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专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9 22:26: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媒体专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媒体专业论文

篇1

生活中,传统的大众广告载体如:公交车车体、LED灯看板、广告牌等,所传播的信息都是静止的单向传播,无法实现主动吸引人们注意的广告需求,对消费者的信息传递很有限,只有使用数字媒体技术让原本静态形式的广告内容动起来,塑造最佳的视觉效果,才能主动获取消费者的注意,进而加深人们对广告内容和广告产品信息的印象,而且信息时代下,只有多样性、动态性以及艺术性的影视广告才能真正的满足大众的需求。影视广告的剪辑、制作和传播与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密不可分,例如:在影视广告中应用数码技术使广告制作更加高效,高清技术的应用使广告传播的视觉效果更佳,因此,可以认为数字媒体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影视广告的发展,使其在生活中的作用更加凸显,不仅增加了影视广告的创新性,同时也提高了影视广告的表现张力和整体时效性。当前最具代表性的要数脑白金职业院校数字媒体专业技术运用探究文/刘崇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兴和交叉学科也迅速发展起来,逐步影响和改变了人们对传统媒体的认识,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了巨大的力量。我国职业教育得到了大规模发展,到目前为止已经占据了普通教育的半壁江山,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探讨职业院校数字媒体专业技术的运用对职业教育发展和社会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摘要系列的宣传广告,该广告中的男女主角以一种卡通形式出现在画面中,语言与动作充满诙谐,同时引入一盒跳动的产品,在短时间内迅速抓住人们的眼球,观众随着广告的节奏一步步加深对该产品的印象和认知,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该产品在市场上长久不衰,这也再一次用事实证明了数字媒体技术在影视广告中的巨大的作用。

2数字媒体技术在电子商务领域中的应用

数字媒体技术的另一大应用则是与电子商务的结合。电子商务的产业化发展是人们实现了足不出户即可购物的愿望,如果现在的网站通过使用媒体技术构建一个虚拟的购物商场,将网店中的产品以三维的形式展现出来,使消费者对商品进行全方位的浏览和仿真使用,一定能够迅速获得消费者的认可。例如:现在的B2B电子商务平台系统就是受阿里巴巴的影响,形成了当前的网站风格和布局,国内的电子商务平台系统则是受淘宝网的影响,这些网站的机械模仿毫无创新可言,极易使消费者产生视觉疲劳。而苹果博览—3D商业街网站的建设风格与目前主流的电子商务系统有很大不同,更容易抓住消费者的眼球,也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虽然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电子商务领域并没有运用三维展示的形式,但是数字媒体技术为消费者提供的图片和网上银行的协调已经足以说明该技术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巨大潜在价值。例如,建筑漫游技术就如同3D游戏一样,运用三维展示的方式,可以让人进入虚拟的展示空间,切实地感受建筑群内漫步的体会。21世纪是信息时代,因此我们可以相信,电子商务与数字媒体技术的充分结合必将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深刻的变革。

3数字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数字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对各阶段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多媒体工具的应用,使得教学资源逐步向全球化发展,并将教学工作改变为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教学个性化以及管理自动化等,也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一对一辅导模式,增加了教学过程中开展教学活动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学生更容易全面投入到课堂氛围中,产生强烈的主动求知欲望,为当前教学课堂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数字媒体技术在娱乐领域的应用

信息时代下,最受人们喜爱的娱乐方式要数休闲游戏,而数字媒体技术在群众休息娱乐领域的应用涉及范围极其广泛,如:视频、聊天、微信、QQ等,这些交流平台通过数字媒体技术使远程交流和沟通成为现实,但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这些交流工具的广泛应用使得人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甚至部分人开始出现自我屏蔽,人们的沟通能力逐渐下降,加大了融入社会大家庭的难度,因此,数字媒体技术在娱乐领域的应用需要把握平衡度,不能因为技术的进步影响了人类文明交流的发展。

5数字媒体专业的展望

对于职业院校来说,数字媒体专业是一个较为年轻的专业,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专业思想也不够成熟,因此职业院校在开展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时,应破除一些不适合当前教学发展的模式和方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探寻符合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需要兼具文科艺术和理科素养,与艺术专业的学生相比具有工科的基础,与纯工科专业的学生相比更注重人文精神建设,因此数字媒体专业教学课程的设计要两种学科同时发展,不可偏重,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适合本学科长久、良好发展的教学体系。

6结束语

篇2

2.数字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数字媒体技术被认为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相关信息进行传播、存储的一种信息媒体技术,它主要包括文字、图形、音频以及视频等多种形式,从而使得传播的内容以及形式更为数字化,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分发和存储的一种数字化过程。

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缺乏联系性。在进行数字媒体专业实践教学当中可以发现,学生的实践能力相对比较弱,因此,许多学校开设了较多的实践课程和相应的提升能力环节,但是,对于这些增强实践能力的各个环节,很难找出各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甚至缺乏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个环节都各自为政,从这当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实践环节当中存在的混乱性,在这种环节的教育教学当中,很难使学生获得良好的锻炼,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

2.实践课程安排上缺乏合理性。在教育教学当中,每个课程的安排和设定都会受到总学时的限制,而这种现实往往导致难以较为全面地对数字媒体技术这种专业技术性较强的科目进行学习和探讨,因此,学生在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当中,其实践的目标相对模糊,往往被动地进行这项活动,而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却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同时,由于实践灵活性不够充足,通常会在理论课结束的同时实践课程也就相应结束,这种教学课程的安排则很难将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系统而有效的结合,从而也会丧失学生对于这方面课程的学习兴趣,对数字媒体技术实践课程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3.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适应现代数字媒体专业教学的需求。数字媒体属于一门具有交叉性、知识覆盖面较广的现代学科,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以理论作为教学的主体,因此很难适应现代数字媒体技术这种对应用型人才进行培养的专业课程,在数字媒体教学的过程当中,大多以操作技能为主,学生更需要对课程进行集中安排,使得课程与课程之间形成紧密的联系,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牢固地掌握相应的专业技术,而在传统教学当中,却很难做到这点。

三、数字媒体专业课程教学实施的有效方法

1.课程安排上要符合数字媒体韵基本特点。对于数字媒体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而言,首先要符合数字媒体技术学科的主要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其次要符合学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实践性以及应用性作为数字媒体专业的重点内容,我们要牢牢掌握这点,才能够更好地对实践教学进行实施和建设。作为一个具有动态发展的重要学科,学生需要在进行实践的过程当中反复训练和求证,逐渐经历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这样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因此在课程安排当中要具有系统性与紧密性联系,从而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相应的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

2.要具有创新型的发展原则。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径,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随着数字媒体的不断发展,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深化实践教学的内容、探索实践教学的新模式已经逐渐成为了当前针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进行培养的重要话题。加强对数字媒体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组建,关系到整个专业实践教学最终的效果以及目标,同时也直接影响学校对于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我们应当在教育教学当中不断贯彻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状况,依据学生发展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教育。

3.以人为本,构建多样化的教学体系。对于数字媒体这样一门具有综合性特点的、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科,应当在教学上突破单一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在教育过程当中尝试更多方面的培养。应打破传统的以学科构建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设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应依据学生的发展个性、个人能力以及兴趣和喜好,构建丰富的教学课程以及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管理方式,促进教育教学有效进行。[本文转自wWw.dYLw.nEt 教育教学论文]

篇3

摘要:计算机教育的出路在于与其他专业知识的融合,《数字媒体应用教程》是一本很好地将数字媒体技术融入“表意”工作之中的教材。本文介绍了《数字媒体应用教程》教材的特点,希望能对老师们的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数字媒体;多媒体;媒介;教材;工具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从2002年起,美国大学里选择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人数锐减,我国计算机类专业学生人数虽然变化不算剧烈,官方的说法是从2004年开始进入了一个平稳发展时期,但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困难却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非重点院校,有的学校报告中说计算机专业招生人数连年下滑,就业率全校倒数第一。与此同时,我国信息化建设人才仍然缺乏的各种报道仍然频见报端。2007年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7)6号)将软件、微电子、信息安全、动漫等信息领域的紧缺人才培养作为优先支持对象。

一方面是社会急缺人材,一方面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这种矛盾的现状令人深思,我们的计算机教育应该加快改革的步伐。

2计算机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应是与行业技术的深入融合

计算机教育发展有“工具论”及“信息素养论”等阶段的说法。这里不去研讨这些理论的具体内涵,借用“工具论”这一名词,笔者认为计算机应是作为解决人们生产、生活中难题的一种工具(不是唯一的工具),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是它的主流方向。计算机教育也应如此,它应是培养少量的制造计算机这种工具的人才、培养一些改造工具的人才、培养大批使用工具的人才的教育。参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战略决策,深入各行业的,将计算机技术与行业技术深入融合的计算机教育应该是改革的主要方向。

计算机教育界已对此作了很多探索,有了很多的教学改革成果,现在总体上感觉教学成果更多的分散在各校,计算机教育整体改革推进进度较为缓慢。

3教材是教学改革的最好载体

受环境影响,现在计算机教师比较热衷于撰写论文,但论文在传播计算机教育改革成果上有很大的局限性。教材不仅能作为学生的学习工具,更适宜作为教学改革研究成果的载体,是教学研究成果普及、师资力量培养的极好媒介,这一点上比论文更为有效。因而,现阶段计算机教育要尽早走出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的困境,不仅仅需要各校作一些切实的改革探索,还需要将已有的改革成果尽快编写成教材,加速教学改革成果推广普及的速度。

4计算机技术与专业应用结合的典型案例

翻看清华大学刘惠芬老师2008年秋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数字媒体应用教程》(ISBN 978-7-111-24805-7),感觉到作者在计算机技术与媒体专业的结合方面确实进行了有效的探讨,使数字媒体技术真正得到“应用”,它不仅可以作为多媒体教材进行推荐,更可以作为计算机技术与行业应用相结合的典范来推荐。

数字媒体和多媒体的内涵相似,按现在的发展趋势,网络媒体是数字媒体目前的典型应用;手机媒体是数字媒体发展的新方向,故而如《数字媒体应用教程》中所说称为数字媒体更能体现发展趋势,更恰当和准确一些。

如今数字媒体技术是最为普及的一种计算机应用技术,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授课演讲用的电子课件,到电子商务、网络视频、电子图书,再到手机媒体,到处充斥着数字媒体的应用。《数字媒体应用教程》一书较好地处理了媒体表意基础知识与数字技术的关系,贯彻了数字技术为媒体表意服务的观念,这使本书的实用性更强。

5《数字媒体应用教程》的特点

粗看起来,本书有以下特点。

(1) 使用较多篇幅讲述媒体表意的基础知识。无论使用何种技术,文字、图像、视频还是其他,媒体作为表意的中介,最终目的是要使观众容易接受我们叙述主题,要完成信息传达和表意这一目标。数字媒体技术仅是信息传达和表意的一种技术手段,在了解技术手段之前总要有一些表意的基础知识,如色彩的搭配、平面的构成、影视蒙太奇等,这些知识是非美术专业或影视专业的学生所欠缺的。而在之前笔者之前看到的多数“数字媒体”教材(大部分名称为“多媒体技术**”)恰恰没有此项内容,或者仅是简单照搬知识点,使数字媒体技术与表意之间形成难以理解的两张皮。而本书用了60%以上的篇幅来讲述多媒体表意的基础知识,并且将知识渗透到了全书的每个章节,每个案例中,使学习者在学习具体的技术之前能形成一些基本的表意理念,这样在学完本书后的读者不再会象笔者一样,只会软件操作,做不出漂亮的作品。

(2) 以软件功能和关键应用过程为教学侧重点,避免版本升级尴尬。高等教育有别于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教学,但好象现在计算机教学中这一方面有所缺失,过份强调技术学习,计算机技术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因而学生有了强烈的毕业即落伍的感觉。从媒体应用的角度看,数字媒体技术无非就是软硬件的使用。与熟练掌握某一个软硬件相比,面对新技术的学习能力显然更重要。而《数字媒体应用教程》中对技术的介绍以配合“传达信息”为目标,侧重于软硬件功能和关键应用的过程,而不是和版本相关的使用说明书的方式来讲解。这种教学编写方式节省了大量的篇幅,因而在增加如丰富的表意基础内容后,本书仍是一本中等厚度的书,当然这种厚度的教材也减轻了教学难度。

(3) 案例选取恰当,与知识点有较高的融合度。案例化教材的难点在于选择恰当的案例和将案例与知识点相融合。本书中的案例丰富,有鉴赏与分析型的案例,这种案例能使读者开阔眼界,能更好地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还有模仿与应用型的案例,能使读者通过案例学习“如何说”,将技术实现与内容创意结合起来。本书第2章“内容与创意的应用过程”以网络应用为案例,笔者开始时不理解,读完全章后才感觉到它的好处。本章的作业即是“作业本网站”的策划,这样学生的学习能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而且作业本网站的应用贯穿全书,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极有好处,同时对于教学的组织工作也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4) 项目小组式教学引入教材,技术教学之中隐含素质教育。协作性是职业人的必须素养,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而素质教育并不是虚无缥缈的,本书即要求3~5人组成合作组,协作完成大作品,而且要求小组共同完成作业本网站。通过这样的锻炼,不仅能使学生学会知识技能,还能增强协作精神。正如刘惠芬老师的学生所说:“……更多的是与他人的合作,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我们并不是一帆风顺,也有争执和不快,但最后都能够克服,也是一大收获。”不知不觉中自身素质得到了提高,这种素质教育的效果比单纯的素质说教更有效果。

本书还有很多其他优点,以上四点是笔者未详细研究即看到了的,其他读者也许会有更好的见解。当然,任何好书都不是万能的,并不是说这本书就是数字媒体教学的“万金油”。本书是适合较多需要用数字媒体技术进行表意的大多数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作为数字媒体入门教材,当然也适合“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作为数字媒体技术的导论性教材,不适合作为影视等媒体专业的数字技术学习的教材。从学生层次上来讲,本书比较适合本科教学,对于高职层次学生来说还是有点难,不过对于优秀的高职学校来说使用也未偿不可。

篇4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0.引言

2003年,浙江大学在国内首次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后,国内各大高校根据自身的情况纷纷开设了该专业,其中有些是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或软件工程专业设置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如浙江大学、江南大学),有些是从艺术专业中分离出该专业(如中国传媒大学),而有些则依托自身在通信领域的优势开办该专业(如北京邮电大学)。这些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均强调“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培养复合型人才”,但他们的侧重点不完全一致,工科院校强调“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而艺术类院校则强调“以艺术为主技术为辅”,这就造成了目前该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不明确。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原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和影视艺术技术专业从电气信息类下分离出来成为新目录中计算机类下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并规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掌握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以及与数字媒体相关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备良好的技术素质和一定的艺术修养,能在互动媒体、媒体网络、新媒体工程等领域从事系统设计、开发与应用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新目录进一步规范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性质、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以及培养的学生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应该具备什么样能力,并要求在加强学生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同时强调注重基本技能的培养。为此,在专业建设与教学过程中,必须增加实践性强的课程,提高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合理地开展实践、实训活动,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参与实践和锻炼的机会。

1.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与实践教学模式

数字媒体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制订一套科学的课程体系,也要合理地安排实践与实训活动,这些对学校的软硬件条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那么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条件,让学生在掌握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实训机会,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结合江南大学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近几年的办学历程,笔者以为,要全面提高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水平,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1创新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合格高校毕业生的根本保障。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要结合高等学校的教育特点和自身条件,从市场和企业需求出发,面向社会以适应市场的发展规律。课程的设置要做到按需设置,在保证相对固定的情况下能适度调整,这样才能培养出大批既掌握基本技能又能满足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应用人才。

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是仅靠一门或几门课程所能奏效的,而要靠全部专业课程来协调和补充。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创新人才培养的成败。根据江南大学目前的专业优势,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在加强学科交叉与渗透的同时强调以计算机技术为主、艺术为辅的教学模式,以体现“艺工结合”的办学特色。

为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在课程设置中我们将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集中实践性环节以及素质教育等6大类。其中,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类课程、外语与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学科平台和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是一些能体现专业特色的基础必修课程和专业课程,包括一些艺术类课程,实现学科交叉与渗透;专业选修课程主要是一些专业拓展性课程,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打下基础;集中实践性环节安排在短学期(每学年的第二学期)进行,主要是针对已学过的课程而开设的综合应用与设计类课程,目的是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创新应用能力,以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化。

在课程的建设与执行方面,除通识教育课程外,对其他课程根据设置、知识点、课程内容之间的关联性等采用课程链和课程群的方式进行,主要分为以下5大课程群:

(1)艺术类课程:素描、色彩与综合构成、艺术设计概论、平面设计、场景设计与表现、数字摄影与摄像及视频特技与非线性编辑。

(2)程序与算法类:离散数学、程序设计I(c)、程序设计II、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面向对象技术与语言C++、Java与对象分布技术、脚本编程技术、计算理论及云计算技术等。

(3)系统与硬件类:数字媒体技术概论、数字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原理、汇编与接口、数据采集技术、数字视音频技术、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视觉、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及人工智能。

(4)图形图像及应用类: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技术、高级图形技术及应用、人机交互技术、流媒体开发技术、信息可视化、虚拟现实与数字娱乐、在线互动媒体技术、XML技术、数字安全技术及计算机前沿技术讲座。

(5)网络与动画游戏类:计算机网络、网站建设与网络传播、动画原理与设计、动画动力学与运动学、计算机动画编程技术、移动媒体游戏设计及计算机游戏程序设计。

在以上课程体系中,要求各课程群内的课程相关性较强并相互依托,而群间的课程相对独立。通过对各课程群课程的设置、各课程的知识点与学分分配以及课程之间的内容衔接等问题进行探讨,可以加强不同课程间的衔接与协调,使课程设置更加合理,教学效果也会得到进一步提升。另外,按课程群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既可以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专业特长,又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1.2强化动手能力的培养,推进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大环节,是对理论教学的验证、补充和拓展,它始终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实践教学环节是创新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能提高学生对理论教学的加深、提高和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建立完善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我们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1)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开展课内外实践教学活动。制订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对实践课程的监督与管理;编写并适时修改实验课程的教学大纲,推进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及能力,在学生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型实验的试验。

(2)加强学生的实践与实训,做好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实习基地是实施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场所,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技术技能训练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在校内,结合数字媒体学院的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除平时课程的实验教学外,利用短学期(每学年的第二学期)进行专业课程设计,主要涉及面向对象课程设计、人机交互课程设计、三维建模、计算机组成课程设计、图像处理课程设计、互动媒体课程设计、网络游戏课程设计等。由专业指导教师布置课程的设计内容,要求学生在一周时间内完成,最终以大作业或作品的形式提供成果,并评定成绩。通过课程设计,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某些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在校外,我们联合企业建立多个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包括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两方面的真实的实践环境。实训期间,学生顶岗培训,并要求企业指定实训指导教师,负责对学生实训期间的技能培养、团队协作与沟通以及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指导。通过实训,不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爱岗敬业、遵规守纪、团队协作、市场竞争意识以及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

(3)以项目为驱动,促进学生介入科研活动。以讨论式教学、研究式学习、项目团队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学术观点和思想的交锋,追踪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前沿,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能力。结合国家、省及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项目的形式让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自主选题或参与教师科研项目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在组建学生项目团队时,要求团队成员中既要有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也要有艺术专业的学生,以真正体现“艺工”结合的培养宗旨。这几年的经验表明,让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不仅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对专业的爱好及其学习激情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在了解专业发展前沿的同时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为以后从事数字媒体工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4)切实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的组织与监督工作。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是高等学校本科生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和生产相结合的过程,因此它有着任何课堂教学或教学实习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过程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为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必须制订完善的规范与标准,并对整个过程实行全程监控。在毕业设计(论文)期间,我们将整个过程分为毕业生动员、学生选题、教师指导、质量监控以及评阅答辩等,时间从每年12月开始到次年的6月。指导教师由高级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担任,根据专业要求及从事的科研工作每位指导教师确定题目,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双向选择;学生选题后由指导教师下达具体的任务,系部组织学生开题;实行中期检查制度,对学生的工作进程进行监控;严把毕业答辩关。通过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促进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科学研究能力的提高,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基础。

(5)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为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了解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社会对专业的需求,聘请国内知名学者和行业专家为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和主题讲座。学术专家可以就专业现状、发展方向和最新的研究成果为本科生进行介绍,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和科学研究的兴趣;行业专家则介绍一些新兴产业的相关信息和发展现状,结合行业进行一些技术培训,让广大师生深入了解企业和社会的需求。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信息技术竞赛等科技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努力追求梦想、迎接挑战,同时营造学院浓厚的学术氛围,促进更加良好学风的形成。

实践教学始终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要不断改进实践教学的方法和形式,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要通过引导吸引高水平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工作,加强实验、实习与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要加强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不断拓展校际、校企、校所之间的合作,做好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推进讨论式教学、研究式学习、项目团队等新型教学组织形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能力。

篇5

关键词:媒介融合趋势 人才培养 新型传媒人才

西南政法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研究

信息时代社会突飞猛进、蒸蒸日上,科技迅猛发展,传媒领域也经历着巨大的变革。被称为“第四媒体”的网络媒体和“第五媒体”的手机媒体成为人们交流、交往的工具。各种形式的媒介之间相互融合的趋势也愈加明显比如手机和电视相结合形成“手机电视”,报纸和手机相结合形成“手机报”,网络和电视相结合形成“网络电视”等等。以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为主的“三网融合”政策的出台,加速了媒介产业走向融合,数字技术的发展更为媒介融合提供了动力支持。媒介融合已成为现代传媒业发展的显著特征,这一态势必然催生出新的传媒生产理念、新的人才教育理念。①作为传媒人才培养的“集散地”――高校,需要及时更新观念,采取相应的策略,使人才在新的传媒环境下得以立足。

一、媒介融合与新型传媒人才

(一)媒介融合的基本概述

1983年,伊契尔・索乐・普尔在《自由的科技》一书中把“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即各种媒介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

20世纪90年代,新媒体技术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支撑下,一批新媒体得以产生的同时,也促进了“旧媒体”的二次发展。电子报纸、网络电视、手机电视、手机报纸等都是新旧媒体融合产生的“混血儿”。媒介融合是当今媒介发展的显著特征,是传统媒体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②

媒介融合有以下几个特点:

1.技术化与全能化。在广播、数字、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媒介融合趋势越来越强。在媒介融合趋势下,不同形态的媒介相互竞争与融合,体现出文化的全能性与技术性。

2.集约生产与全民写作。融合媒介趋势下,以往每种不同的类型的媒介独自经营,而现在多媒介走向联合经营,生产成本降低,资源合理配置,也促成“融合新闻”(Multiple-journalism)的产生,形成了“全民写作”的趋势。

3.内容融合与渠道融合。媒介融合的途径可以分为以文字、声音、图片、图像为主的内容融合,以及以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为主的载体融合。

(二)媒介融合的影响与新型媒体人才

媒介融合在以下几个方面影响很大:

1.促进传媒理念的创新

人类不断追求信息传播的优化,而媒体融合正是这个过程的产物,它正变革着信息的采、编、播、获取等各个环节的运行方式,使历史上独立演进的不同媒体形态更加丰富、更加有序、更加高效的融合发展。通过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各种传统媒体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得以作用于融合媒体之上。

2.促进核心价值的整合提升

随着网络用户的增加,新型社交媒体的不断涌现,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信源主体呈现多元化,普通公民也可以参与到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媒介融合将会大大提高民众参与社会的程度,不断改变人们的心理状态。这有利于促进社会核心价值的重构,特别是草根媒体将成为社会核心价值重构过程的一支重要力量。

3.呼唤新型跨媒体人才的更多涌现

跨媒体人才即媒体融合人才,他们可以灵活的运用多媒体工具和技术进行采集、编辑、制作等一系列工作,能够同时承担图文、音像等报道任务的全能型记者。

在媒介融合态势下,两类新型人才成为亟需:

一是能够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媒体工作者。此类人才要通晓人文社科知识,要掌握扎实的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技能,尤其是例如WEB2.0影视编导、摄影摄像、非线性编辑、特技制作等新媒体技术;

二是能够在多媒体集团中进行整合传播的管理工作者。此类人才应该兼具“职业新闻人”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经理人”的经营管理头脑和才干,懂新闻、懂技术、懂管理和策划。今后媒体的竞争实质上就是跨媒体人才的竞争。

二、传媒人才的培养现状调查分析

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以及新型媒体的结构特性决定了跨媒体新型人才需求的复合型,从业者需要熟练掌握从前期策划、采写编制到后期的传输和互动等流程所需要的技能。当前我国高校对学生的培养依然是基于传统学科的划分,与新媒体的需要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学科属性和体系、课程设置和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资源和专业师资、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关系等方面。

对此,调查组选取了重庆市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和四川外国语大学四所开设新闻学相关专业的高校,对其师生做了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38份。同时调查组还对重庆市的爱奇艺和壁橱社区论坛的工作人员做了访谈。目的在于寻找到高校新闻人才培养与目前媒体行业需求的契合点,从而对新闻教育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数据分析

1、师生基本状况

(1)师生群体构成

本次调查的学生来自上述4所高校大约140名学生,以2010级学生为主。学生的专业涵盖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播音主持、广播电视编导、汉语言文学等。本次调查的教师群体来自西南政法大学和四川外国语学院,共计6人,采用深度访谈的方法进行调研。

调查显示,有接近一半的教师处于46岁至55岁年龄段,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17%,36岁至45岁教师占33%。而在教师学历分布中,博士占67%,其余是硕士。

(2)师生对新媒体的了解程度

从调查中我们得知,“非常熟悉”和“不了解”两个极端方面师生比例小,其中老师都是10%,学生分别是6%和13%。近八成的师生都对新媒体有一定了解,“比较了解”的老师占45%,学生占25%;“一般了解”的老师占35%,学生占55%。

(3)学生对新媒体行业工作的意愿

比较愿意和非常愿意的比例达到一半以上,将近四分之一的学生表示可以考虑,其余的则不愿意从事新媒体相关工作。

2.课程设置情况

调查的四所高校,都开设了与新媒体有关的课程,但在课程比例、设置内容上不尽相同。同时,四所高校的新媒体课程统一安排在选修课当中,必修课都没有安排有关课程。新媒体领域相关的课程开设的较少,学分要求较低。

3、岗位素质要求与期待

(1)行业具体供求

媒体倾向于人才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比如对软件技术的熟悉度、视音频操作程度等。而教师和学生侧重于理论知识、文案创作等基础性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把握。

学生对传统媒体的采访写作能力不是很看重。教师认为理论知识和技能是新闻工作者必不可少的素质。媒体从业者则认为,应当更加注重设备操作、商业开发、产业化经营等现代技术的运用和能力的掌握。

(二)调查结论

1.从新闻传播相关专业的教师与学生的认识方面来看:

师生对新媒体行业普遍给予较高的关注,对于该行业未来的发展普遍看好,而且愿意进行有关学习和研究。然而,由于新媒体行业作为一种包罗万象的新兴行业,高校师生对它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和深入,比如实际用人需求、各领域人才的能力素质需求等等,尤其是诸如流媒体技术、整合营销、版权开发与管理等方面,是教学与研究的盲点。

2.从高校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来看:

距离现代新型媒体人才需求还差很远。原因是多方面的,传统教育观念注重新闻理论、传播学理论、中外新闻史、广播电视史等基础史论课程的教学,学科架构不健全。以传统媒体的人才需要为基础,比如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主要为广播电视机构培养人才,新闻学专业主要是为报刊、通讯社培养记者、编辑。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以及传统媒体的转型,传媒间的差异正在被打破。此外在当下这个不断变化的媒介格局下,建构起稳定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一定的困难。新媒体行业的发展,需要市场营销手段的创新、资源组织架构的创新,也需要节目形态、技术手段的创新,而凡此种种都无法从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中获得。

3.从高校与新媒体行业有关单位间的联系来看:

存在失衡与错位的现象。新媒体企业无法为专业教学和研究提供充足的行业资源和良好的实践机会,高校也在人才输送方面达不到要求。教学和实践脱节,新闻人才结构失衡。我国的新闻教育基本上是在大学课堂内完成,新闻单位的参与度不够,当毕业生进入媒体,仍然需要接受再培训和职业化训练。可以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需要多样化、专业化的传媒人才,而新闻教育却呈现了人才培养路径过专、过窄的问题,与传媒业的需求严重脱节,无法适应媒体格局的深刻变革。

三、媒介融合下传媒人才培养建议

新型传媒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校的基础教育与培养,更离不开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间的平衡,针对目前新型传媒人才培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高校应灵活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课程设置,紧跟行业用人需求,加强与新媒体行业的有效联系。

(一)综合素质的培养

1.注重对人文素质的培养

新媒体的特点是传播快捷、互动性强、内容海量、开放性高,这就对从业人员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缺乏对人文社科知识的广泛涉猎,只强调对技术的掌握与运用必定是一个没有深度、没有发展前途与潜力的媒体。

2.注重对新闻专业素养的培养

媒体从业人员要恪守新闻职业道德,坚持真实、客观、公正、平衡的报道原则,更要坚持党性原则。媒体从业人员要做好把关人,正确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教育宣传、服务娱乐等功能。

3.注重对新媒体应用的培养

新媒体并不是指一种媒体而是一个过程,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网络媒体是新媒体,相对于网络媒体而言,移动媒体是新媒体。注重对新媒体人才的长期培养和知识更新,教育机构应该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根据当前新媒体的发展特点,为从业人员提供最前沿的知识和技术,提供更多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二)业务能力的培养要求

1.“跨媒体”报道能力

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传媒机构不可能只拥有单一的媒介形态,报纸媒体开发了网络版和手机报以及官方微博,电视媒体开发了网络电视和户外电视,杂志媒体开发了电子杂志,广播媒体发展数字广播。新型传媒的业务流程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就要求媒体人才不能再局限于过去一报一台互不干涉的工作模式,而是要具备进行跨媒体传播、报道的能力。要熟悉传统媒体的运作流程,更要掌握新媒体的运作规律、报道手法、受众的特征、传播的特点。

2.整合传播能力

网络时代,在话语权平等的背景下,“人人皆记者”。作为媒体专业人才,其核心竞争力不再是第一时间报道事件,而是体现在对新闻信息的筛选上,在海量信息中找到真正有价值的信息。这就要求媒体人才运用敏锐和专业的眼光对信息进行鉴别、跟踪和深度报道,从混杂的信息中为受众梳理出有逻辑、有价值的内容。

(三)教育观念的更新与学科资源的整合

重庆爱奇艺公司内容部资讯频道的主编左小漠在访谈中表示,当前企业亟需复合型人才,但是实际上员工的能力结构相对单一,综合素养不够高,视野也不够开阔,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创新发展。这与我们的调查结构吻合,我们还发现,当前高校在相关专业的设置上有以下问题:一是涉猎过广,不够精细、针对性不强、系统性不足;二是专业面过窄,比如有些学校将新媒体片面的理解为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影视艺术,将已有的影视类专业直接移植,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三是学科间的贯穿性、继承性不强,有的学校将理论课安排在第一学期,却将新媒体实务课安排在第四学期,无法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很好的衔接。

因此,教育观念的更新必须放在首位,要突破传统泾渭分明的学科界限,对优势教学资源进行整合。要想达到教育目的、培养出合格的新媒体人才,必须要建立综合、科学的教学体系,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注重课程之间的整合衔接,建立起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教学体系。

(四)高校新闻院系开设新专业,开拓研究的新方向

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2005年在全世界新闻院校中第一个设立了媒体融合系;2007年3月,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与美国密苏里大学Convergence学院合作,成立了我国高校首家融合媒体实验室;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从2007年起在国内率先成立了新传媒系,其中媒体融合作为该系重要的新闻专业方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07年开始也新增了“数字新闻传播”专业,注重培养媒体融合新闻人才。③

高等院校在设置新闻传播学课程的时候,要将之放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打大视野下,任课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要将传媒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不断调整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在教学中的合理比列。例如可以将新媒体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教授给学生,配备有网络媒体等新媒体工作经验的老师,将一线的经验和方法与学生互动分享。

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新闻传播学实践性较强,实践课程包括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高校教师要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营造开放的、多元的、互动的教学氛围。

(五)加强校企合作

课题组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新媒体工作者认为自身理论素养、业务素养不足,对所从事行业的属性与核心竞争力认识不够,对新媒体产业发展前景认识不足。高等院校在这方面占有很大的优势,它们拥有丰富的智库资源,可以拓宽从业者的视野,为他们提供客观的理论指导和培训。与此同时,新媒体企业众多学习时间岗位可以为高校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指引方向。开展产学研合作模式,针对媒介融合这一背景,目前高校可多开展与新媒体融合性媒体的合作。比如,邀请新媒体资深从业人员担任学校的荣誉讲师、客座教授,参与课堂教学,定期开展讲座;学校可以加强与新闻网站等媒体、企业的合作,鼓励教师们到传媒机构切实体验,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有媒体将2013年称为“大数据元年”,我们已经从信息时代走到了数字时代和智能时代。中国网民数量从100万发展到一亿用了七年半时间,从一亿到3亿用了将近4年时间,从3亿到2012年年底的超5亿则不到两年。近五亿网民意味着超过1/3的国人都已经和互联网有过亲密接触,“人人都是通讯社、个个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悄然到来。④在自媒体趋势下,对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和较高素养的新型传媒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越来越重要,高校和新媒体行业任重而道远。■

注释:

① 王虎.《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

② 孙夏卿.《新媒体人才培养亟待加强》.[J]

③ 唐筱童.《《媒介融合――锻造新媒体新闻人才势在必行》》.[J]

④ 孙祥飞.《新闻传播学考研》.人民日报出版社.[M]

参考文献

[1]陆平.《3G时代新媒体人才的培养》.[J]

[2]孙夏卿.《新媒体人才培养亟待加强》.[J]

[3]谢晓红.《高校网络新闻传播教学改革初探》.[J]

[4]王虎.《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

[5]唐筱童.《媒体融合:锻造跨媒体新闻人才势在必行》.[J]

篇6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课程;项目导向;数字媒体设计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05-0036-04

2012年,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数字艺术系在原有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开放资源,创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解决了原有精品课程中出现的实用性不够、交互性缺乏、平台不统一、利用率低下以及后续维护弱等问题,推动了高职院校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的目标。

一、企业调研,共建数字平台

(一)校企共同开发数字化教学平台

在平台建设中,校企双方不断进行资源交流与互动,由专业教学团队策划,引进企业实际的情境、设备、工艺、技术等应用实例,进而转化为数字化教学资源供教学使用。在整个平台的开发阶段,服务功能、信息统计、检索、在线交流、后台管理等模块需要专门的计算机专业人才进行代码编写、网络空间安全等方面的设计。这要求学校必须和企业合作,采用动态网页设计等各类管理技术,从而更好地为搭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服务。

(二)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功能设计

教学资源平台是汇集师生教学资源、配合教师课堂教学、共享作品互动交流的一个虚拟共享空间。高职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要与专业改革和课程建设结合起来,以企业调研资料和市场需求为依据,构建资源库的框架,设计平台的功能。资源平台应易用、可扩展、可共享,包括教学资源素材采集、资源组织与集成、资源与应用三个步骤。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应涵盖集资源库的动态建设与管理、日常教学活动支持、资源共享与展示、资源建设质量评价以及教学管理等功能与一体的数字化教学支撑平台建设。首先,建有一个综合学习的平台,包括专业群介绍、新闻动态、主干课程、师资团队、作品展示、视频播放等几个栏目,全面展示数字媒体设计专业群的基本面貌,供学习者浏览和查询与专业相关的各类信息。然后,开发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网站,给学习者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以及交流空间,网站至少涵盖以下几个区域:

资源区:包括课程授课计划、教案、教学日志、课题作业分析等一系列与课程相关的表格或文档材料,可以为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评价提供依据。

测验区:大量的作业习题库以及教师点评,可以在满足日常课堂考核之外,为课外拓展训练提供资源。

演播区:支持学生自主学习,通过丰富的教师授课课件以及视频资源,为学生课后温习、课题研究提供保障。

交流区:通过论坛的形式发帖交流、上传资料交流、即时群聊交流、留言板块交流,方便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以及校企之间的沟通与信息的传播。

构建共享型教学资源平台是一个设计部门颇多、建设过程复杂、投入资金大的合作性系统工程,前期需要科学的设计,基本建成后还需要科学的管理,不断更新和丰富教学资源库内容,调试和维护教学设施,以保证教学资源平台有效利用。

二、校企合作,构建课程体系

数字媒体设计专业群课程体系的开发要始终以就业为导向,通过市场调研,召开职业分析与专业水平评估会议,着重分析毕业生从事的主要岗位以及岗位所需专业技能,形成一套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课程项目。

数字媒体设计专业群包含动漫设计、游戏美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以及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四个专业,主要面向影视动画、游戏制作、网络多媒体、电视影视传媒、平面广告等行业,培养掌握媒体设计的基本技能和知识,适应从事二维三维动漫设计、广告策划与设计、网页设计等工作岗位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基于“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原则,数字媒体设计专业群的课程体系可分为三大部分: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数字媒体设计专业群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专业平台课程群是专业群中四个专业共享且与专业相关的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技术技能,为相关专业的方向课程打下重要的理论、技能以及审美等方面的基础,也为学生就业提供充足的基本技能。该课程群主要开设造型基础、设计概论、构成设计、图形图像处理、字体设计、分镜头脚本绘制等课程。

专业方向课程群是专业群中四个专业分立的核心课程。每个专业是根据各专业岗位需求而确立与岗位相关的课程,课程通过企业项目的贯穿,真正达到核心职业技能的培养。动漫设计专业主要开设课程有二维动画设计、三维动画设计等课程;数字媒体专业开设影视特效与后期编辑、网页设计等;视觉传达专业主要开设平面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设计等课程;游戏美术专业有游戏美术设计、游戏美术制作等课程。

专业拓展课程群是拓展学生知识面、延伸专业覆盖面的课程群。专业群中四个专业相互选择,如,动漫专业的拓展课选视觉传达中的核心课程,反之亦然,真正达到高层互选。

三、项目引领,丰富教学资源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是在原有精品课程基础上产生的,要求课程设置合理,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规律,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辐射作用。专业课程设计要以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体现工学结合的鲜明特色。

(一)以教师为主导,组建开发团队

一门优质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必须有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课程建设团队。原有的精品课程体系是以“评审”为目的,教师的主导地位难以凸显。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应该始终以教师为主导,将权利交给教师,保障教师的知识产权,高效利用课程资源,使学习者获益,真正达到开放共享。课程团队在结构上,应该由老、中、青组成,发挥不同年龄层次教师经历的优势,并保持课程可持续发展;在成员上,应包括教学一线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

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开发与建设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积极鼓励有较好专业背景、科研背景和较好业绩的教师作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负责人。鼓励教师通过积极参加技术实践、管理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教学研究等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丰富资源内容,课程动态共享

课程教学资源与专业群教学资源库构建。将优秀的教学课程文档素材、数字化媒体素材、示范性教学案例素材与可扩充开放式教学支持系统相结合,将企业行业技术标准、开发管理规范与专业群课程体系相结合。

课程教学方案的修整。通过组织教师开展市场调研、听课议课和开会研讨等形式,完善和修正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标准、项目式课程设计方案、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方案、考核评价体系等,更好地推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内涵建设。

优质教学视频和课件的制作。课程视频的录制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总结课程的结构和框架,解决一些技术上的难题,研究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方法,力求将课程课件建设达到国家一类课件的标准。

教材的编写与再版。课程实施改革后,需要新的教材与其相适应,所以教材的编写和选用显得至关重要。作为课程负责人和实施者,正式出版课程相关教材或者校本教材,才能将教学经验与成果展现给共享资源的学生或学习者。

课程教学成果的归纳和收集。将教师和学生的作品、证书、论文、图片等资料进行整理、归纳,统筹管理、开放共享相关资源。

(三)教学方法革新,专兼合作实践

采取数字媒体设计专业群专业平台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专项技能分方向进阶,核心技能逐层推进、反复进阶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以工作室为载体,采用“一专一兼一课程”项目式教学方法。

(四)评价体系多元,保障课程质量

实行多元化的考核方法,由基础理论知识考核、校内实训考核、企业实践考核三部分组成。评价主体由学校、教师、实训小组和学生顶岗实践的企业、行业专家等组成,全方位评价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评价形式多样化:将分析报告、参赛成果,提案表达、顶岗实绩等情况纳入考核范围。考核地点灵活化:考核地点随教学内容的变动而变动,分布在教室、校内网络实训室、校外基地、实习企业等。

四、优化管理,拓展服务

精品共享课程建设的平台系统主要分为前台显示模块与后台管理模块两大部分。前台模块主要向学习者提供有关资源的检索查询、资源下载、讨论交流、评论反馈等功能;后台管理主要是方便管理员对后台数据库和媒体系统进行管理和维护,主要包括对用户信息、资源信息、交流信息以及检索方式等模块进行及时更新、处理和维护。教学平台WEB功能模块如图2所示。

该课程管理模式使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在校内甚至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认可。首先,优质的管理模式具有开放性和可扩展性的特点。采取分类审核、上传下载、修改更新等手段来达到新知识、新资源的积累、交流以及共享目的,有助于构建一个操作简便、功能齐全、网络稳定、运行快捷、管理有效的网络平台。其次,从课程建设的角度,数字化平台的开发具有高效性。作为学校数字化办公和教学科研手段的有利补充,有效的课程管理手段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原有教学资源以及设备的功效,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Z].教高厅[2012]2号.

[2]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教高[2003]1号.

[3]丁兴富,王龙.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运动评述[J].中国电化教育,2004(10):74-78.

篇7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坐落在世界山水旅游历史文化名城桂林市,是全国四所电子科技大学之一,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建高校,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始建于1960年,共有金鸡岭、花江、北海3个校区,建校面积近5000亩。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总设计师、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孙家栋院士为学校名誉校长。

学校201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3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工程硕士(含11个工程硕士领域)两类专业学位授权点;60个全日制本科专业,22个二级学院(涵盖工、理、经、管、文、法和艺术7个学科门类),18个研究所,28个实验中心,18个省级重点学科(含设计学)。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硕、博学生及高职生、留学生近30000人,非全日制及独立学院学生近20000人。学校现有教职员工26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300余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700多人,博士学位教师近300人。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已经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电子信息类学科和国防军工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在区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面向全国招生。于1985年开始招收设计类学生,是全国最早开展设计艺术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艺术与设计学院现有教师8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36人,特聘教授、兼职教授3人,硕士生导师18人。学院现有自主设置二级学科硕士点2个(工业设计、数字化艺术与设计);同时学院还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产品造型设计研究方向)硕士、工业设计工程硕士研究方向,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和研究体系。现有本科专业7个:工业设计(理工类)、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动画、书法学。工业设计专业2006年获得广西区首批“优质专业”称号,2009年获得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立项建设,2011年获得广西区首批特色专业;2009年动画实验室获得广西区省级动画实验教学示范建设中心。2013年“设计学”成为广西区省级重点学科。目前在校学生1500余人(含硕士研究生、留学生)。教学环境、教学设备完善,拥有数字媒体、人机工程、模型、摄影、表面装饰工艺等专业实验室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近两年先后投入400万元着力建设“综合创新设计与制作实验平台”和“数字艺术设计创作平台”,目前已初见成效,能满足各专业教学需要。

近几年学院在各级各类学术期刊上近900篇,学术会议论文140余篇,EI、ISTP检索160余篇,获国家、广西省级项目及奖项10余项,出版专著、编著、教材30余部,获国家专利30余项。学生在工业设计、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动画、服装表演、数字媒体设计等方面共获得各级各类奖项1400余项。

一、招生专业及计划

1、产品设计60人(文理兼招);(国标代码130504,本科)

2、动画60人(文理兼招);(国标代码130310,本科)

3、视觉传达设计60人(限招文史类);(国标代码130502,本科)

4、环境设计60人(限招文史类);(国标代码130503,本科)

5、书法学30人(文理兼招);(国标代码130405T,本科)

6、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30人(限招文史类);(国标代码130505,本科)

7、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与表演)30人(限招文史类,报考本专业不得兼报其它专业)。(国标代码130505,本科)

二、招生范围

面向北京、广西、广东、江西、浙江、江苏、河北、海南、贵州、安徽、河南、云南、山东、山西、辽宁、黑龙江、福建、陕西等18个省、自治区招生。

三、报考须知

1、招生对象:高中毕业生、中等艺术学校应届毕业生或同等学历者。

2、报考条件: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身体健康,符合国家招生规定,通过本省美术类联考并取得合格证。

(2)报考我校艺术类各专业要求无色盲、色弱。

(3)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服装设计与表演)报名要求:要求男生身高不低于178cm,女生身高不低于166cm。五官端正、身材匀称,腿型要粗细均匀,中线笔直。

(4)产品设计、动画、书法学专业招收文史类和理工类考生,其他专业只招收文史类考生。

3、报名方式:考生一律按“就近报考”原则,按规定在指定考点报名,不接受函报。请严格按各省考点报名要求报名(如:规定不能跨省报名或不接收外省考生报名等)。

4、报名所需材料:

(1)本人18位数字的身份证原件;

(2)户口所在地招生办提供的普通高考准考证或报名号;

(3)考点规定的其他材料。

5、考试成绩查询:我校将于4月中旬前通过学校招生信息网提供考试成绩查询,专业考试合格者,由学校按相关规定的比例寄发合格证;专业成绩不合格者不另发通知,合格考生须在户口所在地的普通高校招生办公室报名,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专业考试时未填写本省高考考生号者,请于3月底前将本人高考考生号电话告之我校0773-2290400)

6、入学复查:新生入学后三个月内进行全面复查,凡不符合录取规定及弄虚作假者,取消入学资格。四、考试科目及分值

(1)产品设计、动画、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等专业考试科目设置:素描(100分)、色彩(100分),两科成绩相加取平均分为专业成绩;使用同一套题目,不按具体专业划线,统一按美术类专业划线。

(2)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与表演)专业考试科目设置为:才艺表演(100分)、面试(100分),两科成绩相加取平均分为专业成绩,单独划线。

(3)书法学专业考试科目设置:临摹(100分)、创作(100分),两科成绩相加取平均分为专业成绩。

(3)考试时间:以各省考点安排为准。如有变动,请考生注意各考点的招生考试广告专栏。

五、录取原则

符合教育部和考生生源所在地省级招生部门关于美术类专业的投档规定,政治思想品德考核、体检及专业课考试成绩合格、文化成绩达到所在省(市、区)艺术类本科控制分数线者,参照其专业志愿。

我校艺术类专业录取以综合分〔综合分=专业分(按比例折合成百分制)×60%+文化分(按比例折合成百分制)×40%〕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与表演)录取:高考文化成绩过本省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按我校校考专业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

六、联系方法

1、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地址:广西桂林市金鸡路1号;邮政编码:541004

2、学校网址:guet.edu.cn

篇8

平台融合的成功案例

怎样才能做到在平台方面的“深度融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教授彭兰认为,全媒体融合业务体现在两个层面:其一是在同一平台上特定主题报道中的多媒体手段的深层结合;其二是各种媒体平台的报道是一个有机的体系,全媒体新闻既意味着多媒体手段的应用,也意味着多种平台的利用。③美国媒体同行最近几年较为成功的平台融合实践或许可以为对外传播新闻工作者提供一些启发。

案例一、多媒体手段深层结合

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经营的KBIA广播电台(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基站)记者雅各布·芬斯顿(Jacob Fenston)于2011年10月8日播发的《风灾6个月后,乔普林市路跑爱好者重新振作起来》(Six Months After the Storm, Runners in Joplin Get Back on Their Feet )便是在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网(National Public Radio,简称NPR)的平台上通过文字、图集、音频等多媒体手段深层结合的报道。

2011年5月22日,密苏里州乔普林市曾遭受龙卷风侵袭,导致161人死亡、1150人受伤,全市1/3被毁,直接经济损失约28亿美元。奥巴马总统曾亲赴灾区视察,并称之为“国殇”。④因此,灾后重建是围绕该市报道的一条主线。然而,芬斯顿选取的并非楼宇建设、道路翻修等常规题材,而是聚焦在了一群参加该市第二届“母亲之路”马拉松比赛的路跑爱好者身上。通常情况下,业余马拉松赛前训练需要18周,这就意味着路跑爱好者应在风灾后两周左右开始训练。但很多人的跑步装备连同房屋都被龙卷风摧毁了。

“对于路跑爱好者来说,跑步是一种常规;回到原来的跑道上是风灾后重归正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拉松比赛恰好给了他们这样的机会。”芬斯顿说。⑤

共有来自六个国家以及全美25个州的600名选手参加了马拉松比赛。芬斯顿在参赛的同时携带手持录音机,沿途采访了部分参赛选手,收录他们急促的脚步声,倾听他们气喘吁吁地回忆风灾前的生活、对跑步的热爱、对失去家园的惋惜,以及外州参赛者对乔普林灾后重建的支持……参赛者通过同期声传递出的真情实感被记者浓缩在了八分钟完整版和三分钟剪辑版广播报道之中,分别在KBIA和NPR播出;包括消息、特写、采访手记等与该报道相关的文字、图集及音频文件则在网络平台以多媒体专题形式呈现。芬斯顿因其在该报道中对声音的运用而获得了2012年爱德华·莫罗(Edward Murrow)奖。

案例二、多媒体多平台深度融合

代表美国新闻报道最高荣誉的普利策奖在突发新闻报道(Breaking News Reporting)奖评选上,则充分体现了通过多媒体多平台融合报道构建立体报道体系的特点。虽然该奖项曾在2011年出现了首次空缺,但值得注意的是,自2007年起的获奖理由中都出现了“同时刊发在纸质和网络”(in print and online) 的表述,可见“刊网融合”在当时已蔚然成风;2012年至今的三届获奖理由,无一例外地提到了社交媒体这一新兴媒体在整体报道中的作用,并将其放在了与传统的纸质与网络媒体同等重要的位置。换句话说,无论是评委、新闻工作者还是受众,都充分认识也感受到了平台融合的重要性。《丹佛邮报》(The Denver Post)和《波士顿环球报》(The Boston Globe)的采编团队作为2013年度及2014年度普利策奖突发新闻报道奖得主,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2012年7月20日0点39分,科罗拉多州奥罗拉市一座影城在电影《黑暗骑士崛起》首映现场发生了枪击案,造成12人死亡、58人受伤,犯罪嫌疑人在影院外被捕。⑥《丹佛邮报》夜班总监即刻通知夜班编辑及采编团队到岗工作。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及视频记者兵分多路前往案发地点采访,并在社交媒体和网站上实时消息。第一条推文在1点47分发出;已经核实的消息于2点42分在网站,并在案发后的18小时内更新了36次;12小时内制作出了互动地图和时间轴;来自警方的语音通话记录作为音频报道上传至网络专题。推特和脸谱账号是信息汇总平台——该报所有文字和摄影记者均在各自的账号消息和图片,后方编辑则在此基础上对网络稿件的细节进行再加工;脸谱上的评论和网站上的评论平台为惊慌失措的民众提供宣泄的出口。视频内容来自采编团队的现场报道和在案发现场的普通民众。社交媒体团队建立了直播博客,并在案发后运行了四天,采编团队和社区居民均为供稿人。案发后的第一天,该报的所有数字平台上更新信息的频率以分钟为单位。与此同时,报纸为第二天的出版策划了长达14页的深度报道,内容包括案发现场示意图、已确认身份的死难者、幸存者、影院内舍己救人的英雄、犯罪嫌疑人及其预先安装在居室内的爆炸装置。

案发后的第二天,该报的采编团队在犯罪嫌疑人居室外实时报道了警方拆除爆炸装置并公布死者名单的消息,在报纸和网络并行刊发。奥巴马总统前往医院探访伤者以及犯罪嫌疑人出庭受审则是第三天和第四天报道的重点;关于救护车应急反应不足的企业报道以及枪支售卖许可的讨论也作为相关报道逐一呈现。此外,报纸和网站首页的PDF文档、《英雄在身边》专栏以及相关视频也被及时到了各种数字平台上。“我们下决心在报道上要做到既有侵略性又有节制,既快速又准确——这些正是我们的社区所需要的。在其他媒体上,关于遇难者的人数、犯罪嫌疑人的背景以及警方的调查信息都有不够准确的地方,但这些错误在我们的所有平台上都没有出现过。”《丹佛邮报》总编辑格里高利·摩尔(Gregory L. Moore)在提交给普利策奖评委会的推荐词中写道。⑦

“在枪击案的报道中,该报利用各种报道工具, 包括推特、脸谱、视频和文字,捕捉到突发事件的同时也提供了深度的内容。”⑧来自2013年普利策奖突发事件报道奖评委会给出的获奖理由对《丹佛邮报》通过多媒体多平台深度融合构成的立体报道给予了高度评价。

2013年4月15日,第117届波士顿马拉松赛期间在终点线附近发生了连环爆炸案,造成了三人死亡、264人受伤。⑨从第一次爆炸发生到第二名犯罪嫌疑人被抓获的五天内,《波士顿环球报》的采编团队102小时不眠不休,报道内容覆盖了社交媒体、网站、多媒体音视频以及报纸。

社交媒体成为了立体报道的最前线。第一条消息在当天下午2点53分发出,即第一次爆炸发生后的四分钟,来自体育部门视频记者的推特。报纸所属的网站则在推文发出七分钟后了关于爆炸案的第一条消息,内容来自于在终点线驻守记者对案发现场的细节描述。摄影记者近距离捕捉到了爆炸瞬间。“我们被袭击了!”来自视频记者的现场报道。在案发后的第一天内,采编团队从犯罪手段、伤者、调查进度等多个角度准确报道了这一突发事件;社交媒体团队即时建立了直播博客,汇集推文、图片、视频、相关媒体及专家的解读。随着信息采集的不断增多,网络专题增加了最新绘制的爆炸案示意图以及城市道路封闭的地图,以帮助读者更为立体地了解事件进展。至少14名记者在4月19日也就是案发第五天凌晨警方对犯罪嫌疑人的抓捕过程提供网络实时更新,吸引到41.5万人次的浏览量;最新一期报纸则在黎明时分送达到16万订户的手中。对于犯罪嫌疑人家族的报道,最先刊发于网络;长达3000字的深度报道则刊发于次日的报纸上。报纸所属的两个网站Bostonglobe.com和Boston.com在五天之内共录得8680万的页面浏览量;与此同时,采编团队即时撤掉了针对网站订阅用户的收费墙,使得网站流量猛增了六倍;推特的粉丝激增到了将近25万人。“那真是可怕的一周。我们竭尽全力为我们的社区和读者服务。作为伤痛时期不可或缺的消息源,我们的工作得到了读者、同行、甚至总统先生的广泛认可——奥巴马说‘如果有谁认为报纸是老掉牙的东西,那么你真的应该去阅读或者登录像《波士顿环球报》这样的报纸。’”该报总编辑布赖恩·麦格罗(Brian McGrory)在提交给普利策奖评委会的推荐词中写道。⑩

对此,2014年普利策奖突发事件报道奖评委会给予《波士顿环球报》的获奖理由是“报道详尽而令人感同身受。采编团队后续报道了覆盖整个城市的嫌犯大搜捕。通过摄影及一系列的数码工具捕捉到了这一悲剧所产生的全部冲击。”11

平台融合的启示

上述案例的成功可以归纳为几点:

互联网思维深入人心。在新闻工作者的实际工作中,以报纸、网站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和以社交网络、移动终端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平台并非泾渭分明,而是一个有机整体。无论是一线记者还是后方编辑都能够以用户体验为出发点,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在多个平台与受众进行交流与互动,满足其信息需求,发挥出该媒体的整体优势,突发事件报道尤为如此。

内容具有核心竞争力。平台深度融合的先决条件是内容为王。无论是灾后重建报道视角独特的人文关怀,还是恶性暴力事件报道中对于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再加工,渠道的权威性、采编流程的规范化以及新闻生产制作过程的专业化,都为立体报道的真实准确、全面客观提供了品质保障。

重视并善于利用社交媒体扩大影响力。对于社交媒体,美国博林格林州立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新闻系主任詹姆斯.C.福斯特(James C. Foust)博士概括出了三种主要功能:作为宣传工具,推广文章及其他内容;作为读者评价与反馈工具,培养受众的参与感;作为报道来源。《丹佛邮报》和《波士顿环球报》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均将社交媒体作为第一消息源并连续数日进行准确的实时更新,巩固话语权的同时也为包括网站、报纸、多媒体音视频等在内的其他平台聚集了更为广泛的用户来源,形成了立体传播体系,提升了传播效果。

「注释

①洪宇:《论西方“媒体融合”的现状与启示》,《中国传媒报告》,2009年第3期

②刘奇葆:《加快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人民日报》2014年4月23日③彭兰:《如何从全媒体化走[dylW. NeT专业提供写作教学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向媒介融合》,《新闻与写作》2009年第7期

④Barack Obama: Joplin tornado ’a national tragedy’,BBC,2011年5月30日http://bbc.co.uk/news/world-us-canada-13587654

⑤Jacob Fenston:Reporter’s Notebook: Running in Joplin,KBIA,2011年10月14日http://kbia.org/post/reporters-notebook-running-joplin

⑥Aurora Theater Shooting,The Denver Post Website http://denverpost.com/theatershooting

⑦Gregory L. Moore: Cover letter for entry,The 2013 Pulitzer Prize Winners Breaking News Reporting,2013年1月24日http://pulitzer.org/files/2013/ brea k ing-news-repor ting/ denverpostentryletter.pdf

篇9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是一所教育部批准成立、由重庆市教委主管的公办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学校始建于1954年,有南山、学府大道两个校区。美术系位于学府大道校区,轨道交通、公交干道汇集于此,航空、水路、公运、铁路等多种交通出行方式可供选择。美术系现有教师45人,其中高级职称25人、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24人,有重庆市名师1人、市优秀女园丁1人、市优秀教育管理工作者1人;同时,在四川美术学院、美国马里兰州大学以及法国、韩国等聘有客座教授。现开设有美术学、美术学(中国画与数字艺术)、美术学(插画与三维动画)、公共艺术、视觉传达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空间艺术)、视觉传达设计(时尚艺术)、美术学(应用美术)、艺术设计等专业及方向,现有在校学生1472人(其中,先后赴韩国交换学习学生22人,赴中国台湾交换学习学生4人)。

美术系专业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充裕,师资力量雄厚。有专业教学场地面积15400平方米、实验实训室近2000平方米;有专业图书、画册、期刊、光盘和软件共计4000余册(件);有校外实训、实习、就业基地30余个;现有市(校)级教学团队共5个、精品课程共6门,承担了教改项目共25项,获教学成果奖共11项;有学术研究、科研创新团队共2个,承担了市(校)级科研项目共近50项;教师的作品和论文参加市级以上展览和公开发表近700幅(篇),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近100项,教学论文等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0余项;教师申请国家专利10余项,主编(著)教材、作品专著60本(部),其中《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丛书》被全国20余所高校选用,共出版10万余册。

美术系学生作品在众多省(部)级及以上专业竞赛活动中屡获佳绩。学生参加教育部“全国大学生艺术作品展演”、“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学年奖”、“中国美协‘未来之星’大奖赛”、“重庆•长江杯国际工业设计大赛”、“重庆•中国西部工业设计明日之星作品大赛”等赛事,获奖共近60项、省(部)级奖200余项;同时,美术系每年都要举办“学生作品年度展”、“毕业作品展”、“学生社团作品展”等专业赛事,并组织学生参加重庆市高校服装专业优秀毕业作品联合展演活动,中央二台、人民网、中国教育网、搜狐网、新浪网、凤凰网、重庆电视台、《重庆日报》等几十家主流媒体先后进行了报道。

美术系学生工作以“抓常规、浓学风、重规范、强素质、促就业、创品牌”为主线开展工作。一方面,积极围绕专业教学,着力培养学生专业思想和艺术素养,提升学生专业水平,夯实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正确引导学生争做有孝道、有理想、有理论、有理念、有理智的美术学子,促进学生情商培养和提升,拓展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相当部分毕业生已成为广告公司、室内装饰公司的设计总监、项目经理和业务骨干,有的成为了基础教育行业专家并多次在全国和市级美术教学竞赛中获奖。近几年来,先后有数十名学生考取中国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的硕士研究生。

二、2016年拟招生专业介绍

公共艺术 [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艺术设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公共艺术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技能,能对室内外空间进行装饰艺术设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造型基础、设计色彩、构成基础、建筑基础、数码图形处理(3dsmax、cad、photoshop)建筑制图与测绘、手绘效果图技法表现、工程概预算、工程材料与工艺、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公共设施设计、餐饮空间设计、陈设设计、展示空间设计、住宅空间设计、公共景观设计、办公空间设计、装饰雕塑、3d场景漫游、设计概论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可到建筑和规划部门、各类设计院所、专业设计机构等从事公共空间、商业空间、住宅空间以及园林景观等设计工作,也能从事相关领域的施工管理工作。

美术学[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美术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艺术创作和美术教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艺术概论、透视与解剖学、素描人物、色彩人物、色彩风景、雕塑、传统油画语言、油画风景、素描人体、油画人体、具象写实绘画语言、表现主义绘画语言、超现实主义绘画语言、照相写实绘画语言、综合材料、综合创意、当代艺术思潮、工笔花鸟、工笔人物、写意花鸟、写意山水、中国古代造型艺术考察等。选修教师教育方向课程:中小学美术教学论、课堂教学技能、美术教师公招应试技巧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能够从事美术创作、美术教育、美术编辑、艺术机构管理,以及美术宣传和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等工作。

视觉传达设计[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造型基础、设计色彩、设计构成、电脑辅助设计、图形创意、版式设计、商业摄影、插画设计、网页与界面设计、标志设计、VI设计、包装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影视动态广告设计、型录设计、书籍设计、文化海报设计、设计概论、世界平面设计史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能够从事广告策划与设计、印刷品设计、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商场商品陈列设计、网页及新媒体设计、商业摄影及设计管理等工作。

视觉传达设计(时尚艺术)[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视觉传达设计(时尚艺术设计方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服装与服饰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造型基础、设计色彩、设计构成、计算机辅助设计、服装工艺、服装效果图表现技法、服装设计思维训练、成衣设计、立体裁剪、服装材料与面料再造、创意服装设计、时尚摄影、针织装设计、化妆造型、服装展示设计、平面纸样结构、服饰配件设计与制作、服装设计概论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具备设计造型能力、市场分析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能够适应服装服饰艺术设计行业发展的需要,从事服装、服饰品的设计、制作和营销等工作,也能在相关时尚设计领域从事设计、制作与管理等工作。

三、2016年录取规则

1.考生体检必须符合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规定。

2.重庆市考生认可重庆市统考成绩,其它省(自治区)考生认可我校组织的美术专业校考成绩。

3.按综合成绩(综合成绩=文化成绩÷文化成绩总分×30+专业成绩÷专业成绩总分×70)排序,德智体美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四、2016年招生计划(暂定)

专业名称

重庆

三校生

美术本科(非师范)招生计划

备注

重庆

江西

山东

陕西

山西

福建

广西

美术学

 

37

 

 

8-10

 

 

 

大一下期末可申请转专业;重庆三校生限招服装设计与工艺类专业。

视觉传达设计

 

80

10-15

15-20

7-10

15-20

 

8-10

公共艺术

 

81

10-15

15-20

 

15-20

7-10

7-10

视觉传达设计

(时尚艺术)

10

27

 

 

 

 

8-10

篇10

论文摘要:舒尔曼提出的“学科教学知识”推动了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向前发展。高校《通信原理》课程学科教学的知识结构与内容框架主要包括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模式等七个方面,对《通信原理》课程教学策略的知识应用进行论述,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

在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教师专业化运动中,美国斯坦福大学的Shulman教授,针对当时在对教师的资格认证中,将教师的教学能力简单理解为教师具备的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的问题,指出对教师知识的分析是推动我们对教师行为分析的最主要的因素,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PCK,也有人译为教育学内容知识、教学学科知识、教学专业知能、学科内容教学知识等)这一重要概念。舒尔曼认为,学科教学知识是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知识的特殊混合体,是教师对学科知识独特的专业理解,为教师所特有,是“教师对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具体学科内容而做出的理解”。学科教学知识使教师学会如何组织和呈现具体学科的主题、问题、结果,使之与学习者多样的兴趣与能力相适应,从而组织教学。学科教学知识的提出,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在教学中将特定的学科教学内容加工转化而形成的能为学生接受的知识。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需要教师对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学生知识、情景知识等进行整合,并对教学经验不断归纳、总结与调整。因此,学科教学知识具有实践性、情景性和个体性。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揭示了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复杂过程,使对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更为深人与科学。

舒尔曼提出的“学科教学知识”概念引起了学者们对与教师教学实践相关知识的重视,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论述与研究,“学科教学知识”理论成为教师教育、课堂教学行为分析、科学教育等学科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与基础框架。后经过修改和补充,舒尔曼又进一步阐释了学科教学知识的框架。以此为基础,学者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的内涵;尽管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但大同小异,基本上都认为学科教学知识包括:教师教育信念、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教学情境知识等几个方面。

二、《通信原理》课程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电子与通信类专业从而也成为极为热门的专业。在电子与通信类专业的课程结构中,《通信原理》是极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此课程的主要任务在于研究通信系统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让学生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理论原理、实现方法和系统性能,能够在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工作中灵活应用,并激发他们对通信学科方面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他们有足够的自信和能力来适应这一日新月异的领域。该课程内容涉及随机过程、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信息论、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多方面的知识。高等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而教师则是决定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在创新人才教育的大背景下,有必要对《通信原理》课程教师的知识结构框架进行分析、研究。

对于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框架,除理论研究之外,也要进行实证研究,如调查分析、测量、比较等;而教师知识结构必然会涉及学科和专业。以往的研究多涉及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师;近年来,高等教育专业的教师学科教学知识也开始受到重视。笔者在理论分析、听课、亲历教学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通信原理》课程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框架。高校《通信原理》课程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应该包括如下主要内容:

(一)《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模式知识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方法因课程中具体内容的性质而有所不同,常用的教学模式有:仿专家思考模式,是要求学生像通信专家一样思考,强调学术严谨,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概念转换模式,是通过使学生产生情景上的冲突,改变学生原有的概念,帮助他们建立通信科学概念的模式。探究模式,包括一般意义上的探究和以学习共同体为中心、分工负责、利用实验室条件进行研究的“小组合作学习”或“合作探究”模式。基于项目或课题的教学模式,即以“导向”性的问题为中心,围绕一个主题组织概念、原理,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调查得出解决方案等。

在熟悉《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应根据本科和高职专科的《通信原理》课程教学目标的不同和学生基础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课程教学模式。根据作者的经验,本科教学中适合采用仿专家思考模式、概念转换模式、探究模式;高职专科教学中,则宜运用基于项目或课题的教学模式和探究模式。这些模式在教学中还需要灵活交替使用。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模式,《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师都应当具备体现《通信原理》课程特点的教学策略。笔者在教学中大量使用了理论教学与实验、实习相结合,以及案例教学的策略。

(二)通信专业课程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知识

通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一批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很强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人才,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富有创新意识、在通信领域内获得专业训练的高级技术人才,以适应国家加速信息化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专业是以通信技术为主,结合计算机应用的宽口径专业。根据教学目标,我们应该重点围绕通信系统设计、智能信息处理、无线通信及测控、现代交换技术、光通信技术、计算机视觉与图像处理等展开教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只有从总体上理解了通信专业课程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才能在课程教学中处理好《通信原理》和其他课程的关系,达到预期的专业培养目标。为此,我们需要根据创新人才教育的大思路,从高等教育特点和各学校具体条件出发,结合各个专业的特点,加强专业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活动。

(三)《通信原理》课程目标与内容知识

为了适应新世纪的需要,《通信原理》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特别是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必要的信息通信与传输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在模拟和数字通信方面建立清晰的系统概念,掌握通信系统的一般分析方法,并具备一定的通信系统设计能力;使学生了解通信技术的最新发展方向,从而把握通信学科发展脉络,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新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培养能够解决挑战性问题的新一代工程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信原理》课程内容具体包括:通信的概念、通信系统基本组成、数字通信系统、信道简介;信息嫡的基本概念;AWGN信道下香农信道容量理论;信号的频域分析方法,自相关函数与功率谱密度,互相关函数与互谱密度;Hillbert变换,解析信号,等效基带分析;随机信号与平稳随机信号,窄带平稳随机信号,高斯白噪声过程;模拟调制;模拟信号的数字化;高斯白噪声信道中的数字传输;带限AWGN信道下的数字传输等。对这些内容的深入了解和精深掌握是做好《通信原理》课程教学的前提条件。

除了对这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以外,教师还应该对通信的研究史和发现史、学科研究与开发最新进展,特别是光电子通信有较多的了解,并在教学中适当进行最新研究与开发成果介绍。

(四)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知识

通信专业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对具体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包括学生学习需要和学习困难的知识。所谓学生学习需要的知识指的是学生在学习某个通信原理课程内容之前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生的学科理解能力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原因。只有深人了解学生学习《通信原理》课程需要哪些预备知识、难点是哪些等,才能有的放矢,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学习《通信原理》课程时,较难理解和接受的知识包括通信的抽象概念、随机过程概念、信息熵、Hillbert变换,教师教学中应该努力让学生掌握这些方面的内容。

(五)通信安全意识

通信安全涉及国家、单位,以及个人的通信秘密保障,关乎国家、社会征集、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安全。现有的《通信原理》课程教材都不涉及通信安全教育,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通信原理》课程教师不仅自己应该具有一定的通信安全知识和相关思考,更应该将其渗透于《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之中。

三、《通信原理》课程学科教学知识的运用

《通信原理》课程教师应该具备上述学科教学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于教学实践活动中。作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对《通信原理》课程学科教学知识进行了灵活运用。下面对其中的教学策略知识的运用举例说明如下:

(一)学科知识传授方面,教学重点放在数字通信系统部分

《通信原理》内容包括通信的基本理论、模拟调制、数字传输、编码技术几个大部分。由于现代通信的发展方向是数字通信,因此,教学重点在数字通信系统部分。在课程的开始阶段,让学生准确把握数字通信系统的组成、各模块的功能,使得学生能够把本课程的内容有机地组合起来,在学习具体知识点时能明确它们在通信系统中所起的作用,收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效果。《通信原理》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在理论教学方面,要让学生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理论原理、分析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上采用设问思考和逆向思考提问等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考、诱发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考虑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接受能力,在备课时,采用换位思考方法,感受学生的困惑,考虑讲解的技巧,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注意将学生自学和精讲重点、难点结合起来。在每章及每小节结束时,注意进行课程总结,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内容,便于继续学习新的内容。

(二)通过介绍新技术进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信原理》是通信专业的基础课程,涉及的最新技术不多,而本院电子信息与科学技术专业通信方面的后续课程也不多。而且,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中,工科教育的一个较明显的缺陷是最新科研与开发成果很难及时在教材中体现,用什么教材讲什么内容的传统也使得最新科研与开发成果很难在教师的授课过程中被包括进来。通信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层出不穷,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让学生掌握通信基本理论的同时,尽量了解更多关于通信方面的新理论和新技术是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作者在教学中采用课内附带介绍最新进展的形式来实现。例如,在讲解基本内容的同时,附带介绍了移动通信的发展状况、移动通信中常用多址方式、3G技术及其现状等内容,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其视野,也能为他们将来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和开发指明方向。

(三)通过CAI和仿真辅助教学,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大量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并在课件设计上注意突破简单的演示型模式,体现知识的建构过程,重视知识要点的剖析,提高学生主体的参与程度;在课堂讲解上,注意将重点内容在黑板上列出,避免让学生有看电影的感觉,同时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原理,从而弥补了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各自的不足;同时,利用仿真软件对通信系统进行仿真观察,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系统观念。

(四)加强教学实践,巩固所学内容

《通信原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课程,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内容,加深理解,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两种方法来进行教学实践。其一,精心设计实验,利用本系现有的实验设备,设计实验内容;其二,利用MATLAB仿真软件,编写仿真程序,采用课堂演示的方法。比如,通过仿真实现多种解调方式的误码率曲线,可以让学生们直观地了解它们的性能差异,体会“面对面”交流的乐趣。而编程基础比较好的同学可以开发一个简单的数字通信系统,重点让学生练习使用信源编码信道及接收机的仿真实现等。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编程能力,也加深了其对整个通信系统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