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7 13:40: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服饰文化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服饰文化论文

篇1

酉阳地区土家族、苗族传统服饰上装的样式变化多,从结构上看,以对襟、斜襟、大襟、圆领、立领、连袖、直身为主要样式。从领型上看,上装多立领、圆口领、V字领。从衣袖、衣身结构来看,连袖、直身是衣服的主要特点,衣服一般以棉、麻织面料为主。下装包括裤和裙,裤子是比较普遍的下装,在酉阳地区土家族、苗族传统服饰中,男子以裤子为下装,裤身、脚口的长、短、肥、瘦各不相同,比较有特点的结构是其中的大裤裆结构,裤裆又宽又长,这种结构在我国古代被称为“跨”。裤子一般由棉布制作而成。裙子也是最普遍的一种下装,裙的类型有长裙、中裙、短裙,从造型上来看,还有喇叭裙、节裙和筒裙、A型裙等,形式多样。

社会文化包括一个社会的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宗教、习俗、道德标准在服饰上的折射。

(1)宗教在酉阳地区土家族、苗族的一些民俗活动中,传统的原始宗教仪式在特殊的日子里仍然被保留着,在服饰的式样和服饰图案中也蕴藏着一些宗教意识。反映在服饰上的宗教意义,其形式各不一样,从服饰中可以看到,有的是以图案形式对宗教意识加以记录,使人们在着装时通过图案代码被唤起一种熟悉的情感,进而思考它的宗教意义,正如贡布里希所说“对符号的使用,是人类克服不完善的回忆发展出的一种手段”。在一些服饰图案中有表现“有超自然威力”的动物、人物纹样,如苗族的“祖灵”和“万物有灵”的图案,在当地苗族服饰中很常见,并与口头传说故事相结合,这便使图案被保留得更完整,加强了苗族人对崇拜物的感情,使图案与意义紧密相连,再加上在有宗教意义的节日里,音乐、舞蹈、牺牲等内容渲染着宗教气氛,引起情感的兴奋以增强宗教的信念,更加强了苗族人对图案的记忆。

(2)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标志指的是社会中不同性别、不同地位、不同支系、不同职业的人,用服饰来加以区别。性别不同,服饰就不同,这是服饰中最普通的现象,而且最显而易见。酉阳地区土家族、苗族传统服饰男女装在材料的使用上区别不明显,而在服装的造型装饰和佩饰上,男女服饰各有千秋。男装造型比较简洁、整体,以宽肩、直线外轮廓造型为主,强化男性的体型特征。女装的件数较多,上装、下装、裙子、围腰,层次丰富,变化多样,以塑造柔美、婀娜的女性形象。从服装的装饰上看,有些男装运用了一些装饰材料,如图案、穗子、宝石、金属片等,而几乎所有的女装都使用各种不同的装饰,如花朵、图案、穗子、宝石、金属片等。服饰的社会角色标志还反映在不同支系服装的区别上,一个民族的不同支系在服饰上整体风格一致,局部造型、装饰、色彩、材料有些不同。形成民族不同支系的主要原因是民族历史上的大迁徙。在民族迁徙过程中,部落被分散、割裂,以致定居点不一样,不同区域文化影响加上与其他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就形成了不同的语言、习俗和服饰。酉阳地区的苗族由于支系不同,其服饰、语言、习俗就不完全相同。据清朝史籍记录,苗族服饰由82个支系组成,现在统计的苗族服饰有130多种,分黔东型、湘西型、黔中南型、川黔滇型四大分支,各分支里又有一些小分支,可谓支系繁多。

(3)民俗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风俗习惯就是民俗。从它在文化系统中的地位来看,“民俗是文化系统中组织层面的非强制性的组成部分,它通过文化的自然延续去节制社会成员的生产、消费和人际关系的协调”。①服饰根植于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是毋庸置疑的,民俗生活对服饰的创造和传承有直接的关联,民俗生活中也不能缺少服饰的参与。在苗族民俗中,刚出生的小孩用绣着蝴蝶图案的布包裹,而蝴蝶是苗族的“祖灵”象征物,用绣有“祖灵”的布作襁褓,是希望孩子得到“祖灵”的保佑。在民族的风俗中,遇上过本民族传统节日,人们都会特意打扮,着节日盛装,以增强节日的喜庆气氛。同时,节日活动也是人们展示服装的最好机会,如苗族女子过节时会穿上自己亲手制作的绣有各式图案的盛装。在当地一直保留着这样的民俗——“谁的刺绣图案精致,缝制的衣服美丽,表明她就是一个心灵手巧能干的姑娘”,能得到人们的赞美,甚至得到异性的青睐。

人们通过服饰的创造、变革,表现个性的释放和对美的追求。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中提出“艺术的努力是由它的整个过程或者它的结果来引起审美感情”,其观点对后人的影响较大。说明服饰的艺术性应该从服饰审美和艺术创作两方面来考察。巴渝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服饰中体现出来的审美意识是从社会学层面和心理学层面反映出来的,即人创造服饰的行为一方面受社会规范的制约,一方面也是自身价值的体现。审美意识在心理学方面的反映是指个人的动机与需求、自我概念、印象、知觉与个人服饰行为的关系。人们利用自己独特的文化,去改造、利用其生存环境,从生存环境中获得自身所需的物质和精神营养,来维持本民族的延续和发展。巴渝地区少数民族服饰是历史上形成的以整体民族为概念的统一服饰外观,服饰的创作并不涉及或很少涉及自我概念等个人需求,即使是适应人的需要而创造,也是指有共性的人的身体的需要。所以反映在服饰审美观念中的个人愿望不占主要地位,反映在服饰审美观念中的社会性特征最明显,是社会背景下的审美。人们通过对服饰的创造、变革表现对美的追求和对社会规范的认可,反映在服饰的造型、色彩、材质以及人的整体着装形象上,便是个人为了使自己的行为与社会规范或某一民族群体保持一致,便穿着某一民族认同样式的服装,于是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统一的民族服饰面貌。另一方面,从服饰制作上来看民族服饰的艺术性,巴渝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制作包括对原材料的加工和服饰制作工艺两方面的内容。传统服饰面料由棉、麻、丝、毛纤维纺织而成,传统服饰的制作工艺手段非常丰富,包括服装定型工艺(做百褶)、百纳布工艺、扎染、蜡染、印染、刺绣、镶花、织锦、编织、编结、首饰制作等,不同的工艺技术均产生出魅力不同的效果。

符号学理论可以为我们研究巴渝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提供一个有效的方法,从传统服饰的符号化中进行符号解读,构成对符号的诠释过程。巴渝地区少数民族服饰的样式、色彩、材料、细节、装饰等方面无疑是一个符号系统,并系统地指涉该民族传统文化。

“符号学”是20世纪初由美国哲学家皮尔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和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提出的,到20世纪60年代,才成为一门科学受到重视。“根据符号学的理论,人的思维和语言交往都离不开符号,而人的意识过程,就是一个符号化过程,思维无非是对符号的一种组合、转换、再生的操作过程。”②“符号学”是研究人类交流的一种方式,它构建了语意的三角关系,并研究语意的性质和规律。语意的三角关系是:符征(signifier):是形式,可感知的;符旨(fignfied):是符征所指涉的意义;指涉物(referent):是符旨所指的物。

从语意的三角关系中我们可以理解到,一个具体的形式一方面传达该形式代表的物,另一方面传达该物所表达的寓意。符号是传承和负载信息的媒介,是认识和表达事物的中介,它表现为有意义的符码。符号概念的外延很广泛,设计中的符号是一种非语言符号,但是它与语言符号有很多相通之处,所以符号学理论不仅被应用于视觉传达设计,也被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如产品设计、音乐、舞蹈等领域。

美国符号学家皮尔斯的理论把符号分为三类:一是图像性符号,即利用符号形式和所表达的意义有共同特征,来指涉对象。如酉阳地区土家族织锦中的“老鼠嫁女”图案,图案中,“老鼠嫁女”的场景直接来源于生活,指涉民间的婚俗,表达该民族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二是指示性符号,即利用符号与表达意义之间存在“必然实质”的因果逻辑关系,构成指涉作用。如苗族人着节日盛装时佩戴的各种银饰,表达福贵、吉祥之意义。三是象征性符号,象征性符号与表达意义之间无必然或内在联系,但社会约定俗成使其具有意义并互相传承。如,土家族织锦的“万家八锦”几何图案象征福贵;苗族服装刺绣图案中的“蝴蝶”象征祖先;等等。

对巴渝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研究,目的在于运用设计与创意,展现区域性文化元素,这是在全球化高度竞争下胜出的关键,即通过新的思考,将传统文化资产里的元素转换到现代生活中。巴渝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服饰,袍衫为主要形式,以H型、A型轮廓为主,上装配下裙、多层衣、多层裙、连衣裙、上装下裤、上装下裙再配围腰等的服装外轮廓,其细节变化比较丰富,我们首先可以从款型中得到一些启发,与当代设计手法结合,将其运用到设计中,如图1(作者:唐雪芮)。巴渝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服装内部构造的方式较多,从形式来看,各具特色的领型、袖型、袖头、腰线、门襟构造、内部分割线、下摆、口袋、裤腰、裤臀部造型、裤裆、裤腿、裤脚口、细节等元素,都可以被当做设计资源,重点是把这些元素与设计个性、设计理念结合起来,如图2(作者:尹立)中的服装是借鉴传统服装的领型、袖型,经过一定转换设计的女装。

巴渝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图案与现代服装设计的结合点最多,对传统服饰图案的借鉴,可以是传统服饰图案原始样本的运用,也可以是对传统服饰图案的打散重构、重新组合,根据设计师的设计风格、设计要求而定。重点在于在重新组合的过程中,至少保持传统图案一个单位的结构特点和色彩特点,这样才能保留住传统图案所传递的原生态文化内涵,如图3(作者:廖拉)对传统服饰图案的采集、图4(作者:白薇)和图5(作者:余秋雨)对传统图案的现代运用。

篇2

作为徐州独特的节日习俗和文化现象,伏羊节承载了悠久的历史意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不论是彭祖时已经流传的吃羊传统,还是以徐州为地理依托的地域色彩,都在不同方面加深了“伏羊节”的文化意义,从而使得这一“民俗文化节日”大放光彩。

1.1食羊文化传统

羊,作为最早被人类成功驯养的家畜种类之一,人的贡献在衣食住行乃至祭祀方面都有着突出体现,而最重要的应属饮食方面。食羊的传统古来已有,先民们很早就捕猎野羊为食物,羊被驯养为家畜之后,更是为人们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周礼•天官》中有记载:“春行羔豚,膳膏香”;《礼记•月令》也记有:“仲春之月”,“食麦与羊”;“医食同源”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传统,先人们在用羊来满足口腹之需的同时,也不断发掘出了羊肉的药用功效。东汉名医张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中记有“当归羊肉生姜汤”能治疗血虚寒疝等疾病;明代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羊肉甘热无毒。食之肥软益人,治冷劳山岗疾痢,妇人赤白带下,疗筋骨急强,虚劳益气,利产妇”。羊肉的祛风驱寒功效看似与三伏天的暑热格格不入,实际上夏日候湿热,人们食欲减退,体内积热,在这样的时候吃上一碗香辣美味的羊肉,不仅使人胃口大开增强食欲,同时也能促人发汗,以热制热,驱散体内湿毒,补虚健体,对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及高温天抗病能力十分有益。“伏羊节”食羊,既是对羊肉本身鲜美味道的追求,同时也是对羊肉药用功效的充分利用。

1.2地域文化内涵

虽然中国人食羊传统悠久,但在三伏天大碗吃羊肉喝羊汤,并将这一习俗其发展成为全民参与的盛大节日,却只有在徐州得以实现,这与徐州的地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徐州无论从地理位置上还是气候环境上,都体现出鲜明的南北交界地带特色,其风俗传统和文化氛围也呈现出受南北各地共同影响、兼收并蓄的特点。以饮食文化为例,齐鲁菜系的红烧类与酱类菜点的风味、川菜的麻辣鲜香,在徐州饮食上都有所体现。总体来说,徐州菜五味俱全,以咸鲜为主。因此羊对徐州人来说,是地地道道的美味佳肴,人们通常在烹饪羊肉时极力除去的膻味,在徐州人看来正是“鲜”的体现。当地人用大锅清水熬制羊肉羊汤,只在最后加几味简单佐料,辣椒放足便可大快朵颐。这样烹制出的膳食虽不精致,但鲜香味浓,经济实惠,吃起来十分过瘾。淳朴的民风和豪爽不拘小节的个性使得当地人能够适应并喜欢吃伏羊,将在炎炎夏日大口吃肉大碗喝汤的习俗一直保存了下来。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徐州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几千年前,注重饮食和养生的彭祖便推崇羊肉;后又有沛县汉高祖刘邦喜吃羊肉,据《史记》中记载刘邦年轻时曾杀羊设酒宴客。另外徐州是汉代画像石出土最多的地区之一,在铜山县汉王镇出土的一块《庖厨图》上便画有庖厨用羊肉烹制食物的图景。徐州的伏羊节,从一方面来说是对当地祖先饮食传统的一种顺理成章的继承,从另一方面来说也表达了一种对先人的怀念和对汉风古韵的向往,是一种历史的沉淀和对民族感情的承载。

2.“伏羊节”的社会影响

篇3

【关键词】文化馆;群众文化;辅导工作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使得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越来越丰富。在省、市等各级领导的培养和支持下,我县把文化馆当做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阵地,积极响应新时代群众文化传承的号召,在群众文化辅导方面,一直坚持着 “面向群众、围绕中心、立足阵地、服务大局”的工作思路,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当成工作的重点,把组织辅导、创作多样化的文艺作品、开展多方向、多层次的群众文化活动,追求群众精神文化的满足为宗旨;把培训和辅导基层的文化骨干队伍作为主体,把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品质作为核心;把弘扬当地特色文化,保护非遗文化当成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积极与县委、县政府的工作相配合,服务大局,全方位的落实公共文化的服务职能。不论是在文艺创作、基础设施建没、群众文化辅导、业务培训,还是在非遗的保护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欢喜可贺的成绩,对推动我县群文建设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尽管如此,仍然与新时代党和政府对群众文化工作的要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对新时代群众文化发展的趋势还不能完全相适应,工作还有待加强。

一、新时代背景下文化馆的作用与职能

(一)群文活动的组织传播职能

文化馆的活动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由政府组织实施的文化节、艺术节等,另一部分是由各个部门自己发动举办的活动。文化馆作为一个地区的文化引领者,当然也要肩负起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提高国民素质、积极开展群文教育活动、宣扬我国国情、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和对外交流的社会文化知识以及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使命,它可以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使之适应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需要。

(二)群文的辅导职能

文化馆的辅导职能对群文建设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其辅导职能涵盖了许多方面:宣传辅导、理论研究辅导、组织管理辅导和文化艺术辅导等。还有一些文化馆为了更好的接近群众,感染群众,服务群众,走进乡镇,下基层,为群众开展辅导工作;会举办一些有关文化的辅导班,组织文艺演出、创办有意思的文化艺术的交流活动、开展大型的文艺汇演或是公益性质的活动等。

文化馆的一部分重要职能主要是组织群众文艺创作和开展群众文化理论探讨活动。文化馆要把文艺创作作为文化发展的目标,创作出具有生机和活力的文艺作品,用这些具有艺术气息,内容丰富、感染力强的作品去影响、熏陶群众,是目前群文工作者的任务之一。文艺创作主要表现在舞蹈、曲艺、歌曲、戏剧等方面,它不仅给予了群众文艺表演和文艺演出的优秀素材,还为文化艺术活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文化馆艺术创作职能不单单要注重文艺作品的创作,还要注重与时俱进,只有不断发展不断追寻社会的脚步,才可以使文化得到真正的传承。

二、文化馆群文辅导工作的现状

(一)文化活动众多,辅导较少

大部分文化馆的干部在开展文化宣传工作与教导工作的过程中,往往都比较注重文化活动的开展,忽视群众文化的辅导。虽然文化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文化知识的宣传,但是与群众之间相互缺乏沟通,对大众的文化取向及文化程度没有进入深化的了解。因此,群文活动的开展和文化的辅导两者应该势均平衡,若忽视文化的辅导工作,就会不利于群众文化的沟通以及群众文化的建设。

(二)文化辅导质量问题

文化馆对辅导工作的不重视,使辅导课程出现单一化的教程,辅导人员在进行辅导时没有制定详细的教导内容,最终导致不能深入的开展辅导工作。对群众了解不够,不能够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导致辅导质量的降低,从而也影响了文化馆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文化辅导的质量也体现了群众文化辅导工作的服务质量。因为在文化辅导中其形式的单一化、非专业的要求以及服务态度等多个方面出现的问题,使得群众文化辅导工作的服务水平降低,从而不能够给予群众高品质、高涵养的文化辅导。

(三)个人色彩较强,忽视群众色彩

有很多的文化馆干部在工作重心的把握以及工作安排方面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过分的注重个人的创作工作,忽略了对群众文化的辅导工作。追求个性化的创作和个人色彩的创作很好,但要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展现个人色彩的创作中去,这对于一个文化馆的群文辅导人员来说,就会显得有些不负责任。群文辅导人员在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在工作中怀有一颗负责任的心,积极主动的投身到为群众服务的工作中,把个人色彩与群众色彩相互分配,合理利用时间,为体现文化馆的职能与作用,建设良好的文化环境做出贡献。

三、全面发挥文化馆作用的有效措施

(一)强化群文辅导人员的综合素养

为了充分发挥群文建设的作用,对群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就需要文化馆的管理部门在进行管理时要将和谐社会的发展任务与人员的素养培训相结合,而且在培训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文化精神的贯穿,并要引导其自身的创新和服务意识,从而培养出高素养、高品质、作风优良的人员,从而发挥文化馆的最大效用,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二)加强辅导能力

加强对文化馆辅导能力的发挥有助于群众文化活动的建设。对此,就要求群文的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服务意识,并要满足“一专多能”的群文建设发展的需要。此外,还要根据文化馆内容丰富多样的特点,自身要不断地提升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从而可以为群文活动的开展提供指导性意见,使群众文化活动达到最佳的举办状态。另外,为了使群文建设活动有序开展,需要文化馆在创办活动时要结合乡镇文化一同参与,并促进之间的文艺交流,鼓励群众,从而实现不同文化的宣传,使我国传统的文化内涵得到发扬。

(三)优化职能作用

我国《宪法》在内容完善过程中对文化馆的建设必须坚守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在遵守此项法律的基础上,文化馆就应该清楚明确自身具有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引导主流文化精神和承担社会教育的职能与作用。在实际群文建设开展的过程中应不断提升自身的职能与素养,从而可以使我国的文化精神得到传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付林. 文化馆群众文化辅导工作的深入实践策略[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24:181-182.

篇4

1.1什么是乙方文化

乙方文化是在新形势下按照乙方文化核心价值观精神,特推出以乙方文化为特色的经营理念,在提升客户价值的同时提升企业价值。他是“企业文化战略”的组成部分,是深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重点加强乙方文化、服务文化等特色文化建设的营销文化。乙方文化能及时有效推进企业文化战略的实施,进一步突出服务重点,抓好工作落实,促进其环境面貌、整体效能、社会形象的提升和推动企业全面科学发展。有一首歌里唱到:“请让我来帮助你,就像帮助我们自己,请让我来关心你,就像关心我们自己,这世界会变的更美丽。”这段歌词用来形容奉行乙方文化的我们,应如何把握甲、乙方关系是再贴切不过的了,与甲方荣辱与共,兴衰连动已逐步成为全体实业人的共识。

1.2乙方文化的特点

中国通信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李平总经理关于乙方文化特点有其精辟的阐述,他高度概括为“讲服务、求效益、重业绩、负责任、市场导向、任务驱动、勇于面对、坚韧不拔、积极竞争、讲究战略战术”等十大特点,要求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探索和实践。

1.1.1乙方文化是讲服务的文化。

把主业既当成老板又当成大客户,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同时,增加公司的收入。

1.1.2乙方文化是求效益的文化。

不计虚名,只追求经济效益,不赢利的企业没有存在的意义。

1.1.3乙方文化是重业绩的文化。

在工作团队中,成员间配合默契,求真务实,以工作业绩决定员工岗位;英雄不问出处,有“为”才能有“位”。

1.1.4乙方文化是负责任的文化。

对团队、对企业、对社会负责任,负责任是优秀员工的标准之一,责任心可以驱动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和工作激情。

1.1.5乙方文化是市场导向的文化。

深刻理解客户,先寻找客户的需求,签订合同后,再配置资源。

1.1.6乙方文化是任务驱动的文化。

以目的为导向,不过分注重形式,提倡高效率的工作方法和网状沟通方式。

1.1.7乙方文化是勇于面对的文化。

不抱怨、不推委,不看过去看未来,历史不可改变,能改变的是我们自己。

1.1.8乙方文化是坚韧不拔的文化。

倡导韬光养晦、忍辱负重的精神,不屈不挠,奋斗不息,直至达成目标。

1.1.9乙方文化是积极竞争的文化。

时刻关注竞争对手,努力构建竞争优势,争取比竞争对手更快、更强。

1.1.10乙方文化是讲究战略战术的文化。

乙方文化是一种“狼”的文化、“野虎”的文化。有迂回包抄的战术,有隐忍不发的意志,有致命一击的能力,有学习应变的本领。

二、通信服务乙方文化之市场导向文化

所谓通信服务乙方文化之市场导向文化,就是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深刻理解客户,先寻找客户的需求,签订合同后,再配置资源。

2.1市场导向是一种文化。

市场导向是指企业按照与自身实力相匹配的目标市场和目标用户群的要求去设计、生产、交付产品与服务。市场导向包括三个部分:客户导向,竞争者导向和跨功能间的组织协调;同时指出市场导向是一种组织文化,该文化能够最有效果和最有效率地创造出为顾客创造更高的价值进而为企业创造优越绩效的组织行为。Deshpandeetal将市场导向看作是传统的顾客导向,并且将顾客导向视为公司文化的一部份,因此,他们将顾客导向(即他们认定的市场导向)定义为:“顾客导向是在不排除其他利害关系人利益的前提下,将顾客利益摆第一以达成企业长期利润目标的一套信念。”SlaterandNarver在1995年的文章中认为市场导向本质上是一种学习导向、是学习型组织的主要文化基础,提出了一个新的定义,市场导向是一种文化。三个要素中,顾客导向表示,持续地认识目前及潜在目标顾客的需求,并利用这种知识创造顾客价值;竞争导向表示,不停地了解可供目标顾客选择的现实及潜在的产品及服务的特色、竞争厂商的战略能力,并利用这些知识来为顾客创造优越价值;部门间协作,各部门进行协作以利用顾客及其他市场信息为顾客创造优越价值。

2.2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保障。

要求我们机制要活,脑子要灵,思维要敏,要紧跟形势,积极开拓。事物要发展关键在质变,事业要发展关键在于人。以市场为导向,必然要求我们要根据市场对通信服务的要求及时调整经营计划和营销策略,开发有前瞻性、实用性的产品,淘汰、舍弃落后的产品与服务项目。积极探索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不打无准备之仗。以质量为保障则要求我们全面地贯彻战略目标,不折不扣地落实乙方文化培养要求,扎扎实实地完成营销任务。贵州通信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战略时期,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经营与管理的任务肯定会加重,我们一定要有思想与精神准备,积极探索市场导向文化的新路子。

2.3领先市场导向的资源配置。

所谓领先市场导向的科技资源配置,是指以培育具有领先优势的战略性产业为目标,以市场主导为配置手段,面向领先市场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分配和利用。与传统的通信资源配置方式相比,领先市场导向的资源配置必须选择好具有领先市场潜力的行业,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战略性产业的培育中。

2.4树立满足客户需要的市场营销观念。

这种观念是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出发点的,即“顾客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市场营销观念认为,实现企业各项目标的关键,在于正确确定目标市场的需要和欲望,并且比竞争者更有效地传送目标市场所期望的产品或服务,进而比竞争者更有效地满足目标市场的需要和欲望。市场营销观念的出现,使企业经营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也使市场营销学发生了一次革命。市场营销观念同推销观念相比具有重大的差别。

三、构建“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乙方文化

贵州省通信服务公司主要经营范围为:基站安装、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微软技术开发及手机销售等业务,皆属于第三产业。公司所属的行业性质,决定了必须在构建“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乙方文化。随着社会化大分工的不断加剧,当今世界已形成了以客户、以市场为核心的产业价值理念。企业不论大小,谁拥有客户,拥有市场,谁就能生存,就能做大做强。否则,就会被市场淘汰。现实中小企业吞并某大企业屡见不鲜,联想收构IBM的PC业务就是这样一个成功案例,在报纸、电视、网络中会经常看到这方面的消息。然而,拥有客户,拥有市场的前提,就是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与服务,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以顾客的需求为方向,集中和调整公司各方面的资源,最大限度的满足顾客对产品、服务等方面的需求。从客户感知的角度去不断完善产品和服务,努力使产品做到“实用、好用、易用”;从客户感知出发,设计惠民、便民方案,使客户切切实实感受到通信技术的先进性、通信服务的优越性、通信业务的便捷性。今后,贵州通信服务公司须朝着全业务服务方向发展,制定全业务服务标准,在售前、售中、售后环节,从时限、功能、回馈三个维度,在服务的快捷、便捷、关怀方面提出更具体明确的标准,不断优化内部业务处理流程,使客户享受到更加舒心、贴心、放心的服务。同时,为落实好全业务服务初期阶段的相关问题及时解决,公司要全面修订、完善投诉处理流程及要求,在处理移动业务跨域投诉、越级投诉处理方面有明显改善,保障用户的咨询、投诉、障碍申告在最短时间内得到解决,切实提高用户满意度。通信产品能否按时提供给是乙方也是很关键的问题,一个建设项目,设计咨询是前期的准备工作,如果我们不能按建设方的要求按时将设计咨询产品提供给建设方,势必影响建设方的工程进度,使建设方蒙受经济损失。所以,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站稳脚,并谋求更大的发展,必须在公司构建“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乙方文化,保质保量按时为顾客提供优质的通信服务产品。

四、增强甲方实力,促进甲乙方双赢

贵州省通信服务公司于2004年3月1日成立,它是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授权的全民所有制非主营企业,统一对贵州移动存续企业进行管理,旗下有四个已具备一定规模和实力的经营服务板块的实业公司、天波公司、国信公司及全球通公司。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核算企业,处理好与甲方的关系非常重要。甲方就是贵州通信服务公司的顾客,就是委托公司提供通信产品的服务单位。通信行业技术日新月异,管理不断创新,一般服务单位都会有专门的部门负责此项目管理,此部门的人员一般着力点在于项目管理,对于具体的技术,安装、资费等细节就不甚了解,此部分的工作就要求乙方为甲方把关,确保合作项目的技术经济可行性。为此,我们必须做到:

4.1具有丰富的项目实施经验和项目开发背景。

我们的技术团队必须通晓通信领域的各种技术和产品,并有很深厚研发背景,通过对各种产品的横向对比和深入评测,能为客户提供最适合的产品。

4.2具备深入的需求分析能力。

每一客户的具体需求都会有所不同,每一客户都是独一无二的,通过深入了解和分析,我们能为客户提供最合身的解决方案。特别加大对融合业务的深入研究,从需求分析入手,快速形成支撑能力,确保具备复杂融合业务的支撑能力。

4.3高品质产品与服务。

电信重组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竞争,竞争的层面由表现在网络能力、业务创新能力和运营管理层面的竞争直接传导至业务支撑层面。业务支撑能力的提升将进一步推动网络、业务和管理能力的提高,网络、业务和管理能力的提高也将进一步带动支撑系统的发展。IT支撑系统作为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业务管理流程再造,强化内控基础管理,提高业务发展质量,不断改善和提升用户感知,最终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要适应新时期竞争业务发展要求,首先要具有先进的、适合企业业务发展和管理需要的支撑系统。因此,全面推进先进业务支撑系统建设,已上升为公司赢得竞争主动权的战略高度。同时,服务也不能忽视,公司及分公司要重视服务更甚于产品,事实上,产品只是满足客户需求的一个环节。我们重视在项目实施后的定期效果评估、执行监督,以及配套制度建设,同样重视每一客户系统后续的升级、管理和维护。

4.4有力的二次开发保障。

公司要具有丰富的科研开发经验和强大的设计、生产组织能力,为用户提供应用于不同领域的各种软件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主流的通信产品都应提供二次开发接口,替客户完成某些开发和预期。

4.5强大的定制开发能力。

对于某些独特的客户需求,假如现有产品还未提供,我们能快速为客户量身定制开发出稳定的功能模块。针对他们不同业务需要而提供特别的设计,以满足他们的长期的业务需要。这种服务既满足了客户们的个性化需求,又免除了他们自行建设所需的资金,以及各种困难和不确定性。此外,在乙方文化建设中丰富的专业知识,让我们可以根据最新的市场需求和发展,不断地改善通信服务,帮助客户最优化的使用每个产品。如微软技术开发,就可定制、开发贴近客户需求的软件产品,协助客户降低办公成本,提高办公效率,建立节约、高效、环保、健康的办公环境。总之,公司在经营发展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提倡“团结、创新、高效、求实”的企业文化精神。在注重企业员工能力的提升和工作热情同时,努力塑造和发展成为“以客户为中心、以技术为保障、以服务求效益”的专业化队伍。正是由于甲方项目管理人员的业务特点,加强与甲方管理人员的沟通,彼此通力合作,对合作项目的技术经济作出客观的评价,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服务实施方案,将服务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逐一例出,并逐一解决,使合作项目能够顺利完成,达到甲乙方双赢的目的。

篇5

关键词: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启示

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摆脱财政困境、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政府行政效率,相继掀起了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热潮。诚然,西方各国因其国情不同,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内容与进程也不尽相同。但是,随着国际社会的发展变化,各国之间的信息和技术交流日益频繁,西方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越来越多,这就使得西方国家的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凸显出一些共同的制度化取向。

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内涵

所谓公共服务市场化,是指“政府筹集各种资源,通过民主的政治程序设定社会需要的优先目标;与此同时,又利用私营部门之所长,组织商品和劳务的生产”。具体而言,指政府通过政治过程作出决策,确定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标准,然后以市场机制为杠杆,通过多种方式调动私营部门、非营利部门等组织的参与,在竞争中完成公共服务的供给。目的是在政府部门不放弃公共政策制定责任的前提下,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挖掘社会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提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从本质上来说,公共服务市场化反映了公共服务供给领域政府职能的退缩和市场价值的回归。它只是手段而并非目的,是为了解决官僚腐败及政府垄断下的公共服务供给低效率等问题而引入市场的竞争机制,来提高供给效率及行政效率。

西方各国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实践

(一)私有化

把原有属于国有的公司或公用事业通过产权转移、拍卖、赠送、发行股票等形式转给私营企业所有或经营。英国是西方国家中实行私有化改革起步最早最突出的国家。在撒切尔首相上台后,开始了大刀阔斧的私有化改革。1998年撒切尔政府表示私有化无,把电力、供水、天然气等国有企业实行了私有化改革。20世纪90年代梅杰执政以后,又把私有化领域继续扩大,邮政、铁路、运输等部门的私有化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可以说,英国的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这种示范性效应为各国私有化改革树立了典范。受英国的影响,西方国家随即掀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私有化改革浪潮。

(二)合同出租

合同出租亦称合同承包、竞争招标,是西方各国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中最重要的形式,其主要内容是政府将原先垄断的公共产品的生产权与提供权向私营公司、非营利组织等机构进行转让。政府确定某种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标准,然后对外向私营部门、非营利部门招标承包,中标的承包商与政府签订供给合同,承包商在合同许可的范围内自由配置资源并按合同提供公共服务。政府在此过程中的主要责任就是确定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标准,监督承包合同的执行。在合同订立之前,公共服务的确定是一个政治过程,政治机制起主导作用。合同订立之后,公共服务的提供就进入了经济过程,市场机制在其中起主导作用。承包公共服务生产的组织在合同许可的范围内自由配置资源,摆脱了原先传统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下的各种限制。政府对承包商的合同管理代替了原先对行政组织的等级控制。

(三)公私合作

即建立政府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合作伙伴关系,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合同出租,与合同出租不同的是,政府不需要出资购买私营部门提供的服务,而是以政府特许或其他形式吸引中标的私营部门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或提供某项公共服务并允许承包商有投资收益权。公私合作可以发挥公私两种部门在管理、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在各自目标中寻求共识,彼此合作,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达到既能借社会资源提高公共服务生产能力,又凭借价格机制显示真实需求。

(四)用者付费制

通过付费,把价格机制引入公共服务中来,按“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消费者在使用政府提供的服务时必须向政府支付赖以收回成本的费用。与合同出租模式下政府出资购买由第三方提供的公共服务所不同的是,在用者付费模式下,服务的生产者一般是政府,享受服务的消费者直接向政府购买服务。英、美等西方国家在公用事业、垃圾收集、废水和污水处理、娱乐设施、公园、保健服务、特殊事项上的警察服务、楼房检查、住宅区服务等领域,广泛推行用者付费制。

(五)补贴制度

为了鼓励可收费物品和个人物品的消费,政府实施补贴制度。它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补助,是政府给予生产者的补贴。补助降低了特定物品对符合资格要求的消费者的价格,他们可以向市场上那些接受补贴的生产者购买更多物品。在补助安排下,生产者是营利的或者是非营利的组织,政府和消费者是共同的安排者,政府选择特定的生产者提供补助,消费者选择特定的生产者购买物品,政府和消费者都向生产者支付费用政府对相关行业的补助,是因为这些行业的服务能使公众普遍受益,适当的补助能减轻这些行业的运营成本,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公众对这些物品的购买能力。另一种是凭单,就是政府部门给予有资格消费某种服务的个体发放优惠券,有资格接受凭单的个体在政府指定的公共服务供给组织中“消费”其手中的凭单,然后政府用现金兑换各组织接收的凭单。实行凭单制的公共服务供给与消费模式是公共服务生产组织为争取消费者手中持有的资源而竞争,这种竞争是在市场过程中进行的政府对消费者个体做出反应,公共服务生产组织同样对消费者个体做出反应,消费者个体的选择引发了公共服务生产者之间的竞争,而这部分代替了政府对这些组织的监督,这正是市场化制度安排代替政治化制度安排的优势所在。

西方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成效

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变了政府对公共服务“大包大揽”的局面,可从容配置行政资源,有利于政府缓解财政压力。政府直接从社会提取资源的能力是有限的,而市场调动资源的能力相对比较强,公共服务市场化扩大了政府供给公共服务的资源及技术力量,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这样一来政府既施展了“掌舵”作用,又充分利用了市场的资源配置优势。

有利于改进行政管理和精简政府机构。公共服务市场化使具体的“划桨”交给市场,政府在于“掌舵”,有效调整和优化了政府职能,微观的工作交给市场去做。如英国的“执行局”,美国的“法定机构”,政府可以撤销从事这些业务的常设机构,精简了政府机构规模,同时也提高了行政效率。 

有利于扩大民主参与。公共服务的市场化能够充分考虑消费者的需求,以公众的需求为中心,公众通过直接参与或者是通过协商、公决等形式影响公共决策,这样不仅能推进民主化,而且能形成政府与民众的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市场化后权力的适当下放,不仅减轻了政府的沉重负担,也有利于社会自治进程的发展以及“有限政府”和“责任政府”的建立,促进政府和社会发展。

西方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启示

(一)市场化的制度设计

市场化方案的实施要求在宏观上应把公共服务市场化作为政府行政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做好市场化的制度设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单一的政府供给模式已不能满足由所有制形式多元化所产生的消费主体多元化和需求多元化的要求,这就必须实行公共服务市场化。”因此,要根据公共物品的性质,做好市场化的制度设计,对于纯粹的公共服务,如国防、外交、政策、环境等直接由政府提供和生产,而对于混合的公共物品,如市政设施、后勤服务、供应系统等则可交由民营部门、非政府部门来承担,同时探索多元市场化的形式,如市政服务领域采用合同出租,道路、桥梁建设实行公私合作方式,部分国企实行民营化,水、电、燃气供应系统实施使用者付费制度等,从而有效改善公共服务。

(二)有限的市场化

市场化方案中政府在部分公共服务领域的退出,决不意味着政府可以脱离公共服务供给。在公共服务市场化过程中,“政府转交的是服务项目的提供,而不是服务责任的移交”。市场化方案只适用于纯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之间的混合公共物品的提供上,因此,公共服务市场化不是全盘私有化而是有限的市场化。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纯公共物品,如国家安全、环境保护等都只能由政府来提供。如果所有的公共物品都可以市场化的话,那么公共服务的公共性就无从谈起了。

(三)协调各方利益体

市场化改革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协调各方面利益是改革成功的关键。西方国家的实践证明,推行公共服务的市场化能够较好地体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我国公共服务的市场化虽己初露端倪,但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发达国家也有相当一段距离。即便如此这一过程仍然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为,政府管理从根本上说应该是“法治”而不是“人治”。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法规,不仅可以对市场运行的过程和结果施加影响,以达到利于公众的目的,而且可以防止垄断权力的滥用,促使市场运行更加有效率。在这一渐进的过程中,协调各方面利益是改革成功的关键。

(四)促进政府的职能转变

要大力培育第三部门,促进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转变。第三部门又称非政府组织或中介组织。成熟、发达的第三部门是政府转变公共服务职能、进行市场化改革的不可或缺的社会基础。这是因为,公共服务成本高、利润少,一般企业不愿承担,而第三部门的公益特性使其具有承接政府转移出来的公共服务职能的能力和动力。西方发达国家在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十分注重发展非政府组织,这类组织的数量在英法等国相当于政府机构的2/3或3/4,他们有效的分担了政府原有的公共服务职能,协助和参与了政府的公共服务项目。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第三部门虽然数量不少,但仍存在着政社不分、经费不足、能力不强、法制缺陷等问题,不能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迫切要求。因此,我国应对第三部门进行重新定位,大力发展新的非政府组织或中介组织,从而形成功能完备、行为规范的组织体系。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市场化并非是最优选择。在推行公共服务市场化的过程中,态度一定要谨慎,考虑一定要周密。既充分利用市场的积极功能,又要最大限度地限制和克服市场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政府要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等关系,明确角色定位,更好的推进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革。

参考文献:

1.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篇6

渗碳腐蚀

不锈钢是抗锈蚀材料,但如果与碳钢长时间接触,就会发生渗碳现象,使其理化性能发生改变,多数情况会进一步导致锈蚀[2]。例如,中石化洛阳分公司PTA装置的最大进口设备氧化反应器,塔本体为不锈钢,但其人孔却误用了碳钢螺栓,因此当其运达国内时人孔封盖和螺栓已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锈蚀。溶剂脱水塔BT-403,也是人孔误用了碳钢螺栓发生了渗碳腐蚀。可见,实践中经常出现的失误是在不锈钢设备上误用碳钢制的垫片、螺栓、螺母等小部件而导致渗碳腐蚀造成的。

防硫蚀与防静电结合

硫蚀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油品中的单质硫和化合态硫与钢铁类器壁发生反应后所产生的FeS膜虽然对金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由于一般情况下很难形成足够致密的FeS膜,且受到冲刷后会迅速减薄,因此需要采取必要的防腐措施[3]。对原油储罐来说,可在其内壁加防腐涂层。而防腐涂层一般都是高分子化合物,具有很高的电阻率,这就与储罐的防静电要求产生了冲突,目前多数企业生产的涂料都不能满足该要求。对此,日本最先研制出一种既耐腐蚀又具有导电性的新型涂料EV-70Rg。它是将具有导电性和耐腐蚀性的鳞片状无机物,分散在具有防腐性的不饱和聚酯物中而制成的防腐材料,通常采用喷雾施工方法在储罐内壁形成均匀的涂层,这种涂层能有效地抑制静电的产生和积聚。目前,EV-70Rg涂料已在石油产品及硫化氢、硫酸氢钠、甲醇等化学物质储罐防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武汉材料研究所与武汉石油化工厂也于1998年共同研制出名为PE8810的导电防腐涂料,其体积电导率与EV-70Rg相当,而且具有更好的耐冲击性、耐热性和涂层附着力。由于导电性防腐涂料的使用性能与涂层质量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加敷导电性防腐涂料时,最好有厂家的专业技术人员做指导,以确保优良的施工质量,获得良好的防腐蚀、防静电效果。

篇7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是利用光伏电池板直接将太阳辐射能转化为电能的系统,主要由太阳能电池板、电能储存元件、控制器、电力电子变换器以及负载等部件构成。光伏发电系统按运行方式可以分为两类:独立运行的光伏发电系统和并网运行的发电系统。

2光伏建筑系统的设计

2.1设计原则

(1)建筑美学原则:BIPV是建筑物的一个组成本分,整个系统必须符合人们对建筑审美的要求;

(2)建筑智能原则:BIPV系统必须同时满足作为相应建筑物构件所承担的保护、受力、隔热、防水、采光、遮阳等建筑职能;

(3)最大电量输出原则:光电转换是BIPV系统的另一个重要职能。设计者在保证BIPV系统实现其建筑属性的同时,也要考虑如何实现光伏发电系统的电量输出最大化;

(4)BIPV系统的稳定性、可维护原则:BIPV系统在其设计的生命周期内需保证安全、稳定的运行。

2.2光伏建筑系统的设计

(1)当地气象参数的收集。在BIPV设计过程中,地点、气候、纬度、平均日照、平均温度、降水量、湿度、浮尘量、风荷载和地质条件都会影响光伏一体化城市建筑的经济性。

(2)因此在设计前,需要收集当地的气象数据资料。

(3)负载情况分析。负载的计算是独立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4)光伏板最佳倾斜角的设计。在光伏系统的设计中,光伏板的安装形式和安装角度对光伏板所能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以及光伏供电系统的发电能力具有很大的影响。

(5)光伏系统总功率的概算。在构成光伏阵列时,为了得到适合的输出功率,必须把单个电池串联或并联起来。根据负载用电量、电压、功率、光照情况,确定光伏电池的总容量和光伏电池板的串、并联数量。

2.3光伏建筑关键技术

(1)安装位置。理论研究与实际运行显示,屋顶是PV的最佳安装点,其次是房屋的南立面。南立面的最优发电时间是冬季,最差是夏季。东西立面的发电量只有屋顶的1/3左右。光伏阵列的倾角和方位角对其性能也有重要的影响。角度设置主要取决于当地的纬度(有时,安装角度与当地纬度并不相称,需要测量决定)、斜面上的辐照强度和负载的用电需求。BIPV阵列的朝向和屋顶的倾斜度限制了其倾角和方位角。

(2)遮挡因素。对于晶体硅光伏电池,很小的遮挡就会引起很大的功率损失,而遮挡对薄膜电池的影响小得多。建筑师设计PV系统时,一定要计算遮挡因素对输出功率的影响,因为不同的遮挡方式可导致不同的功率输出效果。建筑师需要精心设计PV组件的排布,一方面使PV建材的框形设计达到最优,另一方面使环境建筑物对BIPV的影响降到最低。

(3)通风设计。为了保证充电电压,设计光伏发电系统时必须考虑各种因素引起的光伏电池方阵的电压下降量,并据此确定光伏电池组件的串、并联方式和方阵的排布形式。其中,导致电压下降的首要因素是组件的温升。光伏电池组件接收太阳能后,其中一部分直接转换为电能输出,余下部分转换为热能向环境散出,因此电池组件开始工作后数分钟内温度升高,一般维持在50℃左右。在通风不良的情况下,光伏电池组件背面温度可达80℃以上,直接影响了太阳电池的输出电压和转换效率(温度每升高1℃会使光伏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降低0.5%左右)[3]。因此,通风设计是BIPV中很重要的因素。通过对BIPV系统(包括光伏电池组件、枕木、角钢、防雨保温板等组成部分)合理的建筑设计和安装方式,可以达到良好的通风、降温效果。

3结语

篇8

关键词:福柯;话语理论;文学研究;文学接受

法国伟大的思想家米歇尔・福柯凭借其深邃独到的思想、宏大的著作、难懂的语言和不羁的个性闻名于世,对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福柯的一生,研究的领域极为广泛,跨越了文学、历史、医学和社会学等;著作也极为丰富,包括《疯癫与文明》、《临床医学的诞生》、《词与物》、《知识考古学》、《规训与惩罚》、和《性史》等;其思想的深邃独到更是令人叹为观止。但是,纵观福柯的思想轨迹,其核心部分也是最广为人知的就是话语理论,探寻知识与权力的关系,福柯指出,话语不仅存在于文本上,它更包含了支配人们日常生活实践的法则和规范,“福柯的话语论揭示了社会、文化中权力和知识隐而不现的共生关系”。

在所谓的后现代社会,福柯的话语理论受到了诸多领域的尊崇,文学研究领域自然也不例外。话语理论既能对正确剖析文学作品提供指导,又能为深入研究文学作品提供有效的方法,有助于研究者摆脱文本的局限,而把视野拓展到更为宽广的历史和社会方面,更为全面深入地解释作品的产生过程与内在意义;与此同时,话语理论也赋予了读者以一定的话语-权力,使其在文学接受中摆脱了完全被动的地位,也能够凭借自身的话语-权力,质疑和反抗创作者的原意,而这种对文学作品与读者互动关系的研究也是文学研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一、文学创作与话语-权力

话语-权力关系是福柯理论体系的核心,米歇尔・福柯关注的首要问题是知识与权力之间的关系,及其对话语(discourse)与话语构型(discourse formation)的操纵。他认为现实产生于权力,而权力是通过话语机制生产出我们赖以信仰的知识和真理,因此,话语和知识是被权力构建的,话语的争夺实际上就是权力的争夺。福柯通过对医学、人口统计学、精神病学、教育学、社会学、犯罪学和政府管理等进行考察和研究,揭示出并不存在纯粹客观的知识和真理,因为看似客观的疯狂、犯罪和性等都是由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权力构建的。他的话语理论最初是针对医学、政府管理等领域的,他所关注的话语也都是具有鲜明实践性特征的领域,而非单纯“形而上”的理论,他发现了曾经被奉为“真理”的“客观知识”背后的权力运作关系,但由于话语理论的出发点在于文本和话语,它在被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迅速吸纳的同时,也得到了文学领域的重视。

福柯的话语理论迅速掀起了轩然大波,他指出正是“权力”赋予我们说话和写作的“权利”,为我们可以诉说的内容作出了限制,他认为一切社会文化问题的症结,都在于“语言话语”以及各种话语的实践和运用。而随着爱德华・萨伊德的《东方主义》的出版,后殖民主义也方兴未艾,福柯的话语理论在文学研究领域进一步为人接受。萨伊德在其书中对虚构类文艺作品进行了解读,揭示了西方对于东方进行虚假想像,从而为其侵略占领东方提供道义支持。萨伊德指出,西方社会的理性、优秀和发达与东方的古怪、落后和贫瘠,都产生自“东方主义”的思维模式,正是西方行使其“话语-权力”的结果,萨伊德等人的后殖民主义明显受惠于福柯的话语理论。继之而起的女性主义、种族主义研究等,更使福柯的话语理论蔚为大观。至此,话语理论终于在文学研究领域成为“显学”,研究者纷纷发掘曾经被湮没的声音,第三世界文学、女性文学、黑人文学等都纷纷登场。而随着改革开放后欧风美雨再次洗礼中国,话语理论也在中国的文学研究领域悄然落地生根,现实主义不再是文学研究领域唯一的尺度,甚至有人重新审视传统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作品。

福柯在话语理论中提出,“话语通过三种途径发挥作用,分别是赋权、限制和建构” 。研究者们在文学研究中逐渐注意到了话语-权力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他们基本有两个着眼点:一是对文学作品本身暗含的话语-权力进行揭示,二是对不同版本的翻译作品进行比较研究。前者对文学作品内在的人物角色和创作者对他们的情感评价进行分析,进而探讨作者在创作时所持的权力角度及对话语权力的运用。虽然不同研究者针对的是民族、性别甚至时代特征等不同的角度,但是他们秉持的都是作者对一方话语-权力的赋予和对另一方的话语-权力的剥夺。例如:学者宁俊红在《女性形象漫说―兼谈的“话语”》一文里,对《水浒传》中典型的女英雄形象和、形象进行分析,进而揭示出作者在创作时所持的男性权力的观点,因为其中的女性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她们也具有了武艺高强、讲求义气等男性特征,而则都是阻碍男性追求“义”的绊脚石。宋来根在《福柯话语理论视域下的》中揭示了福克纳对南方种族关系的忧虑与无奈,小说正是通过《去吧,摩西》的主人公麦卡斯林最终无法挑战根深蒂固的黑人异质性话语来表现作者的忧虑。相比于直接探讨文学作品内在的权力-话语关系,对文学作品的不同译本进行对比研究或许更能说明文学创作中的权力。翻译的母本固然是相同的,但是由于翻译者对原著的不同理解、翻译者的不同立场和所处时代都可能导致译作的差异。译者的翻译活动,在权力话语的视角下,不再是一种简单的语言转换游戏,而被赋予了一种政治权利功能,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也在有意无意地行使其话语-权力。例如闫玉在《从的翻译看译者话语权》中,比较了不同译者、不同出版社的不同译本所蕴含的译者权力,而刘娜则在《从的三译本看时代权力话语》中指出,不同译者不仅受到自身话语权力的影响,还往往受到译者所处时代的权力话语的制约,正是处于不同背景下的翻译者的不同,才导致了不同译本的产生。

福柯的话语理论使研究者们摆脱了传统意义上对文学作品的顶礼膜拜,特别是对具有现实主义特征的文学作品的无上尊崇,使他门能够深入作品,通过对文学作品所凸显和隐藏的内容,揭示出文学作品背后的权力关系,从而使得文学研究不仅有了新的视角,也进一步阐明了文学作品所能发挥的实践性意义。

二、读者接受与话语-权力

福柯的话语理论不仅为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视域,也有助于读者的文学接受。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并不能完全放松,而应该提高警惕,才能发觉并反抗创作者的话语-权力。在这层意义上,文学作品的创作与接收,就是创作者与阅读者的话语-权力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的博弈。“话语生产、传递并强化了权力,却也在同时破坏并揭穿了权力,使人们看到了权力的脆弱和反抗的希望” 。福柯的话语理论阐明了读者并不一定必须遵从创作者的原意,而是可以基于自身的立场,对创作者隐含的话语-权力进行批驳和反抗,这也是后现代社会多元主义在文学领域的体现。

读者在运用自身的权力时,实际上就是参与了文学作品的话语建构,这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含义,也是打破作者中心主义、破除创作者主观偏见、揭示作品真正含义的必由之路。

三、话语理论视域下的文学研究方法

福柯的话语理论不仅拓展了文学研究的范围,也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福柯是通过知识考古学,对医学、生物学等领域的日常行为进行历时性考察,追踪各种“真理”和“知识”等话语的痕迹,从而揭示出其中的话语-权力关系。虽然福柯更多着眼于“真理”等看似客观的话语,但是其深入不同文本的内部、比较分析它们异同的方法,为众多的文学研究者采用。例如上述论文中对文学作品不同译本的话语体系进行对比,就化用了“知识考古学”的方法。对于拥有数千年文化传承的中国,尤其是存在众多版本文学作品的传统社会,知识考古学更有其发挥作用的空间。

在历时性考察中,福柯重点分析了“话语的形成”过程,即为什么最终会呈现出这样或那样的文本和话语形式,这也为深入分析文学作品与作者提供的方法。作为艺术的文学领域,人们往往把文学中的人物角色、地理环境的描写和评价看成是创作者无意地流露或者看成是为了增强作品艺术性,因而不会过多地牵涉到政治或权力。但福柯的话语理论打破了这一“神话”,话语无处不在,正如权力无处不在一样,甚至正因为文学的艺术性、阅读者在欣赏时也更为放松,它在运用话语-权力时也更为隐蔽而不为人知,其权力的行使也从而更为有效。例如,在《三国演义》“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中,诸葛亮的仁义与智慧为人津津乐道,但深入分析文本,作者的汉族立场就昭然若揭:汉军多从高地上俯看孟获的军队;南蛮的丑陋“不类人型”;南蛮地区蛇蝎遍地;而南蛮的结局就是被汉人“规训”,这一切都是作者行使话语-权力的体现,而只有基于话语理论,我们才能有意识地去发现这类文本中暗含的权力。

由此可见,话语理论指导研究者对文学作品的内容进行挖掘,不仅仅局限于字面意思,而是对作品中的人物关系、主动与被动等进行揭示,从而发现创作者的立场,这正是福柯的话语理论给文学研究提供的方法论意义。

综上所述,福柯的话语理论,阐明了权力与话语的内在关系,为研究文本、话语与权力的内在关系开辟了新的境界。福柯话语理论在文学领域的运用,揭示了作者在文学创作中话语-权力的行使,从而为拓展研究领域、挖掘内在意义提供了借鉴;福柯对文本进行历时性考察从而提出话语理论的方法,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路径;与此同时,福柯高度重视话语所蕴含的权力关系,为读者在文学接受中赋予了更多的主动性和权力,这也是进一步完善文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把福柯的话语理论放置在后现代社会文学研究之中,其认识意义和方法论意义都是具有开创性的。

参考文献:

[1]周宪. 福柯话语理论批判[J].文艺理论研究,2013(1):121-129.

[2]约翰・斯道雷著,常江译.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56.

[3]李洁.权力话语与文学经典复译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2,5:112-113.

[4]宋来根. 福柯话语理论视域下的《去吧,摩西》[J]. 安徽文学, 2013, (4): 5-6.

[5]刘娜. 从《简・爱》的三译本看时代权力话语[J]. 作家, 2012 (16): 172-173.

篇9

关键词:地质体 可视化技术

现有的地理信息系统(GIS)都主要表达二维的地表地物的图形和属性信息,要扩展到真三维包含地下地质结构的地质信息系统还有差距。一个大型地质工程项目从可行性研究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到详细设计阶段,乃至到工程运行期的管理与监测期,建设周期长,往往积累了大量的地质资料,用三维模型图形图像来表达、解释和管理如此庞大的资料比光靠数据库和图表图纸等传统手段来得有效的多。建立地质工程复杂地质体的三维模型,处理岩层界面与结构面组合关系,逼真反映地下地质结构全貌,将为地质工程工作者分析研究工程地质现象和发现掌握岩土体结构规律提供一种崭新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

一、复杂地质体可视化研究与开发现状

TITAN三维建模软件是由北京东方泰坦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TITAN地学综合信息系统中的一个组件,是基于框架建模的思想研制开发而成的,利用平行或基本平行的剖面数据建立起三维空间任意复杂形状物体的真三维实体模型。TITAN三维建模软件的组成部分有:①剖面数据处理模块,建立剖面数据,为建立三维实体模型提供由一系列平行的剖面组成的框架数据,数据剖面由多边形、环和点元素组成;②对应关系处理模块,建立剖面之间、多边形之间、环之间和点之间的对应关系,为建立三维实体模型提供剖面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从而建立建模元素之间在三维空间中的联系;③模型处理模块,建立实体模型,用剖面数据和剖面间的对应关系建立起三维实体模型,并且可以对模型进行任意切割、计算面积和体积的处理。此软件只是三维建模与图形处理的引擎,适用面广泛。但在面向具体专业时,需要添加或扩充专业模块,比如工程地质专业模块等。纵观国内外几种软件的研究与开发现状,对于地质工程专业的复杂地质体建模与分析的针对性不强,没有充分体现地质工程专业的特殊性,不能够很好地满足地质工程生产与研究的实际需要。

二、地质工程复杂地质体三维建模和可视化的关键技术问题分析

2.1 离散数据的插值与拟合 地质信息的插值和拟合函数要根据实际勘测数据建立,实测数据越丰富精确,得到的地质模型越能够真实描绘出这些信息的空间分布规律。对于不同的地质信息,需采用不同的拟合函数。地表地形测量数据(X坐标、Y坐标和地表高程Z)、地下水位埋深测量信息(地下水位测点地表X坐标、Y坐标和水位埋深h)等的曲面图形生成可归结为双自变量离散数据的插值和拟合。空间曲面插值函数有以下构造方法,如与距离成反比的加权方法(Shepard方法),径向基函数插值法(Multiquadric方法),平面弹性理论插值法等,它们同样适用于单个连续地层界面、地球物理勘探数据、地球化学勘探数据以及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在地质体空间的分布。

2.2 三维数据结构 地质工程地质体一般是不规则形体,在计算机图形学中曲线和曲面总是分别通过很多微小直线段和微小三角面逼近,来模拟地层岩性界线和岩层曲面,即岩层界面(和地表曲线、地下水位面等地质层面界线)和岩层曲面都分别是许多微小直线段和微小三角面的集合。这就要求必须具备有效的分层的三维数据结构,比如地质工程地质体空间中的点由有三位坐标分量表示,微小直线段由其两个端点组成,地质层面界线由所有属于该边界的微小直线段组成,而岩层曲面由微小三角面组成。有效的三维数据结构能够确保人机交互和查询的实现。

2.3 曲面求交 地质体中存在大量各种层面,包括地表、地下水位面、地层层面等,当出现地层不整合、地层尖灭和地下水出露于河谷地表等情形时,就自然会遇到曲面间求交的问题;地质体三维模型的上部边界是地表曲面,通过数学方法拟合出的岩层面或地下水位面不应超出地表曲面,即超出部分不应显示。同样的,当显示多层地层时,下面的每一岩层应以其上一岩层为边界。因此,为了可视化地层界面必须要解决地层面与地表或其他地层面的求交问题。另一方面,在剖面图成图时,地质界线的绘制是通过显示剖面(平面)与各种地质界面(曲面)求交所得出的交线。因此曲面求交包括地质界面(层面)之间的相交,和地质界面与剖面的相交两类问题。

2.4 三维拓扑结构分析 从地质学角度看,拓扑是地质对象间关系的表格,拓扑表存储层位间上覆、下伏和交切等的地层学关系及地质空间位置关系。拓扑也可视为允许这些地质关系合理储存的数据结构。例如,考虑多层地层,上一个岩层的底面和与其相邻的下一个岩层的顶面是上下岩层这两个实体的公共部分或共享边界,它们之间的拓扑关系就是相邻和同一的关系,在存储数据时只存储上一个岩层的底面或其相邻的下一个岩层的顶面,即相邻岩层的边界曲面可以存为一个地层曲面,大大减少数据存储量。评价地质模型系统的优缺点往往决定于描述地质对象所用的拓扑结构。

2.5 可视化技术 地质工程复杂地质体可视化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工程勘测获得的数据转换为形象直观便于进行交互分析的地下地质结构空间形态的立体图和剖面图形,其基础是工程数据和测量数据的可视化。利用可视化技术可以从庞大的地质勘测数据中构造出地质工程中对于边破稳定性和地下硐室变形破坏等起关键作用的岩层和结构面,并显示其范围、走向和相互交切关系,帮助工程地质人员对原始数据做出正确解释,继而为工程地质分析具体问题提供决策支持。通过离散地表地形测量数据的插值计算并用不同颜色表达高程的差异达到山峦起伏和河流侵蚀切割山地形成河谷的状态的可视化。

三、复杂地质体三维建模与可视化技术的初步开发与应用

3.1 地质工程复杂地质体三维建模与可视化的研究 基于离散采样数据的插值与拟合的思想,即将离散数据转化为连续曲线曲面, 地质工程复杂地质体三维建模与可视化的过程是,从勘探数据库中提取各种地质信息的坐标位置及岩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通过不同的拟合与插值函数得到地质层面(曲面)和地质实体的三维计算机图形显示,表达地质信息在研究区域内的分布规律。生成地质岩层面和地质实体后,实现从任意角度观察建立的模型,实现根据指定的剖面走向、倾向和倾角生成垂直剖面。

3.2 初步开发 工程勘测空间数据库管理。工程勘测空间数据库在收集整理现场勘测数据后录入各分项数据表,这些数据表不仅包括地质信息的位置数据,更重要的是提供属性数据。以地层岩性数据表为例,要求录入钻孔编号、岩层起始深度、岩层终止深度、层厚、岩性(地层名称)、地层代码(地层年代)、岩层走向、岩层倾向、岩层倾角、接触关系、地质描述等数据。随着工程勘测的进展,能够方便地修改补充和管理勘测数据。

篇10

关键词: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信息共享

1引言

运用市场手段为城市规划行业提供知识产品、信息咨询、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信息工作业务培训等专业服务企业的发展,也催生了一门相对独立的服务门类——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从当前来看,城市规划信息服务既是城市规划行业的分支业务,也是信息服务业或者出版行业的分支业务;从其运作方式来看,其更多具备的是信息服务业和出版行业的一般运作特征,而就其承载的内容来看,则主要是城市规划的相关信息和服务。在城市规划行业管理工作或信息产业中独立划分出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对于城市信息资源市场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发展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的意义

2.1有利于更高效、更合理地配置城市规划信息资源

独立界定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有利于行业内部的相互交流,通过各业务环节的相互衔接,可以充分运用各方的资源,实现分工合作的效益。例如城市规划平面出版媒体,可以通过其传统的、权威性的渠道,在大量的信息中筛算出更有价值的城市规划知识;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服务机构,则可协助各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城市规划设计机构建立与其他管理部门、设计机构、城市规划电子出版机构等部门的互动平台,提高信息供需双方交流的便捷度和速度。因此,独立划分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有利于城市规划信息供需双方的相互结合,提高城市规划信息资源的配置效率。

2.2有利于提高城市规划信息服务的专业水平

如通过合理的引导和培育,一批原来从属于城市规划行业或者信息服务业、出版业的人才和队伍得到整合,提高其服务于城市规划信息工作的专业水平。例如在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有的业务环节既需要熟知城市规划管理业务的人才,也需要系统建设人才,在当前这两方面的人才和队伍绝大多数是相互分离的,而随着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业务需求的扩张,这种专业分离的人才和队伍将会在业务合作过程中整合为专门的人才和队伍,提高城市规划信息服务的专业水平。

2.3有利于城市规划信息管理服务工作的开展

促进城市信息资源市场化是当前我国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而城市信息资源市场化的发展,主要依托市场主体来实现。就全国层面的城市规划信息管理工作而言,目前制定标准和工作交流等主要依托政府部门组织。而在城市规划信息市场发育成熟以后,一些企业将通过自身的实践经验构建起更具操作性的产品和服务标准;企业间也将根据业务需求组织不同层面的交流,无需政府部门出面组织。此时,官方或半官方的城市规划信息管理机构,则主要是依托企业进行产品或服务标准的制定和推行,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为企业的发展搭建更为广阔的平台。就各城市层面的城市规划信息管理工作而言,目前主要依托政府部门推进,存在各自为政、资源利用效率低、重复建设等问题。而在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企业发展壮大以后,通过采购专业的产品和服务,城市规划信息管理工作也将从繁琐的技术业务中摆脱出来,转向宏观层面的指导。

3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机遇和条件

3.1信息(知识)逐渐成为规划设计行业竞争的重要砝码

随着城市规划设计行业市场化改革步伐的加快,设计部门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作为知识密集型的行业,能及时、准确地掌握业务所需的各方面信息和知识,成了城市规划设计机构在竞争中取胜的重要筹码。在这种背景下,购买城市规划信息产品和服务的机构和个人将越来越多,这将为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持久的、规模化的需求。

3.2城市规划信息化工作的深化将促进政府层面的城市规划信息服务需求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城市规划信息化,多数大城市已经开展办公自动化、档案数字化、电子辅助报建等系统的建设。而数量众多的中小城市的城建信息化工作尚未得到理想的推进。随着城市规划信息化工作的深入,每个城市都建立起完备的城建信息系统将成为必然,这将为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服务、信息工作业务培训等服务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

3.3部分城市规划信息服务机构己积累业务经验与市场运作经验

近年来,国内一些城市规划信息服务机构在实践过程中,已积累丰富的业务经验和市场运作经验。如1999年成立的广州城市信息研究所,就是依托广州城市规划自动化中心的部分职工为主体,以自动化中心原有的成果为基础,面向市场提供城市规划领域的信息技术开发和服务,现在已经成为了国内同行业中规模最大的民营企业,业务领域涉及规划、环保、测绘、商业布点、人口统计等行业的信息技术应用,服务对象已经达到东北、华北、华东、西南、华南的几十个城市[1]。中国城建数字图书馆系列数据库的运行商,也开展了面向个性化需求的服务,并制定了产品和服务标准。这些企业的发展,一方面为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另一方面其成功的运作模式也可以为其他同类企业发展提供借鉴。

4促进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1深化对城市规划信息价值的认识

城市规划信息的持有量,将直接影响到城市规划编制的质量、决策的科学性以及城市建设的水平。而目前,有一些政府部门和规划设计企业认为专门开展信息工作是一项负担,将购买城市规划信息产品和服务认为是一种浪费行为。这种观念不仅不利于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的市场拓展,更不利于政府部门与时俱进、科学决策,不利于设计部门把握时代设计理念、提供高水平的设计产品。为此,需要行业的信息管理部门、社团组织积极宣传及依托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企业宣传城市规划信息的价值和作用,改变部分机构和个人的不正确认识。

4.2及时开展城市规划信息标准化工作

城市规划信息标准化是城市规划信息服务发展的重要前提,没有相对统一的产品标准、服务标准和交换平台标准,交易双方就难以达成交易或者交易成本很高。因此,在互联的环境中,只有通过建立标准化体系,做到总体规划、统一标准,才能发挥行业内部和行业之间各个节点的互动性,实现交易成本最小化,实现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的良胜发展。

4.3促进政府部门的城市规划信息资源共享

我国的城市规划信息大部分为政府部门持有,而目前这些信息的共享程度普遍不高,另外不少城建档案馆(室)的信息化工作尚未起步或正在起步,信息质量不高。因此,促进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发展,需促进政府部门的城市规划信息资源共享,政府信息部门应当积极对所贮存的规划信息进行深加工,并以一定的补偿方式提供给城市规划服务企业。

例如城建档案馆中的一些优秀设计作品和历史照片,如果通过有偿使用机制提供给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企业,再由他们加工、之后转售给设计部门,则可作为某些历史建筑复原重建的依据。

4.4调整城市规划信息服务机构职能

目前,不少城市的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成立了信息服务中心,开发了办公自动化系统、档案数字化等工作;有些规划设计单位也在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基础上建设信息资料库,向信息资源管理的方向发展。这种内设机构在信息化的初级阶段对于提高办公效率、促进内部信息共享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对外的信息共享仍普遍处在较低的水平。随着城市规划信息需求的多元化、规模化,事业型城市规划信息机构也需要重新定位,以适应信息市场化的需要。目前,这些内设的城市规划信息机构,可向以下方向调整工作职能:主动提供有偿的对外信息共享职能;注入市场因素,推进其向企业转型;部分城市规划信息管理部门可剥离具体的技术业务。

4.5培养城市规划信息服务工作所需的专门人才

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业务分析、系统设计、编程、数据采集和输入、系统管理等多方面的专业人员。其中有些业务环节是可以委托专业机构来完成的,但业务和系统管理等环节的人员却是不可或缺的。随着城市规划信息化工作的推进,人才缺乏的弊端也将越来越突出。因此,建议在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或者城市规划专业中设立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相关课程或专门成立分支学科,培养专门的人才,并鼓励和支持一些机构依托丰富的实践经验开展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业务培训,如支持中国城建数字图书馆开展面向全国各地的业务拓展和培训工作等。

4.6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在培育和促进我国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发展的过程中,行业协会应积极发挥服务、自律和维权的作用。在当前可主要开展如下工作:在推行城建行业信息化过程中,通过资质认证,让有水平、有能力的企业参与信息化的各项工作;通过企业实力、业绩等评比,培育城市规信息行业的知名企业和服务队伍,让他们成为城市规划信息行业发展的先行军;为城市规划信息企业协调价格、开展合作,甚至战略并购等提供平台和仲裁;为信息企业和政府、非政府用户等供需各方的合作提供交流平台;以运作相对成熟的机构为依托,制定城市规划信息产品和服务标准;研究城市规划信息和服务的价格机制,协助物价部门维护行业价格秩序;与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企业共同研究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对策和措施。

5结语

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作为新兴的服务行业门类,其发展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并具备了发展的基本市场条件。政府有关部门与行业协会等机构应在信息资源供给、人才培养、标准建设、价格机制制定、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对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企业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大力支持,从而促进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

注释:

[1]参见:广东省建设厅.广东省城市规划指引——广东省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指引(试行)(GDPG--006)[Z].2004:P56

参考文献

[1]雷翔,欧阳东.关于我国城市规划信息资源共享若干问题的思考[J].规划师,2006,(5).

[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示范政策与信息管理研究报告[R].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