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收益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19:09: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投资收益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投资收益论文

篇1

成本法是将投资企业和被投资单位视为两个彼此独立的会计主体,投资方所能获得的投资收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分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因此,投资方只有在收到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时,或对利润或现金股利的要求权实现时,才确认投资收益。

成本法有简单成本法和复杂成本法之分,其区分标志在于确认投资收益时是否考虑清算股利问题。所谓清算股利,是指以资本发放的股利,其实质是投资的收回,因此,清算股利只能冲减投资成本,不能确认为投资收益。制度和准则要求,投资企业确认的投资收益仅限于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在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这正是复杂成本法下确认投资收益的基本原则。这条原则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当被投资单位累积分派的现金股利未超过其累积实现的净利润时,投资企业确认的投资收益为累积分得的现金股利;其二,当被投资单位累积分派的现金股利超过其累积实现的净利润时,投资企业确认的投资收益只能是应享有的累积净利润,超出部分视为清算股利,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在具体应用这项原则时,由于我国目前实务中企业当期实现的净利润通常是在下一个会计期间才进行利润分配,也就是净利润与现金股利正好相隔一个会计期间,因此,持续经营的企业可能会面临清算股利转回等特殊问题,以下分投资年度和投资以后年度两种情况予以说明。

二、投资年度的会计处理

(一)被投资单位分派的现金股利来自于投资前实现的净利润

在通常情况下,投资企业投资当年分得的现金股利,是由被投资单位接受投资前实现的净利润分配而来的,因此不能确认为投资收益,而应视为清算股利,冲减投资成本。

例1:A公司2001年3月1日出资1500000元购入8公司10%股权,拟长期持有。B公司2001年4月10日宣告分派2000年现金股利100000元。

该例中,由于B公司分派的现金股利是接受A公司投资前所实现的净利润,因此A公司应将分得的现金股利10000元(100000×10%)全部视为投资成本的收回,即清算股利,冲减投资成本。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1)2001年3月1日

借:长期股权投资——B1500000

贷:银行存款1500000

(2)4月10日

借:应收股利1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B10000

(二)被投资单位分派的现金股利同时涉及投资前和投资后实现的净利润

当被投资单位在投资年度实施中期分配时,所分配的现金股利可能同时涉及接受投资前和接受投资后实现的净利润。在这种情况下,投资企业应当将按照持股比例计算的应享有的收益与所分得的现金股利进行比较,根据投资收益的确认原则,如果应享有的收益小于所分得的现金股利,只能将应享有的收益确认为投资收益,差额部分视为清算股利,冲减投资成本;如果应享有的收益大于所分得的现金股利,直接将所分得的现金股利确认为投资收益。

例2:承例1,B公司继4月10日宣告分派2000年现金股利100000元之后,同年7月10日又宣告分派2001年上半年现金股利150000元。假定B公司2001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50000元,其中:1~2月份净利润60000元,3~6月份净利润90000元。

该例中,B公司7月10日分派的现金股利,同时涉及2001年3月1日接受A公司投资之前和接受投资后所实现的净利润。由于A公司实际分得的现金股利为15000元(150000×10%),而应享有的收益仅为9000元(900001×10%),因此,超出的6000元应作为清算股利,冲减投资成本。相关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收股利15000

贷:投资收益9000

长期股权投资——B6000

在例2中,如果A公司无法分清B公司接受投资前和投资后所实现的净利润,应根据公式计算应享有的收益和应冲减投资成本的金额。

应享有的收益=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利润×持股比例×(持有月份)/(净利润涵盖月份)

=150000×10%×4/6=10000(元)

应冲减的投资成本=被投资单位分派的现金股利×持股比例-应享有的投资收益

=150000×10%-10000=5000(元)

A公司编制的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收股利15000

贷:投资收益10000

长期股权投资——B5000

例3:承例2,假定B公司2001年7月10日宣告分派2001年上半年现金股利60000元,其他条件不变。

显然,由于A公司应享有的收益为9000元(90000×10%),而实际分得的现金股利只有6000元(60000×10%),因此,只能确认投资收益6000元。A公司应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应收股利6000

贷:投资收益6000

三、投资以后年度的会计处理

在投资以后年度,投资企业应关注累计分得的现金股利和累计应享有的收益,所确认的投资收益仅限于被投资单位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企业当年实现的净利润通常于下年分配现金股利,因此,计算被投资单位累积实现的净利润的会计期间应为接受投资后至上年末,而计算被投资单位累积分派的现金股利的会计期间则为接受投资后至本年末。

(一)被投资单位累积实现的净利润小于累积分派的现金股利

例4:承例2,假定B公司2001年7~12月份实现净利润250000元,即,2001年全年实现净利润400000元。2002年4月15日宣告分派2001年现金股利450000元,扣除2001年7月10日已宣告分派的150000元现金股利后,实际分派300000元现金股利。则,

被投资单位接受投资后至上年末止累积实现净利润(X)

=90000250000=340000(元)

被投资单位接受投资后至本年末止累积分派现金股利(Y)

=100000150000300000=550000(元)

由于X<Y,因此,所确认的投资收益只能以X为基础,具体可按以下公式计算应冲减的投资成本和应确认的投资收益:

应冲减的投资成本=[Y-X]×持股比例-以前年度已冲减的投资成本

=[550000-340000]×10%-(100006000)=5000(元)(注:“以前年度已冲减的投资成本”中,10000元和6000元分别为2001年4月10日和7月10日所确认的清算股利。)

应确认的投资收益=被投资单位分派的现金股利×持股比例-应冲减的投资成本

=300000×10%-5000=25000(元)

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收股利30000

贷:投资收益25000

长期股权投资——B5000

(二)被投资单位累积实现的净利润等于累积分派的现金股利

例5:承例4,假定B公司2002年实现净利润560000元,2003年4月5日宣告分派2002年现金股利350000元。则:

X=90000250000560000=900000(元)

Y=100000150000300000350000=900000(元)

由于X=Y,也就是说,B公司将接受A公司投资后所实现的净利润900000元全部予以分配,在这种情况下,A公司应将分得的现金股利全部确认为投资收益。仍将前述公式计算应冲减的投资成本和应确认的投资收益。

应冲减的投资成本=[900000-900000]×10%-(1000060005000)=-21000(元)(注:“应冲减投资成本”为负值的含义是转回以前年度的清算股利,即,以前年度所确认的清算股利被所实现的净利润所弥补。)

应确认的投资收益=350000×10%-(-21000)=56000(元)

相关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收股利35000

长期股权投资——B21000

贷:投资收益56000

(三)被投资单位累积实现的净利润大于积分派的现金股利

例6:承例5,假定B公司2002年实现净利润600000元,其他条件不变。则:

X=90000250000=940000(元)

Y=100000150000300000350000=900000(元)

由于X>Y,因此,A公司所确认的投资收益应以Y为基础,实际分得的现金股利应全部确认为投资收益。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再按前述公式计算应冲减的投资成本和应确认的投资收益,否则,会将未分配的净利润确认为投资收益。具体而言,应将当年分得的现金股利确认为投资收益,同时将以前年度已确认的清算股利也转为本年的投资收益。即:

应确认的投资收益=被投资单位分派的现金股利×持股比例+以前年度已冲减的投资成本

=350000×10%+(10000+6000+5000)=56000(元)

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收股利35000

长期股权投资——B21000

篇2

关键词:证券市场投资收益投资风险影响因素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股权分置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已经解决了不同股权的流通问题,实现了所有股权全流通。所有股权全流通标志着长期困扰上市公司经营发展的制度问题得到了比较彻底地解决,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得到了完善,上市公司的经营发展更能体现全体股东的意志。在这样的制度背景下,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上的交易价格基本上能够反映出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发展能力,而且也反映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发展能力的评价。

反映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和发展能力的因素和指标有很多,这就要求投资者在选择上市公司进行证券投资的时候,需要了解并掌握这些因素和指标,并且知道这些因素和指标对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和发展能力的影响程度。本文根据上海证券市场的实际数据,参照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影响上市公司交易价格的各种因素做了比较全面和系统的实证研究,主要是从行业的选择、会计指标和市场表现指标的角度进行研究,希望能够找到影响上市公司交易价格的主要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

行业的划分和影响因素的设定

(一)行业的划分

本文采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分类方法对所有上市公司进行行业分类。据此,所有上市公司可以分成13个大类,其中制造业又分成10个小类。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的股票有886只,它们分布在上述13个行业里,分别为:农林牧渔业24只,采掘业17只,制造业496只,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42只,建筑业22只,交通运输仓储业47只,信息技术业55只,批发和零售贸易业65只,金融保险业9只,房地产业33只,社会服务业24只,传播与文化产业8只,综合类44只。

(二)基本假设和主要研究指标

基本假设:能够引起股票价格上涨的研究指标与其股票的平均投资收益正相关,相反则负相关;能够引起股票价格波动的研究指标与其股票的投资风险正相关,相反则负相关。

公司规模。为了能够反映股票的实际市场状况,用可以流通的股数来反映公司规模,通常用流通股数的自然对数来表示公司规模。从理论上讲,规模大的公司生产经营比较稳定,市场竞争能力较强,公司抗拒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强,公司的经营风险较规模小的公司来说要低;在市场表现上,公司的市盈率普遍较低,股票价格的波动较小,但公司规模的大小并不影响其股票的上涨或下跌。

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是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的一项指标,公司的资产负债比率越高,公司所面临的财务困境成本和破产成本越高。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越高,经营风险越大,公司股票价格的波动则越大,但对公司收益的影响关系比较复杂,不能仅凭借指标的高低进行判断,通常该指标不影响股票的上涨或下跌。

流动比率。公司流动比率越高,反映公司短期偿债能力越强,企业的财务风险越低,也就表明企业的经营风险越低,但该指标并不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对公司股票价格的影响较小。

总资产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可以用来反映公司的经营能力和成长性。总资产增长率指标越高,反映公司获利能力越强,公司的经营发展状况比较良好,公司经营状况的改善能很好地抵御市场风险,通常能够引起股票价格的上涨,但由于公司的高速增长也使其所面临的经营风险较增长率低的公司要高,使其股价的波动程度也较高。

主营收入增长率。该指标是反映公司主要业务收入的变动情况,该指标越高,说明该公司主营业务发展良好,公司产品的市场需求非常高。同时,也反映出公司产品的市场定价能力比较强,公司在该产品市场的地位和竞争力比较高,因此公司主营收入的高速增长也会使其股票价格上涨,但其所面临的经营风险也随之增大,引起股票价格波动程度增大。

净利润增长率。该指标反映公司净利润的增长情况,该指标越高,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越好,公司的获利能力越强,公司的股票价格会随着净利润的增长而上涨,但相伴而生的经营风险也随之增大,导致股票价格的波动程度提高。

篇3

一、将股票手续费抵减投资收益

1.乙企业债务重组的相关会计处理。

借:应付账款——甲企业 15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股票投资 140000

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利得 10000

2.乙企业处置股票的相关会计处理。

借:投资收益 13630

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8500

贷:长期股权投资——股票投资 21000

银行存学术参考网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lunwen. 1KEJI AN. COM,欢迎您的光临款 1130

3.甲企业的会计处理。

借:长期股权投资——股票投资 140000

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 10000

贷:应收账款——乙企业 150000

二、将股票手续费抵减营业外收入

1.乙企业债务重组的相关会计处理。

借:应付账款——甲企业 15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股票投资 140000

银行存款 1130

营业外收入 8870

2.乙企业处置股票的相关会计处理。

借:投资收益 12500

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8500

贷:长期股权投资——股票投资 21000

3.甲企业的会计处理。

借:长期股权投资——股票投资 140000

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 10000

贷:应收账款——乙企业 150000

从以上两种处理方式不难发现,不管是用股票手续费抵减营业外收入还是投资收益,甲企业的会计处理都是相同的。但是,对于乙企业,因两种处理方式不同,带来营业外收入和投资收益不同,笔者认为会有以下三个弊端:

一是调节利润表中的营业利润和营业外利润的分布。在利润表编制时,投资收益是放在营业利润中的,而营业外收入则直接进入利润总额。投资者在投资选择时往往会选择营业利润比较大的,因为它代表企业经营业务的能力与同行业相比比较强,因此,可能存在误导投资者投资的可能。

二是调节现金流量表。在编制现金流量表时,投资收益是由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而进入现金流量表;而营业外收入只能在补充资料中体现,因此,也存在误导投资者的嫌疑。

三是调控税收。根据税法规定,对于从被投资的联营企业取得的投资收益,如投资方企业所得税税率低于联营企业,则不退还已缴纳的所得税;如投资方企业的适用税税率高于联营企业的税率,则投资方企业分回的税后利润需按规定补缴企业所得税。

接上例,如果乙、丙企业是联营企业,乙从丙处分回的利润额为30000元,乙企业的适用税税率为40%,丙企业的适用税税率为25%。

如果股票手续费抵减投资收益,则乙企业的所得税核算如下:

来源于联营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投资方分回的利润额÷(1-联营企业所得税税率)

即:来源于丙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30000-1130)÷(1-25%)=38493.33(元)

乙应纳税所得额=来源于丙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乙适用税税率=38493.33×40%=15397.33(元)

税收扣除额=来源于丙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丙企业所得税税率=38493.33×25%=9623.33(元)

乙应补缴所得税额=乙应纳税所得额一税收扣除额=15397.33-9623.33=5774(元)

如果股票手续费抵减营业外收入,则乙企业的所得税核算如下:

来源于丙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乙分回的利润额÷(1-丙企业所得税税率)=30000÷(1-25%)=40000(元)

乙应纳税所得额=来源于丙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乙适用税税率=40000×40%=16000(元)

税收扣除额=来源于丙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丙企业所得税税率=40000×25%=10000(元)

乙应补缴学术参考网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lunwen. 1KEJI AN. COM,欢迎您的光临所得税额=乙应纳税所得额-税收扣除额=16000-10000=6000(元)

可见,如果股票手续费抵减投资收益,则乙应补缴所得税额5774元;而如果股票手续费抵减营业外收入,则乙应补缴所得税额6000元。

篇4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本投资,性别差异,收益

一、 引 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本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人力资本投资也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分工的细化使女性更多的参与到经济活动中,女性人力资本投资问题逐渐引起学者的关注.学者们对女性人力资本特征、投资现状、以及女性人力资本的价值实现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人力资本投资存在性别差异,投资主体为了追求利益,会先比较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目前关于人力资本性别投资收益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两性人力资本哪个投资收益大,哪个更具有投资价值,学术界还存在很大的争议。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在人力资本性别投资差异研究的成果的梳理,在分析目前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做了相关评述,以期对将来学者们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 国外学者人力资本投资性别差异的研究情况

著名的古典学派代表亚当·斯密认为人力资本投资可以由私人出于追求利益的投资行为完成。他建议由国家“推动、鼓励甚至强制全体国民接受教育”。即传统的古典经济学在研究人力资本投资问题时忽略了人类性别的划分,认为男性和女性的社会地位和角色没有差别,不需要进行单独研究,没有从性别角度对人力资本投资展开研究。

美国学者舒尔茨较早明确的阐述了人力资本的投资理论。他认为“人力资本投资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男人的范围,忽略“女人资本”的倾向令人担忧”。[3]由此可见,舒尔茨注意到投资中的性别差异,认为以前的研究忽略了对女性的思考,有必要对女性人力资本进行单独研究。但他比较注重宏观方面的分析,缺乏微观的支持,没有就人力资本性别投资问题展开探讨。

在舒尔茨的基础上,贝克尔发展了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他主要从微观的角度进行研究,弥补了舒尔茨研究的缺陷。贝克尔认为:“投资量是预期收益率的函数。”收益率越高,投资量就越大收益,男女两性在学校教育中的机会成本与预期收益的差异使家庭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时更愿意向男性倾斜。他指出女性人力资本投资和男性有很大的区别,女性人力资本与家庭决策有很大的关系,即专业化投资会强化女性在家庭部门的比较优势,如果妇女在做家务上优于男人,从经济效率的角度讲,妇女应更多地从事家庭劳动。贝克尔的家庭决策理论为研究女性人力资本投资奠定了基础。但他的理论定性的分析居多,定量的分析很少。

明赛尔从投资收益的角度进行分析,他建立了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模型,最早提出人力资本收益函数,并将人力资本理论与分析方法用于家庭决策中来研究人力资本的性别投资行为。他在《家庭背景下妇女的劳动力供给》以及与波拉切克合著的《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中指出:由于家庭决策的原因,女性的劳动力市场收益低于男性收益。在人力资本投资中,女性人力资本折旧率高于男性,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边际收益率递减速率快于男性。[5]他通过建立模型对人力资本投资收益进行了定量分析,但没有就性别投资收益展开定量的比较分析,仍需要继续研究论文格式。

继舒尔茨、贝克尔、明赛尔的研究之后,后期的学者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研究逐渐细化。莱姆使用国别数据,将寿命差距作为家庭资源投资男女的指数,分析整个生命周期的家庭分配,最后指出家庭内部资源分配优先给予创收能力更强的成员。邓肯通过对巴西儿童死亡率数据,进行博弈框架经验分析,得出母亲更倾向于女孩的健康投资,而父亲更倾向于男孩的健康投资。P.Duraisamy通过对印度的数据研究发现,1983、1993、1994年,投资于女性的中级和中高级教育的收益要比投资于男性的高。[4]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研究比较早,虽然没有从性别角度进行专门的研究,但研究中涉及到了人力资本性别投资问题。分析视角从微观到宏观,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相关理论在不断的完善,为科学的分析性别投资行为提供了依据,也为国内学者的研究提供了方向。但国外学者没有对性别投资收益展开比较研究,研究的还不够全面,仍需要深入的探讨。

三、 国内学者人力资本投资性别差异的研究情况

国内学者对性别人力资本的研究比较晚,但是发展的比较快。在借鉴国外理论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性别人力资本,进一步分析女性人力资本的现状和特征、女性人力资本的价值问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人力资本性别投资收益的研究上争议还很大,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性别人力资本概念的提出

传统人力资本投资理论认为投资对象是同质的,这对投资性别差异的解释不充分,因此潘锦棠(2003)提出性别人力资本,即将人力资本的投资对象按男性和女性划分,研究女性相对于男性的投资价值。他认为传统的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缺乏对人力资本“投资对象”和“投资环境”的研究。他首次提出人力资本投资之所以向男性倾斜,是因为目前“人力环境”中男性比女性更有投资价值;男性收入高于教育投资相同的女性是因为存在“性别租金”;男女两性相对投资价值的变化是因为“人力环境”的变化。[6]他从投资的性别差异角度、投资回报的性别差异角度进行了探讨。性别人力资本的提出引起了学者对女性人力资本的重视,进一步提升了女性人力资本的存量。

(二)性别歧视是导致人力资本投资性别差异的重要因素

20世纪90年代后期,性别职业隔离现象较为严重,女大学生就业比较难,就业中性别歧视成为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障碍。学者开始关注性别歧视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投资中的性别歧视收益,一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经济人的投资决策产生。李莹(2004)认为,传统的性别观念对人们的行为有指导作用,主要通过影响各微观投资主体的投资决策,来削弱对女性的投资动力,降低投资的预期收益,影响投资范围,因此出现人力资本投资的性别差异。徐彩莲(2006)研究发现由于性别歧视的存在,使女性接受教育的机会少于男性,人力资本投资造成人力资本存量的性别差异。毛艺林(2008)认为人力资本投资中的性别歧视阻碍了女性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两性的平等发展。他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导致性别差异的原因,除了传统性别歧视的因素,还包括经济利益的影响。人力资本投资中的性别差异除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外,经济因素也会影响家庭和社会的投资决策,所以投资中差别地、甚至歧视的对待某一性别群体,实现两性优势互补,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张抗私(2002)从经济学角度解释了投资中的性别歧视,人力资本投资中的性别歧视主要体现在受教育的程度和职业培训上的不同,真实收益中女性人力资本的经济效益高于男性,即女性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邵明波(2005)指出女性人力资本投资具有较高的个人收益率和社会收益率。受传统社会观念和经济原因的影响,对女性的投资不足,进一步影响女性就业,导致女性人力资本投资收益下降,降低家庭对女性人力资本投资偏好,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张春霞(2006)从经济学角度出发,结合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分析出,受性别歧视的影响,女性和男性在教育培训和迁移等方面的投资存在差异。由于投资对象和投资环境的性别差异,知识女性的投资机会比男性少,投资回报率低,人力资本投资的差异造成了两性人力资本存量的差异。

关于性别歧视研究有非经济学和经济学的视角,但结论大致相同,认为性别歧视的存在降低了人力资本投资的效率。非经济学角度的研究指出,性别歧视会降低对女性的投资动力,导致女性的投资收益低于男性;经济学角度的分析指出,人力资本投资之所以会有性别差异,除了性别歧视的因素外,经济利益的影响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性别歧视,有利于改善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状况,为科学的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提供依据。但关于性别歧视的分析多是定性的分析,定量的分析还不多见。

(三)人力资本投资性别差异的研究从定性研究走向定量研究

性别歧视通过影响人力资本投资的性别倾向,使两性在投资收益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对于这种差异没有定量分析,因此将性别歧视作为投资差异的主要原因,解释力度不够,不少学者开始对性别投资收益进行量化。国内学者在计算人力资本投资收益时,主要是通过收益率来衡量。如禇建芳(1999)等通过对个人投资收益率的研究,得出女性的教育收益率为5.82%,男性为4.36%。[12]孙兰(2003)从人力资本投资成本与收益的角度分析,指出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差距是很显然的收益,女性人力资本投资成本比男性大,而收益比男性小,这两者相比较是进行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一个重要的前提。高梦滔、姚洋、梁宏(2004)等通过分析女性健康数据,指出女性的健康情况不如男性,即女性的保健投资低于男性。刘国恩(2004)对通过实证分析,指出男性的健康的经济收益低于女性。毕雪晴、岳晓菲(2007)通过对国内外教育投资收益率的比较,发现我国教育收益率低于国际水平,与同等学历的男性相比,女性收入只及男性的2/3。钟威(2007)指出性别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主要表现在被投资者将会获得较高的预期货币报酬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投资风险两方面,他认为传统的人力资本投资倾向走入误区,通过对成本收益中性别差异的分析,指出对女性人力资本投资可获得比男性更高的收益。从上面的研究看出,女性的收益率显著高于男性,对女性人力资本投资,有利于提升女性人力资本存量。但对于投资性别差异的定量分析还不够深入,需要继续探讨。

(四)人力资本投资性别差异的研究从静态走向了动态

在参与经济的过程中,两性时间配置差异较大。女性的时间在家庭、市场以及闲暇三个部门间配置,男性只在市场和闲暇两个部门间配置。新古典经济学采用两部门分析法,将人力资本投资对象假设为男性,忽视了两性的时间配置差异,存在很大的缺陷。人力资本投资是属于时间密集型的,只有闲暇时间才能用来人力资本投资,闲暇时间在某种程度上对人力资本投资有决定作用,因此有必要对女性闲暇时间进行分析论文格式。有学者从这个角度对人力资本性别投资差异做了研究。郭砚莉(2006)从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现状出发,结合经济学、人口学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分析指出:由于传统分工的存在,女性在三部门间时间配置不同于男性只在两部门间配置,对女性教育投资小于男性,中断工作经历对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最大,中断期间女性不仅无法进行在职投资等活动,还会加速原有人力资本的折旧。导致女性人力资本含量比男性低,从而收益率也比男性低。袁迎菊(2008)从男女两性的时间配置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分析。她认为女性由于要承担工作和抚养孩子的责任,其时间配置与男性有很大的差别,因为生育孩子需要工作要中断一段时间,这样会造成女性人力资本因闲置而贬值,降低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朱凯(2009)指出女性由于生育等因素的影响,预期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比较低,而人力资本投资受限。通过时间配置角度的分析,使人力资本的分析由静态分析走向动态分析。从经济人的角度对女性时间进行分析,为增加女性人力资本投资提供了客观依据。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的研究比较早,且不同时期的研究视角不一样,从微观到宏观,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人力资本性别投资的理论在不断的完善,为国内学者提供了借鉴的依据。国外学者没有从性别角度将投资对象进行区分,因此不能充分解释两性人力资本投资差异的问题,他们的研究多是关于家庭投资差异的分析,没有进行全面的比较分析,仍需要深入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性别人力资本的研究比较晚,但发展的比较快。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性别人力资本进行分析收益,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与国外学者相似,从宏观分析到微观分析,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研究在不断的深化。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继续完善。在研究的内容上,学者主要是关于教育投资和在职培训投资的分析,人力资本投资还包括健康投资、迁移投资等,但对这些投资进行比较分析的文献还不多见。从研究方法上看,定性、定量的研究都有,但定量分析还不够深入,能将两种方法紧密结合,系统的分析人力资本投资差异的文献也不多见。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通过设定相关的衡量指标,对两性投资收益进行全面的定量分析。

由于学者分析视角的不同,关于人力资本投资哪个收益更大,目前还存在很大的争议。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女性部分价值是没有计入收益中,女性人力资本收益低于男性,但从女性经济人角度分析,其收益却高于男性。人力资本性别投资差异的研究,是目前人力资本投资研究的难点。因此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有很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理论上丰富了性别人力资本的内容,也是对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细化和补充;同时为科学的分析女性人力资本投资行为提供了依据。最后对改善女性的投资状况,缩小歧视性人力资本投资所造成的人力资本存量的性别差异,提升女性人力资本存量,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参考文献

[1]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2]加里·S·贝克尔.人力资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郭砚莉.女性人力资本投资问题研究[M].2006

[4]P.Duraisamy.Changesin Retums to Education in India,1983—94:byGender,Age—cohort and Location[J].EconomicsofEducation Review,2002(6)

[5]雅各布·明塞尔.人力资本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9)

[6]潘锦棠.性别人力资本理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3):94-104

[7]晏月平.女性人力资本理论研究述评[J].理论探索,2008(6):161-163

[8]张抗私.人力资本投资中性别歧视的经济解析[J].财经经济问题,2002(7):19-21

[9]李莹.简析传统性别观念对人力资本投资性别差异的影响[J].西北人口,2004(3):56-59

[10]邵明波.中国女性人力资本特点及现状分析[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4):15-21

[11]徐彩莲.论女研究生人力资本投资[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1):18-20

[12]张春霞.性别歧视与性别人力资本投资差异的纠结[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4)

[13]禇建芳.中国人力资本投资的个人收益率研究[J].经济研究,1995(12)

[14]孙兰.论女性人力资本投资.渝西学院学报.[J].渝西学院学报,2003(3):80-83

[15]毕雪晴、岳晓菲.论女性人力资本的收益率问题[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7(4)42-46

[16]钟威.人力资本投资性别差异问题分析[D].2007

[17]郭砚莉.女性人力资本投资问题研究[M].2006

[18]袁迎菊.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性别差异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8(15)

[19]朱凯.浅析性别产生的社会工资差异[J].金卡工程,2009(7)

[20]冯颖.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发展脉络[J].基础理论研讨.2008(32):51-52

[21]李芳.国内外关于女性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综述[J].理论聚焦,2007(11):39-41

[22]张莹.社会性别视野中的人力资本投资[J].经济问题,2007.(4):30-32

[23]李莹.观念对人力资本投资性别差异的影响[J].西北人口,2003.(9):56-59

[24]陈丹.我国女性人力资本投资问题分析[D].2007

[25]秦政、曾繁荣.性别人力资本投资价值研究[J].人力资源,2006(8):133-134

篇5

论文摘要:结构性理财产品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国内理财市场上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灵活的产品设计机制和与金融市场高度的相关关系使其成为理财产品中最具活力的一支力量。文章首先解释了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定义,并简要分析对该产品需求产生的动因,之后着重探讨产品特征和投资风险,为投资者了解结构性理财产品提供框架。

一、前言

通常意义上对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定义,是按照对理财基金的特殊的投资运作方式为标准的,它是一种根据需要定制的金融投资,既投资于债券、股票等基础资产,又要投资于以相应基础资产为标的的期货、期权、互换等衍生金融工具,通过复杂多样的投资模式,以保证在规避风险的同时获得超过居民定期存款的到期收益率。总而言之,它是将固定收益证券特征与衍生交易特征融为一体的新型金融产品。

目前我国市场上最火热的理财产品可以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固定收益类、浮动收益类、保本浮动收益类。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是最早出现也是相对发展最为成熟的理财产品,按投资标的和产品设计不同分为信用联结型、票据债券类、信贷资产转让类和信托贷款类四种类型。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在股市活跃时应市场呼声而出,可以投资于信托贷款、新股申购、货币市场、股票基金等等方向。构成保本浮动类理财产品最庞大的队伍就是结构性理财产品,它与上述两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通过投资于以基础及产为标的的衍生金融工具规避了相应的系统性风险,也因此成为最复杂多变的理财产品。

二、结构性理财成品的诞生动因

(一)银行规避资本金管制的要求

商业银行在经营自有业务时需要按监管当局规定的风险权重计算资产对应的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常常会出现因为资本金约束而无法满足客户信贷需求或经营高盈利项目的情况,结构性理财产品和其他理财型产品一样同属于银行的中间业务,能够使银行在不增加或减少自有资产负债的条件下,即不占用或极少占有资本金条件下,满足客户的特别投资理财需求并获得手续费等收益,避免了上述情况的发生。

(二)规模化运作降低成本,便于涉足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市场

结构性理财产品将众多投资者闲散资金聚集到一起,聘请专家进行专业化投资,由于规模巨大对投资方向和产品就有选择性,能够以批发价格进行交易,获取规模化收益。同时,结构性理财产品能够进入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市场的自有特点,使其区别于其他理财产品,能够同时满足投资者和银行在自有资信不足或自有经营项目方向受限制的情况下涉足金融衍生市场的要求。

(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资者的交易成本

无论是投资债券、股票等基础资产,还是投资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都会在买卖过程中承担相应的印花税和手续费,这是实际发生的成本。投资前所做的信息搜集、数据处理、形势分析都会造成相应的决策成本,这是隐性的成本。万一信息掌握不充分或决策失误,也会带来选择其他资产获得收益的机会成本。而这些成本,在结构性理财产品专业化运作、规模化运作的情况下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被降低。

三、结构性理财产品特点分析

(一)原理上近似于购买一个零息票债券的同时持有一个看涨期权多头

以保本型股票挂钩结构性理财产品为例,它是这样一类理财产品,其收益率可能与某只股票或某股票组合或股票指数相挂钩,挂钩标的资产的市场表现决定该产品的到期收益率。一般情况下,标的资产的市值越高,产品可以获得的收益也越高,当然这也要受到产品收益率设计的影响,有的产品就是观测期内标的资产表现越平常波动越小,收益越高。而同时,其本金得到全部或部分保护。对于投资者来说,这种理财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与同时购买一个零息票债券和持有一个看涨期权的多头近似。零息票债券保证投资成本和无风险收益,看涨期权保证在支付相应期权费(理财费)条件下获得未来的一个权利,该权利帮助投资者实现价格上涨时获取收益价格下跌时成本为0的投资模式。对保本型股票挂钩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定价亦是按照这一原理,产品价值等于零息票债券价值与看涨期权价值之和(V=B+S),产品收益率等于1+min(k,max〔(ST/St-1)θ,λ〕,其中,k表示保本型产品的最高收益率,ST/St-1表示股票收益率,θ表示参与率,即挂钩股票价格上升时,投资者可从股票收益率上涨中获得的分享比例。(ST/St-1)θ就表示投资者从股票收益率上涨中获得的实际收益率。λ表示保本型产品的最低收益率,即保本率。λ等于0意味着完全保本,λ小于0意味着部分保本。

(二)一般挂钩的标的资产都要求有某种金融衍生工具相对应

结构性理财产品的设计就是一种满足特定需求的金融投资,这种投资的特征就是投资挂钩的基础资产的同时投资以相应基础资产为标的衍生金融工具,依据复杂的计算和衍生金融工具的杠杆性原理,对全部或部分本金套期保值,最终暴露的风险头寸仅局限于运用市场资金成本与产品设计的最低收益之间的利息差异。这就要求,在挂钩的基础资产选择上,需要以是否存在对应的金融衍生工具为标准。目前我国国内金融市场尚不发达,无法为发售产品的金融机构提供相应的该类避险工具,现有的结构性理财产品的主要标的资产依然局限于国外金融市场上的基础资产。 转贴于

(三)投资收益率结构制定以大数法则为标准

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投资收益率计算都只保证投资者获得市场在正常状态下的收益,是以大数法则为依据的,当市场由于遭受利好或利空信息冲击价格大幅震荡时,银行不对其收益进行保证。还是以花旗1年期人民币结构性投资帐户挂钩新华富时A50中国指数基金为例,其投资收益率计算方法如下: (1)5% + (50%×挂钩基金期末绝对表现):于产品期间,只要挂钩基金绝对表现从未大于20%,到期就可获得此投资收益率。 (2)5%:于产品期间,若曾有一个交易日挂钩基金绝对表现高于20%,但从未大于40%,则到期就可获得5%的到期投资收益率。 (3)0%:于产品期间,只要有过一个交易日挂钩基金绝对表现大于40%,则到期投资收益率为0%。 * 挂钩基金绝对表现:即挂钩基金表现的绝对值 = 绝对值 ((挂钩基金观测值/挂钩基金初始水平-1) x 100%) 。可见只有在产品期间,挂钩基金的绝对表现,无论上涨还是下跌都不超过40%的情况下,投资者才能获得对应的收益,该产品是适应对象为熟悉香港股票市场并且认为挂钩基金绝对表现在产品观测期内不会大于40%的投资者。

(四)封闭式操作,赎回条款向多样性发展

由于投资期限一般为一年以上,结构性理财产品在通常情况下都是不可赎回的,即使设有投资者赎回条款也会规定特定的时间,同时需要支付赎回费用。如如东亚银行推出的“股票篮子挂钩保本投资产品”,其中就规定投资者可在交收日后每年的3月、6月、9月和12月的第三个营业日向银行申请提前赎回投资金额,但银行要扣除相关手续费用和损失。但是,由于结构性理财产品市场的扩大,产品差异性的要求迫在眉睫,一些银行开始尝试改革某些产品设计条款,如赎回条款,以获得自身优势。

四、投资结构性理财产品需谨防的风险

(一)市场风险

目前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挂钩标的资产种类十分丰富,包括债券、股票、基金、股指、利率、汇率、大宗商品价格等等,而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收益又是与这些标的资产的市场表现相挂钩的,当市场萎靡不振或遭遇危机时,标的资产的走势就相应步入盘整或下跌区间,此时很难保证相应的预期到期收益。即当市场向不利的方向变动时,投资者将面临由于标的资产价格波动导致到期收益很小或为零的市场风险。

(二)流动性风险

一般来说,由于结构性理财产品操作复杂,都会选择封闭式运作,对投资者设定赎回限制。虽然这能够保证在封闭期内理财基金全仓位运作,但是不存在结构性理财产品二级流通市场的限制,又会使投资者不能像投资固定收益类债券、股票、交易型基金等其他投资工具时主动地买卖套现,进行主动性管理。因此,当投资者面临资金缺乏时,会遭遇到无法赎回或卖出手中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流动性风险。

五、总结

我国第一款结构性理财产品是中国工商银行2003年7月发行的挂钩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LIBOR)的价幅累积产品,之后,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银行、外资银行纷纷推出自己的结构性理财产品,纷繁的产品创新和复杂多变的产品设计将中国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市场推向全面的茁壮成长期。然而,国内投资者在这方面的知识仍然有所欠缺,与市场的接轨程度尚不充分。文章尝试从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定义、产生、特征以及涉及风险四个方面简单论述该产品的与众不同之处,希望能为提高投资者对结构性理财产品的认知程度贡献一二。

参考文献:

[1]谭利宁,2009年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投资研究[J]. 消费导刊,2009,(10).

[2任敏、陈金龙,保本型股票挂钩结构性外汇理财产品定价研究[J].经济研究,2002,(12).

篇6

关键词:长寿风险;个人账户;精算平衡;投资收益率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5)06-0003-07

一、引言

在过去的100年里,人类的平均寿命每10年提高2.5岁,呈现出显著的人口死亡率降低趋势。人口寿命延长体现了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但也带来了长寿风险,即人口死亡率的超预期降低所带来的风险。长寿风险对社会不同层面都产生一定影响。举例来说,人口寿命增加给社会保障体系带来巨大压力,政府必须为未来的预期寿命延长建立足够的战略储备资金;同样,对于持有诸多生存保险保单的保险公司来说,也面临着预期寿命延长所带来的年金给付增加的压力。对于许多金融机构来说,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也带来了构建新型衍生品和创新金融产品的机会。近些年,国际上关于长寿风险的研究沿着定量化的视角逐步深入,许多死亡率模型不断被提出,这些模型可以有取舍地借鉴到我国的长寿风险研究中。

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我国养老体系也因长寿风险而面临巨大压力:人口死亡率的下降和预期寿命的延长使得老龄人口增加、预期余命延长,这一长寿风险加大了基本养老保险统筹部分的给付压力,特别是使得个人账户的支付年限延长。根据现行支付安排,个人账户的收支缺口由统筹部分承担。故在现行政策下,收不抵支的个人账户数量将增加,且个人收支缺口呈扩大趋势。为了应对老龄化冲击和日益加大的养老金给付压力,我国政府不得不将改变多年的“个人账户空账运行”逐步做实。

很显然,长寿风险将对该个人账户的“做实”带来重大影响。在人口死亡率超预期降低的条件下,个人账户按照现在人口情况进行“做实”将产生“亏空”,导致个人账户“财务”不平衡。为了弥补这种亏空,使个人账户达到平衡,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不同建议。如王积全(2005)利用兰州市抽样数据,对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养老负担比例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首次在模型中引入了收缴率和工资比率等参数,基于此给出了相应的缩减缺口的政策措施。 罗良清(2005)总结并完善了我国个人账户支付模型,使其更适合于现行养老制度的月度缴纳和实际支付方式。潘春雷(2007)评估了在退休年龄、就业比例、工资水平等方面的性别差异对养老基金精算收支平衡的影响。顾文(2010)预测了未来几十年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下在职人员和退休人员的人口数据,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平衡、隐性债务规模等问题进行了测算。黄顺林、王晓军(2010)利用基于出生年效应的Lee-carter模型对中国男性人口死亡率进行了拟合,并将其预测结果对养老年金系数进行估计,发现中国现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年金系数被严重低估,这将给未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带来很大的偿付压力。张宁(2015)利用非线性时间序列分析中的希尔伯特-黄变换对死亡率进行了不同风险层次的划分,并基于此提出了“长寿风险分级基金”来应对个人账户和统筹账户的“老龄化”压力。

本文借鉴现有国内外研究成果,尝试运用国外研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Lee-Carter模型的改进版――泊松对数双线性模型和随机模拟方法,在对未来人口死亡率曲线进行预测的基础上,分析不同退休年龄和投资收益率的最佳组合。泊松对数双线性模型的优点是能够预测出在一定概率下未来人口死亡率的区间估计,从而可以更好地评估个人账户收支在未来面临的不确定性,并且量化不同政策或假定对于账户缺口的影响程度,给出特定缺口水平下的参数设定水平。

二、长寿风险模型与数据来源

1992年提出的Lee-Carter模型是长寿风险模型的重要开端,该模型通过时间和年龄两个角度来拟合中心死亡率的对数:

[μx(t)=exp(αx+βxkt)] (1)

在上述模型(1)中,[αx]代表不同年龄在所有时间的对数死亡率平均,反映了年龄对死亡率的影响;[kt]代表了时间对死亡率的影响;[βx]描述了不同年龄的人群对时间影响的敏感程度,即斜率。

该模型对美国以及加拿大的死亡率拟合较好,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例如高龄拟合以及共线性等问题。对此也有一些相应的改进模型,例如引入世代效应的APC模型,利用非线性序列分析方式,或者利用长寿风险指数进行测度。其中有一种改进方法被普遍使用,即通过引入泊松假设,假设死亡人口服从泊松分布,可以基于Lee-Carter模型建立泊松双线性模型(Possion log-bilinear):

[Dxt~Poisson(Extux(t))],[μx(t)=exp(αx+βxkt)] (2)

该模型和Lee-Carter模型有同样的参数限制,以确定唯一的参数。

[tkt=0],[xβx=1] (3)

同时,由于引入了泊松分布,我们用最大似然估计来代替Lee-Carter模型的SVD求解方法。

[L(α,β,k)=(x,t)[Dxt(αx+βxkt)-Extexp(αx+βxkt)]+constant]

(4)

在模型(4)中,constant表示常数,[kt] 反映了每个年龄的中心死亡率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未来的死亡率可以通过如下方式进行估计,同时可以用Bootstrap方法来进行区间估计:

[Mx(tn+s)=exp(αx+βxktn+s)] (5)

本文使用的数据是1994―2010年的人口死亡率数据,数据来源是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分组方式是每个年龄一组,同时设定最高年龄组为90+。由于1996年、2005年和2010年的数据一直延伸到100+,为了保持一致,将90岁以上的数据合并,形成90+的年龄组数据。

分组后,我们首先获得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死亡人数以及年中人口数据 ,这些数据形成了两个矩阵。同时我们还获得死亡率数据 。这里,男性年龄x范围为60,61,…,90+;女性年龄x范围为55,56,…,90+;而时间t为1994,1996,…,2010。由于1995年数据缺失且1994年抽样时间较晚,故时间维度没有考虑1995年。

本文所使用的软件是R软件,该软件是奥克兰大学两位学者开发的免费开源软件,提供了跨平台的数学计算环境,世界各地的开发者为它开发了多种免费软件包;正是由于其免费开源特征,R软件已经成为学术界和数据处理领域最广泛使用的软件之一。

三、未来中国人口死亡率预测

下面,我们基于泊松双线性模型(2),用最大似然估计(4)来拟合中国人口死亡率数据(1994―2010),可以得到对应的[α]、[β]、[k]三个参数,其结果如图1所示。其中左侧为男性拟合后的参数计算结果,右侧为女性拟合后的参数计算结果。

从拟合后计算的参数结果来看,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 参数[k]在16年里整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由于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口整体的平均死亡率,因此可以说人口死亡率呈现下降趋势,中国社会存在长寿风险,其下降的斜率代表了长寿风险的严重程度。同时,由于参数[β]表示了年龄范围对长寿风险的作用,从图1中(第二行两张图)可以看出,人口死亡率的降低主要体现在80岁以上的人口中,这说明我国超老龄人口的健康状况改善程度要超过普通老龄人口。除了趋势之外,我们可以在图中看到结果的波动,这是由于人口抽样所带来的干扰:我国人口死亡率数据一般采取百分之一人口抽样,而不是100%的人口普查。

图2给出了拟合后的死亡率数据情况,其中左列为男性,右列为女性。第一行是对数据曲面的拟合情况(R2=0.92),第二行是时间维度不同年龄的死亡率情况(R2=0.97),第三行是年龄维度不同时间的死亡率( R2=0.95)。

从R2看,拟合结果整体较好。特别地,对于不同年龄的时间维度拟合效果相对较弱,这是受数据集的影响,因为2010年和2000年为普查数据,而其他时间样本为抽样数据,抽样数据获得的模型参数对普查数据的拟合有一定偏差 ,曲面拟合也受到此原因影响,这是本文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从图2中可以看到,随着时间的增加,各年龄段的死亡率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第二行图),同时随着年龄的增加,死亡率上升,同时死亡率最高的年代时间是1994年和1996年(第三行图)。

为了更好地度量长寿风险并对未来死亡率进行预测,我们需要对死亡率[kt]进行时间序列建模并预测,这里我们采用的时间序列模型是ARIMA(0,1,0)。具体的区间预测结果如图3所示。

上图2中给出死亡率逐渐降低的过程,并根据其结果,重新利用双线性模型,能够得到未来人口在2011―2020年的死亡率预测,该结果如图4所示。

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在我们使用的数据中,2000年和2010年的数据是通过人口普查得到的,其他年份的数据是通过百分之一人口抽样调查获得的,很显然普查数据比抽样数据更可靠,这也表现在数据拟合时,结果会有一定的波动。如何利用普查数据进行抽样数据调整,这是本文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从预测结果看,各年龄段的人口死亡率都呈现了逐步降低的过程,而且这种降低的趋势并没有减缓,这也预示着长寿风险将长期存在。具体到各年龄段可以发现,死亡率降低水平在不同年龄人群之间存在差别,例如青少年人群(10―19岁)死亡率改善情况相对老年人(50―60岁)要低一些,而高龄老人(80岁以上)的死亡率改善则呈现很大波动性。

四、退休年龄与投资收益率分析

为了对个人账户平衡进行计算,我们用泊松Bootstrap方法来产生1000个未来死亡率样本并利用这些样本来模拟未来死亡率,该模拟包括所有年龄(男性是60―90岁,女性是55―90岁),时间是2011―2050年。泊松Bootstrap是一种随机再抽样方法。表1给出了60岁的人口未来预期余命的变化。

从表1可以看到,在2011年60岁男性的余命为24.18岁,但是到了2020年,余命变为25.74岁,该结果比历史数据总结出来的要快,这正是长寿风险中风险的含义。同样对于女性来说,60岁人口在2011年的平均余命为26.05岁,但到了2020年为27.18岁,从中还可以看到男女预期余命的差距在缩小。

在确定收益模式(DB)下,个人账户的平衡公式由(6)给出。

[PVactual=DB?splanωb-1t=0∞tpbvt=k=0b-a-1cω(1+g)k(1+i)b-a-kkpa]

(6)

在这里,a为进入养老年金系统的年龄;b为退休年龄;[splan]为退休后个人账户的替代率;[ωb-1]为在年龄b-1时候的工资;c为贡献率;g为工资增长率;i为投资收益率。根据当前的中国养老金现状,我们设定的参数为:c=8%,g=10%,i=4%,a=25, b=60(男性),b=55(女性)。

这样,通过Bootstrap方式得到的1000个死亡率抽样样本,我们可以计算出不同退休年龄下的替代率的点估计和区间估计(95%置信度),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到,在当前的状态下(当前参数设定下),个人账户在退休时候的替代率仅仅8%左右。为了进一步计算最佳退休年龄,我们设定特定的替代率,并由此计算对应的退休年龄。

同时,我们还注意到,如果个人账户替代率达到预定的10%,那么退休年龄至少要66岁,也就是说,在2015年如果男性退休年龄为66岁的话,个人账户的替代率满足10%左右的要求。

在考虑退休年龄的同时,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即研究公式中表示投资收益率的i,如果投资收益率上升的话,其退休后领取的年金增加,也可以提高替代率,因此投资收益率和退休年龄密切相关。下面我们将根据上述计算,设定替代率为10%左右,用Bootstrap方式模拟,来得到对应的关系。

首先设定投资收益率i为5%,来看一下男性在不同时间(年代)的退休年龄。结果如表3所示,此时个人账户替代率将保持在10%左右。

接下来设定投资收益率i为6%,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可以看到,到2020年前,男性退休年龄无须提高,也能保持替代率为10%。

表5和表6分别给出了女性当投资收益率在5%和6%时的退休路径。

从表5、表6可以看到,如果在投资收益率为5%的情况下,女性的退休年龄大幅度增加,比目前的55岁提升了10岁多,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个人账户的10%替代率。而即使在投资收益率变为6%的时候,退休年龄也需要从2013年开始调整,并从61岁开始。

如果要维持当前的女性退休年龄,我们可以计算出投资收益率大约为7%,表7给出了此时的女性退休年龄情况以及个人账户替代率。

由此可以看到,长寿风险给个人账户带来的压力方面,女性要比男性大得多。

当前我们实行的是男女统筹,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进行不同的退休年龄匹配,并考虑当前的政策环境,我们得到了比较合理的投资收益率是6.1%,其退休年龄和投资收益率的关系如表8所示。

综合计算和模拟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果:

(1)当我们保持个人账户替代率为10%的目标的时候,男性可以在5%的投资收益率下,提升退休年龄到63岁(2020年)。该投资收益率与当前市场情况符合,可以认为此退休路径是可行的。

(2)女性的个人账户压力较大。当我们维持5%的投资收益率的时候,女性的退休年龄已经达到了65岁。如此快速的提升是不可行的。对此,只有提升投资收益率来进行弥补,计算表明投资收益率达到7%的时候,女性退休年龄可以逐步提升到56岁 。尽管这个结果与现在情况衔接较好(女性工人50岁退休,女性干部55岁退休),但该投资收益率已经超过市场险资的平均投资收益率(2015年,5%左右),综合考虑目前的货币政策,会有一定的实现难度。

(3)为了减少女性个人账户的压力,可以考虑男女统筹计算,我们进一步的计算表明,此时需要维持投资收益率在6.1%左右。与此相配合,男性退休年龄逐步过渡到62岁,而女性逐步过渡到60岁。

五、结论

本文利用泊松双线性模型来度量中国长寿风险,该方法比较好地避免了Lee-Carter模型所带来的共线性等问题;利用该模型,我们基于Bootstrap方法模拟未来的死亡率曲线,从而对个人账户平衡进行了计算,由此分析了不同退休年龄与投资收益率的组合。

从组合情况看,当我们维持5%的投资收益率,男性可以逐步延迟退休到63岁(到2020年);而对女性来说,5%的收益率不足以抵消死亡率改善的效果,即使投资收益率达到7%,女性退休年龄仍然需要在2020年提升到56岁。

如果将男女统一起来解决女性个人账户压力,则需要维持的投资收益率为6.1%。如果考虑养老金未来入市,投资收益率达到6%以上,那么这个方案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Lee R D,and Carter L R.1992.Modeling and Forecasting US Mortality.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87(419).

[2]Wilmoth J.R. putational methods for fitting and extrapolating the Lee-Carter model of mortality change. Berkeley:Technical report.

[3]Alho J.M. Discussion of Lee. 2000.North American Actuarial Journal,4(1).

[4]Renshaw A E,Haberman.2006. A cohort-based extension to the Lee-Carter model for mortality reduction factors. Insurance:Mathematics and Economics,41.

[5]Zhang Ning.2012. The modified mortality decomposition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China longevity risk analysis,ICCIA12.

[6]Zhang Ning.2012. Introduction and computation of longevity risk index based on mortality rate decomposition model,Springer Communications in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289.

[7]Zhang Ning.2010. Research about option’s risk and price in China stock market based on non-linear HHT signal analysis in Matlab,ITMS Signal process.

[8]Renshaw,A E,Haberman.2008. On simulation-based approaches to risk management in mortality with specific reference to Poisson Lee-Carter modeling. Insurance:Mathematics and Economics,42.

[9]Brouhns N,Denuit M.,Vermunt J.K. 2002. A Poisson log-bilinear approach to the construction of projected life tables[J].Insurance:Mathematics and Economics,31(3).

[10]Brouhns N,Denuit M.,Keilegom Van I.2005. Bootstrapping the Poisson log-bilinear model for mortality forecasting[J].Scandinavian Actuarial Bulletin,2.

[11]王积全. 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缺口实证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05,(3).

[12]罗良清,王茶香.个人账户中养老金给付精算分析[J].统计与决策, 2005,(5).

[13]潘春雷.性别差异对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平衡影响的精算分析[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7.

[14]顾文.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精算测评[D].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10.

篇7

【关键词】保险投资 资金运用 投资风险

一、研究背景

2009年是新世纪我国经济最为困难的一年,但我国保险业保费收入却首次突破1万亿元,达到11137.3亿元,同比增长13.8%。从2009年起,保费收入逐年上涨,2010年全年保费收入14527.9亿元,较2009年又增长30.4%。截止今年4月,第一季度保费收入已达4717.1亿元,较去年一季度上涨1.6%。随着保险市场的发展,保险资金投资业务已经成为现代保险公司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众所周知,2011年,我国继续施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在存款准备金率以及银行利率不断上升的情况下,银行信贷也进一步收紧,银行信贷投放量有所不足。如此大额的保险资金是否能够合理合规,并且高效的运用成为一个问题。最近5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外保险公司打入我国市场,我国保险公司在压力下迅速发展。保险的各个功能得到大力发展,比如保险对其余金融业的补充功能,资金的融通功能以及承担一定的社会风险管理等功能。2010年8月31日,新《保险法》的实施,国家对保险资金的运用范围进一步的有所加宽,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我过保险资金运用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二、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率偏低,稳定性差

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率在我国一直很低。自2001年以来,除2007年由于中国证券市场的空前红火,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达到历史新高以外,其他年份投资收益率都较低,平均收益率不足7%。而某些信托产品,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都高于7%。据有关学者研究,当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率大于7%的时候,保险公司才能正常运作。但由于我国的特殊经济背景,特别是得益于近五年我国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机动车保险为保费收入贡献颇多,所以低收益率并没有影响保险业的发展。但随着今年汽车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日渐凸显,相信机动车保险占大部分保费收入的格局终会改变。我国保险业亟待提高投资收益率并且保持收益的稳定性。我国保险投资收益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我国保险投资收益情况

2.投资结构不合理

由于保险行业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各行各业,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普通百姓的民生问题。在AIG公司的前车之鉴下,我国政府更加强调保险公司的投资安全性,所以占投资比例大多数的是低收益率的银行存款。就在统计局最近的五月CPI指数显示,CPI指数高达5.5%,大多数银行存款利率已然成为“负利率”。显而易见,银行存款不应该作为保险公司的主要投资方式。相反,债券投资在西方保险发展历史上历来是主要的投资方式之一。作为保险业的鼻祖,有着300多年历史的英国保险公司劳合社2010年最新数据显示,债券投资占该公司总投资的52%,其中寿险业账户占55%,财产保险账户占49%。其次,虽然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已接近21年,但相比上百年的西方证券市场来说,不足之处太多,不尽完善的证券市场使得政府不敢将巨额的保险资金放手证券市场。但不得不说的是,保监会对保险公司证券投资的监管过于严厉,以至于保险资金缺乏灵活性。高回报率的项目不让做,低回报率的项目又不得不做,保险资金几近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

3.保险投资行为短期化,资产负债不匹配

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多种多样,各种业务的期限差别很大,短到一小时的航空保险,长到20年的人身保险。保险公司应该将各种保费区别对待,分别投资,而我国保险公司大多投资于短期项目。致使资金来源和投资渠道不相匹配。比如,寿险的资金来源一般比较稳定,这部分资金本应该投资于长期储蓄,国债,房地产等项目,但也被投资于短期项目。

4.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

在我国,长期以来当提及保险业时,大家不由想到保险公司的唯一工作就是推销保险。这反应了我国保险公司历来将主要精力放在承保业务上,而对投资业务十分轻视。这样一来,许多优秀的投资人在保险公司无用武之地,从而造成了保险公司的投资人员素质普遍不高,缺乏具有较高专业性、技术性的投资管理人才。保险投资与证券投资,银行投资不同的是,保险投资涉及的领域更多更广。所以,这对保险投资人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保险投资人对每个行业都要了如指掌才能在投资市场上发现机会,把握良机,获得收益。

三、建议

保险公司应逐步加强保险资金风险管理水平。合理运用资产负债混合配置的管理策略。在资产负债管理中,要注重“资产主导”和“负债主导”相结合。在资金的运用中,除了保证资金安全性,更要将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三者有机的结合。另外,只有不断思索开发新的保险产品才能与国外保险公司缩小差距。保险公司还应结合我国特有的经济环境,不要盲目模仿国外保险公司的投资模式。比如,当下保障房工程的建设资金短缺已经成为保障房建设的一大难题,巨额的保险资金完全可以用于保障房的建设。这样不仅扩宽了保险资金的投资范围,而且更是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帮助,可谓利国利民。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局年鉴2010.

[2]孟辉.保险资金运用问题研究,全国优秀硕士毕业论文,2010.

篇8

    论文摘要伴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已经成为企业投资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活动。虽然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对企业影响大,时间久,但随着经济形势好转,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后人力资本投资问题就成为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站在金融危机后这一视角,把企业作为研究主体,从人力资本特征出发,试分析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内涵、形式、特征、风险,并对投资风险提出应对策略。这些分析,不仅有利于完善新经济形势下企业人力资本的投资理论,而且对新经济形势下实现企业人力资本存量的保值增值、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促进人力资本流动的合理有序都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前言 

    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企业正逐步恢复正常运作,甚至快速发展。分析研究表明,变化不断的市场环境,会引导企业产生相应变化。而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促使企业极大加深对于人力资本管理和开发的重视,他们认为对人力资本投资才可以确保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人力来正确分析客户的真正需要,并在如何采取行动满足这些需要上找到正确的方法。本文试图站在金融危机后这一全新的视角上,把企业作为研究主体,从人力资本出发,详细分析新形势下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并提出应对策略。 

    二、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及风险 

    (一)概念界定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定义为:通过以企业为投资主体,员工为投资对象,通过一定量的投入,增加企业所需人力资本,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一种投资活动。包括外部招聘引进、职工在职培训、企业制度设置、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 本文认为,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是指企业在人力资本各类投资中由于对人力资本属性认识不够,利用和引导不到位,加之各种难以或无法预料、控制的外界环境变动因素的作用而导致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或投资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表现为实际收益低于预期收益的可能性;投资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则表现为实际收益低于投资成本的可能性。前者的风险程度较轻,后者的风险程度较重。 

    (二)企业人力资本的特征分析 

    1、投资主体与收益主体不完全一致性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是以企业为主体,以人力为载体的投资活动。当企业对员工进行投资时,企业承担了全部投入成本和风险,但投资的收益并非由企业独占,而是由企业与员工共同分享。另一种极端情况是,随着员工的流失,投资企业甚至无法分享投资收益。这种特性带来了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 

    2、投资回收期长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具有连续性,即后期的投资必须在前期投资的基础上完成。例如,当一个人要进行大学教育投资时,他就必须首先在初级和中级教育上投资。可见,人力资本的形成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完成。与其他投资相比,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收期较长,投资收益不能立竿见影,只有通过员工在企业的长期工作,才能回收投资成本并获得收益。 

    3、投资收益难评估 

    人力资本投资结果表现为知识、技能、能力和工作态度等无形的东西,产生一些列的个体差异,现有的资产评估方法很难对这些结果进行评估。而且,这些投资结果是增加企业的人力资本存量,并不是直接导致企业效益的提高,无法直接判。 

    三、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分类 

    本文认为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可分散风险,二是不可分散风险。可分散风险是指由于企业由于定位不当、经营不善等特定状况下造成,并可通过相应策略防范、应对的风险。不可分散风险是指超出企业的控制范围,并影响到市场所有企业,且只能凭借企业管理层经验,通过提高预测才能应对的风险。 

    (一)可分散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人身安全风险。人力资本是建立在其所有者之上,如果在工作场所发生安全事故或引发职业病,出现员工因工负伤、残废或死亡的情况,人力资本就会贬值,甚至消亡。企业对员工的所有投入都不可能得到回报,还会因此有一大笔医药等开支。 

    2、人职匹配风险。人职匹配风险是企业普遍面临的一种风险,特别是在经济形势好转的情况下更加突出。一旦出现人职不匹配的现象,则意味企业在招聘、薪酬、培训、社保、福利等各方面的投资都宣告失败。如果企业继续任用不称职的员工,将影响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工作;如果企业将员工调离该岗位或予以辞退,则还须承担转岗培训或经济补偿等费用。 

    3、人才流失风险。人才流失是企业面临的最大投资风险,尤其是目前国内的劳动力市场机制和个人信用体系不完善,人才流失的现象则更加突出。具体表现在一是人员的离职,致使企业的人力资本激励无法收回,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二是许多企业员工将在原企业获得的技术、信息、经验直接带到新企业或自己组建的企业中,为自己的竞争对手培养人才或者直接培养了未来的竞争对手,给原企业带来间接损失。 

    4、职业道德风险。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理性经济人并不存在。在监督和约束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员工偷懒卸责、工作效率低下、损公肥私、出卖企业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等行为,对原公司的业务造成严重打击。 

    (二)不可分散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宏观政策风险。宏观政策风险包括宏观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和法律、法规、政策调整所致风险。如2009年年初,国务院陆续出台十大重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就直接导致行业地位的变化。地位下降的行业和企业效益必然下滑,其人力资本投资经济效益也将随企业经济效益的下降而下降,从而产生投资风险。 

    2、生命周期风险。人是一个生物体,生老病死是客观规律,年龄的增长会导致体能的衰退、健康状况恶化、学习和创新能力减弱、服务时间缩短,因此在员工鼎盛年龄之后,随着年龄进一步增长,人力资本投入产出率会下降。此外,人在生命周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灾难。如地震、战争、灾害等突发事故,这些灾害必然使人力资本投资期突然终结或使用收益期突然停止,从而带来损失。特别是企业关键人物的死亡或伤残带给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更大。 

    四、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应对策略 

    通过上述分析,能够得知企业可以通过改善自身的投资规划、投资决策、管理机制等方法来减少可分散风险,通过提高预测分析能力规避不可分散风险。金融危机即将过去,企业需要适应金融危机带来的新的运营环境,构建新的人力资本管理框架,制定新的人力资本管理策略,采用新的人力资本管理方法来应对新形势下的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可采取如下具体措施。

    (一)做好投资规划和可行性分析,保证投资收益率 

    人力资本投资是一项长期、持续的投资行为,在投资过程中会面临宏观环境、技术、市场、人员等多方面的变化,因此需要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结合企业战略进行中长期投资规划。在制定人力资本投资规划前,对外要分析市场环境、竞争格局、行业走向、技术发展、宏观政策;对内要分析人员的年龄、知识结构,做好人力资源规划。危机过后,企业内外形势好转,人力资本投资项目应该合理安排,准确评估,以避免由于过于乐观而造成重大投资风险。 

    (二)对现有人力资本优化配置 

    在对人力资源管理做出适当调整的同时,企业必须在现实运营成本压力与保留人力资本以及保证企业持续竞争能力优势方面取得平衡。鉴于后金融时代其形势渐好的特点,众多企业选择加薪和扩招,但这极有可能为企业带来过多的用工风险。企业首先应对现有人力资本投资进行优化配置。比如,企业可以安排内部招聘,从内部选拔人才,既容易满足职位需要,做出好成绩,又能减少投资资本支出;企业可以增加销售岗位的培训,把一些生产和管理人员推向销售第一线,这可以为企业挖掘新的需求和积累潜在需求。经济转好之季,企业应该转变传统对外招聘员工的模式,着重对现有人力资源进行集中培训,优化配置,只有熟悉企业环境的员工,才能在环境等各方因素转好下发挥其最大效益,为企业带来最大化的投资收益。 

    (三)设计人力资本弹性薪酬体系 

    在金融危机后,企业也可以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增加员工薪酬,提升工作水平。具体措施有:(1)调整有效工作时间。金融危机时,企业由于外部因素导致运转缓慢,员工积极性不高,有效工作时间较低。后金融危机下,企业调整运营机制,加强员工工作监督,提高工作效率,由低谷转向高峰。另外,由于业务激增等工作需求导致的超时作业,企业应合理支付费用,提高员工积极性。(2)调整薪酬支付策略。企业可以调整工资结构,加大绩效工资比例,其中绩效工资部分可以与工作时间、成果相结合,达到人力成本投资高效化。(3)适度增加员工福利。企业职工福利是企业对员工人文关怀的体现。适当增加员工福利,能够在提升员工生活质量的同时,增强员工对于企业忠诚度,易于传播企业文化。 

篇9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一、前言

保险投资在保险公司的经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目前我国保险公司资金运作现状并不尽如人意,保险公司作为一个商业企业,其根本目的在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保险公司利润已不能单纯依靠收取的保险费与一定概率下的保险赔付差额,而是越来越倚重于保险投资的有效运营。因为保险与给付之差,其利润率是一定的,而且还有减少的趋势,而保险投资的运营,其预期的利润率却是无限大的,所以只有安全有效地进行各种投资运营才能使保险资金获得长期稳定的增长,使保险公司获得较高的利润。可见有效的资本运营是现代保险业的支柱,是保险经营发展的生命线。

二、我国保险投资的历史和现状

(一)我国保险投资的历史沿革

建国初期,我国保险企业的资金按规定只能存入银行,所得利息全部上缴国家财政,无任何保险投资可言。经过20年的停办以后,我国保险业随着改革开放而获得新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1980年开始恢复办理国内保险业务,并积极发展国外保险业务。

1984年11月,国务院批转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关于加快发展我国保险事业的报告》中指出:“总、分公司收入的保险费扣除赔款、赔偿准备金、费用开支和纳税金后,余下的可以自己运用”。1985年3月国务院颁布的《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又从法规的角度明确了保险企业可以自主运用保险资金。这不仅是我国保险体制改革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增强我国保险业活力的一项战略性措施,对加快我国保险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保险企业投资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984年至1988年底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取得投资权后,从1984年下半年开始,总公司在北京、江苏等地尝试性地开展投资(包括贷款)业务,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城市分公司也相继开展保险投资业务。

在这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对保险企业的投资活动实行严格管理,一是对资金运用规模实行计划控制,例如1986年人行对人保下达2亿元投资额度。二是对资金运用的方式与方向作了严格规定。1986年人保的资金运用被限定为投资地方自筹的固定资产项目。1987年批准试办流动资金贷款业务和购买金融债券。这一阶段的经营效益不大理想,资产运用率和投资收益水平都比较低。以1986年为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国内业务汇总的资产运用率只有9.23%,投资收益率仅为0.83%。

2、调整整顿阶段:1988年底至1990年底

由于面临治理整顿的经济环境和紧缩信贷规模的局面,加之保险业本身经营效益不佳,我国保险投资业务于1988年底进入调整整顿阶段。其内容和措施有:总结前几年资金运用工作的经验和教训,严格执行信贷计划,严肃利率政策,把资金转投到流动资金贷款方面,坚持“十不贷”和注意“重点倾斜”并采取了担保和银行承兑汇票抵押等手段,努力提高资金运用的安全性与收益性。在这一阶段,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工作除办理流动资金贷款业务外,大部分工作放在对原有投资贷款项目的清理的催收上。资金运用的范围被限定为流动资金贷款、企业技术改造贷款、购买金融债券和银行同业拆借。

3、进一步发展阶段:1991年至1995年

经过两年多的调整整顿,加之宏观经济形势的好转,保险投资业务于1991年开始进行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保险投资在保险界得到了普遍认同和重视。两家新成立的全国性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先后加入了保险资金运用的行列。保险投资规模不断扩大,1992年底。人保、平保、太保三家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余额达109.46亿元。保险投资的范围有所拓宽,证券投资得到较大发展,保险投资收益得到提高。

4、规范发展阶段:1995年至今

随着1995年《保险法》的出台和实施,各保险公司遵照《保险法》调整业务,以符合《保险法》的要求。《保险法》的实施,为我国保险投资业务的规范与健康发展奠定的基础。

(二)我国保险公司保险投资现状

1、决策机制薄弱

目前许多保险公司尚未建立一套规范有效的决策机制,人保财险公司直到2003年下半年才成立了专门的保险投资公司。决策的盲目性、被动性、随意性十分突出,在仅能投资债券的时期,这类决策机制不会体现任何危机,对于资产规模迅速壮大的保险公司来说,更是掩盖了其决策的弊端:决策机制落后,决策反馈机制尚未建立,在保险公司进入基金市场后会充分暴露出来。

2、保险投资渠道狭窄

1998年以前,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渠道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2000年3月1日起实行的《保险公司管理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买卖中国保监会指定的中央企业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而西方国家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法定渠道则较广泛。如美国、日本就规定保险公司可进行政府债券、公司债券、股票、抵押贷款、不动产、保单放贷等业务。

3、保险资金利用率低

保险资金的利用率,在国外基本上达到90%,而在我国还不到50%。有限的保险资金主要用于银行存款。据统计,1998年人保、平保和太保三大保险公司保险资金的40%—60%局限于现金和银行存款,保险资金基本上无“运用”可言。截止到1999年底,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率还不到20%。为了保证保险资金的安全,保险公司将大量资金存于银行,由银行进行专业的资金运用,而保险公司只能获得固定的较低的存款利息,银行存款的利息已经远远不能使保险资金保值、增值了,保险公司必须开拓出投资新领域来保证其资金的收益性、安全性。

4、保险投资缺乏相应人才

保险投资涉及到存款、国债、证券等多个领域,因此保险投资人才必须对国家经济发展有远见,对各行业发展有底数,才能有胆略,有灵活性,善于捕获商机,在资本市场上获得丰厚的回报。而我国保险公司由于历史原因,现有员工基本上由干部、金融机构及政府部门调入和正规大学毕业生三部分组成,且前两部分约占公司员工的70%,年龄大都在40周岁以上。这样的人力资源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弊端,即知识结构老化,缺乏创造力。保险公司要想从保险投资中获益,就必须引进相应人才,同时注重公司内部年轻人才的培养。

5、保险公司管理水平落后,影响保险投资收益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管理体制落后,投资缺乏科学决策,许多公司在科学决策、内部约束机制方面比较薄弱。由此出现了许多领导项目贷款、人情贷款等。这些项目贷款很多无法收回投资本息,甚至成为呆账、坏账。管理水平的落后,影响了投资收益。

中国的保险公司要生存,保险事业要发展,客观上要求保险资金实现有效运用,但是这并不是说中国马上就完全放开对保险资金运用的限制,还有一些地方需要去完善,还有一些制度需要制定,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三、建立我国保险投资体制的构想

(一)保险投资客观上需要建立有效投资体制

所谓保险投资体制是指保险投资活动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的总称。保险投资机制建立的目的在于提高保险投资的收益,降低投资风险。

保险公司的承保业务与投资业务是现代保险业的两个重要特征,其中保险投资业务已经成为现代保险公司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一方面,保险投资业务的发展,将扩大保险公司的盈利,增加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和经营和稳定性。同时,保险公司收入的增加,将使保险公司有能力降低保险费率,减轻被保险人的负担,提高保险公司的竞争能力。我国保险业如果没有投资收益作为基础,加入WTO后,在承保业务上很难与国外保险公司进行价格(费率)竞争。另一方面,保险投资业务的发展和获利可以弥补业务上亏损,维持保险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如1987年英国两大保险公司保险业务亏损分别为0.64亿英镑和1.08亿英镑,而投资利润为2.04亿英镑和2.49英镑,盈亏相抵后,还有不小的综合盈利。从近期国际保险业的发展特点来看,保险公司的主要收益已经从传统的承保收益逐步转移为投资收益,如美国产险业务自1978年以来连续21年出现承保亏损,主要收益来自于投资收益。

由于保险经营是一种负债经营,因而保险资金的运用除了考虑投资的收益外,还必须保证投资的安全性。因此,市场的开放,投资工具的增加和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客观上需要保险公司进一步加强投资机制的建设,提高化解风险的能力,保证保险资金实现安全性和投资收益的协调。

(二)保险业应尽快建立、健全保险企业的制度和规范

建立和完善中国保险投资体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保险公司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加强经营管理,才可能为高水平、高效益的保险投资提供根本制度保证。如何加强经营管理,我个人认为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加大公司运作的透明度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运用法律武器,严惩那些损害股东权益的行为,有效地维护股东的权益。

第二、建立和完善对经理层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彻底改变旧的用人机制,让市场和竞争来决定经理的选拔,使经理的报酬与公司的业绩直接挂钩。

第三、加强管理创新,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摒弃旧的、传统的管理模式及其相应的管理方工和方法,创建新的管理模式及其相应的方式和方法。

(三)进一步拓宽资金运用渠道

保险资金运用是保险公司稳健经营的基础,是关系到保险公司经营状况的重要因素。

由于我国保险业起步较晚,加之其它种种原因,目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存在的问题是证券投资基金规模太小;保险公司无法控制入市资金的风险;在目前封闭式基金占据主流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只能被动的分红,其变现很难实现;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过窄;保险资金中短期严重。

针对这些问题,必须进一步拓宽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加快资金入市步伐,使我国保险业能够持续快速发展。

1、保险资金入市

(1)保险资金入市可以增强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如果运用得当,还可有效解决保险公司所面临的“利差损”问题。在《保险法》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投资,仅每年的利差损就有3至6个百分点,这为保险公司的长期发展埋下了巨大隐患。在银行存款的利率为2.25%,国债的买卖收益最多不过6%-7%,在同业拆借市场上,因资金量有限,所以收益率微乎其微。而在2000年保险公司投资证券基金的平均收益达12%。因此,保险资金入市,从长远来看,对保险公司增加盈利能力、解决“利差损”具有重要的意义。

(2)保险资金入市可以有效改善保险公司资产结构。如果允许保险资金按严格的比例进入证券市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金闲置的压力。因为保险资金进入证券市场是进行股权的交易,在证券市场机制作用下,根据保险资金运用原则,保险公司必然将资金投入到效益好、有成长性的企业中去,这样客观上就使保险资产得到了相应的改善。

(3)从长期来看,保险资金入市对于启动保险消费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保险资金入市无疑使国家找到一种对资金更有效的配置方法,从而使部分社会资金与证券市场之间形成纽带。在这个纽带的连接过程中,不但可以改变整个社

资金的结构,还可以使经济发展得到更大的保障,以便使国家、企业、个人以及保险公司更好的发展。

(4)保险资金入市,可以增强我国保险公司的国际竞争力。随着我国加入WTO,保险业面临着更大的冲击,承受着更大的压力。保险公司除了用提高服务质量来争取保单,扩大客户群外,其所得到的保费收入如何获取最大的安全收益是关键问题。在发达国家,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较我国畅通的多,除了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外,还可涉足证券市场甚至房地产业。所以,保险资金入市,可以增强我国保险公司与国外保险公司的竞争实力,更好地奠定加入WTO后的经济基础。

(5)保险资金入市可有效缓解证券市场中资金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有助于稳定证券市场。随着保险业的不断发展,可入市的保险资金的规模将越来越大,必将会改善证券市场的资金结构,它对证券市场的长期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会越来越明显。

2、保险资金进入短期拆借市场。

尽管保险公司都有较高的信誉,但上前还不能以信用方式进入短期拆借市场,而须有抵押。如果能直接以信用方式进入短期拆借市场,可以为保险公司提高资金运用效率提供方便。

3、扩大可投资的企业债券范围。

目前保险资金只可购买铁路债券、电力债券和三峡债券,应扩大到其他的企业债券。尽管企业债券质地有好有坏,或者说存在风险,但应相信保险公司有一定的鉴别能力。

4、进行资产委托管理。

资产委托就是保险公司以合同的形式把资金委托给专业的资产管理公司进行运作。它的最大好处是保险公司省心省力,不必事事躬亲,同时由专业公司进行操作,也可确保较高回报。

篇10

    论文摘要:现金流量表是三大基本财务报告之一,对于企业评价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详细分析了现金流量表快速编制方法。

    现金流量表是财务报表的三个基本报告之一,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一般指一月,一季,一年) 的现金流入和流出的财政报告。随着科技的发展,企业经营的扩展与复杂化, 对财务资讯的需求日见增长,报道企业资金动向的现金流量表越来越受到企业经营者的重视, 将之列为必备的财务报表。

    现金流量表是以收付实现制为编制基础,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现金收入和现金支出情况的报表。对现金流量表的分析,既要掌握该表的结构及特点,分析其内部构成,又要结合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进行综合分析,以求全面、客观地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现金流量表分为主表和附表(即补充资料)两大部分。主表的各项目金额实际上就是每笔现金流入、流出的归属,而附表的各项目金额则是相应会计账户的当期发生额或期末与期初余额的差额。附表是现金流量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般情况下,附表项目可以直接取相应会计账户的发生额或余额。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种快速编制现金流量表的方法,主要依据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及总账和明细账等相关数据编制。

    一、 确定补充资料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加额”

    现金的期末余额=资产负债表“货币资金”期末余额; 现金的期初余额=资产负债表“货币资金”期初余额;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加额=现金的期末余额-现金的期初余额。

    一般企业很少有现金等价物,故该公式未考虑此因素,如有则应相应填列。

    二、确定主表的“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吸收投资所收到的现金=(实收资本,股本,应付债券)(期末数-期初数)

    2.借款收到的现金=(短期借款,长期借款)(期末数-期初数)

    3.收到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如投资人未按期缴纳股权的罚款现金收入等。

    4.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债券)(期初数-期末数)(不包括利息)

    5.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应付股利借方发生额+(长期借款,在建工程,应付债券)利息支出-预提费用中“计提利息”贷方余额-票据贴现利息支出

    6.支付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如发生筹资费用所支付的现金、融资租赁所支付的现金、减少注册资本所支付的现金(收购本公司股票,退还联营单位的联营投资等)。

    三、确定主表的“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短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权投资)(期初数-期末数)该公式中,如果期初数小于期末数,则在投资所支付的现金项目中核算。

    2.取得投资收益所收到的现金=利润表投资收益-(应收利息,应收股利)(期末数-期初数)

    3.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收回的现金净额=“固定资产清理”的贷方余额+(无形资产,其他长期资产)(期末数-期初数)

    4.收到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如收回融资租赁设备本金等。

    5.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其他长期资产)(期末数-期初数)(不包括利息)

    该公式中,如期末数小于期初数,则在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收回的现金净额项目中核算。

    6.投资所支付的现金=(短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权投资)(期末数-期初数))(不包括投资收益或损失)该公式中,如期末数小于期初数,则在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项目中核算。

    7.支付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如投资未按期到位罚款等。

    四、确定补充资料中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净利润:根据利润表净利润数填列。

    2、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本期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发生额累计数

    3、固定资产折旧=累计折旧(期末数-期初数)

    4、无形资产摊销=累计摊销(期末数-期初数)

    5、长期待摊费用摊销=长期待摊费用(期初数-期末数)

    6、待摊费用的减少(减:增加)=待摊费用(期初数-期末数)

    7、预提费用增加(减:减少)=预提费用(期末数-期初数)

    8、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的损失(减:收益)根据固定资产清理及营业外支出(或收入)明细账分析填列。

    9、固定资产报废损失:根据固定资产清理及营业外支出明细账分析填列。

    10、财务费用=利息支出-应收票据的贴现利息

    11、投资损失(减:收益)=投资收益(借方余额正号填列,贷方余额负号填列)

    12、递延税款贷项(减:借项)=递延税款(期末数-期初数)

    13、存货的减少(减:增加)=存货(期初数-期末数)

    14、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减:增加)=(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待摊费用)(期初数-期末数)-坏账准备期末余额

    15、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减:减少)=(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票据,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交税金,其他应交款)(期末数-期初数)

    16、其他:一般无数据。

    五、确定主表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利润表中主营业务收入×(1+17%)+利润表中其他业务收入+(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收账款)(期初数-期末数)-计提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期末数

    2、 收到的税费返还=(应收补贴款期初数-应收补贴款期末数)+补贴收入+所得税本期贷方发生额累计数

    3、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营业外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相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银行存款利息收入

    应等于补充资料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2)-(4+5+6+7) }

    4、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利润表中主营业务成本+(存货期末余额-存货期初余额)〕×(1+17%)+其他业务支出(不含税金)+(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付账款)(期初余额-期末余额)

    5、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本期借方发生额累计+管理费用中统筹保险+成本及制造费用明细表中的“劳动保护费”

    6、支付的各项税费:企业实际缴纳的各种税金和附加税,不包括进项税。

    7、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企业发生的除与筹资或投资活动有关现金以外的现金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