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形式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2 22:46: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表演形式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表演形式论文

篇1

关键词:类型化表演 武士道 歌舞伎 能剧 传统思想 现代文化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1-

一、引言

1951年,黑泽明的《罗生门》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金狮奖后,日本电影开始以一种高姿态进入到世界电影的舞台。而随着日本影视登陆中国市场并占据了中国市场的相当的份额后,关于日本影视发展的模式和特点的思考也越来越普遍。本文试图从武士道、能乐、歌舞伎以及日本的其他传统文化中解读日本影视表演的类型化。

“类型化”在影视范围内一般是指“类型化电影”即“类型片”,而在本文的解读中,影视表演的“类型化”更多的指向于模式化、规范化以及程式化。

二、类型化表演的角度分析

日本传统的黑社会电影中大都充斥的是英雄主义的悲壮之举。这种悲壮除了通过汗血淋漓、刀光剑影、尸横遍野等表现外,更是由演员的表演传递出来。通常,这些演员的表演已经趋于类型化。演员要表现出角色的重情重义、肝胆相照,这时的演员则需要冷峻的眼神、霸气的动作以及相对的残忍。早期高仓健的表演不仅代表了崛起于日本黑社会电影时期的绝大多数男演员的表演风格,而且对于后来日本男演员的表演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除去男演员们的正义凌然之外是一般女演员的类型化表演,表现在夸张的表情和更加夸张的动作。这种现象自日本电影诞生就普遍存在着,比如《青春残酷物语》中久我美子的表演。

三、类型化表演的文化渊源

(一)武士道精神的衍化

“大和民族是一个尚武的民族,武士道精神渗透在每个阳刚的日本男人血脉里。”11世纪开始,武士道精神已经成为日本封建社会主导的道德规范,而在当代,它标志着日本大和民族的民族精神。日本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将黑社会团体合法化的国家。在日本,黑社会团体有着自己的准则,黑社会成员也有着相应的行为规范。青春动作片、任侠片、实录片等一系列黑社会电影的出现在内容上是对武士道精神的宣扬和追捧。于是,银幕上出现的一个个黑社会的成员成了武士道精神的代名词。即使是日本影视业发展到现在,武士道精神的传输依旧没有间断。

(二)绘画、戏剧等传统技艺的启发

法国著名影评家皮埃尔•比耶尔曾说过:日本电影的优点来源于日本文化,同时又体现了日本文化,所以它给予人们的印象是和日本的文化实质完全相同的。的确,日本电影受日本传统文化影响颇深。首先,日本绘画喜欢以四季为主题,而画面中的人物则成为了陪衬。在潜移默化影响下的日本电影多用远景来表现主题,而其中的人物则变成了景物中的一个很小的组成部分,要想在相对宏大的空间中突出角色、突出自己,夸张的表情和夸张的动作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元素。

除去绘画,戏剧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存日本最早的电影则是由歌舞伎演员作为主角的《赏红叶》。虽然,在电影发展的初期,歌舞伎是看不上电影的,“不过电影却从这个江户时代的大众戏剧那里吸收了很多养分。战前的古装戏演员从艺名到扮相,甚至化妆、肢体动作、发声都受到歌舞伎演员的影响。”如同中国的京剧一般,置身于一个华丽的大舞台上的歌舞伎表演有着自己的程式,“程式是规范的、夸张的,不是简单直接地反映生活。它虽来自于生活但却是生活素材的高度提炼、加工、装饰。”受此影响的日本电影,尤其是无声电影在其表演上也会有不自觉的夸张,在他们看来这不是做作,而是生活的高度真实。

在歌舞伎之外,能剧对日本电影有着深远的影响。能剧中的每个主角基本上都会拥有属于自己的一个面具,而这个面具就是角色的象征和最直接的体现,无论是相貌还是性格。而在除去了面具的电影中,每个演员都面临着给自己的角色进行定位的问题。此时,“脸谱化“成为标榜角色的一个特征。这里的脸谱化并非指的是京剧中的脸谱,而是指脸谱化的表演,即用夸张的表情和动作来表现人物特点、性格。同时,“面剧是能剧表演外侧的较直观的属性,将一个角色的内心逼真的刻画在‘脸’上,而不再需要任何多余的表情,既是‘无表情’,又是‘无限表情’”。因此,可以说作为特例的北野武的反戏剧化表演实际上是一种高度的戏剧化。

(三)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碰撞

在日本,等级制度是相当严格的,同时男尊女卑的思想也深深地刻在日本人心中。因此男女不同也是电影演员力图通过表演传达出来的,这也就出现了演员突出自己性别特点的表演,男性更加阳刚凸显封建家长的姿态而女性更加阴柔凸显了母性的一面。

同时,当下的影视剧表演也受日本漫画的影响颇深。许多影视剧都是由漫画改编而来,而漫画当中的人物绝大多数的时间是运用夸张的表情和动作来体现人物性格特点、推动剧情发展。而在日本,漫画产业已经相当成熟,产业覆盖面波及男女老少。因此,影视表演受其影响也不足为怪。

就是在传统和现代的交互影响下,日本影视的表演越来越倾向于类型化,越来越具有日本本国自己的特色。

[1]陆彭.高仓健的表演艺术与日本文化.代传播.2009(1).

[2]四方田犬彦.日本电影100年.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

篇2

论文摘要:本文在阐述音乐研究对音乐表演的意义、写作音乐论文对音乐表演与教学的作用以及音乐表演论文思考与写作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音乐论文写作对音乐表演的意义和帮助问题,以期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长期以来,在社会大环境和培养机制的双重影响下,多数音乐专业院校中存在着注重音乐表演(演奏、演唱)技能和技巧的训练,而轻视理论学习、科学研究的现象和问题,加之在音乐论文写作方面缺乏自觉的文字功力训练,从而限制了我们在音乐研究和音乐表演中前进的步伐,使我们的音乐表演难以具有深刻的内涵,而缺乏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音乐研究对音乐表演有什么样的意义、音乐论文写作对音乐表演起到什么作用、音乐表演论文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思考与写作等,都是笔者认为值得思考与探讨的问题。

一、音乐研究对音乐表演的意义

音乐研究与音乐表演均表现为一种以音乐为对象的创造性劳动;区别主要体现在创作材料的不同以及由此带来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不同;音乐表演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其表达方式为演奏或演唱;音乐研究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其表达方式为语言和文字。两者之间相互推动和补充。因此,音乐研究能够促进音乐表演,对表演专业具体化的细节研究能够直接指导表演实践。

音乐研究从学科意义上讲,即音乐学,它是研究音乐的所有理论学科的总称。音乐学的总任务是透过与音乐有关的各种现象来阐明它们的本质及其规律。其研究对象正是音乐及有关音乐的一切事物【sup】[1]【/sup】。

音乐表演则既是一种再现的艺术,即它忠实地传达和再现作曲家的音乐作品;又是一种富有创造性使命的艺术,即它要参与音乐意义的生成,填充和丰富音乐的内涵,并由此富于音乐新的生命。因此,音乐表演者不仅要具备音乐表演的技能,完满地表演与再现音乐作品,而且还要具备对音乐作品进行创造性解释和表现的能力;不仅要对音乐作品的历史意义和内涵有深刻的认识和体验,而且还要站在当今时代的立场上,运用当代的审美眼光,对音乐作品的意义做出新的理解和解释,填充和丰富它的内涵【sup】[2]【/sup】。

钢琴演奏家、理论家尤金乌德在《思考与演奏-对表演艺术的理论研究》一书中谈到:“对于音乐学理论,今天的表演艺术家不是需要得更少,而是更多”。由此可见,当今的表演艺术家对于音乐学研究的需要是迫切的。原因之一是20世纪演奏观念的改变。20世纪的演奏观念受到同一时期音乐学研究大发展的影响,崇尚二度创作忠于原作,而忠于原作的基础是种种历史的、结构的和风格的音乐学研究成果。这些对于种种音乐学研究成果的认知、理解以及在表演过程中的运用,被称为乐智(music intelligence),它是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新名词,与乐感(music feeling)和乐技(music technique)一起,合称表演艺术家的三大必要能力;原因之二是20世纪教学观念的改变。20世纪讲究表演诠释必须基于对音乐文本的分析,而音乐文本的分析需要基于乐智。这是使得教学由口传心授向乐智的培养转变。教学逐渐从模仿过程变为揭秘的过程,即从谜面(谱面)通过乐智(音乐理论)走向谜底(音乐复原)的过程。

二、音乐论文写作对音乐表演与教学的作用

音乐论文是对音乐某一领域中的某些现象和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表述音乐科研成果的论文,也可把表达音乐研究成果的论文称为音乐科研论文、音乐研究论文等等【sup】[3]【/sup】。作为音乐研究成果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它既是对音乐研究成果的描述与记录,又是人们进行音乐学术交流的工具。

音乐表演专业写作类别,主要为音乐表演研究论文和音乐教研论文。音乐表演论文是指表达声乐或器乐表演研究成果的学术论文。一般来说更重科学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它既是研究对演唱、演奏技能和技巧的全面总结,又是对表演科学的理性认识与深层把握。音乐教研论文是教师对音乐教育领域中的理论与实际问题所进行的探讨和研究,表达音乐教研成果的文章。它是从生动的音乐教学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

笔者从事小提琴专业教学已有九年,结合自己写作专业论文的经历,我深刻感受到论文写作对自己演奏与教学的帮助与作用。

首先,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可以调动自己所学到的各种知识来探讨某些音乐现象和问题。同时,我们还会查阅大量的书籍和文献,了解所写题目的研究现状,掌握最新研究动向,从而对论题有更成熟的思考和更深刻的认识,使自己所掌握的信息体系化、系统化。这样就能在写作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认识力、思考力、分析力和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写作学术论文能培养和增强文字表达能力,有助于提高学术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使我们的教学予演奏示范与科学表述为一体,提高教学效率,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重视理论修养和学术修养。 转贴于

再次,音乐论文是进行音乐学术交流和传播的工具。音乐学术交流、传播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音乐会、研讨会、录音、录像等,然而音乐学术论文是其中最主要的形式。因为它是传递、储存信息的良好载体,是国内、国际间进行学术交流的有力工具。这种交流与传播不仅能提高音乐研究的水平,而且还可以广泛的普及已有的音乐研究成果。

最后,音乐论文写作的过程,能使我们主动建立学术意识,培养科学钻研的态度,并且逐渐形成创新性的思维。

三、音乐表演论文思考与写作的角度

音乐表演论文思考与写作的角度应是多方面的。

首先,可以运用已有的音乐学研究成果,对作曲家开展纵向、横向、原点比较。纵向比较即对不同风格、不同时代、不同国籍的作曲家进行比较研究,旨在寻找出他们间的影响、联系与传承;横向比较即对同时代、同国籍、同流派作曲家进行比较,寻找差异;原点比较即对一个作曲家不同时期、不同题材作品的比较,既寻找联系,也寻究差异,从而使我们在把握作品音乐风格方面有所建树。

其次,对音乐文本进行研究分析,从曲式结构、和声、调式调性、速度力度等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并以手稿为基础,对作品进行不同版本的研究与分析,并将不同演奏家的演奏录音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在演奏方法与风格诠释上阐明自己的观点。

再次,从事音乐表演教学的工作者,必然要求将教学与科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科研予教学创新支持,教学反馈科研以灵感驱动,二者互相推动,相辅相成。因此,对已有的专业论著及同行发表的论文进行搜集、阅读和整理。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主观的思考与探索,不断将教学方法的积累升华为教学理论的形成,才可逐步建立自己的学术思想和学术理论。

综上,音乐论文是储存、传递信息的良好载体,它不仅能广泛传播和普及已有的音乐研究成果,而且便于人们从中汲取知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因此,笔者认为在音乐院校的表演专业中,进行音乐论文写作训练是极为必要的。

音乐不是技术,而是文化。我们只有在音乐研究中不断前进,才能使我们超越自己,进入一个全新的、更高的音乐表演与学术境界,从而让自己的音乐表演更富有感染力和生命力。

注释

[1] 廖乃雄、罗传开.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音乐学”词条.

[2] 张 前.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1.

[3] 傅利民.音乐论文写作基础.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9.1.

参考文献

篇3

现代芭蕾已经不同于古典芭蕾,已经注入了现代舞的理念和内容。如何借鉴现代舞,更好的培养现代芭蕾人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和目的。

人们的审美在随时代而变,人们与精神需求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丰富。古典芭蕾,程式过于严格过于规范,舞剧结构也显得死板,舞蹈动作更显僵化,而现代舞却张扬奔放,更适应新时代。而且,现代舞开放性极强,吸收各种各样的文化,各种各样的舞蹈形式,吸纳芭蕾艺术。于是,以现代芭蕾的名义起死回生的芭蕾舞终于打破僵化、打破机械、打破呆滞,注入了现代舞中的创新意识。同时,新一代现代芭蕾的舞蹈人才也在接受着现代舞的理念,训练方式等等。本文探讨现代舞在芭蕾舞表演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希望能获得更多的方式和方法,以便让现代芭蕾人才层出不穷,让现代芭蕾更青春更活力地绽放在舞台之上。

1.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现代舞对芭蕾舞的影响已经引起世界芭蕾舞界广泛的关注。但是现代舞在芭蕾舞表演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国内外的研究只限于感性的认同,还没有被切实地理性研究过。现代芭蕾舞演员的审美观念是芭蕾人才受现代舞影响的最直接表现。

经由早期芭蕾,浪漫芭蕾,古典芭蕾的历程,芭蕾已经发展成为现代芭蕾和当代芭蕾。西方芭蕾舞是欧洲的一种古典舞蹈形式,19世纪发展到最顶峰。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余艳丽老师在《论芭蕾舞与现代舞的整体关联性》中论述了现代舞对芭蕾的影响。提出随着人们对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舞蹈认识的不断加深,芭蕾同现代舞在各自发展的基础上,飞速趋向接近、借鉴和互相融合。芭蕾舞强调程式化的手势描述和规范的动作,注重姿势和形体的结合;现代舞强调体验和感悟的抽象性表达,注重力度与情感的结合。两者互相借鉴、互为融合,增强了各自的表现力,开创了芭蕾和现代舞双赢的新局面。 但是没有将人才培养仔细研究。[9]

1.3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将确定以下研究内容,并初步拟定相应研究方法:

(1)芭蕾舞与现代舞的相同和不同,本部分拟用文献研究法,和视频反复观看研究法。

(2)进行《火鸟》案例研究,看芭蕾舞需要和现代舞异议中求同,,本部分拟用文献研究法,视频观看法。

(3)现代舞在芭蕾舞表演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本部分拟用文献研究法,和视频反复观看研究法,观察法,自身实验法,经验总结法。

1.3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1.4论文的创新点

1.5论文的研究框架

第二章 芭蕾舞与现代舞异种求同

2.1芭蕾与现代舞的不同

2.1.1表演技术不同

2.1.2表演动律不同

2.1.3表演效果不同

2.1.4审美情趣不同

2.1.5舞蹈理念不同

2.2 芭蕾舞需要和现代舞异议中求同

2.1.1 现代舞的包容

2.2.2 具有现代舞因素的芭蕾舞很成功

3、从《火鸟》看现代舞对芭蕾人才的影响

3.1 火鸟的音乐成就了一大批现代芭蕾音乐人才

3.2 火鸟的创作成就了借鉴现代舞理念的芭蕾编导人才

3.3 火鸟的创作成就了借鉴现代舞技术的芭蕾舞蹈技术人才

4、现代舞在芭蕾舞表演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4.1基础训练中现代舞能培养创造性的现代芭蕾舞人才

4.1.1 扶把训练上,芭蕾人才借鉴现代舞

4.1.2 动作节奏上,芭蕾舞借鉴现代舞

4.1.3 训练体系上芭蕾舞人才借鉴现代舞

4.1.4重心把握,芭蕾舞人才借鉴现代舞

4.1.5肌肉力量,芭蕾舞人才借鉴现代舞

4.2借鉴现代舞的呼吸手法,培养现代芭蕾舞人才

4.2.1 芭蕾的传统呼吸方法

4.2.2 现代舞的呼吸方法

4.2.3芭蕾舞人才的培养需要借鉴现代舞的呼吸方法

4.3 借鉴现代舞表达内心的感受的理念,培养编排设计特色等方面有所改变现代芭蕾舞编导人才

4.3.1借助多元化的现代舞音乐,培养现代芭蕾舞人才

4.3.2吸收现代舞造型培养芭蕾人才

4.3.3 吸收现代舞创造力培养芭蕾人才

5、结语

芭蕾要运用美的舞蹈形式,反映美的生活,需要和观众产生共鸣。本文研究了芭蕾舞人才如何借助现代舞的舞蹈感知,进行芭蕾舞的想象创造,成就了现代芭蕾。现代芭蕾在训练体系等多方面借鉴学习现代舞,并不断从现代舞中汲取营养。现代芭蕾在人才的培养上也从现代舞借鉴补充元素,更多的现代芭蕾人才也借鉴了现代舞的精神,,借鉴了现代舞的训练技巧和体系,通过现代舞来完善自己。

篇4

一、研究意义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新的音乐教学应是师生共同体验、创造、表现和享受美的过程。”而将校园音乐剧融入地方优秀民间故事,因地制宜地结合新教材进行创作、改编,并把演出、评价的全过程引入音乐课堂教学,是学校音乐课堂教学改革具有创新意义的实践研究。因此,探索利用儿童音乐剧推广传承地方优秀民间故事的方法,结合我校特点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小学儿童音乐剧是海纳百川、不拘一格的音乐综合实践形式。题材从古至今、由真到幻。在教学上遵从“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的理念来开展。引导学生搜集地方优秀民间故事,通过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创编、排练、展示音乐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实践中发展学生的表演才能和创造才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二、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1、调查了解我校学生对音乐剧和地方优秀民间故事了解的现状。

2、探索利用儿童音乐剧推广传承地方优秀民间故事的方法。

(二)研究内容

1、我校学生对儿童音乐剧和地方优秀民间故事了解现状的调查研究。

(1)针对学生对音乐剧了解与喜爱程度进行课堂观察 。

(2)采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调查、收集数据 。

(3)分析小学低高段学生对音乐剧和地方优秀民间故事了解和喜爱程度所造成的的问题和原因。

2、利用儿童音乐剧推广传承地方优秀民间故事策略的研究。

(1)教师转变观念,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表演能力的培养。

(2)关注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保护和激发学生创编和表演音乐剧的欲望。

(3)针对小学不同学段,有侧重的培养学生创编和表演音乐剧的能力。

(4)针对音乐不同课型,有方法的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剧的创编和表演。

(5)训练方法辅助,提升学生创编和表演音乐剧的能力。

三、研究思路

首先,以本校各年级音乐教学实践为研究对象,以行动研究为主,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和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将课堂教学与研究工作相结合。在“预设计划实施计划回顾反思调整计划再实施再反思进一步调整……”的过程中,逐步探究出利用儿童音乐剧推广传承地方优秀民间故事的有效策略;最后,把课题研究成果在校内甚至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以实现成果共享,使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有关小学音乐剧培养方面的论文、著作等,进一步寻找本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以及可资借鉴的优秀经验。通过文献研究启迪我们的思想,开阔研究思路。

2、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问卷、课堂观察、访谈等形式,了解小学阶段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音乐剧了解成都,以及他们喜欢音乐剧的情况,分析原因,对症下药。

3、行动研究法:在案例设计中侧重体现学生参与度,以课堂为主阵地,实践研究,观察其有效性和高效性,做好反思和记录。

4、经验总结法:通过课堂的实践,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反思,总结,探求适合我校学生的音乐剧教授方法,真正将地方文化融入到音乐课堂中。

五、研究步骤

研究时间:2018年1月——2020年1月

准备阶段(2018.1——2018.6)

这一阶段完成课题研究主题酝酿,资料积累,文献研究。通过召开课例组成员会议,确定主题,选择课题,制订研究方案,学习相关理论,挖掘优秀民间故事,为研究的开展做好充分准备。

实施研究阶段(2018.6——2019.6)

1、专家论证后,修改课题研究方案,根据研究目标和内容确定各年级具体研究内容。

2、根据课题方案进行课题组成员分工,确定各年级研究人员,撰写研究方案并开展研究。

3、根据研究需要,定期请顾问来课题组指导,保证课题研究的正确方向。

4、每学期开展一次规模较大的课堂教学研讨会,一方面请课题组教师上课,其他教师或专家听课、评课,进行互动指导。另一方面,开展教学案例、论文、反思随笔的交流与评比。

5、建立课题组月交流制度,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及时有效的交流。探讨研究过程中的困惑,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分享研究过程中取得的点滴经验、成果。群策群力,不断优化数学语言能力培养教学结构。

6、定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自查,及时整理、积累课题研究材料,作好档案工作。

总结阶段(2019.6——2020.1)

1、在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对各种材料进行整理分析,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入手,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2、课题组教师积极撰写论文、案例、随笔,编撰课题研究成果集。

3、组织音乐剧校社团的同学们排练和演出,录制优秀儿童音乐剧光盘。

篇5

一、声乐艺术指导教学本质

声乐艺术指导(Vocal Coach)主要是指为声乐演唱者进行钢琴伴奏并进行音乐指导的表演方式。这种表演方式与所谓的“钢琴伴奏(Piano Accompaniment)”有相似和不同之处。其相似之处表现在,两者的演奏乐器均为钢琴,并且都以和声乐演唱者合奏的形式进行表演。而这种表演艺术则必须建立在钢琴弹奏与声乐演唱互相配合的基础上,因此表演者要在表演前进行大量的排练、磨合。而声乐艺术指导则与所谓的钢琴伴奏有这本质的区别。“钢琴伴奏是一个操作层面的术语,它暗示出器乐独奏与钢琴伴奏间的某种关系,这种关系既要求二者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又要求钢琴伴奏者不可‘锋芒太露’,‘喧宾夺主’”。(李智芳.关于国内音乐学院声乐钢琴艺术指导专业的分析与比较[D].中国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简而言之,钢琴伴奏是一个陪衬性角色的存在,它并不是声乐作品的一部分,而是为了提高声乐表演效果的手段。而声乐艺术指导则是声乐作品的一部分,它和声乐表演是一个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并且钢琴伴奏的艺术表现取决于声乐表演者的需要,而声乐艺术指导更要体现“艺术指导”的效果,它是整个声乐作品的指挥者与策划者。因此,声乐艺术指导和钢琴伴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声乐艺术指导既是声乐表演的一部分,那么艺术指导就不能仅仅以伴奏的水准来要求,应当打到更高层次的艺术境界。在声乐艺术指导研究生教学方向上,也应当有统一的专业教学标准。“众所周知,专业名称的统一,不仅代表着一个专业的概念、一个专业的性质,还说明了学术界对其专业内容已经达成了共识,对未来学科的健康快速发展也就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专业名称之所以要强调科学准确,甚至要求要与世界接轨,就是因为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的网络化,教育也必然走上国际化。为了同世界各国进行教育合作与交流,就必须规范专业名称,统一专业标准。”(李智芳.关于国内音乐学院声乐钢琴艺术指导专业的调查与设想[J].乐器,2010,(11).)而要完成与国际接轨,我们就应当借鉴国外声乐艺术指导课程的设置方式,寻找国外声乐艺术指导课程的教学规律。

二、国外声乐艺术指导教学特点

国外声乐研究生艺术指导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立的教学体系,这不仅体现在国外声乐艺术指导的课程设置方面,还体现在声乐艺术指导的专业教学方面。

国外音乐学院普遍将声乐艺术指导与钢琴表演视为同等重要的两个专业。“在钢琴系中,钢琴艺术指导不仅是钢琴表演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一个独立的专业。即使是主修钢琴表演专业的学生,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必须进行钢琴艺术指导的学习,一直到五年级毕业。如果要进研究生院继续深造,钢琴艺术指导也是入学考试重要的内容之一和将来必修的课程。由此看来,钢琴艺术指导与钢琴表演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沈红.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钢琴艺术指导课[J].音乐研究,2001,(3).)在国外,声乐艺术指导和钢琴表演既然视为同一地位,那么艺术指导就不再背负“伴奏”或者“衬托”的身份,而是成为表演声乐作品的一部分。并且声乐艺术指导更是应当为声乐演唱者担当“艺术教练”,规划作品处理和完成方式,对整个表演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

在教学中,国外的音乐学院也颇为重视声乐艺术指导与声乐演唱者配合层面上的教学。“当开始学习一首新曲目时,钢琴艺术指导的教师在课上不但要教你如何弹奏,如何处理音乐,还要充当演员的角色,当你把伴奏弹奏得已游刃有余时,也就是大约一、二节课后,声乐老师或器乐老师开始进入课堂,与钢琴艺术指导教师一起帮助你处理歌曲(乐曲),这时在课上,实际是负责表演的教师在带动着你的弹奏,以此更好地培养你与演员的合作能力及其为此所必需的技巧。”(沈红.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钢琴艺术指导课[J].音乐研究,2001,(3).)声乐艺术指导不仅要指导声乐演唱者的艺术表现,更要参与其中,与演唱者形成某种形式上的默契,这样在实际表演当中才能使钢琴与声乐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会在任何一方有所偏袒。

国外的声乐艺术指导教学特点极其鲜明,即教导声乐艺术指导的学生如何以指挥者的形象指导声乐演唱者,在表演时如何再从指挥者的形象变为参与者,配合声乐演唱者完成声乐艺术作品。

三、国内声乐研究生艺术指导教学现状

在国内,声乐艺术指导研究生专业方向于近些年在部分音乐艺术院校相继开设。他们对于此专业的名称理解也各不相同。如下仅列举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和武汉音乐学院的声乐艺术指导研究生专业方向设置情况。

中央音乐学院将此专业称为声乐伴奏艺术,系别归为钢琴系,学制为三年,研究方向为美声方向。教学方式方面,教授和副教授总共三人,授课方式为单独小课。教学内容方面,必修课有钢琴演奏课、钢琴伴奏课、钢琴发展史、钢琴艺术史、声乐发展史、论文写作指导课;辅修课有意大利语、德语、法语、总谱读法、重唱、歌剧排练、传统唱法沿袭等。

中国音乐学院将此专业称为声乐钢琴伴奏,系别归为钢琴系,学制为三年,研究方向为美声、民族两个方向。教学方式方面,教授和副教授总共两人(美声方向、民族方向各一人),授课方式为分配合作。教学内容方面,必修课有钢琴演奏课、钢琴伴奏课、声乐、总谱读法、即兴伴奏、歌剧排练、意大利语、德语、法语、论文写作指导课;辅修课有钢琴教学法、钢琴文献、歌剧赏析、西方声乐史、音乐剧赏析、键盘艺术史等。

沈阳音乐学院将此专业称为钢琴伴奏艺术,系别归为钢琴系,学制为两年半(两年的课程学习及半年论文答辩),研究方向为美声、民族两个方向。教学方式方面,教授和副教授总共五人,授课方式为自主合作。教学内容方面,必修课有钢琴演奏课、钢琴伴奏课、论文写作指导课;辅修课有法语基础及声乐作品导读、声乐发展史、欧洲歌剧发展概论、爵士音乐史、20世纪中国歌剧创作史论研究、歌剧排练、合唱、歌唱重唱、表演课、计算机制谱等。

武汉音乐学院将此专业称为声乐艺术指导,系别归为钢琴系,学制为三年,研究方向为美声民族综合方向。教学方式方面,教授和副教授总共两人,授课方式为选拔合作。教学内容方面,必修课有钢琴演奏课、钢琴伴奏课、视唱练耳(高级)室内乐(三重奏/双钢琴)、总谱读法、论文写作指导课;辅修课有钢琴文献、声乐文献、歌剧排练、声乐表演、合唱、即兴伴奏、意大利语、德语、法语等。(李智芳.关于国内音乐学院声乐钢琴艺术指导专业的分析与比较[D].中国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

通过上述内容不难发现,国内各音乐艺术院校对于声乐艺术指导专业有很多相同和不同的见解。相同方面体现在,各院校将声乐艺术指导专业归在钢琴系,在必修课程方面也主要以钢琴演奏水平和伴奏水平为主要出发点。不同方面体现在,各院校对于专业名称有不同的看法、对于专业研究方向有不同的设置、师资力量的大小决定着对此专业的重视程度等。

四、国内声乐研究生艺术指导教学改革方向

从国内声乐研究生艺术指导教学现状分析,国内声乐研究生艺术指导教学是需要进行改革的。只有国内各音乐艺术院校对于声乐指导专业达成共识,此专业才有可能立足于长久发展。

首先在专业名称方面,各院校有不同的看法。声乐伴奏艺术、声乐钢琴伴奏、钢琴伴奏艺术等诸如此类的专业名称,将伴奏提升到了一个较高的地位。应当明白的是,声乐艺术指导和钢琴伴奏属于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因此,在专业名称上应当进行适当地统一。从英文翻译角度来看,“Vocal Coach”一词的最好翻译应当是声乐艺术指导,因为该名称体现了声乐艺术指导的最本质属性和专业侧重点。

其次在专业所属系别方面,国内甚至国外音乐艺术院校均认为应当将声乐艺术指导专业归属于钢琴系,因为该专业更侧重于钢琴演奏水平和钢琴伴奏水平。但也有人认为,声乐艺术指导与声乐也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那么,声乐艺术指导中的声乐修养也应当被重视。该专业也应当与声乐专业创造更多交流合作的机会,避免故步自封,使声乐艺术指导专业添上更多声乐人文色彩。

再者在专业教学课程方面,钢琴演奏和钢琴伴奏课程被国内各院校赋予声乐艺术指导专业以较高的课程地位。而这也会造成声乐艺术指导能力一边倒的现象:声乐艺术指导的钢琴技能高超,但声乐素养略低。声乐艺术指导与声乐密不可分的关系,决定声乐艺术指导专业应当重视声乐素质的培养,加强与声乐演唱者合作的意识。

篇6

课题名称:

舞蹈艺术欣赏

—— 一门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课程

学生姓名:

系 别:

音 乐 系

专 业:

音 乐 学

指导教师: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了诸多发展趋势,包括:经济全球化、以信息技术为导向的新技术革命、全球经济的市场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人类生存方式、文化价值观念 、文学活动以及艺术文化等也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 。

我之所以会选择《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作为我关注的问题,是因为我觉得,在这个变化多彩的社会中,我们这些正处于毕业阶段的高师音乐系学生应多学习专业以外的多面知识,以不变应这万变的复杂社会。

虽然《舞蹈艺术欣赏》这门课程并不成为我们系的一门必修课程,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并不亚于专业课程。“舞蹈艺术欣赏”与其他艺术的关系是如此的紧密,对舞蹈中各种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对音乐系不同专业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从我自身的体会来说,舞蹈艺术欣赏对学习舞蹈专业很有帮助,对舞蹈艺术作品的反复领悟、探究、剖析形式美以及构成美的技法,不仅直接培养了舞蹈艺术欣赏能力,为自己的表演和创作寻找到坐标,而且对舞蹈专业工作者来说,也是一种受教育的过程,是开阔眼界,学习并借鉴他人舞蹈艺术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变化万千的舞蹈世界中不仅要通过自身的实践,还要多看、多听、多鉴赏,因此,《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必要性是不容忽视的,更要成为我们音乐系的一门核心课程。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本内容:

一、开头

⒈由学习者在《舞蹈艺术欣赏》这门课程中的课堂表现引发我对学习者的调查;

⒉学习者的态度是由于《舞蹈艺术欣赏》课程本身的几大特殊性所导致,分别是:

① 学习者——本系各个专业学生;

② 课程时间的安排——大四的第一个学期;

③ 课程的性质——非必修(选修)的专业课程;

二、⒈ 舞蹈艺术欣赏的概念;

⒉ 分析舞蹈艺术欣赏与其他艺术的关系;

⒊ 特别提出《舞蹈艺术欣赏》课程对舞蹈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⒋ 从感知方面来谈欣赏舞蹈的三个层面 :

①形象感觉 ②体验想像 ③探究领悟

⒌舞蹈艺术欣赏的审美价值;

三、结尾

呼吁全系学生要用更为认真的态度来对待《舞蹈艺术欣赏》这门课程。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 为什么《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不能得到重视?

2. 什么是舞蹈欣赏?

3. 舞蹈艺术欣赏与其他艺术有没有关系?

4. 舞蹈艺术欣赏课程对专业学习者有没有作用?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1、网上、图书馆搜集相关资料;

2、请教指导老师黄平副教授,确定选题方向;

3、与同学共同讨论本课题,互相交流意见;

4、写好开题报告;

5、根据已选题目进一步搜集资料,并拟好论文提纲;

6、论文写作;

7、论文修改并定稿。

进度安排:

1、9月10日——10月30日 依据论文参考选题,作好论文先期搜集工作;

2、11月1日——11月20日 选题,写开题报告;

3、11月24日——05年3月6日 开题报告定稿,接受毕业论文任务书;

4、3月6日——3月20日 论文写作阶段完成初稿并接受论文中期检查;

5、3月20日——5月10日 修改论文阶段;

6、5月10日——5月15日 论文答辩。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田静主编 《中国舞蹈名作赏析》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490-1999

[2] 汪流 《艺术特征论》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6

[3] 科林伍德 《艺术原理》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

[4] 选自《全国舞蹈教育研讨会文集》中黄小明著《试论高校素质教育中〈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特殊性 》

[5] 宗白华 《美学散步》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6] 贾作光《贾作光舞蹈艺术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版

[7] 于平著 《中外舞蹈思想教程》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4

[8] 王宏建主编 《艺术概论》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2

五、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六、教研室意见:

签名:

注:此表由学生本人填写,一式三份,一份留系里存档,指导教师和学生本人各保存一份。

篇7

关键词:新疆,维吾尔,达瓦孜

 

1 “达瓦孜”的历史溯源

“达瓦孜” 是维吾尔族一种古老的传统杂技表演艺术。“达瓦孜”一词,是借用波斯语“达尔巴里”,意思是高空走大绳表演,古时称为“走索”、“高原祭”、“踏软索”等。“达瓦孜”几经兴衰,以它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风格特色,精湛的技艺和惊险的表演流传至今。“达瓦孜”是维吾尔语,“达”是悬空的意思,“瓦孜”是嗜好做某件事的人。达瓦孜这个名字既指“高空走绳”这门艺术,又指阿迪力等从事这门艺术的人。据史料记载,“达瓦孜”源于两千多年前的西域,汉代传入中原,曾在南疆维吾尔族聚居地盛行。是一种古突厥族(古维吾尔民族)的民间竞技,突厥语为“jipladi”又称“耍达瓦孜”。这项运动距今约有2000多年的历史。论文参考网。达瓦孜早先流行于和田、莎车、英吉沙和喀什一带,后传至库车、吐鲁番、哈密、伊犁和乌鲁木齐等地。

高空走大绳这项活动在中国由来已久。中国的史籍上和各朝各代的出土文物都有大量走绳的记载和佐证。汉墓中出土的画像砖、唐人的记述、宋人的笔记、明清的文献上都可以看到“走索”、“高绠”、“蹬绳”、“踏索”、“踩软绳”等。最早记载这一技艺的大约是东汉时期的著名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公元78-139年),在《西京赋》中,有“临回望之广场,呈角抵之妙戏……。跳丸剑之挥霍,走索上而相逢”之语,描述了两位艺人索上相逢的情景。赋中回述的是西汉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春,汉武帝为夸耀国家的富足,国力的强盛,在洛阳(古称长安或西京)设宴款待四夷宾客召集各族民间艺人表演时的情景,可见公元前108年便已有走绳之技了。又如明代《三才图绘》一书有“汉有高糹恆技,盖今之戏绳”的记载,说“高糹恆”等类杂技“大率其术皆西域来耳”;《词典》中还记载:“有人走软绳了,即人在绳子上嬉戏了”等,后来有一些文人还为其填词赋诗。再如清福庆在《异域竹枝词》中写道:“高架双竿与屋平,铜绳盈丈两头横。论文参考网。持君莫漠留飞燕,看取凌风蹑影轻。”可见突厥民族的这项活动具有相当悠久的历史。这项运动最早确凿出现在历史文献中,是成书于1072年至1074年的三卷本巨著《突厥语大词典》。

达瓦孜这项民间杂技运动不同于普通的走大绳,它有颇具传奇色彩的历史。据新疆维吾尔族老人讲是来自一个传说。古时候,维吾尔人民居住的一个地方,出现一个妖魔,它在空中来去,呼风唤雨,残害百姓,黎民叫苦不迭。这时,有一位英武少年,见义勇为,在平地竖起一根30米高的木杆,用一根长约60米的绳索从木杆顶端连结地面,然后踩升而上,与妖魔搏斗,终于将其杀死,为百姓除了大害。从此,高空走绳就流传并发展起来,成为维吾尔民族的凭吊英雄和健身娱乐的形式。

建国以后“达瓦孜”作为一种民间杂技运动形式逐渐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并在1953年,把“达瓦孜”定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表演项目。到目前为止“达瓦孜”已成为民动会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91年在南宁举行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上,“达瓦孜”节目荣获国家首次设立的表演奖。此外,为了使“达瓦孜”艺术发扬光大,自治区人民政府于1990年,将长期流传在民间的维吾尔族“达瓦孜”艺术人员改编成为新疆杂技团的一个演出队,在全国巡回演出。在带给人艺术享受的同时,也使这门精湛技艺得到了传承。

2 “达瓦孜”的运动形式及艺术特色

最传统的达瓦孜表演实际上是一种民间的流动杂技表演。它的运动形式是在一块长100米左右、宽60米的室外平地上立着两根高达二三十米的主杆,在主杆中间拉上绳子,达瓦孜表演者在毫无保险的情况下,从绳子上面走过。解放后,这种民间杂技表演逐步正规化,主杆的高度一般固定在21米上下,主绳一般长80米左右。

达瓦孜表演多在露天进行,古时达瓦孜表演常分为两类:一类绳上艺人的表演不举平衡杆,绳上的技巧也不复杂,而且大部分是女性表演。另一类则艺人举平衡杆,从绳子在地面上的末段上绳,绳上技巧变化多端。传统的达瓦孜艺人是赤脚表演,靠脚上常年走出来的茧子和绳子接触的感觉掌握平衡。在绳上,达瓦孜艺人不仅可以表演前进、后退、蹦绳等简单的技巧,还可以表演蒙眼走、盘腿坐绳、骑绳等高级技巧,或在维吾尔族民间乐曲的伴奏下,踏着节拍轻快的跳舞歌唱。

今天的达瓦孜表演通过地面动作、高空走绳和空中吊杠的组合,来展现此运动的全过程。在艺术表现形式和技巧动作的创编上日趋成熟。如在技巧上,除了表演俯仰身躯,前进后退,舞蹈翻腾之外,又创造了一些更难的动作,如借绳的反弹连续向上跳起;在大索上急速跳绳;两人在绳上对剑格斗等。

3 “达瓦孜”的社会特性

3.1 地域性

高空走绳“达瓦孜”其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与该民族的生存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新疆维吾尔民族地处中国西北部,夏季气候高温干旱,冬季干燥寒冷,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在早期历史中,维吾尔民族多以游牧为生,闲暇之余便在平地牵绳以走索娱乐,并通过这一体育活动来锻炼人们的意志和胆识。这一活动在益智娱情和强身健体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这种竞技和游戏形式不仅极大地锻炼和提高了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同时也缓解了人们紧张的心情,以促进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

3.2 民族性

“达瓦孜”作为维吾尔民族的民间竞技与游戏形式,自产生以来,始终与本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信仰相联系,世代相传,具有明显的民族特性。每逢传统节日如:肉孜节、古尔邦节、初雪节以及婚俗、祭典等都会有达瓦孜的表演。论文参考网。作为一项传统体育运动项目,达瓦孜除着重于健身外,还表现为力量,耐力,灵敏,平衡以及技巧的角逐,在当时环境下,要生存下去既要担负起繁重的牧业生产和参与内外战争,又要有强健的体魄,高超的武艺,坚强的毅力和熟练的技能,此项运动正是对体力、耐力、应变能力的考验,其中也包含着对技巧和智力运用的要求。达瓦孜运动是维吾尔民族顽强好斗、坚韧勇悍、勤劳智慧的具体体现,两千多年来一直被人们喜爱,与具有显著民族特色是分不开的,维吾尔民族通过这种运动形式来显示本民族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奋发向上的民族性格。同时也是维吾尔人民对自己宗教信仰、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的一种表达形式。

3.3 传统性

作为一种民间流传下来的体育项目,达瓦孜的传承过程与本民族的文化思想、生活方式有着紧密的联系。人们运用高空走索来表达自己对英雄的崇拜,把自己放到高处跟蓝天更接近来充分表达自己登高的一种圣灵。同时又能表达运动参与者征服自己、征服天地的一种心理意愿,并将传统的民族思想和文化注入到此项运动中,达瓦孜的延续体现了民族的传统性特征。达瓦孜是一种运动,更是一种文化。它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始终根植于社会的文化土壤之中。无论是简单的行走还是高难度的跳跃翻腾,都无不带有西部民族的传统文化气息,粗犷、豪放、惊险、扣人心弦。许多典故、神话、传说都是它的素材,可谓理深意丰,它反映了人们对除暴安良、驱邪镇灾、吉祥瑞意的敬意和渴望。

4 “达瓦孜”的价值及前景发展

达瓦孜表演是新疆维吾尔族勇敢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历史上,维吾尔族“达瓦孜”曾在阿富汗、印度、埃及、莫斯科等地作过表演,为我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的文化交流起过重要作用。随着各民族文化活动的互相交流,达瓦孜不断揉进一些新的内容,汉族杂技中的顶碗、骑单车、咬花等等,被从地面搬到了大绳上,使此运动锦上添花。

在运动学上,达瓦孜遵循了人体运动的一般规律,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运动形式,丰富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达瓦孜运动,以人体肌肉活动特有的运动形式产生负荷,刺激体内各系统机能的增强,满足肌肉负荷后的需要,维持机体在新的情况下的平衡。同时对人体前庭功能极限提出挑战,具有明显的运动生理学价值。达瓦孜运动是一项全身性娱乐运动,对参加者的心理有极高的要求,有明显的心理学研究价值。同时它的高空表演犹如高空巧燕,给观赏者以美的享受,并且动作细腻完美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但是,目前达瓦孜技艺的传承出现困难,高难度、高危险的表演要求从艺者具备极强的身体平衡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再加之当今社会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参与这项运动者的热情已大大降低,即使有兴趣学习者也往往在难度上难以达到既定要求,由此造成达瓦孜传人难觅的状况。此外随着现代多种文化、文艺娱乐活动的冲击,达瓦孜这一古老杂技艺术已日益陷入濒危局面。所以,有关部门应将此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保护工作,使这项民族体育运动与艺术得以流传下来,继续发射璀璨独特的光芒。

参考文献

[1] 杨斌,白晋湘,唐吉平.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本体功能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2(8).

[2] 童丽平.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价值论[J].体育文史,2001(4)17-18.

[3] 王锐新,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与中国体育的选择[J].体育文史,2001(4)13-15.

[4] 丁明山.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社会特性和功能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7.

[5] 李晓华.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性及成因[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7).

[6]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著. 何锐,校仲彝,刘静嘉译。突厥语大词典[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1] 刘金生 ,男,(1978年-)新疆石河子大学体育学院, 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篇8

日本广岛轮椅舞蹈团成立于1997年4月30日,属于社会福祉事业团体,团长是仲井女士,现有成员30名,其中残疾人15名。轮椅舞蹈团成立的宗旨是,通过轮椅舞蹈演出,创造一个爱心舒适的社会环境。轮椅舞蹈表演时,肢残人舞蹈演员坐在专门的轮椅上,随着不同的音乐,由健全人舞蹈演员带动残疾人舞蹈演员和轮椅进行表演,时而旋转,时而分离,演绎了残健结合、追求完美和独特舞蹈艺术,使舞者和观众同时得到美的享受。

轮椅舞蹈团自成立以来,每年演出十几场,除参加每年一度的广岛市残疾人福利中心“文化节”和自办的“舞蹈节”外,还多次参加社会演出,包括广岛“花节”、“国民文化节”、“社会福利协议会节”、“全国文艺大会”开幕、夏季“浴衣节”、“辫民文化节”、福山“玫瑰节”、社会福利“友谊节”、“护理日”,以及“在宅支援全国大会”演出等等。舞蹈团于2004年和2005年,两度被选为广岛和平文化中心国际交流补助金团体,赴美国萨克拉门托和旧金山两市进行友好访问和演出。

轮椅舞蹈团特别注重轮椅舞蹈艺术的研究,在广岛医师会和体育医学会发表多篇研究论文,其中,《论轮椅舞蹈对康复训练的效果》论文引起人们关注。

舞蹈团还举办了5次面向市民的轮椅舞蹈免费讲习会,宣传和普及轮椅舞蹈知识、意义和康复作用,让市民了解残疾人的舞蹈艺术,从而增进了残疾人与普通市民的联系。

轮椅舞蹈团非常重视拓展生存空间,重视不断扩大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他们与多个国家文艺团体和残疾人组织进行了文化交流,2005年8月,舞蹈团被选为广岛市的补助金团体,作为广岛的友好使者,到我国的大连市进行访问演出,并向大连市市长赠送了广岛市市长的亲笔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轮椅舞蹈团的主要健全人演员大都是50岁以上的妇女,团长仲井女士已64岁了,她也穿上艳丽的长裙翩翩起舞。当她带动残疾人舞者的轮椅旋转时,我们都忘记了她的年纪。

仅就舞蹈水平而言,轮椅舞蹈团演员的表演很难与专业的舞蹈团体相提并论,但是,为什么轮椅舞蹈团在日本社会和国际交流中如此活跃和受到欢迎呢?团长仲井女士给了我这样的回答:“作为残疾人参加的社会活动之一,经常在轮椅转动中用心灵去创造新的舞蹈动作,容纳各种各样的舞蹈形式,努力使跳舞的人和观众在一起得到美的享受,在针对不同残疾状态创造和表演与其相适应的舞蹈时,为创造爱心舒适社会的目标而努力。”

篇9

关键词:《金瓶梅词话》;仪式性戏剧;观赏性戏剧

中图分类号:J8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7)03-0032-04

《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五回“吴道官迎殡颁真容宋御史结豪请六黄”,在李瓶儿亡后过四七时,请了宝庆寺赵喇嘛等十六僧众念经超度之后,有一段这样的描述:

十一日白日,先是歌郎并锣鼓地吊来灵前参灵,吊《五鬼闹判》、《张天师着鬼迷》、《钟馗戏小鬼》、《老子过函关》、《六贼闹弥勒》、《雪里梅》、《庄周梦胡蝶》、《天王降地水火风》、《洞宾飞剑斩黄龙》、《赵太祖千里送荆娘》,各样百戏吊罢,堂客都在帘内观看。参罢灵去了,内眷亲戚都来辞灵烧纸,大哭一场。……①(注: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890-891页。)

这十个剧目究竟是什么性质的节目,何以能在一日、半日之内搬演这么多剧目?对于这个问题,中外学者尚没有给予足够的注意,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一、中外学者的论点

美国学者韩南的博士论文《〈金瓶梅〉的写作和素材来源研究》在英语界是最早关注和深入研究《金瓶梅》中戏曲资料及其应用和功能的杰作。②(注:Patrick D. Hanan. “A Landmark of the Chinese Novel", in The Far East: China and Japan, ed. By Douglas Grant and Maclure Millar, University of Toronto Quarterly, 1961(3):325-335; "The Text of the Chin P'ing-Mei", in Asia Major N.S., 1962(9):1-57; "The Sources of the Chin P'ing-Mei", in Asia Major N.S. 1963(10):23-67.)在这部论著中,韩南教授详尽地列举了《金瓶梅》所引用的小说、话本、情趣、戏曲等资料。但韩南却未提及小说中第六十五回中的这十个节目,显然是忽略了。对《金瓶梅》进行艺术分析的学者以柯丽兹(K.N. Carlitz)成果为丰。她在芝加哥大学撰写了博士论文《戏剧在〈金瓶梅〉中的作用:从小说与戏剧的关系看一部中国16世纪小说》,加以修改后以《〈金瓶梅〉的修辞》(1986)为题出版。①(注:Katherine N. Carlitz. The Role of Drama in the “Chin P’ing-Mei”: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ction andDrama as a Guide to the Vi ewpoint of a Sixteenth-century Chinese Novel. Ph.D. diss.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8.)柯丽兹在其博士论文中曾说,《金瓶梅》第65回李瓶儿丧礼上搬演的十个节目不列入讨论范围,因为这十个节目无剧本故事流传下来。由此可见,柯丽兹是将这十个节目作为百戏看待的,并以故事剧本无存、内容不详为由,未列入其博士论文详细探讨的范畴之中。可能她认为这些节目并不是戏曲,也根本不可能有正式的剧本。也可能是她认为既然这十个节目内容不详,剧本无存,难以用来作为证据为她的博士论文主题服务,所以弃之不论。韩南的论文对此十个节目也回避了。其实,有无剧本流传,本身并不能作为定性的关键。众所周知,不使用剧本在中国早期戏剧和各类歌舞小戏中是十分普遍的现象,中国影戏、傀儡戏和祭祀仪式戏剧也是如此,冀西皮影、陕西弦梆腔皮影和浙江皮影均不使用剧本,台湾影戏早期也无剧本,直到十六世纪南戏传入潮州,才因改编南戏为影戏而使用剧本。中国影戏十四世纪之前无剧本的特征,也是陕西、浙江与河北影戏的传统,并保持到现在。②(注:Chang Lily. The Lost Roots of Chinese Shadow Theatre: A Comparison with the Actors’Theatre of China.1982. ph.D. dis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P1-307.)另一方面,对戏剧文本(text)的把握,也应由过去传统的文人文本(literary text),向演出文本(performing text)、演出语境(context)范畴扩展,因为后者才是戏剧的本质,这种转向和扩展本身正是戏剧研究的本质回归。③(注:[韩]吴秀卿《从“文本”问题看中国戏剧研究的本质回归――兼谈韩国的中国戏剧研究》,戏剧艺术,2003年1期。)由此可见,柯丽兹的根据并不可靠。查看国内的《金瓶梅》研究,除了蔡敦勇先生曾有论及外,其他学者对此均没有怎么关注。蔡先生认为这十个剧目并不是戏曲,而是乐舞杂伎。[1](P74-89)笔者对此难以苟同,认为欲判断这十个剧目的性质,不能从寻常的观赏性戏剧角度来考虑,而应从仪式戏剧的角度来考察。

二、中外学者论仪式戏剧的范畴、形式与功能

在中国民间戏剧活动中,有很多具备宗教功能的仪式性表演形式,它们“有别于成熟戏曲之南戏及明代四大声腔的剧目,也不同于清代以来的地方戏剧本,是一个似仪似戏、亦戏亦仪、仪中裹戏、戏中插仪、以戏代仪的戏剧与仪式的交叉形式。”[2](P313)这些戏剧形式,在全国各地有很多种不同的称呼,如法事戏、神功戏、师公戏、端公戏、打城戏、赛戏、铙鼓杂戏、北斗戏、目连戏等,除此以外,在很多戏曲剧种中也有一些仪式性表演,如粤剧正戏之外的开台、扫台、破台神功戏。对于仪式戏剧,各地有不同的称谓围绕这些名称概念,如法事戏、宗教戏剧、祭祀戏剧、仪式戏剧、傩戏等,也出现了很多种解释。叶明生认为,由于傀儡目连戏的演出中,有许多鬼神的出没,剧中还有一些涉及地狱中可怖情景的描述,而盂兰盆会及戏中破狱,都会招来许多的“孤魂野鬼”,这对演出的戏班,或是看戏的观众来说,都有不同程度的忌讳,怕因此带来不祥。因此,傀儡班就会根据当地传统习俗形式及民间信仰或传说中的神祗人物,插演一些神功短剧,取以恶治恶,以正压邪之涵义为安慰。这种戏剧多以小戏形式出现于目连戏之前后,并具有法事仪式之意义,因此称之为“仪式戏剧”,如《武出魃》(又称《武首出末》,用于开场、净棚)《张公打洞》(用于目连戏全部演完之后的扫台戏,又称压棚戏)、《观音扫殿》(由于压棚、扫台)、《恣意拜寿》(吉祥戏,又名《七子八婿》)。[3](P871-878)英国牛津大学教授龙彼得先生 (Piet van der Loon)认为,法事戏是超度仪式上依传统习俗需要上演并为超度仪式有机组成部分的戏剧。[4](P9-10)日本学者田仲一成则提出了祭祀戏剧概念,舍弃了宗教的说法,抓住祭祀作为民间信仰活动的中心环节,采用了中国传统的祭祀概念,即将演剧作为向神灵致敬、祈求福祉的献礼形式。④(注:[日]田仲一成著《中国戏剧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王秋桂对于仪式戏剧的解释是:“藉一种仪式祈求达成驱凶纳吉的愿望是古往今来普遍的现象。这些仪式通常具有季节性,有时也在人生重要的关节如婚丧或寿庆时举行(二者都有除旧布新的意味存在)。仪式有时可由一般人主持,但在许多场合是由普通相信能与鬼神沟通的巫师或道士所负责。”“不同于神学推崇祭祀仪式中高层次的精神意涵,仪式研究重视祭祀仪式临场演出所反映的社会文化意义,藉由观察仪式进行时的表演动作,探讨参与祭仪者的心中意向以及其生存环境的交互作用和影响。祭祀中别具意涵的肢体动作使得仪式研究的触角跨进了戏剧与舞蹈的领域。”[5](P37)邱坤良将传统剧场在正式戏文之外加演的一些与戏文无关的短剧称为仪式剧目[6](P54-58)。

倪彩霞博士为仪式戏剧下的定义是:“仪式戏剧是指具有驱邪逐疫、祈福、超度亡灵等宗教功能的仪式性表演形式,有的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地方剧种,如铙鼓杂戏、僮子戏等,有的仅仅是一个剧目,甚至故事性还不是很强,如饶头戏、破台戏、扫台戏。”[7](P124)我赞同这个定义。需要强调的是,仪式戏剧不仅包括故事性不强的小戏仪式剧目,如跳加官、跳灵官、跳魁星、跳财神、八仙贺寿、跳钟馗、跳相公、武头出末、祭白虎、天妃送子、子仪拜寿、观音扫殿、张公打洞、六国封相、天官赐福、玉皇登殿、进宝状元、发五猖、索拿寒林、天将定台、关公扫台、进行收煞、唐明皇、京城会、富贵长春、百寿图、团圆(生旦送客)等,也包括故事复杂、长度可观的仪式剧目,如可用作法事组成部分的目连戏、李世民游地府、大请经(西游记)、秦桧夫妇地狱受刑等;无论在乡村戏剧、城市戏剧,还是堂会戏、宫廷戏中,无论是人演的戏,还是傀儡戏、影戏,都有一些仪式戏剧的剧目和表演。

王兆乾先生提出,仪式性戏剧“是一种以驱邪纳吉、禳灾祈福为功利目的的剧戏活动,名称各地有所不同。”[8](P24-26)在王先生看来,仪式性戏剧和观赏性戏剧是一对对立的概念,有着明显的差异,“两者的戏剧观念不同,功利目的不同,对象不同,演出环境、习俗也不同。”[8](P53)

虽然名称各地有所不同,不同学者的定义也有细微的差异,但所有的仪式戏剧在表演特点上都是大致相同的。

三、十剧目之属于仪式戏剧辩

在《金瓶梅剧曲品探》一书中蔡敦勇先生指出,在《金瓶梅词话》中,描述戏曲演唱或搬演的地方甚多,有时于一回之中也有数处描述,但是象六十五回这样集中,连续不断的有十个节目先后表演,实属罕见。那么,这十个节目是不是戏曲呢?我的观点是,这十个节目不是蔡先生所称的“乐舞杂技”,而是戏曲,是典型仪式戏剧、祭祀戏剧,它们不同于成熟戏曲之南戏及明代四大声腔的剧目,也不同于清代以来的地方戏剧本,具有似仪似戏、亦戏亦仪、仪中裹戏、戏中插仪、以戏代仪的特点。

蔡先生对这十个节目进行了简略的考证,此不赘。

在考证的基础上,敦勇先生认为《金瓶梅》中的这十个节目不是戏曲,而是乐舞杂技。他从演出内容、表演形式和表演时间三个方面对上述观点进行了论证。我认为蔡先生的结论是错误的。蔡先生的考证和论证明显存在不妥当之处。

首先从内容上看,蔡书认为除了《天王降地水火风》内容不详,待进一步考证外,其它九个节目中,可以肯定《老子过函关》及《六贼闹弥勒》不是戏。蔡先生的理由是他几乎查寻遍了戏曲资料,没有发现任何有关这两个节目的点滴线索,如果它们是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剧目,肯定会留下一点痕迹的。我认为,这两个节目在一般的戏曲资料里找不到是很正常的,并不能证明什么问题,恐怕需要到僧侣道士做超度仪式的科仪本中寻找才是正途。从流传的相关故事可知,《老子过函关》的主题是老子乘青牛西游,度化尹喜,《六贼闹弥勒》的主题是布袋僧驱除六根,终成正果,都十分符合超度的意义。因此将这两个节目视为超度仪式剧,是有理据的。

蔡先生认为,《雪里梅》在明代既然有戏,也有以此命名的曲牌,但《金瓶梅词话》并没有明确它是戏。以此为题材的戏曲虽然已经出现,但成戏的时间不会太早,因为这个故事发生在嘉靖乙丑(1565)年,很可能到《金瓶梅词话》成书时,此戏还没有问世。我认为此节目既然用于丧礼的特殊场合和专门用于祭祀用途,它就不同于一般娱乐性的戏曲剧目,小说丝毫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明确指明这是戏。另外,此节目中故事的发生时间早于《金瓶梅》的成书时间达四十多年,以此为题材的《雪里梅》戏曲剧目是完全有可能已经出现。李瓶儿丧礼上演出的《雪里梅》节目因时间限制肯定是简陋的短剧,完全有可能是从明代戏曲《雪里梅》中摘出来或加以改编的片断。因此蔡先生所谓到《金瓶梅》成书时此戏还没有问世以及断定此节目不是戏曲的推测是不妥当的。我们只能说此节目不完全属于南戏、杂剧、传奇那样的观赏性戏剧。

蔡先生指出,在剩下的六个节目中,有资料可以证明确实是戏,《钟馗戏小鬼》是到了清代才有剧作出现的。另外,《张天师着鬼迷》是否是朱有醯摹墩盘焓γ鞫铣焦丛隆罚尚需进一步查核;《庄周梦蝴蝶》主要是写度化风、花、雪、月成仙之事,与“梦蝴蝶”关系不大。我认为,如果不跳出一般观赏性戏剧的圈子,来探讨这余下的六个节目是否属于戏曲也是缘木求鱼,不可能得到可观的结论。这几个节目与以这几个节目的题材为内容的明清杂剧、传奇等观赏性戏剧,在内容上有差异是自然的,因为这几个节目主要着眼于祭祀招魂的用途,在内容上是有所选择有所侧重的。它们可能摘自或改编自成本戏,也可能会因为祭祀招魂仪式功能的相对独立性及其故事简单短小的特征而在产生的时间早于成本戏。所以,《钟馗戏小鬼》节目的同名剧作出现于清代、《张天师着鬼迷》与朱有嫩杂剧内容是否相同、《庄周梦蝴蝶》节目的内容是否名实相符这几个问题,都无关紧要,不影响对这几个节目是祭祀类仪式戏剧的定性。这几个故事涉及祭祀招魂仪式中常出现的张天师、钟馗、小鬼,是驱邪招魂仪式中常见的角色,《庄周梦蝴蝶》宣扬的度化,也与超度亡魂的祭祀内容十分契合。另外,蔡敦勇所谓无可查考的《天王降地水火风》,从名称上看,显然也属于僧侣道士渡亡的科仪内容,仪式的成份更多一些。

从这些节目的表演形式,也可以认定这些节目是仪式戏剧。蔡先生根据这些节目的演出形式得出结论,认为这些节目不是别的,而是乐舞杂技。其实,如果调整下思路,根据同样的材料,我们可以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蔡先生的推导已经十分接近正确目标,但他却在关键的时刻走到了另一方向,将这些节目视为娱乐性的歌唱杂耍。

蔡先生对这十个节目演出形态的概括是准确的。他说,在《金瓶梅词话》里,凡提到戏曲演出,总交待得十分清楚,每次演出都明确交待演出者的身份,由主人或客人点戏,交待演出形式,有时甚至把演唱了几折,是甚么角色,演唱什么内容,也都做了交待。而第六十五回的交待就没有这么具体,它只告诉我们:演出者是“歌郎”,演出形式是“吊”,演出的这十个节目是“各样百戏”。蔡先生对于“歌郎”、“吊”和“百戏”意义的考述,并不完全正确。如他将歌郎理解为歌唱杂耍的人,就有望文生义之嫌。从书中的描述看,显然,西门庆搬请的是双重超度。首先是在演出这些节目前,先由赵喇嘛等十六位和尚念经超度。然后是搬请歌郎进行仪式超度。从明清作道场祭祀超度的风俗看,大户人家是同时搬请佛道两家做功课的,和尚和道士各有各的仪式,两不妨碍,同时或者交替进行。由此看来,表演这些节目的歌郎,并非一般的歌唱杂耍艺人,应该是职业性的道士。“歌郎”在《金瓶梅词话》中并不多见,从书中交代看,既不同于一般戏子或乐工,也不同于小说中第八十八回“调百戏货郎儿”,他们是专门为人家婚丧事时举行仪式演出活动的。小说中没有说明有几位歌郎,但肯定不是一位,因为还要有司锣鼓的,而且演出的这十个节目中的《五鬼闹判》至少需要六位演员,《张天师哲鬼迷》、《钟馗戏小鬼》、《洞宾飞剑斩黄龙》、《赵太祖千里送荆娘》①(注:①福建莆仙戏有《千里送》,演赵匡胤千里送京娘事。生扮赵匡胤,旦扮赵京娘。赵京娘一边趟马舞蹈,一边唱[江头金桂]曲牌。同时,赵匡胤舞八套棒法,细腻刻画了赵匡胤襟怀磊落的英雄形象。演出时马鞭与棍构成的画面极为美观。《金瓶梅词话》中演此节目,寓意西门庆送李瓶儿的魂魄升天,节目的表演形态可能与《千里送》相近。参见《中国戏曲志・福建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版,第379页。)、《雪里梅》都需要至少两位演员以上,《天王降地水风火》、《老子过函关》、《六贼闹弥勒》、《庄周梦蝴蝶》需要的演员数目可能会少一些。由书中的描述可以知道,这些表演是以锣鼓伴奏的。

按照蔡先生的意见,“吊”在小说中的作用和含义是“调动”、“提取”、“调弄”、“戏耍”之意。我认为这种解释不全面,并没有揭示出“吊”的真实含义和具体表演形态的特点。

其实,小说第65回中的“吊”非常接近“吊”的原初本义,即哀悼、至、跳步、请神等义,后又引申为搬演。探讨“吊”的意义,我们可以从考察戏曲中的“吊场”入手。根据欧阳江琳对“吊”的阐释,“吊场”之吊,原为哀悼、吊唁之义,又有“至”的含义。“吊”与演出相关则是词义在多种场合广泛运用的结果。《诗经・小雅天保》:“神之吊矣,诒而多福。”吊为至的含义。①(注:①欧阳江琳《明前中期戏文形态研究》,中山大学博士论文, 2003年版。不过我认为《诗经》中这句话中的吊除了至的含义外,还有请神、拜神、敬神、祈祷的含义。“吊”在散曲、戏曲中的引申义,依照欧阳江琳的论文,在曲中可与装、扮、乔等互训,指扮妆人物的意思;在戏曲中有搬演、勾引、停止、停歇、演戏等义。)从“吊”的原初意义来看,吊最早出自丧礼。与此相应的是,“吊”也常用与素称丧家乐的傀儡戏表演中。泉州傀儡戏中,傀儡收挂入棚称为“吊棚”。莆仙戏有“吊棚”一说,引申为误场之义,可能是从前者的含义发展而来。高甲戏有“吊角”之说,[9](p607-609)江西戏曲谚语中有“吊脚”一词。[10](p766)可能“吊角”即“吊脚”,都源自傀儡戏的形式特点。孙楷第《傀儡戏考源》中引《金瓶梅词话》第八十八回云,潘金莲被杀后,春梅“整哭了三四日,不吃饭,直教老爷门前叫了调百戏货郎儿,调与她观看,还不喜欢。”孙楷第认为此处的“调”和“吊”通用,为调弄、调演、作场之义。[11](p216)

吊的上述本初意义和表示搬演的引申意义与《金瓶梅词话》第65回中的“吊”比较切合。“吊来灵前参灵”之“吊”,应是搬请、作场、勾吊的意思。而“地吊锣鼓”、“吊《五鬼闹判》”、“各种百戏吊罢”之“吊”,应为“搬演”、“调弄”、“戏耍”的意思。任广世博士通过考察郑子珍《目连救母》各出中的“吊”和“吊场”,得出“吊”和“吊场”的本义应该是指舞台动作,是一种带有走圆场意味的舞台动作。[12](P12―20)从功能上,“吊《五鬼闹判》”中的“吊”不同于戏曲中的“吊”和“吊场”,但在表现舞台动作的意义上,是相同的,甚至在表演的步法上都是相近的。京剧、粤剧中的圆场“蹉步”即来源于道教的“步斗”步法,这种“步斗”又出自巫教、道教仪式中的“禹步”、“七星步”。[7](p61-70)由此可以推知,“吊《五鬼闹判”之“吊”,其本义具有表示这类超度仪式戏剧特有的表演动作之义。它们不是寻常的歌舞杂耍,如小说第76回“撮弄杂耍百戏院本”,第58回“杂耍百戏”,第88回“调百戏货郎儿”,而是与我们在仪式小戏中常见的“跳钟馗”、“跳加官”、“跳灵官”、“跳魁星”、“跳相公”、“跳财神”之类“跳戏”的表演形态相同,“吊”同“跳”,是由锣鼓伴奏的法事戏。象很多的跳戏一样,小说中的这十种节目,有些节目可能只有动作而没有说白,如《五鬼闹判》、《钟馗戏小鬼》、《天王降地水风火》。潮剧谚语中有“跳加官加说白”,意为“多此一举”。[9](P605)说的就是这类剧目的表演特点。有些节目有唱有舞,如《雪里梅》,有的还有杂技表演,如《宋太祖千里送荆(京)娘》。

敦勇先生认为上述十种节目,同小说中其他戏曲剧目的表演形式不一样,所以不是戏曲,只能称为以歌舞杂耍为特色的百戏,如同秦汉百戏一样,仅仅是古代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但百戏并不是戏,所以这十个节目不能称其为戏。事实上这个结论下得有些仓促。我们通过以上考察,认为这些节目的表演形态证明它们是戏剧,因为这些节目符合戏剧的基本定义,有角色扮演、故事、表演,这就使它们从一般的歌舞杂耍表演中独立了出来。但它们又有别于一般观赏戏剧,它们确实不是通常的娱乐性戏曲,而是似戏似仪的祭祀戏剧。

我认为,从表演时间上,也并不能得出上述十个节目不是戏的结论。蔡先生指出,《金瓶梅词话》中关于戏曲的演出,都是交待演出折(出)数和时间的。演两三折戏,大约要大半个下午或晚上,演出四折一本的杂剧,要用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演《玉环记》则要连演两个晚上。小说第63、64回关于戏曲演出的描述最为详尽,不仅介绍演出剧目、演出时间、演员行当,甚至把观戏中一些观戏者之间斗耍及对演出的反映,都描写得十分贴切和逼真。在蔡先生看来,这十个节目,不论全是杂剧或全为传奇,即使不作全本演出,如果没有两三天时间,也是很难搬演的。从演出时间上看,蔡先生认为小说第 65回的“十个节目”不可能是戏曲。在我看来,这十个节目应属于祭祀仪式短剧,它们的演出形态和演出时间,都和法事戏、傩戏中的“跳戏”相类,演出并不需要很长时间。据陈守仁对广东、香港粤剧神功戏“祭白虎”演出时间的统计,这两个剧的演出时间在不同的戏班、不同的场合存在差异,平均演出时间在三到五分钟之间。[13](P249-270)仪式戏剧中的很多小剧目,在演出时间上与神功例戏类似,如此看来,《金瓶梅词话》第65回中的十个节目,即使按照每个节目五分钟来计算,整个演出时间不过五十分钟。即使有的节目时间加长一些,也不会相差太远。蔡敦勇按照一般传奇、杂剧的演出时间标准推测这十个节目至少两三天才能演完,实为大谬。

按照叶明生的研究,追荐亡灵的超度剧,在近现代的福建一带,通常是搬演可演一天或者连续演出多天的《目连救母》,中间夹演一些仪式性短剧。[3](P835-858)演《目连救母杂剧》作为主要超度剧目的传统,在北宋时就已出现了,何以《金瓶梅词话》却没有演出目连戏,而一下子演出十个仪式短剧。个中原因并不难理解,因为小说中的被超度者李瓶儿并无儿女 (只有一子官哥,已夭折),而搬请超度法事的主家西门庆的身份是李瓶儿的丈夫,扮演《目连救母》当然文不对题了。这十个节目其实选取的非常巧妙、深有用心的,功能全面,考虑周到。既有驱邪的,如《五鬼闹判》、《钟馗戏小鬼》、《天王降地水风火》、《张天师着鬼迷》;也有超度亡魂的,如《老子过函关》、《洞宾飞剑斩黄龙》、《庄周梦蝴蝶》、《六贼闹弥勒》;也有为死者送行的,显现了西门庆对李瓶儿的恋恋不舍之情,希望来世再续姻缘,如《雪里梅》、《赵太祖千里送京娘》。

总之,这十个祭祀仪式剧都包括“度”和“送”的意思,希望度化亡魂,“送”她早日“升天”。小说第48回西门庆带着一家人往坟上祭祖“叫的乐工、杂耍、扮戏的,小优儿是李铭、吴惠、王柱、郑奉,唱的是李桂姐、吴银儿、韩玉钏,董娇儿”,热闹一场。其中所扮之戏,也应该是仪式戏,剧目同小说第65回的在类型上一致。这种场合,它们的主要功能是超亡拔度。这里面的“热闹”,应指演出排场的喧闹,可能并非指喜气洋洋的娱乐欣赏。有的仪式戏剧也具有一定的观赏性,有时也会吸引到观众。正如有的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此类仪式戏剧表演,它愉人也愉神,它不仅向阳界划定秩序、礼仪,还向阴界传递信息,整合世人的生命与宇宙观。[14](P51)《金瓶梅词话》第65回的十个百戏节目,从演出内容、表演形式和表演时间三个方面来看,正是这样的娱鬼神、超度亡魂兼娱人的仪式戏剧表演。

参考文献:

[1]蔡敦勇.金瓶梅剧曲品探[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9.[2]叶明生.道教目连细致戏剧形态及其戏史价值――福建漳平道坛演出本《地狱册》考述[J].中华戏曲.第21辑,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3]叶明生.福建傀儡戏史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

[4]龙彼得.法事戏初探 [J].民俗曲艺,1993(84).

[5]刘祯、廖明君.民间戏剧、戏剧文化的研究及意义――刘祯博士访谈录 [J].民族艺术,2001(2).

[6]邱坤良.台湾剧场与文化变迁[M].台北:台原出版社,1997.

[7]倪彩霞.道教仪式与戏剧表演形态研究[D].中山大学博士论文,2004.

[8]王兆乾.仪式性戏剧与观赏性戏剧 [J].戏史辨. 2001,(2).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9]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福建卷[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

[10]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江西卷[M]. 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8.

[11]孙楷第.沧州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2]任广世.基于演出视角的明清戏剧文本形态研究[D].中山大学博士论文,2005.

篇10

【关键词】 中专语文;合作教学;策略;探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中专语文教学肩负着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重任,要在中专语文教学中进行合作学习,必须深刻认识合作学习的意义,依靠合理的合作学习设计和小组组建,重点培养中专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才能使中专语文课堂焕发出无穷的活力,实现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明确合作学习的内涵和目的

“合作学习”于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美国,其后很快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它在改善课堂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提升学生认知、培养合作精神上成绩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注意并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开来。进入中国后,有人甚至把它称为“最成功的教学改革方式”。“合作学习”侧重通过讨论、研究、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竞争意识、承受能力、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主动学习的能力。从相互联系的人类个体关系来看,在班级这个小社会中利用“合作学习”来激发学生的各种潜力,无疑是教学的进步,对学生来说也是必要的。

二、把握合作学习的常见方式

(一)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把学生合理分组,他们就某一内容进行讨论和分析,然后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以此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小组合作学习是语文课堂最常用的实施自我教育的方式。

(二)问题式合作学习

教师与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互相提问、解答的合作学习模式即为问题式合作学习。这种模式以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为依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如在学习戴文赛的《牛郎织女》时,教师可以问学生在说明文中加入神话和文学故事有什么好处,而学生可以向老师了解与此文相同的科学与故事水融的文章还有哪些,学生的学习趣味由此而发。

(三)表演式合作学习

表演式合作学习即通过表演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树立自我学习的好习惯。如在《茶馆》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然后让学生表演其中的某个片段,最后给予评价。表演式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手法灵活多样的生动表现,让知识场景化、形象化。

(四)论文式合作学习

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实践,并指导学生以论文的形式回报实践结果,即为论文式合作学习。论文式合作学习时间较长,大都利用星期天和寒暑假的时间来开展进行。如春天来了,教师可以组织大家去野外踏青,让大家采集春天天气、雨水等各种数据,然后让大家以论文的形式给活动做总结。

三、具体细节

(一)把握合作学习的实际

合作学习是学习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需求,有选择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一般来说,比较简单的学习内容或个人独立学习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不需要开展合作学习,而当学习内容较为复杂、学生思维易受阻、需要合作才能完成时,才是开展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

(二)合理进行分组和分工

学生基础、能力和性格不尽相同,他们对学生特质理解和层次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时,为了保证小组竞争的公平性,让学生实现优势互补,教师要注意小组之间实力均衡,重视小组结构的合理性、科学性,尽量做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一般来说,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小组5人左右最有利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和互助。此外,小组成员组成应该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成员自由组合,成员流动和互换,可以加深学生之间的了解,让其对彼此的学业水平和个性特征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三)有序的合作规范

合作学习在活跃课堂气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一旦缺乏有效的秩序约束和合作规则,合作学习很容易陷入热闹、混乱的误区,脱离学习的本质要求。因此,教师要制定一条有序的合作规则,在小组合理分工,明确职责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有序开展讨论、交流,探究和操作。教师应在学生小组构建、小组管理、职责分配上给予一定的指导,让小组成员在积极承担个人责任的基础上,组成一个相互支持、密切合作的高效率团队,从而高效优质地完成学习任务。

(四)注意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中专语文教师在合作学习中要努力构造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合作学习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讨论和交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放下身段,转换角色,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

(五)重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合作学习的根本目的是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但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也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内容。合作学习应注重师生之间的真诚沟通,更要鼓励小组成员养成相互信任、思维碰撞、勇于创新的好习惯,因为合作学习很多都需要成员之间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如在专业课题中,在选题、审题、构思、操作,需要所有成员共同参与,借鉴互补。因此,小组成员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是合作学习关注的重点。

(六)评价和表扬

表扬表现优秀的小组或个人,对表现不好的小组适当给予警告或指导,可以完善课堂行为规范,发挥学习典范的模范带头作用,促使学生朝着更好的方向努力,从而达到教学管理的目的。

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有效手段。中专语文教学中,广大师生要积极利用合作学习的机会,开展学习评价和教学反思,朝着学生合作意识和竞争能力的目标不断努力,努力实现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杨燕敏.浅谈中专语文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