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0 01:36: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很多国家加强了对农业科研的重视程度,加大了对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的投入力度,从实际情况来看农业科研项目经费有着以下的特征。
(一)科研项目经费来源较广
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的来源渠道较广,从国家科技分配的情况来看,我国对农业科研经费的分布范围主要有:公益性技术研究类、高技术研究类、基础性研究类、科技环境建设类、应用研究类,由此可见我国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的来源比较广泛,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和政府部门也会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因此经费的来源也会越来越广。
(二)科研项目经费管理难度较大
现阶段的农业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泛,科研人员的工作范围也不仅仅局限于田间地头,而是向市场、餐桌等方面转变,农业也逐渐向工业化大生产转变,农业的现代化、集约化、标准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这样也就加大了对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难度,需要对科研项目经费的监管打破原来的一点一线的管理,而是应该进行全方位的监管。
二、农业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问题
(一)缺少科学合理的科研预算编制
一般来说,农业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是由课题负责人来完成的,然而这些课题负责人通常不具备专业的财务知识,只能凭借经验来测算,因此无法科学地编制预算。同时由于科研人员的法律意识较差,对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过程中需要遵循的财务制度和管理办法了解的也相对较少,这就直接导致在编制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的时候会存在较大的主观臆断。同时,财务部门对科研项目经费的了解和认识还有待提高,并没有全面参与到预算编制审核当中去,也就不能合理地判断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因此,常会发生不按预算编制执行、随意改变预算编制的现象,严重影响了预算编制与实际开支的一致性,预算编制也失去了严肃性和严密性。一部分农业科研部门对项目的可行性论证也是走走形式,没有对项目投资的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最终导致了课题项目预算不够细化。
同时对科研的间接经费的核算不够重视,例如对于自收自支的科研事业单位、转制科研院所、民营科研机构和企业,由于财政并不保障其运行经费,现有政策并未突出对此类机构相关科研设备、仪器、水电暖消耗乃至房屋折旧等补偿。
(二)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内部控制薄弱
由于农业科研的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还有待提高,因此对科研项目费用发生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缺乏必要的监督和认知,在管理上也是按照财务制度来管理。同时在报批科研项目经费的时候也存在违反规定的现象,一些课题负责人不能按照规定进行审批,随意对项目费用进行报销,对不能取得正规发票的,就会要求随意开具发票,这就导致大量不符合要求的发票在科研项目经费中被列支,加大了财务部门对项目经费监督的难度。一部分的农业科研部门存在着不能够在结题后办理结算手续的问题,加大了科研项目经费结算工作的难度,干扰了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科研项目经费监督制度不健全
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中缺少专门的审计方法,缺乏对科研经费进行有效的监督,对科研经费的审计监督是贯穿于科研监督工作的全过程,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的农业科研部门比较重视事后审计,忽视了事前、事中的审计,也没有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及时的监督。
(四)缺乏健全的科研项目经费绩效考核机制
大多数的农业科研部门比较重视的是评价农业科研的项目成果,并没有意识到农业科研项目财务绩效评价的重要性,即使是对项目绩效进行了考核,但是由于缺乏健全的考核机制,在对绩效考核方面比较重视的是定量的评价,农业科研项目的价值和社会价值并没有得到体现,在对项目结题验收的时候比较关注的是专利标准、论文等技术层面上的成果,对科研项目使用情况的评价却很少,由此看出在农业科研部门中缺乏健全的科研项目经费绩效考核机制。
三、提高农业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编制科学合理的科研预算
为了提高农业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的水平,农业科研部门要编制科学合理的预算,不断建立健全科研项目评价体系,在编制科研项目预算的时候,课题负责人要与财务部门进行及时的沟通,在设立项目目标和任务的时候要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制定出一个基本的项目预算,并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科研项目预算提出修改性意见,对科研项目经费派出专门的人员进行跟踪服务,将科研人员从财务管理工作中分离出来,使其可以更专注地投入到科研项目当中。因为在编制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的时候会与实际支出有较大的差别,因此就需要在编制科研项目细化概算、可行性分析的时候,要根据农业科研的实际情况进行再准确、科学的分析,保证在预算编制中可以更好地体现科研预算与实际支出的情况,可以有效地避免实际支出与预算相脱节。同时,在农业科研项目进行立项、可行性论证的时候,要邀请财务人员参与进来,要对重大项目、农技推广等课题进行实地考察,聘请专业的人员对预算的风险进行评估,提高农业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
(二)建立科学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
农业科研部门在提高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政策,使科研项目经费得到规范化的管理,要从现阶段农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例如对于来源不同的科研项目经费,在财务部门中设立单独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科室,由该科室统一的管理科研项目资金。要进一步明确农业科研财务部门、科研部门、以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的权力和责任,建立科研经费预算审核和会计核算制度,建立经费内部检查制度,通过严格的内部审计,检查农业部门经费的审批、使用是否合法合理;建立科研经费奖罚制度,对科研工作做出卓越贡献的人员予以奖励,对违规使用科研项目经费的个人予以惩罚。
为了更好地避免农业科研经费交叉混用的现象发生,要保证科研经费得到专款专用,追踪问效,项目经费应当纳入单位财务统一核算,确保专款专用。专项经费管理和使用要建立面向结果的追踪问效机制。
(三)不断完善科研经费项目考核机制
一方面,农业科研部门的审计部门要充分发挥监督职能,对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审查,指导科研经费的科学合理使用,为经费提供一个合法、合规的使用氛围,如果发现违反科研经费使用规定的行为,要依据相关制度,加大处置力度,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做到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保证高校科研经费的规范化管理;另一方面农业科研的领导层作为科研经费监督考核的主要力量,应该根据相关制度的要求,做好科研经费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控制工作,使监督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四)建立健全科研项目经费考评机制
我国财政部门应该建立健全科研项目经费的考评机制,避免出现轻管理、重复立项的问题出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农业科研部门要在项目结题后及时进行绩效考评,当发现科研项目没有达到预期标准或者与预期白纸相差较大的时候,应该向主管部门申请批评。
同时对于在农业科研项目中有绩效的支出费用,应该对绩效考评达到标准的时候进行奖励,这样可以更有效地对科研人员进行申请科研项目做出鼓励,督促科研人员严格按照预算来执行项目研发,这样既可以避免科研人员出现违反科研项目预算的现象发生,又能提高项目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
篇2
(一)管理理念落后,缺乏创新意识
高校的科研管理模式多为校、院、所,设校级科技管理处以及二级学院、所科研秘书。存在管理权力过度集中,管理层面大、头绪繁多等问题。同时,二级院、所科研秘书缺少管理权限,框在被动接受任务,存在没有自,主动性差等问题,仍是“办事员”“传达室”,因此就谈不上服务意识创新,也就不能发挥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
(二)信息化程度不高,缺乏共享平台
高校科研管理信息不够健全、不够完善,虽然现阶段有些数据库,但在使用的初级阶段也存在信息不全、数据库之间信息不共享、反复填写信息等情况。信息化程度不高不仅会加大管理人员对相关科研信息搜集统计的工作量,降低工作效率,还会直接影响科研人员项目申报过程中对市场导向的判断,对相关课题在国内外发展水平的衡量以及科研课题的竞争性和中标率。
(三)科研管理环节松懈,缺乏保护意识
随着科教兴国口号的响起,各高校的科研力量迅速膨大,出重拳在项目申请环节上,在项目申请过程中,科研人员又局限在专业领域、兴趣范围等,没有很好地结合市场导向,导致成果转化率低、产出投入比低,有些出现科研项目重复甚至是侵权。但由于无论科研管理部门还是科研人员,对项目实施的过程管理重视程度不够,或者管理人员本身的流动性导致全责不明或无暇监管,导致高校科研项目头重脚轻,拖期项目普遍存在却没有一定措施。不能达到产学研有效结合的初衷,影响学校科研声誉及项目的资助力度。
(四)科研管理队伍素质不齐,缺乏培养重视
目前,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有本科学历也有硕士学历,多为非管理专业人员,而且身兼数职。在校院两级多重管理的模式中,二级学院的科研秘书地位稍显尴尬。“重使用,轻培养”,工作量和责任下放,开会交流、学习培训机会由校级管理人员参与。原本就没有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导致二级学院科研管理人员积极性不高,更不用说工作的主动性和服务质量。很多高校的院级科研管理人员多为兼职或为合同秘书,不稳定性很大,会因工资、福利等待遇问题而流动性大。
二、提高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科学化管理体制,强化服务意识
要创新科研管理,建立科学化的科研管理体制,校级科研管理部门可以有限集权、适当放权,增强管理的灵活性来提高科研管理的效果。明确分工,确定好校级科研管理部门、院所主管领导、二级学院科研秘书、科研项目负责人各自职责,责权明晰,工作方能有序开展。管理人员服务过程中,以人为本,树立服务意识,为科研人员提供全方位综合服务。结合国家政策、市场导向,在项目申报前做足功课,传达到位,《指南》解读准确,申报书规范填写的审核,提醒大家申报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邀请本单位参加全国评审的专家介绍各类项目审定标准和要求等手段,这些有助于科研人员准确选题,提高项目资助率。
(二)建设基础数据库,实现科研管理信息化
建立有效的科研信息收集、整理、存储,实时有效的科研信息,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将丰富起来的数据库、信息资源向科研人员提供,并做到及时更新及信息的延续有效。现阶段各类别项目申报基本实现网络申报、评审、中期检查及验收。但仍需要在各网络平台资源共享方面加大突破,这样,不仅能避免相类似项目重复申报,还能节约科技资源及资金。
(三)健全科研项目全程管理制度,提高工作效率
科研项目管理是指课题从项目申请、审批、实施、评价、验收、报告成果、技术推广和编入档案的全过程监管。此外,还应加强经费核算,建立科研责任制,建立项目评价综合性指标体系,抓住项目进展中主要环节,确保项目保质按期顺利完成。科研管理的目的是要遵循科研活动规律,通过对众多关系的协调、服务、整合与制度化,积极创造一个适合科研活动开展的气候和舞台,促成科研精品的产出。为此目的,科研管理人员更要全方位多角度学习,转变观念,重视科研项目中后期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四)建设高素质科研管理队伍,制定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科研管理活动中,责任意识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对在职的管理人员应该定期进行培训,比如强素质能力的培训,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服务沟通能力、管理手段等;多角度学习能力,包括国家政策的学习、学科发展现状、趋势、不同学科之间关系的学习等。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找出工作特点与规律,提出更好的对策。发挥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为根本目的,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资料,为科技人员提供及时的信息咨询服务。
三、结语
篇3
1医院图书馆服务能力现状
1.1人力资源现状与不足 知识结构的单一和知识层次的参差不齐。馆员的知识结构应是一种多元化的动态形式,知识层次是一种不断深入和扩展的吸收态势。近几年医院图书馆人员的学历结构明显改善,知识背景和知识层次有显著提高,有医学背景的懂信息资源管理的人员或具有计算机、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人员不断充实到医院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中,但在今天医学科学领域日新月异的发展环境中,图书馆员队伍的整体专业能力仍有短腿现象存在,如生物医学专业或计算机专业的知识背景和层次渐渐地不能充分地满足医院员工需求,服务能力可持续发展不足日益凸显出来--医学科学发展快速,医学信息资源的需求纷繁复杂。医学图书馆的人力资源已成为制约图书馆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1.2管理观念有待提高 许多图书馆在资金投入上仍然偏重于现代技术资源和设备、馆内设置等物质资源的建设,对人力资源的流失和损耗偏于轻视,不重视人员的培训、人力资本的投入,使人力资源开发的滞后与信息技术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失衡。
1.3实体馆藏与数字化馆藏的失衡 传统馆藏主要以纸质信息资源为主,以手工服务方式提供信息资源,读者可获取信息资源有限。现代医院图书馆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以自动化技术方式提供管理和服务,极大扩展了读者获取信息资源的领域、范围和空间。但仍有不少医院图书馆由于人员、设备和管理的投入方式不同,最终使得读者获益大小不均,不同程度低阻碍了医护人员在医学科技上的发展和进步,使得医院发展后继能量不足受到制约。
1.4资源整合、信息资源共享的质量有待提高 医院图书馆长期以来各自为政,缺乏横向交流协调协作机制;同时虽然有些医院图书馆与医学院校之间共享资源,但核心资源由于知识产权、经费问题等共享程度不深或根本没有共享,甚至医学院校各分院之间也存在着沟通不良,信息闭塞的现象。
1.5职业道德的忽视、敬业精神的缺失 医院图书馆在管理中逐步认识到并重视馆员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的建设,同时却忽略或缺失了馆员在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上的指导和建设,缺乏"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职业道德和工作原则信念,使得一些馆员敬业精神淡漠,在服务工作中随心所欲,没有工作目标和工作热情,工作上以自我方便为主,"方便读者"成为纸上谈兵。
2医院图书馆服务能力建设
2.1合理的人力资源使用规划
2.1.1"人本管理"理念的确立 既包含"以读者为本"又含有"以馆员为本"的理念。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组织的重要资源,把组织内全体成员作为管理主体,充分开发和利用组织的人力资源,服务于组织内外利益相关者,从而实现组织成员个人目标的管理理论和实践活动[2]。重视馆员作用,尊重知识,尊重人权,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使馆员处在一个相互沟通、相互信任的工作环境;增强馆员主人翁意识,充分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引导馆员产生积极的自主管理意识,产生积极工作效果,实现图书馆事业发展目标与馆员个人发展相一致的理想工作目标。进而实现图书馆留住读者、吸引读者、服务读者的最终目标--读者是图书馆存在的理由,馆员换位思考,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职能。
2.1.2建设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 网络环境下,具有情报分析能力、生物医学背景、计算机管理知识和图书馆管理以及信息资源管理能力的馆员,能够及时、准确地为读者提供知识服务,同时具备一定的人文修养、沟通能力的知识型医学图书情报专业人才,为医院管理者制定政策和方针提供科W依据,为临床科研教学和学科建设提供最新的医学信息和策略,是医院在日新月异的发展的今天不断前进的信息来源和支撑。我院图书馆近十年在医院的支持下,不断引进具备以上几项相关专业背景人员,逐步拓展专业项目,提高专业服务质量,及时、准确、便捷地为读者提供信息资源,这样的人才受到临床欢迎。
2.1.3从业人员的准入制度 人是医院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第一要素,人力资源是一种可持续开发、使用的资源,合理的人才层次、结构和使用是医院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关键,进而保证图书馆各项工作和计划得到全面、顺利的执行和落实[3]。
2.1.4继续教育,公平竞争 医院图书馆应致力于建设学习型组织,根据馆员的兴趣、能力、知识层次和结构,创造机会,不断地持续地加强继续教育,获知本行业最新理论和动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培养和造就适合、促进医院图书馆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将"人本管理"与现代医院图书馆制度相结合,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竞争机制、约束机制和保障机制,形成精细式的规范化管理。营造一个"公正平等,自由竞争、合理流动"的管理环境,充分体现"能力为本"原则,实行规范的岗位聘任制,让每位馆员都有事业心、责任心和紧迫感,实现岗位目标,强化团队凝聚力,实现服务质量,满足读者需求[4]。
2.2高效信息资源管理,建设信息服务能力
2.2.1建立临床专家、学科与专科信息知识库 临床隐性知识大量存在于医务人员中,隐性知识是医疗机构最具价值的知识形态,在临床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决定临床工作质量和知识创新能力的高低。建立信息知识库,将每个临床人员的专业、学历、毕业院校、工作简历、著作、论文、获奖情况、课题研究、技术专长、工作成绩等基本信息和工作体会与经验,各学科与专科的检查、治疗和会诊等规范和制度、学科或专科状态、科室学术活动、新技术新项目等收纳整理,建立内部知识管理交流平台,方便员工便捷查询共享,提升医院员工内在软实力,提高医院凝聚力[5]。
2.2.2建立特色数据库、专家数据库 学科建设是医院建设的重点和高峰,重点学科及带头人一般站在其专业领域制高点,其信息需求的要求和获取能量非常大,建设一种满足学科和专家信息要求的专家数据库和特色数据库--内涵质量丰富的馆藏体系,其创建采用图书馆与学科和医学专家共同参与、合作创建的模式,完全以学科和专家需求为核心,以用户提供的目录为线索制定、实施创建方案。我院图书馆利用已建立的400余名专家在内的信息数据库,通过电话、邮件、QQ、BBS等方式,跟踪、定题、定向为学科和专家定制、定期、准确的推送信息资源,提供主动服务,从而使专家和学科顺利而高质量的完成科研和学科建设任务[6]。
2.2.3建立临床学科馆员 临床学科馆员参与到临床医学研究和实践的各环节,了解和掌握临床医务人员临床经验、诊疗能力和技巧等,将临床隐性知识引导和总结,利用知识管理的方法,将个人经验、技术技巧和最佳证据整合,变隐性知识为显性知识,以点带面,提升医院整体医疗科研教学质量;同时与临床建立密切联系,了解医务人员特别是重点学科和学科带头人的信息需求,主动展开全方位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图书馆科研支持功能[7]。
2.2.4建立个性化信息服务 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快速发展,据调查电子资源服务是医院图书馆服务的重要内容[8],其中个性化服务是吸引用户关键,按用户的信息使用行为、习惯特点及特殊要求,为用户提供满足其个性需求的信息内容和系统功能针对性的一种服务。我院图书馆提供的"我的图书馆"(my library)的个性化页面功能,根据读者学科及科研项目,建立专题网址进行导航,系统地选择、整理提供个性化地定制数字资源,用户登录随时可看到针对自己需求的信息资源[8]。
2.2.5建立医院图书馆主页,整合信息资源,便捷读者使用 我院图书馆建立医院图书馆网页,通过分类、组织、顺序化管理、展示,有效整合医院实体馆藏资源和数字资源以及互联网相关学科资源,如将我院Clinical Key Elsevier、Ovid、Springer、Blackwell、Nature、ScienceDirect等数字资源与PubMed整合链接,构建快捷检索平台,便于学科关注相关研究和进展;同时也宣传了图书馆基础信息--开放时间、馆藏特色、规章制度、数字资源、读者指南、最新消息、新书通报、荐购新书等,用户及时有效、有针对性的选择和查找相关信息资源。同时开展网络咨询服务,读者在任何时间、地点即可通过网络信箱咨询,并在一定工作时间内获取结果和答复[9]。
2.2.6加强合作,建立资源共享机制 对外加强区域内医学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据医学专业特点,我院图书馆与国内图书馆如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医学图书馆、北大医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等建立馆际资源互借、文献传递等合作关系,取其他馆藏之特色为我用,舍己馆藏之精华为他享,互相协作,共享资源,拓宽学科服务范围,满足读者信息需求。对内建立院内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学科服务信息平台[10],我院图书馆通过FMJS和FEBM搭建图书馆信息资源平台,将馆内20余种数据资源与馆际互借资源整合,构建更宽阔的信息共享空间,医院员工通过院内网随时检索已建立的信息知识库,了解、讨论、交流,信息互补。图书馆将问题、请求,以及收集、整理的相关显性知识,组织专家交流、答疑,转化为医院集体的隐性知识,拓展信息资源的深度带来的共享空间,增强医院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提升能力,综合发展医院核心竞争力,促进医院不断上台阶。
3结论
在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网络时代,医院图书馆要不断更新管理和服务观念,根据医院发展和员工信息需求,加医院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和管理,使信息向多元化转变,利用馆内人力资源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和知识层次的深度扩张,提升医院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促进医院图书馆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亚维,王盛,王洁利,等.浅谈医院图书馆外文期刊的利用 [J].医学管理论坛,2013(3):60-61.
[2]王卫文.引入人本管理理念,加强对医院图书馆的管理[J].医学信息,2011,24(9):28.
[3]刘满芬.医院图书馆服务能力与管理制度[J].医学信息学,2008,20(10):1790-1792.
[4]林少晖.试论网络环境下医院图书馆管理创新[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8(5):59-61.
[5]李树松,于微微,胡西厚.医院知识管理背景下的医院图书馆建设[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1,20(12):37-39.
[6]迟明.医院图书馆学科馆员在医院学科建设中的职能作用[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2,21(7):13-15.
[7]王菊明.学科馆员的学科化服务策略[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2,21(10):40-42,48.
[8]程杰.医院图书馆读者需求调查[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1,20(11):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