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7 17:51: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结构化教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结构化教学论文

篇1

【关键词】设计导语 学生参与 情感因素

系统论的观点认为,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研究小学课堂教学优化的艺术,意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本文从精心设计导语、引导学生参与、发挥情感因素等方面探讨小学课堂教学优化的艺术。

1.精心设计导语。导语的设计在每节课的开头,它的精妙与否关系到一节课的成功与失败。导语设计要精而巧,要通过简洁的语言使学生很快进入情境,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人们说,“开场白”要叫得响。小语教学中的导语相当于“开场白”。有一些老师上课,往往先板书课题,接着解释题意,然后讲读课文,长此以往,未免程式化了,自然平板乏味。导语旨在激发学生审美主体意识,激趣、感受、探求、鉴赏,如此导入新课,自会增强教学效应。导语的样式很多,关键在于我们要因文制宜,不断发掘、创造。

2.引导学生参与。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偏重教师讲、学生听,谈不上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而成功的语文课应该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学生自主学习的具体体现就是积极参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呢?

2.1 运用手段,激发参与兴趣。

①情感共鸣,诱导兴趣。如教学《赤壁之战》,让学生以桌面当江面,以铅笔作战船,共同来找“火攻”的十大妙处,并说明理由。这就活跃了气氛,激发了情趣。

②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如教学《鲸》,可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多媒体辅助手段,为学生描述鲸的生活画面。学生被深深吸引,产生了“情境即在眼前”、“我即在情境中”的感受。

③练中增趣,巩固兴趣。如教学《海上日出》,可设计按太阳升起的过程画出顺序图,让学生根据图用“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说一段完整的话,使学生既充满兴趣,又受到训练。

2.2 多方启发,提高参与能力。

①让学生参与学习目标的制定。如《蛇与庄稼》,有学生提出:课文介绍蛇与庄稼、猫与苜蓿等事物间的联系,这跟我们有什么关系?我们为什么要学?这和“让学生通过学习,懂得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研究它们的规律,才能把事儿做好”这一难点一致,于是教者组织学生积极讨论,学生十分高兴。

②让学生参与学法的选择与创造。如教学《蛇与庄稼》,提供画关系图、讲故事、复述、抓重点词句等“参考学习方式”,建议学生根据自己所选内容和方法来学习,并鼓励他们创造新的学法,效果非常理想。

③让学生参与教学的总结与评价。如教学《蝙蝠和雷达》,教师出了一道填空题:人们从( )得到启发,发明了( ),使( )能够( )。学生说出了许多种填法,并发现这是一道永远做不完的题,因为许多发明还不了解,新的发明还会出现。如此总结,学生收获很大。

3.发挥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感情因素,注意把师生之情与课文之情、课文之情与词句之意密切结合,内在沟通,情意交融,就得启迪心智,纵深发掘,收相得益彰之效。如果就文教文,不去以情激情,势必平板单调,枯燥乏味了。文艺作品必须以情感人。同样,语文教学也必须注重感情的熏陶,以情育人。在语文教学的航程中,怎样以情为帆呢?

3.1 以教师情激学生情。首要的是在师生之间创设一种真诚的、和谐的情感氛围。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位老师一开始就亲切地与学生娓娓而谈,尤其是教者与学生分角色表演文中鲁迅救助车夫这一情节的真诚投入,使扮演“我”的学生受到感染,激起了感情波澜,自然地对鲁迅先生产生了崇敬与爱戴之情。

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只是教学的基础,教者还必须以情激情,使师生产生情感共鸣。如教学《长城》,不管是朗读课文,分析课文,还是介绍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情景,教者自己首先要充满对长城的赞叹,对修筑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自豪感、赞美情溢于言表,学生自会受到情绪感染,沉浸于热烈的共鸣之中,教学效果自是不言而喻了。

篇2

【摘要】现代社会由于生活的多样化、知识信息的广泛化,审美活动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美育也成为时代的客观要求。我们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地、有计划地进行美育教学。特别要抓住主阵地——优化课堂结构,渗透美育。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是美的传播者,学生是美的实践者。通过师生互动,促使学生对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以美求真、以美激情、以美育人,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也把英语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而有实效。

【关键词】渗透美育欣赏美鉴赏美感悟美体验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现代社会由于生活的多样化、知识信息的广泛化,审美活动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美育也成为时代的客观要求。何谓美育,它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学生感情,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既是科学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它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我们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地、有计划地进行美育教学.特别要抓住主阵地——优化课堂结构,渗透美育。在英语教学中,通过渗透美育,促使学生对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以美求真、以美激情、以美育人,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也把英语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而有实效。所以美育也是小学生最易于和乐于接受的教育。如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渗透美育?如何能让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快乐,从而感受美,欣赏美,让学生始终对英语保持浓厚的兴趣。下面我就英语课堂中如何渗透美育内容这个话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教师是美的传播者

1、教师的语言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小学英语教师的语言艺术水平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自然流畅的语调,抑扬顿挫的节奏能使学生置身于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保证教学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发挥最佳的效能,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听力和英语语音语调。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专业语言,要在简明、准确、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和韵律、节奏等方面下工夫。英语教师必须坚持用英语教学,让学生用英语来想英语。同时,相应的“体太语”要尽可能符合英美人的习惯,这种“仿真”,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并置身于英语语言环境之中,以满足学生语言美之心理需求。

英语教学的语言不仅要具有与其他学科一样的形象性与确凿性,还应追求语言的韵律感、幽默感、新鲜感。作为一名英语老师,除了口语流利外,还要学点洋腔洋调,注重语意与语境、语调与语速相结合。“自然规范的语音、语调,将为有效的口语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当教师在课堂上讲英语时,具有节奏感的语调,听起来像外国人特有的那种韵味会让学生从听觉上感受到语言的另一种美。学生在欣赏中获得了令人陶醉的美感,就会增强说英语的欲望。

语言要风趣,有幽默感。英语教师不应总板着面孔上课,这样学生就如芒刺在背。笑是感情激流的浪花,课堂里常有笑的细流在潜动。师生感情融洽,课堂气氛活跃,教师要善于用风趣的语言开导学生,讲究幽默把情趣和理趣结合起来。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讲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

语言要新鲜,青少年学生具有好奇好新鲜的特点,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求活动。语言新鲜,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探求活动,保持旺盛的求知欲。语言要优美。爱美是人的天性。爱迪生说过:“最能直接打动心灵的还是美。”自然美、人文美能打动学生心灵,教师优美的语言更能直接打动学生的心灵。美的语言悦耳动听,学生不仅兴趣盎然,而且容易入耳入心

2、教师的教态美

要实现美育教学,首先要增强外语教师的审美意识,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修养。教师教态要亲切自然,态度端庄大方、热情活泼,衣着美观得体,既可让学生感受到美的愉悦,又为教学活动创造了一个美的氛围。教态美包括仪容、风度、神情、目光、姿势和举手投足等等。教态是无声的语言,它能对有声语言起到恰到好处的补充、配合、修饰作用,可以使教师通过表情让语言的表达更加准确、丰富,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所以,教师亲切而自信的目光、期待而专注的眼神可以使学生产生安全感,消除恐惧感,缩短教师与学生的感情距离。教师热情洋溢的微笑、友善慈祥的面容可以使学生获得最直观、最形象、最真切的感受;潇洒得体的身姿手势,无时不在感染着学生,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

小英课本知识接近生活,情景性强,是一个多姿多彩的百花园,犹如一个大舞台,老师与快乐的小朋友在舞台上尽情饰演着来自生活的角色。英语教师们必须集言语、表演、造型等艺术手段于一堂,全方位地给学生施加影响,以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并带动学生积极地参与英语学习,使英语课充满阳光!每当上课铃响,英语老师总是精神饱满、面带微笑地走进教室,并亲切地向学生问候:“Howareyou? Nicetomeetyou.”每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老师可微笑着竖起大拇指说:“Excellent!Goodjob!”然后点头致谢:“Thandyouverymuch.”反之,则摇摇头或摆摆手并鼓励学生:“Trynexttime.”

3、教师的板书美

板书是教师课堂教学思路的高度浓缩,是教师的微型

教案,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它是对教材的一种艺术再创造。板书设计要文字精练,一目了然,运用和谐的色彩,图形、表格等构图清晰。创造板书的形式美可以强化课堂教学效应。板书形式的美,顺应了学生喜新、好奇心理,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感知,生发美的思索。科学实践证明,人对不同色彩的注意程度是截然不同的。色彩搭配合理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单调的色彩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厌倦情绪。精心设计的色彩搭配、和谐美观的板面,更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意识,也是课堂美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平时授课时我通常用黄色笔强调某一词,用同一色笔书写同一规律的知识。这种习惯有利于加强记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二、学生是美的实践者

1、在音乐中欣赏美

音乐是最能直接感动人的艺术。音乐活动可以发展儿童的想象力,还可以锻炼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陶冶儿童的审美情趣,因此我们就应该把音乐引入课堂。与音乐课堂教学相比较,可以发现这两门学科存在着许多共同点,如:听音、模仿、歌曲训练等。可见在审美能力的培养上它们也必然有很多的共同之处。教授根据课文内容重点编写的歌曲、韵文、小诗时、让学生边唱边跳,或边说边动,在优美的韵律中,在欢快轻松的气氛中,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得以锻炼和提高,课堂教学内容也因此较易为学生所掌握。比如教学英语数字时,可以借助“TenLittleIndia”来帮助他们掌握。另外还借用一些熟悉的曲调(如“TwoTigers”等)让学生自编歌曲。伴着悦耳的音乐节奏吟诵感受音乐美,领悟语言的艺术特色,培养一定的欣赏能力。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选择旋律优美、内容健康的英文歌曲,在音乐美的熏陶中复习掌握新知识。

2、在环境中鉴赏美

一个轻松活泼、生动有趣的环境能让学生愉快地享受学习的过程。所以,我一直认为英语教师应该有一个固定教室,有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让自己的教室变成美丽的“大花园”,用一些非常漂亮的图画配上简单易懂的英文说明来装饰教室,让学生有意无意地看或者读,在美丽的图片的吸引下把英语单词和图画结合起来记忆,这样不仅记忆的效果会比较好,而且也能让学生愉快地接受知识。比如,在教pretty时,我特意用几盆可爱的鲜花布置了教室,还从家里拿来了一把小巧玲珑的伞,一些可爱的动物玩具,美丽的物品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我就趁势问学生:Isitpretty?这样结合实物学单词效果是相当好的。再如,我在教授picture时,把很多美丽的照片贴在教室四周,学生兴致很高,于是抓住机会,问Whatisthis?It’sapicture.然后师生问答,他们很快就掌握了这个单词,还美美地饱了一次眼福,这样的学习学生怎能不喜欢呢?另外,我也会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美术作品,再配上合理的英文说明在教室进行展示,换一种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保持他们的好奇心和新鲜感。这样,学生在贴近生活的、富有情趣的氛围下去感受、去表达,使教学增添了活力,使教学变“单调”为“多彩”。

3、在教材中感悟美

走进英语教材,仿佛进入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宛如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但这美丽远远抵挡不住教材灵魂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知道了深受欧美人喜爱的hotdog,hamburger,salad,学会了去McDonald’s吃快餐可以礼貌地说“MayIhave…?”在得到帮助时不忘说声“Thankyou!”给人造成麻烦时道声“Excuseme.”别人有困难时,主动询问“CanIhelpyou?”别人诚心道歉时也不忘道声:“That’OK.”进别人房间要说“MayIcomein?”初次见面,要说Nice to meet you. How do you do!这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心灵,不正是教材的翻版吗?礼貌礼仪教育在英语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良好的礼仪修养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质和道德。英国和中国文化虽然相却甚远,但也都是礼仪之邦。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礼貌礼仪和言谈举止也是我们英语教师的一大任务。

4、在情景中感受美

利用投影、录像、多媒体等电化教育手段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使学生在情景中迅速排除难点,把握重点,掌握英语知识,这种手段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小学英语教学中。在教学中,通过色彩、背景、音响效果等,通过学生的表演,真实地表现人物活动场景。表演者和观赏者都是审美的主体,都能从中感受和鉴赏美,学会创造美。教学中我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充分利用教具、体态语、动画等,把学生带入一个生动形象、富有感染的情境界中去,让学生直观感受美。同时充分利用和发挥教材中美和趣味性的因素,将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使美育融于英语知识学习之中。比如每个单元的Storytime,虽然它的趣味性、情景性比较强,但仅靠老师的语言描述仍是不够的,于是我就利用动画画面,录音带的音响效果等来增强学生的形象感受。让学生在原故事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创设不同的情景,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将其表演出来,这样,他们不仅锻炼了自己听说的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

5、在活动中体验美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展各种活动能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教师在课堂里可引导学生动手创作,把单调的语言个体转化为具有生动形象的艺术个体,边听边做,边说边做,在发展听力、训练口语、培养创造性运用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比如在学水果、动物等名称时,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或边听边画;在学时间的表达时、让学生做一只钟的模型,边拔动时针分针边练习句型;在学习家庭成员名称时,让学生做一做指偶,互相玩一玩,猜一猜……在这些活动中,会画会做的小朋友总是特别受到大家的注目,而其他孩子们从他们那儿既能学到如何用英语自由表达,又能欣赏优美的艺术品,得到了美的熏陶,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提高也正蕴含于这一次次的教学活动中。

美无处不在。美育的实施需要我们教师一定要有创新意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具备浓厚的美育意识,创设多姿多彩的美育情境,把大自然中的美、生活中的美、语言中的美、教材教法中的美化作阳光,变成雨露,深深地渗透到学生心里,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感悟美、赏析美、体验美,进而创造出美,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参考资料:

1.《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2.《中小学英语教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3.杜威:《民主主义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__

篇3

一、碎片化学习的定位: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1.何谓碎片化学习

碎片化学习是相对于系统学习而言的,碎片化学习的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学习内容的碎片化,二是指学习时间、空间的碎片化。学习内容的碎片化,是指不是系统地学习某方面、领域、学科的知识,而是零星地、孤立地、只言片语地学习某方面的知识,获得相关的信息。从学习内容上看,与碎片化学习相对的是系统学习。一般地讲,学科学习属于系统学习,其目的是掌握某一学科系统的知识、获得专门的学科技能,而碎片化学习不是为了获得系统的学科知识与技能,而是为了满足兴趣或打发时间、娱乐放松。学习时间、空间的碎片化,是指不是集中时间、固定地点进行学习,而是人们在正式学习或职业工作之余,利用短暂、闲散的时间进行随意的、偶然的、无计划的学习。相对于正式学习时间,碎片化时间相对较短,从几分钟到一小时不等。因此,碎片化学习亦可称为非正式学习、非正规学习、日常生活中的学习或闲暇学习。

2.碎片化学习的定位

今天,碎片化学习已成为教师学习的一种基本方式,成为教师日常生活与专业成长的一种途径。那么,教师的碎片化学习与一般社会公众的碎片化学习有何不同,如何科学定位教师的碎片化学习呢?我们认为,教师的职业身份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公众,作为专业工作者的教师,其网络学习应坚持专业立场与学科取向,应与社会公众的网络学习有所区别。所谓专业立场是指从教师专业发展角度进行网络碎片化学习,教师的网络学习不能仅仅追求兴趣满足、游戏娱乐、打发时光,而应为教师独特身份的专业发展服务,即教师应自觉运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专业发展,通过碎片化学习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与专业素养。因此,我们认为,教师网络碎片化学习应定位于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且服从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网络碎片化学习的策略:走向问题解决

众所周知,网络资源信息量巨大,内容丰富,呈现形式多样,信息获取方便快捷,学习的时间地点几乎不受限制,而且许多资源是免费的,因此受到普遍欢迎。但网络碎片化学习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信息过于“碎片”和“无序”,不够系统,学习者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学习的“随意化”和“娱乐性”太强,娱乐成分常常多于学习成分;学习方式的“单一”和“浅层”,浏览多、思考少,积累多、整合少,认知多、实践少,等等。如何克服碎片化学习的局限与缺点?我们认为,学习的碎片化问题可以通过内容主题化、合理规划、零存整取、问题解决等策略加以处理,即通过问题导向、选择规划、信息加工、整合建构等策略完善碎片化学习,提高碎片化学习效率。

1.做好主题规划

与传统的系统学习相比,网络碎片化学习获取的知识一般比较零散、无序、缺乏关联,知识碎片多于知识整体,因而遭受质疑甚至批判。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认为,教师的碎片化学习尤其需要制订学习规划,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选择。

首先,选择学习主题。学习主题可以是教师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话题,也可以是工作中面临的值得研究的课题。比如,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关系密切的问题与主题包括:教学设计、有效教学、校本课程、行动研究、叙事研究、学校文化等。当然,也可以是一些比较具体的操作性问题,如课堂提问策略、作业布置策略、课堂管理策略、与学生谈话的艺术、问题行为处理艺术等,这些都可以成为教师碎片化学习关注的

主题。

其次,要做好学习规划。在一段时间内重点关注某一主题,以学期或学年为一个基本单位,制订学习计划,利用碎片化时间,围绕主题进行学习、思考,收集相关资料,为知识整合与创新提供材料与资源。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网络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网络具有储存、记忆、选择与初步加工的功能,网络可以跟踪学习者的学习轨迹,自动推送学习者近期关注的问题与主题,生成与学习者关注的主题相关文献,既有文字资料,还有图像视频资料,为学习者进一步拓展、深化学习导航,提供便利。比如,生物学科教师对“基因”主题感兴趣,可以通过网络搜索、观看相关主题视频。当我们收看“解密基因破译与人体重组”视频时,计算机会自动推荐“人类基因研究需要更多样化”“基因驱动技术,会给我们带来惊喜还是恐怖”等相关节目。

2.整合知识碎片

在完成相关主题的资料收集之后,需要对主题学习的知识碎片进行适度统整,“碎片知识犹如人体的各个部件,脱离了知识体系这个生命整体,任何一个部件都会失去原有的意义。”[1]因此,碎片化学习尤其需要处理好信息“碎片化”与“完整化”关系。当然,从碎片化知识到知识的有效整合,还需要经历一定的过程。有学者指出,首先需要在“巨量信息”中挖掘有意义而舍弃无意义知识碎片;然后从有意义的知识碎片中选择有用的;最后当遇到要解决问题时,学习者从有用的知识碎片中筛选需要的碎片知识,对碎片知识进行整理、加工,实现知识碎片的有意义重组。[2]这样,碎片化信息就可以转化成有价值的学习资源,并纳入学习者的知识体系中,通过知识的自主建构,形成新的知识体系或对以往的知识重新结构化,网络的公众知识就开始转化为个体意义上的知识。

有学者提出碎片知识整合的两种思路:复原与重构。“复原就是教师对网络上的知识重新进行结构化处理,帮助学生将碎片化知识按照某种学科知识体系重新整合起来。重构则是学习者以个人的兴趣爱好和问题解决需要为中心,对碎片化知识进行个性化改造,构建起个人的知识结构,而不必按照原来的学科知识体系进行整合”。[3]前一种方式主要处理的是结构化资源,适合在校学生的碎片化学习,学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可以选择此种策略。后一种方式主要用来处理非结构化资源,更适合成年人根据自己的兴趣或具体问题,零存整取,对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完善与重构。教师在平时的碎片化学习中,可将某一主题(如教学设计)的各种资料分门别类地收集、存储起来,如对同一课型(或课文)不同的教学设计案例、课件与论文,归入一个电子文档之中,经过一定的比较与分析,设计出更加科学、合理、适合本班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案,还可以撰写高层次的教研论文。

3.致力问题解决

与学生时代的系统学习有别,教师的学习属于成年人学习。学生时代的学习以学习新知识、新学科为目的,需要掌握某一学科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并使所学知识系统化,也只有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知识、技能才能获得理解,产生意义并加以应用。而成年人已具备系统的学科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其学习不再以习得一门学科系统的知识为主要目的,而是以解决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为主要任务。真实任务与学科课程中的问题有很大的不同,它往往是跨学科的,“我们在真实情境下遇到的问题大都不是结构化的,而是零散的、非结构化的问题,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梳理、加工、整合。这种学习方式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它不是按照学科知识体系组织起来的,而是随机的、零散的、变化的、跨学科的,因而也是碎片式的。”[3]因此,教师的网络碎片化学习应走向问题解决,而不是追求知识的系统化。

那么,如何通过零存整取、知识创新的方式解决问题呢?有学者建议撰写主题博文,“通过同一主题的博文不断‘改写’,以实现化零为整、知识创新的目标。其实质就是持续地积累知识碎片,通过不断地改写、融合,使碎片化知识逐渐整合起来,并与个人原有的知识体系实现对接,从而达到化零为整的目的,最终通过将碎片化知识进行创造性重构而实现知识创新。”[3]当然,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如课题研究、课例研究、教学论文撰写方式等进行知识创新与问题解决。

总之,在职教师的碎片化学习应坚持任务导向、问题解决原则,针对工作中面临的问题、课题、难题,有意识地关注相关网站网页、网络社群,收集相关资料,获得问题解决的视角、思路和方法,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碎片化知识与资料,进行知识的整合与创新,解决自己在工作中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优化教育教学品质。

参考文献:

[1] 张卓玉.学习:从“碎片化”到“整体化”[N].中国教师报,2012-08-15.

[2] 王承博,李小平,赵丰年,张琳.大数据时代碎片化学习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10).

篇4

关键词 高中生物复习 核心概念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现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注重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生物学核心概念是位于生物学科中心的概念性知识,包括对重要概念、原理、理论等的基本理解和解释。这些内容能够展现当代生物学科图景,是生物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并能展现生物学科的逻辑结构;同时,它还具有高度的统领性、包摄性以及引领性,能够反映核心问题。教师围绕高中生物复习中的核心概念进行教学,能使学生少走弯路,少绕圈子,直达问题的主干及核心;围绕核心概念进行教学,还可把孤立、零乱的知识以点连线,以线带面地进行整合,把相关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构建,从而达到高三一轮复习有效、高效的课堂教学。 

1 核心概念的界定 

在高中生物复习中,教师经常会对一些概念的理解存在偏差,比如对一般概念、重要概念以及核心概念的把握不准确,定位不精准,这些都会影响一轮复习的有效备考。因此,如何对教材核心概念进行界定,而不是简单通过感性印象对其甄别,显得尤为重要。美国课程专家埃里克森认为:“核心概念是指居于学科中心,具有超越课堂之外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关键性概念、原理或方法。这些核心概念具有广阔的解释空间,源于学科中各种概念、原理、理论和解释体系,为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深入的角度,还为学科之间提供了联系。”国内课程专家刘恩山教授也指出:“核心概念是基于整个课程标准某个主题的知识框架中概括总结出来的,强调概念之间的关联和概念体系的结构。”基于学者们的观点,生物学教材中的核心概念是能够反映该教材核心问题,统领包摄教材章节中的基本概念、事实、原理及规律,是构建整个生物学教材的基本骨架,并且能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例如,在复习《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中“细胞工程”这一专题时,笔者通过罗列比较一般概念、重要概念,从而界定出该专题中具有统领和包摄作用的“核心概念”。在“细胞工程”专题中,一般概念有16个,分别是细胞工程、脱分化、微型繁殖、胚状体、外植体、细胞贴壁生长、接触抑制、原代培养、传代培养、原生质体、合成培养基、愈伤组织、生物反应器、细胞株、细胞系、克隆。而重要概念有7个,分别是细胞全能性、植物细胞组织培养、植物体细胞杂交、动物细胞培养、核移植、动物细胞融合、单克隆抗体。而通过比对、分析和界定后,发现该专题中的核心概念其实只有3个,是细胞全能性、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单克隆抗体。正是这三个核心概念,很好地诠释了整个细胞工程的核心内容和知识所在。比如一般概念中的脱分化、微型繁殖、胚状体、外植体、原代培养、传代培养、愈伤组织、细胞株、细胞系都是围绕细胞全能性这一核心概念进行阐述。这样,通过比较对比,学生就能够对这一专题进行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了。 

2 核心概念教学 

2.1 运用概念图,整合新的核心概念 

概念图是由概念节点和连线组成的一系列概念的结构化特征,概念节点是表示某一命题或知识领域的各概念,连线表示各概念间的逻辑关系。在高中生物复习当中,教师通过运用概念图进行教学,能清晰有效地呈现教材内容,有利于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迁移和联系,进行有效的复习备考;同时,也有利于理清相近概念的层级关系和逻辑关系,便于学生对核心概念和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和整合,培养学生对知识迁移、归纳的能力和兴趣。例如,在复习“植物组织培养”时,教师以必修部分的概念和原理为前提,利用概念图呈现核心概念和相关概念的联系,在学生唤醒原有知识的基础,促进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图1)。 

2.2 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对核心概念的学习 

所谓“问题串”,就是指教师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将要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困惑,将教材知识转换为层次分明、具有系统性的一连串问题。在高考生物复习时,教师可以围绕核心概念精心设计一组具有针对性、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的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热情和动力。如,在讲授“单克隆抗体”这一概念时,教师运用一组“问题串”(图2)进行巧妙设问,使得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不易忘记。 

2.3 演示认知过程,学概念 

在高考生物复习中,有许多概念是纯理论性的,内容很抽象,学生理解起来相对比较困难,久而久之就会有挫败感,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转换教学方式,把抽象的问题通过演示知识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生物学核心概念。 

以“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节内容中为例,“动作电位”这一核心概念并不是很好理解。教师倘若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看教材,读概念“由相对静止变为显著活跃的电位变化过程”,则显得抽象不易理解。那么,如何通过形象生动的具体指标来展示“动作电位”,从而让学生掌握一些列的静息电位、电位差、电荷移动、局部电流等相关概念呢?教师可以利用图解(图3)逐一演示,并加以说明,使学生有逐步认知的过程。 

首先,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即相对静止时,膜上有一个“内负外正”的电势差,这电势差的形成是由靠能量来维持,而维系这一电势差的能量主要依靠膜上的3个结构。 

第一个结构是“Na-K离子泵”,它是由蛋白质构成,在消耗一个ATP分子的情况下,能够向膜外泵出3个Na+,向膜内泵入2个K+。这样一个过程已经使得膜外的阳离子偏多。第二个结构称为“K+通道”,通过前面第一个过程,膜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于是膜内外之间形成一个浓度差,使得膜内有一个向外扩散K+的趋势。在静息状态下,膜上仅有K+这个通道会打开,不断向外运输K+。通过上述两个结构,膜外的阳离子越聚越多,导致的结果就形成了一个“内负外正”的状态,这就是“静息电位”。第三个要介绍的是“Na+通道”。前面由于“Na-K离子泵”的作用,膜外的Na+浓度很高,当受到某一刺激时,Na+通道会迅速打开,在短时间内膜外的Na+会迅速向膜内回流,而回流的结果就使得膜内外的电势差瞬间发生改变,在一个非常短的时间内形成了一个“内正外负”的状态,这就是“动作电位”。利用以上图解,学生对于电位的形成机制及概念的相应内涵与要点都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从而也就达到了对“动作电位”这一核心概念深入理解的目的。 可见,演示认知是学概念的一个重要策略,也是学习教材内容,掌握学科知识的必要能力。通过演示知识呈现过程,使得许多抽象的概念知识形象易懂,从而提高高考生物复习的有效性。 

2.4 利用生物科学史,构建核心概念 

全国新课标卷Ⅰ相对广东卷而言,更注重生物科学史的考查。利用科学史促进高中生物核心概念建构,也是高中生物复习当中的一个重要策略。以科学发展史为材料,让学生重走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体会概念的建构过程,加深对核心概念的理解。 

例如,“DNA是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就是一个很好的素材。此前,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证明了生物的性状由遗传因子控制;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科学家接下来又发现:染色的成分是蛋白质和DNA,而染色体在遗传上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探究遗传物质的本质无疑就落在蛋白质和DNA上了。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一开始就有人认为是蛋白质,他们的理由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氨基酸多种多样的排列可能蕴含遗传信息,因而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主要的遗传物质。但又有不少人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挑战这一观点的有以下几个经典实验:1928年,格里菲思利用小鼠作为实验对象,进行了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得出了“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的结论,但是转化因子究竟是什么,格里菲斯却未能搞清楚。紧接着,1940年艾弗里为了搞清楚什么是“转化因子”,以肺炎双球菌作为实验材料,进行了体外转化实验。他设法把S型细菌的各种成分相互分离,分别单独和R型细菌进行培养,结果发现,只有添加了S型细菌DNA成分的培养基上,部分R型会转化为S型细菌,并且这种转化后的S型细菌可以进行增殖,于是艾弗里得出了“转化因子是DNA,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这一结论。遗憾的是,艾弗里实验中提取出的DNA,纯度最高时也还有0.02%的蛋白质,因此,仍有人对实验结论表示怀疑。于是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以“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完成了另一个更具有说服力的实验:“首先分别利用35S、32P标记的细菌培养噬菌体进行同位素标记,然后将带标记元素的噬菌体与大肠杆菌进行混合培养,观察同位素的去向。”如此,巧妙地把蛋白质和DNA区分开,直接、单独地观察DNA和蛋白质的作用,从而进一步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教师通过讲解“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这一生物科学史,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科学探究是要经历了“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从而形成质疑与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良好的生物科学素养。同时,通过对发现史进行梳理,“DNA是遗传物质”这一核心概念也得到了构建。 

3 小结 

总之,高中生物复习教学关键在于核心概念的构建,针对不同的概念类型和教学内容,有选择地运用概念图、设计问题串、演示认知过程和利用生物科学史等策略进行核心概念的重构,是提高高中生物复习的重要策略。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生梳理、归纳知识的能力,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和内化相关概念,从而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2] 兰英,译.埃里克森.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3] 刘恩山,张颖之.课堂教学中的生物学概念及其表述方法[J].生物学通报,2010,45(7):40-42. 

篇5

[关键词]循证护理;常规护理;尿潴留;妇科;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5)22-93-03 

尿潴留是妇科手术后的常见现象,其主要是指患者术后膀胱充满尿液而不能排出。相关研究数据表示,因妇科手术后常规留置尿管的时间较长,在拔除尿管后往往由于各种不同原因导致患者出现排尿困难,严重者甚至形成尿潴留,若此时进行重插尿管,将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而且更容易导致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可见如何有效预防妇科手术后尿潴留现象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护理要求的逐步提高,常规护理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人们需求日益增长的需要,而循证护理作为一种新型护理理念,结合了临床专家研究、患者实际需求和现有研究资源,采取循证护理方法,寻找应用效果证据,制定合理的护理方案,符合现代护理的发展方向。因此,本研究将对循证护理措施在预防妇科手术后尿潴留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收治的89例妇产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所选病例来源于我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的住院手术患者,既往均无尿潴留病史,排除严重心、肝、肾疾病以及不配合治疗的患者。并且,所有患者均于试验前在医师的告知下自愿签订了知情同意书,按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3例。观察组患者年龄19~58岁,平均(41.4±6.9)岁,体重43~71kg,平均(57.18±6.32)kg,其中手术类型为子宫切除手术24例,卵巢肿瘤手术15例,宫外孕手术7例,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上者38例,高中以下者8例;而对照组患者年龄18~59岁,平均(41.2±7.1)岁,体重42~70kg,平均(56.94±5.98)kg,其中手术类型为子宫切除手术23例,卵巢肿瘤手术14例,宫外孕手术6例,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上者36例,高中以下者7例。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手术情况以及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护理方法 对照组的43例患者仅按医嘱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诊断、护理决策及护理干预;而观察组的43例患者则按循证护理的方法,组建循证护理小组,寻找应用效果证据,制定合理的护理方案,其措施主要包括:(1)心理循证护理。以妇科手术后尿潴留患者普遍存在紧张不安、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为循证问题依据,通过文献的查询发现,妇科手术后患者常具有较大的心理压力大,容易产生各种的负面情绪,如因尿管带来的不适而感到焦虑抑郁,从而对尿潴留产生恐惧。因此,循证护理小组以此为依据来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如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对待患者应热情主动,以端庄的仪表、和蔼的态度与患者及其家属接触,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实施对应的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鼓励患者提需求、说感受,及时纠正患者的错误思维,同时可列举成功病例,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2)尿潴留的循证护理。以妇科手术对患者损伤较重,盆腔内操作累及膀胱,术后切口疼痛引起膀胱和后尿道括约肌反射性痉挛为循证问题。通过文献的查询发现,针对尿潴留的特殊护理,可以有效调节膀胱平滑肌与尿道括约肌的功能,以有效预防尿潴留。因此,循证护理小组应于术后做好各种解释工作,取得患者的信任与配合,合理使用镇痛泵,密切观察排尿是否正常,保持外阴清洁,预防上行感染,拔管前做好患者思想工作,消除其紧张和顾虑,拔除尿管后如不能自行排尿或排尿不畅,可用水流声诱导、下腹部按摩、热敷等方法处理,并且还可以采用针灸穴位等疗法进行辅助治疗。 

1.2.2观察指标及满意度评价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负面情绪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差异。其中,满意度评价以问卷调查形式开展,由我院专业医师设置10个相关问题,主要涉及护理的循证过程、护理的效率、效果以及护理者的服务态度等相关问题,每题10分,共100分。评分介于90~100为满意,介于75~89为良好,介于60~74为一般,60以下为差。总满意=满意+良好。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百分比的形式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的负面情绪发生率及尿潴留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