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交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9 19:25: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路交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路交通论文

篇1

(1)教育进程之应然———顺应年龄特性。卢梭指出,教育应该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性,在不同年龄阶段进行的教育是不同的。1)在婴儿期,体育训练至关重要,这一阶段,要注重对于孩子身体健康的培养,而且这种培养要尽可能与自然相结合,栉风沐雨的原始生活形态也符合孩子人生初期阶段成长状态。2)在儿童期,重点进行感官培养。此时儿童逻辑思维尚未发育完善,抽象的概念和文字和系统理论教育并不可取。教师要积极锻炼孩子的感官官能,帮助孩子积累丰富的多彩的感官经验。3)在少年期,则主要开展智力与劳动教育。在前两个阶段的积累之上,己经具备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的条件。卢梭认为真正有益于我们幸福的知识很少,但是无论数量多么有限,这种知识都值得一个聪明的人去探索求得,如果我们要使得一个孩子成为“聪明人”,那么这种找寻的本事则是教师应该致力于培养开发的。总之,问题不在于学到的知识,而在于他所学的知识对于将后来的发展大有裨益。在这里,卢梭结合年龄特征分析并演绎出顺应儿童本身的生长应然状态,对于我们今天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来说确是宝贵经验,这既是受教育者生长状态的应然,又是教育者教学手段与方法之应然,能认识到相同阐述的两个不同维度,并将之结合起来,是一个具备专业素养的教育者自我修炼的必由之路。

(2)教育实践之应然———顺应自然。“自然教育”是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他反对不顾儿童天性干涉限制儿童自由发展,违背儿童发展规律的专制教育,卢梭力主将儿童的诉求看作儿童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规律与不容忽视的自然状态,他也提倡为儿童营造一个绿色的环境,从而为儿童创造更贴近自然的发展空间。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写到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像儿童的样子。假如我们成人作为教育者,揠苗助长,打乱了这种自然规律,儿童就成了早熟的果子,可能会有好的外貌却并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正如我们现在看到一些孩子,显得早熟,与其说是少年老成,倒不如说是因为在前期接收的教育中由于教育者失当造成的无可挽回的损失。

2卢梭应然教育理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卢梭的教育理论反对和严肃抨击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摧残和压制,具有反封建的革命进步意义。这种进步而且适时的思想即便是到了今天,也能促使教育领域内的从业者将职业理念内化成崇尚自由、尊重个性、以人为本的教育风格与教学方式。但是,以考量现代教育的眼光来看,卢梭的思想存在历史局限性。

(1)卢梭主张世俗不应影响儿童,孩子们应该到大自然中去接受自然主义教育,但他却没有意识到教育本身就是社会中的教育,它不可能离开社会而健全发展。所以卢梭主张的自然教育其实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化教育,这种教育理念不免会落入另一个极端———空想主义,这是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审慎选择的,因为任何教育脱离了教育的社会本身,便只是无本之木。

(2)卢梭批判了在他生活期间教育的空洞与不自由,从一个方面来看,控诉不切实际的教育与无端压制是毋庸置疑的正确取向,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过分强调注重生活经验的价值,而且忽视人类文化传统在教育中的作用,否定了文化学习的继承性,认为系统知识的讲授不可取,将之看作自然教育中的根本缺陷和消极的东西。这种教育理念如果在今天被应用,那么势必导致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的得到的知识总是支离破碎,最终的结果是孩子们缺乏必有的自学能力,大脑思维一盘散沙。卢梭在其巨著《爱弥儿》中认为,不要强迫儿童去读书。在儿童根本不喜欢读书的时候,读书对他们是无用的。宁愿让儿童一个字也不识,也不便他们为了学到一些学问而把其他有用的东西都牺牲了。

(3)卢梭强调要给儿童自由,却忽视对于儿童个体不同行为特征的考量,普遍意义上过高地估计了他们各方面的能力,这是不合理的,要知道每个孩子基于遗传基因与成长环境的不同,会不同程度的显示在后天的行为模式与思维发育过程中。儿童自己还处于初学阶段,自控能力与接收能力限制了对知识数量和质量的把控,这时需要依靠教育者按照科学的方式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的传授知识,方能使得儿童获得长足发展。卢梭把人的教育看作纯粹的教师作用于儿童,使之利用其才能和器官习得必要的知识,这无异于把教育置于被动之境地,间接否定教师传授知识的能动性的作用。其次,卢梭又是直观教学的极端倡导者,他拒绝使用仪器、模型来帮助儿童习得经验与知识,他认为教学方法放纵和随意顺应孩子的天性,这无异于又缩小的教学空间,省却教学媒介的做法只能是降低学习效果,在此,我们只能认为他对于封建的极端愤慨主导了他本应理性分析的头脑,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一线教育人员确要引以为戒。

3卢梭应然教育理论的现实意义

虽然卢梭的应然教育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作为世界教育发展史上的巨人,其思想对当今社会仍有启发。我们对其教育思想进行研究学习,需要秉持一个明确的观念,那便是无论如何不能将教育研究置于“无菌实验室”,应该把教育放到切实的社会大背景之下进行考量与评估,一切教育改革的目标都是为了实现人的发展,进而培养出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有用的、能切实履行社会职责的合格大国公民,教育本身才算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其社会功能。笔者认为,卢梭理论体系下的教育之应然状态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具有以下几点现实意义:

(1)注重儿童发展阶段。卢梭所说的“自然”有三层含义。其一,真正的“自然”,与人文社会相对应。其二,历史的“自然”,以时间作为考量标准。其三,心理学的自然,即顺应人的生理诉求,例如器官,感官等等。“自然教育”基于对自然规律的尊重来顺应儿童发展诉求,促进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教育。同时,卢梭提出因材施教的观点时说明已经或多或少认识到儿童个体差异。他说过每个人的心灵都自有其既有模式,教育者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它。他要求教育者必须在了解自己的学生之后才对学生说第一句话。这个理论在当今教育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抓住其闪光点,创设情境,极力弘扬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2)教育要注重儿童本性。当前中国家庭绝大部分是典型“4+2+1”模式独生子女进入系统受教育阶段之后面临的学习压力一直是教育者乃至整个社会无法忽视的难题。“老师不喜欢我”“家长总不让我玩”“要学好多业余特长”“没有小伙伴”等等的确是大部分孩子的内心真实想法。这也侧面反映出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不尊重儿童、不了解儿童。少年儿童本身作为社会年龄结构层次中的弱势群,很容易成为社会和成人的“被迫害者”。当前青少年身体欠佳,心理健康状况更令人担忧,不是“大自然希望下的儿童”。卢梭的呼声仿佛被束之高阁,这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反思的问题,也是在今后的长期阶段亟待解决的教育重中之重,儿童和成人有鲜明的区别,我们不能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其成长,儿童应有其发展空间,而不是成为与其父辈的第二代模板。

篇2

1.1园区建设时序在道路交通规划时,往往采用规划适当超前、建设分期实施的原则进行,因此在道路交通规划分析时,应给业主提供建设时序,减少园区前期资金投资的压力。

1.2人口出行的方式和目的工业园区的货物流是由特定的工业园未来的发展定位来决定,在一些特定的工业园当中,不论是材料、产品亦或者是半成品,其所进行的货物流种类都比较固定和单一。由于在工业园的人口结构当中外来人口通常占据着多数的比例,这些外来人口在工业园区内居住,其所出行的范围也只是在工业园区以内,且出行的距离也普遍较短,一般都会选择步行或者是自行车、公交车等。出行的次数也普遍较少,且其出行的目的也比较单一,一般都是上下班或者购物等,主要也是为了满足其基本生活方面的需求。

2、工业园区道路网规划布局

工业园区道路系统规划布局必须要满足车流和人流方面的安全和畅通,因此园区内的道路必须具备多种功能。在进行规划的同时必须要按照其功能的主次来进行协调管理,以此来形成道路分级系统。需要构建一套完善的交通分流体系,在这套分流体系当中,园区的道路系统要能够保证满足人流和车流所具备的安全和通畅的性之,要实现人与车的交通道路进行分行以及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交通分行等方面的要求,也即是人车互为分流。这种分流主要是指保证两者能够自成系统,实现其自行其道互不干扰的局面[3]。人车分流的规划工作,就需要在园区方面的主干道上设置好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道,并以此来建设和规划人行道,规定好道路两侧的建筑物以及工程管架等不得挤占人行通道。有一些化工园区为了增加园区内部的绿地面积,直接取消了人行通道,从而在人行通道上面种植草皮,甚至有的直接将人行道转移到了机动车道,这就直接增强了危机性。另外,在进行设计规划的同时,还应当充分的满足在救护、抗灾以及消防避灾方面的硬性要求,必须结合市政设施方面的布局来进行,要充分的考虑到地下管线的布局。在其他的一些市政基础设施方面,进行布局的同时必须要注意所作出的配套是否齐全,并要求其中的各项工程管线真正能够包含电力、电讯以及给水系统等地下的敷设设施,并以此来减少对工业园区方面的干扰行为,必须保证园区内的各项设施之间要保持相互协调的性质,以便其能够充分的发挥出应有的功能。

2.1平面线形含起终点坐标、平曲线半径、交叉口进行控制(未完成)

2.2竖向设计园区道路竖向设计应首先满足设计规范的要求《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其次要考虑片区道路与各功能地块土石方工程量的经济合理性,另外就是考虑片区雨水及污水能尽可能集中收集进行处理是本规划高程控制的一个关键点。雨水出口主要考虑通过现状河道,有返坡地方予以技术性处理。①主干道最大纵坡控制在5%以下,最小控制在0.3%以上。②次干道最大纵坡控制在6%以下,最小控制在0.3%以上。③支路最大纵坡控制在7%以下,局部困难位置适当予以放宽,最小控制在0.3%以上。

2.3道路断面设计园区内道路分为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三个等级,道路断面设计应在考虑交通需求、地下管线的敷设、绿化景观的要求。城市道路横断面一般由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绿化带以及排水设施和各种管线等组成。横断面形式的选择必须考虑该道路的功能定位,结合道路的功能制定相应的断面形式。园区内道路一般分为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三个等级,主干路往往构成一个区域交通的骨架,承担主要的交通通行与疏解,其交通量及设计车速均较高,因此推荐采用较宽车行道断面形式。

3、结语

篇3

[论文摘要]文章在分析我国普通高校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课程改革的设想和方案设计。并对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计划和具体措施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和说明。

一、引言

以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迅猛发展,既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发展,也引起了高等教育的巨大变革。通信工程作为理工科院校的一个重要专业,旨在培养具备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通信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工业中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以满足社会对通信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使我们感觉到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和手段及各门课程之间的有机衔接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因此为培养创新型、开拓型、应用型跨世纪人才,对通信工程专业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与整合、实验实践环节的改革势在必行。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一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课程改革的设想和方案设计,并对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计划和具体措施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和说明。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通信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要以学科发展为依托,以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教学与科研结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整合通信技术类课程,构建适应通信科学发展的教学体系。在课程体系的安排上要突出现代通信的五大技术:传输技术、复用技术、交换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处理技术。

加强电路、电子系统与信号系统的基础知识,增设电子电路EDA技术等课程,突出当前电子技术新器件和新技术的应用。这就要求教学计划应该保证必需的专业理论,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学习的基础,由终结教育演变为终身教育。在终身学习过程中造就新一代劳动者。

(二)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等教学手段

重视EDA(ElectronicDesignAutomatic,电路设计自动化)软件、ElectronicsWorkbench软件、SPICE(SimulationProgramwithIntegratedCircuitEmphasis)模拟电路仿真软件、MATLAB通信系统的分析和仿真软件等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辅助作用。把嵌入式系统的教学引入到课程体系的改革中来。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软件硬件可裁剪、适应应用系统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如何学习

由以讲授为主向以自学为主转变,改革填鸭式的单向灌输以及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师给定学习任务、学习进度,安排自学,要求学生写自学笔记、完成作业,在习题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采用专题讲座、答疑辅导、课堂讨论等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核心,自学能力是创造能力和其他各种能力的基础。

三、实验实践教学改革

(一)实验实践教学——影响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

在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要求通信技术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因此为了培养合格的通信专业学生,除了要讲授最新的理论知识外,还要通过大量的专业实验让学生理解、验证理论知识,了解其应用。例如对“射频电路”的教学,不能仅谈理论,必须搭配相对应的实验来验证基础理论,同时引导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综观通信专业实验、实践环节的教学发展趋势,存在三大矛盾: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电子实践教学落后的矛盾;创新实践能力的高要求与传统实践教学落后的矛盾;教学多元化要求与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实践教学对国家、对学生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理论教学是对知识的传授,实验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技术的传授,而实习环节就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第一职业能力。

(二)实验实践教学改革——建立有鲜明特色的创新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通信工程专业要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大量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把工程化教育和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1、变革传统实验教学简单模式,构建虚拟网络仿真实验系统

通信专业实验室建设普遍存在设备采购昂贵、投资巨大、实验室设备操作复杂等问题,制约了通信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为了解决上述制约实践环节教学的三大矛盾,可以借鉴国内外部分高校的虚拟实验室制作方案,以某些重点课程为突破口,逐步构建通信专业的虚拟网络仿真实验系统。

2、建立网上自助教学系统

为了解决教学多元化要求与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适应目前的教学要求个性化发展和激发式教学的需要,可以引入网上自助教学的概念,逐步建立网上自助教学系统。“自助”即学生学习的自助,它不再依赖于非学生自身的学习压力,而是激发学生本身对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的探索和兴趣爱好,让学生主动地到网络上寻找实例进行比较并寻求解决,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样地,“自助”也是教师的教学自助。最有效的方法是鼓励每位任课老师建立个人网站,对自身任教的每门课程建立课程网页,最终建立网上自助教学系统,通过网络的资源和优势进行互动式教学。

四、创新能力培养

(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导原则

1、主动性与积极性原则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是创新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只有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发挥主体的积极作用,才能使创新教育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培养具有宽广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技能的人才是大学教育的根本目标。遵循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原则,就是坚持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坚持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和评价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唯一标准。

3、个性化与群体化相结合原则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遵循个性化与群体化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培养其自主的意识、独立的人格和批判的精神,又要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在个性品质中体现协作就能获得各种创造力的最大合力,产生最佳效能。这是因为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让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在一生当中涉足科学技术的各个方面,要想在现在的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有所创造,就必须学会团结协作,与别人进行“信息共享”。

4、发展性与前瞻性相结合原则

大学教育在关注学生必备的知识积累的同时。更应着眼于学生长远的发展,进行前瞻性教育。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以信息为载体、关注大学生的创造潜质和未来发展方向,使大学生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提升创新能力。

(二)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针对目前创新人才培养方面问题的分析,在遵从创新人才培养的主导原则下,笔者认为通信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与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拓宽专业口径,建设富有创造性的课程及教材体系

目前,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过细,是导致学生知识面窄、基础薄弱、缺乏创新精神与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拓宽专业口径是一项紧迫的任务。要拓宽专业口径,就要对相关专业进行合并调整,按学科大类设置专业,并建立富有创造性的课程体系及教材体系。

2、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素养

教师自身的创新素养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河南理工大学与其他普通高校一样,中青年教师较多,他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解决教师自身创新素养的办法有二:一是对部分教师进行培训,对其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更新;二是创造条件让青年教师有机会外出进修,没有科研项目的教师有机会做访问学者,参加科研,加强科技创新的实践。

3、实现教育观念转变,改进教学方法,诱发创新热情,培养创新意识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突破“教师中心与考试中心”的局面,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照单收”的教学方法。教师要认真挖掘蕴含于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展示教材内容的非凡魅力,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激发学生探求通信工程专业知识的强烈愿望。

4、开设研讨班课程,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

研讨班是为学生提供更灵活的教育方式,使学生有机会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其教学目标是着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根据所研讨的课题,如何着手进行调研、查阅资料、设计方案等,通过研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因此,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兴趣、科研能力等方面都有着积极作用,应成为一种良好的值得探讨的教学形式。

篇4

《道路交通管理》(或称作《道路交通管理概论》)课程一般是作为公安院校交通管理专业(专科)、交通管理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或其他地方院校开设的与道路交通专业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属于专业知识学习的前修课程。其教学目的与目标在于对道路交通管理的相关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概括了解和认识,从而为其他后修专业课程的系统学习打基础或作知识储备。随着我国道路通车里程的不断增加,特别是农村公路的急剧增长(在2002年至2011年的十年内,我国农村公路从133.7万公里增加到353.7万公里),以及机动车拥有量和驾驶人数的急剧上升(截止到2013年10月底,我国机动车拥有量达2.5亿辆。其中汽车1.35亿辆,占53.9%,私家车超过8500万辆,比10年前增长13倍;驾驶人达2.75亿,是10年前的2.6倍),不但使道路交通活动与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娱乐休闲活动的关系日益密切,而且与公安工作的关联度也日趋增加。其突出表现在与道路、车辆或道路交通活动有关的治安案件不断上升,更有甚者,一些不法之徒往往通过道路、车辆或道路交通运输过程进行刑事违法犯罪活动。另一方面,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要求现代警察必须一警多能,特别是随着交巡警———交通警察、巡警合一的警务模式(交巡警制度是世界大多数国家普遍采用的成熟警察勤务模式。交巡警制度整合了警力资源,是将刑事执法、治安管理、交通管理、服务群众四大职能有机融合的新型防控体系,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脱离原始,改变粗放,走向动态警务运行模式的显著标志,必将产生强大的司法制衡力、社会治安的驾驭力、打击犯罪的冲击力)在我国高速公路和城市部分区域的推广,公安专科院校作为人民警察培养的摇篮,为保证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能力能够更好地应对日益复杂社会环境的需要,掌握一定的道路交通管理基本业务知识不但必要而且十分重要。正是基于上述背景,学校在讨论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将《道路交通管理》课程增设为所有公安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其目的就在于,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非交通管理专业的学员也能了解和熟悉公安道路交通管理的基本知识和警务工作规范,从而促进公安高专大公安专业的建设,以及公安通用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更好地应对当前公安工作面临的挑战。

二、课程内容选择与设置

根据上述课程的性质与定位,《道路交通管理》作为公安专科院校非交通管理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一般教学课时设置为34个课时左右(周2课时),其中实训课时数达到12课时,占到总课时量的35%。在34个教学课时内,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道路交通管理》课程在内容选择上必须强调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即课程学习内容的选择与设置,必须结合不同警种在公安工作中的实际需要,完善其对交通管理基本专业知识的熟悉、了解和掌握,从而真正做到知识点学习和实战工作需要的无缝对接。根据目前我国公安工作的特点,以及交巡警体制改革的趋势,结合本课程计划教学课时的有关要求,课题组经反复讨论和教学实践后拟定,非交通管理专业开设《道路交通管理》课程,应侧重于对现行交通管理基本法律与业务知识的熟悉和了解。为此,本课程的内容选择与设置分为道路交通管理基础知识及道路交通管理警务规范两部分。道路交通管理基础知识部分,包括道路交通管理基本法律法规知识和道路交通信号与设施两个模块。通过这两个模块的学习,首先让学员了解道路交通的基本原则和执法管理的法律依据,以及维护道路交通安全的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标志标线等基本知识。道路交通管理警务规范部分旨在让学员对道路交通管理警务,即道路交通秩序管理、车辆与驾驶人管理以及交通事故处理的基本内容与工作规范要求,有一定的了解和熟悉。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又可以根据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与勤务,分解为交通指挥与疏导、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交通管理执法规范、车辆管理、驾驶人管理、交通安全宣传、交通事故处理与预防等模块进行。通过上述两部分内容的系统学习,力求使学生熟悉和了解道路交通管理基本业务及相关法律法规和工作规范,以“三懂五会”即:懂交通管理基本法律法规和规范、懂交通管理设施基本知识、懂交通管理基本业务,会疏导指挥交通、会查处交通违法行为、会快速处理交通事故、会识别车辆牌证、会开展交通安全宣传工作为教学目标。

三、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道路交通管理》课程一直以来是作为概论性的课程开设的,所以在以往的教学实践包括教材内容的取舍上,着重于一些基本知识点的概况介绍,如我国道路交通管理体质的演变、道路交通管理的对象和内容、我国道路交通管理的原则和方法等等。这就使得该课程的教学模式局限于教师的纯理论课堂讲授,内容上既没有针对性也缺乏重点。针对这次方案修订,在所有公安专业增设《道路交通管理》课程,如果仍采用这种老套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就会失去增设该课程的实际意义和效果。而按照“面向实战、讲究实用、追求实效”的专科教育教学原则,必须注重学员实战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结合过去一年的实际教学创新尝试和经验,课题组达成了共识,《道路交通管理》课程可以通过学生自学、教师重点讲授、案例分析与讨论、角色模拟演练与角色扮演、观看录像或视频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注重理论学习联系具体工作实际,突出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实战性特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具体采用哪种方法,主要结合不同教学内容的需要和不同教学对象的特点(如普通大专班学员、对口升学生源以及体改班等)有所选择和调整。从教学内容来讲,道路交通管理基础知识部分,即道路交通管理基本法律法规知识和道路交通信号与设施两个模块,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学、教师重点讲授的方法完成教学;车辆与驾驶人管理以及交通事故处理两个模块的内容,在引导学员自学和熟悉《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与《机动车驾驶证业务工作规范》、《机动车登记规定》与《机动车登记工作规范》以及《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与《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工作规范》等法律规范的基础上,采用针对具体教学案例的分析与讨论的形式加强学员对相应重点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交通秩序管理的内容,如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交通警察道路执勤执法规范、公路巡逻民警队警务规范等内容,特别适合采用角色模拟演练的方法,增强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而道路交通指挥与疏导、交通警卫、交通安全宣传等内容通过观看相关的录像或视频进行教学,使教学内容丰富务实更具实用性。从教学对象来讲,由于不同层次和渠道的学员,原有知识结构、学习能力与接受能力、学习兴趣与主动性等方面的差异与不同,针对不同内容的深度与侧重,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做出适当调整。如针对对口升学渠道的学员,多采用角色模拟演练与角色扮演、观看录像或视频的方式进行教学;对于体改班的学员则多采用学生自学、案例分析与讨论等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进行教学。

四、课程教材选用与建设

篇5

1.1 路面和桥面的铺装层易产生裂缝

由于道路桥梁是长期暴露在外界环境下的,并且使用的次数是数以万计的,需要承载着不同重量的物体。在道路桥梁工程建设中,路面和桥面铺装层往往采用的是半刚性结构,这种结构虽然在某一程度上增强了铺装层的的强度和承受能力,但这种结构易受温度的影响,温度差异越大,铺装层产生裂缝的可能性越大。尤其是北方寒冷地区,路面或桥面铺装层常常会产生裂缝。由于早晚温度差异过大,导致半刚性结构路面的受压性降低,最终在日常使用中出现裂缝,甚至导致崩塌。路面和桥面铺装层产生裂缝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长期的使用量,相对于人行道路的铺装层,车辆行驶的道路更易产生裂缝,由于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超载或急刹车的现象,车辆会严重的挤压并磨损地面,因此容易发生路面凹陷,进而产生断裂层,在这样长期的磨损情况下,路面和桥面必然产生裂缝,从而使得道路桥梁工程出现质量问题。

1.2 道路桥梁地基不均匀造成沉降问题

道路桥梁的地基质量决定了道路和桥梁的使用寿命,地基不均匀造成沉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在道路桥梁工程建设前期相关人员勘测施工场地不到位,进而设计的道路桥梁不合理,导致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存在一定漏洞;其次是一些施工人员在工程建设中为谋取利益而偷工减料,忽略了工程质量的达标成果,满足不了施工要求,最终导致道路桥梁地基发生沉降;最后是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施工地点周围环境的地质变化情况,建设道路桥梁是需要很长时间的,长时间下地表层会遭到破坏,地质发生变化,土质的软硬度不均衡,造成地基不均匀,甚至引发地基沉降。地基沉降不均匀,则会使路面和桥面受力不均衡,对人们日常生活和车辆的行驶造成严重影响。

1.3 钢筋锈蚀出现断裂问题

在道路桥梁的建设过程中,钢筋是路基工程中重要的原材料,在路基的底层起着主要承重的作用。但是钢筋结构处于路基的内部,容易受到一些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最终影响其原本的承载能力。比如说,钢筋和混凝土构成了桥梁的承重结构,若是混凝土施工过程或是后期受环境因素影响出现裂缝时,那么钢筋就相当于失去了混凝土这层主要的保护层,一些空气中的水分会大量的侵蚀到钢筋结构的表面,钢筋表面会在长期的水分影响下而发生化学变化,也就是产生表面锈蚀,锈蚀情况严重时,继而会引发钢筋结构的断裂。在外界环境中若是存在一些硫化成分的化学品时,更会加剧钢筋结构的锈蚀程度,使得道路桥梁工程在短时期内发生严重的断裂现象。

1.4 低质量的施工材料引发的桥头破损

桥头破损也是道路桥梁工程中常见的一种病害现象,桥头破损会使得道路桥梁的两端产生严重的变形,这种变形现象会使得整体桥梁的应力结构发生变化,进而使得道路桥梁原本的使用寿命和安全使用系数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是由于施工材料的质量不合格引起的,若是施工材料的质量不合格,则不能满足道路桥梁主要结构部件的支撑力的要求,道路桥梁上面长年累月的载重车辆行驶,会使得桥头不堪重负的碾压而产生局部断裂,给道路桥梁的安全通行埋下了严重的隐患问题。

2 道路桥梁工程的施工处理技术分析

2.1 裂缝修补技术

裂缝修补技术是专门针对道路桥梁铺装层的裂缝现象提出的一种施工技术,具体来说裂缝修补技术可分为表面修补、裂缝填充、裂缝灌浆等多种方法,具体方法的选择要依据表面裂缝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本节主要介绍表面修补技术。表面修补技术:这种方法适用于表面裂缝较浅的情况,其裂缝的宽度在0.2cm以下的情况。具体方法是,采用环氧胶泥或是水泥浆每隔5分钟便对路面裂缝涂抹一次,使涂抹的厚度达到1mm以后,再对其表面涂抹油漆或是沥青,以作防腐保护,最后采用玻璃纤维布覆盖表面,防止表面再次受外界环境的破坏影响。

2.2 裂缝填充技术

这种修补技术相对于裂縫修补技术来说,更具有加固的作用,适用于裂缝较宽,裂缝现象较严重的情况。具体方法是,在路面的裂缝处进行纵深方向的挖槽,在槽位里边采用水泥浆和环氧树脂胶按照一定比例的调配之后填充到路面的裂缝中,由于环氧树脂胶的性能较为稳定,其与水泥浆进行一定比例的调配后,性能稳固,对表面裂缝的修补更能起到稳固的作用。此外,在填充的工程材料中,还可添加一些防水性能较好的橡胶材料,这样更能使得裂缝在雨水天气时所受的影响较小。

2.3 锚喷施工技术

锚喷施工技术是针对于桥头破损提出的一种施工技术。锚喷具有凝结快、稳固性能高的特点,是处理桥头破损常采用的一种施工技术。具体的技术方法是,在借助锚喷设备超强喷射力的条件下,向裂缝部位喷射一定量的硅胶材料,然后在模板的加固作用下,用硅胶材料将桥体有效的粘结在一起。

2.4 钢筋锈蚀问题的处理

钢筋作为道路桥梁承重系统的中心环节,之所以会出现锈蚀现象,主要是失去了混凝土的保护作用。作为主要的承重构建,钢筋一旦失去了混凝土这层保护层,很容易受到外界空气或是腐蚀性因素的影响,进而使得钢结构的硬力和韧性降低。为此,在处理钢筋锈蚀问题时,首先需要做好混凝土的质量控制工作,对钢筋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具体可行的办法可采用增加混凝土厚度的方式来加强对钢筋的保护,可在混凝土的表面涂刷覆盖层、封闭层、砂浆层等一系列的保护层来加强保护,或是在混凝土施工的初期阶段,可通过改变施工材料配比的方式来加强混凝土的密度,通过掺杂一些矿渣、煤灰粉等来增强混凝土的防渗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