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发展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00:44: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卫生发展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疗卫生发展论文

篇1

1 临床路径:标准化的工作流程

临床路径是一个事先写好的标准化工作流程,是由各学科的专业人员根据循证医学的原则将某疾病或手术的关键性治疗、检查和护理活动标准化,按照预计治疗和住院天数设计成表格,将治疗、检查和护理活动的顺序以及时间的安排尽可能地达到最优化,使大多数摧患此病或实施此手术的患者由入院到出院都能依此流程接受照顾。临床路径具有综合性、时效性、多专业合作性以及结果可测量等特点。实施临床路径可促进盆底诊疗平台多专业协作配合,确保治疗和护理的连续性,使患者得到最佳的服务,保证资源合理及有效使用,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

2 区域化医疗:实现高度共享与流通区域化

医疗是医疗卫生日益发展的必然,也是医疗卫生服务宗旨的拓展。区域医疗信息化是区域医疗最直接、有效的体现即通过居民信息在整个区域实现高度共享与流通,方便患者就诊、降低医疗费用。盆底疾病区域医疗主要服务3类种人群[16} .为百姓提供方便,无论是实现远程挂号预约、医疗咨询,还是开展远程会诊都需要远程医学信息系统作为搭建平台;2)为医护人员服务,例如医生接诊时,远程系统能够为其提供就诊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检验结果和医疗记录,使医生的诊断更为准确、治疗更有效,保证“双向转诊”时治疗的连续性;3)为医疗管理人员服务,区域医疗数据中心的集成也必须以稳定高效的远程医学网络为依托,使卫生行政部门更好地协调医疗卫生资源,减少重复建设与浪费,充分发挥区域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管理效益和决策效益。

篇2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分级诊疗;社区人才;信息化;药物政策

[中图分类号] R197.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6(a)-0154-05

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mmunity healthinstitutions in the new period

HU Yang

Fuwai Cardiovascular Disease Hospita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37,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Chinese health system reform, community health institutions develop rapidly, but as part of the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 system, there are still many difficulies to break through the institutional obstacles, must reform to promote the basic health service fairness and accessibil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difficulties that the community health institutions are facing, and puts forward the policy suggestions from both national level and community level. From the national level, to strengthen the top-level designand to overall coordination, to focus on creating the hierarch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ystem,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alent team and health informatization, adjusting the current grassroots-level drug policies, fully considering the regional actual situation and difference in population layout; from the community level, to encourage community health institutions to explore and practice actively, to transform the service mode, and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service ability under the condition of current.

[Key words]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Hierarch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Community talent; Informatization; Drug policy

2009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和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在机构建设、能力提升、服务模式转变和运行机制改革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量快速增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城市卫生服务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但是,由于缺乏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整个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单兵突进”难以冲破体制机制障碍,当前在分级诊疗、人才培养和激励、药物政策、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存在许多困难和挑战,同时国家在政策设计中没有充分考虑中西部边远地区和流动人口的实际情况,这些都将严重影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持续发展。

1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分析

1.1 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和分级诊疗难以实现

从患者的角度看,一方面由于患者对社区卫生服务水平不够信任,不愿意到社区首诊或转回社区康复治疗[2],另一方面,由于现行医保制度允许患者自由选择医疗机构就医,患者一般倾向于直接到技术水平较高的二、三级医疗机构就诊。

从医疗机构的角度看,各级医疗机构尚未形成合理分工格局和利益共同体,仍处于无序竞争状态,存在“上转难”和“下转难”,一方面由于患者的“自由就医”状态,大医院不缺患者,社区上转的患者在大医院基本没有绿色通道,仍要和其他患者一样排队挂号,很难预约;另一方面是大医院因趋利动机,即使是社区能处理或可在社区康复的患者,也很少主动将其转回社区[3]。

从管理者的角度看,还没有制订出强有力的关于社区首诊、分级诊疗的规范和措施,也缺乏强有力的关于价格、医保、用药等方面的引导政策。

1.2 人才引进难,留住难

1.2.1 工作量大、收入待遇低医改以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量快速增加,工作内容也不断补充和细化,医务人员工作负荷加大,但收入并没有较大改善。以北京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医生人均门诊量已接近北京市三级医院平均水平,而其人员核定的年收入只有三级医院的一半,收入低成为社区卫生人才招聘和引进的最大障碍,社区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后劲不足。

1.2.2 职业发展路径不清晰社区医务人员普遍感觉社会地位低于大医院的医务人员,缺乏良好的个人职业发展前景和业务上升空间。在职称评定上,考核内容与社区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和服务内容不符,往往和大型医院一个标准,社区医务人员职称评定处于劣势,造成晋升难。职称晋升难也是基层医务人员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往往在外语、科研、论文等方面很难达到要求。

1.2.3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目前实行的绩效工资制度,用于奖励性绩效的工资额度极小,灵活性差、激励性不强,难以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必将影响社区服务的供给及质量。

1.2.4 不发达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才缺口大在中西部等经济条件落后地区全科医生、医护人员、检验、放射等专业技术人才缺口大,现有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才力量不能满足医疗业务和公共卫生工作开展的需求。不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因为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国家配置的X线机、B超机、自动生化仪等新设备长期闲置。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目前的人员培训也常常流于形式。人才问题成为制约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1.3 信息化建设薄弱,形成居民健康信息“孤岛”

目前绝大多数地区的居民健康档案信息还没有在区域内联网,医疗机构之间不能信息共享,居民健康档案的使用仍局限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部,居民健康信息碎片化问题突出。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同一个体的健康档案、儿童计划免疫、0~6岁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以及慢性病患者等内容分散在不同的信息系统中,信息没有整合到一个平台上,造成居民健康档案信息与针对重点人群的健康信息系统割裂。由于地区间没有建立起健康信息共享平台,当人口在地区间流动时,流入地和流出地的居民健康信息难以衔接,既往的公共卫生服务利用和诊疗服务利用信息也随之“丢失”,造成诸多问题,难以对居民进行全程、连续的健康服务管理[4]。

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影响社区卫生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产生这些问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信息系统没有顶层设计和有效整合,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健康信息缺乏有机融合,没有形成区域性、统一的居民健康信息平台。事实上,过去几年许多地区为完成指标,虽然有了较高的建档率,但健康档案并不能及时、准确、全面提供居民健康信息,往往闲置不用,无法发挥健康信息化提高服务效率和效果的政策目标[5]。

1.4 现行的药物政策存在诸多问题,难以满足社区居民医疗保健需求

1.4.1 社区只能使用基本药物的政策亟需调整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以来,在确保居民基层用药、降低药费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各地的反应来看,基本药物的种类难以满足居民基层用药需求,也难以实现引导居民到基层就诊的目标,国家和各地不断扩大基本药物的种类。各地实践表明,我国目前社区只能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的政策不符合实际情况,无法实现其政策目标[6]。此外,基本药物目录和社保报销目录由不同部门制订,两者不衔接,一些地区基本药物目录中的部分品种并没有纳入社保报销目录,严重影响了基本药物的使用。

1.4.2 药品供应保障、招标采购、使用报销等政策存在问题在社区一些常用药、廉价药经常难觅踪影,长期处于断货状态。主要原因是集中招标采购过程中,企业之间恶性竞争压低药价,导致企业对中标价过低的药品不再生产,而监管方也没有有效措施保障这些基本药物的供应。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二、三级医院用药目录和基层社区机构用药目录不衔接,同一个通用名的药,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使用的是不同厂家的药品。在社区常用药买不到,买到的药还和大医院的不一致,对此社区居民尤其是慢性病患者反映强烈[7]。

1.5 针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政策没有充分体现地区和人口布局差异

1.5.1 中西部边远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成本高,卫生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受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文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服务时,存在一些特殊的困难和问题。一方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成本高、难度大。中西部一些地区往往地广人稀、环境恶劣,交通条件差,人口密度小[8],在这样的条件下,这些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中、东部等其他地区开展相同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付出的人力、物力成本明显偏高,按照每年人均30元的相同标准拨付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明显不合理,严重影响了这些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有效开展,群众也难以及时享受到与其他地区同等水平的服务。而且由于服务半径大,在公共卫生服务方面,人均服务时间长,工作量大,现有医务人员数量不能满足需要,编制总体偏紧。另一方面,卫生基础设施条件差。在这些地区,地理、气候、自然灾害频发等因素造成房屋使用寿命短,危房形成率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用房建设和维护成本高。但国家的建设项目往往是统一建设标准和投资额,较少考虑这些差异,致使一些机构的建设压缩了建设面积或降低了建设标准[9]。一些建设项目没有考虑到当地取暖、用水的实际情况,取暖、用水等生活设施严重滞后,造成职工住宿难、用水难、生活难等问题,条件十分艰苦,不利于职工队伍的稳定。

1.5.2 在流动人口较多地区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经费不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划和相关服务规范中没有明确为流动人口提供服务的具体要求和规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为流动人口提供服务中往往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目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由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共同负担,中央是按照常驻人口下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但是由于地方政府的配套补贴标准不一,有些地区按照常驻人口拨付,但也有很多地区按照户籍人口拨付,通常没有考虑流动人口的经费补助,所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没有为流动人口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康发展,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也是深化医改“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重要内容。要实现到2020年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必须加快改革,解决制约社区等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发展的问题,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可及。总的来说,要在国家层面顶层设计,抓住重点、统筹协调,主要是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信息化建设,调整完善基层药物政策,充分考虑各地区实际情况和人口布局差异性等情况进一步完善政策等;同时,也要鼓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现行条件下,积极探索和实践,转变服务模式,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2.1 建立分级诊疗制度

有效的分级诊疗制度可以让社区和医院实现优势互补,不仅能够使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还可以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节省医疗保险统筹资金。

2.1.1 尽快制订规范、完善的分级诊疗制度明确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能定位,建立严格的分级诊疗标准和办法,规范转诊各方的权利和义务,逐步形成法律强制力。综合利用医保、价格等激励约束政策和信息化手段,促进患者有序流动[10]。

2.1.2 根据地区实际情况,探索大医院与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形成医联体的有效实现形式不能把医联体作为大医院进行市场分割和牟利的手段,更不能把社区作为大医院的门诊部,而忽略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要使医联体成为医疗服务和医疗技术的联合体,通过大医院技术支持、人员培训,转诊、医联体内医务人员多点执业等方式,带动社区卫生服务水平提高和可持续发展,把患者尽可能留在社区就诊[11]。配合医疗联合体的建立,理顺行政管理体制,进行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如对医联体实行医保总额预付等,促进医疗机构主动分级诊疗,有效控制费用。

2.1.3 及时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数量、结构和规模进行调整随着分级诊疗制度的逐步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量必定快速增加,而且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市人口数量、布局也在变化,要统筹规划,对现有医疗服务体系结构进行调整,控制大型医疗机构的数量和规模,适度增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数量。

可以探索以省或地级市为单位开展试点,在地方立法、编制、人事、定价、医保等方面给予试点地区更大自,鼓励地方大胆探索社区首诊、分级诊疗的实现形式和有效方法,逐步形成强制基层首诊。

2.2 打造高水平的卫生人才队伍

要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实现社区卫生服务首诊制,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关键。

2.2.1 进行人事制度改革理顺与财政、人事、编制、社保等部门的关系,合理界定职能分工,建立社区法人治理结构。实行社区中心主任年薪制,进行年度绩效考核。打破社区机构用人在编制等方面的政策限制,赋予社区中心主任充分的管理权和用人自,合理设置岗位和人员,实现有效开放的人员进出制度,真正做到养事不养人。

2.2.2 改善社区医务人员待遇缩小社区与大医院医务人员收入差距,使收入水平和服务价格体现医务劳动价值,建立薪酬合理增长机制,发放基层工作津贴,对到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全科医生发放特岗津贴,提供周转房等。

2.2.3 完善激励机制,加大分配改革力度完善绩效考核办法,研究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依据服务质量、服务数量、费用控制和居民满意度情况考核,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12]。对超负荷完成工作量的,应在科学测算基础上对社区医务人员给予相应劳务补偿。

2.2.4 拓宽社区医务人员职业发展路径建立社区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晋升单独考评体系。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高、中级职称人员比例,增强基层对人才的吸引力。在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方面对中西部地区给予政策倾斜。可考虑调整考试内容,如对执业助理医师,重点考察其公共卫生技能和常见病、多发病临床处置能力,减少对理论、机制和疑难杂症治疗的相关内容。也可将执业(助理)医师分为两个类别,医院类别和基层医疗机构类别,在考试内容、录取标准等方面进行调整,并限定执业机构类别。

2.2.5 创新人才发展模式,提高社区全科医生服务能力和水平一是依托医学院校,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教学基地,通过带教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的本科生、研究生,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促进中心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全面提升。二是开展全科医学科学研究工作。单独设立社区卫生科研基金,促进各项适宜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鼓励社区医务人员积极参与科研申报和教学工作,将科学研究中取得的成果运用到工作中,以科研项目的开展提升社区卫生服务品质和进行持续质量改进。三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继续教育。组织全科医生定期到三甲医院接受临床技能的轮训,聘请专家顾问团队,通过专家带教提高全科医生诊疗技能。

2.3 加强社区信息化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效能

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是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甚至发挥技术引领作用。

2.3.1 要实现较高层面的信息系统整合,打造区域性的社区卫生信息平台统一标准、整合资源、逐步实现区域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有效整合居民的健康信息、预防保健信息、诊疗信息、医保信息等于一体。

2.3.2 实现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居民健康档案是实施社区居民健康管理的重要基础,必须动态维护居民健康信息,不断进行补充、更新和完善,这样健康档案才能真正有利于医生的诊疗工作和对患者有效的健康管理,也才能真正调动医生和居民维护健康的档案的主动性。

2.3.3 通过信息化技术加强管理将服务内容、服务流程、服务收费、医生行为监管等有机融合,使信息化成为重要的管理手段。特别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信息化,建立完善的医疗服务质量、数量等医疗行为数据库,并据此测算和决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经费总量和员工绩效工资。

2.4 进一步完善药物政策

针对基本药物目录满足不了居民基层基本用药的问题,我们有必要调整完善现行的药物政策。

2.4.1 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目录不是医保报销目录,基本药物应该是政府免费提供的公共产品,具有社会保障功能。建议参照国际经验,调整目前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包括成人基本药物目录和儿童基本药物目录),以不超过300种为宜,对基本药物实行国家招标、定点生产,简化包装并实行统一配送,建立独立的财政筹资机制免费提供或者实行医保全报销。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必须配备和提供国家基本药物。通过财政补贴等激励政策,促进医疗机构首选基本药物。建立严格的基本药物使用监测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除了配备国家基本药物之外,可以根据地区实际情况,适当配备非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保报销目录[13]。

2.4.2 对接社区用药目录和二、三级医院用药目录要实现分级诊疗,必须确保患者诊疗的连续性。将社区用药和二、三级医院用药招标采购平台合二为一。针对同一种疾病,社区的药品和二、三级医院的药品必须来自同一个厂家,由于治疗对象和治疗方式不同,可以同一品种不同规格和剂型。

2.4.3 确保基本药物生产供应实行药品生产企业和配送企业诚信制度,建立不良记录避免恶性竞争,对不生产中标药品或者不配送中标药品的企业制定严厉的惩罚措施。

2.5 充分考虑各地区实际情况和人口布局差异性,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上进行分类指导

2.5.1 提高中西部边远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标准充分考虑中西部边远地区卫生发展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根据地区实际情况测算调整补助政策和经费标准,不搞一刀切。根据测算结果适当提高补助标准,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

2.5.2依据流动人口的流动趋势,合理配置基本公共卫生资源国家应充分考虑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卫生服务需求,明确相关政策措施,在资源配置上向流动人口聚集区域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倾斜,保障流动人口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并对为流动人口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情况开展绩效考核,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流动人口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积极性。

2.6 转变管理和服务模式,做好居民“健康守门人”

2.6.1 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要把社区全体居民作为服务对象,而不仅仅是患者,主要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增强服务主动性,做好居民健康管理,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不断发展,不断拓展和延伸服务内容。要实行家庭医生式服务及慢病管理服务包[14]。鼓励全科医生或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与社区家庭及慢病患者签订服务契约,建立相对固定的契约服务关系,明确服务项目和内容,通过实时家庭随访等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连续、综合、个人化的医疗保健服务,逐步改变群众就医习惯,推进社区首诊[15]。因此,通过“家庭医生式”服务健康管理模式能够取得多赢的效果:实现全科医生利用社区资源对患者进行连续性、综合化、个体化疾病和健康管理;建立了良好医患关系;引导患者进行社区首诊;提高了诊疗效果,节约了卫生资源。

2.6.2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其他机构的合作加强与社区街道办事处、学校、企事业单位、养老院、流动人口管理站等机构的合作,共同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和居民健康管理,形成多方参与机制,促进民主决策,共同维护居民健康。

2.6.3 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增强群众健康意识健康教育投入小,社会效果好。可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和风俗习惯,采取多种形式,围绕健康观念、卫生习惯、合理用药以及传染病、慢性病防控等内容,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健康知识。充分调动各方力量,使健康知识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厂矿、进家庭,使居民更加主动和有意识地维护好自身健康,改变不卫生的生活方式和不健康的生活习惯[16-20]。

总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21-23]。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为居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一般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初级诊疗服务、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是深化医改的重要内容。针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目前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分级诊疗、人才、药物、信息化建设等新问题,需要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改革纳入整个医疗服务体系改革中,统筹规划,加强财政、人才、编制、医保、价格等配套政策支撑,逐步解决体制机制障碍,同时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涵建设,完善服务功能,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益性质得到更加全面的落实,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服务方式更加贴近百姓,居民可就近获得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参考文献]

[1]秦怀金.关于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与改革的思考[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2,5(3):1-3.

[2]聂梦溪,李伯阳,张亮,等.我国城市社区纵向连续性卫生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3,26(3):30-33.

[3]马晓衡,李燕.发展中的社区卫生服务现状分析探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7):151-153.

[4]吴妮娜,白波,张晓.北京社区健康管理服务的现状和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3,30(4):221-223.

[5]王芳,尤川梅,王斌,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剖析――基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评价现场预试验结果[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1,4(2):34-39.

[6]张晋萍,黄晓光,吴月华,等.某市2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前后经济运行情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药房,2013,24(32):2992-2995.

[7]张国红,武阳丰.北京市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的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8):2778-2781.

[8]沈骥,郑小华.四川省民族地区卫生发展状况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25(1):4-6.

[9]张媚,肖艳丽,颜丙约,等.四川省民族地区政府卫生投入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2,31(6):11-13.

[10]任长乐,毕芳,张春娜,等.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8,15(6):84-86.

[11]雷光和,陈琴.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关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8):2558-2560.

[12]刘元凤,荆丽梅,娄继权,等.浦东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患者满意度调查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2013,(9):20-22.

[13]王宏锐,石欧敏,李东,等.深圳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现状调查[J].中国药业,2013,22(14):1-2.

[14]秦江梅,张艳春,张丽芳,等.社区卫生综合改革典型城市慢性病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8):2621-2623.

[15]朱颖,林伟良,杜丽君,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3, 33(8):873-875.

[16]罗建.健康教育是少数民族地区卫生事业发展的突破口[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1989,(6):362-366.

[17]谢云.卫生宣教在边远地区卫生工作中的重要性分析[J].人民军医,2010,(2):26-27.

[18]王春英.社区卫生服务站医院内感染存在问题及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5):86-87.

[19]方莉萍,罗玲.风险管理在社区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1):157-158.

[20]韦微光,黄凤珍,洪卫辉,等.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对高血压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2):35-36.

[21]吴映玫,谢满容,黄笑芳,等.实施社区卫生服务属地管理对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和传染病控制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1):3-5.

[22]赵翼洪,汤学军,赵宗权,等.城市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建设示范[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7):111-113.

篇3

精品源自数学科

一、卫生监督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卫生监督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重点开展执法监督和管理,而他们的专业知识中大多为卫生、医药等知识,鲜有关注管理、法律、社会等方面的知识,造成了他们的知识结构不甚合理,没有得到综合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监督员的综合素质不高,一些执法、管理等工作不能很好地开展。

二、加强卫生监督机构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1.繁重的监督工作任务需要配备相符合的人力资源

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8部卫生法律以及20多部卫生行政法规和各种规章标准。为了使这些法律、法规得到全面的贯彻,必须依靠卫生监督机构进行相关的执法监督,督促被监管单位严格贯彻国家的法律法规。因此,我国的卫生监督机构的人员就要承担着非常严峻的任务,这和人力资源的相对缺乏形成了矛盾。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强卫生监督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督促贯彻落实相关的法律法规,维护医疗卫生机构正常的医疗秩序。

2.频发的卫生事件为卫生监督机构的人力资源缺乏敲响了警钟

卫生监督体系是执行国家卫生法律法规,维护公共卫生秩序和医疗服务秩序,保护人民群众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当前,我国的卫生事件形成了井喷之势,在社会上产生了严重影响,对人民群众的利益造成了极大的损害,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发展。例如:“医闹”事件、刺杀医生事件等全国上下诟病的医疗服务秩序混乱。造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违法者唯利是图,另一方面是因为卫生监督员的执法不到位,没有很好地履行职能。因此,加强对卫生监督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尤显必要。

三、加强卫生监督机构人力资源管理的措施

1.卫生监督人力资源的配置管理

卫生监督机构的人员配备虽然缺乏编办认可的刚性规定,仅有卫生部门制定的试行指导意见,但人员的配备要与当地的卫生发展实际相适应。人员的配备可以遵循一定的人力需求预算方法,例如:任务分析法、职能分析法、卫生人力与人口对比法等。当前,卫生监督机构的人力资源配置应当以任务分析法和职能分析法为主,间或采取对比法、专家评议法。除了进行配置研究外,还应当加强对卫生监督机构的人力资源分布现状进行分析,探究它的均衡性,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内部均衡,主要是对机构内部的人力现状进行分析,保证它的均衡性;二是外部均衡,主要是对地区间的人力情况进行分析,探究是否均衡。

2.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

为了弥补一些地区人力资源缺乏的情况,必须对卫生机构的人力资源开发进行探究。针对卫生教育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应当在医学教育中增加相关的法律、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卫生监督人才的综合素质。此外,在培养过程中,还应当注意地区的需求,不仅要培养高学历、高水平的人才,还要培养适应乡镇发展需求的人才。同时还应当完善职业教育,加强对现有的卫生监督人员的再教育水平,更新他们的知识和观念。

3.人力资源管理

篇4

【关键词】成人教育;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改革

成人医学高等教育是对有一定医疗工作经历的成人进行的高层次医学教育,肩负着有效提高医务人员医疗水平和综合素质,适应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构建更加和谐医患关系,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神圣使命。构建成人医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新模式,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并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途径等方面适时加以改革和完善,才能彰显成人医学高等教育强大的生命力,促进成人医学高等教育与时俱进,协调发展。

1. 成人医学高等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而言,目前的成人医学教育改革步子显得滞后,很多方面仍在照搬普通医学教育模式,尚未形成适合当前医疗卫生发展形势、满足成教学生成长提高需要的新的培养模式。

课程设置和安排上,绝大部分成人医学高校仍然局限于借鉴普通医学教育的模式,过于追求体系化,求全求多,专业基础课门数和公共课程学时过多,忽略了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的现实。

教学内容上,沿袭课本体系,注重理论讲解,未能顾及学生重视对临床问题的解决和医学新知识、新技能学习的实际需求。尤其突出的是公共课程的教学,基本上都是重复原来已经学习过的内容。

教学方法上,仍以理论讲授为主。由于课程设置上的欠缺,将学生集中在教室进行教学。特别是现在学制只有两年半,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相当紧张。减少实验课和见习课成为必然选择,更无法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考核方式上,忽视成教学生理解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强,而记忆力相对下降的实际情况,仍然沿袭传统的书面、闭卷的考试方式,不能完全达到考核的目的。

2.构建成人医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新模式的现实背景

2.1 现行的成人医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存在观念、内容、结构滞后的现象

具体表现在:(1)培养目标不够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基本上沿用全日制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缺乏成人教育的特色。(2)结构框架陈旧,主要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体,不能体现具有成人特点的素质教育、能力构建及个性化教育为目标的培养方案要素。(3)课程体系不够科学。课程结构不够合理,专业口径较窄;课程设置普教色彩较浓,成教色彩较淡;理论性较强,实践性较弱;陈旧的课程多,反映学科前沿和社会、经济发展新成果的课程少;专升本与专科课程重复比例过高,要求、区别不明确。

2.2 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随着现代科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对高级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强调知识与能力并重,具有高素质和创新精神。成人高等教育依托全日制专业办学,共享教学资源,必须借鉴全日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成果,对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使其既要符合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中高级专门人才的总体要求,以应用性来构建知识、能力结构,以突出成人医学高等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色。

2.3 学制和学习形式发生了改变

教育部取消了高等院校办成教脱产的学习形式,只保留了业余的学习形式。学制也由原来的两年或三年改成了两年半。

2.4 成教生源成份发生了新变化

过去成教学生主要来自应届高中毕业生、各行业在职在岗多年的人员,近几年,应届高中毕业生和年龄偏大的在职生源少了,年龄在20多岁的生源多了,多是中专毕业生或专科升本科的学生。他们对社会了解甚少,缺乏实践经验;另一方面,未就业的成教学生希望通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后面向社会择业。因此,我们必须根据生源变化的特点,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注意加强对成教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以培养成教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3. 成人医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遵循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原则,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加强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在内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教学及基本素质的培养,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构建起可适应终身教育及社会发展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学生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充分体现整体优化的原则,科学地处理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明确培养目标以及各层次间知识的衔接,加强内容和体系的统筹和协调。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的关系,加强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

根据继续教育学院的学生来源、层次、学习形式的独特性,制定相关教学计划。遵循成人教育人才成长规律,坚持统一要求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拥有学习自。主动适应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有效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和综合素质。

4. 成人医学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思路

总体思路是: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构建以学员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展开讨论和学习。使教学内容多元化,教学进度层次化,教学方法多样化,促进学员的个性发展,达到温故而知新、提高学习效率、“学以致用,以应用为主”的目的。

4.1 课程设置上,加大整合调整力度

适当减少基础理论课开设门数, 减少公共课程的教学时数,增加学生职业发展所需要的科研方法、文献检索等课程,增加临床课程学时,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尽量避免开设重复课程,有些不得不开的重复课程,在教材选用、教学内容上要有新的举措。

4.2 教学方法上,开展以讲座形式为主,运用案例式、讨论式教学

根据课程特点;针对成教学生已具备相应医学基础的特点,对专业课程和公共课程,可以将课程内容分解成专题,以讲座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而对于医学专业课教学主要采取案例式、讨论式的教学,让学生直接接触实际病案,开展教学诊治,在实践过程中学到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方法;也可以让学生提供案例,或选取具有争议性的典型案例,在讨论中传授讲解相关的理论。

4.3 教学途径上,加强与医院的合作

认真研究和探索学校教学与医院进修的结合之路,努力促进学校与医院的合作培养,这既是成人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提高成人医学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广泛吸收临床医生参与教学,把成人医学教育的课堂扩展到医院的科室(包括门诊)、移动到患者的病床前,针对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患者或病种加以分析讲解,这样的培养模式无疑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单纯的课堂教学都不自觉地将重点放在完整理论体系的讲解上,难免有陷入学究之嫌,而医院则注重理论的运用,两者的有效结合,对从理论到实践后又回到理论的成教学生而言,他们更愿意通过亲密接触广泛的门诊、住院患者,尤其是自己执业范围之外的患者,学习专家诊治的经验,感受专家的理论。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更能促进学生对理论的掌握、消化和应用。

4.4 教学内容上,大力改革教学内容,重点放在补充新的知识和理论

成人医学教育的目标主要还是为了提高受教育者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从而使整个行业的综合素质提高和服务水准上台阶。由此,有必要把理论教育与业务培训结合起来,融进继续医学教育的成分,让学生通过在校的学习,完成理论进修与业务提升的双重任务。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重点加强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意志锤炼;在人文社科方面,注重提高他们的职业人格、气质和修养;同时注意提高学生对计算机、英语学习的认识,并结合当前受教育者的特点(外语基础较差),通过提高对专业水平的要求,平衡外语和专业水平的要求水准,引导学生在提高外语水平的基础上,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增长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提升上。在专业知识上,力求精讲重要章节、串讲医学基础、传授临床技能,及时补充、重点传授新知识、新理论,把握医学发展趋势,加强对学生临床操作技能的培养提高。同时注意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4.5 在考核形式上改革

采取适合成人特点的闭卷加开卷、闭卷、开卷加技能操作、论文、调查报告和课题研究等形式。将考核的重点定位于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专业知识的运用和临床技能的培养上,尽量避免为考试而考试,同时加强考试管理,严肃考风考纪,维护考核的严肃性。

参考文献:

[1]张立奇. 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 考试周刊,2007,49:98.

[2]安翔,崔安平,惠西荣. 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悉[J]. 继续教育研究,2008,2(5).

[3]张学军. 再论我国成人教育发展趋势[J]. 当代教育论坛: 宏观教育研究,2007(1):5-8.

[4]余爱萍.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探析――兼谈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办学之路[J]. 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1(2004):5.

[5]李敏. 简论成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J]. 中国成人教育, 2004,9:6.

[6]蔡天玉,胡立勇. 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办学模式的现状与发展[J]. 药学教育,2005,3:24.

[7]徐致琴. 探索新时期发展成人高等教育新思路[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6,26(4).

[8]黄健. 多元,高效,优质,可持续发展――高校成人教育机构自主创新刍议[J]. 高等函授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9-12.

[9]汪泓,吴丽萍. 当今成人教育的国际发展趋势及其启示[J].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 2006,1:1-5.

[10]刘文香.论成人教育的功能与实效[J].职教论坛, 2007,1:26-28.

作者简介:

肖国华(1969-),女,湖南祁阳人,硕士,讲师。

通讯作者:

王宗保,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篇5

【论文关键词】卫生 高职院校 临床教学 教学质量

【论文摘要】临床实践教学是医学教育的关键时期,卫生类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特点,适应区域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开创临床教育新模式,促进医教沟通与协调,完善临床教学管理网络,不断提高临床实践教学质量。

临床实践教学是医学教育的关键时期,是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用于临床,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卫生类高职院校医学教育的发展应适应本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结合自身特点,在强化应用型卫生技术人才的培养过中,不断调整和完善临床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尤其应在实现院校和教学基地切人点的前提上,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相互结合,促进教学基地的教学意识、教学管理、教学水平的提升。宁波天一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培养应用型卫生技术人才的全日制国有公办高职高专院校。现以我院为例就提高卫生类高职校临床教学质量的实践进行探讨。

1结合专业优化调整,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临床实践教学基地是实现医学生培养目标的重要关口,是卫生类高职院校的延续。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医疗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我院和基地双方领导已充分认识实践基地建设在临床教学中的重要性。卫生类高职院校在现行教育体制下拓宽办学渠道,应充分利用社会教育、卫生资源。增加办学活力,提高高等院校的规模效益,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卫生类人才,就要求高等院校打破“闭关”政策,改善与实践基地的关系,密切与实践基地的协作,通过各种途径,利用自己的技术、知识、人才优势扶植教学基地,使医疗、教学、科研同步发展,更好地为高校教育服务。

基于这种现状,结合自身专业的优化调整,加快了实践基地的建设步伐。教学基地其水平的高与低、好与坏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质量。卫生类高职院校根据自身专业情况和区域卫生发展的需要,与医疗机构、企业、卫生行政部门签订了院外实践实训基地。并与多家科研教学力量较强的医疗机构共建卫生职业教育实践实训基地和技术服务中心。目前我院与多家医疗机构、企业共同出资,承担学生实践训练和临床教学,在场地、设备、技术、培训、科研人才等方面共享资源,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提升临床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促进了我院服务地方经济,产学研的紧密结合,体现了高等院校社会服务功能。

2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

开创新的临床教学模式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这类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仅仅依靠在学校课堂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应有足够甚至多数的时间在实践工作环境中学习才能获得。近年来,不少地方和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注重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坚持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路子,学校招生数量不断增加,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取得了明显成效。教育部教职成[200614号文件指出: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遵循教育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是帮助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需要;是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一个带有方向性的关键问题。《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也已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此项工作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重点.

为了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我院积极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2006年我院口腔医学技术专业首先与采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该模式采用理论教育、实验实践、岗位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操作得以紧密结合,有效提高了高职专业教育的质量,对于学生在毕业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完成角色转变提供了实践演练的平台。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突破了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培养方式,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助于高职教育在大众化背景下跨越式地实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校企优势互补,合作更加紧密,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场地、设备和实训教师,学校按企业的要求构建专业教学体系,为企业培养人才,双方互惠互利,相互支持,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由于通过“勤工俭学,半工半读”,学生在参加劳动后获得一定收入,可解决学习期间的学习费用和生活补贴,减轻学生尤其是困难家庭学生的经济负担,这就从缓解了高职学生就业难的情况,部分学生的经济困难等一系列问题。

可见,“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教育模式为高职专业尤其是卫生类高职专业教育教学体系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生产形式的实践教学模式,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效率,满足了我院实践教学培养卫生类职业人才的要求,为生产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也满足了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3加强学生实践管理,完善临床教学管理网络

我院在每一批学生下临床前,都进行实践前教育,由教务处、学生处及各系部共同组织,要求学生明确实践目的和任务,实践前做好充分的心理和物质准备,强化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实践中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实践效率。为加强学生后期临床教学管理,保质保量完成实践任务,我院强化稳定教学和管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闭建立了临床教学管理网络,由临床教学管理领导小组组长、剐组长全面负责,教务处、学生处、各分院、系部分管,班主任,责任老师、实践大组长、实践小组长、全体实践生层层落实管理,明确职责,明确实习生管理规定。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工作、学习及生活情况,强化实践纪律,对实践中可能出现的或已经出现的问题加以分析,使学生吸取教训,提高防范意识。针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出的合理要求,如实践科室调整、生活上碰到的困难,我院都能尽量帮助、及时解决。

为了切实提高实践生的临床教学质量,我院坚持开展对实践生的出科考试制度,坚持对毕业实践生进行两轮理论考核,成绩记入学生档案,作为毕业成绩。我院通过出科考试以督促学生学习,了解学生在实践期间理论与实践操作的结合能力,加强了对实践学生的管理。

4密切与临床实践基地的联系,加强医教沟通协调

为加强我院与医院之间的合作,继续保持医院与我院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培养应用型的优秀人材,不断提高实践质量,我院每年邀请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和各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负责人参加教学研讨工作,定期召开实践教学研讨会议,了解临床教学工作的情况,共同研讨临床教学工作计划,探讨了教学改革的新思路,通过会议进一步密切了相互之间的实践教学合作关系。

篇6

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努力奋斗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卫生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针,认真贯彻全国、全省卫生工作会议精神,回顾20__年卫生工作主要情况,总结经验,表彰先进,部署今年的重点任务,团结和动员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振奋精神,增强信心,扎实工作,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不懈努力。市政府对这次会议十分重视,居丽琴副市长将作重要讲话,我们一定要深刻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

一、求实创新,既好又快,圆满完成20__年目标任务

20__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市卫生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实现卫生基本现代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卫生事业为目标,以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宗旨,凝心聚力,克难求进,卫生各项工作呈现齐头并进、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农民健康工程进展顺利。全市农村人口参保率为99.3%,人均筹资标准达105元,分别名列全省第三和第四位;全市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人口208万,人均6元的专项保障资金落实到位;结合行政区域调整,进一步完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积极开展农村示范社区卫生服务创建工作,建成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493个,其中市级农村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个;积极推进城市卫生支农、“手拉手”结对帮扶工作,下派585名中、高级职称医务人员到基层服务;完成62名乡镇卫生机构管理干部、108名骨干人员及1641名乡村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任务,培训合格率名列全省第一;新增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4万多户、茅山老区困难群众饮用水改造3000户;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100%,超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要求。

(二)城市社区卫生扎实推进。出台《常州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施布局规划》、《常州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补助资金考核暂行办法》及考核细则,统一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票据。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社区卫生资源布局,积极推进原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转型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有效整合城市卫生服务资源。全市建成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75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3个、服务站5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街道为单位覆盖率达100%,城市居民人口覆盖率达88%以上,覆盖面居全省第二。社区诊疗人数占总诊疗人数40%,较去年增加5%。天宁区、戚墅堰区两区申报“省级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8家单位申报“省级社区卫生服务示范机构”。

(三)“五小行业”管理逐步规范。按照“五小”行业长效管理要求,抓好宣传发动、调查摸底、监督指导、联合整治等重点环节。逐路、逐街、逐弄对“五小”单位全面摸底调查,建立管理台帐。统一制定“五小”行业卫生条件标准,下发1.8万册“五小”行业卫生知识手册,组织全市卫生检查员、“五小”单位负责人和从业人员免费开展法律法规、卫生知识培训工作。开发“五小”行业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实行实时、动态、网络化管理。钟楼区在市“五小”行业的长效管理工作评比中名列第一。全市“五小”行业卫生许可证持证率从44.5%上升到97.01%,基础设施、卫生条件普遍改善。“五小”行业的整治效果得到了卫生部领导、专家的高度评价。

(四)疾病预防控制力度加大。强化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全市报告传染病比去年同期下降1.56%。开展艾滋病等感染状况基线调查,干预高危人群,实施免费美沙酮维持门诊。以抓好“五率”相关技术指标为工作重点,肺结核病防治网络进一步健全,肺结核新发涂阳病人任务完成数全省第一。大力开展查螺、灭螺工作,制订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切实加强疫情监测。实施“蓝天计划免疫”工程,外来务工子女与本地居民子女享受同等计免服务。出台《常州市爱国卫生工作管理规定》、《常州市除四害工作管理办法》,组织开展全国第19个爱卫月和全省第11个健康教育宣传月活动。全市无偿献血率达100%,成份输血率连续五年保持全省第一,获全省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称号。武进区横林镇成功创建“国家卫生镇”,实现了我市国家卫生镇零的突破。市区及金坛、溧阳两辖市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暗访复审。

(五)卫生监督执法规范有效。扎实开展餐饮消费安全专项整治,全市食堂和县城以上餐饮单位食品卫生许可证持证率为97%,原料进货索证制度建立率为100%,基本杜绝使用病死或死因不明的畜禽及其制品、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加工食品的行为。继续推进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命名食品卫生A级信誉度单位50多个。全市各类学校食堂卫生安全检查覆盖率达100%。较好完成全市性重大活动、重要会议和重大节日的食品卫生安全保障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任务。将妇幼卫生监督执法纳入卫生监督综合执法体系,大力开展“两禁止”专项治理工作。行政许可案卷在全市检查评比中荣获第一名,行政服务中心卫生窗口评为“优秀窗口”。组织第二周期医疗 机构诚信评价活动,建立医疗市场长效管理机制。按照《20__年常州市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组织开展专项行动,全年检查医疗机构809家次,出具卫生监督意见书100多份,行政处罚17家。严格执行《医疗广告管理办法》,认真清理整顿违规医疗广告,进一步规范医疗广告审核和。省打击非法行医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督查组对我市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六)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深化医院管理年和平安医院创建活动,健全和落实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核心制度,强化高新技术项目临床应用管理。实施通用名处方,建立处方点评制度。层层开展护理岗位技能训练和竞赛,着力提高护理人员“三基”理论水平与实际操作能力。对二级以上医院住院病历、门诊病历、药品处方进行专项检查和评价。加强重点专科建设,新增省级临床重点专科4个。34所一级医院通过规范化检验科合格单位评审。市妇幼保健院成功创建成三级甲等妇保院。部分局属医院开展电子病历应用试点工作,市直单位均建成独立网站,医保信息系统全面升级。加强医院技防设施建设,建立远程巡检服务中心。急救中心建成“120”急救预先告知系统,实现院前院内急救的无缝对接。二级以上医院设立医患纠纷沟通中心,努力化解各类医患矛盾。举办创建平安医院暨安全生产月知识竞赛。市综治委在我局召开了现场会,推广平安医院创建成果,推进平安常州建设。

(七)科教兴医工作成果丰硕。全年科技立项128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级1项,首次获卫生部重大招标课题1项。获新技术引进奖48项(省厅18项,市级30项),厅新技术引进一等奖获奖数在全省各地市位居首位。卫生科研成果连续3年获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发表SCI杂志收录论文10余篇,中华医学系列论文达50余篇。人才培养喜结硕果。2名医学专业人才列入省医学重点人才培养计划;在全市100名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技带头人队伍中,卫生局占21名,其中1人进入领军型人才行列,实现了卫生系统在该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上零的突破;8人获市“831工程”培养对象科研项目资助经费。举办国家级、省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107项,完成率95%以上;完 成住院 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基地申报和确认;启动应用继续医学教育IC卡管理系统;常州卫校升格为卫生高级职业技术学校,被教育部授予“国家职业教育护理实训中心”。市医学会组织各类专业学术年会、大型学术报告会30场。市医科所新办《卫生领导决策参考》,出具查新报告102篇。国际间卫生科技协作和学术交流得到进一步拓展,与法、德、美、日等多家世界先进的医疗机构建立医学研究中心和合作中心。

(八)中医中药事业传承发扬。经过三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成功创建全省首家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开展首批市级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7名学术继承人顺利出师,评选并命名12位首批市级乡镇名中医。确认一批常州地区的孟河医派再传弟子,成功举办“孟河医派名家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学习班”。2个专科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3个专科列入省级中医示范专科建设项目。将中医药服务纳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组织农村中医人员参加临床进修及专科学历教育。天宁区雕庄和北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确定为省“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单位。

(九)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完成基建投资总额4.45亿元、建筑面积14. 4万平方米 。金坛市人民医院门急诊大楼主体封顶,武进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主楼、辅房均已封顶,武进中医医院急诊楼扩建工程开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建项目完成主体框架结顶,市第一人民医院门急诊大楼内装饰进入尾声,市二院(阳湖医院)开工建设,市四院(新北医院)奠基,市中医医院门诊病房楼、市第三人民医院门急诊大楼基本完成外装饰。

(十)卫生行风建设继续深化。深入开展以践行新时期医德医风规范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广大医务人员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恪守医德,弘扬新风,廉洁从业,促进职业道德规范的养成。结合卫生行业特点,围绕群众关心的重点、热点问题,开展以“关爱民生,真心惠民”为主题的“满意杯”优质服务竞赛,六大惠民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召开卫生系统行风建设理论研讨暨工作推进会,明确工作目标,创新工作思路。制定《关于建立健全防控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长效机制工作意见》,组织开展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回头看”。严格执行医疗机构药品收入比例、门诊医疗费用增长、住院病人医疗费用增幅等控制指标,推行药品网上采购和集中招标采购,共采购中标药品5.3亿元,让利患者9179万余元;积极推行院务公开和“责 任 医师回访制”,加强沟通,接受监督。在全市20__年度“评议机关”中,卫生局的综合满意度比上年增加近十个百分点。

回顾一年来卫生工作取得的成绩,突出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始终坚持加快发展不停步。我们始终把加快卫生基本现代化建设作为第一要务,既努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布局,改善条件;又努力增强综合实力,充实内涵。医疗机构诊疗设备不断更新、就医环境日益改善、技术水平快速提高。今年卫生资源实行了战略性调整,位于我市南北两翼的两座基本现代化医院相继奠基、开工,必将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结构,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二是始终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坚持政府主导,优先发展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确保“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加强农村卫生、公共卫生、社区卫生、中医药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工作,促使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医疗与预防之间、中医与西医之间、医疗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协调发展,今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各级财政补助水平在去年基础上增加了20元,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均6元和12元标准的补助资金落实到位,农村和社区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三是始终坚持和谐发展不放松。我们始终坚持卫生工作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将人民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切 实改进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控制医疗费用,广泛建立医患沟通机制,充分尊重病人的权利,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各位领导、同志们,去年卫生工作取得的成绩,是市委、市政府关心重视的结果,是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共同奋斗的结晶。在此,我谨代表市卫生局党委和行政,向各级领导和广大医务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卫生工作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医疗卫生体制和机制改革面临更加艰巨的任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亟待提高;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形势还比较严峻,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必须进一步加强;医患矛盾还较突出,防范医疗纠纷的措施必须更加扎实有效;医院管理还有较多的薄弱环节,卫生行业监管有待进一步强化。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研究解决。

二、加压鼓劲,凝心聚力,精心谋划20__年重点工作

20__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是我市由第一个率先向第二个率先进军的关键一年,也是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出台并组织试点之年。卫生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届四次全会和全省卫生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努力实现全市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强化政府责任,努力实现基本医疗卫生覆盖城乡居民

1.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社区诊疗水平

进一步完善配套措施。在落实已有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有关部门协调沟通,明确社区卫生机构用房验收、使用、管理的操作程序和具体办法,确保社区卫生服务用房政策落到实处;明确公共卫生补助经费的筹资标准,加大社区卫生机构建设、设备配备、人员培训等经费投入;明确社区卫生服务的医保政策,争取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纳入医保定点,降低参保人员门诊自付比例;明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性质和编制,为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进一步强化内涵建设。全面开展 全科 医师、社区护士的培训工作,实现培训率100%的目标。加强对口支援工作,实现城市卫生对口支援社区卫生全覆盖。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络为依托,开展计生技术服务和残疾人康复工作,变治疗为主为治疗与预防、保健并重,积极提供从生命孕育、出生成长直至终老的连续性健康服务。60岁以上老年人的建档率达到80%以上,城市居民社区卫生服务就诊率达到42%以上。创建一批省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北区、钟楼区、戚区积极创建省社区卫生先进区,戚区作为省社区卫生综合改革试点单位,认真做好各项试点工作。

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依法严格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和技术项目实行准入管理,建立多部门协同的监管评价、专业评价、社区评价和社会监督等评价机制,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民主监督作用,将社区居民是否受益、是否满意作为评价工作的主要标准,力争群众满意度达到90%以上。

2.加强农村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农民健康水平

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成果。进一步完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方案,在稳定现有筹资机制及参保比例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基金来源渠道和增长机制,科学确定支付形式,努力扩大受益面,提高补偿率。今年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到98%以上,人均筹资水平不低于135元。各级财政资助在原有基础上每人每年增加20元,住院补偿率35%以上,基金结余率10%以下。

提高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结合去年行政区划调整,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对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投入,加强镇村卫生机构特别是村级卫生室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适宜新项目、新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应用,提高乡镇卫生院在农村预防保健、医疗救治等方面的服务能力。今年全市所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达到省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新标准,新创农村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个,农村示范社区卫生服务站100个。

加强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强化各级政府维护农民健康的责任,增加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按人均不低于8元标准筹集专项资金,实行专账管理、专款专用,全面加强直接面向农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重点人群服务、基本卫生安全保障服务等三大类8个项目的公共卫生服务,着力提高农村健康教育覆盖率。改进管理模式,开展督导检查,将服务到位情况和农村居民满意程度作为主要依据,建立科学高效的考核评估机制。

加强农村卫生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卫生人员培训机制,落实扶持政策,保证经费投入,健全管理制度,通过培训在岗乡村医生、鼓励专业医务人员到农村工作、卫生支农、城乡“手拉手”等多种方式,提高农村医疗卫生人员素质。年内完成培训乡镇卫生机构管理人员50名,农村 全科 医师400名,社区护士和乡村医生600名。

3.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健康保障水平

提高卫生应急能力。认真贯彻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完善传染病疫情报告、计划免疫信息监测、职业病危害监测报告及各项专病报告系统,加强疫情分析和监控,不断提高预测预警能力。进一步完善各级应急预案、应急队伍和专家库建设,加强应急物资储备管理,提高卫生应急能力。积极做好12320公共卫生公益电话的建设和日常运行管理工作,及时受理突发事件举报投诉。

做好疾病控制工作。贯彻《艾滋病防治条例》,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积极开展城乡社区、公共场所和农民工集中场所的艾滋病防治宣传和高危行为干预工作。按照《血吸虫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动员和组织各方面力量守住通江河道,围歼内陆钉螺,综合治理江滩,压缩有螺面积,确保完成各项血防任务。加强结核病防治“五率”相关技术方案的贯彻落实,强化病人发现、报告、登记、治疗、管理等各项措施,有效提高肺结核病人的发现率与治愈率。加强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的疫情监测和防治工作,进一步加强医院肠道门诊的监督指导。认真实施国家扩大免疫规划政策,落实经费保障,完善管理规范,重视流动人口预防接种工作,确保儿童计免疫苗接种率达标。

加强卫生监督执法工作。以“五小行业”长效管理为抓手,将工作重点从证照管理向单位内外环境、卫生设施管理转移,工作范围由城市街道向农村乡镇覆盖,努力形成常州特色。以餐饮消费安全专项整治为基础,加大对食堂、餐饮业的监督检查力度,巩固食堂和餐饮单位“四个100%,一个95%”整治成果。以学校食品卫生监管为重点,防止食物中毒等恶性事件发生。以“职业危害预评价”为突破口,进一步规范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加大职业病危害行业的监管力度。以《传染病防治法》、《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为依据,组织专项监督活动,严厉打击公立医疗机构出租、承包科室以及社会医疗机构和 民营医疗机构超范围行医、聘用非卫技人员等违法行为。贯彻落实《医疗广告管理办法》,规范医疗广告成品审查,加强对医疗广告的医疗机构的监管。以即将出台的《医疗机构校验管理办法》为依据,实施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累积记分制度,加强医疗机构的校验工作。

加强妇幼卫生工作。实施“母子幸福工程”,围绕母子保健相关工作指标开展系列活动。组织“十一五”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中期评估,继续推进等级妇幼保健机构创建工作。加强医疗机构产科质量管理,规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幼保健工作,进一步提高全市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孕产妇、儿童系统管理率,有效控制死亡率。加强“一法两规”宣传,坚决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行为。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工作。以城市长效综合管理和贯彻实施《常州市爱国卫生工作管理规定》、《常州市除四害工作管理办法》为重点,组建市、区两级爱卫义务监督员队伍,对全市的环境卫生、单位和居民区卫生、除害防病及健康教育等进行监督检查。以农村环境整治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重点,推进卫生村镇创建活动,加大农村改厕工作推进力度,全年新增无害化卫生户厕6.19万户,使全市无害化卫生户厕率达86.7%以上。以“健康常州社区行”和“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为重点,加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二)提升服务水平,努力促使改革发展成果普惠人民群众

1.深化卫生改革,着力创新体制与机制

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以明确政府与所属医疗机构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为核心,以确立公立医院的事业法人经营主体地位为关键,积极开展公立医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改革探索,着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机构管理水平。以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目标,实行院长负责制,明确院长的责权利,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有责任、有激励的公立医院内部运行机制。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鼓励社会力量依法兴办医疗服务机构,形成多元办医格局,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

医疗卫生单位合理设置岗位,建立相应的岗位管理制度,逐步实行从身份管理到岗位管理。完善《市直单位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公开招录实施办法》,总结经验,规范程序,统一招录。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兼顾效率和公平,在完成市直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和广泛征求绩效工资实施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绩效工资实施方案,完善绩效考核体系,逐步实现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真正体现岗位的专业水平、工作量、风险和责任。

2.加强医疗机构管理,提高医疗救治水平

强化基础制度管理。严格执行医疗卫生法律、法规以及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依法执业,规范从医。健全并落实医院规章制度和人员岗位责任制度,特别是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核心制度,及时发现、解决医院运行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堵塞管理漏洞,夯实管理基础,真正做到以制度管人、用机制管事,使各项管理纳入制度化轨道。强化培训考核管理。以医院复核评价与评审为载体,加强对医院服务质量、安全绩效的监督评价,提升医院综合水平,促进医院科学发展。20__年等级医院评审覆盖率达到30%以上,其中甲等医院占同级医院的80%以上。组织健康教育、临床用药、心理疏导、急救知识以及医学领域新知识、新进展培训,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基本素质和业务技能。强化“三基”理论与实际操作考核,确保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践、理论考核合格率达98%以上。强化医疗质量管理。认真总结医院管理年活动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强化“以病人为中心”的观念,根据患者的需求,加强过程与环节的质量控制,改进和调整不合理的医疗服务操作,提高服务质量,避免医疗纠纷,杜绝医疗事故,确保医疗安全。强化财经收费管理。严格执行物价政策,全面实施单病种限价收费管理,主动接受社会和患者对医疗费用的监督,及时处理违规投诉。进一步加强医院经济核算,细化医院预算编制,完善部门预算执行,规范医院内部分配和经济管理工作流程。强化血液和急救管理。全面完成无偿献血任务,实现无偿献血率100%,其中固定无偿献血人数占40%以上。成分输血比例保持在99%以上,确保临床供血及时、安全。提高院前急救体系应急能力和救治水平,进一步完善“120”预先告知系统,有效急救应答率100%。推进重点专科建设。进一步加强重点专科的动态管理,努力造就一批学科带头人,不断扩大专科知名度,提升专科水平。年内力争新创2—3个省级重点专科,市级重点专科保持40个以上,确保省内重点专科排名第四。推进平安医院创建。积极探索医疗责任保险,建立风险共担机制。建立并落实医患沟通制度,在全市全面推行医患沟通书面告知。探索医患纠纷调处机制,化解医患纠纷。常州一院、武进人民医院作为省实施患者安全目标的试点单位,要着重加强重症监护室、急诊室、手术室等重点部位的医疗安全管理。

3.实施“科教兴医”战略,提高医学科研水平

加强科学研究。巩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医学院校合作关系,进一步开拓引智发展的思路,在更广的领域内加强国际、国内科技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重点科研项目对卫生科技工作的引导作用,积极申报国家级、省部级高层次科研项目,进一步提升卫生科研能力。年内力争市级以上科研立项30项,科技进步奖15项,医学新技术引进30项,获奖15项。启动卫生青年科技计划项目5—10项,并给予一定的资助和扶持,储备一批后备学科带头人。加强人才培养。依托卫生人才市场,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在增加人才总量的同时,重点引进成熟型学科带头人、海外留学回归人员、技术骨干和紧缺型人才,不断优化卫生人才结构。进一步加强省“333工程”、市“831工程”、“青蓝工程”、“百名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及培养目标完成情况的督查、评估、考核工作,提升全市卫技人员的学历层次,为我市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加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在完成市医学重点学科周期建设的基础上,确认首批市重点学科,建立重点学科每二年一次的复评机制。启动第二批市重点医学实验室建设,制订医学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引导实验室开展高新技术应用和基础研究、卫生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使其成为全市卫生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平台。

4.坚持中西并重,弘扬传统医学

加强中医内涵建设。以保持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为重点,开展中医药特色先进单位创建活动。进一步加强国家级、省级中医重点临床专科和省级中医示范专科建设,新建5个市级中医重点临床专科。加 强中 医师承工作。发挥老中医传帮带作用,开展第二批市级老中医(包括孟河名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遴选一批指导老 师和学术继承人。通过“读经典、跟名师、上临床”,组织实施优秀中青年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培养一批优秀中医临床骨干人才。加强农村和社区中医药工作。举办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班,积极推广省级30项农村中医药适宜技术,确保以县(市、区)为单位的推广覆盖率达到100%,乡镇覆盖率达80%,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覆盖率达60%。适宜技术使用率逐步达到60%以上。乡镇卫生院中医药技术人员培训率达80%,村卫生室的医生培训率达60%。建设一批农村中医工作示范乡镇建设试点单位,确定一批农村中医特色专科(专病),建成2个省级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5.推进基本建设,改善服务环境

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根据卫生“十一五”规划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和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方便群众就医。金坛市人民医院综合门急诊大楼投入使用。武进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竣工交付使用,武进中医医院急诊楼改扩建工程完工。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整体移建工程开工建设。钟楼区疾控中心新大楼投入使用。戚区医院新门急诊大楼开工建设。市疾控中心综合大楼、市一院门急诊大楼、中医院门诊病房综合楼、三院门诊病房综合楼竣工交付使用。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阳湖医院)建设项目裙楼主体结束,进入装饰、水电安装阶段;主、辅楼主体框架封顶。常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新北医院)建设项目一期力争主体结顶。

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牢固树立卫生信息化带动卫生现代化的观念,加大对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投入,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按照《常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治体系建设规划》,着手建设常州市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信息中心、卫生数据中心以及信息中心机房、数据库、视频会议中心。做好电子病历的选型、试点等工作。在完成1—2家医院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在局属医疗机构逐步推广使用。推进社区卫生信息化,以市为单位,建设区域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在城市社区逐步推广社区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三)加强行风建设,努力塑造廉洁高效卫生行业新形象

篇7

医疗保险专业特点和人才需求特征是构建医疗保险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依据。医疗保险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反映专业特点,符合政府、社会、市场对医疗保险人才的需求特征,满足医疗保障改革事业对医疗保险人才培养规格要求。

1.医疗保险专业特点

(1)医疗保险专业是一门跨学科性和交叉性学科特点突出的专业目前医学院校的医疗保险专业大多设置在管理学门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或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并以专业方向来说明办学方向,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疗保险)或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医疗保险)。医疗保险专业虽然归类于管理学门类,但是从医疗保险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该专业具有明显的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特点。如江苏大学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疗保险方向)的主干课程包括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西方经济学、公共事业管理学、卫生事业管理学、卫生经济学、人身与健康保险、医疗保险学、保险核保与理赔、医疗保险精算、医疗保险统计学等课程,其课程设置涵盖医学、经济学、管理学、理学等多门学科,而公共事业管理学、卫生事业管理学、卫生经济学、医疗保险学、医疗保险精算、医疗保险统计学课程具有交叉学科特点。因此,医疗保险专业既不同于临床医学专业,又有别于纯社会科学专业,它是集医学专业、金融保险专业、管理专业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学科于一体的跨学科专业[1]。(2)医疗保险专业注重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与多专门技能的综合集成医疗保险专业的跨学科性实质上要求学生掌握不同学科的知识与专门技能,而其学科交叉性则要求学生能够能够将医学、管理学、经济学、理学等学科知识相融合,把多种专门技能综合集成,成为“懂医学、会保险、能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此外,医疗保险业务涉及医疗卫生政策法规、疾病分类与病案管理、药品目录与处方管理、健康风险管理、医疗保险的核保与理赔、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医疗卫生财务会计、健康保险市场营销等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业务项目和内容。开展医疗保障业务对从业人员有着较高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虽然有不少金融保险类、管理类、医学类等专业人才涉入医疗保险行业,但是这些专业人才知识结构不完整、专业技能单一、综合素质不高等原因难以胜任医疗保障工作。不难看出,医疗保险专业注重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与多专门技能的集成,既是专业的内在要求也是医疗保险专业毕业生胜任医疗保障业务活动的外在要求。

2.医疗保险人才内涵及其需求特征

(1)医疗保险人才分类及其内涵医疗保险人才服务于医疗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医疗保障制度特征与发展趋势将对医疗保险人才类别及其内涵产生重要的影响。总体来说,医疗保障制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从理念、制度构思到制度设计再到制度实施的过程,是发现医疗保障规律、创新医疗保障知识、转化为医疗保障实践的过程。通常按照医疗保险人才在医疗保障制度产生与实施的过程中所发挥作用的性质不同可以划分为理论型和应用型两大类。理论型人才富有创新能力和研究兴趣,主要承担发现医疗保障规律、创新医疗保障知识的重任;应用型人才主要承担医疗保障制度设计、制度运营管理与操作的任务。此外,依据应用型人才运用的知识和能力所包含的创新程度、所解决问题的复杂程度,还可以将应用型人才进一步细分为专家型、管理型和实务型等不同人才层次。专家型医疗保险人才主要依靠所学专业基本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将医疗保障原理及知识转化为制度设计方案;管理型人才主要从事医疗保障产品开发、运营决策与管理等活动,使医疗保障制度转化为具有某种保障功能的产品并制订相应的运行规则;实务型人才则熟悉医疗保障运行规则与业务流程,依靠熟练实务技能来实现医疗保障产品的各项具体功能。(2)医疗保险人才需求状况及其特征近年,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不断取得进展,据2012年中国卫生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参保人数由2005年的3.17亿增加到2011年的13.05亿,增加了3.12倍,参保率为97.46%。庞大的参保人口急需大量的医疗保险专业人员提供医疗保障服务和管理工作。按照国际上通常采用的医疗保险经办管理人员数与参保人数的比例为1:5000计算,我国需要医疗保险经办管理人员数为260余万人,而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培养的医疗保险专业每年毕业生人数为1800左右。因此,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医疗保险人才培养规模难以满足实际人才需求量。医疗保障参与主体的多元化、业务多样化、分工精细化必然体现对医疗保险人才需求的多类型与多层次特征。目前我国医疗保障事业涉及三方参与主体。一是政府方面,包括高等院校、社会保障部门、保险监管部门、医疗卫生部门等。主要承担医疗保障政策研究与构思、医疗保障制度设计与政策制定、医疗保障体系运行监管、医疗服务供给与保障等职责。主要需求研究型和包括专家型、管理型和实务型三个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二是市场方面,包括商业性保险机构、第三方管理机构等。市场方面的职责主要是通过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手段,提供更高层次的商业医疗保障,为政府及社会医疗保障项目提供专业管理服务等。主要需求管理型和实务型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三是社会方面,包括行业组织、慈善组织等非盈利组织。按照国家政策和行业规范要求,提供非盈利的医疗保障服务。主要需求实务型层次的应用型人才。随着我国医疗保障改革的不断深化,实现医疗保障制度的规范化运营与精细化管理将逐步成为核心工作和重点任务,未来将更多地需求各类型各层次的医疗保险专业应用型人才。

二、医学院校医疗保险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办学理念指导下,通过明确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采取一定的教育教学方法使学生具备某种程度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一种教育教学范式。当前,一些医学院校的医疗保险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落后的办学理念与功利性办学动机,导致“粗放式”人才培养模式

办学理念是关系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方向性问题。受传统办学理念的影响,我国部分医学院校存在片面重视医学学科,忽视管理与人文学科的发展;重视知识传授和技能的培训,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强调科学研究,忽视教育教学质量,这些落后人才培养理念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医疗保险专业培养目标设置与培养方案的制订。此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一些医学院校的办学理念呈现商业化功利性特征,办学目标严重走样。比如有些院校追求学科专业的大而全,开设医疗保险专业纯粹为增加管理类学科门类,或以此作为“更名”或为“升格”成综合性大学的基本要件;还有些院校把医疗保险专业看成“低办学成本、低投入、高产出”的文科专业,当成扩大招生规模、获取办学预算经费的途径和工具。这种功利性办学理念使学校难以理性思考医疗保险专业的办学定位与发展方向,疏于教学资源投入,忽视人才培养质量,最终形成“粗放式”人才培养模式。

2.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缺乏差异性,人才培养严重“同质化”

人才培养目标是对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要求与规格的集中体现,是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实施路径和采用培养方法的基本依据。培养目标的设置是在办学理念的指导下,根据办学主体自身的资源禀赋,结合人才需求特征和具体要求,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层次明确培养要求。现实中,有些医学院校缺乏对医疗保险人才需求做全面的调查和分析,缺乏对自身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的理性思考。梳理不同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就可以发现一个基本的现象,不同的医学院校其医疗保险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内容却大同小异,反映部分高校在设置培养目标时缺乏周密的调研和审慎的思考,显得比较盲目和草率。在这种情形下设置的培养目标容易忽视学校类别、办学定位、办学资源、办学能力上存在的差异性,致使人才培养方案雷同、培养方法相似,缺乏培养特色,造成较为严重的人才培养“同质化”现象。

3.医学课程缺乏设置标准与依据,难以体现医学学科优势

医学院校培养医疗保险专业人才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开设医学课程,培养学生具备一定医科知识、医技能力和医学素质,是非医学院校难以具备的核心竞争力[2]。然而,目前医疗保险专业的医学课程由医学教学部门设置,容易从主观经验出发将医学课程简单化、边缘化处理,如采用通识性的医学教材,并对教学内容进行简单化的“删减”与“压缩”,采取“快餐式教学”,不符合医疗保险职业对医学知识、能力和素质相对较高的培养要求。据安徽医科大学对医疗保险专业毕业生医学课程掌握程度进行调查,发现应届毕业生的医学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并未达到一些医疗保险从业人员认为的必要掌握程度[3]。此外,不同医学院校的医学课程数目与类别、教学课时与学分设置差异性大(表1),缺乏科学依据与标准。总之,目前医学院校的医学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合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与学分设置比例与医疗保险业务要求不协调、不匹配[4]。医学课程设置缺乏设置标准与依据,使医学院校难以将医学学科优势转化为医疗保险人才培养优势,医疗保险专业学生未能掌握必要的医学知识与技能,将导致其在未来的就业和职业活动中缺乏足够的核心竞争力。

4.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缺陷,学生实践能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

实践教学是验证理论知识,培养学习兴趣,训练专业能力,养成职业素养的教学过程[5]。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巩固和发展,是拓展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目前部分医学院校对医疗保险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视度不够,资源投入不足。有些高校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实践教学课时严重不足,如江西中医药大学医学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实验课时仅占总课时的2.67%(表2);有些院校形式上重视,实际上既缺乏总体的实践教学方案与具体的制度建设,也缺乏专门负责医疗保险实践教学的组织机构和保障足够的人员、经费安排。有些院校医疗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系统性,教学项目和教学环节上存在一定的缺失,实践教学在形式、内容和教学安排上缺乏关联性和衔接性,如保险学课程实践教学中缺乏有关医学知识、技能在疾病风险管理以及医疗人伤核保理赔的等保险业务活动中具体运用的内容。校内课程实践与校外社会实践在内容上脱节,在安排进度上存在时间差,使学生获取的知识、技能缺乏相互印证与检验的机会。总之,医疗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种种缺陷是导致学生综合素质总体不高的根本原因。

三、完善医学院校医疗保险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1.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端正医疗保险专业办学动机

2010年7月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要求高校树立“人才培养在高等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推动教育观念转变,突出高尚品格追求和创新能力培养。”医学院校要端正办学思想,祛除功利化办学动机,扭转“粗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传统的知识能力型人才培养模式向全面素质型人才培养模式迈进,把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与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工作。开办医疗保险专业的医学院校需要理性思考医疗保险专业的办学定位,深刻理解医疗保险专业跨学科、交叉性学科特点,掌握医疗保险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体系安排的系统性,立足医学学科优势,加大教学资源投入,走培养医疗保险特色人才之路。

2.明确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合理的人才培养规格

设置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能“闭门造车”,需要走出校门周期性地对政府、市场、社会三方面的用人主体的人才需求进行调研,收集各类型各层次人才需求信息。同时,通过跟踪调查医疗保险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行业、岗位分布以及学生的发展状况,反馈职业活动对医疗保险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掌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新趋势。在此基础上,医学院校通过优化重组学校现有的办学资源,积极挖掘校内外潜在的办学资源,广泛征询医疗保险领域、教育界和实务界专家,采取多轮论证方式确保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可行性。依据我国医疗保障改革事业对人才的需求特征和高等教育分类办学要求,教学型医学院校应着力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而研究型的医学院校承担研究型人才培养任务。这样既可以让不同类型的医学院校错位发展,也可以提升办学效益,体现不同瘄办学特色与人才培养特色,使之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特征。

3.科学合理地设置医学课程,着力提升医疗保险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无论是将医学课程边缘化还是“压缩饼干”式的处理都不能反映医学院校自身特有的医学学科与医学资源优势,未能体现医学院校开办医疗保险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从根本上来说,如何设置医学课程,设置多少门课程,各门课程的课时、学分各为多少,需要以医疗保险职业对医学知识、技能、素质的要求作为依据,而不能将医疗保险专业单纯的视为管理学专业,忽视医学课程设置的重要性。此外,医学课程设置应依循职业———课程的设置思路,从医疗保险的业务岗位、业务环节和活动内容出发,梳理出对医学知识、技能和基本素质的一般要求和特殊要求,征询医院管理部门¨医政科)与业务部门(如医保科)、保险机构、医疗卫生与保险等行政监管部门及有关专家的意见和看法,整理出医疗保险专业的医学学科培养要求与培养规格并将其作为医学课程设置的依据和标准,并编写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适应于医疗保险专业的医学教材以及与医疗保险相关岗位相适应的医学技能培训手册。总之,基于职业特征的医学课程设置能够使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医疗保险业务的实际需要,才能将医学学科优势转化为医疗保险专业核心竞争力。

4.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医疗保险专业人才

篇8

1.树立创新型的教学理念

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首先要从教学的理念上进行创新。众所周知教师是授业解惑的关键,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线力量,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对于教师队伍水平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积极学习本科及相关涉及学科的专业学术水平,更要加强平时的继续教育,拓宽广泛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师是创新思维的传导者,只有拥有创新思维的教师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提倡加强教师队伍对创新教学理念的理解,要求教师将创新教育理念娴熟的运用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并根据各自专业的特点以及实际教学状况,将理论和实际结合,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当然教学理念的创新是一个教学双方互动的过程,应始终围绕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在教学培养计划中,始终将创新能力培养这一理念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过程,包括日常的理论教学、临床见习、临床实习以及临床实际执行,并为学生的创新学习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平台,从而让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不断发散和提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强调一种启发式教学,注重让学生亲自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当中,教师在整个教授过程中主要启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及积极性,让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得以培养,从而为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临床实践的创新建设

临床医学(ClinicalMedicine)是一门研究疾病的病因、发展及诊疗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培养和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临床医学人才队伍对于促进社会医疗水平的提高和卫生事业的发展而言,是一项社会性性、革命性、前瞻性的工作。随着目前医学模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以及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人民群众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社会对于医疗服务的需求和对医生素质的要求较之以往也有了显著的提高0。史亚琴认为:真正的医学创新人才,除了应具备必要的政治身体素质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较强的人文素养,强烈的创新意识,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较好的团队精神3。因此,在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中不仅涉及到理论知识的创新性学习,还包括实践的创新性探索与学习。

2.1强调主动型学习医学知识信息量极大,单纯的记忆式学习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因此要压缩传统单纯的记忆式学习,提倡主动式学习。其中主要的改变在于完善课程体系的整体规划,围绕学生学习的特点和现代医学的要求为出发点,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课程设置方面弱化公共基础工程,强调人文社科、技能实践、临床实践等课程方面内容,加强人文社科知识的摄取有利于学生更多的接触到医学以外的知识,拓展学生的总体视野;在学科方面建设方面,要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而增强学科联系和融汇;在专业知识方面,对医学知识进行系统化学习,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将各个学科相互联系,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诊治过程也更有系统性了解,真正的做到从整体出发,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减轻学生的负担。总的来讲就是改变原有的填鸭式记忆学习,改主动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推理,分析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1993年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推荐的“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模式(Problem-baselearning,PBL)”,PBL教学是以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学习过程中由教师指定需要解决的疾病问题,通过学生互助主动检索医学文献信息,获取最新的医学知识与信息,了解问题的研究背景、进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集体获得解决该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一种以问题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组学习方法。PBL教学模式自引进普及以来在医学院校应用广泛,临床教学成果显著。该模式锻炼医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实现自主学习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提高了整体素质教育,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好的锻炼了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让思维和知识信息也得到了有效而充分的融合。

2.2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性建设创新型活动平台的建设:科研活动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激发有积极的意义。科研类活动是指在学校的组织下,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利用课余实践开展的大学生实践活动,在创新实践中培养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临床分析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性,挑战性和创造性。尤其是现在的学校及附属医院的科研活动多,加强与临床学科的联系,积极参与临床或基础课题的研究工作,通过在工作中运用自己的知识解决问题,也不断的发现问题而继续加强学习;在科研工作遇到难点通过思维的发散和技术创新从而顺利实现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学校应该扩大平台,加强学术单位的联系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

3.创新的临床教学成果评估

既往的教学评估局限于单纯的分数,而对忽略学生的思维能力考查。而创新型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不断的完善和巩固,那么成熟创新的教学评估就是一个很好的保障,更是其不断发展的动力。在整个的教学评价活动中要紧靠创新思维能力的特点,重点考核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可以举一反三,以不变应万变,在日常实际中,以主观题为主,着重于临床病例的分析能力和辩证能力,加强相关学科知识面知识的融合;在教学结果评价方面,着重于临床试验的设计分析,论文的书写及逻辑分析能力,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考核要点,从而才能真正的将创新型医学模式进行不断的推广和改善。

4.结语

篇9

作为一名门诊医生,回顾过去一年来的工作,出于对门诊工作的负责,需要梳理自身,做好相应的述职报告,这样才无愧于本心。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2021门诊医生个人述职报告范文5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门诊医生个人述职报告(一)尊敬的领导:

过去的一年,在各级主管部门的直接领导下,本人认真开展各项医疗工作,坚决贯彻执行各级领导安排和布置的各项工作和任务,全面履行了一名门诊医生的岗位职责。

一、思想政治方面

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升职业道德素质。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用心参加各项政治活动,更加坚定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主导思想,遵守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技术规范、常规,加强医风医德修养,具有较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二、医疗业务方面

本着为民众健康服务,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是医疗工作者的职责所在,也是社会礼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工作的进步在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我以对患者负责的精神,用心做好各项工作,关心、爱护、尊重患者,保护患者保密;严格执行各种工作制度、诊疗常规和操作规程;一丝不苟接待并认真负责地处理每一位病人,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误诊误治;认真完成了上级布置的各项任务。

三、专业技能方面

珍惜每一次学习机会,自觉提升治病救命本领。作为一名年青的门诊科医生,我明白自己的专业技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为此,我买了门诊科专业用书以自学,不断巩固专业理论;注意总结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一有机会就向科室中经验丰富的人请教,直到把问题解决掉;坚持业务学习不放松,认真完成继续再教育的各期学习,并透过了各期的考核;每年用心参加主管部门举办的规范化培训,聆听著名专家学者的学术讲座,并经常阅读医学期刊和网络信息,了解新的医疗知识和医疗技术,从而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不断汲取新的营养,促进自己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在医院、科室领导的帮忙和同道们的支持下,本人基本上能够较好地完成作为一个门诊科医生的各项工作和任务。在今后工作中,自己将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并为实际服务的原则,努力克服理论上的不足和实际潜力的不足,努力创造更加优异的工作成绩。

此致

敬礼!

述职人:___

2021年_月_日

门诊医生个人述职报告(二)尊敬的领导:

本人在工作期内认真履行了自己的工作职责,踏实工作、恪守敬业,并且在管理岗位上也认真负责,做好门诊科室管理工作。以下是我的述职报告:

一、思想方面

从医十几年来,本人全面贯彻执行领导安排和布置的各项工作和任务,履行了一名医师的工作职责要求。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作为一名医务人员,恪守行医准则,牢记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在临床工作中热忱服务患者。

遵守诊所规章制度,遵守各项行医规范,坚决抵制医疗行业中的不正之风,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不做损害患者利益的事情,不做损害医院的行为。对待患者一视同仁,为患者多考虑,节约医疗费用,不开大处方、不开多余检查单,合理控制医疗费用,合理用药,让患者得到的服务,为患者谋福利。

二、工作方面

本人一贯能够认真并负责地做好医疗工作,在工作中,本人深切的认识到一个合格的医生应具备的素质和条件。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不断加强业务理论学习,通过阅读大量业务杂志及书刊,学习有关医疗卫生知识,经常参加学术会议,极大地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始终坚持用新的理论技术指导业务工作促进自己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始终坚持用新的理论技术指导业务工作,从而使自己能够熟练掌握多种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处理技术和方法。工作中严格执行各种工作制度、诊疗常规和操作规程,认真负责地处理每一位病人,在程度上避免了误诊误治年来,本人认认真真工作,踏踏实实做事,从未发生一起差错事故。

三、学习方面

尽能力完成作为一个医生的各项工作和任务。热情接待每位前来就诊的患者,严格要求自己,不骄傲自满,尊重领导,对年轻同道真诚地对待,相互学习,共同提高,遵守医院各项纪律,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树立了自身良好形象。

一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帮助和同道们的支持下,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要求相比还有差距,自己尚须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并为实际服务的原则。我决定,在今后工作中,要继续努力学习,继续努力工作,努力克服理论上的不足和实际能力的不足,以期能够创造更加优异的工作成绩。

此致

敬礼!

述职人:___

2021年_月_日

门诊医生个人述职报告(三)尊敬的领导:

本人在医院各级领导及院长的领导下,认真做好各项业务性工作及事务性工作,全面贯彻执行各级领导安排和布置的各项工作和任务,全面履行了一名门诊科医师的岗位职责要求。

一、在政治思想方面

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主导思想,坚持改革、发展和进步,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用心参加各项政治活动、维护领导、团结同志,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虽然碰到一些让人不愉快的事件,但自己始终持续一颗善待他人的心,始终坚持组织利益、组织安排为第一位;自己作为组织中的一员,自己理当服从组织的安排,理当服从组织的每一项决定。

二、医疗工作

在工作中,本人深切的认识到一个合格的门诊科医生应具备的素质和条件。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不断加强业务理论学习,通过阅读杂志及书刊,学习有关医疗卫生知识,写下读书笔记,丰富了自己的理论知识。经常参加学术会议,聆听著名专家学者的学术讲座,并经常阅读杂志、报刊和网络信息,学习了新的医疗知识和医疗技术,从而极大地开阔了视野,很好地扩大了知识面。始终坚持用新的理论技术指导业务工作,能熟练掌握医院的常见病、多发病诊治技术,能熟练诊断处理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工作中严格执行各种工作制度、诊疗常规和操作规程,一丝不苟接待并认真负责地处理每一位病人,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误诊误治。

三、工作作风

本人认认真真工作,踏踏实实做事,从未发生一起差错事故,也从未同病人发生一起纠纷。总之,尽我之最大潜力完成作为一个门诊科医生的各项工作和任务。回望过去,我能够说,我对于我目前的岗位和职位,我是十分胜任的,并且我也是十分热爱自己的本职岗位的。对于自己所从事的专业,自己已经奉献了自己的全部、自己的灵魂、自己的精神,试想哪一天,让我脱下洁白的白大褂,我还真是难以割舍下这位情感。

在各级领导的帮忙和同道们的支持下,工作虽然取得了必须成绩,但与其它同道相比还有差距,自己尚须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并为实际服务的原则,做好为师生员工服务的这一大项工作。我决定,在今后工作中,要继续努力学习,继续努力工作,努力克服理论上的不足和实际潜力的不足,以期能够创造更加优异的工作成绩。

此致

敬礼!

述职人:___

2021年_月_日

门诊医生个人述职报告(四)尊敬的领导:

您好!

本人在本年度的针灸临床工作中,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认真做好各项业务性工作及事务性工作,全面贯彻执行上级领导安排和布置的各项任务,全面履行了一名医师的岗位职责要求述职如下。

一、贯穿一条主线,情为群众所系

本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恪尽职守,任劳任怨,对技术精益求精,刻苦钻研,时刻严格要求自己,践行了一名医务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各项工作制度、诊疗常规,一丝不苟诊治每一位患者,自任职以来,本人精心诊治上万名患者,总有效率为98%以上,从未发生任何医疗事故。

二、坚持两个导向,营造和谐氛围

首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党保持高度一致;同时本人以身作则,遵纪守法,积极工作,勤奋学习,能全面、熟练地履行岗位职责,积极承担医疗、预防、科研及培养指导下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任务,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工作任劳任怨,呕心沥血,多次被评为优秀工作者。其次坚持良好的环境导向。

在本人分管的范围里,结合工作实际,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紧紧围绕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以完善制度为基础、以提高医技为保障,以端正医风为前提,以重点人群的规范管理为主线,注重服务数量和服务质量,以老年人、慢性病人等为重点,健全规章制度,完善服务功能,规范运作管理,充分发挥现有的医疗资源,建立起了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的服务模式,为群众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和就医条件,为医务工作者创建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干事环境,做到人尽其才、才得其位、位创其绩。

三、做到三个必须,塑造良好形象

第一必须有宽广的胸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作为医生,对于患者的责难,同事之间的误解等要有正确的态度和心胸,以诚待人,以理服人,才能凝聚成一个团结和睦的集体。其次必须有严格的自律。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求真务实,清正廉明;不该说的不说,不该许的诺不许,不让千里长堤溃于蚁穴。

第三必须有高远的境界。一个好的医生必须立足长远,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敢当人梯的觉悟,有新竹高于旧树枝的勇气,有敢于创新的胆略,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情操,用明天的眼光做今天的事情,多做基础工作,多干惠民实事。

四、抓住四个关键,提高服务水平

在业务上,本人刻苦钻研业务知识,一丝不苟,尽职尽责完成本职岗位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工作成绩突出,成为本单位针灸骨干。开展了针灸治疗内、外、妇、儿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对某些慢性顽固性疾病,采用自己独特的手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尤其擅长治疗各种疼痛(颈肩腰痛、三叉神经痛、偏头痛、痛经……)、神经性耳聋耳鸣、面瘫、腰椎间盘突出、失眠、中风后遗症等。一年来,通过大量病例观察,运用独特的治疗方法,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撰写了“浅刺电针加频谱治疗早期面瘫临床观察”、“浅刺夹脊穴加频谱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临床观察”等论文,并相继在省级刊物上发表。

在科研教学上,积极配合本单位其他人员,开展科研活动,先后参与了高血压、糖尿病普查研究工作,参与本市一年一度的科技活动周,完成了多项科研项目。在教学上本人坚持培养并指导临床医师实践操作,组织指导本专业的技术工作和科研工作,近年来,本人对“神经性耳鸣、耳聋”的诊治做了进一步研究,疗效有了新的突破。

在业务学习上,本人深切认识到一名合格医生应具备的素质和条件,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不断加强理论学习,通过订阅大量书刊,学习有关针灸指示,写下大量读书笔记,经常参加及省市内举办的学术会议,聆听专家学术讲座;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充实了自己的理论指示,为更好地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供了扎实保证。

在管理上,本人在今后的工作中,本人将更加刻苦学习,认真履行职责,开拓创新,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为祖国医学发展贡献毕生力量!

此致

敬礼!

述职人:___

2021年_月_日

门诊医生个人述职报告(五)尊敬的领导:

您好!

时光飞逝,2021年已悄然来到我们的身边。回首2021年,在各位同事和领导的指导关怀下,我在思想、工作、学习上又有了一定的进步。

本人自从事医疗工作以来,在医院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农村卫生发展大局,认真开展各项医疗工作,全面贯彻执行各级领导安排和布置的各项任务,能够认真并负责地做好医疗工作,在工作中,深切的认识到一个合格的基层卫生所医生应具备的素质和条件。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不断加强业务理论学习始终坚持用新的理论技术指导业务工作,能熟练掌握基层卫生所的常见并多发病诊治技术,能熟练诊断处理一些常见并多发玻工作中严格执行各种工作制度、诊疗常规和操作规程,一丝不苟接待并认真负责地处理每一位病人,在程度上避免了误诊误治。

一、思想方面加强政治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参加工作以来,能够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各项学习活动,做到思想上、政治上时刻同党保持高度一致。同时,坚持学以致用、用有所成的原则,把学习与工作有机结合,做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特别是通过参加医院组织的各项评比活动,对照先进找差距,查问题,找不足,自己在思想、作风、纪律以及工作标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

二、工作方面认真负责地做好医疗工作

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是医疗工作者的职责所在,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闻工作的进步在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我以对患者负责的精神,积极做好各项工作。一是坚持业务学习不放松。坚持学习理论研究的新成果,不断汲取新的营养,促进自己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二是坚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原则,热情接待每一位患者,坚持把工作献给社会,把爱心捧给患者,从而保证了各项工作的质量。

三、学习方面

面对新知识,新技术不断的涌现,我从年初即制定了学习计划,每周花一定时间通过网络和电子书刊了解最新的医学动态,及时为自己充电。积极参加院科组织的学术讲座和疑难病历讨论,经常复习所学的知识,做到温故而知新,及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临床,努力使自己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不致落伍。

回顾几年来的工作,我得到了较大的锻炼,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我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思想、工作和学习方面都有很多需要提升空间和今后仍需努力的方向,今后工作中,要继续努力,克服不足,创造更加优异的工作成绩。

此致

敬礼!

述职人:___

篇10

张(1954年――),男,在七八十年代分别就读于兰州交通大学工程系和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系,是卫生部卫生工程建设咨询专家委员会专家、卫生部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兰州交通大学兼职教授、国际科学研究院终身客座教授;《中国医用工程与装备》杂志总顾问;担任天水市建筑勘察设计院广州分院总工程师、广州新现代建筑(医院)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总顾问工程师等职务;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注册咨询(投资)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和高级策划师……。曾获省部级设计奖和全国设计方案竞赛奖四十多项,他的40多篇论文分别被《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杂志,《健康报》,《广东建筑与设计》,《广东土木建筑年鉴》,《中国建筑设计作品年鉴》,《中国当代思想宝库》,《探索》;《现代医院》杂志,《医用工程》杂志等多家杂志、报刊、书籍刊载或收录。90年主持起草卫生部《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2005至2006年主编《乡镇卫生院建筑设计》一书由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2009年主编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乡镇卫生院建筑标准设计样图》─10J929--中国计划出版社;2010年承担国家发改委、卫生部、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全国县级医院建筑设计的状况评析》课题,获得第十一批招标课题壹等奖;起草《医疗卫生机构节能减排建设指导意见》; 2009年至今,主编的《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详细方案图集》分上中下三册(待出版);2011年为卫生部正在编撰《县级医院建筑设计方案参考图集》。多次考察东南亚、美国和欧洲国家的医院建筑,撰写的《德国、意大利医院建筑的考察和研究》获得了“全国优秀科技成果工程技术类―特等奖” 和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的“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并入选《中国当代思想宝库》一书;《建筑师与医院建筑设计》在“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荣获壹等奖。在由建设部和文化部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中,张先生主持设计的多个建筑作品获邀参展赢得多项殊荣,并获最具个人风格奖。同时受邀在全国性的医院管理学习班、医院院长学习班举行“关于现代化医院建筑和发展”等若干专题讲座。2007年亚洲国际设计周在广州邀请张作了医疗建筑专题讲座,《广州日报》曾刊登照片和介绍。张经常参加国内医院的建设评审论证、设计评标、建设咨询策划、可行性研究、规划与建筑项目设计等,是医院建设方面颇具影响的建筑专家。

编者按: 2010年,在卫生部规划财务司和卫生部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的指导下,张先生作为《全国县级医院建筑设计的状况评估》课题组负责人,组织了对全国县级医院的建筑设计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和分析;提出了许多值得县级医院和城市综合医院在建设中应该思考或借鉴的问题。此课题的研究成果获得了中国卫生经济学会第十一批课题一等奖。本刊现刊载《全国县级医院建筑设计的状况评析及带给我们的启示》一文,是张先生依据调研事实与研究结果执笔撰写的。

【摘要】 目前,我国县级医院的实际病床规模从上百至上千张不等;房屋的建筑面积也由上万平米至上十万平米占地不均,差距非常大。但就现状而言,除在医疗技术、科研方面,县级医院与城市大型综合医院或大型专科医院可能存在一定差距外,其他诸如床位建设、建设规模、医疗设备的配置等方面已经与城市综合医院相差无几。且县级医院在计划免疫、预防接种、妇幼保健、卫生管理以及体检和健康普及等功能方面都更加强化和全面。

【关键词】县级医院 建筑设计 状况评析 启示

[Abstract] at present, our county hospital from the actual sickbed scale ranging from hundreds of first 1,000; The floor area of the building also by tens of thousands of square meters first ten square meters covers is uneven and gap is very big. But, in addition to analyzing current medical technology, scientific research, the county hospital and urban large comprehensive hospital or large hospitals may exist certain disparity outside, other such as bed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scale, medical equipment, etc have urban comprehensive hospital yielding around with. And the county hospital in the planned immunity, prevention vaccination, maternity and child care, health management and medical and health popularization function aspects are more strengthened and comprehensive.

[key words] shan county hospital building design conditions enlightenment

引言

近几年来,在中央财政、地方政府和卫生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分批分期展开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县级医院建设,全国的县级医院建设已经呈现了一个崭新而前所未有的时期。为了更好的掌握近年来县级医院的建设状况,了解目前医院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2010年,在卫生部规划财务司和卫生部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的指导下,我们组织了对全国县级医院建筑设计状况进行抽样调查和分析总结。希望能够为尚未进行建设的、正在建设之中的、已经展开设计的县级医院项目主管部门及设计单位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参考及指导意见。

同时希望藉此文带给医院建设领域成员一些思考或启示,文中所阐述的观点和评论属我从事医院建筑设计与研究多年所积累的经验而谈,不代表任何政府部门的倾向。文中所例举的一些实际案例主要是为更好地说明我们探讨的问题所在。“就项目说项目,就图论图”,没有任何特指或针对性的批评;不妥当的言论可能存在但求批评指正。

一、建筑设计状况评价的内容与方式

通过对全国县级医院建筑设计评估的任务和目的来分析,在充分讨论和研究后,主要拟定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和进行评价。

(一)、制定设计评析的“十个方面”

其主要内容如下:

1、从新建或改扩建立项的必要性看项目的合理性。

2、医院建设和发展规模确立的合理性和长远适应性分析。

3、建筑项目规模与投资的匹配合理性评价及长远效益。

4、规划与总图评价:总体规划分区设置(包括近远期建设项目的安排);场地与利用评价(包括场地的标高设置、广场与道路、建筑与环境布置等);建筑布置的集中与分散的合理性;医院功能流线;新、旧建筑的衔接及功能整合;建设施工期对医院正常医疗活动的影响性评价。

5、建筑单体平面评价:建筑的功能分区;各楼层功能流线布局的合理性;建筑功能用房设置的配套合理性;交通体(楼、电梯)的设置合理性,均要符合国家相关的规范要求等。

6、建筑与结构形式的匹配合理性评价:包括建筑结构的选型、结构抗震的安全措施、结构设计的经济合理性。

7、立面造型设计是否协调简洁、经济且美观。

8、图纸表达是否完善合理(重点针对:图纸是否齐全、有无错漏、是否符合规范要求等)。

9、建设效果评价:建成的实际效果与设计文件是否一致。

10、综合评价:主要是结合全国上报的一百多个县级医院的设计项目,从上述九个方面的分析评估;综合从院内外建筑的总体规划(包括近远期建设项目的安排)设计;医疗、科研教学、辅助用房设置和功能布局,行政后勤、生活福利和宿舍配套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较全面地衡量和总结项目新建或改扩建设计中,突现的优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去现场调研

选择了部分省市具有一定代表性、不同规模的、或新建或改扩建的县级医院设计项目,进行现场调查。初步了解各地县级医院的建设状况,了解各地县级医院在建设前后存在的问题等。

(三)、通过统计归类和量化分析

对收集的各地县级医院设计图纸资料和建设现状进行整理,组织专家重点针对县级医院的规模是否恰当、设计是否合理、院内的设施配套情况、投入资金与建设效果、工程设计文件的质量标准等方面进行分析;并采用分类型(分“较好、中、较差”)进行统计,从点到面找出具有代表性、普遍性的问题,提出具有实际指导性的意见。

虽然说,上报的一百多个县级医院项目应该是各省市自行筛选的比较好的项目设计,也基本能够反映全国各个地区的医院的设计情况,但在设计评估工作中,我们仍然从“十个面”逐一评价分为:较好、中、较差三个等级,并将存在的主要设计问题统一归纳进行总结、分析评价。

二、建筑设计的概况与基本评价和建议

我国现有县级医院2800多个,包括县级中医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其数量是非常庞大的。长期以来,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县级医院的建筑设计由于较少职业建筑师的涉足,导致其建筑设计的整体水平偏低,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医院建设大多还处于落后和不规范的水平和状态。

近几年来,在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和卫生部的指导下,各地分批分期地进行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县级医院建设。无论是新建还是改扩建,已经能够系统地从医院规模的合理确定、用房设置、总平面规划、功能用房的流线布局、辅助用房配套以及相关的水电消防、污水处理、采暖空调、建筑节能、室内外医疗环境等方面全面抓规范建设;能够从医院的规划和建筑设计入手,组织一批水平较高的设计院和职业注册建筑师直接投身到县级医院的设计探索和创新之中。

从我们收到的设计图纸和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之中的医院建筑状况看,应该说,近年来许多新建和改扩建的县级医院,无论是设计水平还是建筑的工程质量,已经在建筑品质和医疗环境改善等方面有了实质性的提升。有些医院已经给人以“脱胎换骨、焕然一新”的感觉,起到了非常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比较突出的是:

一、由中央财政支持大规模地建设县级医院尚属首次;各地政府能够普遍重视县医院的项目建设;从抓项目的立项和组织,抓征地与拆迁,组织论证建筑设计方案,解决项目配套资金和医院项目的市政管路工程等等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二、建筑方案的设计已经打破了地域的局限,内地的项目能够寻找沿海或发达地区的大设计院或专业设计师承担,部分也会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征集设计方案。因此总体上较为普遍地呈现出较好效果。

三、无论医院项目大小,在一段时期内较集中地建设,各地的建筑设计院和设计师们相对都比较重视。有些当地设计院通过“内引外联”与大的设计院合作,这对提高项目的设计水平还是有了较大的帮助。

―――以下列举几个较好的设计项目。

但从整体上看,由于医院属较为复杂和特殊的建筑类型,加上项目的地区性、规模差异性较大,有些设计院或设计人员以前接触医院设计的项目较少,所以在设计上还是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许多项目的立项和设计明显有缺乏把关、专业性不够或设计文件论证审查不足,给人草率或仓促上马的感觉。

从收到的设计资料分析看:

■设计比较好的项目占15%左右,而且以新建的居多;

■设计一般的项目约占50%左右,新建或改扩建的均有;

■存在设计问题比较多的项目约占35%左右,这些项目则以改扩建的居多,但也有新建的医院设计较差的。

据我们的统计和分析看,东南沿海和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项目设计普遍好些,中西部地区差一些;也有些项目的设计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当然,存在问题多的项目大多还是与设计单位或设计师的专业性(是否真正了解医院设计)相关。我们调查也发现,一些项目建筑设计方案的选择可能与当地管理或决策人员的理念等因素有着复杂而直接的关系。

长期以来,中西部地区的一些设计师由于受建筑造价或地区差异性的影响,在设计理念或建筑外观造型设计上是有一定差距的;但许多内地的医院项目,或者是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项目,同样也是一些大设计院或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设计院承担的,问题同样较多,甚至让人有“鱼目混珠”、“滥竽充数”的感觉。

问题的根本在于:虽然县级医院的设计可以通过国内外广泛招投标、征集建筑设计方案,但医院确是一种具有特殊性的建筑类型;县级医院与城市医院也有许多的不同,而且县级医院的用地状况和建筑规模差异性很大。在近几年的大规模建设中,大多县级医院仍然是以改扩建为主的,作为县级医院的改扩建如何规划、新旧建筑如何利用和衔接、建设工程如何分期实施等,会涉及到更多的考虑因素。因此,建筑设计师是否真正了解医院建筑,或者说是否深入了解到县级医院的特点,可能是县级医院建筑设计能否普遍达到一个较高水平的最关键之在。

当然,我们在设计和建设的前期,应该给以充分的论证和策划,还必须:

■从新建或改扩建项目论证立项的合理性;

■从医院自身的建设和发展论证建筑规模大小的合理性和长远适应性;

■从建筑项目的规模与投资的合理性论证项目投资的分期和长远的使用影响性;

■从总体规划设计的分区设置(包括近远期建设项目的安排);场地与利用(包括确定建筑楼层的高低,建筑占地的大小,场地的标高利用、广场与道路、建筑与环境布置等);建筑布置的集中与分散;医院功能布局流线;新旧建筑的利用衔接及功能整合;建筑施工期对医院正常医疗活动的影响等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论证和策划,然后再进行项目的决策。

就收集到的医院设计文件看,我们认为:

建筑设计方案设计的委托或决策如由一批真正了解医院建筑的专家参与或指导则较有优势。卫生部可作为官方组织项目县的项目负责人和设计人员进行专项培训学习,让直接参与项目的管理人员和设计师真正了解和掌握医院前期论证和建筑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决策的方法。

卫生部已经组织由卫生部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广州新现代建筑(医院)设计顾问公司、中元国际工程公司、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北京睿勤医院建设顾问有限责任公司正在编制适宜我国县级医院不同规模、不同功能楼栋、不同典型功能单元等内容的参考图集,可以给广大医院建设和建筑设计师提供多一些参考。

(――以下是我们对于全国县级医院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的归纳和分析)

三、建筑设计的共性问题与评析

就我们收集到的一百多份设计图纸资料看,县级医院普遍存在一些共性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用地普遍不足,地形难利用或利用状况差

就实际情况而言,我国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是十分匮乏的。医院的建设用地也如此,寸土都需要发挥和体现价值。医院的建设和发展首先涉及到的是用地的大小、建设场地的选择及土地的可利用性,其次是医院功能建筑物的确定和建筑项目对于土地的利用等。

经过建国以来几十年的建设,绝大多数县级医院的建设多以改扩建为主,过去异地新建的县级医院相对较少。但本次收集的一百多个项目中,约40% 的项目属于新建,这在以往的所有建设中是偏多的,主要是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人口的增加,有些县市随着工业化或经济开发区的建设而使得人口大量聚集等原因,现有的医院改扩建规模和用地远远不能够满足医院发展的基本要求,急需较大幅度地增加医院的医疗用房和用地,而采用异地新建的增多。

1、新建医院选址偏远或利用率低

医院是就近服务于居民区的公共设施。

虽然医院的建设应该符合当地的规划,有利于就近服务并结合地理地形条件等因素来综合考虑。一些新建医院建设场地距离城市过远或让其“上山下乡” ,远离人口集中的生活居住区,给群众就医造成极大的不便。

新建医院的用地可以选择不宜耕种的荒地,但应尽量选择地块较高、地势平坦、地形规则、基地稳固、没有不良地质的地段。高差较大的山地丘陵、坡地台地等地段是不宜建造医院的。

一些丘陵地区或山区的医院选址在高差较大的山谷坡地(如:图-1)用地狭长高差大,平整场地的代价大,土地的可利用率低,场地的土石方平衡、建筑场地的填挖、建筑物的地基基础处理、场地边坡的支挡防护等都会造成工程的复杂性和投资的大量增加;还要充分预见和处理场地的排水、截水、抗洪、防滑坡泥石流等问题。

2、不科学利用地形弊端多

大多医院的用地都可能不规则,但必须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如:图-2、图-3、图-4)

■一些县医院的用地较狭长,床位也并不很多,设计为了追求宽大有气势的建筑形体,住院部主楼采用每层两个护理单元的平面;建筑物低矮直长、而且横向布置把地占满,使建筑的两边成了宽过道,给前后院的联系都造成困难。

■有的医院用地被城市道路或被河流分割成两边,造成医院功能分散。医院在对面马路征地新建门诊楼,就诊病人做检查就需来回穿马路,带来的不便和隐患很多。

■有的新建医院用地不大,但把医院的建筑集中布置在用地的正中,给医院的院内功能区的布置和未来发展带来诸多弊端。

■有的医院只有一侧邻接城市道路,形成口袋状用地。医院的出入口只有一处而且狭窄,交通流线无法满足基本要求。

3、规划分散零乱,造成用地的浪费

就我们收集到的医院设计图纸看,近年来的新建医院用地面积普遍相对宽松些,但一些医院的规划布置仍然较为分散零乱,建成东一栋西一栋的低矮房屋的现象仍然比较多。有的设计师采用“摊大饼式”、“村落式”、“花园式”的规划布置,一片低矮的房子几乎把地占满,绿地停车和建筑前后的广场或空间预留都比较小。医院业务用房之间的相互联系变得遥远和不便,水电、消防、空调等各种管线的敷设都会造成投资的增加。

一些改扩建医院的用地本来就十分紧张,但在设计中仍然缺乏对医院建设发展的整体规划,依旧采用“见缝插针”的方式进行扩建,造成土地的浪费和建筑布局的不合理(如:图-5)。

对于建筑规模大而占地小的县级医院,尤其应该提倡或强调集中布置,以建多层和高层建筑为宜。提高容积率,降低建筑密度,尽可能地腾出较多的空地,用以解决停车、道路、绿化、活动广场和未来的发展用地等。

4、用地不足

《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建标110-2008)约定的床均用地标准为109~117/床,而医院的实际用地却较少能够达标。就目前评估的县级医院看,新建医院的用地普遍较大,但也有很小的。而改扩建的医院用地普遍不足或偏小,更没有预留发展用地。

根据笔者设计和研究医院的经验看:县级医院的用地(除去医院附属生活用地)面积、医院床位规模、建筑规划布局、配套相适应的环境绿化、停车、活动广场、道路等设施;在有用地条件的地区进行新建或改扩建医院,一般可控制在每床位用地80~120 平方米以内,即使在用地十分偏紧的地区,也应控制每床位的用地在70平方米以上。这是由于现代医院除了医疗业务用房用地之外,必须考虑配套相应的绿化与室外环境用地、停车用地、广场与院内交通用地以及适应未来发展的预留用地等;而且还必须要求医院的规划建设尽可能采用“相对集中式”的布置,才可能腾出较多地面空间来满足上述要求。

各地在规划建设新医院或进行既有医院的改扩建时,一是应根据医院的建设需要和未来的发展,尽可能地依照国家标准给予医院足够的用地并必须考虑有预留。二是无论医院规模大小,必须强化“建筑必须紧凑”和“土地尽量预留”的规划设计理念,尽可能把医疗区合并紧凑布置,把服务保障区适当集中(如:图-6、图-7)。

图-6(江苏 某市医院) 规模688床,总建筑面积约8.0万m2,建筑基地面积1.14万m2,规划总用地只有3.12万m2,住院部采用“每层两个护理单元”的一字形板楼对于狭小的用地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图-7(重庆 某县人民医院)规模800床,总建筑面积6.3万m2,建筑基地面积0.72万m2,规划用地只有1.8万m2,建筑密度为40%。

(二)、建设规模应满足当前需求,有预留发展的规划

近几年来,在中央财政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卫生部的指导下,县级医院大大加速了“脱胎换骨式”的建设速度,这对于医院和广大患者都可谓是喜出望外的事情。

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虽然各地在医院建设的立项中已经能够按照国家的建设标准核定医院的床位规模和项目的建筑面积,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反应较多的问题是:政府规划和划定的用地太小;政府管理部门控制医院的总规模时核定的床位过少。这一轮建设之后医院的医疗业务用房的面积仍然难以满足使用和发展的需求,也不能够满足迅速聚居的“城镇化人口”带来的医疗需求增长。不少县医院感觉到“还没有建成就显小了”; “只能够满足当前甚至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医疗需求了”;“刚投入使用或刚使用几年就明显不够用了……”。许多医院都迫切期盼政府给医院一定的自主空间,适度允许扩大和预留医院的床位,增加医院的建筑面积来满足医疗的实际需求。因此,未来各地政府在核定医院的床位时,应适当扩大县级医院的床位规模总数限制,除满足当前的实际需求外,还应该充分预留医院未来发展建设的规划用地。

(三)、规划不合理,给医院建设带来“硬伤”

医院是功能复杂的一类公共建筑,科学合理建设是医院规划的前提。

就我们收集到的设计资料看,新建的县级医院的总体规划相对较好,但也不全尽如人意。改扩建的医院规划不合理的情况就比较普遍(如:图-8、图-9、图-10、图-11),主要表现在:

■多年的“见缝插针”建设导致布局混乱,院内房屋杂乱和零散,功能分区不清,新旧医疗用房联接不顺或不合理,房屋的间距不能够满足采光要求,院内通道广场狭小,车位绿地严重不足。缺乏总体规划的改扩建使医院的环境越建越差,造成了新的落后和新的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