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监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5 11:31: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风险监管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作者:钱义长
实施物资采购廉政风险管理的途径
1.识别风险,让廉政风险点显现化。识别风险是实施廉政风险管理的前提。识别风险的关键就是找准、找全风险点,至少应抓好三个层面的工作:一是把握上层,从重点领域、关键部位查找风险点;二是把握中层,从职能分配、权力运行和资源配置等角度查找风险点;三是把握基层,从干部思想道德、工作职能和岗位职责等角度查找风险点。要按照“强化风险意识,发动全员参与,联系实际查找,实现全程覆盖”的工作要求,围绕“自己找不准,就相互找;部门找不准,就上级点;自己单位找不全的,就发动群众来补充”的工作思路,分个人和集体两个层面进行分类查找。查找个人(岗位)廉政风险,要抓住自己找、众人帮、组织审、公示四个环节,对照履行职责、执行制度等情况,查找出面临的或潜在的廉政风险点;查找集体廉政风险要抓住人人找、集体定、组织审、公示四个环节,在人人查找的基础上,通过班子内部、部门内部相互查找、相互提醒、共同完善,找全找准在“三重一大”事项研究决定及其组织实施、资金运作及财务管理以及涉及职工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集体廉政风险。要通过全员查找、全员受教育,全程查找、全覆盖无死角,实现风险显现化、受控化。2.评估风险,让廉政风险点等级化。评估风险是实施廉政风险管理的基础。是指从企业目标出发,在事件识别的基础上,运用风险分析方法和评估工具对识别出来的风险进行评估分析,以确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将会给企业带来的影响。要对排查出的廉政风险点进行梳理、筛选、归类、分析,鉴定风险的性质,估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频率和严重程度。在实施中,要结合实际,依据廉政建设风险程度的不同,将评估对象分为一般、严重、重大三个等级。一般风险,即可能引发一般性廉政问题,但不需要给予纪律处分的风险;严重风险,即可能引发违纪问题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风险;重大风险,即可能引发违法犯罪问题或可能引发群体性廉政问题的风险。在此基础上,确定业务工作、岗位、单位廉政建设高风险领域、部位和关键点,研究探索风险发生的条件和规律,为明确廉政建设工作重点、制订防控措施、评价单位廉政建设工作情况,提供较为客观、科学的依据。3.防控风险,让廉政防控措施针对化。防控风险是实施廉政风险管理的关键。是指风险被识别后,根据风险点性质制定控制政策及程序,以强化风险管理,使风险点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从而实现风险防范。一是思想教育防控。坚持把思想教育贯穿始终,围绕领导重视到位、人人教育到位、认识统一到位,以教育倡廉、竞赛知廉、承诺保廉、歌曲咏廉、典型赞廉、文化育廉等活动为载体,激发干部职工时刻绷紧自我防范这根弦,确保人人清楚岗位有风险,何处有风险,如何防范风险。二是构建系统防控。系统论原理告诉我们:“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任何系统只有通过相互联系,形成整体结构,才能发挥整体功能。运用系统论原理,针对风险点情况,整合资源,整体联动,制定班子、部门防控图,使每个点环环相扣、事事相联、点点清晰、责任明确,提升防控效果。三是完善制度防控。好的作风是基础,好的制度是保证。完善防控制度、构建长效机制是落实防控措施的根本要求。要不断健全完善内控制度,明确权力界限,规范工作程序,提高办事、决策透明度,实行权力制衡,防止廉政风险发生;要结合实际抓好监督办法的落实,防止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发生廉政建设问题;要抓好企业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通过严格管理,防范廉政风险;要抓好反腐倡廉制度的贯彻落实,促进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要清理修订现有制度,针对风险点的需求建立健全制度,增强制度的系统性、科学性、有效性、可操作性,形成能够管住、管好的制度体系。四是创新机制防控。在系统论的指导下,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防控机制。强化分段管理,建立业务制衡机制。将采购岗位与计划、供应商管理、合同审批、价格监管、质量监督、货款承付等岗位分离,使各环节相互制约、整体联动;强化动态管理,建立过程控制机制。突出物资采购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和物流控制,建立过程控制定期分析制度,建立物资采购供应台账,从需求计划接收、采购计划编制、询报价、订单创建和审批、采购到货、质量验收、物资出库、货款结算付款、合同评分核销等方面,对物资供应的每个环节进行跟踪和控制;强化采购管理,建立价格预警机制。通过ERP、电子商务等信息平台,建立健全计划、采购、招标、合同等涉及物资供应全流程的管理制度,推行网上动态竞价采购、战略供应商采购、框架协议采购等新的采购模式,通过电子商务、商情分析等渠道,完善采购指导价监管等内部监督制约长效机制;强化岗位管理,建立岗位交流机制。对重点岗位重点人员,实行动态跟踪考核,定期轮岗交流。五是加强监督防控。权力失去监督,腐败就难以避免。要从完善制约机制、分段监控、重点把握、客观审视评价、规范操作等方面,整合监督力量,完善监督机制,谋求监督效果。要充分运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各种针对性专项检查、效能监察、财务审计职能监督以及职工代表值班、业务公开等形式,从不同角度,及时跟进,全程参与,加强对风险点的监督防控。对风险点监控要做到监控责任明确,监控内容具体,监控要求严格,监控结果及时运用,切实防患于未然,努力把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六是依靠现代管理技术防控。ERP系统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职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它为实施廉政风险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借助ERP系统上线运行,一是实行网上采购,做到过程和结果及时公开。二是按照有限授权、相互制约的原则,在网上设置不同的用户角色,既各司其职,又相互监督,确保规范用权。三是实施指导价控制程序,强化价格控制手段,使价格保持在设定的空间内。四是建立追溯机制,完整记录物资采购信息,方便永久追究。4.监控风险,让风险管理良性化。监控风险是实施廉政风险管理的保证。一方面,要监控廉政风险点的变化,并针对变化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另一方面,要监控风险管理每个环节的运行情况以及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纪检部门是实施监控的主体,担负着督导检查、考核评估、组织协调等责任。要协助党政深化党务公开、厂务公开,要大力推进民主监督工作,要加强风险处置工作,对发现的违纪违规苗头问题,及时采取诫勉谈话、诫勉纠错等处置措施,避免风险扩大。对违纪违法案件要及时查处、分析原因,发现并掌握廉政风险发生、演变的规律,及时采取新的风险防控措施。要将廉政风险管理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作为干部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
对物资采购廉政风险管理的思考
1.实施廉政风险管理要遵循五项基本原则。(1)预防性原则。廉政风险管理不仅要应对已然的问题,而且更要预防未然的问题,针对潜藏的问题做出准确的判断并制定对策。遵循预防性原则,就是要把工作的着力点由事后向事前转变,变事后惩戒为事前监督,变被动查处为主动防范。(2)及时性原则。要及时发现问题,对发现的廉政问题快速做出回应,做到及时应对,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3)针对性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分问题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观性和客观性,对共性问题抓重点、抓关键,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对个性问题有的放矢,对症下药,防止扩散。(4)有效性原则。要明确责任,强化督办,硬化考核,杜绝防范缺失、防控不力,保证廉政风险管理机制的有序运行并取得实效。(5)规范性原则。要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增强制度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着力提高制度的执行力。2.实施廉政风险管理要重点抓好四项工作。(1)实施廉政风险管理必须深化业务公开。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公开能有效的降低风险。要遵循“突出重点、公开结果,内外有别、重在对外,区分层次、有限授权”的原则,按照“决策民主、操作公开、过程受控、全程在案、永久追溯”的要求,除国家法律规定不宜公开的内容外,对主要经营活动的实施结果都要按照授权,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开,重点对与企业以外的单位所发生经营活动的实施结果进行公开,促进决策透明、规范运作,从而有效降低廉政风险。(2)实施廉政风险管理必须强化制度建设。廉政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是制度建设,要使风险管理成为各级干部群众共同的思想意识、行动准则,需要一套运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运行机制做支撑。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分级管理、责权明确的工作组织体系,抓好廉政风险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制度建设。落实好“党内监督条例”、“惩防体系纲要”,真正实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约束人。要建立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档案,对存在的风险点及相应措施要进行分类管理,提高风险防范的效能。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廉政风险防范监督考核操作办法,以制度为抓手,公开工作流程,规范操作程序,将风险管理寓于各项规章制度之中。要采取单位定期自查与阶段性检查相结合、动态考核与综合评估相结合等方式,全面系统地考核评估风险防范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做到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3)实施廉政风险管理必须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在廉政风险管理工作中,党委统一领导是关键,党政齐抓共管是合力,纪委组织协调是保证,专家智囊论证是优势,上下齐动、群众参与是基础。要重视调动自上而下的积极性,释放全员支持参与的能动性。实施物资采购廉政风险管理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许多工作都需要在探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完善。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廉政风险管理体系结构,重点健全完善制度保障、程序运行、理论引导、科技监控和考核评价等配套体系,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廉政风险管理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廉政风险监控网络,落实监控职责,充分发挥监控网络对廉政风险的防控功能和作用;进一步健全廉政风险控制措施,把每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推动廉政风险管理更深入、更扎实、更有效地开展,以此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建设水平。
篇2
【摘要】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存在或多或少的风险,尤其在经济危机下该如何加强对银行内部的监管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经济危机银行监管
一、经济危机下加强银行内部监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银行经营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
银行风险是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使其资产和预期收益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银行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战略风险类。
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又称为违约风险,是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从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对大多数银行来说,信用风险几乎存在于银行的所有业务中。信用风险是银行最为复杂的风险种类,也是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
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包括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无法在不增加成本或资产价值不发生损失的条件下及时满足客户的流动性需求,从而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流动性风险包括资产流动性风险和负债流动性风险。资产流动性风险是指资产到期不能如期足额收回,不能满足到期负债的偿还和新的合理贷款及其他融资需要,从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负债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过去筹集的资金特别是存款资金由于内外因素的变化而发生不规则波动,受到冲击并引发相关损失的可能性。
声誉风险,声誉风险是指由于意外事件、银行的政策调整、市场表现或日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负面结果,可能对银行的这种无形资产造成损失的风险。
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指银行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因为无法满足或违反相关的商业准则和法律要求,导致不能履行合同、发生争议/诉讼或其他法律纠纷,而可能给银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
战略风险,战略风险是指银行在追求短期商业目的和长期发展目标的系统化管理过程中,不适当的未来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可能威胁银行未来发展的潜在风险。主要来自四个方面:银行战略目标的整体兼容性;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制定的经营战略;为这些目标而动用的资源;战略实施过程的质量。
其次,经济危机进一步加剧了银行风险。
由美国次贷引发的经济危机,在全球范围内殃及各行各业,而金融行业—尤其是银行业,是受到经济危机影响最为严重的行业之一,经济危机使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的影响程度均加大,如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信用风险,在经济危机中会加剧,经济危机使借款企业经营停滞甚至破产,而借款人经营财务状况恶化,会使银行产生大量呆坏帐,加剧了银行的信用风险;另外,经济危机使国际金融环境发生恶化,造成汇率、股市大副波动、投资企业经营停滞甚至破产,加剧了银行的市场风险;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可能使银行内部工作人员受到影响,可能会加剧银行的操作风险。
最后,商业银行内部监管比外部监管有优势。
一般来说,我国商业银行受到的监管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外部监管和内部监管,外部监管主要指银监会、人民银行、审计署、外部审计机构等监督检查部门的监管;内部监管主要指银行管理层、内部审计部门等的监督检查。因此其监管具有及时性、全面性,这也是内部监管有别于外部监管的重要特点之一。另外,内部监管来自银行内部,监督检查人员一般对银行风险、银行业务流程比较了解,一般能够提出对银行的经营具有增值作用意见和建议,商业银行内部监管比外部监管具有无法替代的优势。
综上,经济危机下银行不能仅依靠外部监管防范银行风险,而应该加强内部监管,银行内部监管不仅是重要的也是必要。
二、经济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加强银行内部监管的应对措施
在经济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该如何切实有效的应对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如何有效的防范银行风险,笔者认为,以下几点供参考。
1.重视银行内部监管
银行经营管理层必须正确认识银行内部监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经营管理中,必须始终贯穿科学健全的内部监管制度是商业银行安全稳健运营的前提和基础的思想,把加强银行内部监管作为促进业务发展的宝剑,而不是认为银行加强了业务发展会阻碍业务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内部监管真正起到为业务发展保驾护航的作用。
2.了解你的员工
银行操作风险来自银行内部员工,在经济危机带来外部环境恶化的情况下,近期,各家银行发生案件的势头有所上升,分析这些案件的发案原因,大部分都是有银行员工参与的内外勾结的案件,这类案件在内部审计监管中很难发现,如何应对这类银行风险,笔者认为,目前银行类金融机构在为客户提供各类金融服务时,一般遵循“了解你的客户”的风险控制原则,此条原则同样适用于银行各层管理者对下属的日常管理中,即“了解你的员工”,一名合格的银行管理者,在日常的内部控制中除了通过加强培训学习,提高员工职业道德素质外,对员工的了解不应仅限于八小时内,应该对员工八小时外的情况也做到合理的掌握,即如员工是否参与赌博、其消费是否明显与其收入不匹配等。
3.提高银行内部监管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教育
随着金融环境的变化,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业务品种、业务范围也不断的有所创新;随着高科技的应用,商业银行业务流程也不断发生变化,银行面临的银行风险发生的原因也多种多样,无形中加大了银行内部监管的难度,一名合格的银行内部监管从业人员,只有不断的学习提高,学习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学习银行业务专业知识,只有这样,其在日常的检查中才能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才能真正体现其增值的作用。
篇3
[关键词]企业年金精算负债财务风险
企业年金基金,是指根据依法制定的企业年金计划筹集的资金及其投资运营收益形成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基金。它在保障雇员退休待遇、解决社会老龄化问题、减轻政府财政负担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04年下半年以来,随着我国《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认定暂行办法》等规定的陆续出台,企业年金投资证券市场的规模将越来越大,年金基金财务风险的度量与控制成为年金计划发起人、年金计划受益人、年金基金管理人、及政府监管机构等多个主体日益重视的现实问题。本文对此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
一.企业年金的分类与年金基金的财务风险。
企业年金计划分为两种:受益确定型年金(definedbenefit,简记为DB)和缴费确定型年金(definedcontribution,简记为DC)。两者在缴费及待遇支付等方面的管理模式不同,其形成的年金基金所面临的投资风险也有所区别。受益确定型年金(DB)是指企业根据员工的工资水平、工作年限、为企业贡献程度等因素来约定其员工未来退休后所获得的养老金标准,即企业所需支付的养老金;企业据此确定所需要的各年缴费,并全部承担年金资产管理的投资风险。缴费确定型年金(DC)是指通过建立个人账户的方式,由雇主和雇员定期按照一定比例缴纳保险费,雇员的退休金水平取决于帐户中资金积累规模及其投资收益。退休金可以由员工一次性支取,也可以分期支取,直至其个人账户余额为零。对于标准的缴费确定型年金,雇员自已进行投资决策,并承担其个人账户资金的投资风险。但在实际运作中,往往将年金账户具体的资产管理交由专业机构负责,年金账户所有人只是拥有选择资产管理机构或选择具有某种风险回报特征的资产组合品种的权力。例如,美国的401(k)年金计划是缴费确定型年金(DC)最主要的类型。401(k)计划既可采取企业集中投资也可采取个人分散投资的方式。在前一种方式下,通常由企业指派专人或设立专门的投资委员会负责401(k)资金的投资并对这部分资金的增值保值承担较大的责任。在采取后一种方式的情况下,企业通常经过一定的筛选程序,聘请投资咨询公司从众多投资银行、商业银行、信托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针对企业年金设计的一系列债券基金、货币市场基金、不同风格的股票基金等产品中选出候选基金,供参与计划的职工自行选择,企业职工有权决定自己账户资金的投资方向同时也承担投资的风险。法律规定,计划发起人至少向职工提供三种风险——回报特征存在明显差异的投资产品,投资目录每三个月应更新一次等。而香港实行的养老公积金制度,即所谓的“强积金”制度,则由投资管理人设计出若干种基金投资品种,其中有保守型基金,如:保本基金、保证基金、债券基金等;有稳健型投资,如:均衡基金、平稳基金;也有勇于承担风险型的基金,如:股票基金等;任参与年金计划的职工自选作出投资决定。有关法规将我国的企业年金规定为缴费确定型年金,年金所需费用由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缴纳;但年金投资运作统一由企业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选择投资管理人运营所有的资金,负责年金资产的保值增值,职工个人没有投资决策的权利。
受益确定型年金(DB)与缴费确定型年金(DC)的主要区别是DB年金基金具有事先确定的、因承诺支付职工退休金所形成的负债支出。支出的金额与未来退休时的社会平均工资水平、退休职工的在职工作年限、退休职工领取退休金的时间(即退休后的生存时间)等因素有关。要通过对DB年金基金进行合理的资产配置及缴费,来满足这一事先约定的支付承诺,即所谓的“以支定收”。因此,受益确定型年金(DB)基金在运作过程中,除了都要面临传统的风险,如政治风险、经济政策风险、经济周期风险、利率风险等之外,更重要的是DB年金约定的负债支出可能会超过DB年金基金的资产价值,使DB年金基金无法满足事先承诺的退休金支出,即发生财务风险,又称之为基金化不足风险(underfundrisk)。例如:医疗水平的提高使退休职工寿命、进而领取退休金的时间延长;经济增长及物价水平上涨使退休时的社会平均工资水平提高;这些因素都会造成年金基金未来的偿付支出增加,如果年金基金的资产管理收益及缴费累积没有相应的增长,则可能会没有足够的资产来偿付负债,进而影响参与年金计划的职工的正常生活,甚至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因此对于受益确定型年金基金的管理必须要考虑负债因素的变化。对于缴费确定型年金(DC)而言,DC年金计划则属于“以收定支”,没有事先约定的偿债支出,而是根据年金基金投资及缴费形成的积累额,多收多支、少收少支。尽管DC年金基金的管理人没有类似于DB年金基金情况下存在事先确定的、刚性的负债约束,但如果DC年金帐户通过缴费及资产投资而在退休时积累的资产总额过低,也将影响退休员工的生活水平。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缴费确定型年金基金的运作也需要考虑未来工资水平变化对基金资产管理的要求。
二.年金基金财务风险的度量指标。
受益确定型年金基金的资产管理要考虑负债变化引起的基金化不足风险。其衡量指标主要有两种。一是用基金化比率来表示,计算方法是:
t时点的基金化比率(Fundingratio)=年金基金在t时点的资产价值(A)/年金负债现值(L)
其中,年金负债现值(L)是考虑未来经济和工资增长情况、职工寿命、年金计划规定的退休金给付水平等因素,在一定精算假设的基础上,计算出年金计划未来的偿债支出流,并根据设定的贴现率水平,折算成t时的现值。
另一个指标是盈余值(Surplus),计算方法是:
年金基金在t时点的盈余值=年金基金资产价值(A)—年金负债现值(L)。
例如:美国通用汽车(GM)公司受益确定型年金计划(DB)的运行状况如下表:
年份年金基金资产的
市场价值(A)
(单位:10亿美元)精算负债现值(L)
(单位:10亿美元)基金化比率
(Fundingratio)盈余(Surplus)
(单位:10亿美元)
199346.95063.0250.74-16.075
199450.40857.5740.88-7.166
199567.43667.8600.99-0.424
199671.29570.2781.011.017
199771.29572.5010.98-1.206
199872.28073.5700.98-1.290
199975.00776.9630.97-1.956
200080.46273.2691.107.193
200177.86676.1311.021.735
200267.32276.3830.88-9.061
200360.86079.6170.76-18.757
200486.16987.2850.99-1.116
来源:“ModernizingtheDefined-BenefitPensionSystem”,ByMulveyetc.JournalofPortfolioManagement,winter2005
受益确定型年金基金在运作过程中,其基金资产价值与精算负债现值都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基金化比率和盈余值这两个指标是不断变化的。为此,在度量受益确定型年金基金的财务风险时,往往更多地关心指标实际值偏离事先设定目标值或目标区间的幅度或概率。例如英国的《社会保障法》将目标基金化比率的波动范围设定为90%~105%,如果实际基金化比率低于90%,即看作是偿付能力不足,存在财务风险,年金计划的管理者必须在3年内将资产价值增加到负债的90%,在未来7年内将资产价值增加到负债的100%。
对于缴费确定型年金(DC)而言,尽管不约定未来的偿付金额,资产管理的风险更多地转嫁到参与年金计划的职工身上;但为了保证年金参与人的年金帐户在退休时积累的资产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退休后的生活需要,许多发达国家将缴费确定型年金(DC)退休时的年金资产价值与当时的收入(finalsalary)之比(称之为替代比率,replacementratio)做为衡量缴费确定型年金基金财务风险的重要指标。
三.企业年金基金财务风险的监管
企业年金计划是退休职工老年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但由于年金基金的资产管理采取市场化的方式,一旦年金基金发生财务风险,偿付能力不足,将影响到退休职工老年收入保障的稳定性,甚至是社会的稳定性。因此,必须加强对企业年金基金财务风险的监管,以保障年金计划参与人的权益。
对于事先明确设定退休金支付水平的受益确定性年金(DB),年金基金管理人有刚性的负债约束,因而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较大。为此,许多国家是通过建立第三方担保的方式为年金计划受益人设置一道安全屏障。如美国由政府设立养老金受益担保公司(thePensionBenefitGuarantyCorporation,简记为PBGC),通过向所有设立年金计划的公司收取保险费并进行投资,用积累资金对发生财务危机的年金计划提供担保或理赔。PBGC收取的保险费有两部分,一是固定比例的保险费,如1991年1月1日以后,每个年金计划每年向PBGC按每个受保人19美元的比例缴纳保险费;另一部分是可变比例的保险费,主要是PBGC针对基金化比率不足(即存在一定财务风险)的年金计划,加收额外的保险费,以督促年金计划提高偿付能力,降低财务风险。至2002年4月,PBGC累计向35000个受益确定型年金计划中的大约4400万受益人提供了受益保护。
对于缴费确定型年金(DC),年金基金管理人对年金受益人没有事先设定的、刚性的偿付承诺,因此更需要加强对年金基金财务风险的监管,以防止年金计划受益人的基本利益因年金基金管理人的投资不善或违法行为而遭受损失。在这方面,许多国家对缴费确定型年金(DC)建立了担保或补偿机制。其基本制度是设立担保的最低收益率水平,如果年金基金的实际投资收益率低于担保收益率,由年金基金管理人用自有的储备金或自有资产弥补缺口;如果仍然无法弥补,则由政府基金给与一定补偿,但年金基金管理公司将会被清算。在这一制度设计中,关键是担保最低收益率水平如何确定。与我国同样作为新兴市场的智利、阿根廷、波兰三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智利以过去36个月的所有企业年金的平均收益率R作为基础,其担保的最低收益率是平均收益率R的50%和R-2%这两个数值中的较小值。企业年金实际收益率低于这一水平,则基金管理人要有自有储备基金弥补缺口。而如果某个企业年金的实际收益率比所有年金的平均收益率R高50%或超过平均收益率R达到2个百分点之上,则超额收益部分充实为储备基金,不计入年金帐户的实际收益。阿根廷设定的担保最低收益率为平均收益率R的70%和R-2%这两个数值中的较小值。能够计入个人年金帐户的最大收益率是超过平均收益率R的30%以内或超过平均收益率的2%以内,超额部分转入储备基金。通过这些机制,实际上是在一定程度上“熨平”了因不同年金基金管理人投资收益的差别,导致职工从年金帐户中所获得的退休金收入存在过度的差异。特别某些低收入职工和文化程度较低的职工在选择年金基金管理人方面的能力较差,与其它收入及文化程度较高的职工相比,前者所获得的收益率可能会非常低,建立担保最低收益率机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平衡职工之间的收益差异,更多地体现企业年金作为促进社会公平、防止贫富差距过大的社会保障机制,而不是演化为获得最大化投资收益的手段。
我国目前在企业年金基金财务风险监管和年金最低收益保障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我国《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只在第五十八条规定:“投资管理人从当期收取的管理费中,提取20%作为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风险准备金,专项用于弥补企业年金基金投资亏损。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风险准备金在托管银行专户存储,余额达到投资管理企业年金基金财产净值的10%时可不再提取”。仅从管理费中计提20%作为投资风险管理准备金是否充足?是否应建立政府主导的年金收益担保机构?考虑职工工资收入增长及通货膨胀等因素,年金投资资收益保障是否不应只限于弥补亏损而应该保持一定的正收益率?这些问题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ArunS.Muralidhar著,沈国华译:《养老基金管理创新》,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2.邓大松、刘昌平著:《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
篇4
市场风险(MarketRisk)是指因市场波动而导致证券公司某一头寸或组合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这些市场波动包括:1.利率、汇率、股价、商品价格及其他金融产品价格的波动;2.收益曲线的变动;3.市场流动性的变动;4.其他市场因素的变动。除股票、利率、汇率和商品价格的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外,市场风险还包括融券成本风险、股息风险和关联风险。
市场风险是证券公司最经常面对的一种风险,是风险管理中的重点内容。市场风险给证券公司带来损失的例子比比皆是,美国奥兰治县(ORANGECOUNTRY)的破产突出说明了市场风险所带来的危害。该县司库将“奥兰治县投资组合”大量投资于所谓“结构性债券”和“逆浮动利率产品”等衍生性证券,但当利率上升时,衍生金融产品的收益和这些证券的市场价值随之下降,从而导致奥兰治县投资组合出现了17亿美元的巨额亏损。
宝洁公司(Procter&Gamble)参与了与德国和美国利率相挂钩的利率衍生工具交易,当两国的利率水平上升高于合约规定的利率时(要求宝洁公司按照高于商业票据利率1412基点的利率支付),这些杠杆式衍生工具就成为公司所需承受的负担。在冲抵这些合约后,宝洁公司亏损了1.57亿美元。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CreditRisk)是指合同的一方不履行义务的可能性,包括贷款、互换、期权交易及在结算过程中因交易对手不能或不愿履行合约承诺而使公司遭受的潜在损失。这些合约包括:1.按时偿还本息;2.互换与外汇交易中的结算;3.证券买卖与回购协议;4.其他合约义务。
证券公司签订贷款协议、场外交易合同和授信时,将面临信用风险。通过风险管理控制以及要求对手保持足够的抵押品、支付保证金和在合同中规定净额结算条款等程序,可以最大限度降低和规避信用风险。
近年来,信用风险问题在许多美国银行中开始显现出来。例如,由于亚洲金融风暴,J·P·摩根不得小将其约6亿美元的贷款因借款者无法履约而划为不良资产,该银行1997年第4季度的每股盈利为1.33美元,比上年的2.04美元减少了34.8%,比市场预期的每股收益1.57美元也要低15.29%。
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LiquidityRisk)是指证券持有者不能以合理的价格迅速地卖出或将该工具转手而导致损失的风险,包括不能对头寸进行冲抵或套期保值的风险。
我们可以用Askin管理公司在1994年3月损失6亿美元的案例加以说明。Askin管理公司擅长投资于按揭保证债务工具,这些工具因具有很高的信用和利率风险而在华尔街被称为“有毒垃圾”。当利率猛升时,这些债务工具的交易停止,因为没有交易对手,Askin公司无法以接近当初购买的价格脱手。此外,Kidder.Peabody公司因贷款给Askin公司从事上述交易也损失了2550万美元。
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OperationalRisk)是指因交易或管理系统操作不当或缺乏必要的后台技术支持而引致的财务损失,具体包括:1.操作结算风险,由于定价、交易指令、结算和交易能力等方面的问题而导致的损失;2.技术风险,由于技术局限或硬件方面的问题,使公司不能有效、准确地搜集、处理和传输信息所导致的损失;3.公司内部失控风险,由于超过风险限额而未被觉察、越权交易、交易部门或后台部门的欺诈(例如账簿和交易记录不完整、缺乏基本的内部会计控制)、职员业务操作技能的不熟练以及不稳定并易于进入的电脑系统等原因而造成的风险。
1995年2月,巴林银行的倒闭突出说明了实行操作风险管理及控制的重要性。英国银行监管委员会认为,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是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一名职员越权、隐瞒衍生工具交易带来的巨额亏损,而管理层对此却没有丝毫察觉。该交易员同时兼任不受监督的期货交易、结算负责人的双重角色。巴林银行未能对该交易员的业务进行独立监督,并且未将前台和后台职能进行严格分离等,正是这些操作风险导致了巨大损失并最终毁灭了巴林银行。
由于管理不善,日本大和银行在债券市场上遭受了更大的损失。1995年人们发现,大和银行的一名债券交易员因能接触公司会计账簿而隐瞒了约1亿美元的亏损。与巴林银行一样,大和银行的这名交易员同时负责交易和会计。这两家银行都违背了风险管理的一条基本准则,即将交易职能和支持性职能区分开来。
操作风险的另一案例是Kidder.Peabody公司的虚假利润案。1994年春,Kidder确认,该公司一名交易员买卖政府债券获得的约3.5亿美元“利润”源于对公司交易和会计系统的操纵,是根本不存在的。这一风险事件迫使Kidder公司将资产售予竞争对手,并最终清盘。
操作风险可以通过正确的管理程序得到控制,主要包括:完整的账簿和交易记录,基本的内部会计控制,强有力的内部审计部门(独立于交易和收益产生部门),清晰的人事限制和风险管理及控制政策。如果管理层监控得当,并采取分离交易职能和后台职能的基本风险控制措施,巴林银行和大和银行的损失也许就不会发生,至少损失可以大大减少。
1993年,所罗门公司的财务部门及其独立审计师安达信事务所报告,核对公司实际总分类账中存在一些差异。为了加强内部控制,所罗门公司于年中进行了一次详细的检查,以确保总分类账准确无误,并具备适当的核对程序。这次详细的财务检查发现了大量无凭证的余额,需列入1994年3.03亿美元盈利的税前费用。随后,该公司改进了核对和控制程序。由于实行严格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措施,1996年1月所罗门公司发现了来自计算错误的期权头寸的交易损失。交易员运用了不正确的波动值来掩盖交易损失。公司的内部控制架构,包括由风险管理部门实施的常规抽查,发现了这些差异,并将损失降低到1500万美元。
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LawRisk)来自交易一方不能对另一方履行合约的可能性,是指因不能执行的合约或因合约一方超越法定权限的行为而导致损失的风险。法律风险包括合约潜在的非法性以及对手无权签订合约的可能性。在金融全球化的环境下,大型证券公司因其业务性质和业务范围而面临着大量的法律诉讼风险。
例如,英国在Hazell与Hammersmith&Fulham一案的判决中规定(1991年),地方政府进行互换交易属于越权行为,因此合约在法律上是无效的。这一规定使得银行在违约互换合约上损失大约10亿美元。而Hazell公司的法律顾问层不断保证,互换合约是合法的、可以执行的,这一事实突出说明了法律澄清的必要性。
奥兰治县在对美林公司的控告中指出,美林公司应该知道合约违反了加利福尼亚的一些条款,因此提出,该县签订的衍生工具合约在法律上是无效的。要求美林公司赔偿因越权行为而造成的损失。
系统风险
系统风险(SystemRisk)是指:1.因单个公司倒闭、单个市场或结算系统混乱而在整个金融市场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金融机构相继倒闭的情形;2.引发整个市场运行困难的投资者“信心危机”。系统风险包括因单个公司或单个市场的波动触发连片或整个市场崩溃的风险。
对于系统风险来说,场外衍生工具市场是监管的重点。一些金融或证券业务集中在少数金融机构手中,并用以进行非对冲的投机活动。如果一家大公司倒闭,这将成为系统风险所带来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的潜在根源。因市场或交易大量亏损而引起全球交易对手违约的风险已不仅仅是一种潜在的可能了。由于这个市场上机构之间的责任相互交叉,并与现货市场相联系,因此加剧了这种风险。
篇5
工程项目的成功与否大部分原因在于风险管理的好坏,对于传统性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已有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各种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转移及风险规避方法,在风险管理理论研究层面和实践探索层面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我国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还存在较多的不足之处。
1)风险管理意识不强烈。我国市场经济存在着某些不规范的运行机制,企业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风险管理。
2)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没有积累形成系统的风险管理数据库,没有专业的风险管理咨询机构,对企业自身而言,对风险进行很好的管控难度较大。
3)风险管理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我国目前已有的各种建筑法规、条例缺乏实质的可操作性,在企业风险管理过程中无法应用。
4)工程担保制度不完善。工程项目不确定性因素多,风险种类繁多,保险对其各种风险针对性不强,保险内容老套,缺乏灵活性。因此,对于节能建筑的风险管理,目前对其研究更加处于空白状态,与一般工程项目风险一致,节能建筑风险也注重的是各类风险给节能建筑项目带来的不利后果,但节能建筑风险类型与一般建筑相比有所改变和扩大,节能建筑不仅仅注重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整个目标体系的协调。因此,节能建筑风险管理比传统建筑更为困难和突出。需面对节能建筑这种新兴的建筑形式,探索风险特性及其管理方法,对节能建筑和工程风险管理体系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2节能建筑的风险特性及风险因素
“风险”,就是生产目的与劳动成果之前的不确定性,一般有两层含义,一种是强调风险表现为收益的不确定性;另一种则强调风险表现为成本或代价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使其形成了风险因素、风险事件和可能造成的损失。而工程项目以建筑物或构筑物为目标产出物,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按照一定的程序、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并应符合质量要求,是技术、经济、组织、管理等各方面协调而得到的综合产物。较一般项目而言,节能建筑风险特征加入了社会及环境效益对其的影响,这大大增加了项目的风险因素,使得节能建筑建设风险比一般建筑更为明显。
2.1节能建筑的风险特性分析
1)目标复杂性、长期性。传统建设项目目标仅为质量、进度、投资、安全等目标,更多的是着眼于建设阶段,不考虑建筑物对后期运营的影响。而节能建筑重点在于考虑对能源环境的影响,在全寿命周期内,使其发挥很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建造阶段增加少量的成本达到全寿命周期内成本节约的效果。建设目标更多、涉及的时间范围更长,风险更为复杂多样。
2)效益的模糊性。传统建筑物重视项目产生的经济效益,而经济效益易于量化。节能建筑具有典型的经济附加性,而节能建筑物从建设到使用直至报废,由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公共作用下所体现的长期效益难以直观地用数字展现出来,在节能建筑相关评价体系和管理制度不明确的现状下,增加了项目各参与方的风险管理难度。
3)节能建筑是为适应当前的社会经济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响应节能减排而诞生的新型建筑。国内外对节能技术、节能方案以及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都还处于探索阶段,可供借鉴的节能建筑风险管理案例较少,所以对于节能建筑项目参与者而言,风险管理难度加大。
2.2节能建筑的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1)技术风险性。每一工程项目都会经历立项、设计、施工、竣工验收、投入使用、后期评价几个阶段,对于节能建筑,需要满足一些特殊的需求,因而需要采用一些新的设计思路、施工技术、使用新型材料等等。设计人员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节能项目的成功与否,若设计人员缺乏节能建筑设计经验或过于自信的创造性设计以及图纸施工操作性差都会给承包商带来额外的风险。再则,承包商对节能施工技术的把握是否透彻也是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承包商技术不过关导致无法达到节能目标,增加了项目本身的风险。以及节能材料设备生产技术对节能建筑的影响,节能材料、设备性能不稳定会给项目带来极大的风险。
2)管理风险性。项目各参与方的管理能力影响项目质量的好坏,节能建筑存在管理风险原因在于我国节能建筑发展处于初始探索阶段,业主方、承包方、设计方均对节能建筑的认识有限,不能很好把握节能建筑成本与效益的合理比例,缺乏有经验的管理人员,且国内外可供借鉴的管理案例少之又少,达不到对节能建筑有效控制和动态管理的效果,增大了风险转变为损失的可能性。
3)社会及政策风险性。节能建筑申报环节多,审批程序复杂,公众对节能建筑的接受程度不高。相关法律法规及节能标识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且节能建筑相应政策处于发展探索阶段,政策标准变化大,使节能建筑的社会及政策风险远远超过一般建筑。
3节能建筑建设风险管理措施
3.1技术风险管理措施
1)提高项目各参与方技术水平,成立专家组对节能建筑知识进行培训,加强节能建筑知识普及,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加强项目各参与方沟通,有效规避部分风险。针对实际操作过程中所发生的问题,如节能设计施工操作性不强,施工单位对设计理解不足等,应加强施工单位与设计单位的沟通力度,可使施工单位提前介入设计阶段,为设计人员提供参考意见。
3)加强新型节能建筑材料和设备稳定性试验,严格把关质检,避免节能材料、设备造成的风险损失。
3.2管理风险规避措施
1)建立专门的节能建筑风险管理咨询机构,弥补业主方、设计方、承包方自身等对节能建筑风险管理的局限性。
2)加强工程招投标管理和合同管理,严格考核设计单位及施工单位的业务水平,系统论证节能施工技术方案的可行性。在合同中明确各方责任,督促各参与方自我管理行为。
3)建立节能建筑风险信息系统,由专门的机构负责节能建筑的数据整理与收集,积累节能建筑风险信息,便于专家学者研究以及后续项目的经验借鉴。
3.3社会及政策风险应对措施
1)强化大众的风险管理意识,大力宣传节能建筑的综合效益,使大众认识到节能建筑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2)积极建立节能建筑规范化实施的政策文件,落实相应的资金补助和保障措施。对于政策标准的变化所带来的风险,可通过调整营销策略,提前考虑节能规划,制定相应的节能施工方案。
4结语
篇6
1实践教学严重滞后于实际的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设有实践课,主要包括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两个组成部分,而校内实践课主要由学校教师进行案例教学或者情景式教学,这些形式的实践课的开展对于学生对财务管理实践操作知识的掌握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在操作过程中缺乏财务管理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真实感,也没有实际工作中的压迫感,因此学生是很难产生真正的实践经验的。除此之外,财务管理专业教师一般都是从大学毕业开始就走进教学之中,他们虽然拥有比较高的学历,但是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经验是非常缺乏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和学生一样没有对实践经验进行亲身经历,不能产生真正的实践感悟,在实践教学中往往会将教学重点放在理论理想性上。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就使学生的实践经验变成了“纸上谈兵”。
2学生无法通过实践教学看到实际财务管理的本质
校外实践主要是一种社会实践,或者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实习,时效性是它主要的特点,与校内实践相比,学生可以通过校外实践真正的处于实际的财务管理中,但是因为其时效性的特点,员工实习过程中并非以正式员工的身份加入工作中,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是很难真正接触到财务管理的本质的。但是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学校是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的,就更不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了,因此这是财务管理中不能忽视的问题。
二、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1企业内部交流的加强
财务风险主要是指企业的经营的过程中,财务收益是不稳定的,这主要是因为企业自身经营不善而导致的企业财务负债状况的出现,因为现阶段我国很多企业集团都是由不同的企业成员组成的,这些企业本身在经营管理上就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企业进行财务风险控制就是要将企业成员作为着眼点,通过财务风险控制与各部门和成员之间建立的密切关系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实际上有效的风险管理主要在于各部门和人员之间的管理是否可以得到有效开展,促进人员与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这对于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的展开是非常有利的,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只有将企业内部的协调与沟通工作做好了,才能促进企业风险管理目标的最终实现。
2建立起资源合理化配置和长期发展目标
企业只有采用高效的财务管理方法才能将企业的财务风险降到最低。为了使企业的持续发展得到保证,一方面要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进行有效控制,另一方面为了使资金的合理利用得到保证,企业一定要将眼光放长远,制定企业长期的发展战略,建立起对财务增益合理化有利的相关方案,促进企业长期发展目标的实现。企业战略发展查略制定之后,对于企业领导层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可以对企业财务进行有效管理,使资金的利用率得到显著提高,最终将财务风险降到最低。企业只有真正掌握了市场发展的脉搏,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才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财务工作都要围绕企业长期发展目标进行开展。企业为了能够与时俱进,一定要做出相应的转变,与时展相适应,企业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应该做到不断的创新,并建立起相应的财务战略,跟住时代的脚步。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和高效的预算管理促进企业经营效益最大化的实现。在实际工作中将预算管理作为指导思想,与合理的预算管理制度相结合对全面预算的实施进行保证,从资源优化的角度促进对企业经营活动预算管理的真正实现。
三、结语
篇7
1.2 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分类
(1)资金筹集风险。建筑施工行业的特点决定了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流动资金很容易短缺。目前来说,建筑施工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种:企业自有资金、融资筹集资金和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一般而言,银行贷款和融资筹集的方式较为普遍,但是建筑工程施工周期性长、资金周转较慢、风险性高,给贷款或融资都带来了不小的难度;同时,资金的筹集成功与否又将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后续生产经营和发展产生严重影响,所以这又进一步的增加了企业筹集资金的困难和风险。
(2)成本控制风险。工程成本一般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使用费和施工措施费等,这些费用也是工程项目的主要支出内容。工程项目能否盈利的重要环节就是能否合理的预算和控制工程成本。目前,我国的建筑施工方面的行业规范还不够完善,在出现恶性竞争的时候,某些施工企业在投标时会刻意压低中标价格,而在施工过程中又不严格控制支出,导致了人工费、材料费等超支,最后极易造成项目亏损。因此只有科学合理的制定施工方案,严格按照施工预算控制各项费用,才能保证工程项目的按时、高质量的完成,任何一个环节的成本控制不合理都可能造成财务风险。
(3)垫资风险。建筑施工企业在市场化程度日益加深的今天,竞争也越来越趋向于白热化。企业为了能够顺利承包某项工程项目或者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往往会通过垫资的方法来达到目的。垫资会导致大量工程款被占用从而引发一系列的财务连锁反应,给施工企业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将企业推向绝境,大大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4)资金回收和竣工结算的财务风险。在工程项目完工后,施工企业应当及时的开展工程结算,但是往往在结算过程中会产生许多不确定因素。施工单位与业主进行结算时,可能无法及时得到批复,从而无法编写决算报告;业主资金不足、施工结果与设计要求不符合等都会造成竣工结算的困难。竣工结算的困难给资金的回收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同时资金回收困难又进一步的影响了后续工程的展开,损耗了施工企业的经济利益。另外还有由于竣工结算失败导致的工程延时等都增加了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其它类型的风险,如施工周期长导致汇率变动带来的财务风险、利润分配时的财务风险、合同签订时的风险、流动性财务风险等,这里就不一一展开细说。
2 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
2.1 建筑施工企业外部因素
目前来说,随着建筑施工行业的方兴未艾,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和私有企业以及外资企业都在相同的市场环境内公平的竞争,“僧多粥少”的事实致使建筑施工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工程建设的成本越来越高,建材价格越来越贵、工人工资也越来越高,都会增加施工企业的各项支出成本;为响应和谐社会的号召,建设和谐工地,建筑施工企业也提出了安全施工、文明施工的自我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成本;还有其它的一些不确定因素也能够带给企业财务风险,如地震、工伤、事故等,都会造成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
2.2 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因素
不够科学合理的企业内部管理会大大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决策层未能提供科学的财务决策,预算不合理导致工程未能按时的竣工,或者竣工后不能收到预期的效益;各部门和上下级之间权责关系混乱,无法开展行之有效的决议,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低下,工程施工过程中无法控制好施工成本,这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员工普遍素质较低也是增加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方面。财务风险意识不能得到有效的重视,为了短期的利益而盲目的融资和垫付资金,最终给企业的运营带来了难以挽救的困难;施工队伍中大量缺乏培训和工作经验的农民工也会给企业的安全施工带来隐患。另一方面,由于一些大型的工程往往都会有一年以上的施工周期,这也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在各个季节,工人的流动性差异都比较大,比如农忙时,大量工人由于返乡而无法出工,造成了工程进度的严重停滞或拖延,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3 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和管理措施
3.1 降低资金筹集时的财务风险
为了能有效的降低资金筹集时的风险,建筑施工企业需要积极主动的拓宽资金筹集的途径,争取通过更多安全的渠道来筹集到足够的资金,从而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建筑施工企业在筹集资金之前就应该科学合理的计算出工程项目的利润率和成本率,只有利润率高于成本率时,企业才能盈利,才能更加有效的降低资金筹集时的财务风险。另外,建筑施工企业在资金管理时,还应该统一调度,提高资金的运行效益,降低风险,给企业增加利益。
3.2 加强施工成本管理
加强成本管理对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企业投标前就应该充分的了解项目详情,科学、合理、准确的编写标书,选择最合理、经济的施工方案,施工过程中也要加强管理,明确各部门的权责制度,严格按照成本计划进行支出,采取不同的措施控制好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等,及时对比实际成本和预算成本,发生事故时要及时申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控制施工成本,降低财务风险。
3.3 加强资金管理
建筑施工行业的特点,决定了建筑施工企业对资金的高度依赖性。缺乏足够的资金,会导致企业陷入瘫痪,各项工作都无法展开,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加强企业的资金管理。建筑施工企业必须要有有效的资金预算管理系统,建立相应的管控体系,严禁各种类似于垫资现象的发生,重视垫资对企业的正常财务运转所产生的危害性,降低由于垫资等行为导致的企业财务风险。
3.4 加强资金回收和尾款清收工作
建筑施工企业应当成立专门的清欠组来负责回收工程尾款。在工程承包之前,建筑施工企业就应该重点考察业主的资金的可靠性和信誉程度;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根据合同的相关条款向发包方收取工程进度款;工程即将完成时,施工单位就应该着手进行相关的竣工结算事宜;工程完成后,及时竣工验收,并向业主提交工程竣工据算;追讨尾款时,要讲究策略,会利用法律的武器,还要学会抓大放小,努力使施工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3.5 建立风险评估和预控机制
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评估和预控机制是建筑施工企业规避财务风险的最有效的方式。比如,若企业有一套科学的投标风险评估机制,就能够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以投标风险评估机制为依据,科学的选择投标项目,避免为了中标而盲目降低标价,从而是企业利益受损。一套完整的风险评估和预控机制能使企业在财务风险来临之前,对风险进行科学的识别、评判和分析,并发出警示,及时采取相关措施进行风险防范。风险评估和预控机制能够及早的发现企业财务运营管理中所产生的失误或隐患,及早的采取措施以控制事态的进一步发展,最大程度的降低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
4 结语
篇8
国外特别是欧美地区由于网络技术发展较早,技术领先,关于物联网的研究相对较早,早在1995年,比尔•盖茨就在其著作《未来之路》中提出物联网的概念;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国际电信联盟了《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物联网概念。对于物联网技术之一——云计算,MichaelMiller在《云计算》一书中([美]MichaelMiller.云计算[M].姜进磊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不仅向我们展示云计算的优势,也深入剖析了云计算的不足。
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物联网的研究虽然起步晚,但国家非常重视,2009年8月7日,总理在江苏无锡调研时,对微纳传感器研发中心予以高度关注,提出了把传感网络中心设在无锡、辐射全国的想法。指出“在传感网发展中,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加快推进传感网发展”,“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宁焕生和张彦在他们的专著(宁焕生,张彦.RFID与物联网:射频、中间件、解析与服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中详细阐述RFID技术与物联网的发展及应用,深入地介绍物联网关键技术;邹生,何新华指出物联网中物流信息化的关键技术是发展的瓶颈(邹生,何新华.物流信息化与物联网建设[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其中RFID技术的空中接口标准成为物联网中又一技术风险;宁焕生,王炳辉的专著(宁焕生,王炳辉.RFID重大工程与国家物联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中也用相当的篇幅介绍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如识别和碰撞问题,物联网中间件等,其中也涵盖了各技术隐含的风险。综合国内外研究情况,因为物联网正呈上升趋势,所以针对物联网定义、物联网应用技术、物联网发展空间的探讨较多,主要向人们展示一个物物相联的状况,即怎样联,通过什么方式联,取得何等成效等,但对物联网构建中的风险管理研究相对较少,所以本文在各专家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各文献的学习,从中引出物联网构建中的风险,并对风险进行很好的管理和控制。
3、物联网概述
3.1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2005年11月17日,在突物联网构建中的风险管理评析文/王小波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物联网”概念的问世,打破了之前的传统思维。钢筋混凝土、电缆将与芯片、宽带整合为统一的基础设施,在此意义上,基础设施更像是一块新的地球工地,世界的运转就在它上面进行,其中包括经济管理、生产运行、社会管理乃至个人生活。
3.2物联网的发展
从1995年克林顿提出“信息高速公路”到2008年IBM提出“智慧的地球”,物联网在诸多新兴产业的驱动下逐步被大家认识、重视、发展、应用。我国从2009年温总理考察无锡物联网工程到十提出的继续发展规划,体现了我国对物联网的重视度超过欧美等地区。射频技术、无线通信网络、云计算、传感器与传感网等给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技术背景;互联网及无线网的普及、网民的增加等为物联网提供了良好的社会背景。当前,物联网正以应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着,相信它会带给我们一个全新的应用。
3.3物联网的应用
物联网的应用离不开物流行业的支持,物联网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即可以覆盖现代物流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物联网应用涉及农业、林业、环保、水利等,在家庭生活中的应用体现在你发个短信,家里的灯就可以关,热水器就开始烧水,下雨了,发个短信,衣服即可以自动收进物檐因此,物联网应用涉及各个领域,它为我们提供了服务以及对物理世界的控制。
4、物联网构建存在的风险
4.1技术风险
物联网的技术风险主要表现在三个层次: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所涉及的技术主要有RFID技术、无线传感器、物联网终端等。无线传感会受到阻塞、耗尽攻击、非公平竞争、黑洞等的攻击。生物识别技术,虽然具有唯一性和相对较高的安全性,但随着生物特征盗取技术的提升,尤其是远距读取即非接触式指纹的出现,使得该项技术面临更多的安全隐患。物联网核心网中最重要的最常见的是IP网络。虽然IPV6地址空间大和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使数量多的传感器结点能方便地接入各种网络,但鉴于报文长度和结点能量等方面的限制,使得标准的IPV6报文传输无法直接用于IEEE802.15.4网络。IPV6也存在报文长度限制。其中的传感网包含传感和宽带两部分,普通的宽带网络容易受电磁干扰,尤其对于操作环境复杂工业网络而言,安全性得不到更好的保障。应用层的风险主要有非授权访问数据、完整性破坏及拒绝服务等。
4.2个人隐私风险
物联网,顾名思义物物相连,地球村的建设不能再采取物理隔离等手段进行人为的干预信息的交换,对于个人或国家没有任何机密可言,而且会因为技术的不均等使得安全问题不对等,个人隐私相对互联网时代更容易外泄,所受的威胁也会更大。个人的很多物件都可以被嵌入芯片,芯片细小且不易被肉眼看见,而且他们又是电子传感器,个人的一举一动都可能被尽收眼底。随着新型传感器技术的不断更新,可以想象,未来物联网广泛应用以后,不管个人走到哪里,位置信息都能被精确地记录下来,个人隐私被窥探及泄露的可能性增大。台千金小姐白晓红潜入英国妓院作卧底采访用的就是暗藏摄影机的眼镜。
4.3公司人员风险
公司的核心资料如最新研发成果,客户资料等一直是公司的生命线。物联网时代的到来除了对个人隐私产生威胁,对公司的数据同样存在威胁,其中的公司员工对公司数据的保密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员工选用不当会让其通过技术上的处理窃取公司数据,如通过伪IP的方式进行攻击等从而给公司造成损失。
5、解决策略
5.1技术上的完善
RFID技术上出现的风险通常采用物理机制、密码机制或二者结合的方式解决;对付无线传感器的风险一般从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及应用层各个层次依次展开,和用户联系紧密的是应用层,在这个层次主要通过加密、消息鉴别、认证、安全定位等策略展开。M2M连接的机器是通过无线或有线通信网络实现通信,为了保障连接的畅通性,需要避免网络突然中断,有效防止信号传输丢失等;物联网中的信息共享也是物物相连的必备条件,在信息共享过程中实现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完整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各种异构网络和协议也要能保障各种海量数据准确无误的传递。因为不同传感器捕获的信息内容不同,同时需要智能处理,因此利用云计算和模式处理能增加其准确性。
5.2个人隐私权的安全防范
个人领域存在和公共领域的划分很重要,个人隐私对他人应屏蔽,需加强保护。同时设计私人退出物联网的相应机制,以便保证个人有足够能力随时和方便地退出,尤其要重视技术对退出的保障即物联网研究从一开始就要重视退出技术的研究。个人使用智能手机进行定位时一定不希望别人借机潜入系统内部,所以进行手机这项功能开发时需要加强此项功能。除了加强技术上的防范,也可学习西方国家保护隐私权的方案。首先加强法律条款,如家庭教育隐私权法、财务隐私权法等,其次考虑对应触犯个人隐私的相关处罚,一旦出现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给予严厉处罚。
5.3加强员工选用和管理
物联网做到物物相连后,防范黑客攻击固然重要,内部人员的选用和管理更重要。公司在选用人才时不仅要考虑其水平,更重要的是品质,所谓的宁选无才有德之人。公司在管理上也要做足功课,以防内部员工做出对公司不利的行为。
6、总结
篇9
1.1地铁建设土建施工主要风险源
基坑设计:(1)盲目设计、私人设计、越级设计及无证设计等是导致基坑施工出现风险的根本原因;(2)没有根据相关标准进行设计是导致基坑工程施工事故的一种常见现象;(3)进行设计前,没有做好工程有关技术论证,导致工程一些结构设计不合理,如支护、荷载等;(4)基础数据调查失实失真;(5)工程相关防护设计不到位;(6)设计人员水平有限,且缺乏设计经验,使得工程设计安全系数不合理;(7)工程设计人员粗心大意是设计又一主要风险源。基坑施工:(1)施工单位越级承包工程或直接没有施工资质;(2)施工过程中,没有严格遵循施工要求;(3)施工过程中管理不当,操作人员综合素质较低;(4)工程施工过程中各单位缺乏相互协调;(5)工程施工过程中,随意变更设计,且工程运行时管理不当。
1.2地铁建设土建结构工程主要风险源
地铁建设土建结构工程主要为构建安装、混凝土施工、模板施工及钢筋施工等,在结构工程施工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结构一部分或者整体不符合设计要求、人员伤亡、设备损坏等,即导致工程出现质量问题及质量事故。导致出现工程质量问题及质量事故的风险源主要有如下几类:(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主要包括一些恶劣的气候变化,如干热、大雨、大丰、冰冻、火灾、地震及洪水等;(2)材料因素:工程所使用的材料与工程要求不符,或者使用的部分材料超过期限等;(3)基础数据调查失真:工程前期放样、测量不准确,及测量时方法有问题等;(4)一些错误的施工方法,如施工流程不当、过早加荷、堆重超载等。
2地铁建设项目土建工程施工常见风险事故
2.1地铁建设项目基坑工程易出现的风险事故
由于风险源引起的基坑工程施工中主要风险有:工程开挖过程中,边坡滑坡、塌方及基坑底部出现冻胀、流砂、沉陷等,另外还有一些轴线移位、上部结构形变、基础倾斜等,这些风险事故对周围建筑物、地下管线及施工人员均会造成极为严重的损失。
2.2地铁建设项目结构工程施工易出现的风险事故混凝土出现纵向变形;结构混凝土因为养护不当,使得混凝土出现干缩裂缝、温差裂缝及膨胀裂缝等,导致混凝土出现纵向的不均匀沉降,最终导致混凝土纵向出现变形。另外。因为温差导致的结构纵向拉力,可能引起结构工程严重失稳。
3地铁建设项目土建施工风险预控措施
3.1应对各类土建施工风险的预控措施
(1)土石爆破。对于土石爆破,首先应该按照现场实际情况及设计资料,确定正确的爆破工艺、方法及流程及有关爆破参数,并在施工过程中不断对相关参数做优化,尽可能减小爆破对周边建筑设施的影响,并且对爆破过程中出现的飞石做有效防范;其次在爆破点应该设立先关警示牌,做好各项警戒工作,做好人员撤离工作及相关设备防护工作。(2)下穿河床。对于在河床的下穿,容易出现隧道和盾构上浮及坍塌等风险,面对这些风险主要的预控措施有:严格控制推进速度和平衡压力,减小振动,保证土体流动性和和易性,保证进出土的顺畅,注意注浆压力与注浆量,并做好相关检测及信息化施工。
3.2从工程整体角度做好预控防范
(1)正确选择基坑支护的结构。对于基坑支护结构,首先对其选取一定要与工程实际情况密切结合,充分考虑工程所处环境条件及基坑施工过程中周边建筑物及管线可能对工程施工造成的影响。其次还要对各种支护结构技术特点、适用范围及造价做到心中有数。最后,基坑支护结构选取一定要注意开挖过程中的降水、排水方法及工程允许的变形量。(2)基坑工程设计优化。基坑工程施工期其是一类较为系统性的施工,它需要同时解决很多技术难题及工程稳定问题、工程强度问题、结构变形问题等。并且基坑施工中还要求实现很好的经济效益,这就需要在基坑结构设计时对比多种方案,然后从中选取一些相对较好的方案,最后再对这些方案进行优化整合,对工程基坑设计优化的依据有以下几点:(1)施工技术可行性、先进性;(2)工程能达到的经济效益预估;(3)工程施工可能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预测;(4)工程施工周期的比较(3)做好信息化施工。通过地铁工程基坑事故统计发现,几乎所有的基坑施工都和险情预报及监理不力有关。基坑施工环境监测不但是及时引导工程正确施工的重要措施,又是防治工程事故出现重要收单。因此在进行基坑施工中,一定要加强周边环境变动的检测,与此同时,还要对工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采取应对措施,最终有限防范工程风险,保证施工安全。
3.3建立有效的风险自救系统
建立风险自救系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一旦出现风险时,或者应急预案启动时,施工作业人员利用准备的工具及时逃出险情现场,或者利用物资及工进行自救,进而尽最大可能的减少险情出现后的伤亡。(1)做好逃生自救演练。组织相关工程施工人员进行逃生演习,模拟可能出现风险之后的逃生自救,及确定正确的逃生途径、方式、路线及对各种逃生工具的使用做到掌握。(2)高空自救。对于高空施工作业,也应该做好相关演习,对其中高空不慎坠落或脚手架失稳时的自救途径及相关工具的使用。
4结语
篇10
在我国建设部主持下,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和同济大学联合编写了《地铁及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指南》(2007),该指南文件系统说明城市地铁建设风险管理技术,从工程风险辨识、分析、评估到控制全过程实施轨道交通建设风险管理[1-3].为此,2007年在苏州轨道交通建设伊始,苏州轨道建设有限公司就十分重视工程建设风险管理实施,针对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的特点,开展了3项基础性科研课题,内容涵盖工程建设风险管理、车站深基坑建设风险管理和区间隧道建设风险管理,同时,委托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分别开展了具体的课题研究任务.为了系统地研究工程建设风险,承担课题的研究单位在苏州轨道交通建设有限公司的领导下,依据《地铁及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指南》(2007)开展了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全部车站基坑的土建技术风险研究,并针对其中的重大风险开展了研究分析与风险控制措施建议,工程风险管理工程中提供了多项研究成果,具体包括:1)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车站基坑土建技术风险分析与控制研究.系统地辨识了1号线基坑建设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工程设计方案和周边环境中潜在的风险,提交的成果有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车站基坑土建技术风险清单.同时,为了便于轨道交通建设风险管理的实施,利用相关课题研究成果,编制了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车站基坑土建技术风险管理指导手册,制作了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车站基坑土建技术风险辨识与评估精简报告.结合国内外轨道交通车站基坑事故风险分析汇编,评估了工程建设潜在的重大风险,为1号线工程潜在的重大风险提出了车站基坑土建技术风险控制措施,并协助编制了苏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建设抢险物资配置清单,成立了工程抢险队伍和应急预案,为应对工程突发风险事故提供了保障.2)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区间隧道土建技术风险分析与控制研究.通过对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区间隧道地层不确定分析,系统地辨识了1号线区间隧道工程建设中潜在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工程设计方案和周边环境等风险,提交的成果有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区间隧道土建技术风险清单.同时,为了便于轨道交通建设风险管理的实施,编制了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区间隧道土建技术风险管理指导手册.与科研单位联合,根据现场的试验与监测,制作了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区间隧道土建技术风险辨识与评估精简报告.结合国内外轨道交通区间隧道事故案例调查,汇编了国内地铁区间隧道风险事故案例与分析,并评估了工程建设潜在的重大风险,为1号线工程潜在的重大风险提出了区间隧道土建技术风险控制措施,并指导成立了苏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建设抢险应急救援队,为应对工程突发风险事故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力量.3)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土建技术风险管理现场实施方案.基于上述研究成果,依据《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规范》(GB50652-2011),为了在1号线建设现场实施风险管理,课题研究单位在苏州轨道交通建设有限公司的领导下,编制了内容涵盖安全管理现场培训,项目进展工程例会制度,重大风险源上报、管理及制度,重大风险源交底与现场跟踪制度,工程现场巡查登记制度,工程风险事故处理及上报制度,工程风险管理资料汇总存档制度等,从而首次系统编制了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风险管理实施方案.
2工程建设中风险管理
工程建设中的风险管理[4-10]是1号线建设风险管理实施的关键环节,因此,在工程建设中,苏州轨道建设有限公司联合课题研究单位和工程施工单位共同成立了现场风险管理小组(见图1),绘制了现场风险管理实施技术路线图(见图2),编制了工程建设风险管理工作制度,制定了现场风险管理体系,明确了现场风险管理日常工作内容.工程建设中的风险管理具体实施内容如下.
2.1工程建设现场风险管理工作制度
1)工程建设风险管理例会制度.每周参加工程例会,风险管理小组通报上周安全状况,违章处罚情况,宣传近期有关安全教育文件,分析本周安全风险形势,点评工程施工中潜在的风险源及防范问题,强调风险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施工方在周例会中应总结上阶段土建工程进展情况和现场风险控制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并且在下阶段工程进度安排的基础上,对相关土建技术风险的各项工作进行具体部署.2)现场风险告示制度.对于三级及以下风险,在不同施工阶段、不同施工区域的醒目位置树立“危险作业每日告示牌”,予以提醒和警示(见图3).3)重大风险管理PDCA制度.针对重大风险源(四级及以上),引入PDCA(Plan、Do、Check、Action)管理方法.要求工程设计方、施工方与建设指挥部等单位共同完成潜在的风险识别,并完成重大风险点汇编.随后,由设计方编制重大风险专项设计,施工方编制重大风险专项施工组织,我方编制专项技术指南.最后由施工方制定相应的风险施工控制措施并落实到具体的相关责任人,在不同施工阶段、不同施工区域的醒目位置树立“危险作业每日告示牌”,予以提醒和警示.要求在工程例会上进行前期部署和后期总结.4)日常巡查与记录管理制度.建立定期安全风险管理检查制度,对施工重点环节进行检查,并对施工现场的安全文明施工状况进行检查.对现场进行巡查,巡查过程中若发现安全隐患,应立即拍照留存,并予以上报.若发现重大安全隐患,应及时召开安全工作碰头会,交代隐患事实,要求落实整改,并对整改情况进行复查,以整改后附照片进行闭环回复.
2.2现场风险管理职责与权限
1)施工风险管理责任明确.结合工程施工管理与参与单位的具体工作内容,明确工程施工风险管理责任如下:①建设单位工程风险管理采用分级管理策略.建设单位是工程施工风险管理协调与组织主体,负责统领工程施工现场风险管理,对工程施工各参与单位的风险管理方案实行审查,监督实施施工过程风险监控、安全状态判定和风险事故处理.对重大安全事故,及时上报上级主管单位和政府部门,启动工程事故应急预案,并负责组织工程现场抢险.②设计单位负责完成重大安全风险源的辨识、确定其安全专项设计.结合土建工程施工进度要求进行重大风险的专项设计交底、变更交底等.③施工单位承担工程风险管理实施责任,主要负责施工准备期和施工过程中风险源的补充识别与动态风险评估,编制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方案和具体风险控制措施,执行风险管理实施细则及风险事务处理等.④监理单位和第三方监测单位承担合同中约定的相关风险管理责任.⑤技术风险课题组,承担工程施工风险察勘责任,主要为工程建设单位进行现场施工全过程的风险动态察勘,汇报现场风险管理现状,预测下阶段风险管理的重点及发展趋势等.⑥工程风险管理小组由总师室负责组织成立,主要由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第三方监测单位和技术风险课题组分派人员组成,负责现场施工风险管理的组织、督促与协调等责任,同时协助工程风险事故的应急决策与组织.2)风险管理人员权限,包括:①获得现场技术资料.各相关单位应予以提供相应的现场技术资料;②现场巡查.风险管理人员有权进入现场进行巡查,对风险点进行跟踪,定期、不定期地对现场的安全文明施工状况进行巡查,作好记录并向总师室汇报;督促施工单位定期和不定期地对施工现场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工作进行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③现场监测数据.第三方监测单位负责收集、汇总和及时提供给风险管理人员,确保监控数据的真实、准确;④信息上报.现场风险管理人员在每周末、每月末,依据监测数据、工况进度和巡查情况,总结分析和预测所负责范围内的风险源和工点的安全状态变化情况,形成周报和月报,经负责人签字,报送总师室和工程部;⑤周报和月报文件记录;⑥参加工程例会.风险管理人员应参加每周的工程例会,将本周风险工作进行总结汇报.并根据施工方提供的施工进度以及相关风险点,对下周工作进行安排.
2.3现场风险管理日常工作内容
1)现场查勘及风险补充分析.工作内容包括:①现场查勘.在施工过程中,风险管理小组现场管理人员应当定时和不定时地进入施工现场进行现场风险查勘.主要包括:施工现场情况核查与补充调查:若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新的或是与原勘察报告中有重大不同的环境情况,应上报总师室和工程部,由总师室和工程部联合安排相关单位进行核查及补充调查.工程施工动态查勘:在施工过程中,对工程进展及相应动态变化进行查勘,从而能够密切关注并跟踪风险点是否有新增、转移或是风险等级变化,为补充分析提供第一手资料.施工对环境影响变化的查勘:在施工过程中密切关注施工过程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跟踪其变化过程及预测其发展趋势及变化动向.②风险补充分析.通过现场查勘,总结与技术相关的重大风险点的新增情况与变动情况,会同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进行补充分析,并由设计和施工单位制定《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土建工程技术风险修订表》,报总师室和工程部审核.2)施工过程现场巡查.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动态的风险管理.通过现场巡查,了解施工进度、施工情况及风险源现场风险控制的落实情况.同时跟踪风险点,及时掌握风险点的变化情况.3)监测数据分析整理.每日由第三方监测单位向风险管理小组提供当日的相关监测数据,并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准确.风险管理小组应及时整理当日监测数据,并对数据做有针对性的有效分析,从而确定当日的施工情况是否存在风险,并预估次日的风险情况,如存在重大风险及时呈报总师室和工程部.4)资料分析处理和信息上报.①资料分析处理.将一周内的现场查勘、巡查所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并作土建技术方面风险的针对性分析,结合第三方监测数据的分析,将每周的工程进展情况、风险管理情况汇总、下周风险管理重点以及风险管理情况建议汇总,形成《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施工动态风险管理工作周报》.将一个月内的4次周报进行分析,必要时补充风险管理过程中的相关内容,编制《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施工动态风险管理工作月报》.②信息上报,包括:周报,将上述编制的《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施工动态风险管理工作周报》以一周为周期向各分段管理公司总师室和工程部提交;月报,将上述编制的《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施工动态风险管理工作月报》以一月为周期向苏州轨道交通有限公司总师室和工程部提交.5)风险响应.①预警预报.现场施工应建立一套系统的风险监控和预警预报体系.特别是对于工程重大风险点,应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动态管理,及时掌握其发展状态,编制《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土建工程技术风险监控数据分析表》.具体工作包括:根据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土建过程中的风险特点,配合确定合理的工程监测方案,根据施工要求由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制定风险预警标准;将施工过程中的各项监测结果和风险事故建立对应关系,以便使用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对风险事故进行预判;确定基于监测结果的风险评价等级;根据监测结果进行风险的动态评价;如果发现异常或超过警戒值,应及时进行风险报警,采取规避措施,做好风险事故处理准备工作.②风险事故处理.风险事故发生时,风险管理小组现场人员:及时了解事故现状;立即向风险小组负责人上报事故情况;立即向工程总师室和工程部上报事故情况;事故处理后,风险管理小组应如实记录,内容有风险事故情况、风险事故处理方法、风险事故处理效果、风险事故损失情况;根据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土建工程建设进度,按照项目要求按期形成《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土建工程技术风险事故记录表》.6)重大风险源的专项风险管理.①重大风险源的专项分析.对于施工过程中危险性较大的工程的重大风险源,应要求设计方、施工方、风险咨询方共同识别并完成重大风险点汇编,做出针对性的专项风险分析.根据《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土建工程技术风险清单》和《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土建工程技术风险等级表》所汇总出的重大风险,有针对性地选择重要风险事故进行风险决策、管理和控制,制定土建施工技术风险事故“一说明三处理”方案.由工程经验丰富的专家、技术人员填写表格,并由监理专家和总师室、工程部进行审核.根据对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土建工程风险评估与控制措施研究,最终形成如下成果:《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土建工程技术风险事故说明》、《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土建工程技术风险事故预防处理》、《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土建工程技术风险事故征兆处理》、《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土建工程技术风险事故后处理》.②重大风险源的专项管理.由设计方编制重大风险专项设计,施工方编制重大风险专项施工组织,技术风险课题组编制专项指南.在施工过程中,根据重大风险源的专项分析结果,以工程进度和具体分部工程为节点,风险管理小组现场进行高密度的巡查,确保各项施工保护措施的实施.如实填写《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土建工程技术风险控制措施落实表》.同时确保及时跟踪重大风险源的动态变化状况.③重大风险源的专项控制措施.由工程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风险咨询单位和专家小组共同对工程中重大风险源进行分析讨论,最终形成重大风险源专项控制措施《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土建工程技术风险控制措施》.在重大风险点相应分部工程施工前,制定《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土建工程技术风险跟踪表》,并在施工过程中,根据各项风险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如实填写《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土建工程技术风险控制措施落实表》.④重大风险事故的专项处理.若有重大风险事故发生时,应及时上报工程总师室和工程部,由总师室和工程部组建的重大风险事故处理小组赴现场进行事故了解、分析并决策形成处理方案.风险事故处理结束后,应形成事故情况、事故处理方案、事故处理结果和事故损失情况的记录备案,形成《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土建工程技术风险事故记录表》.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