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线设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5 22:38: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路线设计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道路纵断面动态交互式设计计算机应用
路线纵断面设计,关系到道路线形的优劣、路基的稳定性好坏、路基土石方及防护工程量的大小、路基路面排水是否顺畅等诸多问题,对于道路建设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路交通事业得到迅猛发展,现代科技特别是计算机技术也得到飞速进步,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迅捷地完成技术经济比较合理的路线纵断面设计,对于道路建设质量,尤其是对于道路立交、山区道路等地形较为复杂、高程控制要求较高的工程设计来说,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目前,国内外许多专家同行都在致力于道路设计软件的研制和开发。
目前,国内使用的路线纵断面设计软件,大多为静态交互式软件。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通过不断地修改数据文件或通过键盘输入命令或数据,实现人机对话,使得设计不断地得到完善,从而完成一项设计的。这和手工设计相比,虽然有很大的进步,但仍然不能令设计人员感到满意。其主要缺点是:第一,修改数据工作量大。设计者往往要通过几十次,甚至上百次地修改数据,才能完成设计。第二,输入数据的合理性无法预料。即便是对一个有经验的设计者来说,在修改设计的过程中,对于输入的数据可能会产生的相邻曲线"穿袖"等不合理的情况也往往无法预料。即使没出现这种情况,设计者也不能保证其技术指标就一定能得到满足,等到发现输入数据不合理时,设计者又要再次修改输入数据,这无疑明显地增加了设计者的工作量。
本人所作的路线纵断面设计软件的研制开发工作,是以实现动态交互设计功能为目标。所谓动态交互设计功能,是设计者可通过鼠标选择命令和操作对象(变坡点、坡度线或竖曲线等),然后通过鼠标来拖动操作对象,实现连续不断的人机对话,每一次人机对话都可以实现操作对象及其技术参数(坡长、坡度、竖曲线半径、设计高程等)连续的动态显示,设计者可以从计算机屏幕上动态地连续观察到设计的修改动态、相应的输入数据和路线技术指标的变化情况,直到比较满意为止。这样,一次动态交互设计操作就相当于几次甚至于十几次静态交互设计操作,从而使设计人员感到非常方便,明显地提高了设计效率。在程序研制过程中,本人结合参与山区公路和平原地区高等级公路及立交设计的经验,尽量使程序功能贴近设计者的需要,通过几项实际工程设计的考验,证明该软件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和广泛的适用性。
本软件采用ADS-C语言编制,在AutoCADforWindows12.0版以上的环境下运行。软件的主要特点如下:
1充分利用AutoCAD软件的强大功能
Aut0CAD是由美国的Autodesk公司推出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是目前在各设计单位非常流行的应用软件。AutoCAD实质上是一个图形数据库,它有非常完善的数据结构和图形算法。设计者所作的每一次图形建立或修改操作,实际上就是通过AutoCAD的各项功能来修改图形数据库,而屏幕上所看到的图形只不过是数据库的一种图形反映而已。因此,AutoCAD软件实际上是采用"事件型"应用程序的开发来实现各项功能的。所谓"事件型"程序就是各应用程序分别从图形数据库提取数据,然后又将计算结果放回到图形数据库中去,使图形数据库中的相应记录得到修改,从而使屏幕上的图形同时得到修改。各应用程序只对某一个"事件"即某一项功能负责,而各应用程序相对独立,它们之间不发生直接的联系,这就使应用程序的开发只需考虑如何从图形数据库提取数据,如何修改图形数据,而不受其他应用程序的影响,给软件开发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AutoCAD软件还允许用户采用Autolisp语言和C语言等开发应用程序,允许用户在图形数据库的记录中写入用户外部数据,进行二次开发工作,正是由于AutoCAD软件具有上述优点,因此,全世界有数以万计的用户在AutoCAD平台上进行专业CAD软件的开发工作。
2较强的设计管理能力
本软件能在同一图形文件中同时设计多条道路及其立交匝道,每一条道路或匝道都由设计者赋予一个道路名称,并且可根据需要随时改名。每条道路的设计互不干扰,并且每一个图形文件可随时存盘,下一次设计时只需将图形文件调入AutoCAD即可继续进行。每一个图形文件同时能设计的道路长度及道路条数只和计算机内存大小有关,和软件本身无关。为此,曾在一台具有32M内存的普通586微机上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软件能处理一条具有1万个变坡点和10万个地面高程点的道纵断面设计,这相当于一条1000公里以上长度的道路纵断面设计,完全能满足各种道路工程设计的需要。
3灵活的动态交互功能
软件充分体现了动态交互的特点,凡修改设计的命令均采用选取操作对象,然后用动态拖动操作对象的方式进行。动态拖动可以沿任意方向或沿设计者指定的桩号、高程或纵坡方向拖动,并可以按照设计者指定的桩号、曲线半径或纵坡的变化及步长进行拖动。操作对象的拖动幅度相对于鼠标移动距离的比例也可任意调整,从而使设计者可以精确地进行设计的微调,直到满意为止。拖动方式及步长的调整可以在拖动过程中利用热键和对话框的方式进行,非常方便。为适应不同设计者和不同场合的需要,在拖动过程中也可以利用热键方式完成设计参数的键盘交互输入。当设计者对所作的设计修改不满意时,使用程序专门设计的撤消功能,可以很方便地撤消前一次修改,直到恢复原有设计为止。
4比较完善的动态数据检查和动态高程控制检查功能
在拖动设计过程中,程序随时检查数据(坡度、坡长或竖曲线半径)的合理性,自动防止相邻竖曲线出现"穿袖"等不合理情况,并作相应的提示。
设计者可以根据需要,在任意桩号设置高程控制点。在拖动过程中,可通过热键动态显示拖动范围内各控制点桩号的设计高程、控制高程及它们之间的差值,使设计者很快作出满足高程控制点要求的设计。高程控制点可采用拖动方式进行移动,不需要时可随时删除。
5内容丰富的信息查询功能
程序还具备了丰富的信息查询功能,其内容有设计线要素表、技术指标查询、控制点查询表,设计高程、地面高程和填挖高度等内容的动态查询,查询指定桩号之间的路基土石方数量等。
6适应能力强的绘图功能
用户可自行定义纵断面设计图的幅面大小、标注栏的顺序和栏宽、字体大小、标注内容及其精度等多项要求,并可以工作文件的形式储存定义信息,便于日后使用。
篇2
常见的线路故障问题是断路故障,即电气设备在运用的时候线路里的某个回路发生故障而断开,造成回路里电流不能流通,最终使得机电设备里有关电气元件的运作出现异常。现目前,常用的机电设备电气断路故障检测方法有三种,分别为电阻测量法、短接法和电压测量法。
1.1电阻测量法
1.1.1分段测量。分段测量是在机电设备电气线路故障中十分常用的测量方法,以线路里自然断开的点为分段点,把线路分成2段或是3段,先分别测出每段线路的阻值,倘若阻值无穷大,就说明该段存在断路故障,然后就可以逐级检查该段线路,直到准确找出故障点。
1.1.2分阶测量。这里的分阶测量同电压测量法里的分阶测量比较类似,主要不同就是电阻值的测量。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测量时要断开电路电源,避免烧坏万用表;断开被测量电路和其他电路,避免其他电路尤其是同被测量电路并联的电路影响测量结果,误导后续工作;如果测量值和理论值相近或是相等,就表示线路接线没有故障,倘若测量值比理论值大很多,就表示线路里有接触不良的情况,如果测量线圈等负载,且电阻值为零,就说明线圈有短路情况;测量时要注意万用表的实际量程[1]。
1.2短接测量法
1.2.1局部短接。在电压正常的情况下逐一短接相邻的两个标号点,如点1-2、点2-3,如果短接到某两个点KM1出现吸合,就表示这两点间有断路情况。但这种方法只适用在一个故障或是线路元件少的时候。
1.2.2分段短接。通常将短接线一端固定在L1点,另一端逐段移动,减少短接次数,节省更多时间。如短接线一端固定在L1点,另一端移动到3号点,倘若KM1出现吸合,就表示故障范围在点3-L1之间;再将短接线移动到点1或是点2,直到确定故障具置,而点3-5就可以不用测量了。倘若KM1没有出现吸合,就表示故障在点3-5之间,这时就应将短接线移动到点4-5实施分段短接,直到确定故障位置。倘若断路点在点6-L1之间,那么短接的时候就要同时按下开关SB2[2]。这种方法通常用于测量次数多或是只有一个故障的线路。
1.3电压测量法
1.3.1分阶测量。分阶测量属于实用性较强的方法,主要是把万用表的一个表笔同被测量电气设备一端连接起来,另一端就分别连接电路里不同点位点,基于不同点万用表的实际读数确定电路的故障位置。如果万用表两个表笔间不存在故障,那么万用表的读数与电源的电压就应一样。点同被测量点间的电压为零,就表示这两点间有断路情况,这时就要借助万用表在两点间逐个测量,确定断路点。
1.3.2分段测量。分段测量基本原理同分阶测量基本原因一样,在分段测量里是逐段检测电气设备,这种检测方式适用于断路范围比较广的电路检测,可以节省很多检测时间。通常来说,逐段检测法常被运用到大型电气线路的断路检测。
2结束语
篇3
关键词:输电线路合理安全运行分析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物质需要不断增加,要求社会的生产能力及供应能力一定要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给电网规模的扩大提供了一个前提,从过去的“几年建一条线路”到现在的“一年建几条线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供电可靠性进一步提高,电网输送能力大大增强,如何保证输电线路的安全、合理运行成为重中之重。
一、合理设计是输电线路安全运行的基础
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电网建设需要已成为技术部门线路设计中的重点。在输电线路的设计中,要围绕方便施工、降低造价、利于运行等方面,对输电线路进行合理设计。在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1输电线路的路径选择路径选择和勘测是整个线路设计中的关键,方案的合理性对线路的经济、技术指标和施工、运行条件起着重要作用。线路勘测工作是对设计人员业务水平、耐心和责任心的综合考验。
针对现在电网建设水平,新建线路的线行选择越来越窄。由于早期电网建设过程中对电网的发展估计不足及经济水平的限制等情况,遇到交叉跨越电力线路时,处理起来相当困难,甚至要改造原有线路,特别是多山地区,线路路径的海拔不断升高,给施工、运行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因此我们在选择路径时要对线路沿线地上、地下、在建、拟建的工程设施进行充分搜资和调研,尽可能选择长度短、转角少、交叉跨越少,地形条件较好的方案。综合考虑清赔费用和民事工作,尽可能避开树木、房屋和经济作物种植区。
1.2输电线路的基础设计杆塔基础作为输电线路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造价、工期和劳动消耗量在整个线路工程中占很大比重。其施工工期约占整个工期一半时间,运输量约占整个工程的60%,费用约占整个工程的20%~35%,基础选型、设计及施工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线路工程的建设。根据工程实际地质情况每基塔的受力情况逐地段逐基进行优化设计比较重要,特别对于影响造价较大的承力塔,由四腿等大细化为两拉两压或三拉一压才是经济合理的。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就是,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尽量采用桩基础,避免大开挖基础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输电线路设计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通过优化方案,科技攻关,不断探索与创新,才能确保输电线路的安全、稳定运行。
1.3输电线路的杆塔选择不同的杆塔型式在造价、占地、施工、运输和运行安全等方面均不相同,杆塔工程的费用约占整个工程的30%~40%,合理选择杆塔型式是关键。
由于电网发展的需要,新建线路一般都尽量避免采用水泥杆塔,这对造价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如果一定要使用水泥杆,一般都是采用φ400型水泥杆塔,跨越、耐张和转角尽量选用角钢塔,材料准备简单明了、施工作业方便且提高了线路的安全水平。对于同塔多回且沿规划路建设的线路,杆塔一般采用占地少的钢管塔,但大的转角塔若采用钢管塔由于结构上的原因极易造成杆顶挠度变形,基础施工费用也会比角钢塔增加一倍,直线塔采用钢管塔,转角塔采用角钢塔的方案比较合理,能够满足环境、投资和安全要求。
二、防范外部破坏,确保输电线路安全运行
电力设施,尤其是输电设施,因其点多、面广、线长,长期暴露野外,极易遭受各种外力损害。
2.1输电线路遭外部破坏的主要几个原因输电线路外部破坏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近年来城乡经济发展较快,线路保护区内违章建房现象较为严重,造成输电线路导线与房屋的垂直距离或水平距离小于安全距离,在恶劣天气条件下可能发生瞬时接地或跳闸事故;也有一些是建筑施工时误碰电力线路而造成隐患;在线路保护区内违章植树,为线路安全运行埋下了隐患;农田使用的塑料薄膜,遇有大风天气时,被风吹落到导线上,造成相间短路;春、秋季节,在输电线路附近放风筝,风筝线缠绕在线路导线上造成跳闸;向线路抛掷铝箔纸或胶质线、铁丝等物,造成线路瞬时故障跳闸;秋收季节,农民在输电线路下焚烧桔杆,释放的高温烧断杆塔导、地拉线造成线路瞬时跳闸;线路杆塔塔材被盗事件时有发生,尤为突出的是边远地区。严重影响了输电以及正常的供用电秩序。2.2提高防范输电线路处部破坏对应输电线路外部破坏的主要因素,应采取以下措施加以防范:一是加大电力设施保护工作力度。电力设施保护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系统工程。既要做到领导重视,组织得力,措施得当,还需要各供电企业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做好沿线群众的工作和建立严密的巡线制度;二是要掌握重点,把事故和不安全现象消灭在萌芽状态。保护区内违章建房、违章植树等一直是影响线路安全运行的两大隐患,也是线路运行人员巡线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应根据季节特点和所在线路实际情况,调整巡线次数,及时做好防范措施;三是加大电力执法工作力度。电力设施安全保卫部门应积极主动地与当地公安机关交流情况,沟通信息,注重防范,遏制外力破坏案件的发生和发展。针对电力线路外部破坏事件增多这一特点,除加强巡视维护外,电力保卫部门要与公安机关积极配合,加大打击力度,有效治理三无废品收购站,以创造一个良好的电力设施运行环境;四是深入开展电力法规宣传教育工作。沿线群众的法制观念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电力设施保护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因此,要做好法律、法规的宣传,使沿线群众家喻户晓,同时,在关键地段要多设立警示牌和警告牌;五是加强对群众护线员队伍的动态管理,电力运行和保卫部门定期对义务护线员进行线路结构、巡视重点、电力设施保护等方面技术培训,提供相互交流经验机会,使他们掌握必要的护线专业知识,不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防止和遏止输电线路外部破坏的发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坚持不懈去做许多说服、教育和宣传工作,使沿线群众爱线、护线意识得到不断提高,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和限制外界一切损害输电设施的不安全因素,确保电力设施安全、可靠供电。
三、加强管理是实现输电线路安全运行的关键
要实现安全生产就必须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尊重科学,按客观规律办事。我们不仅要牢记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内容和条文,更重要的是落实,要坚决做到有章必循、有法必依、有纪必守、有禁必止,坚决杜绝随心所欲、各行其事的倾向。只有这样,才能把安全生产搞好。
3.1保证设备状态保证输电线路安全运行通过开展设备状态检修可以有效组织人、财、物等管理要素,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力。根据具体情况将线路划分为不同区段加以管理,并在线路巡视检修过程中突出重点,使各项工作有序开展,这样即确保了线路安全运行又节约了维护费用。
在线路巡视中,我们将定期巡视与特殊巡视有机地结合起来,对重点地段和非重点地段区别对待,组织技术人员对有疑点的设备或部件有针对性地进行检查、试验,对发现的问题和隐患认真分析解决。及时总结运行经验,分析设备现状,掌握设备运行规律,预测设备安全运行的不利因素。科学分析缺陷发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及时提出反事故措施,控制设备缺陷的发生、发展。
篇4
作者:李建强 单位:铁一院兰州铁道设计院有限公司
由于大何线列车牵引质量为10000t,存在站前长大坡道地段(重车13‰制动地段),且存在平面最小曲线半径等情况,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线路的实际特点,对该地段的锁定轨温进行单独设计,合理确定锁定轨温。轨道结构加强保持轨道结构稳定性的轨道阻力包括道床纵向阻力、道床横向阻力和扣件扭矩等方面。为保持轨道几何状态的稳定,应在曲线外侧对道床进行加宽、加高,内侧保持道床饱满,同时注意轨道框架的加强,确保轨道几何方向的良好。在大何线无缝线路设计中,充分考虑重载铁路的受力特点,采用重型预留特重型轨道结构标准,铺设Ⅲ型混凝土轨枕及相应弹条扣件,双层碎石道床;800m及以下曲线半径地段采取外侧道床加宽、加高并设置轨道加固桩(必要时)等措施,确保轨道整体框架结构状态的稳定,同时建议在后期轨道维修、更换轨枕和清筛道床等过程中,采取限制行车速度,利用重载列车的自重使道床达到稳固状态的措施。列车的动荷载作用轨道初始弯曲(包括初始塑性弯曲和初始弹性弯曲)是影响无缝线路稳定性最敏感、最直接的原因。钢轨的初始塑性弯曲大多是在轧制、运输、焊接和铺设过程中形成,初始弹性弯曲是在轮轨之间相互作用,特别是横向力作用下形成的。在轨道方向不良地段,轮轨的相互作用会进一步加剧轨道几何形位的变化,在竖向荷载作用下会引起轨道上浮,使得轨道局部横向阻力减少,从而引发胀轨跑道。可以说,温度压力过大、轨道几何状态不良(尤其是道床的饱满及密实程度)、列车的动荷载作用是造成重载线路胀轨跑道的主要原因。温度压力的增加是造成无缝线路锁定轨温升高的主要因素,道床的饱满和密实是道床纵向、横向阻力满足要求的主要保障,而列车的动荷载作用则会对锁定轨温、横向位移和横向阻力产生影响。因此,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分析重载铁路无缝线路的胀轨机理,分不同路段确定合理温升,确保行车安全。
影响重载铁路无缝线路允许温降的主要因素有断缝允许值、钢轨焊缝强度和特殊地段附加纵向力等因素。钢轨断缝允许值列车低速行驶时,断缝允许值可适当加大,据铁科研的研究结果分析,列车以85km/h时速通过138mm断缝时,车辆、轨道的各项力学和几何参数均在安全范围内,目前建议的断缝允许值8cm在低速行驶下是安全的。钢轨焊缝强度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国内的钢轨生产工艺和焊接工艺得到不断发展,焊接接头部位的强度可以得到充分保证,焊接强度可达钢轨母材的95%~105%,各项性能指标均可以达到铁路行业要求,钢轨焊缝处发生断轨的可能性不大。特殊地段附加纵向力采取式(1)计算所得中和轨温,可能会给无缝道岔等特殊地段带来不利影响,由于在基本轨限位器附近产生较大附加纵向力Pa(其值约为区间无缝线路的1/3),无缝道岔锁定轨温偏低会引起基本轨和尖轨弯曲变形,威胁行车安全。同时,在确定无缝线路的锁定轨温时,也要考虑道岔、桥梁等特殊地段附加纵向力的影响。由于大何线所处地区的极端历史最低气温可达-34.5℃,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进行断缝允许值和特殊地段附加纵向力检算(连续梁桥及无缝道岔地段),如果轨温变化幅度太大,单一锁定轨温已不能满足轨道结构的安全运营要求,可在桥梁、无缝道岔等地段设置钢轨伸缩调节器,以满足运营需求。
合理确定锁定轨温只是保障重载铁路运营安全的基本要求,运营过程中更应该保持日常锁定轨温的准确性,加强轨温监控。对由于线路爬行或其它原因引起的锁定轨温变化路段,要及时做好应力放散工作,并使线路轨温保证在设计锁定轨温范围内。同时,要求对铺设无缝线路的长钢轨的初始顺直度进行检查,保证线路的初始方向圆顺,各项几何尺寸偏差在限制范围内。设计时对小半径曲线地段应在线路外侧对道床进行加宽、加高,增加道床横向阻力,特殊区段还应设置钢轨加固桩和线路防爬设备,保障线路状态良好,提供充足的抵抗轨道弯曲变形和保持稳定的能力。通过计算得到曲线半径800m区段允许温升[Δtc]为50.86℃,由断缝决定的允许温降[Δtd]为65.11℃,所得设计锁定轨温为(17±5)℃,其温升、温降幅度均在允许范围内。但据此计算伸缩区长度及预留轨缝发现,因温差较大,预留轨缝难以取值,故最终确定设计锁定轨温为(17±3)℃,同时要求加强伸缩区的轨道结构阻力,并注意位移观测桩的设置与观测。本文结合大何线重载铁路无缝线路的设计问题,通过重载铁路无缝线路稳定性和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无缝线路设计应注意的一些关键问题及解决办法,并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得到运用,确保设计符合要求,保障后期的运营安全。
篇5
关键词:无线数字发射器FSK
1无线数字发射电路
无线数字发射电路采用无线发射芯片TRF4900。TRF4900是TI公司生产的、单片集成的、低价格的、能提供完全功能的多通道FSK发射器。芯片能满足在欧洲868MHz频带和北美915MHzISM频带的线性(FM)或者数字(FSK)发射应用。单片发射器芯片工作电压2.2~3.6V,典型发射功率为7dBm,并具有低的功率消耗。24位直接数字合成器有11位DAC,合成器有大约230Hz的通道空间,允许窄带和宽带应用。两个完全可编程工作模式--模式0和模式1,允许非常快地在两个预先编程的设置之间转换(例如发射频率0或者发射频率1)。芯片内集成压控振荡器(VCO)、锁相环(PLL)和基准振荡器,仅需要极少的外部元件即可构成一个完整的发射电路。TRF4900通过串行接口连接到TIMSP430微控制器。发射器的每一个功能块能够通过串行接口编程设置其功能。TRF4900应用电路如图1所示。
图1TRF4900应用电路
2与微控制器连接电路
TRF4900通过串行接口连接到TI的MSP430微控制器,如图2所示。
TRF4900的引脚23(LOCKDET),PLL锁相检测输出,有效为高电平。当LOCKDET=1时,PLL锁定。引脚11(MODE),模式选择输入,器件在模式0和模式1的功能能够通过串行控制接口的A、B、C、D字编程。引脚12(),睡眠控制,低电平有效。当=0时,控制寄存器的内容仍然有效,能够通过串行控制接口编程。引脚14(TX-DATA),数字调制输入,为载波的FSK/FM调制,高电平有效。
串行控制接口是一个3线单向串行总线(CLOCK串行接口时钟信号,DATA串行接口数据信号,STROBE串行接口选通信号),用来编程TRF4900。接口内部的寄存器包含所有用户可编程变量,包括DDS频率设置,也包括所有的控制寄存器。串行接口的时序如图3所示。
在CLOCK信号的每一个上升沿,DATA引脚端上的逻辑值被写入24位的移位寄存器。设置STROBE端为高电平,编程的信息被装入选择的锁存器。当STROBE信号为高时,DATA和CLOCK线必须为低。因此,STROBE与CLOCK的信号是不同步的。串行接口能被编程工作在有效状态或者睡眠状态(待机模式)。
图3串行接口时序图
3TRF4900的设置
TRF4900的直接数字合成器DDS是基于用数字办法产生正弦波信号的。DDS由累加器、正弦波查找表、数/模转换器、低通滤波器组成。所有数字功能块的时钟由基准振荡器提供。DDS利用一个N位加法器从0到2N计数,根据在频率寄存器中的数据转换规范产生数字阶梯波,来构造一个模拟正弦波。N位计数器的输出寄存器的每一个数字,用来选择正弦波查找表中相应的正弦波数值输出。在数/模转换后,低通滤波器用来抑制不需要的寄生响应。模拟输出信号能用来作为PLL的参考输入信号。PLL电路根据预先确定的系数倍乘基准频率。
基准振荡器的频率fref是DDS的采样频率,同时也确定最高的DDS输出频率,与累加器的位数一起,可以计算DDS的频率分辨率。TRF4900的最小频率步长可由下式计算:
Δf=N×(fref/224)
24位的累加器能够通过两个22位的频率设置寄存器编程(A字确定模式0的频率,B字确定模式1的频率),同时寄存器的两个MSB位设置为0。因此,DDS系统的最大位权减少到1/8,如图4所示。
这个位权与VCO输出频率(fref/8)×N相适应。根据在MODE端的逻辑电平,内部选择逻辑装载DDS-0或者DDS-1频率到频率寄存器。VCO的输出频率fout是由DDS-x频率设置决定的(DSS-0在A字中,DDS-1在B字中),VCO的输出频率fout计算公式如下:
fout=DDS_x×N×(fref/224)=N×[(fref×DDS_x)/224]
如果选择FSK调制(MM=0,C字,16位),则8位FSK频偏寄存器能被用来编程2-FSK调制的频偏。频偏寄存器的8位在24位DDS频率寄存器中,LSB设置为0,总的FSK频偏由下式计算:
Δf2-FSK=N×[(DEV×fref)/222]
因此,2-FSK频率由在TX-DATA上的电平设置,计算公式如下:
fout1:TX_DATA=low=N×[(fref×DDS_x)/224]
fout2:TX_DATA=High=N×[fref×(DDS_x+4×DEV)]/224
这个调频输出信号用来作为PLL电路的基准输入信号。2-FSK调制信道宽度(频偏)和信道间距是软件可编程的。最小信道宽度和最小信道间距取决于RF系统频率设计,中心频率fcenter=(fout1+fout2)/2。当FSK发射时,中心频率fcenter被认为是有效的载波频率。
锁相环由相位检波器(PD)、鉴频器(PD)、充电泵、VCO、外接的回路滤波器和在反馈回路中的可编程的预分频器(N分频器)组成。当使用外部VCO时,x-VCO位将被设置为0。分频器是可编程的,分频系数N能由C字设置成256或512。
功率放大器(PA)能够由在D字中的P0和P1两位编程,提供可变的输出功率电平。
图5串行控制字格式
TRF4900的控制字是24位。第1个引入位是最高有效位(MSB),完成对TRF4900的编程;4个24位的字必须设置,即必须设置A、B、C、D字。图5给出定义的4个控制字。表1、表2和表3描述每个参数的功能,表4为在FSK模式下的发射频率。
表1模式0控制寄存器描述
符号位的位置位数描述加电源后的内部设置
默认状态默认值
0-PA[10-9]2功率放大器模式
P1P0
00=失效
01=衰减10dB,通过TX-DATA使能调制
10=衰减20dB,通过TX-DATA使能调制
11=衰减0dB,通过TX-DATA使能调制失效00b
0-VCO[11]1在操作期间,这个引脚端将总是被使能(1=使能),除非使用外的VCO失效0b
0-PLL[12]1使能PLL,1=使能,0=失效失效0b
表2模式1控制寄存器描述
符号位的位置位数描述加电源后的内部设置
默认状态默认值
1-PA[10-9]2功率放大器模式
P1P0
00=失效
01=衰减10dB,通过TX-DATA使能调制
10=衰减20dB,通过TX-DATA使能调制
11=衰减0dB,通过TX-DATA使能调制失效00b
1-VCO[11]1在操作期间,这个引脚端将总是被使能(1=使能),除非使用外部VCO失效0b
1-PLL[12]1使能PLL,1=使能,0=失效失效0b
表3辅助控制寄存器描述
符号字位的位置位数描述加电源后的内部设置
默认状态默认值
DDS-0A字[21-0]22模式0DDS频率设置0全为0
DDS-1B字[21-0]22模式1DDS频率设置0全为0
DEVD字[20-13]8FSK分频率寄存器0全为0
APLLC字[20-18]3捕获频率的加速因子
A2A1A0
000=1
001=20
011=60
┊
111=1400000b
NPLLC字[17]1PLL分频率
0=256
1=5122560b
MMC字[16]1调制模式选择。为FSK数据输入设置
TC-DATA引脚端行为。
0=FSK/FM
1=不使用FSK模式0b
表4在FSK模式发射频率(MM位设置为0)
引脚端发射频率
STDBYMODETX-DATA
100fout=fref×N×(DDS_0)/224
101fout=fref×N×(DDS_0+4×DEV)/224
110fout=fref×N×(DDS_1)/224
111fout=fref×N×(DDS_1+4×dev)/224
篇6
(一)导线设计
导线设计是110kv送电线路设计法中的关键环节,相关工作人员应高度重视这项工作。
1.导线截面的确定
在110kv送电线路设计法过程中,合理确定导线截面,不但应考虑经济电流密度,还应注重无线电干扰以及电晕等影响。对于跨径相对较大的送电线路来说,应依据允许的载流量确定导线截面,还应综合比较分析经济性和技术性,最终确定最优的导线截面。如果110kv送电线路工程所在的地理位置的海拔在1000米以内,可以使用钢芯铝绞线,若导线外径超过9.6米,则可不必进行电晕验算。
2.导线与地线的安全系数
导线与地线的安全系数应大于2.5,并在送电线路的设计过程中,保证地线的安全系数大于导线。如果导线和地线架设在滑轮上面,应计算悬挂点局部弯曲所引发的附加张力,这有助于增强导线的安全性。在没有考虑覆冰以及风速的条件下,应控制导线弧垂最低点的极限张力在允许拉断力的60%以内,悬挂点应在66%以内。同时应使地线在满足机械要求的同时还应满足相关电气设备的使用标准,若没有特定要求,则可以使用镀锌钢绞线或者复合钢绞线充当地线。
(二)线路防雷设计
雷击是引发送电线路故障的主要因素,因此,在110kv送电线路设计法过程中,应全面做好防雷设计,通过对大量工程的分析研究可知,若想在送电线路中做好防雷设计工作,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措施。
1.线路路径选择
选择线路路径时,应尽量避开雷电频发地区,并在设计规范要求规定的范围内尽可能地降低杆塔高度;
2.防雷水平
为提高送电线路的防雷水平,可以采用全线架设双避雷线的方式。为有效增强避雷线对送电线路整体的屏蔽效果,减小绕击雷的雷击可能性,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尽量减小避雷线对边导线的保护角,依据相关规范要求,应将110kv送电线路的保护角度控制在20-30度;
3.抗雷击水平
送电线路自身的绝缘水平和抗雷击水平呈正相关,因此,可以通过提升线路自身的绝缘等级来提高抗雷击水平,同时还应加强对零值绝缘子的检测,这能够有效保证送电线路的绝缘强度。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应综合对比分析不同类型绝缘子的性能,择优选择,从性能和经济性两方面综合考虑,尽量使用玻璃绝缘子,这主要是应为该绝缘子具有零值自爆的特性。另外,由于送电线路的接地电阻与抗雷击水平呈负相关,因此,应在条件许可的条件下,尽量降低杆塔的接地电阻,这可显著提升送电线路的抗雷击水平,这也是现阶段最常用的和最经济的一种防雷击措施。
二、110kv送电线路的施工管理
(一)加强施工组织
110kv送电线路具有高风险和高强度,为做好线路设计工作,突显其重要性。在放导线、地线和紧固导线、地线时,应对制动装置、夹具、谭煜松湖北恩施永扬水利电力工程建设有限责任公司445000钢绳等进行严格检查,加大对线盘支架、导线和地线下滑的控制力度,一旦发生失控现象应立刻停止施工,快速撤离施工人员,切实保障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另外,还应认真检查导线和地线是否完整,一旦发现残缺应参照相关规范,对其进行修补、缠绕或者截断等操作。
(二)施工安全管理
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严重影响着110kv送电线路的施工,为保证送电线路施工的稳步进行,应全面做好施工安全管理工作,这不但能规避各种工程安全事故,还能提升送电线路的整体施工质量。
1.在送电线路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现浇混凝土基础时,应注意以下内容:施工人员应配备安全帽,利用梯子完成上下坑工作,保证摆设的物件和坑口之间的距离超过0.8米,清理干净坑口附近的杂物;安装刚模板时,需将拼装完整的模板放在横档上,且横档使用角钢或者槽钢制作,支模的过程中应指派特定的人员进行统一指挥,以此来避免因支模倒塌危害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在现浇混凝土基础施工前期,应在坑口上面设立拌合平台,且该平台以基坑地形为基础,这有助混凝土集料的输送和浇捣;使用钢管式原木搭设平台,保证架设的牢固性,使其满足安全稳定的要求;如果在雨后施工,抬运材料的人行横道比较滑,在抬运之前可以铺设木板、草袋等进行防滑处理,以此来避免施工人员滑到;在投放较大石块或者灌注混凝土时,应听从指挥人员的统一指挥,防止因施工混乱导致石块跌落砸伤人员;需使用具有一定绝缘性能的电动振捣器,一旦发现振捣器温度过高,应立即切断电源,严禁使用。
2.土方开挖时的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应注意以下内容:对于流沙、疏松土质以及因地下水蓄积而引发塌方的基坑,应适当放宽坑口坡度或者设立挡土板;如果基底面积在2平方米以下,则可指派一个施工人员进入到坑底挖掘。如果坑内有多个人共同作业,则应尽量避免面对面或者相距较近的挖掘,同时将挖掘出的土方堆放在与坑边相距0.3米的位置,以此来避免因重压坑壁而引发塌方的现象;针对相对容易积水的基坑,应在基坑口周边设立相应的排水沟,以此来避免因雨水流入产生基坑坑壁塌陷的现象;在实施岩石爆破之前,应认真检查爆破点周围环境,明确爆破危险区,对危险区域内的线路、建筑物、公路、铁路和爆破人员隐蔽位置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并严格界定装药量,从而保证施工周边的生命财产安全;爆破人员应持证操作,由于爆破操作方法样式较多,注意事项繁琐,因此,一定要制定详细的爆破施工方案和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
结语
篇7
1.1对线路沿途地形进行勘查
10kV配电线路设计中,通过地形图初步确定了路径方案之后,还需要对线路沿途的实际情况进行现场勘查和绘制路径图,保证设计中地形数据的真实性,而不是仅仅依靠地形图和他人提供的数据就进行设计。
1.2考虑实际情况选择塔杆
塔杆是10kV配电线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实际的情况的不同需要选用不同的塔杆。在塔杆选择中,需要对周边的气候环境、地质情况和地形情况等进行详细的考察,保证塔杆的使用安全与使用寿命。
1.3选择材料、设备和制定方案
在完成了设计方案和塔杆的选择之后,要根据整条配电线路的情况选择材料设备的种类和数量,列出材料和设备清单,据此对整个工程的花费做出预算。同时,列出几种配电线路建设的方案,通过对比选择出最适合的方案,然后进行完善整理后,确定最终整套的设计资料。
210kV配电线路设计要点分析
2.1线路路径与杆塔选择
线路路径是影响配电线路设计好坏的重要因素,也关系着线路施工的可行性和线路日后的运行维护与故障维修。在线路路径选择上,需要尽可能的少占用农田、避开洼地和山地等不良地质以及爆炸物、易燃物等影响线路安全的区域,考虑施工难度和路径长度等综合因素,结合城镇的规划设计,选择路径短、曲折系数小的路径,实现设计方案的经济、合理和安全。在确定线路路径之后,需要对路径中需要架设杆塔地区的地质、地形等情况进行综合考察,遵循“施工方便、造价合理、运行安全”的原则,因地制宜,选用合适的塔杆形式和排杆方式。常用的塔杆有耐张塔杆、转角塔杆、直线塔杆和终端直线杆四种,都具有不同的用途;在塔杆定位后,还需要对其进行那个荷载校验、上拔校验、耐张绝缘子串倒挂校验、导线风偏后对地及其他凸起物的净距离校验以及相邻线路断路时交跨离间隔的校验,保证塔杆设计的安全性。
2.2配电装置设计
配电装置是配电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中选择配电装置时,需要充分考虑周边的环境温度、抗风抗震能力以及导体和电器的相对湿度等多种因素。首先,配电装置的设计选择需要注意周边环境的温度,通常取用多年最热月的平均最高温的平均值作为设计参考,根据温度的高低选择符合耐热性要求的配电装置;同时,在屋内裸导体和其他电器的选择上,通常是在最热月平均最高温上加5℃作为标准;另外,需要通过添加保温措施来保证仪表电器使用温度高于允许的最低温度,避免发生冰雪事故;最后,在隔离开关上设置破冰厚度时,需要大于该地区年度平均最大的覆冰厚度。其次,导体和电器的相对湿度设计选择上,采用的标准是线路区域内湿度最高月的平均相对湿度,通常根据地区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产品类型。比如,湿热带型电器产品适用于湿热地区,而亚湿热带地区使用普通电器产品即可。第三,在抗震能力设计上,需要保证设计的配电线路能够符合《电力设施抗震设计规范》的规定;在抗风能力上,要保证设计的配电装置能够承受住该地区30年内离地十米高的10min内最大平均风速;如果最大风速高于35m/s,在设计配电装置时,需要通过提高设备与基础之间的连接牢固度、降低电气设备的高度等措施来提高其整体的抗风能力。
2.3导体与电器设计
导体与电器是配电线路的主体成分,其设计的水平会直接影响配电线路的设计效果。首先,需要保证所设计的电器承受电压符合配电线路实际运行最高电压的要求,导体与电器长期经过的电流值大于该配电线路的最大持续电流值,并在设计中充分考虑日照会对载流量造成的影响;其次,按照三相短路电流的验算值来确定导体和电器的热稳定、动稳定以及开断电流的短路电流值,如果设计中电压互感器有熔断器保护,则可以不对热稳定和动稳定进行验算,而导体和电器使用高压限流熔断器保护时,动稳定和热稳定的验算需要根据熔断器的特性来进行;第三,充分考虑导体的工作温度,一般而言,裸导体的正常最高工作温度应该小于+70℃,如果在裸导体接触面处有覆盖层,则可以提升到+85℃,而管型导体或铜芯铝线导体其最高温度应该小于+80℃;第四,室外配电装置的套管、绝缘子和金具等电器选择上,需要充分考虑地区内气象环境和受力状态。
3结语
篇8
1、10kV配电线路设计法流程影响
配电线路设计法质量的因素有很多,所以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对每一个环节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保证每一项设计都能落实到位。对于配电线路的设计,其主要流程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接到设计后,需要明确配电线路的导线截面、线路起点、终点;2)对配电线路沿线的地形、路径的进行了解,并确定初步的设计路径方案,进行现场测量计算,绘制出配电线路路径图;3)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包括导线截面、档距、转交、路线场地等,合理选择杆塔的形式;4)根据设计,列出详细的材料清单,并对设计费用,设计定额、计费编制等进行合理预算;5)对各个设计方案进行对比,选择最佳方案。最后对最终的方案进行整理,为配电线路具体设计实施提供完整的设计资料。
2、10kV配电线路设计法要点
1)配电装置的合理选择。对于10kV配电线路配电装置的选择方面,其设计技术要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在电器一级裸导体的选择方面,应该满足温度条件。温度环境的设计依据应该以每年最热月中最高温度的平均值。对于屋内电器以及裸导体选择方面,应该根据以往的温度统计资料,以最热月平均温度+5度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当温度低于仪表电器的最低允许温度时,要加强保稳措施防止冰雪事故的发生。另外隔离开关设置的破冰厚度要大于最大的覆冰厚度。②配电装置的抗震等级应该满足国家相关文件的规定,目前我国主要的相关文件为电力设施抗震等级设计规范。③在配电装置最大风速设计过程中,应该以10米高空中30年内最大风速10分钟的平均值。如果最大平均风速大于每秒35米,安装户外配电装置时,应该保证安装高度低于10米,并采取相应的加固保护措施。
2)配电线路中电器、导体的设计选择。在配电线路导体以及电器的设计过程中,其技术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相关导体以及电器的绝缘水平应该满足相关标准。②保证选用电器的承受电压,确保其高于该配电回路中的最高运行电压。设计中选用的导体,其允许的最大电流应该大于该回路汇总最大的持续电流。并且导体、电器等在设计中需要考虑日照对其的影响。③在导体、电器热稳定性、动稳定、开断电流验算设计过程中,应该严格的按照设计规划进行,并考虑配电系统长远的规划。具体的计算应该按照三相短路实施相关的验算。④当配电线路电压互感器回路采用熔断器进行保护石,不用对其热稳定以及动稳定进行验算。如果用高压限流熔断器对其进行保护,需要根据限流熔断器的特性实施热稳定以及动稳定的验算。
3)配电线路路径的选择。在配电线路路径设计选择方面,主要的设计选用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配电线路的选择尽可能的方便施工,尽可能避免对农田的占用,需要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运行维护条件,保证路径选择经济合理、安全。②在配电线路选择上,应该避开一些特点的场所,包括不良地质、油厂、军事重地、机场等;③在配电线路出线端一般采用12、16、24电缆沟,尽可能减少重复施工;④光缆的走线一般是根据10kv架空线,其配备一般以1到2千米为宜,如果光缆过长,会给线路维修与施工增加难度,线路果断会增加接头的数量,对信号造成影响;⑤尽可能的考虑到直线转角问题,将其设计为直线转角杆塔。
4)对路径的初步设计。在10kV配电线路路径的初步设计过程中,具体的设计内容包括总线路设计法、线路机电路线设计、杆塔与基础设计。总线路:总线路设计法方面,一般包括线路走径设计、设计依据一级一级工程设计三个方面。对于线路设计法依据应该从线路设计法原则出发,满足当地的实际情况毛病根据相关的设计文件与规章设计执行。制定工程设计各个分项目的任务书,并签订设计合同,对相关的文件与编号进行认真审批。机电路线设计:在机电路线设计方面,包括了导线架设计、气象内容、金属机具设计与组装设计、绝缘子串设计、导线防震设计。保证机电线路在可能发生的恶劣环境下,也能够安全稳定的运行。导线架的设计应该满足最大盈利,其材质结构等都需要满足配电线路的送电能力,提升线路的防震性能,采取相应的防震措施。杆塔与基础设计:10kV杆塔主要包括直线、转角、耐张、终端等几种形式。塔型以及高度的选择是配电线路设计法中关键的内容,必须坚持维护方便、经济、稳定等原则。耐张杆塔选择中,需要尽可能选用高度较低的杆塔,保证杆塔具有较为良好的受力条件。在塔型选择方面,需要根据10kV配电线路工程实际情况,加强新工艺、新材料的推广与应用。这样也能降低对材料的使用,缩短工期,为成本控制提供有力的帮助。
3、总结
篇9
对于输电线路的架设工作我们在进行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一定要进行比较科学的线路设计工作,考虑线路设计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因素保证架设的输电线路能够科学顺利运行,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可能对输电线路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通常线路在设计阶段都要利用科学技术例如卫星或是航拍获得线路架设设计线路的图片资料,利用遥感技术将该区域内具体地理数据进行整合将具体的地形地貌环境状况,交通状况进行汇总比较设计的方案后选择最科学最合理的方案进行施工。输电线路的设计工作具体要考虑一下情况:一是输电线路在架设线路要避开军事工程,或是大型的机场,矿场,避免对架设区域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对于地质条件不好的地区也要进行躲避。二是输电线路在设计的阶段对于输电线路的长度也要进行一定的规划线路的长短要符合设计技术要求。三是输电线路在架设过程中保证线杆之间的距离,和高差避免由于高差或是距离的原因导致输电线路出现线锤,下沉的现象。
二、基础工程的具体设计与施工
对于220kV输电工程的线路施工中架设的线杆是整个施工工作的基础也是重点工程,只有保证输电线路线杆架设的顺利才能进行其他的施工作业。线杆的架设工作需要我们给与足够的重视,线杆通常我们会利用混凝土将将其底部埋设到基坑中,使线杆在遇到外力的作用后不会出现倒塌现象。通常线杆在埋设的过中一般会出现以下情况,例如混凝土出现裂缝,下沉,或是滑坡,或是由于积水的冲刷导致出现地盘不稳的现像出现。
1.岩石基础部分的设计
输电线路的架设过程中由于多数是经过的山地地区因此对于地表的岩石或是土质的勘察就比较重要,一般在线路的架设前就要对整个线路的地表岩石情况进行详细的勘察,提取相应的的技术数据进行分析确定最终的设计方案。一般情况下地表岩石的情况可以分成三种类型微风化、半风化、重度风化三种。其中的微风化是架设线路的最佳选择但是由于,微风化地区的地表岩石还保留者着岩石的本质特性,通常情况是比较坚硬的不容易进行开挖的。对于重度风化的通常采用钢筋混凝土的浇筑的方式进行既可以节约成本又可以自由的控制基坑的质量。
2.岩石基础部分的开挖施工
输电线路的基础部分需要进行开挖,但是开挖的过程中和施工工艺需要按照一定的施工原则和施工顺序进行。在基础开挖的过程中决不能破坏岩石的整体性结构,以免出现施工后的内部开裂影响基础的稳定性。
(1)开挖过程。
对于基坑的开挖一般要注意开挖过程中保证嵌入基坑内部的角钢在插入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原土层的力学效果,这样就可以充分保证基坑的稳定性。通常情况下岩石式基坑的挖掘都是将基坑挖成一个倒立的锥形,里面嵌入角钢,或是浇灌混凝土。
(2)排水部分。
在水资源很丰富的地区进行基础施工时要注意基础的地面水与地下水的高度差,因为如果低于地下水的水位就会导致水不断地涌入坑内,不能及时排走就可能会造成基础部分坍塌,无法正常施工,因此要注意坑内的排水工作。一般可以分为明、暗两种排水的方案,前者是在坑的底部建立一个可以集水的类似水井的设备,利用水泵的动力把水排水;暗排水指的是在坑壁上设置一些过滤管道,用总管道把它们连接在一起之后再抽水,这种方法一般比较常见。
三、杆塔及其架线工程
杆塔部分是输电工程的支点,选择好的杆塔型式和正确的施工方案可以确保输电线路的正常运转。杆塔工程包括以下几方面:
(1)选择合适的型式。
这是杆塔设计工程的主要内容,一般的塔形按照受力情况分为耐张型以及悬垂型两种。前者又可以分为直线、转角和终端三个部分。悬垂型的则可以分为直线和转角两种;按照回路数量又可以分为单回、双回以及多回三种,单回线路可以水平排列,也可以三角、垂直排列,双回和多回线路则按照垂直排列,在选择排列方式时要充分考虑杆塔的高度以及相邻杆塔之间的水平距离偏移。其次,杆塔类型的选择还要结合路线的特征,遵循经济、安全、合理、可靠性等原则,在不同地区架设输电线路就要考虑到当地的地形地貌特征,不能盲目选用同一种类型,要从安全稳定的角度去考虑。
(2)杆塔的埋设施工。
塔杆的架设施工需要要考虑基坑情况的对于岩石式基坑可以直接将角钢嵌入基坑内部并进行填土,对于平地的基坑架设杆塔通常采用混凝土浇筑的方式进行保证杆塔的刚度和强度,使杆塔承受一定的负载。
四、结语
篇10
[摘要] 泛法治主义倾向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引起东西方社会的深刻反思,法律的显性社会控制功能具有局限性,需要宗教、道德等隐性社会控制形式的弥补。礼仪是道德的精华与核心,礼仪文化是隐性社会控制的最佳载体,是法律显性控制的最佳补充,具有隐性社会控制的重要功能。要通过礼仪文化对个体的浸润和陶冶去夯实实现礼仪文化隐性社会控制功能的基础,通过个体的实践与养成,抓住礼仪文化隐性社会控制功能的关键;通过拓展与提高,把握实现礼仪文化隐性社会控制功能的核心。
[关键词] 隐性社会控制;礼仪文化;功能;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 K20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13)06―0112―05
一隐性社会控制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当今中国的时代主旋律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是当之无愧的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有句脍炙人口的名言:“人类必须有法律并且遵守法律,否则他们的生活将像野蛮的兽一样。”[1](P198)美国法学家庞德在其名著《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中,也曾深刻指出:在文明发展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宗教和道德充当了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法律仅仅处于次要手段,但是在“近代世界里,法律成了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2](P10)的确,在众多的社会控制手段中,法律在人的行为调控与社会秩序的构建方面显得更为有力和更为有效。
由于法律是一种刚规范,在现实生活中必须依靠国家强制力即国家的暴力工具对社会个体的违法、犯罪行为予以处罚,从这个角度来说,法律属于显性社会控制形式,是国家暴力机关对社会个体外部行为的表面控制。正如马克思所言:“对于法律来说,除了我的行为以外,我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的对象。我的行为就是我同法律打交道的惟一领域。”[3](P16-17)而宗教与道德对社会的控制,主要是通过个体的内心信仰与德性修养来实现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宗教与道德属于隐性社会控制形式。我们强调法律至上,法律是迄今为止人类所发明的最佳社会调控器,并不是说法律就是万能的。事实上,在社会控制的法律、宗教、道德等诸形式中,每一种形式都在发挥着自己特殊的控制功能,虽然有强有弱,有显有隐,但缺一不可。正是这些手段的交互作用,复杂的社会控制系统才能正常运转。因此,任何形式的社会控制功能的缺位或者弱化,倚重或者倚轻,和谐、有序的社会生活就难以真正建构起来。因而,在实践中,过分依赖法治的法律万能论和泛法治主义倾向不但没能解决社会所有的问题,反而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和社会病态。如“过度发展的个人主义、漫无限止的利得精神、日益繁复的诉讼制度、轻老溺幼的社会风气、紧张冲突的心理状态”[4](P4)等等,这些社会病态绝非现代社会所追求的目标。
显然,崇尚法治并不等于惟法是治,显性的法律控制形式并不能取代宗教、道德等隐性的社会控制形式功能的发挥。对此,学者们有着清醒的认识。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确实不能完备无遗,不能写定一切细节。”[5](P168)庞德指出:“我们力图通过有秩序地和系统地适用强力,来调整关系和安排行为。……但我们最好记住,如果法律作为社会控制的一种方式,具有强力的全部力量,那么它也具有依赖强力的一切弱点。”因此,“我们必须记住,法律作为一种社会控制工具存在着三种重要的限制。这些限制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衍生出来的:(1)从实际上说,法律所能处理的只是行为、只是人与事务的外部,而不能及于其内部;(2)法律制裁所固有的限制―――即以强力对人类意志施以强制的限制;(3)必须依靠某种外部手段来使其机器运转,因为法律规则是不会自动执行的。”[6](P10-11,92)法律只有通过人的执行才能起作用,当法律被司法者与执法者广泛运用的时候,很有可能会被过度使用,因为人性不可避免的存在弱点,或许在某些情境下被司法者和执法者依法对社会进行管理而转化为对社会的强制,由对社会的控制而转化为对社会的压制。
因此,作为显性社会控制手段的法律,被立法者、司法者和执法者广泛运用,以修补被违法犯罪行为所破坏的社会秩序来达到惩恶扬善的目的,有难以承受之重。一方面,法律是迟到的正义。它形同虚设之时,就是被遵守之时,而当它成为实际之时,就是被破坏之时,就是司法机关和执法机关对业已发生的行为性质进行事后评价之时,也是他们对业已发生的行为后果进行事后救济之时,它并不能阻止个体的主观意识外化为客观行为,也不能对个体的思想和意识进行评价,它永远只能是一种“迟到”的正义。另一方面,法律是依附于暴力机关的社会控制,它的社会控制作用的发挥只有依靠强力才能实现。如果权力所有者滥用这种强力,那么法律就很有可能成为不法者用来压制他人自由与权益的卑鄙手段,成为不法者维护强权与私利,悖离公理与正义的邪恶工具。
正如布莱克所言:“法律本身是一种社会控制,但是还有其它许多社会控制方式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存在于家庭、友谊、邻里关系、村落、部落、职业、组织和各群体中。”[7](P7)这种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的控制方式,基本上属于隐性社会控制方式,通过作用于人的内心进而规范人的行为,起到社会控制的作用。它自发地存在,自发地调整着社会秩序。哈耶克称之为“自生自发秩序”或“增长的秩序”,认为它是一种源于内部的秩序,是宗教、伦理道德等隐性规则的作用结果与表现形式,真正对社会起着决定作用。在政教合一的国家中,宗教具有普遍性,首推宗教,而在政教分离的国家中,道德具有普遍性,首推道德。中国不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同时又是一个多神教的国家,因此,宗教对于中国社会的隐性控制作用的发挥远远比不上道德对社会的隐性控制作用。
“作为一种社会生活的构想,文化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个体的行为起到潜在的和实际的引导作用。”[8](P11)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无论是政治人还是自然人,在社会文化体系和社会控制模式中最终都统一于道德人。而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礼仪文化又是其核心和精华,自汉代以后,主张“礼法”并举的儒家礼文化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并成为古代中国的“正统”思想,对于维系社会共同体的内部稳定起到了巨大作用。然而由于法治传统的缺乏,在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中,强调依法治国,又很容易走法律万能的极端,走向泛法治主义的泥潭,从而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立足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历史以及法治建设的当代,礼仪文化作为隐性社会控制形式,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能的,我们应该挖掘作为道德文化精华的礼仪文化的隐性社会控制功能,把其潜在的社会力量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
二礼仪文化的隐性社会控制功能
1.礼仪文化是隐性社会控制的最佳载体
从价值观的视角看,礼仪文化代表了一种“和为贵”的价值观,强调个体的德性修养。一般而言,个体在思想意识上如果是真心实意要接受与学习礼仪道德规范,那么个体就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礼仪,并逐渐把对礼仪的认识转化为个体的情感、意志和信念,从而自觉主动地去遵守和践行。因此,礼仪文化对于人的影响是由内而外的,既有内在的礼,又有外显的仪,凸显出社会控制中人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同时,“礼仪规范的操作性特别强,可以用语言、文字、动作进行准确的描述和规定,可以在社会交往中进行标准化操作”,把对社会的隐性控制落实到“人们的行为举止、仪态容貌、语言文字”上,从而作出具体的评价,并通过反馈评价信息“来指导、纠正人们的行为和活动,进而把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纳入社会所需要的秩序的轨道”[9] 。作为隐性控制形式的宗教,由于每一个国家有不同的,甚至有各种各样的,或者根本就没有,对于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难以形成普遍性的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因此,欲以一种宗教的独特性礼规来调整与约束普遍性的行为,显然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而且,在现代西方社会,由于“上帝死了”造成西方人信仰的普遍缺失,导致传统道德的崩溃和人生支柱的瓦解,使得传统基督教伦理的隐性社会控制功能变得衰败和孱弱。而礼仪文化,它以和谐、尊重、善良、美好,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承载着遵守、自律、敬人、宽容、平等、从俗、真诚与适度而触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论是在家庭生活中,还是在社会交往中,抑或是在职场生涯中,礼仪广泛存在并且被普遍践行,使个体得以继承这个世界并且保有和增加他们所继承的东西,从而起到对社会的隐性控制作用。因此,礼仪文化是隐性社会控制的最佳载体。不论是在法治国家中,还是在政教国家中,抑或是在走向法治的国家中,都存在着一些社会成员必须普遍遵循的非法律的共同生活的准则,这就是礼仪,“它将人的行为规范约束在一定的礼仪范畴中,使人们各就其位,各行其是,各尽其职,不因为争乱而带来灾祸,保持着人类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10]比如,在任何社会形态中,一个人的举止优雅、仪容整洁、服饰得体、语言礼貌都是受人欢迎的,而一个人的举止失范、仪容脏乱、服饰欠妥、语言粗俗,在任何社会形态中都是难以受欢迎的。这些礼的外在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容易被受众所接受和认同,体现的是个体内在的思想水平、德性修养,强调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从而达到礼的自治;而非礼的外在形式则容易被受众所批判和指责,体现的是社会的监督、评价机制,强调外在压力与约束从而达到礼的治人。礼仪所具有的这种主动性、操作性、广泛性、自治与治人的特征,决定了礼仪文化是隐性社会控制的最佳载体。
2.礼仪文化是显性法律控制的最佳补充
法律及其调整手段所固有的局限性,决定了仅靠法律运行是难以对整个社会系统进行有效调控的。法律虚无主义或者法律万能论都是幼稚和错误的。过分依赖法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社会病态已经引起东西方社会的深刻反思。因为法律只是在受到破坏时才成为实际的法律,它并不能阻止人们将内心的思想外化为行为,也不能阻止由该行为所引发的后果,因而在现实生活中,法律的预防作用并不能实现,再完善的法律都不可能自动提升社会的精神风尚与人们的道德水平。恰恰相反,那种泛法治主义对社会人文精神具有巨大的杀伤力,甚至能够窒息人文精神的生长。弗里霍夫说:“制度的真正生命力依然来自于内部,是良心造就了我们所有的公民。”[11](P15)一个人是否有良心,在于道德文化的教化和感染,没有人生来就是善良的,也没有人生来就是邪恶的,后天道德文化的教化相当重要。而在道德文化的教化中,礼仪文化的教化是基础和核心。礼仪文化对社会个体的教化,首先必须教人以德才能做到教人有礼,有礼才能有序,有序才可能不违法,这就是弗里霍夫所指的良心对公民的造就。而且,即使是合理的、令人满意的法律制度,也不可能自动有效,总会有人反对它,因此,显性的法律控制只能而且必须针对少数不合作的人。而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只要在社会生活中谨守一定的礼仪规范,做到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有礼有节,法律通常不会自找麻烦。同时,对于纯粹的私人领域,法律也无权管辖,正如穆勒所言:“任何人的行为,只有涉及他人的部分,才须对社会负责,在仅涉及本人的那部分,他的独立性在权利上是绝对的,对于本人自己,对于他自己的身和心,个人乃是最高者。”[12](P13)在中国传统道德中,礼仪被视为经世治国的基本道德规范,正所谓“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可以说,礼仪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不论你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也不论你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礼仪文化的触角,只要你愿意,就可以被你接受和悦纳。事实上,置身于礼仪文化中的社会个体,是不可能不受影响的。“礼仪的践履,使人们内得于己,外施于人,在礼仪行为的实践中促进人与社会的完善,从而形成尊礼重德的良好习惯。这种习惯是对道德践履的一种特殊的调控机制,是影响和制约人们思想行为的客观的社会力量。”[13]从礼仪文化重视对个体的教化和感染,对人的影响是由内而外,强调预防的一面来说,正好弥补了显性法律控制的不足,因此,是显性法律控制的最佳补充。
3.礼仪文化具有隐性社会控制的重要功能
从礼仪的内涵与价值看,礼仪协调人际关系、预防与缓解人际矛盾,具有隐性社会控制的重要功能。礼仪在规范协调社会个体的行为以及调整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方面,具有其他社会控制形式所不具有的优势,被称为人际关系的调节器与剂。一方面,假如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出现了不和谐、不愉快的因素,或者需要对原有人际关系做出新的调整时,首选的方式往往是通过借助某种礼仪形式或者是通过某种礼仪活动去化解不和谐、不愉快因素、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如果不小心得罪了他人或者伤害了他人,可以通过赔礼道歉的方式获得对方的谅解与宽容,从而修复彼此之间受损的关系。在社会交往中,做到待人以礼就是尊重他人,因而自己也能够被人尊重。因此,浓厚的礼仪文化既能够塑造一个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又能够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倘若社会个体能够随时随地注意、重视礼仪,不仅表明他有很高的道德自觉性和很强的自我约束力,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必定是和谐的、友好的,而且还会赢得高度评价,广受赞誉,这种广受赞誉则容易形成一种动力机制,影响与激励个体去学习、效仿以致内化为自己的人格修养。反之,倘若社会个体不讲文明礼貌,满口脏话,动作粗鲁,在公共场合与邻里之间,有理不让人,无理搅三分,礼仪失范,久而久之,不仅可能导致道德堕落,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而且还会招致批评指责的否定评价,这种否定评价则容易形成一种压力机制,迫使人检点、羞愧以致内省,进而修正失礼的言行举止。“礼者,所以正身也……无礼何以正身。”“礼也者,贵者敬焉,老者孝焉,长者悌焉,幼者慈焉,贱者惠焉。”[14]因此,礼仪文化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对社会个体敬人律己内在意识的养成与提升具有巨大作用。美国礼仪专家伊丽莎白・波斯特指出,“表面上礼仪有无数的清规戒律,但其根本的目的却在于使世界成为一个充满生活乐趣的地方,使人变得平易近人。”[15](P6)也有学者指出,“礼仪不过是一种小心,不在交往中流露出丝毫的怠慢与鄙夷而已。”[16](P137)和其他道德规范比起来,作为有着无数清规戒律的礼仪,作为谨小慎微的礼仪,作为道德外在表现形式的礼仪,它的可操作性和稳定性,便于社会个体去实行、评价与继承。孟德斯鸠曾经这样评价中国:“把宗教、法律、风俗、礼仪都混在一起。所有这些东西都是道德。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品德。这四者的箴规,就是所谓礼教。中国的统治者就是因为要严格遵守这种礼教而获得成功。中国人把整个青年时代用在学习这种礼教上,并把整个一生用在实践这种礼教上。文人用之以施教,官吏用之以宣传;生活上的一切细微的行政都包罗在这些礼教之内,所以当人们找到使它们获得严格遵守的方法的时候,中国便治理得很好了。”“中国人的生活完全以礼为指南”[17](P313)。除却封建礼教的腐朽部分,孟德斯鸠的这个评价恰当阐释了礼仪对于社会所起的隐性控制作用。
三礼仪文化隐性社会控制功能的实现路径
1.浸润与陶冶,夯实实现礼仪文化隐性社会控制功能的基础
礼仪文化对个体的熏陶和浸润,首先是从家庭开始的,在家庭中,孩子接受着父母及长辈的启蒙教育,父母及长辈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对孩子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由于家庭教育往往可以从极其频繁和微小的事情入手,使个体得到较好的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主要就是家庭礼仪教育,教导个体在家庭生活中要遵循礼,做到“严格区分长幼尊卑,准确使用敬称、谦称,灵活把握不同场合等等”[10],营造出甜美幸福的家庭关系。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家庭变得和美了,社会才能实现和谐。
个体文明行为的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礼仪道德的养成等等,更离不开学校的教育。因此,要在学校教育中弘扬礼,大力加强礼仪教育,大力表扬守礼的言行,批评甚至谴责失礼的言行。在小学、中学、大学等各类学校的品德教育课中渗透礼仪教育。同时,在各类中职、高职、专科以及本科院校中开设现代礼仪的公共必修课或者公共选修课,使学生们能够集中而有针对性地学习礼仪知识,加深对礼仪的认识,从而提升学生的礼仪素养,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通过对礼仪知识的学习和实际操作与训练,使学生们知道在什么样的场合应该遵循什么样的礼节规范,懂得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有礼,什么是无礼,成为知书又“达礼”的人,从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使人与动物区分开来,成为人的根本属性。无论何种社会关系,只有通过社会交往才能表现出来。而任何一种社会关系,只有社会关系主体在社会活动中相互尊重、彼此配合,才能长久存在并获得长足发展,否则,会因为可能产生的消极、抗拒心理和行为而被损伤或被破坏,甚至被解体。因此,人的本质和人的需要决定了人们必须遵守社会基本的礼仪规范,在社会交往中彰显礼,自觉地把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纳入社会需要的秩序轨道,做到在“交流场合认真表达尊重,喜庆场合得体表达祝福,悲伤场合肃穆表达悲哀。”[18]通过服饰、言谈、神情、举止等礼仪的外在表现形式,以礼的技巧来表达诚意,在一举一动中传递礼,在善意交流中表达礼,在注重细节中彰显礼,从而促进社会交往,融洽彼此关系。反之,如果人人相互监督在人际交往中是否逾礼,进而贬斥语言粗俗以及行为失范,在整个社会形成遵礼守礼、谴责逾礼失礼的良好风气,那么就会形成一种隐性的社会控制压力,从而规范社会秩序的运行。
当然,加强家庭、学校与社会系统对个体的礼仪教育,除了包括常规性的待人接物、行为举止方面的礼仪教育外,还应该包括在一些特殊的、富有纪念意义的场合设立适当的、规范的礼典、礼仪,使个体能够亲自参与,亲身体会,在情感上引起共鸣。同时,力求在仪式过程中对这些礼典、礼仪进行详细的讲解,比如:为何要设计这样庄重的仪节,每一个细节代表什么样的用意,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只有礼仪教育与礼制建设双管齐下,才能从情感层面触动个体,使其认同礼仪文化的魅力,体悟礼仪文化的真谛,从而实现礼仪文化对个体人格的浸润和陶冶,夯实实现礼仪文化隐性社会控制功能的基础。
2.实践与养成,抓住实现礼仪文化隐性社会控制功能的关键
《礼记》曰:“礼者,履也!”,就是说,礼仪是需要践行的,只有通过践行才能养成,才能抓住实现礼仪文化隐性社会控制功能的关键。但是礼仪的践行,首当其冲的是要激发个体践行礼仪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如果个体没有发自内心地想去践行礼仪,那么,不管是浸润也好、陶冶也好,还是具体的礼仪训练也好,都无法取得实效。所以,在践行礼仪的过程中,让个体明白为何要践行礼仪,社会为何要践行礼典至关重要,这是激发个体践行礼仪的动力所在。个体有了渴望践行礼仪的内驱力,然后进一步在日常行为规范和一些重要、特殊的礼典中多次实践并反复强化。如此由内而外并由外而内循环往复的实践,个体文明的习惯便养成了,也就抓住了礼仪文化实现隐性社会控制功能的关键。因此,个体在懂得践行礼仪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掌握了基本的礼仪规范之后,还必须掌握一些操作的技能,反复进行实操训练,否则难以产生礼仪的实际效果,或者效果不明显。比如,个人礼仪方面的技能训练、服饰搭配方面的技能训练、语言谈吐方面的技能训练、仪容修饰方面的技能训练、交往礼仪的技能训练、礼仪文书的技能训练等等,只有通过多次反复的实际操作训练,才能使礼仪的精神与意识逐渐深入到人的内心,去除非礼的行为,养成守礼、循礼的习惯,从而提升个体的礼仪修养,促进个体礼仪品质的形成。一定社会的礼仪原则与规范在个体的思想与行动中体现出来之时,就是个体的礼仪品质形成之时。礼仪品质是个体较为稳定的习性,是个体自由意志的凝结,是个体对每一次行动过程与情感的审慎判断与选择。因此,礼仪品质对个体的礼仪行为起支配作用。而礼仪品质的形成又是无数次、多样化的反反复复的礼仪实践的结果,并最终使个体在实施礼仪行为时具有高度的自觉性与选择性,从而使个体的礼仪修养得以提升。只有个体的礼仪修养提高了,礼仪品质形成了,整个社会的礼仪水平才能提高,良好的社会风气也就形成了。个体的礼仪品质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物质生活条件下形成的,离开了个体的社会生活实践与主观意志修养,礼仪品质只是镜中的花和水中的月,因此,必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物质生活条件下培养个体的礼仪品质,这是符合礼仪的操作性和实践性特质的。通过一定的社会生活实践与教育的熏陶和反复的操作训练,个体自觉的礼仪修养与高雅的礼仪品质才能逐步形成和培养起来的。而礼仪修养的提升与礼仪品质的形成过程,正是礼仪文化隐性社会控制功能作用发挥的过程,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所以说,通过实践和养成,可以使人们的行为逐渐符合礼仪的原则和规范,引导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趋于和谐、美好。这种实践与养成,便抓住了实现礼仪文化隐性社会控制功能的关键。
3.拓展与提高,把握实现礼仪文化隐性社会控制功能的核心
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基本的礼仪规范是所有社会成员都应该而且愿意遵循并去践行的。然而,除了这些基本的关于服饰、仪容、语言等个人礼仪规范以外,还存在特别的礼仪规范,要求相关人员特别要注意和遵循。因此,礼仪文化不仅包含基本的礼仪,也含蕴特别的礼仪,不仅对普通人产生作用,也对特殊人进行约束。如在国务活动中,有国务礼仪;在公务活动中,有公务礼仪;在商务活动中,有商务礼仪;在涉外活动中,有涉外礼仪,在服务活动中,有服务礼仪,等等。在具体的各行各业中,又有各行各业具体的职业礼仪。如法官、检察官、律师在诉讼活动中,有法官、检察官、律师应该谨守的诉讼礼仪;办公室人员在接待活动中,有办公室人员需要认真对待的接待礼仪,诸如此类,各具特色。如果只注重基本的礼仪,而忽视特别的礼仪,礼仪文化对于社会的隐性控制作用显然会降低。通常看来,如果社会成员在这些职业活动中能够谨慎遵守相应的礼仪规范,各种行业不正之风就失去了滋生的土壤。因此,只有不断拓展礼仪的范围,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在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循礼而为,循序渐进,才能提高礼仪的水平,全方位地挖掘与发挥礼仪文化的隐性社会控制功能,在整个社会控制系统中实现其作用的最大化。从这个角度来说,应该积极拓展礼仪的范围,提高礼仪的水平,这是把握礼仪文化实现隐性社会控制功能的核心。
[参考文献]
[1][古希腊]柏拉图:法律篇[M].张智仁,何勤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M].沈宗灵,董世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
[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6][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M].沈宗灵,董世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7][美]布莱克.法律的运作行为[M].唐越,苏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8][美]H・W・埃尔曼.比较法律文化[M].贺卫方,高鸿均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9]蒋萍.礼仪的伦理学视角[J].船山学刊,2007,(4):50-53.
[10]蒋萍.礼仪道德结构分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9-21.
[11]Solomon Freehof:The Natural Law in the Jenwish Tradition[J].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Natural Law Institute Proceedings,vol,15.
[12][英]穆勒.论自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13] 蒋萍.论“礼”――对其伦理功能的解读[J].伦理学研究,2009,(5):43-46.
[14]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5][美]伊丽莎白・波斯特.西方礼仪集萃[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
[16][英]约翰・洛克. 教育漫话[M].杨汉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