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扶贫范文

时间:2023-03-24 20:51: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扶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扶贫

篇1

较大。

为了打破“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发展困局,贵州省将扶贫开发列为“第一民生工程”,举全省之力向贫困发起了猛攻。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简称黔南州)是贵州的南大门,苗岭横贯,“两江”流经,肩负着“保生态”和“促发展”的双重使命。在贵州省这场声势浩大的扶贫攻坚战中,黔南州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有效地将“生态”与“扶贫”紧密结合起来,用生态的“长腿”,迈出了脱贫致富的大步。

巧用政策红利,保生态促扶贫

黔南喀斯特发育的独特性,孕育出峡谷风光和高原风貌交相辉映,生态资源十分丰富,但同时也带来了守住生态底线的压力。在挑战面前,黔南州充分利用选聘生态护林员、定点帮扶扶贫、生态补偿等林业政策,破解了群众坐拥绿色银行而饱受贫穷之苦的难题。

夏季的黔南州山峦叠翠,骄阳下,荔波县小七孔镇的护林员何可彪正巡护着自己负责的那片林区。在他管辖的林区内,他需要协助执法机构调查涉林案件,遏制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和火灾事故的发生,宣传护林防火、保护生态……“我每周需要巡护自己的责任林区三次以上,在防火期,只要是太阳天,我必须确保一天巡视一次。”

在黔南州,像何可彪这样的护林员还有数千名。护林员的设立不仅保障了黔南州的林业生态安全,更成为消除经济贫困的重要手段。“我们选聘的护林员全部都是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每年能得到近万元的补助,直接增加了参与者的家庭经济收入。”黔南州林业局副局长向其红告诉记者。

据统计,2016年,黔南州通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实现0.72万户2.8万余人精准脱贫,在黔南脱贫攻坚行动中,护林员这个岗位已被赋予新的

意义。

山区是林业生态建设的主战场,也是我国贫困人口的聚集区。据国家林业局调查显示,我国60%的贫困人口分布在山区。为推进“生态补偿脱贫,富穷山破穷局”,自“八七扶贫攻坚”开始,按照国务院扶贫办部署,国家林业局主抓黔桂九万大山地区19个县的定点扶贫。

2016年,黔南州独山、荔波两县得到了国家林业局的定点帮扶,共获国家开发银行贷款扶贫资金16.03亿元,新一轮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项目资金1.53亿元以及国家公益林、地方公益林生态补偿资金3700余

万元。

黔南州及时、准确、足额地兑现这些补助资金,2016年完成10554.5万元国家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兑现,惠及贫困户48022户175256人,贫困户从中获得补偿资金1867.16万元;完成9061.2万元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兑现,惠及贫困户28379户101239人,贫困户从中获得补助资金1537.6万元。

“定点帮扶期间,我们加强与群众脱贫致富有密切联系的林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积极开展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开发,极大地改变了基础设施落后的F状,增加了林农的政策性收入。”向其红欣喜地说。

黔南州将政策扶贫作用发挥最大化,既让贫困群众收入了真金白银,又让呵护绿色、守护生态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实现双赢。

“‘生态治州,幸福黔南’是我们工作的目标,目前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到2016年底,我州还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3.9万人,这些贫困人口大多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贫困面广、程度深,是多年扶贫攻坚未啃下的硬骨头,这些地区山高坡陡、土壤瘠薄、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落后,他们的主要生产资料是山,其他扶贫措施难以覆盖。因此,生态扶贫攻坚任务极其艰巨。”黔南州政府副州长黎燕萍坦言。

为进一步推进“生态补偿脱贫,富穷山破穷局”,让贫困群众获得更多政策扶贫红利,发出生态补偿脱贫最强音。黔南州将继续争取国家生态护林员资金投入,让更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转化为生态护林员;积极争取退耕还林任务,及时帮助贫困户将所有符合退耕还林条件的坡耕地全部种上脱贫致富的“摇钱树”;大力争取工程项目投入,统筹考虑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为今后增收打好基础,并吸纳更多的贫困人口参与建设,促进贫困农户就业增收。

培育金山银山,助推脱贫增收

“好花红、好花红,好花生在刺梨蓬,好花长在刺梨树,哪朵向阳哪朵红……”花季,从贵阳机场到黔南州贵定县,从山脚到山顶,粉红色的刺梨花漫山遍野地绽放着,繁花似锦,灿若云霞。

望着自家地里开得正艳的刺梨花,贵定县昌明镇火炬村村民彭吉英乐得合不拢嘴。“我以前是个贫困户,家里有两个孩子,负担重。为了贴补家用,抱着试试的心态,2011年我开始种植刺梨。到2015年,我那3.7亩刺梨光卖鲜果就能收入4.3万元,没想到这小小刺梨的效益居然是传统农业种植的10倍。”

彭吉英所在的火炬村,原属一类贫困村,2010年,火炬村全村农户开始种植刺梨,现全村种有刺梨3000余亩,每户种植刺梨均在3亩以上,2015年全村刺梨鲜果销售收入就达1000余万元,加上刺梨苗木销售,户均增收3万元以上,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刺梨种植专业村,通过刺梨种植实现了产业脱贫、生态脱贫。

在黔南州,像火炬村这样,通过种植刺梨脱贫致富的示范村比比皆是。黔南的“人工种植刺梨”,已成为山区老百姓“点绿成金”的经典案例。

贵州是民间利用刺梨资源最早的省份,黔南是贵州刺梨分布最密集的地区,拥有丰富的刺梨资源,拥有响亮的民族文化品牌,刺梨产业成为黔南践行“生态美、百姓富”发展理念的首选生态扶贫产业。

向其红介绍,近几年,黔南州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等项目,大规模发展刺梨产业,黔南州有刺梨种植农户约20万户,其中一半以上为贫困农户种植。在林业脱贫人口中,通过刺梨产业实现脱贫的就达到10万人。

小刺梨在林业扶贫中发挥了大作用,谱写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篇章。

茶产业是黔南州实施退耕还林项目的重大成果,也是黔南农业“接二连三”的典范,为黔南打赢脱贫攻坚战找到了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让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比翼双飞。

在贵定县云雾镇营上村,一坡坡油绿的茶树长势喜人,满山青绿中隐约可见穿着民族服装的苗族村民正背着竹篓,弯着腰采茶。

“从前这里可都是荒山哪,我们这些村民也都穷得叮当响。现在好了,都种上了茶树,我已经在这种茶五六年了,现在光靠采摘茶叶,一天就能挣100多元。”陈大娘高兴地说。

贵定茶叶产业化管理办公室主任杨芹介绍,云雾贡茶是贵定县的一张生态名片,全县人均茶园面积有1亩以上,目前可采茶园面积达到13.58万亩。茶园从种植管护到采摘加工,各环节都能带动农户增收。“这满山的茶叶可都是‘绿色金子’啊,就拿采茶来说,熟练采茶工一天能采80斤,每斤4元,一天就有三百多元收入,目前我们这种茶的茶农都脱贫了。茶园按每亩900 株茶,每公斤干茶按600元计算,一年就有2.7 万元的收入。”

除了贵定县,黔南州都匀市同样将荒山变成了美丽的茶园。

史料记载,都匀的“鱼钩茶”在明清时期曾经作为皇家贡茶。1915年,“鱼钩茶”在巴拿马国际赛会上获得优胜奖。1983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1956年被主席亲笔赐名为“都匀毛尖茶”。“都匀毛尖”被赋予了“引领黔茶出山”的使命,成为贵州绿茶的领军品牌。

2002年以来,都匀市充分发挥都匀毛尖茶的品牌优势,将发展茶产业与脱贫致富结合起来,把茶园打造成“茶旅一体化”的旅游区,带动了3万多户10余万群众投身种茶大军,全市近90%的行政村种上了

茶叶。

“2005年,我获得退耕还茶项目支持种植茶叶24.17亩。如今,我合作社茶园的面积已从当初的400亩发展到5000多亩,入股社员发展到346人。2016年,我们社的毛收入达到2500万元,每个社员能分红近4万元呢。你看到的这满山的茶树,可都是一棵棵‘摇钱树’啊!”都匀螺丝壳河头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光辉激动地说。

截至2015年,都蚴胁柙懊婊达到33.15万亩,总产量4310吨,综合产值12亿元。全市规模茶叶企业57家,茶叶专业合作社遍布全市所有产茶乡镇办事处。产业从业人数达到10余万人,茶农年人均收入达1万余元。发展茶产业以来,全市1万余户贫困农户通过茶叶种植实现了脱贫致富。

茶产业让山区群众走上了一条稳定的致富路。通过发展企业精深加工,拉长了茶的产业链,提高了茶的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同时,利用茶园片区旖旎秀丽的风光,开发以茶为载体的高端休闲养生产业,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茶树属于深根性树种,能较好地固定土壤,种植密集成片,还能有效拦截地表径流,保持水土。茶产业已经成为贵定、都匀乃至黔南的一大支柱产业,为黔南州维护‘两江’生态屏障和脱贫攻坚立下了汗马功劳。

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是黔南州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的重点和亮点。以“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为指导,黔南州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贫困户”的模式,因地制宜地发展刺梨、茶叶、特色经果林、木本中药材、木本油料林等产业,2016年共计完成特色经济林种植40余万亩,可覆盖贫困户5万余户20余万贫困人口。

在荔波县驾欧乡联山湾村,村民蒙利磊正忙着招呼客人。这十年,通过旅游带动,他经营的农家乐越办越红火,每到旺季一天可接待10多桌游客,最多的一天能收入6万元,从前靠着一头老黄牛和一把犁,一年辛苦到头生产的粮食只够吃半年的生活早已大变样。

“我们村原来只是个紧靠着大、小七孔旅游线路的普通布依山寨。10年前村民自发成立了乡村旅游合作社,经过发展,如今的村子已经成了休闲度假旅游区。” 蒙利磊说,“来大、小七孔旅游的人,说我们村也是一道风景,得来看看。”

近年来,黔南州主动适应旅游发展新常态,以改革举措打造旅游升级版,发展全域旅游引领脱贫、推进共富,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林地、林木等森林资源是山区老百姓的重要生产资料。“实践证明,在贫困地区大力发展林业,利用森林资源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可以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增收,增加林产品有效供给,改善生态状况,促进生态保护与脱贫增收协调发展。”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说。

2016年,黔南州林业产值增加到了203.56亿元,比“十一五”期末增长407.5%,林业在脱贫攻坚中的贡献率达40%左右。

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黔南州走出了一条生态美、民众富的山区特色产业化扶贫之路。

实施易地搬迁,走上致富道路

40多岁的谢永光有三个家,第一个是原始的“山顶”,第二个是贫苦的“山脚”,第三个是让他发家致富的拉片移民新村。

“以打猎为生,挣不到钱,生活没奔头……这就是我在前两个家的生活。”回想起过去艰难的日子,谢永光的脸上仍会露出苦相。“现在好了,我搬到拉片移民新村后,不仅住上了楼房,钱也越挣越多,生活真的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啊!”谢永光笑得很灿烂。

瑶山瑶族乡是贵州省极度贫困的“三山”地区之一,解放前,世代生活在这片神奇美丽土地上的白裤瑶先民,一直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原始社会生活,以狩猎为生,居无定所,大多数人住的是山洞。

为嚼碎瑶山瑶族乡这块扶贫脱贫工作难啃的“硬骨头”,2012年以来,以实施国家扶贫搬迁生态移民工程为契机,瑶山乡先后实施了四期生态移民。生态移民后,村民用上了电磁炉、电饭锅等电气设备,并享受了退耕还林补助金。

如今的谢永光算得上是瑶山乡拉片移民新村年收入最高的人家,已成为瑶族同胞中通过生态移民发家致富的典型代表。但“独富不如众富”,作为村支部书记,谢永光一直在思考如何能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

拉片村紧邻大小七孔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又是一个以瑶族为主体,布依族、苗族聚居的少数民族乡,青山绿水、民族风情一应俱全,于是谢永光将目光放在了开发民族旅游、乡村旅游上。

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拉片村不断挖掘和打造瑶族文化,逐步将移民村打造成了著名的民族文化旅游景点。在谢永光的带领下,拉片村还鼓励并扶持有条件的瑶族农户创办农家旅馆、农家乐接待等旅游服务业,通过旅游服务业的发展带动一、二产业的发展,让一、二产业为旅游餐桌经济服务,同时为“千户瑶寨”提供就业支持。

目前,瑶山乡已有1600人左右的瑶族青壮年劳力从传统农业中分流出来,一部分人事旅游服务业(含表演、农家接待、旅游商品加工和销售等),一部分从事特色种养业(蔬菜种植、瑶山鸡养殖、瑶山猪养殖等),一部分外出务工。

同时,谢永光还带领群众制作销售瑶族花腰带、陀螺、瑶族服饰、草凳、沙箩等瑶族旅游工艺品(特色旅游商品)。目前在瑶山古寨景区从事工艺品制作或销售的有30多家,年收入均达5万元。

瑶山乡的变迁,是黔南州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让百姓搬出穷窝,让生态得到静养的一个缩影。在黔南,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像瑶山乡村民一样,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拔掉了“穷根”,实现了他们的致富梦。

“我们结合小城镇建设、扶贫项目、移民搬迁项目等工程项目的实施,对居住在深山区,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发展潜力不大,并且会对天然林生态资源造成严重破坏的群众,实施生态移民,易地搬迁,以转变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黎燕萍告诉记者。

“十三五”期间,黔南州规划搬迁23.66万人,其中,搬迁贫困人口18.58万人,占全州贫困人口的30%;整组整寨搬迁2.15万户8.91万人,占全州搬迁总人口的40%;麻山、山、月亮山“三山”地区搬迁3.6万人,占三山地区贫困人口的50%。

篇2

一、目标任务及完成情况

(一)集体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牵头单位:环林局责任单位:环林局)

1.目标任务。11个贫困村集体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总面积115142.2亩,按每亩14.75元,总投资169.83万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2385.13亩,按每亩155元,总投资36.96万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2385.13亩,按每亩155元,总投资36.96万元。

2.序时进度。1-12为常规管护,12月底完成资金兑现工作。10月前完成农户考核;11月底前通过农村信用社以“一折通”一次性兑付到农户手中,全面完成集体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完成率100%。

3.完成情况。已于9月底前通过农村信用社以“一折通”的方式一次性兑付到农户手中,超前完成兑现工作。

(二)草原生态保护(牵头单位:环林局责任单位:农牧科技局)

1.目标任务。11个贫困村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其中享受禁牧补助2.5799万亩,按每亩7.5元,总投资19.34万元;草畜平衡奖励9.5265万亩,按每亩2.5元,总投资23.81万元。

2.序时进度。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和退牧还草工程。1-3月,收集年度补奖基础数据资料;4-6月,完成年度草补实施方案的编制报批;7-9月,开展草原巡查、生态监测,启动牧户考核;10-12月,完成牧户考核,将2017年度草原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补奖资金兑现到户,完成率100%。

3.完成情况。已于10月底前通过农村信用社以“一折通”一次性兑付到农户手中,超前完成兑现工作。

(三)地质灾害治理(牵头单位:环境保护和林业局,责任单位:国土资源局)

1.目标任务。

2.序时进度。

3.完成情况。已于10月底全面完工,超前完成。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高度重视,积极上下对接到位。为确保2017生态扶贫专项目标任务尽早实施,个各相关单位理清扶贫工作发展思路,认真梳理扶贫建设项目,积极主动地与州级主管部门就2017年度生态扶贫工作进行了多次衔接,与县发改、县扶贫、县财政等生态建设扶贫专项责任部门积极联系和沟通,并组织工作人员就生态扶贫专项工作与各乡镇逐一、逐项对接,确认贫困村、贫困户的脱贫需求,核实生态扶贫项目清单,明确工作责任主体。在充分对接的基础上制定了目标任务,梳理出工作计划和资金投入情况,明确了时序进度和工作责任主体。

(二)制定方案,层层细化落实到位。生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拟定了《生态建设扶贫专项2017年实施方案》,方案明确了生态建设扶贫的年度目标任务,成立了生态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细化了工作措施,制定了时序进度,落实专人专班负责工作推进,并重强调了年度重点工作和对工作进度作了详细安排,确保生态扶贫项目落到实处。

(三)积极筹措,确保项目资金到位。2017年,退耕还林工程落实资金754万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7.9万亩,完善退耕还林政策补助面积2.9万亩,(其中涉及2017年“摘帽”贫困村16个、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面积3426.53万亩,9月底通过“一折通”兑现资金53.11万元);集体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落实资金2120.2万元,继续依法有效管护全县集体公益林143.73万亩(其涉及16个“摘帽”贫困村41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管护集体公益44212.70亩。9月底将兑现集体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65.21万元);落实11个贫困村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资金19.34万元,草畜平衡奖励资金23.81万元,已于10月底前通过农村信用社以“一折通”一次性兑付到农户手中;落实梭坡乡共布村1处排位除险工程资金46.13万元,并于10月底全面完成工程建设任务;

(四)强化保障措施

1.加强生态用地用途管制。根据我县自然资源差异、现有开发强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和重点保护的生态功能,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制定生态红线管理办法,严格生态资源监管,坚决打击破坏生态红线行为。在上级林业主管部门指导下,结合本县实际,科学制定生态用地项目禁限目录,控制城乡建设使用生态用地,限制工矿开发占用生态用地,确保全县生态资源不减少、生态功能不降低、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2.加大生态治理投入。根据我县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实际,谋划一批生态保护与建设重大工程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省、州财政的支持,加大地方公共财政对生态保护的投入,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投入我县生态治理,积极落实各级财政对农村环境基础设施运行维护补助制度,确保生态项目的落地实施。

3.增加农牧民生态收入。以《农牧民参与工程项目建设和管护暂行办法》为指导,制定出台全县支持农牧民直接参与重大生态工程建设的地方性政策,鼓励农牧民组建管护队、造林队、防治队,参与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增加农牧民生态建设管护收入。鼓励农牧民有偿转让生态景观资源使用权,参与旅游企业经营等,增加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收入。

4.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和禁牧休牧巡查制度,加快推进农牧区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使用权、国有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探索建立庄园式生态牧场或联户经营模式,鼓励支持发展庭院经济;深入推进以林地经营权流转证、经济林木(果)权证、村级农民互助担保合作社为主的林权抵押贷款改革试点,盘活森林资源资产。

5.构建科技服务支撑体系。以生态扶贫工作为契机,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各类技术人员;加大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的资金投入,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管机构,按工作需求配备人员和设施设备。加强生态环境监管人员队伍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执法队伍建设,使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规范化、程序化和标准化。加强优良林(草)种快繁、森林高效培育。加强林业、草原科技标准化体系建设,建立林业、草原科技标准体系。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利用、提升我县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利用水平和效益。

6.建立健全生态扶贫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生态扶贫考核评价制度,将生态扶贫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增减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始终坚持贯彻环保“三同时”制度;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建立和实施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有责任的领导干部严肃追责。

三、下一步工作

篇3

【关键词】 资金瓶颈 整合 节流 开源

一、引言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长江、珠江流域上游地带,国土面积17.61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占92.5%,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内陆山区省份。长期以来,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生态环境恶劣,“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情况普遍存在,农村贫困问题突出,且与生态环境问题、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相互交织,成为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扶贫开发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贵州省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各项重点工作,全省贫困人口已经从2011年的1149万人减少到2014年的623万人,效果显著。然而,贵州省贫困人口依然占全国总数的8.9%,贫困发生率达18%,扶贫任务艰巨。

贵州省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土地负载过重,水、电、路设施较差,人多地少,耕地匮乏,农业生产资料不能满足人口生存的基本要求,即使加大扶贫力度,也难以就地解决温饱问题。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部分地区的发展问题,贵州省委、省政府在总结易地扶贫搬迁、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地质灾害搬迁、灾后重建经验,借鉴宁夏等省区生态移民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实施了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以改善生存环境,拔除穷根,彻底脱贫致富,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二、移民资金投入现状及问题分析

1、资金投入现状

从2012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启动到2014年底,共建成住房10万余套,搬迁扶贫生态移民42万人,总投资近86亿元,与原搬迁规划(截止2014年底搬迁57万人)相差15万人。按照移民搬迁规划,2015―2020年有160万人需要搬迁安置,时间紧迫,任务艰巨。要完成全部搬迁任务,预计总投资在300亿以上,即便在有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剩余部分也会让薄弱的贵州财政捉襟见肘,资金筹集方式亟待解决。

2、移民资金构成

当前,扶贫生态移民资金主要由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地方配套资金、各级扶贫资金以及金融系统贷款资金等构成。以2014年为例,当年移民总投资36.62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投资10.3亿元,中央财政专项扶贫发展资金4亿元,省级财政统筹安排专项资金10亿元,省农村信用社系统捐赠资金2亿元,市(州)、县(市、区、特区)财政配套及整合项目资金10.32亿元。

3、移民资金使用情况

移民资金主要用于安置地的房屋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征地费用以及勘测设计费用等。其中房屋建设、饮水、输变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占用了绝大部分投资。以黔西南州册亨县巧马镇纳桃村为例,该村建立新村安置点,主要迁移生活条件最为恶劣的者随组村民,全村47户208人整体搬迁。总投资351.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扶贫资金145.6万元,市县配套108万元,其它资金98万元。项目投资分类如下:(1)基础设施投资:98万元,占总投资的27.87%(其中,输电线路投资15万元;道路建设投资:66万元;人畜饮水工程投资:17万元)。(2)房屋工程投资249.6万元,占总投资的70.99%。(3)勘测设计管理费4万元,占总投资的1.14%。

三、移民资金投入的问题分析

将200万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等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贫困农户进行生态移民,政策深得民心。但是要让群众搬得出,钱是最关键的问题。政府投资只是搬迁总成本的一部分,剩余部分资金需要农民自筹。当前,我们扶贫生态移民的补贴标准是1.2万元/人,假如一个家庭是四口人,可以得到补贴4.8万元,无论是自建房还是购房这都是远远不够的。即便安置地为新村,房屋成本较低,也至少再需要3到5万元,城镇或县城会更高。这部分资金很多农户无力负担,政府也无力提供更多的帮助。这种情况下,迁出对象的选择上,我们采取的是“先易后难”的政策。这种政策下,在移民的初期可以得到很好的移民效果,条件较好、愿意搬迁、有能力搬迁的居民率先搬到了新的居住地,实现了生活条件、生活环境的巨大转变。而未能参与搬迁的居民,往往是条件更差、收入更低的极贫人口,其结果是有限的扶贫资金资源用在了条件相对较好的居民身上,而真正贫困的居民没能享受到政府补贴,依然居住在条件恶劣的区域,后期的移民任务会更加艰巨,移民成本将不断增加。

扶贫生态移民的目的在于扶贫和生态重建,这是原则也是前提,如果选择“先易后难”,不搞整村搬迁就难以从源头上避免“搬富不搬穷”,其结果便是造成更大的贫富差距,迁出地难以实施土地复垦、生态修复,由此,我们必须坚持整村搬迁的原则。而要实施整体搬迁,就需要更多的资金,破解资金“瓶颈”就成了我们做好扶贫生态移民工作的关键。

四、资金瓶颈破解思路之整合

整合资金使我们破解扶贫生态移民资金瓶颈的办法之一。移民是为了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脱贫致富,那么迁出地的各项涉农资金我们都可以整合。城镇保障房资金、农村危房改造资金、扶贫、水利、农牧业、林业、交通运输、教育、广电、民政、妇联、农业综合开发等各方面、各项目资金,都应统筹协调,用于安置地生产生活设施建设。例如,扶贫生态移民户符合农村危房改造条件的,可以将危房改造资金整合到移民补贴,一起发放给农户,增加补贴力度,降低农户负担。

五、资金瓶颈破解思路之节流

财政资金捉襟见肘,贫困农户难以负担移民成本,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精准配置、高效使用移民资金。

1、根据移民贫困等级给予不同的补贴标准

当前,我们对扶贫生态移民采用统一的补贴标准12000元/人,但是农村贫困居民的情况千差万别,公平统一的政策却未必有公平的结果,部分地区的移民工作“搬富不搬贫”就是不公平结果的一种体现。我们需要对补贴政策进行一定的调整,精准识别搬迁户的贫困等级,不同的贫困等级给予不同的补贴标准。较为富裕的,补贴少一些;极为贫困的,补贴多一些,尽量使迁出地的居民都能参与搬迁,用有限的资金,办更多的事情。

2、因地制宜、因人制宜选择不同安置方式

贫困农户的情况千差万别,负担能力也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可以根据移民对象类别及贫困等级选择不同的搬迁方案,用有限的资金达到最好的移民效果。

首先我们考虑的是孤寡老人,这类人群劳动能力差,收入低,完全没有能负担移民费用,也无法通过移民实现脱贫致富。对这类贫困户,我们可以移民补贴资金,由民政部门统一调配,修建或者扩建养老院,将附近村镇的孤寡老人集中到一起供养,养老院地址可以选在农村,不必选在土地资源紧缺的城镇,只要能满足正常的生活条件即可。这样既降低了扶贫移民成本,节约了资金,又可以有效地改善孤寡老人的生活。

其次我们可以考虑移民户的贫困等级,根据他们的负担能力选择合适的安置地。我们的安置地有集镇、新村、小城镇、县城为、工业园区、农业园区、旅游景点等,安置地点不同,安置成本也不一样。我们可以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比如在一个县域内,统一协调调配安置,条件较好的农户可以选择在县城安置,而条件较差、负担能力弱的农户可以选择新村和小城镇等安置成本较低的地方。在移民资金有限的情况,既降低了政府和农户负担,又参与了移民,实现生活环境的转变。

六、资金瓶颈破解思路之开源

资金整合可以让我们汇合各方面资金,集中高效的用于移民工程;“节流”可以让我们更加精准的利用有限的资金达到更好的移民效果;要想真正解决资金瓶颈,最关键的还是“开源”。我们应该坚持政府引导、群众主动、部门联动、市场拉动,使用各种筹资方式,扩展筹资渠道,争取更多资金,加大移民投入,保证移民工作按规划完成。

1、政府引导增加投入

贫困问题是制约我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主要因素之一,而缓解和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正是为了满足这种需要,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们政府应该引导,加大移民工程投入。首先是鼓励各级政府增加移民资金支出在财政支出所占比重;其次是做好宣传工作,鼓励群众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参加移民,鼓励社会力量积极投资移民工程。

2、引进社会资金

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投资移民工程及安置地建设,对以“扶贫”或者“公益”的方式参与建设的企业给予产业扶持、税收、用地等政策支持。同时可以“采取资金换土地”、“资金换商业用房”的政策,让企业投资参与居民住房及基础设施建设,换得的是临街的办公用地或者是居民楼底楼的商业用房。

3、增加信贷支持

政府引导、协调加大银行信贷资金对移民工程的支持。首先是增加对贫困群众的贷款额度、利息优惠力度以及增加财政贴息标准,延长贷款期限,让移民户都能搬得进新居,还得起贷款;其次是增加银行对参与移民工程的企业的贷款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优先放款,延长贷款期限等。

(基金项目:贵州省软科学研究项目“贵州省扶贫生态移民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LKS2008)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何嵘:三峡库区移民安置补偿制度的缺陷及完善[D].西南政法大学,2008.

[2] 张志辽:生态移民的缔约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8).

[3] 关信息:论水库移民工程中的三大问题[J].红水河,2000(1).

[4] 朱丽:环境脆弱区生态移民问题研宄――以峻口镇和李家堡镇为例[D].甘肃农业大学,2008.

篇4

今天的会议议程已全部进行完毕,由于与会同志的共同努力,会议开的很紧凑,也很有成效。前面,有关乡镇和部门作了很好的交流发言,介绍了各自的经验和作法;县委郑书记、政府王县长对全县交通、扶贫开发和生态建设工作分别进行了全面总结,作出了具体安排;特别是县委王书记作了非常重要的讲话,讲话充分肯定了今年全县扶贫开发、交通和生态建设工作取得的成效,客观地分析了取得成效的原因和存在问题的根源,并安排了当前有关重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王书记的重要讲话主题鲜明,内涵丰富,措施扎实,任务具体,对于我们抓好当前的重点工作和今后的扶贫开发、交通和生态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各乡镇、各部门一定要深入学习领会县委王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周密安排部署,认真抓好落实,确保当前工作顺利推进,明年农村工作取得新突破。

下面,我围绕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认真学习,推广放大典型经验。这次会议确定的68个观摩参观点,涉及扶贫整村推进、乡村公路桥梁建设、林果特色产业开发、退耕还林工程、荒山造林工程等许多方面。这些观摩参观点是全县各部门各乡镇,在扶贫开发、交通和生态建设工作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典型,点上经验很丰富,作法很有代表性,对我们今后进一步做好以扶贫开发、交通和生态建设为主的各项农村工作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值得大家学习借鉴和推广。会后,大家一定要结合县委王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学习体会观摩参观点上的经验和做法,从本部门本乡镇实际出发,深入思考,融汇贯通,充分借鉴并进一步推广放大典型,对今后的扶贫开发、交通和生态建设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深入宣传,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紧紧围绕这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认真做好宣传动员工作,确保会议精神传达到基层和广大群众当中。各乡镇会后要立即召开不同层次的会议,向乡村干部、农民群众传达这次会议,特别是县委王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把会议确定的工作目标、任务、要求、措施向群众讲清,把县委、县政府的决策意图传达到一线,争取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把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形成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强化措施,全面做好当前工作。各乡镇、各部门要坚持把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与搞好当前工作结合起来,切实做到两不误、两促进。一是要全力完成今年农村工作任务。现在已近年底,今年的各项工作已进入扫尾冲刺阶段,各乡镇、各部门要认真对照目标管理责任书,查漏补缺,确保各项工作全面完成。二是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冬季风高物燥,用火增多,人员流动频繁,各类安全隐患增加,尤其消防、交通、治安方面的问题会有所抬头,影响农村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强化消防安全宣传,认真做好农村消防安全工作,杜绝火灾事故发生;要从查处农村机动车管理中突出存在的违章驾驶、超限运输、客货混运等问题入手,以农用三轮车和摩托车为重点,规范农村机动车管理;要加强对交通危险路段,特别是冰雪路面的检查和管制,及时采取防范措施,竭力预防安全事故,特别是交通、火灾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三要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大局。严密关注社会治安形势,严格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加大严打整治斗争力度,一旦发现不良矛头和倾向,要采取果断措施。进一步健全乡镇、村组治安联防网络,严厉打击偷盗抢劫、打驾斗殴等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治安案件和不良行为,切实保证农村社会稳定,为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严格执行领导干部接待日制度,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及时化解各类人民内部矛盾,积极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竭力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四要妥善安排困难群众生活。现在正值严冬季节,正是困难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刻,各级各部门要把困难群众生活安排当作一项非常严肃的政治任务来对待,要及时深入村社、深入农户,调查掌握困难群众的所盼所需,积极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加大帮扶力度,想方设法为受灾困难群众解决御寒住所和必要的生活、取暖物资,达到有房住、有饭吃、有衣穿、有水喝“四有”目标,确保受灾困难群众安全越冬不出现任何问题。五要积极做好项目衔接争取工作。由于我县没有被列入国家灾后恢复重建重点县,国家也没有确定对口援建城市,导致县上灾后恢复重建资金总量少,一些需要重建的灾民也不能被列入重建对象,特别是集中重建征地、“三通一平”、交通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大,从而影响了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为了尽力弥补灾后恢复重建资金不足的问题,各级各部门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抢抓国家扩大内需的大好机遇,认真筛选、论证项目,积极向上汇报衔接和争取项目,努力扩大县内项目建设总量,为全县灾后恢复重建和经济建设注入强大动力,大力改善农村基础条件,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六要做好年终责任书考核工作。各乡镇各部门要认真总结全年工作,对照目标管理责任书进行全面自查;各经济主管部门和综合管理部门要认真梳理责任书考核指标,进一步细化量化考核指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办法,确保今年责任书考核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真正起到以考核分优劣、以考核促工作,以考核促发展的目标。

篇5

(一)封山育林

完成国有林封山育林工作任务5000亩。于8月已全面完成封山育林5000亩,完成投资50万元。

(二)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

实施国道317线俄岗路段地质环境恢复、绿化治理80公里、苗圃建设50亩。

1、道路绿化80公里

各标段已在6月全面完成。

2、花湖项目1200亩

在乡独村开展花湖建设,已于6月全面完成。

3、花圃建设

在镇村与乡村进行乡土花、草种培育共50亩,已于6月全面完成。

(三)、林业惠民资金

集体公益林森林生态补偿97790.06亩,资金144.24万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3510.91亩,资金91.28万元。目前集体公益林森林生态补偿资金已正在兑现中,预计于9月底全面兑现完成。因部分乡(镇)奖补花名册等资料还未完善,导致资金还未拨付。

二、存在困难

(一)我县林地面积广、点多、战线长,管护难度较大。且林农涉及户数多,资金分布不均匀。

(二)政策宣传不到位,部分群众对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了解不够。

三、下步工作措施

(一)明确工作责任,落实监管机构

成立林业惠民资金宣传、发放及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局纪检组长为组长亲自抓,加强对涉林惠民资金的管理。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林业惠民资金监管的长效机制,严格落实相关责任制,明确目标任务,实行随机、灵动多部门协作监管办法,坚决堵塞可能存在的漏洞,确保林业惠民资金安全、合法、合规、有序、有效发放至林农手中。

篇6

打造东方红特色品牌,让生态有机农产品变成扶贫爱心暖宝宝

2019年5月29日  星期三 晴

今天,我和育林乡党委书记尚尔胜同志凌晨3点从村里出发奔赴省城哈尔滨,为省文旅厅及其直属单位的同志们运送我们村订购的扶贫爱心蛋。上午8点准时到达省文旅厅,在省文化和旅游厅办公楼前,育林乡党委书记尚尔胜握着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巡视员江浙的手激动地说:“谢谢文旅厅党组和你们扶贫工作队对我们乡东方红村贫困户的帮助,我代表贫困户真心感谢你们,你们真的是帮了我们的大忙!”

我们工作队在厅党组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努力一次性帮助贫困村民卖出了近50000枚鸡鸭鹅蛋,用实际行动助力精准扶贫。

东方红村是明水县的贫困村,全村下辖8个自然屯,10个村民小组。全村有耕地19396亩,草原19079亩。户籍人口993户、2785人,常住人口369户、100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88户444人,其中已脱贫177户418人,未脱贫11户26人。由于土质含碱性大,土地产粮有限导致部分村民生活贫困。通过我们工作队两年的努力,全村贫困发生率降至0.956%,全村实现脱贫出列。虽然实现了脱贫,但是未来我们还要考虑到贫困户返贫的问题,不能做“输血式”扶贫,要进行“造血式”扶贫,不让一户贫困户掉队。通过产业扶贫来帮助他们把生活过的越来越好。通过实地走访发现东方红村有丰富的草原资源,草原上有上百种野生中草药,适合发展绿色养殖业,自从工作队入驻这个村以后,就因地制宜地查找贫困原因,对症下药,我与村两委一合计,针对村里的草原地理优势,就挨家挨户动员贫困户利用草原养殖鸡鸭鹅,帮助解决技术与饲料问题,消除村民心中的疑虑。同时我们实行多种套餐形式销售,20枚鸡蛋、20枚鸭蛋、6枚鹅蛋,共计100元钱,送货上门。而且我们与养殖户开过会,叮嘱他们一定要拿最新鲜的蛋出售,要对得起支持我们的好心人。

随后我们为厅各直属单位进行配送。我每到一个单位都会对单位负责人说“咱这是纯笨蛋,散养的鸡鸭鹅不喂饲料,无激素添加剂。鸡鸭鹅都是吃草原的虫子和中药长大,渴了喝露水。你看这蛋黄,不但大而且颜色红彤彤的,口感错不了。”蛋好也愁卖,品质优良的鸡蛋没销量就产生不了效益。为了帮助村民销售笨蛋,我们抽身回到哈市,做起了销售员大力推广鸡鸭鹅蛋,还在朋友圈中动员亲朋好友购买爱心蛋。听到汇报后,我厅领导高度重视,发动下属企事业单位认团,发动广大职工爱心消费、爱心订购。捧出友爱的甘泉,帮助贫困的父老乡亲。

同时,育林乡党委政府通过“小康龙江”、“互联网+”与村里的“E概帮”进行大力度的宣传开展订制与销售,增加村民收入。爱心人购买爱心蛋,全社会助力精准扶贫已经成为一些人的共识。就这样,订单如雪片一样的飞入东方红村。

订单激起千层浪。看到一枚蛋受到省城人的追捧,效益可观,村民纷纷掀起养殖的热潮。“这一枚鸡蛋1.5元,比市场价高0.5元。而且还省了我们的车马费,有蛋真的不愁卖了。”贫困户苗秀华感慨地说,后悔没有扩大养殖。

真心扶贫结硕果,一件一件记心头。东方红村的村民不会忘记扶贫工作队为他们做的好事。赠送图书、送戏下乡、赠送文化活动物品、思想扶贫、文化扶贫、产业扶贫等等。村民会如数家珍一样的。为群众当牛马的人,人民永远记住他。

篇7

关键词:金福菇泰山-3;菌丝;生物学特性;培养基配方

中图分类号:S646.101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3)11-0057-03

金福菇(Tricholoma giganteum Massee)又名巨大口蘑、大白口蘑、洛巴伊口蘑, 隶属于伞菌目(Agaricales)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1],是一种正处于开发中的珍稀食用菌。其子实体硕大、肥厚嫩白,口感鲜美,香气浓郁,富含人体所需17种氨基酸和10多种矿物质微量元素与抗癌多糖,素有“中华神菇”之称,深受国内外市场的欢迎,市场前景广阔。

食用菌菌丝生长的好坏直接影响产量和质量。本试验对选育的金福菇泰山-3新品种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其优质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金福菇泰山-3为泰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通过单孢杂交选育的新品种。

1.2 培养基

基础培养基为PDA加富培养基,具体配方参照文献[2]。

1.3 试验方法

1.3.1 碳源筛选试验 制备碳源供试培养基,高压灭菌后倒平板备用。将约5 mm2大小菌龄一致的菌块,接种于不同碳源平板上,25℃恒温暗培养,采用十字交叉法精确测量菌落直径,计算菌丝生长速度,每处理重复5次。采用DPS处理系统V3.01版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3.2 氮源筛选试验 制备氮源供试培养基,试验方法、重复设置和分析方法同1.3.1。

1.3.3 正交试验 选定适宜碳氮源后,采用正交试验,筛选适合金福菇泰山-3生长的最佳培养基配方。马铃薯20%、琼脂 2%,按试验设计分别加入碳源、氮源、KH2PO4和MgSO4,pH自然。采用平板培养菌丝体,重复5次,接入约5 mm2大小菌龄一致的菌块,25℃恒温暗培养,采用十字交叉法精确测量菌落直径,计算菌丝生长速度。

1.3.4 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将约5 mm2大小菌龄一致的菌块接种于基础培养基平板中央,分别置于15、20、25、30、35、40℃条件下倒置暗培养,pH自然,重复设置和分析方法同1.3.1。

1.3.5 pH值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用0.1 mol/L的HCl或NaOH溶液调节基础培养基的pH值分别为4、5、6、7、8、9、10,制成平板后接入5 mm2的菌丝块,置于25℃恒温暗培养。重复设置和分析方法同1.3.1。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碳源对金福菇泰山-3菌丝生长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在不同碳源培养基上金福菇泰山-3菌丝生长速度和长势均有差异。菌丝生长速度以麦芽糖为碳源最快,为5.10 mm/d,与其它碳源差异显著;其次是蔗糖,其生长速度与对照和果糖差异不显著;生长速度最慢的是乳糖。从菌丝长势上看,在葡萄糖和蔗糖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浓密,长势最好,在麦芽糖和果糖培养基上菌丝长势较密,而在对照和乳糖培养基上菌丝生长稀疏。综合菌丝生长速度和长势,本试验选用的最佳碳源为蔗糖。

表1 碳源对金福菇泰山-3菌丝生长的影响

2.2 不同氮源对金福菇泰山-3菌丝生长的影响

2.4 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从图1可以看出,温度对金福菇泰山-3菌丝生长有明显的影响。在25~30℃菌丝生长最快,低于15℃或高于40℃菌丝均不能萌发和生长。因此金福菇泰山-3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30℃。

2.5 pH值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从图2可以看出,pH在4~10范围内金福菇泰山-3菌丝均能生长,pH为6~7时菌丝生长最快, pH低于5或高于9时菌丝生长缓慢。因此金福菇泰山-3菌丝生长的最适pH为6~7。

图1 温度对金福菇泰山-3菌丝生长的影响

图2 pH值对金福菇泰山-3菌丝生长的影响

3 小结

篇8

关键词:生态旅游区;品牌支撑点;品牌塑造

引 言

现代旅游业已从当初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上的竞争,发展到了旅游目的地品牌的竞争,且愈演愈烈。旅游目的地相继采用塑造自己的品牌形象来实现与各地区的差异。旅游品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内容有品牌的定位、设计、内部建设、外部推广和管理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缺一不可,实际操作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品牌塑造或品牌重新建设。

1 皇城相府生态文化旅游区的品牌建设

1.1 品牌要素提炼

一般而言,旅游区的品牌要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及风景,历史文化名胜,民俗风情,地理位置及气候,社会经济等各种因素。

1998年开始皇城相府完成初步修复并开放,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来数百万海内外游客,先后有10余部影视剧再此拍摄。值得一提的是: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在央视播出后引起了不小轰动,收视率达到空前高度。另外,皇城相府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促进了旅游业发展,在刚刚过去的几年间,该村先后摘取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十佳小康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最佳旅游景区”和“山西省十佳文明景区”等荣誉。

1.2 皇城相府的品牌支撑点的构建

皇城村始终坚持“文化旅游业强村、现代服务业富民、高新技术业兴企”的发展战略,通过近几年的发展,皇城相府升级成了国家5A级文化生态旅游景区,实现了从革命老区到生态文化建设强村的跨越,目前皇城相府的发展越来越着重于品牌的塑造,皇城相府的知名品牌的构建主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1)挖掘历史文化,实现文化与品牌衔接

文化熏陶是旅游的重要组成,只有文化才能体现出旅游的魅力所在。康熙帝时期的命相陈延敬故居,是一座拥有400年历史的古建筑,但长期以来遭到了各种形式的破坏,近乎破败。为此,皇城相府采取了相应的方法来保护和延续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各方面的大力投资以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使这一古建筑重新焕发生机。丰富了皇城相府生态文化旅游区的文化内涵,提升了品牌价值。

(2)完善配套设施,丰富旅游内涵

皇城村通过大力投资兴建各种配套服务工程,是皇城村的发展规模更上一个台阶,修建了休闲广场、演艺舞台和音乐喷泉等公共设施,极大地提升了旅游服务空间和服务功能。同时,皇城村拥有全国第一座字典博物馆,博物馆的馆藏代表着与皇城村悠久历史相关的各种文化背景。皇城村依靠完善的配套设施开展了各种文艺活动,加上皇城村美丽的夜景,可以让游客真正感受到乡村旅游的乐趣所在,增强景区的竞争力。

(3)开发服务特色,着力宣传皇城相府品牌

只有独特才能体现出竞争力和吸引力,在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皇城村在这方面加强了对人文方面的开发,通过开发自然山水景、生态农业园和农家乐等新型服务模式。不仅提升了皇城相府景区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优势,还将新农村的建设思路融合到景区的建设中来,使皇城村的旅游产业发展路线越来越具有综合性,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人的需求,在各种服务企业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

另外,皇城相府主动走出去,将自己面向世界进行宣传,通过各种影视剧的拍摄、专题电视报道以及文化传媒公司的成立,充分提升了皇城相府的知名度。只有走出去,才能把越来越多的游客引进来。

2 皇城相府生态旅游区的品牌之道

旅游地品牌的构造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丰富品牌的内涵和形式,皇城村应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立足于古典文化、多样的服务形式等品牌要素,构建更为完善的旅游品牌,并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力,实现完整的旅游品牌体系的构建,从而提升品牌价值和景区的综合影响力。

皇城村通过旅游精品的打造,建设了完善的景区系列工程,并在此基础上加快了旅游资源的整合,寻求与周边旅游区的双赢合作模式,带动周围景区的发展。在对外方面,皇城村加大了对全国主要省份的旅游市场的开发,将服务做到全国范围内,同时,皇城村文化活动作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强力支撑,大胆进行旅游宣传新尝试,这种类似于“一站式服务”品牌建设代表着超前和发展的眼光,使皇城相府得到有利的开发,为皇城人民谋利益,推进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江西婺源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也是著名的生态文化旅游区,在其景区建设中实行生态保护、城镇建设以及交通建设均以服务旅游为中心,致力于将婺源打造成一个大公园,并长期坚持封山育林和造林绿化工程以及古文化、古遗迹的挖掘、整理、开发和保护工作。为了保持该县的生态优势,确立了以生态工业为主的发展方向,有效的保护了生态环境,实现了对景区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是生态与文化的完美结合。皇城相府生态文化旅游区的品牌建设也应当发挥自身优势,确定明确的发展目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对景区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实现生态与文化的完美结合。

3 皇城相府品牌塑造的价值与展望

皇城相府的迅速崛起能给人们带来很对的启发与思考,皇城相府的品牌塑造是使其被外界认知的一个有效方式,这不仅关系到整个旅游区能否在旅游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还能对皇城村景区的发展方向有一个明确的指导,关系到皇城村人民的切身利益。这就要求皇城相府景区在开发和品牌塑造的过程中,结合旅游市场形势和同类型地区优秀示例寻求更为合理的发展模式。

皇城相府的建设通过积极探索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有机结合,实现了产业发展、景区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不仅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实惠,而且有力推动了全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皇城村的各种高新技术产业不仅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还带动了许多家庭餐馆或旅游商品经营的发展,同时为周边各村的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促进了幸福乡村建设,村民的各项待遇均得到提升,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杨桂华.生态旅游景区开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马平.旅游目的地品牌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

篇9

精品展开幕式上,台湾行政机构负责人江宜桦称赞台湾农民了不起,把农产品从土产变精品,并表示台湾农业不怕竞争。江宜桦说,台湾农民将初级产业产品,经过加工包装、基因改造,生产出精品,使得台湾农产品不再是过去那种土产性质,提升到即便用来送礼也很大方的层次。江宜桦还说,过去常把农民、渔民当做弱势群体,但台湾农业这些年发展下来,产量产值增大,还有充足的外销能力,不怕竞争。未来精致农业会在台湾“自经区”(自由经济示范区)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据台湾媒体报道,台湾“农委会主委”陈保基、全台农会总干事张永成、全台渔会总干事林启沧在此前举行记者会介绍这场年度活动的全面情况。陈保基介绍说,本次年度评选活动,在全台89个农渔会的360项参选产品中,选出102项产品,其中有39项是今年新入选的新品,有农渔会严格品质保证,民众消费可以安心,欢迎各界采购做伴手礼。

林启沧说,永安、林边、澎湖等渔会是今年新入选百大精品的3个渔会,永安与林边是台湾最重要的石斑鱼生产区,石斑、龙胆石斑礼盒、龙胆石斑鱼片与海鲜锅等产品都入选,澎湖则以小鱼干入选;其他入选百大精品的还有淡水的吻仔鱼XO酱、彰化的鳗鱼、花莲的鲣鱼,以及梓官、弥陀、东港的旗鱼酥都非常知名,希望好东西与好朋友分享。

林启沧说,陆客可直接在当地享用鲜鱼美食,另外陆客也喜欢携带方便的休闲产品,梓官当季的乌鱼子礼盒品质非常好;现在在大陆卖得最好的还是石斑鱼,因为有活体运斑船直航与建立通路,一年销往大陆1万多吨。

张永成表示,今年农会有86项产品入选,跟往年不同,最大特色是强调农产品标示、地点,民众对台湾农产品的食品安全可以完全放心,收礼的民众可以感受到精品是真正来自台湾最实在的农会。

张永成说,茶叶以及凤梨酥、饼干等加工食品最受陆客欢迎,陆客对这些产品品质最有信心;当地当季的柿子、释迦等精品水果也欢迎陆客在台湾旅游时现场尽情选购享用。

专家分析,台湾农渔会推出的品牌战略,使得台湾的精致农业、卓越农业、乐活农业有机结合,协同发展,与大陆各地推行的现代农业与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一脉相承,相得益彰,两岸农业合作前景广阔。

篇10

具体讲就是坚持一个瞄准,盯住一个目标,扭住一个抓手,加大三个力度,处理好三个关系。

坚持一个瞄准,就是要紧紧瞄准贫困人口进行扶持。将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以下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人口作为扶贫开发的主要对象。建立健全贫困识别机制,对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实行动态管理。同时搞好两项制度衔接,进一步完善扶贫瞄准机制,促进各项扶贫政策更准确地覆盖贫困人口。目前,我省贫困人口规模为872万,其中扶贫对象 561万。利用10年时间,对列入规划的6000个扶贫开发重点村分两批进行扶持,即2011~2015年,扶持3000个村(目前实际启动3277个村);2016~2020年,再扶持3000个村,实现稳定脱贫。

盯住一个目标,就是盯住贫困家庭增收这个目标,做大做强“扶贫开发细胞工程”,确保贫困人口稳定解决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每年扶持10万个贫困家庭发展入户增收项目。到2015年,力争帮助列入规划的贫困户每户建设一项稳定增收项目,使扶贫对象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继续把龙头带动下的养殖业、设施蔬菜(食用菌)、优质果品作为支持发展的重点。到2020年,在重点县基本形成县有龙头带动、村有合作组织、户有增收项目的发展格局,构建起完善的富民富县特色支柱产业体系。坚持专项扶贫,通过财政扶贫资金支持,发展设施蔬菜、设施养殖、高效林果等为增收脱贫项目。继续实施“万人培训、万人就业、万户脱贫”培训工程,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使每个家庭至少一人掌握一门以上的实用技术。做好行业扶贫,进一步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本农田水利、用电、交通、住房等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帮助贫困农户谋划增收项目,加强农、林、牧、渔产业指导,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劳动者素质。重点围绕乳品、肉类、粮油、蔬菜、果品五大加工业,培育龙头企业,扶持项目发展。开展社会扶贫,继续组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派、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经济发展较快的县(市、区)开展定点扶贫工作,对重点村实行定点帮扶全覆盖。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参与扶贫开发,与贫困村开展村企共建,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培育增收项目。广泛动员社会各界扶贫帮困,帮助贫困户解难题、谋发展。省委、省政府强调,要举全省之力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就是要大力推进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

扭住一个抓手,就是栽上“摇钱树”,养起“下蛋鸡”。紧紧扭住产业扶贫这个抓手,积极打造特色突出、规模经营、持续增收的扶贫产业片区,把燕山——太行山、黑龙港流域、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作为扶贫开发的主战场。在太行山区,继续发展以优质果品为主的林果产业,尤其是薄皮核桃种植,形成太行山优质核桃产业带。在环首都贫困地区,重点发展节水设施蔬菜、设施畜牧、食用菌、板栗和实施“雨露计划”等,打造环首都生态富裕带;充分利用好环首都贫困地区的区位优势和自然生态优势,发展现代休闲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在黑龙港地区的沧州、衡水、邢台、邯郸四市扶贫开发重点县,实施扶贫开发“富民大菜篮”工程,支持贫困村、贫困家庭因地制宜发展设施蔬菜(瓜果),发展肉鸡肉鸭订单养殖,进一步扩大设施蔬菜、畜牧业的规模,提升质量效益。在有条件的地方,支持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杂粮产业、药材种植等,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在抓产业扶贫中,强调提高三率,即龙头企业带动率,合作组织覆盖率,专业园区产出率,加强质量监管工作。引导群众强化市场意识,规避市场风险。发挥扶贫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发挥各类农民合作组织、农村致富带头人、经纪人的纽带聚合作用,为农民提供技术、市场、信息等服务,不断完善“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产业化扶贫模式。

加大三个力度,就是加大互助金试点力度,加大到户项目贷款贴息力度,加大小额信贷担保工作力度,进一步完善扶贫开发长效机制。继续开展贫困村村级互助资金试点,抓好现有试点村的规范管理,建立起周转使用、滚动发展、群众认可、运行规范的发展机制,完善试点工作考核体系。继续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合作,在扶贫开发重点县设立扶贫信贷自立社,面对贫困农户开展小额信贷业务。继续推广巨鹿县建立“两个组织”的做法,深入推动“百企亿元担保”活动,学习借鉴江苏等省经验,积极引导群众建立小额信贷诚信自律组织、扶贫合作组织、互助金组织等,努力争取扩大小额信贷规模,有效破解群众贷款难题。加大到户贷款贴息力度,探索到户贷款贴息集中用于农户贷款担保新模式,进一步扩大到户贷款规模,放大扶贫资金倍数效应,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

在我省的《实施意见》中,从财政支持、金融服务、投资倾向、产业扶持、土地使用、生态补偿、人才支撑等不同方面提出了政策保障措施。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是落实市、县财政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1%专项用于扶贫开发。这是一条刚性规定,市、县要抓好落实。

处理好三个关系,就是处理好产业扶贫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处理好个体扶贫与整枝推进的关系,处理好执行政策与机制创新的关系。处理好产业扶贫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河北环抱京津,特别是张家口、承德、保定三市,是首都的生态屏障,阻沙源、净水源的责任重大。环首都贫困地区在生活条件、生态环境、基础条件、村庄面貌等方面与北京周边县(区)存在很大差距,扶贫开发任务很重。面对特殊地理位置,在确定扶贫开发项目上,应大力发展节水、高效、生态扶贫项目,扶贫开发要与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结合,“绿”与“富”要统一。在其他的扶贫县也同样要考虑这个问题。应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发展产业项目,找到稳定增收的路子。

处理好个体扶贫与整村推进的关系。扶贫的直接对象是贫困人口,而贫困人口分布在千家万户。所以,我们以贫困户为基本单位,开展了“扶贫开发细胞工程”,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在实际实施中,绝大多数农户通过安排项目实现了增收,但也仍有个别户不能将项目搞好。单靠一家一户解决不了也解决不好的问题,就得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作用,通过骨干帮扶来解决。扶贫不只是解决增收问题,改善生产条件、改善居住环境等方面的任务也十分艰巨。

处理好执行政策与机制创新的关系。扶贫工作有很强的政策性。在认真执行政策的同时,我们从实际出发,进行了一些探索创新。比如强化扶贫瞄准机制,设立《扶贫开况一本清》《入户明白卡》,实行贫困户“首扶”制度;明确行业扶贫与专业扶贫的职责;到户项目建设与产业扶贫有机结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