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贿赂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14:31: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业贿赂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商业贿赂论文

篇1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法学研究的科学性,追求法学精神的真谛

我们在对商业贿赂法律法规的研究中,首先遇到的就是商业贿赂的法学定义问题。

商业贿赂这一法律术语最早出现在1996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布的《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之中,对商业贿赂的定义是:“经营者为销售或者购买商品,而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贿赂对方单位或者个人的行为。”这个定义把商业贿赂的动机表述“为销售或者购买商品”。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商业贿赂不仅发生在销售或者购买商品的过程中,在土地转让、工程建设、资源开发、政府采购、金融信贷等商业活动中也有表现,所以我们认为,这个定义是一个不完整的定义。

1998年出版的《法学大辞典》有商业行贿罪和商业两个词条,把《刑法》第一百六十三条规定的非国家工作人员定义为商业,把《刑法》第一百六十四条规定的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定义为商业行贿罪。反商业贿赂的司法实践证明,商业贿赂罪的主体,不仅包括非国家工作人员,也包括国家工作人员,所以《法学大辞典》的定义也存在以偏概全的问题。中央决定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以后,2006年11月,河南省检察机关召开了治理商业贿赂理论研讨会,对商业贿赂的定义是:“商业经营活动中通过贿赂手段以获取交易机会或者经济利益的行为。”这个定义仅仅表述了商业行贿的状况而没有包括商业受贿,也不够完整。我们通过对以上三个定义的研究与比较,提出对商业贿赂的定义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第一,商业贿赂是指商业活动中发生的贿赂行为;第二,商业贿赂按其表现形式可以区分为行贿、受贿和介绍贿赂;第三,商业贿赂按其社会危害性的大小可以区分为行政违法的商业贿赂和构成犯罪的商业贿赂;第四,商业贿赂按其行为主体的活动领域可以区分为公务领域中的商业贿赂和非公务领域中的商业贿赂。我们的这一研究成果受到了最高人民检察院有关领导的肯定。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法制建设的系统性,为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补缺拾遗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一个以宪法为统帅和根本依据,部门齐全、数量适度、体例科学、质量较高、内在统一、外在协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从法律的系统性出发,我们通过研究与比较,发现行政法关于商业贿赂的规定与《刑法》关于贿赂犯罪的规定在主体的构成上、行为表述上有些地方存在矛盾和冲突。比如,《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商业贿赂的行为主体既规定了个人,也规定了单位。《刑法》第一百六十三条对非国家工作人员的规定只包括个人不包括单位。《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商业贿赂的表现形式表述为“通过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而《刑法》规定的贿赂内容只有财物,并没有“其他手段”。我们按照系统的要求,提出了相应的修改建议,撰写的论文在辽宁省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上被评为一等奖。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法律发展的可持续性,放眼未来

我们在完成《贿赂犯罪的刑法学研究》超级秘书网

这一课题过程中,通过对国内学界关于贿赂的形式与内容的三种观点和国际反腐败公约的规定进行研究比较,提出将《刑法》

篇2

    [论文摘要] 《刑法修正案㈥》中针对商业受贿罪刑法条文所作的修订,为商业贿赂的有效惩治和防范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持。但由于商业贿赂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立法的抽象性以及人的智识的有限性,刑事立法没有也不可能对商业贿赂犯罪司法适用中的所有问题均一一予以明确详尽的规定。本文拟对商业受贿罪中有关回扣认定的几个主要争议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商业受贿罪回扣的认定提供些许帮助。

    根据《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商业贿赂表现为两种情形:一是销售者为了销售产品而向购买方提供贿赂,购买方收受贿赂。这实际上是指回扣;二是购买者为了购买产品而向销售方提供贿赂,销售方收受贿赂。显然,只有在商业紧俏、购买者难以购得商品的情况下,购买者才可能向销售方提供贿赂。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当前的商业贿赂主要表现为前一种情形即回扣。即便是有了《刑法修正案(六)》,可司法实践中对于回扣与佣金及折扣的区分,对医药回扣的认定均争议较大。所以,本文主要就回扣认定中的这几个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一、回扣的界定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者购买商品。在账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回扣的, 以行贿论处; 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在账外暗中收受回扣的以受贿论处。”《刑法》第一百六十三条第二款也规定, 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违反国家规定, 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 归个人所有的, 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因此,回扣是指在经济往来中由卖方账外暗中从其货款中以现金、实物或其他方式返还一部分给买方人的款项。

    二、回扣的特征

    1.回扣是账外暗中支付的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8条的规定,回扣是经营者在“账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的财物或者财产性利益;《刑法》第387条第2款也规定: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经济往来中,在账外暗中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以受贿论”。由此可见,“账外暗中”是给予和收受回扣的重要特征或表现形式。那么,应当如何理解“账外暗中”呢?本文认为,“账外暗中”虽然是对回扣的限定,但并不意味着“公开”给予和收受财物的,不属于回扣,更不意味着“公开”给予和收受回扣是合法的。“账外指不入正规财务账,暗中指不在合同、发票等中明确表示。账外暗中主要指落个人腰包或者入单位小金库的那笔款项。”如果是公开在正规财务账内明确给予或者接受某种优惠,那就不可能是回扣,而可能是折扣。因为回扣基本上不可能入正规财务账,不可能在合同、发票等中明确表示,只有折扣、佣金等能做到这一点。“账外暗中”正是回扣自身的特点,而不表示可能有账内公开的“回扣”。

    2.回扣是由卖方支付给买方的

    从最终的结果上看, 回扣基本上是从卖方支付给买方, 而很少由买方支付给卖方。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许多商品供过于求。卖方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 短期内实现其利润, 往往不在产品质量和拓展销售渠道上下工夫, 而是想方设法提供各种形式的回扣给买方采购人员。这种交易的完成意味着买方利益的损失, 这种损失最终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而卖方和买方的采购人员从中获利。

    3.回扣是支付给买方人, 而并非是支付给买方单位的

    回扣是在卖方和买方人之间进行的。也就是说, 回扣在存在关系的经济往来活动中才可能存在。如果不存在关系, 在交易价格磋商的过程中, 直接在价款上减价或者作折扣即可, 没有必要支付回扣。只有在人(如采购人员)本企业进行交易时, 人违反对企业的忠实义务, 最终将本企业的部分购货款装入自己腰包, 才会发生回扣问题。

    三、回扣与折扣及佣金的界分

    1.回扣与折扣的界分

    折扣,是指商品购销中的让利,即经营者在销售商品时,以明示并如实入账的方式给予对方的价格优惠。明示和入账,是指根据合同约定的金额和支付方式,在依法设立的反映其生产经营活动或者行政事业经费收支的财务账上,按照财务会计制度规定明确如实记载。回扣与折扣的主要区别如下。(1)回扣是卖方在按一定价格出售商品或者劳务后,从收取的全部款项中返回一部分给买方或者其经办人;而折扣的实质是减价销售。(2)在回扣的情况下,买方或者其经办人可以直接获得额外收入;而在折扣的情况下,买方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好处,但只是少付款项,而不能得到额外收入。(3)回扣没有也不可能入正常财务账;而折扣反映在正规财务账中。

    由上述可知,在经营活动中,回扣和折扣的关键区别只在于是否明示及如实入账。明示和如实入账的让利,就是折扣,而账外暗中的让利,就是回扣。对于给予的一方,如果是在账外暗中给予,就是行贿行为;对于接受的一方,如果是在账外暗中接受,就是受贿。

    有人认为,回扣实际上是从买方的财产中产生的,它理应归属于买方,所以,收受回扣的行为不应认定为受贿,而应认定为职务侵占或者贪污。该观点将回扣完全混同于折扣,认为所有收受让利的行为都不能构成受贿是片面的。但是,如果我们反其道而行之,认为所有收受让利的行为都只能构成受贿,而不可能构成贪污或者职务侵占,也是不妥当的。由于行贿和受贿行为是对合性行为,受贿行为的认定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行贿行为的认定,但这种对合犯又不同于一般的对合犯,即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着必要共犯的关系,行贿行为和受贿行为分别独立构成犯罪,各自有着独立的犯罪构成和罪过内容,因而在回扣、折扣与贿赂犯罪、贪污罪及职务侵占罪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较为复杂的情况,不可一概认为接受让利的一定构成受贿罪,或者一定构成贪污、职务侵占罪,应当具体分析。如果一方的让利行为是账外暗中给予对方回扣的行为,而行为人在账外暗中收受回扣的,则给予的一方成立行贿,而收受的一方成立受贿。如果一方的让利行为并非是给予回扣的行为,而只是以明示和如实入账的方式给予对方折扣的正当行为,即给予折扣的行为不能成立行贿罪,这部分让利就应当属于对方;如果行为人明知这部分让利是给本单位的折扣并非是给自己的回扣,而利用主管、管理、经手等便利条件加以侵吞的,此时行为人的罪过内容显然是贪污或者职务侵占,其行为性质也属于贪污或者职务侵占。如果一方的让利行为是明示和如实入账的折扣行为,而行为人误认为对方的让利是给自己的回扣,因而在账外暗中收受的,对于给予折扣的一方而言,显然不能成立行贿罪。对于接受折扣的一方而言,实际上存在着客体认识错误,即将对方给予的折扣误认为是回扣。对于这种认识错误,按照我国刑法理论的一般观点,应当以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处理,即按照行为人的主观故意内容认定犯罪性质,此时,行为人的罪过内容是受贿而非贪污或者职务侵占,所以在这种情形下,行为人的行为应认定为受贿。如果一方当事人的让利行为是账外暗中给予对方回扣的行为,而行为人误认为对方的让利不是给自己的回扣,而是给本单位的折扣,而利用自己主管、管理、经手等便利条件对“折扣”加以侵吞的,这种情形同前一种情形一样,行为人也存在着客体认识错误,在这种情形下,行为人的行为应认定为贪污或者职务侵占。

    2.回扣与佣金具有本质区别

    佣金,是指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给予为其提供服务的具有合法经营资格的中间人的劳务报酬。回扣与佣金的区别如下:(1)回扣的收受主体是买方或者买方经办人,而佣金的收受主体是居间人;(2)回扣的性质是不正当地优惠买方或不正当地答谢买方经办人,而佣金的性质是劳务报酬;(3)回扣只能由卖方从买方支付的价款中退回给买方或买方经办人,而佣金可以由买卖双方或者一方从自己的利润中支付给居间人。显然,买方经办人从卖方得到的款项,不是佣金。因为买方经办人不是居间人,而是买方的人。买方经办人从卖方得到的款项,只能认定为回扣。

    四、医药行业回扣的认定及处理

    医药行业回扣的认定较为复杂,须认真分析。通常, 药械商有以下几种回扣和赞助方式:采取直接从医疗机构账面给予药品回扣的方法, 这种回扣数额的大小与购销药品的数量直接相关。按医生开处方单或药品销售单的方式,给医务人员回扣,或支付个别医务人员子女出国留学的费用,此与购销药品相关。药商厂家给予医疗机构或社会中介组织(各种学会、协会)赞助,用于会议、科研、培训等各种活动,往往与购销药品数量无直接关系。

    对于第1种方式,公立医院属于事业单位的范畴,如果违反规定,在经济往来中,账外暗中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实际上侵犯的是社会公共利益,根据《刑法》第387条事业单位受贿罪的规定, 属于单位受贿的范畴。

篇3

论文关键词: 跨国公司 ;企业 道德 ; 社会 责任

论文摘要:跨国公司的发展促进了世界 经济 的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许多人指责跨国公司利用发展

跨国公司对当今世界的 政治 、经济和社会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甚至改变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促进了世界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与此同时,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活动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许多人指责跨国公司为了经济利益不择手段,破坏环境、商业贿赂、残酷剥削发展

按照这些宣言和文件的要求, 跨国公司 应该在如下几个方面承担起应有的责任:(1)尊重基本人权和自由。包括尊重人的基本生存权、自由权、安全权及隐私权;不因种族、肤色、性别、宗教、 语言 、 民族 、 政治 信仰等原因而进行歧视;尊重个人自由;尊重当地 文化 价值与标准。(2)降低对当地 经济 政策的任何负面影响。包括与当地经济和发展政策保持一致;避免对通货和国际收支的不良影响;遵守当地有关股权参与的政策;为照章纳税提供真实的信息;公平纳税;使用当地原 材料 ;将利润再 投资 于当地经济。(3)在当地政治参与方面建立高标准。包括避免非法卷入当地政治;不进行行贿或其他不正当的支付;不干预当地政府的内部关系。(4)技术转移。包括扩大向发展

篇4

论文关键词 贿赂 行贿者 受贿者 行贿罪的去罪化

当下,贿赂犯罪愈演愈烈,不允许我们对此置若罔闻。如何调整我国的行贿罪立法,寻求更有效的方式预防、控制贿赂犯罪,维护我国社会稳定,从而适应国际社会的发展,是我国刑事司法理论和实践的重大课题!偶见张明楷教授曾在《法学家茶座》中发表的《置贿赂者于囚徒困境》一文,深受启发,随其高见,思考行贿罪去罪化的意义。

一、有利于打击贿赂犯罪

20世纪90年代以来,腐败已成为全世界最为关注的问题,贿赂行为作为腐败现象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极大地损害着社会正义、破坏着经济发展、腐蚀着政治清明。我国贿赂犯罪十分猖獗,日益严重,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贿赂犯罪破坏国家秩序。贿赂犯罪对国家秩序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危及法治建设和政府改革进程。二是贿赂犯罪对市场经济极其发展有严重的危害,表现为对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和经济体制变革的危害。可见,贿赂犯罪严重阻碍了国家政治的清明,造成经济资源的巨大浪费,动摇政权稳定的基础,损害政府的威信与形象,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的蔓延。现实中行贿受贿之风愈演愈烈,人民群众越来越不满,直接影响到了我国反腐工作的大局,一切有利于打击贿赂犯罪的方式和途径都应为反腐作贡献。

而行贿罪的去罪化最大的实践意义,在于其有利于打击贿赂犯罪,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增大了受贿者的犯罪风险,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贿赂的发生。通常,行贿人并未索贿的情况下,若行为人不主动行贿,就不可能有受贿。事先行贿的,都是为了收受国家工作人员的贿赂行为;事中或事后行贿的,是为了给予国家工作人员的贿赂行为以不正当报酬,其实仍是金钱与权力的交换。也正因为如此,各国刑法无不在处罚受贿行为的同时,也处罚行贿行为。

诚然,设立并处罚受贿罪与行贿罪,无可厚非。但由于贿赂行为总是发生于无第三者在场的时空,贿赂双方都不是被害人,无任何一方告发;另一方面,由于贿赂双方的行为都构成犯罪,故任何一方不想东窗事发,导致行贿人与受贿人之间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相互“信任”关系:对方不会告发我,否则对方也会到刑罚处罚;我也不会告发对方,否则我也会受到刑事追究。在有些情况下,除了行贿人与受贿人之间,可能还有贿赂介绍人,但介绍贿赂的行为也成立犯罪,故三方之间依然存在相互信任关系,都相信任何一方不会告发。

可见,若犯罪人之间形成了这种相互信任关系,案件就往往石沉大海,这不仅导致贿赂案件难以侦破,而且导致受贿者肆无忌惮,贿赂犯罪愈演愈烈。而行贿罪去罪化的出现,使行贿人、介绍人免去了对自己的主动交待会使自己承担刑事责任的忧虑,而受贿人会担忧:索取、介绍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行贿人、介绍人便可“逍遥法外”,而受贿人自己却身陷囹圄。由此一来,受贿人惧怕被告发而不敢受贿,起码不敢轻易受贿而导致如此普遍而严重的贿赂现象。行贿人惧怕对方不收受而不敢行贿,双方处在囚徒困境,可在很大程度上遏制贿赂的发生。

第二,有利于降低贿赂犯罪黑数,从而促进贿赂腐败的整顿。贿赂犯罪黑数是可想而知的,单就商业贿赂而言,犯罪形势十分严峻,公安机关查办的案件只是冰山一角。由此看来,行贿人与受贿人之间的信任关系是贿赂犯罪黑数越来越高的关键因素,如果采取某种措施,使行贿人与受贿人之间的信任关系被破坏,至少有一方面主动检举、交待贿赂犯罪事实,则可能有效地治理贿赂。另一方面,对已发生的贿赂案件,因行贿人主动交待,使得贿赂黑数大大降低,又利于实现对贿赂犯罪的一般预防。

第三,有利于调取更多证据以侦破和打击受贿犯罪。贿赂犯罪具有很强的人身性、隐蔽性,缺少证实犯罪的物证、书证等证据,知情的证人也很少,这给贿赂犯罪的侦破带来很大困难。我国刑法虽对行贿人主动交待自己犯罪行为的情形作出了减免处罚的规定,但对于在侦查或起诉中提供实质性配合的行贿人的保障没有规定。因此,为了更有力地遏制和打击贿赂犯罪,尽快推出对行贿人相应的保护措施极为重要。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对于贿赂犯罪中证人保护制度作出了明确规定,其中提到:对于在根据本公约确立的任何犯罪的侦查或者起诉中提供实质性配合的被告人,各缔约国均应当考虑就适当情况下减轻处罚的可能性作出规定;对于在根据本公约确立的犯罪的侦查或者起诉中提供实质性配合的人,各缔约国均应考虑根据本国法律的基本原则就允许不予起诉的可能性作出规定。

行贿罪的去罪化,在立法上可具体规定为:介绍贿赂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介绍贿赂行为的,或者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行贿行为的,“不以犯罪论处”或者“不追究刑事责任”。张明楷教授认为,行贿罪的去罪化应有两个前提:一是明确行贿罪的成立条件。当行贿人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给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时,其行贿罪既遂。当国家工作人员不敢或者不会受贿时,行贿人的行为依然成立行贿罪。另一个前提是,受贿人索取、收受贿赂后退还给行贿人的,不影响受贿罪的成立。因为受贿罪侵犯的是贿赂行为的不可收受性,其中包括贿赂行为的无报酬性。当行贿人有奔求于国家工作人员而向其提供财物时,或有求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贿赂行为,国家工作人员索取财务时,或当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贿赂行为可以收买的事时,公众对贿赂行为的不可收买性便丧失信赖,贿赂行为的不可收买性已受到侵害,受贿罪既遂,以受贿罪论。当然,并不否认在有某些情况下,收受者确实无法拒绝而不得已收到对方的财物,但在贿赂罪中,行贿人并不是受害者,行贿人将财物交付给国家工作人员之后,便丧失了对该财物的追求权。该财物是行贿罪的重要且关键的证据,国家工作人员不愿意收受贿赂却将收受的财物退还给行贿人,意味着毁灭犯罪证据。如上述两个前提成立,国家工作员要么不敢索贿、受贿,要么在不得已收受贿赂后作出处理,而不会将贿赂退还行贿人。于是,行贿人在行贿前忐忑不安:国家工作人员是否不信任我,以为我会主动告发,而不接受贿赂,反而检举我的行贿行为?有了这种心理负担后,行贿人也就不敢轻易行贿了。同理,行贿人行贿后也会坐立不安:国家工作人员是否担心我主动交待,而将贿赂依法处理?在担忧中,行贿人为了不受事后追究,便会主动交待行贿事实。

二、符合非犯罪化和非刑罚化思想的发展趋势

非犯罪化和非刑罚化作为当代世界性刑法改革的两大主题,是现代刑法基本政策的刑法谦抑原则的直接要求。对行贿罪的去罪化而言,按其意义,一方面将行贿者和受贿者置于囚徒困境,一方面增大了受贿者的犯罪风险,同时还利于降低贿赂罪的犯罪黑数,另一方面,利于调取有力证据以侦破和打击受贿犯罪。可见,对行贿行为给予非刑罚化,既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和打击贿赂犯罪,又对行贿行为采取了去罪化和非刑罚化,符合当代刑法革新非犯罪化和非刑罚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

三、体现对国家工作人员要求的严格性

有学者提出,以下几种较为典型的行贿犯罪,只要行贿人积极配合侦查部门的工作,主动交代行贿事实,可适用豁免规则:行贿的数额相对较小的;行贿的次数极少的;行贿的主观恶性较小的。但对于受贿方不能设置这样的规定:受贿人在被追前主动交待受贿行为的,不以犯罪论处。因为受贿罪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的主体也是具有某种职权的人,他们本应受到严格的要求,对手中的职权也本应合法运用,本应自律。与行贿、介绍贿赂相比,受贿的危害程度严重得多。整体上说,行贿依然是被动的、不得已的;至于在索贿案件中,提供财物者还可能是被害人。因此,特定情形下对行贿行为实行去罪处理,有效地打击受贿犯罪,也是对国家工作人员严格要求的体现。

篇5

关键词:依法、策略、风险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in the bidding activities not regulate their own behavior in accordance with law, finally because these irregularities brings to the enterprise bigger loss. These behaviors some are due to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causes intentionally, some ar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legal awareness of indifference and the lack of knowledge of the law caused. How to make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familiar with the bidding relevant laws, to standardize the bidding behavior and protect the legal rights of the enterprises

Keyword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strategy, risk

中图分类号:TU7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经过几年的招投标工作,使我感受到相当一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在招投标活动中不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最后由于这些不规范行为给企业带来较大的损失。这些行为有些是由于施工企业故意造成的,有些则是施工企业法律意识的淡漠和法律知识的匮乏造成的。如何使建筑施工企业熟悉招投标相关法律规定,依法规范招投标行为和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是我一直在思索的问题,现结合法律规定和操作实践发表一些认识,以求在该论文的探讨上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

1建筑施工企业在招投标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1.1低价投标

实践中不少建筑施工企业为了能够中标、为了“抢标”,为了能够博得招标人的“良好印象”,在投标时便怀着“低中标、勤签证、高结算”的思路,对工程量重视不够,对招标文件研究不透,盲目编制投标文件,压低投标价,先中上标再说。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不但没有高结算,反而收益低于付出。特别对于本地区最低标中标的方法,这种现场尤其严重。

1.2串通投标 更有一些企业为了能够承接到一个大项目,而不惜重金投入,与招标人串通,事先获得标底等内容,已达到准确投标,或者是“明招暗定”;还有的将精力不是放在对项目的综合衡量上,而是把主要精力投入在其他兄弟单位上,相互串通后,以一个单位为主投标人,而其他单位为“陪标人”,在相差不是过于悬殊或者项目急于开工建设的情况下,评标委员会一般亦不会废除所有投标,让招标人重新招标。这样的情况,后来往往由于内部的泄漏一经被查处,将会受到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严厉处罚。 1.3贿赂投标 有些企业在操作招投标过程中,采取的方式是既不与招标人串通、也不与其他投标人串通,而是采用贿赂评标委员会委员的办法进行。表面上给人的感觉是很有实力,公平获取项目建设资格,看似十拿九稳,但实质上,这样的方式也是比较可怕的,因为根据法律规定,这样的行为不仅是一种商业贿赂行为,而且依此所获取的中标资格是无效的。

2.建筑施工企业违法投标防范策略2.1树立和增强法治意识 项目管理者联盟,项目管理问题。建筑施工企业领导及相关负责人应当切实树立法治观念,走依法治企、依法经营、依法护企、依法强企之路。近年来,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的前进步伐,建筑工程项目越来越多,国家为了遏制工程建设领域的腐败、保证工程质量而推行的建设工程招投标活动具有重要意义,颁布施行的《招标投标法》在建筑工程等领域规范化建设上具有很强的严肃性。违反法律获取的中标可能只是鲜花下的陷阱,只有依法获取的中标才能得到法律的认可和保护,同时,只要是依法获取的中标就能得到法律的认可和保护! 2.2重视投标活动 建筑施工企业应当仔细研究招标文件,尤其是《工程量清单》,依据《工程量清单》确定总体工程量,这样可以得出总体的支出情况,然后,在考虑相关的其他情况,采用保证质量、综合调整、合理计价的方式,确定出投标价。建筑企业应当知悉的是低报价并不是决定中标与否的唯一标准,质量等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总体工程量是有相应工期、成本限制的。而且,建筑工程如果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不仅影响到施工企业的声誉和形象,遭到相应主管部门的行政处罚,而且,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还有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可能。因而,建筑企业对招投标活动应当高度重视,从实际出发,合理取费和报价,而不单单以拿下工程项目为目的。 2.3了解相关法律规定尤其是关于中标无效的规定

篇6

每年九月份,都会有一批学子踏入大学的校门,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接受了不同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因此,在诚信方面的自我要求也是有所差异的。针对新生诚信水平的参差不齐,辅导员老师有必要将诚实守信设为新生开展入学教育的一项必修课。而针对新生诚信教育的第一课则应该是教育学生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借鉴于第三章职业纪律第十四条“遵章守纪”)。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光大银行要求“员工应严格遵守光大银行各项规章制度;遵守考勤和请假制度,不迟到,不早退,不旷工。请假、休假前妥善进行工作交接;工作时间严禁下棋、打牌、打麻将、上网娱乐、炒股等;严禁擅自离岗处理私事。”这些行为规范对应到高校的教育上来,就是让学生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早自习、跑操、上课不迟到、不早退,根据各系的具体要求早上及时离寝,晚上及时归寝。如有特殊情况,学生应提前跟辅导员老师进行沟通,及时办理请假手续。此外,在教室、图书馆以及宿舍等公共场所,应杜绝出现学生打麻将、喝酒等其他影响校风校纪、不符合学生行为规范的不良现象。

为使学生的日常行为能够符合上述要求,辅导员在教育时应着重强调“自觉”二字。何为大学生的基本诚信?就是在现行相关体制下,在无法满足一对一监控、全方面的监督监管条件下,仍旧能够自觉地、主动地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钻制度的空缺,不在管理的盲点上投机取巧。这就是大一新生在进入高校时应首先具备的诚信素养。因此,辅导员在对本系新生开展校纪校规教育与考查时,不要机械性地采取传统的填鸭方式枯燥地为学生一遍遍强调《学生守则》中的相应规定,而是应该从“自觉”二字出发,让学生以诚信入门牌作为自己拥有的第一张王牌,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新阵地与辅导员老师在学生讨论群里共同探讨学校规定的制定初衷,从而消除叛逆思想,从保护校园、方便大家、提升自己的角度来看待学校的规章制度,并自觉地遵守。同时,也使得学生中的积极分子能够影响他人、教育他人,共同维护好大家的学习、生活环境,共同创造高校的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良好氛围。

二、辅导员应将诚信档案作为伴随学生四年的人格牌

从学生入学伊始,辅导员办公室的柜子里就摆放着厚厚的学生学籍档案。为了方便工作,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又单独有自己的积极分子档案。档案,站在学生的角度是记载自己成长历程的跟随自己一辈子的标志性资料,因此,学生对此也是十分看重的。在高校中的处罚,只要是涉及到“记入档案”,学生就会提起极高的重视。尽管,我们并不提倡凡事都以处罚来管理学生、震慑学生。但是,不得不说,在某些需要学生重视的事情上,辅导员确实要将平时的教育和“记入档案”相结合。因此,诚信档案就是应运而生的产物,它就好像一面镜子,将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记录在案,并根据其诚信记录情况,对其进行相应的奖惩。诚信记录员会观察和记载哪些所作所为,诚信档案的具体内容会涉及到哪些方面,辅导员可以借鉴《中国光大银行员工行为规范》的第二章、第三章中的多项内容。

比如,针对黑龙江省教育厅极为重视的辅导员廉洁队伍建设的具体实施办法,从教育学生的角度,辅导员要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看待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辅导员是学生的老师,是学生的家长,也可以是学生的朋友,但是,不可以跟学生有金钱财务的利益往来。辅导员的职业应是纯洁的,除了辅导员自身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外,也要让学生明白“贿赂”二字是诚信档案上的污点。(借鉴于第三章第十三条“知法守法”中的“商业贿赂”)同时,不仅让学生杜绝“贿赂”的思想还要让某些手中有些“权利”的学生干部在群众的监督下开展工作。从选举到任用,辅导员都要对学生干部开展廉洁自律建设。(借鉴于第二章第七条“廉洁自律”)辅导员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正所谓身教重于言教,辅导员要带着服务学生的思想为学生干部做好榜样。同时,每学期要开展一次纯洁校园的主题活动,通过小品的形式,将某些社会上、校园里、银行中发生的贿赂与受贿等事件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演绎出来,既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又起到了教育作用。同时,学校的相关学生新闻社团要对活动进行及时地报道,并开展征文活动,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并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另外,针对学生最为关切的涉及到学生自身利益的如评选班干、评奖、评优、评补助等方面的问题,辅导员更是应该在评比之前就对学生开展诚信教育。比如,有些评选涉及到民主测评,班级的同学会参与不记名投票。而有些动了歪心思的学生可能会通过拉选票的方式打破了原本公平竞争的良好氛围,使得其他学生没有得到公正的评选,也会使很多同学对评选的公允程度产生怀疑,最终,失去了评选的真正意义。(借鉴于第十八条“公平竞争”)越是触碰学生敏感神经的活动的越要公开公平公正地开展,将一切透明化,让想走捷径的学生无路可走,让大家都以一颗诚信的心对待评选,让评选的结果为学生所信服。因此,公平竞争是辅导员在开展相关工作时一定要引起极高重视的事项,也是要记入诚信档案的重要一项。

三、辅导员应将失信案例作为警醒迷途学生的警示牌

作为一名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要掌握一定的原则,其中就包括要坚持正面教育与反面警示相结合,并且以正面教育为主。这是因为,在教育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辅导员要尽量多传递社会正能量,多宣传人性的阳光面,多树立光辉的榜样,以激起学生的进取心。然而,在面对高校内外、学术方面等等的失信案例层出不穷的状况时,辅导员也要学会以反面警示的方式,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有时,再多的歌颂赞美不如一声警钟来得震撼心灵,让学生从反面案例中受到教育、得到警示,不敢越雷池半步。中国光大银行在对员工进行反面案例教育方面的方式方法值得辅导员借鉴。主要有三种方式,一种是通过办公室自动化(OA办公系统)向员工下发办公室文件的方式传达违法违纪通报,以及某些不良情况的报告;第二种是在各分行的网站公告板上将相关的通报进行公示;第三种是分级、分层、分条线、分部门、分经营单位召开会议学习、讨论相关文件。并且根据违法违纪违规的不同程度,分为常规通报和临时通报。常规通报是每年年底各分行的法律合规部进行审计,将这一年存在的违纪、违规情况进行汇总并通报。临时通报是银行根据紧急、重大事件所做出的及时快速的反应。

辅导员在开展反面案例教育时,可以参照中国光大银行的方式,分为紧急通报和汇总通报。紧急通报,可以通过召开班会和年级大会、在学校学生工作处网站、校园网站等通知通报版面进行公布的方式将情况严重、性质恶劣、反响极大的事件进行详细地讲述,并将产生的后果以及相应的处理方式进行严肃通报,以起到警示教育作用。如期末考试、大学英语四、六级以及其他考试前的诚信教育班会上,要对以往出现过的考试违纪行为的处理方式进行强调,并在考试之后,利用学校的电子宣传屏第一时间滚动通报违纪学生信息以及处理办法。在专业教师对大三大四学生进行毕业论文指导时,辅导员也要要求各班通过召开班会和团活等方式将学术造假的恶劣影响及严重后果告知学生。汇总通报,是在每学期期末辅导员及学生干部成员将本学期涉及违纪的学生的具体违纪情况进行总结,并在放假前的总结鉴定班会上进行通报,并要求班会后每个学生写一份本学期的自我鉴定,总结这一学期自己身上的进步与不足,以及下学期的努力方向,尤其要阐述关于自己违纪情况的深刻反思。通报是为了进一步强调,诚信涉及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明白一次逃课就是给自己的诚信牌抹了黑,一次夜不归寝就是给自己的人格牌降了等级,一次考试作弊就是在自己的诚信档案记了过,一次论文抄袭就是在自己的光辉前途上设置了障碍。从而,在警钟鸣响中,让学生自觉地避免去做不真诚的人、去做不守信的事、去走不诚信的路。

四、总结

篇7

论文摘要:随着新医改的进行,医药销售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在竞争中获取优势,有必要对传统的医药销售模式进行变革,本文在分析学术营销的作用的基础上,对医药营销中推行学术营销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当前,医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朝阳产业,发展迅速,前景广阔。加入WTO后,跨国医药公司进入我国市场,我国本土医药企业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与国际大型的医药企业相比,我国医药产业面临的问题不仅仅在于研发水平落后,还在于缺乏有效的营销手段和营销策略,这使得我国医药企业陷入恶性竞争的重围中,难以做大做强。我国现有的医药营销方法、营销策略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很多医药营销人员对自己销售的产品不了解,在产品推广过程中还延续着原来的那一套,即和客服拉关系、套近乎、给回扣的关系营销,医生用药的多少和用不用的关键在于给予酬劳的多少和与医药代表的关系如何,而不是根据药物的疗效、质量等,对于学术营销的概念和具体的施行方法以及实施学术营销给企业带来的利益还不清楚,特别是国家的反商业贿赂政策直指药品“带金”销售后,这将是医药企业所面临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医药市场营销人员应该立刻认清所面临的严峻形式,即以前的那一套营销策略已经不是效果好不好的问题,而是在于在国家的政策前提下还能不能进行的问题。所以笔者认为医药市场营销人员应该在坚持正当的合法的关系营销策略的同时,努力的像国外医药企业看齐,学习学术营销、发展学术营销,两者相结合,在药品质量过硬的前提下,迅速提升自己企业的品牌形象、品牌竞争力,努力推动医药营销的向前发展。

一、学术营销的作用

总结国内和国外的医药销售市场,学术营销的模式给医药企业带来的长久利益是比较明显和巨大的,这些利益主要集中体现在药品品牌的影响力和销售额等方面,这就加强了医药企业在同行业中的核心竞争力并且为医药企业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学术营销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医药企业的品牌形象、增强医药企业的品牌影响力

在当今的医药市场上,品牌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在目前经济活动中显现出日益重要的作用,品牌在产品销售中的营销力不可低估。那些具有良好品牌形象的公司,其产品在市场上的号召力非常强,自然销售情况也非常的理想,所以说良好的品牌形象是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赢得市场竞争的法宝。医药公司利用学术会议和社会公益活动的形式强化自身的品牌形象。

2.学术营销能够提升医药企业产品销售额,奠定其在医药市场的稳固地位

当前在全球范围内单品种销售领先的处方药,如Lipitor (立普妥,辉瑞公司)、Zoeor (斯伐他汀,默沙东公司)和Losee (洛赛克,阿斯利康公司)等都无一不是通过学术营销方式来推广企业产品的。这些公司凭借严谨的科学论证进行学术宣传、开展学术活动、赞助学术会议。历经几年的努力造就了一批重磅炸弹级别的药物。在国内医药市场中,再比如葛兰素史克公司的产品贺普丁同样是凭借学术营销建立其在肝病治疗用药领域稳固的领导者地位。

3.学术营销可以保障医药公司经营的可持续发展

笔者认为,药品的学术营销是通过对医生强化产品的功能性质传递产品的核心价值观等特征来实现产品的宣传,销量的实现是依靠公司产品品牌的影响力而不是依靠某个业务人员的感情维系。这样,医药企业就不用担心那一天某部分市场的某个医药代表离职带走原来的客户或者客户不再使用公司产品而导致公司业务量的萎缩或中断,从而实现产品销售的连续性。同样公司也可以选拔具有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或者培训出对公司产品知识熟悉掌握的员工,迅速把市场交接给这些员工,让他们去继续维持公司的学术营销活动,以保证公司经营活动的持续性。当然,医药企业以学术推广的方式进行处方药营销也不可避免存在局限性,例如销售额增长见效慢等,但从长期来看,这种营销方式所形成的销售基础是稳固的,足可以弥补短期见效慢的缺陷。

二、实施学术营销的方法

医药企业实施学术营销的目的主要是要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宣传自己的医药产品的核心卖点,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去有效实现。

1.采用多种营销方式进行学术推广

医药企业应结合产品的实际情况,采用与之相符的活动方式。首先,医药企业应该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作为产品的代言人,针对不同层次的医生展开学术教育;其次,医药企业可以赞助医疗机构的相关学术会议,通过主题发言和视觉形象来传播产品信息;再次,医药企业还可以结合产品上市后的Ⅳ期临床进行充分宣传,挑选有代表性的医院,通过公司与医生的互动式沟通来强化产品的特性。

2.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学术推广

首先,医药企业要组织专门的工作人员创建公司内部刊物,以介绍公司对于产品知识最新的研究成果,组织员工定期的进行学习,以便于公司的医药代表通过本刊物能及时的了解自己的产品,要想对外宣传,应该从对员工的宣传做起,在公司内部首先营造一种良好的学术氛围,只有这样医药代表在给客户讲解公司产品的时候才能对答如流,胸有成竹。其次,医药企业应该利用杂志、网络、内刊、资料、户外及其他平面媒体对自己公司的产品进行学术宣传。因为专业媒体能在广度上为药企学术营销做好舆论铺垫。传播内容上,应以产品卖点为主,同时可配合产品硬广告软硬兼施。

3.利用各种学术会议推广公司产品

医药企业应该设立专门的学术会议召开申请机制,为医药代表组织召开的学术会议给予资金、学术资料、会议设备等全面的支持。医药代表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在医院对口科室召开科室会、院内会等积极宣传公司的产品。同时积极参加省级会议、全国性学术会议或者产品推荐会,医学会、药学会、卫生系统的各科年会,抓住一切机会搞好对公司产品的推荐工作。如一些医药公司对于医药代表申请在医院召开科室会议、院内会议就有一系列标准化的申请机制,只要医药代表提出的申请,公司一旦批准就会马上给予资金和其他相关支持,对于医药代表组织客户参加相关的各种学术年会,只要提出申请并且得到批准,在会议结束以后,公司都会对于医药代表参加会议的花费给予核实报销。各种学术会议别是医院对口科室的科室会议,人数少,学术环境好,企业应该经常利用这个机会安排专门的学术代表在科室会上做产品知识的讲授并且做好与会的医生展开对于公司产品的积极讨论,有利于受众对产品知识的全面接受。

参考文献:

[1]梁立,雷建.学术营销的差异化卖点及案例[J].医药世界,2007(06).

[2]张一涵.学术营销:要有源头活水[J].医药世界,2007(01).

篇8

论文摘要: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是站在投资主体的角度,对政府投资项目进行的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它具有管理范围大、管理内容多、管理视角广、管理主体奇的特点。当前,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还存在着决策机制不完善、预算约束弱化、投资效益偏低等弊端,离建设节约型社会、构建公共财政体系、打造廉洁高效政府的要求尚有不小的差距,进一步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势在必行。

一、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含义

政府投资项目也称公共工程,是指为了适应和推动国民经济或区域经济的发展,满足社会的文化、生活需要,以及出于政治、国防等因素的考虑。由政府通过财政投资、发行国债或地方财政债券、向证券市场或资本市场融资、利用外国政府赠款和国家财政担保的国内外金融组织贷款以及行政事业性收入等方式独资或合资兴建的固定资产投资工程。它以政府为实际投资主体、以财政性资金为主要资金来源,因而也经常被称为财政投资项目。

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是指项目管理者站在投资主体的角度,为保证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节约工程投资,在项目建设周期内,用系统工程的理论、观点和方法,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具体措施,充分发挥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和监督职能作用,对政府投资项目进行的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其主要特点:一是管理范围大。涉及到项目建设周期内的各个阶段。包括项目建议书的编制与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与审批、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概预算审查、项目法人单位的建立、工程招投标及施工管理、竣工验收及交付使用、效益评价和财务监督等诸多环节;二是管理内容多,包括建设程序管理制度、政府采购制度、项目法人负责制、工程合同管理制、建设监理制、财政基本建设资金评审与财务管理制度等;三是管理视角广,管理者必须站在政府投资主体的角度,从促进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及人文生活环境、节约财政开支的大局出发,保证工程质量,推进工程建设,提高工程投资使用效益;四是管理主体独特,作为项目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立项审批等项目决策至关重要,作为政府投资项目,其决策主体理应是政府,这样,本应置身度外、以守护人身份出现的政府自然而然又参与到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具体过程中,成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必不可少的一个主体。而由于政府的存在缺乏实体形象,其职能主要体现在组成政府的各部门身上,以至在整个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没有一个相应的部门或机构代表政府来履行管理和监督责任。

二、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必要性

作为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构成要素,政府投资项目涉及到经济、环境、文化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工作进展及实施状况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好坏及快慢,关系到百姓生活质量的变化及和谐平安社会的建设。如何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确保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已成为百姓关注、政府重视的热点、焦点问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1、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堵塞基本建设支出漏洞,合理控制投资成本,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是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既能强化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执行力,又符合现代管理效益原则的基本要求,有助于统筹考虑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促进资源节约,合理压缩财政支出,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到刀刃上,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推进器。

2、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是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

公共财政具有资源配置、收入分配、调节经济和监督管理四大职能。政府投资作为一项经济活动,既是一个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问题,又是一个资源配置问题,是公共财政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既可以清除市场配置资源的各种障碍,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解决市场不能有效配置的公益性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促使公共财政的阳光向民生工程、“三农”建设、环境保护等公共事业倾斜,保证财政资金投向的合理性;又有利于遏制截留、挪用建设资金,高估冒算和“三超”浪费等现象发生,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合规性和经济性;还能促使政府在投资决策中慎重行事,完善财政分配的民主决策机制,提高财政预算安排的科学合理性和透明度。可以说,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是财政合理配置资源、依法监督管理职能的重要手段,是财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公共财政建设的重要手段。

3、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是廉政建设的要求

腐败是中国社会的头号毒瘤。从源头上预防和惩治腐败,大力倡导廉政建设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作为腐败易发多发的薄弱环节,工程建设中的职务犯罪案件占全部职务犯罪案件的90%以上,分解工程,收受回扣;围标串标,暗箱操作;非法转包,索贿受贿;权钱交易,提高造价等商业贿赂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工程上去了,干部倒下来”的现象屡见不鲜,严重破坏了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秩序,影响了国民经济发展环境,败坏了党风、民风,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浪费,群众对此反映强烈,政府投资建设领域已经成为防腐、反腐的重点,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予以整治。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提高政府投资项目监管实效,有利于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秩序,防止商业贿赂等腐败行为的发生,改善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推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和谐稳定、又好又快发展。

4、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是提高政府执行力的需要

“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执行力是政府工作的生命力,政府履行工程项目管理职责,执行力是不可或缺的要素。执行力弱,就会政令不畅,有令难行,甚至有令不行,政策落实就可能“雷声大雨点小”。从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现状来看。不少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组织较混乱,“投资、建设、管理、使用”四项职能合一,分工不明,职能交叉,各相关部门各自为政,管理越位与缺位并存,相互扯皮,效率较低,项目实施中执行力弱,监管不严,漏洞较多,工程造价控制不力,往往是建一个工程交一次学费,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理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各有关部门之间的关系,建立职责分明、沟通顺畅、配合密切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体制,减少推诿扯皮,提高政府执行力,防止管理真空,切实履行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主体职能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热点、焦点问题。

5、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是提高政府投资效益的需要

常言道,管理出效益。当前,不少政府投资项目投资计划制订较随意,缺乏科学论证,项目立项审批前未进行项目比选和公示,“形象工程”和“献礼工程”较多,加上资金是无偿拨付和使用的,没有保值增值、还本付息的压力,项目实施中对自行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标准、增加建设内容等现象往往缺乏有效的外在管理和制约措施,预算约束弱化,不少项目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投资难以控制,工期一再推迟,“钓鱼工程”、“胡子工程”较为普遍,不仅影响投资效益,浪费国家财力和公共资源,困扰社会事业发展,而且容易滋生腐败,有的还因建设资金不到位造成拖欠民工工资和工程款等问题,影响社会稳定,损坏政府投资项目在公众中的形象。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通过有目的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控制,有助于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加快工程进度,节减财政开支,提高政府投资效益,创造和形成新的生产力。

三、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建议

1、推行项目价值管理,重点做好政府投资工程项目前期可行性论证及决策

项目前期规划及决策阶段主要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立项审批等工作,在这个阶段虽然所需花费的资金不多,但对项目价值及投资费用的影响却至少占70%以上,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成败得失。是工程项目价值管理的最重要阶段。缺乏科学论证、敷衍了事的可行性研究和错误的决策将会带来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在这个关键点上必须树立项目价值管理观念,以实现项目利益各方最高满意度为目标,科学分析、理性判断、民主决策。第一,要建立健全政府投资管理制度,规范政府投资行为,严格按法定程序审批政府投资项目,对关系百姓民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项目实行事前公示制,防止重复建设无序投资,确保政府投资项目投向合理、程序合规;第二,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前移政府投资评审关口,严格把好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及概算的审查关,坚持“先评审,后立项”,做好项目的比选和可行性论证,建立健全项目储备库,做深做实项目前期工作,谨防超标准、超概算、超财政承受能力;第三,要切实贯彻执行政府采购制度和招标投标管理制度,该招标采购的决不直接发包,坚持“货比三家”,加强对投标单位的资格审查,防止围标、串标和“暗箱操作”,坚持“先评审、后招标”,从源头上挤压工程招标采购预算的“水份”,防止高估冒算和漏项漏算,为合理控制项目开支提供重要保证。

2、切实加强工程项目管理,把好事中监督关口

一是加强对建筑市场的监督管理,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施工企业“借壳”挂靠问题,严厉打击围标、串标、卖标、非法转包分包行为,强化对工程监理、造价咨询、招标等中介机构的监管,严肃建筑市场运行秩序,对有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中介机构,要予以严肃查处,情节严重的,要坚决吊销资质证书,依法清出建筑市场;二是加强合同管理,规范合同签订行为,认真审核合同条款的合法性、严密性,详细约定工程质量、进度、合同价款的确定及其调整方法、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工程付款方式、违约责任等内容,尽量减少合同中的“活口”,防止因合同纠纷影响工程进度或增加工程造价;三是明确职责分工,强化责任意识,按照“投资、建设、监管、使用”四分开原则,积极推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充分发挥项目管理公司的专业优势,大力节减投资成本;四是加强项目实施阶段的监管,坚持“集体研究,分级审批,先批后变”的原则,严把工程变更关,及时处理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合理界定各方责任,严格控制现场签证,保证工程质量,减少返修费用。

3、加强项目资金管理,锁住政府投资管理的“笼头”

资金管理是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基础,要管好政府投资项目,就必须抓住资金管理这个龙头。国务院总理也曾指出:“建设资金管理,要贯穿工程建设全过程,从概算、预算到决算,始终坚持严格审核,严格的财政监督和管理,不能等到竣工后再算账。”具体来说,必须着力抓好三个环节:一是把好资金投向关,凡申请使用政府资金投资的项目,均要按照公共财政的支出原则,严格加以审核,对一般经营性项目不安排政府投资,对能够由社会投资建设的项目,尽可能利用社会资金,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二是把好预算编制关,坚持“先评审,后编制”,根据项目可行性研究、概(预)算和工程进度等情况合理编制项目资金预算,妥善安排资金用款计划,防止概算超估算、预算超估算、决算超预算的“三超”现象;三是把好资金拨付关,坚持“先评审,后拨款”,严格执行建设资金财政直接支付制度,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程进度用款和民工工资发放需要。

篇9

【关键词】 会计师事务所; 审计质量; 完善途径; 处罚公告

一、引言

注册会计师行业作为专业服务组织,其执业质量是立身之本。随着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诚信意识、质量意识、风险意识不断增强,专业水平和执业能力持续提高,事务所执业质量明显改善,得到证券市场和社会各方面的广泛肯定。但也不可否认,会计师事务所在执业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社会公众的期望还有较大差距。中注协在2012年全国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监管工作会议中提出,当前新形势下注册会计师行业出现新的问题:事务所存在以牺牲业务质量为代价的不正当低价竞争行为、收取与客户相关的介绍费或佣金、为获得客户而支付业务介绍费、商业贿赂、或有收费等不正当行为,存在串通舞弊、挂名签字、兼职执业等违法违规行为。2012年1月1日起新的《审计准则》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开始实施,这些行业新规范的执行必将在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市场风险、维护资本市场秩序、保护公众利益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从中国知网查阅的文献看,以证监会处罚公告的视角研究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审计责任、证券市场的监管居多,从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讨论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的文献也不乏其数,但遗憾的是还未查找到将证监会处罚公告与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论文。本文旨在从证监会处罚公告的案情披露中,分析近些年来会计师事务所以及涉案注册会计师的违规事项及原因,总结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过程中出现的质量控制问题,提出完善质量控制的途径,从而降低审计风险、如实反映上市公司实际与合理确定审计意见类型。

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问题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证监会在其官方网站的对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的处罚公告为研究总体。通过对2001年至2011年处罚公告的阅读与收集,取得11年期间的处罚公告共33条记录。这些处罚基本上涵盖了近些年来在我国证券市场上比较有影响的财务舞弊案。

(二)证监会处罚公告的统计分析

1.处罚公告的年度数量分析

表1描述性统计了按年份公布的违规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数量。可以看出,证监会每年的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处罚公告数量不尽相同。2001年至2006年呈减少的趋势,2007年增长,至2008年度达到最高值,全年6份处罚公告,涉及4所会计师事务所与15位注册会计师。2009年至2011年,处罚公告的数量又逐年减少。

2.处罚递延时间分析

本文以处罚递延时间反映证监会监管的及时性。处罚递延时间指的是被审计财务报表的年度与证监会处罚公告的年度差距。如果是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进行连续报表审计,以最后一年的财务报告审计年度为基准,计算与证监会处罚公告日期经过的时间。33例处罚公告涉及的递延时间如表2所示。2004年证监罚字39号处罚公告中未出现所涉及的年度,导致无法判断递延时间。

经过数据统计与分析发现:处罚递延年限在三年以内的占36.36%,居于首位;其次是四年之内的处罚递延年限,占27.27%;最长的处罚递延年限长达7年。另外,还有1例因为超过追溯时限,有3名注册会计师未受到处罚。这一现象表明,证监会对相关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调查、行政处罚公告时间距离发生的违规审计业务有一段滞后期。从处罚公告样本中可以看到,有16例违规审计涉及到连续2年以上财务报表舞弊,其中1例连续4个年度的财务报表审计都有重大问题。另外,也有个别事务所、注册会计师因为违规而多次受到处罚。

3.处罚决定类型分析

证监会对违规事实调查之后,依据《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证券法》等规定,对违规事务所、注册会计师作出相应的处罚。处罚类型的数量与比例如表3所示。

从表3数据可以看出,对违规事务所的处罚以警告与经济惩罚并行,对注册会计师的处罚也以罚款为主。33例罚单中,最大一笔罚单是“没收业务收入五十万元,并处以五十万元罚款”。与此对比的是:2012年1月初,“四大”之一的普华永道(PWC)在英国收到当地金融监管部门英国会计与保险精算纪律委员会(Accountancy and Actuarial Discipline Board,AADB)140万英镑的罚单;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在今年2月份表示,将对“四大”之一的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Ernst&Young)处以200万美元的罚款,而这将成为PCAOB迄今开出的最大金额的罚单。以惩罚金额低的经济手段为主的行政处罚导致违规事务所、注册会计师的违规成本不高,从而不利于审计质量的根本改善。

4.违规事项分析

篇10

关键词:兼业;无序竞争;专业化建设;灵活立法

中图分类号:F8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11月21日

引言

自1996年开始实施专业人、兼业人和个人人相结合的保险制度至今,兼业制度在我国发展已逾16年。2012年兼业的保费收入达到12,757.74亿元,占全国总保费收入的82.4%1,兼业已经成为了我国保险销售的主要渠道。但是,目前我国的保险兼业制度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兼业制度的完善与发展,对我国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保险兼业发展现状

2001~2013年,我国保险兼业机构数量整体增长141,823家,平均每年增加12,893家。从行业分布情况看,兼业保费收入仍主要集中在银行、邮政、车商三类,其保费收入加总后在历年的总保费收入占比中都保持在70%以上。银保业务的飞速增长则是过去5年兼业市场份额增长的主要原因。银行自1996年起步,在2004年保费收入占兼业保费收入60.12%,此后三年一直保持在62%~63%,在2008年激增至70.21%。2008年至2012年的保费收入占比虽有小幅回落,但仍稳定保持在65%上下。

二、我国保险兼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保险兼业存在的问题包括:违规经营、无序竞争及哄抬手续费。所谓“违规经营”,即非法保险兼业人在未取得保险兼业资格的情况下违规经营,以逃避监管机构的监管。未取得合法资格的非法兼业机构往往以低成本和低手续费抢占市场,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扰乱保险市场秩序。

无序竞争分为委托无序和行为无序两种。所谓委托无序,是指兼业合作双方在选择行为上的随意性。委托无序行为意味着关系缺乏有效评估。目前,在我国的兼业市场上,保险公司倾向于选择员工队伍庞大、网点资源丰富和客户群广泛的银邮机构作为方,以规模作为量化方的指标;兼业机构则以手续费的高低而非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资信程度作为衡量保险公司、选择被方的主要标准。

行为的无序则体现了更大的危害性。所谓行为的无序,是指兼业人为获得更高的手续费,有选择地向客户推销保险产品。行为无序容易滋生“微观垄断”,也就是通常说的“强制投保”,即兼业机构强制客户投保具体的险种或指定保险公司,如在城市,人们在办理住房按揭贷款、汽车消费贷款时很难自己选择保险;在农村,一些保险公司因开办“贷款人人身意外险”、“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等业务与农村金融信贷机构结盟,农民申贷时有可能被强制投保。“强制投保”在很大程度上带有行政性特征,但迄今仍在运转。

任何一种形式的垄断都会造成市场秩序混乱、市场效率低下、消费者权益受损。较之于一些显而易见的行业垄断,这种某银行与某保险公司之间、某银行业务与某保险业务之间,甚至网点之间的一对一的“微观垄断”更具隐蔽性,更花样繁多,同时也更容易被监管部门所忽略。

行为的无序带来的最大问题是欺诈误导现象。为获得更高的手续费,兼业人倾向于对手续费高的保险产品进行重点销售,如车商推荐手续费更高的保险公司的车险保单,银行理财专柜选择性推荐奖励比例高的险种。激烈的竞争下,选择性的销售仍不能满足业务量的需要,便出现了兼业人采用误导性甚至欺诈性的手段销售,也就是所谓的“欺诈误导”。2003年、2008年及2011年连续的寿险行业退保潮,其根本原因都是在宣传时的欺诈误导。行为的无序会伤害兼业机构和保险公司的声誉和信誉,最终结果是损害客户的利益。

所谓哄抬手续费,是兼业机构倚靠自身优势向保险公司索要不合法的、过高的手续费,最终导致形成商业贿赂。哄抬手续费是手续费恶性博弈的结果。2001~2008年保险兼业机构的手续费收入一直是保险行业收入之首,而专业保险机构自2001年大规模准入,直到2008年才第一次盈利。

兼业成为保险销售的主要盈利渠道,与其作为保险市场专业分工的产物诞生不无关系。在保险业粗放式增长期,兼业为保险公司提供了一个便捷的代收付渠道,还在当时创造了保费收入超前增长效应;现在保险市场上保险公司的进入和退出机制已经基本完备,市场竞争基本形成,保险业已经进入了集约型增长阶段,依靠兼业机构网点众多的销售手段已经不能满足保险市场销售专业化的需要。

保险本身是专业性很强的行业,承保、理赔、核保、精算、销售等各个环节都十分严谨,要求从业人员对数学、医学、工业、法律、金融等方面知识的融会贯通,而兼业机构的从业人员在专业知识上存在着严重的欠缺。银邮员工在金融知识素养上属兼业机构之首,但对于相关保险原理等专业知识的了解,远不能满足保险业务发展的需要,其他兼业机构则更次之。

上述原因导致目前兼业机构的主要功能还是销售环节的代收付,兼业在专业性上的滞后,不符合保险业专业化进步的要求,面对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已经不能适应。不仅如此,基数庞大且全国每年仍在续约1,000家增长的兼业机构,还挤压了专业保险中介机构的生存空间,挤占了专业中介机构的市场份额,阻碍了我国保险中介体制的顺利转型。

专业保险中介机构目前还在初步发展阶段,其专业功能的充分体现和社会各界对其的认同都仍需继续经过一定时期的培育。兼业人不按牌理“出牌”,专业保险中介生存就会受到严重威胁,并由此带来市场行为的扭曲。

专业中介机构数量和市场份额的不足,既造成投保人和保险公司地位的失衡,投保人的利益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也使得专业中介机构的市场功能不能发挥,减慢整个保险市场专业化的速度。

三、完善我国保险兼业制度的建议

基于保护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利益、维护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的立场,以下是有一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第一,增加兼业保险产品性价比,收紧兼业机构审批,鼓励优质的兼业机构向专业化组织过渡。笔者认为,就我国目前的保险业发展状况,不适宜过分发展兼业机构。我国的保险市场上已经充斥了太多的兼业机构,以目前14万余家的基数,若仍保持年均1万余家的增长速度,对于目前保险市场来说并不必要且不健康。兼业市场的无序竞争已经影响了专业保险中介机构的发展和保险市场的整体可持续发展,在吞食市场的同时也把握了保险公司的命脉,使得本应作为专业分工产物的兼业机构不仅无益于细化分工,反而减慢整个保险市场专业化的速度。

面对目前的状况,一方面保险公司应当同时努力增加保险产品的性价比,增加自己在兼业渠道方面的话语权,以多样化的产品吸引兼业机构并作为手续费谈判的筹码,从源头抑制手续费的哄抬;另一方面监管机构同时应当逐步收紧兼业机构的审批,并鼓励优质的兼业机构向专业化组织过渡,如成为集团下属的保险专业公司,在专业领域开展业务,参与专业中介市场的建设和竞争。这样既可以引导机构正确利用行业优势和国家信用等进行保险产品销售,又可逐步控制并减少市场上兼业机构的数量,提高兼业机构的整体质量。

第二,加强兼业机构内部的保险专业化建设管理,利用兼业机构加快全民保险意识普及。兼业市场无序竞争中的欺诈误导行为对在全社会树立保险意识有恶劣的影响。笔者认为,保险监督机构应首先加强对理财型保险产品保障功能的监管,第一强调其保障作用,第二才是理财功能,从而不失保险“一人为众,众人为一”的最根本思想;兼业机构以“理财”名义向客户推销保险产品的时候,要从维护自身信誉的角度增强保险专业化培训,对保险产品要了解并向客户强调保险产品的保障功能;同时进行基本保险知识的普及,使客户更容易、更方便地接受有关保险的知识。此举在提高客户对保险认知程度的同时也能减少行业优势和国家信用的滥用。其次,继续提高兼业机构的保险人持证率,或推出符合兼业机构工作人员保险专业程度要求的兼业机构保险从业资格考试,以保证兼业机构提供服务的专业性,解决兼业机构设立“门槛低”带来的过度不专业问题。

另外,作为委托人的保险公司也要加强对兼业机构在专业化方面的系统管理,帮助并监督兼业机构的专业化建设以维护自身信誉,而不能放任甚至怂恿兼业机构的虚假宣传及欺诈误导行为。保监会在处罚出现此类行为的兼业机构时,可考虑一并处罚保险公司的监督失职。

在兼业机构树立保险专业化建设意识,既能保护投保人的利益,又维护了保险行业的信誉和形象,也能加快全民保险意识普及的速度,对促进保险业的发展进步有重要意义。

第三,加强监管体系建设,灵活立法,发掘行业协会的作用。兼业机构网点众多,而保监局只有31家,鱼多网小,难免疏漏。要加强对兼业机构的监管,一方面应该从源头——保险公司加以监管,明确并强调保险公司对兼业机构协作监管范围,从而最大限度地杜绝保险公司为了争夺兼业机构网点而放弃协助监管、放任兼业机构账目不清甚至拖低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等问题;另一方面对兼业机构严格准入,从进入市场开始强化监管,从而减少“监管真空”和监管不足的出现。

另外,行业协会在兼业领域发挥的作用甚小。保险行业协会在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都有分支机构,但按照《保险兼业机构管理规定(讨论稿)》,除了代为登记B类保险兼业机构的保险业务监管费缴纳,并未被发掘出其更深层次协助行业监督,加强兼业机构自律的功能。国外的保险行业协会往往不允许兼业机构加入,是因为其市场以专业中介为主,兼业市场份额很小,因此对兼业的监管相对宽松;而我国相反,专业中介市场份额很小,兼业机构市场份额很大,因此保险行业协会可以考虑将兼业机构纳入行业自律体系,从行业自律的角度对兼业机构进行约束和监管。

四、结论

本文以过去9年的数据为主要依据,就兼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就目前兼业存在行业优势和国家信用的滥用、入行门槛低和监管不足等问题,笔者认为保险中介最终的发展方向是专业为主,兼业为辅,提出加强兼业机构专业化建设和发掘行业协会在兼业方面的辅助监管作用等观点。本文的局限性是没有借鉴国际经验,这是因为除了英国具有“兼业人”特色制度,其他国家的兼业或者处于中介市场次要地位,市场份额很低,或者采取混业经营方式进行——笔者认为,后者是兼业问题未来的研究讨论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保监会.中国保险中介市场发展报告(2005).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中国保监会.2005年至2012年中国保险中介市场发展报告.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2007.2.1.

[3]邓成明等.中外保险法律制度比较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4]刘东姣.保险中介制度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5]唐运祥.保险中介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王君.北京邮政保险业务发展研究.北京邮政大学硕士论文,2006.

[7]马冲,李兰兰.浅析保险兼业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河北金融,2008.3.

[8]唐金龙.发展与规范我国保险兼业之研究.上海保险,2006.2.

[9]居苏生,盛薇薇.从保险兼业谈保险公司的商业贿赂行为.工商行政管理,2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