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绿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5 11:50: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河道绿化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武当山;道教文化旅游;品牌整合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738(2012)01-0048-04
一、武当山道教文化资源分类
(一)武当山以形成品牌效应的道教文化资源
道教是中国唯一的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是在汉朝末年创立的。道教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之大成,以道学、仙学、神学和教学为主干,并融入医学、巫术、数理、文学、天文、地理、阴阳五行等学问,尊老子为教主,其教义以“道”或“道德”为核心,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道”而派生,即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社会人生都应法“道”而行,最后回归自然。
武当道教是中国道教的一个重要流派,它的教理、教义与中国道教的教理、教义同出一辙。武当道教以武当山为本山,主要信仰真武大帝,道人们重视内丹修炼,擅长雷法及符篆禳,强调忠孝伦理、三教融合。
武当道教的教义崇尚自然、淡泊人生、讲究无为,遵从万物的原始自然性,讲究境界超脱,追求修行和羽化成仙。在吃、穿、住、用、居、行上均有自己的教规和追求,形成了独具武当特色的道教礼乐文化、道教节庆文化、道教建筑文化、道教武术文化以及道教养生文化。其中武当建筑、武当武术以及武当道学文化经过精心的旅游开发和推广已经蜚声海内外,成为成熟的旅游资源,已被设计成许多旅游项目,例如武当道教古建筑群游览、金顶朝拜祈福,紫霄问诊、观看道长布道;观赏武当武术表演、学习武当太极、易筋功、八段锦、桩功等。同时它们的文化精髓经过提炼已经运用到很多旅游产品的设计中,现已衍生设计“开发了6大系列300多个品种的旅游纪念品”。在这六大类产品中,“其中30多个品种是宗教用品,40多个品种是武术用品”,其中武当的宝剑是广受游客欢迎的旅游产品。“文化用品以武当书籍为主,有160个版本的各类书籍、画册;音像制品有武术、音乐等产品50多个”。这些纪念品价格不等,即有几元钱一件的小工艺品,也有几千元一件的高档工艺品,适合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
(二)武当山有待深度开发的道教文化资源
武当山道家文化传承千年,除上述已进行旅游开发的道教文化资源外,还有很多非常优秀的文化资源有待深度开发,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武当山道教节庆文化和武当道教养生文化。
1.道教节庆。武当道教节庆众多,基本上每个月都有,主要是一些道教神灵的诞辰,届时四面八方的信徒都会不远万里前来武当山膜拜真武大帝、祈求平安幸福,武当山上下仙乐飘飘、香火鼎盛,形成了道教特有的节庆文化。具体情况如下表所列。
2.道家养生。武当养生是推动武当道教发展的动力之源。武当道教养生主要主张“我命在我,不在天地”,《太极拳歌》中有“想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认为炼习太极拳的根本目的是养生。其养生之法主要体现在是对生命的尊重,提倡“形解销化”,即通过炼养使肉体蜕化成仙,具体形式有导引按摩、吐纳行气、意念修炼、内丹周天、辟谷断食、滋补服食(“服饵”、“服食”)、房中养生、起居摄生、香汤沐浴、指印符咒等。具体通过以下五种方式具体实践养生之道的。
(1)武学养生。道教养生法颇多,但首推内丹功的修炼,达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还无的功效。建立以丹田运化修炼为核心,以经络气脉津液通畅为先导,以提高生命系统功能为要点的一整套程序。对丹经武学的修炼,一方面可以增强自身的御敌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修身养性,达到还精补脑、延年益寿之效。
(2)医学养生。武当道教认为;人体只有保持阴阳平衡才能保持生命状态的协调平衡,阴阳不调则必然导致疾病的产生。武当道教在长期修炼和疗伤、祛病的活动中创立了独特的道医学,武当道医学把预防、治疗、康复视为一个整体,总结出了许多治疗奇难杂症和益寿延命的成功经验,经历代武当道医家反复临床应用,完善提高,形成了操作性强、药到病除、手到病止、带有浓厚道教色彩的医学。
(3)“导引食气”的养生方法。“导引食气”是一种特殊的修炼之术,往往与内服丹药相结合使用。用现代医学知识解释即为“饮食有节”与气息吐纳(即气功)的养生。导引,是用意念以自力引动肢体运动,以使气血平和。
(4)内丹修炼。它是道教养生的最高成就,也是道教养生区别于医药保健和其他各家养生术的根本标志。“内丹”是指经过特定的修炼在人体内形成的精、气、神高度统一的状态或境界。内丹修炼要做到“守一”、“存思”、“虚而无行”,并进行意念调控。
(5)服食辟谷术。武当道士习炼服食术,主要服食物为黄精、榔梅、天麻、赛林茶等药材茶果。武当道士认为久服黄精,可令人轻身延年、多寿长命。时至今日,武当道士三餐仍以素食为主。
二、武当山道教文化旅游开发现状的SWOT分析
“知己知彼则百战不殆”,武当山旅游经过几代人的潜心开发和苦心经营,已经初具规模,但是想在激烈的旅游市场脱形而出,对自身进行SWOT分析,了解自身优缺点、了解市场的机遇和风险是必不可少的。
1.武当山旅游开发的优势
武当山拥有独特的道教文化资源,主推人文大旗,有很多与道家有关的旅游项目,这些娱乐项目很具有特色,且文化底蕴十足。而且问诊、布道、品茶、祈福、学习太极这些都能让人有尝试的欲望,非常吸引人。武当山的特色景点有其浓郁的道教文化传统,因而不可替代。会有一批忠诚度很高的游客。这些特色旅游景点也利于道教文化和武术的推广。因此,武当山的核心竞争力与它的竞争对手是没有太大交集的,其宣传的核心在于“道教”、“太极”以及“灵”。
2.武当山旅游开发的劣势
武当山的宣传核心没有其他几座名山的宣传核心给你感官上的强刺激,峨眉的秀气,泰山的霸气、少林寺的功夫都是在大众心中有很好的形象的,几乎家喻户晓,所以它们能吸引各类人群。而武当山的“道”和“灵”相对来说普及面比较小,所以客户群也比较狭隘。发展相对保守。不够娱乐,对大多数年轻人还缺乏吸引力。
没有树立品牌意识。不论是对于养生,还是武术都不够有代表性,文化氛围不浓郁。现仅以古建筑在类型和数量上的全和多取胜,然而这类景点若没有优秀的导游引导时很难品出其味道,并且武当山以建筑为代表的人文景观知名度不高。道教文化和武当山没有形成有效的品牌联想。
3.武当山旅游开发的威胁
武当山的宣传核心过于单一,不够吸引人,唯一响亮的“武当山灵”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宣传词。道教文化良莠不齐,玄虚空灵离大众生活有一定距离,整合推广有一定难度。
由于自然环境的限制,交通不便利,对武当山的发展有局限性,需要另辟蹊径。另外,武当山自然景观相对庐山、峨眉特色不甚鲜明,开发有一定难度。
4.武当山旅游开发的机遇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历史和国学,而道家文化则是其中璀璨的明珠,武当山自然会成一种时尚,除了温泉需要自然环境支持以外,其他娱乐项目武当山是有开发的条件的。且政府对武当山加大了重视程度,对武当山来说是一个发展的契机。武当山拥有灵秀的自然景观和博大正宗的道教文化资源,因此有效开发、巧妙宣传还是有较强的开发空间。
三、武当山道教文化旅游规划建议
(一)武当山旅游推广的目标人群分析
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世人越来越注重提高生活晶质,保健、养生,休闲已不再仅仅是老年朋友关注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中年人、青年人也加入了养生保健的行列,更多的人开始希望通过旅游得到身心的放松和精神世界的丰富,文化游,休闲游应运而生,武当山则可以满足游客了解道教文化的愿望、修养身心的需求以及问道祈福的需要并为游客提供纵情山水、暂避世俗纷争的场所。所以,以下四类游客将是今后武当山旅游的童力军。一是国内对传统文化有兴趣的游客和国际想了解中国道教文化的游客。二是喜欢徒步,登山探险的青年人。三是渴望远离城市、移情于山水、放松身心的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商业人士,以及渴望延年益寿、颐养天年的老年人。四是来武当山祈福问道的武当道家夫众信徒。
(二)武当山旅游开发的品牌定位
遵循品牌生动化,定位差异化的宗旨定位武当山旅游品牌,具体建议武当山旅游晶牌定位方案如下:
首先以武当山节庆文化为纽带,主推正宗道家文化游:武当是道教文化集散地,强力宣传武当山道教为我国道教集大成者,着力打造武当道教第一圣山的品牌形象。
其次是以道教养生学为根据,发展养生休闲游:强力突出武当山山水的灵秀、滋养、天然氧吧作用,在百姓中推广到武当山多呼吸一次,就多吸纳一份有益身心的灵气和福气的观念。利用仙山圣水的自然资源配合道教养生文化,推出一种融于自然的纯中国式道家养生休闲方式。
另外可以依托武当山灵秀险峻的山势,开展仙山秘境探险游:武当是隐仙藏道的灵秀仙山,突出漫步云雾飘摇的武当山间感受似神如仙的飘逸静谧的感觉。
(三)传播目的和主题
1.传播目的
(1)强化武当山道家文化集大成者的概念,打响武当道家文化旅游晶牌。
(2)使武当山成为国人养生休闲游的理想去处。
(3)吸引年青登山、徒步等爱探险的旅游爱好者,使武当山成为探险、登山乐园。
2.主题
(1)武当道教文化游
主题口号;太极八卦汇灵山,武当归来不问道!
口号解读;该主题口号强调武当保存的道教文化是中国现存保存最完整、最丰富的,武当山道教是道教文化的集大成者、武当山是道教的集散地,综合展示平台,感受道教文化只需到武当山即可。
(2)武当养生休闲游
主题口号:仙山圣水养灵气,武当养生最逍遥!
口号解读:空灵的山谷澄净着你浮躁的心绪,清新的空气明亮了你的心智,阴阳调和的道教养生文化为你指引了健康的方向。武当,武当,采日月之精华,吸天地之灵气,天然的氧吧、养生的乐园!
(3)武当仙山探险游
访仙探古,云端漫步!
跨越千山,寻仙访古!
口号解读;“云生足底雪沾衣,顷刻梨花遍翠微,群蟑争翻银立浪,老松欲化玉龙飞。”武当,百年道教仙山,云雾飘渺、深山幽谷、植物繁密,无数的仙道传说使其蒙上一层奇幻的面纱,走近他、探寻他,在云中攀越,云中探秘,奇乐无穷。
(四)武当山全年旅游活动项目
笔者建议武当山的具体旅游活动项目可以围绕这三大主题进行全年度、全面性的规划。
第一,在12月至3月期间,开展主题为“问道武当山”系列活动,集中展示道教文化,凸显武当山的文化内涵,强化武当为中华道教正宗、集大成者的形象。建议可以举办“仙乐飘飘”大型道家音乐会,以此展示道乐文化;可以开展道教斗法会,邀请道教的各派各观道长齐聚武当山进行道教斗法表演;还可以在这段时间进行“辟谷修炼”观摩体验活动,让游客体验道士生活;另外可以精选几位神仙诞辰来策划武当山宫庆文化节。
第二,在每年的4月至5月期间,开展主题为“探秘武当”系列活动,主要是配合玄妙的道教传说,集中展示武当山作为大岳的雄、险、秀,奇,幽。强化武当山是徒步探险仙境的形象。笔者建议可以组织武当山徒步登顶比赛:“仙山寻仙迹”――武当山定向寻宝活动,这个定向寻宝是针对年青人设计的寻宝活动,具体做法可以每期规定武当山一种特产为宝物,放在指定地点,给出提示,规定时间命参赛人去寻找;“点石成景”――武当美景我来寻大型寻景活动,这个活动意在让大众游客参与开发武当山新景点。
第三,在每年的6月至7月期间,开展主题为“光影武当”系列活动,配合漫画、武侠动漫、影视作品的形式将武当美景固化下来,集中向年轻人推介武当美。可以结合时下流行的动漫真人秀,举办武当动漫真人秀,吸引年轻动漫迷以武当山为背景设计动漫形象、拍摄或绘制动漫作品,选择十个优秀动漫人物在武当山集中展示。还可以面向海内外举办“四季武当――国画大赛”。
第四,在8月至l0月期间,开展主题为“太极武当”系列活动,强力推广武当独一无二的武术,具体可以举办太极功夫擂台赛、武当少林武学切磋表演会和开办武当养生功夫学习班。道教武术擂台赛采用当下比较流行的PK制,广邀道教武术的沿袭者,最终年度冠军可以成为武当山武术文化游推介大使。
第五,在每年的9月至11月期间,建议开展主题为“养生武当”系列活动,在此期间重点推广道教养生法和天然氧吧效果,形成武当是养生休闲游圣地这一形象,具体可采用的活动形式有:评选仙风道骨道长、创建辟谷修炼会所、开办武当道教养生主题餐厅以及开办武当养生’讲座-并定期巡回各省宣讲等,其中仙风道骨道长必须是最年长和健康的,可作为武当山道教文化游推介大使。
四、小结
历史上,武当山曾被封为“道教第一圣山”,它灵秀的山势、纯正的道教文化,独特的道教建筑群吸引了无数虔诚信徒、文人墨客前来祷告祈福、登临怀古。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并没有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武当祈福、旅游,武当山旅游无论在晶牌名气上还是在景区建设上都稍逊于少林寺和峨眉山,“北少林南武当”的响亮名号仅仅是在电视剧中被称提及,但是并没有激起现实游客的旅游兴趣,究其原因主要是旅游品牌的精准定位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经过多番调查,笔者认为武当山旅游开发应当以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为主体,扬长避短,重点凸显道教养生文化,打造道教文化集散地和正宗展示窗口,重振“道教第一圣山”威名。
[参考文献]
[1]孔令宏.论道家与道教文化旅游[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27-33.
篇2
本文主要介绍在城市河道综合整治中的一些体会与思考,总结经验,扬长避短,为现代城市河道综合整治提出一些观点,发展水利事业。
[关键词]:河道综合整治;发展思路;工程布置;生态环境;改善水质
中图分类号:TV14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前言
河流时刻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它给人类带来了有利的一面,也带来了有害的一面。要想充分利用河流为人类造福,就必须对河道进行综合整治,改变河流不利的状态,让水害变为水利。因此,对城市河道进行综合整治提高堤防的防洪能力,改善水环境尤为重要,使水为人民生活更好的服务。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国民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城市水环境改善更是关注的热点,传统的工程措施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水是生命之源,河道又是水的载体,是水环境的核心,在城市河道综合综合整治中主要以防洪排涝、改善水环境及景观绿化为目的,采用加固河堤、河流生态恢复、净化水质、污水截流等办法,来达到预期目的。
2国内河道综合整治现状
过去我国许多城市都对市内河道进行了治理,然而多数采用的是传统的工程措施,单一的以防洪为目的。经整治后的城市河道呈渠道化,使河水的自然渗透能力下降,造成城市地下水位的补给不足。受人为影响,河道沿岸的植被减少,但生活污水排入量却逐年增加,特别是近年不断发展的住宅小区,对生活污水的截流治理不够重视,市政排水设施大多是雨污合流,污染物直接排入河内,导致河流城市段水污染加重,严重影响了城市景观。
经历了河道整治的误区以后,对于那些已经被大规模防洪排水工程破坏了的自然河道,许多城市已经充分认识到弊病和隐患所在,开始大力推广自然河道恢复、生态治理与工程措施的结合。
现在我国城市河道治理工作已经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并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水环境是人类文明、生态文明的一面镜子。城市中河道,不但是防洪排涝的重要通道,也是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要素和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平衡,关系着广大市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品质。建设人与水和谐的河道生态系统,打造水生态良好、水景观优美、水文化丰富的亲水型城市已成为许多城市的发展目标。
3国外河道综合整治经验
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其城市河道同样经历了从污染到治理,再到生态恢复和建设的过程。他们在河道综合整治中走了不少弯路,也积累了丰富宝贵的经验。因此,借鉴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和理念,结合我国以往治理河道的经验,寻求并逐步建立符合自身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河道建设模式,对于我国城市水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比国内起步要早,日本20年前就开始提出“新水”的概念,并且在生态护坡结构方面做了实践;荷兰也正在规划和建设21世纪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水环境。
英国对泰晤士河的治理,成立了专门委员会和泰晤士河水务局,对泰晤士河流域进行统一规划与管理,提出水污染控制政策法令、标准,给予充分的治理资金保障。并且,运用系统工程学的理论与方法,制定出更科学的水质标准,并对各种治理方案作出评价,筛选出最优的设计与控制方案,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
法国为了加强塞纳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工作,成立了直接隶属环境部的流域管理办事机构—流域水管局。流域水管局通过流域水资源环境的开发和保护提供技术咨询、调查和研究。采取生态综合治理,控制工业污染,控制城市雨污水排放,生活污水清洁处理,湿地恢复等措施,使河水水质有了持续改善,恢复了河道的自然生态环境。
4工程案例
在许多工程项目中,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之处,河道综合整治工程也是一样。就以沿海城市广州市的赤岗涌、荔枝湾涌和象拔咀涌这三条典型河道综合整治为案例,分别进行分析论述各自整治后的风格特点,以最终形成的效果来思考将来我国城市河道综合整治中应该避免一些问题出现。
4.1赤岗涌
赤岗涌位于广州市海珠区内,在广州大桥与猎德大桥之间,西北转东南走向,贯通珠江前航道与黄埔涌,全长约2.1km。在赤岗涌穿越的区域内有历史悠久的赤岗塔,也有广州新地标广州塔,周边是高档的生活区,环境优美。曾经的赤岗涌河道狭窄,淤积严重,河道水流不畅,两岸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内,水质发黑发臭,严重影响了这一带的建设发展。
从2004年到2006年对赤岗涌进行综合整治,分期实施,使河道的堤岸生态环境发生了彻底改变。堤岸采用的是复式断面,岸墙在两排松木桩之间充填块石,顶面覆土种植喜水花草;在高程(珠基,下同)1.5m设有宽1.5m的亲水平台,上下岸坡比为1:3~1:6,岸坡种植生态植物、花草、建筑小品等供居民休憩。河道在不同区段选用不同的断面形式,布置变化多样,符合现代城市的创造力,见图片1-2。
图片1 图片2
经整治后的赤岗涌与周边现代化的环境融为一体,互为相应,体现出了这一区域的环境效果。但是此处只可远观,不可近赏。由于污水截流措施不够完善,沿河有污水排入河道,潮水退后,河底有一层层黑色淤泥,水质并没有大的改善,异味难闻。虽然有着优美的绿化环境,但是也无人在此行走前来观赏,浪费了精心营造的亲水环境。
4.2荔枝湾涌
荔枝湾涌位于广州市荔湾区境内,该区是广州的老城区—西关,有着典型的岭南水乡特色。历史上的荔枝湾是广州市历史悠久的风景名胜,素有“小秦淮”之称。
在清末民初荔枝湾是广州著名的旅游胜地,后来随着广州市区的不断发展,河道周边聚居了大量的居民和建起了工厂,逐步变成了臭河道。1992年因为污染严重将其封闭,2010年为迎接亚运重新挖开,建了水闸,采取雨污截流措施,将荔湾湖的湖水引入河道,水质变的清澈透底;岸墙用大理石贴面,河岸设置亲水平台、建筑小品和古老的荔枝树,变成古色古香、怀旧浓厚的城中河道,配合供游人乘搭的小舟,以及河道旁边的仿古建筑,曾经的荔枝湾从历史变成现实,还荔枝湾“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的当年风光,为市民提供丰富的最具活力的城市滨水空间,见图片3-4。
图片3 图片4
荔枝湾涌经过综合整治之后给广州市又增加了一处亮点,会吸引不少外地来客到此一游,得到了广大居民的赞赏。美中不足的是河堤岸几乎全部采用的是人工修饰痕迹,过于工程化,没有体现出生态绿化的景象,缺少自然感。
4.3象拔咀涌
象拔咀涌位于广州市白云区金沙洲居住新城内,该区域依山傍水、交通便捷,具备建设大型居住新城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将区内的河道定位为在满足城市河流应有的防洪功能的基础,以生态、景观为表现的生态景观之河,充分发挥“水”的环境价值,体现出金沙洲河道绿色走廊独特风貌。
堤线布置根据规划区的范围,并考虑地形、河道走势、洪水流向、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景观要求,基本顺应原河道,尽可能地体现亲水性、经济性、自然性、及多样性的目的。
河道标准横断面选为梯形断面,梯形断面的基础处理相对其它形式断面难度较小,占地相对较多,绿化面积大是其优点。在景观水位0.7m以下为400mm厚的干砌石护坡,种有水生植物;在0.7m以上为500m厚编制土袋植草护坡,并种有低矮景观植物,坡度均为1:1.5。在堤岸上布置有休闲小路,种有景观树木,花草,突出生态自然,营造宁静怡人空间,强调环境整体效果,以大面积绿化为主,达到“出于人工,形如自然”的景观意境,见图片5-6。
图片5 图片6
象拔咀涌综合整治后虽然达到了水清岸绿的效果,水环境得到了彻底的改善,但是也有美中不足之处,由于受规划用地的限制,总体布置形式过于单一,河堤两岸缺乏一些休闲景观设施,不方便游人驻足长留。
通过以上三条河道综合整治后的思考,分析各自的特点,有优点也存在缺陷。赤岗涌堤岸环境优美,工程措施与生态绿化有效结合,但是最关键的水质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善,功亏一篑;荔枝湾涌堤岸两侧采用仿古风格,表现出了岭南文化,过多的人工痕迹失去了生态自然的感觉;象拔咀涌采用的是堤岸以绿化为主,水质清澈透底,感觉生态自然,由于缺乏建造供行人休憩的设施,形式单一。应吸取各自的成功之处,避免缺陷,使在城市河道综合整治过程中更加自然完美。
5结束语
城市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应多总结经验,学习国外先进理念,符合城市发展,满足人们对环境改善的需求。河道综合整治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基础上,重要的是采取综合措施改善水环境,而改善水环境的核心是改善水质,还自然清澈的水给人类。其他堤岸绿化、景观配置、建筑小品等各种修饰都是围绕水而展开,这样才能把“水、岸、景”三者融合为一体。
因此,在城市河道综合整治过程中充分考虑河道与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相协调,体现人与水协调、共益共存的治水新思维,做到断面结构型式变化多样、美观大方,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使传统的城市水利向新型的生态水利转变,为城市建设增添新亮点。
参考文献:
《广东省广州市江河流域(区域)综合规划报告》广州市水利水电勘察设计院编制 2000年
《广州市金沙洲象抜咀涌综合整治工程初步设计报告》 武汉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7年
郭焕庭 《国外流域水污染治理经验及对我们的启示》 调查与研究 2008年
曲文辉 《国外城市典型河道的治理方式及其启示》 民生焦聚 2008年
日本河道治理中心编《护岸设计》刘云俊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年
个人简介:
姓名:罗文军,性别:男, 出生日期:1978年12月4日
学历:本科
职称:水利水电工程师
篇3
关键词:水工建筑物河闸; 结构设计
Abstract: the hydraulic structures in water project is one of the key research projects. Papers to the suzhou region hydraulic structure as an example, the project layout and design of hydraulic structure two aspects of WenLing HeZha and key business of the design of the gate is discussed in the paper, for similar project aim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role.
Keywords: penstock hydraulic structures; Structure design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 言:
近几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完善,水工建筑物对于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防洪能力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论文以苏州平原地区的水工建筑物为例,探讨了水工建筑物结构设计关键问题。根据用地布局及现状水系特点,采用分组团联圩并圩设大包围的方案,即分区分片设防洪包围区,以缩短防洪战线,新建及加固堤防和控制建筑物,提高防洪能力;包围内水系调整,河道整治,使排水畅通,增、改建排涝泵站。
1工程概况
文陵河闸及商贸区套闸均位于苏州市相城区中央商贸区。工程任务是:一是防洪,通过此工程及后续工程的实施,结合中央商贸区整体规划,使城区达到百年一遇的防洪能力;二是航运,商贸区套闸需满足水上旅游游船通航功能。
工程规模为:文陵河闸工程实施二孔8.50m节制闸一座;商贸区套闸按等外级航道建筑物设计,闸首宽12.00m,闸室宽12.00m,闸室长60.00m。根据区域河道规划,闸身顺水流中心线与规划的河道中心线基本重合。为缩短防洪岸线,闸身尽可能靠近外河口布置。
(1)文陵河闸
文陵河闸位于相城区中央商贸区东部,文陵河与元河塘交界处,新建罗蒙索夫桥梁东侧8m处置处。闸为整体式钢筋砼结构,设三孔,其中二边孔为闸室,中孔封闭其上作平台。底板垂直水流总宽28.40m,顺水流向总长8.00m。每个闸室(边孔)宽8.50m,中孔宽4.00m,中墩厚2.50m,边墩厚1.20m,底板面高程0.00m,底板厚1.20m,墩顶高程6.50m。节制闸孔径8.50m,计二孔,闸门采用下卧式钢闸门结构形式。门顶高程5.20m,闸门启闭采用卷扬式启闭机(配减速机)。
(2)商贸区套闸
商贸区套闸位于相城区中央商贸区中部,元和塘新开河支河与沈思桥河交界处,为12m套闸,闸室与闸首同宽,宽12m,闸室长60m。
上闸首垂直水流总宽17.20m,顺水流向总长20.00m,闸室宽12.00m,底板面高程0.00m,底板厚1.20m,消力槛高程1.00m,墩顶高程6.50m。西侧墩墙厚1.20m,东侧边墩墩墙厚4.00m,其内布置输水廊道,闸门采用下卧式钢闸门结构形式。门顶高程5.20m,闸门启闭采用卷扬式启闭机。下闸首垂直水流总宽17.20m,顺水流向总长20.00m,闸室宽12.00m,底板面高程0.00m,底板厚1.20m,消力槛高程1.00m,墩顶高程5.80m。西侧墩墙厚1.20m,东侧边墩墩墙厚4.00m,其内布置输水廊道闸门采用下卧式钢闸门结构形式。门顶高程4.50m,闸门启闭采用卷扬式启闭机。
2工程布置及水工建筑物结构设计
2.1设计依据
(1)工程等级
根据《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92)、《水利水电工程等别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苏州市城市防洪规划报告》,苏州市城市中心区和工业园区的城市等别为Ⅱ等,工程规模为大(2)型;相城区和其他几个区的城市等别为Ⅲ等,工程规模为中型。相城区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根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外河堤防及堤防上的水闸、泵站等建筑物工程级别为Ⅱ级。主要建筑物级别为2级,次要建筑物为3级。
(2)通航标准
中央商贸区河道无航道等级要求,为满足水上旅游通航功能,拟建商贸区套闸工程按等外级航道上建筑物设计。
2.2工程总体布置
2.2.1 工程控制高程
(1)堤防。外河防洪设计水位4.80m,加上安全超高0.40m,外河侧堤防高程不低于5.20m;内河最高控制水位3.80m,加上安全超高0.30m,内河侧堤防高程不低于4.10m。
(2)闸顶高程。闸顶高程不低于堤顶高程。本次二闸工程主要任务是挡水(商贸区套闸兼顾通航)。挡水时闸顶高程不低于水闸设计(校核)洪水位加波浪计算高度和相应安全超高值之和。
(3)设计控制高程。根据以上两条基本要求,文陵河闸顶高程、商贸区套闸上闸首闸顶高程及各外河堤顶高程取5.20m ;商贸区套闸下闸首闸顶高程取4.50m;结合中央商贸区地面使用情况,内河侧堤顶及闸室挡墙顶高程取5.00m。
2.2.2闸位选择
闸位选择遵循以下原则:(1)工程总体布置与苏州市相城区城区防洪规划、元和塘以西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要求相一致,建筑物外形与周边环境相协调;(2)满足防洪、航运和改善城市水环境的综合功能要求;(3)工程总体布置与规划河道相一致;(4)平面布局紧凑合理,满足规范要求。
文陵河闸位于相城区中央商贸区东部,文陵河与元河塘交界处,新建罗蒙索夫桥梁东侧8m处置处。文陵河规划河道宽度30m,是商贸区东西向骨干河道,根据该片区防洪规划,本工程实施2×8.5m节制闸一座。闸孔分别布置两侧,二闸孔间的中孔为封闭孔,此形式同新建桥梁外形相协调一致,目前闸址南北侧为规划绿地,施工场地可布置于闸南侧,交通较为方便。闸站顺水流向轴线与桥梁中心线重合。
商贸区套闸位于相城区中央商贸区中部,元和塘新开河支河与沈思桥河交界处,西侧为御窑路,北侧为活力岛。所在河道规划河道宽度20m,根据该片区防洪规划,本工程实施12m套闸一座,闸首与闸室同宽,宽12m,闸室长60m。目前闸址西侧为规划公路绿化带,东侧为规划小岛,施工场地可布置于闸东侧,位置相对来说较为开阔,交通也较为方便。套顺水流向轴线与规划河道中心线重合。
2.3水工建筑物设计
2.3.1文陵河闸
篇4
关键词:城市;滨水区;空间分层;景观;交通
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城市滨水区作为城市历史和文脉的载体,它是由流动的水环境和相对固定的陆地环境形成的特殊城市空间,是一种相对的“混沌”空间。静与动在此变得模糊。滨水地区高品质景观的稀缺性导致其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往往成为各利益团体争夺的焦点;其次,滨湖地区有巨大的生态价值,该地区往往具有多样化的生态要素,是城市重要的绿核;再次,滨湖地区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亲水是人类先天的本能需求,滨湖地区是人类活动和交往最密集的地区之一。然而,由于当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创新,城市滨水区逐渐没落。环境保护意识的薄弱,甚至引发城市水域的生态问题。如何使城市滨水区复兴,成为人们日渐关注的焦点。
针对一些具备一定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文脉的衰落的城市滨水区,用优良的技术条件和物质条件将其改造更新,重新开发其历史文化价值和景观价值,唤醒它们的生命力,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我国城市滨水区现状问题
2.1水体污染,人人避之不及
水域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构成要素,却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变得面目狰狞。
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排放导致水体恶化,固体垃圾的堆积造成水面环境不堪入目;水体周边环境缺乏管理,杂草丛生、垃圾遍地的现象屡见不鲜。作为城市的天然氧吧,如今却沦为人人避之不及的城市黑带,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城市居民缺乏社会责任感,生活垃圾、污水随意排放,导致水体环境恶化;相关部门管理力度不足,过于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缺乏水环境的定期清洁、维护措施;滨水区的公共开放空间没有从人的体验角度来设计,造成滨水区缺乏人气,成为被人们忽视的城市一角;缺乏大众监督,污染水体的行为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监督,屡禁不止,水体环境难以得到改善。
2.2河道硬化引发多种危害
人工硬化的河道使具有净水功能的植物、微生物难以生长,水体失去自净能力,导致水质恶化。
另外,河道硬化使得丰水期与枯水期水体景观单调和地下水库的调节问题。而天然河道可在丰水期进行雨水储留,补给地下水,以缩短枯水期;同时在枯水期,其岸边植物又能增强景观观赏效果。
2.3笔直线性河道生态界面少,与周围环境互动差
多数城市的河道岸线笔直,生态系统单一,缺乏与周围环境的互动。而自然形态的河道,岸线界面扩展,水体与周边区域的互动性增强,同时可增加生物多样性。对比人工河道和自然河道的区别,不难发现自然河道的线性更符合生态需求和人类活动的需求。
2.4滨水区开发强度布局不合理,城市景观面单一
靠近水体的高品质景观使得该区域建筑高度和建筑密度较高。连续的高层建筑在视觉上容易形成一道密不透风的混凝土墙,通透性差,水体周边丰富的景观无法渗透至城市功能区内部。同时,造成沿水体伸展开来的城市景观过于单一,缺乏美感。
3.城市滨水区的空间分层
为深入研究与滨水区不同距离的城市功能区各自的特点,并针对其特点建立与滨水景观的空间联系,扩大滨水景观的渗透作用和服务能力。现秉着滨水景观的生态保护和可达性原则,将滨水地区的空间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临水层、近水层、腹地。以下结合具体案例,对各空间层进行具体分析:
3.1临水层
临水层改造重点:在原景观的基础上,对水域景观的优化,使其更趋近于自然状态,为营造连续丰富的开敞空间提供条件;从人的活动体验角度设计多样的临水层公共活动空间,增加人与自然互动的方式。
3.1.1水域景观改造
将河道恢复为自然河床,水域岸线采取自然化设计,以流体动力学模型为模板,通过模拟河流的自然摆荡和洲岛的形成来恢复河流的自然基质。同时,利用生态恢复、生态重建和水质处理等生态工程技术,使水体逐渐恢复自净功能,着力打造趋近于自然的景观状态,培育自然生态系统,维持不同动植物的生态平衡和种群协调发展。对于河道两侧原有树木,在岸线优化的过程中,予以保留,避免造成生态破坏,并减少优化工程成本。
3.2近水层
3.2.1重点开发公益性城市功能
近水层是水体周边一定距离范围内的城市建设空间,在滨水区建设中景观环境最佳,是众多地产开发企业争夺的重点,也是宣传企业形象的策略和获取高额利润的载体。但是,从社会学视角来看,滨水区价值极高的外部性,应该设置城市公益,为城市居民所用。而公共建筑的开发强度较低,建筑高度也普遍不高。
4.城与水
滨水地区因其自然环境优势无可争议地成为今年来我国城市功能提升和拓展的焦点地区,针对滨水地区生态环境出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对城市空间塑造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分析了城市与水的空间向度基本关系之后,针对临水层、近水层、腹地的不同特征,提出空间塑造的基本要求。通过对三个层次空间的整体把控,从交通、绿化、城市建设等方面提出具体而有针对性的建议。同时,从滨水城市的整体格局、滨湖界面、近水轮廓线等方面的设计,论述了其对城市整体景观提升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滨河地区复兴的发展策略――以济南小清河为例 2012[7] 城市规划学刊
[2]滨湖地区空间分层控制探讨――以昆明草海片区城市设计为例 2012(z1) 城市规划学刊
[3]滨湖地区空间塑造的核心要素与策略研究 2012(z1) 城市规划学刊
[4]城市线性滨水区空间环境研究――以上海黄浦江和苏州河为例 2007.3学位论文
[5]多伦多滨水区之东部湖湾区复兴改造研究 2006(11)现代城市研究
篇5
关键词:高速公路;景观环境影响评价;景观设计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U412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公路景观环境影响评价主要目的是保护公路沿线的自然景观,防止公路修筑过程中破坏这些资源或使资源的观赏价值受到影响;对公路建设造成的不良景观或受到影响的自然景观提出保护措施。
2 工程概况
某高速公路采用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行车速度100km/h,路基宽度26m。
3 区域景观现状
该高速公路海拔在20~450m之间,地势大致由西向东倾斜,西部地形起伏较大,东部地形平坦开阔。路线走向由东往西,基本上是沿山间沟谷、丘陵山坡布设,所经地区主要地貌为岩溶残丘、岩溶峰林、剥蚀丘陵及河流堆积阶地等类型。
4 景观环境影响分析
根据该工程的特点,造成景观环境影响的主要工程点段有:高填深挖路段、互通互交(收费站),服务区、桥梁、隧道等。
4.1高填深挖路段对景观的影响
该工程全线有高填深挖路段63处,总长13.615km。对景观有影响的高填段达18处,总长5.16km,占全线长度的3.73%;深挖段有19处,深挖总长2.905km,占全线长度的2.10%。从影响程度来看点比段小,填比挖轻。
⑴ 高填路段:主要是由于高填边坡挡住公路沿线的居民以及旁道行人的视线或进入这些受影响人群的边坡不美而造成视觉冲突,要对高填边坡进行美化设计。
⑵ 深挖路段:深挖路段主要是那些由于地质、坡陡的限制,深挖护坡不得不使用浆砌石片或混凝土作护坡,这样的护坡与青山绿水的自然背景非常不相称、不相融,给行人带来的视觉冲击太大。尤其位于山陵沟谷、森林景观的深挖护坡,要进行与环境相融的美化设计。
4.2服务区对景观的影响分析
服务区作为游客停留时间最集中的点,担负着宣传沿途美景、展现绮丽自然风光的重任,若设计合理、布局巧妙,给景观带来的影响是有限的,相反使得司乘人员在加油、休息的同时可以领略到优美的自然景观。
该公路沿线设置有5处服务设施,其中江村服务区、下寨服务区和新黄停车区位于岩溶峰林地貌区,所处的景观类型为山陵沟谷景观,是景观重要敏感区域,对景观环境的影响较大,需采取降低景观影响的措施。。
4.3 互通立交对景观的影响分析
工程全线共设置有8座互通立交,有3个互通立交位于山陵沟谷景观中,其余均为平原微丘景观,而且与县道相联,景观环境都是交叉纵横,互通立交与景观环境相一致,没有负影响。
4.4桥梁对景观的影响分析
全线共有大桥14座,其中跨越河流、沟渠、水库的桥梁有5座,这些桥梁均处于水库河流景观环境中,对景观环境会产生切割效应。而位于山陵沟谷景观的桥梁,主要用于连接隧道、跨越山间沟谷,这些桥梁虽然是自然环境中的人为构筑物,但比高填深挖对景观影响小,只要注意公路辅助设施色彩不要与环境形成强烈的对比冲突,而是比较协调,则对景观环境的影响最小。
(1)马鞍岭清水河大桥
该大桥跨越清水河,河道宽约70m,桥长562m,桥位处河道顺直,河水清澈,此处河道接近河口,上下游河道扭曲剧烈。河道两侧地势平坦,视野开阔,风光极其秀丽。该桥建成后必将因其横跨河谷的雄伟气势成为该路段沿线重要的标志性建筑。
(2)里民2号高架大桥
大桥跨越里民水库的一角和二级公路。里民水库四周山体环绕,层峦叠嶂,田园风光无限。里民2号高架桥以钢筋混凝土的现代化桥梁突显在水面上,对视觉冲突很大。但里民2号高架桥从里民水库边缘跨越,和二级路将成为里民水库景观中新的一景。
(3)马安大桥
大桥全长377m,桥位处河道缩窄,河道宽约100m,河道两侧地势平坦,远处孤峰突起,间有残丘,零星分布的村庄,组成一派宁静和谐的田园风光。由于大桥为旧桥利用,对原有的河流景观与周围的农业环境基本不会产生影响,也为司乘人员欣赏红水河两侧秀美的河光山色提供了一绝佳的平台。
4.5隧道对景观的影响
全线共设置隧道17座,总长8340m(双洞长)。隧道是山区公路对景观影响最小的一种工程方式,也常常成为讲求环境影响的工程措施之一。
隧道对景观环境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隧道的进出口。由于隧道进出口处对山体进行切割、削坡,使自然山体的线形遭到破坏,从而造成山体景观的影响;另外、由于隧道洞口水泥混凝土与周围的自然植被不协调,也会造成视觉冲突。因此隧道需加强进出口处的植物保护措施。
5 景观设计保护措施
该高速公路所涉及范围的地形比较复杂,景观设计应因地制宜,运用点、线、面、块等美学要素组织景观,借鉴风景园林艺术的设计手法,构建丰富多彩的绿化模式,最大限度的拓展绿化空间,提高绿化覆盖率。根据公路的空间序列和景观特征,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和自然环境,营造生态和景观和谐的生态型高速公路。
⑴主线绿化方案
沿线中央分隔带的绿化以防眩为主,兼顾景观,其高度在1.5m左右,主要种植常绿灌木,花灌木点缀其间,以高低错落的进行搭配,形成富有变化的中央分隔带绿化景观。在地形、线形变化处,通过中央分隔带植物种类的变化,给驾乘人员以视觉上的提示。
路基深挖边坡尽量用缓坡,看似自然边坡,尽可能保持原来山体地貌,自然植被容易恢复;若不得不做人工边坡,最好采用植物护坡和混凝土护坡相结合的方式,并采用根系发达,固土性好,对地质要求低的当地物种进行护坡;若不得不用浆砌石片或混凝土作边坡,则需在边坡顶部或底部种植当地的藤本植物,这样在春、夏、秋就能形成一道“绿色屏障“,减轻对行人的视觉冲突。
路侧绿化主要选用开花乔木和落叶乔木相间种植,采用红花马蹄甲、夹竹桃、垂叶榕、红蕊球、台湾相思、尾叶按等乡土树种,给驾驶员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行车环境,并依据公路两侧用地性质进行适当调整,形成沿线多个与周边自然景观相协调的景观环境,主要栽植地方特色植物,与背景景观相连接,形成“路在景中”的自然生态环境。
⑵互通景观绿化设计
立交景观设计以实用、经济、美观为出发点,在植物种类选择上选用紫荆、夹竹桃、黄槐、大红花、红背桂等乡土树种,乔、灌、花相结合,层次感强烈,季相变化丰富,造型独特,营造一种自然天成与人工雕琢相融合的特色景观。
⑶服务区等服务设施景观设计
服务区的建筑色彩要与山清水秀的背景相协调,切忌用对比强烈的色彩;建筑的功能可增设景点;建筑造型要别致独特,具有现代建筑的风格,与乡村的田园风光相融合;特别是位于江村服务区、下寨服务区和新黄停车区的建筑色彩与山脉景色应协调,应利用远处的山脉起伏作为背景,清澈的山间溪流作为近景,山、水、物融为一体。停车场最好使用网格地面,网格内种植绿色草皮。服务区内的道路应该顺应地势,阡陌起伏。建筑分布错落有致,服务区要进行绿化设计,应尽量扩大绿化面积,种植当地树种、灌木和草本植物。
⑷桥梁景观绿化方案
在桥梁设计中要注意桥梁造型、桥面线形和色彩对景观环境的影响。除对马鞍岭清水河大桥、里民2号高架大桥以及马安大桥的桥梁栏杆不要使用和环境对比度大的颜色,可以使用草绿色,与自然山体和水体匹配,行车视觉舒适。
⑸隧道景观绿化方案
在隧道洞口周围配置必要的植物,植物的选择应以地方树种为主,采用自然搭配,做到和周围环境的协调。
6 结语
在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应将景观评价和景观设计作为一个重点,根据项目的特点及景观生态要求,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体现经济合理、可持续发展,使公路的景观工程与项目主体及周边环境相协调,使高速公路成为路与自然完美结合的生态型景观大道。
参考文献:
[1]陆雍森编著.环境影响评价(第二版)
篇6
关键词:虹桥综合交通枢纽,雨水直接利用,雨水间接利用
1.虹桥综合交通枢纽雨水综合利用的必要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雨水收集和快排管理方式显现出很多弊端,如雨水径流系数提高、洪水流量过程线变陡、排涝灾害风险加大、初期雨水径流污染加重等,相应的设施建设投资和运行费用也随之增加,同时引发了地面沉降、水资源短缺等水生态环境问题。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作为集轨、路、空三位一体的超大型交通枢纽中心,在区域建设过程中也遇到上述雨水问题。
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为我国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规划面积约26.26km2。为满足枢纽建设的需要,区域内土地规划和各分区用地性质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透水面积比例高达80%,区域内河道水系调整后基本分布在外围,河道水面率不到5%。可以预见的是,虹桥枢纽建成后,区域内雨水下渗量小、排水量大、面源污染威胁大、水体调蓄能力较弱、区域洪涝风险较大,其所属的淀北片区域除涝压力增大[1,2]。
另一方面,枢纽区域内用于绿地灌溉和道路、广场浇洒的杂用水量,将超过16000m3/d;能源中心的冷却水用量预计达到13700m3/d。论文大全,雨水直接利用。市政自来水达到深度处理出水要求,而浇灌、喷洒、冷却水等杂用水的水质要求较低,大量采用自来水,从技术、经济等方面均不合理。
加强雨水收集利用,一方面开拓了非传统水源的利用,另一方面可削峰蓄谷,减轻排水系统压力和面源污染负荷,符合“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和建设和谐社会与循环经济的发展战略。作为上海市重大建设工程,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在雨水综合利用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包括对雨水径流的收集、调蓄和净化后的直接利用以及通过低势绿地、景观性蓄渗设施增加雨水入渗的间接利用。
2.雨水直接利用
2.1 概况
虹桥机场在扩建工程中建立了雨水回用系统,将机场2号航站楼和新建机场跑道上收集的雨水,经过混凝、沉淀、过滤处理后作为绿化浇灌、道路浇洒、能源中心冷却水和航站楼冲厕用水。
虹桥机场扩建区域总面积约5.6km2,包括2号航站楼、停机坪、跑道、工作区等,分为南北两个雨水分区,雨水系统由排水明渠、调节水池和泵站组成。此次雨水回用工程中,采用的雨水收集调蓄设施为北部雨水分区的调节池,汇水面积约为2.3km2。
2.2 水量和水质
2.2.1 水量平衡分析
(1)可利用雨水量计算
汇水区域内主要下垫面为屋面、停机坪、跑道等硬质材料,综合径流系数以0.9计算。虹桥机场位于上海市闵行区,根据该区多年月平均降水量、综合径流系数和汇水面积,计算汇水区域月平均可收集径流雨水总量如表1所示。
表1月平均可收集径流雨水总量(m3)
Tab. 1 Mensal average runoff rainwater quantity(m3)
篇7
关键词:城市河道;河道治理;防渗技术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 A
在城市的生活和生产中,河道对城市的环境和气候有调节作用,它能有效改善当地的环境气候,这对促进城市生产有很重要的作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的建设者大度对城市河道的防洪排水能力进行研究,对河道进行裁弯取直的工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河流产生断面的现象,河床表面平整硬化,再加上现在水利工程的不断兴建,城市河道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市化进程进行的过程中,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对河流产生了污染,河道出现了很多生态方面的问题。
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对城市河道继续拧生态的治理是关系到城市发展的大问题,因此人们往往忽视了城市河道的渗漏问题,城市河道出现渗漏情况对城市居民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只有选择正确的方法对城市河道进行治理,对进行防渗技术的研究,才能保证河道在发展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作用,为人民的生活带来方便。
一、城市河道治理原则
1.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的原则
应该以相关准则和要求为指导依据,将城市河道的上下游、支流以及两岸之间的关系进行较好地处理,并且将河道生态环境保护与河流资源的利用之间的关系进行较好的处理,还应该注重河道的防涝以及地质灾害的防护等。
2.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原则
在进行城市河道治理时,必须要以城市人民为出发点,对人民的生命以及财产进行保护,要将河道的洪水出口留足,对缩小河道的行为进行严格的禁止,并且对河道的防洪导线以及提距进行合理的确定。
3.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
根据城市以及河道的整个整体情况,根据城市的防洪要求以及河道的特性,制定出多种治理方案,并且在多种治理方案中选择最为合理的方案,确保达到最好的治理效果,与此同时将工程的经济性能以及安全性能进行较好的处理。
4.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原则
将河道治理与当地的环境结合起来,对治理方案进行优化,在选择河道治理所用的材料时,应采用就近原则,对本地材料进行优先利用,尽量使用生态材料,使得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达到最低。
二、城市河道渗透破坏分析
1.河道的渗透破坏
河道的渗透破坏主要分为四种:沿河道建筑物漏水、背水堤坡渗水、漏洞和集中渗透。首先,河道建筑物一般由混凝土壁和土体组成,如果二者无法相互融合,又或者是河道和穿堤的建筑物之间发生裂痕,引发管壁有水渗出,这两种情况都会使沿河道的建筑物发生漏水现象。其次,河道背水的一面,如果出现地下水位较高的情况,且持续时间较长,河道的堤坡就容易出现渗水的现象,有的严重的会破话河道的防渗系统,有的甚至发生滑坡现象,当河道的横切面宽度不够时,河道的坡面比例就会不协调,横向渗透的系数就会过大,如果河道是新旧进行的拼接河道,河道的结合处就不会很牢固,会引起河道的冲刷现象。其次,河道出现漏洞指的是在背水坡的附近出现的一些孔洞,如果空洞有流水现象,对河道的安全就会造成一定的损害。当河道施工的质量不合格,也会引起漏水现象。最后,集中渗透是指在水流直接接触河道时,并且水流冲击力较大,破坏了河道土体抗渗强度,发生的冲刷破坏现象。如果河道和穿堤的建筑物二者之间出现裂痕;进行提防建设时,因为分段而造成结合处密度降低;对老旧河道进行部分重修时,新旧结合时没有进行彻底清基,这三方面是引发河道集中渗透的主要因素。集中渗透时水流直接接触河道,并且冲击力较大,对提防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所以要定期对河道进行安全检查,做出险加固处理。
2.河道的渗透破坏
河道具备一定的渗透破坏作用,通常会导致土层隆起,或者是断裂等,严重时还会渗水,这些被破坏的土地一般被称为管涌。如果洪水的水位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在背水的一方,将加大渗透出逸的比降,如果这种比降不能被河道所承受,那么就很有可能导致对河道产生渗透破坏的作用。这些破坏性最先出现在河道较为脆弱的地方,尤其是表土覆盖不厚的地方。河道发生管涌时,在堤脚的地方会加速管涌的速度,如果不加快维护堤坝,就很有可能会溃堤
三、城市河道防渗技术分析
1.帷幕灌浆法
这种方法十分简单:在堤防迎水侧堤基打孔,并用压力灌浆以堵塞堤基中大的渗漏通道,进而减小渗透流量。一般适用帷幕灌浆法的河堤多为透水层较浅的河堤。
2.排渗井法
排渗井法可以有效的降低河道内覆盖层中的承压水头,又是在施工中可以在背水处进行打孔,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防止管涌现象的发生。
3.加重盖法
采用加重盖的方法是在背水的一侧增加盖重,这样当背面有水渗出,可以有下坡的进行削减,达到组织其渗流对表层土的破坏,可以增加背水侧土层的稳固性,一般这种方法用在覆盖层较厚的透水层较深的河道中,对渗漏问题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4.土工膜法
在透水层比较薄的河道,可以采用土工膜法进行防渗设置。具体步骤如下:开槽机开槽之后,将土工膜置入槽中,然后从两侧灌入粘土进行垂直防渗的设置,与其他方法相比,土工膜法比较的经济实惠,土工膜的施工中,要对相应的水文地质环境有一定的要求,如果河道中粗砂较多,则不适合采用土工膜法,当河道的地下水位较高,地基较软时,也不适合采用土工膜法进行施工,这样施工的效果会不明显,起不到防渗的作用。
5.减压沟法
覆盖层较薄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减压沟法。一般在透水层之下一米的地方,设置减压沟,要想保证减压的效果,要在沟内填入砂石材料,砂石的材质要求透水性较强,颗粒要分布均匀,采取下粗上细的原则进行铺设。减压沟的设置中,以暗沟的形式进行布设,跟明沟相比,暗沟不容易受到地表水和风沙的影响,从而减少堵塞现象发生,另外采用暗沟的方式维护比较方便,在暗沟的设置中,由于细砂容易受到冲击淤塞沉积。因此对透水层为细砂的河道,要采用排渗和减压两种方法进行设置。
6.垂直防渗墙法
垂直防渗墙法的利用中,多数是利用专用的机具在河道中建造槽孔,用泥浆固定槽孔,在槽孔中填充多种混合物,这样可以形成连续的防渗作用。垂直防渗墙的结构形式有:悬挂式防渗墙。悬挂式防渗墙的底部位于相对强的透水层中,水力过大时对防渗的作用就不是很明显,黄河干流中有一段河堤由透水性较好的沙土组成,这就导致土层的物质比较单一,其次有的地方存在粘性的土层,粘性土层的覆盖层厚度较小,沙土的透水层较弱,针对这种情况的分析,防渗墙的设置只能存在于透水性较强的沙土中,而半封闭的防渗墙则使用在厚度较小,透水层较厚的地方,对相关的渗透的参数进行分析,然后确定选择何种方式进行防渗漏技术的实施。
综上所述,通过多种防渗技术的应用,我们可以更好的完善城市河道治理的状况,做好城市河道的防渗工作,在治理中不断的进行防渗技术的研究,这对促进我国城市河道的治理事业有很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8
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必须依靠城市的总体规划,而城市的总体规划包括了城市的各个方面。当今城市的建设已不同程度地改变城区河道的自然形态,也不同程度地改变洪水与城市的关系。
1.1防洪现状及存在问题
福清市城区范围内侵占河道围田、造地、建房、乱倒垃圾、河道淤积严重等违章现象屡禁不止,严重影响河道的行洪能力,同时危及防洪堤、排涝站的安全;城区下水道大部分被覆盖,每逢下一场中到大雨,城区经常出现内涝,排水不畅,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工作秩序;龙江、太城溪、虎溪上游多座小(一)型水库均建于上世纪五十、六十年代,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使城区的人民和财产缺乏安全保证,在防洪非工程措施方面,存在着防洪区管理制度不完善,蓄洪、行洪空间被挤占,流域天然滞蓄洪水能力下降;防洪区风险意识不强;防洪调度方案不完善等。
1.2防洪规划应注意的问题
防洪体系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原则,加快重点地区防洪工程建设,提高主城市和重点地区的防洪能力,在防洪体系的建设中应注意综合分析确定防洪标准、合理确定堤距、防洪建设与城市功能相结合以及在注重生态建设的同时做好防御山洪规划。
1.2.1防洪标准
城市堤防是重要的城市防洪工程,根据国家GB50286-98《堤防工程设计规范》的规定,堤防工程的防洪标准主要应根据防护对象的防洪要求加以确定。在确定城市堤防的防护对象时首先应划分城市堤防的防护区。划分防护区主要应考虑如下因素:洪水大小及可能性,洪水决口过程及洪量,洪泛区的地形与地物状况,行洪及退水条件等。城市行政分区通常不能直接作为堤防工程保护区。城市堤防的防护区应该是在特定洪水发生时,在无堤和某种标准的堤防条件下洪水决溢所影响的范围。在编制城市防洪规划过程中,应对城市堤防的防洪标准进行必要的理论分析和论证工作。确定堤防应采用的防洪标准,而通过技术与经济比较确定。选定防洪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正确处理防洪安全与防洪投资两者之间的关系。
1.2.2合理确定堤距
最近几年,福清城区的土地开发开始向河流逼近,主要有两个原因:①由于城市上游修建了水利枢纽工程,使城市的防洪标准得到提高,城市河道的行洪断面缩小;②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寸土寸金,与河争池。第二个原因应是主要原因。由经验可知,防洪标准可以不断提高,但河道堤防却不能无限制地加高。无论如何加高堤防,防洪安全总是有限度的,缩窄河道,人为破坏了河流自身的动态平衡,并使河流两岸的生态和自然景观受到负面影响,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洪水风险。应合理确定堤距,给河流以充分空间,给洪水以应有出路。
1.2.3把防洪工程的建设与城市功能相结合
城市防洪工程位于城市与河道之间,把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功能结合起来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1)要与城市排水工程相结合。在许多城市规划中,城建部门负责排水规划,水利部门负责防洪规划,人为地将排水规划与防洪规划截然分开,而且在水文计算方法上存在很大差异,致使城市排水与河道洪水计算不能衔接,防洪工程的总布局也不合理。因此,在编制城市规划中必须把城市排水与城市防洪工程结合起来,协调起来。
(2)要与城市污水处理工程相结合。经济越发展,城市污水也越多。在全球都在重视环境的今天,污水处理工程也越来越多,因此在城市规划中有必要对城市的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并把污水处理工程与城市防洪工程结合考虑。
(3)要与城市交通工程相结合。堤防与城市交通道路结合建设,并与城区交通道路相连接,一方面可以节省投资,另一方面可以有效缓解城区交通紧张的局面。
(4)要与城市旅游设施建设相结合。在滨河地区,同时也是重要的旅游风景区,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可以与旅游设施建设结合起来。
1.2.4充分重视生态环境景观建设
人们已经认识到身边城市的滨水空间的作用。滨水空间在高水位时用以行洪,在平时则供旅游、观光和城市居民就近接触自然。在河道治理中重视生态环境景观建设的观点已被许多国家所采纳。因此,在城市防洪规划中应遵循保持自然、回归自然的原则。
1.2.5做好防御山洪规划
山洪是山区小河中的突发性洪水,其特点有:①速度快,通常短时间内就发生洪水;②来势猛,洪峰流量较大;③在水土保持不好的地区,水流含量较大,往往伴随着泥石流。因此福清市在城市防洪规划中应注意做好龙江、太城溪、虎溪及其上游河流防御山洪的规划。
2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建设
2.1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交通建设
在城市防洪堤建设时,一定要考虑与城市交通相结合。因为各城市交通都比较拥挤,为了缓解城市交通的紧张状况,避免重复建设,减少占地,减少投资,防洪堤应与城市道路相结合。如福州等城市的防洪堤堤顶都是城市交通体系中的一部分,堤顶的宽度在满足堤防工程设计规范要求的同时,根据交通需要设置。如果堤顶不具备与交通相结合的条件,也可把堤防迎水面设计成复式断面,利用马道作为与交通相结合,如上海外滩堤防的迎水面就是做为堤防的马道与城市道路相结合。这样极大地缓解了城市的交通紧张状况,既可节约城市道路建设的占地面积和节省投资,又使防洪堤工程得到进一步的加固。2.2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环境建设
城市防洪堤的建设,必须要考虑对城市景观的影响。城市堤防影响城市景观的主要因素是堤防高度和断面形式。堤防高度是堤防对城市环境影响最大的因素。堤防高了,把城市围在里面,势必对城市景观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城市堤防高度不宜过高,应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合理的堤距、堤防设计水位和安全超高,但对超标准洪水要有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堤防断面的形式尽量采用斜坡式边坡,并且边坡要缓;也可采用复式边坡,从视觉上减小堤防的高度,并进行护坡种植草皮等措施,既保护了堤防,又美化了环境。
防洪堤的建设在美化城市环境的同时,还要对河道的水环境进行治理,严格限制在中心城区段河道中进行挖沙作业,并对河道整治,形成水面,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也可根据行洪河道的实际,因地制宜地建设河流景观或水上乐园。
2.3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旅游建设
城市防洪的工程措施是将洪水束缚在两堤的河道中通行。洪水是稀遇的,且历时还很短,虽然工程非常重要,但它的利用率较低;从时间和空间看,它的利用具有很大的潜力。由于河流面积较大,根据实际需要,在建设时就要充分考虑与自然环境景观、生态环境景观紧密结合。如福州的南北江滨公园集绿化、休闲、观光、美化、娱乐为一体,成为城市旅游的重要景点。
2.4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排水、排污工程建设
城市防洪与城市排水、城市污水治理等,这两方面也是堤防工程建设必须涉及的交叉建筑物中的两项内容。
当无防洪工程时,河流上游来洪水时,城市遭洪水淹没;洪水退走时,城市雨水也与洪水一起排入外河,不存在涝灾。城市防洪堤修建后,把洪水挡在城外,起到了防洪作用,但必须及时排除城区暴雨产生的内水,不然形成内涝,同样可以造成损失。因此,修建防洪堤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城市的排水问题。堤防与排水的交叉工程规模,主要是根据市政部门认可的排水标准及排水充量进行确定,建设位置基本上是结合城市周边地形考虑设置。部门之间须很好的协商,排水出口设置合理。
河流污水必须治理,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保障。河流污水主要来源于城市,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每个城市都要建设污水处理厂对污水进行集中治理,治理达标后再排入河道。一般污水处理厂都设在河流附近,这就要求在城市防洪堤堤线选择时加以考虑,留有余地。并对城市污水处理达标后排入河道时与堤防形成的交叉工程充分考虑进去,才合理可行。
防洪堤建设中的主要交叉建筑物基本上就是与城市排水和城市排污所形成。所以堤防工程建设时,不但要考虑到交叉建筑物,而且要确定合理的规模。
城市防洪工程的建设必要时也可与城市商业建设相结合。如泉州晋江下游建设的箱式防洪墙,在非汛期可双用作车库或仓库等,甚至可以作为商业网点。
3结语
城市防洪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建设,涉及到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在城市防洪工程规划建设时,要充分进行分析论证。经过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交通、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旅游、城市排水、排污等方面的建设结合,形成了所建防洪工程除具有防洪功能外,还应具有交通、环境、旅游等方面的综合作用,使有限城市建设资金,发挥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果,为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篇9
关键词:低势绿地,下凹绿地,径流深度,径流系数,防洪排涝,城市内涝
1 概述
近三十年来中国城市化进展发展很快,原来为农田、林地的郊区不断转变为道路、广场、商住楼等城市用地,雨水径流系数随之迅速加大,由于原有排水系统设计重现期较低(多为1~2年)负荷能力有限,瓶颈多,因此在城市低洼区域容易造成“落大雨,水浸街”的内涝现象。通过拓宽河道、扩建雨水管网及排涝泵站等建设工程提高排水重现期标准,缓解了城市水涝危害。但上述方式是在汇流形成后采用的疏导、补救工程措施,存在投资大、维护成本高、占用道路地下空间大,且对城市交通干扰大等问题。近年来兴起的城市湿地、水面率标准、低势绿地等雨洪资源利用的趋势,则是一种从源头上治理城市水涝问题的办法。通过从降雨到汇流的过程中降低径流的办法以有效减轻城市水涝危害,同时对改善水质、增加地下水补给都有所裨益。由于城市用地的日趋紧张,难以大规模增加水面,而通过对城市既有绿地的改造或者新建低势绿地则是更具可操作性减涝方法。
本文针对低势绿地对降低城市径流深度、径流系数的效果进行了分析,以期说明即使绿化率较高的城区,在短期强降雨条件下的径流系数仍然较高,而低势绿地可以明显降低径流深度和径流系数。
2 用地概化及径流系数
根据国家标准《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我国的城市用地可分为居住、公共设施、道路广场、绿地等10大类,为简化起见,本文将用地概化为三类进行分析研究:绿地G(包括公园、小区、学校、道路中绿化地带)、道路及广场S、构筑物RCU(包括居住R、公共设施C、市政公用U用地等)。设广州某研究规划区这三类用地比例如下图所示。
三类用地的径流系数分别为ψG=0.2;ψS=0.9;ψRCU=0.75。采用加权平均法(参《排水工程》孙慧修等编,3.2.2径流系数ψ的确定)计算得到研究区综合径流系数公式:
ψ1=G%×ψG+S%×ψS+RUC%×ψRCU 2-1 综合径流系数加权计算公式(普通绿地)
=0.35×0.2+0.25×0.9+0.40×0.75=0.595
概化后的研究区综合径流系数为0.595,与城市水文计算中综合径流参数取值较接近(一般取0.6~0.7)。
实际上,各类下垫面的截流深度虽然会随降雨强度不同有所变化,但不应是简单的线性变化,而采用相对稳定的截流深度更合理。以广州2年一遇1h降雨强度54.6mm估算上述下垫面的截流深度(即总损失量)分别为。
绿地截流深度: IG=54.6×(1-0.2)≈43mm(初损+下渗)
道路广场截流深度: IS=54.6×(1-0.9)≈5mm(路面不平及管沟滞水)
构筑物截流深度: IRCU=54.6×(1-0.75)≈13mm(局部不平及管沟滞水)
因此,综合径流深度、径流系数又可以进一步表达为降雨量的函数(H为降雨量):
R2=(G%×(H- IG)+S%×(H- IS)+RUC%×(H- IRCU))2-2综合径流深公式(普通绿地)
=(G%×(H-43)+S%×(H-5)+RUC%×(H-13))
ψ2=f(H)=R / H 2-3综合径流系数公式(普通绿地)
根据上式,可以得到径流深度和径流系数随降雨量增加而上升的关系(如后表2第3列所示),这应当比固定径流系数的计算方法更接近实际情况。
3 降雨历时和雨量
城区雨水具有流程短,汇流速度快的特点,形成短时间汇流,所选用的降雨历时往往也较短。因此,不同于水利河道防洪计算中所采用的6h(h为小时,下同)、24h甚至72h的长历时降雨过程,在城市水文学计算中所采用的降雨历时一般不超过6h。根据广州城区暴雨水浸街的报导和实地走访调查,0.5~1h左右的短历时2年一遇强降雨(注:老城区排水管网设计重现期一般为1年)容易造成水浸街,一般2~3h后才能退水,因此,本文选择1h降雨历时进行分析。
由于暴雨强度公式计算重现期较低(一般为0.25~10年),,为扩展分析较高降雨标准情况,故以水文图集查算方法计算暴雨量为主。根据广东省水文总站2003年编制的《广东省水文图集》和1991年编制的《广东省暴雨径流查算图表》等值线图,查出本流域各历时暴雨均值Ht、变差系数Cvt,用Cs=3.5Cv皮尔逊Ⅲ型曲线,算得P=1%、2%、5%、10%、20%及50%六种频率各历时点暴雨量。相应频率的设计暴雨量参数(点暴雨)成果见下表。
表1 各频率暴雨量计算成果表
篇10
关键词:城市河流;滨河景观;景观连续
0 引言
从古至今,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都离不开河流的支撑,河流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命脉,失去了河流的依托,整个城市的繁荣就会很快枯竭。法国巴黎的塞纳河、英国伦敦的泰晤士河、德国的莱茵河、美国的芝加哥河和中国上海的苏州河都是对于城市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典型城市河流,这些河流今天的环境状况能够反映出它所流经城市的健康状况,因为它们都曾因为人类的不合理行为遭受过重大创伤。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工业革命,加快了当时世界各国城市化的步伐,经济的快速发展忽视了城市的环境,城市河流首当其冲,遭到了严重的污染。英国的泰晤士河就是个例子,它横穿英国,蜿蜒流经首都伦敦,被称为英国的“母亲河”,然而在英国发动工业革命之后的几个世纪里,城市大量排放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使泰晤士河变得污浊不堪,水质恶臭,鱼虾断绝,对这条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河流肆意破坏,对城市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20世纪中期开始,英国政府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付出巨大的代价之后才换来了今天泰晤士河的美丽风情,现在它已成为世界上最洁净的城市河流之一。
1 城市滨河及沿线景观现状分析
在城市河流两岸相接,相互作用具有景观价值的横向、纵向以及垂向所涉及的交通、建筑、绿化狭长区域,本文称之为“滨河沿线景观”。滨河沿线空间相对开阔,在视觉上具有带状连续的特点,穿越城市的河流通常绵延数十公里甚至更长,如果把滨河沿线的景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不但工程庞大,相似的景观风格也无法突出城市主题和地域特色,还会让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们对滨河活动区域产生心理上的厌倦和视觉上的审美疲劳。因此,目前大部分的城市滨河区景观规划往往是由不同的部门、不同的专业来进行的,城市规划、水利、园林、环境等政府部门对沿河区域的分段、分地块开发,使沿河的景观整治实施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性和延续性,同时也造成了城市流域空间的割裂,导致整个城市景观体系的系统性、河流景观的整体性、多样性被破坏,美学与生态价值不能兼顾,为河流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1]
2 保持城市滨河沿线景观的连续性设计要素和设计原则
2.1 城市滨河沿线景观的连续性设计要素
(1)地域文化。一个城市从形成到发展,都有各自的历史文化积淀,不同时期的文化、不同主题的文化不断的积累和传承,最后形成了一个城市所独有的文化特色。今天我们目光所及的城市虽然大部分是高楼林立的混凝土建筑群,但是背后承载的却是永不褪色的文化,在滨河沿线的景观设计中,将城市文化进行深入发掘和提炼,以不同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不但能增加人与城市的亲切感,还能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一千多年前修建的京杭大运河虽然是一条人工河流,但是沉积至今,形成了浓厚的运河文化,以运河通州段为例,长度不足5公里,但是河岸的景观却显得丰富多彩,尤其是运河文化广场上的17座文化雕塑,由北向南依次分布在间隔数百米的亲水平台上,与分布在运河沿岸的17座城市相关联,每一座雕塑的主题都不相同,代表着各个城市的历史文化缩影,除去雕塑,还有休闲活动场所、人工小品、植物景观等,不仅为通州的居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去处,也改善了运河沿岸的环境,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2)植物色彩。分析景观色彩的构成,不难发现,植物色彩是景观中的主要色彩,不仅种类多且易于变化,一年中,不同季节因为受温度、光照、花期等因素影响,植物的干、叶、花的颜色都在不断变化,而且每种植物有其不同的色彩及变化规律,[2]这种色彩更加自然、柔和,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植物的色彩搭配上,要充分利用本土植被适应性强的特点,与硬质景观色彩互相搭配,形成视觉互补,做到滨河沿线景观季相的差异,不同的季节形成独特的景观特色。
(3)景观设施。滨河沿线的景观设施服务对象是人群,也是表现连续性设计的重要内容,具体可以表现在:1)设施的形态:一个既能满足使用功能又能体现艺术审美的景观设施,能够促使人们去使用它和参与它,从而体现出它的价值,一些景观雕塑还可以同历史文化等联系起来,加强沿线景观的地域性。2)设施的色彩:景观设施大部分是人工产物,色彩可以自由控制,色彩的对比不宜太强烈,不能破坏环境的气氛,要注重与植物色彩的合理搭配,达到景观色彩整体的协调和统一。3)设施的材料:材料同样能对人的心理活动和景观的风格产生影响。例如,不锈钢材料具有光反射作用强,现代感突出;石材则给人生硬、沉稳的感官,而木质材料来源于自然,给人温暖和亲近感。
连续性还体现在夜晚的景观照明设施上,光线使人们在夜晚感知空间,光线的色彩、强弱和方向等对人们的感官有很大影响,要合理运用照明来体现夜晚滨河区的不同空间,利用光对人进行引导,增强滨河沿线夜景空间的连续性和可识别性。白天要考虑景观照明设施的布置和处理手法,注意与植物或其他景观设施的融合,利用照明设施的外观来进行景观装饰,夜晚又能发挥其光照功能。
(4)空间功能。滨河区除了满足人们基本的休闲娱乐功能,还要更多地考虑人性化需求和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联系,使滨河沿线形成一个完整且连续不断的空间。目前滨河景观沿线营造出来的景点大多都是独立存在的,不同功能空间之间的距离过远,缺少与周围环境的兼顾和空间上的利用,容易造成人的视觉疲劳。因此,在功能布局上,注意开放空间与私密空间的营造,不同年龄人群空间之间的过渡,而不是单纯形式上的功能划分。
(5)水陆连接。水陆连续,主要指滨河纵向和垂向空间上的连续,水体与陆地本就是依存共生的整体,城市河道为了防洪防汛的要求,不断地加固河堤,提高河槽深度,把河岸与水体用厚重的混凝土材料隔离开来,不但看起来冰冷毫无生气,更割裂了水陆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造成了有自然环境却没有生态的局面。因此,除了在高速水流河段,应尽量避免在河岸大量使用硬质护坡、河堤,而在城内河道靠近河槽的位置可以增加生物浮床,河槽的垂向上可以多种植攀爬类植物,既能改善河道环境,又能美化城市形象。拓展河道整治的空间尺度,考虑河流纵向、垂向以及横向的联系,在流域尺度下进行河道整治及河流生态修复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3]
2.2 滨河沿线景观的连续性设计原则
(1)可持续性原则。城市河流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提供水源、交通航运、防洪排涝等功能,还具有调节气候、削减污染等生态环境效应,[4]可持续性强调在优先资源消耗和减少废物产生的基础上运用三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5]景观连续性设计要节约自然资源,更多地考虑沿线生态环境的营造,保持生物的多样性,保护河岸护坡,防止水土流失、河流污染以及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
(2)保护性原则。河流从形成之初,到现在经过较长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和建设积淀,不仅形成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是城市人文的聚集地和滨河城市的宝贵财富,体现了城市的文脉,[6]然而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河流水面被人为侵占、河流滨岸带生态廊道的连续性受限、河流水质恶化、自然生境受损等,导致城市河流功能退化的状况比较突出,[7,8]此外,缩减和加宽河道,通过填埋和挖掘等不合理的人工手段,改变河道流向,容易在汛期造成洪灾和河水泛滥等风险。随着更多城市规模的扩大,在对城市河流的改造中,遵循河道自然流向,保护沿线生态环境,保护滨河沿线的历史遗存,已成为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
(3)安全性原则。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工程治河阶段,全国各大城市普遍开展大规模以工程措施为主、防洪排涝为目的的河道整治,这些措施一方面发挥了其安全功能,提高了河道的防洪排涝能力,同时也对河流生态系统的自然特征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虽然近年河道整治已逐步开始重视河道休闲娱乐、景观、生态功能的开发,但防洪排涝能力的提高、水资源调度及水质改善等仍是当前河道整治的重心所在。[9]
(4)生态性原则。河流沿线的生态对河水的治理、净化以及河道环境的改善都有重要作用,目前的城市滨河区改造,将弯曲的河道改直,采用硬质化人工驳岸,使一些水生植物和陆地动物缺乏生存栖息场所,这对于生态环境的形成造成了阻碍,也使得人与水之间产生距离感。20世纪末,国内开始认识到传统的防洪、水资源开发等活动使河流的水文条件和地形地貌特征等发生了较大变化,河流的生态系统功能严重退化。此后,开始广泛吸收国外先进的思想和理念,逐步在河流管理中注重对河流生态的保护和恢复。[9]例如,上海市已有较多河道整治项目开始采取景点设置、水生植物种植等措施,部分郊区河道整治中开始强调结合地形及建筑物,维持河道自然弯曲,反映了当前上海少数河道整治项目正在尝试突破传统的河道工程措施,转而关注河道的生态恢复。[3]
(5)视觉性原则。城市天际线也是景观连续性设计的重要体现,是一个城市经济实力、文化水平的体现,它与城市河流有着密切联系。城市天际线主要以前景低层建筑、水体、植被等景观和占据主导地位背景高层建筑物的轮廓线为主,它讲究高低错落,疏密有致,比例通透,可识别性强等视觉表现,景观的设计是为了更好的衬托城市天际线,滨河沿线的景观要充分考虑与建筑物之间的协调,尤其是在造型和色彩的结合上,以保持滨水沿线的景观连续性和城市总体轮廓的完整性。[10]上海的东方明珠塔、香港会展中心、悉尼歌剧院、纽约自由女神像等所形成的天际线如今已成为现代城市的标志。
3 小结
滨河沿线的景观连续所包含的内容众多,涉及范围更广,中国的现代城市景观正在逐步向着生态化、人性化、成熟化发展,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河流文化源远流长,与城市发展密不可分,滨河沿线的景观连续,不仅仅是文化的传承延续,更是与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记忆的延伸。纵观20世纪初至今,国内的大部分城市河流在河道整治,景观规划方面虽然滞后于美国、法国、英国以及日本等国家的景观思想及理论实践,但在城市整体环境的改善上,上海、北京、深圳等大城市正在向欧洲其他各国的城市环境靠拢,努力尝试和突破,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景观之路。
参考文献:
[1] 万庆明,陈岩峰,邹文芳.城市滨河绿地景观的地域文化设计探析[J].四川建筑,2010(08).
[2] 周逢年,蒋蒙,邵杰,林祖锐.设计色彩[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8):75-76.
[3] 王巍巍.城市河流的景观与生态环境的共建[D].北京林业大学,2007(6).
[4] 阎水玉,王祥荣.城市河流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的意义和应用方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12(6):36-38.
[5] 付军.基于可持续性原则的城市滨河区景观规划设计[A].北京市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2007(10).
[6] 黄建军,许稻香.塑造传统文化魅力的城市滨河景观――以抚河滨水文化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8(07).
[7] 杨凯,袁雯,赵军,等.感潮河网地区水系结构特征及其城市化响应[J].地理学报,2004,59(4):558-564.
[8] 宋庆辉,杨志峰.对我国城市河流综合管理的思考[J].水科学进展,2002,13(3):377-382.
[9] 吴阿娜,张宏伟,车越,杨凯.国内外城市河道整治的历史、现状及趋势[J].中国给水排水,2008,24(4).
[10] 王欣,梅洪元.滨水城市天际线浅析[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8,31(4).
[11] 郑秋瑶.城市滨水绿地夜景效果研究――从艺术、技术与管理角度分析[J].中国园林,2004(4).
[12] Yingjun Hu.Re-transforming Landscape at the Arroyo Seco Confluence[D].American: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Jul 24,2013.
相关文章
精品范文
10河道治理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