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艺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8 05:17: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引导艺术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 自媒体时代的网络舆论引导 自媒体时代新闻舆论传播的正确引导分析 论自媒体时代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策略 自媒体时代的微博舆论引导 自媒体时代如何引导网络舆论 论新媒体时代新闻报道舆论引导能力的提升 试论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艺术 论后网络时代新闻舆论引导的偏差 加强传统媒体在自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 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舆论引导力的强化 自媒体格局下的新闻舆论引导与对策确定 自媒体时代舆论格局的建构 自媒体时代舆论危机的应对 浅析自媒体时代的网络舆论 自媒体时代的舆论战 新媒体时代新闻舆论监督与引导反思 浅析新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 论娱乐新闻的舆论引导 全媒体时代新闻传媒类人才舆论引导能力培养的内涵研究 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艺术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②胡国华:《想全部封锁资讯不可能管理媒体不是什么都不让报》,2007年2月7日,《南方都市报》。
③见#f=dupdate。
④作者王册,载2016年5月10日《人民日报》。
⑤鲁迅:《文艺与革命(并冬芬来信)》,《三闲集・文艺与革命》。
⑥见2016年5月5日《人民日报》。
参考文献:
[1]杜尚泽.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刘云山出席[N].人民日报,2016-2-20.
[2]佟慧娟.无法复制的感动――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我把光明献给你》创作体会[EB/OL].http://.cn/zt/2013-11/05/cms1600
756article.shtml?nodes=_3287.
篇2
论文关键词:戏剧翻译,归化,异化,翻译目的
一、归化和异化
归化和异化策略起源于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1813的著名论文《论翻译的方法》,文中提到,翻译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the translator leaves the author in peace, as much as possible, andmoves the reader towards him”; 另一种是“thetranslator leaves the reader in peace,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moves theauthor towards him”(Shuttleworth&Cowie, 1997: 43-44)。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其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一书中,将第一种方法称作为“异化法”,第二种方法为“归化法”。归化和异化是意译和直译理论的延伸。
1.归化策略
归化,即是在翻译处理中要求译者向目的与读者靠近,采取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派的代表人物为美国翻译理论家E.A.奈达,他认为,“所谓翻译,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Nida,E,A&Taber, C.R., 1969)。他提出了“功能对等”和“读者反映论”的观点,认为判断译本的好坏不宜拘泥于相应的词汇意义、语法类别和修辞手段的对比,重点是考查接受者正确理解和欣赏译本的程度。因此归化的特点就是重视读者,采用地道的通顺英语进行翻译。这种翻译方法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避免文化冲突,消除文化障碍怎么写论文。
2.异化策略
异化文学艺术论文,即是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读者所采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摘要体现了翻译作为文化交流媒介的功能,译者引导读者理解和接受,并进一步欣赏源语文化。
3.归化和异化策略的关系
归化和异化都是翻译的策略,然而近两个世纪以来,围绕翻译是走向归化还是异化之路,学术界却争执不休。归化和异化策略各有有优劣。翻译的目的不同,语境不同,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因此,归化和异化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而应该在翻译中得以统一,以促进翻译的发展。
二、王佐良、巴恩斯《雷雨》译本的归化策略
由先生创作的《雷雨》以其交织错综的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在戏剧舞台上长演不衰。而人物与情节塑造的成功与其简洁易懂又含蓄深沉的语言有直接关系。关于其语言艺术美,钱谷融先生有如下评价,“我确实太喜欢剧本中的语言了,每次读先生的剧本,总有一种既亲切又新鲜的感觉,他那色彩明丽而又精炼生动的语言,常常很巧妙地把我带进一个奇妙的艺术世界,给予我无限的喜悦。” 王佐良和巴恩斯(A.C.Barnes)的英译本《雷雨》不仅再现了原作的戏剧艺术魅力,也再现了原作精炼含蓄的语言特点,使文段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适合舞台表演。关于剧本的翻译技巧,笔者认为,归化策略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一下例子为证:1. 鲁贵:四凤,别——你爸什么时候借钱不还帐?你现在手下方便,随便匀我七块八块好吗?(王佐良&巴恩斯,1958;p21-22)
LU:——don’t be like that, Sifeng. When did Iever borrow money and not pay it back? Now, what about a little loan of sevenor eight dollars, now that you are in the money.
在原文中,中文的货币单位是“块”,鲁贵说,“匀我七块八块”;此处,译者并没有采取异化的策略,例如解释“块”这个货币单位在汉语货币中的地位,或是在英文中找出其对等的货币单位;译者使用了归化的策略,直接将“块”以为“dollars”, 使作品走向读者,从而使读者轻而易举的理解文章文学艺术论文,更加适合舞台表演。
2. 贵:你看你这点骨头!老头说不见就不见,到下房在等一等算什么!我跟你走,这么大院子,你别胡闯乱闯走错了….( 王佐良&巴恩斯,1958;p38)
Lu: come down off your high horse! If theold man says he won’t see you, then he won't. Now, why not go down and wait abit longer in the servant’s quarters? Come on, I’ll take you along, otherwisein a big house like this you’ll be losing your way and losing your way andblundering into places where you shouldn’t be.
在此文段中,鲁贵说,“你看你这点骨头”。“骨头”,这个词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里,有其独特的含义。在旧中国迷信的说法中,有一条称为称骨论命,即一个人的骨头越重,说明他的命越好;而骨头轻,说明这个人出身低下,命不好。这里,鲁贵是骂鲁大海的出身低下,不配和周仆园讨价还价。译者同样忽视了“骨头”这个词的文化含义,采取了归化的策略,直接将其译为“Come down off your high horse”。“high horse”是英文的一个典故,它表示的意思是“趾高气扬、自以为很了不起”,相应地,“to come/get(down)off one's horse”意思即为“谦和一点,别摆架子了”。译者使用的是原滋原味的英文,使英语读者在读译本的时候感同身受。
3. 冲:我以为这些人替自己的一群人努力,我们应当同情的怎么写论文。并且我们这样幸福,同他们争饭吃,是不对的。这不是时髦不时髦的事。(王佐良&巴恩斯,1958;p106-107)
CHONG: I thingk we ought to sympathize withthem. After all, they’re only doing their best to help their own people. Besides,it’s not right that people who are as well off as we are should grudge themenough to keep body and soul together. And it’s not a matter of fashion,either.
在这句话中,周冲提到“争饭吃”,译者使用了很形象的一个英文成语,“to keep body andsoul together”, 它的意思是“Obtain one’s basic living expenses, to earn engouh money to keeponeself alive.”,意思是“赚到刚够维持生计的钱,不被饿死”。译文非常贴近英文读者,译者又一次使用归化的策略,使译文走向读者。
这只是笔者从文中截取出的三个例子,但是我们由此可以窥豹一斑。可以说,王佐良和巴恩斯先生的译本文学艺术论文,译文中广泛应用了英语中的俚语和成语,文笔流畅,可以称得上地地道道的英语。这就是归化的策略,译本完全贴近英语读者。
三、结语
戏剧作品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它可以作为剧本来指导舞台表演;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文学作品来阅读。因此戏剧作品的翻译不同与其他题材作品的翻译,可以根据其不同的用途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如果剧本是为舞台表演服务,那么为了使广大外语听众不被文化差异所干扰,更好更快的理解原文,译者可以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使作品走向读者;如果剧本是作为文学作品来阅读,译者可以采取异化的策略,向读者传递原语文化,使读者读到原滋原味的原语表达。从这一层面上来说,归化和异化策略之争,也不是绝对的非此即彼,就戏剧作品翻译而言,译者可以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来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Nida, E.A. & Taber, C.R.. The Theory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E.J. Brill, 1969
篇3
摘要:作为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一种独特的歌唱流派,美声唱法拥有完整的科学发声体系,而我国的声乐艺术在发展中则强调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有机结合,通过对声音、形式的合理选择,增强声乐艺术的表现力,可见美声唱法对我国声乐艺术的影响。本次研究将着重对美声唱法在中国的起源于发展进行深入分析,探究了美声唱法与中国声乐艺术的异同,并对美声唱法对中国声乐艺术的影响作出了思考,为我国声乐艺术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美声唱法;中国声乐艺术;异同;影响
作为声乐艺术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美声唱法最初起源于17世纪的意大利,经过多年的实践发展,美声唱法已经成为一门世界性声乐艺术,对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声乐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的声乐艺术得到了卓有成效的发展,美声唱法的传入不仅改变了人们对声乐艺术的认识,而且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艺术界对民族音乐的反思,因此,对美声唱法对中国声乐艺术影响的研究有着一定的实践意义与社会价值。
1美声唱法在中国的起源、发展
美声唱法最早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通过公派国外留学生及国外声乐教师引进传入我国。在美声唱法传入初期,国人对该艺术相对陌生,在声乐教师及各类文化交流教育工作的支持下,美声唱法艺术模式在我国初步形成,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美声唱法在我国的发展。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外著名美声歌唱家到我国进行了示范性教学,主要对美声发声方法、发声练习方法以及发声技巧等进行讲解,与此同时还提出了强调关闭唱法,引发了国人学习美声的热潮,推动了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国外著名歌剧大师、男中音歌唱家到我国进行讲学,传授了美声的歌唱技能、技巧,涉及到声乐教学的各个方面,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声乐训练的整体水平。90年代后,世界著名歌唱家阿米玲到我国讲学授课,除了对歌曲演唱技巧的讲述外,还对部分作品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阐释与指导。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社会所能接受的美声强调的是声情并茂,要求在确保美声声音优美的同时,能够传达情感,这也是美声唱法在我国传播的一个重要特点。
2美声唱法与中国声乐艺术的异同
2.1美声唱法与中国民族声乐的共性
美声唱法与中国民族声乐的共性首先表现为呼吸位置的共同性。我国民族声乐及美声唱法都强调呼吸的顺畅性,其不仅是发声的原动力,更是歌唱的重要基础,在歌唱中要确保声音连贯、流畅,做到吐字清晰,并能够实现对音量强弱的有效控制,呈现出完美的演绎效果。其次,美声唱法与中国民族声乐在高位置声音安放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共同性,我国民族声乐主要借鉴的是京剧唱腔,美声唱法则更多借鉴了西洋歌剧唱法,这一技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声音的内在感染力。另外,我国民族声乐强调歌唱声音要上下贯通、流畅自如,而不是挤塞喉咙;美声唱法也明确强调歌唱要打开喉咙,两者具有一定的相同之处。
2.2美声唱法与中国民族声乐的差异
首先,表现为共鸣器官运用的差异。美声唱法强调的是头腔、喉咽腔、口腔、鼻腔等所有共鸣腔体的整体共鸣,尽可能确保同时并用,体现各腔体的共鸣优势,增强艺术感染力。在发音技巧方面,多采用的是上下垂直柱状共鸣通道发声。而中国声乐艺术的共鸣则相对单一、清淡,主要包括口腔共鸣、鼻腔共鸣与头腔共鸣,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燕子、润腔的不同造成的。另外表现为演唱艺术追求的差异。美声唱法关注声音的美感,强调技巧性突破,在确保歌唱技巧的基础上,尽可能达到音质的清纯、饱满,实现对气息的持久控制,呈现出宽阔、柔韧的演唱风格。而我国民族唱法则更多保留了传统的美德,呈现出清灵、委婉、飘逸的嗓音特色。
3美声唱法对中国声乐艺术的影响
艺术的发展与进步往往依托于不断的交流与相互借鉴。近年来,随着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及中外音乐艺术的交流融合,美声唱法在中国声乐艺术中不断渗透,对我国声乐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对中国声乐学派发展的影响
我国传统的声乐艺术主要为戏曲,其在具体的演唱中多采用本音,且音域较窄,注重自行腔圆、悠扬绵长,以描述故事与情感为主,具有浓厚的东方特色,与世界声乐文化融合相对困难。而作为中西方声乐文化联系的重要纽带,美声唱法在中国的传入也将西方文化融入到我国声乐艺术中,对我国声乐艺术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当前我国的戏曲艺术中不乏美声唱法,美声唱法以戏曲的结合成为现代民族声乐的艺术框架,民族声乐艺术不断完善,歌唱形式得到了丰富与发展,并诞生了一批著名的民族艺术歌唱家,使我国的声乐艺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3.2对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影响
美声唱法的引入是我国对西方声乐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并对中西方声乐文化做出了对比分析。老一辈声乐艺术家针对美声唱法传入的现象,提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国声乐艺术发展带来了一个新的契机。20世纪30年代,我国声乐艺术家将美声唱法特点融入到艺术歌曲创作中,出现了大批以美声唱法为核心的优秀抗战歌曲。20世纪50年代,美声唱法技巧与中国声乐艺术实现了更进一步融合,使我国的艺术歌曲内容得到了丰富与发展,逐渐与世界接轨,著名的有《草原之歌》、《我站在铁索桥上》等。
4结束语
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美声唱法对中国声乐艺术的影响更加凸显。尽管美声唱法与中国声乐艺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然而在文化艺术交流、碰撞过程中,两者呈现出融合发展趋势。基于当前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必须注重对美声唱法的合理引入,在借鉴的同时扬长避短,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审美需求,促进我国声乐艺术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颜雄心.美声唱法在我国传统民歌声乐唱法中带来的影响[J].北方文学旬刊,2016,14(08):186-186.
篇4
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学美术教师,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己近七个年头,这份美好的工作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次次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一回回与学生的心灵碰撞,都让我的生命多了一份惊喜,多了一份幸福,多了一份期待。我惊喜于学生无穷的创造力,幸福于学生无尽的求知热情,更期待着适合学生的新的教学理念的诞生。
一次偶然的翻阅,让我知道了国家艺术教育课程改革开始了,而且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一次新课程的培训,—次新课程讲座的聆听,一次新方法的尝试,让我隐隐感觉到了这场变革将给教师带来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也就是说,新一轮国家艺术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所处的角色发生很大的变化。这种历史性的变化让我欣喜,让我深感自己的责任将越来越重大。
作为一名站在教学第一线的美术教师,新的课程环境下重新塑造自己并界定角色智能可以说是迫在眉睫。因此,在新课程的环境中,我将和我的学生一起成长。新时代、新思潮、新理念、新尝试、新改变……一切都会悄悄的发生变化。
第一、我将由原来的美术知识的传授角色转化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促进角色。
在此之前,反思、剖析传统教育下的美术课所形成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种不中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以前我们教师以成人的要求、专业的标准要求学生,要求学生该怎么画就怎么画,该画什么就画什么,这种完全由老师规定课业内容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把学生沦为学习的奴隶,使学生不赶轻易出手,加重了学生的自卑感,导致学生对美术望而却步,学习兴趣荡然无存。
而且,老课程本身具有许多的弊端,且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又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即偏重于以教师为主导的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学习内容单—、高深、繁多,以培养专业化人才为倾向,完全背离了个性发展的特点。
新课程标准则不然,它确认美术课程是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制作过程……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以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为总目标。教师不能把学生的大脑当容器,更不能以知识权威者的身份横在学生面前,而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潜能和个性灵活处理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教师充当的是课堂的组织者,应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创设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建立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相互合作的关系,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树立学习信心,实实在在地作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促进者、鼓励者,使学生把你当作心目中的“大朋友”,愿意和你接近,愿章和你交流,愿意你分享他们的欢乐……
有了这些新的思索,并且在教学实践中也做了些新的尝试,慢慢的觉得这些变化是可行、效果是不错的。
第二、我将改善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围绕教科书做一些新的资源开发和累积。
在一年多的教学实践中,越发的觉得新课程迫切需要的、呼唤的是知识面广且多才多艺的综合型的教师,这是—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一直以来音乐教学和美术教学活动都是分科进行的,各自的角色—旦确定,就只管吸收自己领域内的知识了,往往在自己所教学科的外围砌起下高墙、且悠然自得的满足于现状。如今的改革,使我很敏感的意识到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的艺术课程改革的需要了。如我年教艺术七年级下册《春日抒情》之《播种希望》一课时,里面所涉及到了乐器知识、语文中的诗词解读知识,还有关于春天气候方面的知识等,我感觉到了自己知识的匮乏。所以,越发的感受到新的艺术课程迫切的要求艺术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除了要掌握应有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当涉猎其它学科领域的知识,而且要力图获得比学生更为丰富、详尽的资料,才能对艺术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所准备,解决起来游刃有余。以综合艺术课程为例,每—个单元都是—个主题,比如《艺术与数》、《秋天的节日》、《线的情感》、《黄土地的畅想》等,每一个主题都渗透了舞蹈、戏剧、散文、绘画等多种艺术和其它的学科知识,同学们在学习美术、音乐知识的同时感受各种知识的快乐。作为每一个美术教师要上好这样的课,必须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要不断的攀登知识的颠峰,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学生—个艺术的诠释。
知识无边,资源无限。正是因为如此,我在反复的实践探索中,越发觉得仅仅靠教科书为唯一资源上课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艺术课程资源需要不断的开发并要很好的利用,才能上课的质量保证上课的量和效果。原有的音乐、美术教科书越来越不适应时展的需要,越来越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动—动脑,自己思索一下,学校里学生的艺术作品展览室、图书馆、省级市级艺术馆、各种民间团体、校内外的网络资源及美好的大自然,不都是我们艺术教学的最好的资源吗!
充足的资源找到了,还需要我们的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要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为自己的教学活动服务。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在社会的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如我在上《春之歌》那课时,就带着学生到江边放风第,让学生在广阔的、充满春意的大自然中自由的翱翔。
那么,这些艺术课程资源如何来开发呢?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源远流长的民族艺术文化,正是美术与音乐综合课程大力开发和利用的宝贵资源,如藏族的歌舞、朝鲜族的荡秋千、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以及汉族的民间手工艺等。都是民族艺术文化的体现。对课外、校外艺术资源的开发,包括家庭艺术活动(如休息天的郊游,参观博物馆等),社区艺术活动(如镇上组织的书法、绘画比赛,演唱比赛等),少年宫艺术活动(星期天及节假日的各种美术音乐兴趣班等),区、县艺术比赛等等。还有,对蕴涵着艺术的自然地理资源也可以进行开发,独特的地形地貌,壮丽的山河……”总之,只要用心去想去做,我想这些丰富的艺术课程资源将给我们的艺术老师带来全新的艺术感悟,也将给我们的学生带来无穷的艺术享受。
第三、将对学生的艺术学习作出合理的、充满人性的评价,不断的激励他们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
—支红笔,优良中下,“好”与“不好”,“象”与“不象”……一切都那样的自然。除了这样的评价方式,就再没别的让我觉得站在我的立场评价学生的最合理的评价方式了, 且不知这样的评价方片面强化了评价的界限,让我尴尬的扮演着终结性和惟—性的课程裁判者,致使学生始终处在一种被评价和被测试的被动境地,给了他们自卑和压力,就好比在他们的脖子上挂着石块,而要求他们轻松的游过河。经过全新的思索和实验,印证了新课程标准评价理念要求美术教师从关注”人”的发展着眼,重视课程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从而促进教师从评价角色转向课程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角色。经过实践,我发现要这样把握: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如讲《春日抒情》那课时,我播放春天来临时大地发生变化地影片,同学们在柔和的音乐声中积极的讨论着,尽情感受春天所带给人们的欢乐……让学生充分感受春天冰雪融化,大地一片生机到处都有生命在萌动。我还经常用讲故事、师生共同表演等教学形式,调动学生们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得到了美的熏陶,在美的环境中自然轻松地增长了知识,培养了他们的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的学习,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那反之学生若有了学习兴趣,也就有了表现的欲望与冲动,教学就轻松多了。又如在上《线的情感》的时候,我让学生用线来描绘一样事物,随便什么的事务都可以,我尊重他们的个性,让他们可以按客观去描绘,也可按主观意识去表现,既可以用写实地手法,也可以夸张、变形,画完了还可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见解。实践证明,这样有利于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他们都能创造出风格各异的画面,令人耳目一新。另外教师要用发展地眼光看特学生,会给他们的学生时代留下美好的回忆。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在知识的理解与表现中会参差不齐,为了挖掘每一个学生潜在的能力,我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个性及造型特点的不同,分别进行鼓励和引导,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个性的张扬。在辅导学生作业的过程中,我降低标准,不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门的作品,也不用”画得像不像”作为衡量的唯—标准,大大的鼓励了我的学生,使他们对学习美术充满了兴趣。大名鼎鼎的沃尔特·边斯尼小时的经历就值得我们借鉴。他上小学时,曾把花朵画成人脸,叶子画成手,这神奇的幻想非但没有得到称赞,反而得到的是老师的—顿毒打,庆幸的是这并末让小画家夭折。今天,这样的事将不再发生。作为老师,特别是从事充满色彩的艺术教学的教师,千万不要吝备用最美好的语言激励你的学生,如:“你画的真棒!“你的画色彩搭配的真漂亮!”“你比老师画的好”……学生们会因此得到鼓励,更会为每一个学生留下成功的机会和希望,对孩子们的—生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作完这些思考,我并未觉得轻松,反而觉得些许的沉重,中学艺术改革中的美术教师们还将面临更多的考验,接受更多的挑战。作为一名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美术教师,我会努力努力,再努力,尽自己所能为新课程改革添砖加瓦。
参考资料
1、 《中国美术教育》2003年1、2期中国美术教育出版杜
2、 《艺术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 杨立梅
篇5
[关键词]中国画课程 古绢纸 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刘化宇(1974- ),男,吉林吉林人,北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美术学、中国画。(吉林 吉林 13201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2-0151-02
高校中国画课程古绢纸的教学方法是高校国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画课程的不断深入和教学改革,国画教学中的古绢纸应用和实践逐渐受到重视,运用古绢纸的教学课程应运而生,成为一门新的中国画教学课程。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开设古娟纸课程,能提高和促进中国画专业教学水平,进一步完善国画教学改革。中国画课程古绢纸的运用是国画专业提高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同时还有古绢纸制作和修复理论等课程要求,传统的国画教学方法不能达到良好的国画教学效果,所以,研究及探讨高校中国画课程古绢纸的教学方法具有现实的作用。
一、高校中国画课程古绢纸教学方法应用的重要意义
第一,通过中国画课程古绢纸的运用学习,能提高师生掌握古绢纸的实践运用能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师生共同来体会中国画古绢纸的意蕴和应用,摆脱固定的传统概念及书本的理论思维,让师生对中国画教学课程有重新理解和认识。
第二,中国画课程古绢纸的教学方法运用,对高校教师及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观念要变被动为主动,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掌握国画专业的基础上,学习和掌握绘画的主要内涵和学习方法。
第三,通过中国画课程古绢纸的运用学习,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实践国画材料以外的绘画材料,增强了国画的题材表现性,扩展了表现物象的领域及范围,对中国画教学的进一步延伸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也促进中国画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完善,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和意义。
第四,在学习中国画古绢纸课程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师生掌握简单的古绢本和古纸本运用方法,提高中国画教学课程水平和社会责任;更重要的是,培养优秀的国画人才,继承和发扬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绘画精髓,保护好祖国的文化遗产。
二、在中国画课程中运用古绢纸的教学特点
1.运用传统国画材料来表现中国画作品形式。在表现中国画作品时,通过运用传统古绢纸材料可以表现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增强画面的绘画感和材质感,得到客观的视觉感受,完善画面的浑厚和空间深度,推高国画的作品质量,更好地表现出中国画作品的整体效果。
2.运用传统国画材料来复制、修复和临摹古代的绘画作品。师生共同学习如何利用古绢纸制作方法完成修复古人绘画作品,还原古画旧貌,保留和修缮中国传统的历史文献、书籍和古画重要资料方法。通过中国画课程古绢纸的研究和实践,传承中国文化,培养相关的复制、修复和临摹古画作品人才,有效提高高校国画教学质量。
3.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国画基础和美术理论水平,才能掌握理解,学习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详细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内容,让学生了解知识的难点和重点并逐步掌握;学生也应以良好的态度和积极向学的主动性应对学习,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实现新旧知识的融会,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中国画课程古绢纸的学习。
4.课程实践性强,应用性比较突出,操控性比较灵活。首先,学生必须要客观地、综合地、辩证地、严谨地理解和分析国画作品,通过一般原则方法及方式来大胆试验,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总结。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实践的过程中让学生灵活把握。因操控具有一定的难度,有失败的可能性,且材料应用的范围比较广、复杂多样,当某些材料不容易获得的时候,就需要用别的材料代替,这就更增加了操作的不确定性,很容易让学生感到困惑、枯燥无味,从而对课程失去信心。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实际状况,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理好每位学生的学习心态变化,同时要根据不同学生完成的实际情况来做不同的讲解,这也就对师生之间的互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师生共同研究、实验的互动特点。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会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和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完善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教师要亲自做示范,学生积极响应,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增强了团队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转变传统的“师教生学”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模式,形成新的互动教学的理念和模式,从而共同完成好中国画课程教学实验。
三、高校中国画课程古绢纸的教学方法
1.课堂示范。教师要在课堂上示范古绢纸的制作过程,讲解与示范同时进行,并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材料本身的特点来表现主题,丰富画面的中心内容。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不断促进学生的主观体会,牢牢掌握实践过程,更好地把握难懂的步骤和原理。教师应反复进行示范,直接的面对面的实践操作,能够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制作过程中的难点、重点;教师在示范讲解作品的同时,学生也会不知不觉地参与到课程中来,并容易进入角色。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以后独立完成作品时,能够很好地掌握其示范要领,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因此,课堂示范是高校中国画课程古绢纸的重要教学方法。
2.启发引导。在学生学习研究和实践过程中,要把握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向,引领学生体会中国画古绢纸的制作技巧,利用古绢纸的特性来表现画面。学生在制作绘画作品前,教师要首先引导学生去了解作品制作的年代和历史背景,仔细查验绘画作品的绢纸程度,对作品画面进行详细的观察和了解,启发学生大胆运用旧色还原,做到画在心中,通过实验实现制作纸绢与国画作品保持一致的绢纸色。启发学生在掌握古绢纸还原方法的同时,还要加强绘画技巧的融会贯通,不要完全依靠绢纸还原方法来单纯去实验,要学会自然为上的法则综合协调整个画面,达到绢纸和绘画技法完整和谐统一。总之,引导、启发学生实践、运用绘画绢纸技巧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同时也是较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3.材料分析。中国画古绢纸的制作教学环节离不开材料分析。首先,应让学生了解绢纸的构造。古绢纸是指纸本和绢本,它们是制作绘画作品的重要载体,利用纸本和绢本来营造绘画作品意境。学生在掌握制作古绢纸时,要学会制作古纸和古绢。古纸和古绢的制作过程实际就是材料分析过程,分析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依次是:古绢纸的旧色还原分析、古绢纸的旧色渲染分析、古绢纸的污旧处理分析、古绢纸的残旧还原分析。要实现对绢纸的掌握,还需要教师给学生讲解材料的运用技巧,让学生学会如何使用矿物性颜料和植物性颜料。矿物性颜料可以根据制作纸绢的特点,采用细粉状和块状材料,充分掌控赭石、朱砂、石绿、土黄、石青等矿物材料。同时学生也要学会掌握植物性颜料,以水状细颗粒的透明色运用为主,采用花青、藤黄、槐黄、胭脂、栀子黄、红茶、徽墨等植物性颜料。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容易混淆概念,知识难点掌握不好,理论内容难以消化,实践的过程中难免会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在实践前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一定的失误预知感,强化课前和课后学生理论知识的积累和培养,促进学生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勇于创新实践教学,师生通力协作,相互配合,从而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4.构建教学实验室。学校在条件许可下应配备一间教学实验室,保证教学实践的顺利开展。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实验室里制作作品时,要有材料架、操作台和多媒体网络设备,同时还应具备切割机器和研磨工具,对大幅作品,还要有升降机等设备,每位学生要有独立的空间和公共的实验空间,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还应该配备以自然光为主的光源天光窗等。另外,教师和学生也不能完全依赖实验室设施设备,实验室只是实践辅助工具,最重要的还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素质。完善教学实验室的同时,也要不断加强师生的整体学术质量和水平,这样才能构建完整的教学实践实验体系。
5.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充分利用信息网络资源,把图片、资料、视频、动画和音频等相关信息资料整合到一起,利用其多媒体的特点来进行师生学术互动交流,并将有效的网络信息内容进行整理并及时反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网络学习能力。网络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易懂,课程内容通过多媒体传输到每位学生的信息平台上,学生可以更直接地感受和理性地分析教学内容,提高了课程教学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进了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网络交流。多媒体教学资源公开化对学生具有深远意义,教师的课程教案、教学日志、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等及时上传到互联网,为学生提供整体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目标,填补了课堂教学的空白,增加了师生的沟通渠道,让学生可以更好掌握有关教学课程要求和内容。多媒体教学是对传统课程教学模式的有效补充,丰富完善了中国画课程古绢纸的教学方法。
6.强化理论和知识的积累。教师应认识到学生理论水平和知识储备的重要性,通过课程教学实践,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的同时,还应要求学生注重自身思维认识水平的提高,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教师也从客观的角度去认识分析,缩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理论区别,加大力量研究、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通过理论的支撑和知识的再认识去提高教学质量。学生理论水平的高低,不仅依靠学生的自身修养和勤奋努力,同时也需要教师进行教育辅导,教授学生如何学习提高理论水平,怎样把知识贯穿到理论中来,理论的强化最终是为了知识的再积累,知识的积累也是对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在加强学生的理论学习的过程中,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认真体会理论教学,用新颖的理论教学方法展示出最新的教学成果,向学生不断传授知识财富。
注重实践运用及操作能力。中国画古绢纸课程教学离不开对作品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实践,耐心地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对提高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会对中国画教学目标的实现起到积极意义。在中国画古绢纸教学课程中,制作作品是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学生学习、了解以及实践运用古绢纸制作材料技巧的最佳途径。另外,在运用古绢纸材料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让学生去体会古绢纸材料作品的表面含义,而应该让学生亲身实践绘制作品的操作技巧。学生在深入实践和制作作品的同时,加深和拓展对古娟纸知识相关领域的认识和探索,丰富想象力,完善中国画绘画、制作技巧,不断促进学生综合绘画能力和制作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促使教师不断改进中国画古绢纸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葛路.美术史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
[2]潘运告.中国书画论丛书[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3]伍蠡甫.中国古代美学艺术论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出版社,1966.
[5]杨仁恺.中国书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