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修养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23:17: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言修养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教师的语言修养,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来与学生交流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和安排程序,用来与学生沟通情感、组织活动的语言系统。众所周知,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语文教师的语言修养就显得更为重要。
一、中学语文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修养
(1)语言是师生沟通的桥梁。教师是通过言传身教把知识和真、善、美传授给学生的,并将其内化成学生的能力,因而教师的语言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谈吐文雅、语言丰富、幽默风趣、富有启迪智慧的语文教师形象,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产生一种愉悦、崇敬的心理。教师只有真正做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表,才能有打动学生,感染学生的语言,才能最终搞好教学。
教师是学生心灵世界的播种者、耕耘者。教师的语言是沟通学生心灵,激发学生心灵火花的桥梁。“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当学生了解到教师为人和善,真诚待人,感情真挚时,就自然会佩服这样的教师,喜欢这样的教师的课。因此,语文教师必须锤炼好自己的语言技巧,才能提高语言修养,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2)语文教师语言修养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成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语言能力的强弱“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语文教师只有用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教学语言去吸引每一个学生,才能使学生对语文产生热爱之情,才能使学生以主动、积极、热情的态度去学好语文。语文教师具有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艺术水平,在课堂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就像高明的导演,用自己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去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学生在情趣盎然的课堂氛围中学好语文。
语文教师要尽量避免使用一些刺激性的、负面性的词汇。要经常用热情、诚恳、幽默风趣、富于激励性的言辞,让学生置身于语言美的环境和氛围之中,学生就会心情愉快、思维敏捷,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和教学效果。
(3)一定的语言修养,是提高语文教师自身修养的必要条件。教师的成长是体现在多方面的,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要有一定的责任感,良好的道德修养外,还应该具备灵活而高效的讲解能力。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言修养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如此来说,教师的语言修养的提高,意味着其教育水平的提高,教师所从事的事业的操作能力的提高。这样的话,就有利于一名教师自身的完善了。
总之,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师生沟通方面、在课堂语言教学方面、在对教师自身完善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
(1)重视理论修养。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职业语言能力,不但要掌握教师语言自身的理论和规律,还要对不同学科有相当的了解。教师要想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语言技能,就必须切实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努力使自己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一定的审美的情趣,思辨的能力,现代的观念,使自己充分了解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充分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
(2)广泛阅读,博采厚积。教师不及时更新知识,就难以与时俱进,教书育人。语文教师只有大量阅读、广泛积累,才能厚积薄发,养成敏锐的语感,使自己的口才精益求精。除了要博览中外经典名著外,语文教师还应在生活中积累语言。生活中的语言是极其丰富多彩的,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对自己生活中所接触的语言有着较强的敏感度,并能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这样,在课堂上就可以让学生们了解并避免使用生活中出现的错误语言,而好的语言则能继续传播开去。
(3)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加强实践锻炼,是提高教师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师要留心每一堂课,留心每一次与学生交流,锻炼发展自己的语言水平。要重视自己或别人在教学中出现的每一次闪光点,用心记下来,以后在适当的时候把它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从而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教学语言风格。每一次知识的积累,总有一个先记忆后理解的过程。对于有些个性化教学语言,刚使用时可能会觉得不能得心应手,有点生搬硬套的感觉,那是没能领会所运用的语言的实质精髓。只有通过多次的试验,将一定的语言艺术的精神实质把握了,才会在教学中运用自如,做到脱口而出,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实践证明,长期不懈地训练,可使教师熟练地掌握语言表达的各种技能技巧。
(4)加强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可通过科研活动丰富和提高语言修养。教师要积极参加新课程的培训学习,用新理念来武装自己,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更新教育观念,积极参与到教学研究中去。平时,要撰写教学故事,研究教学案例,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改进教法。教师之间相互听评课,加强学习交流,取长补短,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不同学校、同一学校的不同语文教师之间的交流也是很必要的,大家通过对一些艺术性教学方法的探讨,可能会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然后,将这些交流心得付之于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它。
教师在教研实践中得到锻炼和发展,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增强了教学研究能力,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提升了语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篇2
一、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马克思指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文章是以语言为表现工具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它不能离开语言而存在,所以,语言是写作的第一要素。
小学作文中语言表达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一,不能用准确的语言把自己想说的话表达出来。第二,词汇贫乏,语言不够生动形象,通篇都是“口水话”,没有“文”的色彩。第三,错别字较多,病句较多。第四,空话、套话多。影响语言表达能力的因素有:第一,不知道怎样锤炼语言;第二,思维不严密,条理不清晰,影响表达;第三,不能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影响表达;第四,现代汉语语法学的不好,常有语病。
我们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呢?
(一)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首先,培养学习语言的兴趣。曾说:“要培养自己对语言的兴趣”,“有了强烈的兴趣,才能更好地领略语言的妙境,才能摸索语言的精微”,“语言的进步便如水之就下这样顺当,反之,只有锻炼语言的愿望而无兴趣,语言的进步就如急水上山那样的困难”。所以,产生兴趣是学好语言的一个“极大的窍门”。
其次,下苦工夫学习语言。有学习,才有积累。学习语言,有两个途径:一是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群众的语言是最能反映生活的语言,它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表现力很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所以,号召人们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二是多读名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郭沫若认为,多读多写,摸熟语言的“筋肉组织”和精微之处,唤起灵敏的感觉,熟悉名篇佳作的精妙之笔,获得丰富的词汇,这样,自己写起文章来,优美的笔调慢慢地就会运用自如。
第三,多积累语言——词汇。斯大林曾说:“词汇反映语言的状况:词汇越丰富,语言也就越丰富、越发达。”掌握大量的词汇,就能将事物间细微精妙之处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
(二)培养学生的描写能力
第一,讲清什么是描写及其作用。描是描绘,写是摹写。从写作学角度说,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物、景物、环境、事件及其形态或特征等描绘或刻画出来,使人读后有如见其形、闻其声、历其事的感觉。
第二,讲清描写的种类。关于描写的种类,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法。从小学作文要求来看,主要应该掌握语言描写、行动描写、肖像描写等。应该注意无论什么描写,都要做到有明确的目的,或为表现人物服务,或为展开情节服务,或为揭示主题服务等等;此外,要抓住对象的特征,做到寥寥数笔,神形兼备,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第三,讲清描写的方法。关于描写的方法,一般说来,离不开生动形象的词汇、浓烈鲜明的色彩、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等等。人们的写作风格不同,其各自强调的重点不同。老舍强调比喻,他说:“在描写时,不能不设喻。”而鲁迅则强调白描,这种方法没有浓烈的色彩,少有形容词,少有修饰,即鲁迅所说的“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二、修改能力的培养
修改作文,是写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人们公认:文章是改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古今中外的作家都非常重视文章的修改能力。梁章矩说:“百工冶器必几经转换,而后成器。我辈为文,其理一也。”
小学生修改文章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第一,眼高手低,即识别能力差,因而修改能力差。第二,修改意识不强。根据我们的调查和观察,当前的小学生作文,几乎都是一稿“定音”,不修改,应试作文也没有时间修改,这从某个角度上是明智的,但无论如何也是一种无奈。第三,对自己的作文,有先入为主的偏见。对已写好的作文有一种思维定式,学生往往突破不了这种定式,对作文不能做实质性的改动。
(一)读改结合,以读促改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它是我们培养学生作文修改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教材中的文章,都是作者潜心构思、字斟句酌过的。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了解作者谋篇布局、遣字造句的方法,让学生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修改作文中来,提高修改作文能力。
(二)处理好批与改的关系,以批促改
批是改的基础,批为改服务,改是批的目的。只要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利用此关系,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1)教师批,学生改。“教师批”是指教师在阅读学生作文的过程中,在需要修改之处做上各种符号或加以眉批,发现妙词佳句加以鼓励。“学生改”是指学生细心体会教师所画的符号、眉批,根据教师做的批注认真地加以修改。
(2)互批互改。组成批改小组,选择一个学生的作文互相讨论,共同修改。学生积极评议,同学之间互相影响,促进修改作文能力的提高。
篇3
这次我的论文的成功,和高分,得到导师的赞许,都是因为我论文的选题新颖所给我带来的好处。最好涉及护理新领域,以及新进展,这样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大量文献做基础
仔细查阅和你论文题目和研究范围相关的文献,大量的文献查阅会你的论文写作铺垫,借鉴别人的思路,和好的语言。而且在写作过程不会觉得语言平乏,当然也要自己一定的语言功底做基础。
三,一气呵成
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要每天写一些,每天改一些,这样会打断自己的思路,影响文章的连贯。
四,尽量采用多的专业术语
可能口语化的表达会给人带来亲切感,但论文是比较专业的形式,是有可能做为文献来查阅和检索的,所以论文语言的专业化,术语化会提升自己论文的水平。
五,用正规格式书写
参考正规的论文文献,论文格式。不要因为格式问题,而影响到你论文的质量。
六,最好在计算机上完成写作过程
如果有条件最好利用电脑来完成写作过程,好处以下几点:1,节省时间,无论打字的速度慢到什么程度,肯定要比手写的快。2,方便,大量的文献放在手边,一个一个查阅是很不方便的,文献都是用数据库编辑,所以都是在电脑上完成。提前先在电脑上摘要出重点,写出提纲,随时翻阅,方便写作。3,修改编辑,在电脑随时对文章进行修改编辑都是非常的方便。4,随时存档,写一段,存一段,防止突然停电,或者电脑当机。本人就是吃了这个大亏,一个晚上的劳动,差点就全没了,幸亏男友是电脑高手,帮我找回。否则就恨着电脑,哭死算了。
七,成稿打印好交给导师
无论你的字写的多么优美,还是按照惯例来,打印出的文字显的正规,而且交流不存在任何的问题,不会让导师因为看不懂你的龙飞凤舞,而低估你的论文。而且干净整洁,女孩子不仅注意自己的形象问题,书面的东西也反映你的修养和气质。
八,听取导师意见,仔细修改
导师会给你一些关于你论文建设性的意见,仔细参考,认真修改。毕竟导师是发表过多篇论文,有颇多的经验。
九,作好课件,准备答辩
好的课件可以给你的答辩带来意想不道的精彩,比如用美丽的风景做背景,会给下面在座的老师门心旷神怡的感觉,也会给枯燥的答辩带来精彩。但是切记,课件不要做的太花哨,反而会影响答辩的效果。毕竟这是正规的论文答辩,该走的形式还上按照常规来。
十,注意答辩时间
按照国际惯例,都是5分钟。所以一定要让自己的答辩掌握在这样的时间内,这样显的认真,而且让别人完全的了解你的论文,而不会因为时间紧张或者超时,而被迫停止,造成不好的影响和结果。
十一,提前作好答辩准备
做好充分的准备,提前列好提纲,突出你论文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的观点。合理安排5分钟,最好提前演练一下。这样导师们会觉得你是认真准备过,至少你的态度是认真而端正的。
篇4
关键词: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管理
一、本科毕业论文的地位及在完成培养目标中的作用
(一)从培养规格上看其必要性。毕业论文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环节,是完成培养目标及规格的有机成份。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业务知识与能力方面,培养目标及规格中要求:“……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具有较强的文学分析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能阅读和检索古典文献,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从上面的表述中可以看出,毕业论文工作正是完成科研/写作和检索资料等方面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不做好这项工作就无法实现培养目标及规格。
(二)从学员实际需要看其必要性。电大学员专科所学专业有相当一部分是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论文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挑战。因此,毕业论文的撰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学习、实践机会,提高其实际工作、学习以及科研能力。只有经历了论文写作的全过程,学员才能初步掌握学术论文的功用和特征,正确运用这一科研文体,反映研究成果,传播学术信息。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撰写学术论文,记录科研成果的意义主要就体现在知识积累和学术交流两个方面;从论文作者个人的角度来看,通过撰写、发表学术论文,将学术成果公诸于世,研究者个人的劳动成果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也才能使科学研究的社会价值得以实现。
(三)从提升电大教育的品牌角度看其必要性。从我们周围看,目前获取本科学历的渠道和途径很多。就论文来看,与其它高校相比,要求是高了些。这是树立电大质量意识的体现,是提升电大教育品牌的必然要求。
二、论文指导与管理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一)主观认识方面。如前所述,与其它高校相比,我们的要求过高过严,在教师层面也感觉过于苛刻,有抱怨情绪,给论文工作造成一定困难。学生层面,认识程度更是不够,在求易避难情绪驱使下,觉得好象是学校在为难他们,很不乐意。
(二)客观方面。就县级教学点来说,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学员工学矛盾突出,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论文撰写工作上来;二是一部分学员专科不是本科所学专业,在专业修养方面欠缺较大,尽管本科理论阶段学了一些课程,但从专业素养方面来说,仍显不足;三是资料的搜集渠道不多,给资料的搜集带来诸多不便;四是指导教师难聘,特别是外聘教师,不好管理,对我们的教学要求的理解有偏差,指导行为上不一致,把握不住要害。
三、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措施
(一)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首先在领导层认真学习领会上级电大关于论文工作的有关精神,从培养目标层面和提升电大品牌的角度看待论文工作;积极与省、市电大主管教师沟通,寻求帮助与指导;利用网络查阅普通高校对论文工作的信息,借鉴有益的作法,移植在我们的论文工作中来,形成自已的工作思路和模式。通过日常教学活动将这些思路和模式传达到教师中去,使大家形成共识,渗透在平时教学工作中。积极选派管理人员和教师外出学习,提高管理水平和指导能力,为论文工作奠定基础.
篇5
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正如恩斯特・卡西尔所言“我们不可能生活在语言这个媒体之外”[1]离开语言这个符号,我们也就失去了安身立命之地。议论文写作的目的是为了阐述自己的道理,因而议论文语言即是为阐述道理而服务的。要使自己的论点思想表述得透彻,就要靠语言来实现。刘勰说:理形于言,叙理成论。这是说“把道理用语言表达出来便成为议论,人们把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抽象,形成一定的思想观点,发表某种看法或主张,表明赞成或反对的态度,只有把这些诉诸语言文字时才成为议论”。[2]自己的议论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将准确的分析和精要的概括结合起来,将积淀的思想和蕴蓄的情感融于一体,这些都只有通过议论文准确、深刻、精湛的语言才能作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最初讲的是冶玉工艺:切石现玉,磋之玉石分离;琢之有型,磨之出彩。玉不琢不成器,作文又何尝不是如此?“即使是一模一样的语言,其含义、情味、色彩等也不可能完全相同。”[3]只有在语言上精益求精,不断切、磋、琢、磨,才能以准确优美的言语,打动读者。
三、提高议论文写作语言的策略
(一) 提高准确严谨性
要加强阅读,增强语感。阅读与写作是一对孪生姊妹,离开阅读谈写作,是做不到的。不会品读别人优秀文章,或不愿学习别人生花妙笔,那样写出来的作文肯定是幼嫩的。议论文用词的精确、严谨需要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大量的议论文范文慢慢去体会。俗话说:“操千曲而后知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范文的选择必须是规则性、典范性的一些经典文章。如:韩愈的《马说》,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培根的《谈读书》等等。
我们在阅读议论文时,一定要分析、体会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与严谨。具体该怎么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⑴要注意副词使用的准确性
副词有表示时间、地点、程度、范围、语气等不同的作用,它们在议论文中对动词、形容词的修饰、限制与补充,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议论的力度。
比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这句中 “最”一词是最高级的副词,最大限度地修饰“彷徨恐慌”的程度,“唯一”修饰名词“办法”写出了我没有其他方法可选择的无可奈何,重理论而轻实验的观念支配着很多中国读书人的头脑,格物致知精神的缺乏使我想要找寻解决困境的方法时却是这样的无力。
⑵要注意关联词语使用的准确性
关注关联词,分析各个分句所表达的意思,细心体会论证过程中逻辑的严密性。
比如《敬畏自然》中有这么一句话:“即使从人类自身智慧发展史的角度看,人类也没有理由过分自傲:人类的知识与其祖先相比诚然有了极大的进步,似乎有嘲笑古人的资本;可是,殊不知……。”其中关联词“即使”、“ 也”、“ 可是”、“ 也许”等体现了说理的层递性,删去这些关联词则会减弱说理的力量。
(二)增加文章的文采
第一, 典型论据散文化。
典型论据散文化就是用比较具体生动的描写性语言来叙述具体的典型例子或抒感。人们常说“有情有义”一词,散文以“情”动人,以“情”感人,议论文以“理”服人,但不“动之以情”,又怎么“晓之以理”。无论怎么样的文章,离开“情理”二字也只能是干巴巴的一具尸体,不能得到读者的青睐。如果能做到典型论据散文化,那么例子就带上了文学色彩,并使文章语言靓丽起来,同时也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古代有许多说理性文章都是精美的散文。先秦诸子散文中很多文章是说理的议论文,如九下的《鱼我所欲也》,生动形象的论述了“舍生取义”的观点;“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用松柏的形象来表达对坚强性格的称颂。古人写说理性文章,大多采用散文化手法,值得我们在议论文写作中汲取其精华。
第二, 恰当运用修辞。
就作文来说,语言优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使用修辞手法。修辞不光在记叙文、散文中大量的被使用,在议论文中也正在被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修辞活动中词语运用的恰切,往往反映的是修辞主体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刻、表现的准确以及对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逻辑关系把握正确。
在议论文中如果恰当的运用修辞,可以使无趣的说理变得形象生动,富有情趣。以下主要提常见的两种修辞――排比、比喻。
①排比。在议论文中运用排比的句式、排比的段落、乃至全篇缀满排比,这样会使文势增强,如骏马走坡,读来酣畅淋漓,神盈气足。况且概括的语句本身就有议论的成分,如果用上这样的文笔,就会充分显示作者扎实的语言功底和归纳概括能力,让读者觉得文章有厚度,语气有气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等不仅使文章具有整饬流畅之美,也增强了说理的深度与力度。培根的《谈读书》全文共17句,就有10句排比句。 “读书可怡心,可添彩,可长才”,“历史使人睿智,诗歌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精微……”等,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读书的作用。
②比喻。运用比喻可以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多用比喻,是使语言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一种很好的表现方法。《公输》中子墨子很好的运用比喻论证阐述了楚王攻宋的不义性:“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宋元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运用比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极有说服力地使楚王不得不服。
运用比喻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还是在以上提到的以“理解”为论点时一个学生写到:理解像大海般广博,可以包容一切;理解像露珠般清纯,可以滋润心田;理解像火焰般炽热,可以熔化冷酷。这段文字短短几十个字不但运用了比喻而且是个博喻,将“理解“的博大、滋润、热烈等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文笔很生动。
篇6
一、论文写作要求
1.一人一题。所选论文题目必须在本专业涵盖的业务范围之内,可以自己命题,也可以按指导教师提供的题目定题。
2.材料要充实。要求论据充足、准确、有说服力,不要空泛议论或只满足于堆积材料,不做理论上的分析或说明。
3.观点要深刻,要求论文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从实际出发,抓住要点,做到言出有据,言之成理,有所见地,有所创新。
4.论述要精炼。阐述问题时,要抓住中心,有严密的逻辑性、科学性。文字表达要缜密、周详、精确、简练。
5.论文写作过程中,可参考各种文献资料,但不得抄袭或从网上下载。
二、文体
1.鼓励、倡导学生写作“工作研究型”毕业论文。即运用学习过的专业理论知识去解释、解决社会现实生活或本人实际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等侧重于理论应用的类型。
2.如果学生具有必要的理论修养、研究兴趣、文字能力和研究条件,所选题目有价值,毕业论文也可以写成“理论研究型”,即对有一定价值的理论问题进行有一定深度的探讨、质疑、释疑、论证等侧重于学术研究的类型。
3.不可将毕业论文写成“调查报告型”、“工作总结型”等主要反映实际问题,缺乏理论深度,与所学专业知识缺乏有机联系的类型。
三、文风
1.态度严肃。论证主题应有一定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不可过于肤浅,不可完全从个人兴趣出发。
2.思维严谨。立论应正确,论据应充实可靠,结构层次应清晰合理,推理论证应讲究逻辑。
3.语言朴实。注意学习使用科研论文特有的科学语言,行文应简练,文字应朴实。
四、格式要求
1.文字要求:
A 文科论文篇幅要求:专科论文6000字以上,本科论文要求10000字以上。
B 理科设计篇幅要求:专科设计8000字以上,本科设计要求12000字以上。
2.格式
标题(宋体2号字)
目录:标出页数
内容提要:(约200字)
关 键 词:(3—5个词)
文章正文:
参考文献:参考书目一般不低于3篇,参考文献须做注释,注明作者、书籍名称或刊物、出版社、页数等。
致谢:本论文在XXX老师的指导下…….
3.论文题目用宋体三号字,正文等一律用宋体小四号字,审定稿打印到A4复印纸上和统
一封面装订成册。
五、论文答辩与成绩评定
1.答辩。答辩是对论文进行考核评分的一种手段,是对学习质量的综合检查,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概括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
论文答辩是答辩小组在答辩会上对论文不清楚不恰当之处提出问题,让学生当面做出回答、解释,以便了解学生立论的依据及处理题目的实际能力。
答辩的程序是:首先学生(约用10分钟)简要报告论文的内容,然后答辩(约用10分钟),由答辩小组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回答。
为能较好的通过论文答辩,要注意以下问题:
(1)由于答辩是围绕毕业论文来进行的,所以要从论文所设计的问题去准备思考,有哪些问题尚未解决等。如论文观点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做过哪些调查?查过哪些参考资料?有哪些新观点?还
(2)当答辩小组提问题时,要认真听并做记录,先弄清所提问题的实质,然后认真思考,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形成答辩腹稿(可作答辩提纲)。同时要注意心理的自我调节,回答问题不要匆忙,要扣住题,从容自如,有理有据,虚心诚恳。
2.成绩评定。采用评语加记分的办法来评定成绩。评语的内容包括学生撰写论文的思想表现、学习态度、是否按时完成任务、论文质量、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及独立工作能力等。记分采用四级分制:优、良、及格和不及格。论文不及格者(论文撰写不合格、答辩不合格),须修改论文,在毕业前进行第二次答辩。
附:毕业论文评定成绩参考标准
1.优秀:(1)观点正确,证据有力,论证充分,资料详实,理论分析比较深入,理论紧密结合实际。(2)结构严谨,层次清楚,文字通顺,无错别字。(3)在某些方面确有一定的突破与创新,回答与解决了较为重要的理论或实际问题,确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或现实指导意义。
2.良好:(1)观点正确,论据有力,论证充分,资料详实,理论分析比较深入,理论结合实际较好。(2)结构严谨,层次清楚,文字通顺,无错别字。(3)论证主题有一定价值或实际意义。
3.中等:基本观点正确,论据较有力,论证较充分,资料较充实,理论分析不够深入,理论结合实际较差。(2)结构尚合理,层次尚清楚。
3.及格:(1)观点基本正确,论据较有力,论证较充分,资料较充实,理论分析深度不够,理论结合实际较差。(2)结构尚合理,层次尚清楚,文字尚通顺,无错别字。
4.不及格:(1)基本观点有误,论据无力,缺乏论证,资料贫乏,分析肤浅,理论脱离实际。(2)结构混乱,层次不清,文字不通顺,错别字较多。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篇7
光阴荏苒,转眼在电大已完成了本科的学习。从小,我就喜欢文字所构建的世界,散文、小说、诗歌……相同的文字却有不同的意义,我那时很难想像普普通通的汉字却能奏响美妙的乐曲,能筑造如此绚烂多彩的世界,深深的迷恋让我在选择本科专业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汉语言文学。
回顾本科学习的这几年,获益良多,在学习文字驾驭能力的同时,我也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文化素质修养。人们都说,中文系能把一个女子塑造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修养、一个气质如兰的人。的确,通过这几年的专业学习,让我更深一步体会到了中文的巨大魅力,以及它潜移默化改变人的塑造力。我们要修读的专业课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专业必修课,如语言学概论、汉语专题、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艺术欣赏、专题写作等等,另一方面是专业选修课,所修读的这些专业必修课奠定了我在汉语言与文学两方面的深厚基础,而专业选修课则是对必修课的一个有益补充,不仅使我的知识面更加广泛,而且使我对中文的爱慕之情益笃。专业选修课与专业必修课,两方面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怀着对专业的热情,我认真学习,遵守校规,按时上课,完成课外作业,顺利通过了全部课程的考试,完成毕业论文及答辩,修完学分,圆满地完成本科学业。今后的工作中,我仍然会坚持学习,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会越走越宽。
篇8
关键词:同译词 对外汉语教学 教材编写
一、引言
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核心内容之一,而教材中的生词译释则是促进词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生词译释是否准确、到位直接影响到学习者对词汇的掌握,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同译词”。“同译词”是指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和教材的生词译释中,用相同的外文词语来译释不同的汉语词语的一种现象,如汉语中的“参观”和“访问”在英译时都是“visit”,很可能导致学生造出“*我参观了我的朋友”这样的偏误句。
阎德早(1987)在针对西班牙语背景留学生的汉语教学中,发现“汉语里几个意义相近或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词,译成学生母语时却变成了同一个词”,他将这种“多词一译”的现象命名为“同译词”或“同译语”。阎德早认为,“同译词”是外国人汉语学习的难点之一,需要引起汉语教师的特别注意。十多年后,孟祥英(1999)、苏英霞(2000)等学者也先后关注到汉语教材中的生词在英译汉中的“多词一译”问题。由于英语的通用性,一般的通用型教材都采用英文进行译释,因而这一类教材更多地引起了学者的注意,此后针对“同译词”的研究也集中以英语“同译词”为研究对象。
2007年以来,“同译词”问题越来越多地引起了汉语教学研究界的重视,并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我们以“对外汉语教材”“同译词”作为模糊关键词对中国知网中的文献进行检索筛选,发现自1987年以来的30年中,共有18篇相关文献,其中2011年和2014年为小高峰,分别有4篇“同译词”专题。从研究者的背景来看,其中有15篇是硕士论文,显然硕士研究生是这个领域的主要研究力量。
纵观这30年间的“同译词”现象研究,大体经历了从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这样的一个过程。不过,就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而言,似乎已进入到了发展瓶颈,不少研究基本上都是在模仿前人的研究,而问题的解决也难有更大的突破。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30年的研究作一个梳理,以寻求新的突破口。
二、理论研究
“同译词”现象既是实践问题,也是理论问题。在理论上,它首先面临着如何定义“同译词”这一问题。自阎德早(1987)首次提出这个概念之后,不少研究者纷纷以广泛的调查分析为依据做了深入的探讨。例如,冯晓鸿(2007)认为,“同译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同译词”是指两种语言在词语对译时,甲语言中可译成乙语言中同义、近义或不同义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一组词语以及乙语言中词语的某个义项与词本身或词语的某个义项与另外一个或几个词被译为甲语言的同一个词语。广义的“同译词”除狭义的范畴之外,还包括误译所造成的“同译词”现象。这比20年前阎德早(1987)的简单定义更为周密。周琳(2007)则进一步提出了“同译词”的四条具体统计标准。
此后的“同译词”研究,一方面继续明确统计标准,另一方面则试图揭示“同译词”之间的语义关系以及“同译词”与其对译词之间的对应情况,使对“同译词”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清晰。
针对“同译词”现象的另一个理论问题是分类。苏英霞(2000)首次对“同译词”进行分类,使该领域的研究开始关注“同译词”内部的特点。此后,冯晓鸿(2007)、郭文(2011)、汤寅颖(2011)等学者将“同译词”按对应关系、语义关系、词性关系、语素关系、音节数量五个方面进行了分类。其中的语素关系是由冯晓鸿(2007)首先提出的。冯晓鸿指出,有些“同译词”拥有共同的语素,可称为“共素同译词”,如“忙/忙碌”“保存/保留”等,否则为“非共素同译词”,如“重新/再”“温暖/热乎乎”等。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是,2007年以恚在“同译词”概念渐趋统一的情况下,有不少研究着力于对教材中出现的“同译词”进行统计,但是因为对“同译词”的具体统计标准尚未统一,所以无法就各家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这极大影响到后人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例如,周琳(2007)设立的“同译词”统计标准中有一条:“若几个汉语词语对应的是英语同音同形词则不计为同译词。如:‘灯、亮’均被译为‘light’。”实际上,“灯”和“亮”对应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意思。结果,这一类情况在周琳(2007)的统计中不被计为“同译词”,但在其他文献中却被计为“同译词”。又如,“懂”和“了解”分别被译为“to understand”和“to understand,to realize”这一类情况,根据郭文(2011)的标准,“各个汉语词的译词中可能有一个相同的译词,但同时也有不相同的译词,或者有扩注,那么这组汉语词不计为同一组同译词”,但在陈少杰(2015)的统计中,由于二者有共同的译词,还是被看作“同译词”。
三、实证调查及分析
如果说,阎德早(1987)、孟祥英(1997)和苏英霞(2000)等学者的早期研究尚停留在经验总结层面,基于“对比分析”理论,重在通过汉外对比,对“同译词”中的汉语词语进行词义和用法辨析,并对相应的外文译释进行辨正,那么,自2007年以来,该领域的研究开始纳入实证调查和“偏误分析”,辅以翻译学、词典释义、教材编写等领域理论,“同译词”研究进一步深入。
首先是实证调查和定量分析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十年间,73.33%的研究针对教材中的“同译词”进行了穷尽性统计,运用测试调查和访谈调查来分析学生偏误情况的研究达到46.67%,并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为了弥补传统的内省法带来的主观性,郭文(2011)在研究过程中还强调了语料库的运用,认为语料库在词汇研究方面不仅具有内省和人工检索无法比拟的优势,还可以通过文本索引重现语境。在相关研究中,北京语言大学的“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动态作文语料库”、厦门大学的“英汉双语语料库”、暨南大学的“留学生书面语语料库”、中山大学的“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等都得到了广泛利用。
在对相关教材的考察方面,2007~2013年间,一般是针对国内出版的对外汉语教材。根据吴琳(2004)对28部初、中级与14部高级汉语教材生词译释情况的调查发现:初、中级教材中有生词译释的教材一共26部,占总数的93%;高级教材中有生词译释的教材仅6部,占高级教材总数的43%,因此,“同译词”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初级和中级教材,所以“同译词”现象研究所涉及的基本都是初、中级教材。按照现有文献中被考察的频率来排列,分别为《新实用汉语课本》《汉语教程》《博雅汉语》《实用汉语课本》《新编汉语教程》《汉语会话301句》《说汉语》《当代中文》《实用速成汉语》《基础汉语》《中国人的故事》《我的汉语》等。
2014年以来,“同译词”研究开始关注国内外汉语教材的对比。如李琪(2014)选取1994年至2011年间的共6册国内外汉语教材进行历时和共时的双向对比发现:1.教材生词中“同译词”的数量与教材出版年限的增进呈负增长态势,出版最早的教材与出版最晚的教材中的“同译词”率相差17.6%,这说明国内对教材中“同译词”现象的重视与研究,确实促进了汉语教材中生词释义准确度的提高。2.国外教材中的“同译词”总量大大低于国内教材,以交际功能为特色的国外教材非常重视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比如搭配关系、使用情境、情感色彩的不同等。陈少杰(2015)选用2009年美国Cheng&Tsui Company出版的《中文听说读写》(第3版)和2010年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实用汉语课本》(第2版)进行对比,发现两套教材中完全相同的“同译词”数量不同,《新实用汉语课本》中“同译词”的数量远低于《中文听说读写》,主要是因为前者使用了汉语搭配这一手段进行补充释义。
在对教材中“同译词”现象的原因分析方面,早期的研究重在提出问题,并从教学经验角度提出消除“同译词”影响的解决方法,但对“同译词”现象形成的原因,并未从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方面加以深入探讨。2007年以来,冯晓鸿(2007)、胡秀英(2012)、侯嘉(2012)、糜英(2013)等学者提出,词汇系统本身的差异是“同译词”产生的客观原因,其中词义的民族性是造成词语对译偏差的根本原因;译者在释义过程中采取的策略是主观原因。章琳娜(2014)提到,文化差异也是造成“同译词”现象的原因。李琪(2014)则将客观原因又细分为词汇语义与词汇语用两个方面,使“同译词”形成的客观原因的分析层次更加明确。
2007年以来,除了针对教材中的“同译词”进行调查分析以外,不少研究还将关注焦点转向汉语学习者本身,通过测试调查,分析教材中的“同译词”对学习者是否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以及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冯晓鸿(2007)将“同译词”导致的偏误称为“诱导性偏误”,并将其分为词性误用、词义混淆、搭配不当、用法不同等四类。周琳(2007)发现,语义关系越接近,同译词语发生误用的机率越高。杨春花(2011)以例句的形式列举了学习者在名词、动词、副词、形容词等不同词性的“非共素同译词”的使用中所产生的偏误。汤寅颖(2011)、胡秀英(2012)、侯嘉(2012)、糜英(2013)、李林A(2013)、章琳娜(2014)、李琪(2014)、陈少杰(2015)等学者从相关语料库中收集留学生使用“同译词”时产生的偏误,并进行分类总结。洪玉珠(2014)则分析了词义混淆、词性误用和搭配不当等偏误类型的具体表现。
另一方面,自冯晓鸿(2007)开始,学者们还通过对照实验,以确认留学生在“同译词”的英文释义修正后,其学习效果是否确有改善。冯晓鸿(2007)、杨春花(2011)、汤寅颖(2011)、侯嘉(2012)、洪玉珠(2014)、李琪(2014)、陈少杰(2015)等将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了测试,其中有效测试人数从30到57人不等。测试采用选词填空的客观题型,分为被测词相同的A、B两种测试卷,对照组使用A卷(保留“同译词”状况),实验组使用B卷(英文义已经过修正)。其中有5项研究提供了实验组的正确率数据,并得出结论:所有被测词,在译释进行修改以后,正确率都提高了。如李琪(2014)的实验数据显示,A卷中“抬”“移”释义均为“to carry”时,正确率为38.8%,B卷补充说明“移”的义项,标注为“to carry(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时,正确率为59.0%,A、B卷正确率之差为20.2%。
不过,目前的实验似乎仍然停留在“所有被测词在释译修改后正确率都提高了”这样笼统的结论层面上,还有一些细节可能需要作出进一步的解释。如洪玉珠(2014)的实验数据显示,“女性、女人”这组“同译词”的B卷正确率为93.33%,而“推迟、耽误”的B卷正确率却只有50.00%。侯嘉(2012)的实验数据显示,“接到、收到”这组“同译词”的A、B卷正确率之差达到43%,但“给、送”这组“同译词”的A、B卷正确率之差仅为5%。释义修改后,为何有的被测词正确率几乎接近100%,而有的正确率仍然很低?同样是英文释义经过修改,为何正确率提高幅度差异如此之大,什么原因仍在影响留学生对相关词语的习得?是修改释义的方式不到位,还是“同译词”内部存在更深的规律仍未被发现?
四、结语
近30年来,关于对外汉语教学和教材中“同译词”现象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除了理论上的定义和分类研究之外,在研究方法方面,通过内省法,结合定量分析、对照实验,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使研究日趋完善。另一方面,“同译词”领域的研究也似乎进入了瓶颈期。从近几年的研究来看,大都是沿用2007年以来形成的研究模式,展开重复调查,所得结论大同小异,而对于一些亟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则鲜少有人加以深入探讨,以至于创新性不足,也难有新的突破。
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理论研究。在相关概念渐趋一致的前提下,加强对“同译词”统计标准的研究,改变不同研究者各说各话的状况,尽快统一标准,以便于不同研究成果的对照和整合,促进对“同译词”现象和规律的深入了解。
2.开展“同译词”修正规律的研究。上文提到,不少研究者通过修正同译词的释义方式来进行实验,认为被测词语经过修正以后,或多或少地改善了学习者的词汇习得。同时也留下了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消除同译词不良影响的问题。因此,今后应大力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以便为教材编写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3.扩大调查范围。如上文所述,“同译词”概念最早是基于西班牙语的译释而提出的,却在英语译释的研究中形成了独立的研究领域。因此,今后应多采用其他语种进行译释的国别化教材进行研究,而不再局限于仅采用英文译释的通用型教材。
4.重视主观原因分析。就现有研究中对“同译词”产生原因的分析来看,一般重在客观原因,而对主观原因的分析尚未得到足够重视。李柏令(1996)曾针对汉语教材中屡屡出现的误译、误释现象,提出“汉语教材外文释义者的汉语修养”这一命题,指出外文释义者只有具备对听、说、读、写和汉语现状及历时的深入全面的理解和研究水平,再加上较高的外文水平,才可以算是一个比较好的外文释义者。在汉语教材的编写实践中,人们往往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来完成,一般先由汉语教师编写汉语部分,再另由专人负责外文部分。若后者汉语修养不足,或者对相关词语出现的语境不了解,从而“避难就易”“细活粗做”,再加上“分工”有余而“合作”不足,就难免出现包括“同译词”在内的误译、误释等现象。因此,今后应加强针对主观原因的调查和分析,以利于“同译词”问题的根本解决。
参考文献:
[1]陈少杰.对外汉语教材同译词问题研究――以《新实用汉语课本》和《中文听说读写》为例[D].扬州: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2]冯晓鸿.初中级对外汉语教材中同译词现象考察与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郭文.对外汉语初级教材同译词动词考察[D].上海: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4]洪玉珠.欧洲中级水平留学或缩能同译词使用偏误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5]侯嘉.对外汉语教材同译词语的考察与研究――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6]胡秀英.初中对外汉语教材生词表中同译词语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7]李柏令.略论对外汉语教材的外文释义者的汉语修养――以《中级汉语教程》为例[J].阪南论集,1996,(3).
[8]李琪.中级阶段对外汉语教材中“同译词”现象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9]李林A.中级对外汉语教材的词语英语翻译问题――以《中国人的故事》为例[D].南京: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10]孟祥英.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
[11]孟祥英.教材中的同译词现象及其对策[A].天津市对外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12]糜英.对外汉语教材同译词考察及留学生汉语学习影响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13]任敏.《实用速成汉语》中“一对一”对释词语分析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4]苏英霞.同义词辨析的几种方法[J].汉语学习,2000,(2).
[15]汤寅颖.基于对外汉语教材的同译词现象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6]阎德早.同“译”词教学初探[J].世界汉语教学,1987,(2).
[17]杨春花.初级对外汉语教材中“非共素同译词”现象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篇9
随着新技术发展,医学编辑工作已经由编辑技术单纯化转变为编辑技术现代化、出版市场的多元化和专业知识全面化,所以医学期刊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医学期刊要想在众多科技期刊中生存和发展,必须培养高素质的编辑,提高竞争实力,实现医学期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①。本文分析了医学编辑所面临的问题,着重阐述了医学编辑政治思想素质、医学专业基础知识、职业道德修养和语言文字等业务方面的内容,以促进医学编辑素质,提高医学期刊质量。
一、目前医学期刊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医学期刊的编辑,医学编辑专业毕业的寥寥无几,大部分是文学编辑,或者是医生,或相关专业的科研人员,此类人员没有经过正规、系统的编辑业务或者是医学专业的学习,知识结构不全面,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学编辑尚需进一步系统学习。编辑文字功底和专业知识直接影响期刊的质量,影响医学信息的交流,制约医学期刊的发展。
2、医学知识老化
实际工作中医学编辑因稿件数量繁多、编辑人员相对较少而没有时间和机会在最快的时间内接触医学新知识、新技术,因此相对而言医学知识老化速度也快,导致与作者无良好的互动沟通,也无法把审稿专家的意见准确地反馈给作者,因而影响文章的质量。
有时候医学编辑只注重文章中医学知识和文字的对错,而忽略了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忽略了文章的内容是否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②,这不仅是对自己不负责,也是对作者的不负责,更是对读者和社会的不负责。
4、人员梯次不合理
大多数医学期刊经济效益较差,年轻编辑职业素养不高,工作缺乏积极性,流动性大。因此,编辑普遍为年龄较大人员,导致编辑人员梯度不合理,使得期刊创新性差,对于新知识和新技术接受能力低,因而影响期刊质量。
5、的供需矛盾
目前各个刊物投稿的论文数量急剧增加,但由于受到刊物数量和篇幅的限制,不是所有来稿都得到发表,编辑应坚持公正无私,秉公待稿,不以稿谋私。
1、政治思想素质
医学编辑的政治思想素质是核心素质。编辑必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严格遵守出版纪律。医学编辑从学校起就应该培养具备政策、法规等政治思想素质③。提高医学期刊编辑的政治素质能够增强其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能够把社会效益摆在所应有的地位,这对贯彻有关政策能够起到积极作用。
2、职业道德修养
职业道德修养也是医学编辑的核心素质之一。编辑工作是一种默默无闻的工作,因此只有具备一定道德修养的人才能够长期无怨无悔地从事这种工作。编辑除了具备普通人的一般的、共同的道德修养之外,还应具备编辑职业特殊的道德修养:
(1)无私奉献。作为编辑要专注地为作者修改稿子或是提出修改意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等关系,一心为公、无私奉献,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④,同时为作者和读者服务。
(2)敬业精神。编辑工作经常是枯燥无味的,同时医学期刊常常涉及的领域是编辑无法在实际中接触到的,因为需要编辑查阅国内外文献获得相关的最新知识,因此一个没有奉献和兢兢业业精神的人是不可能安心长期从事这项工作的。
(3)精益求精。医学期刊中的作者大部分都是从事实践工作,文字功底可能较弱,所以医学稿子中,常有错别字、文法上也多有不妥之处,这更需要编辑逐字修改和进行文字加工,这也是对作者和读者负责的主要手段。
(4)创新意识。医学编辑是医学期刊创新的原动力,编辑只有具备创新意识,才能使科技期刊不断创新和发展。医学编辑的创新意识包括争取作品,寻找创新;掌握策略,逻辑分析;与时俱进,信息灵通。
3、医学专业素质
医学专业素质是医学编辑的基本素质之一,应具备全面、广博的医学专业知识。医学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随着各种医学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发展,医学编辑不仅仅面对纯医学的内容,还包括许多与医学专业相关的学科内容,同时医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医疗设备的更新、医学规模的扩大和个人医疗水平的提高,使得医学论文的技术更新较快,所以医学编辑需要既杂又广的医学知识,这样才能保证编审作者稿件时游刃有余。
医学编辑要有良好的文字功底、外语和计算机水平,以及具备有关校对、装帧设计、排版、印刷方面的业务知识⑤。医学期刊与一般的文学期刊不同,论文的每句表述都必须使用科学的医学语言,又要有精确的文字表述,并且要求语言简练,语句通顺,观点明确,逻辑性强。多学习同时期外国先进的医学知识和期刊文化,吸收国外先进的办刊经验和管理经验,促进医学刊物的质量。同时,在这个网络时代,编辑人员应改变传统的编辑工作方式,实现编辑部工作计算机网络化,包括校对、装帧设计、排版、印刷等等。缩短出版的周期,提高期刊的现代化优势。医学编辑提高知识性业务能力的途径,要多阅读,多实践。
5、市场意识
现今是市场经济社会,医学期刊质量的好坏是对市场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的体现,医学编辑只有在编辑过程中善于对医学发展新技术的预测和科学论证,才能把握期刊发展的命脉,走在时代的前沿,使期刊的知识引领医学的快速发展。
医学编辑担负着医学知识传播、医学知识加工、医学创新的重要责任,因此医学编辑的素质应该是医学专业素质、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修养和编辑业务知识等的有序组合和关联体系,也是一本期刊质量好坏的度量衡。一个好的编辑只有不断学习、博览群书、调整知识结构、拥有丰富、多层次的知识信息,才能善于应用各种知识资源,协调好作者、读者和期刊之间的关系。期刊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要求编辑保持思想开放,正确自我定位,与作者有效沟通,及时提高作者写作水平从而提高期刊质量。因此,可以通过提高医学编辑的就业门槛,推行继续教育、参与科研实践和学术交流等措施提高医学编辑的素质,以促进医学期刊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①李贵存,《医学期刊优秀编辑应具备的素质》,《编辑学报》,2008(4):375-376
②张印朋 等,《对新形势下科技期刊办刊常见问题的思考》,《编辑学报》,2008(3):249-250
③徐日君,《新闻专业学生编辑素质的培养》,《编辑之友》,2010(2):97-98
④王晓峰,《做自动自发的新时期科技期刊编辑》,《编辑学报》,2008(1):85-86
⑤曹兵 等,《高素质的编辑队伍是科技期刊质量的保障》,《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18(1):157-158
篇10
关键词 英语专业 毕业论文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A Tentative Study of the Dissertation Innovation of English Undergraduate
PAN Qinfe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Zhejiang 310023)
Abstract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English undergraduate dissertation is not so satisfying. The main problems include the lack of innovation in choosing the topic and the related materials, the lack of logic in organizing the structure, the lack of fluency in using the language and the inconsistence of the forma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possibility of dissertation innovation of the English undergraduate from the viewpoint, material, and the form and suggests that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the English undergraduate be developed through the cooperative work of the authorities, the teachers, the student staff as well as the students.
Key wordsEnglish major students; dissertation; innovation
毕业论文写作是英语专业培养计划中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的大学本科教育的必要环节,可以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估其学业成绩,其主体实践者是学生。从论文的选题,可以考察学生在专业知识领域的创新能力,从论文的结构,可以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论文的写作,可以考察学生的基本语言能力。毕业论文也是考察教师教学成败的有效手段,是最为直观的检测教学成果的方式。
毕业论文是展示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窗口。早在2000年制定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就已经十分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创新能力作为重中之重来强调。在人才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对于毕业论文,“评分时除了考虑语言表达能力外,还应把独立见解和创新意识作为重要依据。”《高校外语专业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也指出“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有效改进教学方法,着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今后数年摆在英语专业面前的主要任务。”
1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现状
毕业论文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历时长,跨度大,包括选题、申报、开题、初稿、修改、定稿、评阅、答辩、归档等环节,在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诸如选题鲜有新意、材料拼拼凑凑、结构不甚合理、语言错误百出、格式不一而同等问题。究其原因,不难看出,除了语言因素,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欠缺,仍是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除此之外,没有围绕所学知识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或者说没有理论联系实际,也是造成毕业论文人云亦云,没有新意的一个原因。没有心得,当然不可能写出有新意的文章。最后的结果是,毕业论文成了他人观点的堆砌和拼凑。对学生来说,毕业论文成了没有办法、仓促应付的环节。而对于指导教师来说,毕业论文成了费时、费力,却收效甚微的教学环节。这不符合《大纲》中关于重视学生能力培养的精神。
2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创新
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本科教学评估方案(征求意见第三稿)中,学生的毕业论文被划入到了检验教学效果下的反映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栏里。可见,毕业论文不该只是资料的整理和重排,而应该反映学生对相关问题的一定的独立见解和创新。毕业论文在内容上可以有所创新。论文所讨论的“相关问题”能反映社会和时代特征,具有理论价值或实践意义,这是创新。从不同视角、不同观点来讨论毕业论文中的“相关问题”,这也是创新。毕业论文写作中使用实践中新发现的材料,这同样也是创新。
不仅如此,毕业论文在形式上也可以有所创新。根据不同类型高校的英语专业、不同专业方向、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尝试不同形式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的新模式是对课程改革的延伸。以翻译方向为例,翻译课改的直接好处是学生参与大量的翻译社会实践活动,获得第一手材料。而毕业论文形式上的创新正是以大量的翻译实践活动为基础,使学生有机会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杜绝了抄袭的现象。
对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撰写形式,教育部学位办[2007]78 号文件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有以下规定,MTI 学位论文除了研究论文形式外,还可以采用项目、实验报告等形式。项目主要指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中外文本进行翻译,字数不少于10000 字,并根据译文就翻译问题写出不少于5000 字的研究报告。实验报告指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就口译或笔译的某个环节展开实验,并就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写出不少于10000 字的实验报告。
那么,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是否也可以借鉴以上的两种形式呢?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英语专业的高年级段开设有翻译理论与实践(英汉、汉英互译)、口译、实用翻译等翻译方向课程,翻译课程已形成体系,而且翻译理论与实践(英汉、汉英互译)课和口译课都进行了教学改革。此外,我校英语专业学生还有短学期做翻译大型练习的传统,每年有“翻译大赛”, 暑期有全省英语纠错活动,高年级的同学还成立了翻译社团,积极参与翻译社会实践活动。所有这些,都为学生毕业论文新模式的尝试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3 实现创新的举措
有一个现象值得大家反思:有些同学学习成绩不错,但毕业论文却写得不怎么样。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创新能力不足。因此,要实现毕业论文的创新,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培养,除了学生自身的努力,还需要教学管理者、论文指导教师、学工人员的联动配合。
3.1 从教学管理者层面
首先,教学管理者要根据《大纲》要求,合理制定培养计划中的课程及专业实践设置。课程设置可以针对培养目标进行拓展,增加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的知识,以拓宽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术研究热情,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专业实践设置要以课程为基础,可以针对各个方向课程设置短学期大型作业或者专项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允许学生以社会实践活动为素材,开展毕业论文的撰写。其次,要加强对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选拔,推进导师制的实施,并且严格控制指导学生人数,保证指导时间和指导质量。建议在大三年级实行导师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选取相应学科的导师,在专业知识及相关课程上予以指导。第三,要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使学生有机会拓宽视角,开阔眼界,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
3.2 从教师层面
授课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考试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倡导自主学习、研究型学习,采用开放式、合作式、发现式、研究式等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除此之外,论文指导教师还要加强自身的学术修养,熟悉学术前沿,引导学生开展毕业论文的创新。
3.3 从学工层面
学生工作管理者要积极配合专业,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让学生成为老师的教学助手、科研助手等形式,锻炼学生的能力。要积极动员学生参加学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并把课外实践、研究、创新等活动纳入综合考评体系,鼓励学生进行创新。
除了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推进学生毕业论文创新,还要做好毕业论文的动员、组织和指导工作。各院校的英语专业要设立毕业论文领导小组,制定工作细则,完善规章制度,解决疑难问题。在毕业论文撰写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论文进程,尽量减少学生的考研、专八考试、实习、求职等对毕业论文的影响,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查找资料,与指导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并选取自己感兴趣而又切实可行的方向或选题。为避免毕业论文选题重复,缺乏新意,还要严把选题关。可以公布近几年的学生论文题目,要求学生不得重复选题,在此基础上,再请指导教师、学科方向负责人等把关,督促学生开展毕业论文创新。除此之外,对论文的评定也要做到科学、合理。要注重学生论文写作的过程,把论文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论文写作和修改以及答辩情况等纳入学生毕业论文成绩评定体系,以保证论文的质量和创新。
4 结语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创新,是撰写毕业论文的意义所在,为此,广大外语教师和英语专业学生付出了很多努力。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无论在视角上、观点上、材料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可以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教学管理者、教师、学生工作管理者和学生四者联动,缺一不可。在强调毕业论文创新的过程中,指导教师有时也会面临各种困惑。比如“如何衡量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创新”,“创新能力与语言能力哪个更为重要”。要解决这些困惑,需要我们外语教育工作者不断地探索并为之做出不懈的努力。
本文为浙江工业大学教学改革项目JG0836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