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危机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8 01:59: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版权危机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校园;电子商务;安全;解决方案
引言
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和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电子商务这种商务活动新模式已经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经济活动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接受并喜爱网上购物,可是,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安全问题依然是制约人们进行电子商务交易的最大问题,因此,安全问题是电子商务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和保证电子商务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校园电子商务是电子商务在校园环境下的具体应用与实现,其安全性也同样是其发展所不容忽视的关键问题,因此应当着重研究。
1校园电子商务概述。
1.1校园电子商务的概念。
校园电子商务是电子商务在校园这个特定环境下的具体应用,它是指在校园范围内利用校园网络基础、计算机硬件、软件和安全通信手段构建的满足于校园内单位、企业和个人进行商务、工作、学习、生活各方面活动需要的一个高可用性、伸缩性和安全性的计算机系统。
1.2校园电子商务的特点。
相对于一般电子商务,校园电子商务具有客户群稳定、网络环境优良、物流配送方便、信用机制良好、服务性大于盈利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也是校园开展电子商务的优势所在。与传统校园商务活动相比,校园电子商务的特点有:交易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快捷方便、交易成本较低。
2校园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
2.1校园电子商务安全的内容。
校园电子商务安全内容从整体上可分为两大部分:校园网络安全和校园支付交易安全。校园网络安全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设备安全、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数据库安全等。校园支付交易安全的内容涉及传统校园商务活动在校园网应用时所产生的各种安全问题,如网上交易信息、网上支付以及配送服务等。
2.2校园电子商务安全威胁。
校园电子商务安全威胁同样来自网络安全威胁与交易安全威胁。然而,网络安全与交易安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密不可分且相辅相成的,网络安全是基础,是交易安全的保障。校园网也是一个开放性的网络,它也面临许许多多的安全威胁,比如:身份窃取、非授权访问、冒充合法用户、数据窃取、破坏数据的完整性、拒绝服务、交易否认、数据流分析、旁路控制、干扰系统正常运行、病毒与恶意攻击、内部人员的不规范使用和恶意破坏等。校园网的开放性也使得基于它的交易活动的安全性受到严重的威胁,网上交易面临的威胁可以归纳为:信息泄露、篡改信息、假冒和交易抵赖。信息泄露是非法用户通过各种技术手段盗取或截获交易信息致使信息的机密性遭到破坏;篡改信息是非法用户对交易信息插入、删除或修改,破坏信息的完整性;假冒是非法用户冒充合法交易者以伪造交易信息;交易抵赖是交易双方一方或否认交易行为,交易抵赖也是校园电子商务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
2.3校园电子商务安全的基本安全需求。
通过对校园电子商务安全威胁的分析,可以看出校园电子商务安全的基本要求是保证交易对象的身份真实性、交易信息的保密性和完整性、交易信息的有效性和交易信息的不可否认性。通过对校园电子商务系统的整体规划可以提高其安全需求。
3校园电子商务安全解决方案。
3.1校园电子商务安全体系结构。
校园电子商务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要从系统的角度对其进行整体的规划。根据校园电子商务的安全需求,通过对校园人文环境、网络环境、应用系统及管理等各方面的统筹考虑和规划,再结合的电子商务的安全技术,总结校园电子商务安全体系结构,如图所示:
上述安全体系结构中,人文环境层包括现有的电子商务法律法规以及校园电子商务特有的校园信息文化,它们综合构成了校园电子商务建设的大环境;基础设施层包括校园网、虚拟专网VPN和认证中心;逻辑实体层包括校园一卡通、支付网关、认证服务器和交易服务器;安全机制层包括加密技术、认证技术以及安全协议等电子商务安全机制;应用系统层即校园电子商务平台,包括网上交易、支付和配送服务等。
针对上述安全体系结构,具体的方案有:
(1)营造良好校园人文环境。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培养校园电子商务参与者们的信息文化知识与素养、增强高校师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共同营造良好的校园电子商务人文环境,防止人为恶意攻击和破坏。
(2)建立良好网上支付环境。目前我国高校大都建立了校园一卡通工程,校园电子商务系统可以采用一卡通或校园电子帐户作为网上支付的载体而不需要与银行等金融系统互联,由学校结算中心专门处理与金融机构的业务,可以大大提高校园网上支付的安全性。
(3)建立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建立校园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可以为校园电子商务系统提供安全认证的功能。
(4)组织物流配送团队。校园师生居住地点相对集中,一般来说就在学校内部或校园附近,只需要很少的人员就可以解决物流配送问题,而不需要委托第三方物流公司,在校园内建立一个物流配送团队就可以准确及时的完成配送服务。
3.2校园网络安全对策。
保障校园网络安全的主要措施有:
(1)防火墙技术。利用防火墙技术来实现校园局域网的安全性,以解决访问控制问题,使只有授权的校园合法用户才能对校园网的资源进行访问,防止来自外部互联网对内部网络的破坏。
(2)病毒防治技术。在任何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威胁性和破坏力,校园网虽然是局域网,可是免不了计算机病毒的威胁,因此,加强病毒防治是保障校园网络安全的重要环节。
(3)VPN技术。目前,我国高校大都已经建立了校园一卡通工程,如果能利用VPN技术建立校园一卡通专网就能大大提高校园信息安全、保证数据的安全传输。有效保证了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且易于维护和改进。
3.3交易信息安全对策。
针对校园电子商务中交易信息安全问题,可以用电子商务的安全机制来解决,例如数据加密技术、认证技术和安全协议技术等。通过数据加密,可以保证信息的机密性;通过采用数字摘要、数字签名、数字信封、数字时间戳和数字证书等安全机制来解决信息的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的问题;通过安全协议方法,建立安全信息传输通道来保证电子商务交易过程和数据的安全。
(1)数据加密技术。加密技术是电子商务中最基本的信息安全防范措施,其原理是利用一定的加密算法来保证数据的机密,主要有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对称加密是常规的以口令为基础的技术,加密运算与解密运算使用同样的密钥。不对称加密,即加密密钥不同于解密密钥,加密密钥公之于众,而解密密钥不公开。
(2)认证技术。认证技术是保证电子商务交易安全的一项重要技术,它是网上交易支付的前提,负责对交易各方的身份进行确认。在校园电子商务中,网上交易认证可以通过校园统一身份认证系统(例如校园一卡通系统)来进行对交易各方的身份认证。
(3)安全协议技术。目前,电子商务发展较成熟和实用的安全协议是SET和SSL协议。通过对SSL与SET两种协议的比较和校园电子商务的需求分析,校园电子商务更适合采用SSL协议。SSL位于传输层与应用层之间,能够更好地封装应用层数据,不用改变位于应用层的应用程序,对用户是透明的。而且SSL只需要通过一次“握手”过程就可以建立客户与服务器之间的一条安全通信通道,保证传输数据的安全。
3.4基于一卡通的校园电子商务。
目前,我国高校校园网建设和校园一卡通工程建设逐步完善,使用校园一卡通进行校园电子商务的网上支付可以增强校园电子商务的支付安全,可以避免或降低了使用银行卡支付所出现的卡号被盗的风险等。同时,使用校园一卡通作为校园电子支付载体的安全保障有:
(1)校园网是一个内部网络,它自身已经屏蔽了绝大多数来自公网的黑客攻击及病毒入侵,由于有防火墙及反病毒软件等安全防范设施,来自外部网络人员的破坏可能性很小。同时,校园一卡通中心有着良好的安全机制,使得使用校园一卡通在校内进行网上支付被盗取账号密码等信息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超级秘书网
(2)校园一卡通具有统一身份认证系统,能够对参与交易的各方进行身份认证,各方的交易活动受到统一的审计和监控,统一身份认证能够保证网上工作环境的安全可靠。校园网络管理中对不同角色的用户享有不同级别的授权,使其网上活动受到其身份的限制,有效防止一些恶意事情的发生。同时,由于校内人员身份单一,多为学生,交易中一旦发生纠纷,身份容易确认,纠纷就容易解决。
4结束语。
开展校园电子商务是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校园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目前已有许多高校开展了校园电子商务,它极大的方便了校园内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生活。可是与此同时,安全问题成为制约校园电子商务发展的障碍。因此,如何建立一个安全、便捷的校园电子商务应用环境,让师生能够方便可靠的进行校园在线交易和网上支付,是当前校园电子商务发展要着重研究的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洪心。电子商务安全[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2]杨坚争,赵雯,杨立钒。电子商务安全与电子支付[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3]刘克强。电子交易与支付[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篇2
关键词: 开放存取 OA期刊 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
一、OA概述
开放存取(Open Access Journals,简称OA),是基于互联网的一种出版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出版界、图书情报界研究的重要领域。开放存取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定义是:用户可以通过Internet免费获取,允许任何用户对其全文进行阅读、下载、复制、传播、打印、检索、建立链接,允许将其编入索引,允许作为数据在软件中使用,或者其他合法使用,除了需要上网外,没有任何的费用产生,无法律和技术方面的存取障碍。开放存取有两种实现方式:OA期刊和OA仓储。OA期刊提倡用户通过互联网可以无限制地访问论文全文,并以严格的同行评审制度保证其质量,作者或机构付费的运作模式保证其经费来源。与自行存档不同的是,OA期刊提交的论文必须经由同行评审,论文版权由作者保留。OA期刊不再利用版权限制获取和使用所的文献,而是利用版权和其他工具来确保文献可永久公开获取。OA期刊可以大大提高图书馆文献信息保障力,是开放存取的主要实现途径。
二、OA期刊的产生是学术期刊危机的产物和学术交流的需要
20世纪70年代末,商业出版进入学术期刊市场,作为学术期刊收藏与提供者的图书馆则面临着资金增长缓慢甚至削减的问题,许多图书馆由于资金缺乏只能取消部分期刊的订购,出现了所谓的“学术期刊”危机。据ARL(The 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的调查,其会员馆在期刊上的费用在1986―2003年期间提高了260%,但订阅的期刊总数只比1986年增长了14%[1]。电子期刊的出现也未能解决这一问题,图书馆订购的电子期刊数据库由于出版商对其访问和利用的严格控制使得许多用户无法利用,而且购买的数据库只能以租赁的方式取得电子期刊特定时段的使用权,一旦停止付费将一无所有,昂贵的使用费用严重阻碍了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给图书馆带来很大压力。OA期刊的出现则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采取作者或机构付费读者免费使用的方式,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期刊危机”给图书馆带来的压力,有利于图书馆利用有限的资金优化资源配置,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文献载体形式的日趋多样化,以及数据库和数字化的文献产品,极大丰富了用户的信息获取途经和交流方式,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为OA期刊的出版发行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OA期刊在网络上以数字形式进行传播,这种基于网络的交流渠道可以提供即时的学术信息,使作者、编辑、评审专家之间的交流既方便又不需要额外成本,而OA出版物往往被多个数据库收录或被多个网站链接,读者对同一文献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在互联网上检索和免费使用,大大方便学术交流与传播。
三、OA期刊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注入了活力
对用户免费、无限制地使用及充分共享是OA期刊与传统期刊的主要区别,对图书馆来说,OA期刊的出现,无疑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1.缓解了图书馆经费紧张的局面。
近年来,学术期刊价格急剧上涨,图书馆可获得的期刊资源越来越少。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期刊采访费用一般占图书馆全年整体支出费用的30%左右。2000年后,我国平均期刊价格涨幅约为86%,而高校图书馆期刊订购费用的涨幅与20世纪90年代同期相比只增加了9%[2],OA期刊采取作者或机构付费、读者免费的方式,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期刊危机给图书馆带来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费用,有利于图书馆利用有限的资金,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
“作者付费”模式目前已经成为维持OA期刊出版的主要形式,目前作为OA期刊的两大出版机构,PLOS(The 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BMC(Biomed Central)就主要采用这种形式维持期刊出版的基本费用[3]。但图书馆利用OA期刊并不是完全免费的,其中还涉及资源开发的人力成本和系统成本等因素,因此,在何种程度上利用OA期刊要根据各馆实际情况而定。
2.丰富了馆藏,拓展了信息来源。
OA期刊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学术信息资源,在学术信息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图书馆馆藏期刊体系的有效补充和拓展,大大丰富了图书馆馆藏。OA期刊有严格的同行评审制度保障其质量,经过多年的发展,许多OA期刊具有较高的影响因子,这些期刊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这些高质量的OA期刊所收录的学术论文可与传统出版模式下的论文质量相媲美。另外,OA期刊涵盖了几乎所有的学科领域。由于文献经费的限制,图书馆往往没有能力系统建立学校新办学科与专业的文献保障体系,OA期刊中的相关专业期刊则正好可以多快好省地拓展这方面的图书馆馆藏。图书馆在进行信息资源建设时,应根据本馆实际情况制定一套OA期刊的选取办法,有选择性地对这一类型资源进行系统的采集、组织及开发。
此外,OA期刊的共享理念也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开放存取环境下,学术信息免费向公众开放。对于这种新型的信息资源共享方式,图书馆应本着开放共享的思想将自己纳入到整个社会的信息资源共享体系之中。
四、利用OA期刊推动信息资源建设
1.改变馆藏观念,建设包含OA资源的合理馆藏体系。
图书馆的馆藏发展已不单是拥有权和使用权的抉择,而是将不同的馆藏发展模式做适当的搭配来建立馆藏,提供服务[4]。OA期刊以严格的同行评审保证其质量,并以作者或机构付费的方式保证其经费来源,用户可以免费无限制地在线获取OA期刊,消除了价格和许可障碍,有利于科研成果在全球范围内即时共享。OA期刊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图书馆馆藏,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观念,调整馆藏发展策略,把OA资源作为图书馆馆藏资源的一部分,即“拥有”和“存取”都是图书馆馆藏建设的重要模式。但是,我们必须注意的一点是,OA对图书馆而言,并非是完全免费的,而是图书馆将部分书刊经费转移到人力费及设备费,尤其是在信息人员及设备上[5]。因此,图书馆要善于运用丰富的OA资源,以多重馆藏发展模式规划电子资源,让图书馆在有限的预算之下,建立最适当的电子馆藏。
2.加大资金投入,加强OA期刊资源的搜集和整理。
OA资源数量大、种类繁多,且处于一个分散的状态,给研究人员利用带来很大不便,如何将零散无序的OA资源进行搜集和整理,使其真正成为图书馆馆藏资源的一部分,是摆在图书馆面前的一个大问题。正如专家所说,OA资源固然不需要付费,但要使OA资源变成自己的馆藏必须加大投入,特别是设备投入和专业人员的培训上,使其掌握OA资源的分布情况,搜集策略、开发技术,利用专业特长加强OA资源的组织和揭示。图书馆可以在自己的主页上将通过各种方式搜集到的开放资源的网址,较稳定的电子期刊的链接或引导,按本校学科设置开辟网上“开放资源”专栏,并建立相应链接提供给用户使用,还可以直接把网上的OA期刊作为馆藏信息资源编入本馆馆藏目录,图书馆主页不仅要成为引导读者利用本馆馆藏的窗口,而且要成为介绍开放资源的窗口。
3.利用OPAC深刻揭示OA期刊资源。
OPAC(联机公共检索目录)是揭示图书馆全部馆藏资源的窗口,是图书馆自建的规模最大的数字化资源,也是读者最熟悉和使用最频繁的检索工具之一。读者通过OPAC统一的检索界面,可以检索到多种类型、多种载体的文献资源,利用OPAC深层揭示OA期刊,可以提高OA期刊的利用率,而图书馆OPAC系统是集成、整合、利用OA期刊资源的理想平台。利用OPAC提示网络信息资源这一做法在发达国家图书馆已经较为普遍,尤其是图书馆订购的电子期刊一般都选择装入本馆的OPAC供读者检索利用。另外,许多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都有通过OPAC和其它数字化资源联结的功能,如:INNOPAC、HORIZON、UNICOM、江苏汇文等[6]。因此,用户通过OPAC查找馆藏文献时,也能查找和利用到包含大量OA期刊资源在内的虚拟馆藏资源。
4.加强OA期刊资源与馆藏资源的有效整合。
OA期刊在互联网上的分布极为分散,资源的集中程度远不如传统的商业性学术期刊,大量的OA期刊分布于不同国家、不同网址的各个网站中。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检索系统都有不同的检索界面、不同的使用方法、不同的身份认证和数据格式,用户无法一次获取所需信息资源,这为OA资源与馆藏资源的有效整合造成了很大困难,为便于用户检索,提高OA期刊利用率,必须加强OA期刊资源与馆藏资源的有效整合。图书馆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如TRS(信息检索系统)、CNKI的网络资源共享平台、一站式检索系统等,建立导航数据库和检索平台,于网上,为用户提供OA期刊引导和检索的导航系统,利用这些统一的检索平台将搜集到的OA期刊与本馆数字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多数据库同时检索,分数据库显示检索结果。
5.加强OA资源宣传,提高读者认知度。
开放存取的实质是使科学自由化,实现科学信息的共享与利用,这也恰恰为高校图书馆最终实现资源共享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可以说高校图书馆必将是开放存取运动的先导和有力推动者。然而,从目前OA资源的发展来看,其利用现状并不乐观,用户开放存取意识淡薄,主动提交自己科研成果的意识不强是制约我国电子预印本系统发展的主要瓶颈。图书馆应在其网站上建立揭示OA资源的网页,详细推介OA资源,对OA资源的概念及特点等作详细介绍,让读者接受开放存取理念,严格遵守开放存取规则。开设OA资源的分布及利用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培训读者利用开放存取模型发表作品,鼓励广大科研人员将自己的研究论文在机构知识库或学科知识库中存档,使公众共享,并允许免费查询。广大图书馆员要加强学习和培训,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资源的开发技术,提升自我的信息加工处理能力,从而有效地指导、帮助用户利用网络开放资源。
总之,OA期刊对促进科学信息自由、广泛传播、加快学术交流、保障科学信息的长期保存,最终实现信息资源免费共享,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高校图书馆要加强开放存取模式下的期刊资源建设,巩固提高其在高校中的信息中心地位,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参考文献:
[1]龚雪琴,胡德华,罗爱静.开放存取期刊的产生背景及其现状研究[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9,(1):17-19.
[2]刘清,郭玉强.OA期刊对图书馆馆藏建设的影响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1):52-55.
[3]刘畅,肖希明.开放存取期刊与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7,(6):5-8.
[4]詹丽萍.电子资源与图书馆馆藏发展[M].台北市:麦田出版社,2005.
[5]刘海霞等.开放存取期刊的经济学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1):48-51.
篇3
( 一) 民间文学艺术的概念
据197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突尼斯通过的《为发展中国家制定的样板版权法》中对民间文学艺术的解释,民间文学艺术通常是指在某一国家领土范围内可认定由该国国民或种族群落创作的、代代相传并构成其传统文化遗产之基本组成部分的全部文学、艺术与科学作品。如需转载请注明摘自:
( 二) 民间文学艺术的基本特征集体性、传承性、地域性。
二、民间文学艺术的国际保护法律制度
自20 世纪60 年代,保护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制度在世界范围内提上议程。中国期刊《伯尔尼公约》第15 条第4 款规定了各成员国在书面通知《伯尔尼公约》总干事的前提下,可以给不知作者、未出版的,而又确信于本公约成员国之作者的那一部分作品提供法律保护。虽没有明确提出民间文学艺术,而是当做一类特殊作品。197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 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WIPO) 为发展中国家制定的《突尼斯样板版权法》中专门规定了关于本国民间创作的作品的保护条款。1982 年,又正式通过《保护民间文学艺术表达形式、防止不正当利用及其他侵害行为的国内法律示范性特别条款》。实际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给《伯尔尼公约》第15 条加标题时,已明文加上民间文学艺术。
三、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保护的现状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间文学艺术更是丰富多彩,这些民间文学艺术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民间文学艺术面临巨大的危机。
( 一) 民间文学艺术的传承出现断层。虽然近几年我国掀起了一股非物质文化遗产热,但与此同时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也在迅速消失。许多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后继无人,面临失传危机。肩负着传承责任的继承人们,有很多都舍弃了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选择了科技替代物。
( 二) 民间文学艺术缺失法律保护。我国目前并没有针对保护民间文学艺术的专门法律法规。1990 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6 条规定: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中国最权威学术直至2010 年第二次修正,我国关于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还是这一条,体现出我国在这一方面的滞后性。这也直接导致了民间文学艺术权利纠纷,如《乌苏里船歌》纠纷、王洛宾民歌署名纠纷等。海量论文每日更新此外,由于缺乏有力的法律保护,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也面临着发达国家的利用危机,美国迪斯尼公司利用我国的民间文学创作了动画片《花木兰》,在全球获得了高达5 亿美元的票房收入,但美国电影公司不但没有支付给中国任何相关费用,反而指责中国对该片盗版。
四、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措施
( 一) 进一步提高群众民间文学艺术保护意识
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民间文学艺术的宣传保护力度,提高广大群众对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意识。地方政府可以在可持续基础上开发、利用民间文学艺术,如通过举办展览会、创立旅游文化等方式,将该区域的民间文学艺术进行推广、固定,建立相关机制激励老一辈艺术家传艺,小一辈学艺,将宝贵的民间文学艺术传承下来,鼓励社会各界参加到保护工作中来。
( 二) 建立健全法律保护制度
我国《著作权法》虽然提出了对民间文学艺术进行保护,但缺乏具体详细的专门规定。为了实现更好的保护,笔者认为应当建立知识产权法和专门法相结合的保护模式,即在知识产权法中添加对民间文学艺术的防御性保护规定,排除其他主体以各种方式取得知识产权的可能性,同时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对民间文学艺术进行积极保护,明确保护对象,细化保护内容,当然要注意民间文学艺术所独有的特性。在保护对象方面,将《著作权法》的作品扩展到表达形式。许多民间文学艺术因自身特性无法成为作品,如民族宗教仪式等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思想和情感,应当予以保护。在主体方面,建立集体所有和个人所有两种类型。教你如何写论文中国知网民间文学艺术的集体性特征表明其由一个群体创造而非个人,在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引用制度,可以更好的实现保护; 而对于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收集者、编纂者和传播者,在其尊重原民间文学艺术基础上具有的一定的创造性予以保护。
篇4
关键词:融资方式;华谊集团;中影集团;金融贷款
一、电影融资渠道介绍
我国电影业主要使用的电影融资方式有八种:金融贷款、版权预售、政府出资、电影基金、间接赞助、个人融资、广告投入、风险投资、以及海内外企业投资等。论文百事通随着电影投资环境的进一步改善,香港、美国、日本、韩国、英国、荷兰、加拿大地区的资金也逐步进入中国制片领域。而随着这些资金的逐步进入,单一的资金制作的影片比例已经越来越小,混合资金运作已经成为目前我国电影融资的主要形式。
二、案例分析
(一)广告投入的代表——华谊集团。
华谊公司与冯小刚合作的多部电影,如《手机》、《大腕》、《天下无贼》等将广告投入这一融资渠道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以新片《非诚勿扰》为例,影片5000万投资里有一大半是来源于广告收入。(另有招行的独家贷款。)在过去的几年中,华谊兄弟保持100%增长率,占据了国内制片市场40%的份额、电影发行市场30%的份额。从2000年至今,华谊兄弟先后获得来自太合集团、TOM集团、雅虎中国、分众传媒等机构的资金总计4亿多元,这些资金保证了华谊兄弟能够持续不断地投入到扩大再生产中。2009年,华谊兄弟正式上市成为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认为,“华谊”兄弟的上市将为国有公司的新一轮发展带来契机。“
(二)海内外企业投资代表——中影集团。
由韩三平领导的中影集团把我国的国营制片厂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仅08年一年,中影集团发行的影片票房总收入高达27亿元,占全国票房总产值67%。中影集团以独家、联合、、协助等不同形式发行了国产影片150部,共产出票房19.5亿元,比07年狂增10亿元,全年8部过亿影片中影集团参与。从08年的《赤壁》到09年的《建国大业》,有了中影集团在背后做力盾,影片吸引到许多国内外的影视公司融资。拿《赤壁》为例,总投资额8000万美元的影片投资方包括中国电影集团、美国狮门山制作公司、北京保利博纳电影发行有限公司、北京紫禁城影业有限责任公司、橙天智鸿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北大春秋鸿文化投资有限公司、日本AVEX、韩国Show-box等11家单位。该片采取“主打中国文化、集合亚洲资源、全球营销”的制作模式,涵盖了国有、民营、社会、境外等多种渠道的资金,影片上映不到一周内地票房即突破1.5亿元,创造了新的记录,同时在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韩国等地上映后均位居首周票房榜之首。
此外,以《建国大业》、《长江七号》、《宝葫芦的秘密》、《投名状》、《面纱》、《玉战士》、《风云2》为代表的一批影片,就吸引了美国、芬兰、日本、韩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一批具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制片公司。中国电影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打好全球营销的王牌,中影集团自然稳坐我国电影业的龙头宝座。
(三)银行金融贷款。
在金融贷款这一融资渠道方面,目前已有招行、交行、北京银行等多家银行介入文化产业融资市场。北京地区文化产业融资气氛活跃主要与大环境有关,目前北京市对已经形成一定规模、获得商业银行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贷款的企业,按照项目贷款利息总额的50%---100%给予贷款贴息支持,这减轻了企业的负担。
北京银行以版权质押方式为华谊兄弟提供一亿元的电视剧打包贷款,共14部456集电视剧,包括张纪中的《兵圣》、胡玫的《望族》、康洪雷的《我的团长我的团》等。为控制风险,北京银行与华谊兄弟约定,银行贷款不能超过其投资总额50%。08年,北京银行还为《画皮》提供了1000万元版权质押贷款。在这个项目上,北京银行不仅在贷前对借款人提出严格的用款计划、还款措施,采取了个人无限连带责任等有效的担保措施,贷中、贷后还采取了十分严格的监管措施。截至2008年9月末,北京银行累计审批通过文化创意企业贷款46笔,8.53亿元。《长江七号》、《赤壁》、《深海寻人》、《白银帝国》、《爱情呼叫转移》等影片都获得了北京银行的融资支持。新晨
据第一财经日报的消息,一些新的融资模式也正在进入我们的视野。香港国际影视展及HAF(香港亚洲电影投资会)已经成为亚洲最重要的影视展以及电影投资会,以外,亚洲电影节及韩国釜山PPP计划、东京影展及东京国际映画节、中国台北金马影展等也具有一定的融资功能。
三、发展中国电影投融资体系的建议
客观上说,我国电影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国家已经明文提出一定要发展好中国电影。这也给中国电影的良性发展带来了很好的政治气候。
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电影业应继续在投融资的体系上投入更多的注意力,进一步完善政策,推动我国的电影投融资模式的建立。在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的同时,要对它们的经典案例进行分析,以此来完善我国投融资体系。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成本昂贵的胶片电影已经满足不了观众日益增长的对电影的需求量,发展好数字化电影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也是我国电影业要继续努力的方向之一。此外,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左右,如果能开发好农村电影市场,吸引7亿的农村观影群,这将大大加速中国电影业的发展。
篇5
论文摘要:文化全球化是文化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文化软实力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相比国内积极关注质量提升的硬实力建设,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尚处在“初级阶段”,目前提升中国的文化力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障碍。
随着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全球化已成为世界各国的现实文化语境和必然发展趋势,当然也是我国所处的现实文化语境和面临的必然趋势,“文化全球化在目前已成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现象”。
所谓文化全球化,是指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风俗习惯和伦理道德等在全球范围内交流、碰撞和融合,不断形成共识的历史过程。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全球化是文化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但是文化全球化这把双刃剑在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提供契机的同时,又会对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产生严重冲击。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美国的文化战略试图以“美国化”来代替全球化,用美国的文化价值观来“重塑”整个世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与科技优势,通过文化全球化,向我国传播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模式、经济模式和价值观念,从各个方面对我国施加影响,加紧对我国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文化渗透。在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积淀中,我们为曾经创造过的灿烂文化而骄傲,又为晚清以来所遭受的屈辱历史而痛心。尽管我们理智地认识到,全球化能促进中外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但由于西方国家在强大经济实力带来西方文化的扩张性和排他性使我们在对外开放吸取世界优秀文化的同时,也担心自己的传统文化失去存在的根基,从而导致中国在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和走向未来的过程中迷失前进的方向。
“文化软实力”概念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软实力,就是软实力;狭义的文化软实力,则是指构成软实力的基本要素,即软实力中的文化因素。本文使用文化软实力的狭义内涵,“文化软实力”是指软实力的构成要素,它是相对区别于制度、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等因素而存在的软实力形态。在“软实力”要素构成中,文化软实力是基石,它构成软实力的深层魅力。文化软实力是构成软实力的核心要素,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文化软实力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和提升综合国力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支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当代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体现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军事等硬实力方面,综合国力的标志是一个综合的指标体系,经济力量、政治力量、军事力量、外交力量、文化力量都是综合国力的标志。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当代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已取代意识形态的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核心内容。很大程度上,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便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相比国内积极关注质量提升的硬实力建设,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尚处在“初级阶段”。对照中国崛起所面临的内外挑战,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滞后性正在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文化力随着硬实力的增强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目前提升中国的文化力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障碍。
一、中国传统文化非现代化的困境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储蕴了丰富的内涵,对社会发展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浓厚的思想积淀与数千年发展历程的中国文化,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稳定而成熟的精神特质,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主题、思维方式乃至价值系统,从而得以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现代化并不意味着西方化,非西方社会在没有放弃它们自己的文化和否定全盘采用西方价值、体制和实践的前提下,正在实现或已经实现了现代化。中华传统文化的问题在于其普世性不足,需要作学理上的系统化、跨文化转化,挖掘提炼其普世价值。庞中英教授指出:“不要把发展中国的软力量局限在所谓发扬光大‘中国传统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提供给我们的‘软力量’资源并不很丰富,因为中国文化传统中具有许多不符合世界现代文明进步方向的糟粕性。
思维方式问题是中国文化深层结构的核心问题。就文化发展过程来看,西方文化中那种重视逻辑分析来观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在中国表现得很不充分。中国古代传统的整体直观思维只是一种素朴的辩证思维,具有直观性和模糊性。尽管有中国文人在竭力发掘“东方思维方式”的优势,但它很难成为现代科学研究的基础方法,这正是造成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方法论原因。中国传统文化中科学精神的缺乏,给民族带来的负向后果早已显现。
传统文化典籍中关于“民本”、“人本”思想原本是异常丰富的。但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民主传统,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由于长期的封建主义禁锢,民主思想精华几近淹没殆尽了。比起西方,中国的古代封建制度得到了较充分的发展,系统的惯性显得特别大,走向民主的道路也格外漫长。另外,中国传统民族精神的集体主义主张对个体采取压抑手段,而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是中国精英文化的主题之一,其所推崇的家族观念和家国同构观,对中国政治结构负向影响深远。
以德治天下,是中国文化独有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的力量非常强大,以至于社会可以不靠武力、不靠宗教,乃至不靠法律而维系两千年一以“大一统”局面。重视道德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崇尚道德使中国获得了“礼仪之邦”、“温文尔雅”的美誉。但是,把人世的伦理道德原则绝对化则贬低了真理的意义,影响了自然界的科学探讨,妨碍了科技的发展。这种道德至上意识的结果使中国文化带有一定程度的封闭性、僵化性,而现代文化已呈现出多元化的价值取向。道德至上的观念,妨碍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变革形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非此即彼、非破即立、两极对立的简单的二元思维,没有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既妨碍了对传统文化较为冷静的反省和扬弃,又妨碍了对近代西方文化的合理吸收,使文化建设方向不明、方式不适,使得中国近代以来没有认真地组织一个完整系统的文化建设过程,文化现代化建设的任务远未完成,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西方强势文化殖民化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困境
单一文明的胜利,将导致许多世纪以来体现在世界各伟大文明中的历史文化的多元性的终结。相反,现代化本应加强了那些本土文化,并减弱了西方的相对权力,世界从根本上应变得更加现代化和更少西方化。但如法国总统希拉克所讲的那样:“当今世界正面临着单一文化的威胁”,这是一种“新形式的殖民主义”。尤其是对相对落后的中国而言,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只能成为被迫接受信息的群体,常式选择是无奈地面对发达国家的文化“侵略”。因此国内许多学者担心美国文化扩张是美国文化将中国文化进行英语文化殖民化过程。
文化殖民化的手段主要有:将突破发展中国家意识形态阵地作为实施经济援助或市场准人的条件之一,从而使得应当双向的文化交流变成单方面的文化植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根据规则,中国将逐步开放信息产业、资讯、影视乃至传媒等领域,这将对中国传统的意识形态防线造成致命冲击,而作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由于自身还有巫待完善之处,其影响力有所下降。具体说,作为一种外来文化,的本土化仍然是一个巫待解决的问题,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模式巫待转变。在文化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意识形态在我国的传播形式化、八股化的倾向仍然存在,面对美国及西方媒体对受众的争夺,主导意识形态的现实传播力不容乐观,如果这种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意识形态将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和挑战。
三、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危机的困境
文化认同的基础是强大的文化力量。深厚的人文精神是任何一个强国都不可或缺的品质,因为这种品质将转化为强大的文化力量并形成文化认同的基础。文化要素已成为国家“软实力”的基本构成。文化认同在全球化时代最核心问题之一就是民族文化的“认同危机”的产生,这种危机的产生与西方中心化为核心的全球化过程直接相关。“一个民族如何在文化多元化的趋向下继续保持身份上或文化上的认同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fal。民族认同不仅仅有一种抵抗优势文化挤压的心理功能,更能为民族的发展方向和生活原则提供正当性依据。从人类历史的经验中得知,以文化认同为根基的民族国家往往能够经受历史的考验而生存下来。因此,建构文化认同,从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战略的层面审视文化认同的建构问题也具有了全新的意义。 这种民族文化“认同感”成为能够维系社会和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最终形成了独特的“统一”意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共同的文化传统将统一的理念深深融化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人们一种普遍的价值取向与理想追求。21世纪初,中国崛起成为世界政治格局中重要的因素,但是文化实力的成长未能与经济腾飞同步,这也是导致文化安全隐忧的原因之一。当今发达国家通过网络向中国连续不断地传递文化信息,将其意识形态、价值理念不可抗拒地传递,会使国民无意识中逐渐产生亲近感、信任感,最后认同、依赖这种文化理念,与此同时对自己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产生动摇。这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是相当危险的,这将动摇民族和国家存在的根基。有些学者强调影视作品是美国大众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电影和电视常常被视为美国大众文化的核心。以电影《花木兰》(1999年)为例,迪士尼巧妙地改造了中国人家喻户晓的花木兰形象,把她塑造成好莱坞语境中的“女英雄”推向全球,当世界认识“花木兰”时,这一本属于东方文化资源的女性形象已经成为传播西方文化观念的使者。有的人把麦当劳、可口可乐和迪斯尼乐园等看成美国大众文化的象征,如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罗布·克罗斯教授指出:“对法国人来说,可口可乐成为体现在美国大众文化全球传递中放荡不羁本性的象征。在法国人发起的这场运动中,这种软饮料转化成被宣称的美国文化帝国主义战略的偶像。法国人甚至给这种战略起了个名字:可口可乐殖民主义。面对全球化时代文化西方霸权主义的挑战,“在中国面临的各种危机中,核心的危机(ThecoreCrisis)是自性危机”,“中国人正在失去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的中国性(Chinese-ness )。中国维护政治主权与文化主权时必须有一种危机感,以文化自身的力量形成一种反制能力,以此提升民族文化认同。
四、经济贸易顺差大国与文化贸易逆差大国不均衡的困境
中国的快速增长可能使它被视为世界能与美国相提并论的经济体。世界银行1993年就宣布,“中华经济区”已成为继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的世界“第四增长极”。世界银行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都估计,到2020年中国GDP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毫不夸张地说,当代的中国早以取代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其贸易顺差已达2万亿美元。然而,一个国家和民族强大与否,既取决于经济实力,也取决于文化软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新产品出口能力很弱。这表现在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核心文化产品贸易领域存在逆差较大。以2003年为例,当年我国图书、报刊、音像等领域的版权出口为1 427种,而版权进口15 555种,出口数量不及进口数量的1/10。近年来,这一比例虽有降低,但核心版权贸易逆差严重的格局并未改变。二是文化产品出口总量少,占全部出口额的比例低。2006年,我国实现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47.9亿美元,仅占当年全国出口总额9 601亿美元的0.49%。由此看来,我国文化产品出口额与我国经济大国地位极不相符。
面对中国经济过热的增长数据,“文化赤字”现象越发凸显。有人考虑到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令许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忧心忡忡,如果中国文化也以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向全世界输出,或许会如同中国的经济一样对许多国家造成巨大的威胁,有可能会遭到他国的抑制甚至破坏中国的发展。但面对中国严重的“文化赤字”现象,有必要对文化软实力予以高度重视。当然中国是要防止过度的释放,但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和自己的民族性格一样都需要彰显,这样更有利于中国在其综合国力全面提升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平稳与长远。据普华永道公司的调查统计:2004年世界广义内容产业的市场总规模为13 000乙美元,其中美国占42.5%,达5 529亿美元,位居第一;欧洲、中东、南部非洲合计占33.9%,达4 395亿美元;亚洲及太平洋国家合计占19%,为2 468亿美元,中国人口占22 %,但中文信息量只有全球总量的4%。中国文化产业能力的低下直接反映出国家利益在文化全球化时代所要遭受的巨大风险,这种情势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吸引力,使得中国在文化交流上总体处于守势。
篇6
“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的由来
1882年3月24日是著名的德国科学家郭霍氏在柏林宣读发现结核杆菌论文的日子。当时结核病正在欧洲和美洲猖獗流行,由于郭霍氏的发现,为今后可能消除结核病带来希望。然而前进的道路上却并不顺利,尽管本世纪50年代有效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抗结核病药物就已问世,但世界上大多数人却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服务。从1882年郭霍氏发现结核菌以来,至少又有约2亿人被结核病夺去生命。1995年底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每年3月24日作为“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以提醒公众加深对结核病的认识。1996年开展了第一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的宣传教育活动,其主要目的是动员各国政府和全社会加强在全球范围内的结核病控制工作,使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杀手之一——结核病能得到及时诊断和有效治疗。
2003年“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宣传主题
今年是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球结核病紧急状态”十周年,该组织将今年结核病日主题定为“短程督导化疗治愈了我—也治愈了您”(DOTScuredme-Itwillcureyoutoo)。我国确定的主题为“防治结核,造福人民”。
什么是结核病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又称为“痨病”。它可以感染人体各个脏器而引起病变,归纳起来可分为两大类:肺结核,肺外结核。肺结核包括原发性肺结核、继发性肺结核、血行播散性肺结核。肺外结核有结核性胸膜炎、淋巴结结核、骨结核、支气管内膜结核、肾结核、肠结核等。自有人类以来就有结核病了,在历史上,它曾在全世界广泛流行,夺去了数亿人的生命,人们称之为白色瘟疫。1882年科霍首先发现了结核病的病原菌,但由于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结核病仍然在全球广泛流行。自五十年代以来,不断发现有效的抗结核药物,使流行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是,近年来,由于不少国家对结核病的忽视,减少了财政投入,再加上人口的增长和流动、艾滋病的传播等因素,使结核病疫情下降缓慢,有的国家和地区还有所回升。所以,世界卫生组织于1993年宣布全球“结核病紧急状态”。结核病在发展中国家或经济欠发达地区还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主要因素之一,它不仅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一个社会经济问题。
为什么全球结核病人数会增多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已有近1/3的人口已经感染了结核菌,每年新发生结核病人870万例,每年死于结核病达200万例。全球目前有结核病病人2000万例。引起结核病疫情回升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种:
1)政府的忽视
发达国家结核病控制的效果较好,盲目乐观地认为消除结核病在望。放松控制工作,削减机构、人员和经费。发展中国家无力支持结核病防治工作。
2)移民和难民增加
来自结核病流行严重地区的大量移民和难民,这些移民和难民大多数是已经感染了结核菌,发病率很高,他们的发病加重了当地的结核病的流行。
3)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和艾滋病(AIDS)的流行
HIV感染降低了人体对结核菌的免疫力,HIV感染合并结核菌感染的人最容易迅速发生结核病。
4)多药耐药病例增加
由于病人的不规律治疗,病人肺内的结核菌对多种抗结核药物发生耐药。这些病人不但治疗无效,病死率高,而且在社会播散多药耐药信结核菌给他人,将导致无可救药的严重结核病流行。
全球控制结核病行动
1993年:WHO宣布全球结核病进入紧急状态,并号召各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行动起来,与结核病的危机进行斗争。
1995年:确定每年的3月24日为“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1998年:提出遏止结核病全球合作。
2000年3月24日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部长级会议提出阿姆斯特丹宣言:结核病已不再仅属于卫生界关注的事,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2001年10月22日华盛顿部长级会议:号召各国及合作伙伴将采取特别行动,并提出4个未来的目标:
50天(2001年底):完成制订国家的规划,启动全球控制艾滋病、结核病、疟疾基金;
50周(2002年底):发现率达35%,建立ICC,全球结核病药物基金提供每年治疗100万病人的药物;
50月(2005年底):发现率达70%,治愈率达85%,开发MDR和TB-HIV双重感染的有效措施。制订2006-2010年全球计划;
50年(2050年底):消除作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的结核病。
在技术方面召开了3次重要的会议:
2000年11月1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8日开罗会议:促进扩大DOTS(直接面视下短程化疗)覆盖面,动员国际社会支持。
篇7
关键词:会议文献 开放出版 开放获取
分类号:G250
引用格式:张嘉欣, 朱江. 国内会议文献开放出版策略探讨――以中国科学院为例[J/OL]. 知识管理论坛, 2016, 1(5): 344-351[引用日期]. http:///p/1/58/.
1 引言
自2002年《布达佩斯开放获取先导计划》(BOAI)[1]首次正式提出“OA”概念至今已逾10年,开放获取运动已取得繁荣发展。与以机构知识库为代表的“绿色OA”路径相比,以开放获取期刊为代表的“金色OA”因具有与传统期刊类似的同行评议程序而更加受到学界的认可。
“金色OA”路径即以开放出版形式实现的开放获取,是指作者将其学术成果发表在开放获取期刊或专著上,并且这些出版物可以在某种使用许可协议下通过互联网免费提供给最终用户获取,通常作品作者保留著作权[2]。与基于订阅模式的传统期刊出版相比,开放出版在办刊理念、运作模式、编审流程、经费来源、版权管理及期刊评价等方面均有着很大不同[3]。以经费来源为例,开放获取期刊目前主要采用“作者付费出版,读者免费使用”的方式弥补出版成本,即作者或其所在机构向出版商支付文章处理费(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s,简称APCs)以实现作品的开放出版。
近年来,开放获取出版物的数量急剧增加,据开放获取期刊目录(DOAJ)统计,截至2016年5月,已收录来自136个国家的11 649种开放获取期刊[4]。另据全球知名出版集团施普林格-自然统计,仅2016年至今已创建了包括《NPJ Clean Water》等在内的14种全新的完全开放获取期刊[5]。同时开放获取出版物的类型也在不断丰富,已从最初的期刊论文扩展到科研数据、教育资源和学术专著等。
然而与上述开放资源的长足发展相比,学术会议文献的开放出版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相关研究也较少。这不仅阻碍了会议资源影响力的最大化传播,还可能影响到参会者的投稿积极性,进而影响会议质量,违背会议主办方的办会初衷。
2 学术会议文献出版现状
学术会议是研究人员交流新想法的场合,虽然会议文献往往并不是最成熟、最完善的,但它们通常代表了最新颖、最前沿的观点[6]。国外学者C. Lisee等在Conference Proceedings as a Source of Scientific Information: a Bibliometric Analysis一文中,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证明了会议文献的老化程度要明显快于其他类型资源[7]。
针对学术会议文献的出版与,目前主要有3种传统模式:通过商业会议录渠道出版、通过合作期刊的正刊、增刊或特刊等形式出版以及非正式出版。这3种模式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会议文献的传播,但无论是从时效性、系统性、可持续性,还是资源质量、认可程度和可获取性上看均存在种种局限。以可获取性为例,通过商业渠道出版的会议录往往价格高昂,如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ociety of Photo-Optical Instrumentation Engineers,简称SPIE)每年出版超过350卷会议录,每卷定价70-250美元不等,这无形中为研究人员获取这些资源带来了障碍[8]。
为解决传统出版模式下的不足,国外已进行了一些学术会议资源开放出版的探索和实践,建立了若干会议文献开放出版平台,如国际著名出版集团Elsevier旗下的Elsevier Procedia Series,它拥有多个不同学科的子平台,仅Procedia Engineering平台自2009年至今就已出版142卷开放会议录[9]。
尽管这些会议文献开放出版平台在出版主体、出版形式和学科覆盖范围上各异,但它们均遵循开放获取原则,相较传统模式下的会议文献出版,在时效性和可获取性等方面已大有改进。以IOP Conference Series子平台Journal of Physics: Conference Series(JPCS)为例,其最近出版的一卷会议录为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cience & Engineering in Mathematics, Chemistry and Physics 2016(ScieTech 2016),JPCS于2016年4月6日收到该会议提交的接收论文,于当年5月5日实现在线开放出版,基本满足了会议文献对时效性的要求[10]。同时这些出版平台在相关利益方权责界定、资源质量控制、版权管理和增值服务等方面的做法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11]。
反观国内,虽然开放获取运动在中国已得到足够重视,但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出现专门针对学术会议文献的开放出版平台,会议文献的和出版仍由前文所述的传统模式主导。这种局面一方面导致了这些会议资源的传播范围有限,且使读者在获取会议资源时也存在诸多不便,另一方面也与国内不断增长的研究实力和科技管理水平不相符。
3 中国科学院会议文献出版与现状
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是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12]。针对目前中科院系统内会议文献的出版和传播机制,笔者调研了中科院近期举办的若干不同学科领域的学术会议,并对其会议文献的出版与方式进行了分析,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目前中科院在会议文献的出版与传播机制上还比较传统,虽然一些研究单位选择与国际知名出版商合作出版会议文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这些资源具有^高影响力,但面对数量更为庞大的其他类型会议,长期依赖合作期刊的副刊形式出版或采用非正式出版的方式并不是长久之计。基于此,笔者认为从经济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角度来看,中科院有必要建立专门针对会议文献的统一开放出版平台――CAS Proceedings。
4 中科院会议文献开放出版策略探讨
4.1 建立中科院会议文献开放出版平台的可行性与优势分析
4.1.1 拥有大量的会议文献资源
中科院作为国内最重要的研究机构之一,拥有全国最庞大的研究所群体,而且几乎全部是国内甚至国际各相关领域领先的研究机构。这些组织每年都要单独或合作举办大量各级别的学术交流活动,吸引大批各领域国内外研究人员参会和投稿。据中科院国际合作局公布的数据,仅2014年中科院系统就主办或承办了145次国际性学术会议[13]。
4.1.2 对开放获取运动的重视
中科院高度关注学术资源的开放获取,并积极参与开放获取运动实践。早在2003年,时任中科院院长的路甬祥院士就曾在德国柏林代表中国的科学家签署了《开放获取柏林宣言》,表明中国科学界对开放获取的支持。之后中科院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继续推动开放获取运动发展,例如,2007年提出构建中科院机构知识库网格(CAS IR Grid)的建设框架并付诸实践,目前该网络可公开访问的资源数量已达68万余条[14]。
4.1.3 中科院下属文献情报机构的实践
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承担着建立中科院全院科技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并提供文献信息和知识服务的重要职责,同时也是国内开放获取运动及开放学术资源建设的先行者,其下设的编辑出版中心正积极进行开放获取出版期刊的尝试,如其主办的《知识管理论坛》采用纯网络出版方式,按篇出版,按期归档,对刊发的文章实行立即完全开放获取[15]。
4.2 建立中科院会议文献开放出版平台的难点与制约因素
学术会议文献的开放出版作为开放出版的类型之一,其发展同样会受到一系列共同因素的影响。欧盟委员会开展的开放出版研究项目(Study of Open Access Publishing,SOAP)曾在2010年对世界范围内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次关于开放出版供给与需求的大规模在线调查,结果显示期刊声望与质量、出版费用、个人绩效评价及出版速度等成为影响其选择开放出版与否的最重要因素[16]。此外,就国内及中科院的具体情况而言,学术会议文献的开放出版还面临着以下因素的制约。
4.2.1 组织机构制约
中科院虽下辖120余家研究院所,但对学术会议的管理较为松散,没有对各研究机构主办的会议进行统筹规划,更没有对在这些会议上产出的文献进行统一的收集与管理。笔者认为原因之一是中科院缺乏负责学术会议协调与组织的职能机构或部门;原因之二则是由于中科院下属研究机构群体过于庞杂且遍布全国各地,每年举办的各类型会议数量巨大,统筹与协调难度较大。
4.2.2 经费制约
开放出版模式在同行评审、平台运营及维护、资源长期保存等方面需要大量经费支持。目前举办学术会议的资金来源大多包括项目拨款、合作机构资助及参会者的注册费等,而会议主办方通常需要在会场租赁、与会人员餐食、会议录出版、演讲嘉宾及会务人员报酬等多方面支出经费,可见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合理控制会议文献的开放出版成本是会议主办者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
4.2.3 出版政策制约
学术会议文献开放出版平台本质上是一种正式出版物,因此要受到我国《出版管理条例》制约,该条例明确规定只有具备出版单位资质的机构才可以获得刊号,出版刊物[17]。而现实情况是,中科院下属的研究机构中绝大多数并不是出版单位,没有取得出版资质,这直接影响到学术会议文献的正式开放出版。
4.2.4 论文质量制约
通常会议文献的同行评审是由会议主办方组织开展的,一方面,由于一些会议组织者为尽快完成会议录准备工作,片面追求数量而降低对论文质量的要求;另一方面,迫于时间和工作量压力,对会议论文的评审工作往往不能像期刊评审那样可以与作者沟通进行反复修订。虽然中科院下属研究单位大多为各领域内顶尖的研究机构,但由于会议规模、定位、组织形式及会议组委会成员构成等原因,也会存在资源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
4.3 利益相关方需求分析
学术会议文献的开放出版活动与期刊相比在利益相关方上略显复杂,主要涉及5个参与主体:研究人员、会议主办方、出版机构、资助机构和图书馆,各主体有着不同的利益需求。现简要分析如下。
4.3.1 研究人员
研究人员可分为投稿作者和读者两类进行讨论。对投稿作者而言,他们提交会议论文往往并不是为了获得商业利益,而是为获取与领域内同行进行直接学术交流的机会,使自己的研究成果可以广泛传播并得到有效反馈。同时,作者还希望自己投稿并被录用的会议论文能够被知名索引数据库收录,在个人科研评价中得到认可;对读者而言,他们希望可以便捷、及时且以最低的成本获取经过同行评审的高质量会议论文。
4.3.2 会议主办方
会议主办方是会议文献开放出版活动有的一个主体。研究机构举办学术会议一方面是为来自不同研究团体的科研人员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使他们能够就某一主题交换各自最新的研究进展与成果;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通过吸引高水平研究人员参会及出版高质量会议论文集,提高机构在学术界的声望和地位。此外,会议主办方还希望将举办会议的总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4.3.3 出版机构
出版机构是会议文献开放出版的实施主体。营利性商业出版商的首要目的是通过出版学术信息从中获取利润,诸如BMC Proceedings[18]和Web of Conference Series[19]等国外会议文献开放出版平台都会根据会议录文章数量及所需服务种类向会议主办方收取一笔费用;非营利性学术出版机构则更加看重提高旗下期刊的知名度,吸引更多高水平投稿文章以促进学术信息的广泛传播。
4.3.4 资助机构
资助机构是指直接向会议文献开放出版参与主体提供资助的组织,资助对象可以是投稿作者、会议主办方,也可以是出版机构。资助机构的最大利益需求是使他们资助项目产出的成果得到更多关注以及使他们资助的学术会议产生更大影响力。同时,他们还希望资助经费能够得到最优化使用。目前世界上一些重要的资助机构已采取强制规定,对公共资助科研项目发表的论文必须实现开放获取,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20]、英国研究理事会[21]和欧洲研究委员会[22]等。
4.3.5 图书馆
图书馆的直接需求就是在有限的经费支持下,最大限度地为用户提供完备的资源和满意的服务。开放获取和开放资源的出现为图书馆缓解“期刊危机”带来了机遇,在开放和数字环境下,如何提升图书馆作为信息服务平台的功能,确保对各类型的信息资源进行高效整合和成为了图书馆工作的新要求。此外,图书馆作为为教学科研、学科发展提供支撑的决策支持性机构,还肩负着帮助所在学校或组织提高学术地位和影响力的责任。
总之,只有会议文献开放出版活动中涉及到的各个主体之间相互协调、形成良性互动才可以达到最佳的实践效果,这需要决策者在认真分析各方利益诉求的基础上,设计出一套能够兼顾各方权益的会议文献开放出版策略。
4.4 建议与措施
针对中科院学术会议文献出版与传播现状,在借鉴国外现有会议文献开放出版系统的先进经验基础上,笔者就中科院会议文献开放出版工作提出4点建议与措施。
4.4.1 制定全院统一的会议文献开放出版政策
政策的制定能够为各参与主体提供规范性要求和制度性保障。虽然中科院在2014年制定了正式的支持受资助科研项目成果实施开放获取的政策,但该政策的对象是发表在期刊上的研究论文,并没有提及学术会议文献的开放出版问题。因此,笔者认为中科院有必要针对在其下属各研究单位举办学术会议上产出的文献,研究制定全院统一的开放出版政策,即要求这些会议文献通过CAS Proceedings平台实现开放出版,并鼓励投稿作者将录用的会议论文存储到其所属机构的知识库中。
考虑到目前各研究所举办会议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例如,一些机构由自身单独主办会议,一些机构与中科院系统外机构合作举办会议,还有一些机构则是作为承办单位承办国际知名学协会的系列会议,因此,现阶段的政策并不能强制要求所有参与举办会议的研究所必须将会议文献经由CAS Proceedings开放出版。笔者认为,在CAS Proceedings运营初期,应根据会议组织形式不同分别采取强制或鼓励开放出版的措施。而对于最后一种情况,由于国际知名学协会大多都有自己规范的会议录出版途径,因此,对于这部分会议文献的开放出版并不宜做过多要求,但可提出对录用文章实现部分开放出版的诉求。
4.4.2 明确机构分工与职责
会议文献的开放出版活动需要多方参与主体的协同配合,因而有必要研究制定合理的工作机制,明确各机构及职能部门的分工与责任。就中科院系统的会议文献开放出版而言,笔者认为可以自上至下分为三级管理体系,即中科院科学传播局、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和科学出版社以及各研究单位的文献情报部门,其各自职责如下:
(1)中科院科学传播局作为全院科学传播和出版管理的组织机构,应制定会议文献开放出版的指导性总则,要求各研究单位对产出的会议文献实行开放出版,并提供一系列资助措施。同时还应对全院的学术交流活动进行合理统筹及规划并探索建立学术会议的评估机制,从源头上提高全院学术会议的总体质量。
(2)鉴于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和科学出版社在传统及开放出版上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笔者认为这两家机构应合作创建中科院会议文献开放出版平台CAS Proceedings,并设立专职部门负责平台的日常运营与维护。此外,应授权文献情报中心制定中科院会议文献开放出版实施细则;科学出版社则需利用自身的出版资质,申请平台的ISSN及国内刊号。
(3)各研究单位的文献情报部门作为本机构的文献情报主管部门,应负责监督中科院会议文献开放出版总则及实施细则在机构内的执行情况。同时还应从投稿作者角度出发,率先将经由CAS Proceedings开放出版的会议论文纳入研究人员的科研评价指标体系中。
4.4.3 创建会议文献开放出版平台
CAS Proceedings平台是中科院会议文献开放出版政策推行的实体和落脚点,这一平台的构建将有助于规范中科院会议文献的出版活动,提升会议论文的影响力。
在平台组织上,由于中科院的学科覆盖范围广,笔者认为适合采用按学科领域分专辑(子平台)的形式。结合中科院五大学部及研究单位的学科属性,可将CAS Proceedings划分为数理科学、化学科学、地理科学、生命科学、工程材料、信息科学和管理综合等7个子平台,各研究所根据所举办会议的学科主题可选择其中任意一个平台开放出版自己的会议文集。
篇8
关键词:大学生 考试作弊 现状 原因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044
1 问题的提出
考试作弊已经成为高等学校教学中的重要议题。特别是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大学生作弊现象就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各大高校也通过制定出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大学生的学业行为,最为明显的就是考场纪律以及对作弊学生的惩处措施 [1]。
本研究试图通过问卷调查,考察大学生成就目标定向、学业自我效能感、中立态度对作弊行为的影响,也希望可以研究学业作弊是否存在年级、性别的差异。找出大学生们作弊的原始动机,有针对性地对作弊现象进行解决,这样既可以净化学校里的不良风气,又能对学生们做一个正确的引导作用,让他们重新投入到自己的学习生涯中。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匿名问卷调查法,以大学本专科一年级至三年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性别、年级、成就目标定向、学业自我效能对大学生的作弊行为及作弊的中立态度的关系。面向广州医学院、广东药学院、中山大学等11所广州高校,深圳大学等三所深圳高校,佛山大学等两所佛山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的发放份数总和是400份,其中包括350份网上调查问卷,50份纸质版调查问卷。回收份数,网上问卷为300份,有效的纸质版为30份。其中男生164份,女生166份;大一121份,大二129份,大三41份,大四16份,专一15份,专二15份,专三13份。
3 结果与分析
从研究的整体结果来说,学生的学业作弊只有10%到20%是在“从来没有”选项中,超过80%的实验对象是存在各种各样的作弊行为,而作弊行为多的学生和作弊行为少的学生的作弊量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从纸质版问卷的有效数据分析显示,只有3.33%的被调查对象是明确没有考试作弊现象的,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有考试外的作业抄袭、考试作弊、论文盗窃等现象;而网上的在线调查问卷,超过96.5%的对象是存在作弊行为的,所以说大学生学业作弊问题不是一个“有”或者“无”的问题,而是“多”与“少”的问题。
从成就目标定向对学生作弊行为影响的调查中可以看出,题目“做得比别人好很重要”,选择了基本符合和完全符合的人数占了57.3%,可见学生是希望自己能比别人做得更好。大部分的学生喜欢在课堂上激发自己的学习欲,希望对课程有深入的了解(42%),然而有超过60%的学生在考试前担心自己的能力,只有14%的同学完全不担心,也就表明,并不是所有同学都觉得老师提出的问题是在考验自己的智力。有43%的学生的目标是成绩比大多数人好,接近50%的学生希望能在课堂上掌握学习内容,很多学生也看重课堂上的学习过程,希望能从中学到尽量多的知识,这部分的学生占到42%,也有部分学生希望以好成绩回报父母。而超过59%的学生之所以努力学习,不是完全为了赶超其他同学,更多的可能是出于自己的学习兴趣,是为了自己的发展,作弊并不能为他们提供他们所需求的东西,所以他们作弊的可能性较少。那么对于一些目标只定于成绩在班上的排名不太靠后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目标定得比较低,所以对学习可能缺乏一定的动力,抱着不正确的态度,在考试时有可能导致作弊行为。
由学习自我效能对学生作弊行为的影响的问卷中可以看出的是,学生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而且是能取得好成绩的人数占了不少,分别是52%、54%。但是,当问到自己的表现和学习能力跟同学比较时,这个时候有相当的同学(45%)表示自己难确定,选择完全符合的仅有少数,专业知识对比方面也差不多的差别,由此可见学生还是认为同学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力,这样可以激励他们更努力的学习,超越对手。但超过71.4%的学生认为自己缺乏取得好成绩所必须的能力,也没有能力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难题,也不能很好的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而在这时,来自父母的期望、获得学分的压力等各方的共同影响下,可能迫使他们采取作弊这种形式来达到预期的目的。
从中立态度对学生作弊行为的影响的调查中可以看出,被调查者大多数都持中立态度,每个题目都有50%左右的人中立,从C1可以知道大学的课程并不是很难,只不过是10%左右的大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此外,由C4反应,任课老师的课堂教学的监管缺乏力度,导致有些教师上课时应付了事,教学形式死板,不管学生听懂与否,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跟不上进度,失去学习兴趣,以致厌学。如此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学生作弊行为。
由“回顾大学生活,你有否出现以下行为”的问卷统计可以得出,参与调查的60.26%的学生有允许其他人抄袭自己作业的行为,46.13%的被调查者曾有抄袭作业的行为,这不仅说明学生对于他人的约束性弱,更说明大学生抄袭作业的现象非常严重,即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以及对作业的态度需要得到更多关注。曾从已经完成考试的同学处了解考试内容以提高成绩的占46.7%,这说明部分大学生较看重成绩且愿意违背诚信换取好成绩;只有30.9%的学生并没有在论文中著名参考文献的引用,表明大学生对于论文的写作以及对于版权问题的认识缺失;在研究中根据需要捏造或者修改自己的数据的占24.62%,允许别人抄袭自己的实验数据或结果占40.97%,表明部分大学生并不看重版权问题,学术造假问题存在,需要加强监督。超过80%的受访者曾借别人的文章当作自己的上交或曾借自己的论文给别人当作作业上交,表明部分高校的监管制度和教学制度还不够完善,是直接导致学生作弊的关键因素。
表1 目前大学生考试作弊的主要手段有(可选3项)
由表一可以看出,大学生尝试通过偷看来得到考试试题答案的手段排第一位(占80%),57.78%、53.33%的选择考试夹带和考试抄袭,这表明偷看是最容易实施的作弊手段,大学生对于作弊的态度是不反对且大有“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趋势,手段也越来越紧跟科技的步伐,所以,考场监管方法也应该与时俱进;此外,通过传递纸条作弊的手段,并不是单纯的个人作弊而是个人作弊的进化,是有组织分工的,表明部分当代大学生不仅不反对作弊行为更是积极组织作弊,反映出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意识是有偏差的。
表2 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危害有(可选三项)
由表二可以看出,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危害前三名分别是使考试失去公平(75.56%),不能正确反映教师教学质量(57.78%),以及不利于学生诚信素质的形成(55.56%)。其中,作弊导致不公平是大家认为最大的危害。尽管当代大学生清楚作弊是危害社会、危害学生本人的一种不良行为,但在各种荣誉的引诱下,还是没有制止这样的行为出现。归根究底,学生的自律能力和道德水平,是学业作弊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
分析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的诱因以及现状:第一,就业压力大;随着本专科教育的日渐普及,部分高校大学生为了毕业以后能够在社会上立足,当面临各种各样的资格考试时,为保通过,于是选择作弊。第二,教务管理不完善;部分高校在教务管理上存在明显问题,如:古板的教学管理模式、过于繁重的课程安排以及难以保证的教学质量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学生作弊行为。第三,教学监考执行不力;考场纪律是考生必须遵守的,但如果单靠每一所高校为各类考试制定的制度规定,是不能真正发挥执行力度的。部分高校的监考老师并没有严格按照考场监考规定处理作弊学生,这也是造成考生作弊的主要因素。第四,教学评价系统不科学;虽然考试是作为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但考试成绩的高低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学习能力的水平,如今的教学则过多的着眼于考试成绩,导致部分高校学生不惜选择作弊来获得虚假的好成绩;第五,学生的主观心理因素;侥幸、应付、从众、虚荣等心理是大多数学生作弊时的心理状况。在压力与诱惑的双重影响下,部分学生就一步一步加入到作弊的队伍。
4 针对研究成果的对策
综合来说,对于大学生的作弊行为,已经处于极度危机的现状,要从根本上解决作弊问题,就必须掐灭使作弊成为燎原之势的火种。本研究针对高校大学生作弊现状和成因分析的结果,总结出以下对策:
第一,建立健全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通过奖先进、树榜样的作用,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一是建立健全教学管理机制。逐步完善包括教学管理、学籍管理、考试管理、教学计划管理、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在内的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等,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为学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二是要建立健全学风建设检查考核机制,把狠抓考风建设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充分发挥考试的杠杆作用。学校要大力营造严谨治学的氛围,加强以诚信为本的教育,培养学生“讲信用、重承诺”的意识[2]。
第二,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好诚信教育,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引导学生不要有侥幸心理,并传达学校对考试作弊处理的严重程度。
第三,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严格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管理,学生考试作弊很大程度上与缺乏学习兴趣有关系。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考试作弊问题,就要加强学生学习的过程管理工作,在前端解决问题。通过加强教育管理,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组织好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预防考试作弊的积极措施。使学生学习的知识真正能够学以致用,使学生从“为考而学”到“为用而学”。只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才能减少考试作弊的可能性。
第四,规范考务管理,严格执行规定;通过严抓考风考纪,不断提高考试的严肃性、纯洁性和公正性。成立专门的考试巡考制度,督促监考老师做好监考工作,做到不松懈、不走神,在制度上保证一线监考老师认真监考。
参考文献:
[1]陈向丽.大学生学业作弊现状及相关心理因素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1-10.
[2]周贤君.高校学风建设的制度思考与对策[D].湖南:湖南农业大学,2008:3.
作者简介:吴星(1985-),男,浙江衢州人,硕士,广州医学院基础学院团委书记,辅导员,广东广州 510182
项瑜,广东药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篇9
关键词:图书馆;机构库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SQ124012)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10月25日
一、机构库的概念
机构库,又称机构仓储、资料库、机构信息库、成果数据库、机构知识库、机构典藏库,是以搜集、组织、存储由某个或多个学术机构专家、教授、学生创造的相关数字知识资源为主要任务,可供机构内外用户共享的学术文献数据库。
二、机构库和图书馆的渊源
机构库是在图书馆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一种知识库。2001年俄亥俄州立大学的高级行政馆员和该校图书馆馆长提出并着手建立俄亥俄州立大学知识库,保存该校师生员工的数字知识资源,以弥补图书馆业务领域的部分空白,这也就成为机构库的雏形。2002年麻省理工大学和惠普公司合作推出Dspace,宣告IR的正式诞生。因此,机构库的发展与图书馆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三、图书馆面临着机构库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构库给图书馆带来的机遇。近年来出现的“期刊危机”让以提供信息服务、维护知识自由为己任的图书馆界一筹莫展,虽然图书馆曾尝试馆际互借、远程文献传递等方式来缓解经费短缺的压力,但囊中羞涩的图书馆不得不逐年减少学术期刊的订购。而机构库的出现无疑给图书馆的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它通过开放的存取机制建立与其他机构库之间的互操作关系,通过标准化的元数据描述机制将自身纳入各种检索工具之中,使得用户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所需资源,实现知识资源在更大时空范围内的共享与利用。这样,用户既可绕开出版商而获取资源,科研人员也将逐步收回科学学术交流的主导权和控制权,出版商将被迫减少在学术交流中的参与度,这有利于减轻期刊出版商的商业垄断,一定程度上遏制期刊价格上涨的势头,缓解图书馆经费短缺的压力,从而增强图书馆的自主能力,拓宽图书馆的发展空间。
(二)机构库给图书馆提出的挑战。机构库在带给图书馆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最大的挑战就是机构库的迅速发展壮大降低了图书馆的吸引力,使图书馆在整个学术交流体系中的作用降低。在机构库中,公众可以不受限制地合理利用其中的资源,大家都不愿意去翻阅图书馆里厚重的印刷本期刊。图书馆只是用户获取资源众多渠道中的一条相对较稳定的途径,图书馆在学术交流体系中的作用被明显地削弱。虽然目前机构库还仅仅是传统学术交流体系的补充,图书馆传统的中介作用还是存在的。但随着机构库数量的增多和内容的扩充,它对数字科研的支持能力将不断增强,图书馆也将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挑战。
四、关于图书馆机构库建设问题
(一)图书馆建设机构库的基础。作为学术资源的主要集散地和重要传播者,图书馆承担着信息资源的收集、传播和利用的重任,所以图书馆有责任参与机构库的建设,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同时,众多图书馆的硬件基础已相当成熟,资源组织与利用能力较强,这也使得图书馆参与机构库的建设成为可能。现在众多机构库系统软件的源代码都在网络上开放,并且遵循OpenURL、OAI-PMH等一系列开放标准,这都为图书馆利用机构库系统软件进行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创造了条件。机构库也给图书馆补充馆藏提供了绝佳的机会。机构库中不仅包含正式出版物,还包括大量内容复杂、信息量大、形式多样、出版迅速但又难以通过正规渠道获取的信息资源。图书馆可以利用机构库中丰富的信息资源,有效地保证图书馆馆藏资源的丰富性、完整性。
(二)图书馆机构库的基本内容。图书馆机构库的内容构成,是以满足读者学习和交流的需要,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能有效实现知识创新为前提,它通常由以下一些知识组成:第一,学术和学位论文,如预印本、已出版的论文、硕博士学位论文;第二,工作报告,包括工作过程记录、工作进度报告、工作总结报告等科研活动中产生的一系列以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多媒体等形式记载的阶段性过程和成果;第三,实验数据及实验结果;第四,软件产品及相关资料;第五,各种观点、看法、思想、经验、诀窍的总结;第六,科研活动中创造的其他智力产品和数字化对象。
(三)图书馆机构库建设原则。其建设原则主要是:(1)有效性。如果想让机构库成为学习的工具,那么必须被很好地组织,让使用者易于进入查询;如果使用者在库中很难找到他们所需要的东西,他们就会转而通过其他途径去寻找,这无疑会降低机构库的效率;(2)精确性。要让读者确信他们从库中得到的信息是精确的、及时的、可靠的,不允许在机构库中存在已经过时或能被更精确的数据替代而仍未被更新的数据;(3)便捷性。除特殊部分可能因为数据的敏感性而需要口令或其他安全措施,其余情况下都应不必经过同意就可进入知识库查找所需的知识信息,否则就会与及时学习原则相背离。
五、图书馆建设知识库应解决的问题
(一)解决知识产权问题。机构库的开放获取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国家和机构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尤为重要。图书馆应根据自身的特点、专业设置、重点学科,精心组织、整体规划以制定本机构建立IR的政策、方针,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本校的IR。高校图书馆制定政策越科学、越具体,构建IR时就会越顺利。对于解决知识产权问题,图书馆在建设机构库的过程中必须协调好各种关系,与作者和出版商多方协商,尽可能地避免出现版权问题。目前,国外研究人员引用IR的资料,遵循一种新的许可授权协议——创作共享,该协议提供了由4个最常见的授权选择的组合方式,任何作品都可以通过选择性地组合来声明自己的作品授权,为网上的数字作品提供了新的保护机制。
(二)培养图书馆员工核心能力。图书馆要形成核心竞争力,离不开图书馆员工核心能力的支持。培养图书馆员工的核心能力,是图书馆确立在学术交流体系中不可替代地位的重要一环。机构库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建库人员的素质,国外的经验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建库人员不仅要有较高的学科专业背景和技术能力,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信息素养、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图书馆应加强对自己员工的继续教育、培训,使他们拥有敏锐的信息意识,能更好地意识到信息资源的价值;同时,要培养图书馆员工的信息搜集、处理、分析与服务能力,能对信息进行科学地处理、组织、分析,并能从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提供给用户。
主要参考文献:
[1]冯佳洁.图书馆机构库建设研究[J].河北科技图苑,2010.5.
篇10
〔关键词〕数字出版;产业链;图书馆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3.11.002
〔中图分类号〕G25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3)11-0008-04
数字出版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出版机构和图书馆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给图书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数字出版机构正在从资源、用户、技术、服务等多方面与图书馆展开竞争,同时,出版资源的数字化也推动了不同类型的数字出版机构与图书馆在学术、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展开合作。无论是图书馆还是数字出版机构都希望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 数字出版产业链及其结构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数字出版产业是否成熟的重要表现[1]。数字出版产业链是指由各类数字出版关联企业所组成的数字出版机构联盟,联盟之中的各企业以数字出版价值链为基础的,互相之间具有追加价值关系。由此可见,数字出版产业链是由各类独立发展却又相互联系的数字出版机构组成,各类数字出版机构在产业链条中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动了数字出版的发展。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基本结构可以分成上、中、下游3个部分。位于产业链上游的是数字资源内容提供商,数字出版产业链中游包括的整合数字内容资源的平台商和数字出版技术提供商,数字产品和终端的销售商位于产业链的下游[2]。
2 数字出版产业链中数字出版机构的类型与传统出版机构的界定和组成相比,数字出版机构类型多样、范围广泛。笔者认为,凡是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与数字出版产业有关联,就可以被界定为数字出版机构。从数字出版产业链的角度,可以将众多的数字出版机构划分为内容提供商、平台运营商、技术开发商和终端分销商。
2.1 内容提供商内容提供商是数字出版产业中的核心机构,其拥有海量的内容资源,位于数字出版产业链的上游。这类数字出版机构主要是通过销售数字化内容来获得赢利。因为出版的价值最终是通过出版物的内容来实现的,所以数字内容资源是各类数字出版机构的基本资源和生产条件。其实作者是最基本的数字内容提供者,但因其影响力有限,且往往需要借助一定的出版机构实现数字化出版,所以本文中的数字内容提供商主要包括:经过数字化转型后的传统出版机构和为出版市场提供海量素材的网络原创文学。
2.2 平台运营商平台运营商构筑了一个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将大量的数字内容资源整合到该平台上,并可以实现数字内容资源和服务的增值,最终以数据库的形式将数字化内容传递给下游的读者,便于读者检索、阅读和下载。平台运营商连接上游的内容提供商和下游的数字产品分销商以及最终的读者用户,处于数字出版产业链的中游位置,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各类平台运营商主要是通过收费下载阅读和网站广告来获得赢利。目前,发展比较好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数字化期刊群,例如中国知网、Elsevier Science Direct数据库等;二是网络原创文学平台,如盛大文学;三是手机阅读平台,如: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四是综合类门户网站平台,如新浪网。
3 技术开发商技术开发商引领了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正是这些掌握数字出版技术的机构率先开展了数字出版的实践,事实上,这类技术开发商成为早期数字出版的王者,例如亚马逊、谷歌等。技术开发商通过数字技术、版权技术、信息技术、技术人才输出等方式参与数字出版,是最早涉足数字出版领域的力量之一。数字出版离不开技术,理论上来看,技术开发商位于数字出版产业链中游,通过技术,将上游的数字化资源传递给下游的用户。但技术开发商又不仅局限于产业链中游,在整个数字出版产业链中都可以看到技术开发商的身影,例如方正公司就定位于提供数字出版技术解决方案,其面向的是整个数字出版产业。上游的内容提供商、中游的平台运营商、下游的终端分销商都离不开技术开发商的支持,同时,它们中的很多机构本身就是技术开发商。
2.4 终端分销商终端分销商位于出版产业链下游,通过终端分销商将最终的数字产品传递到消费者手中。终端分销商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数字终端设备制造商;另一类是数字产品经销商。数字终端设备制造商同时又是典型的基于技术的数字出版机构,通过制造和销售数字阅读设备获得收益。读者一定要借助一定的数字阅读设备才能阅读使用数字内容资源。数字产品经销商直接销售电子书等数字出版物,例如网上书店。从图书馆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可以将图书馆可以看做是数字产品经销商。随着数字出版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数字出版机构已经不满足于仅局限在技术、内容或平台领域的单一发展,纷纷在数字出版产业链条上拓展新的业务,努力向实现集技术、平台、内容服务于一体的数字出版综合运营商迈进。
3 数字出版机构与图书馆合作的必要性分析
3.1 数字化阅读的需要数字化的阅读环境引导读者阅读观念的变化,读者的阅读动态又影响着出版机构和图书馆业务开展。数字出版机构和图书馆所提供的数字资源和服务存在着交叉重复的问题,但同时又各具优势。因此,两者应该相互沟通,有效解决数字时代出现的新问题。数字出版应该吸收图书馆领域专业信息理论对数字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和处理,实现可以分类,标引,检索数字内容,实现内容的分类提取和主题划分,根据读者的要求和兴趣提供个性化服务。图书馆要跟上数字出版的步伐,必须更新理论观念和管理方式,适应数字化发展。
3.2 统一技术标准的需要目前,在数字出版领域存在着严重的技术标准不统一现象,各类数字出版机构与图书馆之间由于使用的标准不同,其生产的数字产品格式多样[3]。数字化格式的不统一给信息的存储和转化带来了很多不便,对数字市场的推广,业务的开展增加了负担。解决文档格式不统一、文档转换、版式标准化不仅需要强大的技术作支撑,更需要数字出版机构和图书馆在使用阅读软件和阅读器问题上达成共识,推出一种互相兼容,统一的行业标准。通过合作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还需要数字出版机构和图书馆行业的共同努力。
3.3 数字版权保护的需要数字图书馆资料的下载、拷贝、设置动态链接、数据库建设方面容易涉及侵害到版权人利益。图书馆作为一个社会服务机构,没有过多的能力与作者进行版权交易。如果读者每次阅读或下载网上传播的数字化作品都要向版权所有者付费,图书馆数字化的代价将十分艰巨。图书馆依靠法律途径解决版权问题,并不能完全避免侵权情况的产生。版权保护的不能单靠数字出版机构也不能单靠图书馆,只有在利益的天平上找到两者合作的制衡点,双方各自发挥优势,扬长避短[4]。数字出版机构利用丰富的版权经验,与图书馆一起承担版权保护的任务,为数字图书馆建设提供版权问题解决方法和指引。
4 产业链视角下的数字出版机构与图书馆的合作策略 数字出版机构和图书馆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推进并实现数字信息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广泛共享,因此,两者之间存在的一些竞争和矛盾,可以通过一定的合作模式得到缓解,最终使两者走上协同创新的合作发展之路。对于数字出版产业链中不同类型的数字出版机构,内容提供商、平台运营商、技术开发商和终端分销商因各自拥有的优势资源不同,分别分析图书馆与之合作的对策。
4.1 内容提供商与图书馆的合作
4.1.1 数字内容的馆配供给数字环境下,数字内容提供商与图书馆的合作仍然应该以数字内容资源的馆配供给为主[5],主要是电子书。通过合作,内容提供商可以通过销售直接增加收入,图书馆从内容提供商那里直接获得了大量的数字资源。尽管图书馆免费向读者借阅的电子书可能会对出版机构的电子书销售业绩产生不利,使得美国六大出版商中的4家不向图书馆提供电子书,但是兰登书屋(Random House)还是坚持与图书馆开展电子书合作,哈利·波特官方网站也明确表示会支持图书馆建设,用户可以从图书馆的界面上找到和阅读哈利·波特的电子书和有声图书[6]。同时,由于数字内容提供商在资源上占据优势,还可以主动选择图书馆的类型和合作方式等。其实,图书馆也可以主导一些与内容提供商的合作方式,例如,在数字图书馆中开设新书推介专栏,主动向读者推荐优秀的数字出版物,相信内容提供商对此一定是持支持态度的。
4.1.2 相关业务数据的共享内容提供商类的数字出版机构和图书馆在各自开展业务的同时,必然掌握与自身业务相关的一些基本数据,两者之间可以开展这些基本数据的共享合作。内容提供商可借助自己对市场动向、出版前沿信息等方面资源优势,向图书馆提供参考数据,以便于图书馆更好地调整馆藏结构,提高服务效率。反之,图书馆也可将读者借阅与读者对数字内容资源的需求情况的相关数据提供给数字出版机构,以便内容提供商及时调整出版选题和数字资源类型。通过调研数据的共享,可以使双方更好地调整业务、开展数字出版服务,并节省双方的时间和成本。
4.2 平台运营商与图书馆的合作
4.2.1 签订平台互惠协议数字出版产业链中游的平台运营商与图书馆的合作实践广泛,在合作之初,签订双方或多方的平台互惠协议显得尤为重要,共同协商制定出的互惠协议,例如,2012年牛津大学出版社与曼哈顿图书馆等达成协议,将通过大学出版社学术在线平台(University Press Scholarship Online,简称UPSO)传播学术图书内容。该协议规定,两个机构的所有附属机构将有权使用和访问2012年所有新加入到UPSO的内容[7]。可以对参与各方起到促进和监督的作用,有利于合作的可持续发展,相应的会促进数字出版的发展。
4.2.2 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成为数字出版领域的平台运营商,已经成为很多数字出版机构和图书馆的发展目标,它们纷纷利用各自的优势构建的数字资源平台,以抢夺读者和数字资源。例如,2012年哈尔滨报业集团与哈尔滨市图书馆合作建立了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了平台内百万种书目信息和全文资料的共享[8]。但目前我国各平台运营商之间缺少有效地沟通,平台重复建设,平台之间数字资源交流不畅,影响了平台的发展和数字资源的共享。若要数字出版长期可持续发展,平台建设必不可少。平台运营商应该和图书馆共同合作,共建可以实现资源共享的数字平台,图书馆在合作中应发挥自己在数字资源标准制定方面的优势,指导平台构建。
4.3 技术开发商与图书馆的合作
4.3.1 各类数字出版技术合作图书馆的运作需要各类数字出版技术与信息传输技术,而图书馆在技术维护方面显然不占优势,因此需要通过合作,技术开发商提供技术支持。这些技术包括数字传输技术、数字复制技术、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技术、数据库建设与维护技术、数字标准格式转化技术、数字兼容技术、数字资源访问技术、数字内容加密技术、数字水印技术、DRM技术等。另外,自助出版的发展让图书馆开发出版特色馆藏资源成为可能,双方还可在自助出版领域展开合作。自助出版技术开发商也愿意帮助图书馆,例如美国自助出版商Smashwords凭借其自助出版技术,随时准备为全球公共图书馆提供技术支持,以帮助他们充分利用馆藏资源优势、建立社区型自助出版[9]。
4.3.2 开展数字出版技能培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与渔”,基于技术的数字出版机构还可以在数字技术培训方面与图书馆开展合作。通过定期技术培训课程,可以让图书馆工作人员了解数字出版技术,从而帮助图书馆更好地开展数字出版服务。还可以借助图书馆平台,面向读者进行数字出版产品使用方面的技能培训,以帮助读者更好地获取数字出版资源。
4.4 终端分销商与图书馆的合作
4.4.1 数字产品经销商与图书馆的合作通过数字产品经销商,数字产品最终传递到消费者手中。以亚马逊为代表的网络书店是数字产品的主要经销商。从网络书店购买图书的不仅仅是普通的消费者,还可以有图书馆,图书馆不仅从内容提供商处采购数字资源,也可以成为数字产品经销商的合作伙伴。数字产品经销商可以凭借其增值吸引图书馆成为其固定的客户资源,与图书馆展开合作。例如亚马逊通过其自助出版平台吸引了大量的作者,拥有了独有的数字资源,与其开展合作,对图书馆来说显然可以获得更多的数字资源。另外,因为读者可以从图书馆直接获取数字产品,所以我们可以将图书馆看作是特殊的数字产品经销商,从这个角度来看,图书馆已经和数字产品经销商很好地融为一体。
4.4.2 终端设备制造商与图书馆的合作读者阅读数字产品,必须借助一定的终端设备,早期终端阅读设备制造商凭借其产品抢占了大量的读者资源。内容提供商和平台提供商也纷纷推出自己的阅读设备,如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的辞海阅读器、盛大文学的Bambook等。随着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在以“内容为王”的出版业中,终端设备制造商由于缺少数字资源,其生存越来越困难。在此危机下,终端设备制造商开始寻求与拥有内容资源的数字出版机构合作,图书馆已经成为合作的新目标。例如,汉王科技已经与众多高校图书馆合作,借助其出品的电子书阅读器,开展电子书阅读器借阅服务[10],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图书馆也愿意借助这样的合作开展自己的移动图书馆业务。
参考文献
[1]张晋升,杜蕾.数字出版产业链融合的价值和路径[J].中国出版,2010,(16):44-46.
[2]曾元祥,余世英,方卿.论数字出版产业链主体及其功能定位[J].出版科学,2013,(3):85-89.
[3]盖红波.从数字出版到数字图书馆的有效对接[J].图书馆建设,2007,(5):20-23.
[4]张丽媛.数字出版机构与图书馆合作策略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5]汪雪莲.试论图书馆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的地位和作用[J].图书馆杂志,2005,(10):16-19.
[6]Laura Hazard Owen.出版商在电子书进图书馆问题上分歧不小[EB].http:∥/digital/2012/0302/181949.shtml.
[7]陆静.牛津大学出版社与图书馆就纸本书与数字资源达成创新性协议[EB].http:∥/article/48022/.
[8]哈市图书馆开通公益平台,240万种图书免费阅读下载[EB].http:∥/article/36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