机制,发挥工商所与登记机关的多级联动,加强对工商所应用属地监管系统的日常指导、督查通报。强化t类企业安全监管,指导工商所在全市范围开展t类外商投资企业安全生产监管和行政指导,在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系统中及时录入巡查记录。

今年第三季度,全市外资属地监管系统共生成1837份监管提醒事项,制作各类监管文书1837份,文书制作率100%;送达文书1837份,文书送达率100%;已履行的文书1563份,履行率85.08%。其中,13个县(市)、区工商局的文书制作率和送达率达到了双100%。经过辖区工商所的提醒和责令整改,32家外资企业履约出资,共到资1.1亿美元,10家外资企业办理了经营期限延长,63家外资企业提交了新的前置审批证件,并办理了经营范围变更。

篇9

论文摘要:施工企业主要从事铁路、公路、桥梁、房屋、市政、水利水电等施工生产,由于建筑产品的固定性、多样性、施工周期长等特点,这种生产经营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财税管理活动及税收筹划技巧也呈现出独有的特点。本文拟通过对国家相关税法政策的分析,结合具体的案例,从施工企业投资、筹资、生产经营等不同经济活动出发,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研究了施工企业税收筹划的基本规律与运作技巧。

一、税收筹划的特点

税收筹划是指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在纳税前采取各种合乎法律规定的方法有意减轻或消除税收负担的行为。也就是企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经营事项的事先筹划,最终使企业获得最大的税收收益。其特点如下:

1.合法性。这是税收筹划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区别偷逃税行为的根本所在。税法是国家制定的用以调整国家和纳税人之间在征纳税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税收筹划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当纳税人有多种合法的可选择纳税方案时,可选择低税负方案。因为法定最低限度的纳税权也是纳税人的一种权利,纳税人无需超过法律的规定来承担国家税赋。

2.目的性。税收筹划的目的是降低税收支出。企业要降低税收支出,一是可以选择低税负,二是可以延迟纳税时间,有效降低资金成本。不管使用哪种方法,其结果都是节约税收成本,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这就有助于企业取得成本优势,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生存与发展,从而实现长期赢利的目标。

3.筹划性。纳税人在进行筹资、投资、利润分配等经营活动之前就必须综合考虑税收负担因素, 明确国家的立法意图,设计多种纳税方案,并比较各种纳税方案的不同税负,挑选出能使企业整体效益达到最大的方案来实施。 

4. 综合性。综合性是指企业税收筹划应着眼于企业整体全局,综合考虑企业的税收负担水平,以及综合经济效益,统筹规划。税收筹划不仅要考虑纳税人现在的财务利益,还要考虑纳税人未来的财务利益;不仅要考虑纳税人的短期利益,还要考虑纳税人的长期利益;不仅要考虑纳税人所得增加,还要考虑纳税人的资本增值;不仅要考虑纳税人的税后财务利益最大化,而且还要尽量使纳税人因此承担的各种风险,如税制变化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信贷风险、汇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等降到最低。总之,税收筹划只有从纳税人财务计划、企业计划这些整体利益出发,趋利避害、综合决策才能真正达到目的。

二、税收筹划的技术方法

1.免税技术。免税技术是指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利用国家免税政策,使纳税人成为免税人,或使纳税人从事免税活动,或使征税对象成为免税对象而免纳税收的技术。例如《关于青藏铁路建设期间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就减免建设期间的各项税收。

2.减税技术。减税技术是指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下, 利用国家减税政策使纳税人减少计税依据、降低应纳税所得而直接节税的技术。

3.税率差异技术。税率差异技术是指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利用税率的差异而直接节减税收的技术。这里的税率差异包括税率的地区差异、国别差异、行业差异和企业类型差异等。

4.扣除技术。扣除技术是指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使扣除额、宽免额、冲抵额等尽量增加而直接节减税收,或调整各个计税期的扣除额而相对节税的技术。如纳税人可以增加费用扣除额以节减企业所得税。

5.抵免技术。抵免技术是指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使税收抵免额增加而绝对节税的技术。如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

6.退税技术。退税技术是指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纳税人满足退税条件退还已纳税款而直接节税的技术。

7.延期纳税技术。延期纳税技术是指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使纳税人通过延期缴纳税款而利用货币的时间价值,降低资金成本相对节税的技术。

8.分割技术。分割技术是指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使所得财产在两个或多个纳税人之间进行分割而直接节减税收的技术。这种技术对于适用超额累进税率的税种尤为重要,因为对于超额累进税率,税基越大,适用的税率层次越高,税率越大,其税收负担就越重。因此,适时进行对象分割,有利于减少绝对税款额。

9.汇总(合并)技术。汇总(合并)技术是指通过兼并经营亏损,降低企业的应纳税所得以及汇总(合并)计算有关费用扣除减少集团企业的计税基数或通过汇总(合并)后达到法定减免界限而降低税负的技术。

    三、施工企业税收筹划

(一)投资过程中的税收筹划

1、通过直接设立符合减免税条件的新办企业降低税负,

利用西部大开发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规定,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关于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1)202号)规定对设在西部地区国家鼓励类的内资企业,在2001年至2010年期间,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民族自治地方的内资企业可以定期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因此,在西部及民族自治地区投资设立子公司,进行主要经营业务的转移,一方面可以支持西部地区建设,同时也可以享受到较低的税率优惠。 

2、投资设立外商投资企业税收筹划

所谓外商投资企业,是指按照中国法律组成企业法人的“三资企业”。包括按照我国有关企业法在中国境内投资举办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以及全部资本均由外国投资者投资的外资企业。由于外资企业有较多的税收优惠政策,因此可以通过投资设立外商投资企业降低税负。

税法规定如下:设在经济特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在经济特区设立机构、场所从事生产、经营的外国企业和设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减按百分之十五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设在沿海经济开放区和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城市的老市区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减按百分之二十四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在十年以上的,从开始获利的年度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因此,通过与外资共同投资设立企业,利用外商投资企业的优惠政策至少将相应企业所得税税负降低50%以上。

3、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

国家为了鼓励企业加大投资力度,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产品结构调整和经济稳定发展,对企业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出台了相关抵免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施工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决定了固定资产损耗快、更新快,随着我国铁路、公路、房建、市政等建设项目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提出的的“八纵八横”客运专线建设更是需要施工企业必须及时技术改造相应技术设备。因此,施工企业在购置固定资产设备之前就应做好相应统筹规划,取得有关部门的批复手续,合理的降低企业税负。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税字[1999]290号及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审核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字〔2000〕13号)文件规定,凡在我国境内投资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的企业,其项目所需国产设备投资的40%可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设备购置当年比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中抵免。

案例:某施工企业上年应纳税所得额100万元,应纳所得税33万元,本年购置国产设备100万元,取得相关批复,本年应纳税所得额300万元,本年可以抵免企业所得税40万元(300×33%-33=66,100×40%=40),实际缴纳企业所得税59万元(300×33%-40)。

集团化的大型施工企业可以利用汇总(合并)技术将税负降至更低,税法规定汇总(合并)纳税的总机构(或母公司)将成员企业的年度企业所得税申报表进行汇总(合并),确定汇总(合并)后应纳税所得额,据以计算的应缴企业所得税额,可用于抵免成员企业经税务机关核定的抵免企业所得税额.总机构(或母公司)汇总(合并)后的应缴所得税额不足抵免时,未予抵免的成员企业投资额,可用总机构(或母公司)以后年度汇总(合并)后的应缴所得税额延续抵免,但抵免期限最长不得超过5年。

案例:某集团下辖甲、乙两个子公司,甲子公司2004年应交所得税33万元,2005年购置国产设备200万元,2005年应纳税所得额100万元;乙子公司2004年应交所得税66万元,2005年购置国产设备500万元,2005年应纳税所得额200万元;母公司2004年应交所得税99万元,购置国产设备0万元,2005年应纳税所得额400万元,均取得相关抵免税批复手续。集团2005年汇总(合并)抵免企业所得税33万元((100+200+400)×33%-(33+66+99)=33,(200+500+0)×40%=280);如果没有汇总(合并)各公司分别计算2005年抵免所得税0万元(100×33%-33=0,200×40%=80;200×33%-66=0,500×40%=200;400×33%-99=33;0×40%=0)。

4、不动产或无形资产投资入股税收筹划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股权转让有关营业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2] 191号规定以无形资产、不动产投资入股,参与接受投资方利润分配,共同承担投资风险的行为,不征收营业税。对股权转让不征收营业税。因此,纳税人对拟准备销售的不动产或转让的无形资产,可以采取先投资入股,然后再进行股权转让。

案例:a公司拟向b酒店以2000万元出售新开发的一幢大楼,该大楼开发成本1500万元。则a公司自建行为按“建筑业”税目依3%的税率计算缴纳营业税45万元(1500×3%),按“销售不动产”税目依5%的税率计算缴纳营业税100万元(2000×5%)。但是如果经过筹划a公司以这幢大楼作价2000万元股权参与b酒店经营。之后,a公司再把b酒店所拥有的股权以200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b酒店。根据财税字(2002)191号文件规定:以无形资产、不动产投资入股,参与接受投资方利润分配,共同承担风险的行为,不征收营业税;对股权转让不征收营业税。因此,a公司通过投资再转让股权方式,既不发生“建筑业”营业税纳税义务,也不发生“销售不动产”营业税纳税业务。

(二)筹资过程中的税收筹划

1、权益性资本与负债性资本筹资。施工企业无论通过债务筹资还是通过权益筹资,都存在着一定的资金成本,筹资决策的目标既要求筹资足额又要求资金成本最低。按照税法规定,负债性资本的利息可以税前扣除,而权益性资本只能作为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因此施工企业在确定资本结构时应尽量考虑债务筹资的利用。一般而言,如果息前税前盈余大于每股收益无差别点的息前税前盈余时,运用负债筹资可获得较高的每股收益;反之,当销售额低于每股收益无差别点的销售时,运用权益筹资可获得较高的每股收益。

2、融资租赁的税收筹划。大型工程项目一般需要专业化固定资产设备,如果施工企业直接购置,需要占用大量资金,并且大型设备往往具有专用性,本工程竣工后,其他工程项目的使用价值不大。因此,施工企业可以通过融资租赁,迅速获得所需的施工设备,同时保存企业的举债能力,更重要的是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可以计提折旧,税法允许折旧计入成本费用,减少了企业的纳税基数,而且支付的租金利息也可按规定在所得税前扣除,进一步减少了纳税基数。

(三)经营过程的税收筹划

1、签订经济合同税收筹划

施工企业的生产经营具有施工周期长、价值大的特点,经济活动一般需要签订合同。利用经济合同进行税收筹划,可以节减税金支出。由于行业性质决定,建筑施工企业主要涉及建筑劳务及其他服务。因此,在签订经济合同时,通过适用不同的税目,为进行税收筹划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1)工程合同价款的税收筹划

根据《中华人氏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纳税人从事安装工程作业,凡所安装的设备价值作为安装工程产值的,其营业额应包括设备的价款。这就要求建筑安装企业在从事安装工程作业时,合同中应尽量不将设备价值作为安装工程产值,可由建设单位提供机器设备,建筑安装企业只负责安装,取得的只是安装费收入,使其营业额中不包括所安装设备的价款,从而减少税基,达到节税的目的。 

案例:某施工企业承包某单位设备的安装工程,合同约定由施工企业提供设备并负责安装,工程总造价为500万元,在施工企业经过税收筹划后,签订建筑安装合同约定决定改为只负责安装业务,收取安装费100万,设备由单位自行采购提供。则该企业可节税12万元(500×3%-100×3%)。

(2)施工企业总分包合同税收筹划

税法规定建筑业的总承包人将工程分包或转包给他人的,以工程的全部承包额减去付给分包人或转包人价款后的余额为营业额。工程承包公司承包建筑安装工程业务,如果工程承包公司与施工单位签订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无论其是否参与施工,均应按“建筑业”税目3%的税率征收营业税。如果工程承包公司不与施工单位签订承包建筑安装工程合同,只是负责工程的组织协调业务,对工程承包公司的此项业务则按“服务业”税目5%的税率征收营业税。

案例:某建设单位b有一项工程,工程承包公司a只负责工程的组织协调业务,施工单位c最后中标。建设单位b与施工单位c签订了金额为5000万元工程承包合同。另外,建设单位b支付给a企业100万元的服务费用。此时,a应纳营业税(适用服务业税率)为:100万元×5%=50000元。

如果a企业进行筹划,与建设单位b签订工程总承包合同,合同金额为5100万元。然后,a企业再与施工单位c.签订金额为5000万元的工程分包合同。a应缴纳营业税(适用建筑业税率):(5100万元-5000万元)×3%=30000元。于是,通过筹划,a可少缴20000元的营业税款。

2、纳税义务地点的税收筹划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增值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规定》的通知:基本建设单位和从事建筑安装业务的企业附设的工厂、车间,用于本单位或本企业的建筑工程的,应在移送使用时征收增值税。但对其在制造的预制构件,凡直接用于本单位或本企业建筑工程的,不征收增值税。因此,建筑施工企业生产水泥预制构件、其他构件或建筑材料的工厂、车间应尽可能的设在建筑现场,以适用于税率较低的营业税(建筑业3%)。

3、通过内部非独立核算的施工单位进行税收筹划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一条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1]160号)的规定,“负有营业税纳税义务的单位为发生应税行为并向对方收取货币、货物或其他经济利益的单位,包括独立核算的单位和不独立核算的单位”中的“向对方收取货币、货物或其他经济利益”,是指发生应税行为的独立核算单位或者独立核算单位内部非独立核算单位向本独立核算单位以外单位和个人收取货币、货物或其他经济利益,不包括独立核算单位内部非独立核算单位从本独立核算单位内部收取货币、货物或其他经济利益。因此单位内部非独立核算的施工单位为本单位承担建筑安装业务,不征收营业税。

案例:某施工企业需要建造一栋1000万元自用办公楼,如由本企业独立核算的单位承建,需要负担营业税30万元(1000×3%),改由单位内部非独立核算单位承建则不用负担营业税金。

4、通过合作建房进行税收筹划

所谓合作建房,就是指一方提供土地使用权,另一方提供资金,双方合作,建造房屋。根据《营业税问题解答(之一)的通知》(国税函发[1995]156号)的规定,合作建房有两种方式,即纯粹“以物易物”方式和成立“合营企业”方式,两种方式中又因具体情况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纳税义务。在这种情况下,纳税人只要认真筹划,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案例:甲、乙两企业合作建房,甲提供土地使用权作价1000万元,乙提供资金1000万元。甲、乙企业约定,房屋建好后,双方均分。完工后,该建筑物造价2000万元,于是,甲、乙各分得1000万元的房屋。

根据《通知》的规定,甲企业通过转让土地使用权拥有了部分新房屋的所有权,从而产生了转让无形资产应缴纳营业税的义务。此时其转让土地使用权的营业税为1000万元,甲应纳的营业税为1000万元×5%=50万元。

若甲企业进行税收筹划,则可以不缴纳营业税。具体操作过程如下:甲企业以土地使用权、乙企业以货币资金合股成立合营企业,合作建房,房屋建成后双方采取风险共担、利润共享的分配方式。现行营业税法的规定:以无形资产投资入股,参与接受投资方的利润分配、共同承当投资风险的行为,不征收营业税。由于甲向企业投入的土地使用权是无形资产,因此,无须缴纳营业税。仅此一项,甲企业就少缴了50万元的营业税款,从而取得了很好的筹划效果。

5、施工企业会计处理的涉税筹划: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了可以根据职业判断采用不同的会计方法,不同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又会导致企业会计利润实现时间上的前后移,由于货币时间价值的影响,使得企业应纳所得税的现值出现差异,故施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可通过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来进行税收筹划。例如,当物价呈持续上涨趋势时,施工企业宜采用后进先出法,这样摊入工程成本的存货价值较高,期未结存成本较低,可以将利润和纳税递延到以后年度,进而达到延缓缴纳企业所得税的目的;

成功的税收筹划意味着纳税人对国家制定的税收法律、法规的全面理解和运用,对国家税收政策意图的准确把握。合理的纳税筹划还是纳税人纳税意识提高到一定阶段的表现,税收筹划与纳税意识的增强一般具有客观一致性和同步性的关系,进行税收筹划或税收筹划搞得好的企业,其纳税意识往往也比较强。成功的税收筹划体现了国家的宏观调控职能和产业政策,通过合理的税收筹划还能促进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和繁荣。

参考文献:

[1]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税法   2006(4)

[2]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会计   2006(4)

[3] 全国注册税务师职业资格考试教材编写组  税法(1)  2006(1)

篇10

论文摘要:入世以后,随着国内市场向外国企业的进一步开放,

竞争促进科技的进步以及科技在生产中的广泛运用;竞争促使企业改善经营 管理 和提高管理水平;竞争能强化企业为消费者服务的意识并提高服务质量;竞争能促进企业调整组织结构和资源配置的优化;竞争有利于建立和健全全国的统一市场以及开拓世界市场。

一、制约我国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从市场经济系统和竞争的内外因素来看,制约市场竞争力度的变量主要有以下6点:

1、资源宽度变量。这是市场竞争的物质基础。社会资源是一个多维的多层次的动态变量系统,它包括各种生产要素、市场需求(信息)、科学知识等。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时期内,社会资源的利用性是不断变化的。

2、竞争能力变量。市场主体的竞争能力是一个动态的变量。坚持适度竞争是以各主体的竞争能力强弱为基础的。

3、人才密集度变量。这是市场竞争的关键。保证适度竞争本身就要求各企业主体建立起尊重人才、尊重知识与人才资源合理、优化配置的机制,破除社会关系网,使人才招得进、留得住、出得去,通过人才市场,实行双向选择,双向负责,破除条条、块块及部门所有,在合理流动中建立优化的适应竞争需要的人才梯队结构。

4、竞争策略变量。这是市场主体参与竞争的能动性因素。科学的灵活的竞争策略是实施适度竞争的重要条件。企业竞争策略的科学性,不仅能充分体现和发挥自己已占据的优势竞争地位,而且能避免竞争消耗量且使不必要的竞争损耗降低到最小的限度,并能果敢地作出某些必要的让步甚至牺牲。

5、竞争 环境 均等化变量。市场竞争的外部条件是竞争环境均等化。市场的适度竞争要有均等化的市场环境与有序的市场秩序作保证。有序的市场秩序集中表现在竞争主体与市场管理主体的行为规范,即市场参与者、执法者、政府行为符合市场经济的规范,市场按市场经济的机制良性运行。在不严格的或紊乱的市场秩序中是不可能产生适度竞争或充分竞争的局面,只会是一种扭曲的变形的竞争。

6、宏观调控与微观自控的耦合度变量。这是市场竞争的管理保障。客观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着决策的分散化、利益的多元化和微观动机的复杂化,从而加大了宏观调控与微观自控耦合的难度。

二、应对国际竞争的有效措施

1、开展合资与合作就会有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首先,开展合资合作,有利于改善 投资 质量。根据我国1995年第三次 工业 普查资料,全国工业每1元资产所能产出的工业总产值为0.65元,国有企业为0.54元,外商投资企业则为0.80元。在一些外商投资比较密集的行业,外商投资企业的投入产出指标的优势更加明显。其次,合资合作可促进技术进步。与外商进行合资合作,一方面可以引进先进技术,另一方面降低了技术引进的风险。从世界的发展趋势看,世界范围的技术转让愈来愈依靠跨国投资与合作,跨国投资与合作已经成为国际技术转移的重要技术载体。跨国投资与合作通过引进技术也是比较高的资本货物与加工工艺,和东道主国共同进行一些基础技术的开发,以提高东道主国的技术竞争力。除此,与外商进行合资合作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

2.建立公开公平的 市场 秩序

建立公开公平的市场秩序是促进我国产业组织合理化的必要手段,它为企业平等竞争创造条件,真正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在市场 经济 中,政府应作为经济交易双方忠实的、公正的裁判员,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公平交易。因此,应转变政府职能,端正政府行为,正确发挥政府在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建立公开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从制定技术、资源利用效率、安全、卫生和 环境 等标准入手,建立市场准入规则,加强行业 管理 ;适当提高部分行业进入的门槛,控制企业的数量和提高企业的素质;减少 行政 手段干预,多用 法律 和经济手段进行调节;在竞争领域,打破条块分割和保护,促进有效竞争;在 公共 基础设施领域适当引入竞争和加强规制建设,提高效率,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加强立法和改进立法程序,尽快制定反垄断法,清理现有行业法规,改进行业立法程序,坚持公众参与的原则,加强行业立法监督;加强市场的各种制度性建设,如建立覆盖全国和各种所有制企业的 社会 保障体系,健全和完善资本市场,改革财税体制等。

3、加快产业重组的步伐

规模不经济,产业经营效率低下是我国产业组织不合理的表现,是影响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实施产业重组。通过产业的“进”与“退”,企业购并、破产的方式,使产业形成规模,发挥竞争效应。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重组的方式主要应为“退”,即一些国有经济从普遍存在但效益又较为低下的许多竞争性领域中退出来,让给众多有能力、有效率的非国有资本去经营。在退出的方式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一些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国有企业实行破产,结束国家对亏损企业的不断补贴,终止国家对亏损企业承担的无限责任;二是国家通过出售和拍卖一部分国有企业的产权,收回在原有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投向需要重点发展的行业和企业,也可以通过参股或控股的途径与非国有企业重组,实现国有企业产权结构的多元化。选择“退”是为了有实力“进”,即集中力量,加强重点,实现国有经济特有的其他经济成分无法替代的功能,去办好非国有经济办不好或办不了的企业,以产业布局的合理化来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实力。

4、采取加速结构转换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