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监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5 20:52: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药品监管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药品监管论文

篇1

本文作者:黄源沈烽张健吴颖坤金梁梁斌工作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现有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药品质量监控存在的不足

抽查性检验[3]存在相应的被动性与偶然性药监局每次例行抽样具有被动性与偶然性,笔者认为应该建立黑名单制度,如第1次出现A类质量问题药品时,需将该品种列入黑名单;下次应继续抽样,如再次出现同样质量问题时可吊销该药品的生产批文,同时对该生产线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进行复审。建立类似于药品不良反应申报的“药品质量信息申报平台”,及时掌握药品质量现状,并根据各医院、供应商申报的药品质量信息进行分析,科学地实施抽样计划,使抽验药品具有总体代表性[4]。抽样回馈结果时间周期过长为了说明该情况,笔者对我院2010-2011年被抽样药品进行统计分析,抽样天数根据药监局抽样报告日期与相应药品检验部门(药检所)对该药出具报告的日期进行计算得出。我院2010-2011年被抽样品种从抽样开始到出具检验报告时间的天数统计见表5。根据表5统计结果可见,平均报告天数为81天,药检所属地涉及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最远的样品送到了海南、甘肃、吉林等地(该信息来源于检验报告上的印章)。对于抽样结果,回馈时间太长,大多数样品出具报告时间在2个月以上。建议利用现代化管理软件,加强检验报告时限管理,以便及时停用不合格药品[5]。中国版图幅员辽阔,天南地北,温差较大,在运送这些药品时,被抽检药品是否会受运输、气候温度的影响?是否今后可考虑就近原则,尽量安排在周边省会城市进行检查,以免路途之遥,还可节省费用?另外,我院目前库存量基本控制在1周半左右,当抽样不合格药品反馈信息送至医院时,该批次的药品大多已用完,那么真正受害的还是患者。抽样不合格药品后处罚对象值得商榷现有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药品质量问题的处罚方式是:从生产企业、供应商到医院,如果哪个单位抽检不合格,药监部门对相应单位按《药品管理法》进行罚款。笔者认为对于药品抽样不合格的处罚,不能简单行事,应区分不合格药品质量问题的类型:如果是A类质量问题,应立即对生产企业进行反馈与调查,生产企业需及时进行整改;如果是B类质量问题,可能是运输和储存过程不当造成的,那么被检出供应商或医疗机构应对不合格药品负责,药监部门对其进行必要的处罚。通过处罚,来督促供应商和医疗机构及时改进,真正使得当事人心服口服。

讨论

药品身份编码、外包装等的图片信息应纳入监管层管理范围近年来,随着现代化设备的大量引入,医院药品调配自动化程度的大幅提高,从而对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同时,每个药品的信息需要也更加全面。一个新药登记注册时,药监部门须对该药统一编制一个唯一码(该码可包含药理分类、生产企业、剂型、规格等相应信息),如身份证一样,需保存该药的外观以及内在个体的图像资料,并将这些信息在相关政府网站上公布。这样医院在引进任何药品时,都能通过相应网站对所需数据进行下载,并将下载的药品身份信息和图像信息用于医院药品的编码与药品核对上,避免现在各家医院各自建立药品图像库的现象。由于药品种类繁多,同一生产企业不同剂量的同一药品或同种剂量不同数量的药品应有不同的身份号码,以确保唯一性。由于具有唯一性,故药品身份号码可以应用于监管层药品的监管,各省市“医保”部门利用该码来解决“医保”药品与医院对码问题,药品调价部门利用该码进行调价,药品招标部门利用该码对药品进行招投标,医院利用该码可以上网同步查核相关新进药品信息,从而真正实现使生产企业减负,并让利于患者。对于A类药品质量问题的处罚对象需把握准确A类药品质量问题如含异物、粒度不符等在出厂前就已经存在的药品质量问题,如在医院抽样中被检出,那么监管部门就不应该对医院进行处罚,因为医院同时也是受害者,将面临着被患者投诉的风险。应严厉处罚生产该类药品(劣药)的企业,也就是处罚导致不合格药品产生的直接责任者[6],通过处罚来震慑生产企业,使其严格按照GMP标准进行药品生产,而不应将医院纳入处罚对象,那是无济于事的。药品质量信息平台的建立医院作为药品流通环节的最主要环节,在使用过程中掌握着大量与药品质量问题相关的重要信息,监管部门如果将各医院的这类信息通过专门平台进行统一申报,并对每年医院反馈的药品质量问题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相信对生产企业GMP复审等,都有第一手的客观的数据依据,可为药品质量问题的监管打通另一途径。例行的药品质量抽查是被动的,且有一定的偶然性,而医院主动上报药品质量问题具有全面性。在该问题上药监部门应积极鼓励医院上报药品质量问题,而不应完全通过罚款来处理同样作为受害者的医院。药品质量控制中各环节担当的角色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生产企业、医药经销企业、医院等是药品管理、生产、流通以及使用的相关环节,都有各自的分工和职责。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主要承担着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经销企业的GMP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的审核与复审工作,并从事证照发放后从生产企业到使用环节的药品质量的监督和管理工作;生产企业必须严格按照GMP要求从事药品生产工作,确保出厂药品质量的可靠;药品经销企业必须严格按照GSP要求从事药品流通环节的工作,并通过科学化的现代化物流模式,为医院药品供应提供优质服务;医院通过验收经GMP企业生产以及GSP企业经营的药品,只需验收外观以及名称、规格、数量等即可,且医院主要的工作是保证临床药品的供应,确保医院用药安全与合理。对于一个药品从生产开始到患者使用,整个质量控制环节的过程应该是由紧至松,而绝非越来越严格;如果越来越严的话,那么终端客户就变成了全能选手,需掌握生产企业质量控制、经营企业物流管理等的各项技术,甚至在应用于患者时也需从头到尾再来一遍质量审核。这样显然整个环节就无诚信可言,也没必要。

篇2

建立对公立医疗机构

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补偿机制

“国务院最近出台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确定传染性疾病、精神疾病其公共卫生性质,指出对从事传染性疾病、精神疾病的医疗机构在政策上要有所倾斜,提出了强化政府责任的要求。”孙建方教授介绍说,公立医疗机构在历史上曾对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今天这些医疗机构仍然承担着一些公共卫生工作,包括传染病的发现、治疗,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健康教育等。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医疗机构包括专职的专科医院,例如传染病医院、精神病医院、综合性医院及其他专科医院。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公立医疗机构,没有得到应有的、足够的经费补偿,迫使他们长期以院里的其他收入补贴这方面的缺失和不足,加重了医院的负担,同时也进一步加重了“以药养医”或“以药补医”的现状,增加了患者的负担。

孙建方教授认为,对于从事公共卫生体系工作的医疗卫生机构,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这既是公共卫生事业的要求,也是政府应承担的责任。他建议对这些医疗机构采取不同于一般综合性医疗机构的特殊的财政补偿机制,可以考虑实行全额拨款、差额管理、绩效考核的新型政府财政补助政策,以促进公立医疗机构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健康发展。

临床医师晋升制度中

以临床能力考核为主

据孙建方教授调查,我国医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表现在受教育的程度不高、临床能力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临床需求,而且,其中的原因很多,包括医学教育制度不完善、住院医师及专科医师培养制度不健全、现有的分配政策不能体现医师的价值,以及临床医师晋升制度的不合理等因素,均影响了医师这支队伍的整体水平。其中临床医师晋升制度规定: 临床医师的晋升除要满足规定任职年限外, 作为晋升的硬条件, 必须要求有一定数量的论文, 甚至还要有科研课题及科技成果, 而恰恰忽视了对临床能力的要求。这种临床医师的晋升制度一方面分散了临床医师的精力和时间, 影响了他们钻研和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另一方面还引发了过度追求论文数量和科技成果的现象, 包括开展大量的重复性研究、论文拆分发表、甚至抄袭论文、科研作假现象、托关系获得科技成果等做法,增长了科研浮躁现象,同时也浪费了有限的社会资源。其结果是:一些晋升的医生,甚至某些获得高级职称的医生,其临床能力却达不到相应的水平,不能很好地履行医生的职责。这种以论文及成果数量来衡量临床医师的评审方法不合适,也不科学,误导了临床医师的发展方向。

针对以上问题,孙建方教授建议:要对不同的卫生人才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在临床医师晋升制度中应强化对临床能力的考核和要求,将其作为晋升的主要指标,促使临床医师拿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钻研临床业务,提高临床水平,造福于患者。

基本药物目录仍需补充和调整

自2009年开始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后,57%的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始执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政策。但据孙建方教授观察:在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基本药物目录品种、规格与群众需求有较大距离,现有基本药物的品种和规格太少了;特别是许多常用品种不在目录内,患者感到很不方便、或很不理解。还有些目录确定的剂型不够全。基本药物目录中标采购价格与群众所希望的价格有较大差距。在实际运行中,老百姓并没有感觉到降价,反而觉得有些常用药品涨价了。“门慢”、“门特”及特色专科病人社区治疗用药得不到保证。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按国家、省(市)有关 “基层医疗机构只允许销售基本药物,非基本药物一律不得销售”的要求,“门慢”、“门特”及特色专科病人使用的部分药品不在基本药物目录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无药提供,他们被迫又返回三级医院排队开药,既不方便,又增加了经济负担,还加重了大医院“看病难”问题。

为此,孙建方教授提出了具体的建议:补充和调整基本药物目录,在充分听取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广大患者意见的基础上,对基本药物目录进行补充调整,吸收部分常用药品及剂型进基本药物目录,并形成制度化,每年一次。同时,将“门慢”、“门特”及部分特色专科病人治疗必需的非基本药物调整为基本药物,目录的调整以满足病人治疗需求为目的。

加强医疗机构补偿和企业监管

孙建方教授经过调研还发现,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基层医疗机构补偿政策不到位,运转困难。取消药品加成,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后,如果仅以使用药品的加成损失来补偿的话,一方面过期、失效药品和药品损耗没有考虑到,另一方面随着门诊量和药品库存增加,进药总金额和工作总量也随之增加,在空间、资金及人事方面也明显增加了成本。此外,医院原有的药品采购销售模式也有额外的收益。如果不能按实际损失来补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无法正常运转,医务人员的合理收入水平得不到保障,甚至降低,工作积极性将受到影响。

篇3

[关键词] 医药电子政务;业务模式;企业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11(b)-087-01

所谓医药电子政务是医药行政部门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而进行的。它不仅意味着医药行政部门信息的进一步透明和公开化,还意味着医药行政部门通过网络来管理其所管辖的医药卫生公共事务[1]。面向企业开展医药电子政务包括以下几种业务模式。

1 网上监管

医药企业网上监管主要是医药行政部门通过政府电子政务网站对药品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网上监管,它贯穿于药品原料生产到最终消费的全过程。

“3511”工程,依托现有国家统一政务网络,建立和完善覆盖国家、省、市(地)三级药品监管信息系统[2]。我国药品电子监管尚处在起步阶段,在2007年对特殊药品监控信息网络基础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采取措施,加强药品电子监管,建立全国药品监督管理网络,实施药品“电子身份证”监管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药品电子监督管理网络,对医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方位的监管。

2 在线业务开展

2.1医药企业网上申请与在线审批

医药企业网上申请指企业利用计算机网络工具将申请材料传送至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行政受理服务中心,以完成医药企业网上申请全过程。目前,医药电子政务可以提供的网上申请包括: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申请;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申请;执业药师注册申请;药品安全监管行政许可项目申请[3]。

在线审批是企业通过网络进行项目申报后,政府部门(行政受理服务中心)将项目审批进度定期在网上公布,并不是在网上进行项目审批。真正的审批过程,仍然在政府部门内部,借助纸质文档或者局域网上的审批业务系统进行。在审批过程中,政府部门会将审批的进展状况定期到政府网站上,提供给相关的企业查询,从而实现审批公开。

2.2 药品注册管理

2007年12月10日我国《药品注册申请表报盘程序》(版本号2.0)正式启用。医药企业进行新药注册须在政府网站上下载该软件,申请药品注册时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同时提交电子版和纸质文件。

2.3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上市后再评价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网络是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面向国际、国内各有关单位进行日常工作管理的远程计算机信息网络,它将覆盖全国各地区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医疗、防疫等机构,在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领域内实现不同地区、不同部门间远程通信。

药品上市后再评价的实施主体包括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各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各医疗机构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组织)、临床评价机构(医院)、学术专业机构(院校、研究单位)和企业。企业指药品生产商,是上市后再评价的主体,应时刻跟踪和评价本企业上市药品的安全性和疗效,及时将信息传递给医生和公众。

3 综合信息服务

政府利用网络手段为医药企业提供各种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综合信息服务。

3.1 医药电子政务信息

政府将拥有的各种数据库信息对医药企业开放,方便医药企业查询利用。如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数据库,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数据库,医药企业基本信息数据库等。

3.1.1 政府机构及职能查询通过网站的机构介绍及职能栏目医药企业可以了解本级政府机构的设置情况及其职能,同时还能进入下属部门机构及其职能栏目或链接。医药企业可以通过政网导航(网站地图)了解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机构设置及地方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机构设置。

3.1.2 政策法规查询通过网站法规文件及法规解读向医药企业提供医药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行政命令和政策规范。查地方性法规可登录当地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网站进行查询。例如,企业通过点击SFDA的法规文件可以查询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局令、规范性文件、工作文件等。

3.1.3 政府业务信息政府业务信息主要包括办事指南、各种公开的业务报表和统计数据。例如,SFDA的政府业务信息包括:政府工作、办事指南、规划信息、人事信息、政策信息、最新动态、地方动态、公告通告、网站统计、药监统计、网上调查等。

3.2 医药信息咨询服务

医药信息咨询服务是我国医药电子政务从单向沟通开始向双向沟通过渡,通过医药信息咨询服务,可以全面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与公共服务水平,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高效、规范、透明的服务。

4 结论

本论文系统归纳了我国医药电子政务面向企业的业务模式类型:网上监管、在线业务开展、医药政务信息等。通过业务模式的归纳总结,对其现状进行了系统描述,为我国医药电子政务业务的开展与业务类型的丰富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陈玉文.医药电子商务[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313.

[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食品药品安全“十一五”规划的通知[S].(2007)24号.

篇4

摘 要 食品召回制度分为主动召回和责令召回两种形式,规定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是食品召回的责任主体,要求食品生产者如果确认其生产的食品存在安全危害,应当立即停止生产和销售,主动实施召回。对不按照规定召回的企业,由农业、卫生、质检、商务、工商、药品等监督管理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进行严厉处罚,对不再符合法定条件、要求,继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或造成严重后果的要吊销许可证照;对违法使用原料、辅料、添加剂、农业投入品的,各监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进行处罚;落实行政执法部门的召回责任,实行责任追究制。

关键词 食品召回 监管 衡量标准

我国已在食品生产环节建立了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在食品销售环节还应建立可追溯和承诺制度。应按照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建立食品生产、经营记录制度,实现食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性,建立食品质量安全承诺和召回制度,并以法律形式予以刚性化。食品召回制度分为主动召回和责令召回两种形式,规定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是食品召回的责任主体,要求食品生产者如果确认其生产的食品存在安全危害,应当立即停止生产和销售,主动实施召回;对于故意隐瞒食品安全危害、不履行召回义务或生产者过错造成食品安全危害扩大或再度发生的,将责令生产者召回产品。为应对国际市场的竞争,保护中国消费者的利益,我国应快完善食品召回制度,并尽快形成全面细致的管理体系。

一、监管部门要独立

从表面上看,美国食品召回是企业的自愿行为,实质是在政府职能部门监管下实施的强制行为。负责监管食品召回的是农业部食品安全检疫局(FSIS)、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食品召回的范围、告知大众的内容,最终都是按照 FSIS 或FDA 要求进行。而我国虽然在 2004 年八部委联合提出过食品召回,但部门职责不清,具体由哪一个部门来主导实施召回行动并不明确,这样很可能导致最后的结果又是互相推诿,不了了之。因此,成立一个专门负责食品召回的政府职能部门迫在眉睫。

二、缺陷产品的衡量标准要有规定

“食品召回制度,召回的是离开生产线、进入流通领域的缺陷食品,是缺陷食品对社会造成重大危害前的预防措施。食品召回制度关注的是最终消费品,由食品的生产商、进口商和经销商承担这个风险。据研究,召回缺陷食品引起的所有者经济损失,平均占公司财产的1.5%-3%。这将促使食品的生产商、进口商和经销商在召回而产生的经济损失与提高食品质量而增加的成本之间进行博弈。经济刺激和强制的压力将使食品的生产商、进口商和经济商加强经营管理,提高食品质量和降低缺陷食品召回的可能性。”因此,这些企业一方面会加强自身的管理,另一方面,严把进货关,拒绝风险。在产品质量上提高对供货商的要求,拒绝劣质食品。食品召回制度必须以相关法律为基础。美国食品召回是依据《联邦肉产品检验法》、《禽产品检验法》、《食品、药品及化妆品法》以及《消费者产品安全法》等法律进行的。而我国这方面相关法律的欠缺,目前只有《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所以应尽快明确缺陷食品行政管理的具体分工,制定缺陷产品的衡量标准,建立并完善与《产品质量法》相配套的缺陷食品召回行政法规,这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加强监管部门的执法力度

美国的食品企业在召回过程中,如果不配合 FSIS 或 FDA 的工作而导致严重后果的,那么不但企业会被曝光,面对的还有巨额的罚款,碰到严重的事件,企业负责人还会被追究刑事责任。虽然,《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中也明确规定了生产企业召回存在安全隐患产品的义务。但是目前,我国多头执法使很大一部分力量在相互依赖、推诿中耗掉,部门之间形不成合力,监管责任落不到实处,监管部门对问题食品的生产者要严格执法,以质检系统为例,在今后的执法工作中应该推行食品安全区域监管召回责任制,建立并实施以“三员四定、三进四图、两书一报告”为主要内容的食品安全区域监管召回责任制。“三员四定”即按照定人、定责、定区域、定企业的方式,确定质检部门食品安全监管员到乡镇(办事处)负责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具体召回工作,协助企业做好食品召回。乡镇政府协管员协助开展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召回工作,社会信息员收集提供各种食品质量安全召回信息。“三进四图”即进村、进户、进企业,调查摸底,建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档案,制定企业变化动态图、食品行业分布图、监管责任落实图、食品安全警示图,实施动态监管,保障食品有效召回。“两书一报告”即政府签订责任书,企业签订承诺书,质检部门定期写出食品安全召回报告。总之,食品药品、质量技术监督和卫生监督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违法食品安全生产经营者的查处力度,治理不合格产品生产的源头,依法对制假贩假的企业、个人进行坚决的打击,加大处罚力度,使企业由责令召主动召回。对不按照规定召回的企业,由农业、卫生、质检、商务、工商、药品等监督管理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进行严厉处罚,对不再符合法定条件、要求,继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或造成严重后果的要吊销许可证照;对违法使用原料、辅料、添加剂、农业投入品的,各监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进行处罚;对违反《食品卫生法》、《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构成犯罪的要移交司法部门从严处理,真正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落实行政执法部门的召回责任,实行责任追究制。

参考文献:

[1]刘洋.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吉林大学2005届硕士学位论文.

篇5

论文关键词:食品安全 执法主体 执法模式

一、对宁波市食品安全执法主体模式的考察

宁波市作为一个沿海开放城市,食品来源基本上属于输入型的,所以,对于食品安全相当的重视,在执法模式上也做出了一些创新。根据我国《食品安全法》的规定,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执法部门主要是卫生、农业、质监、工商、食品药品监督等部门,各部分依据职责实行分段或品种监管。根据《宁波市关于进一步明确食品安全主要监管部门监管职责的意见》,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职责主要细分为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来,宁波也是一个典型的分段监管的城市,强调的是多主体监管执法模式。食品安全监管协调工作是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和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来牵头完成的。协调机制的建设主要是为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执法模式的建设,通过资源共享,能够进一步改善执法过程中出现的漏洞。

根据2012年《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办法》的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分析本地区食品安全形势,研究部署、统筹协调和指导本地区食品安全工作,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本办法规定的职责,分别对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农业、林业、渔业、出入境检验检疫、商务、经济和信息化、粮食、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公安、教育、旅游、城市管理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相关工作。同时区别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是由质量监督部门监管执法的,工商部门负责工商登记,并不对食品质量安全负责。对于食品摊贩的食品安全监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对规划确定的临时经营场所内食品摊贩的食品安全进行监督管理。城市管理部门依据职责对食品摊贩进行监督管理;发现食品摊贩违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定的,应当及时告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宁波的食品安全执法模式基本上是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进行的设置的,在执法效率及成本上花费巨大,所以宁波也在不断完善自己的执法模式,例如通过完善分段监管和综合协调监管体制,建立政府、业界和消费者互动机制,建立食品安全检验资源共享与风险管理机制。

二、国外的执法主体模式的考察与比较

在食品安全领域,国外现有的监管执法主体模式主要分为两种模式,一是多主体联合执法模式,各主体都有相应领域内的执法权;二是单一主体执法模式,单一主体执法,其他部门予以配合。虽然在监管执法主体的设置上不同,但是为了保障食品安全,两种模式都在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保障安全为目标相互借鉴融合。

(一)多主体联合执法模式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多主体联合执法的国家,在美国,负责食品安全执法的主要机构有卫生部下属的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美国农业部下属的食品安全检疫局(FSIS)以及动植物卫生检疫局(APHIS),美国环境保护署(EPA)。FDA的执法内容比较广泛,主要是保护消费者不受危险的,未经检验的和虚假标识的食品的危害,检测食品添加剂,除了食品安全检疫局执法范围以外的都在其执法范围内。FSIS主要是负责肉类,家禽和蛋制品的卫生安全,但是不包括野生动物食品。APHIS的主要任务则是防止植物和动物的有害生物和疾病,以及是否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监管执法。EPA的任务则是保护消费者免于农药的危害,检测市场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量,改善有害生物防治的方式。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负责食品安全机构包括食品标准局、卫生与老年人事务机构的公共福利部门下属的澳大利亚新西兰食品管理局、农林水产部门下属的澳大利亚检疫检验局等。

(二)单一主体执法模式

对于欧盟而言。欧盟于2002年明确了制定欧盟范围内统一食品法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并要求建立欧盟食品安全局。其建立的欧盟食品安全局并不是执法主体,其不具备制定规章制度的权限,但是将负责监督整个食品链,做出相关风险评估。欧盟食品安全局的建立是欧盟委员会出于对保证食品安全的最高要求所作出的恰当的反映,也是为了践行“从农场到餐桌”的食品安全监管概念。于是,在欧盟范围内的国家逐步将国内的食品安全执法统一到一个部门,典型的有德国的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和联邦消费者保护和食品安全局,荷兰成立了国家食品局,法国设立了食品安全中心。

日本也应是一个单一主体执法的国家,它的消费者保护和食品安全监管执法是分离的,由厚生省的医药食品局负责食品安全的监管与执法,而在农水省设立消费安全局,不再行使食品安全管理职能。

(三)食品安全执法主体模式的比较

1.单一主体执法模式避免多头执法

多头执法,是指多个执法主体对于同一对象就同一行为施行多次执法行为的现象。多头执法是所体现的实质是政府机构设置重复,权力运行机制不畅通。多主体食品安全监管行政执法涉及的部门一般比较多,起码是在三个部门以上。作为食品安全监管,多部门设置的原因是希望能够更加全面细致的执法,不形成执法漏洞。但实际工作中,在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四个环节中,每一段之间的权限并不是十分的清晰,由于食品安全问题关乎国计民生,通常会有几个部门同时在进行执法,各个部门之间由于各种原因可能出现协调与沟通不畅,导致信息失衡,最终导致多头执法问题的出现。

2.单一主体执法避免多主体执法的冲突

单一主体执法能够食品安全的统一性,对于食品安全设置的标准不同,必然导致不同部门的执法冲突,同时,如果多部门都拥有设定法规的权限,那么在执法的过程中也会出现无法可依的情形。有时候,并不是执法人员本身的原因,在多主体执法的情况下,执法法规较多,面对法律法规在某些领域的重合,执法人员一概认为是职权不清,分工不明,执法冲突就是争夺管辖权。

3.单一执法主体模式节约执法成本

由于食品的多样化,如果采用分段或者是品种监管,必然需要多部门,而且有些部门之间的职能还可能出现交叉,同时,每个部门还会有自己的执法队伍,因此执法队伍在多个部门间被扩大,最终导致执法队伍膨胀。这样的执法队伍执法的成本就比较高,因此从总的来说,一般都会采取运动式执法,导致执法不到位,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在单一主体模式下,可以提高人员的使用率,避免不必要的人员。同时,当食品安全执法权力分散到各部门手中,各部门各自为政。对于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部门之间就相互推诿,最终导致事件的恶化。在这样的情况下,既增加了食品安全监管执法的成本,降低了执法效率,又使得食品安全保障目标难以实现。

三、完善宁波市食品安全执法模式

(一)设立单一食品监管部门,实行统一执法管理

宁波市作为计划单列市,和深圳处在同一地位。深圳市在我国食品安全执法中就帅新做出了有实质意义的创新。深圳市设立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承担食品生产、食品流通及餐饮、食堂等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按规定负责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处置和食品安全案件查处工作。将深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改为深圳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其食品监督管理职能剥离出来。宁波市可以参考深圳的做法,整合执法力量,实行统一的食品安全执法管理。有一种做法就是将食品安全监管统一到现有部门,即食品药品监管局,强化其职能,查处所有环节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另一种做法即是设立新的食品监督管理局。笔者认为可以将食品安全职能集中到现有的食品药品监管局上,一是保证设立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初衷,二是节约行政部门设置的成本问题。宁波市已经在今年开始进行了改革。根据宁波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县(市)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指导意见》,全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划入原由卫生部门承担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和保健食品、化妆品卫生监管职责,同时继续承担食品安全综合监督职责。

(二)制定宁波市的食品安全法实施细则

浙江省的食品安全法实施细则已经出台,其中对于流动商贩和小作坊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但是仍有不少漏洞,比如冷冻仓库过期食品的检查问题。同时,为了配合宁波市食品安全单一执法主体模式的建立,应该制定与之配套的地方性法规。宁波市制定实施细则应该注意以下要点:一是确定食品风险评估的情形及安全处理机制;二是街头食品摊贩应当在指定的区域经营;三是对食品安全执法机构的权力监督;四是执法人员和执法装备的规定。

篇6

个体化用药,顾名思义就是根据每个人的基因不同,使用不同的药物和不同的剂量。由于个体间基因的差异,使得个体间的药物反应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在临床中,时常会出现某一药物使用在某些患者身上疗效很好,而使用在另外一些患者身上却并无疗效的现象。

事实上,现代医学已经意识到,基因是我们人体健康的决定性因素,每个人的基因结构不一样,受环境因素影响表达水平也不一样。因此,可以通过基因诊断对每个人实施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例如比较乐观的应用场景是,根据基因诊断预测个体未来可能患上的疾病。但由于人类的基因和疾病的关系现在还在逐渐深入研究阶段,这样的场景事实上有些超前,很难做到准确判断并实现民用化。而现阶段比较成熟的应用场景是――个体化用药的基因诊断,这也是美国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FDA)、各种专业协会、医院医师都普遍接受的概念。

个体化用药的基因诊断,是指通过基因检测,能够知道某一药物到底该不该用,到底该用多少剂量,从而减少毒副作用、提高疗效。例如在心血管疾病方面,华法林的效果很好,但它的不良反应却一直是棘手的问题。患者接受大于他们耐受的剂量时就有危机生命的出血风险,剂量过低则有血栓风险,基因检测则可以帮助确定华法林个性化用药的适宜剂量。FDA曾经几次要求厂家更改药品使用说明书,要求注明哪种类型的基因应该用多大剂量。可以说,个体化用药是未来的趋势。

然而,个体化用药从科研成果走向医疗市场,还需要企业开发出面向医疗市场的产品。但作为国内第一家拿到个体化用药诊断试剂批文的企业,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是,个体化用药还处于普及阶段,行业对它的认知以及法规、标准都不完善。作为企业,我们所能做的事情,是不断教育市场、教育医生。我们从国内外收集大量的资料,编辑成册,原始论文都发给医生,让大家认识到个体化用药这一概念,我们也在呼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

事实上,欧美十分热衷于个体化用药的概念。FDA已经将“个体化用药”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实践,一些个体化用药检测项目被列为入院病人的常规项目,费用由医疗保险进行承担。我认为,在中国还是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让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In fact, the concept is very popular in the west. FDA had put personalized medicine into practice, and some of the tests have been listed as regular in hospitals and covered by medical insurance. And I think we need more governmental support in China to encourag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is industry.

我对个体化用药基因诊断在2014年的发展有以下两点判断:

第一,基因诊断企业从“打混战”转为“正规军”。今年年初,食药监总局、国家卫计委联合发出通知,叫停基因测序临床应用。《通知》指出,基因测序诊断产品(包括基因测序仪及相关诊断试剂和软件)应作为医疗器械管理,并应按照《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及相关产品注册的规定申请产品注册;未获准注册的医疗器械产品,不得生产、进口、销售和使用。

篇7

关键词: 公安院校本科生 毕业论文 改革措施

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综合考核,也是高等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本科层次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论文能使学生得到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训练,强化学生公安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毕业论文质量直接反映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水平。

一、公安院校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的现状

目前,以我院为代表的公安院校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虽然在学院和教务主管部位的监管下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但是各教学部门在实施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毕业论文受时间限制,教学质量不容乐观。

学院各系部毕业论文工作通常开始于学生第七学期末,要求学生在寒假放假之前完成毕业论文选题、开题、资料查阅等工作。但是,这段时间也正是学生刚刚结束国家公务员考试并将进行各省公务员考试的关键时期。部分学生并未将主要精力用于毕业论文工作,而是忙于奔赴各地参加考试和联系用人单位,势必会影响毕业论文的文献查阅、收集资料信息、设计研究方案和方法等的前期准备工作。毕业论文的主要工作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与毕业实习同时进行。虽然,学生五月初即可结束实习,返回学校,但此时距离毕业只有不足两个月的时间。而毕业论文工作包括的内容较多,研究型论文还需要准备实验药品,熟悉实验场地与实验设备,开展实验研究工作,最后还要完成论文撰写和答辩等环节。期间,有的学生仍要前往其他地区参加公务员考试,有的学生还要考虑毕业分配问题,等等。因此,学生真正投入论文工作的时间非常短暂,使毕业论文质量受到影响。

(二)教师精力投入有限,教学质量缺乏保障。

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的同时,还要承担其他教学、科研和办案工作,工作任务繁重,在毕业论文指导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相对有限。此外,有的青年教师参加工作时间较短,公安实战经验不足,指导实践型毕业论文时自身能力不够,使毕业论文质量受到较大影响。

(三)毕业论文过程管理不完善。

尽管各公安院校均有相应的毕业论文管理规定,但在实施细则方面却不尽完善。学校对毕业论文环节的评价多注重论文格式、字数和查阅文献数目等指标,在过程管理和论文本身质量等方面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从选题、收集资料、试验(调研)、撰写论文、修改、定稿到论文成绩评定,没有明确的标准和考核指标。与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评教、同行评价、督导专家评价等多主体质量评价相比,毕业论文监控措施并不健全。

二、公安院校本科毕业论文改革措施

在实施毕业论文改革时,应紧密结合学院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从教学计划、管理体制、深化理念等方面进行调整和完善。

(一)根据专业特点适当调整教学计划。

我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和造就政治业务素质高、实战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公安专门人才。毕业论文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教学时间上应当给予充分的保障。因此,论证新的教学计划时,应将毕业论文工作时间规划作为重点议题加以论证。我认为,可以结合刑侦、刑技等各专业特点,在教学计划中,将专业课程授课计划在学期安排方面适当提前,以便在第六个学期即可开展毕业论文的准备工作,给学生更多的毕业论文学习时间。第七学期可以适当安排专业选修课和公务员考试辅导培训课程等,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及时补充毕业论文工作所需知识,又可以使学生集中精力备考。论文工作时间充足,学生才能得以兼顾,为毕业论文的质量提供时间条件上的保障。

(二)深化师生对毕业论文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指导教师和教务管理部门的关注度。

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关键在于提高院校教务管理部门和指导教师的重视程度,应该从理念上深化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毕业论文工作是实现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毕业论文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必须在理念上引起重视和关注,从而在指导思想上保障毕业论文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三)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强化过程管理。

应当将毕业论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实践实训必修课程对待,建立健全教学管理机制,强化论文各阶段的过程管理,为毕业论文质量提供制度保障。建立和健全毕业论文的质量监控管理体系,需进一步明确毕业论文的质和量的要求,加强毕业论文准备阶段、研究阶段和验收阶段三个重要时期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准备阶段监控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审查论文题目及其类别、指导教师资格、学生的开题报告、调研和文献资料查阅和收集情况,抽查各专业系部的毕业论文准备工作的完成情况等;研究阶段的监控管理内容主要是对教师指导情况和学生完成情况与任务书中工作计划和研究内容进行核对和检查,从而督促教师定期指导检查学生论文进展,减少学生出现抄袭行为的可能性;验收阶段的监控管理主要是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质量、格式内容规范性、答辩组织情况和成绩评定等各环节进行评价性监控,同时,也要听取学生对毕业论文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篇8

[论文摘要]分析不合理用药的深层次原因,指出构建我国合理用药的社会促进体系必须从政策的完善入手,对用药实施全过程控制,对于相关学科要加大研究力度,为促进合理用药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降。

合理用药应包含安全、有效、经济、适当4个基本要素。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指出,全球的病人有1/3是死于不合理用药,而不是疾病本身。我国医院的不合理用药情况也相当严重,不合理用药占用药总数的12%~32%,目前我国患者使用的药物绝大多数来自医院(约90%),因此对医院用药状况的分析尤其值得关注。

1不合理用药因素

1.1国家卫生保健体制和药品监督体制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很多医疗机构,依靠药品作为主要收入来源,以药养医现象依然存在。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以前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作,医务人员收入和医疗服务的价格处于较低水平,却要保证大众能够享受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而在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政府已经不能从财政上继续维持这种保健体制,医疗机构又缺乏适应转变的有效机制,有些医生甚至不顾病人的实际负担能力,开大处方牟取经济利益。我国政府相关部门虽已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有力地提高了合理用药的水平,但笔者认为还远远不够。

1.2药物使用不当

近年来,抗菌药物品种的繁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药品滥用。抗菌药物无指征使用,使得近年来耐药菌株不断增加,给临床上对微生物感染疾病的治疗带来了许多困难。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不仅造成细菌耐药性逐年增长,且使一些有效的抗菌药不断减效甚至失效,而新型抗菌药物的研究开发远不及细菌耐药产生的速度。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监测到的病例报告中,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数占所有中西药物病例报告数的近50%,其数量和严重程度都排在各类药品之首。

1.3给药方法不当

在使用青霉素药物时将1日剂量1次静滴,这种疗法造成1天中有大部分时间达不到有效血药浓度,且药物分解失效多。R-内酞胺类为时间依赖性杀菌剂,应间歇给药,即每日剂量分2~3次,每次以适当溶媒1h内滴完。盐酸氟桂利嗓胶囊[1],有些处方1日2次给药,而此药每1次口服可维持有效浓度达24h。

2对不合理用药的预防对策

2.1进一步完善合理用药政策

2.1.1制定《促进合理用药管理办法》近年来,国家已经颁布了一系列促进合理用药的法规和条例,如2002年施行的《贯彻落实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2004年9月1日起施行的《处方管理办法(试行)》,2004年10月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加强合理用药的监管是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政府部门的基本职责,其可规范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临床用药行为,使合理用药有章可循[2]。

2.1.2探索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问题现在不少医疗机构对合理用药存有顾虑,对促进合理用药不敢严格监管,怕管得过严影响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收人,影响医疗机构本身的稳定。国家应研究与制定政策,鼓励在促进合理用药方面做出成绩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

2.2合理用药的全程控制

2.2.1加强对公众的合理用药宣传教育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对公众进行基本用药知识的普及,可以有效预防不合理用药的发生。医院可在门诊设药物咨询窗口,开展门诊窗口药物咨询服务,建立药师与患者面对面的直接联系。药师要对社会公众负责,不能只关在医院药房里,也不能只待在社会药店,应该通过深人社区提供药物咨询服务等渠道,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向公众宜传和普及合理用药知识,以增强公众的合理用药意识。

2.2.2促进医院合理用药水平的提高医院是促进合理用药的主要阵地,应该设立负责推进合理用药工作的专门机构,健全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制度,并在其指导下制定医院用药指导原则和用药处方规范,开展用药调查工作,加强药品信息的交流和用药监督。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还应监督职工药学培训、医院药品费用控制等工作,不断促进合理用药水平的提高。合理用药行为还需要医师、药师、护理人员的通力合作。现在医疗机构药物预防或临床治疗用药方案的制定是临床医师说了算,药师基本未参与临床用药方案的制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实际上药师下临床跟随医生查房,可以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向医生提出药学方面的建议,并通过给患者建立药历的追踪记录和系统分析,及时发现药物应用不合理现象,为群体药物动力学研究提供可靠的临床数据,为药物利用与评价、药物疗效与不良事件分析提供综合记录,可全面提升合理用药的水平。药师加强与护理人员的沟通,可以更好地实施安全、有效、适当的用药方针[3]。

3结语

国家已经针对性地进行了多方面改革,如实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实施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措施。医院应加强合理用药意识,加大药物知识宣传,多渠道收集用药信息,介绍新药,提供药物不良反应等信息,提供用药咨询服务,指导患者正确选用药物。合理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以最小的经济投人解决最大多数人疾病的痛苦,是医院药学的重要目标和责任。合理用药是人类社会对药物治疗的理想与追求。

[参考文献]

[1]陆利生,陆云飞,廖清华,等.规范化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1,18(1):77.

篇9

[关键词]药学职业道德教育;方法;教学研究

“用药如用刑,刑不可误,误即于人命,用药亦然,一误便隔生死。”这是出自宋代药物学家寇宗奭所作《本草衍义》中的话,它深刻又简单地告诉我们,未来从事的药学行业是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特殊领域,是应该以十万分责任心、良心、仁慈心去认真对待的事业。[1]然而,作为一名培养药学学生的教育工作者,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却发现了一些问题,通过反思及实践,在这里谈谈自己的一点感想。

一、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一)学生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他人、集体意识缺失,我行我素

在近10年的药学专业教学过程中,笔者能深切体会到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他们都期盼未来成为一名优秀的药学行业从业者。然而,要成为一名被行业认可的从业者,不仅仅要具有较高的专业能力和水平,更重要的是要具备最基本的做人的品行和修养。遗憾的是,笔者发现相当部分学生自我意识太浓,自私、任性,心中缺少他人和集体,爱我行我素,甚至不够尊重师长,这种现象在低年级学生中越发表现突出。形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和我们社会大环境有关,但是,当影响到学生的职业发展和行业健康时,这就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缺少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及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和教育

药学从业者是一批特殊的人群,未来将从事包括药品研发、生产、包装、储运、销售、使用、监督等工作,是否能以病人为中心,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快速的优质药品,取决于我们培养的药学工作者是否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修养。然而,目前,更多的专业教师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对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上,在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修养上的培养和教育还很不足。比如,在批改学生的作业和论文时,常发现一个问题,即虽然实验结果正确,但学生对完成的实验数据不愿花时间多推敲、多思考,作风不够严谨踏实,常心浮气躁,急于求成。这样,由小见大,在未来的工作中,如果也是草率了事,完成即可,那么药品的质量、安全性又如何保证呢?

二、加强药学专业学生的品行修养及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加强对药学专业学生品行修养及职业道德教育,是学生未来就业、择业及个人职业发展的需要

每年学生就业期间,通过对就业市场的调研及对用人单位的回访,我发现,在本科阶段,用人单位对学生的专业素养的要求并不太高,反而,更加看重毕业生的思想品行、从业态度、团队意识及个人悟性。用人单位多认为,态度和品行更加突出和重要,专业水平不足可以在未来的工作中弥补、重塑,但如果发现求职者好高骛远、我行我素,对团队不够忠诚可靠,不能服从安排,那么这样的求职者是会被一票否决的。

(二)加强对药学专业学生品行修养及职业道德教育,是药学行业的健康发展的需要

不用多说,近几年发生的如“毒胶囊事件”、“齐二药事件”、“疫苗事件”等多起药品事件提醒我们,药学行业从业者如果以一己之私,弄虚作假,或者马虎大意,,都会给患者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这将严重影响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这是关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

三、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加强提高药学学生品行修养及职业道德教育

(一)将对学生的品行修养及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中去

笔者主要从事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讲授,在讲到倍半萜类成分时,可结合我国药学科学家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为人类治疗疟疾做出的卓越贡献,通过这一典型事例,既讲述我们一般如何从中草药中发现先导化合物最终实现新药的开发,又可以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教育学生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勤奋刻苦,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在讲述生物碱类成分时,可以讲述麻黄碱的功效和应用及其与冰毒的特殊关系,既让学生学习到了麻黄碱的专业知识,又让学生深切体会到药品行业生产、销售、监管无小事,从本科阶段便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在讲到曼陀罗、乌头、马钱子等有毒中药时,既介绍了其中的有效成分或毒性成分,向学生强调药物使用中的注意和禁忌,同时也让学生们深刻意识到临床用药人命关天一般的重要性,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平时的专业教育中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他们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

(二)在实验、实训及毕业设计环节,培养学生科学、踏实、严谨的治学态度

实验教学是本科培养的重要环节,学生们通过实践学习,对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消化、提高,同时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实训及毕业设计培养中,通过对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多次重复实验过程,多次采集实验数据,务必做到实验结果经得起推敲检验,着力培养学生科学、踏实、严谨的治学态度。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和科创杯项目,这样可以在专业实验室系统的完成一项科学研究,结合笔者自己的科研项目,让学生不断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提高了他们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与老师长期的合作学习,逐渐培养学生科学严谨、务实求真、锲而不舍的工作作风。

(三)聘请优秀的校外药学行业从业者,开设讲座,了解行业需求,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

通过聘请优秀的校外药学行业从业者到学校为学生们开设讲座,讲述药品行业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一些事件,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动向及行业对毕业生的要求和需求,让他们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加强对自身品行及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和完善。同时,我们还应该走出去,利用学生认知实习和生产实习的机会,让学生们更多地接触药品行业包括储存、生产、销售、监管、研发等各个环节的优秀工作者,在他们的工作岗位身临其境地深切感受行业对他们的要求,从而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修养。

(四)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校园文化是学院特色的鲜明标志,反映了学院师生对学院、对专业的情感认同,加强具有药学特色的学院文化内涵建设,能增强学院师生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新力。将校园建设、环境设施赋予药学生命和感彩,通过张贴药学家名人名句条幅,开设药用植物园,建设学院药学成就展览馆、国际和中国药学研究发展现状展览等方式,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实践的场所,又让学生时常都能感受到药学的魅力,将人文建设与自然建设有机结合,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始终贯穿独具特色的药学校园文化,传承悬壶济世、精业济群的奉献精神,倡导严谨务实、积极向上的工作作风,让学生感受到浓厚的药学气息,精深的医药文化,独特的药学气质,使学生心中形成一种不懈追求、勇攀高峰的学术理想,一种恪守职责、履行职责的行为准则,一种诚信、守信、慈悲、仁爱的药德品质。

(五)以校园社团活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在日常教学以外,笔者还担任药学、制药专业学生的专业导师,常利用平时教学的间隙,为学生社团做顾问。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让学生感受药学学科特色与魅力,可以开展一些具有药学专业特色的知识竞赛、文艺活动,把药学职业道德教育思想融入活动中。为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学院每年会举办专业技能大赛,比赛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笔试,主要考查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另一部分为实验操作,主要考查学生实际操作、实验数据处理、实验综合设计等能力。这一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药学职业道德教育无形中转变了形式,不再是说教与灌输。到一年一度的毕业季中,学院会组织低年级的学生参加获得优秀毕业论文的毕业生的论文答辩会,以榜样的力量教育学生们,培养踏实肯干、科学严谨的作风。

(六)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举办药学服务进社区等社会实践活动,在社区开展药学知识视频展播、药品知识竞答、常用药品安全使用知识宣传、营养保健知识普及等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中亲身体会到学有所用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在深入社区服务群众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仁爱同情心,树立扶贫救困、救死扶伤的责任意识。因此,在药学学生培养过程中,社会实践是学生了解社会,认识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之一,这也有助于学校进行药学职业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程卯生主编.医药伦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8.

[2]王艳艳.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调查研究[J].大学教育,2014(1):76.

篇10

【关键词】公众利益 “地沟油”产业链 监管 对策

我国对地沟油的监管机制尚未完善,各类“地沟油”上餐桌时间在全国各地蔓延,严重影响社会公共安全和生活秩序,近年来,政府纷纷出台各项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从“地沟油”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着手,积极推进地沟油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本文从公众利益视角出发,构建“地沟油”产业链的监管框架,为加强地沟油产业链的监管机制提出具体的措施办法。

一、公众利益概念的界定

公众利益是指企业将社会公众利益置于首位,不断用实际行动增进公众受益,赢得社会公众的理解和信任企业,实现企业与社会、经济环境相互协调与共同发展,所以公众利益就是公众对社会基本利益的共享。公众利益理论的主要思想是:政府监管机构代表政府法规,执行政府职能,通过低成本、高效率运作来规范企业行为,从而实现社会公众对公众利益最大化的共享。从公众利益根本点出发,政府相关监管部门针对不同市场失灵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

二、公众利益理论对“地沟油”产业链监管研究的适用性

首先,这一理论的主要思想是鼓励政府履行监管职能并增强政府在监管中的作用,并可以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惩治手段,打击违法行为,遏制“地沟油”在餐桌上蔓延;其次,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对信息的获取处于弱势地位,需要政府从公共利益出发,加大对“地沟油”的监管力度,保护公众利益,实现公共利益的目的;再次,从公众利益理论角度出发,政府主要是依靠法律手段实现监管职能,从技术规范、行业规范、职业规范等方面对企业或经营者采取监管措施;最后,政府监管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公众的合法权益,使公众这一弱势群体的利益在经济市场上免受侵害。通过上述分析,本人认为应该遵循公众利益理论的基本原理来研究和制定“地沟油”产业链的监管机制,从而提高“地沟油”产业链监管的效率。上述的这些公众利益理论视角都与“地沟油”产业链监管的手段研究角度是一致的。

三、基于公众利益的“地沟油”产业链监管体系参与者及其分工

“地沟油”产业链监管体系是指为实现 “地沟油”产业链的规范经营秩序而对其实施有效监管的一整套机制和组织机构的总和,“地沟油”产业链监管体系主要包括监管体系参与者及监管分工两个内容。具体如下:

1.政府相关职能机构。各政府相关职能机构要认真做好职能工作,如质量检查部门要加强食品安全生产及加工的监督管理工作;工商部门要加强食用油流通环节的监督;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监督餐饮单位切实执行食品原料采购的索证索票制度;商务部门要加强餐饮行业的管理工作,积极引导餐饮企业诚信合法经营;卫生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完善相关检测检验方法,加强对“地沟油”及食用油的科学监测等等。

2.行业协会。中国餐饮行业协会承担着协助政府管理餐饮市场的重要任务,依靠自身影响力和凝聚力唤起全行业的责任意识,切实加强自律,如完善行业准入标准,对使用地沟油的企业实行“一票否决制”;推荐物美价廉的品牌餐饮油,树立行业内使用餐饮业食用油的典范;制定《中国餐饮协会自律准则》等,对从事违法餐饮活动的会员,在自律的范畴内,予以制裁,通过行业内部点名通报、警告,严重者取消其会员资格等。

3.社会舆论监督。当前,我国存在行政和执法资源不足与违法地沟油企业分布区域广的矛盾,从国外的成功案例来看,通过社会舆论监管力量,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可以弥补有关部门资源不足的现状。社会各界对“地沟油”产业的舆论监督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消费者对违法使用“地沟油”的组织或个人进行举报投诉;第二,新闻媒体对违法使用“地沟油”的舆论监督与曝光;第三,要定期公布违法违规使用“地沟油”餐饮企业和单位,并将其纳入企业的诚信记录名单;第四,消费者协会扮演者社会舆情与监督,并受理消费者对侵权行为的投诉。

4.立法司法机关。司法机关通过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依法规范对“地沟油”产业链的经营活动,将“地沟油”整治作为食品安全整顿的重要内容,以集贸市场、批发市场等场所为重点,摸清“地沟油”原料来源和销售渠道,认真排查和取缔非法生产“地沟油”的黑窝点,严肃查处经营假冒伪劣和来源不明食用油的行为,依法追究民事甚至刑事法律责任。

5.“地沟油”产业链相关经营活动主体。地沟油产业链长且复杂,要加强对“地沟油”的回收监控,杜绝“地沟油”回流餐桌现象;强化食用油的生产和流通的索证管理,对证件不齐全或违法生产“地沟油”的企业要依法吊销生产经营执照。

四、基于公众利益的“地沟油”产业链监管框架构建

综上所述,在公众利益理论视角下,“地沟油”产业链的监管最终目的是依法保护社会公众利益,建立社会和谐,维护社会可持续发展,具体有如下内容:

1.最终目标是保护公众利益。“地沟油”产业链监管要坚持以公众利益理论依据,实行以公众利益为本、以社会发展为本的监管思想,实现最广大公众和社会的根本利益。

2.不断创新监管的手段和方法。食用“地沟油”产业链主要有掏捞、粗炼、倒卖、深加工、批发和零售等六大环节,这一产业链冗长且关系网的复杂,使行政监管不力,使立法和司法成为盲区成为不争的事实;同时,经济市场的日益国际化,“地沟油”产业链经营运作模式也随着经济市场的诱导发生的重大变化,相关方要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监管体制和措施。从监管体制角度来说,我们需要借鉴诸如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成功经验;共工商执法监管角度来说,要不断出台与时俱进、适应市场发展的监督依据和监督方法。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必然是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完善的机制,仅靠政府是无法完成监管使命的。

3.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基于公众利益理论视角下,建立社会和谐的有两方面的内容,首先,监管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使地沟油流向合法化,推动和谐的社会关系,同时,监管者和被监管者要和谐共处,此乃监管的最高境界;其次,监管活动的相关责任部门也要充分体现和谐,监管过程中,相关责任部门难免有工作衔接不到位,求各职能部门加强沟通和协调,监管的协调合作是监管成败的关键。

4.依法监管,保护公众利益。在公众利益理论视角下,监管“地沟油”产业链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依法监管,违法必究。行政机关能否依法办事,能否按照客观事实公平公正做出裁决,对公民的榜样作用也最强。对于各国家机关来说依法行政就是要按照法律法规,行使行政权力,处理行政事务。依法行政理念是对政府执法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和行使监管执法能力的考验。

根据以上分析,在公众利益视角下,“地沟油”产业链监管框架描述如图。

基于公众利益的“地沟油”产业链监管框架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地沟油”产业链监管框架可通过以下五类关系组成:

(1)政府职能部门监管机构与“地沟油”产业链的关系。政府职能部门监管机构包括工商部门、卫生部门、食品部门、质监部门等等;政府职能部门监管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使用何种策略监管,二是依法监管的具体行为方式,三是监管的绩效管理。

(2)行业协会与“地沟油”产业链的关系。行业协会包括餐饮协会、烹饪协会、商业协会、保健协会等等,行业协会一是要在行业内自律,二是要建立准则和执行标准。

(3)社会监督力量与“地沟油”产业链的关系。社会监督力量包括消费者个体、舆论媒体和消费者协会,社会监督力量通过社会曝光和舆论来宣传“地沟油”的相关不法行为,从而达到舆论监督的作用。

(4)法律体系与“地沟油”产业链的关系。“地沟油”产业链活动主体的日常活动必须受到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限制,这些法律法规同时也是“地沟油”监管机构实施监管的政策、法律依据。

(5)“地沟油”产业活动主体之间的关系。地沟油产业活动主体之间也存在着必然的关系链。对于监管来说,地沟油产业和食品餐饮公司实际上还承担着自律审查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基于公共治理理论构建“三维”食品安全监管机制[M].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2

[2]李伟.我国食品安全的政府监管研究[M].首都径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6

[3]卢剑,孙勇,耿宁等.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及监管模式建立研究[J].食品科学.2010 (3).

[4]王本猛.胶州市食品安全监管协调机制问题及对策[M].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

[5]黄佳妮,杨梦倩,李娜.基于政府管制视角的地沟油现象成因及对策[J].当代经济.2012(1)

[6]李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解读与适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卞海霞.我国食品安全监宵的新趋势:无缝隙监符[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2):94-96

[8]何玮,“四位一体”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J].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6

[9]孙继伟,王鑫鑫.基于分布式认知的地沟油治理之道[J].商业研究.2011(8)

[10]刘鹏,《中国食品安全监管-基于体制变迁与绩效评估的实证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10(2):25-28

[11]李忠东.怎样才能禁绝地沟油[J].中国质量万里行.2010 (6).

[12]邓红阳.地沟油查处遭遇“有权无责”[N].法制日报 2010 -03-22.

[13]许晓敏.论地沟油的管制问题[J]. 中国证券期货2011(6):60-61

作者简介:

黄远辉(1982―),男,广西横县人,讲师、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工商管理、职业教育。

韦传亮,(1966―),男,广西南宁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工商管理、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