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意识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4 13:48: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命意识教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人的生命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个人只有对社会和他人作出了贡献才能获得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和满足,即创造出生命自身的价值。医学院校要在生命教育中使医学生认识到:每一个生命都是有价值的,个体生命的存在是一种社会责任,人生价值在于奉献,只有多做有益于人民健康和社会进步的事,才会获得社会和他人的尊重,从而创造生命自身的价值。
2死亡观教育
死亡观是人们对死亡的内容、本质、价值和意义的根本性的观点,[1]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医学院校除了要对医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生命价值的教育外,还要实施死亡观教育,让医学生正确理解死亡的本质及死亡是一个客观的必然过程,以消除对死亡的恐惧心理,坦然地面对死亡,[2]从而清醒地认识自我生命的存在,珍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使个体生命积极健康的存在和发展,提升人生境界,自觉以救死扶伤为己任,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而在有限生命中创造无限的价值。
3医学生生命教育的目标
医学院校的培养对象是未来的医护人员,救死扶伤、维护患者生命健康权是他们的光荣使命。对医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其目标主要有三个:认清生命本质、尊重生命存在、创造生命价值。
3.1认清生命本质
生命是一种复杂的事物,它的本质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广义的生命本质是生命与非生命区别开来的根本性质,包括人的生命的本质和动植物生命的本质。而人作为高级生命形式,其本质又具有特殊性,故需要对它的特殊性进行剖析,于是就有了对生命本质的狭义理解:生命本质即人作为高级生命形式与植物和动物等低级生命形式相区别的根本属性,这一属性表现为人的社会属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中主要是生产关系。医学生在学校接受系统的医学教育,对生命这一复杂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着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但仍需对生命的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为治病救人打好基础。
3.2尊重生命存在
人是自然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的统一体。人作为社会存在物具有高于动物自然本能的社会属性,这种社会属性是人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人基于实践的社会结合中的依赖性,以及人与人、社会集团与社会集团之间生存和发展的相互制约的社会特性。人作为社会存在物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属性高于并制约着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所表现出来的自然属性。作为医学生,既要珍爱自己的生命,又要珍视他人及动物、植物的生命。要懂得人的生命是可贵的,要尊重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觉树立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
3.3创造生命价值
哲学上讲的价值是标志着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3]生命价值即生命具有的对自身、他人和社会具有效用的属性,[4]人作为高级生命形式是价值的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当个人作为价值的客体时,其价值在于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即个人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构成了人的社会价值;当个人作为价值的主体时,社会和他人应当尊重和满足个人的合理需要,即个人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索取,构成了人的自我价值。在人的生命价值问题上,贡献和索取是辩证统一的,不可或缺,但贡献是主要的。作为医学生,其生命价值亦包含不可或缺的两方面的内容: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即他们不能仅仅为自己而活着,不能仅仅追求自己的物质享受和快乐,而是为了病人,为了社会,要把救死扶伤作为己任,为祖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4开展医学生生命教育,促进医学生健康成长
医学模式的转变呼唤医学教育的整合。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要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医学教育的整合,把生命教育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维度,使其成为提升医学生人生境界的重要途径,使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仅能消除病人身体上的疾苦,维护病人的健康权,而且还能对病人进行心灵深处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4.1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将生命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中
在医学教育中对医学生实施系统的生命教育,让医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救护生命。为此,要将生命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纳入学校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加强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将生命教育作为医学院校通识课程加以开设,加强通识教育,从各方面培养医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其次,将生命教育融入各门课程教学中。例如,生命教育的基本理念、内涵和价值等内容,可以渗透到《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课程教学之中。再次,各科任教老师在给医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时,将生命教育与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相结合、与医德教育相结合、与职业生涯设计相结合,将生命教育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
4.2将生命教育融入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大学阶段是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尽管医学院校也非常重视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以社会实践、校园网络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以党团组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战斗堡垒,对医学生进行系统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民族精神、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公民道德等方面的教育。虽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没有触及或较少触及到个人生命本身,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亦过于高远,与医学生的生命难以建立起直接联系,其针对性和实效性难免会大打折扣,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将生命教育融入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更贴近医学生的生活实际。
4.3探寻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
医学院校非常重视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各个医学院校均遵照国家有关文件精神,设置了专门的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负责实施医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医学院校所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时也过于强调价值中立原则,把非心理问题也“心理化”,故不能完全帮助医学生解决一些心理困惑。故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将生命教育的基本思想纳入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考虑范畴,以生命教育的理论来具体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方法、技术及案例运用到生命教育中,促进医学生健康成长。
4.4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
篇2
论文摘要:在高度紧张的现代社会中,学生自杀等无视生命、虐待生命的现象有所增多,教育学生体悟生命、珍视生命日渐重要。在香港和台湾生命教育影响下,内地20世纪末对生命教育内涵、价值取向、理论基础、自身理论建设开展了深入研究,并在全国中小学掀起了生命教育热潮。认真总结与反思内地生命教育研究与实践成果,对于促进我国今后生命教育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中国当前正在工业化途中,如何避免西方国家因工业化带来对人精神生命的压抑,成为当前学术研究中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生命”为研究视角的探索,在世纪之交不断涌现,逐渐促成了生命教育的兴起。
一、生命教育起因与内在意蕴
在应试教育日甚一日的今天,教育的真义被遮蔽了,教育成为“训练”的代名词,成为塑造单向度人的工艺流程。由于学校生命教育的缺失,针对生命非连续性事件对学生生命的伤害,不仅要全力阻止其极端行为,挽救其生命,还要通过生命教育在更高层次上拯救其心灵,启蒙生命价值。针对青少年健康发展及生命价值受到严重的威胁与挑战,台湾、香港及内地开始将生命教育纳入教育体系中,并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自下而上进行生命教育的推动工作。“生命教育”一词在内地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主要是将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等看作一种生命教育,尚未对生命教育本身展开研究。90年代末期,生命教育才引起内地学者注意。
生命教育是一种通过增加与生命相关的教育内容,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创造生命价值,以促进学生生命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20世纪90年代末,黄克剑先生从哲学和实践向度建构了“生命化教育”理论。从哲学向度看,生命化教育意味着训育学生创获“幸福”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提升道德心性所必需的自律意识。从实践向度看,生命化教育意味着“遵从自然的教育”和“个性化的教育”。生命教育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命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最终使其生命价值充分展现的活动。生命教育的内涵主要是教人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活动。
二、生命教育理论溯源与体系建构
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哲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生命伦理学。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孙效智在其《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哲学基础》中指出,生命教育应包含生死、宗教以及伦理教育等部分,伦理学理所当然应是其基础。因为“哲学是提高生命境界的一种生存方式”,为此有研究者探讨了生命教育的哲学基础,包括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在我国生命教育思想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孔子确立的儒家思想核心范畴的“仁”,就含有生命教育思想的意蕴;孟子承袭孔子思想,提出“仁者爱人”。中国哲学的生命意识是一种反思自我生存方式、价值和意义的生命意识,是融感性、理性为一体的意识,是合万物生命于一体的意识。
近年来, 国内学者从教育学、心理学、生物学、环境伦理学、社会学等不同角度,对生命教育的产生、内涵、目标、内容、方法与实施途径等,进行了深刻而广泛的探讨,初步形成了生命教育的理论体系。有研究者从生命教育理念切入,建立了比较系统的生命教育理论。第一部分主要从中西方哲学角度对人的生命、生命的本义、生命的特性、生命意义以及生命的终点——死亡分别予以解读,为生命与教育之深层关系的论述确立了理论依据。第二部分主要从个体生命与教育互相关涉角度,来探讨生命教育存在的合理性。第三部分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就生命教育的理念予以建构。第四部分,强调追寻生命自由是生命教育的永恒追求。在此理念指导下,通过对现代教育价值取向的审视和反思,指出了当代教育之所以异化学生生命,在于其价值取向的偏差。而要把当代教育由异化学生生命转化为培育、完善、涵养和润泽学生生命,就必须在教育价值取向上来一个根本转变。
三、生命教育价值诉求与实现路径
综合现有论述表明,生命教育试图融合教育价值与人的价值,试图育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以提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生命质量为宗旨,追求生命的全面、自由和终身发展为旨归。有研究者阐释了生命教育的五种取向:即身心健康、生死、伦理、宗教和社会取向。生命教育应是真正人道的教育,不仅要对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更要对学生的生命质量负责,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首先是珍惜生命;然后是寻求生存的意义;最后教人超越自我、超越功利和世俗, 达到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的境界。有研究者认为,形成正确的生命教育理念是其核心价值追求。因为正确的生命教育理念,是生命教育确立自身发展目标的根本依据和巨大动力;也是生命教育超越功利、走向完美追求的基础;更是其长远规划自身发展的指导思想。
生命教育的目标及其实现路径。生命教育目标是“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基础层面是教人珍爱生命,学会保护生命,更高的层次则在于教人体悟人生的意义,追求人生的理想”。在具体实现途径上,多数研究者认为:通过设计、实施生命教育的课程,以生命教育课为主体,在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一方面,学校要开设有关生命教育的课程,派工作责任心强、能胜任生命教育的教师任教。另一方面,学校可以结合德育工作、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以及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生命教育。在总结前一阶段生命教育实践基础上,有研究者对生命教育实践进行了系统探索。认为基础教育过程应是人之生命的心路历程;基础教育的课程应有助于人的生命的整体发展;道德教育应有助于人的生命的超越与提升。该研究者从三方面对生命教育实践展开论述:一是滋润生命的课堂教学;二是关照生命的课程实践;三是涵养生命的道德教育。
四、生命教育研究得失评析
这一时期的研究,描述了当前教育忽视生命的现实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开展了系列实践研究,收到了一定成效,促使生命教育在中小学迅速开展。在此基础上,涌现出了一批比较系统的生命教育理论研究成果,为指导生命教育的大面积推进奠定了基础。总体看呈现以下特点:其一,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关于生命教育的定义仍在争鸣中。其二,针砭应试教育弊端深刻,但解决问题的策略多停留在生命教育的推演水平,缺乏具体措施。其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脱节,这从出版的几本生命教育专著中可以证实。《生命教育论》从解读生命入手,分析了当前学校教育中生命异化的表现,提出了生命教育的基本理念;《生命的沉思——生命教育理念解读》分析了生命教育提出原因、价值追求和未来走向;《生命的畅想——生命教育视阈拓展》拓展了生命教育的研究视阈。相对来说《生命的律动:生命教育实践探索》与实践联系比较紧密。但是,它仍是从理想的角度对生命教育的课堂、课程和道德教育做的探讨,而对于学校如何实践这些构想,没有进行深入研究。
追究生命教育研究中问题的成因,主要是缺乏“具体人”和“学校情景”的研究意识。只是停留在作为与动物相区别的人“类”生命意义的研究上,形成的只能是抽象的生命教育概念。对于以班级师生集体形式存在,真正对学生产生核心影响的生命群体缺乏关照;对处于班集体中的个体生命教育与孤立个体的生命教育缺乏区别,从而忽视了生命教育中作为班级群体的人与个体精神生命的有机结合。这就没法给中小学教师提供在复杂教学环境中,灵活实施生命教育的理论指导。今后,生命教育研究重心必须从抽象“人”转向学校境遇中的“具体人”。因为只有从学校特定境遇中,研究师生的具体精神生命,所得出的结论才能有针对性地指导生命教育实践。
参考文献
[1]娄进举,宋序红[J].当代教育科学,2007,(13)49-50.
[2]张美云.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4)1-162.
[3]潘凤亮.“生命教育”先要“关怀”权利[J].人民教育,2004,(21)10.
[4]冯建军.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 [J].思想理论教育,2006,(21)25-29.
[5]刘铁芳.教育哲学作为一种探询生命尊严的努力[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3)5-6.
[6]南志涛.生命教育的哲学基础[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4)26-27.
[7]郭成等.生命教育的理论渊源与发展进程[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3)109-122.
篇3
[关键词] 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现状;述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6639(2012)03—0077—05
近些年来,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潮在我国高校中悄然兴起。台湾地区的大学生生命教育是在2001年“生命教育年”后由高中及初中推广到大学的,大陆地区在2003年召开了“预防高校大学生自杀专题会议”,“算是大陆有史以来第一次关注高校大学生的生命教育问题”[1]。同年高锦泉发表了《大学生生命教育初探》[2],是大陆地区第一次公开发表的本专题论文。在这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大学生生命教育,并在最近几年内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实践,到目前为止,大学生生命教育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公布实施表明,“进行生命教育已成为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3]。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必将掀起新一轮热潮,所以对近年来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将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一、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研究现状
从专著来看,我国大陆地区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专著较少,通过检索国家图书馆的馆藏发现,只有8本这方面的专著。另外,还有部分专著是从安全教育角度来谈生命教育的,加上这部分,专著的总数也不超过20本。这其中梅萍等所著的《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4]有较大的影响力,其他的像欧巧云[5]、张旭东[6]、吴伟花[7]等人的专著也有一定影响力。此外,有些学者在其著作中也有许多涉及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如刘济良的《生命教育论》[8]、冯建军的《生命与教育》[9]、何仁富的《生命教育引论》[10]等。
从期刊来看(参见表1和图1),通过对中国知网中相关文献的搜索,直到2003年才出现了以大学生生命教育或高校生命教育为主题的文献。之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相关文献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截至2011年,八年来发表的相关文献已达950多篇,仅2011年就新增相关文献243篇。在文献数量增长的同时,文献的质量也得到提高,其中发表在CSSCI核心期刊的文献呈现出缓慢增长的趋势,但增长速度还远落后于普通文献的增长。目前发表在CSSCI核心期刊上的文献数只占全部文献总数的11%,所占比例仍旧偏低。
表1 我国大陆地区大学生生命教育文献统计表
图1 我国大陆地区大学生生命教育文献增长趋势图
由上可知,我国大陆地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研究的成果却很丰富。这其中,既有对大学生生命教育内涵的探讨,也有对大学生生命教育原则、内容和体系构建的研究;既有对生命教育实施现状的剖析,也有对实施途径的探索。以下将从三个方面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
(一)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内涵的研究
在查到的文献中,高锦泉是最早对大学生生命教育进行界定的。他认为,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应从生命本体尊严和生命实践价值两方面来定位,即通过教育引导大学生思考生与死的生命课题,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命中的失落与痛苦,确认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热爱自身生命,尊重他人生命,维护自然生命,创造生命的意义和价值[11]。
赖雪芬认为高校生命教育就是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教育的原则,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通过选择优良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使其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掌握创造智慧的活动[12]。这种教育应该包括三个内涵:一是引导学生认识生命;二是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死亡;三是探讨生命的意义。
张国民则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就是关于大学生生命观方面的教育。具体结合我国大学教育的实际可以界定为“以为指导,综合运用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帮助与指导大学生树立生命意识,认识生命意义,激发生命潜力,促进生命成长,提高生命质量,创造生命价值的一种教育活动和过程”[13]。其内涵包括教育的方向性、教育的过程性和教育的目的性三方面。
王建林、党刘栓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就是以大学生为生命教育的受体,通过科学化、系统化和人本性教育,传授生命的本质、特征、属性、发展规律、意义、价值等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过程[14]。
由上可知,虽然学术界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并没有统一的表述,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学者们一般都主张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生命观,认识生命的意义,提高生命的质量,真正实现生命的价值。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原则、内容及体系构建研究
篇4
关键词:大学生 生命价值观教育 研究现状 述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7-0112-02
当代大学生是整个社会中最富有朝气、最具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群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然而,在我国高等院校内,无视生命、戕害生命、漠视生命价值的现象却屡见不鲜,不禁让人扼腕叹息。人们不禁发问:大学校园本是学生求知的殿堂,是国家培养社会栋梁的摇篮,如今为什么会成为埋葬生命的地方呢?这也让我们意识到,高校教育不能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积极乐观、向上进取的健康心态,要让大学生拥有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健全人格。
近些年来,生命价值观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潮在我国高校中悄然兴起。2003年湖北省专门组织召开了由全省81所高校党委书记参加的“防止高校学生自杀专题会议”。可以算是大陆地区有史以来第一次以学生自杀为主题的专项大型会议。同年,高锦泉发表了《大学生生命教育初探》,也是大陆地区第一次公开发表的专题论文。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公布实施表明,“进行生命教育已成为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必将掀起新一轮热潮。所以对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将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一、我国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现状
虽然我国的生命教育的起步相较于欧美及港台地区来说是比较晚的,但随着相关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目前已取得一定的理论成果。
从学术理论专著来看,我国大陆地区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的专著较少。通过检索发现,有如下专著:如2004年出版的冯建军著写的《生命与教育》、等著写的《生命的律动》、刘济良著写出版的《生命教育论》,2007年出版的顾海良著写的《生命教育大学生读本》,2009年出版的梅萍著写的《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等著作。
从学术期刊来看,通过对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NKI)的检索,自2000年至今,以“生命教育”为关键字检索博硕论文共计90000余篇,以“生命价值观教育”为关键字的博硕论文共计1456篇,其中以“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为关键字的文章共有765篇,占总数的52.54%。
通过文献资料的汇总,发现国内学术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生命价值观的研究
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元问题”就是生命价值观,所有理论都是基于这一基本问题之上的,所以,对生命价值观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当前理论界关于生命价值观涵义的定义尚未统一,分别有以下几种:
张文远在《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 中提出,生命价值观即人作为生命主体对自己和社会作出影响的一种基本观念,它由生命的自我价值和生命的社会价值组成,是生命的自我价值和生命的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
梅萍等在《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 中指出,生命价值观是凝结了人们以往生活经验和生命实践的亲身感受,也反映了对当前生命价值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生命价值观具体表现为人对生命价值的理想信念和信仰,其支配并调节着人们的生命价值选择和生命价值的实践创造。
(二)关于生命价值观教育内涵的研究
在国内,有关于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内涵的研究还是相对比较模糊的,没有产生一致的理论认识。但基本都是以“加深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知、树立良好生命价值意识、从而确立积极健康的生命价值观”为出发点。
任桂平在《守望生命――不可缺席的生命教育》中提出,生命价值观教育就是基于个人的生命和生活,在遵循生命和生活的规则的基础上,促进个体认识生命、追寻生命意义、实践生命价值的过程,最终使生命趋于真、善、美的完美境界。
朱虹在《浅谈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之生命价值观教育》中指出,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内涵应包含三个方面:第一,是要引导人们对生死有一个科学的认知和健康的态度。第二,引导人们探求和追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第三,引导学生向着全面而自由的方向发展。
(三)关于生命价值观教育目标层次的研究
教育的实际运行是需要具有一定目标指向的,并非杂乱无章、漫无边际的。不同的研究者对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目的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划分。
欧巧云在《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 中提到,生命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学生认知生命、珍视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提升生存技能,关注生活质量,实现生命价值。
廖桂芳在《生命与使命》中提到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对人的终极关怀和终极价值。书中认为可以将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划分为:自然生命层面目标、社会生命层面目标、精神生命层面目标。这三个层面逐层递进、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共同指导着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实践。
(四)关于生命价值观教育方法和途径研究
学者们对于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方法和途径问题的研究探讨,一般是从课程体系的设置、师资队伍的建设、教育环境的构建等几个方面着手探究的。
申迪在《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对策研究》 中,提出在以下四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价值观教育:首先在思想观念中认识到生命r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其次要在人文教育中树立生命价值观教育的观念,再次要在高校制度管理服务中落实生命价值观教育,最后在课程设置中注重生命价值观教育。
乔丽在《浅析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偏差及教育对策研究》 中提出的对策包括重塑教育理念,深化“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对高校教育的引领作用;制定生命价值观教育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在相关课程中渗透生命价值观;不断挖掘隐性教育资源,利用多种途径增加生命实践的机会;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和培育先进朋辈群体,发挥其良好的带头示范作用。
二、我国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现状的简要评述
笔者通过对现有文献资料的整理分析,发现国内诸多学者已经开始重视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研究总结,这不仅丰富了现有的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理论,也为今后的研究打下了相当坚实的理论基础,但研究的系统性和理论性不强,很难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并发挥作用。所以未来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研究,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化和拓展。
(一)加强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理论探究,清晰界定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内涵是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最基础的理论问题之一,也是研究的逻辑起点,但就目前而言,生命价值观教育与生命教育研究相互重叠,相互之间的界定还不明确,而且,从两者的文献数量也可以看出,对生命教育的研究明显多于对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研究。因此,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淞⒄确的生命价值观,提高生命质量,这是下一步研究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二)加强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对策探讨的整体架构与梳理
就目前的学术研究而言,缺乏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对策探讨的整体架构与梳理。在研究文献中可以看出,学者提出的对策大多集中在几个问题上面,却很少有人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对策进行系统化的研究与总结,以架构完整的对策体系和科学的教育模式。
(三)加强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实证研究
国内学者对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方法仍是以理论分析为主,缺乏实证分析。而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则将实证研究重点集中在对比实施效果上,这样不仅能够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也更有利于深层次资料的挖掘,以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此外,国内学者的研究方法单一,缺乏系统化的提升,缺少科学的总结与凝练,致使研究深度和广度有限,实践对策都基于理论提出,缺乏实际可操作性,对具体的生命价值观教育缺乏科学的指导和促进。
参考文献:
[1]郑晓江.生命教育事业的回顾与前瞻[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2]张文远.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3]梅萍等.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4]欧巧云.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176.
[5]申迪.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6]乔丽.浅析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偏差及教育对策研究[D].东东北师范大学,2013.
[7]吴增强.生命教育的历史追寻及其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2005(9).
[8]毕明生.儒家自我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道德教育的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4).
[9]叶华松.大学生生命教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87.
[10]郑晓江,张名源.生命教育公民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1]李长虹.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8.
篇5
【关键词】学校;发展;理念;超越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不要让我们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里有着深沉的忧患意识。输在起跑线上就意味着我们比别人落伍了,输在起跑线上就标志着我们的迟滞。常常看到竞技场上由于运动员的迟缓而落败,这就是输在起跑线上的代价。学校的发展更是如此。我们如何引领自己所在地区的学校快速发展,可持续发展,优质发展呢?从我省几大名校的办学思维给我的启示就是:理念领先,关键抓住,持之以恒,勇于超越。
一、理念领先是学校发展的航标
理念领先,思维超前这是一个校长的素养,更是一所学校率先发展的品质。没有先进教育理念的支撑,学校的发展必定是疲软的,也是缺乏动力和竞争力的。理念领先就是核心竞争力。
第一,要牢固树立校长是引领学校发展的关键理念。我们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是一校之魂等,实践也证明了这一论断。校长可以成就一所好学校,也可以迅速使一所学校颓败。因此校长肩膀上的担子很重,也很神圣。而校长要使自己真正成就一所学校,其关键是就要不断地加强学习,让学习成为你的第一品质;要不断更新观念,开拓创新;要时刻立于潮头,站在前沿;要有国际视野,兼济天下。
第二,富于创新,走自己的路。鲁迅先生说过“世上原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就成了路”。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不要嚼别人吃过的馍。当然,创新就要有披荆斩棘的勇气和毅力,还要不怕摔跤、跌倒甚至于声名狼藉。但只要认准了就坚持走下去。
第三,遵循规律,敢于突破,多向思维而不仅单线或平面思考。世上任何事物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就像日出日落,明暗就在这规律中交替。教学也是有规律的,像教学相长,学以致用,因材施教等等。但我们又不能拘于成式而不敢越雷池半步。像齐头并进式的教育程式我们就要有所突破,让天赋高的脱颖而出,让资质欠缺的掌握基础性的东西,让身材高大如姚明类的有发展的平台,不要像现在的学校里不管高低胖瘦只是一个尺码的桌凳。鼓励发散性思维,多角度看待问题,而不只是“1+1”式地思考。
第四,工作精细化,从细小处着手,从宏大处着眼。凡天下事莫不于细。古语讲积沙成丘,集腋成裘,今人说细节决定成败。这些都是强调了精细化的重要性。一个忽视细胞健康的肌体肯定不是健康的。著名的“蝴蝶效应”就告诉了我们,世界上任何一次看似偶然的变故,其实很久以前就可能已经由某些不为人注意的细节决定了,所以我们不应该忽视任何细微的事物。校长要引领一种精细化工作风范,关注学校发展的每一点,让教师的教学活动也形成精细化工作风格。不漏点滴,成穿石之功。
二、抓住教学质量提升这个关键毫不放松
质量是生命。“楼脆脆”,“桥脆脆”类豆腐渣工程从反面验证了这个命题。没有质量,何谈发展!学校教育也是如此,一个忽视质量的学校也是没有前途的。因此,抓住教学质量是办学治学的前提和关键。
第一,突出“和谐校园、人文校园”的特色,在校园中营造出健康的、和谐的、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倡导包容性竞争,创建公平正义教育环境,克服不良文化影响,改进不合理的作法。为师生的成长与发展创造一切可能。1.努力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每个教师没有衣食住行担忧,开源节流,争取支持,改善学校硬件设施,打造数字化校园,实现“班班通”。2.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老师早,同学好!”师生关系融洽使人人一进校门就有种浓浓的暖意。3.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 积极倡导“生活因你更精彩”的人才观。4.创建一个良好的校园自然环境,让自然与人文和谐统一。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抓好教师队伍建设。香港著名成功企业家李嘉诚先生说“成功的管理者应是伯乐,伯乐的责任在甄别、延揽比他更聪明的人才。”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教师。一个有高度工作责任心,又能锐意进取,对工作充满着无限激情的团队是会创造出一个个奇迹的。因此,校长要选聘一些出色的教师并有意识地培养教师的专业成长。首先要重视师德建设,用爱的教育和教育的爱永葆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和那份激情。要让教师时刻记住:教育是一项“爱”的工程,只有用自己真诚的爱和激情,将教育作为培养生命情怀的摇篮,使学校成为学子个性成长的家园,让课堂成为心灵平等对话的殿堂,把校园变成诗意栖居的地方。这样,我们就会收获事业成功的快乐。其次要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做好教师职涯规划,引领教师朝着名师型、专家型、教育家努力奋斗。把培训提高当成最好的福利,合理地运用经济杠杆调节,关心生活,鼓励成长,让教师在工作中上进,在工件中成功,在工作中得到快乐,感受到幸福。
第三,注重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唤醒着人的生命意识,更新着人的生存方式。学生的生命历程大部分是在学校的课堂中渡过的,要不断改革和转变创新课堂教学,采用更为科学的教学方法,借助课堂教学为学生生命活力的焕发,提升师生生命质量。要依据“高、严、精、活”的教学风貌,追求“和谐、高雅、求实、向上”的教学品位。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由教学实践者向实践者与研究者并重的转变,由课程的实施者向实施者与开发者并重的转变,由单一的教育者向教育者与学习者并重的转变,由教案的执行者向课堂教学、智慧的实践者转变等等。这些转变无疑使教师对教育方法、本身业务能力进行重新的思考和学习,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标志是如何创造出生动的教学情境和愉悦的课堂氛围,从而达到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还要把听课评课常态化,以此作为提高课堂效益的重要手段,领导班子成员要坚持每天至少听评一节课,教师每周至少听课一节,校园内任何人都可随意听、评任何一堂课,从而确保了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益。别外还要重视课堂教学反思,尤其是学生学习的反馈要及时并真实。课堂教学评价也要多元化等等。
第四,抓实教科研,走内涵式发展之路。“管理团队要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杠杆心态’。杠杆定律的始祖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支点是提高效率和节省资源的出发点。聪明的管理者专注研究、精算出支点的位置,支点的准确无误才是结果的核心”。教育科研水平代表着一所学校的教学水平,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就是说教科研是学校教学质量的支点。抓住了教科研这个支点,教育教学质量才会产生质的飞跃。教研引领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并能有效地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一所好的学校,要有一名好校长,还要有一支专业过硬的教师队伍。他们的成长除了强烈的责任意识外,专业成长是关键。所以抓教师的专业成长,走教学研究之路,让许多教师走向成功、成才、成家(教育家)。只有抓好了教学研究,学校的发展才会走得更远,学校的前景才会更广阔。长期以来,学校只是应景式地搞教研,看起来花里胡哨的,但内涵太少,甚至有些浮浅。西安爱知中学的教科研就给了我们新的启发。《每周共读》,假期精读二本教育论著,全体教师轮流赴山东杜朗口中学实地学习,写心得,上汇报课,撰写教学论文或课堂设计,定期报告会,再配置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书写“我的感悟”等来实现课堂教学改革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总之要想方设法把教科研工作落实。多进行一些前沿性的东西进行研究,要有一定的科技水准,再也不要停留在热热闹闹的场面中了。学校要成立教科研室类专门研究机构,建章立制,完善职能,使教师的教研能力和学校教研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
三、坚持不懈直到成功
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类人,出去登山,走了好久,也流了很多汗水,吃了不少苦头,脚也起泡了,饥肠辘辘……总之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还是看不到山巅,于是他停下了脚步,选择了放弃。其实我们生活中因为遇到许多困难或感觉很无聊而放弃的这样的事的确不少。如果我们再坚持一下或许成功就在我们的脚下。铁杵磨针,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就是坚持不懈而成功的范例。往往我们感觉目标很远,我们很难实现,其实困难就差那么一丁点就被克服了,什么叫“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其实是先哲们给我们展示的成功体验。因此,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坚持,只要认准的就坚持不懈,一定会取得成功。
我们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要的就是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山东杜朗口的成功就是把“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实践、研究、再实践、再研究的坚持,才有了“学生自主学习十大能力”、“教师备课十大要素”、“课堂教学十大原则”以及形成的独特的校园文化。还有西安爱知中学“同步德育实践活动”、“多元评价制度”以及《自律自立自我完善行动计划》、《家庭行为规范》和“生活化德育”,经典诵读,因材施教等,从而形成了爱知文化——教孩子三年,看孩子三十年,让学生们在爱知三年的学习,不仅收获知识与能力,更拥有一颗珍视生活和懂得感恩的大爱之心。这一切都是长久的坚持得来的。因此,在我校的发展中,要不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坚持不懈,长久发展,形成自我特色。
四、要勇于超越而不妄自菲薄
满足现状,固步自封是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死敌。社会是发展的,时代是进步的。一切现在的辉煌都是暂时的。当学校处在各界都赞美的时候,千万不可沾沾自喜,要居安思危。这时就要求学校的决策者要有敏锐的时代触角,要有危机意识。古代先贤就曾告诉我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今天我们更要有此种意识。成绩高时,把它归功于大家的努力,在喝罢庆功酒后立即行动起来规划下一期目标并付诸实施。成绩不如意时,要细心分析造成失败的原因,在冷静剖析后增添措施,鼓足勇气以再战。切不可妄自菲薄,气馁而无斗志。
目前,我校正处在质量不断攀升的阶段,前景是好的。这里面除了我们抓住教学质量这个核心之外,更得益于广大教师齐心协力,无私奉献。当然,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还存在许多变数,比如由于受农村的生活条件,学校的硬件设施等因素的制约,优秀教师跳槽就很难掌控,所以要注重教师的梯队建设,防患于未然。要争取利用三到五年时间构筑起教师骨干体系,同时争取各方支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更新内部设施,关心教师生活,让优秀教师能留得住,为学校的发展储备后劲。同时,要积极做好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做细每一处,走实每一步,为创立自我教育品牌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肖正德.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中的文化冲突问题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8.
篇6
关键词:艺术教育;艺术发展观;高校;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4-0228-02
艺术教育领域从狭义上讲, 是指培养专业艺术人才或艺术家们的专门工作, 如各种专业艺术院校就是如此。从广义上讲,它是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 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艺术教育的受众目标有学生、老师、业余爱好者、未来艺术家、家庭、社区以及其他行业等;艺术形式多种多样,有音乐、戏剧、电影、诗歌、美术、舞蹈等;学习形式多种多样,有艺校、培训班、多媒体网络、交流演出、艺术活动等。它的最终目的是激发艺术 “创作”灵感 , 鼓励“亲身”进行艺术创造和艺术实践来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积极为繁荣中国文艺事业贡献力量。
有关专家则认为,艺术教育是人们掌握认识本民族和人类文化艺术的过程,形成的民族凝聚力、创造性个性和智力财富潜能意识是其他教育方式所不能替代的。艺术教育作为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在中国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和独特的地位。
而高校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内容,它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艺术的培养和熏陶,使之掌握人类的艺术审美经验,受到美的感染,具备良好的审美素质,从而达到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指在审美活动中发现、感受、判断、评价和欣赏美的能力。面对同一审美对象,由于审美能力不同,人们获得的审美感受也不同。目前,对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还仅仅停留在欣赏水平上是不够的,还应重视他们的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这种审美创造并不只是指专业的艺术创造,而是有着广泛的内涵,像个人的穿着、寝室的布置、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等,而审美创造活动能使大学生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
2.有利于塑造健康的人格。艺术教育最大的特点是非功利性,高校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塑造健康的人格。艺术教育通过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对存在价值的不断探索和对于生命意义的最高阐释来引导人突破自身局限,优化自身的情感生活、文化素养、价值取向、精神生活等,从而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塑造。
3.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在大学生成才的诸多因素中,思想品德素质具有决定性意义,而艺术教育的灵魂是思想性,艺术教育还具有形象性和愉悦性,好的艺术作品往往对人起了激励作用。
4.有利于大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艺术教育为培养创造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审美、艺术是个性鲜明、创造性品质较高的活动,艺术家的生命就在于他的独创性,而艺术欣赏也要求接受者进行个性化的再创造,前文提到的审美能力就是一种创造力。这种创造力与一般逻辑思维的创造力不同,它是偏于感性的、综合性的,往往在瞬间发生;它是一种诗化的哲思,是一种顿悟,是在生动的知觉形象中把握世界的真谛。就象郭沫若同志曾经要求科学家“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不要把幻想让诗人独占了”,因为“有幻想才能打破传统的束缚,才能发展科学。”
2007年10月20日的《光明日报》发表了张葆冬的题目为《确立科学的艺术发展观》一文,提出并确立了艺术发展观这一概念。科学的艺术发展观要求弘扬主旋律和发展多样化。这是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矛盾的两个方面主次分别的科学认识。辨析和判断一定社会形态的艺术的进步,主要看它同一定社会发展形式结合的程度。
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肯定那些透露或把握了历史运动的艺术实践。总书记指出:“中国广大文艺工作者一定要正确认识和牢牢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深刻体验人民前进的准确信号,敏锐发现时代变革的风气之先,自觉响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坚持把个人的艺术追求融入国家发展的洪流之中,把文艺的生动创造寓于时代进步的运动之中,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升起更加昂扬的理想风帆,描绘更加美好的生活蓝图,激励更加坚定的奋进信心,满腔热情地讴歌时代主旋律,努力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功立业。”
而科学的艺术发展观应当具有以下四个层次:一是艺术在历史的积累和接受的过程中的丰富和发展。二是艺术在思想品位上的提升和发展。而艺术与思想之间的联系不但相互促进,而且是本质性的。因此,承认思想的进步,就必然承认艺术的进步。三是艺术在艺术表现能力上的不断丰富和提高。四是艺术在技术基础上的飞跃和发展,因为艺术的技术进步,必然会影响艺术整体的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为基础和重要指导思想,以的哲学思想为理论导向,结合艺术的发展规律,将是高校艺术教育可持续发展实践理论的重要保证。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教育是一个系统,教育中各个要素的相关性是教育得以发挥特定功能的桥梁。许多理论工作者都认识到“五育”的一致性和相互联系。各育既可独立地自成体系,又可渗透于“他育”之中起强化作用。艺术教育对于其他诸育的推动与促进作用表现在:艺术教育渗透于德育,道德教化更易于被接受;艺术教育与智育相结合,有利于发展全面思维,促进创造力的培养;艺术教育在体育中运用,可以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地健康发展;艺术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可以养成个体劳动的习惯,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艺术教育对其他诸育的推动与促进作用也说明了它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目前,高校艺术教育已受到人们一定程度的重视,但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如培养目标不太明确,缺乏系统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实施途径,缺乏科学的管理和充足的师资等等。可以说,高校进行艺术教育仍是任重而道远。那么如何适应新形势下高校艺术教育的要求,按照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方向发展,从而能够更好地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障呢?
1.转变观念,坚持整体教育观。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必须有全面的教育。艺术教育通过培养“会审美的人”在整体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最基本的就是他必须具有对美和善的鲜明的辨别能力。在社会发展的现阶段,对人的个性、心理、人格的要求不断提高,艺术教育作为促使个体素质提高、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也在不断增大。
2.规范教学管理。艺术教育要具有较高的质量和水平,规范化的教学管理、严格的教学要求是其关键的环节。艺术教学应和其他教学一样,列入教学计划,有一定的考核,并计入学分。国外高校进行艺术教育的某些做法值得借鉴和学习。如在美国,不少综合大学中的艺术院系所开设的部分课程都面向全校,各系学生可以自由选修,得到学分,而有些大学则将艺术列为必修课。
3.重视开展课外文化艺术活动。课外文化艺术活动有其多样性、丰富性、时间空间随意性的特点,它是目前高校加强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占据重要的位置。高校课外文化艺术活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举办校际的具有鲜明主题的大型文艺活动,使学生受到一定的教育;二是加强对学生文艺社团的管理和指导,同时鼓励各院建立文艺社团组织,不断丰富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
4.加强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对外交流。中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对外交流也很活跃,多年来,通过各种渠道与很多国家进行了艺术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并且多次参加国际性的艺术教育活动。这一系列具有成效的艺术教育活动,对中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艺术是最能影响人心灵性情的一项活动。艺术教育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对于心灵涵养、人文陶冶、塑造现代 人的灵魂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我们应该在不同层次上发展我们的艺术教育。高校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点,担负着历史的重任,而艺术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的重要子系统。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核心是艺术审美。
总之,在整个世界呈现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的今天,认识到了包含艺术教育在内的各种文化活动,正在承担着构建和谐社会的使命,加强和改进学校艺术教育对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非常必要的。我相信,通过广大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一定会呈现出新的局面,让我们共同努力,来开辟艺术教育百花争艳的大花园!
艺术教育的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性工作,因此,用科学发展观的眼光,确立科学的艺术教育可持续发展观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
参考文献:
[1]张葆冬.确立科学的艺术发展观[N].光明日报,2007-10-20.
[2]坚持科学艺术发展观 用进步文艺引领文艺多样化[EB/OL].中国经济网,[上传时间:2007-12-06 11:19:07].
[3]安然.科学发展观: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EB/OL].中广网,2007-07-20.
[4]邵晶.艺术教育与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中国高教探讨,200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