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安全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3 21:43: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核安全文化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峨口铁矿明确了安全文化建设的推进规划:2012年为试点推进阶段;2013年为全面推广阶段;2014年为整体提升阶段。
2012年第一季度,在峨口铁矿安委会上启动了安全文化建设工作,并且成立了安全文化建设组织机构,明确各成员推进职责、推进计划、时间节点及具体工作要求。
为了促进安全文化建设的扎实推进,让全矿管理层及基层职工了解此项工作的意义,峨口铁矿编制了安全文化宣讲材料,从管理体系、安全文化目标理念、员工安全意识、行为控制等方面,通过干部大会、安全文化建设专题会、有线电视、橱窗等多种渠道对职工进行宣传。
根据各单位管理特点,采用作业区推荐、各部审核、矿安委会最终确定的方式选树试点单位。2012年上半年,峨口铁矿共选树10个作业区、20个班组作为试点进行推进。下半年非试点作业区的10个单位和42个班组以“严格管理”为前提,推进安全文化建设工作。试点单位部门负责人监督检查安全文化建设工作计划的实施情况;工会负责分批组织班组长完成“白国周班组安全管理方法”的学习、讨论与培训;安全综合组负责检查所属试点作业区、班组安全文化建设日常工作进展情况;推进办安全管理科负责试点单位推进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的整体策划、指导、验收、奖惩,组织试点单位开展安全文化建设互动交流工作。
及时发现和表彰安全文化建设和安全工作方面的先进典型。2012年,对上半年进步较大的运输作业区、检修队、破碎作业区、焙烧作业区4个单位进行了表彰奖励。2013年对3个安全文化先进作业区、1个先进科室、1个先进单位、5个先进班组进行奖励并颁发奖金27500元,2014年矿部设立安全生产专项奖30万元,用于安全文化推进方面的表彰奖励。
各层次具体推进重点
作业区以安全绩效分配体系为支撑,从人的行为、物的状态、现场环境、安全管理4个方面重点抓好、落实13项具体工作。从安全家访、贤内助评比、党团共建等方面,全面推进安全文化建设工作。
班组以安全正激励为主,全面引入“白国周班组管理法”,落实10项具体工作。班前安全交底和安全培训,班中危险源辨识、安全互保、岗位练兵等,班后知识竞赛、沟通交流等。
组织人事科按照“三个转化”的要求,在24个党支部中开展“党员身边无事故”和“安全卫士”活动,并将其纳入党委每月的工作任务中,坚持日常检查落实。2013年以来,为使峨口铁矿整体安全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扎实开展了“各级管理者上讲台”活动,分阶段组织矿部领导、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讲课,内容涉及安全生产、工艺技术、设备管理、劳资人事等各个方面,营造了良好的培训氛围,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工会将“白国周班组安全管理法”融入“星级班组竞赛”标准评定。对情绪不稳定、违章行为多的职工,开展谈心、家访活动。安全管理科牵头组织安全文化建设现场观摩和交流,理思路、出方案、定措施,促进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的整体推进。
为进一步增强全员安全意识,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宣传文化科和安全管理科联合举办“一人平安,全家幸福”主题巡回宣讲活动,通过在各事业部、作业区和班组开展“一人平安,全家幸福”主题巡回宣讲活动,收到了用事故案例的教训警醒人、用亲人书信真挚的感情打动人的较好效果,进一步增强了全体职工的安全意识,突出表达了安全文化的感召魅力,营造了浓厚的全员安全文化氛围。为吸取女工事故案例教训,防范事故发生,定期组织女工开展事故案例讨论活动。
安全文化创建中的亮点
通过正激励逐级落实安全责任,形成有效的安全绩效分配体系,为安全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其中作业区管理人员安全绩效分配:管理人员的绩效评价,取平均分数,低于平均分数者,当月安全绩效奖不予兑现。高于平均分数所得的分数,乘以每个分值所赋的金额,作为个人安全绩效奖最终金额。
班组职工安全绩效分配:为鼓励职工积极参与安全管理,主要以正激励为主,只加分不扣分。运输作业区牢固树立“安全与车辆同行,安全与家庭同福”的安全文化理念,有效运用安全绩效,提高全员主动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该区细化制订安全绩效分配办法,确定了管理人员、大车司机23项关键加分项;2012年,运输作业区发放的安全绩效奖比矿部多发18165元。
PDCA闭环管理,严格落实安全职责。突出对高危作业岗位、检修作业的安全检查及对管理人员岗位作业跟踪。作业区每周回收跟踪记录,及时通报、公示,并将检查结果纳入单项考核和绩效分配中。焙烧作业区以“高温铸就安全责任,精细践行安全承诺”为主题,以严格管理为前提,实现精细化管理。作业区围绕岗位精细化,每天上午8:00开始,作业区管理人员对承包的岗位进行重点跟踪。针对现场跟踪发现的问题,及时指导岗位职工整改,对违章行为及时纠正,让职工受到教育。8:30早会进行小结,针对发现的问题、管理缺陷和标准缺陷,及时组织整改。每周一9:30组织作业区管理人员进行一次综合大检查;11:00将查出的问题汇总归类,制订整改时间、责任人逐条逐项落实完成。
篇2
摘 要 随着安全文化的重要性的显现,如何培育和建设好安全文化就成了企业的重中之重。我们通过创新管理模式、实行梯级激励机制等多种手段,目的就是让员工提高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从而保证企业的安全平稳运生产。
关键词 安全文化 和谐企业 企业文化
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安全生存是广大群众的需求、社会进步的必然。珍惜生命、关注安全,已成为全球的共识、时代的呼唤。本文意欲联系实际阐述安全文化的重要地位、培育安全文化的主要方法以及安全文化对于建设和谐企业的保障作用等一些问题。
一、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安全文化的诠译。目前,学术界和企业界对企业文化还没有形成一致的认识和为大家所公认的界定。综合起来应该对企业文化表述为:是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生产经营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基于对企业文化的认识,特别是对安全工作的认识、经验教训的总结,我认为: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中有关安全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企业只有在追求安全的过程中和获得安全时,才有可能创造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并推动企业的发展。
(二)培育安全文化以弥补企业文化的缺憾。企业文化是发源于美国的企业界和理论界,但最初的称谓也不过是企业管理理论、公司文化、社团文化等,后来才被称谓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必须根据各个企业的实际需要来建设和发展,必须针对各种情况的不断变化而进行修正、充实、完善或曰扬弃,任何一个企业,安全总是第一位的。没有哪一件事情比安全更重要,培育安全文化刻不容缓。
二、必须下大力气培育和建设好安全文化
(一)培育安全文化,可谓势在必行。首先,员工需要安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类动机理论》一书中提出人的五个层次的需要,其中安全是基本的需要;其次,企业需要安全。企业内部只有营造人、物、环境等各方面的和谐与安全,才能形成更大的生产力,产出更多的物质产品以服务于人类。
(二)总结经验培训,提炼安全理念。自2001年大庆石化公司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以来,我们加强了企业文化和安全文化建设。针对我厂生产上所具有的特点,我们创立和形成了“从企业文化高度审视安全,从人本原则出发引领安全,从思想工作入手管理安全,从细小环节做起保证安全”的新思路。在践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的基础上,提炼和践行了“以苦为乐,付出一万的努力,防止万一的发生”、“安全生产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操作规程血写成,不能用血来验证”、“最大的愉悦是付出艰辛,把一个个隐患及时地查出排除、把一起起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等一系列先进理念。同时,把生产界定为“亡羊不补牢”、“亡羊补牢”、“未亡羊先补牢”三种境界,我们追求的是“未亡羊先补牢”的安全生产最高境界。
(三)开展有益活动,提升执行能力。我们采取各种措施、开展多项活动,旨在提升安全文化执行力:一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在建立健全、修订完善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充分体现管理思想的转变即实现管理上的以人为本,逐步从注重管物转向注重管人、从注重管人的行为转向注重管人的思想。为此,我们建立了“安全生产三级检查制”“班组安全值日员制”等,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不仅保证了规章制度的自觉执行,而且也使员工行为得到了有效规范。
二是开展全员岗位培训。为了提高员工的操作技能,我们开展了基础操作培训、系统操作培训、应对技能培训等三个阶段的培训。提高了员工的操作技术水平和应对突发能力,切实达到了生产操作安全平稳、排除故障手到病除、突发应对自如。
三是大力推进科技进步。我们扎扎实实地开展了科技创新活动。共完成较大的科技攻关改造项目84个,使我厂的生产能力由原设计的21.2万吨/年提高到现在的36.45万吨/年,产品单耗、能耗大幅下降。有效地提高了我厂的科技含量。
四是实行设备细节化管理。我们创建了设备细节化管理方法。坚持用细节的意识思考问题,用细节的工作发现问题,用细节的方法解决问题。明确生产车间和三修单位的不同侧重点,着力在用、管、修3个方面体现细节化。设备检修台次逐年减少,设备维修费用逐年降低,设备运转周期逐年延长,为安全生产提供了可靠的设备技术保障。
五是强化环境污染治理。为了改变环保落后的局面。我们一是加强宣传教育,树立污染可治、污染必治的意识和信心;二是健全组织,建立网络,加强领导,保护环境;三是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增设、更新环保设施设备15项;四是设立了环保监测班,增加采样点、监测样,提高分析频率;五是开展技术攻关,努力根治污染。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安全文化是建设和谐企业的基本保障
(一)和谐企业之我见。我认为,和谐企业应该是:资源配置合理、各种关系协调、规章制度健全、管理科学严谨、分配公正公平、激励机制有效、生产安全平稳、实现效益最佳。建设和谐企业,就是要营造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等各种关系的和谐融洽,保证夺取更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二)安全文化能够保障和谐企业建设。建设和谐企业,就是要追求包括人、财、物、环境等的和谐与安全。企业没有安全,一切都将成为子虚乌有。因此,安全是企业第一和最基本的需要。而安全文化是企业员工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创造的有关安全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这个意义上讲,安全文化定然能够保证和谐企业建设。
(三)安全文化哺育了化工二厂的丰硕成果。几年来,是全体员工培育和践行了安全文化,又是安全文化哺育和铸造了丰硕成果。
一是安全理念形成系列。我们采取上下结合、集思广益的办法,发动全体员工,认真总结安全工作的经验教训,紧密围绕安全工作的实际需要、忠实服务安全生产的良好初衷,提炼安全文化理念,形成了包括引领思想、规范行为、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确立目标、追求境界、方式方法、保障措施等各个方面的安全文化理念。
二是安全意识明显增强。在安全文化的沐浴和熏陶下,员工的安全意识有了明显增强。实现了两个转变:一是由注重管员工的行为向注重管员工的思想转变;二是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我会安全转变。员工们以主人翁意识、责任意识为核心的安全意识有了很大增强。
三是安全技能大幅提升。我们通过三个阶段的全员性培训即:坚持干啥学啥、缺啥补啥的原则,开展的基础培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开展的系统培训;坚持把正确处置突发事件为重点的原则,开展的应对技能培训。切实提高了员工的操作技能和突发事件的应对技能。实现了“生产操作得心应手、排除故障手到病除、突发事件应对自如”的目标。
四是生产经营科学规范。我们用安全文化和先进理念指导和规范生产经营活动,提出和执行了“安全生产程序化、设备管理细节化、领导干部形象化、员工工作标准化、机关三修服务化”的管理方法,制定了具体标准和条件。尤其是生产组织和管理上,坚持程序,认真操作;走上步,看下步,步步相连;做一环,备一环,环环相扣。不仅实现了生产组织管理的科学规范、保持了良好秩序,而且也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四、结语
篇3
一、安全文化缘起及国外安全文化研究现状回顾
现代意义的安全文化最初由安全科技界专家提出来。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国际核安全咨询组由此提出核电站“安全文化”概念。此后安全文化研究在自然科技界和人文社会科学界都得到了大力发展,安全文化建设也在其它企业生产和政府报告中得到了重要体现。
安全文化研究与建设主要起源于工业化国家,其特点是:
第一,安全文化研究首先在核工业领域重点推进。国际核安全咨询组1991年提出《安全文化》报告,安全文化概念得以定义并且得到世界多数行业专家教授的认同。1994年该机构又制定了评估安全文化的方法和指南。1998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发表《在核能活动中发展安全文化:帮助进步的实际建议》,提出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要经历的三个阶段。
第二,安全文化研究在其他工业领域的迅速推广。美国蒙特纳州1993年颁布了一部《蒙特纳州安全文化法》,以法律的形式强调雇主和雇员合作以创造和实现工作场所的安全理念。目前国外在矿山安全、建筑安全乃至反恐怖安全领域都有较大推广。
第三,安全文化研究在高校得以大力发展,并且安全文化概念和内涵日益丰富。目前,国外许多矿山类、公共管理类、卫生健康类院校中均开设安全文化类课程;很多高校都设有安全文化研究专门机构,开展相关项目研究。
第四,从单纯研究技术解决安全问题到安全文化研究的理念突破。例如美国北卡大学提倡的安全理念已经从单纯的技术设计、成本核算、以产品状况解决冲突转到安全价值和关注安全的过程上来。这一转变,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安全问题,走预防为主之路,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的主体化。
二、国内安全文化研究与建设现状
(一)当前国内安全文化研究现状
主要表现为四个特点:
1.安全文化研究主体。改革开放前期,我国安全文化建设和研究主要是由劳动部及其下属协会机构进行。进入21世纪后,逐渐转移到高校和一些专职科研机构,掀起了中国安全文化研究。目前政府仍然在发挥它应有的推动者角色的作用,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
2.安全文化研究领域。从煤矿为主转向其他领域研究。我国安全文化研究首先源于国外的经验和成果,如1994年初国务院核应急办公室召开了核工业系统核安全文化研讨会,传播了国际核安全文化的理念。但不是在核工业领域首先应用探索,而主要放在矿山尤其是煤矿安全文化建设与研究方面,这与我国国情有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安全文化研究也逐步由矿业为主转向其他领域,如交通安全文化、建筑安全文化等,各种研讨会、论文论著和大型调查研究相继涌现。
3.安全文化研究学科。从单一或几类学科为主转向多学科既分又合的研究。起初,国内安全文化研究集中于矿山类安全问题,突出以安全工程和安全科技为主、安全文化研究为辅的模式。目前,国内除了单纯进行安全文化总论研讨外,纷纷走向各分科领域的安全文化研究。
4.安全文化研究方式。有关调研、文章著作和研讨会多头并举。近年来国家政府部门等有关机构多次牵头组织大型调查研究。论著方面:我国第一部安全文化研究著作《中国安全文化建设――研究与探索》于1994年底出版。分科著作、教材如《安全经济学》、《安全心理学》等陆续出版发行。论文方面更是层出不穷。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2003年还专门开设了“安全文化网站”、“安全第一网站”等。
(二)当前国内安全文化建设现状
总体看,当前国内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势头比安全文化研究势头强劲。但仔细考察,我国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点是企业本身的企业文化的形成,而企业文化的形成其核心又是企业管理文化的强盛所致。在政府的推动下,首先是在企业生产管理层面强调得多,并且附带有一定的强制性经济惩罚措施,因此与后来学术界强调的“以人为本”、“以员工为主”强化安全意识和安全理念的主体建构论安全文化研究大有不同。当然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与学术界安全文化研究最终会形成良性互动而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安全文化建设主体层面:政府、企业、个体之间的互动构建。安全文化建设中,政府起主导作用,企业(组织)重在落实,个体在于内化安全文化理念或执行企业(组织)的安全文化建设任务。从政府角度看,安全文化建设是面向全社会。在企业(组织)方面,则把完善和建设安全文化落到实处,多从企业文化入手,在安全管理制度、安全岗位与职责、安全实施、安全培训、安全保障条件、安全文化氛围、安全文化活动等方面进行了多方面探索,有的企业还有很多创新。相比较而言,国有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要远远强于民营(私营)企业,有的民营(私营)企业根本谈不上安全文化建设,如大量使用农民工的煤矿几乎对员工的安全培训和安全意识强化训练是空白,这也是为什么民营(私营)煤矿矿难发生率要高于国有矿的重要原因所在。
2.安全文化建设制度层面:宏观上的安全法律法规与中观上的安全管理制度在逐步完善。宏观层面看,国家有关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技术标准从建国以来都在不断完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尚比较落后。例如我国的《安全生产法》2002年才正式颁布实施,而日本、欧美等国家早在工业化初期就已经完备,其安全保障制度也相当成熟。目前我国的安全法律法规具体包括:一是各类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包括应急预案);二是各类安全技术标准制度如煤矿开采技术规程、建筑施工规程等;三是安全保障制度如工伤保险制度、伤亡赔偿制度等,还有就是在相关的刑法、党纪条例等方面也都相应地对安全责任进行了规定。从组织层面看,主要是各级各类安全管理制度,主要体现在各类生产企业组织中,如“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技术员职责”等。就安全文化建设本身的制度而言,最主要的是有些政府部门尝试推行过“安全文化建设实施纲要”、“安全文化规划纲要”,一些国有企业制订了自己的“安全文化建设方案”、“安全文化建设细则”等。
3.安全文化建设活动层面:社会与企业组织的安全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在全社会层面,每年全国开展的“安全生产周”、“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万里行”等活动以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三同时”等教育培训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在各地方政府、各企业组织内部,安全文化活动的开展也是丰富多彩的,如安全文化建设汇演、安全文化文学等等。安全文化活动媒介也是多管齐下,电视、广播、网络、报刊杂志等全面开花。安全文化活动在强化人的安全意识、安全理念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篇4
关键词:安全工程;专业认证;课程体系
一、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体系的修订组织工作不够严密。以前,包括学校的管理人员和普通教师在内,都认为课程体系的修订是系主任或者专业负责人的事情,没有出台专门的措施来规范课程体系的修订工作,导致课程的开设具有很大的随意性[5]。在与其他高校交流的过程当中,发现每个学校开设的课程,特别是专业课程具有较大的差别,很难做到同质化培养。2.课程体系的修订没有认真对标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在申请专业认证之前,大部分学校在修订课程体系的过程中不会对标专业认证标准,大都是教研室(系)的教师内部讨论一下课程体系的设置,很多时候是因人设课,比如新引进一名教师,他能上什么课程,专业就开设什么课程,最后导致课程体系与标准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6]。3.课程体系的修订没有行业专家、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深度的参与。之前,在课程体系的修订过程中,没有重视行业专家、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很多时候只会召开两个座谈会:一个是任课教师的座谈会,一个是在校学生的座谈会,这样制定出来的课程体系可能会存在与社会脱节的情况。
二、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修订的措施
一般来说,课程体系的修订与培养方案的修订同步进行,本科生培养方案每四年进行一次修订,在现版培养方案使用期间,如遇国家或行业推行重大改革、颁布标准规范,经报学校批准,可以对培养方案进行适应性修订,而课程体系也可以微调[7]。1.规范课程体系的修订流程。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修订过程为:(1)学院成立课程体系修订小组,由学院主管教学院长任组长、专业负责人(系主任)任副组长,成员包括专业教师、企业代表和毕业生代表等。(2)根据过去几年专业办学情况和用人单位及毕业生反馈情况,安全工程系提交课程体系的修订初稿。(3)学院召开专业课程体系修订研讨会,专业负责人(系主任)、专业教师、行业专家、用人单位代表、在校学生代表、毕业生代表等参加。(4)召开专业课程体系修订审议会,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负责人和专业教师代表参加,审议通过新的课程体系。(5)学校教务处(部)最终审定并通过修改后的课程体系。2.明确专业认证标准及专业国家标准[8]。(1)组织学习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安全工程专业补充标准和南华大学课程体系修订指导意见。(2)学习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有关安全科学与工程类的有关内容。(3)对国内多所已经通过安全工程专业认证的高校进行调研,了解课程体系修订的过程和具体做法。3.除了征求高年级在校学生和专任教师对课程体系修订的意见之外,主动联系行业和企业专家、毕业生代表和用人单位代表,听取他们的意见。(1)在2017版的课程体系修订过程中,先后征求了中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福州大学、中核集团安全环保部、中核集团北方铀业有限公司、中核集团二七二铀业有限责任公司等行业和企业专家的意见。(2)征求了中建一局深圳分公司、中建电力建设有限公司、中国核工业华兴建设有限公司等用人单位的意见。(3)征求了部分毕业生的意见,其中2011届6人,2012届11人,2013届13人,2014届5人,2015届8人,共计43人。(4)安全科学与工程系教师在第29届安全工程年会上做了《南华大学核特色安全工程2017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报告,与国内同行交流了课程体系的修订。
三、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修订的主要内容
1.总学分及创新创业课程和大学英语课程的修订。将专业的总学分从183缩减到172学分;强化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增加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必修,2学分),大学生创新创业选修(1学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1学分,第二课堂);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突出“以听说为主”的国际交流能力培养,增加了2学分的学术英语。2.学科基础课的改革。安全工程(核安全方向)将“原子核物理B”课程列入学科基础课平台必修课,突出本课程在核安全方向的地位。3.专业课程的改革。将“核通风与空气净化”课程调整为“通风与空气净化”课程,将“AutoCAD辅助制图B”课程学分增加至2.5学分,以加强学生识图、绘图能力的培养,去掉了“建筑概论”课程;将“锅炉压力容器安全”工程和“起重与机械安全技术”两门课程合并为“特种设备安全技术A”课程;将“职业卫生防护”“通风与空气净化”和“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课程从专业课平台选修课调整为专业课平台必修课,新增了“安全经济学”课程。在安全工程(卓越班)的课程体系中,设置了“安全心理与行为学”“工程项目绿色施工与管理”“特种设备安全技术B”等课程,由企业和学校联合开设;将“核工业概论”“核安全文化”“核应急救援”等部分课程的学分、学时、课程性质、考核方式等做了微调。4.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安全生产实习”“安全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在企业中完成,并适当增加了时间;在企业教师和校内教师的共同指导下,结合工程实际,安全工程(卓越班)学生在企业完成《安全毕业设计》(论文)。
四、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认证标准的符合度分析
在专业认证的通用标准中,课程体系被划分为:数学与自然科学类,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论文),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等四类[9]。按照学校的标准,安全工程专业全部课程由四大模块组成,分别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集中性实践环节。课程体系全面覆盖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和安全工程专业补充标准的要求,其中公共课模块按教育部本科专业质量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要求设置,重点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人文素养;学科基础课模块是安全工程专业的基础课,它是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的前提,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的创新思维;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实践环节的多样化,毕业设计紧密结合工程实际,而毕业论文大多与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以上对课程体系的两种分类并不矛盾,经过整理后。
篇5
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于2003年4月组建了国内第一家核电专业化运营管理公司,由一大批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全面运营管理大亚湾核电站和岭澳核电站,开创了核电群堆运营管理模式在国内运用和发展的新局面
一、引言
核电是安全、清洁、高效的能源,具有突出的环境效益,目前已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火电的第二大能源。从全球范围看,发展核电是大国能源战略的必然选择,我国也在2005年确定了“积极推进核电建设”的方针,由此开始,我国核电产业从适度发展转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我国目前电源结构以火电为主,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所占比重较小。截至2004年底,我国发电装机容量为44070万千瓦,其中火电32490万千瓦(73.72%)、水电10826万千瓦(24.57%),核电仅684万千瓦(1.55%)。按照国家能源结构调整规划,到2020年,核电的装机容量将达到3600-4000万千瓦,这标志着我国核电迎来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目前我国核电产业在设计、制造、建设、调试、运行、维护、技术支持和经营管理等许多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在自主化程度不高、没有形成产业规模而核安全文化理念要求安全至高无上的条件下,造价和生产、管理成本在一定时期高企不下是其形成竞争优势的瓶颈。同时,核电站的政治敏感和社会敏感两大特性,对运营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创新成了核电产业发展的唯一出路,核电群堆管理模式便应运而生了。核电群堆管理,是通过对若干投资者拥有的多个核电站实施统一的管理原则、标准、要求和方法,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规模效益,以优良的安全纪录为公众所信赖,提高核电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管理模式。群堆管理模式是核电产业专业化、标准化、集中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以下简称“中广核”)于2003年4月组建了国内第一家核电专业化运营管理公司,由一大批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全面运营管理大亚湾核电站和岭澳核电站,开创了核电群堆运营管理模式在国内运用和发展的新局面。
二、国外核电群堆管理的模式与现状
我国核电群堆管理模式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中广核经过缜密研究,在借鉴美国、法国等核电大国群堆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谨慎实践,逐步形成的。
(一)美国核电群堆管理模式的发展
美国是世界上核电装机数量和容量最大的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建设,到2004年底已实现在役机组104台,装机容量9811万千瓦,核能发电量占本国总发电量的20%。
核电专业化的群堆管理组织也源于美国。在电力管制时期,美国核电站大多以业主和运营者一体化的模式运作;随着核电进入电力竞争市场,其运营管理模式因产权和经营管理文化的变化而逐步呈现多样化格局,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绩效,共担发电和成本风险,采取专业化、标准化和集中化的运作模式成为大多数核电站的选择趋势。目前,美国主要的群堆运营管理模式有三种(详见表)。
在执照方面可以联合执照,即由核电站业主和核电站运营商联合持有核电站的运行执照,并制定相关法规以支持该类专业化分工的产业发展,为其核电群堆管理奠定了法律基础。
(二)法国核电群堆管理模式的发展
法国是当今核能发电比例最高的国家。截至2004年底,有在役机组59台,装机容量6320万千瓦,核电发电约占其总发电量的77%。无论是电力管制时代还是政府开放市场并允许私有化的今天,为了保障核电安全生产,同时也为了实现规模经营效益,法国的所有核电站只由法国电力公司(以下简称“EDF”)核电部统一建设和运营管理,实施跨基地统一指挥、统筹群堆共用服务以及单基地群堆运行管理,并定期轮换基地厂长。
在执照方面采用单一执照,责任跟执照走,即由EDF总公司对所有核电机组承担责任。
三、我国核电群堆管理模式的产生与发展
在国内,两大核电集团――中国核工业总公司(以下简称“中核总”)和中广核均为拥有多基地、多机组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中核总在役核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405万千瓦,中广核在役核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394.8万千瓦。我国核电产业虽起步较晚,但起点高,空间广阔,均以“安全第一、质量第一”为目标建设和运营核电站。电力市场开放的大趋势迫使两大集团向科学的深层次管理方向发展,于是核电群堆管理模式便在中广核率先研究和实践。
大亚湾核电站是我国内地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由广东核电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核投”)和香港核电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组建的广东核电合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营公司”)建设而成,拥有两台98.4万千瓦的压水堆核电机组,于1994年投入商业运行,最初的运营管理采用的是全功能电厂模式。岭澳核电站是中广核按照“以核养核,滚动发展”的方针由中广核投资的岭澳核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岭澳公司”)兴建的,距大亚湾核电站仅1公里之遥,拥有两台99万千瓦的机组,两台机组于2002年和2003年相继投入商业运行,建站初期也是按照独立公司的架构进行组织设计和运作的。
为了提高中广核的核心竞争力,在中广核集团公司的主导下,对大亚湾核电站和岭澳核电站逐步实施群堆管理,程度不断深入,其历程可归纳为三个阶段:
(一)初级阶段:《相互支持协议》
岭澳公司成立后,为了满足国家环保总局提出的“四统一”(即统一运行管理、统一申请排放量、统一进行流出物和环境检测、统一制订并实施应急响应计划和准备)要求,同时实现合理规划、优化资源利用和取得规模经济效应,与合营公司根据平等互惠的原则于1996年签订了《相互支持协议》。该协议以合同方式规定了岭澳核电站工程建设和生产准备中的共用设施与资源的共享,也规定了大亚湾核电站对岭澳核电站生产准备的支持以及两公司的共用服务内容。《相互支持协议》的实施,使岭澳核电站能够最大可能地共享大亚湾核电站现有的资源,专注工程建设,培育中广核自主工程建设、管理、调试启动这一“核心竞争力”;同时也使大亚湾核电站享受到规模经营效益,共享岭澳核电站补充的共用资源,并降低了部分行政性固定成本。
《相互支持协议》的实施,开创性地解决了大型公用事业工程建设企业“大企业,小社会”、“求大求全”等束缚企业持续发展和核心竞争力培育的障碍。
(二)发展阶段:《群堆管理委托协议》
随着岭澳核电站工程建设的推进,合营公司和岭澳公司于2001年签订了《群堆管理委托协议》,采用两公司总经理联席会议制进行高层管理,而将生产委托给合营公司负责,实现了四台核电机组生产管理和运行的统一。开始对大亚湾核电站和岭澳核电站四台机组实施群堆管理,签订了《广东核电合营有限公司和岭澳核电有限公司群堆管理委托协议》,并制订了《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岭澳核电站群堆管理方案》。在公司管理层,两公司采用总经理联席会议制;在部门层,生产运行采用分厂制,即大亚湾核电站为一个分厂(简称生产一部),岭澳核电站为另一个分厂(简称生产二部)。生产各部门明确由主管生产的总经理负责指挥,实现了四台核电机组生产管理和运行的统一。
《群堆管理委托协议》的实施,充分共享了大亚湾核电站近二十年群堆的安全运行管理经验,为岭澳核电站两台机组装料后的调试启动与试运行活动取得良好的安全运行业绩提供了组织和人力资源保障,充分发挥了大亚湾核电站安全运行管理核电站这一“核心竞争力”的优势。可以说,岭澳核电站实现的自调试到正式商业运行无非计划停机、停堆这一只能平不能超的世界记录,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群堆管理模式的创新。
(三)高级阶段:核电站专业化的运营管理模式――DNMC模式
尽管《群堆管理方案》的实施初步实现了中广核“核电站安全运行”、“核电站工程建设”两大核心竞争力,但《群堆管理委托协议》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超越营业范围与核责任划分不对称等法律问题和障碍。为了彻底解决这一制约企业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中广核经过近两年的酝酿和半年的筹建,于2003年3月成立了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DNMC”),对大亚湾核电站和岭澳核电站实施标准化、专业化、集中化运行管理,切实培育中广核“安全运营核电站”这一核心竞争力。
DNMC模式使大亚湾核电站和岭澳核电站的安全运行管理更好地满足了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的要求,并探索出一条核电行业一址多堆、不同业主核电站安全运行管理的新路子。中广核没有停止对群堆管理优化的探索,在DNMC成立一年后,又成立了专业化核电工程建设管理公司,并将持续研究核电群堆管理模式的优化纳入到中广核和DNMC的五年管理计划之中。
四、核电群堆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与风险分析
分工和企业核心能力在企业理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其所倡导的将最小分析单元扩展到企业中的个人的研究,较好地解释了企业及个人在经济中的相互作用,是核电群堆管理模式产生的核心理论依据。
企业组织的出现是分工发展的产物,分工的重要特征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积累,其效果是报酬递增;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是企业组织变革的动力,组织变革的适应性标志是企业资源与业务关联度有机整合,其效果是和谐发展。企业的形态、规模、发展过程的方式与分工的发展及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积累状况决定了企业组织的效率,知识积累的差异性决定了企业的竞争优势与长期绩效与其他企业的差异,而动态适应性最终决定着企业的生存!
核电群堆管理模式正是恰当地运用以上观点,动态地进行重组或整合的结果,目的是实现目标函数最大化。
因此,核电群堆管理模式较以往单一运营模式无论上从生产管理还是经营管理上都进了一步,基本消除了多个主体独立运营模式下的生产资源重复投入、人力资源瓶颈、技术资源壁垒、信息资源割裂、市场定价能力内耗等阻碍核电行业快速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
但是新模式本身不可能避免所有的风险,同时还会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新的风险,部分风险还可能因新模式下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复杂性增加而进一步放大。现阶段DNMC模式下的主要特殊风险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营风险和决策风险
这两类风险主要与专业化公司的定位及模式下企业目标设置与管理能力匹配程度相关。目前,核电群堆管理模式下专业化公司的定位还处于探索阶段,其产权结构定位的非最佳必然增加公司治理结构的幅度和深度,导致公司治理结构的复杂化;同时,定位非最佳所导致的受托方自身决策权利与决策能力不匹配,将影响企业目标的设置以及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的发挥;此外,专业化公司实质上就是核电行业特殊人力资本的拥有者,如何将拥有的特殊人力资源整合形成生产力,如何建立科学的决策与制衡机制,如何在多主体之间寻求利益平衡并提高沟通效率,如何实现有效监督与激励……这些问题的解决,既是核电群堆管理模式成功的基础,也是其面临的最大挑战。
(二)信息风险与诚信风险
核电群堆管理模式所形成的复杂的产权关系及组织架构与专业化公司所要求的内外部有效沟通、高质量信息相矛盾,更容易产生信息不对称、委托方对受托资源配置公平性或有效性不高等问题,从而引发信息风险和诚信风险。
(三)环境风险
核电群堆管理模式下委托方与受托方之间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大的虚拟经济主体,这一管理创新所面临的法律、法规依据不足或空白,也加大了模式运作的风险。
上述风险足以表明对核电群堆管理模式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研究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