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营养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12:21: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运动营养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运动员,营养,矿物质膳食调查
1 引言
膳食调查是研究运动员合理饮食的基础。常用的营养调查方法有记帐法、回顾询问法、称重法和化学分析法四种。其中,称重法和化学分析法相对准确,本次调查采用称重法。沈阳体育学院竞技体校是培养省级、国家级、世界级运动员的摇篮,学校有速滑、乒乓球、蹦床、跆拳道、举重等多支运动队,其中运动员以青少年为主。合理营养是决定运动员运动能力和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和正确选材、科学训练共同决定运动员的运动成绩。为了给运动员的生长发育和运动成绩的提高提供科学参照,制定合理的膳食结构,特对沈阳体育学院竞技体校运动员进行膳食调查。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沈阳体育学院竞技体育学校在校青少年运动员,共131人,男68人,女63人,年龄7-18岁,以16岁为标准人进行计算。
2.2研究方法
于2009年11月29日至12月4日,连续六日采用称重法对体校学生进行膳食调查。
1称重:称出每餐所用食物的生重,烹调后称出熟重,用餐结束时再称出剩余食物的重量(熟重)。最后计算出各种事物的实际消耗量(熟重)。
实际消耗量(熟重)=熟重—剩余食物的重量(熟重)
2生熟折合率:根据烹调前后食物的重量计算生熟折和率(生熟比)。
生熟比=熟重/生重
3统计每餐就餐人数:统计每餐就餐人数,并计算出总人数,折合成标准人计算。
4总人日数的统计:根据准确记录的就餐人数和中国的膳食习惯,三餐的食物消耗量比例分别为1/5、2/5、2/5。[2]
总人日数=早餐人数×1/5+午餐人数×2/5+晚餐人数×2/5
5计算出每人每日平均摄入的生食物重量:
平均摄入量=各种食物实际消耗量(生重)/日总人数
6所得数据与运动营养学中运动员的推荐标准及医学营养学中普通人群推荐标准进行比较。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研究结果
数据经整理和统计,详见表1、2、3
表1 竞技体校运动员三餐人数统计表
篇2
文/良石
柳春英年轻时也是十分困苦的,她不止一次说:“年轻时俺遭老罪了,吃不好、吃不饱,身体很弱。现在好了,天天能吃到饽饽,身体也越来越好了。”那种饥饿生活带给老人的除了积极的心态,就是吃饭八分饱的习惯。
柳老现在生活在四世同堂的大家庭里,有4儿1女,祖孙加起来有几十口人。现在生活虽然能够自理,但是为了方便照顾,还是跟年近70的儿子住在一起。老人虽然年轻时因为贫苦留下不少病根,但是年老了倒也算是健康,以前那些所谓的病根也都不算什么了,老人平时说话很慢,但是耳不聋、眼不花,耐心听的话,柳老的话也算是口齿清楚、思维清晰。
柳春英的生活非常有规律,每晚8点半就会按时睡觉,早晨5点半准时起床,中午肯定是要保持半个小时到1个小时的午休;柳老对自己的饮食也十分讲究,每天多以馒头、蛋类及萝卜、白菜等清淡蔬菜为主,基本不吃肉食。并且,柳春英老人强调,每顿饭只吃八成饱,不挑食、不暴食,这才能让自己的身子骨轻松。
老人八十多岁的时候还能跟着村里的老人一起跳秧歌,现在虽然腿脚不灵便了,还保留着饭后喜欢出去走走的习惯,也十分喜欢晒太阳,经常围着一件毛毯,坐在靠窗的土炕上,透过玻璃,享受温暖的阳光。
用柳老的话说:“俺年轻时能干在村里是出了名的,下坡种地、绣花缝织样样都行,现在老了,孩子们都不让俺做了。勤劳动,才能身体好啊。”
老人的儿子张行玺插话说,老娘虽然年迈,但从不愿意闲着,每年都要轮流帮儿子们摘花生、剥玉米皮,衣服、被褥都坚持自己洗、自己缝,不喜欢别人帮忙。老人的心态非常好,性格平和,从不嫉妒他人,也不会背后议论人,与儿媳、周围邻居的关系,一直相处得很融洽。
“4个儿媳,孙子们对俺很孝顺。可惜俺老了,成累赘了,不能帮他们做什么了。”老寿星感叹地说,“俺经常叫他们要忆苦思甜,不能被现在的乱七八糟的东西骗了,毁了肠胃不就是毁了身子?”
在老人看来,也许活这么大岁数是一件轻轻松松没怎么注意就发生的事情。也许就是因为老人的合理饮食,才会有健康的身体去做任何她想做的事情,达到长寿也不过是小菜一碟了。
李美筠:寻求“平衡”的营养学家
文/金芷雯
李美筠,女,1895年10月生于上海,现居南京市北东瓜市12号。李美筠是我国著名的营养学家,所著论文《营养不良对儿童智力和行为的影响》荣获1985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与一般高寿老人不同之处,是她一生没有组建过家庭,也没有收养过一男半女。但她有一位如同女儿般的保姆刘阿姨。老人进入高龄以来,肩部和腿部曾患过骨质疏松,大便困难,但经过保姆的精心照顾之后,上述疾病基本消失,后来她的身体状况很好,耳聪目明,生活自理程度较好,平日几乎没病,一直在服用钙片、养胃冲剂等药物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老人日常饮食起居科学而有规律,饮食上一般什么都吃,没有特殊的饮食嗜好,不沾烟酒。老人的日常饮食简单而有营养,易被吸收,口味偏淡,一日至少吃一个鸡蛋,坚持少吃多餐的饮食习惯。一般每天早晨6:00~7:00之间起床,吃完早饭后,由保姆陪同在室内做适当的运动,晚上看电视,看到10:00左右就睡觉,一般不外出。
篇3
关键词:体育表演;膳食营养;调查;研究
1.前言
现如今如此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下,体育舞蹈不可不视为一种很好的降压方式,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从事体育舞蹈中女生占大多数,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女大学生的营养状况,对营养摄入和能量消耗状况的调查,从而改善和提高健康水平,促进身体发育,体质增长,提高学习效率。为了解体育表演专业舞蹈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为其合理营养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体育舞蹈女大学生进行了膳食调查和热能消耗及膳食习惯的问卷调查。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2013级体育表演专业舞蹈班女大学生30人作为调查对象,表1为体育表演专业舞蹈班30名学生的基本情况。
2.2.1 问卷调查法
发给每位调查对象一份调查表,要求认真记载每日、每时、每刻日常活动的每一个细节及持续时间和每日早、中、晚3餐的膳食安排(连续填写3天)。总共发出调查表并在2014年3月10日至14日向体育舞蹈学生发放问卷30份,回收3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30份,有效率100%。问卷的效度α=0.98, 问卷的信度α=0.95。
2.2.2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大量有关体育学院学生膳食营养的文献资料,包括近几年的学术论文,出版的各种刊物及网上资料等,获得大量的可供参考的信息资料。
2.2.3 数据处理
对有效问卷采用常规统计学分析法,所有数据统计均由SPSS17.0完成。
3.调查结果与分布
3.1 营养素摄入量
研究发现,铁的摄入量达到或接近供给量标准90%的仅有10人,占总人数的33.3%,其余15人铁的摄入量距供给量标准相差甚远,还有5人的摄入量还不足供给量标准的50%。达到热能供给标准90%以上只有10人,12人为70%~90%,不足70%的有8人。蛋白质摄入情况基本正常,有62.5%的人达到供给量的标准,22.5%的人基本达标,仅15%的人略低于供给量标准。
3.2 维生素摄入状况
对体育舞蹈女大学生主要从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四种维生素进行研究。从表3中可见,除维生素C外,维生素A、B1和B2的摄入量低于供给量标准60%的分别50.2%、18.8%、45.8%,由此可见维生素的摄入是严重不足的,体育舞蹈女大学生应该加强维生素的摄入,合理安排日常饮食。
3.3能量摄入与消耗
3.3.1 能量来源分布情况
女生以碳水化合物供能为主,占总能量65.6%,女生蛋白质供能占总能量的15.2%,女生脂肪供能占总能量的19.2%。由此可见,体育舞蹈女大学生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摄入均高于参考值,脂肪摄入低于参考值。
3.3.2 能量消耗的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体育表演舞蹈班女大学生的一日平均热能消耗约9064.2KJ,而一般女生是在7949.6-8786.4KJ之间,由此可见,从事体育舞蹈女大学生每天的正常消耗高于一般女生,与此同时,体育舞蹈女大学生参加其他体育活动的时间和强度也高于一般女生。
3.3.3能量摄入与消耗的对比情况
体育表演专业女大学生的能量的摄入低于能量的消耗,由此说明维持正常运动训练需要补充大量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体育舞蹈女大学生应该加强脂肪的摄入,才能更好的从事体育舞蹈的活动。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体育舞蹈女大学生营养素的摄入中,只有蛋白质的平均摄入量略高于中国营养学会的推荐标准。除此之外,其余各项的平均摄入量都低于每日供给标准,铁的摄入量和热能的摄入量同样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除维生素C外,A、B1和B2的摄入量低于供给量标准,维生素的摄入存在严重不足的。体育舞蹈专业平均能量的摄入低于平均能量的消耗。但是,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高于参考值,维持正常运动训练需要补充大量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应增强膳食营养,及时补充脂肪摄入。
4.2建议
自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各种营养素的摄入与互补,不偏食、不挑食,学会合理安排一日三餐的热能与营养素,增进健康,保持充沛的体力。
对于每天要进行一定强度训练的体育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每天都要保证一定蛋白质、糖和脂肪的摄入,同时注意不能不吃早餐,这样才能在保证健康的基础上,保证完成每天的学习、训练任务。
加强医务监督。在训练过程中要经常进行医务监督,并组织她们认真地进行自我监督,系统书写训练日记,随时掌握他们的体能状况,最好定期组织体格检查。(作者单位:上海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篇4
文/普权
张光斗:中国科学院首批院士、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12年出生于江苏常熟,曾担任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主任、清华大学副校长,是我国水工结构和水电工程学科的创建人。
92岁的张老,由于工作的性质无意中练出了一副铁脚板,俗话说:“人老先老腿。”然而这位耄耋老人却没有这种感叹和抱怨,依然耳聪目明,反应敏捷。
张老的养生之道重在心平气和,他说:“心平气和,是一种祥和的状态。”
人心若不足,唯心平才能气和。心平,无非分之念,见可欲而不迷狂,于迁变得失具平常之心。气和,不卑不亢,不疾不滞安舒宁静。
张老把保健纳入日常的生活中,并归纳为一二三四健身术:
一贯知足。俗话说“知足者常乐”。乐为长寿之要诀,如何做到笑口常开,这虽是一个综合素质的问题,却也与知足不知足关系甚大。不知足者对名利、地位、物质享受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发展下去心理变态,嫉妒强者,嘲笑弱者,自寻烦恼,自讨无趣,违背自然法规,损害他人和自己的身心健康。只有一贯知足,才能适应自然规律。人至老年要正视现实,在现实生活中获得乐趣。以此平和之心怡养天年,会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眼里充满美好的憧憬,身心自然平衡。在晚霞中回首前尘旧梦,在星光下凝望未来异彩,安详地过渡到更为宁静的彼岸。正是:“不悲镜里容颜老,且喜心中领域宽”、“有唱有吟空万念,无忧无虑乐长春”。
二目远眺。这里所说的二目远眺,具有高瞻远瞩之意。时下,“近视眼”颇多,急功近利者大有人在,应予矫正。人生在世充满矛盾,不可能一帆风顺。如何化解矛盾,确实需要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些。切忌势利眼,目光短浅,见小利而忘大义。能高瞻远瞩,坚定理想信念,顺应自然,则与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三餐有节。“民以食为天,食以民为铨”,一日三餐是少不了的。上了年纪,可能要四餐五餐,以多餐少食为佳。不偏食,有节制,有规律,对身体有利。饱一餐、饥一顿,最容易伤胃。根据膳食科学报道:我国四大主粮大米、小麦、玉米、大豆,单一食用,其吸收利用率仅占51%-70%,而混合吃,可达80%-90%以上。玉米还有降低胆固醇、治疗高血压的作用。常食花生、豆类,可使气血化生有源,气充血旺,心身健壮。食五谷杂粮可补充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所以要想延年益寿,须五谷皆食,宜清淡,不偏食。
四季不懒。保健三字经说:“常运动,勤思考,既强身,又健脑。多动手,精神好……”
张老说,结合自身的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坚持持久,定能防老。四季不懒,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如此既可保持我们祖先的勤劳美德,又能焕发青春。
生物化学教授郑集先生谈养生
文/普权
郑集教授1900年5月生于四川。曾在美国印第安那大学获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南京大学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一生致力于生物化学、营养学和衰老生物学的教学和研究,是我国生物化学界的一代巨匠,抗衰老研究的领头人。
为了研究科学,他熟悉了英、德、法、俄等国文字,74岁又学日文,90岁始学朝文。仅在80-90岁10年中发表的各种科学论文和科普文章就达72篇,出版专著7种,包括他的名著《衰老与抗衰老》。在年近百岁时,他还主持修订了高等学校教材《普通生物化学》。他年过百岁,依然思想敏捷,身体硬朗,还在编写《中国生物化学史》。
郑教授之所以能既寿且健,自是有一套独特的养生之道。
在饮食营养方面:他重视营养合理,荤素杂食,素食为主。多吃蔬菜,不吃动物油脂和肥肉,只吃植物油,少吃油炸、腌制食物和过辣、过咸、过甜食物,进餐定时,每餐只吃八九分饱,细嚼慢咽。饮食以“三低(低脂肪、低热量、低糖分)、二足(足够的维生素和纤维素)和易消化”为原则。他说:“饮食能给人体‘加油’,是保持机体灵活和健康的重要条件,故不可忽视。我主张,老人的饮食应有充分的优质蛋白质、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我的饮食安排是:早餐基本上是一杯牛奶,一个鸡蛋,两片面包。中晚餐则一荤两素,以素为主,常吃豆类及杂粮,上下午各饮开水两杯。除了经常吃些水果外,每天还要服些维生素片,具体服法是:每日两次,每次用维生素A一万单位1粒;维生素B1,10毫克,1-2片;维生素B2,5毫克,1片;维生素C,100毫克,3片;维生素E,100毫克,1片。我不主张多服补品,而且对当前各种各样的‘营养液’持保留态度,我认为许多‘补品’是为赚钱而在骗人的。”
在嗜好和爱好方面:他不嗜烟酒,不赌牌,一切对身心有害的吃喝玩乐,坚决不沾染。他从小爱劳动至老不变,一切生活自理。经常做室内外卫生清洁工作、家具、房舍小的维修和庭院花木管理等。过去也间或去影院、剧院看戏,寒暑假参加一些学术活动。
篇5
肥胖已经成为一种现代流行性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生命质量,给社会增加了巨大的医疗负担。有专家称,作为一种营养过剩所造成的代谢类疾病,肥胖将成为 21 世纪全球最大的公共卫生问题。2010年中国肥胖人口达3.25亿人,这个数字在未来20年还可能增加一倍。中国快速的经济增长与城市化是肥胖问题日趋严重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儿童高校肥胖患者占很大的比例。2006年9月,由中国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等10个部门联合进行的全国第二次国民体质检测结果显示:在我国青少年身高、体重、胸围增长的同时,超重与肥胖发生率继续增加,中国内地大城市7一18岁的儿童青少年中,男生有12%的超重、5%的肥胖;女生有7%的超重、3%的肥胖,学生体质呈下降趋势。对此专家指出,国民整体能量摄入提高、洋快餐、含糖和碳酸饮料及甜食摄入增加是重要原因,而人们对肥胖以及减肥的认识也还存在误区,成为影响儿童青少年健康状况的最大因素。
2.肥胖的原因和类型
单纯性肥胖症(CSO,childhood simple obesity)是指年龄在 12-19 岁的高校所患的肥胖,排除染色体异常、内分泌紊乱、脑外伤及肾脏疾病等器质性疾病引发的继发性肥胖。该疾病是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以过度营养、运动不足、行为偏差为特征的全身性脂肪过度增生的慢性疾病,是由于长期能量摄入超过消耗导致体内脂肪过高造成的疾病。
从营养学角度看,肥胖是营养过剩的表现,是由于能量的供给大于能量的消耗,作为机体燃料的脂肪在体内过剩而储存起来的一种状态。从医学角度看,肥胖是脂肪细胞数量增加和脂肪细胞中脂肪储存过剩,身体脂肪过度增多,体重超过正常值的20%以上,并对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的一种超体重状态。它可以引起人体病理、生理的改变。肥胖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遗传因素引起的遗传性肥胖;继发性肥胖;单纯性肥胖。
3.研究方法
3.1运动干预方法
本研究采用短期的综合干预模式,将有氧运动作为整体干预的切入点,主要运动方式包括慢跑、快走、跳绳、游泳、羽毛球、减肥操、瑜伽等。结合运动中饮食调节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辅助以行为监督与控制,力求改善肥胖高校的身体成分,促进单纯性肥胖正确生活习惯、运动习惯、饮食习惯的养成,努力为高校单纯性肥胖的综合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3.2饮食干预方法
本训练营力求改变高校肥胖学生的不良饮食习惯,借助运动训练的优势,严格制定三餐标准,依据标准体重原则,基础代谢率指导原则,身体适应性原则,在满足身体对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基本需求的前提下,控制能量摄入,在饮食组成上,控制三大功能营养素的生热比。即蛋白质占总能量的 25%、脂肪占总能量的 10%、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的65%。同时,多加入新鲜瓜果、蔬菜及海产品,富含纤维的食品,保证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微量元素的摄入,使产生饱腹感而减少热量摄取。两餐间隔 4-5 小时,三餐比例要适宜,按照所提供的能量占全天总能量的比例,早、中、晚餐的比例为 25.4±4.6%、42.7±5.8%、31.8±1.9%,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例分别为 19.4±2.4%、20.7±3.7%、60.0±4.45%。在控制总能量摄入的同时,要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的充足供给。
3.3体质指标测定
分别在训练前和训练后对肥胖学生的体质指标进行测定,指标包括形态学指标中的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MI 指数);身体成分指标中的肌肉重量、脂肪重量、肌肉百分比、体脂百分比以及身体素质和机能指标中的坐位体前屈、握力、肺活量、血压指标,并计算相对握力、相对肺活量。形态学指标采用身高测试仪、体重计进行测量;身体成分采用 ZUSE9.9 身体成分分析仪;身体机能指标采用血压计和肺活量测试仪,素质指标采用握力计和坐位体前屈测试仪。
3.3.1体育运动对肥胖学生体质的影响
体育运动能有效改善肥胖学生的身体素质,例如经过一段时间的体育运动后肥胖学生的握力水平、坐位体前屈、纵跳指数等都有明显提高。对10名脂肪百分比大于30%的肥胖女学生经过4个月的有氧运动处方锻炼后,肥胖女学生部分体质指标如握力、纵跳、肺活量、仰卧起坐、台阶试验、坐位体前屈等较实验前有了明显的提高。这说明有氧运动处方对促进肥胖女学生上、下肢力量、心肺功能、柔韧性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另外对10名单纯性肥胖男学生进行为期4个月的有氧运动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肥胖男生的50m跑、10O0m跑、立定跳远、握力、引体向上成绩明显提高;女生的握力、50m跑、800m跑、立定跳远、仰卧起坐成绩在实验中、后期与实验前比较差异亦均有明显提高。
4.结论
运用运动与饮食干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科学的训练就可以有效降低肥胖学生的体脂百分比,显著改善肥胖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水平、血脂、血糖的浓度以及身体素质,对肥胖青少年的健康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综合干预短期内能增加肥胖学生的日常体力活动,减少静态生活时间;同时也有效的改变肥胖学生的不良饮食习惯,降低能量的过多摄入,逆转了机体长期的能量正平衡状态,进而有效降低肥胖学生的体脂率,改善身体成分,增强了体质。
【参考文献】
[1]周筱燕. 单纯性肥胖儿童膳食调查及病因和慢病潜在危险因素研究[J]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医药卫生科技辑,2011(S1):E069-11-1~E069-11-7.
[2]丁宗一.儿童期单纯肥胖症及对策[J] .中华医学杂志.1992,72(3):129-130.
篇6
摘 要 体育保健课是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内蒙古高职高专的问卷调查,研究内蒙古高职高专体育保健课设置的现状及存在的有关问题,寻求提高保健课教学质量的方法与对策,使每一名伤残、病弱的大学生都能接受良好的高等体育教育。
关键词 内蒙古地区 高职高专 体育保健课 现状 发展对策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有越来越多的残疾同学走进了大学校园,这是党和国家对残疾人的重视和关怀,这些学生都具有一定的聪明才智,身残志不残,渴望像正常的学生一样参加体育运动,并有从运动中获得锻炼身体、使自己早日康复和愉悦身心的欲望。但是,到目前为止,虽然有些高职高专院校(4所)已开设体育保健课,但保健课的内容、形势、考核方法还很随意,只注重传授实践内容,传授一些基本的技术和技能,未能将体育保健课教学提高到使学生获得长远利益,达到终身健身这样的高度来认识,开设体育保健课的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有些高校根本没有开设体育保健课。因此,现今的体育保健课无论是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评价方法都有一定的弊病,严重违背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一、研究对象
内蒙古地区的19所高职高专院校(内蒙古赤峰学院、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学院,内蒙古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商贸学院、乌海职业技术学院等)。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网、相关保健课书籍,对这些文献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
(二)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内容要求,遵循问卷设计的原则,在专家访谈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
(三)数理统计法。论文对相关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和汇总,该数据为论文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三、研究结果和分析
(一)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体育保健课的现状
通过对内蒙古19所高职高专院校体育部和学生进行访问调查,发现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体育保健课的现状不容乐观。问卷调查显示,开设体育保健课的普通高校仅有4所,占21%,未开设体育保健课的普通高校15所,占79%。
我们对未开设体育保健课的原因进行了深入调查,认为缺乏科学系统的体育保健教材和缺少康复保健专业教师是影响课程开设的主要原因,而学校相关部门领导对该课程的设置与建设的重视程度则是直接的影响因素,学校不能为体育保健课提供基本的教学条件和场地器材设备,制约了学校体育保健课的建设和发展。
(二)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保健课普遍存在的问题
1.忽视理论教学和学生的差异性
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健康理论的教学,不能够将体育保健课教学发挥到使学生终生受益,达到终生健身这样的高度,体育保健课程的开设流于形式。
2.体育保健课教师综合技能水平不强
保健课的教学即要保证正常学生的身体机能的加强,也要保证伤、残、病、弱等特殊学生身体健康和身体机能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既具备丰富的体育学科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技能,又要具备系统的保健、康复及营养学知识。具备综合技能的专业教师还不多见。
3.学生身体状况信息不全
储备学生正确的身体信息是十分重要的,有利于学校体育保健课的开设正确的进行体育保健教学,有利于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但学校普遍没有建立健全在校学生的保健档案。
(三)发展对策
1.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学校领导的重视是体育保健课程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加快体育保健课程建设的重要保证。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各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应重视对体育保健课程的建设,为体育保健课程提供教学设备、教学场所、专业的体育保健教师,保证保健课程实验研究的科学研究资金。
2.构建合理的体育保健课课程目标体系
构建合理的体育保健课目标,包括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以及社会适应目标,这些目标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普通体育课目标,更多地应考虑健康弱势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3.全面提高保健课教师的业务水平
体育保健课的教学质量如何,关键在于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师是组织者和实践者。保健课教师必须具备指导学生康复和丰富的保健理论知识,有一定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加强保健课教师的素质建设,通过举办短期培训班、进修班、函授学习等方法,改变目前保健课教师少、业务水平差的状况,为更好开设体育保健课打下基础。
4.建立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保健课程的评价标准
建立客观合理的教学评价标准,是推动体育保健课程朝着正规化、科学化方向前进的必要手段,也是反映教与学过程效果的重要依据。评价标准应从健康教育和健康意识的养成入手,从掌握康复保健知识和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制定适合自己康复的保健运动处方和执行运动处方能力,以及身体功能恢复状况、学习过程主动参与度等方面来综合考评。这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体育保健效果的评价,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乐趣与收获,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和自觉参与课余健身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也是对教学质量的检验,并为调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提供有效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刘海平,等.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保健课教学现状及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4).
篇7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方案”;贯彻实施
中图分类号:G807.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4-0538-03
高等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体育师资,尤其是基础教育体育师资的主要和重要阵地。本课题以我国部分高校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例,就《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施行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以促进相互学习交流,为切实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发展的高素质体育教育人才作出努力。
1研究对象与方法
课题以部颁《方案》后各高校经修订的现行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研究对象,共收集不同类型与层次的样本院校8所,其中体育院校2所(北京体育大学、西安体育学院),师范大学2所(北京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综合院校4所(三峡大学、韩山师范学院、井冈山学院、重庆三峡学院)。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比较分析及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就各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等方面展开分析研究。
2结果与分析
2.1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确立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从8所院校的培养目标来看,总体上都反映出所培养的人才既能胜任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又能从事体育科研、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方面的工作,与《方案》主体精神一致。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如对人才的定位,8所院校有“体育人才”、“体育专门人才”、“高级专门人才”、“应用型人才”、“复合型高级体育人才”、“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等6种提法;对服务的定位,也有“学校”、“各级各类学校”、“中等学校”、“学校及其他体育相关领域”等4种提法(表1)。
2.2人才培养规格《方案》对人才培养规格作出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规定,不仅包涵思想品德、基本素质、科研能力、健康体魄、卫生习惯及生活方式等,而且对创新精神、自学能力、社会适应性、外语与计算机、审美及创造美等方面也都提出了要求。因而8所院校也基本遵照这些要求来确定人才培养的规格,所不同的主要反映在两点:一是对运动能力水平的要求,如有3所院校提出了达到二级运动员等级的要求;二是对外语和计算机的要求,如有4所院校明确了大学英语四级和计算机二级的规定。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较好地掌握外语和计算机等工具性知识,对于他们今后从事教学与管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十分必要。但一直以来,体育类考生入校时文化成绩(包括外语)的“门槛”普遍较低,若把达到英语四级作为学生毕业或授予学位的必要条件,与当前的实际不太相符。另外,就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对计算机技术的掌握重点应是实际的操作与运用,如能够使用相关的教学软件、网上查阅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等,而不是二级所要求的计算机语言等知识,因而也不能“一刀切”。
2.3课程设置
2.3.1课程结构各院校教学计划的具体要求不一,故在课程结构上也有所不同,如有按修习要求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有按知识结构层次分为普通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教学课和选修课;有按平台划分为学校平台课程、学院平台课程和专业平台课程等。虽然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对学生的修习要求基本一致。为便于分析研究,本文数据统计统一按《方案》的修习要求进行(表2,表3)。
从表2表3我们可以看出:1) 各院校教学计划的课内总学时较以往均有了大幅度的压缩,为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发展学生个性、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搭建了平台,体现了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2) 8所院校课程结构比例的均值表现出与《方案》基本一致,但院校之间的相互比较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一是各院校教学计划的总学时有明显的差异(如最高与最低相差近300学时)。二是各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同,其课程结构比例的差异性,体现其人才培养的不同模式与特色。如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院校,其课程结构比例相对均衡,公共教育课程的学时相对较大;注重专门人才培养的院校,其专业课程的学时比例相对较大。三是“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归属不一,导致课程结构比例的差异。如有的院校归属于公共课程,有的院校归属于专业必修课程,有的院校归属于学生必选模块课程等。3) 各院校专业课程设置中必修与选修、学科与术科的结构比例表现出明显差异。如2所体育院校因“主副项提高课程”的高学时(T1比Z2高出536学时,T2比Z2高出264学时)导致术科与学科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院校,反映出体育院校在培养学生专项运动技能水平方面的突出特点。当然,“主副项提高课程”学时过低(Z2为168学时),对于如何加强学生专项运动技能的培养以体现专业特点,值得进一步思考和研究。4) 8所院校中有5所院校都或以公共课、或以专业基础课、或以方向模块课等形式明确设置了教师教育课程模块,且学时较以往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这表明各院校对教师教育的进一步重视和加强。
2.3.2课程内容
2.3.2.1公共课公共课作为高等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公民,促进大学生生活、道德、情感、理智的和谐发展。虽然《方案》只提出了“按教育部有关规定执行”的建议,但各院校都力图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上很下功夫,表现出:1) 开设的课程门数和门类较多,教育辐射面广,如绝大部分院校在部颁有关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人文、艺术、美育、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综合教育类课程;2) 重视方法工具类课程,如外语、计算机等课程学时普遍较多,并开设“高等数学”、“应用写作”课程等;3) 教师教育课程一改过去“老三门”的局面,课程设置学时增多、门类较广,并突出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
当然,从总体来看公共课程内容的设置也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如院校之间不平衡,有的还是仅局限于思想政治品德、外语、信息技术等课程,教育覆盖面较小;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类课程的开设总体偏弱;教师教育类课程中,有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课标解读、新课程与教学观念更新与方法改革、课程开发”等内容涉及少,而这些是学生走上教师岗位能尽快适应基础教育教学的重要途径。
2.3.2.2专业课专业课程决定着培养对象的知识、智能结构和整体素质,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8所院校专业课程设置主要表现在:1) 主干课程遵照《方案》6大领域,体现出因校制宜地构建课程的灵活性。如有的院校为加强学生保健方面的知识,侧重开设体育康复、运动营养学、健康教育、体育与健康理论与方法等课程;有的院校为满足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侧重开设社会体育学、体育法规、旅游体育、体育管理等课程;有的院校为增强课程的开放性与综合性,加强了课程整合,如将解剖与生理、生力与生化、营养与损伤整合成3门“体育生物学科基础”课程等。2) 一般必修课为拓宽学生专业基础知识面搭建良好平台。各院校一般必修课基本都超过《方案》4~5门的规定,并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开设各具特色的课程,如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跳竹竿、腰鼓、秧歌、瑜珈、木兰拳、舞龙舞狮等;运动与康乐管理、新兴运动项目等。3) 方向选修,突出专项,各具特色。8所院校的方向选修在将体育锻炼手段与方法(主副项提高)方向课作为学生必选课程的基础上,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侧重学生在某一方向上的培养,即设置体育教学训练、社会体育、体育保健康复、民族传统体育等4个方向课程模块,学生任选1个方向;二是注重学生的综合培养,即设置若干课群,每个课群都规定一定的选课要求,综合组成学生的方向选修课。4) 任选课为培养学生多种兴趣、爱好和特长及自我发展多种能力搭建平台。各院校根据实际设置体育学科、术科及人文社科、自然科学、文化素质等多学科课程供学生任选,而且学科课力求体现专业发展与研究的新动向、新成果,术科体现出时尚、实用的课程价值取向。
当然,综观8所院校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也有值得进一步探索的地方:如受总学时的限制,有的院校术科必修课程学时压缩过低(如田径类64学时等),这对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带来了新的挑战;一些具有生活实用价值取向的课程(如野外生活生存、户外运动等)设置较缺乏;一些非竞技性的、大众健身娱乐性的运动项目开设相对较少,而这些既是基础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进行社会体育指导应具备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各院校对“顶点课程”(《方案》中指为毕业班开设的综合四年所学知识的课程)尚没有形成统一认识,课程设置中体现不够明确。
2.3.3实践教学环节各院校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了课程实验、教育实践(见习、实习)、社会实践(军训、公益劳动、社会调查)、科研实践(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术活动)等环节。从总体上看,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主要表现在:一是课程实验环节的设置普遍较弱(各院校对体育学科课程实验重要性的认识和实验设备条件的不一,有的院校仅限于生理、生化等极少数课程开设了实验,且实验学时较少);二是教育实习的形式较单一,如基本都安排在第7学期进行集中一次性完成;有的院校教育实习时间安排较短,如只有6周等;三是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不够,如有的院校只安排第8学期的毕业论文环节,缺乏低年级的学年论文训练和平时科研活动训练等。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 新一轮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方案》为指导,总体上较好地体现了新形式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精神,但各院校体现改革的力度不一;2) 各院校对人才与服务定位的不同,反映出不同类型院校的办学特色,但应如何站在社会发展与需求变化的高度去更好地把握新时期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尚需进一步研究;3) 教学计划课内学时的普遍压缩,拓展了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适应了新型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要求,但对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4) 体育院校表现出在培养学生运动技能水平上的突出特点,而综合院校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突显优势,但需要加强互补,取长补短;5) 各院校在课程整合、强化基础、优化必修、突出主干、增加选修等方面各具特色,较好地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广适应”的人才培养要求,但对于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素养、有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些非竞技性大众健身娱乐项目等课程设置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3.2建议
1) 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即将完成四年一轮的运行实践,各院校应结合实施过程进行分析总结,为进一步深化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2) 加强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以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要求;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新型体育教育人才做出应有的努力;4) 加强院校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广泛开展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讨,把实证研究取得的成果加以巩固和推广,为更好地培养高素质体育教育人才搭建良好平台。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通知[Z].2003.
[2] 顾伟农,刘传进.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五套课程方案的比较[J].体育学刊,2006(3).
[3] 黄汉升,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研制及其主要特征[J].体育学刊,2003(2).
篇8
论文摘要:为贯彻第三届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健康第一”的精神,开拓课堂教育和课外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方向,重点发展实践教育,改变以竞技体育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通过对普通高校体育传统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提出合理的教学改革模式,推动和促进高校体育健康课的发展。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方式,大多是以专业竞技项目和应试教育为主,具体表现为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单一,忽视身体素质全面发展。单一教学模式功名式教育等泯灭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只为应付于考试的内容和分数,而从不考虑所学体育知识技术是否对提高自身的素质有用,不能享受到体育锻炼所带来得心理和生理快乐,也影响教师教学能力的充分发挥和提高,使教师始终处在一种被动的单一的教学方法之中,而不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1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测试,试验对比,综合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
1.1初始资料获得阶段
1.1.11997年9月对济南大学人学新生进行调查,掌握身体素质基本情况并进行测试。
1.1.2查阅高校体育教育文献及对专家进行咨询。
1.1.3掌握学生的基本素质,并了解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喜欢程度,对体育基本理论知识的了解程度和对体育项目的看法,参加体育锻炼的状态等。
1.2实验阶段
以体育课教学班为单位,在大学内进行教学体育实验班的教学改革试验,体育理论教学占40%,外堂实践课占50%,考勤情况占10%的教学计划,并且每周进行2次以同学自由选项为主的体育俱乐部活动。
1.3总结阶段与推广提高阶段
从新生人学就进行教改后的体育教学,我校体育系推出了《面向21世纪大学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子课题教材《大学体育实验教程》,对体育教学课进行了全面改革。
1.4教学改革全面实施阶段
在全校实行全面的体育教学改革,将体育课教学改革方案报教务处批准后全面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课的教学,其教学内容为:依据体育理论各方面内容,合理安排教学,依据体育教学改革以“健康第一”为指导,将理论与实践综合分析,以课题组负责人为主编写了《大学体育教程》和《体育与健康》教材,指导体育教学改革的进行,在全校实行了教学改革后的教学计划。
2各学年教学内容及测评方法
2.1一年级以发展身体一般素质为主,进行一般力量、速度耐力素质的学习,掌握基本的体育锻炼方法和手段,理论了解学校体育目的任务及运动解剖,生理学基本知识,理论课考试为笔试,试卷答题占400,6,平时及出勤占100,6,外堂实践课测评结合军事综合测评方式进行测试,实际方式内容包括原地举手铃,男(5Kg)、女(4Kg)共15次,然后曲线地滚球15米,接仰卧起坐20次,进行折返跑5mxlOmx15mx20m,最后原地跳绳男100次、女80次停表,这样既能根据场地情况进行安排,又检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情况,成绩占50%。2.2第二学年以提高综合理论知识和综合身体素质为主,理论以体育保健学、营养学、体育竞赛知识为主;在身体素质学习中以提高力量素质和灵敏素质为主。在学习中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制定合理有效的练习方法,提高学生的体育乐趣和身体素质能力。
2.3第三学年在提高综合理论知识和综合身体素质的基础上,讲授体育竞赛知识,三大球(篮、排、足)及三小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比赛的欣赏方法和身体素质锻炼处方,实践课以耐力练为主。
2.4第四学年根据学生的自我爱好进行专项选修课体育教学,学生自主选择专项,开设了篮球、排球、足球、田径、武术、健美操、毽球、魔球、交际舞等项目。丰富了学生的体育知识,并对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有了更加探人的了解和掌握基本技术、具体测评方法,定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5个等级。
3结论与建议
3.1体育教育改革后的课程注重了理论课的教学,使学生不仅掌握人体运动的最基本知识,而且对于体育竞赛的组织方法、竞赛方法及如何欣赏精彩的体育比赛都有了比较深刻地认识,在理论上掌握了体育锻炼对人体健康的作用,提高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
3.2实践课综合素质的学习,克服了以前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提倡以提高一般身体素质为主,使体育活动能力得到提高,养成了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了意识的形成,促进了学生“终身体育”的观点,使体育与“健康第一”的思想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各自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参加自己喜爱的项目和训练方法,达到了体育锻炼和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
3.3因地制宜,结合学校场地、器材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适宜的考试内容和方法,注意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的提高及专业性练习方法的培养,克服了专业课必须有专业场地、专业器材不足的缺点,充分调动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加探了学生对体育的理解和爱好。
篇9
关键词:机能;形态;形体健康课
中图分类号:G80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3―0367―03
形体健康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形体是大学生必备的条件之一。近年来,各国在大学生形体健康方面的研究也日渐深入。德、日、俄罗斯等国家在大学生形体改善的基础理论、教育方案、运动处方等方面的研究都处在领先地位,为本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例如:前苏联著名的《鲁斯塔姆一艾哈迈托夫增高运动处方》,在大学体育课程中加以实施,收到了满意的效果。日本烟川艾义的《增高法》,全面系统的介绍了身材矮小者应如何增长身高,在日本各个阶层受到重视并被加以贯彻在教育中。对二战后日本人的身高增长产生了重大影响。
我国在大学生形体健康方面的细致调查与对策研究,至今未见较详细的报道。只有一些单一的成果推出。在我国学校体育活动中历来十分重视学生的体能和技术、技能发展,并把它列为学校体育课程的主要部分。例如:“三基”原则的贯彻和《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的设立。当前在普通高等院校各类体育专项选修课程的开展,大都有效地提高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专项技术、技能知识,但是,对学生形体、形态的教育和影响是随意的,缺少专门性和针对性内容,形体改善效果不佳。通过对河北科技师范学院815名同学和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500名同学的问卷调查,存在驼背、鞍背、溜肩,脊柱侧弯、身材矮小、过胖、过瘦等形体、形态问题的学生占50%以上,甚至有一些学生伴有相应形体、形态性心理障碍(占10.1%)。如果把一些日常生活动中,“摇头晃脑、挤眉弄眼”等不良习惯及不卫生习惯动作算上,问题更严重。在普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这一现象亟待解决。
本文研究旨在以体育课教学为主,课后练习为辅助,采用专门性的体育医疗教学手段,使学生的不良形体、形态得到良好的改善,并使学生掌握形体、形态、体育卫生、科学锻炼、营养饮食、恢复、睡眠等人体健康的基础知识,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全面发展方面的特殊作用,以适应普通高等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1999级~2001级815名同学和河北建材学院2000级~2002级500名同学为研究对象,从中选择部分形体健康状况不良者作为授课对象,实施“形体健康课程”教学。以这部分不良形体学生自身基础测量数据为对照组数据,进行教学效果的对比,每学期进行2次测量。尽量做到“统一人员操作”、“统一时间测量”、“统一测量标准”。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收集研究与本课题内容相关的文献、论文、教学模式、课程改革方面的论著,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研究,探索科学合理的体育教育模式,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教学实验法
1.2.2.1 实验目的通过教学实践验证“形体健康课”在普通高校体育选修课中的可行性及效果,探索形体健康课对学生不良形体的改善情况,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和科学的形体健康意识,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1.2.2.2形体健康课教学实验的基本形式 由于不良形体的改善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长期、艰苦、系统”的身体影响,才能收到一定的效果。所以,“形体健康课教学实验”是以体育课课上教学为主,课下练习为辅的形式。课上进行不良形体改善理论学习、专门性体操、专门性器械的讲解和示范,检查课后作业练习完成情况。课下安排每天练习内容和基本要求、以及练习中的注意事项,并在下一次课上进行检查。这样增加了身体练习的时间,保证不良形体改善的“连续性、系统性、长期性”。
1.2.2.3实验周期 教学实践共进行两个周期。第一教学周期起止时间为:2002年9月至2003年1月。第二教学周期起止时间为2003年3月至2003年7月。总计32周74学时。
1.2.3动物实验法 本文研究通过动物实验也进一步说明“动态的牵拉练习有益于骨骼性状的改变,有益于骨骼内部代谢状况的变化”。可以说明科学的运动锻炼可以改善人体的形体、形态。主要的研究方法和过程是:选8只清洁级近交系日本大耳白兔,7周龄,体重(2.5±0.3)kg,雌雄不限,由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动物科学系提供。选用自行研制的动态牵拉装置实现动态牵拉模拟运动。每一个月进行一次基础测量和x射线拍片,拍摄仰卧后腿股骨、胫骨长度。长度测量采用哈尔滨量具刀具厂提供的游标卡尺(精度为0.02mm)。实验周期为4个月。实验结束后将兔子全部处死,取下股骨、胫骨,进行测量和x射线拍片。
将实验过程中股骨、胫骨与对照组变化情况的记录数据、x射线拍片数据进行统计学方法处理(t检验)。
共计8只兔子全部完成动态牵拉实验,腿部结构完好,功能无异常。将实验组兔腿与对照组兔腿进行比较研究,1个月后测量结果,腿部长度较对照腿增长4.1 min,并随实验时间的延长,呈递增趋势。解剖后测量数据显示所有样本均有所增长,股骨平均增长1.56 mm、胫骨平均增长2.61 mm。均数采用t检验,相差具有显著性。x射线拍片显示骨化中心尚未完全闭合,骺软骨板清晰可见,厚度变薄。片中显示股骨、胫骨长度与对照腿比较有增加,骨径无明显变细。胫骨增长较股骨更显著。
1.2.4数理统计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统计软件,计算机处理。
2 结果
形体健康课教学实践1年后的数据,利用测量法和“x”光片评估等方法对学生的教学实验效果进行统计,并以学生自己的的基础测量数据为标准进行对比和分析,通过“X<sup>2</sup>”分割法检验显示“肥胖、驼背、溜肩”效果最好,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O”型腿等效果稍差(P<0.05)。总检验X<sup>2</sup>=34.9871取α=0.01查X<sup>2</sup>n=(5-1)(4-1)=12 X<sup>2</sup>(12)0.01=26.22X<sup>2</sup> X<sup>2</sup>>>X<sup>2</sup>(α)0.01 P<0.01。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不良形体指标较实验前普遍改善,表明该课程模式对学生部分形体疾病的改善具有实际意义,总有效率为89%,治愈率57.6%。治愈率和显效
率与教学练习持续时间呈正相关。
3 讨论分析
3.1形体健康课的效果与意义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负重对骨量和骨的结构有重要的功能性影响,承重练习可能通过在骨组织中产生的动力性应变而发挥效应。本文研究结果也证明运动锻炼对骨骼有塑性作用,依据“人体形体改善骨生理理论”设计的该课程具有实际效果,总有效率达89%。效果显著的原因是“人体的承载和骨结构产生的应力(stress),应变(Strain)对骨的构型和重建生理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随着骨的载荷增加,其应变量增大达到或超过某一限度时便可以启动构型过程从而使应变增大部位的骨量增加。
我们知道形体和形态的改善可分为:“人体骨骼性状的改善”、“人体骨骼肌性状的改善”。以通过医疗体育手段影响骨骼形状,改善身高为例,人体的生长发育主要指细胞的繁殖和细胞间质的增加所造成的形体上的变化,通常指重量和体积上的变化。身体的生长发育则是指各器官系统在形态结构和机能上的变化,一般以达到成熟时为止,都有科学、严格的规律。然而,先天遗传模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其生长潜力,很大程度上还受后天因素的影响,如营养、心理意愿、精神状态、运动锻炼、生活习惯、地理环境等,都会影响生长发育,其中体育锻炼是最重要的刺激因素。
在河北省普通高等院校开设“体育形体健康课”的目的是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那些有形体健康问题且骨发育尚未完全闭合的学生所采取的补救措施。形体健康教育是一个综合复杂的总体,包含内容丰富,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作为一门课程已开设多年,形体健康教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形体健康课程的开展能有效地弥补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不足之处,及时有针对性的改善学生形体、形态。多年来我们的体育课程在学生形体、形态方面的重视远远不够,特别是不良形体学生的实际需要被忽视了,体育课程内容中始终缺少相关的形体健康教育内容。“形体健康课程”的研究,试图从这一视角切入,力图改善当前河北省普通高校不良形体大学生的实际状况。通过形体健康教育内容的贯彻与实施,发展学生力量素质,发达肌肉,健骨塑形,增强体质,使学生掌握一般的医疗体育卫生知识、技术、机能,培养学生体育健身意识和自我锻炼的方法,使其具备终身体育的基本能力。并通过改善和塑造形体,端正不良行为习惯,(如:挤眉弄眼、摇头晃脑等)。最终使学生在形体和心理上都能得到及时的帮助与提高,身心健康发展,实现体育教育的“教书育人”目的。
3.2形体健康课前景 教学实验课和初步调查显示:面对就业、择偶等压力,大学生对自身的不良形体认识有所提高,大都有强烈的改善愿望。特别是近年来就业市场的竞争加剧,用人单位不仅需要毕业生有较强的理论知识水平,同时还要求应聘者具备良好的形象与气质以及健康的体魄。学生的需要就是课程改革的方向,“体育形体健康课”能够适应当前人才市场、教育市场的需求,是对河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内容的完善,也正是对处在抢救阶段(青春发育后期)的大学生不良形体、形态以及不良行为习惯等最后的补救性措施。随着全社会对“形体健康”的认识不断提高,各级院校将会更加重视“形体健康课程”的开展与普及。
4 结论与建议
4.1结论1)综上所述,可以说明“体育形体健康课”实施是建立在广泛的理论和试验研究基础上的,是结合河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的生理特征,所采取的一种积极的体育教育形式,对不良形体学生的改善效果明显,课程可行。该课程研究对开拓高等学校体育课程理论,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健身习惯和科学的形体健康意识具有积极意义。
篇10
动得越多,吃得越多?
21世纪,减肥似乎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高强度的运动计划,清淡寡味的节食餐饮,昂贵无比的减肥药丸,遍地开花的健身俱乐部……这一切并没有让我们更苗条,胖子却越来越多了,很多人一直无法走出“越减越肥”的怪圈。
有一个普遍的臆想认为,体重是靠一个人的毅力决定的,没有毅力的人才会忍受自己一身横肉而不做改变。的确,我们能坚持锻炼,避免摄入高热量点心和碳酸饮料,但我们并没有进化出运动可以持久减肥的机制。人们知道脂肪是人体简单的能量储藏机构,它能将多余的能量储存起来,以便在食物匮乏时供身体燃烧。但在现代社会,这种机制保存下来的多余能量几乎找不到被消耗掉的机会,所以它们日积月累就变成了脂肪层。
而人的自控能力就如同我们的肌肉,每天使用后它会变弱。如果你强迫自己慢跑一个钟头,你的自身调节能力就会相应地减弱,在面对蔬菜沙拉和比萨时,你更倾向于选择后者。
一些人能够克服人类基本的心理状态,但是大多数人都不会很成功。“饮食中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就是能量消耗的数量,如果你比较活跃,你就容易感到饥饿并且吃得更多。这听起来就像是个非常绝望的阴谋理论:动得越多,吃得越多。但是就拿一个孩子来说,如果他在室外玩耍了5分钟,消耗了50卡路里热量,他回到房间后会摄入500甚至1000卡路里热量。”美国哈佛医学院乔斯林糖尿病中心教授罗纳德・卡恩(Ronald Kahn)在接受采访时告诉本刊。
去年《国际肥胖症杂志》发表了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研究人员的论文,论文作者戈特梅克(Gortmaker)在接受采访时告诉本刊:“人们广泛认同一个假设,即增加活跃性能影响到任何能隙的净减少量。‘能隙’是一个用来描述不同情况下摄入和消耗的卡路里差值的术语,人们认同的这个假设意思是活动增加有助于减少能量囤积,也就是活动增加会减少脂肪积累。”但是通过他们为期18个月涉及538人的研究表明,当孩子们锻炼结束后会吃得更多,不是只多一点,而是平均比他们消耗的要多100卡路里。
美国诸多研究表明,即使剧烈运动,人们仍然不能减掉他们需要减轻的体重。路易斯安那大学针对464名超重女性进行一项测试,试图了解不同时间的锻炼对减轻体重有何影响。受试者要求在教练指导下每周分别锻炼72分钟、136分钟和194分钟,持续6个月,每个人都不需要改变饮食结构。结果让研究者惊讶:几乎所有人都减轻了体重,但是那些锻炼最多的人并没有显著降低。研究者认为,人们往往因为锻炼后又吃了错误的食物而功亏一篑,比如半块蛋糕等等。另一项由英国利兹大学发表在《公共营养学杂志》上的文章也得到了类似结论,人们在运动减肥的同时也增加了食物摄入量,其中还减少了水果和蔬菜的摄入。
那么,如果进化并没有让我们通过运动减少体重,那我们能通过什么途径减肥呢?运动难道一点用处都没有吗?
当然不是。运动有很多好处,能够提高心脏功能,预防疾病,提高智力和认知能力。一项发表在今年6月的《神经病学》杂志上的文章研究发现,一周至少锻炼一次的老年人的认知功能比少锻炼的人高30%。另一项加拿大艾伯特大学近期的研究发现,慢性背痛患者一周锻炼4天,比一周只锻炼2-3天的患者能减少36%的不适。
美国疾控中心(CDC)提议,我们都需要多动动。但是人们仍有一些疑惑,大汗淋漓、筋疲力尽、食欲旺盛对健康是否真有好处?以前人们热衷于业余时间的身体活动,包括园艺和步行,但是这些活动从上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减少,周围健身房潮水般出现,但是我们需要在健身房锻炼身体吗?
看看孩子们的表现。今年5月,英国半岛医学院的一个研究小组介绍了一些令人吃惊的发现。为了知道孩子需要多少运动,研究人员研究了普利茅斯3个学校206名7-11岁的儿童,让他们携带活动变化记录仪。这是一种便携但是精密的仪器,不仅能够测量身体的活动总量还能测量出活动的剧烈程度。不管孩子们在学校里上了多少体育课,从一整天看来,3个学校孩子的活动都差不多,强度也差不多。私立小学的孩子在下午15点之前较为活跃,但是总体说他们并没有动得更多。如果他们在学校很活跃,一旦他们回家,就会在家里待着,因为他们已经消耗了很多能量。
用脂肪打败脂肪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运动并没有对日益增多的肥胖大军提供太多实质性的帮助。研究人员也意识到,锻炼燃烧卡路里的效率相对来说并不高,于是有些对肥胖束手无策的科学家开始将目标转向了消灭脂肪本身。
除了储存能量,脂肪在体内还有重要的作用。脂肪细胞能够制造超过100种不同的化学信号和激素,还能调控身体脂肪,对健康有好处。腹部周围的脂肪,被称为“腹内脂肪”,已经被认为对身体有害,会增加代谢疾病的风险,比如糖尿病;但是在臀部和大腿的皮下脂肪或者体表脂肪却能保护我们,是相对健康的脂肪。罗纳德告诉本刊:“如果重新编写腹部脂肪,让它表现得更像皮下脂肪,就能降低坏脂肪对身体的影响,避免导致肥胖的代谢问题。”
近年来,科学家还发现了一种叫“褐色脂肪”的减肥脂肪。褐色脂肪组织的外观呈褐色,和白色脂肪完全不同,它能燃烧很多能量,功能类似一个“产热器”,当机体进食或遇到寒冷刺激时大量产热。褐色脂肪细胞内含有大量脂肪小滴及高浓度的线粒体,细胞间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大量的交感神经纤维末梢,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产热系统。
但不幸的是,成年人几乎没有褐色脂肪,它仅存在于啮齿动物和人类婴儿体内。啮齿动物有很多褐色脂肪,即使在实验室里喂给它们很多食物也很难长胖。但是人类就比较可怜了,当婴儿长大后褐色脂肪便很快消失了,成年人体内的褐色脂肪非常少,以至于研究人员很难发现它的存在。今年,一项新的扫描技术揭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发现,研究人员在病人的脖子周围发现了和白色脂肪细胞混合在一起的褐色脂肪细胞。除此之外,它还分布在人体的肩胛骨间、腋窝、纵膈及肾脏周围。
仅2盎司褐色脂肪一天就能燃烧400-500卡路里,通过锻炼很难燃烧这么多热量,跑步30分钟消耗的热量也不过才300多卡路里。科学家相信,肥胖病人中存在具有活性的褐色脂肪,通过增加他们体内的褐色脂肪含量就能帮助他们减轻体重。特别的是,科学家已经在白鼠体内发现一种叫做BMP-7的生长因子能够将干细胞转化成褐色脂肪,研究人员计划将这一过程应用于人类脂肪。“如果我们将使用吸脂术所获得的脂肪转化成褐色脂肪,再把它放回病人体内,如果再结合饮食和锻炼,效果将是戏剧性的。”罗纳德告诉本刊。
还有一个澳大利亚的研究小组试图通过操纵细胞,寻找在肥胖患者体内实现褐色脂肪最大化的途径。研究人员发现,褐色脂肪也存在于肌肉组织中,激素能使绵羊的肌肉在饭中和饭后升温2.5℃。这是因为褐色脂肪的储存能力非常活跃,当褐色脂肪产热时,肌肉细胞本身也燃烧了额外的热量。这个小组发现,通过给绵羊使用天然激素,他们能掌控绵羊体内的能量燃烧过程。如果这个过程在人体内能够成功,就能够利用这个原理制造新型减肥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