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监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16:37: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信监管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信监管论文

篇1

虽然VOIP的通话质量目前尚无法与传统电话相比,但由于使用者能以远较传统电话低廉的费率拨打长途及国际电话,故伴随着宽带网络的普及,VOIP将成为发展潮流。未来随着技术不断的发展,VOIP的通话质量也将会逐渐接近传统电话服务质量水平,届时将会大大冲击以电路交换(Circuitswitch)技术为主的传统电信经营者。

由于VOIP在未来极有可能成为语音通信的主流,关于VOIP的监管政策成为各国电信监管机构的关注议题。

从国际上看,电信市场发达国家的监管机构多年前已开始注意到VOIP的发展趋势,目前关于VOIP的管制主要有三种监管模式:

第一种模式放松管制型,以欧盟和美国为代表。基于促进新技术和新业务的立场,为不妨碍互联网的发展,欧盟和美国尚未对互联网上提供的VoIP服务(或称网络电话服务)进行直接管制,但都表示将密切注意其发展,必要时将其纳入电信业务管理。

欧盟和美国对VOIP不实行直接管制,是与其电信市场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对美国和欧洲国家来讲,多年来打破垄断、引入竞争后,固话业务市场竞争已较充分,话音业务价格已大为下降,对新进入者而言纯VOIP话音业务的盈利空间不大,用户选择VOIP的原因不仅仅是为了价格。例如,目前在芬兰,固话的包月费仅为10欧元左右,在德国提供VOIP话音服务的经营者为竞争需要只能将资费定为较低的1-1.5欧分/分钟。对原有运营者,如德国电信等由于其对原有网络投资较多,也不愿意马上折旧完全用IP技术替代原有网络。据了解,多数运营商准备2008年后才开始IP网络方面的大规模投资。对于欧盟和美国而言,由于已完成了企业转型和市场转型,其发展VOIP更多是技术驱动,其定位为促进宽带业务发展。

当然,这里说的不直接管制主要是指对许可和价格不管,而对涉及资源和公众利益和安全的还是管的,比如欧盟在号码使用和承担的义务方面对VOIP服务实际上也是分类管理的,2005年6月3日,FCC命令要求基于VOIP提供者提供增强的(Ehanced)911紧急电话服务。这一决定标志着FCC在对VOIP的监管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说明随着VOIP的发展,对其实施一定程度的监管是必要的。当然,现阶段美国还是将VOIP作为区别于传统电话而对待。其在VOIP监管政策的发展动向将会对其他国家的监管政策产生示范效应。

第二种模式是适当管制型,以日本、香港及新加坡为代表,这三个国家/地区的政府分别于1998年至2000年间将VOIP纳入电信业务,采取较为简单的许可方式,并对VOIP进行“轻手管理”。

对于新生的事务,日本等国家采取了较为谨慎的政策选择,将VoIP(至少是部分形式的VoIP业务)视作传统的电话服务进行管制。不过由于这些国家和地区对传统的电话服务的管制也是日益放松,因此对VOIP的监管可谓“轻手监管”。以日本为例,对VoIP业务实施许可证制度,在提供业务前要首先获得日本总务省的许可,提供业务后需定期报告VoIP收入和业务流量;对于VOIP质量,日本也有一定要求。日本的VOIP管制政策不同于欧盟,重要一点就是为日本的宽带用户数量巨大,VOIP服务发展迅速,存在如互联互通、网络和信息安全以及用户权益保护等诸多问题的可能性较大。在日本,有1/10的家庭,即大约490万用户在使用VoIP服务;相形之下,VoIP的用户在法国只有22万,在德国是11万,而在英国不过5万。VOIP市场规模是导致各国监管政策不同的重要因素。因此,日本等国家/地区在VOIP管制上持慎重态度也就可以理解了。

第三种模式是严格管制。代表国家是俄罗斯。该国政府于2005年2月21日立法对IP电话服务提供商实行许可制,要求提供IP电话的公司申请许可证。有关分析认为,俄罗斯这一立法使对所谓的IP电话运营商的许可复杂化,这是政府为保护大的国有公司,限制来自独立的IP电话公司竞争的步骤之一。因为这些独立的运营商已经在蚕食原有运营商尤其是国有的长途电话垄断者OAORostelecom的市场份额。下一步,政府还将通过一系列法规来规范IP运营商与Rostelecom的网络连接。新的法律使独立提供IP服务的运营商很难合法化,还有些运营商可能由此出局,而这些运营商在此前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网络投资,支付了大额税款。俄新的立法的目的是帮助原有运营商,尤其是Rostelecom,因为它正在失去其市场份额,而政府仍希望Rostelecom保持长途电话的高资费以补贴本地电话。

不同国家对VoIP的监管所持有的不同态度反映了不同的监管理念,美国、英国强调鼓励新技术和新业务的发展,而俄罗斯则显得更为保守,维护传统国有运营商的利益,而日本等国则由于本国特殊的市场情况处于中间状态。这也是VoIP发展中新旧两股不同势力相互争夺的缩影。

在中国,目前对于VoIP还没有明确的监管政策,这一方面促使一些公司在政策的空白点中寻找发展空间,开展不同形式的VoIP经营,另一方面也使VoIP的发展处于众多不确定性因素之中,妨碍了其健康发展。

事实上,无论是传统电信运营商还是新兴互联网企业,都在不同程度上经营着VoIP。传统电信运营商如中国电信、中国网通、铁通等运营商都在试验VoIP。铁通希望通过VoIP技术与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竞争,中国电信与中国网通分别掌控南北两张固定电话网络,而双方要想进入对方的经营领地最好的办法也是拓展VOIP服务,因为这样可以避免重新铺设电话网络的成本,解决入户网络垄断的问题。因此,运营商一方面害怕VoIP,对其尽量采取打压的策略;另一方面,面对模糊的监管政策和激烈的市场竞争,运营商又不得不把VOIP服务作为自己的竞争武器。在VOIP市场上,各种互联网新生势力希望在语音市场分得一杯羹,主营电信数据业务的互联网公司有机会进军语音市场。263网络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就将战略重点投放到了“多媒体综合通信新业务”上,就是通过其“E话通”多媒体即时通讯工具,可以实现PC到PC的可视通话功能。在经过一些技术升级后,还可实现PC到固定电话、到手机的通话功能。

按照我国现有立法规定,PCtoPhone和PhonetoPhone属于基础电信业务,不对非基础电信业务运营商开放。而PCtoPC的VoIP服务,对70%以上收入都来自话音业务的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两个运营商来说,将有很大的影响。IP电话的出现已经让运营商的长途业务逐步衰退,VoIP将会对固网运营商产生沉重打击。但作为网络资源的拥有者,电信和网通最终会受到多大程度的影响还有待评估。

不过,VoIP已经显示出了巨大的空白市场和利润空间,VoIP市场也早已暗流汹涌,相应地设备市场也是磨刀霍霍。据统计,国内已有近20家宽带电话机厂商,宽带电话机顶盒、IAD设备等技术保证了可以在宽带网络上实现数据、语音和视频的结合,相关设备的市场规模预计将达上百亿元。不过,VoIP的发展基于传统互联网,VoIP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将是依赖于互联网、计算机的一项应用,而不能通过特殊的终端设备直接使用。这意味着VoIP服务的潜在用户群存在一定的局限,它与计算机和互联网普及率的高低密切相关。所以,尽管在资费等方面深受消费者的青睐,但在保障信息安全和通话的质量等方面仍面临着重重困难,此外,VoIP在投资规模、互联互通、码号资源等方面也存在不确定因素。

篇2

关键词:电子信息时代基层图书馆电子图书室发展

随着电子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各类电子出版物、检索数据库等电子信息资源的大量涌现,以印刷型书刊、文献的流通、阅览为主的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受到巨大的挑战和影响,原有的阅览设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读者多样化的信息需求。为适应图书馆开展电子文献信息、服务的需要,在基层图书馆建立一个集网络、电子出版物于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电子图书室已成为必然趋势。

一、建立电子图书室的必要性分析。

(一)、电子信息的飞速发展导致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借阅业务逐渐萎缩。

电子图书室是指一个特定组织范围内用电子方式存贮图书、期刊的全文内容,为用户提供访问、检索、查询和全文提供服务的信息系统。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电子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人们越来越青睐于在网上查阅资料、搜索信息、阅读文章。电子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让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知天下事,读天下文章。与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相比,电子图书室有着方便、快捷、容量大等等优点。而传统意义上的以印刷型书刊、文献为主的基层图书馆,受到发展规模、场地、环境、服务等要素的制约,已不能吸引多数读者的需求,导致图书馆日益门庭冷落,业务逐渐萎缩。从实际情况看,大多数县级基层图书馆每天来阅览室看书的人寥寥无几,每天来借书的人更是少而又少,有的图书馆年借书量甚至只有百人。作为基层图书馆,基层人民群众精神食粮的汲取之处,其发展现状实是令人担忧。

(二)、电子图书室的建立弥补了图书馆场地不足的缺陷。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商品房、商业区的大规模开发,城市中心土地面积正在急剧缩小。而传统意义上以印刷型书刊、文献为主的藏书方式对图书馆的面积、规模有很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有大面积的藏书室、借书室、阅览室等等,还要有采编室、收发室等相关办公科室。作为基层图书馆,既无权,又无钱,加上很多地方政府对图书馆的发展建设不够重视,因此,很难会在城市中心地段建设正规化、规模化的图书馆。而图书馆如果建在郊区,则又给读者带来很多不便。有些地方的老图书馆,地理位置虽在城市中心,由于建造年代较久,规模、面积都较小,也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电子图书室表现出了它特有的优点,基本上只要求有一个大规模的空间,装上相应的电脑设备,就能满足读者读书、看报、查资料等各项要求了。电子网络藏书容量大,对场地大小无特殊要求,无疑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首选。

(三)、电子图书室弥补了基层图书馆藏书量在逐年减少的问题。

传统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每年都要投入相当一部分的资金去购买新书、报刊、杂志,随着物价的上涨,书籍、报刊、杂志的价格涨幅也很大,原来只需几元甚至几角钱一本的书现在要卖十几元甚至几十元,而政府对图书馆经费的增加远跟不上书本的涨幅,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图书馆的购书能力得不到提高。同时,以印刷版为主的书籍破损快、折旧率高,每年都在大量减少。旧书毁损,新书购买量下降,导致很多基层图书馆的藏书量在逐年减少。而网络化、信息化的电子图书室,不用纸张实物,不存在破损、虫蛀、火烧、雨淋等折旧,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四)、电子图书室迎合了更多读者的需求。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都追求高效、快速,这是电子图书室的又一大明显特征。要查自己想要的资料,传统的图书馆藏书,要花大量的时间在成堆的书刊中找到相应的书本,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去翻看整本书,找到的还只是个别观点或资料,而在电子图书室中,读者只要在电脑的搜索栏中键入相应的关键词,电脑中便会显示出与之相关的所有信息、资料内容,大大节省了读者搜索查找的时间,同时,各种相关观点、信息、资料给了读者更多选择的空间,从而迎合了更多读者的需求。

二、建立电子图书室存在的困难。

(一)、财政对基层图书馆的投入不足,导致发展基金短缺。由于公共图书馆是非营利性的公益机构,它的运营经费统一由基层财政拨款,而稍有财力的地方政府往往把钱投在了工业项目、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教育等事业,又因图书文化事业一直未被列入关系民计民生的问题之列,所以基层政府对此的投入相当有限,所拨之款只够维持图书馆的基本运营,严重制约了其发展空间。而电子图书室的建立,前期必须要有一笔大的资金投入用以购买电脑设备、安装网络设施,这对资金问题是一个挑战。

(三)、工作人员不能完全胜任电子信息时代的工作需求。

基层图书馆工作人员不能完全胜任电子信息时代的工作需求的主要原因有:1、基层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普遍存在着年龄结构较大,基础学历较低的特点,导致他们接受现代化的电子设备的能力相对较弱。2、传统的借阅方式都是简单的手工操作,编个号、登个记,简单机械,易懂易学易做,与现代化、高科技的电脑操作截然不同。3、因工作性质、资金不足等原因,基层图书馆工作人员几乎没有机会参加任何业务培训,更谈不上对他们进行还未在基层图书馆开设的电子图书室的专业电脑培训了。

三、建立电子图书室的对策分析。

(一)、争取政府的首期资金投入。

建立电子图书室要购买一批电脑设备,相应的配件设施,网络布局,还要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所以首期投入需要的资金较多。但从长远角度出发,电子图书室的设立在资金投入方面要比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少很多,因为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每年都要花相当一部分资金去购买新书、报刊、杂志等,而电子图书室节约出了购书的资金,只需投入少量的基本维护费用。基层公共图书馆是非营利性组织,是基层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汲取之处,应向相关部门反映建设好基层图书馆的重要性,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同时,向有关部门说明设立电子图书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从长远上看对资金投入的节约度,争取政府财政的资金支持。

(二)、加强对工作人员相关业务的培训。

图书馆作为集文化、教育、宣传、信息传播、服务于一体的社会公益机构,工作人中自身的道德文化素质对图书馆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特别是建立电子图书室,对工作人员所具备的能力要求更高,计算机作为现代电子图书室中的一个基本工具,必须人人懂,个个精,而这些现代化的电脑知识不是依靠工作人员自身的学习就能够掌握的,要通过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的专业培训才能完成。作为单位,应该为工作人员的电脑业务培训提供资金、师资、场地等各方面的支持,为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提供各种保障,主观配合客观,提升基层图书馆的档次,更好地为基层人民群众服务。

参考文献:

1、李霞:论信息时代图书馆的继续教育,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1(6)。

篇3

关键词:电力通信;检修;管理方法

1.目前电力通信检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电力通信网点具有分布广、设备种类繁多、业务繁重等特性,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对电力通信的传输设备和光缆运行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目前发展现状而言,我国电力通信设备目前最常用的检修方法为计划检修,也就是预设检修周期对整个设备进行全方位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检修周期制定主要依据是管理人员主观推测,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1]。经常发生电力通信设备过度检修或者检修不足的问题,不但严重浪费了资源,而且很多电力通信设备的故障隐患没有得到有效消除,使得电力通信设备稳定性和可靠性明显不足,需发展专业化状态检修,才能满足实际需求。

电力通信的专业和电力设备运行有很大不同,这就决定了专业状态检修管理模式必然和传统电力一二次设备状态检修管理模式存在较大差异。

2、电力通信设备状态检修分析及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结果表明,电力通信企业在持续稳定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各类风险,需要检修角度出发来对风险和设备运行状态的对应关系进行深入分析。目前先进的电力通信设备状态检修方法为“五步循环改进法”具体如下:

第一,定义。电力企业要组建电力通信检修专业人员,从管理和技术两个方面入手,来确定电力通信检修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检修的目标和检修的流程,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状态检修管理制度。

第二,评估。通信专业对可能获得的有效数据进行归类,包括:设备常见故障历史数据、各系统网管数据、环境监控数据等,然后在通过一系列方式方法来评估各项检修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第三,分析。通过逻辑分析法和观察法等方法,对评估完成的数据和导致安全事故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确认二者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再结合电力通信运行实际情况,来分析如何通过状态检修来逐步消除各类安全风险,确保电力通信可以持续稳定性的运行。

第四,优选。编制3~5个可供选择的状态检修方案,然后通过相应的讨论选择出最佳的电力通信检测方案,并落实到实际检修过程中。

第五,改进。根据制定的检修方案来确定控制标准,并在具体实践工作中,及时解决发生的各种问题和情况,并进行及时调整,促使各项工作能落实到实处。避免在实践过程中导致预期设计标准和实际检修发生较大的误差,此种全新的状态检修管理模式的关键在于,如何对安全风险和电力通信设备运行状态内在联系的逻辑分析和对检修过程的控制和修正。通常情况下,电力通信检修设备管理的对象是安全风险和设备状态。通过一系列风险分析和状态评估,就可以为电力通信设备的检修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依据。

3、建立功能层次型及高效的运维管理方式

就传统电力通信的运维管理方式而言,无论是技术和设备的应用还是管理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严重的缺陷,难以满足信息化时代对电力通信持续、稳定运行的需求。而且在大数据和云计算的背景下,传统电力通信运维管理方式和所应用的技术以及设备,都已经难以满足生产和服务的实际需求[2]。急需提升电力通信运维管理水平,才能满足我国目前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具体需求。

目前电力通信运维的组织结构设置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根据电力通信网络专业的不同来进行划分,从而形成不同的運维管理部门,通过分工协作的方式提高电力通信管理水平;另一类是根据功能层次的不同来划分,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包括:现场维护层、管理层、网络维护层。就我国目前电力通信发展现状而言,按照工程层次的划分类型,更加符合当前电力通信网络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实际应用中,效果也比较好,值得大范围推广应用。

为有效提升电力通信运维管理水平,要积极融入信息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通信技术等高精尖的技术。此类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电力通信企业的发展体制、经营方式、运维管理方式等产生了严重影响。调查研究表明,截止2017年底我国电力通信企业技术、体制、设备管理、状态检修方式的发展,基本上满足了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需求。但全新的电力通信运维管理模式,是从传统电力通信运维管理体系上发展而来的,还有很多内容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探索[3]。

全新的电力通信运维管理体系主要分为两个部门,一个运维部门,其主要任务是对整个电力系统中电力通信设备进行全方位维护和管理,确保电力通信网络可以正常运行,具体工作内容包括:定期对系统中的电力通信设备上进行巡查、对系统中出现故障的通信设备进行科学合理维修、根据维护保养的方式进行定期维护保养。另一个是管理职能部门,其主要职能是通过一系列法方式方法来实现网管操作和通信调度,从而实现对整运维体系的管理,确保整个系统都能持续稳定的运行。

4、电力通信运维管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4.1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高素质的运维管理从业人员是保证各项工作可以顺利开展的关键,因此,需要定期开展学习和培训,积极掌握各个领域的全新信息,才能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比如:电力通信网络管理操作人员,要熟悉多种设备的操作规程,并根据相应的规范和标准开展相关作业。而运维人员则要准确掌握各种设备运行方式,并具有处理常见故障的能力,才能最大限度上提升电力通信运维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4.2加强管理层的管理能力

新运维管理方式需要各种信息技术和新设备的支持,在实际管理中要合理应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监控技术等高精尖的新型技术。从而实现管理信息、资源数据精确测量和大量资源共享,从而实现整个电力通信网络的全面、精确、动态管理和控制。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结合理论实践, 深入分析了电力通信检修及管理方式,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化电网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趋势。我国电力通信检修方法和运维管理方式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发展至今已经成为电力通信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需要积极改变传统观念,并融入全新的方法和技术才能满足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谭成军. 电力通信运营工程维修管理风险评估分析[j].科技风, 2017(21):157-157.

篇4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心理健康问题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2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了酒店管理专业,这是一个实践性强、应用性大的学科,要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就必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酒店实习是这一工作的重点与中心。为了使学生在毕业以后能够很快适应工作岗位,胜任岗位要求,高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都会安排半年的顶岗实习,时间一般安排在学生临近毕业的一学期。实习的岗位主要有酒店前厅、客房、餐饮等部门的服务人员以及人力资源部、办公室等部门的文员岗位。但在实际中,学生在酒店实习期间遇到了不少的困难,除了个别同学是因为身体的原因,如劳动强度过大,学生身体素质差,出现疲劳、水土不服、拉肚子等外,大多数是属于心里的问题,如果学生对实习不满意就会导致有消极怠工的情绪,甚至有的学生会中途中断实习。

本文首先总结酒店实习生在实习期间所出现的心理状况的种种表现,然后针对实习生心理状况的表现分析造成该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了解决酒店实习生心理状况的具体措施。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习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表现

(一) 实习前准备阶段的心理冲突

准备阶段是指酒店实习生在校期间,已经知道即将到来的实习的具体时间。在这个时间内,学生的心理波动极易产生。主要原因是在实习前每个实习生都面临着选择实习地区以及实习单位的问题,而且可能与自己的生活环境差异会比较大,并且大部分酒店要进行网络或现场的面试,以便挑选适合自己酒店岗位需求的学生,他们在面试时更多的是从学生的外部条件来选择合适的实习生,这就导致不能如愿的学生从一开始便对实习产生抵触情绪;另一方面,有些学生对学校安排的实习意义了解得并不是很清楚,实习的目的不够明确,一旦实习不能如愿以偿,心理落差就大。

(二)职业认知适应期

职业认知适应期是指实习生已经被酒店录用,紧接着按照酒店的安排进行上岗前统一培训、酒店根据实习生的自身条件、培训的结果与酒店岗位的需求给实习生安排岗位,以及实习生初上岗实习的这一时间段。在职业认知适应期,因为实习生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对一切都感觉到陌生、好奇,心里既担心又期盼,担心的是自己能不能适应这一环境,能不能顺利的完成实习,期盼的是希望实习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希望在新的环境里大有作为。这一时期一般要持续20天左右。

在这一阶段,学生面临的首先是角色上的冲突。在学校时,学生的身份很单纯,面对的除了同学就是老师,学生对学生角色已经非常的熟悉,十几年的学校生活使每个人都养成了特有的学习习惯和生活方式。一进入实习单位,首先面临的是角色的转变,由一名学生转换为酒店员工,另外,实习生还要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上级、同事,同事中有老员工,还有新员工,有些甚至是自己朝夕相处的同学,这一切新的变化都会让实习生措手不及。第二是酒店的性质所决定的。酒店是企业,企业要盈利,因此酒店会根据岗位的需求和实习生的外形,如身高、长相来分配岗位,这样就容易使学生觉得不公平,尤其是对于外形条件一般而在校时学习优秀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沉重的打击,甚至会使实习生产生离开实习单位的想法。第三,不少酒店把实习生当作难得的人力而不是人才,安排的工作量大、任务重、时间长,对于承受力较低的学生而言,情绪会比较激动,甚至采取逃避和消极工作的态度。

(三)技能熟练波动期

技能熟练波动期是指学生在经历了职业认知适应期后,对自己目前所从事的岗位已经熟悉,与周围的环境也能够和平共处。这个阶段一般会持续2个月左右。这个时期,表面上看起来风平浪静,实际上是暗流涌动。首先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后,大部分学生对工作的新鲜感慢慢消退,希望多接触其他岗位,能够轮岗。对于酒店而言,实习生的实习时间就是很短的,轮岗要付出人力物力以及时间,是很不经济的。当学生的要求无法满足时,就会大大降低工作热情。

(四)心理稳定成熟期

这一时期,实习生超越了生理和心理上的极限而进入了心理稳定成熟期。这一时期是整个实习阶段非常重要的一段,实习能否圆满完成,实习效果如何,这一阶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时学生对实习环境已经非常熟悉,各种人际关系也趋于稳定。随着对各自实习岗位的熟悉,实习生容易出现自满情绪,在工作中也不像刚进入酒店时那么小心翼翼,谦虚谨慎,工作时会出现敷衍的现象,甚至有的同学会出现请假、迟到、以及旷工事件。这一阶段,学校的指导老师和酒店的相关管理人员要提高警惕,指导老师要及时与酒店联系,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以及工作情况,可能的话要深入到实习单位,召开座谈会,与实习生面对面交流,及时解决学生在实习期间遇到的各种问题。酒店的管理人员这时期更要多地从生活上关心实习生,了解实习生真实的想法,学校和酒店要正确引导学生,让实习生对实习进行思考,不断增强实习的自觉性。

(五)情绪倦怠浮躁期

情绪倦怠浮躁期指实习生结束酒店实习而返回到学校重新学习后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实习生结束了酒店实习,完成了从学校到职场的过度,经历过实习的学生,对自己今后所要从事的工作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这时候就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一种是觉得自己不适合在酒店这一服务行业工作,毕业后想转行干别的,但是很盲目,又不知道能做什么。于是直接表现在学习态度上,就是对专业知识的漠视;另外一种是认可自己所学的专业,想毕业后继续在酒店工作,但经历过酒店实习后不想在酒店的基层服务岗,想进入酒店的管理岗,但由于酒店竞争比较激烈,尤其是管理岗位很看重员工的实践经验,对于只实习过半年的实习生来说,管理岗位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这就容易使实习生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两难境地。

二、造成酒店实习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本人对实习的认识有偏颇

1.实习生对酒店业认识不够。在校期间,学生接受的都是对高星级酒店的学习,所以在选择实习单位时自认为星级越高会越好,但他们缺乏对高星级酒店的具体了解,殊不知酒店星级越高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也越高,光鲜亮丽的外表下有着更加严格的规章制度。所以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后,无法适应高强度的酒店工作,心理落差就会更大。

2.实习生心理抗挫能力较差。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关爱,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不太吻合。在实习时他们对自己的酒店员工角色认识不够,工作出现问题时希望酒店能够像家长和老师那样理解他们,宽容他们;其次是心浮气躁,不能踏踏实实的工作。好多学生认为,自己是一名大学生,接受了大学教育,又学习了专业知识,理应在管理岗位上工作,不愿做基层服务员。

3.不同实习单位的实习生会进行交流。工作之余,实习生之间通常会联系,就实习单位的伙食、住宿条件、待遇、实习岗位、人际关系等问题会进行交流,一旦得知自己的各方面都不如其他同学时,就会出现心里的不平衡,出现对实习的不满情绪,从而影响工作的积极性。

(二)学校方面的原因

1.学校介绍不够导致学生对实习作用认识不清。学校有完整的实习计划,实习计划的设计也比较合理,得到了大部分用人单位的肯定。因为学生对实习计划不够了解,导致他们不清楚实习与整体教学的关系,从而影响到对实习的正确认识。

2.培训教育及时但不够全面。学校会通过公示实习单位信息、企业推介会等形式进行实习培训,并且会召开实习说明会,但在校期间大多数学校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够重视,对学生的思想了解不够深刻,尤其是学生在人际关系的处理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一旦进入实习场所,面临复杂的环境,他们会感觉到手足无措,有恐惧的心理。

3.学校和酒店的双重管理有待于完善。学生实习时,虽然有实习指导教师专门负责学生的实习工作,但很多实习指导老师同时身兼几职,平时与学生的联系主要通过QQ或电话,不能面对面地与学生沟通,更没有配备专业心理辅导老师进行跟踪。实习生一旦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复杂,情绪就容易激动,因此在实习期间要加强心理疏导。

(三) 酒店方面的原因

酒店是企业,要盈利,但由于酒店目前面临的好多问题,如工作辛苦、待遇低,尤其是目前我国的好多酒店不能解决员工的养老问题,所以酒店是目前人员流动很高的一个行业,平均人员流动率在30%以上,所以酒店实习生已成为酒店员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不断扩大的群体。由于实习生在酒店实习时间短,一般酒店不会把实习生当做储备人才来培养,而实习生希望在实习期间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不同的岗位,两者之间的需求有矛盾,从而影响实习积极性。

三、酒店实习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 做好实习前的心理预防工作

1.心理健康教育应得到重视。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应贯穿学校生活的始终。在校期间,学校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机会,通过各种社会实践和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要安排心理健康指导老师,随时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2.专业意识教育要贯穿始终。任课教师应该在平时教学中就穿插对酒店行业的介绍,全面开辟和精心推进酒店“职业经理人”教育,引导学生学会面对酒店中的一些负面现象,理性判断和应对。

(二)做好实习期间的心理干预工作

学生在实习期间,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有专人能真正了解并关心实习生的心理状况,能及时跟踪实习生,一旦发现问题,就能及时处理和解决,可避免问题向严重化发展。另外学校要有专人定期和酒店联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工作情况,防患于未然。

(三)做好实习结束之后的心理跟踪工作

1.实习中典型案例的总结。现在大多数学校都要求学生写实习周志或实习日志。实习周志或实习日志是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生活、工作的真实记录,不能流于形式。学生实习结束后,实习指导教师从中抽取典型的事例汇编成册,供学生交流或即将实习的学生学习,有利于即将毕业的学生毕业后顺利进入社会,对下届的实习生也有好处。

篇5

论文摘要:电信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随着我国通信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国家成立了专门的电信管理机构、制定了相关的管理条例对其进行管理。文章分析了我国电信市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为电信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通信事业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基础设施之一,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通信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通信市场由建立到逐步完善,为电信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1 对我国目前通信市场管理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不断的完善,通信事业获得巨大的进步,电信市场繁荣发展,欣欣向荣,但是通信市场的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1.1 法制建设

1.1.1 没有正式的电信法

随着我国通信事业的发展,为了强化对通信市场的管理,国务院颁布了“电信条例”,对通信市场进行规范。但是这仅仅是一个条例,与专门的电信法还有很大的差距。放眼世界,按照惯例,各个国家在进行通信市场管理以及推行电信改革之前先立法,然后以法律为准绳开展后续的工作。而我国的电信立法严重落后通信体制改革,不能满足通信市场管理的要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如果没有一部电信法就无法对多元化的通信市场进行规范。

1.1.2 地方法规混乱

我国地方也制定了一些通信行业法规,但是存在着法律地位低、权威性差、有些法规本身就带有地方保护主义的倾向,不利于通信市场惯例的透明化和公开化。

1.2 通信管理局在地方的定位不明确

地方通信管理局在试运行期间,比较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是定位不明确。由于定位不清,职责不明,导致与地方上的关系不好处理,出现了一些混乱。

1.2.1 与省政府机构的关系

第一,与省信息产业厅的关系。国家相关文件规定,已经建立信息产业厅的省,通信管理局可加挂省信息产业厅,对这条规定的理解出现了歧义。一些省的信息产业厅认为通信管理局是其下属单位,由信息产业厅行使对通信市场的管理。但是通信管理局的想法恰恰相反,他们认为信息产业厅不应该管理通信市场,该职能应该由通信管理局执行。为了维护通信的全程全网,只有通信管理局才能承担当地通信行业的监管。如果把省里的通信监管的一部分职能交给通信管理局,就会出现交叉监管,企业无所适从,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通信市场的健康成才。

第二,与其它部门的关系。这些部门有工商、物价、技术监督部门等,它们的职能与市场管理比较密切。在通信市场管理的过度时期,一些领域出现了管理的真空,相关部门乘虚而入,造成政出多门等问题。

1.2.2 地方监管混乱

第一,企业不服。政企分开后,一些通信企业认为自己已经成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可以自立自主的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政府不应该插手其事务。这导致通信管理局在市场管理的过程中,行使对企业有好处的职能,会得到企业的支持,如果没有好处就会被消极执行。

第二,项目难控制。各单位自己上项目,如广电、计委、省政府都能自己立项目,建自己的通信工程,一般都不经过通信管理局,重复建设多;通信项目的建设程序、招投标不规范,真正具有一级、二级及三级设计施工资质的单位并不多,但上项目比较多,难以保证对通信工程建设质量的监管;开放性的业务越来越多,投资主体多元化,许多业务的经营是由投资公司投的资,监管起来有一定难度。

1.2.3 管理人员的组成

当前国内通信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大部分都是原来邮政部门转过来的,因此存在结构单一的问题。单一的人员结构和原来的工作单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样的好处是对通信行业比较熟悉,不需要经过岗前培训就可以上岗工作,业务熟练。缺点是人员结构单一,各个工作人员无法在专业领域上形成互补效应。企业中所有的人员的知识结构大量存在重复,缺乏具有相应法律知识以及经济管理知识的人才,不利于管理机构职能的有效行使,对通信市场的管理缺乏效率。

2 加强通信市场管理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2.1 把握好市场准入 维持企业良性竞争

通过科学的市场准入机制,严格控制进入通信市场领域的企业的数量以及质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度竞争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但是由于通信行业的特殊性以及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容易造成恶性竞争,使同企业无法发展壮大,形成规模效益,最终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得不偿失的。当前在市场准入上注意以下的问题和倾向:

第一,制定详尽的通信行业市场准入标准规范,使企业在进入通信市场时必须在投资、网络结构、网络技术、网间互联、财务成本管理、法律制度上满足准入规范,使从事同一服务的企业具有可比性。

第二,提供市话服务的企业应该禁止同时将语音业务、上网业务与市话业务进行捆绑经营,防止市场竞争的不公平。

第三,解决不同长途运营商有或没有长途接入号的差别,体现公平的原则。

2.2 互联互通 提高企业生存能力

互联互通的实质就是要求原来占市场主导地位的通信运营企业为得到许可具有电信业务的竞争对手提供互相连接的方便,使任一用户通过网上互联与另一端的用户实现无阻碍的通信服务。由于国内竞争刚刚开始,“电信条例”刚刚出台,人为阻止互联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强对电信网与接入的各类网互联互通的管理,保持中国电信网安全有序运营,维护电信企业和用户的合法权益。

2.3 有效利用资源 提高企业服务质量

按照“条例”的规定,电信部门管制的通信资源依然沿袭了以前的范围,即无线电频率资源,码号资源和卫星轨道资源。省通信管理局应在信息产业部指导下,建立符合当地实际、有效的资源申报制度和动态的科学管理体系,并按标准收取资源占用费。当前在资源管理中的热点是本地网内的区县用户不同运营企业的特服号和缩位拨号存在差别,消费者有意见,影响使用缩位拨号的非主导电信运营企业在区县业务的发展。

2.4 加强对因特网的监管 减少企业纠纷

随着因特网在我国的迅猛发展,当前应加强对因特网的监管,目前应尽快出台相关的包括对信息内容、知识产权,网络互连等方面的监管条例。

首先是建立保护个人隐私权、知识产权等一系列相关的法规。各国正在合作制定相关的政策条款,以使电信市场有序竞争,我们也要参与这一进程。其次,欧美等发达国家正在努力将因特网电话排除在现有电信法规以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也会遇到这类问题。在因特网接入上,据所了解到的国外的情况,企业之间经常发生纠纷,需要管制机构出面协调。我国目前将因特网电话列入基础电信业务,为了避免我国以后遇到此类麻烦,我国的电信业务分类目录应该考虑这个问题。

3 总结

当前我国的通信市场机制、技术、业务等全面转型的时期,即正在从单一的规模发展模式向开放型、多元化、全方位模式发展,加强对通信市场的管理为企业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企业最终做大做强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常修泽.现代企业创新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篇6

论文摘要:日本加入WTO后,电信产业规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积累了成功经验。当前,我国电信产业的改革和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研究和借鉴日本电信产业规制改革的经验,对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电信产业规制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应尽快出台电信法,建立新型独立的电信产业规制机构,引入信息产业基金和建立普遍服务基金,适当地运用不对称规制和综合运用技术、经济、法律等多重手段加强互联互通的监管。

在经济发展和信息化的推动下,日本的电信产业发展迅猛,拥有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电信市场和世界电信业排名第一的日本电报电话公司(NTT)。在发达国家中,日本的电信产业是发展最好的,这与其电信规制改革所取得的进展密不可分。日本电信业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不仅强化了其国内竞争态势、增强了其国际竞争力,而且保护了日本消费者利益。通过法律、经济、技术等多种手段和方法,其日本电信产业规制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当前,我国电信产业的改革和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研究和借鉴日本电信产业规制改革的经验,对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电信产业规制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日本电信业规制主要特征

纵观日本电信规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政府垄断和严格管制阶段、民营化和开放市场阶段、重组NTT和放松市场管制阶段以及现代的日本电信规制阶段。日本电信规制改革的每一步都是伴随着法律的改进而进行的,日本政府始终本着壮大民族电信企业、增强电信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引入新的不对称管制政策、建立电信争端解决委员会、发展批发电信服务、确保普遍服务的提供等一系列的规制改革措施,奠定了日本作为世界电信强国之一的规制基础。日本电信产业规制的主要特征有:

(一)分类管制

日本在电信管制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对电信运营商根据其是否拥有通信设施进行分类管制,自己建有通信设施提供电信业务的经营者为第一类电信运营商;其他的运营商是第二类电信运营商。

在电信运营商市场准入管制政策上,日本政府对第一类电信运营商采取了许可制度,而对第二类电信运营商则采取了较为宽松的政策(登记和通报制),从而有效地避免了非效率的市场进入。同时,随着电信技术的进步和电信与计算机、CATV技术的融合,以往的电信业务分类变得越来越模糊,新的分类越来越难以建立。这种分类规制的优点是避免了按电信业务进行分类管制所带来的矛盾,比美国按基本业务、高级业务对运营商进行分类管制更具有前瞻性。一些国家和地区如韩国、台湾等均采取了日本的管制模式。当然,任何一种模式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日本管制模式的不足之处表现在:(1)这种分类管制排除了第一类电信运营商通过租用其他第一类电信运营商的网络经营业务的可能,对新进入者不能不说是一种拓展市场的障碍;(2)无论新老运营商,只要属于第一类的运营商,在市场进入、退出和资费上都采用相同的管制,不利于竞争者的成长。但遗憾的是日本政府虽然在法律上避免了按电信业务分类带来的缺陷,但在事实上仍执行了按电信业务分类开放市场的政策,使改革应有的效果打了折扣。

(二)建立以NTT为主导和多家运营商相互竞争的市场结构

日本电信规制最终是以防止竞争非效率为宗旨的。日本电信业在引入竞争后,NTT作为特殊的公司在《NTT法》的约束下运行,但政府通过规制制度的设计从侧面来保护NTT的主导运营商的地位和利益,使NTT开展有效率的经营。这种制度的设计直到1997年日本签订WTO基础电信协议承诺开放市场之后才被打破。正因为日本的这种制度设计才造就了世界上最强的电信企业NTT。但是,从另一方面看,日本政府也通过不对称规制和相关的资费管制,寻求新老运营商间利益的平衡,使新的电信运营商也得到快速发展,日本电信运营商从1995年到2001年间就净增了1170家。这种以NTT为主导和多家运营商相互竞争的市场结构关系可以轻易的避免日本电信业出现恶性竞争和过度竞争。

(三)电信运营商预选系统(“MYLINE”)

在没有引入电信运营商预选系统之前,电信用户要想选用NTT以外的电信运营商的话,必须先拨打运营商进入识别码才能接受该运营商提供的服务,这样使用起来比较麻烦,也不利于促进运营商间的公平竞争。到2001年5月,正式引入了电信运营商预选系统。只要你在该系统中注册了你所选择的电话公司,就能自动地去选择你已注册的运营商。即使你注册了A运营商,你仍然可以通过先拨打你想选择的其它运营商的接入识别码以选择该运营商提供的服务。并且如果你的电话装有一个特殊功能装置(LCR)①的话,你的电话将会自动的选择费用最低的电话公司,即使你注册了另一家运营商。该措施的优点表现在:(1)有利于运营商间公平、良性的竞争;(2)实现消费者福利的最大化;(3)降低了政府对互联互通管制的难度,管制成本在长期来看是下降的。

(四)资费规制

日本电信资费规制的法律是《电信事业法》,对不同类型的运营商施行不同的管制政策。1998年以前,第一类运营商的资费设定必须得到邮政省的许可才能实施。1998年5月修改电信事业法之后,对电信资费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对第一类运营商引入了新的资费体系:(1)改许可制为通报制。当制定或修正电信服务用户资费时,第一类电信运营商变更其资费之前应事先通报邮电省,且应在新资费生效前一星期让消费大众知道。运营商通报邮电省的项目包括:新资费计划、实施日期、资费变更的理由以及应用范围及期限(若有限制时)。(2)保留邮政省命令改变资费的权利。当遇到以下情况时,邮政省有权命令运营商改变资费:如资费的计算方法不适当也不清楚;资费设定对某些特别群体有不公平的优待或歧视的现象;现行的资费设定可能引起运营商间不正当的竞争并且被认为是极为不合理、损害用户利益的。(3)引入收集意见和建议的机制。终端用户和竞争供应商可以就服务收费、服务条件或其他的事项向邮政省提出意见和建议。(4)引入价格上限管制。为了保证消费者利益,促进电信服务供应商在本地市场上就电话、IS-DN和出租指定线路及通信设施规定标准的收费指数,实行价格上限管制,引入了“资费指数”的管制方法。通过这一系列的资费改革,日本电信资费得到了大幅度的降低。

(五)电信事业争端解决委员会

随着电信规制的放松和竞争的加剧,电信运营商间互联互通的争端在不断增加,便出现了快速有效的解决这些争端的强烈需要,最终在2001年6月,通过了建立电信事业争端解决委员会的法案。2001年11月30日,日本电信事业争端解决委员会正式成立,该委员会是一个独立于总务省(掌管许可和批准权)的部门,由5位委员组成,委员们由总务省任命并经参众两院同意,秘书处对委员会负责并协助委员会实施行动。该委员会的运作包括:(1)协调和仲裁。(2)咨询和报告。总务省在作出管理决定时,该委员提供咨询并阐述事态向总务省呈送报告。(3)建议。该委员会根据解决争端而获得的信息可向总务省提出建立新的竞争规则的建议。该委员会的成立有利于缓解政府、运营商和消费者三者两两间的矛盾和冲突,维护竞争秩序;更有利于电信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六)电信风险事业基金

1998年5月,日本建立了电信风险事业基金,基金来自公共和私人两个部门,主要目的是为新进入者提供资金帮助、提升公共服务、并充分利用私人资金资源。为了向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提供资金支持,当时日本的电信改进组织(TelecommunicationAdvancementOrganizationinJapan即TAO)向该基金投资了10亿日圆,帮助该基金为进行领先技术的创新研究和开发的企业提供风险资金,为通信广播事业的高度化提供财力支撑。但是获得该基金资助的企业必须具备如下条件之一:(1)企业必须是新建立的;(2)从建立到现在5年内拥有10亿日圆左右的资本(第一类电信运营商则必须拥有15亿日圆左右的资本)。只有满足这两个条件之一,新的企业才能获得来自这项资金的投资,且每个企业的投资的上限是2亿日圆或不超过总资本的30%。通过该基金的实施,日本迅速地培养了较多的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促进经营效率的提高。

(七)普遍服务规制

早在1994年日本就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小组,研究多媒体时代普遍服务的费率问题,并于1996年提出了终期报告。报告提出了在多媒体时代用普遍服务基金制度支撑普遍服务。终期报告将普遍服务分为两大类:多媒体接入服务和多媒体服务。前者涵盖了宽带网业务和网络功能服务。接入业务由电话运营商提供,其它普遍服务和多媒体业务分类包括多项应用服务,如远程医疗、远程教育,许多地区已将这些列入地区信息计划中。传统的做法是:政府的各个部门提出他们的信息计划与其它部门竞争,他们向地方政府展示他们的总体计划。地方政府如果获得成功,中央政府会肯定其做法,并减低税收,给予低息贷款以建设电信基础设施。在2002年3月,总务省(MPHPT)向电信委员会提交了一份关于引入普遍服务基金的内阁法案,适用该项法案的电信服务范围包括固定电话、公用电话和紧急消息。通过对不经济的业务的交叉补贴来实施,通过获利领域来补偿不获利的领域,以保证亏损的部分能够获得补贴。该基金机制在2002年6月有效实施。

二、对我国电信规制改革的几点思考

当前,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电信产业正在下大力进行规制改革,上述日本电信产业规制改革的情况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借鉴。下面结合我国国情,对我国电信产业规制改革提出以下设想和建议。

(一)电信法须尽快谨慎出台

如上所述,日本每一步电信改革都是依据法律进行,并根据时展、技术进步和WTO的规则及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先后对其法律作过多次修改和完善,为电信成功改革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相比之下,我国的电信发展长期以来都是在一些所谓的“条例”、“规定”、“办法”等指导和约束下进行,缺乏法律的有效性,目前已日渐暴露其缺陷。例如,中国联通在发展初期,其赖以生存的资金来源是一种叫做“中中外”的融资方式,即联通的一个分公司和一个国外的投资方(一般也是电信公司)组建一个合资企业,该合资企业(主要是外方)建网和购买设备,然后再租给联通公司。这种“中中外”是中国联通赖以跟中国电信竞争的主要融资策略。然而,在1998年下半年,信息产业部却命令,禁止中国联通同国外投资者继续签订“中中外”模式的建设合同,原因是违反“外国公司不能直接投资中国电信业”的政策。虽然以后信息产业部采取了一些补偿措施,但是,却不得不引起人们对法律的思考。诸多学者认为在当今情势下,应尽快出台一部电信法。笔者也认为,电信法的出台刻不容缓,但鉴于我国刚刚加入WTO,对WTO的法制观念还不太适应;加之国际风云变幻,技术日新月异,“三网融合”迫在眉睫以及机构改革必须齐头并进等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致使我国的立法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所以,我们又必须认真地研究中国国情,充分地借鉴国际上其它国家法律的经验与教训,谨慎地、具有前瞻性地制定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电信法。否则,仓促出台电信法也将影响我国电信产业的健康发展,贻害无穷。

(二)建立新型、独立的电信产业规制机构,并将规制制度的设计与行业监管职能进行分离

由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有线电视网、互联网、电话通信网的融合,使建立新的管制机构和设立其新的管制职能成为必要。融合后的新机构要将电信、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及计算机业务统一纳入监管范围,实行统一监管。日本的总务省就将有线电视网、固定电话网和互联网以及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统一纳入其管制之下,对号码资源和频谱资源等实行统一的分配和管理,大大提高了监管的效率,促进了信息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我们认为,目前我国也有必要建立起新型、独立的电信产业规制机构,如同某些学者所建议的,可以把它叫做信息通信监管委员会,并通过法律予以授权,保证其足够的权威性。需要强调的是,必须将规制制度的设计与行业监管职能进行分离。正如乔治·施蒂格勒(GeorgeStigler)的俘获理论所说明的那样,规制职能与行业监管职能的分离有利于消除企业对管制机构的俘获。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世界上很多国家(包括日本)在完成私有化(或民营化)后,也相应地对规制制度的设计和行业监管职能进行分离,以加强他们对电信行业的监管。从而一方面使规制制度的设计者能够超脱于监管机构和运营企业的利益,从国家利益和公众福利的角度来制订电信政策,保证公平和有效竞争;另一方面使规制机构能专心制订合适的规制来贯彻电信产业政策,提供自由化及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护消费者利益和保护网络安全,合理分配与管理通信资源,保证普遍服务等。此外,还应当建立起对信息通信监管委员会进行监督的机制,即必须将其置于人大及社会的监督之下,接受司法部门的独立审查。对非常事件、重大决策要举行公开的特别听证会,公平、公开和公正地运作,并且要将这些监督、审查行为制度化、定期化和公开化。(三)引入信息产业基金和建立普遍服务基金

按照正在讨论中的《产业投资基金试点管理办法》的定义,产业投资基金是指直接投资于产业,特别是主要对未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和提供经营管理服务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目前我国正在筹备的产业基金有由全国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支持筹备发起的内地最大的房地产业基金,这一基金预计今年完成。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渠道,在电信产业发展中(特别是加入WTO后)引入信息产业基金,有利于改善我国电信产业过于单一和集中的融资结构,弥补我国电信产业投资资金的不足,同时也有利于引入新的电信运营商,促进竞争,增强我国电信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日本在1998年就引入了电信风险事业基金以募集资金支持其电信产业的发展。但是,电信产业基金只是一种有效的融资方式,它比较适用于发达地区电信产业的发展,而当我们向农村和边远地区提供电信服务时,便应设立普遍服务基金,这也是世界大多数发达国家解决其落后地区和边远地区发展电信产业困难的有效方式。一方面,WTO透明度原则要求必须将企业内部交叉补贴的“暗补”转变为企业外部的“明补”;另一方面,我国电信市场竞争格局的形成和竞争程度的加剧,“零利润”或者“负利润”的投资就会出现市场的“盲区”,出现电信服务的真空地带。所有这些都迫切需要建立通过向电信企业征收税收和国家财政拨款形成的普遍服务基金,以弥补市场的“失灵”。世界上主要的发达国家,也包括日本在内,都是采用普遍服务基金制度,并且认为对普遍服务提供者给予适当的补偿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模式,其可操作性也相对较强。在我国当前电信产业发展不平衡和技术落后的情况下,建立普遍服务基金制度有利于我国电信产业普遍服务的提供。

(四)适当地运用不对称规制

不对称规制政策是一项旨在保护新进入的弱小竞争者的有效政策,许多率先进行电信改革的国家广泛采用了这一政策(包括日本)。我国电信业改革中也有不同程度的运用,包括分拆主导运营商的市场、限制其经营范围、强制其无条件或有条件地与新运营商互联互通,给予新进入者资费优惠等等。但因缺乏整体、系统的设计和法律效力,效果很不理想,出现了诸如价格战、联而不通、通而不畅等一系列不正常现象。加之中国电信南北分拆后其一家独大的情况已一去不返,而且随着我国WTO基础电信协议的逐步兑现,新的市场进入者主要是外商投资企业,继续不对称规制的模式不利于我国电信产业的发展,因此要求废除不对称规制、建立对称规制的呼声日渐高涨。但是,鉴于我国目前电信产业的现状,适当的不对称规制还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尽管不对称规制有这样那样的负面效应,但在中国电信产业从垄断走向竞争的改革过程中,它确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尽管电信运营商之间的价格战在全国各地有燃起之势,但是价格战的根源并不是“不对称规制”。以移动通信市场为例,中国联通能够凭借资费上的优势吸引大量的新用户,但是在移动通信市场上,中国移动依然占据着70%的市场份额。中国移动要主动燃起价格战,其损失要高于中国联通,这恰恰是不对称规制给中国联通带来的好处,否则,中国联通将很难在价格战中生存下去。再次,在固定通信市场上,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在各自的地盘上仍占据着绝对的支配地位,双方融入对方区域竞争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电信规制从“不对称规制”转向“对称规制”将是一个有序的渐进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最后,虽然不对称规制仅仅是电信市场改革初期的一项政策,但是只有在市场已经开放、竞争局面走向成熟的情况下,它才能被对称规制所取代。总而言之,在我国目前市场还不完全开放、竞争还不充分、各种机制还未完善的情况下,适当地运用不对称规制,是有利于我国电信产业的发展的。

(五)综合运用技术、经济和法律等手段加强互联互通监管

前几年,因为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存在的互补性,互联互通问题并不十分严重。但是,随着中国电信的南北分拆、电信改革的不断深化,互联互通逐渐成为我国“监管心中永远的痛”,砍断电缆、联而不通、通而不畅之类的怪现象屡见不鲜、屡禁不止,严重地阻碍着我国电信产业的健康发展,极大地损害了我国消费者利益。其中首要的问题是网间资费结算的标准过低,损害了电信运营商主动互联互通的积极性,从而采取“小灵通”甚至比“小灵通”还要“灵通”的招数;其次,法律的苍白无力甚至缺位,导致了运营商之间互联互通极大的“随意性”和对肇事者过分的纵容;再次,缺乏对互联互通设置人为阻碍进行监控的技术手段。因此,要改变我国目前互联互通现状,必须将技术的、经济的和法律的手段结合起来综合运用,才能全面加强对其的监管力度。在这方面,一是要从法律的高度明确运营商之间互联互通所应尽的义务以及违法的严重后果,并建立有效的处罚机制,加大对肇事者的处罚力度;二是要以经济杠杆调节为主,建立以成本为基础的公正、合理、公平的互联互通结算体系,调整网间结算标准,理顺结算关系,变互联互通的“被动”为“主动”;三是要建设网间通信质量监控系统、加强网间质量的监测,增强监管部门的调查取证能力。

参考文献:

[1]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sPolicyinJapan[Z].AnnualReport2002,MinistryofPublicManagement,HomeAffairs,PostsandTelecommunications.

[2]PostsandTelecommunicationsinJapan[Z].AnnualReport2001,MinistryofPublicManagement,HomeAffairs,PostsandTelecommunications.

[3]WhitePaper[Z].CommunicationsinJapan1999,MinistryofpostsandtelecommunicationsJapan.

[4]ManualforMarketEntryintoJapaneseTelecommunicationsBusiness[Z].MinistryofPublicManagement,HomeAffairs,PostsandTelecommunications.Japan,March2002.

[5]黄海波.电信管制:从监督垄断到鼓励竞争[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6]王红梅.电信全球竞争[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

[7]顾建清.日本电信服务业的改革及对我国启示[J].北京:审计与经济研究,2002,(1):04.

篇7

论文摘要:在界定了电信业和传媒业融合边界的基础上,利用产业融合的基本理论,提出电信业和传媒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在“红海”中开辟新利润增长的“蓝海”是电信业和传媒业一直关注的。两个产业在提升自身竞争力的过程中使出浑身解数,终于在双方的产业边界上找到竞合点。加之电信和传媒都采用了数字技术的特点,给双方的产业边界融合提供了条件。然而在这过程中有竞争,有合作。在党的“十五大”报告确定要推动三网合一、电信业和传媒业的融合已成必然趋势的情况下,双方的融合仍然经历着曲折的发展。这其中有市场战略选择的因素,更有体制管制的影响。哪些因素在推动融合,哪些因素在阻碍融合,本文在界定产业边界的基础上提出几种可能的路径选择。

1产业融合的基本理论与电信及传媒产业的边界

1.1产业融合的基本理论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信息通信业在运输业、能源业、金融业等产业中都出现了由于产业边界的模糊而逐渐融合的现象。Yoffie提出这是一种“数字融合”现象,而数字融合具体体现于产业边缘上的模糊。肖纳·L·布朗和凯瑟琳·M·艾森哈特的边缘竞争理论提出在产业融合的连续变革情况下,为了不断获得竞争优势,企业更倾向于边缘性竞争的战略博弈。

研究者关注产业融合问题的角度和层次不同,考虑问题的方法也不同。如张磊侧重研究产业融合与互联网管制的关系,周振华对产业融合的动因和公司结构分析等进行了研究,杨明强等则研究了产业融合与产业竞争力相关性,徐静珍等人基于企业组织结构调整行为提出柔性网络制组织结构等等。而所有的研究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即产业融合被特指在信息化进程中利用数字技术使产业边界逐渐模糊的现象。电信业和传媒业中数字产品的层出不穷,使得它们的融合特别具有代表性。1998年前后,我国开始对通信领域出现的电信、广播电视和网络三大产业逐渐融合的现象进行研究,广泛探讨了三网合一(电信网、有线电视网、互联网)的可行性,并在“十一五”规划中首次写入“三网融合”这一重大技术动向。付玉辉把电信和传媒的融合分成3个阶段来展示双方正逐渐从分离走向融合的过程,并提出了两者是在技术融合、市场融合、企业融合和管制融合等基础之上协同发生的。

1.2电信业和传媒业的边界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启动电信产业大发展的历程。目前国内的六大电信运营公司(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网通、中国铁通、中国卫通)从事固定业务、移动业务、互联网业务和第三代移动业务等。史炜把电信业务细分为11个大类:互联网业务、第三代移动、固话业务、移动IP、彩频、话音业务、短信、移动互联网、数据业务、CDMA及GSM。

广义的传媒业是指发行多种独特的产品,用以传播信息,即通过图书、报刊、电视、无线电广播、音乐、电影及录像带等,甚至包括网络产业、邮政产业等。可见,互联网是链接电信和传媒的纽带,双方都在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对现有的产品和服务进行延伸。根据我国传媒业的发展现状,狭义上分为平面传媒和网络传媒,崔保国把传媒业细分为报纸产业、期刊产业、图书出版产业、电视产业、广播产业、电影产业,另外加上新媒体产业和广告与公关产业。

事实上,产业并没有绝对清晰的边界。Kevin提出的“大媒体mega-media”概念就涵盖了电信业和传媒业的全部内容,指横跨多个信息传播领域的巨型传媒集团所构成的产业体系。周鸿铎在研究传媒产业实务时也把邮政和电信产业纳入传媒产业经营的范围之内。可见电信、传媒产业边界融合的最终状态是形成一个相互交融的集合。

2两大产业边界融合的路径选择

Woroch认为,如果能够在相互的市场上创造新的机会和激励,产业融合可以看作不断增加竞争力的一种资源。因此,提高产业竞争力是电信业和传媒业融合的最大动因。产业结构下的企业在这一拉力的作用下越走越近,但融合的效果却一直都不理想。是什么阻碍了融合?两大产业融合的出路又在哪里?

2.1放松政策管制

电信和传媒融合道路中最大的障碍就是政策管制和体制约束。1999年《关于加强广播电视线网络建设管理的建议》一纸文书,限制了传媒和电信的相互渗透。直到2003年《网上传播试听节目许可证》才出现管制放松,但互不准入还是给双方设置了诸多限制。如IPTV和手机电视新业务的出现,涉及电信业和传媒业,无论谁要想单独发展既不现实也不经济。

但立即解除所有政策限制也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即使是西方发达国家在两个行业融合上也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美国从1934年制定的通信法案限制行业垄断到1996年电信法案的出台,经历了60多年才等到电信和传媒的并购大潮。英国在1984年成立了监管机构OFTEL对电信业进行监督,并只允许广播电视行业单向进入电信行业,而不允许电信公司经营电视业务。直至2003年才设立了独立统一的监管机构OFCOM全面监管电信业和广播电视行业(也包括部分媒体内容),并改变了多头分散管理的体制,加快解决融合方面的政策问题。

由于我国现行行政管理体系是广播和电视由国家广电总局监管,而互联网和电信网则由信息产业部负责,体制上决定了两方有各自独立的利益集团。目前的状态是双方分工,广电总局负责内容制作和审查分布,信息产业部负责管理内容的传输。但具体到针对IPTV许可证的问题,是电信主导进入,还是广电独家经营?因此有人开始讨论两大产业监管部门是否合二为一的问题。但鉴于双方部门的职能存在的巨大差别,合二为一的可能性不大,长期的纠葛依然存在。电信业和传媒业只能利用现有和潜在的政策松动在产业边界上逐渐融合,为扩张行业内部的竞争力和利润增长点寻找机遇。

2.2兼并收购

政策管制的客观存在并不能阻止市场拉力把两个产业聚集在一起,利用管制松动的时机,并购成为电信和传媒尝试融合的方式之一。新闻集团收购电讯盈科,中国移动入股凤凰卫视,未来可能出现的外资并购,建立新的商业模式从而提供更多的盈利模式是并购希望达到的目的。传媒和电信都在寻找满足客户通信和娱乐需求的途径,进一步模糊双方的边界,走向数字化。一方面,电信业想利用通信网络资源结合传媒的丰富内容资源,如音乐、影视等内容使自身完成由基础网络提供商到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的转型;另一方面,传媒业面临报业广告收入下降、广播产业和图书出版业利润模式陈旧的压力,想利用电信庞大的用户资源和互联网资源,提供运营平台进入宽带媒体领域。

目前广电就是传媒的代表,研究电信业与传媒业的融合实际就是广电与电信的融合。作为传媒的重要组成部分,报业与电信的融合被认为几乎是不可能的。加之,Ebook的出现使图书出版业认识到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以及美、日报界称三四十年后报纸将消失的预言,让报业在产业内部是否要发展都成问题。然而,杀出红海,传统的报业包括图书出版业也可以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与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公司进行兼并与收购,在知识产权制度的不断完善下,退身为信息提供方也是一种选择。

2.3战略联盟

继中国电信和星美传媒联手,在宽带业务、数字电视业务和移动增值业务方面进行合作后,中国移动也开始与新美传媒结成对子。接着有中国电信和上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上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与多普达手机公司签订协议,和记黄埔更提出要由电信运营商转向视频公司。电信和传媒两大产业下的集团展开着广泛的战略联盟与合作,以便在争夺3 G和IPTV的牌照发放上的先机。

传媒拥有丰富的内容资源,但受众获取信息投资的来源逐渐被免费共享和下载蚕食,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在分流受众的同时也分流了大量广告投放,使得传统媒体获得资金的渠道逐渐萎缩。现在的政策导向明显是偏向电信业,广电总局副总工程师杜百川论述称“:尽管IPTV执照不是发给电信运营商,但任何一个电信运营商都可以和拥有全国网上视音频到电视机执照的广电机构合作,在全国电信网上运营目前广电行业专营到户的多频道电视业务。但由于政策和技术的壁垒,即使和电信机构合作,目前任何一个广电部门都不能运营全国性的电话业务。”因此政策管制放松的情况下,如何寻找合适的战略合作伙伴是传媒的努力方向。

2.4业务创新

边界融合中的电话、电视、电脑三者把三网合一的概念具象化,以三者为基础的组合像魔方一样给产业融合带来了创新的概念。电话,特别是移动电话作为电信网的代表和电视结合就产生了手机电视,电脑作为互联网的代表和电视结合就产生了IPTV,而中国电信114查询在互联星空的搜索引擎更是体现了电话和电脑结合的产物。以手机为例,加入了音乐媒体成为手机彩铃、加入了图像媒体成为手机彩屏。这样的增值业务投资小,既满足了用户的市场,又使电信的价值得到了提升,实现了一种新的增长模式。未来3G技术的发展将为其提供更广泛的创新空间。电信和传媒的融合从技术融合开始,通过产品和业务的融合才能真正实现,这样才能最终走向市场的融合。面对我国电信业和传媒业竞争不断深化的格局,为了寻求健康发展,在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外,也包括业务创新。电信在这方面显得比传媒更活跃,最近又有电信业和金融业融合交叉的迹象。如中国电信与中信控股携手准备打造金融信息统一平台,就是我国金融行业首次利用电信运营商资源,发挥各自专业优势的探索性合作的又一次创新。完全有理由相信,未来在通信业、能源业、金融业等行业都存在利用比较优势进行边界融合的可能性。

3两大产业边界融合的前景

从长期来看,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不断创造新的商业模式,未来两者的边界将更加模糊。无论是电信业进军媒体业,还是媒体业入侵电信业,二者之间的融合将会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一方面,电信业完成从语音到数据再到视频的三重驱动,另一方面,传媒业完成数字时代的升级,最终形成大传媒。但这一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国电信和传媒的融合刚刚起步,作为短期过渡性的融合,电信正逐渐担负起其提供内容平台、成为媒体渠道的责任,而传媒的角色则变成内容提供商和应用提供商。电信和传媒都是垄断出身,一直都是不断地拆分。然而过多的拆分却增加了交易成本,具体体现在技术成本的不断上升,并不是越拆越好。内部依靠市场竞争实现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企业必须具有遵守依法公平竞争的意识和实施竞争的技巧,并争取更多有益于双方融合的主动权,合作和分工才能形成双赢。外部由于权限的不明晰,势必将出现类似争夺牌照发行权、互相准入的标准不平等等情况。这就需要政府建立必要的法律规范和行之有效的管制手段,并出台鼓励企业做优、做强的政策,而不是一味地强调反垄断。

参考文献

[1]Yoffie D B.Competing in the age of digital convergence[M].Boston:The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Harvard Press,1997.

[2]肖纳·L·布朗,凯瑟琳·M·艾森哈特.边缘竞争[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3]张磊.产业融合与互联网管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4]周振华.产业融合中的市场结构及其行为方式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4(2):11-18.

[5]杨明强,李世新,郭庆然,等.产业融合与产业竞争力相关性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4(10):58-59.

[6]徐静珍,王宏江,李研,等.基于产业融合的企业组织结构调整行为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6(19):199-201.

[7]付玉辉.试论电信业与传媒业的融合与结构转型[J].国际新闻界,2006(3):66-69.

[8]陈力丹,付玉辉.论电信业和传媒业的产业融合[J].现代传播,2006(3):28-31.

[9]史炜.中国电信业:走向市场前的博弈[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10]崔保国.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06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1]Kevin M.Mega-media shakeout:the Inside Storyof the Leaders and theLoser in the Exploding Communications Industry[M].New York:JohnWilley&Sons,Inc,1995.

[12]周鸿铎.传媒产业资本运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13]KatzM,Woroch G.Introduction:Convergence,Regulation and Competition[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1997(6):701-718.

[14]Richard W,Kuen L,Grace L.Media Policyand Regulation in the Age ofConvergence[J].HongKongLawJournal,2000,30:454.

[15]植草益.信息通信业的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1(2):24-27.

篇8

论文摘要:分析了电信业在传统意义上的自然垄断属性,简要回顾了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基于“古典规制激励规制有效竞争”这一演进路径的电信业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国际电信业近年来的发展趋势,运用赫芬达尔指数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信业的变革历程及其成效,提出应当进一步开放市场,放松和改善规制,最终实现有效竞争,并针对目前电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给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电信是传统的自然垄断产业,在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西方国家已经基本实现了放松规制、有效竞争的目标,而我国还处于改善规制、引入竞争的阶段。从理论上分析电信业的经济学特性,并从实践上考察其改革绩效,将有助于我国借鉴西方成熟经验,提高政府管理电信业的水平。

一、电信业在传统意义上的自然垄断属性

(1)投资巨大,回收期长,包含专用性很强的设备投入,行业的进入和退出壁垒都很高,并且,对电信传输的物理网络进行重复投资是一种不经济的行为。

(2)规模经济效益显著。电信业固定成本高,可变成本低,用户数量的大规模增长能够迅速摊低单位固定成本,并且由于网络的正外部性,后续加入的用户能够享受到更高的边际效用,从而可以实现网络的良性循环扩张。

(3)具有范围经济效益。运营商以同一种电信网络向客户提供多种服务(如话音、短消息和无线上网等业务),由于生产范围的横向扩展而节约了成本。

二、西方国家电信业管理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为减少垄断带来的福利损失,对自然垄断行业的管理大致可以从规制与竞争这两条途径着手,这实际上代表了政府和市场在其中的作用。总体看来,西方国家在电信业管理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经历了“古典规制激励规制有效竞争”三个主要阶段。

(1)根据古典规制理论,政府可以规定价格等于平均成本,或确定一个“公正”的资本报酬率,既让企业有一定利润,又防止其侵害消费者利益。美国曾在长时期内对电信业实行收益率规制。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经营者知道如何以最低的成本来满足既定的产量和质量要求,而政府很难弄清企业为降低成本付出了多少努力。阿弗奇和约翰逊证明了收益率管制下的厂商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若被管制的收益率高于资本成本,厂商就会过多地使用资本或将有竞争力的公司逐出该市场[1]。

(2)作为古典规制理论的改进,激励规制理论从信息不对称的前提出发,把规制活动看做一个委托问题,借助于新兴的机制设计理论,通过设计诱使企业说真话的激励规制合同,以提高规制的效率。在实践中,价格上限规制使用较普遍。1984年,英国最早对电信业实施价格上限管制,计算公式为:

P = RPI-X

其中,P为价格变动率上限,RPI为零售物价指数(通货膨胀率),X为电信管理当局审定的行业生产率进步率。这意味着在企业生产率上升的成果中,有X部分为消费者所享受,超过X的部分为企业所保留。从1984年到1997年,X的数值由3%逐步上升到7·5%。美国的电信价格上限规制则不仅反映了价格调整与通货膨胀率以及行业生产率增长率之间的关系,还考虑了运营商的不可控成本因素[2]。尽管如此,激励规制仍然存在诸多缺陷,包括规制机构的机会主义行为和被利益集团收买的问题、规制承诺的有效性与稳定性问题以及多产品(服务)条件下的交叉补贴问题,等等[3]。

(3)由于任何一种管制方法都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弊端,西方国家在对电信业实行长期管制后,自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陆续放松规制,引入竞争,到90年代中期基本实现了有效竞争的目标。所谓“有效竞争”的背景是:由于规模经济效应,企业在一定边界内持续扩张,引起生产集中乃至垄断,导致缺乏竞争活力,陷入“马歇尔困境”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的两难选择。克拉克指出,通过合理界定两者的“度”,有效竞争可以在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之间相互协调以形成一种有利于长期均衡的竞争格局,使得社会经济效率极大化。

美国最早在电信业引入竞争机制,期间包括四个主要阶段[4]。①专用电信网市场开放。②国际和州际长途业务市场开放。1978年,法院判决令AT&T失去国内长途的垄断经营权,MCI和Sprint等公司获准经营州际长话业务。③本地电话网市场引入竞争。④实现全面竞争。《1996年电信法》打破了阻碍竞争的市场分割和限制,允许市话公司经营长话,长话公司也可经营市话;CATV公司和电话公司可互相进入对方市场;鼓励外资和外商参与美国电信市场竞争。该法令标志着美国电信业从垄断行业变为竞争性行业。通过上述改革,美国电信业取得了显著的市场绩效。据统计,AT&T解体后,1984至1989年,长话资费下降38%;同期MCI和Sprint的长话资费下降40%。

英国于1981年通过新电信法,决定在电信业开展竞争,实行政企分开,组建国有的英国电信公司(BT),继承原电信总局的业务,同时成立私有的Mercury电信公司。1984年将BT私有化,政府只控股21·8%。1991年英国电信管理局(OFTEL)《竞争和选择90年代通信政策白皮书》,宣布结束BT和Mercury两家公司垄断市场的局面,批准更多的电信公司开展竞争。1993年,OFTEL出售了其拥有的BT股权,成为真正独立的行业管理机构。这一系列的改革成效斐然[4],从1984年到1996年,英国电信公司的本地、国内长途和国际长途资费分别下降了35%、75%和78%。

三、国际电信业的发展趋势

国际电信业的发展和世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经历了两年的衰退后,随着全球经济的缓慢复苏,国际电信业从2003年起呈现回升的趋势,其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首先,科技的发展降低了电信业的最小有效规模(MES),从而削弱了传统意义上电信业由于“规模经济巨大”而造成的进入壁垒,使得小规模的生产技术也可以同大规模网络系统展开竞争,增强了电信市场的可竞争性。

其次,在技术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双重推动下,国际电信市场呈现全球化的开放竞争格局。1997年2月,69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WTO《基础电信协议》,承诺自1998年元旦起对外开放电信市场,世界电信业由此进入了全球化阶段。

再次,综合业务经营成为电信运营商业务发展的战略方向,因为它可以满足用户多元化的需要并有助于降低运营商的经营风险。例如,中国联通没有因寻呼业务的萎缩而止步,而是成功地将发展重点转移至移动电话、数据等业务上。此外,作为综合业务运营企业,其基础网络和运行维护经验可以为各类业务所共享,从而降低了企业的单位平均成本。

四、我国电信业的改革历程及其成效

1978年以前,我国电信网的运营与基本网上服务合在一起,由邮电部独家经营,实际上是政企合一的行政垄断。1978年至今,我国电信业的改革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政府开始放松价格规制,尝试实行激励机制,实现“以话养话”。从1980年起,邮电部允许市话企业收取初装费和各种附加费,允许地方政府参与电信投资。这些举措对解决投资不足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却导致了独家垄断,价格很高,最终受损的不仅是用户,运营商也因为高价格抑制了潜在需求的释放而达不到规模经济水平。

第二阶段,国家开始尝试将竞争机制引入电信业,并初步实行政企分开。1993年,邮电部向符合条件的国内公司颁发公众无线寻呼等业务的营业许可证。1994年,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中国联通)成立。1998年,新组建的信息产业部成为我国电信业的行业管理部门,为以后各电信企业展开公平市场竞争提供了必要的政策环境。

第三阶段,电信市场的竞争格局初步形成,进入竞争和规制并存的双重制度安排时期。通过1999年的中国电信重组以及2001年的电信“横拆”等改造行动,到2002年,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卫星、中国铁通这六家基础电信企业的市场份额无一过半(见表1),形成了全新的竞争格局。

通过上述改革,我国电信业服务质量显著改善,电信资费不断下降,新技术的应用层出不穷。从总体上看,赫芬达尔指数H(Herfindahl index)反映了产业的集中度、竞争程度以及行业利润率的变化情况,并且行业利润率与赫芬达尔指数成正比关系(Cowling and Waterson, 1976)。由表1,利用各企业营业收入的市场份额αi可以计算出H=∑α2i。1994年,联通刚成立时,H指数为0·982 4。1999年至2002年, H指数依次为0·504 4,0·441 8,0·405 9,0·286 5。在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的市场上,H指数分别为0和1。可见,引入竞争以后,电信市场的结构明显改善,过高的行业利润率下降,用户福利增加。

五、进一步开放市场,改善规制,实现我国电信业的有效竞争

2003年底,我国电话用户总数达5·32亿,居世界首位。单从市场总量上看,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一电信大国,但却不是电信强国,原因在于:第一,从用户角度看,电信服务普及率还比较低,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第二,从厂商角度看,我国电信运营企业的竞争力与国际领先的同行相比差距很大;第三,从政府角度看,我国电信业的行业监管水平还比较落后。有鉴于此,信息产业部在2004年提出了向电信强国迈进的战略目标。为此,从政府的角度看,应当着重推进以下工作。

1.抓紧制定电信法电信管理与改革的

发达国家一般都为电信业的管理专门立法,而我国虽有《电信条例》、《电信服务标准》等规章,但却没有一部权威系统的电信法典,《电信法(征求意见稿)》仍在讨论中。由于电信法的缺位,信息产业部的行政行为从实体和程序上都无法受到有效地规制,而缺乏对管制者进行约束的行政制度安排是不可能提高被管制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的。

2.进一步开放市场实现电信市场有效竞争的必由路径

(1)进一步开放电信基础网络运营市场

我国基础电信市场的竞争还不够充分,企业实力差距悬殊,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分别在用户规模最大、价值影响力最强的固定电话和移动通信市场上拥有控制力量。如何开放市场以加强竞争,有英国模式和美国模式可供借鉴。按照美国拆分AT&T的模式,可以依据“长话市话分离、数据剥离”的原则进一步对中国电信进行拆分,但这样做很可能牺牲规模经济,形成新的地域垄断。与我国改革开放总体思路一脉相承的是英国模式,即通过培育新的竞争对手来激活市场,最终形成电信、有线电视、互联网三网并存、交互竞争的格局。总之,英国模式更适合我国国情,也符合国际电信业的发展趋势。

(2)解决互联互通问题

互联互通是建立电信业务市场有效竞争机制的基础工作。根据《合同法》以及我国电信立法的精神,电信网间互联合同的订立应遵循“公平公正”、“互相配合”、“诚实信用”以及“保护用户利益”等原则。政府应当制订公用电信网间互联结算指导价格,结合技术监控、法律惩处、行政强制等多种手段,监督和规范电信企业的互联互通行为。

(3)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垄断问题

电信业务网络是平台,而发展用户才是关键。作为连接业务和用户“最后一公里”的接入网络,是电信业务落地的必经之路,也是各运营商的必争之地。为使用户能够自由选择运营商,可以考虑成立一家公司,统一管理地下管线、网络系统等设备资源,各运营商在公平合理的条件下租用这些资源,以彻底打破垄断和开展公平竞争。

3.放松和改善规制实现电信市场有效竞争的必要保障

放松和改善规制、建立有利于竞争的电信监管体系是实现电信市场有效竞争的必要保障。目前,我国的电信资费价格体系仍然比较僵化,政府对电信业务资费干预过多,市场化的价格决定机制远未形成,阻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此,需要展开对基础电信业务成本的动态跟踪和核算研究工作,积极推进电信资费管理方式的改革,缩小政府定价的范围,改变政府对电信资费的直接调控方式,让电信企业拥有更大的价格自主权,促使价格信号充分反映市场需求。

此外,由于电信资源具有的社会公共资本性质,电信企业应当承担“普遍服务”的义务,我国一直以来都是由中国电信通过价格交叉补贴来承担此项义务。随着企业产权的明晰化,为解决偏远地区的电信服务问题,应考虑通过招、投标等方式提供普遍服务;如果市场竞争不能达到预定目标,政府可以强制市场领先企业提供普遍服务;政府还可从所有电信运营商的营业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普遍服务基金,用于补偿相关企业的成本。

参考文献

[1] Averch H, Johnson L. Behavior of the firm under regulatoryconstraint[J]. America Economic Review, 1962,52:1052-1069.

[2] Gerald W B. Telecommunication policy for the informationage: from monopoly to competition[M]. 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 Press, 1994.264.

篇9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了电信产业的特点,对目前中国电信产业改革的现状和绩效进行了评析。同时对中国电信产业在未来改革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电信产业基本特点

电信业是属于典型的网络产业,具有自然垄断的特性。(1)电信产品和服务是以网络供应系统为存在基础的,随着需求量的增大和规模扩大,固定成本相应降低,从而收到网络经济的规模经济效应。(2)资产的沉淀费用高。电信产业的资产专用性强,基础设施投资大,使用周期长,退出时大量的资产难以转作他用,导致沉淀费用高,由此形成了较高的进人壁垒。(3)电信产业具有很强的范围经济效益性。正是基于对电信产业上述技术经济特点的认识,各国普遍对电信产业加强政府管制。但是近年来,电信产业的自然垄断性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是技术创新。随着信息技术和其他高科技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光纤、卫星通信等大容量传送途径的开发成功,电信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已经大为减少。二是市场需求的扩大。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各国的电信市场发展迅猛。这些变化导致电信产业在传统意义上所具有的自然垄断性正在逐渐被削弱,放松管制、引人竞争的思想成为各国电信业改革的主线。

二、中国电信产业改革的现状

中国电信业的管制与改革始于改革开放初期,但是真正具有重大意义的改革直到90年代才出现。1994年7月中国联通正式挂牌成立。中国联通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拥有全部电信业务牌照的电信运营商。中国联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电信产业独家垄断经营的坚冰开始被打破。1998年3月,国务院决定组建信息产业部。作为主管全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通信业和软件业的国务院组成部门,并按照政企分开、转变职能、破除垄断、保护竞争与权责一致的原则,对信息产业部的职能进行了配置。此举在一定程度上改革了中国电信产业的管理体制。1999年2月,国务院通过中国电信重组方案。同年12月和2000年l月、6月分别批复组建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和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同时将原中国电信寻呼业务并人中国联通,2000年底中国铁通也加人中国电信市场。2001年12月,国务院批准电信体制改革方案。中国电信现有资源被划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北方部分和中国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吉通通信有限责任公司重组成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南方部分保留“中国电信集团”的名称,继续拥有“中国电信”的商誉和无形资产。重组后的两大集团仍拥有中国电信已有的业务经营范围,允许两大集团各自在对方的领域内建设本地电话网和经营本地固定电话等业务.双方相互提供平等接人等互惠服务。

目前中国电信产业存在一家全能的电信运营商,即中国联通;两家近似全能的电信运营商,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三家近似单一型的电信运营商,即中国移动、中国铁通和中国卫通。在市内电话、固定长话、数据传输等电信经营领域形成了电信和网通两家占领市场主要份额,其他一家或数家占领少数市场份额的双寡头垄断格局。移动通信由中国移动占领市场主要份额,中国联通占领少数市场份额的主垄断格局。在以上一系列改革中,我国电信监管部门信息产业部分别从市场结构、进人管制和互联互通三个方面对中国电信产业进行了监管。

(1)沛场结构管制。我国1999年以来对电信市场两次较大幅度的分拆和整合就是由管制机构直接参与垂直和水平分拆占主导地位的电信垄断企业,重新构建电信市场结构以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2进人管制。为了创造竞争的环境,我国在电信市场进人方面逐步放松管制。先后成立了中国联通公司、中国网通、中国吉通、中国铁通,打破了原来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对于基础电信业务和移动电话业务的独家垄断地位。即使在2001年重组后也基本保持了在基础电信领域和移动业务领域至少都有两家或两家以上的公司互相竞争的格局。

(3)互联互通管制。互联互通问题向来是各国电信管制的核心问题之一。为了防止占主导地位的电信运营商拒绝与其他竞争企业联网或是制定尽可能高的联网成本价格,以达到排斥竞争者的目的,在2000年9月25日颁布咧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里规定,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不得拒绝其他电信业务经营者和专用网运营单位提出的互联互通要求,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向其他电信业务经营者提供网间互联,服务质量不得低于本网内的同类业务及向其子公司或者分支机构提供的同类业务质量,网间互联的费用结算与分摊应当执行国家有关规定,不得在规定标准之外加收费用。

三、中国电信产业改革的级效分析

对中国电信产业进行改革的目的在于减少垄断,加强竞争,建立优化的市场结构,将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相融合。另一方面,引人竞争促进电信企业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增强中国电信企业的竞争力。从目前看来我国针对电信产业的改革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中国电信产业在经过一系列改革和重组后,目前根据不同电信业务的自然垄断性程度,可以区分为强自然垄断业务、弱自然垄断业务和竞争性业务。对于这些不同种类的电信业务,信息产业部加以区别对待,实行了不同的产业政策对于强自然垄断业务,由于需要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其中相当部分是沉淀资本,如果有太多家企业进行重复投资,不仅会浪费资源,而且会使每家企业的网络系统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实行垄断,并加强管制。对于弱自然垄断业务,则要减少垄断,放松管制,逐步由市场竞争来代替垄断。对于竞争性业务,则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为了有效防止企业利用自然垄断性业务领域的垄断地位,运用企业内部业务间交叉补贴(如对自然垄断经营业务制定高价、对竞争性业务制定低价)等战略手段,排斥在非自然垄断性业务领域内竞争的企业的市场行为,要求企业对自然垄断性业务和非自然垄断性业务分别实行财务上的独立化,以监督和控制电信企业运用内部业务间交叉补贴等反竞争战略。

自从中国电信产业进行了一系列拆分和重组后,中国电信市场的各个业务领域竞争程度日益激烈,主体结构也日益多样化。以固定电话市场为例,在1994年中国联通公司成立之前,固定电话市场只有一个运营商中国电信,处于绝对垄断地位。虽然99年中国联通和2000年底中国铁通开通固定电话业务,但是从总体上看,仍然是中国电信的垄断经营。但是在现在中国电信重组后,原中国电信在固定电话上的垄断被打破。在移动通信市场在国家的扶持下,联通发展迅速,市场占有率不断上升,结束了中国移动在移动通信市场一支独秀的局面。下面分别以中国电信业务总的市场和移动通信业务市场来分析。

根据表1反映的中国电信业务市场收人情况,利用利用反映市场集中度的综合指数一一赫芬达尔指魏HerfindahlIndex,简称HHI进行分析.结果见下表

由于市场结构的垄断性程度与HHI呈正相关,由上表数据可见中国电信业务市场的垄断程度在逐步下降,在2000年时相当于2.263个企业经营,但在2002年已经相当于3.84个企业经营。(1/HHI表示市场中相同规模的企业个数)

在移动通信市场,中国联通公司的市场占有率稳步上升(参见表3),联通的市场影响力由原来的51.6%上升为68.5%,虽然仍未改变中国移动的主垄断格局,但其已经有了一个强大的对手。

四、中国电信产业下一步改革中急.解决的问佰

1、电信管制机构的改革

电信产业管制机构本身的体制有可能直接影响到管制的效率,从而影响电信产业的改革和发展。目前,中国电信产业的管制机构是1998年3月在原邮电部和电子部的基础上组建的信息产业部,除了主管电信产业,f言息产业部还要主管全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和软件业。这样一方面现有的电信管制机构存在人员构成上的不合理(缺少专职的经济学家和电信技术专家),另一方面还存在权限过大,精力分散的问题在电信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中国信息产业部既是中国电信政策的制定者又是电信市场的管制者,这种双重身份很难保证其在管制中维持必要的公正性

因此需要成立专门的类似于电信管制办公室的机构,由各方面的专家组成,以保证中国电信管制的权威性、合理性、公正性,而信息产业部只作为电信产业政策的制定者。即使不成立新的机构,信息产业部至少应该在内部各部门之间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以确保管制过程的客观和公正。

2、管制手段和模式的调整

目前电信产业市场已经逐步的多元化,与原来只有国有企业不同的是,随着国有资产管理和经营体制的变化,现在中国的电信产业已经出现了国有全资公司、国有控股公司、公开上市的菌有电信公司,这些不同种类的公司遵循着多种制度及规则的约束。另外在2004年随着对入世承诺的履行,很可能会出现中外合资电信公司,和我们原来的经营电信增殖业务的企业一起,成为管制对象。现有的单一的管制手段将无法面对复杂的竞争主体,在外资、民间资本进人后,一些管制手段也会失去基础和环境。在管理手段上我国过去常用的数量控制、服务质量考核、资费审批等,随着2003年国资委组建并履行出资人职责,其合理性也已经消失。

在竞争主体增多、竞争行为和模式日趋复杂、市场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的情形下,对于电信产业的管制工作必须要由以往的直接模式转化为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的间接模式,同时结合必要的技术和行政等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兼顾效率和公平,让我国的电信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3、3G牌照的发放问题

即将要颁发的3G牌照,无论对于现有的移动电话服务提供商还是经营其他业务的电信运营商都有着无比的重要性,不仅会对中国未来移动通信市场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会改变现有的中国电信产业的格局。 转贴于

随着移动通信市场竞争主体的增多,要实行有效的监管,一方面要防止无序竞争和过度竞争,另一方面对于所有的经营者要提供大致相同的业务经营范围和竞争起点。为了培植新进人移动业务的经营商,可以采取“非对称管制”,在对新进人者放松管制时也要防止新进人者的’‘撇脂”行为(creamskimmin只),因为新进人者只进人存在超额利润、最有利可图的服务领域或地区,也会出现原有运营商和新进入者的不公平竞争。对于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如果都颁发3G牌照的话,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事实上的竞争,不能让二者达成某种“市场默契”,都去集中力量发展移动市场了。否则,中国电信和由于纺织企业生产的特殊性,原、辅材料品种繁多,能够达到数千种,而且容易分散保管在各仓库。选择一个合适的网络架构非常重要,便于管理复杂的库存。

纺织企业网络结构可采用三层结构.三层结构一般分为客户端、中间层、数据层三层结构具有很多优点如下:

(1)可以适应大数据量、大业务量环境的应用纺织企业的原、辅材料品种繁多,将业务逻辑集中到中间层.系统获得了对业务逻辑的独立性,即当用户的要求改变时,开发人员可以迅速地在中间层(应用服务器)上更新业务逻辑,而无需将更新后的应用提交到众多的客户端系统上去(如远程定点货主的客户端),即客户端无需任何改动(改动众多的客户端并不是件轻松的事)

(2胜联机分析处理,特别是决策支持应用中,数据的计算、操作和数据过滤往往是非常复杂的。这些复杂的工作最好在专门的应用服务器上进行,而不是在客户机或数据库服务器上完成。若在客户机上完成这些处理工作,不仅要求客户机具有足够强大的配置和处理能力,而且对网络负载也有较高的要求。如果在数据库服务器上执行此类处理工作,将会限制系统支持的用户数量。因此采用三层或多层结构,可以尽量分担数据库服务器的工作。当然,在数据库服务器与应用服务器之间保持处理分割的平衡也是十分重要的。

五、纺级企业在实施电于商务过穆中应注班的问题

纺织企业在电子商务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买方和卖方都不仅仅是买或卖商品,它们其实是一个巨大的需求和供应链上的一环。买方不仅仅是买货品,它们要考虑整个流程:搜索货物、融资、订货、跟踪、收货、检验、安装、测试、维护、淘汰。迫使买方把购买这个程序与其他程序分开是低效的。供应链在企业内外是否有效衔接、企业内部供应链的信息系统是否与企业内部的业务系统如ERP等有机结合在一起是关键。

1、纺织企业的手工业务处理流程必然存在很多重复或无效的业务处理环节,各职能管理机构重叠、中间层次多,而这些中间管理层一般只执行一些非创造性的统计、汇总、填表等工作,很多业务处理方式已不能适合计算机信息处理的要求。电子商务将纺织企业整个经营各环节都放在局域网络上进行,进行信息化管理,取消了许多中间层,而决策层次的下放,要求对职能部门内部进行业务流程重组。

2、纺织企业要实现真正的电子商务,并不是只要实现了网上订单、网上支付就可以了。如果只是这一段电子化了,而后续的采购、生产、库存、订单确认等供应链环节无法电子化,企业经营整体上还是体现不出效率提高及成本降低.这就要求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进行业务流程重组,以实现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

3、由于供应链已经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而是延伸到供应商和客户,甚至供应商的供应商和客户的客户,使得管理人员控制企业的广度和深度都在增加。供应链上各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大大增加,就要求企业之间必须保持业务过程的一致性,这就要求企业与企业之间必须进行业务流程重组,以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

[1]朱军,金志刚.三层网络体系结构的特点和实现方法[I].计算机应用,2003,(03).

[2]赵洪明,冯运仿.我国企业如何发展BZB电子商务[I].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11).

篇10

关键词:中国移动电子商务;现状;问题及对策;趋势

移动电子商务是传统互联网电子商务在移动领域的延伸和发展,是指通过手机、pda、笔记本电脑等移动通信设备与因特网结合进行信息查询、商务交易及对信息、服务和商品的价值交换等电子商务活动的过程和行为。随着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商务活动,而是希望随时随地进行收发电邮、移动支付、定购各种商品等商务活动,所以移动电子商务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与传统通过台式电脑平台开展的电子商务相比,移动电子商务拥有更为广泛的用户基础,因此,也具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当前3g背景下,移动电子商务正逐渐凭借技术和应用上的优越性,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一、中国移动电子商务现状

迄今为止,我国移动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短讯为基础的技术;第二个阶段的移动电子商务采用基于wap技术的方式;第三个阶段是以2009年发放牌照为标志、能够实现无缝漫游和移动宽带的3g时代。3g背景下,无线通信产品能够为人们提供速度高达2mb/s的宽带多媒体业务,支持高质量的语音分组交换数据多媒体业务和多用户速率通信。

(一)移动客户群庞大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手机终端的数量已经达到7.74亿,接近上网用户数量的3倍,而来自cnnic的数据显示,2009年底中国手机网民的数量已突破2.33亿,手机网民规模呈现迅速增长的势头。这表明我国移动电子商务业务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艾瑞咨询预计,2011年移动电子商务营收规模将达到1.7亿元。

(二)国家政策支持

包括移动电子商务在内的电子商务被列入了2006年3月颁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规划》。2007年6月,发改委与原国务院信息办又专门出台了《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其中移动电子商务试点工程作为六大重点引导工程之一。规划中明确指出“鼓励基础电信运营商、电信增值业务服务商、内容服务提供商和金融服务机构相互协作,建设移动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发展小额支付服务、便民服务和商务信息服务,探索面向不同层次消费者的新型服务模式”,并确定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便百姓生活和带动战略产业发展的三大目标,三大目标正在逐步实现,初步显现了移动电子商务巨大的效益和潜力。

(三)无线基础设施建设迅速

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电信基础建设的投资力度,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三大电信运营商在2009年8月前完成了其3g网络的第一阶段部署工作。基于cdma的3g服务,即中国电信的cdma2000和中国联通的wcdma,发展迅速。相比之下,中国移动的td-scdma3g技术的商业化进程比预期缓慢。在网络部署方面,中国电信在3g领域方面动作最快,预计它将发动价格战以吸引更多的用户。3g网络的铺设,加速了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

二、目前中国移动电子商务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一)理论研究欠缺

综观近年来研究移动电子商务的学术论文,虽然论文的数量呈现增长趋势,但是研究内容大都是“移动安全”和“无线移动通信系统”方面的论文,而且研究方法仅仅停留在非实证研究的层次上,研究深度不够,显示出移动电子商务新应用研究创新的不足。应根据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采取实证的方法,加强对移动电子商务行为、模式、安全和跨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二)行业标准和市场机制需要逐渐完善

作为崭新的商务活动模式,国内移动电子商务产业才刚刚起步,没有自己的国家标准和统一管理机构,而且市场机制还不够规范和完善,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经济纠纷和法律问题。虽然我国已于200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但是尽快制定出丰富完善的法律、法规是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当务之急。

(三)安全性有待提高

移动电子商务安全面临着技术、管理和法律等几个方面的挑战,主要包括终端窃取和假冒、无线网的窃听、重传交易信息、中间人攻击、拒绝服务、交易抵赖、移动终端遗失、设备差异和设备的不安全等。解决移动电子商务安全性问题主要有端到端策略、加密技术、防火墙、严格的用户鉴权、单一登入、无线pki技术、授权和安全交易流程等策略。

(四)交易成本过高

由于无线带宽不足和物流配送系统不成熟等,导致交易成本高。因此,发展移动电子商务就要想方设法降低各种成本费用:一是努力降低生产成本;二是不断降低交易成本;三是力争关键技术革新;四是认准特有优势;五是强化企业服务模式。

三、中国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

我国移动电子商务进入快速增长期,预计到2010年底移动电子商务用户规模将达到7375.4万,而到2012年,移动电子商务用户规模将达到24957.2万,所以完善行业标准、市场机制和安全机制是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当务之急。2010年全球互联网大会、2010中国移动支付论坛、2010中国移动互联网大会和国家工商总局《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中国网店实名制政策的出台,使得中国移动电子商务行业不断规范和完善。另外一个显著的发展趋势是中国移动电子商务应用正在从单个环节向行业解决方案深化,如移动支付解决方案、移动娱乐解决方案、移动物流解决方案和移动医疗解决方案等。

四、总结

中国移动客户群庞大,移动电子商务发展迅猛、潜力巨大,但由于国家相关政策、移动运营商、银行、商户和消费者等因素的限制,我国还处于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初级阶段,其交易安全、商业模式和消费者接纳等问题亟待解决。政府和移动运营商们必须加紧联系与配合,共同研发出一套从技术、管理和法律上都严密的安全策略以解决安全问题及威胁,进一步构建适宜移动电子商务活动的环境,促使移动电子商务高速发展。今后,还需要对移动电子商务的服务模式、物流配送和交易支付等方面加强监管、深化改革,中国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虽然任重道远,但是前景光明。

参考文献:

1、林立鑫,龚慧华.浅谈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j].经营管理者,2009(11).

2、张敏锋,颜展眉.3g时代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现状与发展策略[j].通信管理与技术,2009(3).

3、陈海挺.中国移动电子商务研究现状综述与发展趋势[j].硅谷,2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