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9 20:56: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授课教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授课教学论文

篇1

新学期开始,最忌讳的是教师进入课堂就讲课,第一堂课的目的是整个学期的课程启动,因此如何让学生对教师感兴趣、对本学期的课程感兴趣,才是最重要的,因此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第一次上课要容光焕发,从外在形象上给学生留下较好的印象。其次,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安排课堂实施步骤。第一步,先要做自我介绍。可以给学生简单地讲讲教师的求学历程,讲解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经验与教训的分析,让他们对教师有较深的了解,学生很感兴趣,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第二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笔者一直认为事无大小,态度很重要,态度可以决定成败,态度可以决定高度,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这一点。在学生对教师有了了解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来共同分析他们现在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态度,让他们真正的明白“为谁学?为什么学?”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教与学的过程就轻松多了。现在的学生课堂表现不是很好,通过交谈了解到了原因所在:①家长的思想影响。很多家长在中学时段告诫孩子“:好好学吧,考上大学就轻松了”。②学生的负面影响。③社会观点———“学习无用论”等。教师了解以后就要及时纠正这些错误的思想和观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并教育他们现在和将来应该如何为人处事,给他们一些忠告和建议,进行一次专门的“育人”教育。笔者一直认为教师的“育人”职责更重要,因此会把这份职责贯穿在日常教学中。第三步,围绕课程展开讨论。让学生自由发言,简单谈谈对“税收”这一事物的认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发完言,教师再进行简单的总结,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税收”这一事物存在的重要性,也让学生认识到“税收”跟我们每一个人关系的紧密性。既然逃避不了,就不如直面迎击,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第四步,帮助学生打消对这门课程的顾虑。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分析这门课程“难”的原因所在,让学生对这门课程有真正的认识。第五步,介绍本学科的学习方法,告诉学生怎么做?怎么学?怎么配合教师?第六步,介绍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以及自己的教学计划和课堂要求,并且对学生应该达到的程度做出明确的说明,以便学生更好的接受和适应教师。

二、做好“教师是课堂第一责任人”的角色

鉴于现在学习态度和学生课上和课下的表现,建议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正确地引导,并加强对学生课堂纪律的约束,这种约束要在和谐的情况下完成。第一,进行思想教育和启发。站在学生的立场分析学习的目的和动机,学生明白道理后,教与学就简单多了。第二,走动教学。建议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不要一直站在讲台上,最好在不写板书的时候走在学生之间,走动讲学。这样不但可以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而且对没有认真听课的学生、玩手机的学生起到很好的提醒和监督作用,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并亲身感觉到他们在教师眼中是同等的,没有优、良之分,教师不会放弃某一个学生,这样能更好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

税收课程采用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需要学生课堂自学的内容,留出几分钟的时间,先让学生自学,学完后再有重点的介绍,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以下重点介绍教师教学中所使用的方法。

1.基本讲授法。

这种方法普遍使用,但是需要注意几点。首先要注意语气和语调的使用。教师要面带微笑,尽可能的语言幽默,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其次要注重感情因素,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教师可采用环视和注视相结合的办法。环视使得每个学生都感到教师在注意自己,因而能专心听课;注视可制止学生的违纪行为,既代替了口头批评,又不伤害学生的自尊,一举两得。再次,就是要认真备课,脱稿讲授,这样可以把内容讲活,而不是拘泥于稿。

2“.5分钟”预留法。

每次上课铃响后,我会先留给学生五分钟的支配时间,让学生强化、复习上节课的重点内容,这五分钟的时间既是复习的时间也是调整学生状态的时间,为后面的教与学做更好的准备。这种方法要好于教师上课直接提问,也好于教师对上节内容的复述,因为听到的不如看到的印象更深刻。

3.税收课程与会计学科结合法。

篇2

解剖学老师由于长期脱离临床,授课时联系临床难免力不从心,达不到解剖服务临床的要求;学生由于学习的指向性不明确,为解剖而解剖,学习兴趣低下,故局解的“教”与“学”历来是医学教育同道们亟待解决的话题。而外科手术学通常由外科医生执教,外科医生由于长期在临床一线工作,对手术操作技能的讲解演示比较规范熟练,而对于局部解剖学知识的讲述常常缺乏系统性、完整性,不能很好串联局部解剖学和外科手术学的相关知识,无法很好横向联系两门课程。目前医疗环境日益严峻,医患关系日益紧张,医院和临床医生均加强了自我保护,普遍不敢带医学生上手术台,也不敢放手让医学生在患者身上进行操作检查。而外科实验对象主要为模型和小动物,与人体差异很大,局解不联系临床,外科实验不接触人体,导致学生基本功不扎实,临床应用解剖学知识匮乏。

2改革实践

结合我院局部解剖学和外科手术学教学实际,更新教学理念,以临床应用为导向,调整课程设置与安排,优化整合局部解剖学与外科手术学课程,由解剖学老师和外科学医生共同授课、共同指导实验、共同编写整合教程。旨在促进基础与临床老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增进学科知识之间的渗透联系,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技能。

2.1调整课程设置与安排

我院传统的解剖学教学包括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前者安排在第1学期,学时数为112学时,后者安排在系统解剖学结束之后的第3学期,学时数为64学时,外科手术学课程安排在第5学期,学时数为42学时。我们在保证教学总学时数不变的前提下,将系统解剖学的学时数调整为90学时,仍然安排在第1学期讲授,将局部解剖学和外科手术学两门课程优化重组为局解手术学一门课程,学时数增加到128学时,并统一安排在第5学期授课。此举重在紧贴临床应用,强化实践操作能力。

2.2组建局解手术学“双师型”师资队伍

局解手术学课程的教学要求授课老师既要具备扎实的解剖学知识,又要具备一定的临床应用知识和熟练的手术操作技能,这样才能使局解手术学课程的教学真正指向临床应用。为使每一位老师达到“局解-临床-手术”三位一体的目标,我们组建了局解手术学教研室,由临床医生和解剖学老师共同承担局解手术学课程的理论讲授与实验指导工作,并定期开展临床医生和解剖学老师之间的串联互动,由临床医生为解剖学老师讲解临床手术操作要领,请外科和妇产科手术专家对解剖学老师和实验技术人员进行人体常见手术入路的强化训练讲座,同时由解剖学老师为临床医生讲解人体各局部的层次结构和实地操作技巧,通过同堂专业交流切磋,既弥补了解剖学教师临床知识有限和滞后的不足、又解决了临床医生局解理论知识相对薄弱的问题,教师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临床医疗水平和课堂教学效果均大幅提升。

2.3编写局解手术学整合教程

我们根据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结合临床实际,组织科室老师和附属医院部分外科专家共同参与编写《局解手术学整合教程》。该教程以部颁教材第八版人卫出版社出版的《局部解剖学》和《外科手术基本操作》为重要参考依据,教程内容涵盖五大知识模块,即:外科操作基础、动物手术、临床常见手术层次解剖、临床其它操作技术、人体各局部层次结构与解剖操作。外科操作基础模块主要内容为常用手术器械及使用方法,手术基本操作法(如组织切开分离法、止血法、缝合法和结扎法等)的规范化实施及其原理等;动物手术模块内容包括动物清创缝合术、离体猪肠端-端吻合术、狗后肢静脉切开置管术、狗胃大部切除术、兔蚓突切除术等,通过动物模拟临床外科手术操作,强化手术学基础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手术的基本技能;临床常见手术层次解剖模块内容包括气管切开术、甲状腺次全切除术、腹股沟疝修补术、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肠吻合术、阑尾切除术、胆囊切除术、脾切除术、大隐静脉高位结扎与剥脱术、膀胱造口术等,在尸体上模拟上述手术的基本步骤进行解剖操作,为实习阶段的外科临床手术打下基础;临床其它操作技术模块内容主要是利用动物来模拟操作换药引流技术、组织活检技术、骨折复位固定技术、穿刺或封闭技术等;人体各局部层次结构与解剖操作模块包括头部、颈部、胸部、腹部、盆部和会阴、脊柱、四肢的解剖操作,考虑授课学时以及临床应用实际需要,每个局部都有重点内容以及临床应用要点提示。

2.4改革局解手术学课程教学方法

我们对课程五大模块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包括各模块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各模块理论和实验的学时划分等,每一模块均由解剖学老师和外科学老师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其中外科操作基础、动物手术、临床其它操作技术模块的理论知识讲授由外科学老师担任,临床常见手术层次解剖、人体各局部层次结构与解剖操作模块的理论讲解由解剖学老师负责,各模块的实验教学则由解剖学和外科学老师共同承担。其中,解剖学老师侧重人体各局部层次结构与解剖操作的实验指导,而外科学老师侧重临床常见手术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的实验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规定的实习操作任务,每次实验结束前给每个小组布置下次实验内容以及需要查阅的相关知识,实验操作前各小组先回答本次实验内容预习准备情况,并由主讲老师作为平时成绩考核打分,实验中遇有疑难问题要求组内同学相互讨论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请教带教老师。实验结束后书面总结本次实验的经验教训并完成实验记录。

3讨论

篇3

论文摘要:教师课程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将直接影响到物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了解物理教师课程能力发展的现状,分析原因,提出相应的培养策略,有利于提高物理教师的课程能力,改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教师更多的课程自,这是对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挑战。课程能力在物理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体现教师教学质量、满足新课程改革需求、促进教师个性发展和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能力。物理教师课程能力的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应如何进行改进,本文就此进行探讨。

一、课程能力的内涵

从词义上理解,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以人的一定的生理和心理素质为基础的。能力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适于多种活动要求,如各种认识和实践活动;特殊能力适于某种专业活动要求。物理教师课程能力从根本上说,是教师个体在物理课程活动中逐渐形成、发展并体现出来的,直接影响物理课程活动及其成效的个性心理特征与生理特征的总和。

顺利完成任何活动都需要构成能力的诸要素相互协调配合,形成合理的能力结构,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物理教师的课程能力亦不例外,它也具有自身的一个能力结构,这里尝试将物理教师的课程能力结构细化为学科特质、能力类型、能力层次与时间维度。

1.学科特质

中小学的课程设置多采用学科分类,物理就是其中的一门学科课程。课程能力结构中的学科特质,是指因学科不同导致教师课程能力的差异性。一方面,物理学不仅以其概念、规律和事实的知识揭示了自然界基本运动形式的诸多真理,还以在建立这种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所凝结和升华提炼出的科学思想方法来推动科学的持续进步。与此同时,它的成就对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都具有重大影响,尤其是它的每一次重大变革和发展,都是人类思想、观念的变更和进步的伟大阶梯。也就是说,物理科学本身就是科学知识、科学过程和科学文化的和谐统一。但是,物理学并不等于学校内的物理课程,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改造,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遵循教育的规律,将物理科学的灵魂,即知识、过程和文化统一改造为一门物理课程,而并不是简单地将科学过程、文化“异化”为另一种“知识”灌输给学生。物理课程的有效实施,需要教师具备与物理课程相适应的一些课程能力,以便教师将时代规划的理想课程真正转化为学生经验到的课程。另一方面,时代的发展对中学物理教育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新物理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内容标准、课程实施、评价方式等方面均体现了现代物理教育的理念。物理新课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建立与发展,离不开实验的支持与帮助。因此,就要求物理学科的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具备出色的演示实验和指导学生实验的能力。同时,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思维,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创造快乐气氛,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合作学习,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2.能力类型

物理教师的课程能力类型主要包括课程理解能力、决策能力、设计能力、转换能力、实施能力、协作能力、评价能力、研究能力和反思能力等。各能力类型之间不是绝对分离、完全对立的,而是交叉融合、相互影响的。只有各种能力类型都得到重视、培养和发展,物理教师课程能力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3.能力层次与时间维度

能力层次与时间维度有着一定的相关性。能力层次体现了物理教师课程能力发展的阶段性,时间维度标明了物理教师课程能力发展的可持续性。目前,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倡导的一种理论,无论是生活实践、科学技术抑或是学生培养均提倡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物理教师自身的成长、发展来看,教师的课程能力也体现出了动态的、可持续的发展阶段和变化过程。在具体的物理课程实践活动中,随着教师任教时间的增长,物理知识占有量、教学经验的积累,以及沟通、交流、协作等能力的增强,教师的课程能力也会逐级发展提高。我们将物理教师的课程能力划分为适应、重塑和创生三个层次。

二、物理教师课程能力现状分析

1.教师对课程能力的理解程度

研究发现,一些教师不知道“课程能力”这个词,多数教师不能很好地理解“课程能力”,会用“教学能力”“教师素质”“素养”“综合能力”等词语替换“课程能力”。

2.教师对课程的开发能力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制定的课程培养目标是与时俱进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课程活动中,我们应力行之。然而,某些教师“不太清楚”课程理念,有的教师认为目前的教学活动“基本不能”实现《物理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多数教师认为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将各种教育文件进行深加工以便应用于教学活动的能力比较差;虽然大部分教师认为有必要对教材进行适当改编,但却有半数之多的教师认为这方面的能力欠缺,可见教师课程开发能力之不足。

3.教师对课程的实施情况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是物理课程的一个学科特色。新课程改革提倡采用科学探究的方式教学,强调对学生动手实验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科学探究、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均需要物理教师具有很强的监控、引导、动手实验等课程实施能力。但一线教师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一些教师不能有效地开展STS教学和科学探究教学。

4.教师对课程的评价与反思能力

课程评价与反思是对课程实施的过程、质量和水平所作出的价值判断,对课程实施和教学操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和监控作用。物理教师课程评价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课程功能的转向和落实。目前,多数教师认为有必要对所教课程进行评价、质疑、建议和修正,但还有部分教师不具备良好的课程评价与反思能力。

三、物理教师课程能力现状归因

1.自身因素

物理教师对课程能力认识的清晰程度、自身对提升课程能力的动机水平,以及物理教师的心智品质,都是影响教师课程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教师的课程决策能力与选择能力不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习惯于过去的教材和教学方式,把教科书看成最权威的东西,对教材内容的取舍感觉难度很大,多数教师都在尽心尽力地“教教材”,而并不是“用教材教”。这需要教师对教材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这样才能明确哪部分重要,哪部分次要。

2.考试制度

受“应试教育”传统观念的影响,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有许多是在“应试教育”的旧体制和传统的师范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以中考、高考为指挥棒,已经习惯于讲授式教学、搞题海战术,物理教师几乎变成了能力欠缺的“知识传授型”教师。考试制度制约了新课程实施、教师课程能力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改革,亟待调整目前的考试、教师评价制度。

篇4

关键词:教授;本科生教学;参与

一、教授参与本科生上课的现状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职责,就是传授知识,为祖国和人民培养合格人才。教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中高级职称的拥有者,更是应把为本科生“传道、授业、解惑”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然而,在众多高校中,教授的主要精力投入到了学术研究活动中去,渐渐冷落了讲台。这种现象引起了教育部的高度重视,教育部在2007年《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坚持教授上讲台,保证为学生提供高质量教学”,“要把为本科生授课作为教授、副教授的基本要求。”

二、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必要性

1.教授的科研水平较高,参与的科研项目较多,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在为本科生的授课过程中,教学内容往往结合自身的研究方向,对于本科生开阔专业视野,激发对本专业的兴趣,加深理解有着积极的作用。

2.教授的人格魅力对本科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育家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教授凭借高尚的品德、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所产生的对学生的人格吸引力;才能、情趣、智慧、气质、性格的感染力综合所形成的人格力量,对学生的学业发展、道德升华和意志强化起着积极的作用,起到人格示范的作用。

3.教授参与本科教学,对青年教师起着“示范”的作用。高水平教授有着多年丰富的教学经验,给本科生上课能够给青年教师起着示范的作用,促进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高水平教授可以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指导青年教师的成长,充分发挥教授的传帮带作用,帮助青年教师提高业务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

三、如何多途径多种形式鼓励教授参与本科教学

1.强化制度建设,积极推进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制度化进程。教授上讲台必须落实到可以实施的制度上。建立并严格执行教师聘任制度,把是否为本科生上课和授课质量的好坏做为教师教师职称晋升、聘任的必要条件之一,而不是参考条件。

2.实行的“导师”制度。导师制是通过教授与学生的近距离接触,以其人格魅力和学术成就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尽早融入专业尖端领域很有好处,是本科教学的一种补充。以高水平的教授为龙头,组成一支高水平的指导教师队伍,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和生活,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的人才培养制度。这种制度在教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3.发挥教授在青年教师中的“传帮带”的作用。“传帮带”是指前辈对晚辈在工作或学习中对文化知识、技术技能、经验经历等给予亲自传授。一方面,鼓励教授在科研方面有突出成绩的教授参与本科教学改革,吸引学科带头人参加本科教学改革与研究,担任教学团队负责人,培养拔尖人才。通过高水平教授参与教学改革的课题研究,既能够为给教学改革带来新理念,又促进了教授本人更好地将教学与科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加强教授对青年教师的培训。聘请教授成立“教学指导专家组”,对青年教师的主讲课程进行随堂听课,针对听课的情况进行点评和指导,对听课发现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具体点评,就共同关注问题与青年教师们进行深入探讨,形成“传帮带”的良好氛围,起到提高本科教学的质量的作用。

4.在实施研究性实验计划的过程中,鼓励教授担任本科生的导师。研究性实验计划促进了科研资源对本科生培养的开放,是培养本科生创新意识、提高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最有效途径。高水平师资是研究性实验教学开展的前提。学生参与教授的相关课题,在教授指导下完成实验过程中,培养了本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从而提高本科教学的质量。

5.在校园文化舞台上积极搭建教授与本科生交流的平台。鼓励学生社团定期举办系列教授讲坛、专题研讨会等活动,创造本科生与教授接触和交流的机会,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其实许多教授是很愿意与本科生进行交流,但往往觉得能够与本科生面对面的机会并不多,这就需要学生社团来搭建这样一个平台,每学期不定期地举办系列教授讲坛、专题研讨会等活动,使得本科生能够近距离地与教授进行交流和沟通。实践证明这类活动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弥补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少的不足,同时增加了校园文化的亮点。受邀的教授们也积极参与,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教授参与本科生的教学活动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作为高校的管理者,我们应当多途径地创造机会,使得教授们能够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本科生的教学活动中去。

参考文献

1.盛跃东.教授参与本科教学的理性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1)

2.刘毅.教授承担本科教学工作的调查与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7)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在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改革中,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教学给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但是,有的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时存在着过度使用的现象,造成刻意追求感官冲击、过分强调课堂容量、偏离学科要求等不良后果。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必要性

多媒体教学手段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之一,包含以计算机为基础处理多种媒体信息如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的多媒体技术和将两种或多种媒体进行优化组合形成的多媒体系统。现代教学手段的多媒体化趋势就主要表现在多媒体技术和多媒体系统的应用两个方面。其中,计算机多媒体技由于具有多重感官刺激、传输信息量大、速度快、传输质量高、应用范围广、使用方便、便于操作、交互性强等优势,成为了现代教学手段的主流。

1、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为学生提供多重刺激,增强其学习效果

传统教学形式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单调乏味,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甚至有些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人类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通过自身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上的皮肤等感觉器官把外界的信息传递到大脑,经过分析、综合而获得知识的过程。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比如,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能够将教学内容由抽象变为形象,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增强教学效果。在现代化教学手段下,我在语文教学中不仅可以用幻灯片给学生直观地把学习材料展示出来,还可以通过视频给学生放一些专家的经典评语以及让学生随着音频、视频听读古诗词。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又能使学生始终处于动脑、动口、动手的积极状态之中。这一方面能使学生学习兴趣浓,精神状态好,对我所教的内容理解深刻,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良好的表达能力。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同时使用听觉和视觉能够明显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和记忆的效果。如果再让学生进行交互式地学习,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2、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维持有赖于教师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但在传统的初中语文课的教学中,常常是教师一言堂式地讲、念,学生被动地听,读,久而久之,教师讲得没劲,学生听得没劲,都没有主动参与教和学。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能按照自己的知识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时,学生才能进行有效地学习。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初中语文的内驱力。因为人机交互是多媒体的显著特点,利用键盘、鼠标等学生可以随意控制、任意操作各种媒体。这种交互性形成了学生的主动参与,这种主动参与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二、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不当的表现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实现各种媒体的系统组合,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延展课堂空间,取得传统教学手段不可企及的教学效果。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还能减轻教师在上课时的工作强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理解力。但是,据我了解,在目前初中语文课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还存在一些缺陷,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

1、过度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自从在初中语文课中提倡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来,越来越多的教师学会了使用课件、学会了放视频、学会了用音响设备等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这种便利性被教师认同了,但部分教师却形成了一上课就只展示课件或每节课都会放视频等习惯,于是,教师的板书省掉了,课堂提问也相应地减少了。我发现,在这样的课堂上,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的内容信息量大、速度很快,常常在学生面前一晃而过,学生反映没有时间完全读懂。教师在教学中,总是手握鼠标,面对电脑,而学生则面对屏幕,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都难于面对面地进行目光交流,双方都感受不到课堂的活力与激情,学生容易处在被动环境下接受知识。同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内容早已制作好,其结构固定,如果教师想在教学过程中插入一些补充内容时,一般很难迅速做出调整,这容易限制教师的自由发挥,不利于教师的成长。

2、多媒体课件质量偏低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进行多媒体教学必须有课件,在教学过程中要求使用高质量的课件,但为方便起见,一些教师常常到网上下载课件。这种课件的效果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要根据教师的情况、学生的情况、教室设备的情况等进行调整。但我注意到有的教师对课件的整体效果重视不够,颜色搭配不合理,在教学时学生无法看清课件内容。我们的统一的课件常常只是把教材内容制作成了幻灯片,这种课本搬家型的课件对学生而言没有什么作用,需要教师修改。当然,也有一些教师把课件画面改得眼花缭乱,看起来又有颜色又有动感,还有声音,确实生动,但他们忽视了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需要,忽视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片面追求多媒体形式的新颖,导致学生的注意力不在教学内容而在媒体上,学生无法将精力集中于教师所讲授的知识点上。

三、提高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质量的策略

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但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能单纯给学生放课件、放录像片等,必须认真备课,集中精力讲解重点、难点,只有用好多媒体教学手段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习潜能。

篇6

1.每年对新进新调教师开设观摩课展示活动。

2.每学年开设四类优秀教师优秀课展示活动。

3.每年暑期开展德育工作研讨会和教学工作研讨会,参加研讨会的教师面广,研讨的内容丰富。

4.每学期开展班主任校本培训工作1~2次。

5.重视“蓝青工程”的建设,每学年不少于20对,有学科的和班主任的,并严格按照相应的管理制度进行考评。

6.学校给每位教师配一本学习笔记,要求教师平时能撰写心得体会和学习札记,并将读书笔记列为期末应交材料,原则上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不得少于5000字的心得体会,由教导处组织人员对读书笔记进行检查评比,对突出的给予表扬。

7.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应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编写有个性化的教案,教案应包含每位教师个人智慧的结晶,反对备课组内各成员使用无个人思考痕迹的案。每位教师上课结束后应及时将本节课教学心得体会写上,学校要求上岗不满3年的新教师在每节新授课后都要有教学札记,上岗满3年的教师每学期不得少于10篇教学札记;要求上岗未满三年的新教师坚持夜办公(考试科目每周三次,非考试科目每周两次)。

8.学校要求上岗未满一轮的新教师每节新授课都必须先听后上;上岗未满三年的新教师(考试学科)每学期听课不得少于40节;上岗满三年的教师每学期必须听满20节课;分管行政、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应带头开展跨学科、跨年级的听课活动,真正做到取长补短。

9.学校定期开展青年教师“优秀教学案例”和编制“期末模拟试卷”的评比活动。邀请教研室领导、专家和市知名教师对所写案例和所编试卷进行封闭后打分评定,对优胜者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一定物质奖励。

10.学校注重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如两周一次的教研活动,班主任月工作例会、定期召开年级组工作会议、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四类优秀教师的培养使用、课题研究工作。

篇7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师范生;教学技能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范畴

一般教学技能从语文教学的过程看,包括备、说、讲、评;从一节课的课堂结构看,包括导入、提问、讲解、板书、结课等;从语文教学目标的构成看,包括阅读课教学技能、作文课教学技能、口语交际课教学技能、综合课教学技能等;从语文教材文本存在形态看,又可分为文章课教学技能、文学课教学技能等。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提升策略

(一)一般教学技能提升策略

1.备课训练

备课即在进行正式的课堂教学前对课堂教学进行整体设计,内容包括课标研读、文本解读、学情了解、目标设定、重点确立、难点挖掘、过程设计、方法选择、课时安排、课件准备、板书设计等,最终落实到教案编写。为了提升师范生的备课教学技能,要对各项备课技能进行专项训练,在掌握了基本功之后再进行备课能力的综合训练。第一,课标研读是备课之前的重要准备工作,如果对课标没有明确的认识,教学这艘巨轮就失去了航向。为了满足当今人才培养的需要,我国的教学课程改革在频繁进行,所以师范生需要及时了解当下的新课程标准。第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载体是文章,所以教学活动开展之前要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以便于在课堂上能够言之有物。第三,因材施教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中职学生的语文基础相对薄弱,所以要适当降低教学难度,循序渐进地增加教学任务,适当调整教学目标。第四,基于教学目标和基本学情确定教学的重难点与重点。第五,将教学实施过程的细节用文字表述出来,准备多媒体和板书等等。此外,还要对课堂上学生的反应进行预想,并且想出解决学生课堂突发问题的方法。在备课过程中准备的越详细,课堂教学就越游刃有余。

2.说课训练

说课是对老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的综合考察。在说课过程中,教师能够理性教学思路和教学目标,同时反思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且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说课堂教学是一部作品,那么说课就是对作品的介绍。为了提高师范生的说课能力,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全面提升学生的理论基础,培养学生撰写说课讲稿的能力。一般情况下,说课讲稿包括对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等多方面的陈述。这几项内容存在内在的逻辑关联,好的说课能够将其阐述清楚。第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说课需要清晰流畅的语言表达,既要表达清楚,又要被理解。这就需要学生在遣词造句和表达方式上有很强的能力。第三,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当下教学创新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已经成为教学领域研究的重点,这就要求老师不能照本宣科,在教学中要有自己的见解。所以,在说课训练中,同行和专家要对说课进行点评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师范生会进一步解释和交流自己的想法,从而提升说课质量。

3.自讲与合作训练

自讲是师范生真正上讲台前的预演,在这个训练过程中,学生能够找到课堂的教学节奏,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并且在自讲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空教室自讲,想象教室中坐的都是学生,能够在反复练习中发现教学设计中的不足并及时进行修整。自讲过程也是对自己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梳理,在自讲过程中不断理清优化和完善。师范生要共同合作来完成集体备课,基体备课可以各抒己见,将自己对教学的观点和想法呈现出来,然后博采众长,最终形成一个出色的教学方案。自讲和合作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自讲能够增强师范生对教学各个方面的体会,从而在合作交流中提出有实践价值的建议;合作交流能够为师范生提供更多的教学参考,从而引发学生在自讲过程中反思。

4.先写评课稿、后评课

评课是对他人的课例进行分析,找出其不足,分析其优点,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交流。好的评课对讲课教师和评课教师都非常有益,既可以为讲课教师提供改进意见,又可以拓宽评课教师的教学思路。为了提升师范生的评课能力,建议采用先写后平的训练方式。评课是一个思想态度的输出过程,写评课稿则是一个输入过程。评课稿写得越详细,越知道评课时需要关注哪些问题。这样就能够避免评课流于形式,能够针对教学技能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鉴于评课项目中教师的仪表、语言、教学流程等占有较大比重,创新教学视域下,要增加灵活评课的比重,即评课教师可以从自己的视角出发来审视课例。这样就丰富了评课的内容,同时也有利全面改善和优化评课机制。

(二)专业核心能力提升策略

1.听课例讲座

古语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时器”,观看课例讲座能够吸纳别人的教学优点,从而为自己日后的课堂教学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听课例讲座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组织师范生听课例讲座之前,要对课例教学内容和课例老师进行简要的介绍。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学生可以对比自己和课例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思想,然后由针对性地听课例内容。例如,如果老师的教学风格与学生自己的教学风格相似,则课例就可以成为自己的教学参照。如果两者教学风格相差较多,则可以作为创新点和拓宽授课技能来学习。第二,要把握与课例老师的交流机会。当下大学生的自主意识都非常强,过于关注自己则容易降低对他人表达的理解程度。所以,中职汉语言专业教师要在组织学生听课例讲座之前,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归零”,关闭自己内心的声音,聆听他人的想法。然后在课例讲座之后积极与教师进行交流,增强自己的教学能力。

2.备课讲课训练

说课就是将自己备课的文字稿转变成为语言表达,在说课中可以全面提升自己的授课能力,同行和教师对自己说课提出的所有建议都值得反思,要采用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建议来进行改进。说课是备课的一部分,备课还应该包括对学生情况进行了解,中职学生在年纪上与中学生相近,但是毕业之后要走向工作岗位。这就意味着语文课对其既有基础知识层面的教育,又要有语言工具学科的实践教学。所以,备课过程中要反复推敲自己的教学方案,在真正上讲台之前一直处于修改和优化的过程中。

3.读教育名著、写教研论文

语文教师应该担得起“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个形容,师范生阅读的教育名著越多,就越能理解教学的真谛,从而在教学技能上体现出来。师范生的教育学和专业课储备越丰富,就能够撰写出高质量的教学论文。这样就提升了学生的教学研究能力,具有卓越教研能力的青年教师,其语文课堂必然会熠熠生辉。

三、结语

篇8

【关键词】 文献信息检索课;中医高等院校;中医教育

中医药文献信息检索课自1985年首批中医院校开课至今已25年,目前国内所有中医院校均已开设检索课,有了相应的统编教材和自编教材、教参和一支教师队伍,不少院校还成立了检索教研室。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增强了中医院校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使广大同学普遍掌握了文献检索最基本的方法和技能,为今后的临床和科研奠定了基础。

1 发展历程调研

笔者借助2009年本校主办“首届中医药信息学与信息素质教育高级研讨班”之际,对全国23所中医高等院校文献检索课的教研室设置,教材使用,教学内容、层次,授课和考核方式,以及相关主题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与1996年浙江中医药大学张长生老师开展的《中医文献检索课》的调查进行了对比[1]。这次调查结果有如下变化:①在计算机检索教学和实习场所2项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目前,各个院校都建立了电子阅览室,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新校区的搬迁,电子阅览室的计算机台数更是成倍递增,为检索课的实习提供了有力的保障。②20多年来,文献信息检索课的教学不断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教学规模不断扩大,师资力量逐渐雄厚,拥有了各个职称层次的教学队伍;教学效果有所突破,特别是使学生增强了信息意识,达到了在一定程度上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学参考书和教材的编写呈现百花争鸣的态势;依托教材建设的平台,不断开展校际间的交流。③教师不断在教学过程中总结教学经验,撰写了一定数量具有中医特色的检索教学论文。

但是,从此次调查和会议的交流中,我们清楚地意识到:中医院校文献信息检索课的发展偏慢,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与“医学生七种能力”的培养要求距离甚远。

2 存在问题

2.1 各行其是,疏于交流

从资料记载和统计看,2000-2005年大约先后有24位检索课教师参加了福建中医学院图书馆主办的每年一期的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网络医学信息采集与服务》培训班。而全国中医院校以文献信息检索课交流为主要议题的学术会议,自1996年在浙江中医学院召开之后再没有开会。因此,各院校同仁间几乎互不认识,信息沟通基本处于闭塞状态。

2.2 缺乏统一规范的要求和管理

自教育部(84)高教一号《教育部印发关于在高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的通知》下发以来,20多年来再没有新的有关文献检索课教学的文件、意见或通知,各高校均依据自己学校的情况自行安排教学内容。从我们调查的数据和本校长期以来的做法可以看出,中医院校没有统一的教学计划和大纲要求,课程名称、课程设置也不统一,有的学校是必修课,有的学校是选修课。必修课和选修课开设的学期段也不同,从大一到大四必修和选修均有;课时安排也不尽相同,有的学校是2个学期的课程,有的学校是1个学期,学时从18~51学时不等。

2.3 缺乏对检索能力评价和考核标准

迄今为止,我国尚缺乏对中医院校学生在校期间信息素质的评价和指导标准。各类探讨检索课教学方法和内容的研究论文数量不少,但涉及具体如何评价检索能力或信息素养的论文鲜见,与西医院校的发展和水平相比差距很大。我们在面向研究生的课程中,发现许多研究生不懂如何选题和立项,面对导师指定的选题,又不知如何制定信息搜集策略,如何动手实施一项检索任务,如何识别或捕捉复杂多变的课题需求,如何对信息进行鉴别、组织和分析。而这些知识,在某种程度上比检索技能更为重要。近年来,信息检索课之所以徘徊不前,很大程度上是缺乏自身认识和内容的创新。

2.4 教研室建设无统一要求

从调查情况看,许多学校的任课教师都是兼职的,备课时间相对不充分。有的学校虽然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的时间比较久,但由于没有形成独立的教研室,几乎处于学校教学的边缘状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任课教师的考核和评价,都游离在学校教务处统一规范的管理之外。因此,教师的责任心和进取心大打折扣。另外,有些图书馆对青年教师培养不够,虽然是图书馆或中医药专业毕业,但没有受过教学方面的专业训练,不了解教学方法,不能有效地把握课堂;同时还存在年轻教师没有充足的检索实践经验,检索的基本功较薄弱等问题。

3 建议

3.1 开设各层次、各专业文献信息检索课

以《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中医学专业设置基本要求(试行)》(教高厅〔2008〕3号)为契机,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探索课程设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文件中提出了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中医学、中药学的专业培养要求,明确单列一条规定:本科学生在完成学业时,专业水平应达到“熟练运用计算机,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和“了解中医药学科及其相关学科的学术发展动态”。而目前已经在医学院校推广的国际医学专业认证的考核指标中,文献检索能力也作为一项单列的考核指标。因此,检索教学的意义更加凸显。教学效果的好坏关乎学生文献检索能力的高低,这对从事中医检索教学的教师、团队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3.2 推动文献信息检索课内容从传统检索到信息分析的跨越

随着信息检索技术的发展,信息检索已经由手工检索、计算机检索发展到了网络化、智能化、认知化阶段,这一阶段的信息检索平台具备了初步的信息分析功能,从而使传统检索信息向信息分析层次发展。而目前的中文检索平台,如CNKI的知网节、万方的知识服务平台、读秀知识平台等,都开始朝信息分析的方向发展。以CNKI为例,当检索出某一主题的结果后,检索者还可以利用该平台提供的信息分析功能,对检索结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①分组分析法:从学科类别、中文关键词、研究层次、文献作者、作者单位、文献出版来源、研究获得资助、来源数据库等角度深入;②排序分析法:按照相关度、发表时间、被引频次、下载频次等排序方法,对同一主题的检索结果进行分析。

而英文数据库的ISI检索平台,同样能够按照时间进行分析,了解不同时间阶段课题研究的状态;按照国家分析,了解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国家以及国内该领域研究情况;按照机构分析,了解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机构;按照作者分析,了解该领域的核心研究人员;按照来源刊分析,了解该领域研究的重点期刊以及对某刊物收录论文情况;按照学科进行分析,了解该课题涉及哪些学科领域以及对感兴趣学科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很显然,通过对检索结果从6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将使学生有进一步的深入了解。

中英文数据库的示例表明,检索课的教学侧重点应该有明显的改变,信息检索目前已经发展到信息分析层次,这一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教师和学生高度重视和关注,并及时引入课堂,作重点分析和介绍,引导学生由传统的单纯检索向检索与信息分析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3.3 尽快制定信息能力评估指导性标准

本次调查除了问卷形式之外,我们还对各个中医院校的网站进行了调研。除了南京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学院的检索课有精品课程网站之外,尚未发现其他院校有中医药文献检索的精品课程的相关网页,说明中医院校的文献检索课程建设还需要加强精品意识,相关教学手段、教材编写、教学内容、教学队伍还要不断努力,朝精品课程建设方向发展。

3.4 培养和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目前,承担检索课的教师在完成现有教学任务的同时,面临着继续学习和知识更新的挑战。因此,应该主动融入到中医药信息学的学科建设中,将学习、教学、科研紧密结合,扩展知识结构,根据信息学学科涵盖的其他课程的需要,积极开设更多的课程,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篇9

关键词: 主体; 主导; 主线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4-0143-01

一、学生为主体

对于政治学科来说,由于理论性比较强,对学生来说枯燥乏味、不易理解、不感兴趣。因此,使政治课堂教学“活”起来,是有效实施政治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1.精彩导入,激发兴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在几十分钟的授课中,开头的十分钟效果是最佳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应该积极寻找材料,利用时事热点、实例材料等导入新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这一课的导入环节中,就可以搜集在抗击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等重大事件中政府所做的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探讨政府针对这些事件所做的一系列活动体现了政府是什么样的政府、政府在履行这什么样的职能。通过这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时事热点来导入新课,真正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让政治课堂有了“活”起来的前提和条件。

2.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参与意识

人类的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设计一两个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又不脱离本课理论知识的课堂探究,鼓励学生思考、回答,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让学生主动开流,让学生以最佳心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如在《文化创新的途径》这一课的教学中,就可以利用大型杂技舞剧“天鹅湖”来进行课堂探究,让学生思考在这个杂技舞剧的创作和表演过程中体现了什么样的文化创新方式。在热烈的讨论活动中学生也明确了文化要创新就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探究,让学生树立的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为政治课堂“活”起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转变观念,教学方法的改革

单一、古板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只能让政治课堂变得更加枯燥乏味。新课改新形势下的政治课堂教学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充满色彩的,而不是单调、喑哑的。为避免这一点,我们应当努力抓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短暂时刻,用学生能接受的节奏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使学生在既紧张又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学习的能力和水平,还落实了教学目标,巩固了学生的学习,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如在《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的课堂教学中,除了用传统的讲授法让学生明确了“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这个重要的知识点外,还应搜集许多与该知识点相关的谚语、俗语,让学生探讨这些谚语、俗语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落实了重要知识点学习,又避免了课堂教学“一讲到底”的传统过时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更加生活、生动,为政治课堂“活”起来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教师为主导

1.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计划

在每个学期开始的时候,根据课程的设置和学校的安排认真地制定既切合学生学习又切合课堂教学实际的教学计划,使得每个学期的教学工作都按照教学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根据教学计划我每天认真备课、认真教学,积极参加教研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

2.通过学习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课余时间,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不仅要阅读大量关于中学政治教学的专著,还应积极尝试,撰写教学论文。在平时的教学中按照《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进行施教,每节课都要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讲台,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不仅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更注重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启发引导,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3.搜集材料,为教学做充分准备

作为一名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我们应深刻的明白自己在教学时应紧扣教材,在课前一定要做积极认真的准备,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资料,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为提高每节课教学质量,除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种手段辅助教学,如:幻灯、漫画、录音、视频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三、训练为主线

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训练,用训练去巩固学生的课堂学习,既为学生减负,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使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1.精细安排,及时训练

如果训练不及时,就不能很好的巩固学生所学。学生在集中学习了一大堆的理论知识后再安排一定量的巩固训练题,这样的训练安排缺乏及时性,学生前面所学知识掌握不到位,容易影响后续内容的学习,而且基础薄弱的学生显得“赶不上趟”。所以,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就要安排有针对性的训练,既使学生的学习具有联系性又能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因此,在每次的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在每个重要的知识点学习结束后,安排两到三个课堂训练,及时巩固学生所学。

2.精心选题,注重基础

每个班的学生具有层次性,所以在训练题的选择上也要体现层次性。如果选择过易的练选题,虽然照顾了基础薄弱的学生,但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好学生也“吃不饱”;如果选择过难的训练题,虽然照顾了好学生,但丢掉了一批基础薄弱的学生。所以,在训练题的选择上一定要精心,既要有基础巩固型训练题,又要有能力提高型训练题,既使基础薄弱的学生打好了基础又使学生能力不断提高,满足了好学生的学习要求。但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基础。因为基础是能力提高的关键。

3.不能就题论题,注重延伸

政治科教学一定要注重时效性,在训练题的选择上也要注重时效性。选择一些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时事热点组成的训练题,通过做训练题,评论时事热点,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开拓了学生眼界,延伸了学生的学习。训练之后的讲评也不会出现就题论题的情况,有效避免了学习活动的枯燥乏味情况,让政治课生动活泼起来,更加贴近生活。

“三为主”的教学模式,既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他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且可以推动整个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推动各项工作全面开展。作为高中教师,我们应当深刻理解“三为主”教学的意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三为主”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一步促进教师、学生的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说课 正常人体结构 教学

所谓说课,是指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专家或领导,系统而概括地解说自己对具体课程的理解、所作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大家进行评说的一种深层次的教研活动。它是目前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中的一项重要内容[1]。以下本人从课程设置、课程设计、教学实施等几个方面对高职护理专业所开设的“正常人体结构”课程进行解说,希望能以此与同行进行交流,从而在教学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一、说课程设置

《正常人体结构》是研究正常人体组成、形态、结构的一门科学,包括有系统解剖学、组织学和胚胎学三部分。本课程是高职护理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医学基础课[2]。根据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获取人体细胞、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及人体发生、发育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学习正常人体结构的基本技能及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与观察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形态学基础。

二、说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理念

坚持“以能力为本位,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技能人才”的教育方针,以“实用性”和“必须够用为度”为原则,在教学的组织与安排上充分遵循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做到“教、学、做”结合,理实一体化,构建适宜于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构架[3]。

2.课程设计思路

由于“正常人体结构”是一门典型的形态学课程,所包含的知识内容繁多而复杂,讲起来比较枯燥,解剖名词多而难记。我们采取在精讲的基础上综合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并给学生练习的机会,在不同形式的重复中加深、强化学生的印象来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在授课教学中,我们紧紧围绕与临床护理技能操作有关的内容作为教学重点,比如:注射技术应用解剖、穿刺技术、应用解剖、神经反射应用解剖、急救技术应用解剖、插管技术等等。整门课程安排在新生入校的第一学期开课,计划学时数为96学时,每周6学时,其中理论64学时、实验32学时。

三、说教学实施

(一)说教学对象

本门课程主要的教学对象是高职高专的学生,他们的基础较扎实,在高中阶段进行了生物课的学习,平时接触了科普知识,对人体的结构已经有了浅显的了解,为病例分析法、问题引入法等教学方法的使用奠定了基础。

高职高专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抽象概括能力,思维非常活跃,故在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之条理化、明晰化。

(二)说教学过程

1.说教法:

《正常人体结构》所涉及的解剖学知识属于陈述性知识,知识点多,知识结构相同,几乎每章内容都要从位置、形态、功能三方面去阐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产生枯燥、乏味、厌倦之感,因此,我们综合使用各种教学方法,以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主要教学方法列举:(1)向学生告知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大纲要求。(2)采取多媒体教学与模型、标本相结合的手段。(3)在多媒体教学中,采取图片与动画相结合的手段。(4)授课时条理清晰,重点突出,难点讲透,并有意地引导、启发学生对于课本知识进行积极的思考,踊跃地发言,善于总结,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气氛。同时,拓展知识领域,为其它医学基础课和临床课打下基础。(5)在解剖实验教学中利用模型或标本观察器官的位置、形态与结构;利用显微镜观察脏器的组织结构特点。(6)编制相应的学习指导,引导学生及时预习和复习。(7)开发网络资源,引导学生网上自学、预习与复习。(8)通过提问、课堂练习和集体讨论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评价。(9)教学反思:利用教研活动,讨论近一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或困难,相互借鉴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2.说学法:

学习的真谛不是拷贝、记忆现成的书本知识,而是思维步骤和学习方法的学习。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法的指导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引导其建立适合自己、适合所学学科的学习体系,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采用了自主学习法、尝试模仿法、讨论法等学习方法。通过学生阅读教材、观看视频、图片、模型,培养学生观察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思考,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的讨论,培养学生语言表达、交流合作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与探究。

(三)考核办法:

考试最后成绩由三个方面组成:笔试成绩,侧重于解剖基础的基本知识的考查,占总成绩60%;实践考核,侧重学生对解剖基础综合应用能力考核,占总成绩的3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

在具体考核方式上,我们采取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的、分阶段以及综合进行的专项能力考核办法,并建立了一整套与职业技能考核标准相一致的实验、实训考核标准。这种考核办法体现了学习一项能力,掌握一项能力,既消除了学生考试中的侥幸心理,也减轻了学生期末考试的压力。

四、说教学效果

1.校内督导及同行对本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

该课程的教师团队,能够努力钻研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同时,认真备课,积极制作多媒体课件,编写各种学习指导和实验指导,撰写教学论文,不间断的进行实验室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学生对本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

期中我们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学生反映任课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并能将课程知识与实际病例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早期了解到未来要从事的临床实际工作,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目的性。整个教学过程,课堂气氛活跃,能够调动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教与学互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五、说课程特色

1.探索新的课程教学模式:打破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教学内容与职业培养目标相结合;教学内容与后期课程相衔接;多媒体教学与模型标本相结合;教材与学习指导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训相结合;授课与自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学生网上自学相结合的先进教学理念。

2.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及有效性。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组合,包括多媒体教学、观察标本、模型、组织切片等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开发DVD、录像、网上学习等教学资源,开放实训室和解剖陈列室,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理论学习机会和实训机会。

3.加强实践技能操作:《正常人体结构》的实践技能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观察、综合分析和操作能力。通过对实验观察,加深学生对理论结合实际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局部与整体、形态与功能的联系,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打下基础。同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科学色态度和踏实的工作作风。

4.改革学生考评办法:在以往的教学中,考评仅限于课堂教学范畴,通常是单一的、定量的终结性评定,关注的是学习结果,忽略学习过程,使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忽略学习的真正意义。因此,我们提倡多种评定形式相结合,不但要评定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评定。

六、说改革思路

由于本门课程是将《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整合为《正常人体结构》,因此,参考资料不但数量少,质量也有待于提高。我们积极参与《正常人体结构》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多与同类学校进行课程建设的交流和相互学习,使本课程更适合职业教学的要求。

随着高职医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无论在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还是在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借助于本门精品课程的建设,以更好地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从而推动教学改革的实施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峡.说课的意义和价值[J].河南科技,2011(2)

[2]涂明华,汪南.护理高职高专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华护理教育,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