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文化建设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18:09: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路文化建设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作为政府职能机构的组成部分,交通部门可以看做是国家经营的特殊企业,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组织文化,为社会与国家经济发展作出卓越的贡献。当前,我国正着力构建“公铁水空”的大交通体系,整个交通行业发生着从思想方针到工作实践的巨大变化,和谐、人文的观念更为深入地融入到我们的工作、服务中去。这就要求进一步加大文化建设力度,这种文化建设不仅仅要“自上而下”,同时也应该“自下而上”。公路是“大交通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占有极其重要的份额。公路文化是组织文化的一种,隶属于交通文化。
二、基层公路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及其内容
(一)加强基层公路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作为基层公路部门如何使用当前形势的发展,如何在发展壮大自身实力的同事更为有效的为人民服务,为公路事业现代化服务、为构建社会和谐服务,值得我们认真探讨与研究。作为公路事业的核心与灵魂,公路文化建设凸显其重要性,既要符合地方实情,又要符合行业实际。
(二)基层公路文化建设包含哪些方面
顺应新形势要求,公路部门经历了多次职能转换,由原先的建设型部门逐渐向服务型部门转变。从工作实践看,文化建设应包含对内凝聚和对外扩散两个方面。对内,要形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者兼而有之的公路文化;对外,要树立社会知名、群众认可、管理相对人支持的单位形象。
三、基层公路文化建设的一些思考
(一)对内凝聚的文化建设
作为公路行业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公路文化是构建和谐公路的重要保障。对内凝聚的公路文化包含了表层的物质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和深层的精神文化。三者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物质文化是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基础,制度文化制约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则是两者的思想保证,也是公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首先从公路的是物质文化建设来看,它指的是公路的实质状态,包括公路、桥梁、路容路貌、职工物质生活条件以及公路技术、效益水平等非实体的物质现象,是整个公路文化的载体和外在标志。随着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及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在公路人的辛勤努力下,一条条安全畅通、绿色环保的公路拉短了空间距离,将城市、城乡相互连接。其次是制度文化建设。形成切合地方实际、符合公路部门特点的规章制度,为促进公路事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围绕“廉洁高效、安全畅通”这项目标,全面推进路政管理、规费征收、养护监管等工作有序开展并稳步提高。随着物质文化的发展,制度文化应不断完善,并适应新形势、新环境的要求,做到与时俱进,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再次是精神文化建设。公路文化的精髓便是精神文化。在公路事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意识形态,道德规范、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等,都是支持和维系公路职工奋发向上的源泉,是整个行业的精神支柱和凝聚力所在,是公路行业充满生机和活力及持续和谐发展的保障。随着构建和谐社会新形势的要求,公路部门工作必须走的更好更细。然而随着道路的越来越平坦越来越便捷,投诉的现象却越来越多。究其原因,是老百姓对公路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法律意识越来越强,为此,作为服务行业的公路部门,不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加强自身的作风建设,更新服务意识,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更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牢记以人为本的宗旨,着力构建和谐公路与和谐公路文化。
(二)对外扩散的文化宣传
公路文化建设的薄弱点更多的体现在对外宣传上。“酒香不怕巷子深”。公路人很多时候一心保障人民群众的出行安全,却往往忽视了对社会大张旗鼓地宣传公路部门发生的新人新事新气象,在做好公共服务工作的同时还应打理加强对外宣传工作,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对公路事业的关注程度,把公路行业最真实、最鼓舞人心的一面展现在人们面前,发动全社会的力量一起关心公路,这对公路事业的发展无疑起着更为重要的推进作用。如何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就是要我们多走出去,让老百姓了解公路部门的机构职能,让大家知道公路事业的发展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改变宣传方式,变单一的平面媒体宣传为多样灵活的全方位宣传,应与报社、电视台、电台加强横向联动,让公路文化对外辐射的能力更加强大。例如,某段公路因特殊情况发生水毁对行车安全构成了威胁,就要通过电台及时向车主提供路网信息,避免交通堵塞或意外事故的发生。这样既为群众提供了便捷,也使公路部门的形象更加的充实饱满,还可采取“热线电话”等形式加强与群众的沟通联系,倾听他们的心声,解决他们的困难。
四、结语
篇2
关键词:公路行业;公路文化
一、公路文化的特征、内涵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公路文化是公路行业在发展中的文化积累和精神提升,是随着公路事业的发展而发展的,有着较悠久的历史。加强公路文化建设,创建出符合时代精神的行业文化,就必须把自身的价值同单位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同公路事业的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提高竞争能力,从而促进公路行业的健康发展。
公路文化具体特征包含以下几点:1、奉献性2、人文性3、社会性4、创新性5、效率性
公路文化的内涵包括物质文化、管理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公路物质文化是指在公路建设与发展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公路管理文化是指在公路实践中所形成的一整套管理制度、行为规范和组织机构;公路精神文化是指在公路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意识形态、道德规范、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公路文化的最高层次,也是公路行业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保证。公路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公路行业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
二、现今公路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速公路作为商品流通的渠道,社会交往的纽带,其等级标准、视觉景观、管理水平,都鲜明地反映了高速公路文化的发展程度。因此,要建设发展好高速公路文化,就要高度重视公路养护管理中的科学化、规范化,必须根据高速公路的特点,塑造富有时代特征、突现高速公路特色,能为企业员工理解和接受、能容纳全体员工利益和要求的全新价值观。
1、公路文化建设形式单一
我国的改革开放给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公路也获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仍然不能适应日渐市场化的外部环境,难以为公路文化建设提供充分的条件。许多地方对职工的再教育、培训费用都还得职工自行解决。以人为本之类的理论对解决眼前的实际问题无济于事,因此公路文化建设工作还是难以摆上议事日程,对公路文化的建设只能流于形式,或者形式单一,甚至有名无实。
2、公路文化建设的基础不扎实
公路文化建设作为社会精神文明的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它必然也是以经济作为基础的。当前的公路形势,体制改革还未曾全部转化,仍属事业性质。部门领导出于利益最大化考虑,在养路费紧张情况下,难以把财力和精力放在文化建设上。陷于管理的种种繁杂事务之中,作为长期行为的文化科教工作自然就难以到位。
3、公路行业文化建设机制不完善
由于公路文化建设的定位不明确。导致一些公路管理领导对公路文化理论了解不多或理解不深,把公路文化的枝节当作公路文化的根本,把以一些文体活动当做公路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其次是建设公路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如文化活动场所、文化宣传设备等还远远不能满足公路职工快速增长的精神需要。再次是一些领导干部片面追求政绩,只希望在自己的任期内政绩卓著,于是对公路文化采取短兵突击的战术,急于求成,热心于做公路文化的表面文章,缺乏真正治理公路文化建设的行动。最后公路文化建设还缺乏其长期性、时代性、前瞻性、开放性、适应性等问题。
三、构筑公路文化建设主要途径
公路行业文化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无形的资产,也是一种效益。优秀的行业文化不是自然生成,其功能的充分发挥有待于对其进行精心的培养和长期建设。公路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发展现代化的公路事业,必须发展与之相适应、相配套的独具特色而卓有成效的行业文化,才能实现公路管理和养护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1、以人为本,从社会的基本元素出发
人的需要可以分为物质、情感和自身的发展需求,不同的需求具有不同的特点。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和理解职工,注重他们的需求,真正地爱护他们,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倾听他们的意见建议,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才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和爱岗敬业精神。公路文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公路建设管理中心工作,通过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展现行业文明形象。以不断加强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建设,教育职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采取各种形式,组织广大干部职工学习政治理论,引导职工发扬工人阶级团结友爱,顾全大局,艰苦创业,勇于奉献,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的优良传统。在职工中形成了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核心的职业道德体系和“用精品回报社会、用管理提高效益、靠团队实现目标”的管理理念,创新诚信观念,推进项目施工管理,这样才能在行业中强化公路行业意识,喊响公路行业口号,凝聚公路行业精神。
2、完善公路文化建设机制
文化建设根本上是人的建设。建设先进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落实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就是要在实际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的重要原则,把以人为本体现在实际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工作方法之中,体现在实际的工作成效上。把公路文化建设列入领导重要议事日程。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党办具体落实的领导体制和分管领导全力共管的工作机制,形成了公路文化建设的工作合力。从而真正建立起公路行业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推动公路行业文化建设工作的深入持久开展。
3、加强对公路文化环境宣传
利用媒体和各种期刊载体进行广泛宣传,营造浓厚的公路文化环境建设氛围。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报告会、交流会和公路文化论坛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公路行业环境建设的核心价值观、公路精神、管理理念和公路发展目标等,使公路系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为广大职工所了解、认同和接受。充分发挥公路行业各职能部门和群众组织的作用,形成公路文化建设的合力构建。
4、以公路行业特点推动文化建设
每个企业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培育自己的文化,要形成优秀的、有个性的公路文化,必须体现出本行业、本单位的特色
公路行业除了具备其它单位所共有的一般属性外,还有着自己的行业特性。因此,合理的扬弃和大胆的创新是当今公路文化建设的新特点,需要从公路文化的各个层面作全面、科学的规划,突出公路文化的个性和可操作性,构筑起一整套有公路行业特色的文化体系。要创建具有公路特色的文化,公路管理部门就必须注重公路文化理念的整合、提炼与创新,把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市场意识、民主意识、法制观念等思想文化意识融入公路文化建设之中。尤其是要在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以及促进管理上水平、增效益,职工群众既能受教育又要得实惠上下功夫。以正规操作、安全生产、工程质量、服务质量、敬业爱岗、遵纪守法等工作为重点,展开深层次的探讨、研究,切实制订出一套标准明确、易懂易记、操作规范等严密有效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措施,有利推广、促进各项管理工作有新提高、职工群众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有新变化的公路文化建设管理模式,经过较长一个时期的实践和推广,真正达到推进公路事业持续、稳定、快速、协调发展的目的,不断增强公路部门的核心竞争力。
四、结论
加强公路文化建设,创建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高水平的公路文化,发扬行业和本单位实际的独特的理念精神,为公路建设事业大局服务,这是公路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当今“公路大建设、交通大发展”的时代,只有加强文化建设,不断强化公路文化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带动力,用公路文化促进社会的认同,用公路文化激发广大公路职工的责任感和自尊、自爱、自强之心,才能为加快公路建设事业提供不竭的动力和支撑,也才能提高公路行业的整体竞争能力,从而推动公路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推进公路行业文化建设的认识和思考--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工会论坛-2008年03期
[2]李之勇-论公路文化与加强行业文明创建工作-《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年04期
[3]徐常慧-浅谈和谐公路建设中的公路文化建设-《科技信息》-2009年01期
篇3
关键词:建设 高速公路 企业文化
0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的逐步提高,高速公路越来越显示出它对国家、区域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公众出行的重要作用。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高速公路的服务功能,不断提高高速公路的管理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每一个高速公路管理者都在深思的问题。本文认为推进高速公路文化建设是高速公路发展的重要任务,是持续提高高速公路建设和管理水平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1 高速公路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高速公路文化建设是一个单位在设计建设、经营服务和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单位显著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核心价值观和经营、服务、管理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建设、经营实践、服务过程、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对外形象展示的总和。
由此可见,高速公路文化建设总的来说是一个由核心决策层、管理层和基层构成的多层次的生态链,根据内容大致分为理念层、制度层、行为层、科技层、物质层等。高速公路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谐统一、相互渗透的关系。高速公路文化建设对于一个单位来说是灵魂,是指引单位发展方向的明灯,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动力,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其核心是高速公路的精神和核心价值观。
高速公路作为服务性行业,不断提升人的综合素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是高速公路发展的根本要求。当前,高速公路发展势头猛进,东出西联南北通瞿的高速公路主网络框架在全国已成规模。由于服务理念、管理理念可能会因人而异,容易造成这样或那样的断档,而高速公路文化建设由于是本单位在长期的实践中所积累起来的经过提炼和提升形成的一种文化氛围、核心价值观、精神、经营和管理理念,是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因此来说,文化建设要比任何建设更加持久和稳定。作为高速公路要保持发展的势头不减,后续力持久,就必须在这一领域引进文化建设,用文化来统一思想,统一观念,统一行为,这也就是为什么在高速公路开展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2 高速公路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作为文化体系不外乎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科技文化等。
2.1 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核心,是灵魂。高速公路文化是在这条路的设计施工时就开始的。各种争先创优目标、典型人物事迹成为高速公路的精神或口号,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激励作用。
2.2 行为文化。文化以人为载体,高速公路的文化特点必然要深置到每一个员工的内心深处,并通过他们的行为表现出来,包括语言、动作、表情、礼节等,这些是高速公路文化建设在员工身上的外在表现,称为行为文化。
2.3 制度文化。高速公路上的制度文化是高速公路从上层到基层成员共有的行为规范,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一个单位的文化确立和推行必须通过制度来加以保障和落实,而各类规章制度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并根据高速公路的发展需要适时的进行修订完善。
2.4 物质文化。高速公路上的物质文化是通过道路的清洁通畅、绿化美化、设施设备、路容路貌、站容站貌和工作环境等物质要素表现出来的文化特征,是高速公路文化建设工作的始点。
2.5 科技文化。高速公路作为现代交通的首选,靠的是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的结果,这些科技创新成果是高速公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开展高速公路文化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强化人们对高速公路文化建设的认知程度。高速公路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努力,员工的成长也离不开单位的发展。既然高速公路文化建设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那么尊重和重视人在企业中的发展就尤为重要。一方面高速公路事业不断发展,一方面一个人一生中最宝贵、历时最长的时间与青春都是在高速公路上,个人的成长、发展需求与单位的发展在高速公路文化建设这个层面达到了完美的契合。
3.2 注重加强高速公路文化建设应做到表里如一,切忌形式主义。作为高速公路的文化建设首先应从职工的思想观念入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一种风气,一种作风。二是以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为目标,引导和培育职工争一流、上水平的意识和车户第一、服务至上的服务理念,使高速公路在社会上得到普遍的认可。三是大力提倡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使高速公路这一群体形成一个精诚合作的群体,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四是发扬民主,贯彻人本理念,造就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理解人的文化氛围,激励职工的参与意识,使他们把自己与高速公路的发展视为一体,积极为高速公路的发展献计献策;五是提炼升华,将企业精神归纳为简练明确、富有感召力的文字表达,便于职工理解和铭记在心,对外形成特色。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一致的奋斗目标,才能形成向心力,才能成为一个具有很强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整体。
篇4
论文摘要 公路文化是公路行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通过对湖北公路文化的特征进行探讨,以期把握公路文化建设与发展的趋势。
公路文化是公路行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优秀的公路文化,将极大地促进公路行业的发展,反之则将削弱公路行业的作用,甚至成为公路行业发展的障碍。因此,加强公路文化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不仅是促进公路事业和谐发展的一种新的理念和举措,而且对构建和谐公路与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 湖北公路文化的内涵
湖北公路文化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湖北公路文化作为一种具有特殊内容和表现手段的文化形态,是湖北公路职工在公路建设、养护、管理等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是湖北公路行业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湖北公路文化是湖北公路职工在公路建设、养护、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并且为全体职工所认可、遵循的具有湖北公路行业特点的发展目标、敬业精神、价值观念、经营思想、行为方式和职业道德等现象的总和L1]。本文所进行的湖北公路文化讨论是从广义角度上予以展开的。广义上的湖北公路文化分为三个层面:
1.外层是湖北公路物质文化
它是体现湖北公路行业价值理念,展现湖北公路行业外在形象的工作环境和形象标识,包括湖北公路的外貌景观、行业标志、技术与装备特色、职工的工作环境与住所等以及由此折射出的湖北公路行业的特点。
2.中层是湖北公路制度文化
它是体现湖北公路行业价值理念、规范湖北公路行业行为的规章制度,包括湖北公路组织结构内的领导体制、规章制度、内部管理、分配制度等以及渗透到员工思想所共同遵循的职业道德、行业形象、行为准则、文娱活动等。
3.内层是湖北公路精神文化
它是湖北公路行业的核心价值理念,是湖北公路行业的核心文化,包括湖北公路行业的哲学体系、经营战略、价值取向以及由此体现的湖北公路行业职工共同追求的公路意志、公路情感等公路精神(如敬业精神 、奉献精神、团队精神、刚毅精神等)。它集中反映了湖北公路职工在公路建设、养护、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
湖北公路文化 的三个层面中,物质文化是公路文化的存在和发展基础,是公路文化的外显文化结构和基石,是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的物质条件制度文化是依赖于公路物质文化而存在,既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中介力量,又是精神文化的存续方式,是整个公路文化的关键和制度保障;而作为公路文化的内隐结构的精神文化,是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三个层面中最持久、最稳固的层面,在公路文化中占主要地位,是其核心和灵魂。因此,湖北公路文化这三个组成部分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 ,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
二、湖北公路文化建设现状
目前,湖北省共有通车里程 188 366 Km,其中国道 15条 5 885 Km、省道 129条 11 030 Km、县乡村道 61 869条 169 991 Km,专用道 164条 1 460Km。全省等级公路达 153 665 Km,等级公路比重为 81.6,其中高速公路 2 719 Km、一级公路1 56Km、二级 公路 16 043 Km、三 四级公路 133 33Km,全省公路密度达 101.3 Km/100 Km。湖北公路行业已逐步形成“四通八达、功能完善、安全快捷 、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公路交通网络,实现了湖北公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由“基本缓解“向“总体适应”转变。
湖北省公路行业深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将公路文化融入到日常管理,落实到建设项目上在建设、养护、管理、服务等领域,唱响“三个服务(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积极发掘、总结、提炼湖北省公路行业核心价值理念、公路精神公路价值观和公路理念,并通过整合、升华和创新大力建设符合湖北公路发展要求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从而构建湖北公路文化体系,并逐步向湖北公路行业的建、养、管、收等领域渗透,充分发挥公路文化的导向、规范、凝聚、激励、辐射、提升等功能,增强全行业的吸纳、整合、展示与提升能力,振奋湖北公路行业精神,形成湖北公路文化的持久推动力,努力创造出更高的效率,积极构建和谐湖北公路,推动湖北公路交通建设现代服务业进程。充分体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理念的神(农架)宜(昌)公路成为全国第一条“科技环保示范路”,成为全国关注的新时代公路建设典范。湖北省公路管理局机关连续两届被授予“省级最佳文明单位”,先后获得“创全国文明行业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交通系统文明行业”光荣称号。“湖北公路县以上文明单位覆盖率达 98 以上,公路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公路在湖北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
三、湖北公路文化的特征分析
1.湖北公路文化充分地体现了时代性
公路作为行业文化的物质载体,不仅是经济建设的大动脉,也是文化的传承者。公路文化反映了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体现了公路事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时代性。“十一五”以来,湖北省公路行业认真贯彻落实部、省关于公路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和部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建养管收协调发展,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一起抓,使湖北公路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仅2008年湖北省公路建设共完成投资 105.8亿元,为年计划的 121.69/6,创历史最高水平;2008年建成一级公路 126Km、二级公路1098Km,分别为年计划的 245.1 和 260.89,6。
快速发展的湖北公路,集成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卓尔不群的湖北公路文化,更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并随着时代精神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湖北省公路行业紧跟时代步伐,大力弘扬“刚毅精神”,紧紧围绕“服务创新”扎实工作,并以新的思想理论不断丰富湖北公路文化,使公路文化建设有长足的前进和发展,全面推进和谐公路的创建。湖北公路从原来较少的“支路”到现在的“网路”,从以前的粗放式建设到现在的节约化、生态化建设,都体现了从单一到综合,从孤立封闭到和谐统一的这种文化观念的转变,这既是湖北公路的发展与延续,更反映了湖北公路文化随着时代变化而表现出来的不同时期所蕴涵的文化观和价值观。
2.湖北公路文化清晰地展现了网络性
湖北地处我国中部,横贯长江中游,京广铁路纵穿南北,处于京珠、沪蓉等高速公路交汇点,是连接东西、纵贯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十一五”期间,湖北省实行补助政策,大力推进路网建设,共新改建一、二级路 3766 Km,实现市州到县通达二级以上公路;新增等级公路 25214 Kin;国省干线有铺装及简易铺 装路 面达到 99.2 ;新增通车里程471Km,全省路网结构进一步完善[2]。湖北省境内的公路密布如网,错落有致。每一条公路就是一幅作品作品中的每一个环节,如公路雕塑、公路绿化、构造物的造型、绚丽多彩的公路标牌、逶迤龙蛇的标线无时无处不包含湖北公路人的创新精神。湖北省公路行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工作中注重“建养管并重”和各层次路 网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尊重环境,注重公路与 自然的和谐发展;做到统筹兼顾进一步完善优化路网结构,做到干支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区域间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全省干支相连、连网配套、功能齐全的公路网络;积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充分发挥公路“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积极构建“和谐公路”,努力服务于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公路的延伸和公路人的开拓创新精神相结合,展现了湖北公路文化的风采。以“畅、洁、绿、美、安”为建设目标的湖北公路网已构成 了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3.湖北公路文化生动地体现了活力性
湖北公路文化总是处在不断发展中,但并不是瞬息即逝的骤变。湖北公路对于巩固和继承历史文化起着载体作用。日新月异的湖北公路也不断促进着湖北公路文化向前发展的产生和形成,这不仅是公路交通本身发展的结果,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经济建设需要所造成的,更是多种文化不同形式斗争、较量,相互选择的结果。在湖北公路交通发展史上 ,许多公路和桥梁建设,无论是工程规模、建设条件,还是技术难度、科技含量,都代表着当今世界的先进理念和水平 ,极具挑战性和创造性;同时,关于湖北公路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逐步掀起了理论研究的,有力地促进了湖北公路事业的发展。2007年 1月,湖北省第一条生态景观路——神宜公路顺利建成通车,这是交通部批准的全国首条“科技环保示范路”,被交通部列为“科技环保示范工程”。在神宜公路建设过程中,湖北省公路行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将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科技创新等理念落实到神宜公路的建设管理、设计施工和文化氛围营造等工作中,从而建造了一条充分体现了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理念的公路。随着湖北省公路桥梁网络建设的不断完善,极大地加速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科技流的安全、快捷、现实地流通,既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开启了人们的智慧,唤醒了民众的创新精神,激发了经济腾飞、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奔小康的现实活力。
4.湖北公路文化有力地凸显了公益性
作为一种交通基础设施,湖北公路所提供的是基础性社会公益“产品”,是每个行业、系统,每个部门、单位以至于每个百姓,随时都要“享用”,也随时都可“享用”的“社会产品”。湖北公路以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为根本,推进服务创新,时刻争做负责任的行业,为社会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为公众提供安便捷的出行服务。2008年 6月,交通运输部专门在湖北省组织召开了神宜旅游公路建设经验交流现场会,系统宣传推广神宜旅游公路的建设管理经验和科技环保示范工程成果,极大地提升了湖北公路文化良好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传播了湖北公路文化。不断发展的湖北省公路行业以此为契机,大力推广神宜旅游公路建设管理理念,开展“节能杯”、“一圈一市两条线”生态文明示范公路创建工作,进一步取得了良好成效。作为公益文化的湖北公路网络形态,湖北公路设施的环境氛围、窗口面貌、公路管理的组织结构、制度建设、湖北公路精神和湖北公路人的文明形象,在湖北公路行业内部是一种无形资产,对外树立了一个高质量的品牌、一种负责任的良好社会形象。这个浸润着文化的品牌和社会形象,在社会经济生活的流通中,不断循环往复地渗透到全省的各个领域、各个角落,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地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生产、生活产生着无形的影响,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5.湖北公路文化不断地践行着人本性 湖北公路文化所积极倡导的“以人为本”、“刚毅精神”、“铺路石精神”等人本性价值观等在湖北公路行业管理中起着核心作用。人本性价值观是指任何管理都要以人为中心,把提高人的素质,处理人际关系,满足人的需要,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工作放在首位,要更多地尊重人、了解人和关心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也是湖北公路行业走和谐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目标。以人为本的理念具有深刻的内涵:第一 ,发展为了人民;第二,发展依靠人民;第三,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充分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湖北公路行业积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管理上注重“人本管理”,在服务上强调“人性化服务”。具体地说,湖北公路文化不仅强调了在各种生产活动中,要关心人、尊重人、信任人,使全体员工互相尊重、团结奋进、积极投身于公路建设,推动湖北公路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而且做到与时俱进,充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出行需求,由过去关心人民群众“是否走得了”变为现在关心人民群众“是否走得舒适、走得安全”,并大力加强“信息服务”等“软服务”建设。
6.湖北公路文化全方位地体现了服务性
在社会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社会大众评论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仅是看修了多少路,架了多少桥,更重要的是以能为公众提供什么水准的服务来评判。湖北公路行业不断增强“建养并重”的发展理念,在建设任务重、超期服役路段多、冰冻灾害隐患不断 、超载超限车辆控制难的情况下 ,努力加强公路全面养护,重视预防性养护,加大源头治超力度,加大安全隐患排查监管处置,确保了公路路况安全稳定。湖北公路行业经过不懈打造,逐步创建有灵魂、有活力、服务型的公路文化。湖北公路行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贯彻服务创新精神,大力调整发展思路,适应公路交通运输业从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的发展趋势,在加快发展中调整优化各层次路网结构,坚持质量、速度、结构、效益相协调;积极转变增长方式,从“粗放”转变为“集约”,切实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发展之路;不断推进创新,坚持以理念创新为先导,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政策创新为保障,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活力,增强创新实力;逐步转变管理职能,强化行业管理,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公众提供安全便捷的交通服务。
参考文献
田少波.湖北公路文化内涵浅谈[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83—85.
湖北省交通厅公路管理局.简介[EB/OL].[20090-020-03.http://www.glj.hbjt.gov.cn/glgk/glgta
张洁.湖北公路和谐发展与人文关怀[J].中国公路文化,2005 (4):I6—19.
篇5
论文摘要:我国目前的高速公路管理水平还相对比较落后,不能适应我国高速公路健康、快速发展需要的情况。笔者分析了我国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创新地从优化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的收费管理、路政管理、养护维修管理、服务区管理、交通安全管理等具体管理内容着手,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高速公路的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①收费管理不科学。如收费管理系统有待改进;假冒免征车辆多;改装现象严重等;②路政管理不合理。如:设备陈旧;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执法过程中执法冲突情况多等;③养护维修管理不及时。如:机械化程度低;养护设备不足,专业化度很低;时效性不强等。④交通安全管理不落实。如:不能严格控制故障车辆上路;特殊气候环境条件下保障工作力度不够等。
二、高速公路的运营管理中遵循的原则
第一、依法依规,实现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的法制化。通过立法的形式确立公路管理的责任,调整社会关系,强化行业管理。
第二、科学发展,实现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的科学化。必须正确处理建设、养护和管理三者的关系。
第三、统一集中,实现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的规范化。建立职能明确、权责一致、运转协调、办事规范、服务高效的高速公路管理机制。
第四、和谐服务,实现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的高效化。加强公路行业文化建设,增强凝聚力、战斗力;强化服务意识和公共服务能力。
三、还贷性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模式的优化建议
(一)优化高速公路的收费管理
第一、降低高速公路车辆通行费收费标准。根据国家对高速公路建设、经营管理的优惠政策,我国大多数高速公路的车辆通行费标准至少可以降低一半,且不会影响银行贷款的还本付息,不会影响投资者的回报,不会延长收费年限,高速公路的投资效益就能够得到最大的发挥。
第二、适当调整收费标准。要合理地确定收费标准影响系数,保证高速公路上有合理的交通量,同时要合理地确定收费车型换算系数,使高速公路上各车型的比例合理。
(二)优化高速公路的路政管理
第一、适应形势发展需求,不断创新路政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根据高速公路路政管理工作当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有针对性地探索路政管理工作在新时期的工作内容,不断提高路政管理工作的主动性,以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二、以网络平台和先进工具为依托,打造路政管理办公现代化。建立可移动路政执法办公平台,实现现场办案结算,及时对路政管理信息进行采集、、传递,?对路情、路况实施远程监控和动态管理。
第三、以队伍建设为保障,努力提高路政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首先,路政执法人员要掌握业务知识,增强执法素质和执法能力;其次是路政人员在行使依法治路、保护路产、维护路权职责过程中,要树立公路行业良好风气作为“形象工程”来抓。
(三)优化高速公路的养护维修管理
随着高速公路路网的逐步形成及管理水平的不断发展,今后的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体制将呈以下发展趋势:
第一、进一步加强区域性协作。解决区域协作问题,可以采取区域性合作的方式,打破管理上相对封闭的局面,相邻省份可以按照区域的特点,经过协商,各自有所侧重,区域协作、有偿使用、优势互补,可以使养护专业化的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第二、促进养护队伍更加专业化。高速公路养护工程的特点是技术性强、人员素质全面、机械化程度高、维修反应迅速、安全措施严格。养护队伍要做到人员精干、技术全面、训练有素、机械配套、安全措施完备,才能完成高速公路各种常规养护和应付各种突发事故的抢修工作。
(四)优化高速公路的交通安全管理
第一、完善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1、加强安全服务区建设。要进一步完善高速公路安全服务区的服务功能,为司乘人员提供休息、停车和车辆加油、加水、车辆急救及维修等业务。2、强化安全基础设施建设。要针对高速公路实际状况,建立经常性的交通安全设施巡查、排查制度,及时发现问题,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整改。
第二、健全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救援和应急处置体系。要建立由政府牵头,公安交警、消防、环保、卫生、高速公路经营管理等部门参加的交通事故抢险救援联动机制,形成协作配合、信息共享、职能互补、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
第三、切实加强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要结合高速公路的特点,把驾驶人、高速公路沿线村镇、学校、单位作为宣传的重点,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切实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优化高速公路的服务区管理
就目前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发展状况来看,若需要创建服务区品牌模式,建设高速公路服务区特色,笔者有如下建议以供参考:
第一、有规划、有步骤的加大服务区基础设施的投资。服务区在运营后应统筹规划环保工作的实施,建议逐步实施分类化垃圾收集处理系统、污水污物处理系统、庭院绿化成“林”成“荫”、服务区亮化、闲置土地开发、新经营项目的扩展等。
第二、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发展服务区各类管理人才培养工作,为服务区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一个服务区发展到高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体现高速公路经济带的复杂性、社会性。因此,服务区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储备。
第三、服务区的发展应根据车流量的发展,扩大其服务功能。建议充分利用经济合同的约束力来管理经营活动,将对经营活动的部分行政管理职能的监管交与相应部门或接受相应行政部门的委托或授权,以达到有力控制经营活动中的违规行为。
综上所述,高速公路的运营和管理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优化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必须从收费管理、路政管理、养护维修管理、环保绿化管理、服务区管理、交通安全管理等对个方面入手,才能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篇6
论文关键词:高速公路,人力资源,探讨
2009年初,河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集团)挂牌成立,统一管理河北全省高速公路,结束了原来多家单位分散管理的模式,为河北高速公路事业蓬勃而有序发展,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创造了良好的平台。面对新时期的机遇和挑战,高速公路管理机构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作了一些新的尝试,但传统模式在观念和机制上仍然起着巨大的作用。
一、河北省高速公路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势在必行
截至目前,河北省已通车运营的高速公路有22条,每条路由一个项目法人单位负责管理,其中有6条路为公司管理,其余为事业单位法人管理。尽管项目法人有所不同,但是这些高速公路管理单位普遍特点是工作稳定、环境宽松、旱涝保收,但是缺乏活力、人浮于事,进而形成了基本一致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虽然经历了许多改革,但是人力资源管理还存在许多突出问题,具体表现为:
1、缺乏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认识。大部分高速公路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称为“人事劳动科”,基本把“人力资源管理”等同于“人事和工资管理”,职能重点停留在人事档案、劳动工资和社会保险管理上,忽视对员工综合素质的开发和利用。高速公路管理者缺乏对人力资源管理内涵的科学认识,导致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把大部分精力都用于日常性事务的协调和处理,而根本没有结合本单位的长远战略目标来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计划。人力资源从业人员对组织存在的问题、发展方向、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也没有清醒的认识,更不可能为各业务职能部门提供有益的帮助,导致人力资源管理变得无足轻重,逐渐边缘化,对组织长远目标的实现极其不利。
2、人力资源配置功能缺失。目前高速公路人力资源配置体系还不健全,具体表现有:选人、识人渠道狭窄,缺少培养和激励,用人因人设岗,重关系,轻能力,能上不能下。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任何组织的发展都离不开优秀的人力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但是,高速公路人力资源管理在资源配置功能上的缺失,使识才、留才、用才和育才成为空谈。人浮于事现象泛滥,使单位很难保持强劲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对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形成了一大障碍。
3、绩效管理体系残缺。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要求全部员工参与,确定组织战略、岗位职责、管理方式和手段以及员工绩效目标等基本内容,然后共同努力完成绩效目标,实现组织的远景规划和战略目标。但目前绝大多数高速公路管理单位都缺乏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他们往往把绩效考核当作了绩效管理的全部。即便是绩效考核,绝大多数高速公路事业单位也存在诸多问题。首先,采用传统的“德、能、勤、绩”等五个项目评价的考核办法,看似比较全面,但是可以量化的指标不多,大部分项目需要考核者凭印象进行考评,主观性和随意性强,影响了考核结果的公正性;其次,形式上往往是集体开会,现场打分,私下统计,这样就成了一种形式、一个过场;最后,一些管理者只把绩效考核的结果作为调整待遇及发放奖金的依据,他们没有意识到,分析每位职工的考核结果,和员工进行充分交流,扬长避短,这样才能提高员工素质,实现组织战略目标,发挥绩效考核的作用。
4、薪酬体系陈旧。在薪酬管理方面,绝大部分高速公路管理部门采取“工资加奖金”的分配体制。因为是事业单位性质的原因,所以工资部分基本上按照省人事部门关于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文件执行,职务、职称和工作年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工资不能完全体现员工绩效好坏和对组织贡献大小。奖金作为工资的补充,一般由各单位根据本单位人员经费情况自行制定发放政策,一般按照职务和岗位进行分配,部分地体现了责任、付出和收益的平衡。但是由于各个单位人员情况和人员经费的不同,高速公路管理机构之间奖金差距很大。总体来说,“工资加奖金”的薪酬体系有合理的成分,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存在的不公平,对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综上几点,高速公路人力资源管理的许多环节都存在问题,为适应新形势,更好地服务社会,维持交通事业又快又好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势在必行。
二、对高速公路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建议
在保证高速公路公益性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如何建立和完善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的高速公路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运营管理效益,我觉得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1、转变老观念,注入新活力。态度决定一切,人力资源管理能否为组织发挥作用、创造价值,直接取决于管理者和员工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正确认识。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类所拥有的一切资源中,人力资源是第一宝贵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是组织对员工的有效管理、培养和开发,它更注重计划性、整体性,它远远超出了传统的人事管理范畴。
2、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组织文化建设。组织文化是一种精神动力和文化资源,是组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高速公路管理单位应该努力创建良好的组织文化,即以人性化管理为基础,以实现组织价值观为目的,规范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提高员工整体素质,更好地为组织服务。在组织文化建设中应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结合,借助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和技术激励员工,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和忘我工作的作风、勇于奉献的工作态度,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有归属感、成就感,这样才能为组织可持续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3、完善人力资源配置系统,做到人尽其才。充分掌握本单位现有人力资源状况,包括人力资源数量、质量、结构以及人员流动等资料,建立详尽、动态的人才信息库和内部人才库。树立开放式的人才观念,积极拓展人才招聘渠道,完善人才培养和开发机制,建立和保持一支有效率、有活力的员工队伍。具体在高速公路运营中,我们可以通过业务培训、岗位轮换等方式,培养和开发员工业务能力,发现员工最适应的工作种类,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全面提高高速公路管理工作的效率。
4、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提高绩效管理水平。首先,要对高速公路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的工作分析,结合组织发展的战略规划,对每个岗位的职责、重要程度、任职资格等进行客观分析,编制详细的岗位说明书,确定合理的薪酬结构等。其次,结合组织目标制定员工个人目标,这样有利于团队绩效与个人绩效更好地结合,也有助于绩效考核得到贯彻实施。最后,利用考核结果,注重反馈和沟通,挖掘问题所在,不断提高员工素质,提高绩效管理水平。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绩效管理方式也更趋于个性化,在考核、评价过程中,使个体得到充分尊重,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5、完善激励机制,调动员工积极性。激励员工要结合物质和非物质手段,相辅相成,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在物质激励方面,应构建多元的薪酬分配体系,尽量做到多劳多得,责任和薪酬正比,同时又要把管理、技术、知识等人力资本作为重要的要素,纳入到薪酬分配体制之中,以建立有效的分配激励机制,增强薪酬的调度作用。同时,重视人文关怀,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让每个员工积极参与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充分挖掘员工个体潜能,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组织效率。
三、高速公路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我们知道,任何改革尤其是涉及到职工切身利益的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各级管理者应该对人力资源管理改革面对的压力有个客观和清醒的认识,做好计划,逐步实施,逐步完善。全省高速公路管理机构要协调统一,借助高速公路机构改革的大趋势,对不适合时展的旧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大胆的改革,探索的新的管理方法。我相信,随着管理活动的日臻完善,高速公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必将为促进河北省交通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1 任兆欣.国有企业建立人力资源理管理体系的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5)
2 张祖华.浅论人力资源管理与激励机制.经济师,2006(3)
3 刘昕.薪酬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篇7
关键词:成品油;运输;安全管理;管理机制;机制构建
1影响成品油海上运输安全的基本要素
1.1与成品油输送有关的船舶
成品油运输主要途径包含几种,分别是道路运输、海上运输以及管道运输等,海上运输是目前我国成品油输送的基本方式。在成品油运输期间,必须保证与其相关的运输船舶的安全性能。我国使用成品油运输船舶的吨位一般在八百吨级左右,大多数船舶的结构进行过后期改造,总体而言,其特点如下:船舶使用时间较长,自身的安全隐患较大,而且所应用的运输技术较为落后。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我国成品油运输行业的整合力度不够、资源存在分割的状况,由于许多成品油运输船舶的构架无法达到基本要求,所以安全事故屡见不鲜。
1.2与成品油运输有关的码头
成品油在运输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主要是其自身的易燃性以及爆炸性,只要成品油与一定量的空气或是氧气发生接触,便会很有可能造成爆炸的情况,成品油的爆炸威力可以和碳氢化合物带来的火灾达到同一级别,所以成品油运输的安全性不容忽视。在早期成品油开采及运输阶段,码头的应用技术都无法达到先进水平,自身的营运资格也待检测,而现阶段存在该问题的码头已经被全部叫停,码头的专业性以及安全管理能力得到了长久的提升,但是在维护设施技术方面还存在不小的问题,操作人员的意识更有待进一步加强,只有从根源上保障码头的安全性,成品油运输工作才能得到顺利开展。
1.3与成品油运输有关的操作人员
能够开展成品油运输工作的企业必须具有相应许可证,并通过国家安全管理监测。而事实上,从事成品油运输工作的企业自身实力都较为薄弱,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规模也较小,自然而然投入到安全管理方面的精力也十分有限,所以构建一套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实属困难。参与成品油运输工作的操作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以及实践经验,安全管理内容也有一定了解,以便在第一时间对问题进行解决,并避免遗留隐患。
2成品油管道运输的基本特点
2.1运输安全管理所需资金较少
道路运输与海上运输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举例而言:摩擦引燃、喷冒漏油等等,在梨子园隧道发生的成品油爆炸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运输成品油的汽车在进入隧道时,由于油气发生泄漏,易燃气体与隧道内空气高度接触,导致油气爆炸以及人员伤亡。每年国家道路运输成品油量达到四千多万吨,投入安全管理的资金数不胜数。而相比之下,管道运输的投入资金要节省许多,在日后的安全管理问题上也不需要大量投资,比如说:建造运输铁路的成本大约在每公里四百万左右,而建造管道的成本每公里只需要一百万元左右。
2.2成品油管道运输既环保又经济
铁路运输与公路运输在经过昼夜温差大的城市(例如:东北三省),成品油的蒸发问题十分明显,根据科学统计,在行驶超过一千米道路之后,成品油便会减少大约30kg的重量,这不仅增加了运输成本,而且还加大了对环境的污染情况。管道运输、铁路运输以及公路运输在油耗方面的对比情况如下:设定铁路运输油耗为1的话,管道运输与公路运输分别为0.1和3.2,由此不难发现,成品油管道运输既环保又经济。
3目前成品油在运输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3.1参与成品油运输环节人员的安全意识及素养均不够
在成品油运输过程中,一些司机认为自身驾龄较高以及从事运输危险货物时间较长,自身的安全意识十分缺陷,大多数司机都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发生安全事故概率很低可以等同于安全事故不会发生。由于自身的安全意识较差、在驾驶车辆时就会出现松懈的状态,久而久之,便会酿造安全事故。还有一些驾驶人员不具备运输危险货物的理论基础,没有受到过专业的培训、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不会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案,进而扩大事故的危害性。
3.2运输车辆状况较差,存在超载的现象
成品油的运输可以归结为危险品运输范畴内,在实际操作中,必须引起各个部门的高度重视。然而在实际情况下,大多数企业为了谋取更高的利益,不惜让司机冒着生命的危险,驾驶处于超载情况的运输车辆,关键部件也没有进行及时的检查,安全隐患时刻存在。而且即使交警检查车辆时发现超载的现象,由于成品油自身的易燃易爆特性,也很难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卸载工作,超载现象处置不当也会导致安全问题的产生。
4构建成品油运输安全管理机制的主要内容
4.1建立完善的责任追究以及任务考核制度
为了更好的开展成品油运输安全管理工作,必须建立完善的责任追究以及任务考核制度,只有严格要求参与成品油运输的相关人员,才能将安全管理工作进行落实。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确保操作人员清楚掌握自己的职责所在,一旦出现问题,能够在第一时间找到负责人,并及时改善,以免造成事故。建立完善的任务考核制度主要具有两个目的,一个是加强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另一个是保证成品油运输中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
4.2定期开展安全管理相关课程,加快安全管理文化建设
获取安全管理理论基础以及操作技巧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定期开展安全管理相关课程,通过对成品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让其对企业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有进一步的认识。定期开展培训课程还可以提升操作人员安全素养以及处理安全事故的能力。在开展培训课程的基础上,还可以定期举办安全管理知识竞答以及监管技能竞赛等活动,从而提升企业安全管理的文化建设,以便构建安全生产、安全监管的氛围。
5结论
成品油运输中安全管理机制的构建工作是一项较为复杂的项目,虽然我国在该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以及理念,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宜的方案,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构建成品油运输中安全管理机制需要国家、企业共同努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只有不断完善,不断创新,才能为国家、为企业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本篇论文主要从目前成品油在运输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以及构建成品油运输安全管理机制的主要内容展开论述。
参考文献
[1]曾多礼.成品油管道输送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6.
[2]李军.有害物品运输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3]刘锦军.危险货物道路运输探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技技术,2016.
篇8
关键词: 道路运输 管理 问题 措施
1 我国道路运输管路存在的问题
现在,我国运管机构沿用“市、区分级负责”的传统管理体制。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和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这种体制的弊端也显露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运管机构职能的发挥。
1.1 现行运输管理体制缺“效”
第一,人员编制不规范,机构性质不统一,我们主要以我市为例来谈,按照交通部对运管机构每百台车定一人、每百站(场)定三人的设想,运管队伍应是一支精干高效的队伍。但由于我市的交管所都分属地方政府管理,而市运管局对区交管所无人事权属关系,导致区运管机构的人员与业务出现不平衡现象,存在“管事不管人,管人不管事”等诸多问题,甚至出现个别运管人员素质低、业务能力差、服务意识淡薄等现象。另外,我市各区县运管所的建制不规范统一,多为科级建制、甚至还有股级建制。科级单位要负责一个区的道路运输行业管理和指导,还要对运输市场的发展变化进行分析预测,其实际能量实在有限,很多运管所都有“小牛拉大车”的感觉,难免在道路运输管理中存在着缺位问题,平日里往往疲于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和处置各种道路营运纠纷,很难静下心来思考辖区道路运输行业的发展问题。第二,执法分离后弊端日益显现我市于06年成立了交通行政执法总队,在主城区实行了行政审批管权与执法处罚权分离,这种改革避免了执法部门间的相互推诿,相互扯皮等现象,加强了相互监督,提升了交通形象。但作为道路运输行业的许可管理部门缺失了执法权,或者说执法权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就像失去了“一只手”一样,在行使管理权的时候有时出现尴尬和不到位的情况。如对辖区维修企业超范围经营的治理上,没有了执法权,不能对其违章违规行为进行及时、有效地处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第三,职权责任不明确。从对外来讲,运管部门所担当的职责是对道路客运、货运经营,站经营、机动车辆维修经营、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等的管理,具体行使着法律赋予的对以上行为的行政许可、行政管理、道路运输安全监管职权,并在某种意义上担负着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但这些管理职权实际被公安、建设、农机等部门所肢解,因而在管理职责上存在着重叠现象。如我区在进行的农村客运投放工作上,要与区属很多部门进行接洽,在参与类似的地方交通规划建设上存在一定的难度。从内部来说,市和区级的运管机构权责关系不明确,区交管所对客运企业及营运线路仅有初审权,而又要对本辖区的客运企业进行管理,而有终审权的市运管局对客运企业又没有直接参与管理,出现了“审批的不管理”、“管理的不审批”的局面,一旦发生线路纠纷,由于区交管所缺乏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所以导致纠纷升级,很容易演变成集体上访、甚至堵塞交通和罢运的现象,对社会稳定造成极坏的影响。以上因素导致在运输管理工作中,权、责、利不够明确,运管部门缺乏手段,对运输矛盾纠纷的处理不够及时等,工作难以实现高效率。
1.2 营运公司管理缺“责”
第一,经济意识过强,社会责任意识薄弱。就目前而言,我国客运市场普遍存在“乘客叫差、驾驶员叫累、承包者叫苦”的现象。究其原因,部分营运公司为追求垄断利润,为争取营运指标,不考虑任何社会责任,不惜公司形象和代价,甚至有意制造事端,以此作为向政府部门换取线路或指标的筹码,一旦得逞后,即刻转变目标,将资金风险、安全风险转嫁给承包者,根本不会在社会责任的承担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上下功夫。第二,管理松散,对驾驶员制约性差。交通行业是一个城市的窗口行业,代表着城市的文明程度。驾驶员言语不文明,着装不雅、不遵守交通规则等现象极大地影响了外界对重庆的评价和认识,尤其是在出租车和客车表现尤为突出,公司对驾驶员的管理只重经济效益,不重服务质量,缺乏经常性的沟通。货运公司大都采取挂靠的经营模式,公司只要收取了管理费,对驾驶员的其他行为根本不做任何要求,货运行业驾驶员的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1.3 解决我国道路管理问题的具体措施
(1)加快运管机构编制体制改革步伐。
在我国的新疆运管机构全部纳入了公务员管理,江苏、山西和陕西等省市也在积极探索运管部门的机构体制改革。云南省的主要做法是:一是积极主动争取省交通厅、省人事厅、省编委办公室等部门的支持,将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纳入公
务员管理;二是采取清理编制、严格控制人事调动、经费控制等措施推进机构改革;三是对新增录用运管工作人员提出“从严控制,逢进必考”的原则,按年度增人计划,严格执行《国家公务员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办理新增录用运管工作人员。
(2)加大监管力度,发挥市场调节功能。
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采取有力措施,应对市场变化,维护市场稳定。进一步加强对运输市场特别是出租汽车市场的监督管理,对无照经营的车辆要进行彻底清理。通过整治“黑车”,规范市场秩序,为合法运营的出租车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积极探索和研究各类运输市场主体的准入、退出及日常监管的办法和机制。建议出租车经营推行市场化,首先,要放开出租车行业的特许经营权,让经营权真正成为商品,这样做只是减少了政府批指标的权力,把政府不该管的事,放给了市场;其次,在行业内部应建立起竞争机制,奖优罚劣。
(3)明确权责关系,充分发挥区县运管机构职能。
一是应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职责权限,明确市、区级运管机构的权利和责任,严格落实“谁审批谁管理谁负责”。杜绝“好处大家抢,麻烦大家让”的不负责现象。二是明确区运管机构在区里的职责,以便更好的参加地方交通规划及建设。另外,尽可能实行着装标示上的统一,维护运管部门的威信,现在的运管机构“卸装”上门指导检查工作,很容易产生误会和误解,有形无形地破坏了运政管理部门的形象。
(4)建立和完善客运市场准入、监管和退出机制,规范客运市场管理。
在市场准入上,深化客运班线管理改革,全面推行客运线路经营权服务质量招投标。通过招投标,公开、公正、公平选择经营者,实行公司化经营模式,从源头上规范客运经营,提高行车安全保障系数和服务质量。在市场监管上,一是要大力推行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制。对客运企业的经营行为、诚实信用、安全生产、服务质量进行年度质量信誉考核,根据考核结果作出相应处理。对违法经营活动和公司蓄意制造不稳定事件,非法堵塞交通等行为要坚决打击,决不手软。二是积极推行安全行车和服务质量承诺合同制,各客运企业新增班线、新增车辆以及车辆更新要作出以服务质量为主的相关承诺,层层签订安全行车和运输服务质量承诺书。在市场退出上,积极推行客运线路经营期限制,废除客运线路终身制。运管部门要根据客运线路的流量、投入运力的价格和效益情况合理确定客运线路经营期限。经营期满后,运管部门根据经营者在经营期限内规范经营和服务质量情况确定其能否继续经营,切实解决客运市场“只进难出”老大难问题,做到有进有出,有序发展。
(5)创建道路运输企业品牌。
第一,加强管理者品牌意识。运输企业要不要创建自己的品牌关键在于管理者的有没有品牌意识。管理者没有品牌意识,就不可能打造出运输企业自己的品牌。因此管理者要加强品牌意识,注重做好品牌创建的策划,建立品牌创建组织,制订品牌创建规划,落实品牌创建责任,推进品牌创建,强化品牌管理和维护工作。第二,加强员工的培训教育。任何品牌的创建都离不开单位员工,道路运输企业品牌的创建同样对员工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道路运输企业可以通过对员工进行有计划地培训,有组织地练兵,有目的地比武,来提高员工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通过持之以恒和潜移默化地教育和星级服务制考核等来增强员工的文明、优质、诚信服务意识。努力发现和培养员工中的先进典型,并逐步培育成企业的品牌。第三,加强安全管理工作。安全是道路运输企业的生命线,要通过不断完善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充分利用gps卫星定位、行车记录仪、电子巡更、电子监控、危险品检查仪等科技设施加强安管,加强车辆人员的资质管理,提高安管人员素质,加强安全隐患检查整改,大力弘扬安全文化,努力营造安全氛围。第四,加强企业品牌的管理。要对企业品牌有计划地进行宣传、推广和维护。形成一套管理制度和体系,通过举办各种竞赛、创建、评比等活动进行品牌提升,借助竞赛、促销等营销手段进行品牌推广,充分利用简报、板报、条幅、橱窗、广播、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介进行广泛宣传,营造浓厚的品牌创建氛围,不断提高顾客的知晓度和认知率。
(6)加强道路运输企业的文化建设。
第一,企业领导要把企业文化建设当成一件大事来做企业领导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把企业文化建设当成一件大事来做、来干。以真抓实干、率先垂范的作风,做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者、组织者和推动者。要率先学习理解企业文化理论,认真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信息,以科学理论、现代管理和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做企业文化建设的“传教士”,承担领导企业文化建设的职责,做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一设计者、第一宣传者、第一实践者。通过自身的行动,从基础
抓起,结合岗位规范、职责,在日常行为规范上下功夫,在职工普遍接受上下功夫,进行潜移默化的养成教育,塑造优秀的车站文化、班组文化,使企业的价值观、经营理念进车站、入班组、到人头。第二,企业职工要加强自己的主体意识,强烈的自主意识。企业职工要以企业为家、以主人的姿态全面地投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去,为企业的兴旺发达出谋划策,为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奉献力量,与企业拧成一股绳,与企业结成命运共同体,同呼吸,同进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企业职工要以对国家、社会、旅客高度负责的精神,尽职尽责,忘我工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要以方便快捷、安全舒适、优质服务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赢得旅客的满意和社会的认同。真诚的敬业精神。企业职工要热爱工作,勤劳肯干,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在业务上要千锤百炼,精益求精,在工作中恪守职业道德,真诚待人,热情服务,让旅客“走好、走了”。热爱集体的团队精神。企业职工要继承、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和集体主义精神,将个人与群体紧紧地连在一起,和谐共处,携手并肩,团结一心,勇于奋进。
2 结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道路运输乃至整个交通运输体系都得到了空前的快速发展。道路运输因其具有灵活机动的特点,而成为人们最早采用且应用最普遍的运输方式。随着道路运输工具的发展、道路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和运输需求结构的变化,道路交通已成为区域间的主要运输方式之一,人类社会已经形成了以道路运输为主体的新的运输大动脉。道路运输的快速发展与道路运输的管理是息息相关的,只有道路运输管理的好、管理到位,才能保证道路运输市场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晓光等.城市道路交通设计指南[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毛德维.我国道路运输问题与管理对策研究[d].硕士论文,2004.
篇9
党的十报告中,明确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路,这为广西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指明了出路。本文将根据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结合广西有色金属产业实际情况,尝试为广西有色金属产业构建出一套全新的发展模式,促进广西有色金属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广西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广西有色金属工业快速发展,建立了具有一定基础和相当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拥有“右江”、“金海”、“飞碟”、“芭焦”、“南方”、“漓佳”、“甡”牌等一批名牌产品,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广西有色金属产业还存在一些不足,亟待改进:
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偏低:广西大多数小矿山开采、选冶技术和装备相对落后,采选综合回收率在50%左右;大部分矿床的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程度较低,综合利用水平不高;尾矿综合利用和二次回收利用率低。以丹池成矿带大厂锡多金属矿田为例,特大型矿山铜坑矿开采回采率为90.69%,锡、锌选矿回收率分别为71.18%、73.42%;中型矿山高峰锡多金属矿,开采回采率为95.6%,锡、锌、铅、锑选矿回收率分别为73.96%、85.62%、90.39%、88.78%;而小型矿山五一矿大福楼矿区,锡开采回采率为89%,选矿回收率则只有61%。
产业结构不合理:当前,广西有色金属工业采、选、冶、加工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优势矿产品的深加工水平不高,中低端产品比重较大,精深加工产品少,氧化铝、电解铝、铝材加工产能比例严重失调,锡深加工产品种类少、产量低,部分矿山企业管理水平及生产效率低下,资源效益和经济效益较差。
抗风险能力较差:广西有色金属产业集中度较低,企业协同能力不高,竞争能力不强,未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自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以来,广西十种有色金属产量虽有增加,但排名却在下降,尤其是2012年龙江河污染事件发生后,在全国排名降至第13位,表明抗风险能力差。
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矿产开发导致矿山植被、景观、土地、水体均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众多小企业冶炼技术装备水平较低,环境保护意识不强,“三废”达标排放率低;部分城市中的有色金属冶炼厂等,严重影响了附近居民的生产生活,厂区和社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城中厂“退城入园”迫在眉睫;有色金属工业园区构建水平较低,对园区企业的引导、监督不到位,未能真正做到循环经济。
二、广西有色金属产业发展G-PEST分析
1.地理环境因素分析
广西地处珠三角经济圈、西南经济圈的结合部,沿海、沿江、沿边,且处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中心地带,连接国内和东盟两个市场,利于双向沟通中国与东盟。尤其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泛北部湾经济区和泛珠三角经济带的建设,形成广西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多重优势。
此外,西江水系西接云贵、贯穿广西、东连粤港澳,境内贯穿梧州、柳州、来宾、南宁、桂林、百色,已建成5个内河港口和4个内河口岸,是大西南通往粤港澳的一条黄金水道。西江黄金水道的建设整治,有利于广西有色金属产业沟通依托香港,走向北美、欧盟以及全世界。
2.政治法律因素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的颁布和《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年)》等的制定,为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法律和政策依据。
2008年后,国家和广西分别制定了《中国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09-2011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广西壮族自治区有色金属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10-2020年)》等,为指导有色金属产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12年,广西出台了《关于开展以环境倒逼机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的决定》,为广西有色金属产业的调结构、转方式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3.经济环境因素分析
近年来,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持续推进,有色金属行业全球范围的联合、兼并与重组层出不穷,竞争日益激烈,为我国有色金属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2008年以来,由于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导致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有色金属行业危机四伏。
但党的十中,强调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增长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为我国有色金属产业注入了复苏的希望。
4.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源和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民众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党的十报告中,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路,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强化和提高了民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
这要求广西有色金属产业的发展必须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推动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5.科技环境因素分析
随着世界有色金属产业的发展,布局与结构调整的深化,当前企业规模化、经营国际化、技术高端化、产品特色化、原料多样化等成为产业发展的基本指导原则。“低能耗、短流程、高效、无废少污、高附加值”的科技为先导的产业发展模式成为国际有色金属工业采用的主流模式。
近年来,我国有色金属工业产量持续增长,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但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低;能耗总量快速增长、节能技术亟待突破;环境污染矛盾突出、清洁生产任重道远;初级产品能力过剩,高端产品严重短缺等方面的问题。这也为广西有色金属工业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提出了要求。
三、广西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模式构建及应用
1.模式的构建
李赋屏(2008)[1]认为,工业循环经济主要包括工业企业内部小循环、生态工业园区中循环、区域性综合协调发展大循环三种模式;王贵明(2008)[2]提出构建以自组织为内在动力、政府规划为协调机制的自组织-规划共生的网络型产业共生组织,认为经济因素、政府管制和中间组织是产业共生组织形成的主要驱动因素;吕俊杰(2007)[3]以共生理论、网络组织理论和生态学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系统地探讨了产业集群共生机制的效应及作用机制,为产业集群共生机制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李自豪(2010)[4]探讨了产业集群演化的自组织特征和自组织机制,认为建立和完善集群创新网络、培育集群品牌、扩大集群开放度是产业集群升级的内在机理和动力。
本文在前人提出的循环经济和产业集群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其面临的G-PEST环境,认为要实现广西有色金属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应构建以生态文明战略为导向,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支撑,单体企业循环——园区循环——园区间循环的网络化多层次发展模式。
2.模式的诠释
(1)模式的理念
模式的构建必须以生态文明战略为导向,只有这样才能在发展环境普遍污染、矿产资源日益匮乏、企业社会意识依然淡薄、人民环保意识逐渐增强的多重因素制约下,真正实现广西有色金属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模式的核心
由单体企业循环、园区循环、园区间循环构成的三个网络化发展层次是模式的核心。首先,产业内的企业主体深刻理解生态文明战略的内涵,把企业建成循环经济型企业,是实现广西有色金属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其次,打造区别于传统工业园区的以产业集群理念为指导的,由循环经济型企业、科研院校、政府、中介服务机构协同发展的自组织-规划共生的新型生态工业园是实现广西有色金属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这有利于园区内企业在自组织共生交换基础上,通过政府规划指导、政策规制和公众参与,以及非政府组织的技术资金支持,实现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协作创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分散风险,形成各企业间高度的一致性或和谐性。
再次,打造以西江黄金水道为基础的水路、公路、铁路优势互补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纽带,以市场、技术、人才、产业链等有机联系的各新型生态工业园协同发展的园区间循环是实现广西有色金属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3)模式的保障
有色金属产业是广西支柱型产业,是广西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广西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紧密。因此党的十报告中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各方面和全过程,勾勒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模式的保障。
3.模式的应用
(1)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建设循环经济型企业
广西有色金属产业链上的所有企业都应该按照国家及产业发展的紧迫要求,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承担起产业转型升级的重任。必须按照循环经济的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3R”原则设计生产过程,促进原料和能源的循环使用。通过实施清洁生产和ISO环境管理体系,积极采用生态工业技术和设备,设计和改造生产工艺流程,形成无废、少废的生产工艺,使企业内部生产上游产品所产生的“废物”成为生产下游产品的原料,在企业内部实现物质的闭路循环和高效利用,节约资源和能源,避免环境污染,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重效益,把单体企业建设成循环经济型企业。
(2)融合产业集群理念,打造新型生态工业园
广西新规划或需完善的有色金属工业园应融合产业集群理念,构建自组织-规划共生的新型生态工业园。在百色,宜发挥铝资源丰富、平果铝、银海铝、华银铝、信发铝等大企业聚集、铝工业基础好等优势,打造铝工业全产业链型生态工业园。在河池,宜发挥有色金属之乡的优势,突破当前环境破坏严重、乱采现象不绝、冶炼厂林立等困局,构建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园。在梧州,宜发挥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临近粤港澳等优势,打造以广西有色再生金属有限公司为龙头、以30万吨再生铜等项目为基础的再生有色金属生态工业园。在南宁,宜发挥省会所在地,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集聚等优势,构建有色金属新材料生态工业园。在柳州,宜发挥工业基础雄厚、有色金属产业人才丰富等优势,结合当地汽车、机械等的发展需求,打造有色金属加工产业园。吸引各类人才、企业、科研院所、中介组织、金融机构等在产业园区的集聚,完善集群创新网络、培育集群品牌、扩大集群开放度,最终将各工业园区建成宜居宜业的生态工业园区,充分挖掘人、自然、产业和谐发展的强大潜力。
(3)倡导协同发展精神,构建园区之间大循环
为进一步发挥有色金属产业作为广西传统支柱产业的作用,促使各地区间有色金属产业协同发展。广西有色金属产业应发挥区位优势,把握产业发展的机遇,打造以政府规划指导、政策规制为支撑,努力促使公众的参与和支持,以西江黄金水道为基础的水路、公路、铁路优势互补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纽带,以市场、技术、人才、产业链等相联系,将百色、河池、柳州、南宁、梧州等地的新型有色金属生态工业园区紧密联系起来,实现各园区之间有机衔接、分工协作、信息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构建出各生态工业园之间大循环,最终将广西有色金属产业打造成符合国家生态文明战略、结构合理、竞争力强、高层次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四、结语
本文提出了发展广西有色金属产业应采用以生态文明战略为导向,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支撑,单体企业循环——园区循环——园区间循环的网络化多层次发展模式,并就模式的应用进行了简要阐述。但为了使模式具有更好适应性,还需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不断对影响广西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因素、模式运行机制等进行深入的研究。
项目来源: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广西协同创新机制研究”(合同编号:桂科软13180037)。
参考文献:
[1]李赋屏,朱国才,周明芳.《广西矿业循环经济》.北京:地质出版社,2008.40-44
[2]王贵明.产业共生组织的运行机制与驱动因素.《改革》,2008(6):61-65
[3]吕俊杰.产业集群的生态共生机制研究.河北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12)
[4] 李自豪.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产业集群演化机理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0(1)
作者简介:
篇10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而拥有知识的人将成为知识经济社会的第一资源。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应为实行人本主义管理;完善激励制度;调整组织结构;重视员工培训;重视领导方式的转变;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等六个方面。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创新的价值不断升值的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将改变整个世界的社会经济面貌。各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从根本上取决于各国所拥有的知识优势。谁拥有的知识优势越多,谁就会在未来的世界经济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知识经济的兴起,使全球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新的挑战。
一人力资源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
高素质人才是发展知识经济不可缺少的最基本要素,可以说人才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因为知识生产、传播和使用都离不开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要在世界上取得优势地位,依靠的不是物质资源,而是人力资源,特别是掌握先进思想和技术的高素质人才,现在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和全民族素质的竞争,谁拥有高素质人才,谁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胜利者,谁就能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美国经济之所以处于世界的首位,其真正的优势就在于其具有丰富的高素质的人才资源。美国是世界吸纳顶尖科技人才最多的国家,众多的富于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已成为美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家是这样,企业也是这样,世界许多成功企业的发展历程表明,人力资源优势在企业中的作用非常明显。全球著名的微软公司自1975年创立以来,始终以超常速度发展。该公司成功的秘诀正是拥有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一大批精通最新技术又善于经营管理的高科技人才。而我国深圳的华为和中兴两家生产通信设备的高科技企业,短短十几年就发展成全国本行业知名的大企业,这是和公司网罗了一大批精英人才分不开的。从中可以看出,适应时展的高素质人力资源是企业实力的象征,是企业最富有挑战力和竞争力的资本,人力资源已成为国家、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竞争中保持主动、赢得优势的第一资源。
我们再依据世界银行的计算财富方法来说明人力资源的重要作用。该方法把形成社会财富的因素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自然资本(土地、水源、木材以及地下资源的价值);第二类是创造的价值(机器、工厂、基础设施、水利系统、公路和铁路等);第三类是人力资本(人们的生产能力所代表的价值);第四类是社会资本(它不是个人代表而是以集体形式出现的家庭和社区之类的人员和机构的生产价值)。其中第四类财富尚未统计。根据前三类财富的统计,越是发达的国家或正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其人力资本所占的财富比重越高,而且在整个世界财富中,这些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发达国家人力资本所占的比重更高。据统计,目前世界上29个高收入国家的人力资本已占财富的67%,世界总财富的63、9%是人力资本。据此,我们可以说,知识财富在各类财富中占主导地位,哪一国拥有的知识量多,既该国的人力资源拥有量大,则该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就越高。事实上,自然资本、创造的资本也离不开人力资本,离不开知识,因为只有包含越多的知识的自然资本和创造的资本,其价值才会越大。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无疑是未来企业管理的中心任务。
二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的特征,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有高科技知识的人力资源,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材料、高分子等产业都是知识密集型产业,聚集着大批高、精、尖专业人才,对于这些人才的管理不同于一般的人力资源管理,因为这些人才具有自身的一些特征:
(一)拥有专业资本
从事高技术工作的人,精通一种或几种专业知识,在本领域内都是专家,因此工作的自主性较高,不象传统上听命令或按规定程序操作的员工。这些人才最大的优势在于他们所拥有的专业知识,这些专业知识是他们不断学习和日积月累的实践结晶,因而这些专业知识又具有排他性。
(二)流动性强
在工业经济社会中,劳动为机器所统治,因此,工人一旦离开了机器,就一无所长,其市场价值也就一落千丈,就会沦为失业者,所以工人对机器、工厂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然而,在知识经济社会中,企业员工一般是从事智力工作的专业人才,他们可以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在相关的机构间灵活选择或自己创建公司,因此,他们的流动性强,对现有企业的依赖性相对较弱。
(三)注重能力的持续提高
从事智力工作的专业人才为了保持其能力和价值,必须不断学习。因此从事智力工作的人才在工作过程中非常重视所在单位是否提供给他学习的环境和学习的条件,他们注重的是自身工作能力的不断提高。
(四)自我实现愿望强烈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人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他们往往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如归宿感的需求、受到尊重的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从事智力劳动的人比较容易实现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所以,他们常常期望通过一种创造或挑战性的工作来体现自身的独立性,自我主张意识强烈,希望自己主张得到别人的认可,反感一切强加于人的观点和做法。三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措施
(一)实行人本主义管理
传统的管理以管理财、物、技术为主,它无视人性和人的创造性,因而这种管理制度压制了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知识经济时代,要实行人本管理,其核心就是把对人、对物、对事的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并做到以对人管理为中心,关心人、尊重人、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以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完善激励制度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人类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通过激励机制,吸引、开发和留住人才,激发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首先,要完善人才配置机制。按企业分工和适才适用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合理配置,使他们学有所用,让他们有成长的环境,以增强他们对企业的向心力。其次,完善付酬机制。其主导原则是“按业绩付酬”。采用固定工资和浮动工资相结合的分配办法,浮动工资与本人业绩、企业效益挂钩。也可采用按比例提成、利润分成及其他更为灵活的付酬办法。如采用技术入股的激励方式,可以刺激员工奋发努力。第三,重视精神激励制度。激发员工主动性和创造性,仅仅靠物质激励是不够的,要重视精神激励。应该深入员工的内心世界,通过构建符合人性的精神激励机制来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当然,我们所说的精神激励,不只是那种传统的给予表扬或荣誉的精神激励,而是一种新型的赋予更大的权力和责任,使被管理者——企业员工能够意识到自己也是管理者中的一员,由此使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以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三)调整组织结构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圣吉指出,现在全世界的管理和思维方式正在酝酿一个新的趋势,即学习型企业的诞生。知识和企业的有机结合就形成了学习型企业。与传统企业相比,高度灵活的学习型企业的中心多元化,企业结构复杂化,内部各单位即相互独立,又错综相连成网络结构,打破过去垂直水平的企业管理模式。从企业总的组织结构来看,部门关系要从垂直或水平线性变为平面网络型再变为以知识资产为主体的矩阵型,管理层次上从多层次的金字塔变为以技术和专业人才为重点的扁平型,同时具有了灵活发展与外界合作关系的扩展型组织结构。这种结构不仅重视发挥企业原有人类资源的作用,而且为企业发展的干中学留出灵活拓展的余地。
(四)重视员工培训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这对企业和员工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新员工必须接受教育培训,而且在职员工也需要不断接受培训,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保证企业及员工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教育培训对于两者都是必不可少的。企业要树立长远的教育培训的战略思想,形成一套科学长远的教育培训计划,对职工的智能、技能开发、培训、考核、监督、检查等各个环节,都作出硬性规定。这些规定要与企业的劳动用工制度、分配制度直接挂钩,鼓励员工增长知识和技能。
(五)重视领导方式的转变
与知识经济相适应,企业的管理要有新的领导方式。在知识经济时代,网络技术的推广,使得人们在接受信息和学习知识等方面有着同等的机会,人们将普遍具有主动参与管理的能力和愿望,传统的靠上司管理、监督、控制下属的管理模式已不符合时代的要求,未来的管理将注重平等与尊重,领导者的角色由监督和控制转变为指导和激励。领导者不是单纯下达命令,而是要负起组织和指导学习的责任,让每一个员工都有机会参加学习和施展才能,调动员工的主人翁精神,让每个员工都有参与领导的,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机会,因此,企业领导要加强民主管理,并要不断进行学习。未来的领导就是集体领导,是集中员工智慧、统一员工行为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