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监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14:51: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海关监管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基于生态环境与路向优化的探讨
长久以来,海岸带资源的生态价值一直被忽略,事实上,海岸带的生态价值绝不亚于经济价值。有学者对海岸带生态价值做了具体量化分析,杨金森等在《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经济管理》一书中展示了这样一组数据:“沿海地区每平方千米平均每年给人类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大约为405200美元。以中国沿海滩涂面积计算这种价值,滩涂面积20779.3km2,生态服务价值约为84.2亿美元,约为697亿元人民币”[16]。正是基于这种价值取向上的认识转换,近几年来,生态系统理念在海岸带综合管理中的影响日益凸显,因而基于生态角度所进行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在具体论述中,大致又从生态系统管理的应用、战略环境评价机制的引入和海岸带环境危机管理等几个方面切题。
1生态系统管理在海岸带综合管理中的应用
生态系统管理“不是一般意义上对生态系统的管理活动,而是人类重新审视自己的管理行为,从生态系统结构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角度出发来重新认识并管理人类的行为”[17]。目前,生态系统理念和方法成为海岸带综合管理研究的一个侧重点。叶属峰、温泉等提出海岸带综合管理应以EBM为指导原则,且以此为分析框架。陈宝红、周秋麟等则将海岸带综合管理与生态系统管理相契合作为论述的逻辑主线,“通过对生态系统管理与海岸带综合管理的比较分析,指出生态系统管理正是生态学中有助于海岸带综合管理的最佳工具,海岸带综合管理应以生态系统管理为基础”[18]。秦艳英等认为EBM理念的融合对ICM的实施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不少海岸带管理,尤其是成功的ICM,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了EBM理念[19]。丘君等“结合EBM所提倡的原则、方法以及我国国情,提出为实施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管理,应制定科学的管理目标,建立涉海机构和部门之间的有效合作机制以及扩展公众参与管理的渠道”[20]。郭境等还认为“开展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岸带综合管理是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方法”[21]。赵鸣、郑伟等认为“针对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和面临的威胁,应采取海岸带现代管理模式,即面向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和基于生态系统进行海岸带综合管理,构建海岸带现代管理技术体系”[22]。可以说,此类研究均强调生态系统管理是海岸带和谐发展的重要维系工具。
2海岸带管理决策中战略环境评价机制的引入
战略环境评价是指对政策、规划或计划及其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规范、系统和综合的评价过程,包括根据评价结果提交的书面报告和将评价结果应用于决策中[23]。持该论点的学者认为,运用战略环境评价机制不仅能为海岸带综合管理决策提供基础的数据支撑,而且能有效地评价海岸带综合管理的实践效能。张珞平、洪华生等学者认为“决策的失误远比项目的失误造成的后果要严重得多。如何保护好海岸带的资源与环境,加强海洋管理,完善海岸带综合管理机制,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SEA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效工具”[24]。有学者对这一机制在海岸带综合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做了具体描述:“它能客观、全面和科学地了解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同时也是从整体、综合的视角考察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的意义所在。目的是提高利益相关者对环境状况和变化趋势的了解,同时也为决策者提供根本的依据”[25]。可以说,海岸带管理中战略环境评价机制的引入为解决海岸带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破坏之间的冲突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行性路径。但这一视角的探讨目前还未形成研究的自觉意识,相关文献并不多见,尚需进一步提升理论的发展空间。
3海岸带环境危机及海岸带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管理
作为海岸带综合管理的重要研究范畴,海岸带环境管理已成为一个重点话题,基于此视角进行研究的学者一致认为,目前中国海岸带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胡晴晖基于生态环境的视角认为,中国海岸带危机主要体现在3个层面:“①近岸海域污染问题仍然严重,近岸海域生态系统脆弱,大部分海湾、河口、滨海湿地等生态系统受到破坏;②陆源污染物入海总量仍然居高不下;③缺乏区域性污染防治协调机制与河海统筹的综合治理措施”[26]。鹿守本认为,“正是在自然和人类双重力量的有害影响作用下,海岸带的环境与资源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异常变化,发生了许多有碍可持续利用的严重问题,如不采取有力的对策措施,海岸带的可持续发展,将是一句空话”[27]。刘兰等也认为,我国海岸带环境“总体质量仍不容乐观。沿海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均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若不采取更严格的管理措施,必将直接影响到沿海地区的健康发展”[28]。在海岸带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管理上,学者们提出了诸多建设性的观点。叶功富等“根据海岸带退化生态系统的特点,阐述了红树林海岸、沙质海岸和湿地海岸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理论和实践,并提出进行海岸带综合管理的途径和具体措施:①制定海岸带综合管理规划;②海岸带开发与恢复相协调;③加强沿海防护林的经营管理”[29]。为避免海岸带资源破坏和生态进一步恶化,有研究者指出,需要利用人工措施对已受到破坏和退化的海岸带进行生态恢复管理[30]。还有研究者认为,划分景观生态功能区,建立若干典型的景观生态保护区,适度开发生态农业、河海牧场、生态旅游资源,实现河海陆一体化规划、开发和保护是恢复退化的海岸生态的重要途径[31]。彭本荣基于经济效益的维度提出了修复受损海岸带生态系统的方式与手段。他认为除政府投资以外,通过经济手段刺激海岸带生态的保育(Conservation)或者受损海岸带生态系统的修复,即通过海岸带生态系统修复的受益者对正外部性的产生者进行付费,将正的外部性内部化[32]。左平等研究者也是基于经济维度对海岸带资源恢复管理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海岸带资源受到破坏时,一般不易被察觉;一旦被破坏,恢复又极为缓慢,甚至具有不可恢复性。大多数的海岸带资源属于这种类型,所以我们在进行ICZM时,需要对其进行正确的定价,使整个管理体系建立在正确的经济分析的基础之上”[33]。应当说,这些理论探讨为海岸带生态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我们对海岸带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管理的思维路径。
空间区域特殊性的视阈
区域特殊性是我国海岸带综合管理研究的一个重要面向,该视角的研究充分注意到地域分异在海岸带综合管理中的影响地位。其核心的立论逻辑是:中国拥有32000km(含岛屿岸线14000km)的海岸线,约285000km的海岸带,辽阔的“海岸带没有单一的基质,而是由两种基质组成。作为其中的一个基质———海洋是同一的,而其他景观基质则因地而异,表现为不同的形式”[34],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目前,这类论述主要是基于3个地域空间而展开,采取的技术路线多是以地方海岸带的不同资源类型及特征作为研究思路,着重探讨区域特有的矛盾。
1河(江)口海岸带区域
作为地质活跃和敏感地区,河口、江口海岸带对于整个生态环境系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因此,诸多研究者都以此为题展开理论探索。陈吉余等指出,“河口海岸是地球四大圈层交汇、能量流和物质流的重要聚散地带。该区域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开发程度高,导致严重的环境变异、资源破坏,对区域持续发展造成重大影响,特别是我国流域高强度开发对河口和近海岸带有直接和深远的影响。为此,开展河口海岸环境变异的研究,为解决国家目标和海岸带资源可持续利用,无疑是非常重要而迫切的问题”[35]。周晓光对海河流域的河口海岸问题及其成因进行系统梳理和论究,强调“河口海岸带成为众多社会经济问题的集中点,所以河口海岸带综合管理是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36]。陈国强等认为,“万泉河口是一个脆弱的快速变化的地域系统,大量的建设项目将不可避免地对港口沿岸的自然环境造成影响。因此,他们从万泉河口沿岸的沉积物分布特征、口门演变和稳定性等方面探讨了万泉河口发育和演变规律,从而为万泉河口海岸带建设与综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37]。基于长江口海岸的地质特征,有学者对这一区域海岸带综合管理进行了实证研究。葛向东等提出长江口海岸带生态环境较之于一般沿岸更加脆弱,“长江口沿岸是受河流水沙变化影响的前沿地带。自徐六泾以下陆岛岸线共约550km,地势低平,河滩沙地均是由现代泥沙淤积而成,结构松散、易受侵蚀,不少岸段滩窄坡陡,甚至无河滩,因河流供沙减少引起的侵蚀将对岸带的稳定构成极大威胁”[38]。张琦等以崇明岛的管理现状及问题为例,对长江口海岸带综合管理对策进行了探讨。“崇明岛位于长江入海口,崇明岛海岸带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显示实行海岸带综合管理是一种迫切的现实需要”[39]。
2湾口区域海岸带
海湾是海水、水盆、邻近陆域及其空间共同组成的综合自然体,在海岸带开发建设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张灵杰以乐清湾特有的海洋地质地貌以及动力沉积环境演变为分析背景,剖析了乐清湾海岸带开发建设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海岸带综合管理的具体实践路径[40]。车斌则对环北部湾海岸带的特殊资源环境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环北部湾地区是我国唯一的‘热带性’和‘海陆界面性’重合地区。该区域物质资源之丰富是我国其他同等规模海岸带不能相匹比的”。他通过省察近些年海岸带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矛盾,设计出环北部湾海岸带综合管理的策略选择[41]。易亮等在对莱州湾海岸带的特殊地质结构进行全面考察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认为“莱州湾是中国典型的粉砂淤泥质海岸,区域内的晚更新世海侵地层中残留大量高浓度古卤水,加之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活动的不断拓展,造成区域淡-咸水的平衡严重失调,莱州湾海岸带也因此成了我国海水入侵灾害最为严重的区域”[42]。李振等则运用地学知识构建决策树对1989—2000年胶州湾海岸带变迁的轨迹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胶州湾作为半封闭的浅海湾,人类对其影响明显。胶州湾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特点主要为:耕地迅速减少,城镇迅速扩增,养殖及盐田用地迅速增加,其他用地迅速增加,海域呈萎缩态势”[43]。也有学者以胶州湾海岸带为研究对象,认为“胶州湾是山东省的重要海湾,由于近些年围填海造地面积不断扩大,使得纳潮量减小,海湾自净能力变差,湾内污染严重,2008年胶州湾周边出现浒苔大量暴发的现象与湾内营养盐含量高,水交换能力弱不无关系”[44]。
3沿海城市海岸带
近年来,中国沿海城市高强度的开发活动打破了海岸带自身的平衡机制,使得沿海地区的发展与海岸带生态机制的脆弱性及资源有限性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冲突,然而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当中,各地区在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却又迥然各异。杨圣云等认为,作为海岛城市,厦门具有“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的特点,其城市的发展与经济建设基本是在有限的海岸带空间中进行,从这一意义上而言,对于厦门市海岸带综合管理的探究尤为重要[45]。刘兴坡等则是立基于上海市地理区位的特点,“上海市是我国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海岸带开发活动密集,近海环境与生态承受着巨大压力”[46]。所以,迫切需要对上海海岸带综合管理进行理论探讨,从而实现经济产业、社会公共空间和生态自然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张灵杰“以县城空间尺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浙江省玉环县实施ICZM的基础条件”认为“玉环县在开发利用海岸带过程中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既有普遍的共性,又有地方的个性”[47]。同春芬等通过对辖区海岸带陆源污染现状及深层原因的剖析,认为“威海应借鉴厦门在海岸带综合管理方面创造的‘立法先行、集中协调、科学支撑、综合执法、公众参与’的先进经验,建立一个以海洋与渔业局为行政管理主体,环保、规划、科技等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分工负责的海岸带综合管理体制”[48],高晓路等则借助政策选择实验的分析工具,对天津市海岸带综合管理进行了实证探究,定量考察了天津市海岸带环境的价值及其在不同地区呈现的空间差异,对不同类型经济开发的空间影响强度及海岸带开发、防灾减灾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49]。罗章仁则对香港海岸带建设与管理进行了详细的解析,他指出“香港海岸为山地丘陵溺谷海岸,沿岸平地狭小,建设用地不足。香港自开埠以来,填海造地补沿岸用地之不足,但是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①维多利亚港运作环境受到严重威胁;②港九海峡束窄变成‘河’;③海港环境污染加重,人们的生活环境进一步恶化。这些影响已引起广泛的关注。现在,应对香港海岸管理进行认真的反思与检讨”[50]。上述以地域特殊性为视角开展的理论探讨,尽管选取的空间有所不同,但学者们认为,学术界应从区域海岸带的独特性出发,通过实践性研究,探寻走出管理困境的可行性途径,毫无疑问,在这一点上已取得了共识。
利益冲突与协调论的维度
在海岸带管理和开发建设过程中,涉海管理部门与行业众多,因其各有一套独立的法律规则和体制机制,故此呈现出所谓的“孤岛”现象,即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均持有不同的利益偏好,以至于利益纷争是困扰我国海岸带综合管理的主要矛盾,也是学术界亟待突围的一个重大课题。对此许多专家、学者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并得出了大体相同的结论。黄康宁等通过对我国海岸带综合管理现状的深刻分析,提出“我国的海洋管理体制是分散型行业管理体制。在众多的部门中,涉及海岸带开发与管理的则多达20余个,各部门因职责和分工不同,都对海岸带地区进行不同目标或对象的管理。……不同的部门因其职责不同,在管理中往往会造成管理上的‘真空’或重叠,使得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矛盾不断”[51]。娄成武基于行政管理学的学科视角,认为“我国政府目前对于海岸带资源的管理体制主要有两种:一是中央政府设置的行政部门负责相关资源的宏观管理;二是各级地方政府设置的行政或业务部门,负责所辖区域海岸带资源的具体管理。在这众多的政府部门中,一方面很多部门的管理范围出现重叠;另一方面不同部门拥有对不同资源的管辖权,经常造成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所以难免会存在着政府部门之间、中央职能部门的统一管理与地方政府利益之间的矛盾”[52]。赵明利等也认为,“随着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不断深入,参与海岸带开发管理的部门日渐增多,仅在海岸带地区范围内,我国涉海部门就有20个左右。不同的部门根据自己的职能,对同一地区往往从不同的目标进行管理,或对同一对象从不同的角度或方法进行控制等,再加上有些地区管理分工不明,由此则容易造成部门间的不协调”[53]。在如何协调利益冲突方面,有学者提出要建立跨政府部门的海岸带管理机构,对既有的管制权进行整合,调整部门利益,以此达成部门的利益均衡发展[54]。也有学者主张,“尽快建立海岸带统一管理体制,以改变分散型的海岸带管理模式。包括行业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的协调机制、海岸带执法3个方面的协调机制,并通过制定法律来加强海岸带执法队伍及各部门执法队伍之间的协调和联系,完善海岸带综合执法体系”[55]。还有研究者立足于山东省实际,提出要划定辖区,设立海岸带管理委员会,强调地理区域上的突出和明确,进而在集中的区域内对各种权力进行协调[56]。除了上述的几种主要研究路向,还有学者对海岸带管理中产权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如中国海洋大学王淼教授采用定性思辨的分析技术,强调形成海岸带公地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产权界定不清。他指出,“由于国家所有权长期缺乏人格化的代表,致使海洋资源资产产权权能缺乏有效界定,使得我国海洋资源资产的现实产权不明晰,造成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缺乏协调,权益纠纷迭起”[57]。
篇2
海水淡化的国内外发展
1国际海水淡化的发展情况
最早记录的海水淡化是17世纪初期日本海员使用陶器壶蒸馏海水并用竹筒收集其冷凝物。世界上第一个海水淡化工厂1954年建于美国德克萨斯的弗里波特。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累积海水日淡化能力开始快速增长,1985—1994年,年均增长率约为6.41%,1995—2004年,年均增长率达到7.32%,2004年全球累积海水淡化能力达到3563万m3/d。根据国际脱盐协会的统计,截至2008年年底,世界范围内共有14100个淡化工程,总装机容量约为6348万m3/d。其中,80%以上用于饮用,解决了2亿多人的饮水问题。淡化海水代替传统淡水作为饮用水的新水源已在世界沿海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解决全球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据国际脱盐协会(IDA)2002年的统计,全球50%左右的淡化能力发生在中东地区,之后是北美(16%)、欧洲(13%)、亚洲(11%)、非洲(5%)和加勒比海地区(3%),澳大利亚和南美洲各占1%。
2我国海水淡化事业的发展
我国从1958年开始进行海水淡化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具备了较大规模海水淡化的能力。国家环境膜分离工程技术中心的中国海水淡化发展研究分析报告披露,截至2010年10月,中国已建成海水淡化装置65套,日淡化海水能力接近61.26万m3。虽然与《海水利用专项规划》提到的2010年中国的海水淡化规模达到日产80万~100万m3的指标存在一定差距,但国际行业研究组织依然认为,中国是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海水淡化业务市场(图1)。
海水淡化的用海特征
海水淡化的用海特征包括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和用海选址要求。选址要求包括取水口选址和排水口选址,对海洋的影响包括取水、排水和取排水工程建设施工影响。
1海水淡化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1)取水影响
首先,取水结构可能会影响水体交换和沉淀物运动,类似于人工鱼礁存在的问题;另外,取水结构还可能干扰航线或其他海上用途。其次,取水卷载效应会造成邻近局部海域的鱼卵、仔稚鱼和浮游生物等数量减少。海水淡化厂可以接收来自不同来源的给水,最常见的取水方式是开放式海水取水口,使用开放式的取水口可能会有水生生物撞到取水口过滤网上面,或者和源水一起进入海水淡化厂,导致生物的损失。
2)排水影响
海水淡化排水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排放的海水成分及物理性质与周围海水不同,表现在温度、盐度、密度高于环境海水,排放水中含有海水淡化过程中添加的化学成分,根据采用的技术方法不同,这些排放水含有的化学成分也会不同。
(1)海水淡化排放水与环境海水的差异
海水淡化又称海水脱盐,是分离海水中盐和水的过程,从海水中取出水或除去海水中的盐都可以达到海水淡化的目的,按分离过程分类,海水淡化方法主要有蒸馏法、膜法、结晶法、溶剂萃取法和离子交换法等。其中蒸馏法又有多级闪蒸(MSF)、多效蒸发(ME)和压汽蒸馏(VC)之分;膜法海水淡化技术则包含了反渗透法(RO)和电渗析法(ED);结晶法则由冷冻法和水合物法构成。虽然淡化方法有许多种,但多年的实践表明,真正实用的海水淡化方法只有MSF、ME、VC和RO等几种方法(表1)。无论采用哪种技术方法,海水淡化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的盐水废弃物(浓海水),通常的处理方式,就是将其冲入大海,但这些浓海水中往往都含有海水预处理和清洁作业所使用的化学剂成分,不同技术方法产生的浓海水成分也不同。热法淡化厂的浓海水通常还含有残留的氯、氯化物副产品、阻垢剂、消泡剂和某些重金属(例如,铜或镍),且温度较高,膜法淡化厂产生的浓海水通常含有阻垢剂、天然的固体和混凝剂、化学清洗液等。这些不同的污染物成分还可能对海洋生物造成潜在的协同效应。例如,氯残留物和高温的协同效应。
(2)海水淡化排放水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1)排放水盐度升高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海水淡化排放的浓海水的盐度一般是取用海水的2倍。若这些浓海水排放方式不当会导致排放海域盐度的升高。海水盐度升高将改变海洋生物本身体液与其生活环境海水中渗透压的平衡,从而降低海洋生物的繁殖力,甚至使其灭绝。此外,由于底栖生物无足够的移栖能力,浓海水排放对排水口附近的底栖生物的影响尤其严重(表2)。(2)排放水中化学添加剂等污染物的影响。海水淡化排放水中污染物来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化学添加剂,如生物杀灭剂(通常为氯气或次氯酸钠)、抑垢剂(通常为聚磷酸盐)、防沫剂、防蚀剂、酸洗剂等;另一类是由管路腐蚀产生的毒性重金属,如Cu、Ni、MO、Cr、Zn等,这些污染物都会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危害。(3)排放水物理性质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排放水物理性质的改变主要有两点:温度升高和密度增大。排放水密度的增大主要影响接受水体的物理性质,高密度的浓海水入海后易于沉降在水底,阻碍了海水的垂直混合,并在排水口附近形成高盐沙漠。另外,高密度的盐水沉降到海底,使底栖生物因细胞脱水、组织膨压降低而死亡,并改变其原有生境,从而给底栖生物带来伤害。温排水会对海洋环境产生热污染。温排水进入受纳水体后,将直接影响海洋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使排水口附近浮游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降低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引起群落结构的变化。此外,温排水还会导致接受水体溶解氧含量的降低,而间接对海洋生物和水质产生不利影响。
(3)排放水对海域的影响范围
海水淡化排放水影响的海域范围因海域环境条件和排水量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目前对于海水淡化排水影响范围方面的研究较少,其影响范围研究大多体现在环境影响评价论证报告中。
2海水淡化的选址要求
1)取水口选址
取水口附近海域水质要求较高。一般来说,海水淡化要求取用的海水中夹带的海洋生物尽可能少,以减少对取用海水的预处理。此外,海水淡化取水时会有卷载效应,会造成邻近局部海域的鱼卵、仔稚鱼和浮游生物等数量减少,因此,取水口设置应避开生物敏感区和保护区等海域,尽量采用在深水区、远离岸边或滩井的取水方式,既能防止对浮游生物、卵和幼虫的影响,所取的海水水质也往往比岸边和表层水水质好,不需或仅需最小量的化学预处理。
2)排水口选址
海水淡化后的排放水会对海域产生多种不利影响,如温排水、有害化学添加剂、高盐度和高密度等物理化学特征会损害生态系统。为使排放水温度、浓度、密度等尽快降低,排水口附近要有充足的混合速率和淡化体积来最小化不利冲击,最好能避开潟湖、半封闭性海湾等水文条件不宜和生物敏感度较高的水域,选择在开放性、水交换通畅的海域,以利于排放水浓度的快速降低。
海水淡化的海域管理政策建议
1海水淡化的政策支持
多年来,我国对海水淡化的政策一直持支持和鼓励态度。2000年,海水淡化被列入《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2001年,海水淡化作为先进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的高技术,被列入国家计委、科技部联合的《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03年,海水淡化被写入《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中;2005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做好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推进沿海缺水城市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2005年8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海洋局和财政部联合了《海水淡化专项规划》;2006年1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国家海洋局联合《海水淡化标准发展计划》;2006年,科技部《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将海水淡化列入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2008年2月,国家海洋局《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海水淡化对沿海缺水地区的贡献率要达到16%~24%;2008年10月,国家海洋局和科技部联合《全国科技兴海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进海水农业技术集成与产业化和海水综合利用产业技术集成与产业化,发展海水综合利用产业链开发示范工程。此外,沿海多个省市如辽宁、大连、天津、舟山等还出台了适合本地特点的海水淡化政策。
篇3
关键词:通关效率;通关环节;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识码:A
一、 问题的提出
国际物流就是组织货物在国际间合理地流动。这种物流方式中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重点就是货物在国家间流动的时候,必须经过国家的大门:“海关”,并且需要办理一系列手续才能继续流动。货物通关效率高则货物可以快速通过“海关”这个节点,如果通关效率低,就会使货物在进出口港口滞留的时间长。货物通关效率的高低并不是简单地取决于海关的作业速度,而是取决于包括海关、港口、商检、货主在内的多个部门的协调程度和整个系统的效率。所以对影响货物通关效率的因素进行合理适当的分析又是十分必要的。
二、 货物通关效率影响因素概况
国际物流中的货物通关过程本身就是一项系统工程,由于涉及的范围广,相关操作人员数量大,所以影响其效率的问题也是十分广泛的,宏观上看,影响货物通关效率的主要问题为法律法规环境、外部环境、组织因素、商业过程四个方面。微观上看,则包括风险管理问题、系统问题、资源管理、数据管理问题、机构间的问题等具体方面。
三、 货物通关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从影响要素概况中可看出,货物通关效率涉及的问题很多很杂。如何为企业和海关抓出重点并做好分析是关键所在。笔者认为货物通关效率有关的最主要以下几方面因素,这些因素是货物通关效率优化的主要对象,也是文章研究的重点所在。
1.通关环节分析
我国通关环节与国际标准的申报、审单、查验、放行四个环节一致,但与其它国家相比,又有自身的特点。分析如下:
(1)在体制上长期采取由计划经济时期延续而来的“串联式”的办事方式,即只有在有关单位进行申报后,海关才会进行审单,只有审单之后,海关才会处理查验环节,查验符合标准再予以放行。这种模式手续复杂,环环相扣,前一道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会对下一道环节产生重要影响,经常导致很多货物在港口延误最佳售卖时机。
(2)在结构上,我国大部分海关实行的是货物运抵港口后才能开始办理各种通关手续,不允许人们进行事先申报,预先估价或预先分类。
(3)在货物通关手续的办理地点来看,我国海关通关手续一般是“多站式”,即客户需要分别到海关、检疫检验、港口、税务部门办理各种手续,递交各种不同的单据。
由上述分析可知,通关时各个环节间的协调程度和各个环节自身的效率是影响货物通关效率的重要因素。
2.海关监管与风险管理
海关监管与风险管理对于货物通关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因为良好的贸易环境和有效的货物通关需要海关监管与风险管理,但相对应的,海关监管与风险管理越简单,当然通关的物流过程会越快捷。所以说海关监管与风险管理在影响通关效率方面是辩证的。
海关监管对通关来说意义非常重大。我国以往的监管模式主要是在传统的海关货、征、统的三大业务体系的条块分割下形成的。这种监管模式下海关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各环节之间的条块分割把货物流动的连续过程分割开来,无法系统监管;审单和货管权力各集中于某一个部门,缺乏制约;风险管理手段落后;监管手段单一,以人工操作为主等。解决海关监管现在存在的问题并构造与现代物流发展相适应的先进监管模式显然有助于货物通关效率的提高。
海关风险管理是通过分析海关监管对象对海关监管可能构成的风险因素及程度,使海关管理更加科学有效的一种方法。实施风险管理是在通关监管领域正确把握把关与服务动态平衡,实现通关效率与监管质量同步提升,解决好日益增长的通关工作量和现场人力不足矛盾的形势下,实现有效监管和内部监控的唯一有效途径。可见,风险管理对货物通关意义重大,而现阶段高效风险管理的研究对提高货物通关效率来说,是重点因素之一。
3.海关制度
对于守法企业提供一定的便利,实行便捷通关制度对于货物通关效率来说,有较大的影响。“便捷通关” 就是海关为进出口物流提供简单、方便和快速的通关程序。海关要做到科学监管、措施到位、服务经济、促进发展的要求,首先就应该在通关制度上进行改革和创新。
某关区目前通过年检的AA类企业有111家(含27家便捷通关企业),A类企业292家,B类企业4582家,C类企业17家,D类企业6家。AA类及A类企业仅占8%。随意截取2005年4月23日的通关数据。当日共有455家企业向天津海关申报了1419票货物,其中AA及A类企业占了申报票数的58%,统计美元数的35%。可以看出AA及A类企业业务量在通关环节所占比例较大,做好他们的工作是通关改革成功的关键。为了计算简便,现假设每票货物按照常规制度通关的平均耗时是14小时/票;而对A类及以上守法情况较好的企业采取便捷通关制度通关的平均耗时是6小时/票。则通关对比时间如下表所示。
可见,实施合适的海关制度,给予守法企业一定的优惠通关措施可以大幅提高通关效率。
4.通关要素
通关要素主要指的是海关的硬件设施、报关系统设施等,好的报关系统和服务平台能大大的提高通关效率,而我国通关要素方面整体水平还是和发达国家有所差距,这也成了制约我国货物通关效率的一个重点因素。
我国仅有少量海关运用了电子报关系统;并且电子商务应用过少,甚至空缺;是在一站式服务方面,我国暂时涉及的有关部门过多,单据繁杂,极大的影响了通关效率。只有多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依据本国国情,开发出适用的先进的通关要素,才能为通关效率的提高提供物质基础。这也是影响货物通关效率的重要因素。
5.人员素质
现代化的海关需要高素质人员来运营管理,人员素质达不到要求会大大影响到货物通关效率,而我国在人员素质方面与其他国家是存在差距的。
(1)我国海关人员队伍庞大、人员结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截至2002年,全国海关共有45000余人,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仅占25 %左右,人员素质良莠不齐。而且有些海关关员对部分行业特别是新兴产业不熟悉,影响海关的服务与监管。
(2)进出口商、报关员素质不高,造成报关单制作差错不绝。许多货物在经过审价、征税程序后,通过查验环节,发现有大量的错报,使审价、征税人员重复劳动,致使海关工作效率低下,使正常货物的通关速度得不到有效保障和提高。
现代化的海关制度终归需要由人来执行,自动化的信息系统需要人来操作,在海关通关中,人员素质也是影响通关效率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四、结束语
文章对影响货物通关效率的重要因素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为企业和海关改革提供了切入点;为口岸规划提供了基础;针对这些因素,通过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利用一些优化模型对货物通关效率或国际物流整体效率进行优化研究是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作者单位:王婧 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甘蜜西南交通大学物流学院
参考文献
篇4
加工贸易结业论文范文一:浅析中国加工贸易模式
[摘要]自1978年中国政府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加工贸易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中国出口贸易的主导和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本文通过对中国加工贸易模式和发展现状的浅显分析,阐述了加工贸易在中国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试图通过剖析其现实存在的问题以探索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
[关键词]中国 加工贸易 现状 地位 作用 问题
一、 中国加工贸易模式及发展现状
1.1中国加工贸易模式的基本特点
1978年中国政府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中国的加工贸易产品开始突破了原有的土特产、传统工艺品、食品等,加工贸易产品结构逐渐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贸易的产权性质结构以三资企业特别是外商独资企业为主体;企业规模结构上向规模化发展;地区结构上从以广东省为主的广东向福建、江苏、上海、山东和天津等六省市集中 。
1.2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
在全球产业转移和政府经济政策双重影响的宏观背景下,中国加工贸易发展极为迅速。近年来,中国加工贸易产品结构的动态优化趋势十分明显,主要从服装、纺织品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电子、通讯、计算机以及生物制药等高科技产业的中间品生产以及制成品的组装转变。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主体结构亦不断优化,投资主体从20世纪80、90年代港澳台逐渐扩大到亚洲四小龙(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到90年代初开始,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FDI成为中国加工贸易的主要资金和技术来源。
二、加工贸易在中国的地位和作用
2.1加工贸易是中国现阶段最主要的对外贸易方式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外贸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成绩显著,这与加工贸易在中国的蓬勃发展是分不开的。从1981年到2008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在中国贸易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超过了50%,整体呈上升趋势;加工贸易净出口呈剧烈上升趋势,而其它贸易净出口则呈现递减趋势。据《中国对外贸易战略性进展研究》统计:截至2009年底,中国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共计12.6万家,直接从业人员达3000余万人,约占中国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的20%。由此可见:加工贸易已经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力量,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功不可没,在中国国民经济体系中已经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2.2加工贸易缓解了中国劳动力有余而原材料不足的矛盾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受到生产要素不均衡的严重束缚,即劳动力资源丰富,但资金、技术要素短缺,造成劳动力资源的严重闲置浪费。加工贸易是全球化条件下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工业化的一条新道路。因此,加工贸易恰恰为中国工业化提供了条件,将中国剩余的劳动力资源与引进的资金和先进技术相结合,形成了大量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制造能力,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2.3加工贸易增加国内就业、促进社会稳定
据统计:中国加工贸易企业直接就业人员在3000万以上,加上依托贸易从事配套产业和服务业的就业人员总计达4000万以上,另外加工贸易带来许多具有竞争优势的新产业,这无疑增加了中国国内的就业岗位,缓解了就业压力,促进了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三、中国加工贸易面临的问题
3.1加工贸易处于产业链低端水平,附加值低,贸易利益微薄
中国加工贸易虽然数量巨大,但主要参与的是处于产业链低端的非核心环节,相当大一部分尚处于简单加工和组装型发展阶段,技术含量不高,产业链条短,增值率低,以至于对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国内技术产业的拉动能力较弱。举个例子:中国工厂生产的芭比娃娃(BarbieDoll)成本0.35美元,但是从采购、仓储、订单、出售,最后在沃尔玛或家乐福超市的零售价是8.99美元,然而我们的玩具加工制造商所得的利润只有不到2%。诸如此类具有比较效应的数据比比皆是,这是何故?原因就在于我们在产品的整个价值链里,扮演的只是最不能创造价值的单纯依靠劳动力的加工制造者的角色。
3.2加工贸易过分依赖国外投资商,国内制造业技术水平较落后
事实上,中国的绝大部分出口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制造,更不是中国创造,而是外资企业在华投资获取高额利润的方式。由于制造业技术水平较落后,中国在加工贸易过程中的零部件和原材料仍需大量进口,尤其是技术含量高的关键部件更是严重依赖进口,这种 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贸易方式无疑对中国经济增长收效甚微,同时还会造成中国相关原料工业发展的滞后,最终影响整个国家的工业发展。
3.3加工贸易发展的地区分布不平衡
中国加工贸易是从东南沿海开始发展起来的,目前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上海、山东、福建、浙江等沿海开放省市。2007年中国地方累计进出口贸易额中,广东、江苏、上海、山东、福建等省市加工贸易总额近86.4%,而加工贸易总额位于后十位的省市自治区占全国加工贸易总额的比重不到6%。加工贸易地区分布的不均衡可能会导致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丧失,同时也使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的资金、劳动力、资源等大量流入东部地区,给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进而导致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最终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四、中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策略
4.1 实现加工贸易的产品升级
通过引进一定的升级措施,提高加工制造的技术水平,使加工贸易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向该行业的纵向发展,由原来的初级加工和制造转变为更加深入的生产和制造环节,增加使用这些原材料生产同类产品的技术难度。这种拓展可以使相关产业之间强强联合,也可以使某个企业在原有核心业务的基础上,向相关行业横向延伸。从而提高加工产品的附加值,提升加工贸易企业的盈利水平。另外,要提高加工贸易制造环节中的增值含量,就必须控制中国加工贸易企业的数量,提高加工贸易的制造水平,通过制定加工贸易准入规则,将不符合条件的加工贸易企业淘汰出局。
4.2提高内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地位,降低对外资的依赖程度
加大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力度,提高其适应市场的能力,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加工贸易;要赋予内资企业平等的竞争机会,营造有利于内资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为内资企业提供有关技术服务、市场开发、信息咨询、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支持与服务;要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内资跨国公司,只有拥有更多这样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才能提升中国企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才能引领加工贸易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
4.3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对于优先发展起来的中国沿海地区,可以按比较优势,提升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进入国际技术贸易的循环。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可以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和先进生产制造基地;京津唐及环渤海地区根据技术知识比较优势,重点发展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品;东北老工业地区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和重化工业。鼓励东部发展空间较小、已趋饱和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企业逐渐向中部地区转移,并辐射至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做好产业承接转移工作,带动中西部的崛起与复苏。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协调、可持续以及科学发展。
五、结论
综上所述,加工贸易作为中国参与全球经济的一种重要的贸易方式,自从在中国出现以来就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模式有利有弊,但总的来说是利大于弊的,并且中国发展加工贸易仍有多方面的优势,就中国现阶段国情以及当今国际经济大背景来说,这一贸易方式也将在中国长期存在并持续发展[7]。同时,针对现实存在的实际问题,中国加工贸易的未来转型升级也应与新发展观相一致,向经济、社会和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型。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加工贸易在中国发展的优势,使其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最大化,同时尽量避免或最小化其给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和不利因素,从而让加工贸易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和保障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有效动力,加速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前进步伐。
参考文献:
[1]厦门大学《中国经济问题》杂志社网站信息.Http://xmu.省略
[2]沈玉良,孙楚仁,凌学岭.中国国际加工贸易模式研究.人民出版社.
[3]顾卫平.中国对外贸易战略性进展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4]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中国海关统计年鉴.中国海关杂志社.
[5]孙文杰,王岩.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和转型升级.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第17卷第5期.
[6]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工业经济》杂志社网站信息. Http://Ggjs.省略
加工贸易结业论文范文二:进料加工贸易方式探讨
摘要:进料加工贸易以进料加工手册为起点,虽自手册备案开始即全程监管,但因各种不可避免的企业趋利心理及客观上本身即无法全面监管而带来的名义上虽监管,但实际上无法监管的现实,再虑及进料加工贸易方式所带来的其他各项问题,笔者认为进料加工这种贸易方式势必逐渐被更易简单操作、更节省监管成本、政策更公平划一、更使贪利者无从隐藏的贸易方式所替代。
关键词:进料加工贸易;海关监管;出口退税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加工贸易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带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加工贸易以三来一补为起点(三来一补指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而近年来进料加工已逐步占据主要地位(进料加工是指国内有外贸经营权的单位用外汇购买进口部分或全部原料、材料、辅料、元器件、配套件和包装物料加工成品或成品后再返销出口的业务)。
在进料加工贸易下进口的原料免税,出口可退税,且进料加工贸易在外汇创收,技术进步、税收贡献等各个方面都优于三来一补贸易,故不仅政策鼓励,企业亦乐于享受免税并退税的政策。但在进料加工贸易看起来很美的外表下亦隐藏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一、海关监管所面临的问题
1.加工贸易手册的形式化问题
进料加工贸易以开立贸易方式为进料对口的加工贸易手册为起点,在手册中海关要求备案各款出口成品、进口料件的品名、规格型号、数量、单价、总价,并备案成品对应料件的单损耗情况。但因对各项需备案项目应细化至何种程度缺乏标准,故海关操作弹性较大,有的企业可能因产品本身型号较单一,而将成品备案至最细化的型号,而有的企业因产品型号繁多(有的多达几百种),而将成品按类别进行备案。而对按成品类别进行备案的企业则其单损耗亦势必需按类别备案,但相同类别不同型号的产品会因尺寸大小的不同、工艺流程的不同而导致其实际的单损耗并不相同。现行很多客观上仅能以成品类别来备案的企业的做法是将各种同类但不同型号成品的单损耗进行加权平均,在加工贸易手册中备案的即为此经加权平均的单损耗率,亦即形式上的单损耗率,但一经备案的加工贸易手册将成为企业进出口报关及海关检查的依据,也即依据即可能演变成形式上的依据,在源头上即与实际存在客观上的差异。
但若虑及此问题而要求所有企业的成品均需以最细化的规格型号来备案,则很多型号繁杂且产品更新换代快的企业将面临无法操作的困难,企业报关人员即使每天都沉浸在不停地更新成品、审海关编码、审单损耗的过程中可能仍无法满足市场变化的要求。
2.进口料件与出口成品监管问题
因进料加工贸易下进口料件免税进口,且海关对于进出口的实际查验均采用抽验,故即存在部分企业可能免税进口的料件牛头不对马嘴的问题,即本是与手册上备案的料件不相关,或仅是类似的物料却以手册上料件免税进口。
因进料加工贸易下进口料件为免税进口,故不允许在未补税的情况下制作产品内销,即使对这部分进口料件的边角料及产品生产过程的废品均存在补税的问题,但现实情况下有部分企业为了规避一般贸易打税进口材料生产内销产品的成本或申报过多边角料或过多废品无法平衡手册的备案且补税增加企业经营成本的问题,可能采用废品或次品充成品报关出口以平衡手册的方式。
因上述手册本身备案时即与实际存在差异,且在进出口时亦存在可能的监管漏洞,并且既使手册备案时正确无误,但生产过程是有很多无法客观化的变数的,而手册备案的仅是客观的单损耗,故在海关下厂对进料加工企业的进口料件与库存存货进行查对时,按手册备案计算的相关库存将与实际企业的库存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企业为可消化这部分差异带来的罚款、补税问题又势必想出很多办法,如偷梁换柱、指鹿为马等等。
二、税务管理的问题
1.进料加工贸易下关联交易的问题
现行企业的进料加工贸易多是先由投资者或与投资者密切相关的人员或公司先在境外注册境外公司,该境外公司负责向海外供应商实际购买料件,亦负责向海外客户接单并实际销售,而大陆境内的进料加工企业的料件向该境外公司以进料加工方式免税购进,生产的成品亦报关出口给该该境外公司。因进出口对应的都为实际上的关联公司,故进口与出口的单价都存在可随意调整的漏洞,而在现行对国际贸易各类信息的共享程度非常有限且境内外税负相差较大的情况下,这类关联交易的税收问题将是无法避免的现实问题。
2.出口退税的监管问题
因可能存在进口料件的混淆进口,出口成品的残次充出口、进口料件与出口成品的单价随意调整等问题,而税务部门在受理出口退税申报时以企业的进口报关单及企业的账务处理为依据。故可能造成参与出口退税的各项数据的真实性问题。
三、与一般贸易方式相比存在政策明显偏移问题
1.进料加工企业进口料件时免税进口,且进口料件因可采用收汇差额核销故可不对外付汇,故进料加工企业可大大减少进口料件部分税金及购买成本的资金占用,但一般贸易企业进口原料需实际付汇购买且打税进口。
2.因进料加工贸易企业实际上对的供应商及客户均为自己的投资者,且在收汇核销上可采用差额核销(即将出口收入金额减去进口料件的金额后的差额收入外汇),而一般贸易企业仅在收汇核销上仅能采用全额核销,而出口退税均需在收汇核销后方可参与退税计算,故进料加工企业因其进口报关单亦可参与收汇核销,故其在收汇核销上明显占时间上的优势,从而 在收回出口退税资金上亦占先机。
四、更易操作、更易监管亦更公平贸易方式的探讨
如上所述,进料加工贸易以进料加工手册为起点,虽自手册备案开始即全程监管,但因各种不可避免的企业趋利心理及客观上本身即无法全面监管而带来的名义上虽监管,但实际上无法监管的现实,再虑及进料加工贸易方式所带来的本文所述的各项问题,进料加工这种贸易方式是否有可再改进的空间?或者将如三来一补一样将逐步淡出历史舞台?而换之而来的将是更简单操作、更节省监管成本、政策更公平划一、更使贪利者无从隐藏的贸易方式?
笔者认为可从如下几点作探讨:
1.因进料加工贸易料件免税进口,成品亦免税出口,故海关从手册备案至手册核销全程均对进料加工贸易进行监管,但因客观存在监管难的问题,极易导致花费巨额的监管成本但整个的监管过程仍流于形式,且容易滋生本文所述的众多问题,故笔者认为应逐步地缩小加工贸易的规模直至最终完全取消此一贸易方式。企业进口料件需以实际价格报关交税进口,成品出口仍适用退税政策,且成品出口报关单上价格亦应严格按实际价格报关。海关可将原用于监管进料加工手册的人力物力用于对交易真实性(包括实物真实与价格真实)的监管。
2.在取消进料加工贸易的操作下,降低了企业采用关联交易转移税收的操作空间,在现行的税收政策下企业的实际税负率势必大于现行进料加工贸易操作方式下的税负率,故可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企业税负,以平衡贸易方式变动对企业带来的冲击。
五、结语
进料加工贸易在我国的经济舞台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长足的进步,但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对外贸易的形式应有不同的更新,在一种贸易方式已带来极大的弊端的情况下我们应不断开拓,寻求更利于我国经济发展,更利于监管的崭新模式。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风险投资 海关风险管理 变革 启示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3-009-03
风险投资可以溯源至1946年美国研究与发展公司的成立。目前,尽管风险投资存在着以银行为中心、以证券市场为中心和以政府为中心的三种模式,但是它们都较好地解决了技术创新与资金融通二者间的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道德风险及成本高昂等问题,风险投资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可。而海关风险管理的起步整整晚了近半个世纪,一直到1993年美国海关才引入风险管理机制,随后荷兰(1994年)与澳大利亚(1996年)等国海关开始逐步推行风险管理制度。海关风险管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也是海关与风险企业之间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可能存在的系列风险。无论从发展时间还是成熟度上来看,风险投资的管理与运作机制都可以为海关风险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海关风险管理与风险投资的基本关联分析
对于海关风险管理与风险投资的区别与联系,我们可以通过列表分析(见表1)。这里,主要涉及二者的内涵、主体、客体等基本层面的比较。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风险投资是由职业金融家运用权益资本对新兴的、迅速发展的、具有巨大利润回报潜力的风险企业进行的投资行为;而海关风险管理是指一国海关部门通过对风险企业的管理,将海关风险控制在最低程度,提高通关和服务效率,尽可能增加关税、保证国内产业安全与发展等国家或公众利益的行为。
风险投资的主体一般是风险投资机构或公司,海关风险管理的主体是政府海关部门。风险投资与海关风险管理的对象(客体)都是风险企业。所谓“风险”,总括地讲,无论在风险投资还是海关风险管理领域都是指“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但是展开来说,各自在不同领域中的表现有明显不同、涉猎范围也都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具体而言,风险投资与海关风险管理中的“风险”之间的差别如下:风险投资中的风险是指存在技术不适宜产业化或者企业管理不善、经营困难等问题而导致投资资本受损的可能;海关风险是指“导致进出口贸易、国内产业或公众蒙受损失或危害的不守法情事发生的机会或可能性程度”①,风险主要包括风险企业偷逃国家关税类风险(内含价格风险、数量风险、税率风险等),逃避国家管制类风险(内含证件风险、加工贸易手册风险、减免税表风险等),逃避国家禁止类风险(内含禁止进出口风险与侵犯知识产权风险等),以及涉嫌其他类风险(内含报关单逻辑风险、通关数据逻辑风险、企业管理风险等)。
风险投资的管理过程以市场化为主,进行风险投资过程中投资者将会面临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等诸多风险,仅靠自身的力量难以有效解决,因此需要风险投资辅助中介机构提供各类咨询服务。这样的机构在国外非常普遍,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专家咨询委员会,由各大学和科研机构牵头组成,提供各种咨询;一类是经营管理委员会,由金融、投资、法律、管理、营销等各方面的专家和风险投资成功人士组成,提供管理服务。近些年来,在国际风险投资的迅速发展中,辅助中介机构的确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而我国海关风险管理的过程基本属于政府行为,尽管在海关风险管理过程也有报关协会等中介性行业组织的参与,但是,这些组织只能算作海关政府职能的延伸部分,这与成熟中介机构的市场化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在目前国家海关总署作为主管部门的体制下,报关协会也需要更好地参与到海关风险管理的服务环节中来,比如,可以承担为企业提供分类指导、市场信息、标准认定与管理咨询等服务。
风险投资非常重视产业的选择与企业的甄别,以尽可能获取最大利益,避免带来损失风险;同样地,海关也需要分产业商品类别和企业守法等级进行风险管理。近年来我国海关开始的分类通关改革,正是基于风险管理的理念,从企业贸易守法和进出口商品归类的角度对风险企业实施不同风险等级的通关模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把海关风险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上,提高了通关速度和服务效率,增加了国家关税,也保证了国内产业发展与安全等国家或公众利益。
风险投资是一种有风险的较长期投资,一般要经过3~7年,它是准备为一个有迅速发展潜力的新公司或新发展的产品经受最初风险的投资,当然此项投资可能一去不回,也可能成百倍的受益。但是,它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投资行为,还要利用其经验、知识和广泛的社会网络为风险企业提供一种特有的资本经营服务,甚至包括咨询管理等服务。在海关风险管理中,尽管政府进行的不是资金投入,但也需要注重长期的管理效果,需要促进风险企业成为贸易守法的“合作伙伴”,而不仅是简单的短期监管和收缴关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海关风险管理需要重视实施或者提供一些长效服务措施。
二、海关风险管理需要加强人力资本开发
风险投资活动是一门精巧高深的学问,要求的人才具有高素质、复合型特点。西方发达国家从风险投资的产生起,就十分注重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风险投资人才队伍。一方面,个体要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精通各种学科的知识;另一方面,团队要人才结构合理、层次分明,从风险投资家到一般技术人员搭配科学。据有关研究,风险资本家构成来源主要有四个:一是由金融机构投资经理转化而来,二是由创业家转化而来,三是由科技企业大公司的高级经理转化而来,四是由科班出身的年轻职业资本家。他们的来源与背景不同,各自的知识、经验与阅历等自然不尽相同,在风险投资领域也各有所长,他们与创业家的有效匹配对风险投资的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风险资本家还应该在经验、社会网络关系、金融专业、技能甚至特性素质上与创业家相辅相成(范柏乃等,2000)。例如,风险资本家在企业策划、融资、财务管理上有特长,以及与金融业的关系对创业家是一种财富,而创业家在创新精神、产品开发、市场推广方面对风险企业是不可缺少的。二者如果能够目标一致、并可以取长补短,成为合作伙伴,风险投资与企业经营都有希望取得很大成功。
对于海关风险管理来说,其面对的是从事各类商品进出口贸易的性质不同风险各异的企业,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企业自觉守法、维护正常进出境秩序、保障国家政治经济的安全,急需培养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队伍。海关在风险管理方面的人力资本开发上,可以借鉴风险投资的人力资本开发模式,考虑建立不同产业分类基础上的风险业务分析专家库,一方面自己内部努力培养一大批不同专业或资历背景(包括来源于各类贸易企业)的专门人才,另一方面积极吸收高等院校、中介机构等各类外部专家一起参与工作。这样,海关监管与后续稽查等服务与企业进出口贸易业务需求就可以很好地结合起来,成为合作伙伴,海关风险管理与企业贸易经营的目标都可望很好地实现。
据调查,目前海关系统中的风险管理专家短缺,人才没有形成梯队,不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甚至出现了海关风险管理系统在制定者离任后,继任者中无人看得懂、摸得清,更不敢进行风险参数调整与系统更新,导致系统得出的风险评判结论仅限于理论意义上的分析,与现实需求状况存在着很大差距。海关风险管理系统不能仅是几个人看得懂、少数人参与的系统,而应该是由以专家小组为核心,包括信息中心工作人员以及专家小组指导下的风险分析与评估、风险处置等大批人员参与的大系统,甚至是一个由全部海关以及相关部门人员参与的全局性的整体系统。只有尽快成立各专业类别的风险专家库和专家小组,并保证专家库和专家小组不断充实、更新,形成一支有战斗力可持续发展的风险队伍,这样海关风险管理水平才能真正得到提升,也才能充分发挥海关风险管理的功能,符合海关业务提升发展的要求。专家小组一方面要负责风险识别、风险分析、确定与协调风险处置、及时更新风险参数与影响要素、制定风险管理政策等主要任务,另一方面还可以负责参与国际协作、共同确定便利化与风险安全标准等任务。
三、海关风险管理要注重全局风险控制与后续管理服务
(一)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激励和风险控制机制
风险投资中的公司治理机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要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来协调风险资本家和风险企业管理层的关系,以防止管理层以风险投资人的损失为代价来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Sahlman(1990)研究表明,风险资本家可以通过多种机制激励企业家努力工作和提供准确的信息。常用的机制包括分阶段投资、可转换优先股和股份期权,这些机制能使风险资本家与创业家之间合理地分配权利与义务,并能有效地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它们是风险投资中的公司治理机制中最重要的内容。风险投资的分阶段投入对风险资本家来说,是赋予了保留放弃项目和对项目进行增资的期权(Dixit and Pindyck,1995),这两项期权对创业家是一种激励与约束,对风险资本家有很大价值。Gompers(1997)研究认为,应用可转换优先股份和股票期权设计一个合同,可以为创业家提供有效的激励,将风险部分地从风险资本家转移到企业家身上,让其感知风险而努力工作,并使风险投资家能获得正确信息以作出判断和评估,使二者间潜在的冲突最小化。
海关风险管理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也是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要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来协调海关部门和风险企业的关系,以防止企业以国家利益的损失为代价来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此,荷兰等国家海关开始进行“客户概念”下的以产业商品和企业守法为依据的分类改革,以通关便利激励企业守法,按照“守法便利、违法惩戒”的管理原则,引导企业守法自律,来有效防范、弱化、控制海关管理风险,提高海关管理整体效能,实现海关与企业共同健康发展的“双赢”局面,最终达到国家利益、企业利益与海关自身利益的协调统一。从解决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管理效率来说,海关风险管理与风险投资的管理机制逐步趋于接近,至于是否可以更好地借鉴风险投资的市场化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
(二)全局理念和“后管理”服务对海关风险管理的启示
从管理环节来看,风险投资主要强调三个环节:一是投资决策的评估,二是“投资后管理”,三是资金退出,环环紧扣形成全局性的完整系统。其中,前面两个环节对我们改进海关风险管理,更好地处理海关监管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海关风险管理中对风险的分析与评估环节与风险投资决策阶段的评估非常近似,总体上来说,“评估”的理念已经在海关风险管理中得到广泛的认可与运用。相对而言,风险投资的“投资后管理”,在海关风险管理中还没有产生广泛性影响,这可能缘于二者在管理市场化与政府主导性方面的认知差异。风险投资的“投资后管理”表现为风险资本家对风险企业进行持续的跟踪服务,所做最多的两项工作是帮助企业筹集资金和提高管理与赢利能力。风险资本机构与风险企业之间是一种“合作伙伴”关系。尽管存在管理性质与手段上的一些差异,但是,笔者认为,风险投资对于风险企业提供“后管理”服务还是值得海关风险管理部门借鉴的。
风险投资从开始项目选择与评估、投资决策到资金退出,非常强调全局的完整性,一旦决策对“投资后管理”非常关注。从理论上说,海关风险管理的完整流程包括风险参数的设置、风险布控、风险分析与评估、风险处置以及对风险管理过程的监控,而实践中往往容易强调前面的风险管理环节,对于后期的风险处置和对风险管理过程的监控重视不够,在我国这种情况特别突出。由于在海关部门设置中风险管理部门与稽查等后续管理部门都是相对独立的,前期的风险分析与评估部门过于强调技术、风险信息分析偏于理论系统,和海关稽查等后期的风险处置部门缺乏紧密联系和程序性沟通,结果必然带来部门割裂的困境:一方面风险分析与评估部门虚化,风险信息浪费或操作性不强;另一方面海关稽查等部门又缺乏必要的有用的风险信息提示,过于单纯强调一线经验。上海海关在这方面相对领先一步,海关稽查查获案件中有接近一半受益于海关风险管理部门提供的风险评估信息。
我国海关风险管理改革的推进,要从全局和风险管理的整体系统出发,实施过程中注重部门设置与功能调整的协调,加强风险管理过程中的后续风险处置及风险处置过程评估,强化海关对守法诚信企业的“伙伴式”管理服务。例如,海关可以联合其他外贸部门,对我国一些出口企业提业政策、商品归类、出口退税、税率减免、后续稽查、海关安全认证等方面的咨询与建议,使这些企业产品能够顺畅出口欧美等国际市场。这些方面海关能够掌握第一手信息资料,具有独特的优势,理应采取更积极、主动的举措。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贸易便利化的发展趋势也要求海关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强化后续管理服务,要通过统计、稽查等手段,增强“伙伴式”服务意识,使“把关”职能和“服务”职能更好地结合起来。通过基于信用基础上的“伙伴式”风险管理,海关可以有效地解决监管工作中严格执法与高效运作的突出矛盾,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推动进出口贸易业务发展和应征关税入库。
从一定意义上说,当前海关大监管体系建设是继1998年实施通关作业改革、2004年实施以风险管理为中心环节改革之后,进一步推进海关风险管理的又一次改革探索。此次海关大监管体系改革提出了“由企及物”的指导思想,要求海关风险管理工作从以商品为重点向以企业为单元的根本性变革,通过企业守法诚信体系建设,实施企业分类通关管理,实现通关便利、速度提升,监管空间也由口岸向企业拓展。这是系统性海关风险管理对于强化对企业后续“服务”职能的具体体现,是风险投资全局性、系统性发展对海关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启示。
注释:
①这是美国海关对海关风险的定义。参见:孙毅彪.海关风险管理理论与应用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8
参考文献:
1.孙毅彪.海关风险管理理论与应用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8;55
2.张道恒.海关风险管理:有效监管与高效运作新手段[J].海关与大市场,2003(1):58-59
3.范柏乃等.国际风险投资理论研究综述[J].浙江金融,2000(9):32-35
4.李伟华,马全军.国际风险投资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亚太经济,1998(3):4-8
5.随春波.中国海关的风险管理机制与海关稽查[D].对外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7
篇6
关键词:资本外逃成因;方式;建议和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1
通常,人们都认为,发展中国家为刺激自身经济的增长需要吸引外国资本的流入,它们采取的也大多是能吸引外国投资者――包括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的优惠政策。虽然大量吸引外资是好事,但是却造成了内外资的不同对待,产生资本外流,成为国家经济安全的一个隐患,所以研究资本外逃的现象,有利于我国经济平稳健康的发展,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资本外逃的成因
(一)微观角度
从微观上看,资本外逃实际上是资产持有人在风险、收益相对分析的基础上,采取的增大持有国外资产的行为,具体体现为资产组合理论与不对称风险理论。马柯维茨(Harry Markowitz)发表了论文《资产组合选择》,他用μ表示期望收益率,σ代表预期收益率的标准差,投资者的投资目标是追求(μ,σ)空间中效用的最大化。所以资产持有者之所以会选择资本外逃,是因为在预期收益一定的情况下,外国资本的风险更小,或者在风险一定的情况下,外国资本的预期收益更大。
一些国家同时经历了本国的资本外逃与外国的资本流入,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国家外逃的资金成为流入的外资,外逃的资金又以外资的身份重新回到国内,这是因为有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引进外资,制定了许多对外资优惠的政策,由于政策的不同导致收益存在很大区别,于是国际经济学界提出的不对称风险理论,强调国内资产持有者获得信息和待遇的不对称。
(二)宏观角度
1.宏观经济不稳定。宏观经济不稳定主要是指因国内的供求或结构不平衡所带来的经济现象,引发的原因可能是财政赤字、汇率高估、通货膨胀、国内外的实际利率差异以及经济增长的下降等。资产持有者会采用各种方式将资产转移到国外,因此加剧了经济的不稳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在总体上保持了持续增长的态势,但是具体分析发现,在宏观经济比较波动的年份,由于投资风险相对较大,从而导致资本外逃的规模也随之增大。
2.宏观与微观目标之间存在冲突。政府和个人作为市场经济的不同主体,追求的目标也不同,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外资往往会制定对国外投资者优惠的政策,使国外投资者可以享受到“超国民待遇”,这样的内外资不同待遇也就导致了居民与非居民在发展中国家投资时面临着“不对称”的风险。
二、资本外逃的方式
(一)资本外逃的方式
虽然资本外逃十分隐蔽,但是资产持有者仍会想出各种方法来躲避监管,据IMF估计,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的资本外逃的数量为800―1000亿美元,是仅次于委内瑞拉、墨西哥、阿根廷的第四大资本外逃国。2012年,英国《金融时报》汉尼・桑德尔在《中国资本外逃暗潮》这一报道写了,旅游方式成为资金转移出中国的又一条途径,借助购买高昂的手表和房屋将资产转移出去,然而总结起来,对于资本外逃的方式主要为以下几种:
1.通过“地下钱庄”的方式。通过一些从事外汇金融中介服务的“地下钱庄”,通过电传或者手机银行的方式,将人民币汇入“钱庄”,然后再以外币汇入其国外的账户,以达到转移资产的目的。
2.经常项目支付转移资本。由于通过地下渠道转移资本需要支付高额的费用,所以借经常项目进行资本转移是一种更为实用的方法,一些企业利用贸易或非贸易的手段进行资产转移,通过伪造合同和单据,假报货值或者国外旅游费用的名目携带或者换购外汇。
3.利用值钱的物品转移。一些企业或个人为了逃避海关监管,将人民币或外币携带出境,将资本换成古董或者其他贵重物品带到国外再次变现。
4.用融资或者投资的渠道。一些企业通过在国外开办投资公司或者借助境外融资实现资本外逃。
三、资本外逃对中国的影响
从拉美国家爆发大规模的债务危机我们就能看出来,资本外逃的隐蔽性和严重性,持续的资本外逃对一个国家来说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资本外逃会在以下几个方面给我们带来严重的影响:
(一)影响税收收入。无论资本外流的目的是什么,资本外逃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国家的税收减少,外逃的资本不为国家所知,所以国家没有办法取得那一部分的税收收入,长此以往会导致投资者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前景产生悲观预期。
(二)造成国内财富大量流失。许多贪污受贿人员携带巨额公款出逃,而且大部分是流向发达国家,在境外大肆挥霍,造成国内财富的大量流失。
(三)影响人民币汇率稳定。就外汇市场而言,资本外逃一方面减少了外汇供给,另一方面又增加了对外汇的需求,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本币汇率会迅速下跌,而央行就会动用外汇储备维持人民币的汇率水平,因此会减少国家的外汇储备,加剧人民币贬值。
四、如何有效抑制中国的资本外逃
(一)政治稳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继续保持政治稳定,避免经济出现较大的波动,使资产持有者有信心将资金投放在国内,协调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汇率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行为的一致性,有效地化解银行不良资产,抑制通货膨胀,维护稳定的汇率。
(二)加大监管的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走私等不法行为。加大对政府官员反腐的打击力度,查处侵吞国有资产的行为,严格规范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或者在海外创立分公司以及国际并购中的资产评估与财务管理,完善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的监管,健全外商出资的审核、评估制度。
(三)加强金融监管。提高金融监管的质量和水平。加强对经常项目的管理和资本项目的监管。加大对违反出口外汇核销管理规定行为的处罚力度,并确保进出口外汇核销的有效实施。
五、结语
资产持有者作为我国投资发展的中坚力量,我们应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保证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营造良好市场氛围,使资产持有者有信心将资金投放在国内,这才是保证资本回流的根本。
参考文献:
[1]大卫・沃尔(David Wall).中国的开放经济.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5(第一版):185.
[2]宋文兵.中国的资本外逃研究:1987―1997:15.
[3]Markowitz. Portfolio Selection[J]. Journal of Finance, March 1952:77―91.
篇7
关键词: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路径探讨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加工贸易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曾一度占据全省对外贸易近3成份额,是浙江外贸的重要组成部分。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尤其是浙江和沿海地区提出“腾笼换鸟”的政策后,加工贸易投资减少,加工贸易规模有了较大压缩。自2012年以来,浙江省加工贸易的增速和占比一直处于“双降”状态,据海关统计,2016年,浙江省加工贸易进出口2302.3亿元,同比下降8.1%。其中,出口1772.95亿元,同比下降12.22%,占全省出口总值的10%;进口529.35亿元,同比下降14.22%,占全省进口总值的11.76%。总体来看,浙江加工贸易整体下滑态势不可避免,尽管近几年浙江加工贸易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趋势,但面临的问题仍然不少,如何进一步加速转型升级,仍然值得高度重视。
一、浙江省加工贸易发展的新趋势
(一)整体规模逐年缩小,但增值率相对较高
近年来,浙江省外贸进出口规模持续扩大,2016年出口1.77万亿元,增长2.9%(全国下降2.0%),进口0.45万亿元,增长3.7%(全国增长0.6%),尤其是出口增速继2015年后再度稳居沿海外贸大省首位,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从贸易方式看,支持浙江省外贸出口持续增长的主要是一般贸易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加工贸易已连续4年对浙江省外贸增长呈负向拉动,2016年在全省外贸中的比已降至10.37%,仅占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的3.1%,远低于全国加工贸易仍占进出口总值30.2%的平均数(表1)。不过,2016年浙江省加工贸易增值率为1.7倍,又远远高于同期全国加工贸易增值率仅为78.4%的水平。
(二)加工贸易开展地域分布
相对集中,宁波、杭州、嘉兴占7成以上2016年,宁波加工贸易进出口819.27亿元,下降9.51%;杭州加工贸易进出口472.76亿元,下降7.21%;嘉兴加工贸易进出口368.07亿元,下降1.49%;上述3地市进出口合计占同期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的72.11%。除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外,宁波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液晶显示板、船舶、造纸等产业;杭州集中在自动数据处理设备、轮胎、汽车零配件、医药品等产业;嘉兴集中在纺织服装、家具等产业。这说明浙江的加工贸易的地域和产业集中度都有了提升,但涉及技术含量高产业仍然较少。
(三)外商投资企业引领作用
明显,民营企业比重大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近6年数据分析,在我国的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始终占全国加工贸易的80%左右,而近年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减弱,也直接影响到全国及浙江省加工贸易发展。但浙江省的特点是民营企业在加工贸易发展中的比重逐步上升,2016年,浙江省外商投资企业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1480.9亿元,下降10.51%,占同期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的64.3%(2011年占比为69.8%)。民营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742.36亿元,虽下降2.31%,但比重突破三成占32.2%(2011年占比为26.3%)。国有企业进出口79亿元,增长19.81%,但仅占3.43%。
(四)进出口市场相对集中,美国占比扩大,日本、台湾省市场萎缩
与全国加工贸易以美国、香港、欧盟、韩国、东盟、日本、台湾为主的格局相似,2016年,浙江省加工贸易前十位市场的贸易额占全省加工贸易总值的62.3%,对美国、欧盟和日本分别进出口435.46亿元、374.43亿元和331.49亿元,分别下降5.32%、4.96%和2.16%。浙江省对美国加工贸易进出比重不断扩大,从2011年的13.1%扩大至2016年的18.9%,已跃至最大市场。日本占比从2011年的15.2%缩小至2016年的14.4%,台湾省占比则从9.3%缩小至6.6%。2016年有少数市场出现大幅增长,如捷克3.99亿元,增幅41.63%;智利22.54亿元,增幅38.46%;西班牙21.67亿元,增幅18.27%,但市场规模均比较小。
二、浙江省加工贸易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要素成本压力迫使企业向内陆省份和其他国家转移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劳动力价格和土地价格不断上涨,直接导致企业成本高企。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领域的平均劳动力成本是每小时3.27美元,比越南高三分之二,比马来西亚高四分之一。浙江省最低工资已5年4涨,从2011年的1310元上调到2015年的1860元,年均增幅达到10.5%。工业用地价格也随着住宅用地价格不断上涨,如杭州市2014年初将工业用地最低价由过去的32万元/亩提高到90万元/亩。这迫使部分企业向周边国家和内陆地区转移,如浙江水晶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上市公司将部分产能转移到江西等地。据统计,2016年全省进出口企业67012家,同比增长7.38%,但从事加工贸易进出口的企业较2015年减少7.83%,仅2965家。
(二)税收政策不尽合理,不利于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目前加工贸易相关税收制度不尽合理,制约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第一,采购国内配套原材料或零部件的税收成本较高,对进料加工企业从境外进口的料件实行免税,而在国内采购的原材料或零部件则采取先征后退且部分退税的政策,而且对来料加工企业,在国内采购的原材料或零部件无法实现退税。这导致加工贸易企业因税赋成本加大不愿意配套使用国内原材料和零部件,自然也削减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动力。第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的企业税赋较高,一旦出口加工区内企业内销产品时,则以最终成品价格缴纳税款,不利于出口加工区企业开拓国内市场。同时,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的企业因为不享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不能享受增值税抵扣便利,也增加税赋成本。以机械铸造类企业为例,原材料钢材的出口退税率为13%,增值税率为17%,这样区内企业就需额外负担4%的税差,这显然不符合国内市场主体的同等待遇。
(三)加工贸易所涉产品结构层次偏低
2016年,浙江省加工贸易进出口机电产品1088.5亿元,占同期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的47.28%,同比下降10.86%;进出口高新技术产品354.27亿元,占同期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的15.38%,同比下降13.5%。全省加工贸易中机电产品的比重大幅低于全国水平,而高新技术产品仅15.38%的比重更是大幅落后全国及主要沿海省份。浙江省纺织服装、家具、塑料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与低技术密集型产品则明显高于全国和主要外贸大省,反映出当前浙江省加工贸易产业产品结构层次低端的现象。不仅产品层次偏低,全省加工贸易企业承担的基本是简单装配的制造者角色,较少参与利润率高的开发、设计、营销等核心环节,只能赚取产业链中最微薄的一块利润。以温州某品牌西装为例,外商销售成品西服为每件799美元,成本为180美元,毛利为619美元;而国内加工企业的加工费为70美元,毛利为15美元,国内毛利只占到整体毛利的2.42%。
(四)国外母公司限制技术的问题
外资企业开展加工贸易业务时,大部分国外母公司只希望国内子公司承担初级加工或装配角色,制约了国内子公司的技术创新和提升。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由于国内知识产权保护尚不如人意,国外母公司担心技术泄露。如嘉兴市韩泰轮胎的韩国母公司对橡胶配方保密,该公司只能从母公司进口成品橡胶然后加工成轮胎。二是分工比较明确,国外母公司负责研发、设计图纸等核心环节,国内子公司以承接订单为主,如贝莱胜电子(杭州)有限公司、通用电气能源(杭州)有限公司等企业均为此种模式。三是西方发达国家吸引高端先进制造业回流,并不鼓励将深加工环节放在中国进行。由于外资企业占加工贸易六成以上,实质上也意味着这占比六成以上的外资企业缺乏技术研发和创新的动力。
(五)产业政策等因素对企业影响重大
从浙江省加工贸易企业发展情况来看,产业政策对企业具有较大的影响。一是基于节能减排、贸易摩擦、汇率风险等因素,部分企业将产能向国外转移,如中策橡胶因贸易摩擦问题在美国设厂,正泰太阳能因反倾销问题在德国收购公司。二是因环境污染问题,部分资源类商品如太阳能级多晶硅、钢材、动物毛皮等被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近年来已导致20余家大型企业停止加工贸易业务,如浙江昱辉阳光能源有限公司和浙江矽盛电子有限公司停止加工贸易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常石集团(舟山)造船有限公司和嘉善品辉精机有限公司停止加工贸易进口钢材。三是地方政府支持力度较小。如温州的乐清市以工业电器为支柱产业,产值占该市工业总值的一半以上,然而乐清电器企业基本上以内销和一般贸易出口为主,加工贸易业务量较小,地方政府对加工贸易的支持力度也较小,因而加工贸易产业长期发展缓慢。
三、浙江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发展路径
(一)支持企业向“微笑链”两端转移
浙江省加工贸易行业要谋生存、求发展,必须向“微笑链”两端转移,加快转型升级。一是通过提高质量、管理效率等方式来增加利润空间。如省内最大箱包企业之一新秀集团,通过精益生产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其下属浙江新秀箱包营销有限公司2015年出口实现84.5%的增长。二是加强科技创新,实施前瞻性布局和技术创新。如嘉兴市最大的代加工高新技术企业“恒诺微电子”计划投资2000万美元发展LED车灯项目,以此来保持企业的发展动力。三是向设计研发和品牌销售转移,以实现真正的转型升级。如杭州锅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从事加工贸易的同时,也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以及配套服务与技术支持,其生产的大型盾构机已打入新加坡市场,单个设备货值超过2000万元人民币。
(二)促进加工贸易集群发展
产业集群是浙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产业组织形态,占浙江省全部工业总值的50%以上。如布局于义乌的商贸服务集聚区、位于宁波的梅山物流产业集聚区、杭州城西的科创产业集聚区等,产业特色突出,对加工贸易产业的分类集聚能起到很大的引导作用。此外,浙江省还具有42个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但是,上述产业集聚区均为非加工贸易集聚区。目前,浙江省加工贸易进出口值超过50亿元的企业仅宁波群志光电、中策橡胶和东芝3家(全国共有223家,主要位于广东、江苏、上海等地),且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同样不明显,与河南“富士康效应”及西安“三星效应”相距甚远,无法形成加工贸易产业集聚效应。因此,浙江省应着力培育加工贸易龙头企业,积极建设加工贸易产业集聚区,提升知名度,提高竞争力,带动区域内的本土产业和配套产业一起参与国际加工贸易的生产活动。
(三)结合“一带一路”和“自贸区”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要推动加工贸易企业与“一带一路”和“自贸区”国家战略紧密衔接。一是引导纺织服装、轻工工艺等优势产业企业到劳动力和能源资源丰富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立海外生产基地,将加工贸易增值率较低的劳动力密集型工序放在国外。二是到目标市场国家设立销售公司,建立自主营销网络,直接面对终端销售市场,明显提升经营自主性的同时提升盈利空间。三是复制推广上海等自贸试验区的监管创新制度,抓好浙江省舟山市自贸港区、自由贸易岛、自贸试验区等多个总体方案的落地工作,充分利用“自贸区”贸易自由和金融开放的叠加效应,重点打造以加工贸易为特色的区域产业优势。如杭州海关已经复制推广上海等自贸试验区的17项海关监管制度,通过“保税展示交易”、“委内加工”等措施,便捷企业通关手续。
(四)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绿色加工贸易产业
绿色加工贸易主要是指发展环保型加工贸易产业,需要政府和企业双方共同努力。一是绿色设计,从工厂建造、产品设计、产品生产、包装运输等各个环节,都要充分考虑对国内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环境。二是绿色原材料,不仅要尽量选择符合环保标准的原材料,还要考虑原材料的使用及回收处置方面的环境影响。三是绿色工艺,要积极优化生产工艺,提倡使用原材料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技术路线,这也有利于降低企业单耗水平,提升经济效益。四是绿色包装,达到轻量化、可回收利用、可降解等标准,既可保护生态环境,也可有效规避发达国家绿色壁垒。
(五)拉大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企业与区域外企业的政策落差
目前海关特殊监管区内、区外企业之间的政策差距不大,建议扩大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优惠政策。具体为:一是对于海关不易监管,如单损耗无法准确核定的区外加工贸易企业,或集中入区更有利于国家统筹管理的行业,如污染需要集中治理的企业,可出台政策要求新办加工贸易企业必须进入海关特殊区域发展,相关旧企业在限期范围内迁入,并由政府给予补贴。二是对于部分受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限制,在区外无法开展加工贸易业务,但实质上并不是“两高一资”的行业,可以允许其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开展。如铜精矿的非冶炼加工并不产生污染,浙江省已支持浙江卧龙铜精矿在舟山综保区落地。三是根据政策规定,区内企业只能对该企业或该集团生产的产品开展保税维修业务,如杭州出口加工区内的东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目前只能从事东芝笔记本的检测维修业务,如能允许其将业务范围扩展到其他品牌的笔记本,将更好发挥企业闲置产能,提升企业效益。
(六)落实简政放权强化服务职能
加工贸易企业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需要更大的经营自和更灵活的运作机制,这需要有关部门转变管理理念、落实简政放权。一是认真执行商务部、海关总署2016年45号关于取消商务部门加工贸易业务审批的公告,进一步简化内部作业流程,确保省内企业切实享受改革红利。二是减少管理环节,自1995年开始实行的加工贸易银行保证金台账“空转”制度,既无法对国家税款提供有效担保又增加手续环节,建议取消“空转”制度。三是为加工贸易企业“减负”,清理政府管理的各类中介服务费和电子系统平台费,或由政府以公共服务投入形式进行补贴。四是完善税收政策,对于加工贸易企业在国内采购的原材料或零部件,应实行全额退税制度;出口加工区内企业内销产品时,也应以原材料价格缴纳税款;尽快赋予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的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使其享受增值税抵扣便利。五是完善融资政策,民营企业是浙江省加工贸易产业的主要增长力量,但普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政府要鼓励金融机构为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服务。
参考文献:
[1]张二震.中国外贸转型:加工贸易、“微笑曲线”及产业选择[J].当代经济研究.2014年07期.
[2]张佰英.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模式探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5年01期.
[3]张少华,蒋伟杰.加工贸易与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供给和需求的分析视角[J].上海经济研究.2015年06期.
[4]张伟.加工贸易使命未完转型升级因地制宜———广东、江苏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情况调研[J].行政管理改革.2013年11期.
篇8
关键词:西永综合保税区;对外贸易经济;发展对策
国内改革开放的强度愈来愈大,中国对外贸易也走向了新的平台。重庆作为我国自贸试验区,享受着政策优惠,对这一地区的发展有着十分巨大的潜力。我们要鼓励引导区内产业和服务业进一步融合,推动对外贸易由大进口大出口向高质量出口和进口的转变。在该发展背景之下,对企业与政府都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两者之间必须相互配合,西永综合保税区才能更快地步入系统化的阶段。
一、重庆西永保税港区概况
1.西永综合保税区现状
国际贸易在经济形势大好的环境之下得到了极快地发展,再加上政府全力支持西部开发,将重庆设定为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的重要城市。2010年,在国务院的明确指示之下,西永保税港区开始规划创建,主要分为两大区域,且彼此之间相互共同,建成之后一举成为国内范围最大、政府扶持力度最高、功能最全面的保税港区。其主营业务除了报税加工之外,还涉及到保税物流等,让重庆跻身为中西部第一大加工贸易支撑点。该保税区在政府的支持之下,创设了5个突破点:第一,批准效率最高,从申请到推行,只花费了大约6个月时间;第二,面积最大,该区域的面积达10.3平方公里,位居国内首位;第三,政府支持力度最高,具备各种各样的功能,与上海地区的保税政策相比,该区域所获得的优待更多;第四,经济规模最大,集惠普、富士通、英业达、广达等企业,2年-3年内可创造上千亿价值;第五是模式最新,西永综合保税区是水到渠成、顺势而为的国门资源的服务配套。
2.西永综合保税区的优势
(1)地理交通优势
就重庆的地理位置而言,其位于中部与西部之间的交界点,承接东部,联通西部,与南北部交流紧密,水运发达,参与到全球网络的交互之中,具有极佳的区域优势。
江北国际机场是国内关键性机场之一,其规模在位于国内前列。2015年重庆江北国际机场货物吞吐量达到了31.87万吨,继续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该机场的修建属于市级重要工程,对于打造长江上游重要交通要塞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渝新欧铁路的建成从陆路连接了重庆与欧洲,大大缩短了重庆出口至欧洲的时间和成本,成为了重庆发展对外贸易的关键因素。
现阶段,重庆已拥有3大出海运输路线,其一为西永综合保税区-沙坪坝团结村铁路物流园-深圳盐田港-欧洲重大港口的航海运输方式,用时27天;其二为重庆西永综合保税区-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比利时列日机场,用时约1天;其三为重庆西永综合保税区-沙坪坝团结村铁路物流园-新疆阿拉山口途径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等国,最后抵达杜伊斯堡的渝新欧铁路专线,用时13天。
(2)政策优势
重庆相关部门为推动西永综合保税区的发展,降低了入驻标准,提高各行各业的优质企业入驻积极性,放松公司投资的约束度,降低国外企业入驻的标注,让公司资助模式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重庆海关部门,全面性地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让各级别的环节更加简易话,对于流动的商品执行一线检验,二线检疫的措施,现阶段,海关部门的高效工作,极大地提高了通关效率。
二、重庆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国内经济呈上升趋势,因为政府部门推行西部开发的国家方针,西部地区的经济水平也随之提升。重庆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城市,政策扶持力度大,如一带一路、渝新欧铁路、中新第三个政府合作项目落户重庆以及重庆自由贸易区的建立重庆等都给重庆经济的发展带了积极的影响。
1.GDP增长稳定
据国家统计信息网统计,重庆2012年-2016年的地区生产总值有大幅度的提高,由2012年的11409.6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17558.76亿元,这五年gGDP增速均超过了10%,并且重庆GDP增速已经连续15年超过10%,连续10个季度增速领跑全国,可见重庆的经济发展是十分瞩目的。
2.重庆对外经济贸易
2012年-2016年重庆对外经济贸易也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2012年全年进出口总额达到532.04亿美元,在2014年进出口总额达到954.50亿美元,为历史最大值。2015年和2016年受欧洲欧债危机影响,进出口总额虽然有一定幅度的下滑,但也都超过了600亿美元,,且进口增幅超过了20%,这说明重庆对外经济贸易总体上还是平稳运行。
重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国家优惠政策以及综合保税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西永综合保税区对重庆外贸的影响
1.有利于吸引大量外资企业
内地为了开放高地,所以达到了西永综保区。在“一带一路”政策的推动下,兴建了渝新欧铁路,使得综保区更好的发挥了自身的外贸潜力,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比如英业达等,有180度家,其中有部分公司属于世界五百强,数量高达11家。这些企业的加入,对重庆有重大影响,有利于帮助其建立加工贸易基地,并且让该基地占据着西部首家的地位,进而促使西部经济不断前进。
2.增强出口竞争力
重庆市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来提高公司的竞争力,以此来推动企业走向世界。政府针对西永综合保税区,制定了优惠政策。在保税区范围的公司,享受各项优惠,特别是在进出口方面,免除了税费,这样能够有效地减少公司支出,增强公司优势,以此确保公司在国际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从缩短交易时间方面,政府提供了各项条件,首先具备便捷的出海途径,这样可以让公司在开展工作时,缩短时间,同时也可以减少物流支出,从而全面提升公司竞争力。另外,在西永综合保税区,政府专门设立了海关,这样可以保证企业拥有顺畅的出海途径,区内公司能够更加方便地完成出口合同,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
在提升出口竞争力方面,西永综合保税区具备明显的优势,该优势主要体现在集群效应,从另一个角度说,它属于一种产业空g组织,专为提升竞争力而存在,它既拥有强有力的规模效应,又具备群体竞争优势,跟其他发展形势相比,优势明显。由于吸引了大量企业进驻西永综合保税区,这因此就形成了一个大型产业链,构建起笔记本电脑、智能型手机、液晶面板等多终端体系,极大程度上提升了重庆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大大提高了重庆的出口量。目前,全球生产的笔记本中有一半都是“重庆造”,“重庆造”中一大半出自西永综合保税区。这很大程度上都是集群效应的影响。
3.带动重庆外贸人才的就业
西永综合保税区的地位不容忽视,它作为我国最大的综合保税区,包含多个部分,比如出口加工区等,区内公司参与多项业务,比如出口价格等,这些业务交由专门的人来进行管理,这就是企业人才需求增大,需要聘请多方面专业人员,来完成多样化的外贸工作,比如外贸核算等。总的来说,西永综合保税区特点明显,既面积大,又企业多,同时各项功能齐备,在开展贸易工作时,会扩大企业的人才需求,在这种局势下,能够帮助相关人才顺利就业,还能让有能力的人具备选择空间。
4.改善重庆经济结构
重庆作为我国西部内陆唯一的直辖市,享受多种优惠政策,需要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充分发挥竞争优势,完善经济结构,使其能够跟上经济发展步伐,进而全面提升重庆经济发展水平。
在西永综合保税区成立以前,重庆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众多,但其占GDP的比重却很少,而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人员较少,却贡献了大部分的GDP。要走出这种状况,就需要改善经济结构。西永综合保税港区的建立与优惠的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进驻,可以推动重庆工业的发展。把经济重点转向第二、三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
5.有利于促进国际物流的发展
西永综合保税区从形成开始,就具备明确的分布范围,即重庆及周边地区,保税区在开展进出贸易时,拥有特定的转港地,比如寸滩港等。这样可以确保保税区能够随时随地开展贸易工作,同时还能够更好地完成货物储存工作,从而降低花费。数据显示,2015年1月西永综合保税区进出口总额达到19.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0.2%,不难看出,重庆凭借其保税港区的优惠政策大力扶持进出口贸易,效果十分显著,经重庆保税港区的进出口总额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可以预见,进驻保税港区的外资企业会越来越多,这对于对外贸易、对外物流的发展有着极大的积极影响。
四、存在问题
1.外贸型人才不足
对于重庆来说,如果想全面推动外贸发展,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外贸人才。可是该类人才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经过时间的积累。从当前形势来看,重庆并不具备充足的外贸人才。首先外贸人才的培养过程较曲折,其次,让外贸人才忠诚度难以保障。大多数有专业外贸能力的人更愿意选择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发展。
2.对外商品结构不合理,商品附加值较低
对于商品结构可以这么理解,即在出口总商品中,单个商品所占的比重。我们可以通过商品结构看出这个城市出口商品的分布和行业发展情况。近年来,外贸方式在持续调整。现在,重庆外贸模式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多项贸易共同发展的局面,比如进出口加工贸易等,并且各种贸易关系密切,相互依存。但是,目前的外贸商品还是以一般性的工业产品为主,对高科技的产品比例依旧不高,且现有产品附加值比较低,主要以笔记本等机电加工为主,产品创新力度比较小。
3.外贸市场存在无序竞争和监管漏洞
目前,重庆的对外贸易市场总体是有序的,但依旧存在无序竞争的现象,总有一些投机分子利用价格差异赚取不法收入,特别是无序的价格竞争。另外,各种不正当的行为层出不穷,比如恶性压价等,这样不利于外贸市场的发展。也有利用海关关税政策和监管漏洞,把国内产品进关在出关变成进口产品,赚取高额利润和出口补贴等,这不利于国家的税收和政策的实施。
五、促进重庆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
1.注重外贸专业性人才的培养
专业性强,工作能力突出是外贸人才必要的技能,这就要求企业最好与高校一起来完成对外贸人才的培养和培训。现在,我国外贸人才紧张,其中缺乏最严重的有四类人:(1)营销管理人才,该类人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同时还需要对海外市场极其熟悉,以此为基础,制定完善的营销策略,并且进行深入的落实;(2)商务谈判人才和业务员,该类人不仅需要对于海外市场了如指掌,还需要对外贸程序清晰把握,同时要拥有扩大市场的能力;(3)跟单员和单证员,该类人对于生产进度需要严格要求,同时发挥好监督作用,以此来顺利完成单证制作工作。(4)报关员和报检员,该类人需要清楚地知道报关、报检程序。
培训高技术人才。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是培养高技术人才的有效方式。特别是现代学徒制对于培养员工的企业忠实度也有重要价值。在培养人才方面,外贸企业可以放弃单军作战,选择和高校合作,以此来满足自身人才需求。另外,对于稀缺型人才,企业可以采取特殊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比如从海外引进。
2.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改善商品贸易结构
在提升外贸经济价值方面,完善企业结构发挥了重要作用。出口产品的确定并不是盲目的,而是应该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同时需要对重庆实际状况进行全面分析,以此为基础,开发合适的产品。同时政府通过加大资金支持,让生产新型产品的企业迅速发展起来,通过技术支持,让产品研发到产品推广进一步便捷和快速起来。
3.增强企业在中高端产品上的竞争力
企业既要提高产业发展竞争力,也要提升产品质量,同时还要促进多元化经营,主动处理技术问题。当前重庆出口50%以上都是机电产品(笔记本)。由此可见,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企业如果想长久发展,首先需要提高产品层次,把技术创新作为一种手段,运用到产品中,使产品的技术含量直线上升。
4.加强市场整顿力度
对于市场上的无序竞争行为,政府应该加大打击力度和处置力度,出台一系列稳定市场的法律法规。对于利用海关监管漏洞的行为,首先要严厉打击,其次必须完善监管体系,出台一系列办法与规定,抓根治本才是关键。
六、结语
篇9
论文摘要:会展物流业是对会展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事业,在中国会展物流业方兴未艾,但制约因素也不少。分析制约中国会展物流业发展的诸因素的基础上,继而提出解决方案,试图为中国会展物流业的发展找出适宜的路径。中国会展物流业随着中国会展业的发展而方兴未艾,但仍不能掩盖总体发展上的困难重重。
会展物流即为满足商品展览的特殊需要,将展品这种特殊的商品及时准确地从参展商所在国(地)转移到参展目的地,展览结束后再将展品从展览地运回的过程,包括展览前后的仓储、包装、国内运输、进出口报关和清关、国际运输、展览中的装卸、搬运以及在此过程中的信息流动。会展物流是关系到会展成功开展的重要环节之一,会展业的发展为会展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优质的会展物流服务又促进了会展业的健康稳步发展。中国会展物流业随着中国会展业的发展而方兴未艾,但仍不能掩盖总体发展上的困难重重。
一、阻碍中国会展物流业快速发展的因素
(一)外部因素
1.中国会展业管理水平尚不尽人意。会展物流作为一新兴的物流分支,它的发展与会展业是互动的。中国会展业近几年虽是蓬勃发展,但地方保护、政企不分、缺少跨地区交流之弊也是非常明显的。这种弊端反映到会展物流业则是客户提供的是初级的、低水平的运输、搬运业务,而有实力的物流企业却因为地方保护主义而不能快速成长,严重制约了中国会展物流企业的成熟壮大。
2.价格透明化。由于海运、空运价格的透明化,使得原来在会展运输上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利润与成本平衡倾斜。
3.市场开放度越来越高。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引进很多新产品、新技术,国际展商来展较多,很多外商选择境外“上门”接货方式,环节很多;而且会展业一直推行价格双轨制,内外有别,所以当时针对国外客户的价位基本可以与国际标准接轨,有很可观的利润,但随着国家市场开放度越来越高,很多国际企业在国内设厂、设办事处,国内商也越来越多,许多跨国公司的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移至中国,使得这些公司参展以国内合资公司为主,以降低参展成本,国际展报关量也相对减少。此外,根据WTO有关规定,中国服务贸易开放力度不断加大。从2005年6月1日起,任何法人和自然入公司都可以从事展品报关,国内运输企业原来拥有的报关垄断权被动摇了。
4.运营成本越来越高。在会展物流企业经营流程中,各环节之间的衔接部分,或明或隐地存在着诸多非运输成本的支出环节,海关、防疫、治安等部门的收费让企业避之不及各种手续费繁杂,非运输业务成本居高不下,造成整个行业的利润率下滑。在各种因素的冲击下,展览运输市场原有秩序被打破,运价一跌再跌,企业叫苦不迭,竞争日益激烈,使得行业前景暗淡。
(二)内部因素
1.缺少专业会展物流服务商。目前,中国几乎还没有专业的从事会展业务的物流供应商,国内许多小有名气的物流企业也仅是将会展业务作为自己服务的内容之一。目前,一些展会在解决当地地面的快速运输面还是个缺口,数量不足,有的甚至依靠搬家公司来帮忙。会展方希望能很容易地找到这样一家富有经验的会展物流专业公司,他们不仅提供展品的巡回展出运输及展品的线路往返配送,而且能研究、协调、解决会展物流中的一切问题,能提供全程服务。
2.服务质量及特色都有待提高。快捷准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会展物流业务是参展商对物流公司的基本要求,但在物公司提供会展物流服务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服务质量问题。
3.缺乏专业人才。物流业作为一个年轻的行业,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符合参展商要求的会展物流经理人选更是凤毛麟角。会展物流从业人员不但需要有广博的商贸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物流服务人才一般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学院毕业的新人,二是物流相关专业转向物流服务的人员,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有许多东西要学。而会展物流人才除了掌握一般物流专门知识,具有一般物流技术与管理技能外,还必须对会展业有所了解。
二、中国会展物流业发展的对策
会展物流服务的整体水平直接关系到会展活动的运营效率和参展企业的市场形象,同时它还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参展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及其对参展的信心。总的来说,只有在会展物资流通过程中做到“货畅其流、货逢其时、货适其量”,才能保障会展活动的高效运作,从而促进会展活动在良性轨道上的突进。综上分析,笔者试提出以下对策求教于方家。
(一)政府应加强引导,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现代会展越来越国际化,跨国境的会展物资流通活动越来越频繁
对此应以国家有关行政部门为主导,通过各种有效手段进行组织、引导、协调、管理,可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如出入境政策应更具灵活性;展品临时进口时限应放宽;关税方面更应给予支持。
(二)大力完善会展物流的配套设施
目前,各行各业都要与国际接轨,会展物流也应在配套设施等硬件建设方面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
以停车场为例,必须设置足够容量的停车场,如著名的展览王国——德国的汉诺威展览中心就设有5万个车位的停车场;而我们的会展中心尚不具有如此硬件,其他硬件的情形与此大同小异,尚需完善。
(三)合理定位,打造品牌
会展物流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行业,一个物流企业要在会展物流市场中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把握这个行业的特性,针对客户需求,采用差异化竞争手段,提供高品质的服务。展品种类繁多,不同种类的货物对运输的要求不同,国外老牌展品物流企业都有自己的主营业务,如德国的BTG以运输重大件展品为特长。国内企业应该根据自身优势选准一类或几类展品作为主营方向,努力成为该方向专家,争取成为该方向的名牌企业。在目前的国内展览物流市场,“中展运”、“中远物流”已经打造出一块响当当的专业品牌。
(四)狠抓服务质量,稳定客户群
1.与客户要有充分的沟通。在展前阶段,确定参展后,参展方、组展方和物流三方之间要就货物情况和参展事项进行沟通,其中展品的包装、运输及搬运细节都要提前协调好;在展中及展后阶段,展品的撤展、回运或继续运至其他展览地参展等去向问题要与方及时沟通好,若是国际展会,对于海关监管的产品,还存在报关转关的手续,这些都需要当事者之间充分协调。
2.控制细节。细致的工作要渗透在会展活动的每个环节,对细节进行指标性控制以保证整个会展物流过程高质量完成。具体而言:
(1)包装一定要做到细致入微,要在货物的包装箱上将标签填好,企业名称、展览会的名称、展台号、日期、货物名称等细节都要写清楚。(2)展会中的各个环节都应该安排专人负责,具体事项落实到人。(3)须灵活应对意外情况发生。(4)会展物流作业过程的质量控制也必须着眼于细处,如运输环节的正点运输率、满载率、运力利用率;仓储环节的商品收发正确率、商品完好率、库存商品缺损率、仓储日成本等。
(五)运用多元化的物流手段
在中国,目前广泛运用于物流的运输工具主要有列车、汽车、船舶、飞机以及其他民间运输工具等,这些工具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多元化的会展物流手段。
现代会展物流的发展趋势是根据运送距离、要求和条件的不同,灵活运用多种物流手段的不同组合,采用多式联运的方式,满足客户的差异性需求,以发挥立体物流方式的合力效应。
(六)进行服务创新,提供个性化服务
服务创新是指在会展物流服务中通过对于服务内容、方式、质量等方面的改进和提高,为顾客提供有创新性的物流服务;个性化服务是指通过服务创新等手段为特定顾客提供独特的服务,从而取得竞争优势,保持客户的营销策略。
(七)加强信息化管理,开发完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信息在现代物流中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随着物流组织与管理水平的提高,采用先进的物流组织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已是开展物流的关键,反之,对整个会展物流系统的运作效率会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
篇10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实践教学作者简介:
目前,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彩电、洗衣机、空调器、集装箱等一百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中国是汽车和手机等行业增长最快的市场.它还消耗全世界约1/4的钢铁、一半的水泥和 1/3的石油。中国似乎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世界工厂”。
中国虽是制造大国,但还远远不是制造强国。中国产量虽大,但品种少,技术含量低,其含金量远不及“美国制造”、“日本制造”。目前世界制造业进一步向我国进行战略转移,而且它们大都具有现代制造技术的特点,而我国制造业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素质偏低,尤其是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
据央视2004年8月5日报道,目前,我国数控机床操作技工缺口达60多万人.一些企业开出月薪6000多元都找不到会操作数控机床的人才,好钳工比研究生还难找,年薪16万招不到模具技工。
几年前爆发的“技工荒”,现在已升级成企业“慌”——没有高级工,上百万元的高档机器无法正常运转;没有高级工,订单将眼睁睁地流走;没有高级工,企业就会被对手打垮。“技工荒”对高职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大专层次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比较优势具体地表现为以应用为目的.理论够用,重技能操作,以提升人才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高等职业学院现行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模糊区域,往往与传统本科教育模式趋近,只是简单地将课时缩短.减少理论知识深度,被称为本科院校的“压缩饼干”。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人才竞争市场中.必处于非常被动地位。欲扭转这种不利的局面.需对现行的教育教学模式进行必要改革,凸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本文从国际贸易专业理论与实训课程的整合人手,探寻人才培养比较优势。
一、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为了找到问题的突破口,我们进行了一些调查。调查主要采取问卷和调研外贸企业的形式。其中发出问卷100份,收回100份,去掉4份不符合要求的共96份有效答卷,有效率为96%。问卷的对象是2002级和2003级国际贸易专业的高职学生。调查表明:71%的学生对于专业前景看好,所以报了国际贸易专业;66%的学生更喜欢做出口,而忽略做进口,认为做出口会更赚钱;74%的学生喜欢做外贸而不喜欢做内贸,认为做外贸比较体面,那才是跟国际接轨的;66%的学生希望由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的教师或企业工程师授课: 69%的学生希望教学过程与生产一线紧密结合.经常涉及企业实践;56%的学生希望专业课老师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63%的学生谈到跟本科生同台竞争的时候都显得底气不足,认为他们的学历要高些,底子要好些。
利用课题调研的机会,笔者下到外贸企业进行了充分的调查,企业反馈来的信息是:对学历并没有严格的要求,最主要的是能力,另外,外贸公司的岗位也较多,除业务员外,还有跟单员、晶管员、单证员、财务、统计等;就业务范围来说,也是多管齐下,出口、进口和内贸。例如,笔者调研的其中一家公司——浙江物产国际贸易有限公司,2002年进出口额为32,788万美元,其中出口占5,096万美元,进口却占27,692,万美元,进口额居浙江省外贸行业第一位。累计销售额41.5亿元,显然内贸也占了相当大的一块;对于国际贸易人才的标准是以够用、适度为原则,不招最优秀的,只招最合适的,例如,对于业务员和跟单员的要求往往是不一样的,业务员英语要求较高一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而对于跟单员.要求熟悉工厂管理流程,当然,不管业务员还是跟单员都要求较高的素质,如待人处事的能力、团队精神和吃苦耐劳等。
通过学生和企业两方面反馈过来的信息,我们可以将在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①重理论,轻实践。比较注意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却没有足够重视,没有很好地突出知识的实用性。②重外贸,轻内贸。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一个企业往往是同时面对两个市场,即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采购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和销售全球化是现代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学生普遍认为外贸较内贸更加体面,这种认识是危险的,不利于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其实外贸往往较内贸交货期要求得更高.品质质量更加严格,也更加辛苦。③重出口,轻进口。一般教材大多是以出口合同的缔结、履行为纲进行编写的,很容易使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容易误导学生.认为出口比进口重要。实际上.中国出口的多是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的产品,利润很薄。通过对我国 1978—1998年有关数据资料的实证分析,进口不但能促进我国经济增长,而且其贡献度比出口更大,进口的边际生产力达到1.281,即进口增加1元,会使GDP增加1.281元。①20多年来,我国进口的大部分是急需的生产资料、中间产品、技术含量较高的设备和先进的技术等,其对经济增长作用不可低估。④分散性.各自为政。不同专业课程的老师,往往会过于强调自己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这样不利于学生融合所学的专业知识。
二、整合国际贸易专业理论与实训课程设置,凸显高职国际贸易人才比较优势
“课程整合”的概念是19世纪中期在欧洲工业化大发展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提出是为了克服因为社会分工精细所导致的教育因素发展片面化。理论上,“课程整合”(curriculumintegration)指的是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做系统的考察与操作.即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研究教育教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看.课程整合的本质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成分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的过程。由于课程整合是一个“过程”,所以它的实践形式就是一种教学模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依托和丰富的存在形式。
(一)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构建
李岚清同志多次强调“职业教育只有适应市场、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劳动者就业和再就业,才有旺盛的生命力。”“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新的职业观。在常规教学中,大多以大纲规定的目标为尺度衡量教学效果的好与差,所以“以纲为本”的教育思想一直限制着教育者的思维。“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思想与其相反,站在职业岗位的角度“以岗为纲”,通过对岗位的共性与个性的研究,制定出与岗位专业技能、专业理论、文化素质完全一致的教学纲目,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深受一线岗位欢迎。
借鉴美国职业培训的KAS模式,将目标岗位的职业能力分解为K(knowledge,我们将之扩展为知识与素养)、A(ability,指一般能力)和S(skill,指职业技能)。根据外贸行业一线管理工作岗位的特征,分解如下图。
1.在教学上对KAS三要素的要求是不同的.对知识与素养(K)的要求是理解或了解,对一般能力(A)的要求是掌握,而对职业技能(S)的要求是熟练掌握。
2.正确处理KAS三者关系。从短期看,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主要来自职业技能。但从长期发展看,一般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是毕业生成长的关键能力。因此,必须长短兼顾,正确处理KAS三者的关系。
3.国贸专业主干课程体系设置应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综合职业能力是由基本素质能力、业务能力、协调能力、谈判能力、交际能力、口才能力、应变能力及处理法律纠纷能力合成的。合成过程是通过每一门课程内容教学得以完成的,但课程本身具有缺乏弹性的特征,即课程有自身的学科知识体系且存在时滞性,须将课程的“刚性”尽可能柔性化,增强课程的灵活性:课程的取舍或更新,都要依据职业技能、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来确定。课程整合不是一个简单拼凑过程.而是要从基础和专业课程中寻求其在结构、内容等方面的异同点,严格以职业能力或岗位能力为主线进行整合,遵循各课程间递进式关系,循序渐进地串联起来。
(二)借鉴发达国家的高职教育经验.加大实践性教学比例是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的关键
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已取得显著成绩。北美地区的CBE(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模式——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其特点是以职业能力作为进行教育的基础、培训目标和评价标准,以通过职业分析确定的综合能力作为学习的科目,根据职业能力分析表所列的专项能力从易到难的顺序.安排教学和学习的教育体系和学习计划②。该模式表现出极强的课程调整灵活性。德国著名的“双元制”模式,其核心是以企业为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理论知识在学校学习,而实践性教学在企业完成,是一种典型的校企联合模式。从“双元制”模式经验中可知,实现该模式的关键是有一个实力较强的企业与高等职业学院联合,且最好是著名的或大型企业。原因很简单:该著名企业也是人才需求方,故学生毕业去向明确,在校期间学习针对性强;通过自己企业所培养的学生势必是最了解企业的.可以节省企业新员工与企业之间的磨合成本,缩短新员工见习期.校企双方取得双赢效果。德国“双元制”模式最成功的典范之一是德国西门子技术学院,在该校就读的学生不仅仅有着得天独厚的充分利用西门子公司先进设备进行实践的机会,并且在理论教学上.西门子公司与技术学院之间在教学内容和实训内容方面进行充分协调,使理论知识更贴近实际.这种校企联合办学方式取得巨大的成功。二战后,德国经济腾飞并进人世界前三甲,与其采用“双元制”模式所培养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密不可分。
就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状况.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有一定难度,主要问题是,政府有关高等职业教育相关法规及政策尚未健全,企业界意愿与校方合作办学存在较大难度,有条件进行校企联合办学的高等职业学院为数不多。相比之下.借鉴CBE模式较为可行.也即在课程设置中加大实践性教学比例,同时效仿CBE模式增强课程设置弹性,以此突出高职教育特色。
(三)“四模块”实践教学模式
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实施来实现,课程体系由模块构成。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高职专业教学一般包括认识实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在教学中只有环环相扣、有机结合才能取得最大的教学效益。为更好地实现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目标,我们认为国际贸易专业应配置如下四个模块的实践教学模式:
1.课程认识实习模块,巩固基础知识
课程实习安排在各门专业课程内和学年中的寒暑假,主要是指专业课程内(也包括专业基础课)的实践环节。目的是使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巩固所学过的知识,把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例如:在《国际贸易》这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中,当讲述西方传统自由贸易理论时,可结合当前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欧美是董事会.印度是办公室。中国是世界工厂”,引导学生思考自由贸易理论的局限性。当讲述国际贸易政策,特别是进出口商品政策中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时,为了更好地把理论转化为实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加入WTO前后的关税变化,以“汽车”为例进行分析,说明当前国际经济中“关税壁垒”日益弱化的特征:而非关税壁垒,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收集有关中国企业“反倾销”、“绿色壁垒”等情况的相关数据,分析目前中国企业面临的“非关税壁垒”的现状(也可以当地企业为例进行分析),并尝试提出一些对策。经过这样的训练,理论已经完全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教学,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而且学习厂如何用经济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校内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实习环境
据专业进程表,校内实习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三到五学期,结合专业课的开设而进行。目的是使学生拥有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场所,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研究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可以分为单项实训项目和综合性的实训项目。实训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外贸地理实训:在《外贸地理》课程中,通过地图、模型以及影音资料等掌握国际商品资源分布和地理航线。②外贸单证实训:在《外贸单证与报关实务》课程中,有很多进出口贸易使用的单据.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收集本地企业常用的单据类型提供给学生,使学生得到逼真的效果。同时,尽可能收集本地的案例.这样不仅使学生有亲切感,而且非常实用,能让学生得到很大启发。③综合技能实训:《外贸实训》是集本专业三年的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基本技能、职业素养于一体的综合实训课程。为此,我们利用外贸综合业务实训计算机模拟系统,对毕业班学生进行为期6周的综合训练,其中涵盖了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金融、报关理论与实务等多门课程,通过全套据的制作,让学生掌握了从分析市场环境开始,最后完成市场开拓,同外商建立起业务关系的整个流程。具体以进出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以具体的出口商品交易为背景,针对进出口贸易中业务函电的草拟、出口报价与还价核算、交易条件的磋商、出口合同的订立、出口货物的托运订舱、报验通关、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等主要业务为序进行训练。同时,在实训中要求学生自己通过因特网去实际寻找出口的商品和客户,自己设计产品目录、宣传网页和出口营销方案。通过这样集中的训练,学生对三年的专业知识有了系统的认识,强化了前面学过的知识,又通过这种模拟练兵,培养了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职业能力,使学生既具备上岗就可以较好地上手工作,又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校外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真实战场
对于实习基地笔者认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协议式的,主要是外贸企业或工商企业:另一种是非协议式的,主要是一些政府的职能部门.如海关、检验检疫局、外管局、港务局、国税局等。一方面,我们已经建立几个稳定的协议式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和外贸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既便于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工作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也便于外贸企业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非协议式的实习基地。比如,当《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讲到海洋运输时,可鼓励学生自己参观本地的港口,让学生看到真正的海轮、集装箱、堆场、海关监管地等实物、实地;至于运费和保价,鼓励学生直接找船运公司和保险公司去询价;有关报关和检疫的问题,鼓励学生直接找海关和检验检疫局去咨询等等。
当然,毕业实习和毕业实习论文也可归人这一模块。毕业实习的考核主要依据实习单位的实习鉴定意见及老师的不定期抽查结果加以确定。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六学期进行.由专业老师负责论文的指导、答辩和成绩考核。
4.走出去,请进来,创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走出去,就是走向社会,了解各行各业的发展状况,了解本行业的发展方向,鼓励学生为社会、企业服务,锻炼并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请进来,根据国际贸易专业的特点,采用各种方式请企业领导或职员、管理人员来校作报告或讲课.向学生们介绍世界及国内和省市外贸发展的状况,介绍外贸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求发展的经验,以及外贸企业中青年员工的成长过程等,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更好地了解社会,懂得竞争之激烈,创业之艰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努力培养自己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更是直接聘请外贸企业有经验的从业人员进行授课。这样.使学生在学习中,与社会同步发展,对行业了解非常及时。(见下表)
注释:
①陈冬平.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 [J],国际经贸探索,2001.6,P2—6。②邓泽民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模式的比较与创新研究 [J],职业技术教育,中国人民大学图书资料中心, 2003.1。
参考文献
[1]舒惠芳.高职迥专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职教论坛,2004.7,P51—52。
[2]张桂春,刘彦鹏.试析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生命力在于适需[J],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旧4.2,P28—31。
[3]中国工厂”再审视[J],21世纪经济报道,2004.3.11,9—12版。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海关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