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正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5 09:49: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矫正技术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矫正技术论文

篇1

1.单一的网络平台无法适应跨媒体融合的趋势

目前多数高校已做出顺应“网络技术条件”发展趋势的举措,不断通过整合网络资源来实现德育教学工作的多元化渠道联合与信息共享,并通过开展一系列学校官方网站、校园信息论坛、网站新闻、网站咨询等宣传平台来强化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然而,其整体传播途径比较单一,缺乏创新性与实效性,存在新闻更新速度慢、内容不充实、网页链接失效等问题,不利于德育新媒体融合的发展。

2.“微主题”的“边缘化”干扰着高校政治理论教育核心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提升其核心思想道德素质是德育工作的宗旨与根本方向,无论以何种方式、途径施以教育,都不可脱离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这一主流理念,然而,“网络技术条件”中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的传播、开展存在明显的“边缘化”现象,过度多元化的思想价值使得核心价值理念受到了影响,学生更多的是关注社会离奇事件,发表对于热点新闻的个人偏激看法,助长了亚文化的嚣张气焰,偏离了德育工作的核心指导原则。

二、“网络技术条件”高校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的创新思路

1.关注网络舆情变化,实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

追求新潮流与新思想,充分展现自我个性化理念是当代大学生的整体思想表征,然而他们热情、开放的学习态度并不较多地体现在课堂上,相反在“网络技术条件”中微博、微信、QQ以及来往等网络媒介中却大显身手,其主动性在网络传播渠道中得到了充分发挥,这就为德育工作者提供了更多优良契机与可能,需紧跟时代潮流,通过不断关注大学生微信、微博信息来进一步把握其思想动态和行为特征,及时通过分析、定位学生关注的某些网络资源、网络视频来对其进行必要引导,以此达到更深层次上了解施教对象心理动态,加强德育工作预见性与针对性的目的,通过网络互动讨论分享,来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思想价值理念。

2.提高新媒体应用技能,增强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的网络育人能力

“网络技术条件”德育工作教育媒介的不断发展为高校政治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网页浏览方式显然已不能适应新时代学生发展的刚性需求,德育工作者不仅需要查询相关新闻知识信息,并且还要掌握最新4G手机与平板电脑的功能和用途,及时学习各种手机参与互动活动以及最新音乐、视频下载技能,认真掌握学生最新社交网络平台、论坛、评论等互动平台思想,以跟上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为此,高校可针对德育工作者开展相关培训指导,以全面提升政治理论队伍的实践操作水平与技能。

3.健全新媒体监管制度,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篇2

一、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以其信息量大,直观性强,趣味性浓,形式多样等优势,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气象,同时也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了一些缺憾。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程度不同滥用、误用信息技术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本阅读,不可替代

语文教学最基本的环节是“听、说、读、写”,要通过对字、词、句、篇的阅读、感悟、欣赏来激发学生与作者的共鸣,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和理解语言的能力。这一切都需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用心去“读”。但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上,出现了一些教师剥夺了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阅读来理解感悟文本的权利,将教师自己的理解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演示给学生,没有了学生自己的读书感悟。虽然学生很喜欢这种形式,因为多媒体课件里的声音、图像等极大满足了学生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学习兴趣。但却忽视了引导学生读书、识字,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认同感对文字的亲近感;忽视了咀嚼语言的过程。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语文教学根本任务在于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白纸黑字”的文本阅读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把大量时间花在课件演示上,代替了文本的阅读,成了知识的灌输。

2、学生想象,不可小视

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哈姆雷特一样,纯语言的内容留给读者的想像空间是非常大的。中国的语言博大精深,它的魅力就在于可以带给者无限遐思和广阔的想象空间,语文又是一门讲究形象思维的学科。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感受、品味语言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凭借各自的知识、经验、情感、直觉、灵性,通过自己的想象来感悟文本的过程。而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动画、录像、投影等形式,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的同时,降低了学生对文字的解读能力,造成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缺失。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学生可以通过朗读、欣赏、想象、品味解读文本。

3、课堂生成,变成空谈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但教师的指导只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学习的内因是不断产生学习需要与自己原有的语文素养之间的矛盾,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要使阅读教学有效,教师必须随时洞察学生内因的动态生成,并努力创造条件促使内因向提高语文素养方向转化。我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就是说语文教学有规律可循,而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教学过程又处在不断变化中,教学过程出现了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控制性。文本内容的理解,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也会因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经验而发生改变。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改变教学预设,调整教学目标,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而多媒体课件是教师按自己对教材内容的预设制作出来的。课件一旦制成,它演示的内容和演示的过程就被定型了,教师只能按预设程序来演绎教学内容,而不能随着教学内容过程的变化灵活调控课堂。

二、课程整合中遵循的原则

如何准确把握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地位,走出多媒体教学设计的误区,让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有机整合,学生真正可以资源共享,信息获取,交互协作,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教师通过改善融合传统教学方式,使学生更愿意以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在知识海洋里遨游,建构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有机整合的尺度,使之更好的为教学服务呢?

1、实效性原则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主要构建三种学习环境:一是课堂演示环境。主要是使用多媒体,将教学的重点难点用适宜的信息(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表现出来,变抽象的内容为直观形象的知识。二是资料搜索环境。阅读课文需要一定的辅助资料,如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相关评论、科学知识等。计算机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异常丰富的资源,为学生获取信息提供了保障。三是交流对话的环境。以往的课堂教学只能提供单一的教师与单一班级的学生之间的对话,而网络却能为师生的交流讨论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参与信息交流的人员更加广泛,参与交流更加方便,信息反馈也更加及时。所以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要清楚为什么用,用的目的是什么,要解决教学中的什么问题,也就是要注重它的实效性。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平面的东西立体化,可用可不用,坚决不用。

2、辅原则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只是辅助语文教学的?策略之一。是否要用现代信息技术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无论我们的课件制作得多么精美,网络资源多么丰富,它只能起到辅助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作用,只能作为语文教学的铺垫;课文内容的补充与教学的拓展延伸,以及学生学习合作探究。

3、趣味性原则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 中学 语文教学 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149-01

1.当前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1.1信息技术操作水平不高

据相关资料显示,当前中学语文教师还不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其技术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文档、表格及演示稿的制作,对较高水平的二维动画、多媒体素材加工等方面则表现得力不从心。计算机网络发展到今天,已经拥有了海量的存储信息,其功能也在不断的完善与增加,而中学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大多却仅仅停留在最初的网络操作层面,并未体现出与信息技术发展实际相接轨的趋势,教师利用网络的水平比较低,这直接影响了信息技术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如果教师能够很熟练的通过网络检索信息、制作课件,并与学生进行实时交流,那么就可以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也可以通过更加直观的教学课件来帮助学生掌握与理解课程知识,这不仅能够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还十分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而当前由于教师计算机能力水平不高,就严重阻碍了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整合。

1.2学校未能严格落实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整合

尽管很多学校投入了一定的经费用于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但是并没有获得较为明显的成果,甚至有些学校的信息技术培训只是走形式,而忽视了对教师真实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经调查研究发现,当前中学教学中,学校普遍重视硬件的投入,但是却缺乏对硬件的适当维护,尽管教室中都已经配备的完善的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工具,但是一旦出现故障却不能及时进行维修,有些教师为了避免由于多媒体课件无法正常使用造成了教学不顺畅,还会备一份纸质版的教案,这样反而降低了教学的效率。因此,学校不能保障信息技术资源在教学中的完整性,就不能严格落实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整合,进而影响最终的教学效率与质量。

1.3教师和学生都未积极参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据相关资料显示,尽管现在不少教师和学生都支持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但是却不能一种积极的态度参与到二者的整合当中,只是盲目的服从上级的安排,实际上对于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是十分迷茫的。在实际的整合的过程中,教师还是坚持一种照抄照搬的态度,并未形成自己的一套整合理念;学生虽然对于二者整合保持着较大的积极性,但是却没有抓住重点,只在学校利用计算机学习,在家中更多的是利用计算机娱乐,而学生利用计算机学习也只是认识到计算机可以辅助他们更好的完成作业,并未认识到计算机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的深层次意义。

2.推进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整合的措施

2.1加强信息技术培训

针对于当前中学教师普遍存在的信息技术水平不高的问题,首先应当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加强教师在网络管理、课件制作等方面的培训。具体的培训时间与内容,需要结合本校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进行合理安排,争取做到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都能够学会如何使用与维护教学中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同时能够将其熟练的应用于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当中。

2.2完善校园网建设

学校是一个整体,中学校园建设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及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当坚持系统学理论,从整体利益出发建设校园网,尽量减少或避免由于重复建设、不合格建设造成的资源与资金浪费。学校要从其发展需要的实际出发,将需要购置的硬件设备,教育、教学软件等进行详细的规划,为了避免出现建设质量问题,应当由计算机网络工程建设监理部门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监督,保障实现高质量的校园网。

2.3学校多渠道筹措经费,加强教育信息化

学校为了保障计算机硬件设备的连续正常使用,首先应当采取多种合理方式、多渠道筹措经费,更好的发展本校教育信息化,不断完善硬件设备的维修,避免长时间硬件损坏而得不到及时处理的情况。同时,还要适当的购置和开发相应的教学应用软件,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方便,但是要注意严格监督与控制管理经费走向,进行合理配置。

2.4教师积极参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现在中学语文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时,一般会采取三种方式,一是选择使用专门的备课工具;二是利用相关的应用软件自己制作与编辑;三是将以上两种结合。三种方式各有其优势,都是教师积极参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具体实践,为一些对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感到迷茫的教师提供了具体的方式与思路。

3.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及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整合已经是当前各中学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对中学语文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学校、教师及学生三方面分析了当前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推进当前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策略,望能够为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孙贺.努力实现多媒体网络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D].辽宁师范大学.2012-04

篇4

直接蒸氨工艺为:剩余氨水与蒸氨废水换热至70-80℃后,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进入蒸氨塔中上部,蒸氨塔底通入直接蒸汽,从塔顶蒸出的氨蒸汽经冷凝冷却后进入脱硫或者硫铵工序。塔底部排出的废水,在与剩余氨水换热后送往生化处理设施处理。因为此工艺简单,所以直接蒸氨工艺得到了各国的广泛采用;比如德国伍德、美国凯撒、日本新日铁等都采用此工艺。

2蒸氨及节能改造的意义

蒸氨的原料剩余氨水是一种成分复杂、浓度高、毒性大、难降解的工业废水,也是焦化厂的主要排放污水;主要成份有NH3、H2S、HCN、铵盐等。因剩余氨水中的氨氮和COD等污染物浓度较高,若直接进行处理,细菌将难以消化;所以在处理前,会采用蒸氨工艺回收大部分氨及其他污染物,再送至生化处理设施。

3各种焦化蒸氨节能技术介绍

一般的焦化蒸氨节能工艺有:蒸汽加热废水、管式炉加热废水和导热油加热废水三种工艺。这些工艺虽然比直接蒸氨工艺复杂,但是节省了直接蒸汽所消耗的水,降低了蒸氨废水排放量。比较适合水资源短缺的地区。下面介绍几种最新的焦化蒸氨节能工艺

3.1负压蒸氨节能工艺

为了节能也开发了负压蒸氨工艺,蒸氨塔内形成高负压采用循环氨水或初冷器的热水加热,或低负压采用煤气、蒸汽、导热油间接加热。该工艺是在氨分缩器上安装一套负压抽真空装置,采用较低负压80KPa,蒸氨塔底温度降低到80℃,仍然需要蒸汽、煤气、导热油等加热。该工艺在济钢应用。

3.2引射热泵蒸氨节能工艺

引射热泵蒸氨工艺是一种对直接蒸汽蒸氨氨工艺的改进。区别在于:出蒸氨后进入闪蒸罐的废水,因直接蒸汽在引射热泵中通过拉瓦尔喷咀时,产生的真空而闪蒸一部分,将蒸氨废水中的热量进行了有效的利用。直接蒸汽与闪蒸的蒸汽混合通入塔底中与进塔的剩余氨水接触,将其中的氨蒸发出来。此工艺中直接蒸汽不是直接进入塔底中进行蒸氨,而是先进入引射热泵内,将蒸氨废水中的产生的蒸汽混合载进入蒸氨塔。该工艺在上海宝钢化工、沙钢焦化、柳州钢铁等均得到了应用,而且产生了明显的效果。

3.3吸收式热泵蒸氨节能工艺

通过使用吸收式热泵提取蒸氨塔蒸出的高温氨气和水蒸气中的混合物中热量,用来加热热水,使热水的温度高于100℃,再将这些温度高于100℃的热水送入再沸器,通过换热产出蒸汽,通入蒸氨塔,以此来降低导热油的耗量,从而降低能耗,除此用于为高温氨气和水蒸气中混合物降温的冷却水量也大大减小。

3.4烟道气蒸氨节能工艺

蒸氨塔底一部分废水通过循环泵进入换热器被烟道气循环加热后返回蒸氨塔釜;另外一部分废水从塔底用泵抽出与剩余氨水换热后,送至生化处理设施。蒸氨塔顶的氨汽经冷凝冷却后进入氨水罐。氨水罐与真空泵连通。河北建龙采用了此工艺。

4各种蒸氨节能工艺的比较

直接蒸氨工艺的流程短,设备较少,固定资产投资小,但是产生废水量大,而且相应的废水处理设施也增大,由此也带来了运行费用的增加。一般的蒸氨节能工艺虽然节约了蒸汽能耗但是工艺流程长,设备多,固定资产投资多;所以这些工艺很难进行大范围的推广。负压蒸氨现场的氨气污染虽显著下降,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显著;但流程复杂,对设备的材质要求高,蒸氨塔直径较大,塔顶氨气温度低,氨气管道容易堵塞。引射热泵和吸收式热泵蒸氨节能工艺对蒸氨塔的设备材质要求低,固定资产投资少。引射热泵蒸氨节能工艺充分利用了蒸氨废水闪蒸出蒸汽的热量;此工艺若采用中压蒸汽能节约直接蒸汽20%。吸收式热泵蒸氨工艺通过提取蒸氨塔蒸出的高温氨汽中混合物中的热量,用来加热热水,再送入再沸器加热蒸氨废水,该工艺虽流程复杂,固定资产投资较高,但热利用率能够达到50%左右。烟道气蒸氨节能工艺使实现了蒸氨过程中蒸汽的零消耗。处理废水量减少25%。但是需要施工的管线较长,烟道气换热器的材质要求高。而且此工艺跨越了炼焦和化产两个系统不利于管理。

5结语

篇5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语文课程 自主学习能力

1、问题的提出。全球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蓬蓬勃勃,新的时代精神要求我们进行人性化的教育,多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注重培养学生关注生命、关注人格、关注尊严的思考。新课标要求教育具有基础性、全面性和适应性,同时也要注重教育的灵活性和变通性。新课程的一个基本概念,就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它要求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要采用有个性的学习方式。

而自主学习是新课程要求确立的新的学习方式,它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是由学生自主而不是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学习主体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

高速发展的信息化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自由空间,传统教育的观念、手段、形式和内容都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要求进行前期的学习准备。新课程的实施,迫切要求广大教师不仅成为学科知识方面的专家,而且要成为学科教学方面的专家。俗话说:“经师好遇,人师难求。”我们不仅要传授广博的知识,更要钻研发展学生智慧、发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创造力、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方法。

2、对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可利用资源,让他们在学习中发现问题,促使他们主动地学习,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而教师也由学习内容的传播者变成学生的学习导师、合作伙伴和学习顾问,可以指导、督促、检查学生的学习方向,帮助他们提高筛选信息、判断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甚至可能会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丰富课程本身的内容。教师角色的转变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另外,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最大范围地拓展教学的外延,可以促进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

在网络环境下,教师不再把学生当作吸收知识的容器,而是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网络的信息资源进行开放学习和协作学习,从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获取信息,筛选出有效的可利用的信息来解决问题。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无限链接,在有限的时空内无限地获取信息,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这种学习模式可以使学生有更大的学习自,真正做到个性化学习,并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深入探究,逐步形成研究的品质。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能培养学生自主、协作、研究、终身学习的能力,提高信息素养,扩大知识领域,实现人格的全面发展。

因此,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不仅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挥他们的智慧与潜能,为培养研究型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

3、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典型案例分析。首先,帮助学生确立自主学习策略。

制定目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打造终身自主学习的基础。

确立中心: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为主,交互式学习为辅。

做出提倡:提倡学生以饱满的学习热情、最佳的学习状态、正确的学习思想投入到学习中去,将网络利用到极致。

其次,帮助学生制定学习方法。

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将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学生通过信息技术主动地获取相关资料。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相关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性。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养成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和习惯。

4、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研究的收获和启示。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强调的是“自读自悟”。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体现的正是这种精神,它符合以人为本的人文教学观。教师可以大胆去探索,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得以体现,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能“自读自悟”的最佳境界。我们的任务便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不断的增强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①要有自觉的学习意识。学生明确学习内容的重要性才能持久学习,只有对学习的内容有成功的体验和好奇心,才能投入学习,才能主动学习。

②要有自主意识。让学生相信自己有理解和学习能力,能独立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积极思维、动手实践、主动探索、独立判断,增强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

③学习者要有一定的方法策略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了解常用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要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和元认知监控能力,能把学习方法策略与自身的学习特点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求得自身最高的学习效率。如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表现为学习上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等。

篇6

1.幼儿教育是广义的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到幼儿教育的效果,教育环境也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教育环境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全面发展,良好的教育环境既能够保证幼儿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又能够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健康的成长。所以,整合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中的幼儿教育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延伸到更广阔的教育环境中。

2.整合的内涵是融合

整合,顾名思义,是指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的事物重新统一的一个过程。事实上,不管在看似多么简单的系统中,其实都蕴含着很多复杂的变量元素,这些变量之间的变化、统一、发展都会影响到这个系统的运转效果。所以说,整合的内涵是融合,而不是简单的混合。融合是对系统中相似变量的一种继承性,而混合只是简单的对变量进行重新组合。所以,关于整合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我们要做的是如何更好的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幼儿教育中,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整合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的具体实践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整合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就是为了不断优化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兴趣是幼儿学习最好的老师,由于幼儿的年龄比较小,经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但是一些外界新颖的事物往往会吸引幼儿注意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可以将生动形象的画面以及声音、色彩等多种元素带进课堂,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能创新教学模式,重要的是为学生创建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2.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幼儿思维能力

在幼儿教育的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信息技术鼓励幼儿进行思维的创造和创新。在引导幼儿学习课文时可以鼓励幼儿进行故事复述,并且尽量做到声情并茂。比如,在学习《三只蝴蝶》这篇课文时,老师可以首先让学生听故事,了解故事梗概,然后老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来思考,思考过后再为学生用多媒体播放一遍动画表演。经过这样一系列的环节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同时在思考的过程中也能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3.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幼儿认知能力

新课改明确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对学生实施的是填鸭式的教育模式,课堂教学基本以老师的语言讲解为主,学生对课堂上的所有内容只能被动的接受,容易对所学内容产生厌烦心理。经过科学研究,人对知识的认知是通过感官完成的,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恰恰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和学习的过程提高认知能力。

三、结语

篇7

我们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使之与美术教学的整合,能更好地达到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即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方法、丰富视觉、触角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并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美术语言的基本表达方式和方法,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的实践能力,提高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不断地完善人格。

美术是视觉及造型艺术,具有可视的形象特点,因而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使美术教学手段向多元化发展,如实物展示、投影运用、多媒体音像的引进,大大地增加了信息量和科技量。这样也适应学生认识的发展和身心发展的需要。从而使美术教学用简易、新型、交互、愉悦的学习方式,满足学生个体自我发展的需要,实现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目标。

一、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的美术学习活动。“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十分强调自由表现和大胆创造。在低年级尤其注重感受、体验和游戏等灵活的教学形式。使看看、画画、做做、玩玩融为一体。在教学时,利用互联网、校园网,收集有关的美术课题的信息资源,制作色彩纷呈的教学软件,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例如教学《各种各样的鱼》、《可爱的鸟》、《鲜花世界》、《游太空》、《海底世界》、《可爱的动物》等耳熟能详的课题,运用现代多媒体组合教学,通过声音、动画、视频、投影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亦动亦静,能再现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情景。133229.Com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高年级要求运用形、色、机理、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主体造型的手法、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和材料,表现所见、所闻、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造能力。同样,借助信息技术的有利因素,为学生创设有利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运用电脑、投影、录像等多媒体组合的教学,引导学生主动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也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与实验,发展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设计意识,使学生学会按美的规律去设计生活。这一学习领域主要是让学生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美化生活及环境。例如用废品泡沫拼砌《高楼》、用碎布贴《可爱的家乡》用画报贴《南海之滨》等,我们可以先摄录一些优美的环境与建筑物,指导学生分析、感悟与理解。再用摄录投影等方法表现设计制作过程,使学生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在学习图案、纹样、封面设计等内容时,则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从设计初稿、骨格、设色到完成作品,设计制成教学课件。分层次地展示不同的变化的骨格形式,不同的色彩配置、引导比较与分析。还有,在电脑绘画软件里设置各种特效处理功能,如对图象进行各种变形、复制、缩变、旋转、镜像合并、及色调调整等。进一步扩阔学生的视野,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也使教学过程加强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简易的设计制作。通过操作鼠标变换设计形式和各种特效的处理,使他们信息技术教育与美术设计意识与应用都得到互相促进、互相提高。

四、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着重培养学生美术欣赏的最基本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对高年级的学生,突出引导他们学会在网上浏览欣赏适合自己的艺术作品,学会在网上收藏自己喜欢的优秀作品,反复感受、认识和理解,具体内容如《民间艺术作品》、《中国建筑介绍》、《中国优秀雕塑作品》、《精美的邮票》等和通过一系列的浏览、收藏,再运用语言、文字、绘画等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真正达到培养欣赏与评述能力的目的。

五、结合信息技术教育,在美术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综合性的提出是美术课程改革突破的重点与难点,体现了美术教学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综合性既是融美术和学习领域为一体,也是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结合。并且与现实社会,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首先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既丰富了学习的内容,也开阔了学习的途径。大大促进了美术教育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出现了电脑美术,包括绘画、设计、动画等内容。

篇8

一、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养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孔于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创设情境的最佳途径。学校校园网的建立,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教学创造了优异条件。现代信息技术以播音员朗读范文的动人声音,不但为学生创设一个多姿多彩的阅读世界,更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处于愉快的教学情境之中,产生积极的情绪与愉悦的心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语文教学偏重知识系统和能力训练体系,注重传授语法词汇知识,语言教材中收录的少量文字只是作为传授知识的范文。网络情境的语文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网络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二者的结合。我认为本模式应有以下表现形态:

1、课文精读:传统教学非常重视对课文的精读,在网络环境下同样不可忽视,因为精读可以强化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在这种阅读中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深入思考,教师可提供相关资源供学生参考,可用习题当场进行阅读效果的检测并由电脑做出即时评价。

2、主题式阅读:主题式阅读指的是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有关文本。这种阅读主题丰富灵活,信息容量大、外延宽,传输路径具有辐射性。教师可提供经整理的大量资源,学生可从在网上获取相关资源,可在论坛交流心得。

3、选择性阅读:学习主体在网上快速阅读,然后根据需要选取最有用的文章或段落进行精读,是一种由“面”及“点”的信息输入方式,选择性阅读的结果往往通过写作表现出来。

4、听力训练:汉语亦应与外语一样进行听力训练。学生听取教师或同学或播放的有声资料,现场检测并由电脑做出即时评价。

需要强调的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动态的,可根据具体内容灵活变动时间跨度和环节,并不意味着某一节课一定要具备所有环节。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可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整合,教师更多地是一名向导和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而学生是对信息进行选择性的主体,具有充分的自主性。

三、培养学生在信息社会中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信息素养不仅是一定阶段的目标,而且是每个社会成员终生追求的目标,是信息时代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

1、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分析的能力

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将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及鉴别,对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利用的能力

计算机给阅读带来最大变革是高效率检索式阅读方式的出现,网上连通就能实现文本节点的跳跃,向多重时空辐射和伸展,学生驾驭了超文本的写作,也就完成了“换笔”‘(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形成网上获取知识、加工、反馈、整合的能力,具备了现代人应有的素质之一。

3、培养学生协作意识和使用网络语言交流的能力

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开阔视野,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协作。

(1)活用“电脑”语言

在以多媒体为手段形成的电子文本中,除文字之外,符号、声音及三维动画,都成了构成电子文本的“表情语言”、“有声语言”。尤其在电子邮件和“聊大室”中,人们适时采用创造出的“脸谱”语言,表情达意,眉目传情。这种“脸谱”简洁、含蓄、形象、幽默,给电子文本增添了无限情趣,并与文字语言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网上交际任务。

(2)形成个性的语言风格

个性化的语言特征源于独立的人格特征和思维品质。因此,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自主的精神,有自己的主见与认识理解,有自己的观点。要勇于向常规发出挑战,标新立异,不满足于已有的结论,善于并敢于怀疑权威的东西。要鼓励学生大胆使用一些哲理性语言、独特的句式、选用独创的词语等。

(3)熟练使用交际语

网上文章交际性强,培养学生有意识的运用交际性和论证性的常用熟语,显得也很重要。如要善于运用“我认为……”、“我的做法是……”、“我的观点是……”、“我看……”,“总之”等把握全文的篇章结构。

4、培养学生语文中的创新能力

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负有特殊的使命。随着国际间经济、科技、教育、军事及综合国力竞争的加剧,“创新”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技术将深入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面对瞬息万变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创新”能力显得极为重要。

(1)重视“探究”能力的培养

一个创造性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具备宽广而扎实的基础知识,广博的视野,以及获取知识进行整理、分析、综合、开拓的能力。“探究性学习”为我们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探究性学习”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施瓦布教授提出来的。他认为学生应该像“小科学家”一样,以主人的身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就必须煞费苦心的告诉学生怎样思考问题,教会学生面对陌生领域去寻找答案的方法。而现代教育基础就恰好具备了大容量存储教学信息的优势,它可以穿越时空的界限,为学生提供探究所需的丰富的学习资料,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信息以及发现问题、利用资源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种探究过程中,不仅有助于学生建构知识网络,提高认知水平,更能激发其创新意识,发掘其创造的潜能。

(2)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篇9

为落实纲要精神,进一步推进中国外语教育技术研究的发展,深化高等学校外语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学生学习技能,帮助学生实现专业学习,拓展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拟联合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以及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和《外语电化教学》编辑部等机构,联合举办第10届全国教育技术与大学外语教学学术研讨会。

本次会议主要包括四大议题:

一、大学外语课程及教学改革

1.大学外语课程设置研究

2.大学外语教学模式研究

3.大学外语教材研发与网络平台资源建设

4.大学外语教学与测试

二、外语资源建设与教师发展研究

1.“三多”语境下外语学习资源建设

2.“三多”语境下外语教师发展研究

3.“三多”语境下学术信息技术素养和多元识读能力研究

4.外语教育技术研发与应用

三、电子语境下的语言学研究

1.网络语言学研究

2.语料库语言学研究

四、外语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建设

1.外语教育技术学科理论探索——理论基础、方法论、研究内容等

2.外语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实践——学科定位、课程定位、人才培养等

会议将特别邀请中国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及外语教育技术领域主要专家莅临大会做主题报告。

会议特别征求相关主题研究的参会宣读论文,优秀文论将设立特别奖项并择优推荐发表。

论文提交日期截止到2013年11月11日。论文提交邮箱:

会务信息:

1.时间:2013年11月16~20(周三-周日)

2.地点:电子科技大学,成都

3,会务费:1000元/人(包含餐饮、资料、专家费用以及部分考察费用)

4.承办单位: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成都)

5.主办单位: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

上海外国语大学《外语电化教学》编辑部

上海外语音像出版社

(详情请发邮件至或参阅http:///news.php“学术会议”栏目会议具体通知)

第10届全国教育技术与大学外语教学学术研讨会

篇10

2014年7月,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刘光慧研究员研究组及其合作者分别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细胞-干细胞》(Cell Stem Cell)和《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连续发表了两篇重要研究论文,在确证现有基因组靶向编辑技术安全可靠性的基础上,创建了新型高效的人类遗传突变修复工具,并将其应用于镰刀形细胞贫血患者致病基因的靶向修复;同时利用人多能干细胞和基因组靶向编辑技术揭示了范可尼贫血的致病机理,首次提出多组织干细胞加速衰老或衰竭是其根本性病因,并基于此发展出相应的干细胞、基因和药物治疗策略。

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iPSC)的出现,促进了人类基因组靶向矫正技术的快速发展,包括核酶介导的DNA同源重组技术(如ZFN、TALEN及CRISPR/CAS9等)和不依赖于核酶的大片段DNA同源重组技术(以第三代腺病毒载体HDAdV为代表)。经遗传修复的自体干细胞具有治疗自身疾病的潜力,因此在个体化医学和再生医学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Cell Stem Cell杂志发表的论文中,研究者首次综合运用HDAdV、TALEN和CRISPR 3种不同的方法,靶向矫正镰刀形细胞贫血患者iPSC中发生的血红蛋白基因(HBB)突变,发现这3种方法具有类似的打靶效率。同时,全基因组深度测序结果显示,TALEN和HDAdV在基因矫正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患者基因组的完整性,提示了这些方法的安全可靠。随后研究者整合TALEN和HDAdV作为基因组靶向修饰工具的独特优势,创建了效率远高于传统技术的新型人类疾病基因原位修复载体telHDAdV,为开展基于干细胞的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也使得再生医学研究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该研究打消了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研究领域针对疾病基因靶向修复安全性的忧虑,同时,新型基因矫正载体的问世也将有助于加速干细胞临床转化的步伐。Cell Stem Cell杂志同期发表的了题为“What’s Changed with Genome Editing?”的Preview评论:“这些发现无疑会鼓舞将基因组靶向编辑技术进一步应用于疾病研究和临床治疗”。

另一方面,范可尼贫血属于先天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严重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段。在Nature Communication杂志发表的论文中,研究者成功突破技术瓶颈,首次利用体细胞重编程获得患者体细胞来源的非基因组整合型iPSC,随后利用HDAdV介导的基因组靶向编辑技术,在患者iPSC中原位矫正了致病基因,并证明了该技术体系的安全性。尤为重要的是,研究者首次在人组织干细胞水平阐释了范可尼贫血的新型病因学基础,即不仅归因于造血干细胞的过早衰竭,还与骨髓造血微环境间充质干细胞的加速衰老密切相关。在疾病治疗方面,该研究利用干细胞疾病模型首次筛选得到了可抑制范可尼贫血患者造血干细胞过早衰竭的小分子化合物,为实现该病的药物治疗奠定了基础。

上述两项研究工作得到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973”计划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