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文化建设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9 12:50: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特色文化建设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特色文化建设论文

篇1

通过前期的工作,建设学校的项目设计有了的明显的理念提升,各校的特色建构初见成效。具体表现出以下特点:

1.完善顶层设计,规划发展注重整体性

通过培训引导和示范引领,项目学校进一步加强了顶层设计的意识。从办学理念方面,对学校精神文化各要素重新审视和完善,对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的进行梳理和新的建构,避免了文化建设主题模糊,特色不明的现象。通过顶层设计,特色文化建设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发展动力,体现了办学思路的逐步清晰完整。

2.充分挖掘整理,建构特色凸显区域性

区域资源是学校文化发展的重要依托,充分发掘学校所在社区的教育资源,是使学校文化与区域文化相融相生,不断获取社会资源支持,以利于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府西街小学的“诗意民居”、瓜埠中心小学的“古镇游学”、东坝中心小学的“创意民俗”等主题,将特色文化和特色课程建设建基于区域历史文化、自然地理的独特资源,为特色的生成创造了很好的基础。

3.关注办学传承,生成特色注重延续性

我们要求学校要避免为了打造新特色而放弃办学历史中已经形成的具有一定影响的项目,要注重在传承中发展特色。古平岗小学的“悦动童谣”、孝陵卫中心小学的“悦心儿童剧院”,就是在学校十多年特色活动基础上的课程化改造。

4.融入现念,发展特色体现创新性

不少项目学校借鉴当前国内外课程发展的先进理念,如SETM的理念、学习社区的理念,创新学校的课程实施方式,使得学校的课程建构更加贴近儿童学习研究的前沿。小行小学“地铁研究院”、秣陵中心小学“故事农场”等概念的提出,就体现了与新理念的融合。

5.提倡综合课程,学习方式体现活动化

我们强调学校的校本课程发展要有别于国家课程的形态,大力倡导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突出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综合性特色课程,为学生创造边动手、边认知,边体验、边探究的学习机会,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体现课程的活动化。在申报评审中,我们已经发现,绝大多数学校已经摒弃那种领域单一的特色课程规划,适合不同学生学习需求的综合性、统整性课程已经更多出现。

6.重视基地建设,物化环境突出资源性

在物化建设中,每所学校不仅着力建设品位高雅、独具匠心的学校环境文化,更将学校环境资源作为课程实施的支撑保障,注重将物化环境建设与课程特色结合起来,建设校内的课程基地。通过这一轮的建设,市教育局预期将完成10个左右的校内课程学习基地建设,并将实现基地的辐射功能。纵观18所市级、6所省级特色文化建设学校的工作实践,虽然有了一定的提升,但仍有一些亟待厘清的认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总体而言,表现在:一是,一些学校在文化建设顶层设计中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对整体建构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理念系统、实践系统和保障系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着简单化的现象,将一事一物一课程理解为特色文化建设的全部,忽略了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全局性;二是,在学校的教育愿景、办学理念的梳理上,概念较多,内涵宽泛,缺乏个性;三是,特色课程不能支持学校文化在育人上的特色追求,对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这一关键问题,把握不够到位,存在着“特色文化是一个框,什么都往里装”的问题;四是,某种意义上,学校文化是校长办学理念的折射,但从校长心目中的学校文化走向全校师生文化追求的过程中,仍有一个解读、理解、认同的过程,学校在特色文化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加强自上而下的沟通、宣导,也要关注自下而上的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发挥教师、学生、家长、校外专家和社区人士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得文化成为共同的信念。

二、进一步加强区域推进工作的思考

在省厅工作部署的指导下,我市将把特色文化建设工作,作为推动全市小学教育内涵发展的战略举措,不断将这一项工作推向深入。

1.凝聚共识,倡导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三个坚持”

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核心就是要促进每一所学校的发展,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在敏锐地认识到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之后,行政支持、高位引领、扎实推进是职责所在。今后,市教育局将通过有力的引导督评,提升区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对特色文化建设的认识,使得每一个区都将“区域推进特色文化建设”作为促进每一所学校内涵发展、实现区域内小学优质均衡的重要抓手。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把握“三个坚持”的原则。一是要坚持“区域推进,整体发展”。区域推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是从整体上规划、行政上支持、理念上更新、措施上跟进,是为了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所有的学校寻求物化中的人文追求与办学实质的精神凝炼,以每一所学校良性的发展整体推进“教育名城”建设的宏伟蓝图。二是要坚持“各美其美,美美相容”。区域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是要每所学校成为“每一个”,而且是“独特的一个”,学校的发展应当是差异均衡发展,避免同质化,以期实现各美其美,美美相容。三是要坚持“内涵丰厚,深入细节”。优质学校建设是一个优质化的过程,是通过改革过程中的“增量”与“进步”实现对学校自身的不断超越,并非是一个静态理想目标的追求。学校特色文化的重构、教师的能量提升、学生的学力提高、管理的科学规范等都折射出一个学校丰厚的内涵,区域推进学校特色文化的建设不只是建立学校的理念系统、形象系统或者打造一个品牌,还应深入至学校的每一个细枝末稍。

2.梯次发展,抓好特色文化学校建设的“三个层面”

因为学校发展的阶段不同,我们要认识到在推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方面所存在的阶段性。既要充分发挥先行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又要使先行学校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锻造特色,打造品牌;既要着力与改造与提升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又不可忽视基础薄弱学校的内生力量;既要关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强弱两头,又要使得有一定基础的学校加快发展,尽快成为优质的特色学校。首先,在本市具有一定影响的文化名校、特色名校,这一类的学校,已经成为特色文化建设工程中的“先行学校”,成为“1+1”策略中的领头羊。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组织有关专家及学校领导、教师,对这些学校的特色发展历程进行分析研究,提炼有效的特色发展范式,使得他们由特色品牌到学习样板,更好地凸显示范作用。同时,要在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对这些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促进他们不断发展。其次,要实施对已经形成一定办学特色学校的提升工程。要帮助他们不断理清思路,加快特色发展,孕育新的特色文化名校和特色办学品牌。市教育局在今年底,实施了特色文化示范学校培育对象的评审,将这些学校作为工作目标,已经通过评审认定了一批,将对他们采取经费和政策的支持,孵化这些“准特色文化名校”。第三,加强对基础薄弱学校或新兴学校的特色建设引领。这一批学校,以省首批认定和市跟进认定的20余所为代表,市教育局将与区教育局一起,进一步细化特色建设的工作举措,通过强化管理、结对发展、专家指导、目标督评等有力手段,切实提升他们的建设实效。

3.重点推进,强调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三个结合”

特色课程是学校特色的根本表现,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元素,也是学校文化特色建设工程的重点内容。要通过课程建设,使学校文化深入到课程与教学层面,实质性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一是将特色课程发展与课程改革紧密结合。要引领学校认识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背景,学校文化建设应当与课程、课堂改革的核心理念紧密相融,围绕国标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实施,结合学校的特色资源、特色项目,围绕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和课程开发,使学校特色文化进入课堂和学科,与每一个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联系在一起,与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相结合。市、区教育局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中,将深度整合教育行政、教研室、教科所以及基层学校的多方力量,切实加强对特色文化建设学校的督评和指导,将学校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与学习方式转变等作为重要的着力点,努力改变文化建设与课程建设梳理的现象。二是将特色课程发展与教师发展紧密结合。教师是特色课程开发的主体,作为主体,一方面,需要教师在开发特色课程的实践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实践的机会有限、经验不足,更需要教师在开发课程的实践中得到充分的锻炼,不断提高自己开发课程的能力。学校应当把特色课程发展作为学校核心实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催化剂,将课程发展的全程,作为有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契机。我们将加强与在宁高校、研究所的联系,开展多层次、多方式的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培训,推动针对课程发展的教师团队建设,不断打开教师课程视野,提升教师课程能力。三是将特色课程发展与学生个性发展紧密结合。学校特色建设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学校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特色的学校,才可能培养出有个性、有特色的学生;没有特色的学校,只能使学生成为“千人一面”的“标准件”。学校特色建设应大力倡导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突出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综合性特色课程,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

4.强化指导督评,构建区域推进特色文化建设的“三个机制”

篇2

    企业文化是以观念的形式潜移默化地渗透于员工的思想,用以调节员工行为,是一种非直接的、又是更深层次的企业管理,其作用是毋庸质疑的。从大量事实中不难看出:处在同一经济区内的一些企业,论其规模、经营方式、市场条件等基本因素相似,但实际经营效果却相差甚远,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尤为明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在那许多相似之处,还有员工的精神状态、工作作风,经营哲学以及由之派生的服务水平等等的不同,而这些正反映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差异。

    一、企业文化的作用与功能

    美国ibm公司总裁华特曼在《企业与信念》一书中说过:“企业的成功主要是跟它的基本哲学、精神和驱策动机有关,信念的重要性远超过技术和经济资源…...”(彼特斯•华特曼《追求卓越》第25页)。许多经营管理学家也都认为,企业能长盛不衰的关键在于它的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获取成功的秘诀。企业文化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导向作用。现代企业面临的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开放的社会系统,其行为标准体系是否符合企业生存发展,决定着企业经营决策的正确性,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全体员工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集中反映,在企业经营决策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定向与规范作用,它为企业决策行为提供了一个清晰明确的坐标系统,促使企业始终把企业的价值观看作是制定企业经营决策的最终依据和衡量方案决策优劣的最终尺度。在“一切为用户着想”的企业文化中,企业的经营决策和目标制定就必须以产品的服务及对顾客有益为出发点,用“制造最好的产品,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来要求员工;在以“开拓创新”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中,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技术和新的管理方式,使企业在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则是统帅企业一切经营决策的灵魂,达到消费者与经营者双赢的目的。同时,企业文化还可通过自身强大的感召力,把企业内部各部门和全体员工团结起来,引导到先进的目标上去。企业内部各部门在制定本部门工作目标时,首先遵循企业的价值观和经营观,一旦由于工作性质、角色差异和利益差别产生矛盾时,企业文化也可凭借它所特有的目标协调作用促使各部门自觉进行调整,达到理解与沟通,从而建立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的工作关系。

    2.凝聚作用。一个企业要搞好经营管理,必须使全体员工在统一的价值观指引下,产生对企业目标、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的一种认同感和使命感。企业文化的一个特殊功能,就是以一种特有的整合力和推动力,促使人们遵从企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行为模式、习惯等,从而使人们的行为汇聚导向终极的企业目标。企业文化就象粘合剂一样,持久广泛地加固、充实着企业的经济、政治等刚性部件,使员工能够在一种自主自觉的意识中以企业利益为坐标,调整自身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为企业无私奉献。

    3.激烈作用。马斯洛心理需求学说认为,人类在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和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后,会进而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这种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更易成为个体行为的动机,成为人们刻苦工作、不懈追求的强大驱动力。企业文化也正是提供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等内容,借助典范人物、奖罚仪式、“光环效应”等方式,向员工传授企业文化的内涵,使其充分认识企业行为的意义,自觉地把企业目标内化为自身的追求,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和发奋进取的竞争精神,同时,赢得个人事业的成功、自我价值的实现,进而推动企业顺利发展。

    4.制约性。它与企业文化的激烈作用是紧密相连的。企业文化本身是一种无形的、非强制性的行为准则,但是当这种文化已内化为企业干部员工内心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需求时,便在无形中具有了一种潜在的强制作用。这种无形的强制作用即表现为员工在实施行为时对企业共同目标自主自觉的选择,这时,企业文化就已升华为一种信仰,一种一切都可以改变,而唯独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不可改变的精神追求,这样企业管理就有了坚实稳固的基础。同时,一个企业总是担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即给社会提供优质服务,创造丰富的物质利益,丰富人们的生活;同时,还要通过自身的价值观念、经营原则、精神风貌来影响和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活力。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引导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把眼光转向社会,转向更广阔、更长远、更崇高的目标,促使企业在完成社会责任的前提下实现自身利润目标。一旦当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利润目标、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发生冲突时,它便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社会责任或企业长期目标。这样,企业文化的价值就体现在维系企业生存,推动企业不断向更高、更快、更强发展的深层次意义上。

    二、建设民营企业文化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改革开放二十年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我国民营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到2006年10月底,在各级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有430多万户。这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占“半壁江山”,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全国gdp的58.5%,缴纳的税金占全国的50.2%。民营企业是社会就业的主力军,吸纳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人口和75%以上的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民营企业是技术创新的生力军,发明的专利占全国的66%。,研发的新产品占全国的82%。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决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对于大力发展生产力、缩小城乡和区域差距、促进社会充分就业、增加城乡人民收入以及推进技术自主创新等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总体上讲,民营企业既是一个数量庞大、富有活力的经济群体,又是一个相对处于弱势的群体。既存在创业难、融资难、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的问题。民营企业自身也存在总体素质不够高、经营增长方式粗放、人才短缺、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一些企业由于多年形成的经营模式和思维定式积重难返,竞争意识淡薄,观念更新缓慢,经营视野狭窄,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非常脆弱,造成了决策迟缓、措施不力、管理混乱、利润下滑。还有一些企业追求短期行为,“内功不足”,不注重在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上下工夫,没有长远规划和整体观念,造成企业发展后劲严重匮乏,前途渺茫。甚至有个别企业还以次充好坑害顾客,使得企业信誉扫地,在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所有这些,虽然与国家政策、外部条件、“大环境”有很大关系,但是,企业没有正确的经营策略和完善的企业文化系统,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缺乏强有力的凝聚力量,也是企业难以迅速适应市场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某种程度上,这方面的原因还是持久的、深远的,更具决定性意义。因为,市场经济已是大势所趋,市场格局的多元化已是不可逆转;加上我国已经加入wto,企业将面临来自国内、国际的双重挑战,局势是非常严峻的,任何幻想都无济于事。企业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眼睛向内、苦练内功,在强化“硬件”的同时,大力加强“软件”建设,构建起自身正确、完善、有效的文化坐标系统,以此指导自身的经营管理活动,追求整体效应和长远价值,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令人欣喜的是,一些企业的有识之士经过市场经济的磨炼,已开始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们敏锐地把握住了企业经营管理的“灵魂与精神”所在,在搞好企业经营的同时,苦心构筑自身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系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了自己的优势。

三、如何构建民营企业的文化模式

从社会主义经济本质要求出发,吸取我国企业文化传统中的积极因素和现代企业文化理论与实践成果,结合民营企业本身特点,民营企业文化的建设,应以企业价值观念为核心,以企业行为规范、企业意识体系和物质文化的结构为要素进行有机整合,确立开放发展、多元稳定的企业文化模式。笔者认为,其基本框架应是:以优质的服务为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体系,以人为本的企业发展信念,竞争创业、艰苦奋斗和团结合作的企业精神,团结、勤奋、开拓、创新、身体力行的经营作风和管理作风。

    1.建立以优质服务为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体系。民营企业作为商品流通的承担者,其经营活动的主要特征是向广大消费者提供服务。因此,应确立以优质服务为核心的价值观,它包括优质商品、优质服务和优质环境三个方面的内容。从这一核心价值观还可引伸出“顾客至上”、“客户第一”、“公平交易”等一系列价值观。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使一些企业不同程度地养成了“等客上门”的习惯和“座商”作风,缺乏主动服务的意识,这些与市场经济准则截然相悖的习气,成为民营企业走向市场的严重障碍。而有些个体经营者却能以热情、周到、方便、快捷的服务赢得顾客的青睐,与国营企业和较大型民营企业争夺市场。因此,如何在拥有优质产品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切实确立以优质服务为核心的价值观,就成为民营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2.建立以员工为本的信念。人是企业的主体,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也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许多成功企业的经营管理都证明了这一点。即不把资金和设施作为提高营业额和利润率的唯一源泉,而是从企业主体——员工出发,致力使员工内心深处理解、接受企业的价值观念,并内化为自身的需求,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正确处理人与企业、人与人、人与工作的关系,从而达到经营管理的和谐统一。为此,必须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增强主人翁意识。这一方面可通过关心员工的衣食住行、所思所想、文化娱乐等来增强员工爱企业如家的感情;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增强员工的参与感,即通过提合理化建议、健全民主管理、增强决策透明度、强化员工参政议政的相关机制等,使员工真正确立起企业主人翁地位,满足其自我尊重的需要与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据有关资料介绍,在北美和欧洲正蓬勃兴起的“员工参与制”就收到了这一效果。它使员工不仅对自身工作岗位、对企业基层,而且对高层决策、对企业整体的经营管理都有了更大的发言权,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建立竞争创业、艰苦奋斗、团结合作的企业精神。一个成功的企业往往都具有如下特点:开拓、创新,具备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员工爱企业如家;员工之间相互信任,关系融洽、默契;精打细算,勤俭办企业等等。我们民营企业,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惰性因素还严重禁锢着企业的肌体。造成不少企业缺乏开拓创新意识,看不到市场竞争的严酷性;有些企业以为“家大业大,浪费点没啥”,缺乏勤俭持家的精神;一些企业内部管理混乱,组织松散,人情淡漠,缺乏凝聚力。所有这些都严重阻碍着企业的发展与腾飞,需要大力改进。

    4.建立扎实、高效、身体力行的管理作风。这一点是针对企业领导者而言的。企业领导者是企业文化的“传教士”和“布道者”,是企业价值观和经营观念的“耕耘者”和“播种人”,他们的一些日常性的经营管理工作,如对员工与顾客矛盾的处理态度,对员工的奖惩办法、晋升标准,本人的个性、品质、道德水平等,都对企业文化的风格具有重要影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领导者优异的管理、工作作风能对员工的思想、行为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企业领导者在经营管理工作中一定要注意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文化素养,优化领导艺术,改进工作作风,切实做到脚踏实地,身体力行,起到表率和风范作用。

    5.建设表现现代的企业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形象是企业参与竞争、打入市场的最好广告,它具体地、外在地昭示社会,自身企业是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指导经营。通过观察一个企业的企业形象,既可得出一种亲和的行为感应。总的讲民营企业在长期的经营历史中,积累了深厚的“家当”和丰富的经验,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在顾客心中形成了较强大的信誉效应,这是我们的巨大优势所在,值得在市场竞争中大力发扬和着力强化。但同时,我们必须看到,有些企业缺乏创新意识,缺乏昂扬向上的精神,不注意优化管理和提高服务质量;甚至有些企业不珍惜多年来辛辛苦苦形成的良好声誉,追求短期行为,在经营中以次充好,缺斤短两,坑害顾客,造成了极坏影响,陷入了非常尴尬的处境。这些都极大地损害了民营企业的形象,妨害了企业在竞争中赢得优势 ,等于把市场和顾客拱手送给他人。

    四、培育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企业精神

    “团结、服务、勤奋、高效”的八字企业精神,在实践中作为员工的一种共同语言、共同价值取向,体现了强大的感染力、影响力和凝聚力,其精髓至今仍是我们应该共同遵循的准则。但无庸讳言,目前在部分民营企业中,这个企业精神体现得不那么令人满意,不团结、服务差、效益差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因此企业精神的确定,不能以有文字表述为结束,而必须使其真正形成企业员工群众共识并用其规范每个员工的行为,摒弃那些有悖于企业精神的言行,激烈全体员工为企业兴旺发达而努力。

篇3

【关键词】 高职院校 食品专业 特色文化

高职文化是一所高职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高职院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更是培养高素质大学生的基本保证。三年的学习和生活,高职文化所营造的氛围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陶冶学生,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成为深受社会欢迎、综合素质较高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现以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的特色文化建设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查阅文献、个案研究、访谈及经验总结等方法,浅论高职文化建设,总结出如下建议:

1 结合食品专业自身的特点,准确把握办学定位

高职院校专业的办学定位,首先要认真研究专业所在学院的办学历史及本专业的发展历史,总结办学经验,结合对兄弟院校同类专业的调研比对,客观分析自身的优势,理性找出自身有哪些不足,从而较准确地把握本专业在同类院校同类专业中所处的位置。目前,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存在不少问题,有些院校盲目追求“大而全”,将自己定位为“国际一流”、“国内一流”或“省内一流”;有些院校对高职教育认识不足,存在盲目设置专业、照搬本科、沿袭中职教育等现象。这种混乱的办学定位,必然导致高等院校趋向“一体化”,失去特色。因此,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需精心调研,准确分析,把握好办学定位,找准高职院校的特色。在这方面,九江职业技术学院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该校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立足山西,面向全国,兼顾船舶行业,以高中后专科层次全日制教育为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1]。正是由于办学定位准确,该学院成为教育部高职高专专业教学改革试点院校、全国数控专业紧缺人才培养基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社会声誉也大大提高。

2 科学规划,校企合作,建设食品类专业的特色物质文化

食品类专业的物质文化建设,包含校园景观、文化长廊、专业历史诸多方面,其中校园景观作为学生学习生活随时接触的外部环境,直接影响学生的性格养成。有特色的校园景观文化,既要融合食品专业知识,又要体现文化传承和人文底蕴。校园景观在传承和挖掘学校的文化积淀之时,承前启后,与时俱进,将学校的校训、办学宗旨、教风、学风等,巧妙地融合进去,形成意义深远且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观。在此基础上,整体规划,科学构建,形成赏心悦目的绿化环境、布局合理的校园、别具匠心的建筑物、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等,体现“诚信、安全、绿色、责任”等食品行业的职业道德。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它影响和规范着师生的言行举止和行为方式。我院在中心大道显著位置竖立“明德立信”校训石,建设了大学生活动中心、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联通未来青春创业社,将“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贯彻始终,彰显了校园文化魅力。我校自2012年正式启动“校友林”工程以来,活动得到了广大校友和毕业生的大力支持,广大校友和一届届毕业生在这里挂牌留念,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校友林”已经成为我校“爱心学院”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校友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不仅是校园内一个赏心悦目的人文景观,更是我院学子走上新征程的起点和精神家园。

3 依托当地的文化资源,形成食品专业精神文化亮点

食品类专业特色文化建设至关重要。高职院校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依托当地的文化资源,努力营造食品类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亮化食品专业特色的精神文化。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为毕业后尽快融入企业,实现由学生向企业员工的转变打下基础。

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我们可以学习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的经验。他们紧紧咬定“食品”这一特色,做强校园文化,引领学生发展。该院的二级院系结合自身特点举办了富有“大食品”特色的相关活动,拓展了学生的专业知识,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如食品与营养工程学院的“食品文化节”,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的“啤酒文化节”,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的“养成教育节”等。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地处的淮安,是、吴承恩、韩信、刘鄂等历史名人故里,也是美食之乡、运河之都。该学院充分利用当地特色,如,把“恩来精神”与学校精神融合起来,以引领学生成长,通过“班”建设,鼓励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该院利用专业优势,主持制订《淮扬菜通用规范》江苏省地方标准,为弘扬淮扬美食文化作出了贡献。多年来,该学院一直参与淮安每年开展的“淮扬菜美食文化节”活动。该院正积极探索将大运河的包容文化、开放文化,吴承恩的创新文化,韩信对漂母的感恩文化等融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之中。该院在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作贡献的同时,其自身精神文化建设也得到了深化和发展[2]。

4 大力宣传优秀食品企业文化,强化以“诚信、责任”为核心的职业文化

食品企业文化是指食品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以带有本企业特征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为核心的企业行为规范、道德准则、风俗习惯和传统。成功的企业文化将大大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但实际生活中,食品安全事件却时有发生,原因有很大多,如政策监督不力,法律法规不完善,企业唯利是图等。高职学生毕业后将逐步成为产品的生产者、生产工艺的制定者、生产过程的监控者、检验部门的执行者,即食品安全的第一道把关者,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学习以顾客为本,诚信经营的企业文化,要大力宣传优秀食品企业的文化。例如,三全食品在河南食品行业公益事业方面做得堪称楷模,作为我国速冻食品产业的巨头,在十几年的快速发展中,时刻不忘社会责任,一直热心各项慈善事业,从华东抗洪到“非典”防治,从印度洋海啸,到汶川大地震,危急时刻,总有三全食品的热心捐助。他们积极捐建希望小学,救助孤残儿童,支援省内建设。特别是2006年,三全携手中国红十字基金会,首批捐款400万元设立了中国红十字·三全博爱助学基金。这是第一个由民营企业携手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设立的面向贫困大学生的助学基金。该项以“为梦想插上飞翔的翅膀”为主题的基金启动以来,已有北京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等多所高校的数百名贫困大学生得到了资助。它是河南食品企业实力、责任意识的一次高调彰显,充分展示了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公民的优秀品格[3]。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同样,双汇集团在自然灾害的救助、捐资助学等方面也投入了巨额资金。2010年,双汇集团一次性拿出3000万元人民币,定向资助2000名贫困大学生,连续3年,设立“双汇奖学金”,每人每年将获得5000元的资助,帮助他们完成学业,成为国家优秀的人才。

5 围绕企业需求,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打造食品专业特色的人文文化

建设食品专业的人文文化之时,食品专业教师要转变观念,增强市场意识,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打造食品专业特色的人文文化。学院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有关食品科技项目成果转化工作,参与各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锻炼。食品专业的教师,在申请课题时,重点考虑科研成果能否转化为食品企业的生产力,是否有市场。实践表明,通过多种方式的校企合作,可以丰富专业教师的企业实践经验,提高其教学与科研水平,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效果会有明显好转。在这方面,日照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学院的做法值得一提。从2006年开始,山东美佳食品有限公司每年向食品学院提供10万元合作资金,学院担负企业职工培训体系中的培训师资、培训课程、培训场所、培训管理等职责;定期举办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策划等专题班,培训企业员工;双方互派管理人员挂职,互派技术人员锻炼、交流,企业优先从学院选择毕业生,逐步建立起了全面合作办学机制,为合作企业提供各类培训1万余人次[4]。

参考文献:

[1]樊彩萍.地方院校发展策略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4(1).

[2]赵慧.对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培育的几点思考—以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12,8,29-32.

篇4

【关键词】职工;公路文化建设;作用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化贯穿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是维系一个国家和团体最重要的纽带,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公路职工历来是公路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公路行业作为一支服务社会的重要力量,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沧桑,已初步形成了独特的公路行业文化,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笔者认为,公路文化是公路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公路行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构成的整体境界、规范和价值的总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路文化建设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是把公路机构建成人人都具有共同使命感和责任心的一种组织形态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公路文化建设的主题是本行业人员,即从事建、养、管、收的广大公路职工。

1.以紧扣时代脉搏为前提,使职工准确把握公路文化建设的新特点

公路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广大职工,特色文化活动的形式、内容和方法只有适合公路职工的口味,才能赢得大家的认可、支持与参与,才会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首先,从参与特色文化活动的范围来看,公路职工选择的面更宽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政治环境日益宽松,社会公共事业不断完善,面向职工的社会文化活动日益广泛,公路职工可听、可看、可参与社会文化活动的机会明显增多,这样一来,公路职工在参加文化活动时也有了较大的可自主选择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文化活动时要充分考虑活动形式对职工的吸引力,要以更切合需求的活动内容为职工量体裁衣,以更突出的行业特色满足职工的口味。其次,从参与文化活动的选择来看,公路职工的趋向和标准更实际了。公路职工从来都是最朴素的,他们的要求和取向往往也是最讲究实际的,职工最关心的往往是活动与自己有什么关系,自己从中可以得到哪些提高,以及对社会有什么意义。那些只注重形式的活动,不但不受欢迎,反而令人反感,引起负面效应。因此,我们在设计特色文化活动时,内容上一定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让广大职工感到亲近、亲切,实实在在。再次,从参与文化活动的方式来看,公路职工的主体意识更强了。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文化素质的提高,广大公路职工已经有了更多的精力和能力去参与特色文化活动。随着参与活动广度和频率的不断提高,许多职工已经不再满足于仅仅当观众、做看客、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更希望亲自参与,扮演员、当主角,主动地参与活动。因此,我们在设计特色文化活动时要紧扣时代脉搏,与时俱进,适应公路职工的这种文化,创新载体,改变单纯说教的这种传统方式,尊重职工的主体地位,让公路职工作为主体直接参与进来,在特色文化活动中自我教育、相互影响、共同提高。

2.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为抓手,提高职工推动公路文化建设的能力

公路文化是在公路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为全体职工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搞好公路文化建设,提升职工队伍的素质是基础。一是建立职工学习、培训、成才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创建学习型组织,塑造学习型职工,为职工自觉接受和践行公路文化共同价值观奠定能力基础。二是在创建学习型组织过程中,把公路文化建设远景宣传学习作为重要内容,使公路文化建设的远景和理念成为凝聚职工、激励职工的巨大精神动力。三是把全员学习、团队学习作为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关键,同时注重发挥职工学习先进典型和模范标兵的带动和引领作用,形成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

3.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为保障,增强职工推动公路文化建设的动力

劳动关系和谐是构建和谐公路的重要基础。推动形成和谐劳动关系,应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尊重职工、关怀职工。一是树立企业与职工“利益共生、双赢互动”的理念,不断完善以劳动合同和平等协商集体合同为基本形式的经济维权机制,以劳动争议调解及仲裁和劳动关系三方协商会议为基本形式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以帮扶救助、送温暖活动为基本形式的困难职工帮扶机制,以职工文化体育活动为基本形式的职工精神文化权益维护机制,切实规范劳动用工制度,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二是坚持职工关怀常态化、长期化,增强职工的归属感。三是建立健全职工之间的沟通机制,注重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使管理团队得到职工广泛认同,维护职工队伍的和谐稳定。

4.以着力吸引职工为目的,设计好公路文化活动过程中的载体

篇5

[关键词]:地方性高校 图书馆 文化建设

0前言

随着科技的迅猛、快速发展,高校图书馆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形势和要求,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这三大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在进一步丰富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和获取信息手段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图书馆在争取读者、吸引读者方面的挑战性。地方性高校图书馆要如何在多元化的市场竞争中获得长足的发展,并保持旺盛的发展生命力,是一个紧迫的课题。本文就拓展和创新图书馆文化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以创立个性化、特色化的图书馆文化为基本出发点,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和创新图书馆文化,以形成鲜明的图书馆个性特色和独特的人文内涵,大力建设有特色的高校图书馆文化,提升图书馆文化品位。

1拓展图书馆文化

地方高校图书馆要在新形势下获得长足的发展,就必须认清时展的形势特点,主动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对自身的文化品位进行打造,进一步拓展文化内涵,丰富馆藏文化,提升服务化水平。拓展丰富图书馆文化主要从图书馆的馆舍环境、馆藏资源、图书馆服务方式、手段等几个方面对图书馆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1.1优化馆舍环境

“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是图书馆最基本的三大理念之一,是图书馆的立馆之本。高校图书馆的内外环境设置应当充分体现这一理念的内涵,同时应与高校周边环境和人文内涵相协调。优化馆舍环境不一定要“唯大唯美”并不是一定要注重图书馆建筑规模的宏大、馆内环境设置的富丽堂皇,而是应注重图书馆人文内涵的建设,为读者提供一个、安静、舒适、高雅、富有艺术性的图书馆环境,使读者陶醉其中、乐在其中,潜移默化陶冶性情,提升文化品位。

1.2拓展馆藏资源

地方性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建设应当遵循“全、新、专”的建设理念,应重视信息的新颖和独特,兼顾高校专业设置和发展。拓展馆藏资源应征求专家学者的意见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一是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二是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出发。三是从重点研究课题出发,建立能满足教学与科研的丰富馆藏资源。如拓展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资源。电子阅览室的资源应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书目数据库、文摘数据库、全文数据库等各种专题数据库,为读者提供多元化、一体化的信息服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资源为专家、学者提供了快捷、实用、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方便读者进行查询、筛选等自动捕捉信息。电子阅览室可根据高校重点学科、课题建设及师生的需求,搜索引擎可分为各专业资源目录,如图书类、期刊类、政府文件、档案文献及硕博论文等相关链接,供用户检索、下载、拷贝、打印等服务内容。

1.3提高图书馆员综合素质

高校图书馆馆员的综合素质必须适应现代化图书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图书馆员的服务手段应由传统型向现代化型转化、服务方式由接纳式服务向主动式服务转化、服务对象由面向本馆读者向所有互联网用户转化。二是拓展图书馆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定期对操作现代设备的工作人员进行技术、技能的培训,加强图书馆员的现代化服务水平。三是图书馆员需具备扎实的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多种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某学科的专门知识,同时应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网络检索技能,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提供给读者。还要具备一定的外语知识,四是图书馆员还应具备较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方便与读者沟通、答疑。

2创新图书馆文化

创新高校图书馆文化的重点是在于创新图书馆品牌文化的内涵与个性化服务,通过人――形象――品牌系列来树立图书馆的文化底蕴和品牌形象。

2.1图书馆特色文化的创新

对于地方性高校图书馆来说,文化内涵和文化特色的创新可以结合自身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去搜集、开发、整理地域特色文献。如北京图书馆的古籍、中外文地图、名人手稿及图片;上海图书馆的家谱、族谱、碑帖;复旦大学图书馆的时期的中文出版物和革命历史文献;香港中央图书馆的地图和地区文献等。地方性高校图书馆以内江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例,利用四川内江的地源优势,将国画大师张大千系列作为图书馆的特色文化,分门别类地向广大读者和互联网用户提供了有关张大千研究的各种资料。为广大专家和学者研究客家文化提供了珍贵的研究资料,也为公众认识、了解张大千提供了技术平台。

2.2.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平台的创新

个性化服务是高校图书馆为满足高校在教学与科研方面的多样化发展需求的一个新的发展理念,也是高校图书馆应用现代化科学技术谋求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创建一个属于自身发展的个性化服务平台提高高校图书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满足读者多种多样的个性化的文献信息需求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读者和用户的需求。图书馆可以建立多功能信息服务平台,向读者馆内通知、新书预告、图书催还、续借通知,使广大读者能第一时间了解图书馆的最新动态,把图书馆的服务延伸到了读者的身边,为读者提供了随时随地的服务。

个性化服务还可以包括馆藏资源的归类整理和初期研究,比如一些基础性的资料分类,按照某个科研课题进行的资源整合。

3结束语

地方性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图书馆文化的内涵、功能、建设目的的研究会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而出现不同的发展方向和内容。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拓展和创新必须从自身特色文化出发,结合地区、高校的资源以及学科建设的发展方向,把握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人文内涵,创新服务方式,才能给地方性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注入活力,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的经济建设和高校教学和科研的进步。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青岛工学院 校园文化 可持续发展

一、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

办学理念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所在,是长期学习、思考、实践的结果,是经验和感悟的结晶,对学校的师生具有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作用,同时它又贯穿于学校各项具体工作之中。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是时代和教育发展的要求,必须以社会效益为首,追求教育规律与经济规律、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完美结合。校园文化建设要求我们在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创个性教育文化品牌,追求个性教育文化精神,凸显与众不同的文化个性特色。因此,要避免简单照搬、模仿、攀比国立重点大学的办学理念而出现了目标错位、模式单一、人才雷同、特色缺失等弊端。与自身文化相整合,逐步形成适用于青岛工学院的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进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力求建设“学生喜欢、教师热爱、社会认可”的现代化、国际化优质民办高校,推进特色教育,丰富学校发展的内涵,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把学校办成“教育的生态园、管理的科技园、人才的质量园”,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着力培育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切合实际的办学规划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支撑

校园文化建设是精神的、是制度的、也是物质的。校园文化以观念形态存在于高校办学定位、校训、校风之中,以制度形态存在于高校各种显性的规章制度之中,更以物质形态存在于建筑、设施、景观等之中。青岛工学院前身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学院是2005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由中国海洋大学申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下属的青岛伊力特德泰科教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举办的独立学院。2011年,转设为青岛工学院,成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学校。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在今后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内定位为教学型学院,主要功能(职能)是培养复合型及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同时也为部分毕业生向学术型、研究型发展打好基础。学校传承中国海洋大学的优良校风、学风,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倡导学院领导者和管理人员的服务性,通过规范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办学效益。学校设有网站和视频广播网,教室全部配齐多媒体教学设备,各类教学设备设施基本完善,与多家企业签订协议,建立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电子图书、期刊报纸等,引进了中国知网等国内知名数据库。校园网络覆盖全校,拥有通识课程及专业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学校拥有含羽毛球、乒乓球、健身等场地的体育馆,另有标准塑胶运动场、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排球场的体育运动场所,标准学生公寓,多个学生餐厅等。青岛工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确保做到认真规划,统筹协调,确保校园里的每一个人都能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引导和教育。

三、富于特色的文化体系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

校园文化是学校价值的基本体现,彰显学校的特色。建设好校园文化,才能打造出学校的品牌。健康特色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开发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培养良好的校风,培育“四有”新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青岛工学院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学校管理文化;因地制宜,建设学校环境文化;开发校本教材,建设学校课程文化;发展学生个性,建设学校特色文化。经多年努力,已逐步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校园文化,为培养人才提供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理念、观念、思想和精神是特色文化体系的先导

文化隐性内容的理念、价值观念、思想和精神,是特色文化体系的先导和旗帜,能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相互制约,具有支配和指导的作用,是学校形象的体现,渗透在学校工作思路、师德、师能、领导工作作风、教风、学风、班风、校风、学校质量观等方面。青岛工学院根据自身形势、环境、时间、师资等情况,先后制定了适合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并突出了一个主题:改革。人事制度的改革,课堂教学的改革及工作制度改革等。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做到校园内、教室里,处处可见育人文化。强化管理规范,出台相关制度,保证以德治教,依法治校,要求教师学生规范日常行为,改变旧观念,适应改革形势。从学校整体工作考虑,以大局为重,反对本位主义。以教科研推动学科教学改革,用逐步提高的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社会信誉。

(二)育人是特色文化体系的重心

文化体系形成的主体是学生,他们占校园人的大多数,喜欢活起来、动起来的课堂模式,喜欢获取各种知识和才能的同时充满强烈动感的校园文化体系。这种课程重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要求教师给学生展现自我的空间,给予学生探讨、参与的机会,从而使他们思维更活跃,大脑更聪明,所以,校园文化体系不能只重视静止的形态,同时也应关注各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青岛工学院本着“胸怀天下,造福人类”的校训,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动态培养学生。对表现欲望强、表现机会多的学生,既要鼓励又要提示,引导他们同时学会倾听和分享,避免活跃成为浮躁,并尽量创造机会,利用各种载体和渠道让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三)领导班子是特色文化体系的经营者

新课程改革实验表明,学校领导班子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领导班子不仅是团结向上而富有朝气的集体,更是学校文化的设计者和经营者。青岛工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求领导者不仅能管理,还能用文化经营学校,有意识地培养校园文化因素。校园文化体系是在学校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和全体教职员工的努力分不开。学校领导作为学校“文化人”的一员,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又是校园文化的设计者和经营者。

四、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动力

不断开拓创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动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营造创新型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仅是提高高校之间竞争力的需要,而且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青岛工学院按照“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要求,立足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采取“制度激励引导,专项资金支持”等举措,通过设立“大学生创新资助基金”课题、学生“创新与素质拓展学分”等方式,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制度激励,完善引导机制,用学分奖励方式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各类学科竞赛、科学研究、发明创造、社会实践、及文学作品等创新活动;划拨专项经费,确保扶持到位,设立“大学生创新资助基金”课题,每年划拨专项经费用于扶持在校大学生开展创新课题研究与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自设立“大学生创新资助基金”课题以来,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创新意识和钻研精神有了显著提升。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青岛工学院提出培养面向地方经济社会所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个核心,逐步建立健全创新机制,形成开拓创新的校园文化环境,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让青年学生在创新的道路上创造更多社会价值。

五、结语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校园文化反映学校的综合实力,物质文化是血肉,活动文化是骨骼,制度文化是经络,精神文化是大脑,强抓校园文化建设,让整个“校园人”从内而外地提高各方面的素质,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拓展了教育的内涵;作为一种教育激情让学生一步步走好自己想走的人生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真正形成“让毕业生留恋、让在校生满意、让潜在学生向往”的文化氛围,从根本上提高民办高校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董塔健.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可持续发展[J].西南大学学报,2011,(01):15-18.

[2]张世峰.高校制度文化建设刍议[M].重庆:重庆邮电大学出版社,2011.

[3]金建生.当代学校文化的建构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07,(02):22-30.

[4]裴静.新形势下高校学校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01):8-13.

[5]浣坚,陈岳堂.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与治理对策探析[A].首届农林院校教育管理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9.

[6]赵榴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应解决的几个问题[N].河南日报,2003-07-13(1).

篇7

1.只有主要领导才能从人员、物质、经费、课题、考核等方面保障校园文化建设的持续有序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投入大、见效慢、周期长的工程,需要一代代书记、校长的执著追求,所以院校的党政主要领导不仅要亲自抓,而且要持之以恒,其他人无法越俎代庖。

2.只有主要领导才能赋予校园特色文化以人格魅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应。如校长既是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首席管理者,也是引领者、示范者。毋庸置疑,校长就是校园文化的形象代言人,“校长文化暠尤如一面旗帜引领校园文化前进的方向,并形成巨大的凝聚和激励力量,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遗憾的是高职院校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突破,可以借鉴目前普通高校成功的某些具体事例,如网络迅速走红的华中科技大学根叔和武汉大学的晓红哥等。

二、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在“软硬兼施中寻求亮点

“硬件很硬、软件不软暠,这是我们用来形容一所优秀高职院校形象的表述。事实上,我们相当多的高职院校是“硬件不硬、软件太软暠。“硬件不硬暠不是指我们的一些基本教学设施如教室、食堂、寝室、图书馆、实训基地如何差,而是这些硬件有待优化,需要增添文化品位。“软件太软暠则是对准我们多数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教风、学风、校风问题。

1.打造校园环境文化品牌,以实现硬件更硬:具体说来,高职院校的大门、教学楼、办公落、宿舍、实验实训场所、路、草坪、雕塑、广场、路灯等等既要按实用、“艺术暠的标准来设计,又要突出学校和职业特色,力求做到花园里有温馨提示的绿色文化,校园中有形式多样的墙壁文化,道路旁有内容丰富的板报文化、标牌文化等,努力达到满目皆文化。这些不需要太多的经费投入,但需要心灵去营造。有行业背景的高职院校,如水利、铁路、工业和军工等行业背景的院校,更应该突出行业特色,倾力打造让人印象深刻的水文化、铁路文化、军工文化、工业文化。

2.建立高职院校品牌形象识别系统,以求得软件不软:(1)做到“四有暠,即校训、校歌、校徽、校标;(2)规范学校办公用品的格式、标识,规范学校各类牌匾的规格与设计;(3)做好“抢宝暠运动,开展对学校知名教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科研的挖掘和整理,充分将传、帮、带作用发挥到极致;(4)注重学校信息对外公开,建立良好的媒体宣传沟通机制,加大学校对外形象的知晓度、关注度和信誉度;(5)强化“三节日暠,把开学典礼日、毕业典礼日、校庆纪念日办成全体师生最关注、最期盼、最有影响力的节日。

3.强化制度建设,推进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1)建立和完善教学情况每周通报制度,利用教学楼、办公楼及户外信息显示屏滚动播放以示警戒;(2)严格执行教职工和学生奖惩管理办法,发挥规章制度的规范、激励和导向功能。做到制度上墙、规矩在心、人人遵守;(3)建立和完善校园文明巡查制度,及时制止、纠正校园不文明现象和行为,定期通报学生违纪情况,增强学生思想道德践行意识;(4)寻求有效、合理的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讲求实效性。

三、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在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中找准定位

高职院校是按照学校制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教育,毕业生按理应该符合企业需求,但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能力不尽满意,其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在学校学习时所处的情景往往与进入企业后工作的场景存在巨大反差,抑制了部分毕业生对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有效发挥。由于这种环境的阻隔,校园文化不能顺畅导入企业文化中。

1.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在物质层面上呈现企业文化元素。应尽可能将教学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模式,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技能教室暠,通过校内仿真实训基地建设,构造真实工作环境,营造真实的企业职业氛围。

2.以校企制度文化融合为抓手,进行职业文化规范。可以尝试制定模拟“企业制度暠和“行为规范暠,以企业“准员工暠的要求来规范学生的实习行为,如效仿企业出早操、设置早点名制度、开班前会并设定班前会程序。再比如,按照企业工人包装学生,统一着装上岗,对上课考勤实时监控,进实训室不许擅离岗位和大声说话等,让学生提早体验企业的严格管理。还可以模仿企业开展岗位技术比武、年度评比“十佳技能之星暠等活动,使高职学生从入学起就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熟悉、认同企业文化。

3.推进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深度结合,把握企业文化精髓。应从以下方面入手:(1)着重研究企业核心价值体系;(2)在开设的相关课程和职业素质训练中植入企业理念;(3)根据市场发展和专业需求选派相关教师有目标性或选择性地到优秀企业学习企业文化;(4)校园文化建设可以设定企业专家评审团为校园文化建设出谋划策,指点迷津。

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打造品牌才能彰显个性魅力

高职院校的文化活动层次偏低并且形式单一,职业教育的特征不突出,绝大部分属知识型、娱乐型,学术型活动鲜有涉及,社会实践型活动在起点、实效和计划性上也仍需提高。虽然近年来也增加了一些与专业相结合的技能竞赛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但高品位、高质量的活动不多。

1.在进一步开展好“学生文化艺术节”“学生科技节”“社团文化节”的同时,经常举办大学生科技论文、小发明竞赛,开办丰富的学术讲座、学术报告会,特别要增加有企业(职业)文化渗透的质量管理、制度建设、素质拓展、团队训练、模拟职业面试、业绩竞赛、技能比武、职业生涯规划、校企订单学生成果汇报演出、高职生创业竞赛等具有鲜明职业人文特色的社会化活动。各系部要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力争办出各系文化精品,建立展示橱窗,如:旅游文化节、物流文化节、汽车文化周等。鼓励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和科学竞赛,参与创造性的文化活动,逐渐形成自己的优势项目,形成独具特色的学术、科技、师生文化,打造专业品牌特色文化。

2.本着“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暠的中央要求,有布局、有计划地引导、鼓励和支持学生成立体育类、艺术类、科技类、技能类等各种社团。积极落实每个社团“有一位指导教师,有一个挂靠单位,有一项特色活动,有一定经费保障暠,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鼓励开展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加强与其它院校社团的交流,提高他们的社会交际活动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特长。

3.下力气加强校园基础文化设施的建设,扩大大学生活动中心的面积,增加活动场所,改善活动条件,形成能够体现学校特色的文化环境。如学生文化活动中心、体育场馆、校园网、图书馆、宣传舆论阵地等,使之相对完善并强化管理,能够较好的发挥作用。

五、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在不断创新中才能实现突破

1.注重细节创新

比如精心设计高职院校的录取通知书,使其无论是从外观还是实际功能作用的发挥都能让学生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再者,让毕业季成为学校和学生期盼的盛大节日,开辟离别涂鸦墙,在写写画画中互诉离愁;在毕业典礼上,播放该届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的各项活动花絮片段和抓拍的各种镜头视频,让学子们在片中追踪自己的身影,回味三年的学习历程;正式隆重的毕业典礼以及校长致词,让学生倍感母校对其尊重、关心、培养和寄托。

2.注重服务创新

可以设立倾听热线电话,有效解答学生的疑惑;设立爱心捐助超市,师生们可以捐出自己不需要的衣物或物品免费提供给贫困学生;设立勤工助学岗位,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生活;设立学生创业孵化窗口,利用校园店面帮助学生创业,拓展就业渠道,扎扎实实做好就业服务,充分实现毕业生就业。

3.注重载体创新

篇8

关键词:生态理论 大学生 寝室文化建设

寝室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休闲的重要空间,是大学生个人思想感情、兴趣爱好、生活观念、行为方式形成和展示的重要平台之一,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作为大学生生活的物理空间,寝室具有生态环境的基本构成要素,同时,作为精神空间也具备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生态智慧、生态道德文明习惯和生态能力等生态意义上的世界观范型。因此,依托生态理论的教育观念,加强以大学生寝室文化为中心的寝室建设,创建特色文明寝室,能够以一种更为宏阔的思想道德教育视野,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学会热爱自然、享受生活,积极培养大学生爱护周围环境的道德感和责任感,自觉养成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生态道德文明习惯,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等综合素养。

本文从生态理论出发,以浙江传媒学院寝室文化建设为例,针对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进行深入思考和具体研究,探讨创建一种生态意义上的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新模式。以面向未来的高度探索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促进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探索和建设,分析大学生文明寝室建设的机制和对策,实践生态文明寝室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一、生态理论下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内涵

大学生寝室文化,是指大学生以寝室为主要空间共同学习、生活及人际交往等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环境与氛围的总和。①它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个范畴,所谓物质文化是指寝室的基本设施、整体布局、环境卫生、规章制度等硬件部分,是大学生寝室文化的基础;精神文化是指寝室成员的生活方式及多种多样的课余活动以及由此而表现出来的政治意识、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心理素质等各种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是大学生寝室文化的核心。

从生态理论意义来看,这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把生态理论的教育观念融入了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之中的。作为大学生生活的物理空间,寝室具有生态环境的基本构成要素,同时,作为精神空间也具备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生态智慧、生态道德文明习惯和生态能力等生态意义上的世界观范型。因此,加强以大学生寝室文化为中心的寝室建设,依托生态理论的教育观念,创建特色文明寝室,能够以一种更为宏阔的思想道德教育视野,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学会热爱自然、享受生活,积极培养大学生爱护周围环境的道德感和责任感,自觉养成生态保护意识和生态道德文明习惯,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等综合素养。

积极、健康、向上的大学生寝室文化体现着寝室作为高校素质教育中第一社会、第二家庭、第三课堂的辅助地位和作用。然而,伴随整个社会技术进步导致的生活环境改变已经影响到人的全面发展,地球生态环境恶化,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不和谐,人性贫乏,人格萎缩等造就了二十世纪以来生态道德的破坏,也由自然生态、社会生态逐渐扩展到人类的文化生态、精神生态层面。作为最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大学生受到的影响更为严重,这种影响在寝室这一大学生最为私密的物理和精神空间中则体现得十分直接和充分,使其蒙上了人与物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诸多不和谐的因素。加强生态理论下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通过寝室文化建设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建立起人与生态的友好型校园文化,已经是当今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生态理论下大学生文明寝室建设的机制和对策

生态寝室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目前,许多高校十分重视寝室文化建设,通过各种途径来努力提高学生自觉习惯的养成品格和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要全方位实现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目标,还必须引入生态理论教育,引导学生确立新的自然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生态理论指引下,浙江传媒学院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植根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下并与社会生活保持和谐一致,依托专业文化特点,关注个体精神世界的健康发展,进行文明寝室建设的生态性建构,为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也为培养传播和引领先进文化的高素质传媒人才做出了一定贡献。

1、坚持"六个一",建立科学、规范、完善的人性化寝室文化创建制度,打牢寝室文化建设的基。

响应《浙江传媒学院深入开展学校文明寝室建设的实施方案》,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特点,提出"六个一"的工作思路,即一个主题--依托生态理论教育观念,结合专业文化特点,创建特色文明寝室;一个团队--转变观念,以生为本,树立"我与母校是一家"的团队意识;一个目标--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生态平衡、珍惜资源、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道德观和生态道德文明习惯,全面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一个主线--以习惯养成、品质锤炼为基础,以学生竞争力提升为重点,注重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等综合素养;一个平台--定期开展学生工作论坛,培养一批稳定、优秀的学生自我管理的工作队伍;一个典型--树立生态文明寝室先进典型,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并据此制订相关制度措施,如统一制定学生寝室值日表,确保寝室卫生打扫明确到寝室每一个成员,全院学生签定"文明寝室创建工作承诺书",培养学生"我爱我家,共建靠大家"的责任意识和规范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通过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把量化了的寝室卫生状况与学生年度综合测评、文明班级评比、优秀导师评选等挂钩,充分调动学生讲卫生、爱家园的积极性,营造优雅清新的寝室环境,培育大学生爱护周围环境的道德感和责任感,自觉养成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生态道德文明习惯,确立全新的自然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生态寝室文化建设是学生自身习惯养成与能力培养提升的平台,借助这个平台,把文化修身、文明修行的大文化建设贯穿到文明寝室创建中,走出寝室的闭锁空间,拓宽文明寝室创建的天地,与美丽校园建设相结合。发挥学生专业文化特点,开展"爱生活、爱寝室、爱自己"为主题的系列寝室文化活动,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寝室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得到熏陶,提高素质。在寝室文化建设中,培养学生的生态责任感、生态义务感,并注重实践体验,实现由知到行的生态理念的转换,从而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等综合素养。

2、坚持软硬共建的原则,坚定不移地推进大学生寝室精神文化建设的提升。

在传媒氛围熏陶下的传媒类高校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生态文明寝室建设往往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特点,如多数学生家庭背景优越,导致对前沿消费的狂热追逐,重视经济利益和个人利益而责任感较弱;专业开放性特点使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不拘常理;文明寝室建设活动专业特色明显,追求个性化、时尚化、精致化等。因此,依托生态理论的教育观念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成为寝室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精神因素。

广泛动员学生,使其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发挥学生在寝室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提升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主要方式为聚集寝室文化建设的内核,形成寝室文化建设专题研讨,以集体商讨的方式加强全院上下的凝聚力,如全院学生大会、寝室间交流会、寝室文化建设论坛、导师与学生座谈会等,宣讲整个社会教育背景下生态文明寝室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弊端和建设的意义,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索新思路、新方法。

制定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寝室文明规范制度,如寝室作息制度、寝室安全注意事项、寝室文明公约等。以寝室长为主要负责人,寝室成员之间互相监督、督促自觉遵守校规校纪,抵制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方式,倡导健康文明的言行举止,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寝室长负责专门记录每一位同学的习惯养成情况,由同学签字确认,从而进行量化,纳入年度综合测评的范畴,以此督促学生遵守各项制度,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高尚文雅的环境氛围。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大学生寝室管理队伍,将入党积极分子全部纳入学生公寓自律委员会,包干到户。入党积极分子、助理班主任全部一对一接洽相关寝室;同时,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训,提升他们的文化水平和素质涵养,以寝室为基地,以自身先锋模范作用为标榜,带动整个学院学生。

转变教师重教学轻育人的教学理念,制定统一的建设计划、方案。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共同探讨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寻求最恰当的解决方法,互相理解,形成合力,寓思想教育于传授知识中、于师生的交往中,促进学生主动、乐意地接受教师的培养塑造,实现教学相长。

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让寝室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让优雅清新的环境,宽严相济的制度,健康向上的情趣,丰富多彩的生活,高尚文雅的情操,团结友爱的风气,求知探索的氛围,拼搏进取的精神成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成长点。总之,大学生寝室建设要通过生态理论教育,引导建设者和管理者树立全新的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感、生态义务感,为美丽温馨的寝室及校园建设,为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生存空间和精神空间而奋斗。

注释:

①文平.试论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与综合素质的培养[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2)

参考文献:

[1]朱法贞主编.教师伦理学[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

[2]侯琦.校园文化建设方法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6(4)

[3]吕红梅.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原则与对策探讨[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4]武丕才,冯宏岩.论可持续发展的德育观--生态德育[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5]刘开淼,魏立志.关于高校生态教育的若干思考[J].教育探索2009(2)

篇9

敦煌遗书、汉晋简牍、安阳甲骨和大内档案被称为上个世纪初的四大发现,由此而兴起的敦煌学、简牍学、甲骨学等三大新兴学科成为世界性显学。

从1907年斯坦因第二次中亚考察时在敦煌、酒泉汉代边塞烽燧遗址掘获大量汉简以来,至今已整整100年了。100年来,全国各地发现的汉简有70多批(次),而甘肃就有30多批(次);全国各地共出土汉简7万余枚,而甘肃就有6万余枚,占全国出土汉简的82%左右。甘肃简牍内涵丰富,形制多样,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外交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不仅属于甘肃人民,也属于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人类。

1914年,我国著名学者罗振玉和王国维在日本发表了《流沙坠简》,成为中国简牍学的奠基之作。居延汉简出土后,劳干先生在抗战时期那种艰苦的环境中先后完成了《居延汉简考释――释文之部》、《居延汉简考释――考证之部》和《居延汉简考释――图版之部》,成为居延汉简研究的经典之作。1959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整理出版了《居延汉简甲乙编》、《武威汉简》等,其后陈梦家先生结集出版了《居延汉简缀述》,陈直先生结集出版了《居延汉简研究》。甘肃省学者先后出版了《汉简研究文集》、《秦汉简牍论文集》、《居延汉简通论》、《居延新简释粹》、《敦煌悬泉汉简释粹》、《甘肃考古文化丛书――简牍》等一批有份量的学术著作,还整理出版了《居延新简――甲渠候官》、《敦煌汉简》、《散见汉简合辑》等一批重要的原始资料。仅居延汉简的研究,已有90多部专著出版、880多篇,如果把全部甘肃简牍的研究成果加起来,论著接近200部,论文有数千篇,至于将简牍研究成果交叉渗透到其他学科而产生的新成果就更是难以计数。

几十年来,甘肃简牍的保护和研究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钱伟长、赵朴初、李铁映、张德勤、聂大江等同志就曾对甘肃简牍保护问题作过指示。特别是近几年来,甘肃简牍的保护研究,再度引起了甘肃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作过重要批示,国家文物局领导曾多次来现场考察,省内文化界政协委员连续几年提出提案。作为主管部门的甘肃省文化厅和甘肃省文物局,更是每年都将落实工作列为重要的议事日程。

2007年10月18日,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成立揭牌。这是甘肃省文化建设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甘肃省建设特色文化大省的一项重要举措和全省文博事业取得的又一重要成就。甘肃简牍的保护研究,将以此为起点,跨上新台阶,做出新成绩,以崭新的面貌为甘肃的文化建设争得荣誉和地位。

篇10

论文关键词:酒店;文化建设;竞争力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在人们满足了对物质需求之后,便逐步开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这一点在各个方面凸显。酒店作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它的品调高雅,个性突出,文化氛围浓,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因此酒店文化建设是现代酒店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一、酒店文化

企业文化是将企业经营理念和价值观体现在企业制度中,体现在经营实践中,员工的行为方式中,由此构成一个良好的组织气氛,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凝聚力,以文化的力量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酒店的文化则是酒店的经营理念、酒店精神以及酒店全体人员的共同价值观,它渗透在酒店经营整个过程中,是酒店的灵魂。酒店的价值所在就是酒店全体员工提供的服务。而影响服务质量的因素决不仅仅是靠提高科技含量、利用高新技术进行管理所能达到的。它通过利用酒店文化的微妙性来管理员工,从整体上提高员工的素质,才是提高酒店服务质量、增强酒店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一)酒店文化的基础建设

酒店的物质文化是酒店的基础建设。它包含酒店的硬件定位,也就是酒店的硬件设施它包含两个方面:1、要给顾客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它包含酒店的地理位置,周边设施及道路交通情况,酒店内部布局环境如灯光,格栅等等;2、给员工一个什么样的后勤保障,其中也包含了给员工的福利待遇,以及奖惩制度等。它也包含了对员工物质教育,以及员工的物质观等。对物质利益的需要是人之天性,趋利避害是人之本性。这是物质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一项,也是影响员工与酒店关系的最重要的环节。

(二)酒店的精神文化建设

酒店的精神文化建设核心是在充分汲取和借鉴中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在酒店建立起独具一格的精神文化,营造一个宜人的特色文化氛围,并运用有效的经营管理,达到培养高素质员工,实现高质量服务之目的。从我国的酒店精神文化的发展现状来看,只能说尚处于较低层次,“酒店文化战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酒店精神文化的培养缺乏系统理论的指导,大多是传统文化在酒店中的缩影或变形。目前酒店员工的整体素质是比较低的,我国多数酒店服务人员文化程度较低。故而,酒店文化的建设需要酒店全体员工的努力,并且员工本身综合素质也是企业文化的体现。在这种酒店文化里,管理人员是环境的创造者,是维护者和保养者。 现代酒店企业个管理层,应该认识到:成功之道不是理论计划而是人,衡量一个主管的才能应该看他是否能最有效地发挥每一个人的能力,作为主管最应该花时间和精力去带动团队,适当激励和尊重员工成就,同时营造好的环境来为员工发挥创造力和创新技能服务,这才是员工满意的精神文化境界。酒店的精神文化可以是一个口号,但不是一个只长在口,不长在心的口号,不是没有内涵缺乏实质内核的口号,因此,确立以关爱员工为前提下的员工满意为主导的企业精神文化,必须在酒店管理过程中得到体现;必须在酒店员工行为活动中得到反映;在协调酒店内部人际关系上,应成为一条原则;在无论何时何地的工作状态上必须得到认可;在服务态度上应有此境界。使满意的员工持续塑造满意的酒店,满意的酒店成就满意的员工,酒店与员工良好互动,共同发展。

(三)品牌文化建设

品牌文化发展战略指创造良好的酒店形象,提高酒店的知名度。良好的酒店形象,较高的酒店知名度不是随意就能够得来的,是酒店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而形成的。它是酒店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也是酒店建立竞争优势和未来盈利的基础,拥有一个强势品牌是酒店竞争力的源泉,它可以为酒店创造长期优良的经营业绩;品牌具有提升酒店价值的作用,品牌特色越鲜明,就越容易获得顾客的认知,越能增强顾客的购买信心和顾客忠诚度。一个好品牌是提升酒店竞争力最为有利的武器。

二、酒店的文化与其竞争力

酒店竞争力,指的是酒店在市场竞争中取胜获利的能力。它主要表现在酒店的当前经营业绩,还表现在酒店的持续发展能力。酒店竞争力具有战略性和长期性,它不仅仅是一种外部的“卓越”,更多的是一种内部支撑外部卓越的能力。酒店要有自己的特色,必须要有自己独具特色的酒店文化和精神底蕴。健康、优秀的酒店文化才是形成酒店竞争力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