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业广告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3 23:56: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报业广告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广告经营对报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在目前报业竞争激烈、政府已经终止了对报业的财政支持、报业多元化经营在短期内难以实现的背景下,广告经营对报业集团的发展至关重要。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组建了报业集团以后,形成了规模效应,广告逐步向强势媒体集中。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内市场的成熟,报业广告总量呈逐年加速增长的趋势,据最新统计,截止2003年底,我国报业广告的总额已经达到200亿元,稳坐四大传统媒体头把交椅。而且,权威部门基于我国广告发展模型乐观预测,自此至2010年,我国广告经营额总量尚有3倍的增长空间。
然而,报业集团的整体发展却不容乐观。经历了组建之初的调整、磨合阶段后,严重的体制束缚报业集团自由发展。随着报业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快,报业集团内部的运营机制必将发生重大的变化,广告经营也是如此。
一、报业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改革开放20年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我国报业正一步步挣脱计划经济的束缚,逐渐在日益开放的媒介市场上独领。而报业的集团化改革对报业的发展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从我国现行的报业集团的组建过程来看,由于报业发展还远远没有到自由竞争的阶段,在短期内很难依靠市场的力量改变无序、分散的状态,实现资源的整合,因此,行政力量在报业集团的组建中起着主要推动作用。
这种先天不足给报业集团的发展带来的局限是报业集团的兼并和重组主要局限在同一个区域内进行、单一报业系统内的联合,同时,还由于特殊的行政规定限制了业外资本投入报业集团。这些都牵制了报业集团产业化的深入发展。
报业集团进行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参与市场自由竞争。结合国企改革经验教训以及报业集团的实际情况,报业集团体制改革可以从以下三个渐进的层次来思考:首先,明晰报业集团的产权;其次,将报业集团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并将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最后,对报业集团进行公司制改革。
然而,目前我们一些主要依靠行政力量组建的报业集团只不过是各种子报、子刊的物理组合。所以,体制改革就迫切需要报业集团转变成为国有资产的授权经营公司,将各子刊、子报的国有资产统筹经营,并对所属子公司国有资产行使所有权同时承担相应责任,以持股运作的方式从事国有资本营运,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page_break]二、体制改革背景下,报业集团广告经营的发展趋势
以报业集团为首的媒介体制改革必定对整个媒介行业的结构产生巨大影响。经过体制改革之后,各媒介集团均以独立主体的身份参与自由的市场竞争,现存的带有行政烙印的市场格局肯定会被打破。报业集团为了避免在竞争中被击败的命运,就需要拓展现有的发展空间和发展范围,这需要雄厚的资金实力。但是,报业集团的自有资金有限,依靠报业经营自我积累资金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报业集团可以积极探索资本运营多种方式,而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方式。然而,由于受到旧思维的束缚,媒介进入资本市场的步伐一直比较滞后,报业集团作为整体上市,目前还不可能。通过将经营中的印务、发行或者广告剥离出来组建成股份有限制公司上市来筹集资金,或许是目前较为适宜的方式,其中广告经营以其特殊重要作用及盈利能力被作为重点发展对象。
在这种背景下,报业集团广告经营的发展趋势成了备受关注的焦点。
报业集团体制改革要求广告经营实现三个转变:
首先,整合资源、改变经营思路。这个转变要求报业集团将各子报和子刊的广告部合并成一个机构,统管整个集团的广告经营,经过初步的调整之后,逐步实现各方面资源的整合。
其次,改变广告经营理念。“厚报时代”和“多频道时代”的到来宣告了传媒市场的供求关系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这对广告经营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过去是等着客户上门排队登广告,如今,广告公司必须主动出击,不仅要对市场构架非常熟悉,而且要对客户相当了解,要有能力为客户提供超值附加服务。
1、提高服务层次,落实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广告客户的发展离不开媒体支持,在激烈的竞争中它们更需要专业媒体的宣传。“以客户为中心”经营理念的核心就是从客户的需求出发,尽最大努力满足客户。
比如,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的广告公司针对客户的需要,不断分行业细化服务,先后开辟了“信息速递”、“现代电脑”、“现代通讯”、“汽车市场”、“天南地北”等广告服务专版,分别涉及电脑、通讯、汽车、旅游、医药等领域,并面向大客户提供增值服务。以小组化操作的服务方式,固定专人面向特定行业提供有针对性的深度服务,小组成员全面了解整个行业的最新信息,与行业主管政府机构和行业协会、研究专家搞好关系,要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还要在客户遇到困难时,帮助企业沟通、公关、解决问题。同时,广告公司还专为大客户提供增值服务,筹建成立了“大户室”让大客户享受到“超五星级”的服务,利用广告公司所拥有的资源为大客户提供“一对一”顶级服务。
一些媒体的广告公司还为客户事前提供市场分析、事后提供播出评估等,满足客户的潜在需求。
2、主动出击,推介广告资源
好的内容不能仅仅靠自身的版面推荐给广告客户,还要从各个角度向客户进行面对面地推荐,这就要求各报业集团的广告公司纷纷从原来的坐商,变成每年都要在全国各地召开众多大型推介会的行商,主动走出去,与读者和广告客户进行面对面地交流。
各种推广招商会不仅内容更加实在,形式也变得丰富起来。从内容上说,以前广告部门跟客户开的大部分是“联谊会”,如今则演变为“推广会”,主要是向客户介绍自身媒介的价值、跟同类产品相比的优势以及其他服务。从形式上说,如今的各种招商、推广会的花样层出不穷,有的招商会甚至连专刊编辑记者、文化界的明星、娱乐歌星影星也会出来助上一臂之力。
广告推介会进一步促进了报业集团、企业和广告公司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缩短了媒体与企业的距离,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巨大收获。
3、创新服务形式,为客户量身定做各种广告方案
在信息爆炸、广告泛滥时代,传统的硬广告形式己较难获得很好的传播效果,寻求更有传播效果的广告形式成为当务之急。
再次,为报业集团承担筹集资金的任务。这个转变的第一步就要求将报业集团广告公司从集团中剥离出来组建有限责任公司。在报业集团体制改革成功的前提下,组建广告有限责任公司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对广告公司的财产实行有限责任。有限责任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广告公司以自己的所有财产对自己的经济行为负全部责任;一是针对投资者而言,以其出资额或者持有股票的数额为广告公司承担有限责任。所以,投资者即股东享有法律规定的股东权利,并承担有限责任,而广告公司则对股东入股的货币投资、实物投资乃至无形财产均享有自主、充分、完整的控制权,并以其全部财产对他的债务承担责任。这是广告公司上市融资的前提。
根据权力机构、经营机构、监督机构三大机构相互分离、相互制衡和效能最大的原则,建立广告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公司制企业都必须建立的一套比较规范的企业领导制度,其基本构成是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理层。应该说,法人治理结构便是这些机构之间形成的相互制衡的权责利关系的制度化表现,这种组织管理体制既能保障股东的权益,又能使经营者有充分的财产经营权,同时保障有效的监督。
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保障投资者、经营者和劳动者的合法收益。建立一套统一、规范的利益分配制度的目的在于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利益驱动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扩大广告公司的自,促进广告公司的发展,最终实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
第二步就是将组建的广告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化上市融资。报业集团广告股份公司可以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直接融资又包括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
公司债券是指由公司发行并承诺在一定时间内还本付息的债权债务凭证。债券属于固定收益的金融产品,其早期是和贷款联系在一起的。不同的人或机构之间借钱与还钱是最简单的贷款形式,是债务人与债权人两者之间的行为。债券在本质上也是借钱与还钱,但其与贷款的根本区别在于债券可以公开交易。贷款除非债券化,是不进行公开交易的。债券在最早是由向多方贷款逐渐延伸,即提供资金的人数多到一定程度,从而产生交易的需求,最后从发行时便设计出公开市场交易的机制,逐渐分化成为具有固定收益的一种金融产品。相对于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的融资成本较低,可以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同时可以保证股本对公司的控制权。但财务风险较高、限制条款多,且筹资数额有限。
股权融资亦即公司发行股票融资。对公司而言,发行股票所筹集的资金属于长期自有资本;对股东而言,所持股份代表对公司净资产的所有权。相对于债权融资,股权融资有着自己的优势(本文仅指普通股),如:股票属公司的永久性资本,不需要偿还,也不必负担固定的利息费用,从而大大降低公司的财务风险;由于预期收益高,易于转让,因而容易吸收社会资本等等。但股权融资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点,如发行费用高、易分散股权等。分散股权这个问题对于传媒产业的上市公司非常敏感,而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传媒业的经验,限制小股东的持股比例,超过1%或者3%时要自动减持,从而保证国家对报业集团发展方向的控制。
此外,尽管目前我国创业板市场尚未启动,但深圳股票证券交易所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据悉最迟可以在2005年上半年启动。作为新兴的市场,创业板是针对那些中小企业而设,以便为相关企业提供一个持续融资的途径,以助其尽快的成长与壮大。而主板市场则是针对那些具有一定业绩基础的大中型企业而设,为该类企业实现规模的扩张提供融资途径。这为一些难于在主板市场直接上市的媒介集团的广告公司,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融资机会,而不用在主板市场买壳或者利用非媒介公司上市,从而降低了进入资本市场的成本和门槛。
目前媒介集团常见的上市融资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将自己原来的经营部分资产分离出来,注入一家非媒介公司,再由该公司申请上市。东方明珠、电广传媒、歌华有线和中视传媒采用的都是这种模式。另一种是借壳上市,找一家上市公司进行资产重组,用媒介的优质资产置换不良资产。采用这种模式的包括博瑞传播、赛迪传媒等。而这两种模式存在的共同缺陷就是周折太多,成本居高不下。如果报业集团将广告经营直接上市,则可以避免这些弊端。
最后一步就是,报业集团广告股份有限公司要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这不仅是广告股份有限公司自身经营发展的需要,更是对报业集团跨地域、跨媒介、跨行业的积极配合。经营范围过于单一就需要承担非常大的风险,而报业广告多元化经营可以敏锐地感觉到市场的变化,并具有较强的市场抵御能力。除了在经营范围上的扩展,报业广告还应该大力扩展业务内容,设置从事具体广告业务的部门以及相关子公司。总之,报业广告要充分挖掘自己的品牌潜力,最大程度地利用所拥有的资源。
篇2
[论文内容提要]纵观2006年报业增幅的减缓,有其自身的原因和合理性。而国家相关行政部门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理性、合理的报业竞争秩序的回归,与新技术的融合,与新媒体的合作,都将使人看到报业的又一个“春天”。
慧聪国际咨询的统计资料表明,2006年中国报刊业经营总额为760亿元,其中,报纸总额为691.5亿元,比上一年增长39亿元,同比增长5.97%,而2005年的增幅为9.97%。面对增幅的下降,曾一度出现“报业冰河期论”、“抛物线论”、“消亡论”等悲观论调。实务界对此却有不同看法,“我们没有理由唱衰纸媒,相反,纸媒将发挥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与新兴媒体共存共荣,迎来新的发展契机。”现任北京日报报业集团社长梅宁华如是说。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社长尹明华以纸媒体的“既存优势”阐述了“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纸媒体依然具有着改革与发展的广阔的、未可限量的空间”的观点。北京日报报业集团社长梅宁华从报业总量在不断增长的事实,以及传媒功能说、报业的历史地位说等方面,驳斥“唱衰纸媒”的言论。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社长程颖刚从纸媒不可替代的优势,以及“将新媒体新技术为我所用”的理念批驳了“纸媒消亡论”。
报业经营总额增幅放缓的原因
2006年报业增幅较2005年相比呈现放缓趋势,但其总量在增长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报业2006年增幅放缓有其自身的原因和合理性,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我们应该以相对的观点来看待报业增长“放缓”问题。应该说它是我国传媒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梅宁华认为,“随着市场竞争逐步规范化,秩序化,报刊市场已经度过了早期较为混乱的跑马圈地式的高速增长期,开始进入了一个相对的平稳发展期。”报业经营总额增长速度的“放缓”,源自于报业多年的增长过快和总量的积淀。1998年全国报纸广告收入近1101亿元,比1978年0.75亿元的报纸广告总额增长了140多倍;报纸发行种类由1978年的186种猛增至目前的2000多种;报纸印量也由1978年的40亿对开张增长到现在的540亿对开张,增长了10多倍。一些大型的报业集团还成立了自己的发行公司,拥有少则数百多则上千人的发行队伍和密布所在城市甚至遍布全国的发行营销网络,而如此高速的增长往往会令人忽视隐藏在背后的潜在问题。而网络广告的激增,则是由于其刚刚起步以及基础的“菲薄”,容易以一种强势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
第二,2006年国内经济的宏观调控是引起报业广告收入减少的原因之一。由于2006年国家进一步规范了房地产和医药业广告的投资,而房地产、医药卫生正是许多报纸广告的重要来源,从而给广告增长带来了很大压力。也由此可以看到广告是支撑报业经济来源的单一性,使中国报业有理由冷静下来审视自身的不足,围绕报业主体开拓多元的经济增长模式和广告投放体制。“广告、印刷、发行以及与信息收集、整理、、咨询相关的信息服务是报业经营的主体。”而“报业的主体经营在经过多年积累之后,目前虽然已取得初步规模和实力,但同时也不同程度地显露出经营内容单一、经营方式陈旧、市场容量制约以及增长后劲不足等危机的征兆,报业传统的主体经营模式和产业结构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多元化经营应该从媒体自身的客观条件出发,首先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展开。
第三,2006年中国报业增幅的“放缓”,其根本原因在于报业内部的自戕,而不是由于跟互联网的竞争。目前我国有1.6万个商业网站,网络广告仅占据整个中国广告市场的2.83%。从这些数字我们可以看出,网络广告份额很小,对整体广告市场的影响并不是非常大。因而其对报纸广告份额的影响也可以说很小。而“媒体内部的恶性竞争,如报业价格战,则导致了广告版面价格的下跌、报纸常年亏损、大量优秀人才流失、市民低价买报的观念固化成型。”从而导致大量内部资源的浪费、办报成本上升、受众减少、报纸质量下降等问题,使报纸经营亏损。
第四,新媒体的出现,因其媒介属性,势必对报业受众和广告造成分流,但目前尚不是主要原因。
中国报业正在迎来又一个“春天”
在网络媒介等新媒体势力看似大行其道的今天,中国报业不但不会“走衰”,反而会结合自身优势、实际情况博采支撑新媒体背后的先进技术,迎来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第一,国家关于报业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有利于报业的进一步发展。新闻出版总署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报业因此出现转型和升级:1、报纸出版“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的建立健全,报业结构将得以优化,报纸出版资源将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2、逐步推进报业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经营,使报业市场由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向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报业市场体系转变成为可能。3、报业经营体制的试点改革促使报业经营机制的创新。2006年,中国的报业在推进体制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中取得了一定成绩,如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完成了从报业集团到传媒集团的战略升级:评估、重组、壮大和全面利用、综合开发现有的资源,全面推动集团发展,探索党报的合作机制,与地市报合作,利用规模效应扩大区域优势实现双赢;创新实地投融资体制,引进战略投资优化集团核心业务结构,夯实了竞争实力。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创新管理体制,打造新的集团宏观管理构架以及媒体、公司两分开一本账的微观市场主体,推进报业产业化;以报为本、多元经营,以媒体为核心,已形成广告、发行、印刷相互支持的报业产业链,推进了报纸相关产业的拓展,集团营业收入、广告收入和净利润有较大增长。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确定“打造以报业为核心,报纸、期刊、图书网络等多媒体互动发展的新闻出版文化传播集团”的发展战略等,可以看到,2006年中国报业从体制到产业的转型和升级都呈现了良好的态势。
第二,理性的回归和报业竞争新秩序形成。报界的有志之士已经充分认识到市场竞争中理性、秩序的回归是报业健康发展的前提。中国报业的无序竞争局面在行政主管部门的有效规范和调控下,2006年已经逐步得到好转。报业市场秩序的改善使市场竞争主体深受裨益,黑龙江多家报纸共同向社会承诺:“今年订报不送礼,送礼就送好新闻”,同城各报间的关系明显改善。沈阳、大连、鞍山三市的12家都市报,2006年总发行量比2005年增长6%,发行成本减少1.3亿元。河南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把省会的15份报纸分为都市类、专业类、对象类报纸,从办报宗旨、读者对象、专业分工等方面作了较为明确的定位,使各报逐步向个性化方向发展和转型,以差异化定位规避了同质化竞争带来的恶果。梅宁华在分析中国报业处境时谈道:“目前,中国报业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从混乱转向规范的整合期,这是中国报业从单一垄断进入规范竞争形态的新阶段。经过一段时间市场力量和行政手段的整合,加上报业退出机制的建立,中国报业竞争一定会走上规范有序、快速发展的正常轨道。”可见,理性、秩序的回归将为中国报业的健康发展带来蓬勃生机。
第三,数字报业的兴起,新技术的支持,为中国报业开辟出一条发展的全新模式。1、2006年,中国报业的从业者们纷纷开始探索传统报业向数字报业的战略转型。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在“E”世界里可谓一马当——2006年前9个月相继推出i-news(手机报)、i-mook(电子杂志)、i-paper(电子报)、i-street(公共新闻视频)4种新媒体,实现以不同的终端对各个细分市场的受众无缝覆盖,以全新的理念和措施实现了传统报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增值。2、数字报业带来的不仅是形式的变化,同时还有新的发行思路和办报思路。天津日报报业集团从发行终端切人数字化转型,推出卫星报,在39个国家《天津日报》可和《今日美国》等报纸同步落地,实现在全球当天发行,即时阅读。社长张建星称:“卫星报的意义不在于发行量,而在于提升整个发行价值。它改变了我们整个发行思路和办报思路,让我们在战略上去谋划未来。”。传媒产业的未来并不是新媒体,而是支撑在新媒体后面的新技术。通过与新技术的结合,实现报业产业链的延伸、对广告客户的增值服务、建立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形成更具潜力的商业模式。
篇3
一,良好的思想政治表现
我为人处事的原则是“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工作,堂堂正正做人,开开心心生活”,对自己,我严格要求,工作认真,待人诚恳,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做到遵纪守法,谦虚谨慎,作风正派,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能用“三个代表”的要求来指导自己的行动。积极要求进步,团结友善,明礼诚信。在党员先进性教育主题演讲比赛中获得过三等奖,“知荣明耻爱报社”演讲比赛中获得过三等奖,“我为报社改革发展献一策”活动中获得过三等奖。连续四年被评为集团先进工作者,并获得过“市属机关优秀团员”称号.
二,负重锻炼,鼓劲挖潜,较好地完成本职工作
2002至2006年来是报业集团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集团正朝着规模化、多媒体化、多元化,网络化的方向快速发展,生产规模、管理理念、业务流程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报业快速变革时期,记者编辑的数量增加,集团办公区域的扩大,并且在技术人员不足的环境条件下,集团采编流程,经营流程,网络安全,机房建设,信息化成本研究等方面的都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设计建设与完善。在信息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在较少技术支持下独立研究项目的合理性,科学性,安全性,另一方面又要面对很多系统与网络核心维护,以及大量其他技术人员无法解决的问题。在报业集团这些日子里,较好的完成了集团领导下达的责任目标.
1.报业集团信息中心机房平台安全运转,没有出现过重大事故,工作有序开展,集团网络与系统总体正常运行,信息机房建设水平达到新的高度,空调通风系统,应急照明系统,消防系统,机房UPS配电系统,机房防雷接地系统的安全系数进一步得到提高.
2.报业系统集成,管理流程得到提高,报业采编流程系统逐步升级.渊博系统已为报人提供方便快捷的全文检索功能,报社经略广告系统的研究,使的广告管理模式电脑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广告数据更加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报业集团的发行系统实施已大大推动报业自办发行的进程与规模.二次开发报业业绩考核管理系统,统计出记者和编辑业绩情况,以便对其进行定期考核,提高全体员工办报的热情.
3.实现创建集团的域控制系统,采编数据库系统,文件服务器系统,UPS不间断电源监控系统,也同时协助设计与实施财务集中管理与监控,逐步完善财务经营管理一体化.
4.协助完成集团报业数字化大楼建设,监督与完善3楼发行中心,8楼商报7楼行政经营区域结构化布线子系统,,网络系统接入性,扩展性,使其稳定性得到提升,让区域需求得以改变,使的网络能够逐步向成熟期过渡.并且完成22个镇区网络接入,系统与报社中心整合运行已向多分支性机构过渡.
5.架设网络版防病毒防御系统,并与硬件防病毒墙进行联动,降低网络的安全风险,提高网络安全性。VPN远程办公系统与报社网关级别防毒墙设计与规划实施为报人提供安全的信息多元化通道,完善的网络存储集中备份,为整个网络中的数据实现统一的存储控制管理,从而防止物理损坏,以及部分逻辑损坏,保护好集团的数据资源。实现核心交换机的双机热备份,维持核心网络层安全、稳定的运行,最大限度的降低网络的风险。上网行为监控的研究与设计实现。规范报人上网行为,使网络资源合理利用,提高报业集团竞争力。磁盘阵列存储系统,相关的灾难恢复,数据库管理,存储策略得到进一步的扩展.加强了网络安全,为报人服务,深度研究与准备架构一个动态的、整体的安全体系:安全的操作系统、应用系统、防病毒、防火墙、入侵检测、网络监控、信息审计、通信加密、灾难恢复、安全扫描等多个安全模块.找出网络,与系统运行规律,进而来预测未来可能发生趋势.
三,加强责任感、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开拓创新的意识
这些年来,集团的技术领域特殊的环境使我能够以大局为重、宽宏大量,不斤斤计较个人利益。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与重要性,这些年来很多时候都在超负荷工作,甚至几天几夜才能睡上几个小时,每一次技术改造与创新,每一个项目的设计与架设都要付出巨大的艰辛,即要协调维护好集团及报人家庭将近上千万的信息设备,又要进行预测,研究信息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敢于尝试,把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融入实施过程中,提出高效的解决方案,又要对集团技术管理进行阶段深入研究。
四,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拓展知识领域
潜心研究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吸收丰富的计算机理论知识,提高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将本专业与相关专业相互配合,协调解决有关技术难题,并且能指导工程师工作和学习。并且也加强了写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判断分析能力。为了加强自身计算机水平的提高,于2003年度在微软授权培训中心接受微软系统工程师培训,并获得中国微软颁发的MCSE系统工程师证书时.同年也获得北大方正采编高级系统管理证书,在2004年在cisco授权培训中心接受cisco网络工程师培训,同年获得美国思科颁发的CCNA网络工程师证书,并自学CCNP网络专家课程.为了掌握更扎实的技术,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从2003年开始就读于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研究生专业,并且在2006年底顺利拿到工程硕士文凭。在论文方面,,先后在电脑报,计算机世界,中国地市报人等报刊发表过论文.
五,今后努力方向
1.陷于较为严重的事务性工作的特殊情况,必须进行角色技术转变,新时期的现代报业技术人员应是技术组织者,网络,网络安全建设者,新闻信息产品的开发员,信息技术服务咨询专家,信息技术教师的身份.
2.要创新,技术管理更需要有潜意识加强,技术和管理应该并重.
篇4
【论文摘要】 在新媒体不断崛起,报业竞争空前激烈的形势下,报业的成本管理压力空前加大,成本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新格局中,报业集团必须从新的视角向成本管理要效益。
随着电子出版、网络阅读、移动手机广告、视频、户外显示屏等新媒体的兴起和盛行,报纸书刊的发行量和广告业务量进一步减少,单位产量的分摊成本进一步增大。在这种环境下,报社的成本管理压力空前加大,成本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新格局中,报纸书刊无疑已经进入了真正的实实在在的微利时代,报社必须从各个运作流程向成本管理要效益。面对新媒体的崛起、报刊业竞争空前惨烈的形势,如何解决报刊业效益下滑和各流程运作成本过高的病症,报社成本管理中存在着什么问题,如何来解决,是本文探讨的焦点。
一、报社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成本是报社管理的核心部分,成本管理是报社各种管理成效的综合反映,是报社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成本管理是报社获得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成本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要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通过现代成本管理,报社可以应用先进技术,节约新闻纸等原材料的消耗,提高报纸质量,降低报社成本;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及时调整处理闲置资产,从而降低固定成本、增加盈利;可以使报社合理筹措资金,重视资金使用效益,加速资金周转,降低资金的成本;可以把收入、成本和利润的考核、控制与各部门经营责任结合起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报社整体效益得以实现。
(二)成本管理是维持报社生产经营正常运转的重要保证
近几年来,报社面临着新的格局,以网络为主力、以户外广告、移动电视、楼宇广告、城市广播、电梯广告等为侧翼的新媒体方阵迅猛崛起,瓜分、蚕食着报社的广告份额,对报社形成严峻的挑战。世界报业营销协会会长维尔舍森在访问天津时预测道:50年后报纸将走进博物馆。据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媒介管理研究所对各地报社和报业集团抽样统计后公布的消息称,国内报业集团2007年营业额大幅下滑,广告实际收入下跌幅度大都在10%-30%,跌幅在40%以上的也为数不少,平均跌幅超过15%,多家过去经营状况良好的报业出现亏损,形势异常严峻。在这种困难局面下,加强报社的成本管理势在必行,报社必须向内部成本管理要效益,节约成本,加强成本管理是维持报社生产经营正常运转的重要保证。
二、目前国内报社成本管理现状
在我国,报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逐渐走向自收自支、照章纳税、自我发展的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目前大部分报社还处于由事业单位向企业过渡阶段,报社成本管理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报社成本管理范围狭窄
具体体现在报社成本管理主体的确立范围狭窄和报社成本管理观念局限于单一成本管理。报社现有的成本管理范围多数只局限于财务方面,而管理人员所需的原材料采购、报纸采编、发行等非财务方面的信息则鲜有涉及,故难以达到为经营管理提供充分信息的目的。我国的报社单位受长期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在成本管理中往往只注重报纸印刷生产成本的管理,忽视原材料采购成本、记者站经费、采访成本和发行成本。同时, 成本管理在报社的地位相对较弱,反映成本地位的指标数量、权重明显偏低,成本管理的目的局限于降低成本,较少从效益角度看成本的效用。
(二)报社成本管理基础工作不规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报社逐渐走向以市场为导向,自收自支、照章纳税、自我发展的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然而报社的会计工作未能紧随改革的步伐,在大部分报社中,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原始凭证填写不完整,部分核算的原始凭证不符合制度的要求,各项原始凭证的填写存在漏填、少填、不填的现象,难以给报社管理提供可靠的成本信息,给报社的成本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报社财产管理不到位,账实分离,会计核算游离于资产管理之外。
(三)成本管理缺乏市场观念,往往把高效率和高效益混淆
在许多时候,各报社往往习惯按照报纸的发行量划分和核算成本,通过提高发行量来降低单位出版物分担的固定成本。如此,发行量越大,出版物所分摊的成本就越低,报社的利润就越高。这种做法导致报社不问市场需求,会加大成本支出,增加报社和财政的负担。
三、报社成本管理对策
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报业竞争日趋激烈,读者对报纸的印刷质量、出报时间以及版面设计、标题和内容等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报社不光要注重外部环境,更应该注重报社内部的成本管理,更重要的是一些基础环节的成本管理,要在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一)加强报社运营各环节成本管理基础性工作
1.多渠道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
(1)实行采购招标制。根据供应商的供货商品质量,交货及时率,下单到交货的周期,成交价格,批量折扣,服务质量,以及其它反映供货商表现的各个方面进行招标。2006年9月,《人民日报》在新闻纸采购中首次引入招标机制。共有5家新闻纸生产商中标。此前,《人民日报》一直采取“竞争性谈判”的方式采购新闻纸。招标已成为众多报社和报业集团进行新闻纸采购时的首选。
(2)加强与中小新闻纸厂的联系。降低成本是我国新闻纸业发展的基础。2007年山东省报纸总用纸量近24.5万吨,实际使用地方中小新闻纸已近一半,在国产大厂纸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中小新闻纸厂起到了补充调节作用。仅使用地方新闻纸一项,青岛日报报业集团每年可降低采购成本1 045余万元。2007年,仅山东省小纸厂就生产新闻纸52.5万吨,一些大型报业集团,地、市和专业报纸大量使用中小纸厂生产的新闻纸,质量基本上能够满足报纸出版要求。其中有些纸基本上达到优质纸标准,甚至可以印刷单面彩报。中小纸厂的纸价具有诱惑力,每吨纸比大厂可节支800元至1 000元,节省成本可观。
(3)实行联合采购。2006年,《人民日报》在进行招标的同时实现了与《环球时报》《经济日报》小范围的联合采购。这一联合采购甚至影响了北京市场的新闻纸价格,使北京整体的新闻纸价格有所降低。
2.加大采编费用的管理,控制采编成本
采访编辑费是指记者部门和编辑部门为采访和编辑报纸所发生的各项费用。编辑费核算的是报社编辑部门开展采访编辑业务所发生的各项费用。针对报社采编成本管理呈现的流动性强、控制难度大的问题,报社应该建立采编制度,根据记者的发稿数量、质量来核算记者的工资、奖金和交通、通讯等各种补贴。在采编过程中,报社可以通过对相关媒体之间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实现集团内部资源共享和互补,发挥资源的规模效益,减少资源内部消耗,降低资源开发,从而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3.加大印刷成本的管理,控制印刷成本,提高印刷质量
在印刷过程中,实行原材料定额管理。新闻纸是报纸主要原材料之一,正常情况下在整个报业成本中占的比例为50%左右,是报社除人员经费以外最大的成本部分。新闻纸在印刷过程中要产生白破和黑破,甚至大量的废报,针对此类问题,报社必须按报业的行业规定制定出严格的损耗标准,杜绝超标;对超出标准的要实行重罚,对在行业规定标准范围内还有节余的要按节约百分比进行奖励。
为提高印刷质量,全体员工应该提高质量意识,规范各环节的质量要求,明确各个环节、各个岗位的质量责任。建立“责任连带”制度。员工既要确定上道工序的生产质量,又要明确本道工序的生产质量要求,还要确保交付给下道工序的质量。如果出现批量成品质量事故,不仅要追究本工序的直接责任,还要追究上道工序的责任人责任。严格执行经济赔偿,加强质量设备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包括选购、安装调试、使用、维修、改造、更新、报废等环节。
4.降低报纸发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发行销售费用是报业在报纸发行和其他产品销售过程中为发行报纸和销售产品所直接支付的各种费用。而发行作为报纸经营工作的重要内容,发行量从来都是衡量一份报纸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的重要数据,也是影响一份报纸广告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加强报业发行过程成本管理。
(二)加强对人员经费和公务费用的成本控制,压缩行政开支
现在许多报社都存在着人员老化、包袱重等问题,面对人员经费和公务经费日趋增加的问题,分流富余人员是降低经费的有效途径也是难点。报社可通过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开发多种经营等方法,控制人员流入,以达到降低经费的目的。
(三)加强报社应收广告款的管理,建立广告业务激励机制
广告收入是报社的利润之本,是报社赖以生存的支柱,报社在采用大量营销策略的同时,出现应收款居高不下,呆账坏账比例逐年提高,解决上述问题,报社可以建立广告客户信用档案,进行有效的信用评估和跟踪记录,对于不同信用等级的广告客户制定不同的信用政策,以有效减少信用风险带来的坏账损失。报社还可以制定合理的收账制度和健全考核业绩指标体系,根据广告应收款安全性、风险性、账龄等对应收广告款进行风险程度分析。
在广告业务方面, 建立激励机制,建立完全彻底的效益工资,工资随广告效益浮动而浮动。建立目标明确的考核机制。整个广告部除了制作部和个别内勤人员之外,人人头上应该都有不同的指标考核。近几年来,由于受到客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和社会上各种民营报、行业报等报纸增多因素,报纸广告遇到一些困难,过去那种上门广告的日子已经不存在,报纸广告开始下滑。针对这些问题,报社应该对广告部下达创收经济指标并签订广告承包合同,对广告人员实行任务、到账、提成制度,到年底如果没有完成规定任务和广告款没有完全到账的都要在到账款提成中全部扣回广告款,超额完成有奖,完不成则罚。实行这一制度,给他们增加动力和压力,从而调动广告部人员创收的积极性。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效益始终是报社管理追求的首要目标。报社成本管理工作中也应该树立成本效益观念,实现由传统的观念向现代效益观念转变。报社的一切成本管理活动都应以成本效益观念作为支配思想,从“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分析来看待“投入”成本的必要性,合理性,即努力以尽可能少的成本付出,创造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为报社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5]值得注意的是,尽可能少的成本付出,并不仅仅是孤立地减少成本支出,而是从成本与效益的对比中寻找成本最小化。在进行某项投资时,应广开言路,鼓励提出尽可能多的方案,然后舍去不具备实施条件的“空想方案”,最后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对可行性方案作经济和技术性比较,选择最优方案。
参考文献
[1] 谢渊芙.发展报业经济需加强财务管理与监督[J].当代传播,2005,(05).
[2] 林坤明.如何加强中小报社成本管理[J].财会通讯,2000,(09).
[3] 胡千俊.当前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4,(04).
[4] 孙帮勇.为印刷企业纸张选购支招[J].中国印刷物资商情,2005,(08).
篇5
关键词:使用与满足;现代传媒环境;报业;网络化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179-02
自诞生之日起,报纸作为一种现代社会最重要的大众传媒,一直是人们心目中最有公信力的主流媒体之一。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报纸首当其冲的遭遇到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自2005年以来,国内的报纸成长缓慢,发展的经济支柱,广告增长速度明显下滑,读者市场逐渐萎缩。在现代传媒环境下,甚至有学者提出报纸的“消亡论”、“拐点论”等种种不同的断言。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介绍
“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1]
“使用与满足”研究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随着媒介的发展,一些学者对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及其背后的心理动机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然而,笼统地将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仅仅归结为是一种满足个人需求的活动并不能说明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还必须注重对受众所处的环境或社会条件因素研究。因此,在考虑到社会条件因素重要性的基础上,传播学家卡兹等人在1974年发表的《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一文中,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新模式。这一新模式的提出说明,影响受众选择使用某种媒介的动机除了媒介自身因素以外还包括一系列的受众的心理和社会环境因素,“使用与满足”理论更加完善。
现代信息环境变化的基础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尽管“使用与满足”理论起源较早,但是在网络环境下,这一理论被认为是同样有效的。
二、现代传媒环境下的报业发展及网络化生存现状
(一)现代传媒环境下的报业现状:
1、经营状况衰退。伴随经济快速增长,中国报业可以说在现代传媒环境的巨大挑战和压力下艰难前行。2004年开始出现衰退迹象,广告增长额下降,市场空间缩小。自2005年春天,中国报业市场出现拐点,全国各大报社的广告营业额普遍开始大幅下滑,平均跌幅达15%以上。08年印刷纸张的上涨加重了报业的经营成本,09年全球化的经济危机,使报业市场进入了“寒冰期”,而网络等新媒体技术以其便携性、平民化等传播优势,逐步吸引着读者及广告主的眼球,与传统报纸分享着本已有限的广告份额。
而此前十几年,国内报刊的广告收入平均增速高达30%以上。让人担忧的现象是,这种下滑趋势已在国内几家最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报纸中普遍出现。
2、受众市场萎缩
比报纸广告份额下滑更严重的是报纸受众向新型媒体流失的事实。有调查报告显示:在18岁~54岁的人群中,排名最前的媒体是互联网和电视,其中45.6%的人首选互联网,报纸只占3.2%;在18岁~24岁的人群中,互联网是最受欢迎的媒体,50.5%的人首选互联网。
在现代传媒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传统报纸媒体的主体地位正逐步被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新兴媒体所取代。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达到5.13亿,不仅是互联网,另一种由通讯工具衍生的新媒体――手机,也凭借移动便携、信息交流互动的优势迅速成长。目前,中国手机用户已经超过8亿,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也已达到3.56亿,此外,以论坛、博客、播客、微博、户外等各种形式存在的新媒体形态也层出不穷。
报纸媒体原本受众人群庞杂这一优势,也因为信息化发展而流失了大批的读者人群,前景堪忧。有资料显示,目前在中国,30岁以下人士已不怎么看报,网络原住民(25岁以下人群)的队伍在壮大,上网者的年龄范围也在扩大。
(二)中国报业网络化生存现状及不足:
中国报业在现代传媒环境的竞争压力下,大力发展新媒体特别是数字报业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也即实现报业网络化生存。2006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上,新闻出版总署提出“数字报业”战略,并将其列入《全国报纸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2010》)。
利用新技术、开拓新平台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已成为中国报业的共同选择,报业网站与手机报是其中最主要的两种形式。
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报纸的网络化生存状态的确存在很多不足,诸如技术较弱、资金不足、机制不够灵活等。所有这些对报业网络化生存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目前,虽然很多报业意识到要向新媒体或新技术靠拢,但目前大多数报社自办的网站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单纯地停留在电子版阶段,大部分的报业网站还未实现盈利。这些都是报业网络化生存的隐患。
三、现代传媒环境下的报纸的“使用与满足”
“使用与满足”理论开创了从受众角度研究大众传播过程的先河,认为媒介接触和选择行为是基于受众的“能动性”的需求动机,受众媒介使用的需求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影响受众以后的媒介选择行为。也即是说媒介的传播效果直接影响到自身的生存。因此这一理论自产生之日起就受到大众传播媒介的高度重视。
(一)报纸媒体的“使用与满足”
对报纸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较早的是B.R.贝雷尔森。贝雷尔森以1945年6月30日纽约报纸的发送员为背景,通过调查没有报纸带来的不便来揭示报纸在日常生活中的效用。并于1949年发表了《没有报纸意味着什么》的研究论文。根据调查结果,贝雷尔森总结了人们对报纸的六种使用形态:获得外界消息的信息来源;日常生活工具;休憩手段;获得社会威信的手段;社交的手段;读报本身的目的化。[2]
这六种报纸的使用形态(使用动机)对在现代传媒环境下的报纸的使用动机仍然适用。综合这六种动机我们可以将之归纳为受众对报纸媒介的三种使用动机或者称为依赖:信息依赖、娱乐依赖和社会交往依赖。报纸作为一种“古老的”大众媒体,在广播电视出现之前,发挥着全能媒体的作用。伴随着上世纪30、40年代广播电视的出现,报纸的娱乐功能被压缩,在强势竞争之下,报纸不断自我完善,扬长避短,最终形成了与广播、电视鼎足而立的局面。90年代,随着互联网的勃兴,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以其新颖的传播方式和强大的传播优势迅速走红,快速侵蚀着报纸及其他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报纸作为传统媒体的传播价值受到侵蚀,尤其是娱乐和社会交往功能,但是报纸自身强大的信息功能仍然存在。
(二)网络媒体的“使用与满足”
网络媒体是借助互联网进行信息传播的新的传播媒介,具备传统传播媒介的一切表现形态和特点,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较,具有交互性强、时效性强、受众主动、信息海量等特点。交互性强是互联网络媒体的最大的优势,它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信息单向传播,而是信息互动传播。
网络媒体在信息的海量存储和海量传输方面满足了受众的信息依赖;其参与式、即时式、交互式的娱乐和信息平台满足了受众使用和选择媒介的娱乐和社会交往需求。网络媒体较之传统媒体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的需求。如前所述,在网络媒体时代,受众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仍然适用。
(三)报纸网络化生存的优势
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要想在新的媒体竞争格局中长远发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媒体之于受众需求的核心价值。在中国,因为制度和历史原因,“党报”一直做为我国报业体系的指导,在新闻舆论引导和监督方面的重要作用,强化了报纸作为一种“意见主导型”媒介的权威。报纸在信息的真实性、权威性和公信力方面更胜一筹,而这些优势也成为报纸网络化生存、发展的基石。网络的兴盛带来的是海量的信息存储和传输。但是受众面对成千上万条信息,难以辨别真假,难免会产生“无助感”。因此,报纸网络化生存的另一依托点在于新闻价值观的保留和引导。
结束语:媒介竞争的实质就是受众市场的竞争,在现代传媒环境下,中国报业不仅面临着来自新兴媒体的冲击而且还面临着报业自身的竞争压力。中国报业要做的是充分发挥报纸媒体自身的核心价值优势,在新闻信息的真实性、权威性和新闻信息的采集权方面做深做强,加强深度报道、转变信息观念,实现信息的优化和有效传播,发挥新闻价值观的保留和引导功能,以满足受众的需求,这也是中国报业网络化生存的必然选择。著名新闻传播学者尹韵公曾谈到:“在重大挑战与变革面前,不同的表现对应不同的结果:一是未雨绸缪,积极地预测和应对变化,从而走向卓越;二是随大流,跟随变化,从而落得个平庸;三是漠视、逃避、抵抗变化或无所作为,最终被淘汰出局。”在现代传媒环境下,中国报业在网络化生存的必然而漫长的道路上,就是未雨绸缪,积极发挥自身的核心优势,应对挑战。
作者单位:孝感学院新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张红,1982.10,单位:孝感学院新技术学院语言文学系,研究方向:广告传播目前在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攻读广告传播方向研究生,职称:助教。
参考文献:
篇6
国内地铁报的快速发展
随着轨道交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国内地铁报在这7年多的时间里经历了成长期,无论是报纸本身还是地铁报的整体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地铁报自身的变化。报纸的定位越来越明确。上海《I时代报》从“男性周报”几经辗转后,最终将报纸理念定为“笑迎第一缕阳光,品读第一份资讯”,南京《东方卫报》也将报纸定性为“轻松前卫,领跑未来”。地铁报的定位与其受众群体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问卷调查,可以初步肯定地铁报“高学历、高收入、高购买力的都市上班族”定位基本准确。统计北京和上海地铁内发放的286份问卷可知,受众的年龄在25至35岁之间的占到46.9%,大学及以上学历超过81.1%,月收入在2000元至5000元的居多,占50%以上。
报纸内容丰富,资讯式、碎片化、娱乐性强。对比分析2010年9月13日至17日一周的《I时代报》和《北京娱乐信报》(以下简称《信报》),可归纳出地铁报内容的基本特征:一是资讯式。在新闻资讯方面,《信报》有早摘要、会、D字头等板块;《I时代报》有本埠、中国、财经等板块。这些板块以国内外、市内外的时政财经要闻为主,篇幅短小、简明扼要,兼顾社会新闻,尤其是以地铁新闻为主的本地新闻,接近感强。二是碎片化。统计两份报纸一周的报道体裁,《信报》有消息380篇,图片230幅,评论7篇,小专题10个;《I时代报》有消息206篇,图片90幅,专栏19个,小专题6个。三是娱乐性强。《信报》是由娱乐性都市报转型而来,报纸用“娱乐牌”、“满眼星”、“环球秀”等大量板块刊载文娱体育新闻,另外,“我搜索”、“开心猜”等板块则从影视预告、星座测试等方面突出互动性和娱乐性;《I时代报》除了用体育、娱乐专版刊登文体新闻外,其娱乐性更多地体现在富于变化的副刊部分,内容覆盖了旅游、书评、教育、养生、漫画等方面,注重受众的参与性和提供生活资讯,娱乐性强。由问卷调查可知,55.9%的受访者乘车时间在30分钟至1小时,资讯式、碎片化、娱乐性强的报纸内容适于在相对狭窄的地铁空间内阅读,并符合受众的心理要求。
地铁报市场整体环境的变化。地铁报的发行模式已初步突破地铁通路的限制。《I时代报》在几乎覆盖上海地铁全线的基础上,还将发行拓展到200多栋甲级写字楼、磁悬浮和两个机场;《羊城地铁报》在地面设置了3000多个直投发行网点,包括写字楼、咖啡店、星级酒店等;由于南京只有一条地铁线路,《东方卫报》的地面发行更是发达,设立刷卡取报机制,火车站、高速公路休息区、麦当劳等都成为其覆盖网点。就发展较为成熟的地铁报而言,地面扩张势不可挡,但对于刚刚组建的地铁报来说,盲目的地面扩张可能会给报纸带来致命的打击。
同城竞争的出现为地铁报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2010年由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主办的《新民地铁》正式创刊,打破了国内“一城一报”的现象。同城竞争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地铁报业市场的进一步成熟,无论对于老牌地铁报还是新创立的后起之秀而言,同城竞争都将给地铁报市场、给地铁报纸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发展中遇到的阻碍和存在的问题
政策壁垒是阻碍地铁报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政策壁垒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免费报纸不具有合法性。2006年7月下发的《关于采取切实措施规范报刊发行秩序的通知》中有对免费报纸的明确规定:“根据我国目前报业市场的情况,暂不办免费报纸,避免在我国报刊市场不成熟、不规范、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扰乱报刊发行秩序,造成国有资产和社会资源的浪费。”对免费报纸的明文禁止使得国内地铁报走上了一条非正常化的发展道路,为了不与相关政策法规相冲突,目前在国内发行的地铁报大都采用报业集团(或报社本身)与地铁公司合办或共同经营的形式,地铁报作为地铁公司的附赠服务免费向读者派发。二是“税务空白”,“我国还没有针对免费报纸的专项税收法规。目前的地铁报均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四条――以免费赠送为依据计算增值税”①。这种打球的方式在地铁报发展初期为其提供了可生存的条件,但是随着地铁报的盈利,这种“共营”的方式给利益的分配带来了更多的困难和麻烦。正如《I时代报》主编钮也仿说的:“和地铁的恋爱(谈判)很难,父母之命(行政干预)下心甘情愿很难,结婚后抵御外界诱惑(其他媒体的绣球)很难,生了孩子(地铁报)后共同养育小孩更难。”②除此之外,根据《出版管理条例》规定:“只有符合国务院出版行政部门认定的主办单位及其主管机关才有资格获得出版许可证,编入国家统一刊号,创办报纸。”即地铁报必须由国家认定的报业集团主办,而对集团的整体战略而言,地铁报只是其发展棋盘上的一枚棋子,地铁报的发展原则上不能影响和制约主报的发展,而免费报纸与收费报纸本身又存在天然的竞争性,如何调配集团整体利益和地铁报本身的利益又成为制约地铁报发展的另一瓶颈。
市场竞争是地铁报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另一个重要问题。除了上文所提到的地铁报同城竞争外,来自新媒体的冲击更是不容小觑。同城竞争出现后,地铁报不能再依靠单纯的渠道优势获得大量受众,受众的选择从另一方面来讲就是报纸对广告商的争夺,对于免费的地铁报而言,这一点更为重要。而新媒体的冲击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地铁内其他媒体分割地铁报的受众注意力。地铁通路为乘客营造了一个立体的媒介环境,地铁站内随处可见的墙体广告、灯箱广告、车厢内的移动电视、轨道旁的屏幕广告等,这立体的媒介环境处处分散着地铁乘客的注意力,地铁报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下降。二是来自移动媒体的威胁。智能手机、掌上电脑、电子书等移动媒体的迅速发展正在悄然改变着城市青年的媒介接触习惯。
报纸的“免费”与报社的“盈利”成为一对矛盾。地铁报将报纸的“二次售卖”降为“一次售卖”,即受众购买报纸的成本降到零,报社只通过赚取广告费用维持运营。这样一来,报纸的“免费”与报社的“盈利”成为一对矛盾。一方面地铁报有市场扩张的需要,以获得更广大的受众吸引更多更好的广告机会;另一方面,市场的扩张必然带来成本的增加,新增的广告费用能否满足市场扩张带来的资金空缺又不可知。如此一来,地铁报势必会在“免费”与“盈利”、“扩张”与“保守”之间左右徘徊,制约其继续前行。
追求免费报纸的高品质一直是地铁报人致力于实现的目标。地铁报的免费发放和较多的广告内容使很多读者形成了“免费的一定是不好的”刻板印象,这种无意识的心理状态严重干扰了受众的价值判断。报纸品质由多方面因素如报纸的采编力量、广告情况、纸张纸质等综合决定,这又回到了“免费”与“盈利”之间的矛盾。受众评价的打折,使得地铁报没有办法实现其“培养年轻读者群”、“培养青年受众的读报习惯”的目标,反而适得其反,这对地铁报的发展而言显然是不利的。
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
跨地域融合的设想。在第二届中国地铁报峰会上,《东方卫报》社长陈朝晖呼吁:“中国地铁报应该走跨区域融合之路,一方面因为中心城市的报业环境对于新生地铁报形成压迫,另一方面,免费报纸对于中国传媒人而言具有不确定性,需要大家集体探索,共享成果。”2008年全国地铁报联盟的成立也是基于融合的设想,两年以后,第二届峰会的召开再次把“融合”提上议程,地铁报人热烈呼吁跨地域融合的实现。诚然,地铁报是依托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而生的,具有一定的地域特点和城市特色,但这并不能成为限制地铁报地域融合的因素。共同创立地铁报的品牌价值、延伸地铁报的采编空间、共享创新成果和经验、帮助新生地铁报迅速成长、形成集团效应,加大广告吸引力度,这些都是区域融合带来的益处。同时,跨区域融合的实现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地铁报与“共营”的利益方、与报业集团整体战略的矛盾与冲突,为地铁报未来的发展拓宽了道路。
错时错域的竞争。地铁报是依靠地铁的渠道优势和受众的时间资源生存发展的,一旦这种渠道和时间资源成为同城竞争的“争夺物”,地铁报市场的整体环境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牌地铁报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新生地铁报由于资源配置的不成熟更容易受到打压,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和整体环境的不稳定,这对地铁报的发展而言将是致命的打击。此时,逐步推行竞争机制、错时错域竞争不失为一条缓解之道。《新民地铁》创办后选择在周五下班晚高峰时期面向读者免费发放,与《I时代报》形成了错时竞争,就是一种新的生存策略。另外,多家地铁公司共同经营城市地铁的局面给新生地铁报开辟了新的渠道空间。如北京地铁四号线的运营公司是京港地铁,《信报》只与北京地铁公司签署了共营协定,在四号线内《信报》是不能发行的,这就给新办地铁报提供了空间。同城竞争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地铁报市场的整体成熟,突破垄断、良性竞争对未来地铁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多媒体融合的尝试。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给包括地铁报在内的纸质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地铁报要在这样的媒介环境中生存发展,“孤芳自赏”是万万不能的。《信报》在2010年推出了3D版,给读者以新的视觉吸引力,进行了有效的品牌营销。《I时代报》、《羊城地铁报》等的网站运作和读者俱乐部的成立也加深了互动机制。但总体而言,地铁报利用新媒体的思路还没有打开。地铁报仅靠渠道和免费已经很难满足读者需求,地铁报的手机版、网络版,在站台上设立电子报、利用地铁空间内的其他媒体资源拓展版面,与SNS、LBS、微博等新兴类型网站的合作对地铁报而言都将是有益的尝试。另外,依托地铁报的媒介资源,开展电子商务等新型业务,改变盈利模式、拓展业务范围,也是值得思考的。
注重自采新闻(尤其是以地铁新闻为主的本地新闻)、合理分配图文比例、提升广告品质和软文质量,在报纸品质上下工夫;建立有效的回收系统,在一定发行成本的基础上扩大受众量;有效监测客流规律、合理分配发行量,进行精准的地面投放……这些都是地铁报发展中有待加强的。在地铁交通大力发展、成功地铁报的案例示范、地铁报联盟的合作机制等外部因素的促进下,国内地铁报市场在经历了7年多的成长期后将慢慢变得成熟。我们有理由相信,依托于纵横交错的城市轨道交通网而出现、生长、成熟的地铁报,会在不远的将来迎来新的春天。
注 释:
①陈立颖、刘鹏:《中国地铁报共论“明天”》,《新闻记者》,2011(1)。
②钮也仿:《地铁通路价值衡量和业务流程设计》,《新闻记者》,2008(9)。
参考文献:
1.钮也仿:《创办地铁报必须克服或平衡的几个难题》,《中国报业》,2008(8)。
2.赵保强:《我国免费报纸现状及策略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篇7
市场可进入性分析:概念先行与内容定位
概念和内容是社区报成败的首要因素。美国学者强调,社区报的唯一标志就是它“对某个特定社区的服务性和归属感”。②那么,社区报要想在都市报的夹缝中求生存,就得做到“与众不同”,走非常“社区化”的道路,成为社区的第一媒体。这就需要社区报紧扣社区定位、立足社区服务,及时给社区居民提供高度聚焦、生动鲜活的新闻内容和丰富实用的服务信息。
1.概念先行
考察中外社区报的实践,但凡比较成功的社区报,都是相当“社区”的报纸,即它的生存基础必须是一个相对集中与独立的社区。因为以特定社区为纽带的受众的特征是比较容易把握的。比如,号称“中国第一张社区报”的《巷报》,市场定位是“立足长春市,面向东北三省”。因为这种超越一般省级都市报的市场定位,没有找准自己的特定社区定位,并且拿着“社区报”的新概念来做都市报的事情,使得《巷报》从一开始就进入了一条死胡同。③
另外,特定的社区除了拥有共同的地理位置、生活环境外,通常还能根据楼盘售价判断出他们的收入状况、消费特征与综合素质等。如果对目标读者的特征、需求强度和购买力做到了充分了解,就能够有的放矢地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信息。这样也为广告商提供了身份明确的受众群。由此可见,社区地域特征、社区规模、社区成熟度与社区人口素质,都应该是社区报选择的概念要素。
2.内容定位是核心
社区报在新闻资讯的定位上应该坚持其他报纸无法替代、拒绝共享的原则。社区受众居住相对固定,对本社区的相关新闻与资讯的需求强烈。因此,在新闻报道内容上需要专注于为社区居民提供社区报道和服务信息。实践表明,社区报的资讯服务最适合以“家”为中心,提供家居、家政、家教与家庭旅游等方面的服务;形式上则最宜以“专”为特色,通过专版、专栏、专题、专项加以推进。比如,社区宝宝、社区宠物的活动,都是很好的创意。即便要报道国家政策,也要侧重报道这些政策会对社区居民产生什么影响,如何应对等。比如今年的“抢盐”风潮,泛泛的报道在各大媒体随处可见,而某个特定社区的阿姨到社区超市购物带回的口信儿:“前天还有8袋儿没下架,昨天都空了,今天都买不着盐了。”可以放在社区报头条刊发。
可行性分析:依托集团、互联网与受众
1.“以母带子”的办报模式
国内外实践表明,主流报业集团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充分共享,是社区报经营的关键点。2006年,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依托集团品牌优势,通过对集团内现有报刊资源的整合,相继创办了《新民晚报・闵行新闻》、《新民晚报・东区资讯》等5份社区报,开拓社区分众传播的新渠道,探索全新的报业连锁形态。但是,由于这5份社区报的发行范围和受众群过于庞大,受众“共同体”的本质属性很难充分体现。社区居民没有共同的生活场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紧密度不强,缺乏共同的物质和精神诉求,这对于社区报的进一步发展是不利的。因此,要在“一级子报”的基础上,结合社区地域特征、规模、成熟度与人口素质等因素,积极探索在更小的区域发行“二级子报”的模式,将细分市场做足、做透。
2.报网联动
目前,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成为报纸的最大竞争对手。然而,竞争也意味着机会,将社区报与网络结合能够极大地提高社区报的传播能力和竞争力,帮助社区报吸引大批的受众。许多网站都推出了以社区业主为对象的论坛,如搜房网就有天津各个社区的业主分论坛。论坛中的业主可以交流关于自己所属社区的信息,比如物业管理、业委会换届选举、家门口的早点摊、领养宠物等。社区报可以利用网络建立自己的报纸网站,实现报网的良性互动。
3.受众也是生产者
由于社区新闻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分散性和不可预见性,社区报的生存与发展在依靠少量必需的专业人才的同时,还需要把媒体“议程设置”的部分权利让渡给公众,发动社区居民来提供新闻线索、素材或直接供稿。所有社区居民都可能是生产者。他们手中的笔、电脑、数码相机等,就是新闻信息的生产工具;社区报可以与他们的博客、网络社区互动合作,使他们的博文成为社区报的内容,为社区报注入一股“鲜活的生活气息”。社区报应该让社区居民发表对某些热点问题的看法,并吸引更多的读者参与讨论。让社区组织和社区群众获得办报的发言权,是“搞活”社区报的关键。
可赢利性分析:发行渠道与广告市场的支持
1.有效发行是关键
在传媒的产业链条上,畅通无阻的营销渠道是至关重要的。另外, 有效发行也是决定广告投放量大小的核心环节。社区报的发行也是如此。
鉴于我国的社区报基本上都是由各个传媒集团所创办,而每个传媒集团都有各自的营销发行公司,各家社区报可以借助所属集团庞大的发行网络,采用集订分送的方式,或强势渗透, 以各片、区、栋为单位分摊, 再送报入户或密集铺开, 在社区人流量大的超市、公园、路口售卖,并随时根据住户流动的情况灵活调整发行网络。另外,报社还可通过与社区签订发行协议的途径,使社区报能够真正地融入社区。这种做法不仅创建了报纸与社区互动的新平台,而且也稳定了社区报的读者人群,使报纸更精准地到达目标读者手中。此外,社区报的发行也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各个社区的发行工作完全可由身在社区、熟悉社区各方面情况的居民负责。这样,既可以节省发行成本,又可以增强社区报的亲和力, 加强征订的劝服效果,还能够帮报社搜集读者的详细资料和敏锐捕捉各种变化。
2.广告市场的支持
媒体要取得成功,就必须与广告客户互动,自创对话平台做营销传播。在这一点上,社区报又占尽先机。社区报的突出竞争力在于对广告主的吸引力和广告操作上的灵活性。具有地理范围小、开放互动性高、资源共享、公众参与性强等特点的社区报,在无形中为广告商提供了细分的受众,从而确保了广告能有效到达目标受众。
社区报的广告形式可以多样化,包括大量开辟分类广告版面,插页广告,刊登当地零售企业的促销信息,随报赠送优惠券与代金券等。另外,社区报可为社区居民刊登付费的个人信息,像生日祝福、聚会活动与二手商品的买卖等。在拓展广告的赢利空间上,还可以策划带动广告,谋求报社、社区居民与广告商“三赢”的效果。
总之,社区报的长足发展,不仅需要办报人对社区报发展策略的全方位的把握和理解,还需要办报人的经营对象,包括读者、广告商的参与,共同营造它的发展空间。
注释:
①罗晴方:《社区报在中国的发展浅析》[D],复旦大学,2008,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②陈凯:《透视加拿大社区报纸的繁荣》[J],《中国报业》,2007年第11期
篇8
学生姓名
浓浓
学 号
12345678
二级学院
学院
专 业
级 班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指导教师
职 称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期限
(根据本专业毕业论文工作时间安排填写)
2019年 9月 2日起至 2020年 5月 10日止
毕业论文(设计)进行地点
学院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近几年来在互联网背景和新媒体时代的推动下,故宫博物院作为中国耳熟能详的地标性传统文化景点,成功转型为一代超级文化类大IP,成为国内外博物馆争相学习的典范。近年来,在文创产业带动下,故宫化身成为“网红”。到2019年,故宫文化创意产品研发超万件,文创产品收入年营收在2017年就已达15亿元。如今,故宫已不再仅仅是一座博物馆,更是利用文化创意产品走进百姓生活的一个样板。故宫“年轻化”,文创的创造性开发和新媒体传播是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故宫的成功并未带动国内其他博物馆文创产业的腾飞,文创产业发展并不尽如人意。本文希望从对故宫博物院文创产业发展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些对其他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的借鉴之处。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之处:
本文着重分析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开发、营销与传播的成功方法,从研发,新媒体平台与营销渠道等方面研究新媒体时代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发展模式。文内除分析了故宫文创产品的开发外,还分部分展示了故宫品牌的营造 ,包括故宫系列APP,这些应用不仅推动了博物馆内文物知识的传播,而且丰满了故宫亲和的形象;“故宫六子”的拟人化推广,不仅与古代文化相对应,而且极受观众喜爱。
三、研究方法、设计方案及预期进度:
研究方法: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取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先后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活动策划、视频资料,然后到故宫博物馆进行实地调研。对故宫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进行分析和总结。
设计方案:整篇文章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分析故宫文创产品开况,包括开发理念、模式和特性;第二部分研究故宫文创产品的新媒体营销,包括故宫系列APP和故宫线上商铺;第三部分则是分析故宫文创品牌的跨界合作。
预期进度:
1、2019年7月1日-5日:毕业论文写作动员会议,安排指导老师;
2、2019年7月6日-9月1日(暑假):选择研究范围,酝酿选题;
3、2019年9月2日-11月24日:定题,修改和提交开题报告书;
4、2019年11月25日-2020年5月4日:毕业论文写作、修改、定稿、提交;
5、2019年12月23日-29日:毕业论文写作中期检查;
6、2020年5月4日-5月10日:毕业论文相似度检测;
7、2020年5月11日-15日:小组答辩;
8、2020年5月15日-17日:大组答辩;
9、2020年5月22日前:毕业论文工作建档、总结、评优等工作。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吴春晖,范文静. 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研究——以北京故宫博物院为例[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9,27(04):37-41.
[2]石珺婷.博物馆文创产品发展趋势分析——以故宫博物院为例[J].中国报业,2019(08):10-11.
[3]赵迎芳.中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理论与实践[J].山东社会科学,2020(04):169-176.
[4]宋云飞,张云笛.新媒体背景下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发展探究[J].新媒体研究,2019,5(06):124-126+137.
[5] 王昭.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再设计研究——以中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为例[J]. 设计,2019,32(11):142-145.
[6]陈子焓,王晨奇,刘珈莉,刘倩.新媒体环境下博物馆数字化转型分析——以故宫出品App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9,5(10):78-80+90.
[7]王威娜.新媒体重塑旧传统——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品牌创新[J].广告大观(理论版),2016(02):89-96.
[8]史灵歌,孙子惠.社交媒体时代故宫文创产品的网络营销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6):18-25.
[9] 何依宁. 新媒体时代故宫博物院的品牌文化传播路径分析[J]. 新媒体研究,2019,5(04):54-56.
[10]刘东昂.媒介融合背景下营销模式创新研究——以《上新了·故宫》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12):107-108.
指导教师审核意见(研究意义、创新点、前期准备工作、存在的难点和困难、建议等):
篇9
论文摘要:文章对报业集团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加强报业集团内部控制机制建设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论文关键词:报业集团 内部控制制度 完善建议
近几年,随着报业的集团化运作和文化体制改革,报社的企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市场竞争也越来越加剧,对报社自身的运营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建立完善的适应报业集团的内部控制制度,以此来维护集团成员间的经济利益和对外的整体利益,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和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实现集团价值最大化。所谓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内部控制贯穿于报业集团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其目标主要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资产安全完整、经营活动有效。本文通过分析,指出报业集团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关于建立和完善报业集团内部控制机制的几点建议。
一、报业集团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内部控制意识淡薄。从财政拨款事业管理模式演变过来的报业集团,由于宣传及新闻的独特性,虽然已经实行企业化管理,但思想意识上还没有真正融入市场机制的理念,尚未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模糊,只把内部控制当作避免差错、防作弊、确保会计信息正确的工具。而没有把内部控制作为权力制衡、规范工作流程、优化集团发展的措施,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是针对整个集团进行自我约束和评价,实施内部控制是使企业整体运行更有序、更合理,资源配置更有效率的重要途径。管理层战略意识淡薄,只注重短期行为,不重视实施内部控制获得长期战略发展机遇。
2.报业内控制度不健全。集团内在制定内控制度上沿承事业管理的模式,没有根据市场需求作进一步完善,管理中内控制约不到位、重大事项决策无标准。集团财产清查等没有形成制度,至今,仍未有一套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机制。内部审计机构不完善,审计职能弱化,出现问题时,无制度可循、无制度可依。
3.会计控制方面执行缺乏力度。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完善,执行情况差。会计人员兼做财务、统计、办公室等工作,管理职务重叠,不能做到不相容职务分离,容易造成个人舞弊。会计工作仅满足日常核算和出报表,会计信息依需而做,且各流程关节点信息反馈不畅等。
4.集团的监督机制不健全,内部审计未能真正履行其应有的职能。内审机构不独立、没有权威,人员也都由财务人员兼职,他们大多未经过专门培训,缺乏审计专业知识。忽视内审防错防弊的职能,监督机制弱化,一旦发现问题,处罚往往就事不就人,重人情而轻规定,执法的刚性被扭曲。同时,考核和奖惩力度疲软,职工对集团归属感和责任感淡薄,容易受利益驱动,发生违法乱纪现象。
二、加强报业集团内部控制机制建设的几点建议
1.转变观念,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近几年,随着多媒体、新媒体对传统报业的冲击,报业集团宣传与经营两分离体制改革下,倒逼报业集团做好本业的同时,拓展多种业态,扩大非报业务,集团内形成以股权为纽带,规范集团公司与各经营单位的权利义务关系,形成集团(公司)控股、参股,各子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集团产权结构。报业集团管理层要转变原有的观念,重视内部控制,并将其作为报业集团经营管理理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按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组织架构,设立以党委领导下的采编委员会和经营管理委员会一体两翼的组织架构,制定有效的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的内部控制流程,推行授权批准职务、业务经办职务、财产保管职务、会计记录职务和审核监督职务的不兼容,完善内部审计委员会、预算委员会、薪酬委员会,杜绝关键管理人员重叠,使内部控制管理覆盖全集团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有效防范、应对集团内、外风险、确保实现集团发展的总体目标。
2.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报业集团一般拥有多家子报、子刊和各类公司,组织层次复杂,如何使内部控制在集团范围内发挥其作用,确保集团资产安全完整、经营活动富有效率,良好的内部控制要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人控”现象,树立制度优先思想,让集团全体职工意识到自己在控制中所负的责任及内控对报业集团及自身的重要意义,设计一系列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使企业员工在制度、规则下有一定程度的约束,发挥其最大限度地积极性和潜能。(1)建立各层级审批权限制度,营造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的良好氛围。要对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使用和处理其他重要经济事项建立重大事项决策执行程序。(2)资金集中管理制度。实行资金集中管理,统一调配。集团可以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尤其是报业集团内部控制制度,对集团所属单位(包括控股公司)进出资金的合法性、安全性进行审查,核查相应的计划、合同等,确保资金合理安全使用,从而使集团所属单位的资金完全置于集团的监控之下,防范集团经营风险。(3)建立预算管理制度。全面预算管理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控制机制和制度化的程序。集团管理职能部门根据集团及所属单位编制的预算计划,包括从业务用版量、人力资源、财务资金等方面综合考虑,运用灵活的多种预算方法,保证预算的科学性和切实可行性。对各单位的预算执行进行全程、动态的监督。(4)建立考核评价制度。推行以营收总额增长为人员经费总额增长的依据,利润增长为人均收入增长依据的考评机制。内控制度与经济责任制有效地结合起来,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各媒体、公司管理层、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建立符合集团实际情况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内部会计控制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和报业集团的实际情况。会计事项所涉及采编、经营(广告、发行、印务)等相关环节与会计人员的职责权限按照内部会计控制设立会计工作部门,岗位设置严格执行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确保不同部门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使之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财务人员由集团统一委派,实行会计定期轮岗制。
篇10
一、瑞士的报刊
瑞士有报纸213家,其中84家是日报,每天总发行量不足270万份。按瑞士720万人口计算,平均约每1000人买350份报,约3个人买一份报。在84家日报中,有10家报纸发行在5万份以上,其中4家达到10万份,三分之二的日报发行低于1万份。
瑞士影响较大的3家德文报纸是:
1.《一瞥报》,1959年创刊,社址在苏黎世,发行量32万多份,是瑞士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2.《每日导报》,1893年创刊,社址在苏黎世,发行量20多万份。
3.《新苏黎世报》,1780年创刊,社址在苏黎世,发行量16万多份。
影响较大的3家法文报纸是:
1.《时报》,1998年2月创办,前身是《日内瓦报》和《新日报》,社址在日内瓦,日发行量15万份。
2.《24小时报》,1762年创刊,社址在洛桑,日发行量9万份。
3.《日内瓦论坛报》,1879年创刊,社址在日内瓦,日发行量近8万份。
瑞士的期刊分通俗期刊和专业期刊两种。发行量最大的德语期刊有:《瑞士观察家》、《瑞士之最》、《电视杂志》、《瑞士家庭》、《瑞士画报》等。发行量最大的法语期刊有《画报》、《今日妇女》、《周刊》等。发行量最大的意大利语期刊是《电视广播周刊》。
二、荣格报业集团的雄心
6月5日,我们到瑞士德语区最大的报业集团――荣格报业集团采访。集团总裁楚伯韬(中文名字)接受采访。楚伯韬说,荣格报业集团是家族集团,有170年历史,现在是第五代传人在掌管。报业集团最早是印刷厂,因为印刷业务不够,干脆就自己办期刊,一直到发展成为瑞士最大的报业集团。在媒体方面,集团办有日报、周报、杂志、电台、电视台,年营业额达9.75亿瑞士法郎,约合6.5亿美元,利润达3500万瑞士法郎,约合2000万美元,在国内外有6000名职工,现在已成为跨国报业集团,但同世界其他大传媒集团相比,不能算是大集团。他说现在传媒中市场竞争很激烈,荣格报业集团的对手德国、法国、英国的传媒集团都很厉害,特别关注新兴市场,这也是荣格报业集团特别重视东欧国家的原因。他说荣格报业集团1985年起在捷克办了一个《现金》(CASH)周刊,投资已经收回。现在荣格报业集团已经成为捷克、匈牙利、罗马尼亚最大的出版商。荣格报业集团重视东欧,也重视亚洲。由于我们同亚洲有文化差异,所以在亚洲开拓不容易,雄心受到限制。
楚伯韬说,荣格报业集团在亚洲的开拓从上世纪1989年就开始了,先在香港办了一个印刷厂,眼下已经在中国内地合资办印刷厂,并和中国的政府部门合作办有关贸易方面的专业杂志。他说荣格报业集团对中国有一股激情,他了解中国已经有30年,对中国现代艺术特别感兴趣,但是他明白,从有激情到把事情做成,还有很远的距离。他说从1992年起,荣格报业集团就开始在越南投资,出版越南版的《现金》周刊,现在集团在越南有4种刊物,是越南唯一可以做出版的外国传媒集团。但是越南同中国比,是个小国,我们关注的重点是中国。楚伯韬说,荣格报业集团在北京有一个合资的广告公司,通过广告公司向出版社提供服务,在中国内地有3个同中方合办的专业杂志,还准备为中国的日报、周报提供设计、咨询、营销这类服务。他说从一个外国人的立场看,中国是一个发展很快的国家,在中国办报刊一定很赚钱。他相信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在媒体方面的对外合作程度一定会有所提高,他相信中国的新闻媒体前景广阔。
这次采访使我对雄心勃勃的荣格报业集团印象颇深。当我正准备写这篇介绍文章时,在7月15日的《文汇报》上读到了瑞士荣格报业集团属下的《视点报》(《羊城晚报》译作《星期日观察报》)3个月前以大量篇幅刊登瑞士驻德国大使同德国女美容师、曾当过模特的里维关系暧昧并导致大使被撤职的桃色新闻是假新闻。《视点报》7月14日在一版主要位置刊登了“对不起”的标题和该报老板写的一整版评论文章,公布免去《视点报》主编职务,开除该报驻柏林的一名通讯员,并向驻德大使馆赔偿了一笔双方约定不公开数目的巨款。
看来,就是想在新闻媒体上赚钱也要按规则办事,虚构桃色新闻,可能会一时扩大影响,增加发行量,但最终只能是损害声誉损失钱财。荣格报业集团这一次的教训应是深刻的。
三、《自由报》的“独立自由”
6月9日,我们在瑞士弗利堡采访并参观了法语报纸《自由报》,《自由报》总编辑罗杰今年参加瑞士新闻代表团访问中国并到文新集团大厦参观过,对中国报界有较深印象,回到瑞士后也正面如实地报道了中国的发展。
罗杰说,《自由报》每天出36~60版,星期六出增版,星期天不出版,他追求办一份有特色的报纸,而不追求把报纸办得面面俱到。美国9・11事件后,瑞士所有的报纸都把头版让给了美国,而《自由报》却把一版给了非洲的饥民和挨饿的儿童,刊登了长篇报道和大幅照片,以显示《自由报》独立自由办报的立场。但罗杰也说坚持独立自由办报很艰难,竞争太激烈了,前一阶段瑞士有8家法语报纸给吞并掉了,《日内瓦报》、《瑞士报》都换了老板,罗杰现在很为报纸的命运担忧,如果换了一个老板,那么《自由报》的办报宗旨很有可能坚持不下去。
罗杰说,瑞士报纸最早成立的时候,精力放在天主教和瑞士政府的斗争上,因为瑞士不拥护天主教,拥护新教,其他报纸大都这样,后来转变了。现在的读者不愿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太深,并不希望报纸告诉他怎么投资,怎么祈祷,读者希望看到活生生的事实,要求报纸的记者作更深入的调查。罗杰认为《新苏黎世报》办得不错,但商业味道太浓,维护的是企业主的利益。
罗杰说,《自由报》年轻记者占多数,这是因为弗利堡大学生多,年轻读者多。弗利堡4万人口中大学生占了8000多,大学生是《自由报》的重要读者。罗杰说,新闻工作这一行在瑞士被认为是重要工作,受人重视,但收入不如在企业高,尤其一些学历很高的新闻工作者,到企业可以赚到更多的钱。在瑞士,成功与否要看钱是否挣得多,但是他不这么看问题。
与总编辑罗杰一起接受采访的年轻记者罗那同意罗杰的看法。罗那懂英语、德语、西班牙语、法语,到企业去可以赚到更多的钱,但他更喜欢当记者。他说我从小就想当一名记者,在《自由报》实习后,罗杰希望我留下来,我就留下来了,《自由报》对年轻记者很重视培养,重视发挥年轻人的作用,有独立办报的想法,我很愿意加盟。
四、在瑞士新闻俱乐部
瑞士新闻俱乐部位于日内瓦市郊一个很大的花园内。花园很大而别墅很小,一个修剪得很好的大草坪上,几棵大树长得有几十丈高,树冠几乎触到了天空中的白云,在这些大树旁,2层楼的别墅显得非常矮小,但却是非常适宜的比例。
新闻俱乐部主任吉麦当今年率领瑞士新闻代表团访问中国,当中国新闻代表团回访瑞士时,是他为我们安排了采访日程,并四次出现在重要的采访现场。
在我们离开瑞士前夕,瑞士新闻俱乐部组织了隆重的欢送酒会,酒会设在新闻俱乐部对面的瑞士洲际大酒店,这是日内瓦市最好的五星级大酒店,世界各国的元首访问日内瓦时,都下榻在此,、克林顿、布什等都在此住过,我们在大厅喝酒时,沙特阿拉伯国王带着许多人住进了该酒店。
在欢送酒会上,我们和访问过中国的瑞士6个总编辑作了交流(《自由报》总编罗杰已在弗利堡接受过我们的采访,所以没来)。瑞士新闻俱乐部主任吉麦当和中国记协主席邵华泽、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祝寿臣都说了很多两国新闻界要进一步加强交流的热情洋溢的话。在酒会快要结束时,吉麦当说:“谁还有问题?”如果没有问题,那么中国记者采访瑞士活动就要结束了……”。这时我举手说我还有最后一个问题:瑞士的房子那么美丽,请问有多少瑞士人拥有自己的住房?
吉麦当思考一下说:“有的农业州居民拥有住房比例高一些,有的州如日内瓦居民拥有住房比例低,大概只有20%的人拥有自己的住房,全国平均下来,大概30%的人拥有自己的住房,70%的人租房子住,你还有别的问题吗?”
我摇摇头表示没有问题了,其实我紧接着的疑问是:早就听中国驻瑞士的记者说过,瑞士媒体上很少说中国的好话,大多是负面消息。但即使是作为全世界首富的瑞士也仍然有70%的人不能拥有自己的住房这样严重的问题,那么为什么你们的媒体上有关中国的负面报道那么多呢?为什么正面的报道比例却很少很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