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疗法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0 02:40: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音乐疗法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音乐疗法论文

篇1

关键词:音乐治疗;疗养学;应用

一、音乐治疗的历史背景和现状

3000年以前,我国的医师和精通乐理的文人已经知道音乐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的作用,并有明确的记载。古代的音乐理论是我国音乐治疗工作者的宝贵财富。我们可以在《乐记》、《汉书·艺文志》和《琴赋》、《养生论》等著述中看到很多音乐与健康的内容,正是它们为历代音乐治疗奠定了音乐心理学和音乐生理学的基础。西方现代音乐治疗的历史是从50年前开始的,当时美国的医生研究音乐对人的健康究竟起着什么作用,就诞生了音乐治疗学这门新兴的学科。现在美国有80多所大学设有音乐治疗专业,培养学士、硕士和博士。全世界有200多个国家成立了音乐治疗协会,并且每两年召开一次世界音乐治疗大会。在中国,目前也已有很多的精神病院、康复医院和综合医院开展了音乐治疗。

二、音乐治疗的原理

主导音乐活动主要是大脑右半球的功能,许多情绪和行为都由大脑右半球控制。音乐的特点在于对大脑右半球有着直接而明显的影响。音乐的传递作用,能使情绪或行为得到调节,这是音乐治疗原理的重要依据。音乐是由音调、节奏、和声、速率等要素组成。音调指音的高低,乐音力度的平稳增强会造成情绪反应的加强,乐音力度的减弱可产生愉快的、趋于平静的情绪反应。节奏是以有规律的强弱变化的律动形式表现出来,不同的节奏对人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柔和、缓慢的节奏,如华尔兹给人以平静的感觉,强烈的节奏如摇滚乐给人以烦躁的感觉。和声是音高之间纵向组织基础上形成更高等级的横向组织,是丰富旋律的一种手段,包括协和音程和不协和音程,可改变音乐的稳定程度和紧张度,使旋律具有色彩。速率是音乐进行的快慢,与人的生理感觉有密切联系。

如每分钟60~80拍的舒缓音乐,与人体心脏跳动的次数接近,使人感觉自然、舒适。旋律是由节奏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乐音,在高低方面呈现有秩序的起伏呼应。

音乐治疗时,数个传入大脑的神经刺激彼此之间互相抗衡,在压力情况下同时接受音乐的听觉刺激,可以减轻疼痛或掩盖不愉快的感受。音乐能够潜意识转换自主神经在视丘的反应,使紧绷的肌肉放松,降低ACTH等化学物质释放,减少交感神经的活动。音乐也可以影响边缘系统,使脑下垂体释放脑啡肽,达到止痛、唤起愉悦感、改善心理感受、减轻焦虑的效果,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而持续倾听轻柔的音乐能够降低基础代谢率、每分钟耗氧量、血压、心率及减少止痛剂的使用量,达到肌肉松弛,减低焦虑反应。

三、音乐治疗方法

3.1主动性音乐治疗

又称参与式音乐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让患者直接参与演唱、演奏或跑步跳舞,借此改善患者注意力、引起兴趣、调节心境,并逐步建立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身心各部分功能的发挥,最终达到康复目的。

3.2被动性音乐治疗

又称感受式音乐治疗。治疗时播放适宜患者的乐曲,通过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因素调节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使之逐步协调平衡,以摆脱焦虑、紧张、恐惧状态,达到治疗作用。

3.3综合性音乐治疗

即将音乐与物理治疗及其他心理疗法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国内主要有音乐电疗、音乐引导气功疗法等,国外主要有音乐戏剧疗法及音乐游戏治疗等。其中音乐电疗是将音乐与电疗或中医针灸疗法相结合的一种新疗法,通过音乐电疗仪将音乐信号转化为与音乐同步的低中频电流导入人体穴位或病患部位治疗疾病的方法。

四、音乐治疗在疗养学中的应用

4.1在疗养学常见病中的应用

1)给患有高血压的疗养员听平稳柔和的曲目,如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芭蕾舞曲,可使疗养员悠闲自得、心情舒畅,产生愉悦感,降低血压并起到镇静的作用。一些疗养员经1~3个月的感受式治疗后,降压效果显著。

2)冠心病与遗传、生理或社会心理等诸多因素有关。当患者处于不良环境时,精神紧张可导致血液中的脂质变化,由于高脂血症引发为冠状动脉疾患。针对上述特点可选择安静、轻快的乐曲,如小提琴协奏曲《江南好》,沉稳的琴曲《梅花三弄》,平和的琵琶曲《阳春白雪》等,这些乐曲古朴雅致,旋律流畅,气韵浑成,淡远脱俗。让患者感受这样的节律,进入安静的状态,全身肌肉得到放松,每次治疗后患者都有一种舒适愉快的感觉,并有手足微热,心情舒畅,心律恢复正常的效果。

3)音乐电疗仪对功能性头痛症有止痛的治疗效果,并具有促进脑部血流循环,特别是在改善脑组织微循环及调节脑神经内分泌功能等方面有良好的治疗效果。音乐电流使脑血管有节奏地收缩和扩张,这实际上是对脑血管起了一种物理按摩作用。

4.2音乐治疗对心理的作用

音乐对人的情绪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不同的音乐可以引起听者不同的情绪变化。音乐治疗师正是利用音乐对情绪的巨大影响力通过音乐来改变人的情绪,最终改变人的认知。音乐治疗师会大量使用抑郁、悲伤、痛苦、愤怒和充满矛盾情感的音乐来激发被治疗者的各种情绪体验,帮助他尽可能地把消极情绪发泄出来。当消极的情绪发泄到一定程度时,人内心深处积极的力量就会开始抬头。这时音乐治疗师就会逐渐地使用积极的音乐,以支持和强化被治疗者内心积极的情绪力量,最终帮助他摆脱痛苦和困境。因此,经过音乐治疗的人通常会在性格上变得更加开朗和自信,在人格上更加成熟,并获得一种在精神上得到新生的体验。

4.3音乐治疗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

地震灾害作为一种深重的苦难,不仅在于它那一瞬间的摧毁之力,更在于它以灾难记忆的方式留存心灵,使灾难在心里更长时间地延续。灾后破碎的家园需要重建,但是灾区人民更需要心灵重建。被动性音乐疗法里的音乐放松、音乐催眠、音乐的压力管理、音乐想象等技术都可以对灾后的群众和工作人员进行心理的减压和维护,而音乐想象这类比较深层次干预的音乐治疗方法非常适合应用于灾后精神创伤严重的心理疾病患者的心理康复和引导。在此类别中的音乐同步等方式可帮助失去亲人等悲伤过度者调节情绪、宣泄情感。在主动性音乐疗法里,我们常常用到乐器的即兴表演,比如鼓、散响乐器,这些乐器通常不需要任何音乐背景,我们却可以用音乐的方式帮助大家支持和宣泄情感,也非常适合在团体中使用,增加受众面积,这比传统的语言式的心理维护更容易深入人心,也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而关于综合性音乐治疗,则可用于灾后致残患者的身心康复。汶川地震至少导致5万人残障,这些人在身体恢复能力之后更需要的是心灵维护以及长期的康复性治疗,在此期间可将音乐治疗贯穿于整个疗养过程中,使绝大多数人都能从最悲痛的创伤性事件中恢复过来,重新过上正常的生活。

音乐疗法主要是通过音乐艺术途径来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以达到治疗心身性疾病的一种康复保健方法。音乐疗法是音乐艺术与医学、心理学、物理学等多种学科交叉综合的应用。音乐疗法简便易行,无需特殊设备,在疗养院及社区医院中尤其适用,在医疗资源尚不充分的今天,对提高疗养员身心健康,辅助治疗各种疾病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史爱珍.音乐与护理[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21(3):130.

[2]沈靖.音乐治疗及其相关心理学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3,26(1):176-177.

篇2

[关键词]音乐治疗 发展 现状

一、音乐治疗在我国的发展情况

音乐治疗思想及临床应用从全球范围来说古已有之,现代音乐学科起源于美国。“1950年美国成立音乐疗法协会(NAMT),标志着音乐治疗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正式诞生。”(王旭东《我国当代音乐治疗学概述》,载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1958年英国也建立了音乐治疗协会。世界音乐治疗联合会则成立于1974年。据世界音乐治疗联合会统计,目前已有45个国家开展音乐治疗,有27个国家的150所大学开设了音乐治疗专业。其中,美国有八十多所大学开设音乐治疗专业,拥有6000多名注册音乐治疗师。

1980年美国阿利桑那州立大学音乐治疗教授刘邦瑞先生应中央音乐学院邀请来中国讲学,此次讲座开启了我国进入音乐治疗领域的大门。1981年,医院应用了以音乐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的音乐电疗,随后又与传统针灸相结合,使我国的音乐治疗从一开始便具有与西方不同的特色。中国音乐学院在1984年成立了音乐治疗课题组,并进行了第一个课题“音乐胎教”的研究。1984年,湖南长沙马王堆疗养院开展的心理音乐治疗,为适应国内患者特定的文化背景,大量采用了中国乐曲。后来又与长沙医疗器械厂共同研制了心理音乐治疗机,并在全国推广。1985年,中华医学会音像出版社成立,开始出版、发行音乐治疗方面的音像制品。1986年,北京安定医院、回龙观医院与音乐专业人员合作,先后开展了老年忧郁症的主动治疗和慢性精神分裂症的操作性音乐治疗。

1988年,中国音乐学院张鸿懿教授倡导在音乐学系招收音乐治疗方向的专科学生,此后中国音乐学院建立音乐治疗专业,1989年正式招收专科生。同年,中国音乐治疗学会在北京回龙观医院成立,有25个省市的100多个会员单位。这标志着中国大陆地区音乐治疗学科的正式建立。1996年,中央音乐学院成立了音乐治疗研究中心; 1998年,中央音乐学院设置音乐治疗学硕士培养方向,次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3年招收本科。

据统计,目前我国有8所高校设置音乐治疗专业或方向,总办学规模在400人以上。此外,福州中医学院、武汉科技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广州中医学院(现广州中医药大学)、哈尔滨医学院等近20所高校开设了音乐治疗的必修或选修课。

中国音乐治疗学会200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自学会成立以来,共召开了8届学术会议,开办了6期中美音乐治疗培训班,还编辑、出版多种音乐治疗丛书,成为传播音乐治疗学科信息的窗口。学会现有来自全国28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会员647人。全国现有200多家单位(主要为综合性医院、社区医院、精神病院、心理医院、心理咨询中心、疗养院、康复中心、儿童特殊教育中心等)开展音乐治疗。

“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近 300 家医疗单位开展了音乐治疗,初步形成了音乐家、心理学家、医学家和其他专业人员组成的音乐治疗队伍,有了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专门的教育机构、专业的音像出版社和设备研制中心,可以说一个覆盖全国的音乐治疗网络已初步形成”。 (钟志廷《中国音乐治疗的发展与展望》,载于《中国冶金工业医学》2005年第4期)

同时,中国音乐治疗的临床实践与研究也十分广泛和普及。北京、上海、广州、南昌、天津、成都、哈尔滨、武汉、福州等各大城市都有从事音乐治疗研究的专家和学者。其中张鸿懿研究员、留美归国的高天、首都师范大学的音乐心理学教授周世斌等音乐治疗学专家,都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里提出关于音乐治疗的学术思想,使得中国音乐治疗专业发展逐步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世态。

二、音乐治疗在我国取得的成效

目前,我国在医疗机构、文化教育、康体休闲、音乐理疗、心理诊所、儿童成长、职业减压、运动医学、康复护理、地震灾区等多领域开始应用音乐疗法,取得不错的成绩。

查询《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统计结果显示,“与音乐治疗相关的文章有6667 篇,我国对音乐治疗的相关研究文献也呈逐年上升趋势。”(范巧珍《音乐治疗及其现状研究》,载于《艺术探索》2011年第1期)从这些专业论文看,音乐治疗的适应症包括:1、精神科疾病及精神障碍。精神病医院是我国音乐治疗应用最多、疗效最好、接受度最高的医学部门,因此,音乐治疗精神病的研究也最多,此类研究论文超过50%。2、内科的心脑血管疾病。3、神经系统疾病和障碍。多用于神经衰弱、失眠的治疗。4、各类疼痛。音乐治疗的镇痛作用是全世界公认的,尤其是中国的音乐电疗法,效果更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我国较早使用音乐疗法镇痛的科目是无痛拔牙和无痛分娩。5、中老年保健。实践证明,音乐在中年人食欲不振、肥胖,及老年健忘、神经衰弱、中风后遗症等方面都有不错的效果。6、妇产科。音乐可以消除人工流产和生育时外界因素对心理造成的紧张,提高应激能力。7、胎教。我国运用音乐进行胎教比较早,成果颇大。如刘莉对 65 名 1.5~2 岁幼儿用儿心量表进行发育商测查,从胎教音乐刺激方面进行分析(胎教音乐选择卫生部优生优育协会推荐的《爱心胎教音乐全集》磁带孕妇篇),发现胎教育音乐刺激对婴幼儿发育商有促进作用(参见刘莉、张峰、刘纪平《胎教音乐刺激对婴幼儿发育商影响的研究》,载于《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3年第1期)。8、儿科。音乐治疗智障儿童的科研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同时,音乐治疗对孤独症患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及孤独症行为的干预有积极的作用。9、癌症和临终关怀。研究表明,音乐可以减少癌症患者化疗后的恶心持续时间,降低呕吐程度,改善肿瘤患者心理和精神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0、其他。近年来,音乐治疗还涉及戒毒、美容、亚健康状态、心理障碍等领域,成果众多,暂不详述。

三、我国音乐治疗存在的问题

我国发展音乐治疗二十多年来,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但也必须认识到,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有着发展中的瓶颈及很多困难需要克服。

其一,音乐治疗缺乏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我国音乐治疗学专业人才有音乐学院和医学院两种培养模式,授予的均为文学学士。这些人员临床上从事的多为医学治疗工作,毕业授予的却不是医学学士学位,也就无法获得临床执业医师资格,从业和发展上困难重重。其次,音乐治疗学科多数为音乐教育加心理教育和几门医学课程的拼贴式教育,该学科的交叉性、复杂性和系统性在教育过程中都没得到体现。故建立完整、统一的音乐治疗高等教育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发展音乐治疗学科的重中之重。

其二,基础理论水平薄弱,投入不足。

音乐治疗是由临床实践开始起步的,实践中有了疗效,自然不胫而走,广为效法。但作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只有实践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若理论基础薄弱,临床实践就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盲目性,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现有的几次学术会议科研报告,大部分是以对照比较的方式说明音乐疗法有一定的效果,而对治疗机制,也就是音乐作用于人心身的原理所涉不多。这是因为,进行这样的测试和研究都离不开新型的、价格昂贵的仪器设备,使得有些研究望而却步;另一方面,从事该项工作的大部分是医护人员,他们忙于日常的临床治疗工作,又没有受过系统的有关基础学科及技能的训练,所以进行基础研究也比较困难。

其三,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紧缺。

我国目前从事音乐治疗的队伍分两大阵营:音乐界和医学界。这两大阵营的学术相容性较差,音乐界的不懂医学,医学界对音乐知之甚少。这势必削弱我国音乐治疗的学术发展,难以达到更高的学术水平。各高校音乐治疗学科带头人奇缺,多所院校临床实践中的教学指导和多病种的案例积累基本空白。

其四,影响有限,专业人才就业途径狭窄。

总体来说,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偏低,学科队伍多为临床附带从事音乐治疗的医学工作者甚至是护理人员。这种格局,客观上导致了一些学术上的盲点。如音乐与医疗不能有机地结合,音乐只能附着于医学,医生运用时对音乐没有确切掌握,音乐家运用时又缺乏医学知识。再者,在我国音乐学院培养出来的音乐治疗人才没有医师资质,不能将音乐治疗作为医学方法用于临床。据了解,已有该专业毕业生的中央音乐学院、长治医学院(专科)就业现状并不理想,故建立更多的实践、实习基地尤显重要。

其五,学科缺乏科学发展规划和资料库信息建设。

篇3

关键词:大学;音乐治疗;课程体系;心理;措施

0引言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存在着偏差和困惑,造成了心理上的不适应和障碍,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发了一些不幸事件。因此,对于大学生的各种压力和心理困惑,高校应采取积极的措施,解决和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通过构建完善的大学音乐治疗课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大学音乐疗法课程是具有新兴的学科课程,通过音乐给人的心理和生理的效应,增加了治疗者的音乐体验,以减轻或消除心理障碍,提高人的心理健康。我国有很多音乐学院已经开设了音乐治疗课程,一些综合性大学也对此进行研究,陆续设置音乐治疗课程。

1大学音乐治疗课程体系设置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1.1大学音乐治疗课程体系设置的重要性意义

首先,大学音乐治疗课程涉及了多个学科,例如:音乐、心理学、审美等。高校应引进和培养音乐治疗课程的教师,提高教学的人文精神,促进音乐治疗课程的顺利开展和普及。其次,音乐治疗课程在高校的课程中属于理论和实践兼具的课程,该课程能够引导学生对音乐的认知,重视音乐的功能,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缓解心理和情绪紧张、提升自我素质。同时,教师能够教授给大学生音乐疗法的技巧,增强音乐治疗的功效,全面放松身心,疏导心理压力。最后,高校在不断改革和创新中培养大学生人才,使之成为具备综合素质、拥有健康心理,完整人格的人才。因此,高校开设音乐治疗课程能够系统性地干预和治疗和陶冶大学生的性情,甚至可以减轻患病者的心理压力和疼痛,促进大学生情绪平稳,消除抑郁的情绪,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1.2大学音乐治疗课程体系设置的可行性

在大学设置音乐疗法课程体系具有较大发展空间。构建音乐治疗课程体系可以包括:音乐治疗学理论基础、音乐治疗方法技术、音乐心理剧等课程。这样丰富了大学生学习的课程和知识,能够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完善大学生的人格。这样能够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质,避免心理压力导致学习恶性循环。音乐治疗课程在大学进行普及,可以让学生进行选修这些课程:音乐治疗方法技术、音乐治疗临床应用课程、音乐治疗和心理调适选修课,使大学生获得前瞻性的大学教育课程。大学音乐治疗课程能够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功能,通过欣赏和表演改善心理素质和情感反应。音乐治疗课程内容主要通过打击、演奏、演唱、聆听等方法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例如:打击节奏,提高大学生的思维反应能力,培养大学生稳重的心理素质;演奏乐器,提高大学生丰富的情绪感受;演唱歌曲,培养大学生的协作心理;欣赏音乐,能够激发大学生的联想与想象。

2构建大学音乐治疗课程体系的有效措施

2.1构建大学音乐治疗课程体系的指导原则

根据大学音乐治疗课程在一些高校的实施情况,可以吸取经验,将大学的音乐治疗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定位为:要具备一定的普及程度,加强实用性。音乐治疗课程要能够满足大学生的兴趣,授课内容具有个性化,尊重大学生个体的音乐水平和差异,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目标,突出音乐的审美和体验效果,要提高音乐治疗课程的师资力量,完善先进的教学设备。大学音乐治疗课程体系的设置指导原则应是:体现音乐治疗课程的实用性、民族性,以及多元性。立足于大学自身教学资源的实际情况,体现音乐治疗课程的特色。音乐治疗课程应包括:音乐欣赏、音乐心理治疗理论以及音乐心理治疗的实践。课程设置应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易于大学生掌握,满足非音乐专业和心理专业大学生学习的客观现状。大学音乐治疗课程的设置应注重课程的衔接性,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课程调整,成为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

2.2构建大学音乐治疗课程体系的三个路径

首先,大学音乐治疗课程体系的组成应包括必修课程、活动课程、任选课程、潜在课程、社会课程构成。这些组成部分形成系统,能够互相补充和促进,使大学音乐治疗课程体系更加完善。为了能够发挥大学音乐治疗课程体系功能,大学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加强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心理辅导。与此同时,高校还应营造良好的音乐治疗的校园氛围和文化,组织音乐治疗的学术探讨和兴趣小组等。高校还应设立音乐治疗的心理咨询室和电话热线。其次,加强对音乐治疗课程体系的组成结构的层次分析。在必修课程方面,其内容包括学科课程(器乐、曲艺、声乐)和综合课程(音乐欣赏、表演基础、音乐社会学)。在选修课程方面,应包括音乐治疗的学生讲座,兴趣小组和艺术节等。这样有利于开拓该课程的教学视野和发展方向。在活动课程方面,包括动态的课程,如音乐心理咨询室和进行网上答疑。在社会课程方面,应重视大学生家庭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在潜在课程方面,高校应营造良好的人文风尚,加强学校的教学管理。最后,对大学音乐治疗课程体系实施过程应重视的问题。第一,全社会都应对音乐治疗给予正确的舆论环境,给予社会支持。并且要形成社会、高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正面教育,使之成为一项系统工程。第二,音乐治疗课程与大学生素质教育具有一致性。运用先进的科学理论,构建我国大学生音乐治疗课程体系教育模式,真正完善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了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第三,音乐心理治疗教师的专业素质需要提升。该课程教师的专业素质应包括优秀的心理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教师可以兼任课程的至少一门选修课和必修课。这样的音乐治疗教师才能够具有高尚的情操、稳定健康的心理、扎实的专业知识等素质,也才能使音乐治疗课程体系顺利实施。

3结论

通过对构建完善的大学音乐治疗课程体系措施的研究,得出,我国对音乐治疗需求比较旺盛,在大学开设、普及和构建大学音乐治疗课程体系十分必要。设置大学音乐治疗课程体系内容还应包括音乐治疗和心理调适等跨系选修课,发挥音乐疗法的实际功效,有助于大学生自我减压和心理疏导调适,这样能够有效培养综合素质和心理健康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郑玉章,陈箐箐.音乐治疗学的定义――形成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音乐探索,2004(03).

[2] 房立岩,孙岚.中国传统音乐疗法及现代音乐治疗的发展概述[J].第三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论文集,2008(10).

[3] 冯晓莉.大学公共音乐教育课程设置构想[J].职大学报,2007(05).

篇4

【论文关键词】冠心病;心理特点;护理

2007年1月一2009年1月期间,我们对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加以分析,积极采取疏导措施,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83例患者均经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肌酶谱等检查确诊,符合WHO缺血性心脏病诊断标准。其中男49例,女34例,年龄42~8O岁,平均年龄58.4岁,病程1h一20年。心绞痛71例,心肌梗塞9例,心力衰竭3例。文化程度:大学23例,中学4O例,小学14例,文盲6例。职业:干部21例,工人33例,农民29例。

1.2方法患者入院后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和艾森克个性问卷评价分析患者的心理特点。

2心理特点

2.1紧张恐惧部分患者进入医院就会产生不同程度地恐惧,加上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突发的胸痛、胸闷、濒死感等,进一步增加了患者的恐惧心理。病情严重者需要给予吸氧、输液、监护等治疗措施,常使患者处于紧张状态。

2.2抑郁焦虑冠心病对患者是一个很强的心理刺激,尤其是再发性心肌梗死、反复心衰发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常担心自己是否会突然死亡,同时因病情反复发作,药物疗效差,病友病情恶化而失去治疗信心,产生抑郁、悲观的情绪。

2.3多疑自卑患者住院后对自己的病情都很关注,尤其是病情重的患者,经常向医生、护士和家属了解,同时对他们的回答不十分信任,认为自己病情很重,已经没有治疗的希望,怀疑周围的人都在隐瞒他的病情,甚至怀疑家属和医护人员已经对他放弃治疗。

2.4否认心理部分患者不承认、不能接受自己患病或病情加重,对疾病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不能相信,坚信自己身体素质很好,甚至拒绝治疗。

2.5盲目乐观部分患者缺乏对冠心病相关知识的了解,对自己身患疾病却满不在乎,不注意自己的饮食和生活,不加强自身的锻炼,从而积极配合治疗。

3心理护理

3.1建立良好护患关系责任护士要主动与患者交流、沟通,态度和蔼,语气委婉,耐心地倾听患者的诉说,了解患者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取得患者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指导患者合理休息、饮食、运动,介绍病室环境等,让患者感觉到自己被重视,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等心理。

3.2健康教育通过在病室内针对性地讲解或者利用多媒体、录像、板报等形式对患者进行介绍冠心病的病因、病理、发作诱因、治疗和预后等知识,让患者明白冠心病是可以治疗的,只要积极配合治疗,预后较好,消除患者对疾病的担心、疑虑和不配合治疗的心理,树立治疗的信心;同时让患者明白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负面情绪对疾病的预后影响很大,从而在思想上给予高度重视,并落实到行动中,消除其盲目乐观的心理状态。

3.3舒缓情绪疗法①放松疗法:鼓励患者看喜欢的电影、电视剧、书籍,听喜欢的相声、小品、音乐等方法,可以达到怡养心情,放松的目的;尤其是音乐疗法,对恢复期患者缓解心绞痛的效果显著。②疏泄疗法:教会患者学会疏泄,当焦虑、愤怒时,找知心的人倾诉、宣泄使心情变得平静安定,达到心身平衡。③移情疗法:指导患者学习或培养情趣,当心情抑郁或焦虑时,可以将患者的注意力逐渐转移到感兴趣方面,以抑制原来的心理障碍。

3.4家庭支持家属要对患者给予理解和支持,鼓励家属陪伴、亲友探视,多与患者交流,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让其感觉到家的温暖。同时家属不要在患者面前提医疗费用,避免给患者带来负面情绪,如果患者一味担心经济负担,家属要给予开导、支持,增加患者治疗的信心,消除自卑、郁闷等心理。

篇5

会议概况

这是ISME首次选择东南亚国家,也是继日本和韩国后第三次在亚洲召开。千余各国代表、学者和音乐教育专家从世界各地赶来,讨论有关音乐教育的不同课题。研讨会之前(7月9日-14日)在印度尼西亚、越南、新加坡、香港等七个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召开了地区性会议,由国际音乐教育协会所属的委员会和地区成员主办,共分为七个国际小组②,专门搜集、整理不同范畴的专业知识,讨论有关音乐教育的课题。分会完毕,于7月16日在马来西亚召开世界大会。会议共有三大主要组成部分:学术论坛、展览会和音乐会。500多个专家与学者参加了论文宣读(paper)、工作坊(workshop)、专题讨论会(symposia)、课例展示(work session)、海报展示(poster sessions)等项目;另有40个展览单位和54个音乐表演团队。会议为期6天,可谓是一次汇集了全球音乐教育家和表演者的国际盛事。

会议特点和要点

1. 内容包罗万象,学术气氛浓郁

会议内容涉及:世界各地教育课程改革和教育政策变革、学校音乐教育现状与发展、教师培养与教学模式探讨、世界四大音乐教育法的内涵及外延、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等多个层面,研究范围扩展到心理学、社会学、美学、生物学、音乐治疗学等多个领域。

这是一个没有肤色种族分别,没有等级职称差异的畅所欲言的交流平台。不论你是一个教授、专家,还是在教育一线的普通教育工作者,所有的注意力都投入在音乐教育问题的探讨中。在台下坐着听讲的有可能就是鼎鼎大名的音乐教育家,但是他们依然会认真地听讲,还会多角度地向讲课者提问,有切磋、有探讨、有质疑、有咨询,讲厅里总是洋溢着和谐浓厚的学术氛围,台上台下充满着对音乐教育发展的关注与热爱。

2.专家学者云集,创新火花迸发

参会的最大的感受就是新奇,不是指走出国门参与国际会议的新鲜,而是世界各地的音乐教育专家们的理念时时给我们启发和灵感,似乎天天都在经历“头脑风暴”。这是在国内的学术会议上未有过的体验。

各个领域的音乐教育专家展示了与自己专业有关的新型教育方法和理念,包括音乐教学法、音乐教育理论、音乐教育课程设置、音乐与文化的渗透、音乐教育与音乐治疗等。来自美国、德国、匈牙利、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的专家进行了音乐教学法的课程展示。这些专家都是各自领域的权威,其音乐教育理念是走在世界前端的。如国际奥尔夫协会的主席Hartman Wolfgang所做的《奥尔夫教学法的过去和未来――一个教学理念对这个变化着的世界作出的回答》、达尔克洛兹教学法专家Karin Greenhead, Sandra Nash 和 Joan Pope的《达尔克洛兹优美律动――三合一,多角度全方位接触》等。

在工作坊与论文宣读中,中国的专家学者也拿出中国的音乐教育研究成果。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主任余丹红的《论附中的音乐教育体制》,使世界各地的专家透过上海音乐学院附中这扇窗看到了中国音乐教育的飞速发展。青年打击乐演奏家彭瑜论述了中国的京剧锣鼓和地方鼓乐,令外国专家兴趣盎然。中国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等的代表老师也以精炼的文字传播他们的音乐教育研究成果,包括教学策略、教学理论,研究问题的设定、方法论等。世界各地的专家根据这些报告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形成中外文化的碰撞。此后,中国音乐教育学会会长谢嘉幸召集中国的代表开会,大家都纷纷表示受益匪浅,不虚此行。

音乐教育与音乐治疗在会上是被关注较多的话题。日本音乐治疗研究中心的专家Yoshiko Fukuda先生介绍了目前在日本推广开来的喘吸音乐疗法,将音乐教育与养生联系在一起,其理念是追求以自然为本,以人为本。来自香港的Paulina Wai Ying Wong博士用身势形体运动和姿势的变化来训练合唱,并将此设计成了电脑软件,兼具趣味性和科学性。匈牙利专家在会议上了一个新的综合教学法Kovács Method,通过科学方法来完成音乐的学习,包括如何提高音乐技巧,如何纠正姿势、呼吸和血液循环,如何克服怯场等。世界教育大会为这些最新的研究成果提供了展示的平台,使这些最先进的教育理念能够以最快时间、在最广范围得以传播。

3.教育方式多元,民族特色彰显

很多国家纷纷以本国的特色作为音乐教育课程展示的内容,独具风格。美国专家介绍了JAZZ音乐教育,包括社会爵士节日、专业出版物、如何将爵士节奏融入课堂;非洲则亮出非常具有本土特色的噶勒族黑人的土著打击乐;东道主马来西亚介绍了具有当地特色的舞蹈ZAPIN、ENDANG,皮影戏Wayang kulit和民间音乐;印度则展示了韵味十足的印度歌舞。

教育方式的多元也是本次会议的一个特点:生活中的音乐、以网络为基础的作曲、课堂即兴创作、教育软件开发等,还有涉及到关于本国民族音乐的传承和世界各种音乐风格的渗透与借鉴,另外,频率极高地提到流行乐在当代音乐课堂上的运用。芬兰专家在课程展示中介绍了流行乐在芬兰普通学校音乐课堂的运用并以此为主题召开了专题讨论会;世界各地的教师不约而同地将流行音乐元素搬进课堂,较有特色的发言包括:《音乐教室里的探戈》《美国拉丁音乐元素在钢琴技巧中的实际运用》《将蓝调爵士融入奥尔夫教育法》……

我有几点感受与同行共勉:1.如果学校音乐教育不再创新的话,学生的审美还是畸形的,所以教师除了提供良好的导向,必须同时深入到学生的队伍中了解他们所喜爱的音乐,同时借鉴社会音乐活动的一些成功做法去缝合文化和教育的裂缝;2.音乐治疗和亲近自然的音乐教学法不仅对特殊儿童有帮助,对于健康儿童的音乐启蒙也有很大作用;3.立足于本土的教研,开发民族音乐资源并合理利用的重要性。

4.各地表演特色浓,中国队伍亮色多

会议安排午间和晚间音乐会,共有来自日本、菲律宾、土耳其、印度、澳大利亚、美国、俄罗斯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团队被委员会挑选出来参加演出,东道主马来西亚选派了国宝级的打击乐传统节目24节令鼓,震撼人心的大鼓加上舞蹈、舞美和马来西亚特色乐器恩格隆(Anglung),气势恢弘,引人入胜。在马来西亚的国家工会剧院Istana Budaya举行的“马来西亚之夜”大型音乐会,歌舞欢腾,迭起,整个剧院俨然成了狂欢派对的海洋;日本展示了古老的宫廷雅乐,包括人声、纯乐演奏和面具古舞,其文化遗产保存的完整性让人佩服;另外印度的歌舞、澳大利亚的合唱、俄罗斯的特色乐器演出……各国的表演家们各显神通、各展其能,节目精彩纷呈。

中国的演出队伍是众多国家中的一抹亮色。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研究生们组成的上海六人组(Shanghai six),上演了特地为本次国际会议创作并在世界首演的、充满浓郁中国民族特色的节奏律动作品《鼓舞》,广受好评;香港童声合唱天地(Hong Kong Treble Choir)用粤语、客家话演唱的童谣,天真烂漫,童趣盎然。

自身的反思

1.国际会议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参会期间我们看见很多亚洲人的面孔,不论是中国香港、台湾地区还是马来西亚,哪怕是被认为口音最重的日本都是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与外国专家交流,听课也完全没有障碍,甚至有时可能同时用几国语言与来自不同国家的专家交流,这是大陆学生还欠缺的。

2.与几个音乐教育大国比起来,虽然中国的音乐教育有自己的民族传统特色,也出现了一些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精髓的优秀教师,但是队伍还不够庞大,有一些课程传授的仅是较零星的理论,总体来说,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科学的、让世界的音乐教育同仁感到叹服的音乐教育体系。

3.凡参与ISME宣读的论文均不得超过3000字。这并不是ISME独家限定篇幅的规定,而是美国音乐心理学协会论文规格“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Format ”的一个基本要求。中国的论文不管硕士博士论文都规定洋洋万字以上,这样不成文的规矩,是造成一些学术文章堆砌词藻、繁琐叙事的原因。

4.作为中国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应通过ISME这个在国际上深具影响的音乐教育组织而了解世界音乐教育的发展。中国的音乐教育协会组织也应充分研究ISME的成功运作经验。通过这样世界性的会议可以促进国际间各层次音乐教育工作者联络及有关组织的合作,促进文化的传承发展。所以,推动这样国际性的会议和世界各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是我们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①ISME是国际音乐教育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Music Education)的缩写,它是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和国际音乐协会(International Music Council)的核心组织,于1953年在比利时成立,是一个包含超过50个国家的会员的国际组织,也是唯一一个音乐教育的国际组织。它每两年召开一次世界性的音乐教育会议,由国际音乐教育协会所属的委员会主办。

篇6

程家桥街道常住人口2.2万,中心年门诊量16.6万人次。辖区内8个居委,下设3个卫生站,同时建立3个家庭医生工作室,配备8名家庭医生和8名社区护士(医疗助手),辅以3名行政助手和经理人,承担管辖区域内签约对象的基本医疗和健康管理服务,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职能。中心每位家庭医生平均签约服务2 094名居民,签约率达到79.44%,有效服务率85.69%,签约首诊率90.07%,医生定点服务率68.31%,社区定点服务率80.01%。

1993年,为解决当时上海老龄化带来的老年痴呆患者住院难问题,经市委市政府特批,中心新建住院大楼,设立200张床位专门收治老年痴呆患者,成为上海市首家专科医院。2012年,中心又成为上海市首批舒缓疗护政府实事项目试点单位之一。经过4年建设,舒缓疗护科现有床位36张,医务人员14名,其中高级职称1名、中级职称2名、医师4名、康复医师2名、护士8名,并先后选派6名执业医师、7名注册护士参加了上海市舒缓疗护岗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舒缓疗护项目开展以来,中心共收治458例肿瘤晚期患者,陪伴446位肿瘤晚期患者安宁地走过了人生最后一程。

中心是长宁区唯一一家开展舒缓疗护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依托区域内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工作平台,建立由家庭医生初评、舒缓门诊进行2次遴选的转诊机制;同时通过加强与区属综合性医院肿瘤科、急诊科的合作,完善绿色转诊通道,从而有效满足长宁区区域内晚期肿瘤患者的临终住院需求。

1 完善癌痛评估,执行三阶止痛

中心舒缓疗护科根据晚期肿瘤患者的病情,在入院时、入院1周和入院1个月时分别开展病情评估,建立了完善的疼痛程度评估制度,执行三阶梯止痛原则。通过止痛药物剂量调整,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的用药,告知吗啡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解除患者及家属顾虑,缓解患者身心痛苦。同时科室引入了中医耳针穴位按摩治疗、中医定向透药、穴位敷贴等适宜技术,增强患者的活血化瘀、疏通经络,同时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减轻疼痛,提升其生存期质量。

2 创新辅助疗法,减缓负面情绪

通过为癌症患者开展音乐疗法,将疼痛、烦躁和恐惧的临终过程转换为平静和坦然,使患者在熟悉的音乐声中进入临终状态;通过增进患者与医护人员、医务社工、社会志愿者建立情感交流,消除负面心情,建立亲切感,鼓励家属对患者进行抚触,使用安慰性语言和亲切目光与患者交流,舒缓患者情绪;建立志愿者陪伴患者阅读的项目,帮助患者获取外界信息,从而缓解终末期患者内心的压抑、恐惧、厌世等负性情绪。

3 注重生命意义,体现人道关怀

舒缓疗护科的医务人员自发组建了爱心团队,为一名高龄的孤老筹款购买生活用品,并为其他患者喂饭、理发、洗澡、聊天,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在这名孤老入院后2个月的生日那天,为她庆祝生日,让老人感受到陪伴的温暖。医务人员会为了满足一位65岁湖南籍患者在生命最后阶段回去家乡的心愿,多次联系患者家属研究出院回家的治疗方案,在一切安排稳妥后让老人开心的踏上了回乡旅程。

4 筹建医务社工,引入心理治疗

2014年7月,中心成立了舒缓疗护医务社工站,配备了2名专职医务社工,将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引入临终患者的舒缓疗护服务中,进而形成了一种工作理念和模式,为舒缓疗护病患提供更好的医学人文服务和医学心理服务。仅2015年,中心舒缓疗护社工部就开展了针对癌症患者的病房探访107例、个案工作15例,针对家属开展的小组工作11次,针对高危人群的社区工作4次,并多次举办肿瘤防治健康讲堂活动。

5 家属心理支持,坦然面对死亡

舒缓疗护科遇见过不少抱着“进到舒缓疗护病房,就意味着等死”的心理而不愿意放弃治疗的家属,每当这一刻,医务社工会根据患者和家属的意愿,与他们聊患者病情、聊患者与家属的点滴回忆、聊有关生死的话题、聊人生每个阶段的应对,让家属理性的接受和看待生命的每个过程。社工也会帮助患者解决非医疗相关的问题,病房曾收治过1例59岁肺癌术后伴脑转移的患者,患者因放心不下生活不能自理的智障儿子,经常暗自流泪,社工在知悉情况后替患者多次联系公证处为患者办理手续,请公证人员上门为患者公证遗嘱,解决患者的后顾之忧,32 d后患者面带微笑、安宁平静的离开了人世。

篇7

[关键词]恶性肿瘤;情感支持;心理护理;焦虑抑郁;负性情绪

[中图分类号] R473.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9(c)-0184-03

相关研究报道称,恶性肿瘤会对患者带来极大的负性刺激,因为疾病不但会影响患者的身体状况,而且还会对其精神和心理造成重大打击[1]。有Meta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即使是成人患者,一旦患上恶性肿瘤,其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分别为49.7%和55.1%,此数据远远高于非肿瘤患者的18.5%和16.9%[2-3]。值得注意的是,焦虑和抑郁情绪均为患者心理及生理的共同状态,也是其身体、行为和情感的集合反应,不但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治疗的效果,并增加医疗费用,导致不良预后[4-5]。另一方面,恶性肿瘤的相关治疗手段如手术治疗、化疗等,也会对患者的生理造成严重影响,导致患者出现肠道反应、脱发、骨髓抑制等,并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焦虑、抑郁、绝望、恐惧等负性心理[6],因此在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积极的心理干预对于患者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中,对恶性肿瘤患者采用了情感支持和心理护理,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120例,从2015年1月开始在临床护理当中加用了情感支持和心理护理,将12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其中,对照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26~68岁,平均(44.2±12.7)岁;23例为肠胃癌患者,15例为肺癌患者,13例为卵巢癌患者,7例为乳腺癌患者,2例为宫颈癌患者。观察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26~66岁,平均(43.9±12.8)岁;22例为肠胃癌患者,14例为肺癌患者,14例为卵巢癌患者,8例为乳腺癌患者,2例为宫颈癌患者。纳入标准:神志清楚,可配合调查和治疗;处于化疗初期,且病情较稳定;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排除标准:有精神病史的患者;神志不清者;病情不稳定的患者。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表示愿意配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则联合情感支持与心理护理。

1.2.1情感支持 患者发病后,会出现强烈的自卑感,并且会有意识地躲避朋友和亲戚的关注,因此护理人员应嘱咐患者朋友、家属不要过分关注患者,应像对待正常人那样邀请患者聊天、参与活动,从而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并增强其体质,帮助患者树立起积极的、正面的生活态度。值得注意的是,情感支持的目的在于使患者感到舒适,是一种促进情感的过程,因此在实施前,应营造出舒适、安全的交流环境,并与患者保持较为亲密的社交距离、姿势和表情。在交流中应鼓励患者说出自身的真实感受,使其能够意识到情感支持的重要性。

1.2.2心理护理 在心理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首先与患者进行信息交流,即为其详细介绍疾病发生的原因、检查项目及意义、治疗方式和原则等,让患者了解治疗可能导致的副作用以及相关的处理措施,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并发放健康手册帮助患者对交流的信息进行理解和记忆。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心理体验进行适时回应,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因为建立在共鸣、理解基础上的交流会更加顺畅与和谐,也能够使患者的沟通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另一方面,护理人员还应及时指出患者潜在的不良心理以及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积极引导患者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肯定患者的优点,促进患者的正性改变,并坚定患者对治疗的信心,提高其配合度和依从性。

为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还应积极帮助患者转移其注意力。护理人员可通过播放轻音乐等方式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心理,并根据患者的个人喜好对音乐进行选择。此外,若患者爱好听戏、下棋等,护理人员也应适时地将其穿插于患者的护理过程中。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及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表评分的情况。焦虑、抑郁情绪采用焦虑(SAS)自评量表和抑郁(SDS)自评量表进行评估。SAS自评量表评分标准:≤50分表示无焦虑;51~59分表示存在轻度焦虑;60~69分表示存在中度焦虑;≥70分表示存在严重焦虑,分值与焦虑程度成正比[7]。SDS自评量表评分标准:≤53分表示患者无抑郁;53~62分表示存在轻度抑郁;63~72分表示存在中度抑郁;>72分表示存在严重抑郁,分值与抑郁程度成正比[8]。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估标准:≥29分表示严重焦虑;21~28分表示明显焦虑;14~20分表示焦虑存在;7~13分表示焦虑可能存在;24分表示存在严重抑郁;17~24分表示抑郁症肯定存在;7~17分表示抑郁症可能存在;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两组SAS、SDS自评量表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SAS自评量表评分、SDS自评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表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有研究证实,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会对机体的神经、内分泌以及免疫调节功能造成影响,加速细胞的恶变,并对尚未活跃的肿瘤细胞产生刺激作用,降低患者的免疫力,并对治疗效果造成严重影响[11]。而恶性肿瘤患者产生这些负性情绪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有研究报道称肿瘤的类型、分期、病程、患者的家族史、治疗方式、疾病合并症、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经济因素、人格因素、家庭因素、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等均会对患者负性情绪的产生造成影响,因此在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时,也应该充分考虑以上因素,保证心理护理的有效性[12]。

本研究显示,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情感支持和心理护理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焦虑及抑郁情绪,对患者预后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情感支持属于精神健康工作当中的一部分,是一种创新性的护理措施,能够在治疗过程中解决或疏导患者的情感及精神问题。该护理措施是以心理咨询为切入点,但又不仅仅是心理咨询这么简单,注重的是人生观、幸福观和价值观的引导,有助于恢复患者的人际交往,并且凭借家属、朋友和护理人员的行动对患者的心理行为造成正面影响,从而促进患者康复;另一方面,情感支持还能够使患者有意识地进行行为活动,促使患者理智的看待自我,有助于不良情绪的宣泄和抒发[13]。

心理护理指的是在护理的全过程中,护理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积极影响,帮助患者获得最适宜的身心状态。在心理护理过程中,重视信息交流,让患者能够了解更多关于病情的相关信息,从而使其能够认清自身的现状,了解并掌握病情、治疗可能造成的副作用和有效的应对处理方式,从而使患者做到心中有数,进一步缓解他们的不良心理。另一方面,护理人员在心理护理当中注意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从而有助于掌握患者的心理动态,保证心理干预方法实施的针对性和个性化。此外,患者在诉说的过程中其实能够将自身悲观、失望、痛苦、灰心的情绪统统宣泄出来,这样同样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负性心理,并能够提高患者机体的免疫力,使其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显著提升[14]。黄琼英等[15]在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时还应用了音乐疗法,在研究中发现,音乐能够减轻患者机体中的应激反应,并降低交感神经的活动性,同时促使患者机体释放出吗啡,从而达到止痛、改善心理感受、唤起愉悦感、缓解心理压力的作用,因此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在本研究中也尝试着为患者播放轻松的、欢快的、优美的轻音乐,并根据患者的病程进展和个人爱好对所播放的音乐进行了针对性选择,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恶性肿瘤患者的护理过程中,情感支持与心理护理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患者对治疗和康复的信心,使患者更加受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黎雪梅.浅谈肿瘤患者的人文关怀[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87):208-210.

[2]吕广梅,李筱蕾.关注恶性肿瘤患者家庭看护的心理问题[J].中国肿瘤外科杂志,2014,4(5):312-314.

[3]黄华兰,王逸茹,王妙君,等.乳腺癌与鼻咽癌患者情感特征对比研究[J].现代护理,2013,12(7):589-591.

[4]李梦华.情感支持与心理护理在恶性肿瘤患者内科治疗阶段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57):256.

[5]陶海娃,陈松芳,林小容,等.心理护理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生存质量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14, 44(8):610-613.

[6]莫子婵,吴美玲,林雪梅,等.心理护理对肺癌化疗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6,15(4):69-70.

[7]王继红,丁亚,郭东波,等.心理护理干预对促进椎管内肿瘤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25(3):256-257.

[8]于哲,房晓军,张婷,等.应用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分析36例骨肉瘤患者的相关心理[J].中国临床康复,2015,9(48):39-41.

[9]李洁.康复护理脑肿瘤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护理[A].//第16届中南六省(区)神经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武汉,2013:234.

[10]徐延芹,李玉华.心理疗法及护理对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生存质量浅析[J].心理医生,2012,19(2):26-28.

[11]陈伦,李欢,林燕银,等.提高认知与情感智能干预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影响[J].沈阳医学院学报,2015,17(4):231-233.

[12]张海燕,刘万花,吴少龄,等.心理护理对晚期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3,24(18):2798-2799.

[13]曹倩,李艳.甲状腺癌患者因情感原因导致严重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报道[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4):288-291.

[14]毛喜莲,张春虎,林源,等.恶性肿瘤患者抑郁焦虑分析及心理护理对其的影响[A].//2013年医学发展中护理新理论、新技术研讨会――全国护理风险、护理成本管理暨临床护理新进展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西安,2013:1-2.

篇8

〔关键词〕“中和” 中国传统音乐 音乐治疗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音乐创造与欣赏的重要指导原则之一。中国传统音乐崇尚的“中和”是一种讲究节制和适中、主张化冲突为统一的和谐美。在“中和”的原则下,中国传统音乐强调在“中”(“中正”)的制约下达到“和”(和谐)的状态, 做到“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通过音乐抒感也讲究节制,“乐而不,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发乎情,止乎礼义(《诗大序》)”。而我国传统医学认为保持心性平和、凡事中正而有节制,才是养生之道,“善摄生者,常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道林养性》)精神上清心寡欲、摒弃杂念,气血就能平和畅达,这与崇尚“中和”的我国传统音乐审美观不谋而合。千百年来,在“中和”的审美标准要求下,中国传统音乐作品大多刚柔兼备,情感力度适中,具有含蓄、典雅、静穆等特性,崇尚和谐、自然,在情感表达和体验方面大多符合中医养生学的要求。《史・乐书》中说道:“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流通精神而和正心也。故乐音者,君子之所养义也。”这里明确指出音乐可以用来动荡血脉,流通精神,且调和人心,涉及到音乐对于人的生理、心理的影响以及对于人品德培养的积极意义。清代医家吴师机直接指出:“七情之病也,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 清,吴师机,《理瀹骈文》)从古至今,中国传统音乐在音乐治疗方面有着极大的研究价值,在平衡人的身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中国传统音乐治疗的发源

在远古社会,巫师是氏族、部落中负责与鬼神相通的人。大量资料表明,原始歌舞和原始人类的巫术崇拜活动有关。在甲骨文中,舞与巫是同一个字,那是因为“这些巫师往往能歌善舞,在以祭祀为主要内容的原始舞蹈中起着组织者的作用。”[1]另一方面,据考证,中国古代在周之前, 巫、 医不分家,巫的职司之一即为医,巫师可以通过巫术驱灾辟邪为人治病。汉字“医”古为“t”,又写作“”。因此“巫医同源”的说法也被人们广泛接受。在远古社会,巫师不止要知晓巫术,还要具备相当的医药知识和音乐技能。“巫师”不止是“巫师”,还是“乐师”和“医师”,“这就决定了‘巫医’治病的方式往往合祭享祷禳、歌呼舞乐、砭药洒涤、催眠暗示于一体。”[2]赖文教授在《匪与五音配五行五脏》一文中对古代文字的演变进行了研究,力证“贰薄“ ”“ ”三字同源,从中国文字的象形意义来看,“乐”、“药”的繁体字分别是“贰焙汀八”,“”在古代也有“贰钡男捶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印证了中国古代音乐与治疗的关系。“医药同巫术,巫术饰以歌呼乐舞,这一医巫兼施的医事形态强化了先民对乐、药、疗三位一体的认识,以语言表示则成为音义相通的同源词;付诸实践则成为祝由医术;约定俗成并加以概括总结,就成了早期的乐疗理论。”[3]

二、中国传统音乐治疗途径

(一) 乐以养身。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和”是事物的空间结构之“中和”,它是指组成事物的各个要素相互构成一种能发挥最佳功能的和谐结构。就阴阳五行而言, 也有其空间布局:“木, 五行之始也 ,水 ,五行之终也, 土 ,五行之中也, 此其天次之序也 ……木居左 ,金居右 ,火居前 ,水居后,土居中央。 ”(董仲舒 《春秋繁露 ・五行之义》) 董仲舒认为五行这种空间位置排列结构是“天次之序”,是“不偏不倚”的结构,这本来就是一种“中和”的结构 。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影响下,我国传统医学有“五音五行”的说法,由于五音分别对应五行,因此五音也是处于一种“中和”的结构之中。《黄帝内经》记载“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组成,其相生又相克,称“五行”。而宫、商、角、徵、羽则组成了“五音”。五行与五脏的对应关系为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五行与五音的对应关系为:“脾应宫,其声漫而缓;肺应商,其声促以清;肝应角,其声呼以长;心应徵,其声雄以明;肾应羽,其声沉以细,此为五脏正音。”根据这一理论,《黄帝内经》中认为五音可对相应的五脏起作用:“宫音悠扬谐和,助脾健运,旺盛食欲;商音铿锵肃劲,善制躁怒,使人安宁;角音调畅平和,善消忧郁,助人入眠;徵音抑扬咏越,通调血脉,抖擞精神;羽音柔和透彻,发人遐思,启迪心灵”。因此五行音乐能起到平衡阴阳、调理气血、保持体内气机动态平衡、维护人体健康的作用。当然,五行音乐养身并不是用某一个乐音去调理某个脏器,而是运用五行原理,使它们相生相克又相互制约,五音搭配组合,适当突出某一个音来使得身体处于“和”的状态。五行、五音、五脏对应关系如下:

另外,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人在聆听音乐时乐音、情感、脏气共鸣互动,从而达到动荡血脉、通畅精神和调节心情的作用。用现代医学来解释,实际上是当音乐振动与人体内的生理振动(心率、心律、呼吸、血压、脉搏等)相吻合时,就会产生生理共振、共鸣。乐音的震动引起人体细胞组织发生和谐的同步共振,适当的声波(如具有“中和”特征的中国传统音乐)使人体各系统的生理机能,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如脉搏起伏、心率快慢、呼吸节奏、胃肠蠕动,甚至肌肉的收缩舒张,都能得到良好的调节。同时音乐声波也是一种能量,可以激发人体潜在能量的发挥,使人体更加生气蓬勃。其次,音乐声波对中枢神经和内分泌系统,也具有良性影响。现代研究发现古琴音乐的旋律接近脑电波“α波”的波长,即波动频率在7Hz~2Hz(次/s),因此能诱导被称为“放松波”的“α波”出现,并可分泌β-内腓肽这种使人产生愉的化学物质。[4]

(二)乐以养性

1、以乐怡情。春秋时期秦国名医医和,最早从医学的角度提出了关于音乐对于人的性情乃至健康的影响。医和认为过度宣泄感情的音乐,使人失去平和本性,甚至产生疾病,而只有中正平和的音乐,才能节制人心,使人保持平和本性和远离疾病。“故听其‘雅颂’之声,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诎、伸,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故乐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纪,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乐记・乐化》)所以,听到《雅》、《颂》的乐歌,会使人心胸开阔;拿着盾、戚等舞具,学习俯、仰、屈、伸等舞蹈动作,会使人仪态变得庄重;按一定的行列和区域行动,配合着音乐的节奏,行列就会整齐了,进退也协调统一。所以,乐表现了天地间的协同一致,是中正谐和的纲纪,是人的性情必不可少的。《汉书》对于这一思想有了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及迷者弗顾,以生疾而陨性命”。道家音乐美学思想崇尚轻微淡远、幽静恬淡的美,《老子》认为养生应该做到“致虚极,守静笃”,认为过分华丽悦耳的音乐,既不虚也不静,自然对健康无益,提出“五音令人耳聋”,只有“淡兮其无味”、“大音希声”的音乐,才能使人的精神情志得到全面的休息和调养。嵇康明确提出了音乐的养生功用,“绥以五弦,无为自得,体妙心玄……若以此往,庶可与羡门比寿,王乔争年”。古代医学典籍都一致认为“中正平和”的音乐才有利于调节人的情志。

古琴音乐尤其追求以中正平和之音、清微淡远之境达到养神养心的目的,清代《五知斋琴谱》谓古琴“其声正,其气和,其形小,其义大,如得其旨趣,则能感物。志躁者,感之以静。志静者,感之以和,和平其心,忧乐不能入”,说的是古琴能调畅人的情志,令人消愁解闷,心绪安宁,胸襟开阔,乐观豁达。欧阳修在《送杨序》中写道:“余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疾之在其体也。”在文中欧阳修自述曾经患有“幽忧之疾”,多方求医无效。后来欧阳修向好友孙道滋学琴,只要抚弄琴弦,投入到琴声中去,他便万事离心,烦恼尽除,不觉间抑郁症竟痊愈。欧阳修因此将此法推荐给好友杨,后者由于屡试不中,抑郁成疾。欧阳修特地送给他一张琴,称用药物治疗不如以琴曲来排遣忧思的效果好,并将自己用古琴治疗“幽忧之疾”经历及体会写入了《送杨序》。该案例被《寿亲养老新书》收录,成为古代音乐治疗的经典医案。《孔子家语》则这样描述古琴的修身养:“琴之所贵,贵在中声为节,不卑不亢……故能使体静而新鲜,体静则阳气不燥,如是则阴平阳密,精神乃治,生气得养。”因此弹奏古琴时要做到“神闲”、“意定”、“貌恭”、“心静”,方能达到心平气和,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欣赏或是演奏古琴都对人情志性疾病的调养十分有益。

2、以乐释怀。除了儒道两家宣扬的中庸淡和的怡情养生思想外,中国传统音乐还有娱乐人心、宣泄感情、调节情志的功能。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提出了音乐使人“欢放而欲惬”,即音乐能给人带来美感和,一旦人内心的审美欲求得到满足,自然会更加健康和快乐。陶渊明一生将琴与诗、书作为人生伴侣,作为生活的情趣之所寄,“寄心清商,悠然自娱……曰琴曰书,顾盼有俦”,[5]并认为音乐有宣泄情绪和调节情志的功能,“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6]中医认为人的各种情志之间具有相互滋生和相互制约的动态关系,针对情绪的过激变化,中医提出了“情志相胜”理论,《黄帝内经》中记载:“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当某种情绪过甚而致发病时,可以用另一种“相胜”的情志来“转移”、“制约”或“平衡”它,从而使过度的情绪得以调和。而音乐是实现这种情绪转移、制约和平衡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在古代著名医案中记载有用音乐宣泄情绪而治愈疾病的例子。如明代万全诊治一患儿,该患儿伤食、抽搐,用药之后昏睡,目闭不开,万全便叫小儿平时的小伙伴敲锣打鼓、唱歌跳舞,“取其小鼓小钹之物,在房中床前,唱舞以娱之。未半日,目开而平复也,凡十日而安。”[7]现代,根据“情志相胜”的原理,郭子光教授和张子游教授,在1986年出版的《中医康复学》中,针对具体病症,开出了“音乐处方”:古琴曲《幽兰》、《梅花三弄》等,具有清幽柔绵的意境,可以用来治疗紧张、焦躁所致的病症,或怡情悦志、胎教等,为“音乐安神法”;古琴曲《流水》、《阳关三叠》等,爽快鲜明,可以用来治疗精神忧郁所致的病症,为“音乐开郁法”;《小胡茄》等,曲调凄切悲凉,可以用来治疗愤怒暴躁所致的病症,为“音乐悲哀法”;又如《离骚》、《满江红》等,音乐激昂悲壮,用来治疗忧思郁结所致的病症,为“音乐激怒法”;再如《黄莺吟》、《百鸟朝凤》等,以轻松喜悦之曲,治疗悲哀郁怒所致的病症,为“音乐喜乐法”。[8]综上所述,中国传统音乐在释放与中和人的负面情绪方面具有积极的研究前景。

(三)乐以养德。道德培养本不属于音乐治疗的范畴,但是中国古代医家和儒家都强调“仁、和、精、诚”的价值理念,表现在养生文化中就是重视伦理道德的修养,把修身养性看作延年益寿的基本法则。明代王文禄在《医先》中说:“养德、养生无二术”。孔子也认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论语》),这里反映出“仁”和“寿”的联系,强调了仁德对于养生的重要性。《春秋繁露》中董仲舒则为“德以养生”的命题给出了具体的解释:“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是其且多且治”。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本文才将道德培养也纳入到广义的音乐治疗范畴中来。

德能养生,那“乐”又何以养德呢?孔子言:“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礼记・经解》)从中可以看出 “乐教”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的宽广善良的品德。“乐”在中国古代作为文明形态与“礼”捆绑在一起,形成礼乐文化。“礼”与“乐”结合的契机在于二者都以“仁”的道德内涵为基础,在“天人合一”的背景下实现交错重合。《礼记・乐记》中提到:“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以礼教中,以乐教和。”乐的主要功能是“使人和”,缓和“礼”所造成的人际关系的对立,使人心境和谐情绪安定,另外还可以疏导节制人欲、净化人的心灵,有利于社会安定。从“乐教”思想和礼乐文化来看,德育价值始终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永恒追求之一。朱熹也强调音乐应“养中和之德,而救其气质之偏”,进而“养君中和之正性,禁尔忿欲之邪心”。在这样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中国传统音乐始终以“促人中和”、 “养中和之德”为己任,大多具有丰富的德育内涵,在音乐形式、内容和表现表达方式上都以“中和”为标准,具有显著的德育价值,。明末琴家徐上瀛在其《溪山琴况》中提出二十四况,开篇就明确指出“首重者,和也”,又曰“弦上之取音唯贵中和”。在中国古代,历代文人都将音乐修养(主要是古琴)作为必备的修养之一,古琴成为古代文人必备修养的“琴棋书画”之首。春秋时期秦国名医医和就提出弹古琴是为了修炼自己的道德和仪节,而非声色之欲。东汉哲学家桓谭在《新论・琴道》提出:“八音广博,琴德最优……古者圣贤,玩琴以养心”。“以乐养德”,以“中和之乐”养“中和之德”的思想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音乐史。

结语

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人类亚健康状态和心理疾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即 “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无虚弱”,这是一种全新的健康概念。以“中和”为美的中国传统音乐对于“养身”、 “养性”和 “养德”的关注不仅涉及音乐对人身心健康的影响,还进一步引申到用音乐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达到“音和―心和―人和―政和”的理想境界,这正符合上述了“生物-心理-社”的现代医学模式。因此,在当今社会,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发掘和整理中华民族古老的乐疗思想,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医学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50.

[2][3]赖文.匪疗与五音配五行五脏[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19-122.

[4]边江红.古琴音乐疗法概况及其对中风后抑郁症的治疗浅析[J].湖南中医杂志,2012,28(4):144-145

[5][6]孙钧锡.陶渊明集校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181,200

篇9

[关键词] 神经症;人格特征;生活事件;心理干预

神经症是一组神经机能性疾病的概括,是通过各种理化检查,已除外器质性病变之后的一种功能性疾病。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3):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作基础,并与病人的现实处境不相称,但病人对存在的症状感到痛苦和无能为力,自知力完整或基本完整,病程多迁延。各种神经症性症状或其组合可见于感染、中毒、内脏、内分泌或代谢和脑器质性疾病,称神经症样综合征。

1 病因学研究

1.1 人格特征 大量的研究表明,个体的人格特质对神经症的发病具有重要的影响,W.Meyer Gross等认为:一个人是否患神经症至少一半取决于其人格。王惠梅,张冬梅,王鸿雁采用艾森克人格调查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lre,EPQ)研究得出N值分值显著高于常模,提示神经症患者以癔症和焦虑性神经症为多。黄永新也利用EPQ得出神经质与总均分及所有的心理症状因子相关,精神质与总均分及少部分心理症状因子相关,内外向维度只与两个心理症状因子相关。且神经质与总均分的相关程度比精神质大,与人际敏感的相关程度比内外向维度大,与抑郁的相关程度比精神质、内外向维度大,而精神质与抑郁的相关程度比内外向维度大,与敌对、偏执的相关程度比神经质大。这说明神经质影响心理症状最大,精神质次之,内外向再次之。这与刘金光等得出的结论也是一致的。詹才明,阳前军,徐汉明对40例神经症病人EPQ量表测试结果表明,神经症病人的个性较常人有一定差异性。他们主要趋于性格内向,情绪明显的不稳定,精神质也较常人有明显差异性。男女病人在量表测试结果上有一定区别。女病人主要以P、N量表分为高,男病人则以E、N量表分为高。邹文华等的198例神经症患者与正常人的个性特征对照研究同样得出此结论。梁世钟,方必基,童辉杰通过对近11年来各类神经症患者的MMPI测试结果进行效应量分析发现,焦虑、恐怖、强迫、疑病、恶劣心境、癔症等6种神经症的MMPIl3个因子的平均效应值都处于较高水平,13个因子中除L、K、Mf及Ma外,其它各因子都处于中高水平,尤其是Hs、D、Hy、Pd、Pa、Pt等因子。也证明了神经症患者在人格上确实与常人存在差异。丁毅华等对1020例6种神经症MMPI(明尼苏达多相个性调查表)测查资料进行分析表明,神经症的基本人格倾向为神经质人格,如自我中心、过分要求、胆小依赖、天真幼稚、敏感多疑、情绪抑郁等。这说明神经症之间存在相对的人格差异。

1.2 家庭环境我国有一项调查显示,和睦的家庭,神经症患病率为0.2%,而那些经常发生口角、暴力或分居、动荡不安的家庭,发病患者分别为1.14%、1.11%、1.05%,与前者相比差距可谓悬殊;还有学者认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对儿童成人时神经症的发生也有很大影响,自小受欺辱、奴役,个人需求不被父母重视的孩子,有可能自小就经常处于一种慢性焦虑状态,成年后表现出神经症症状的机率较高。

环境因素,尤其是家庭环境,人与另外人们或集体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对神经症发生上有重要意义。王济中,周六枝调查发现神经症患者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及娱乐性分值低于一般家庭。矛盾性、控制性分值高于一般家庭,表明家庭中缺乏爱心,情感表达受限或不当、专制、矛盾冲突、生活单调乏味、无成就感等对神经症的发生与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国外也报道,神经症患者的父母较正常人的父母对子女缺乏情感温暖,并有过度的拒绝和过度保护。张少平等的研究资料也提示:家庭婚姻问题、亲人亡故、居丧、人际关系问题。在神经症患者中均显著多于对照组(P<0.01)而这些心理社会因素,又是往往无法短时间内给予松解或消除,而长期影响着这些人群的生活、工作、学习等等。久而久之,慢性的刺激因素,会引起焦虑、恐惧、抑郁、强迫等等神经症的临床症状群,对有的患者而言也会引起个性改变,而往往很难恢复。李相传,余西金,高华应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amdy envlrenment Scal-Chm Versmn,FES-CV)对40例神经症患者分组研究,结果为低文化组的母亲给子女营造的家庭环境表现为低亲密度、低情感表达和文化性差。也表明家庭环境对神经症的发生有影响。

1.3 生活事件 国内外许多有关生活事件的研究报告指出,神经症患者发病前,往往遭到比正常人更多的生活事件,并且这些事件多具有不符合主观愿望(负性),不可预期与不可控制的特点,容易造成严重的精神刺激,由此导致神经症的发病。俞绥娟对84例老年神经症患者进行生活事件量表调查得出同样结论,该组患者最近一年内有一种生活事件者56例(占67%)。两种以上生活事件者28例(占34%),说明老年期神经症的发病与社会心理因素关系密切,负性生活事件如家庭失和、经济困窘、丧偶、人际关系紧张、慢性躯体疾病是常见诱因。刘金光对240位神经症患者的研究同样得出此结论,神经症患者在发病前一年内负性生活事件数目与严重程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谢蓓芳,林永清对96例神经症患者研究也认为生活事件时引起神经症的病因之一,并且其变化引起的应激强度,不仅取决于生活事件本身,更取决于个体对事件的认知评价和个体应对能力。因此,减少负性生活事件,提高个体应对能力,积极采取心理干预对策,对神经症的防治有着重要作用。张少平等的研究资料亦提示,在神经症患者中,各类生活事件及社会问题明显存在,有近半数以上(50.61%),其中家庭婚姻问题、亲人亡故、居丧、人际关系问题在神经症患者中均极显著多于对照组(P<0.01)。庄希航研究15例神经症中14例有生活事件。总体上以紧张

因素、经济问题发生频率较高。男性以紧张因素为多,其次为工作或学习问题;而女性则以紧张、生活困难和结扎手术较多,这主要与男女性在社会家庭分别担任不同角色有关。

1.4 教养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对子女实施教育过程中所通常采用的方法和形式。有研究显示,神经症患者与正常人比较,存在诸多不良的教养方式,认为父母教养方式与神经症的发病有一定关系。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EMBU(Egma Mmnen av Bardndosna upforst ran)是1980年由瑞典Urea大学精神医学系C Perms等人共同编制用以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的问卷。蒙海工等在神经症发病相关因素研究进展中也提到了父母教养方式是致病的一个因素。

张天亮等研究表明,父母的温暖理解等情感支持,使孩子感受到温暖和爱,生活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中,可消除学生的抑郁情感等心理问题;父母严厉惩罚,父母亲过分干涉,过分保护,父母亲拒绝否认等不良养育方式会使孩子在与父母的交流互动中得不到应有的支持,久而久之必然造成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这与冯霞,白雪萍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在影响孩子成长的诸多社会因素中,家庭显然是最重要的,它是一个人社会联系出现最持久的一种。而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又是居于稳定的一种主要家庭关系,长期以来,父母抚养孩子并塑造孩子行为的过程,通过父母教养行为,把社会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社会道德规范传递给儿童。朱燕华等的研究发现,父母对子女采用严厉、惩罚、拒绝、否认和过分干涉的不良方式越多。则子女的学习成绩越差,消极的养育方式易使青少年形成人际敏感、抑郁、焦虑与不健康心理,是增加子女患神经症的危险因素。李丽,陈庆良,洪明的调查结果也显示: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子女心理健康状况显著相关(P<0.01)。同样冯丽云等也得出相同结论。

1.5 人际关系 董蓉,蔡晖对305例神经症患者发病原因分析得出:夫妻感情长期不和,上下级不和,家庭成员关系紧张,同事纠纷,共165例,占53.18%,工作受挫,占1243%。孙彦杰等对2321名各类人员的神经症患病率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神经症发病率是同事关系和家庭关系紧张是不紧张的近3倍。这是因为人际关系失和使人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脑力疲劳。心理郁闷压抑,易导致神经症的发生。

俞绥娟的调查中人际关系紧张21例:老年人自尊性很强,不愿听别人说人老没用,加上怀旧感,沉浸在年轻时的“辉煌”里把自己封闭起来。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适应能力下降,高级神经系统机能紊乱,内脏器官和免疫能力下降,社会应激源受力差。如不能及时调适,会加深与他人之间的矛盾,激化人际关系。孙彦杰等对大学生神经症相关因素分析中也指出人际关系紧张是导致发病的一个诱因。

2 防御机制,应对方式及情感表达

心理防御机制在精神医学领域已经得到广泛接受与应用,汤义平对56例神经症患者进行防御方式问卷(DSQ)调查,其结果提示与普通内科疾患对照组相比较。神经症患者存在防御上的不适当,多使用不成熟或中间型防御机制。Spmhoven用DSQ对抑郁症及焦虑症患者调查,亦支持神经症患者使用不成熟和中间型防御机制而较少使用成熟型防御机制的观点。Bueh Bloeh等用DMRS对惊恐障碍和抑郁性神经症(心境恶劣障碍)研究发现患者反作用形成,解除等因子分显著地高,并且忍受高愤怒感觉。Ronald等用DSQ测定一组强迫症患者在行为治疗好转前后防御机制的变化,发现症状改善后成熟防御机制使用明显增加,说明成熟防御随疾病恢复而再现。

应对方式作为个体在特定环境下处理各种冲突、挫折和压力的一种手段或策略,现实生活中经常有意识或无意识在使用。应对作为应激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机制,良好的应对策略有利于个体的心身健康。国外有研究发现。个体在高应激状态下,如果缺乏社会支持和良好的应对方式,则心理损害的危险度可达43.3%,为普通人群危险度的2倍。

情感表达(expressed emotion,EE)是1972年由英国精神病学家George Brown及其同事首先提出的概念,是对照顾者与患者之间的人际关系的测量,它反映的是亲属与患者之间的一种特定的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建忠等的研究显示,神经症患者家庭中高情感表达家庭为38.6%。

3 心理干预

神经症发病与人格基础相联,起病与工作学习负担过重或生活应激相关,是一种心理疾病。心病就要心药医,不能盼有什么灵丹妙药治好自己的病。药物治疗只起辅助作用,开始用药只能缓解心理行为治疗过程中心理生理反应的敏感性,不能治本。心理和行为治疗是主要的。

支持心理治疗一般病程较短的病人,单纯的心理治疗即可病情缓解,但有些病人对治疗的态度也存在心理冲突,即想治疗又想拒绝,这就需要心理工作人员的关心,以耐心和同情的态度向病人解释治疗的必要性,倾听病人诉说,对病人是莫大的安慰,有助于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切断自我强化的恶性循环。

森田疗法指导病人接受自己的状态,而不要企图排斥,也不要对自己的病情过分关注。森田疗法主张病人对自己的症状不以为然,采取“听之任之”“顺其自然”“毫不在乎”的态度,感觉就会逐渐轻松。姚建军等的研究也证实森田疗法在神经症的治疗中有作用。

认知领悟疗法是一种通过改变病人的认识过程和由这一过程所产生的观念来纠正其适应不良情绪和行为的治疗方法。在与病人谈话过程中使病人尽可能放松,把注意力转移到别的事情上去,帮助病人有意识地想象一些愉快的事情,消除疑病心理。韩金霞等应用认知疗法对强迫症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

精神分析疗法是让来访者对个人的潜意识获得领悟,释放被压抑的紧张情绪,从而达到矫正不良情绪和不良行为的目的。该治疗要求患者具有一定的文化和心理学头脑,并且治疗的时间较长,即使是一个短程的精神分析治疗,也需要30~40次。但是这种疗法较为彻底,疗效好。

焦虑症患者可进行的心理治疗有支持心理治疗,解释性心理治疗,放松疗法,行为疗法,催眠治疗,精神分析,认知疗法等。Wlttchen等的研究也证实这些疗法的作用。对于强迫症患者,主要的心理治疗有系统脱敏,反应防止技术,想想脱敏疗法,渐进松弛疗法,思维阻断法,暗示疗法,代币制疗法,体育疗法,电击厌恶疗法,阅读疗法,精神分析疗法,认知疗法,快速暴露疗法,音乐疗法,矛盾意向疗法,模仿学习法,现实满灌疗法,内观疗法及森田疗法等。国内外均有报道认为以上这些疗法对强迫症治疗有效。恐惧症的心理疗法主要包括行为疗法,认知疗法,精神分析,领悟疗法,催眠疗法及支持性心理疗法。

4 药物治疗

神经症的治疗20世纪60年代以针灸和小剂量氯丙嗪为

主,70年代以脉冲“681”为主等,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均以弱安定剂和小量氯丙嗪、奋乃静,合并心理暗示疗法。以针灸及弱安定剂合并抗抑郁剂配合心理治疗是有效的方法。到21世纪,对神经症的药物治疗有了长足发展,但采用药物与心理疗法相结合的疗效是目前国内外比较公认的。

焦虑症的治疗药物主要有本二氮卓类,三环类抗抑郁药(丙咪嗪,去甲丙咪嗪,氯丙咪嗪),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及p受体阻断药。治疗强迫症的药物包括5一羟色胺重摄取抑制剂,丙咪嗪,阿米替林,氟西汀等。对于恐惧症,主要治疗药物为三环类抗抑郁药。

詹家训对250神经症患者药物治疗资料显示。抗焦虑剂和抗抑郁剂是治疗神经症的主要药物,而某些抗精神病药如舒必利、奋乃静小剂量配合使用亦可收到显著效果。资料还显示:药物治疗剂量不宜过大,大剂量会产生明显副作用,加重病人的躯体化症状,导致治疗中断。药物治疗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4~6周较合适,过长有产生药物依赖的可能。

黛安神是三氟噻吨一四甲葸丙胺的合剂,每片黛安神含三氟噻吨0.5mg及四甲蒽胺10mg,两药联合应用时,显示快速协同作用而令治疗效果增强,在副作用方面,由于两者的相互拮抗而明显减少。国内外资料均报道黛安神是治疗神经症的高效新药,可快速改善焦虑、抑郁情绪,消除躯体不适,提高生活质量,无嗜睡、成瘾、耐药等副作用。张柏芳应用黛安神治疗神经症的临床疗效满意,有效率为88.9%。SCL-90结果显示,黛安神对患者躯体化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症状改善明显,尤其对躯体化症状为主的神经症改善更明显,但对强迫症状改善不明显。

黛安神通过提高中枢神经突触间隙多巴胺及单胺类递质含量,能高效快速改善焦虑,抑郁情绪,消除身体不适,且无明显副作用。值得临床作为一种治疗的选择。金菊林,徐鸿华对36例神经症患者的用药研究显示:ZUNG量表评分检验,黛安神组较谷维素组治疗分值下降明显(P<0.01),黛安神组治疗后分值比治疗前下降明显(P<0.01)。

赛乐特是强力、高度选择性的5-HT再摄取抑制剂,任东对34例神经症患者药物治疗资料显示赛乐特不仅对改善情绪水平及神经症的阴性体症状如衰弱、抑制、情感淡漠具有协同加强作用,而且对与焦虑有关的阳性症状如兴奋、激动易怒和失眠也有良好的治疗作用,特别是本品还具有抗躯体作用,包括胃肠及普通躯体症状,且显效较快(10~14天显效)。

篇10

一、 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 学生学业发展的需要

真正的教育不只是为了传授知识,更要使人的气质得到变化、品格得到培养、思想得到成熟,最终成就理想的人格。只有在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儿童才会有良好的性情,而有良好性情的人才有动力与希望,才有对理想的追求和承担责任的魄力,才会懂得继承、欣赏、赞叹和传扬前人的努力,懂得爱护、关注、鼓励和扶掖后人。良好的性情可以弥补智力的不足,但智力无法填补性情的空缺。性情的养育比智力的培养更重要,因为只有好的性情才能促进学生学业的发展。

(二) 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需要具有良好性情的人才。要培养具有良好性情的学生,教师必须具备良好性情。学生在初中阶段,教师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只有具备良好性情的教师,才会有顽强的意志、乐观自信的上进心、宽以待人的包容心等健康的心理品质,才会有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终身学习的先进教育观,才会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过硬的教学技能。这样的教师才能熏染、影响学生的性情,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三) 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

为更健康、快速、优质地可持续发展,学校就必须走学校内涵发展之路。我校作为全市教育教学的一面旗帜,必须促使教师具备良好的素养,不断提高办学品位,增强吸引力。随着学校的转制和市委市政府大力开发新城,为集聚新城人口,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学校必须提升办学品位,推进新城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因此,我校初中部提出以性情养育为切入点,构建和谐校园生态、养育教师性情、促进学生学业发展的课题,并作为统领学校工作的抓手。

二、 课题研究内容

(一) 性情养育的相关理论及教师不佳性情的成因研究

从心理学、教育学、教师工作的特点寻找性情养育的理论;寻找造成南海实验学校初中部教师不良性情形成的原因。

(二) 教师性情养育的途径研究

研究团队建设,如创建文明办公室,打造先进教研组和备课组,创建优秀平行班,师徒结对提升教师素质,加强家校联系等,形成同忧患、共命运、相互取暖、敢于担当的良好团队精神;开展读书学习活动,提高教师文化素养,丰富教师精神内涵;开展有效工作研究,提倡教师事业家庭兼顾,提高教师工作和生活幸福指数;强化工作责任感,树立以工作为乐、以教师为荣的人生价值观;提高交流密度,畅通沟通渠道,形成教育合力。

(三) 教师性情养育的成效检测与评价

通过对教师性情养育的研究,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教师集体备课、同伴研讨为主要研究途径,凸显学生在课堂上的愉悦与学习兴趣;通过对作业数量与质量的对比分析,研究作业布置的科学性、适切性等问题,提高教学效率。

三、 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自2010年1月开始至2010年12月结束,分为启动、研究和总结三个阶段。

(一) 启动阶段(2010年1月―2010年2月):课题开题,完成课题方案设计

1. 成立课题组,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了解课题研究的意义、研究的目标,讨论可能存在的问题等。

2. 确定研究的内容、研究的步骤以及分工。

(1) 确立课题总负责人,负责相关理论研究,给课题提供理论支撑,把握课题研究的方向,明确课题成员的职责,布置任务。

(2) 在对教师、学生及其家长进行调查的基础上,设计检测评价表。收集整理教师性情不良的表现,分析其性情不佳的成因,确定良好性情的标准。通过对全体教师的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教师普遍敬业心强,一心想的是学生,具有强烈的教育责任感;对工作感到疲倦,但心情平静,工作中的烦躁主要通过与同事、家人交流来缓解;工作压力大,只看中考成绩,对学生期望过高并因此产生牢骚,由于过度竞争造成同事间情感沟通缺少以及相互之间的和谐缺失;自我学习时间少,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关注重于对学生思想情感的教育,与学校的行政管理存在抵触情绪。

(3) 通过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布置学习型环境,丰富教师业余生活,提倡性情养育,修补教师的不佳性情,

(4) 通过打造和谐团队,争创优秀平行班、教研组、备课组,设计精品课例,优化作业设计,制订教师阅读书目,设立心理辅导室。

(5) 通过开放办学、全员培训、教师论坛、师徒结对等校本研训活动,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促进教师性情养育。

(二) 研究阶段(2010年3月―2010年10月):构建教师良好性情的基本模型,探寻形成教师良好性情的有效策略及途径

1. 课题组每月召开课题组主要成员会议,对课题的研究进程进行分析研讨,及时修正研究方案,做好阶段性成果的整理工作。同时,通过课题专题网站交流研讨,分析问题,交流做法,共享成果。

2. 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课题组成员分工展开活动。

(1) 加强沟通交流,及时排难解疑。学校确立“谈心谈话活动”制度,实行教学管理重心下移:学校党支部委员、副校长分别担任各年段的行政主管,深入教学第一线,及时了解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与教师谈心,调节教师心情,使教师乐教优教、学生乐学优学,从而形成教育教学的良性循环。这种方式能化解领导与教职工的矛盾,使双方取得相互的谅解与信任。此外,学校专门设立“栀馨”工作室,配备专职心理辅导教师,为教师、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2) 组织学术论坛。我们利用学术论坛,通过各骨干教师的智慧,为课题宣传增色。学校先后开设面对教师的“格致”论坛和面向学生的“栀馨”讲坛,使得学习、探究、读书、共享的氛围进一步形成。在论坛上,王海平老师的《开展自主学习,落实轻负优质》提倡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既发展学生能力,又解放教师,从而达到轻负优质的有效教学;邵永福老师的《浅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介绍了有效教学理念的界定,例举了无效和低效教学的表现,阐述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王波芬老师的《关于日常教学的再思考》探讨了如何判断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孔志培老师的《细节决定成败》告诉大家,要从改变观念入手,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蔡彩球老师的《教师如何养育性情》建议教师通过养成高尚师德情操、营造温馨教学环境和读书氛围、提高专业素质、保持乐观的工作心态、采用减轻压力的音乐疗法来养育性情;戴为群老师的《性情养育应从你我做起》提出良好性情的养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理念和基本特征,探讨了不同性情的教师对教育教学效果的影响情况以及教师需要养成怎样的性情等问题;李汉文老师的《让课堂成为性情养育的圣殿》则要求教师注重自身正确的情绪表达和情感倾向,努力为学生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满足学生成功的内在需要。这些都对促进教师的性情养育起到了积极作用。

(3) 实施师徒结对。师徒结对是培养新教师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使新教师尽快成长的捷径,因为它可以使新教师尽快熟悉教育教学业务,节省成长时间。我校实施了师徒结对活动,并制订了详细方案。

(4) 开展社团书香活动,共建品质文化。课题实施以来,我们积极落实减负精神,增加师生双休日时间,组织师生参与读书活动。阅读名著可以陶冶性情、提升素养,我们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师生在学校教育活动和生活中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教育行为方式、人际关系,提高师生品位。

我们开发了校本课程,成立了全市第一所少年科学院,推动社团活动开展,并致力于科技教育、闲暇教育,提高教育的附加值。学校男子篮球队、舞蹈队、铜管乐队、“栀馨”文学社、书法社、美术社、科技社等社团已成为南海初中对外交流的名片。此外,学部田径运动队、合唱队和刚刚起步的主持人播音社、健美操队等也正在为丰厚校园文化、促进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优化工作环境是养育教职工性情的必要措施,尤其在工作节奏相对较快的初中,教职工的工作和心理压力较大,焦虑心态也难免出现。我们以“文明办公室”创建和分工会组织为抓手,营造健康向上的办公室文化氛围,通过开展面向教师的各类活动,创设张弛有度的工作环境。我们还将绿化引入到教室和寝室。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我们都精心设计,让每个地方都成为教育的场所,让教师更多地享受到优越的办学设施和科学的管理服务带给他们的实惠与幸福。

(5) 开设专题活动,丰富教师课余生活。我们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参加省市各项比赛,增强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如在“市教师课件比赛”“市教师课堂教学设计比赛”等活动中,我校多位教师获一、二等奖。又如我们组织教师参加总校教职工拔河比赛、钓鱼比赛、打字比赛、羽毛球比赛、硬笔书法比赛等各项活动,增强教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再如,在各种节日,我们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元旦佳节组织老师排演节目参演;三八妇女节组织女性教职工开休闲茶话会;教师节,举行开心猜谜活动,举办教师卡拉OK演唱活动;等等。此外,我们还开办教师健美操班、瑜伽班,教师利用课间时间在办公室活动,且伴随着音乐,活动的情绪和激情会更高,可以达到既愉悦心情又锻炼身体的目的。

(6) 打造和谐团队,创设生态环境。作为一所全新的学校,我们缺少历史的积淀,但是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将原有的成熟教师、优秀教师的优秀因素连接了起来。在开展有效作业的工作中,“两次批阅工作”的逐步推进,为落实“抓中间促两端”的目标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在党支部的领导下,“文明办公室”的创建结合了学习型团队建设和核心价值观打造,倡导了主流舆论,促进了校风教风。全面质量分析会以及学科质量管理模型的构建,着眼于质量分析,强化过程性诊断,得到了广大教师的理解和支持,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学校教育质量的巩固和稳定。优秀平行班创建活动关联着年级段、班集体主题文化建设,关联着班级生态构建,集中体现了一个集体的团队创建情况,得到了愈来愈多教师的认同。

我们倡导快乐的课堂教学,在课堂中践行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念,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注重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有思想的、有争论的课堂,让课堂成为学生放飞思想与想象的乐园,在这个乐园里他们充满求知的快乐,彰显生命的活力,弥漫成长的气息。

(7) 对内对外开放,共享教育品质。学校建立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并让教师走出学校广交朋友,谋求沟通、合作与学习。各个学科组先后去杭州、绍兴、宁波、衢州、温州等地参观交流。2010年4月,应衢州实验学校邀请,我校与衢州实验学校、丽水实验学校组建了三校教研联合体,进行课堂研讨、学术交流;学校青年教师与宁波东方中学教师一起开展了同课异构活动;英语组与宁波惠贞书院教师、科学组与温州实验学校教师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合作。学校先后与定海二中、定海五中、镇鳌初中组织了联考,开放课堂与资料,组织交流与分析,推动深度研讨。我们本着为全市基础教育作贡献的意愿,与兄弟校合作编拟了学生作业。学校还承担了全市新教师实习、见习基地的任务。我校很多骨干教师担任着外校年轻教师的导师,同时,各学科组承担着市属教研大组的工作任务,在师训、教研、命题分析等各个工作界面都留下了我校教师努力付出的印记。

(三) 总结阶段(2010年11月―2010年12月):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整理各项成果,将有代表性的案例、论文、活动等汇编成册或教学光盘。

四、 课题研究成效

(一) 优化了校园生态

通过性情养育课题的研究,学校的宏观教育教学环境得到了改善。家长、社区和同行对我校的评价有较明显的改善。首先,努力构建良好的家校关系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而良好的师生关系也为构建良好的家校关系、形成家校教育合力、推进社会满意学校创建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其次,整合与丰富了教育资源,创造了更好的教育条件。再次,教师之间的融洽程度在逐步提高,他们交流研讨、分析问题、共享成果。

(二) 建设了和谐的团队

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对学校的行政工作作了调整:将原教科室调整为教师发展处,将原教务处调整为教学管理处,将原政教处调整为学生发展处。我们希望通过调整工作机构,使学校进一步形成合力,减少教师的能耗比。在这种团队建设的合作模式中,教师共同设计,协同教学,共享资源,最终能追求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从而打造优秀的师资队伍,彰显学校专业品质。

同时,我们还培训了学生干部,以提高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并加强学生团队办公室建设,对学生会、学生自管会、学生义工团组织进行扩容。学生团队为学校的进步与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教师减轻了负担。2010年10月,学生团队作为我校团队工作的亮点,在省团干培训班上作了经验介绍,赢得了同仁们一致好评。

(三) 提高了教学质量

在性情养育课题的推进下,我校的教学文化日益丰富。在一批名师、特级教师、优秀教师的影响和带领下,我校中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学校的骨干教师,2010年,我校有10位教师成为学科带头人。200年,我校的中考质量综合排名列全市第一,毕业生进入舟山中学计划录取分数线的人数列全市首位,进入定海第一中学计划录取分数线的学生保持在50%以上,中考成绩后20%学生始终控制在全市的1.65%之内。

(四) 发展了教师专业

我校通过养育教师性情,打造了品质教师。如今,我们的教师聪明博学,充满爱心,感恩生活,豁达乐观。学校尽可能关注每位教师的个体需求,为他们提供和创设潜心钻研的环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教学负担,进而促进教师的终身学习和专业化发展,扩大优质师资队伍。

(五) 加速了开放办学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