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术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18:54: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算术教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算术教学论文

篇1

一、估算与问题解决相结合,感悟估算的意义

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用于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单纯地用算式进行一种机械训练,难以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一)结合具体情境,选择计算策略

在教学估算时,要把它置于问题解决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分析问题,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自觉地把计算和实际问题情境联系起来。理解为什么要计算,什么时候要用到估算,将估算作为解题的一个组成部分。笔者借下图来阐明观点。

比如,在教学加法估算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情境:

聪聪一家去吃饭,点菜的菜单如下:葱油鳊鱼18元;青菜粉丝煲9元;千张肉丝12元;盐水河虾28元。大约需要多少钱?

对于以上情境,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也理解只需要大致算一下要多少钱,何况情境中有4个数量,学生不能很快得到精算的结果,就会运用估算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学段教学估算,还要结合具体情境?“大约、大概、差不多”等词语的意思,这有助于学生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例如理解“大约”,有这样的教学片段:

师:明明家到学校大约是50米,“大约50米”是什么意思?

生:接近50米,可以超过一点,也可以不到50米。

师:可能是多少米呢?

生:48、49、50、51、52、53等等。

师:可能是70米吗?

生:不能是70米,相差太多了。

(二)提供信息数据的不确定性,使学生体会估算思想

在初次教学估算时,可以设计一个或几个不确定的量,使得学生无法进行精算,从而体会估算的思想。例如教学“10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可以这样创设问题情境:

聪聪过生日想买下面两件生日礼物,

在这个情境中,遥控汽车价签上的个位数字看不清了,学生不能顺利计算,于是试图思考另外的策略。果然,陆续有学生的思维转向估算:汽车的价格是30多元,就算把它看成40元,40+58=98(元),妈妈给的100元也够了。

二、倡导估算方法多样化,形成估算技能

(一)掌握估算的一般策略

虽然估算的方法灵活多样,答案也并非唯一,但估算并非是无章可循,可以总结一般策略。第一是数据的简化,简化的目的是使数据计算变得较为容易。比如将192+201简化为200+200;又如把3.98+3.88+3.97转换为4×3。第二对所得出的结果进行调整,由于前面实行的“简化”都会使结果变大或变小,因此要作出调整,使运算结果比较准确。在具体估算过程中,又有以下具体的估算方法。

1.凑整估算。该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是运用最广泛的,也是数学学习中基本的估算方法,即把数量看成比较接近的整数或整十整百整千数再计算。

2.依据生活经验估算。例如,一件工作,甲独做4小时完成,乙独做5小时完成,甲乙合做几小时完成?根据经验可知,两人合做需要的时间一定比一人独做要少一些。如果有学生算出:4+5=9(时),说明一定是错误的。又如在计算合格率、成活率和出勤率等问题时,计算出的结果如超出100%也肯定是错的。

3.根据运算性质估算。例如:715+265--282=798,根据“减去的数比加上的数大,其结果应比原数小”,可判断798是错误的。

4.根据位数估算。例如:4992÷24=28,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被除数前两位49比除数24大,可以商2,说明商的最高位在百位上,应该是一个三位数,于是可判断商“28”是错的。

5.根据尾数估算。例如:1235--485--208=558,只需算一下个位:5--5=0,10--8=2,可以知道得数558是错的。

(二)鼓励估算方法多样化,重视交流、解释估算过程

由于学生对于相关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及思维方式、水平不同,在估算中方法会多种多样。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估算方法多样化,应让学生充分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解他人的算法,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促进学生进行比较和优化。

例如:“百以内加、减法估算”。

聪聪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参观海洋馆(用图片呈现一家三口,聪聪是小朋友),售票处写着:

方法一:把成人票看成40元,40+40=80(元)80+17=97(元),100元够了。

方法二:把成人票看成30元,儿童票看成20元。30+30+20=80(元),100元够了。

方法三:把成人票看成40元,儿童票看成20元。40+40+20=100(元),100元够了。

方法四:把34元看成35元,35+35=70(元),70+17=87(元),100元够了。

方法五:100元钱买两张成人票后大约还剩30元,足够买一张儿童票了。

方法一、二、三、四都是用“连加”的策略进行估算,但对具体的数据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二、三把三个数据都简化;方法一只把其中一个数据简化。并且还发现同一个数据可以看成不同的数,如把“34”可以看作30或35或40。方法五用的是先加后减再比的策略,先估出两张成人票大约要70元,再口算100--70=30,最后比较30大于17,判断100元钱够了。

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思想得到交流,思维得以碰撞,能力得以提高。

(三)采取有效合理的估算评价策略

在估算的评价中要注意三点,一是正确评价估算结果。在课堂中经常会听到“比一比谁估得最准”“××同学最能干,估得结果最接近准确值”等类似的评价。这样的引导评价只关注了估算结果的精确度。笔者认为估算结果是多样的,不是离精确值越接近就越好,而要关注估算结果是否合情合理。二是重视估算方法的交流与评价。在估算教学中让学生交流估算方法尤其重要,只要切合估算的目的或解决问题的需要就是好方法。因此不同的情境会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有时把两个或几个数同时估大比较合理,如估计到饭店吃饭或购物需要多少钱。有时把两个数同时估小也能解决问题,如判断437+328的和是否大于700,只要把两个数都忽略尾数为400+300即可判断。三是对“四舍五入”法的思考。基于上面两点认识,笔者有一个不成熟之见:“四舍五入”法不宜过早进入估算教学。在第一学段的估算教学中,不要严格遵循“四舍五入”法,而应让学生根据问题的需要,运用生活经验,灵活选择估算方法。

三、将估算浸润于整个教学过程,逐步内化为算法策略

估算的重要地位从教材的编写中可见一斑,以往数学教材中估算内容少、散,而且是选学内容,在新教材中却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进行编排。为此笔者专门对人教版实验教材中关于估计内容的编排作了简单统计(见下表)。

但是,如果仅仅依赖教材中编排的估算内容,还是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并使之养成估算的习惯。估算习惯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教师长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渗透和训练的。

(一)把估算目标融入计算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要挖掘估算教学素材,把握教学契机,让估算教学纵向贯穿每一个年段,横向蕴涵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和概率等内容领域的具体教学中。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从唯一的计算策略──精算中“走”出来,去灵活、合理地选择算法。笔者曾经执教过“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进位)”,按照教材(人教版)编排,第一次正式的估算教学应在加、减法笔算的后面,但笔者认为还是需要把“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作为一个教学目标。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呈现计算背景

情境:二年级四个班小朋友去参观自然博物馆,学校只租到了两辆车。怎么办?(注:四个班学生人数分别是:二(1)班42人;二(2)班36人;二(3)班25人;二(4)班28人。)

学生很快提出方案:两个班学生合乘一辆车。

(二)思考:哪两个班合乘一辆车?

具体方法有:

(1)二(1)和二(2):42+36,二(3)和二(4):25+28。

(2)二(1)和二(3):42+25,二(2)和二(4):36+28。

(3)二(2)和二(3):36+25,二(1)和二(4):42+28。

(此刻学生的注意力落在如何搭配上,忽视搭配结果的可行性。)

提问:这三种方法都可以吗?

部分学生提出,因为“限乘70人”,第一种方法不可以。

教师让学生阐述理由。

生:40人加30人是70人,42+36就一定超过了70人。(大家认同。)

师:能不能让三个班的小朋友合乘一辆车?

生:把少的三个班人数相加是36+25+28,只算30+20+20就等于70,说明三个班人数也一定超过70人。

上面的案例是在探究笔算方法前,先鼓励学生估算。通过课堂实践,笔者认为:这个教学契机有利于学生感受估算的必要性,因为大部分学生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还不是很熟练,这样就更倾向于选择估算。因而笔者有一点建议:能否把估算教学编排在笔算教学前面,提前到一年级下册教学?因为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就具备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估算所需要的基础知识:百以内数的认识和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二)利用估算提高精算质量,形成自我监控的学习品质

笔算、估算都是计算方法,如果在解决问题中能有机结合,无疑会提高解题的速度及正确率。这一点,德国的数学教学值得我们借鉴,德国教材给出的应用题的解题步骤是:①仔细地读题;②在重要词后面的数下面画线;③画出草图;④写出解题计划;⑤估算;⑥精确计算;⑦比较估算和精确计算的结果;⑧再读一遍题目的问题,做出答案。明确地把估算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步骤,突出估算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其实在计算中也可以把估算和精算有机结合,促进精算的正确率。但其中必然要经历被动估算到自主估算的过程,教师在设计计算练习时,就要考虑让学生在精算前运用估算对结果进行预测,计算后要求学生运用估算对结果进行验证。例如,教师可以这样设计练习:

先估算,把结果填在()里,再列竖式计算。

又如,在教学小数乘法时,可以这样设计:

先确定乘积的范围,再列竖式计算。

()∽()

10.9×1.9=

学生是这样确定范围的:(1)因数1.9是带小数,根据“一个数乘带小数,积一定比这个数大”的规律,估算出积一定大于10.9;(2)因数比较接近哪个整数,积就比较接近这两个整数的乘积。该题因数10.9小于11,1.9小于2,积必定小于11×2=22。因此通过估算,10.9×1.9的乘积在10.9和22之间。

(三)精心设计估算练习,让学生自主选择计算策略

计算能力应具有正确、迅速、合理、灵活四个品质。所谓合理就是策略简捷可行,有理有据;所谓灵活就是能自如地应用多种方法或选择一种方便的方法进行运算。因而能否把估算逐步内化为算法策略,也是衡量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1.练习要有选择算法的空间。教师在设计计算练习时,需要有一些规定算法的练习以巩固技能,诸如“估算下面各题”“不计算,比较算式大小”等等。还需要设计一些让学生自主选择算法的练习。例如:走迷宫,规则是“朝得数大的方向走,看谁先走到终点”。(见上图)在每一个路口,学生可以选择笔算、估算、根据除数特点、简便计算或运用计算器计算等方法,在比较中感受某种方法的优越性,使学生形成估算意识和提高估算技能。

2.设计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估算在生活中的运用比较广泛,更应让学生运用估算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进行预先估计、策划,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估算水平。为此可以设计如下活动:

(1)在你和家人到饭店吃饭时,参与核对菜名和相应的价格,并估算总价,最后与服务台提供的单子比较估算的精确度。建议写成数学日记和同学交流。

(2)学校组织春游,参与设计消费方案。

(3)做“家庭财务总监”,统计家庭一个月的收入与支出情况。

(4)估计家庭书架的图书或学校图书室藏书量。

(5)如果一位同学一天节约一粒米,全校同学一年大约可以节约多少米?

篇2

例如,在小学一年级对数的认识时,是通过具体的事物个数来认识的,如,在认识“ 4”时,通过4个苹果、四个球来进行形象的理解,让学生把直观的事物和数联系起来,逐渐促进他们数学思维的形成。如果让学生通过珠心算,把算盘上的算珠当成实际的事物,作为对数进行理解的直观形象,在进行数的理解就能使学生有效掌握。在这个认识的过程中,形成了实际的事物———算珠———抽象数的思维过程,是学生在利用数学思维进行思考和分析的过程。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加减法时,为了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性,可以让学生进行珠心算,在脑中形成直观影像,并运用数学算理和数学思维来进行计算,降低了计算的难度。在进行多位数的乘除法计算时,珠心算可以把题目进行简化,使之成为加减法的计算。如乘法即“一口清”逐位累加;除法即“一口清”递减。所以,在珠心算过程中,学生进行双手拨珠,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手脑协调能力,提高学生数能力。运用珠心算进行加减乘除计算可以使计算进行简化,学生在进行计算时效率更高。

二、大胆实战,寓“珠心算”于课堂教学之中

让学生进行学习珠心算的最佳年龄是 4~8 岁。 所以,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上引入珠心算能让学生快速掌握珠心算的计算方法,并通过训练使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断提高。珠心算和数学计算的原理相同,只不过珠心算多了一个计算媒介,学生在运用珠心算计算过程中,教师要制定进行珠心算训练的目标,使学生通过训练来提高珠心算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例如,具体的训练目标可以设置如下:

①掌握珠算基本功;

②熟练掌握珠算基本加减法,掌握三位数以内珠算加减法;

③进行简单的加减心算;

篇3

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计算机教育工作,这对传统教学方法来说是巨大创新和发展,而这一结合利用也能够对我们的教学思维提供新的成长空间,促进教学质量提升。而新的教学形式下,传统教学方法根本无法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和人才培养模式。这就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教育问题和重点。在传统计算机的教学中,基本上是以教师语言式授教,并配以文字、图片等形式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教学方式极为单一,教师大多通过讲解,机械灌输给学生理论知识,整个课程理论的阐述内容也更加抽象、生硬,整个学习过程大多表现为课堂上做听讲笔记,课后简单练习的粗糙学习过程。这样枯燥、单一灌输的教学方式很难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吸收课堂所学知识。教学效果差、教学并不令人满意,改革教学模式迫在眉睫,极为必要。想要有效解决当前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要求我们结合最新教学思想、教学技术、教学理念,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和目标,有效把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和关键,通过积极发挥现代教学技术的优点,服务现代教学。而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通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帮助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思维,通过丰富教学内容的应用,帮助学生更好接受计算机教学知识。

2基于现代教育技术下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内容分析

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使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接受知识,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学习工具。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计算机教学课堂也不再是单一的说教式课堂,通过教师合理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和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充分发挥自身学习能力。并在持续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在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提升其具体实践与应用能力。所谓现代教学模式是指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形象的展示出来,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能力,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当中。基于现代教育技术下的计算机教学模式通过结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将信息集合成不同的场景,而这一系列新技术都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内容。通过有效利用现代教学技术,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提升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应用实践的能力,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整个学习当中。基于现代教育技术下的计算机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类型:

2.1结合多媒体技术开展的计算机教学模式使用多媒体的播放式教学模式是指在多媒体教室中,通过使用多媒体计算机设备的屏幕以及投影仪对教学内容进行展示教学的过程。一般来说,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指教师用投影仪以及大屏幕对所需要讲解的内容直接形象的表达出来。同时结合添加音频形式来增加学生的注意力。通过使用这一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记牢所讲知识。但这种教学方式也存在一定问题,即仍然是教师独自讲解,缺乏学生参与。然而在当今人才培养目标的丰富化和具体化,仍然需要正确认识计算机教学。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应该增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切实有效的确保教学质量。同时也能够更有效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和先进之处。结合多媒体技术开展的计算机教学模式,是在借助新的教学设施背景下,所作出的教学活动。通过多媒体器材的应用,能够将教学内容以更多形式向学生展现,而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元,也使得教学效果更加符合实际。结合多媒体技术而开展的计算机教学模式,需要积极引入学生等多种教学因素融入教学体系,避免出现新的教学问题。

2.2结合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局域网技术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使用这一教学模式的基础和前提是学生每人一台计算机。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利用局域网技术将教师的主机与学生的电脑联接起来,老师通过局域网技术远程控制每个学生的电脑,并且通过操作自己的电脑实现对学生的电脑远程控制,通过这一系列技术,最终实现远程教学课程的教学与理论内容展示、安排布置学生的学习任务,督促学生练习所学知识。也还可以用局域网技术将老师和学生或者学生与学生之间分成小组的进行互动讨论。学生也可以脱机自主学习计算机技术,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能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并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实施这一教学模式,既能实现多媒体演播式教学目标,同时又能让学生将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也可以将集体教学与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使用这一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计算机技术的教学质量与效率。而这一教学模式,在当前的计算机教学课堂上也被广泛应用。

2.3利用互联网资源实施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开放性与资源共享性是互联网最主要的两个特性。结合使用互联网教学能够有效解决局域网的不足和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利用互联网资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并根据个人需要到网上查询并下载学习资料,即使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也可以循循渐进,逐步得到提升。丰富的网络资源不仅涵盖了知识的解答,还包括教学视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下载或者在线观看。因此,使用互联网技术,为教学活动开展带来了极大的扩展性,同时又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在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有效扩大了学生的学习范围。开放式教学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更容易被教师和学生所接收,通过教学空间、学习范围、学习资源的有效扩大,整个教学活动更具延展性。而结合互联网技术所使用的开放式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因此学生更容易激发兴趣参与学习活动。同时开放式教学活动中,学生能够结合自身学习爱好、自身学习状况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整个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更能够反映教学现状和教学目标,所以,在新的教学环境下,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实施开放式教学将有效提升计算机教学活动的效果和质量。

3结束语

篇4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它具有精确性、严密性、创造性和逻辑性。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这就使得部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感觉到枯燥和乏味。而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得数学教学变得生动和丰富起来。例如,在讲极限的定义时,通过割圆术来引出极限,我们可以通过动画的形式形象地刻画出,随着正多边形边数的增加,正多边形的面积越来越逼近圆的面积。这样,不仅使问题从抽象变得具体,使问题变得更加直观,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积极融入于课堂,进而喜欢上了数学的学习。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认为,学习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是最强大的学习动机。只要学生喜欢上了数学的学习,那么他就喜欢钻研数学,并发现数学推理严密性所体现的独特的与众不同,找到其中的乐趣,并因此乐此不疲。

二、利用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花部分时间来书写板书和绘制图形,这样使得教学时间过多,教学效率低下。而多媒体教学节约了教学时间,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了更多的知识,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多媒体数学教学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时间,使学生的主动能动性大为提高。例如,在讲授利用导数求实际问题中出现的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时,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要把部分时间用在实际问题中图形的绘画和分析上,并且绘制的图形不具有动态性和直观性,但多媒体技术就形象地呈现出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具体问题的解决上。

三、计算机和板书有机结合

在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中,要做到计算机和板书的恰当结合。板书可以有效地控制课堂节奏,使学生大体掌握这堂课的教学进度,对这堂课的安排做到心中有数。而多媒体技术通过视频、动画、声音等技术手段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但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却变成了讲解员和操作员,只要滑动鼠标,点点键盘,一堂课就流水账似地讲完了。学生没有时间独立思考,走马观花似地跟着课件迅速听完了这堂课,虽然课堂氛围热烈,但一关闭电脑,学生的脑袋一片空白,忘记了这堂课的讲授内容。因此,我们需要做到计算机和板书的互相补充。其实,粉笔尖在黑板上呈现出的公式的推理,数学式子的计算和定理的证明,这些都是逻辑推理严密性的体现,是一种数学思维的美,这是多媒体技术所不能替代的。我们要清楚地意识到,教师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导者,计算机只是一种辅助工具。例如,在讲授求二重积分时,初学者在计算二重积分时,经常不知道怎么绘画出积分区域并写出积分区间。这时,教师需要把积分区域具体地画在黑板上并详细说明如何选取x型区域或y型区域,最后写出积分区间。这样对于这个问题,教师为学生展示了具体的思维过程,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其中的知识。

四、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不应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多媒体技术使得课本知识变为一幅幅生动的图片呈现在大屏幕上,这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听得津津有味。但课件的制作不能过于追求色彩斑斓的画面,动听的伴奏音乐,五彩缤纷的动画效果,应该恰如其分地增添动画、视频、声音等计算机技术。否则,“画蛇添足”的结果只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得教学效果大为下降。国外有名的哲学家皮亚杰对行为动作和思维的关系做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行为动作是一个人思维的基础,动作深刻影响着一个人思维的产生和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要使学习者真正掌握某方面的知识,就必须使那些运算成为学习者自己的运算。因此,如果上课时间充足,可以让学生多做练习。适当的课堂练习会让学生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的成就感。例如,在讲授复合函数求导时,我们首先要讲授有关复合函数求导方法的定理,再通过树形图像来表示求导过程中复合函数层层变量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具体的例子讲授复合函数求导。在这一过程中,不能过多地追求动画和视频,我们应侧重对学生方法的传授,并在黑板上对具体例子中复合函数的求导作出详细的解释,并且需要学生多做练习。

五、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不是一块电子黑板

国外有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数学存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数学具有欧几里德似的严密性,从这方面来讲,数学是一门系统性的演绎学科;另一方面,数学具有创造性,从这方面来讲,数学又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学科。”但过去的传统数学教学就是呆板的三个“一”,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通过教师的演算、证明、假设等一系列的演绎方式讲授数学知识。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所说的第二个方面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根本没有办法体现,但现在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就提供了这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给出的实验数据,在大屏幕上展示出具体的图像,使学生主动地进行各种实验、探索、模拟、假设和演示,猜测出想要的结论。但要得到严谨的数学理论,还需要教师的进一步讲授和推理。在这一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创造力,启发了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这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计算机屏幕并不只是一块电子黑板,决不能只是把教案搬到大屏幕上,再加上一些动画、声音、图片、音乐等,要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5

一、计算机的参与和应用可以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利用计算机辅助美术教学可以简便、快捷、直观地突出学习过程,使学生能轻而易举地理解和领悟所教内容,从而缩短了授课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例如绘画中的构图知识是学生比较难掌握的,以往教学中,教师必须用大量的范图和讲解,仍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所绘物体在不同位置、不同大小时的不同视觉艺术效果,学生在作业中只能生搬硬套,“依样画葫芦”,这样作业就缺乏生动和创造性。为此,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中的软件,将要示例讲解的美术作品事先扫描好,显示在屏幕上,分别将作品中的主体、背景等物象进行分离处理,在演示时就可反映原作品中表现的物象在不同位置的不同效果,也可把物象作拖动、放大、缩小处理,以展示物象大小变化对画面效果的影响,还可以在原作品中添加辅助线,说明几何形构图法。这样学生通过老师与计算机的“示范”,对构图的原理和重要作用就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计算机的参与和应用可以更好地培养能力

计算机具有强大、灵活、多变的功能。它有图像、图形处理软件,它们都有能够随时更换画面的功能。当要更换画面时,只须通过几个操作命令就可以更换画面的局部或全部的颜色,还有诸多的工具如画笔、调色板、喷枪、橡皮等可以轻松作画,使其表现方式更具个性,尤其是在设计图案教学中,更能施展计算机丰富的表现力。例如:《风景画》这一课中,要求学生先简化景物的外形,再组合成风景图案。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事先设计好多种线描风景图案,让学生给图案添上丰富的颜色,运用计算机的强大功能,使图案快速调换颜色,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不同色彩所带来的不同感受,提高了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这样在实践中开启心智,发挥想象,尽情创作,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计算机的参与和应用可以营造美的气氛

美术欣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然而教材中某些欣赏图片,往往由于质量的原因,难以符合欣赏教学要求。在欣赏教学中,利用电脑的特效去调整、校正教材中图片在色彩上的偏差,调节画面的对比度、饱和度、清晰度,还这些图片的本来面目。还可以播放与画面内容有很强联系的录像,使学生对欣赏作品有更深的理解,引起心灵的共鸣。例如:在欣赏《母亲》这副作品时,播放反映那个时代艰苦生活的录像,并配以沉重悲伤的音乐,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母亲的伟大,体会那一种崇高的母爱。这样计算机就为美术欣赏教学提供了方便,更好地营造了审美气氛。

四、计算机的参与和应用可以改变教学模式

篇6

信息化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网络环境的形成,网络环境的形成使更种信息被快递传递。网络环境的形成,使网络平台成为了一个信息丰富的图书馆,巨大的信息量使网络平台的教育意义超过了传统的教材,也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教师。信息化的今天,网络环境包罗万象,教师可以从中找到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传统的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模式过于枯燥,课堂活动中所传达的知识面也较窄,教师与学生可以利用的教学与学习资源较少。而网络平台上充斥着许多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课外资源为学生解答计算机学习中的疑惑,更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操作练习。同时,信息化发展的今天,网络平台上的计算机技术相关信息还会随着时间而进行快速更新,可以时刻满足广大师生的学习需求。对课程进行更新,能够让教学引导者的作用发挥具有更为坚实的基础。比如在学习有关于Flas制作的知识时,课本中的知识并不能满足职业学校的学习需求。教师可以在网络平台中搜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动画,并找到或者自己制作这些动画的制作流程,在课堂中为学生讲解具有时代性,并且满足学生胃口的教学内容。更多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的计算机视野得到扩展,激发学生的计算机学习兴趣,让学生更为主动地融入到计算机学习活动中来。

2利用信息技术,改革计算机教学方法

计算机教学方法的改革,是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重点。在过去的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活动中,教师过于关注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传递,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反应。往往让课堂成为了教师的课堂,剥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权。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教师要利用信息化教学设备,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教学模式。电子白板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工具,教师可以将其利用到职业学校的教学实践中。电子白板设备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融入,不仅可以让教学活动更有创新意义,还能够促进职业学校学生学习思维的扩展。电子白板的功能较多,教师可以真实形象地将自己的思维展示在上面。学生的思维也会更加灵活,学习兴趣也会更浓。比如在讲解有关于word排版或者平面设计的相关问题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电子白板为学生进行实例展示,让学生一起看自己操作,学习基本的操作技巧。如果让学生盯着自己的屏幕看,学生很容易走神,造成学习效率的下降。另外,在电子白板的利用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邀请学生到课堂前面来,对自己的排版思路或者平面设计方法进行展示。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找到信息技术学习的成就感,能够更加积极地与教师,与同学进行互动,从而促进其学习能力的提高。

3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条件,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或者合作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人,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调动。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是当代学生应当掌握的重要学习能力。只有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才能在成为计算机学习的主人,才能自主习得更多的计算机知识。也只有具有合作学习能力的学生,才能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互动,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从而在互动中得以进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便利的信息技术条件,给学生安排一些有效的教学任务,让学生一边完成任务,一边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比如在讲解有关于幻灯片制作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对课本中的基本知识进行阅读,并根据课本上的指导利用电脑进行实际操作。当学生认为自己具有基本的幻灯片制作能力的时候,教师再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给学生不同的主题进行选择,促进学生做他们喜爱的幻灯片。像“我的校园”或者“我的家庭”、“我的未来”等都是不错的主题。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中,学生有机会自主思考,有机会与人交流,有机会了解别人的学习想法与方法,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

4结语

篇7

摘要:统计学被列为财经类专业本专科专业的必修核心课程之一。其教学面临诸多挑战,应当顺应统计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将统计学和计算机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EXCEL的有关功能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进行改革。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模式;EXCEL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市场化步伐的加快,社会对新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加,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还是公司企业乃至个人的经营、投资决策,都越来越依赖于数量分析,依赖于统计方法,统计方法已成为管理、经贸、金融等许多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教育部也将《统计学》课程列为财经类专业本、专科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之一。力图通过《统计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探索各学科内在的数量规律性,并用这种规律性的解释来研究各学科内在的规律。同时,由于统计学所倡导的尊重客观实事,通过调查研究用实事说话,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学习、工作和科学研究精神。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

1、内容日益丰富。长期以来,在我国存在两门相互独立的统计学——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分别隶属于数学学科和经济学学科。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立包括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在内的大统计学,逐步成为我国统计学界的共识。1992年11月,国家技术监督局正式批准统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国家颁布的学科分类标准已将统计学单列为一级学科。随着大统计学思想的建立和统计学在实质学科中的应用的需要,大多数学校和老师在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统计学》教学过程中,除了保留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中仍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如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方法、统计的基本概念、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平均及变异指标、总量指标、相对指标、抽样调查、时间序列、统计指数等;同时也系统的充实了统计推断的内容,如:统计数据的分布特征、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统计决策等。这一变化使得《统计学》的内容更适合相关实质学科的发展需要。

2、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首先、结合《统计学》的课程特点——概念多而且概念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公式多且计算有一定难度等。如果学生不做必要的课外阅读、练习和实践活动,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对于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的学生来说,本身的专业课学习负担已不轻。其次、对于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其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要求,使得学生的数学或者数理统计的基础不是特别好,对于专科学生来说更不用说,推断统计将是他们学习的困难。再说,《统计学》作为专业基础课,一般安排在一年级或二年级第一学期,在这个学习时段也是大多数专科生和本科生忙于计算机课程和英语课程的考证时段。如果以牺牲授课内容和降低要求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显然有悖于《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和相关专业的发展要求。所有这一切对于学生学好这一课程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

3、教师的教学难度加大。授课内容越来越丰富;课程难度太大可能导致学生兴趣下降;在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背景下,授课时数大为减少(一般安排一个学期共17~19教学周,每周2~3课时);高等教育扩招后,由于师资力量一时没有跟上,大多数学校,授课班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一个教师跨越不同专业授课不再新鲜。这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深刻领会授课内容的核心和相互关系,学会控制和驾驭课堂教学,学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统计学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具体应用等等。作为这门学科的授课教师特别需要认真考虑该怎么办?

二、《统计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分析

1、统计学从数学技巧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在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非常普及的今天,统计计算技术不再是统计学教学的重点了。统计思想、统计应用才应该是重点。现代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离不开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统计软件的使用,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简单轻松、由枯燥乏味变得趣味盎然。所以,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大量的内容只需要给学生讲清楚统计基本思想、计算的原理和正确应用的条件、正确解读计算的结果,而对大量复杂具体的计算可以交给计算机去完成。

比如方差分析,手工计算量非常大,没有计算机软件的支撑,是很难教学实际问题分析的。现在我们只要讲清楚方差分析要做什么,为什么方差分析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判断有无条件误差,而原假设又是K种不同水平下总体的理论均值是否相等,检验结果表示什么等就可以了,大计算量的工作让计算机去完成。

2、通过统计实践学习统计。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堂现场教学、引导学生先读后写再议、模拟实验、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项目、利用假期时间,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某些团队、小组或自己组织去开展一些与专业有关的活动,如社会调查、专题研究、提供咨询、参与企业管理等方法。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比如依同学们在设计调查问卷和调查方案的基础上,让他们组成若干调查小组(如以寝室为单位),在校园内真正进行一次统计调查活动,从具体调查对象和单位的确定,样本的抽取(不一定要很大),问卷的发放、回收与审核,数据输入与资料整理,估计与分析,一直到调查报告的编写,调查总结或体会的形成,全部由同学自己来完成。这样,同学们就亲身参与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含统计推断)的整个过程,效果很好。

三、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如何从烦琐的数理统计技巧转向数据处理的训练,同时还要使学生容易掌握并有机会辅之于实践。教师的导向是第一位的,要求必须选择容易获得而且普及性比较强的统计分析软件,并在课堂教学和引导学生实践中广泛采用。

(一)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无疑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SPSS、SAS、BMDP、SYSTAT其功能固然强大,统计分析的专业性、权威性不可否认,但是对于没有开设统计学专业的院校这些软件并不常用,如果学生要进行自主性学习也比较难以找到相应的工具,此外专业统计分析软件的英文操作界面,也让中国人用起来不是很顺手。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作为一款优秀的表格软件,其提供的统计分析功能虽然比不上专业统计软件,但它比专业统计软件易学易用,便于掌握。在Windows操作系统极为流行的今天,EXCEL也是随处可见。对于《统计学》这门课程而言,利用EXCEL提供的统计函数和分析工具,结合电子表格技术,已能满足统计方面的要求。

(二)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1、在教学内容上,依据EXCEL的函数功能、电子表格功能、数据分析功能,结合统计学原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整合教学内容。比如传统的统计学原理教学过程中,对统计数据的搜集主要强调统计报表制度,在EXCEL环境应该更注重抽样推断,EXCEL提供的随机抽样工具使得抽样调查不再是十分复杂的技术,统计图也可以被广泛运用于对数据的描述;再比如现有统计学教材很多都讲根据整理的数据计算平均数时,都用加权平均的方法,当用组距式变量数列计算平均数时,用组中值作为各组的代表值进行计算。我们知道,组中值作为各组的代表值是假定各组变量值在组内是均匀分布的,如果实际数据与这一假定相吻合,计算结果比较准确,否则误差比较大。事实上实际数据往往就不是均匀分布的,因此用组中值计算的平均数都是近似的,而且相同资料编制的不同变量数列计算的平均数还不相等。其实为了编制变量数列,我们必须输入原始数据,EXCEL的有关程序可以得到准确平均数,哪里还有必要按加权算术平均的方法计算近似的平均数呢?那么有没有必要编制变量数列、特别是组距式变量数列呢?有没有必要按加权的方法计算平均数呢?我们认为有必要,但是组距式变量数列的主要功能不再是提供计算资料了,而是用于表现资料的分布状况和进行分析用;加权平均方法主要是介绍和要求学生掌握加权平均的思想,用于综合评价分析中。

2、案例教学成为《统计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精选案例教学,比如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用几何平均数计算投资的平均收益率、运用标志变异指标考察投资组合的风险大小等。对于经管专业的学生,精选抽样推断、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对于控制产品质量,经营决策等方面的案例,深入浅出地介绍这些方法的基本思想、并用EXCEL进行分析。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也使统计学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巴就能将一门专业课程从头讲到尾。

3、改革考试方式和内容,合理评定学生成绩。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手段。对于《统计学原理》的考试,多年以来一直沿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这种考试方式对于保证教学质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缺陷,离考试内容和方式应更加适应素质教育,特别是应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之目的相差较远。在过去的《统计学》教学中,基本运算能力被认为是首要的培养目标,教科书中的各种例题主要是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各类辅导书中充斥着五花八门的计算技巧。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统计学》课程的过程中,为应付考试搞题海战术,把精力过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这与财经类专业培养新世纪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是格格不入的。为此,需要对《统计学》考试进行了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试内容与要求不仅体现出《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以及推理能力,还注重了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创新能力。二是考试模式不具一格,除了普遍采用的闭卷考试外,还在教学中用讨论、答辩和小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组织形式。学生成绩的测评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过程中提交的读书报告、上机操作和卷面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贾俊平.统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篇8

正确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训课程是保证专业人员学习方向以及学习理念的重要课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传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训课程包括:DHCP服务器的建立与管理;网络实验室组网与布线,网络连通测试原理与实现;DNS服务器的建立与管理;WEB(IIS5.0)+DNS服务器的建立与管理;FTP(Serv-U)+DNS服务器的建立与管理;路由器配置等实训课程,通过这些实训课程能够保证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学员在学习这些专业课程之后能够有效的掌握网络技术专业的许多网络上或者硬件上的困难的解决。但是仅靠这些基础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训练在应对网络技术日趋深度化复杂化且变化系数大的情况的时候便无法运用这些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正确的应对甚至在运用这些知识并没有消除故障隐患的时候显得束手无策起来。

1.1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网络改革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训课程的改革能够做到尽可能的让学员们在面对任何计算机网络技术难关的时候都能够做到及时的应对变相的应对,就算无法从根源某些难题但是也能遏制住病毒的发育。深化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训课程如增加网络技术课程的难度,深化网络技术的渗透性,让专业人员能够实事的掌握到网络技术的核心,并对网络技术日趋深化和变化的系数做出一系列的调整。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员更加能够面临网络上层出不穷的难题,从而更冷静的寻找解决办法。

1.2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硬件维修改革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硬件维修课程还停留在基础的庞大的物件储物研究方向,而没有实际深入带产品内部,进行实质性的检查探究,纸上谈来终觉浅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硬件维修应当实事的与当代不停的更新换代的专业维修人员的技术产生了巨大的更为专业的要求,要求计算机专业维修人员要做到能够准确的找出硬件的问题所在,并对其做出正确的有效的修理,并不仅限与快速的修理好硬件的故障,还能针对硬件故障的原因做出合理的解释说明,并对客户提出相关合理正确的建议。

2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训教学的改革

2.1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训教学理念与教学方针

教学理念是所有教师最基本的教学灵魂所在,所以一个好的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基础当然是正确健康的教学理念。有部分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教学教师只针对学员的计算机网络知识进行从而进行对学生的优劣评估,但是这恰好成为了有天赋的学员变得骄傲自大从而走上有负面影响对社会造成危害而没有天赋的学员的不到好的教导辛苦的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道路上摸索。这些教师的行为都是可耻的,正确的教学理念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对于有天赋的学生加以引导从而使学生做出对社会对世界积极有意义的贡献而对于天赋欠佳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帮助使他们迅速的脱力手生、盲目等思维惯性的引导。教师的教学方针要做到实务、变通,多动手多动脑,不对照课本照本宣科,能够做到有充足的实践经验这样对于学生日后的工作发展都有极大的帮助。

2.2根据市场需求来定制相应的实训课程改革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训教学的目标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其能够快速的适应工作岗位,发挥出自身所学专业的能力,并能够吸收一定的知识,不断积累自身工作经验。因此,为了达到有效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教学效果,在设计实训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相关教师应对市场需求进行实际的调查和分析,结合丰富的专业岗位培训经验,制定专业性强的实训教程,使学生能够在毕业后最快的适应岗位能力要求。教师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教学期间,应注重实际的教学目标和市场需求,根据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应的岗位需求,来教授学生这样的一门专业实训课程,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课程作出有效的改革。通常情况下,教师根据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将其分为验证实训、课程设计、综合设计、就业设计、顶岗实习。其中验证实训是指通过对学生在课堂所学知识的积累,并验证其学习效果。课程设计是指加强学生所学课程的实训,学生根据已学到的知识能够适应实际的岗位要求,综合设计是指学生在一定时期后能够对实训内容作出综合性评价,主要的评价方式是给予学生一个实际的项目或任务,使其能够发挥所学知识。就业设计是指对学生在学校内所学到的知识进行综合性实训,使其能够完全参与到实际的项目操作过程中去,能够根据已学知识,主动动手参与实训任务。顶岗实习是指基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根据其爱好及特征对学生开展相应的顶岗学习。

2.3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训教学方法及过程创新与改革

篇9

1.摆脱教育时间的约束

在现代教育中,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够突破时间限制,将一些有用的影像资料进行存储。并且,计算机强大的中央处理器能够运算、处理大量的信息,这就保证了在教学系统中,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够及时对教学信息进行处理。这样一来,就能够突破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在时间上的限制。例如现代著名画家在作画的时候,可以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将作画的过程进行储存,以供后人进行欣赏和临摹。

2.摆脱教育空间的约束

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够延伸现代教育的教育空间,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够使不同地区的人,在任何时间内通过互联网终端了解各所学校的教育信息以及最新的教育成果,并且可以将资料通过互联网终端下载下来。网络课堂的开展,更可以与在线的专业教师与专家进行交流、学习,实现现代教育在空间以及时间上的突破。更使得现代教育更加开放,如电子图书馆可以成为全世界人沟通学习的媒介。

3.在教学活动中的沟通与交流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现代教学过程中,能够发挥良好的沟通作用,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规律。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够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良好的沟通,无需受到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及时处理各种教学内容上的问题,以及灵活选择教学内容。除此之外,计算机信息教育技术以其独特的展现方式在沟通与交流上能够将教训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内容变为动态与交互式的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便被动为主动学习。

4.自由性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使得各个教育主体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自主而不受约束地参与和沟通,让现代教育能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使每个人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进行自主而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实现对学习内容、授课教师、学习时间与空间、学习方式的自由选择,真正体现现代教育自由性的特征,使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学习和终身学习变为现实。

二、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意义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创新教育方法,扩展教学内容的传递方法,为教育体系增加新的血液。具体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1.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教学能够利用生动的图像影音,将教学内容生动且富有趣味地表达出来,将一些枯燥的重点内容勾画以及老师讲解、记笔记等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生动的网络教学。如此一来,不仅能够将学生的多种感官调动起来,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远程教育能够在教学中起到平衡教育、不同地区优势互补的作用,还能够提高学生养成良好自主学习能力。

2.实现个性化学习条件下的学教并重

以往的教学手段通常都是注重教师的讲解与课题教学,对学生的自主学能力不够重视。近年来,随着现代教育的进步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又出现偏向学生自主学习而忽视教师的作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现代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但是没有教师的经验以及专业素质,学生单纯地自主学习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计算技术的出现便能很好地解决教与学的矛盾,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教学并重局面。

3.实现教育资源优势互补和缩小地区间教育差距

现阶段,由于地区经济的差异性,导致我国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单单只靠财政拨款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教育的需求。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普及能够缩小地区教育的差距,特别是远程教育还能够实现不同地区之间的资源互补,这对我国当前教育状况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一些国内高校或者相关的教育机构都已开通远程教育课程,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使不同地区的学生都可以通过远程教育的模式来完成相关课程。除此之外,网络教育平台数量的增加以及类型的多样化,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选择和发展机会,更加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三、结语

篇10

笔者之所以提出这一问题,不仅是因为学习计算机课程和提高该课程的学习质量,需要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参与,而且还在于,计算机是人类通用智力工具,它在培养某些非智力因素方面具有特别有效的作用。所谓“用电脑来开发人脑”,就包括对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提高。事实上,正是由于忽视了计算机课程的这一作用,已使得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益受到一些影响。那么,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非智力因素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层次性,激发学习热情和动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认识就快;如果毫无兴趣,认识就慢,或者不予接受。就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一般说来,对他们学习兴趣起主导作用的是直接兴趣,作用时间也较长。教师应帮助他们形成直接兴趣,并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适时地帮助他们把直接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

相对而言,在计算机课程中,学生往往对直接接触计算机兴趣很大,愿意动手操作;而对于学习计算机原理,兴趣就小多了。有鉴于此,不妨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操作机器来学习新知识。这样,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在计算机课的学习中就会感到轻松、愉快,并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在教学内容上,也应力求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阶段,可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意识地介绍一些游戏软件、工具软件、优秀的辅助教学软件和作图方法等,让他们在比较轻松的学习情境中了解计算机知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程序。

事实上,在一些小学校中,计算机教学缺乏明确的目的,课程内容的安排不适宜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没能体现出与中学计算机课程的区别,如开设程序设计教学等。这就使得不少学生对计算机课望而生畏,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这种状况亟待改变。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学阶段亦应避免简单化的教学倾向。在中学阶段,如果仅仅进行文字输入的教学和趣味程序的设计,也会使学生感到“不解渴”而丧失学习兴趣。为此,应根据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知识的深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析疑解难,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稳定和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做好启发引导工作,适度严格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意志力是非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使人自觉地确定目标并克服困难,努力实现预定目标。意志力是在克服困难的不断实践中磨练出来的,在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可以得到这方面的锻炼。比如,在计算机操作等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自己要动手操作,需要集中注意力,如果错按一个键,有时会影响到操作的执行,甚或前功尽弃。又如,在文字输入练习中,要达到既快速又准确,就要求学生反复练习,坚持不懈,特别是在实现从初学到“盲打”的过程中,更需下一番苦功夫。

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学生利用课程软件进行学习,实际上是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索和实践,这就要求学生运用、组合已有的知识,保持脑力和体力的适度紧张,并且有强烈的好奇心、足够的耐心与恒心。

在计算机教学中,要达到编制程序和解题的正确、完美,就要求学习者能够不断探索,不断进取,百折不挠。

上述教学过程对学生意志力都是很好的磨练,但它并非自然而然就能实现,这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创设适宜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产生创造思维。

另外,在软件编制上还需要更加精细。如有的学校计算机硬件设备不错,已配置486微机,却没有很好地开发软件。在语文辅助教学中,只是简单地做一些选择、填空等练习,即使是电脑作文,也只是在电脑上进行打印,缺乏“人机对话”机制,反馈不及时,使本可以激发学生竞争意识的教学过程变成为学生机械的应答。特别是有的中学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因编排不当,使本应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变得不那么难解,学生只要在电脑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即可,甚至有时靠连续不断地瞎蒙也能解题。这就失去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意义,而且对学生意志力等学习品质的培养也是不利的。这里既有认识的问题,也有不容忽视的教学软件编制技术的问题。笔者认为,在这方面,优秀教师与软件专家共同协作,各取所长,联合开发,是十分必要的。

三、培养热爱科学的观念,丰富学生情感

在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坐在计算机前,他们所面对的是既可以动手实验,又可以动脑思考,还可以发挥主动性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学习工具。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可以形成友好的人——机界面。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反馈及时,学生答对时,计算机给予奖励;答错时,则给出是否需要帮助等信息提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构造一种愉快的教学情境。这种因材施教的方式,对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都是有促进作用的,特别是对那些学习进度较慢的学生,可使他们免于在其他同学面前产生窘迫感,进而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难怪不少学生把计算机称为“循循善诱的老师”。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结合声、画功能,使学习者更加感到亲切、愉快,计算机便成了学习者的“知心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