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投资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7 10:02: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品投资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艺术品投资论文

篇1

这样的专家鉴定证书让人感到不安,人们知道专家的鉴定,一是具有权威性;二是具备经验性。但出具鉴定证书的专家,请扪心自问,您是否应该对自己的学术水平、收藏研究负责呢?是否应对收藏投资者以及后人负责呢?假如专家的鉴定证书与建筑设计师一样需承担终身责任,假如艺术品可以打假,那么这些轻易推出的“鉴定证书”其后果又如何呢?

收藏界流行有这样一句话:“专家不可不信,但不可迷信”。经验和记忆力的差异,自身的感悟以及见识程度的差距等,都是造成不同不同专家的鉴定尺度不同的原因。人一生的精力毕竟有限,一个人记忆力最好、最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分辨能力最高、经验最为丰富的时候,是在而立到花甲之年,极少数人可以超过古稀之年。反之,从事一个专业研究多年,再转到另外一个专业的专家和他的鉴定证书,其可信程度有多高?任何类别的中国艺术品都懂鉴定的专家和他的鉴定证书,其可信程度又有多大?不走实践之路,闭关自守的专家,其出具的证书可信吗?

中国文物种类繁多,专家并不是任何种类的文物都懂鉴定。文物鉴定,并不是仅仅会写专著、论文、授课的专家学者就懂,更不是口若悬河、自吹自擂的所谓收藏家就会。真正的鉴定家需要艰苦的磨练和自悟的积累,要耐得清静,要对真品作全心投入的研究和虚心的请教,还要常到国内外博物馆(院)、窑址博物馆、各类型拍卖会、展览会、文物店、古玩市场以及收藏家、收藏爱好者家中观摩学习,并要对藏品进行排序的分析和思考。因此,鉴定是一门挑战性很强、艰难曲折并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的专业科学。当然,在高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对中国艺术品真伪的鉴定也越来越复杂,即使一生从事专业研究的鉴定专家,偶有鉴定失误也不应过分苛责,不能因一次鉴定失误,就抹杀其积累的经验和鉴定能力,更不能针对个人而异,要对事例具体分析。

篇2

任何一种现象的产生都是一种力量孕育成熟后的表现,当代油画的火爆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当代油画更加注重对于当今社会中人们思想情态和整个社会人文关怀的终极思考,特别是在思想和艺术理念上更加吻合社会现状。让人们在思想疲惫的时候能够通过这些深含哲学、心理学、美学寓意的意象作品来寻找心灵上的一种轨迹。

中国的当代油画在注重当代性的同时,对于传统文化精髓的吸收和再创造往往是这种当代性的基础,他同样来源于传统文化语境、语言、情态、心境的文化积淀和酝酿。

当代油画的审美价值

当代油画对于画面意境的经营不像传统书画和家具那样独具匠心,但它充分利用了油画颜料的油性特质及其色彩的丰富斑斓,呈献给欣赏者的是另一种视觉上的森林。艺术讲究的品鉴、赏析、把玩,当代油画不仅综合了这些艺术元素,更具有一种可参与性,让观众置身其中,可以打破传统的审美标准来进行。把自己的作品内涵很好地外延到了观众的视觉思维中。让人们在看他们的作品的同时有一个和作者的心灵交流,这种交流是无意识的,但却是真诚的,是人们理性思维的一种散点。

很多当代油画作品有着隽秀、清灵的气质,能够让人回想起属于那个时代的印迹。淡淡的用色加上暖暖的感觉,很容易让人进入到画家的思想中,在这里对话的不是人与画作,而是一种心灵的感知。而这种感知对于艺术的生命来说又是弥足珍贵的,而正是这种无意识的交流造就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识,从而诠释出当代油画对于艺术审美的意义。

艺术追求的是一种品质和格调,有它很强的独创性和思想性,而这种特性又在繁衍于东方文化厚土中的中国当代艺术中显得尤为重要。在社会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精神世界中却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得人们对于思想情感的认同上有点出位,在审美规范上游离于现实而很难得到和谐的美。

当代油画市场牛市的深层原因

油画作为一种从西方引进的外来艺术,在今天中国的艺术品市场上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甚至大有抢班夺权中国书画的趋势,当代油画由从刚开始的被人关注到当代油画专场的出现再到现在成为一些拍卖公司和画廊经营的核心,时间不长,但过程却韵味十足。

中国当代油画的学术价值体系得到承认

对于艺术而言,纯粹的做市场是非常单薄的,它必须有一个完整的学术理论体系作支撑,否则这样的市场很容易崩盘,因为这个学术理论体系为这个市场价值的形成做定型。当代油画从不被人关注,甚至被人当作艺术的垃圾,一直都被写实油画所压制,就是因为中国油画最初引进过来的时候就是西方的写实主义,写实油画从进入中国一开始就具有明显的西方文化元素,古典主义、唯美主义这早在西方油画艺术中具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已经是一个很完整的理论价值体系。随着中西文化交流活动的不断深入和融合,西方的一些文化状态和思想很容易被接受和认同。

市场的火热更带来了理论家的关注,批评文章、各种当代艺术研讨会,有关当代油画的著作一时间让人目不暇接,在传统的学院教育中当代油画也慢慢受到重视。这时候的当代油画在整个中国艺术市场里终于得到了市场价值的承认,到今天达到千万级别的画家已经不在少数了,同时又在理论文化价值方面被成功定位,双重价值的确定为当代油画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艺术资金的注入和收藏家队伍的形成

艺术品市场、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是公认的三大投资市场,再加上中国即将举办2008北京奥运会和2010上海世博会,当代油画的发展又迎来了一个非常契合适宜的舞台。大量的资金将会涌入到这个市场中来。投资者们主要通过艺术基金、画廊、拍卖行、艺博会等几个主要渠道来进行投资。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使得很多时候投资者兼具收藏家的双重身份,既投资又收藏也成为了艺术市场中的一个特点。

艺术基金在西方是一种成熟的艺术品运作模式,他有着很完善和很专业的管理、投资计划。在中国,艺术基金刚刚起步,大部分都属于私募基金,已经开始形成规模经营的模式,这些投资会根据经营者的定位不同产生分流,一部分流向高端艺术品,另一部分流向了年轻的当代艺术家们,他们的作品具有很大的升值空间。

画廊也是投资者们最常见的投资渠道,甚至有的投资者直接经营画廊,画廊是艺术品市场的一级市场,画廊通过举办主题性的展览形成自己的定位风格,就会吸引到这个主题的固定藏家,画廊通过签约艺术家,收藏了很大一部分作品。拍卖行是当今艺术市场中最与画廊相得益彰的投资方式,也是国际艺术品市场的一种常见现象。拍卖行吸引的藏家都是具有相当一定经济实力的高级投资者和收藏家。特别是欧洲的一些收藏家。

年轻艺术家作品成为投资者的最原始股

篇3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自古以来,专家学者著书立说,旨在传授道理、解惑疑难。在艺术品投资热如火如荼的今天,有关中国陶瓷的图书、专著及学术论文等,更是琳琅满目,数不胜数。许多学者、鉴定家、鉴藏家、鉴赏家、研究者用多年或毕生精力总结自己的学术研究,或通过考古新发现得到的新资料、新论点、新问题编著成书。

好的专著、书籍,学术价值高,影响深远,起到真正启迪作用,是真正的好著作;而有些学者的专著,因学术水平不高,著书不够严谨,往往造成不好的影响。目前在市场上出现的各类古陶瓷专著的种类有:

一、由师承到领悟,在领悟中走向市场经营,在经营中吸收经验,在吸收经验中发展个人的思路,最后总结学术心得和研究成果的专著。这种为业内人士一致认同的专著有:1993年由紫禁城出版社出版、耿宝昌编著的《明清瓷器鉴定》;1994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钱振宗主编的《清代瓷器赏鉴》等。这些专著是收藏爱好者鉴藏古陶瓷必不可少的工具书籍。

二、由师承到领悟,在领悟中收藏自悟,在收藏自悟中总结经验,并通过走市场、走博物馆、走窑址、与藏家交流吸收经验,在理论和实践中发展个人的思路,总结学术心得和研究成果,再通过走访藏家和举办展览,并在展览中挑选展品编著成书的专著。这些专著有:2001年由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广州博物馆、广州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合编,赵自强主编的《私家藏宝》;2003年由珠海出版社出版,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馆、广东省收藏家协会、中山市社科联、中山市博物馆、中山市古陶瓷研究会合编,郑志海编著的《岭南藏珍》;2003年出版、九如堂编著的《九如堂古陶瓷藏品》等。这类书籍是在没有历史资料记载、没有考古层的发掘记载等条件下,以个人的经验和鉴别能力及学识水平编写出的;由于此类著作所选用藏品来自民间,其社会评价最多,面对压力最大,影响范围最广。

三、在文博系统工作多年,通过观摩馆(院)藏的实物、教学用的实物资料、文物商店的藏品,通过导师的指导,利用馆藏的众多文物作排比吸收经验,并与藏家在开展交流活动中吸收领悟,总结出各类藏品的特征而编著成书的专著。这些专著有:1998年九洲图书出版社出版、叶佩兰编著的《元代瓷器》;1999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穆青编著的《清代民窑彩瓷》以及《明代民窑青花》等。

四、运用有资料记载、流存有绪的博物馆(院)藏品,以及在有纪年和墓志的墓葬出土物件、有记载的窑址和文化层考古发掘出的器物资料编写成的专著。这类书籍虽不具备鉴定力,但极具研究性和权威性,是鉴定家、研究者、收藏家鉴别文物的重要参考依据,这类的专著有:1997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的《中国陶瓷史》;1997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耀州窑博物馆合编的《五代黄堡窑址》和《宋代耀州窑址》;1998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冯先铭主编的《中国古陶瓷图典》;1999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炎黄艺术馆编的《景德镇出土元明官窑瓷器》;2000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浙江省博物馆编的《浙江纪年瓷》;2002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杭州市文物考古所编的《杭州老虎洞窑址瓷器精选》;2002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穆青编著的《定瓷艺术》等。

五、论文和论文集。是将自己的学习心得、个人体会和新的论点论据、新的研究成果,以及新思索、新发现、新问题梳理论述形成论文,并收入论文集。这类文集有:由紫禁城出版社出版,中国古陶瓷学会编的《中国古陶瓷研究》及《文博》双月刊,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重要考古发现》等。这些论文集,都是鉴定家、研究者、收藏家的重要参考依据。

篇4

公共艺术;公众话语权;网络空间;交流平台

G124A008406

引 言

随着交互艺术、声光电艺术的崛起,城市公共艺术也搭上了互联网发展的便车而在很多方面具有了信息化、数字化的特征。信息技术的引入,使得公共艺术在表现形式、传播方式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目前,国内学者对公共艺术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更多地停留在数字媒体技术在公共艺术的运用研究上,其着眼点在于利用现代媒体技术来支持和影响公共艺术创作与传播,如江南大学王峰的博士论文《数字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艺术及其交互设计研究》、江南大学张旭的硕士论文《以互动性思维为导向的公共艺术》、中央美术学院王磊的硕士论文《数字媒体介入公共艺术》等。与之对应的是,国内研究中关于网络技术介入公共艺术活动进而推进公众意见交流方面的研究却鲜见提及。袁隆在《初探网络公共艺术在中国互联网的现实性》一文中提出了“网络公共艺术”的概念,并提及了网络技术对公共艺术活动影响的重要作用及其未来美好的前景,他认为“在不久的将来,网络公共艺术必将在中国的文化舞台上留下一笔重彩”[1]。可以预见,“互联网+”时代,开发服务于信息交流和公众参与的数据系统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成为公共艺术领域的研究热点。另外,从技术发展条件看,随着互联网逐渐普及、网络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公众互联网使用习惯的形成,这一类型的系统的开发与运用已经具备了坚实的现实基础。本文以构建公共艺术中公众话语权平台作为逻辑起点,通过解决艺术品与交流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及信息的流动性管理架构问题和信息的储存与共享等问题,勾勒出一幅网络技术的公共艺术公众意见交流系统框架,并阐述其技术路线及潜在应用。

一、 网状交流,信息互通――公共艺术交流语境营造新方式

近年来,公共艺术的公共性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公共艺术的前提是公共性,在一个连基本说话的权利都受到限制的社会,在公众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愿都不能得到保障的社会,是没有公共艺术可言的。”[2]可见,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具有一种艺术平等的特质。具体而言,依据公众的意愿来选择公共艺术所要表现的内容、方式以及选择艺术家,或者是艺术家与公众保持畅通的交流和沟通,在公共艺术的创作活动中准确把握与表达公众的意愿。两者的核心是在公共艺术的创作活动中必须充分体现公众的话语权。鉴于这一现实需求,有必要为公共艺术活动中所有的参与者和欣赏者提供一个享有自由话语权平台。这个平台客观上使每位关注公共艺术创作的公众都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甚至能对公共艺术领域的不良现象进行尖锐的批判。

通过公众的社会属性揭示出公共艺术的公共性,是不足以将公共艺术的艺术形态描述清楚的。[3]公共艺术的存在需要借助和依托于一定的空间。空间自身既具有自然属性更具有社会属性。[4]网络环境对所有问题和所有人开放,它一改传统媒介那种点对点的对话方式,采用一种多边、网状的对话方式,解决了公众信息与公共艺术信息之间沟通的渠道问题。在这个空间里,公众可以对关于公共艺术活动的话题畅所欲言,发表或传播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个空间让我们收获公众对公共艺术创作的意见和愿望,在公共艺术品设立之前就公众关心的问题形成妥协,进而形成广泛的需求共识。这种广泛的共识有助于形成带有倾向性的民意,使得公共艺术在建立之初就具有坚实的民意基础。

江哲丰等:基于互联网的公共艺术交流语境营造、设计与实现

公共艺术公众交流平台的设立将为公众提供一个民主、有效、便利地参与艺术创作的渠道,有利于唤起公众对公共艺术参与的热情;同时,平台中日积月累的意见与资源也会对公众的艺术情结、艺术家的创作思维产生影响,这样的影响将会在日后的公共艺术品的决策、创作、管理等环节中体现出来。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公众交流平台建设问题的提出充分体现了公众在公共艺术领域的话语权,促进了艺术发展在“互联网+”时代的转向。

二、技术创新――网络环境中的公共艺术信息管理

信息技术介入公共艺术活动的成效,取决于三种因素:技术创新(尤其是移动网络技术发展)、公共艺术研究理论演变和公共艺术实践需求。其中技术创新是重点,它体现了变化中的交流工作模式在网络化、信息化的环境中对新的公共艺术信息的积极诉求。对于交流平台的信息管理而言,技术创新主要是指网络环境中公共艺术信息的管理架构的创新。

1. 公共艺术信息化的积极意义

信息化对公共艺术发展的直接影响,在于新技术极大扩展了公共艺术创作、欣赏和交互过程中艺术家与公众表达意见的领域。信息时代中的公共艺术,能借助技术手段挖掘多种意见类型和表达、传递多样意见。多元思维的参与和融入,细化了艺术家对公共艺术作品的理解,提高了公共艺术创作与欣赏活动的影响力度和深度。具体来说,公共艺术意见的扩展体现为两点 :(1)个体艺术审美意见的肯定 ;(2)集体创作价值的发现。一方面,个体意识中存在自觉或不自觉的艺术审美行为,这种能力是个体在不断积累生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自我未能觉察的默认理解审美意识。这一意见类型的肯定和被尊重,使得个人审美成了当前公共艺术活动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换一个角度,在多元的后现代社会中,个性审美意见被逐渐肯定,个体独特的认识结构和生活体验将成为公共艺术创作灵感的重要来源。而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个体艺术审美意见的表达与传递提供了便利条件,从而使个体认知中独特的、有价值的审美理解和判断得以被发现,并通过交流和协作汇集到集体创作之中。另一方面,为了在一个主张个性张扬的后现代社会中维持、发展一个有序的城市公共艺术空间,集体参与创作行为沟通和协调在公共艺术活动中逐渐被强调。多元意见群体参与对话、交流、合作、协调成为公共艺术创作中整合意见、达成共识的重要途径。而在此过程中,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推动跨地域、跨机构的公共信息平台建设逐渐成熟,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给多方交流提供了便捷的信息交流工具,技术革新对形成有效的对话与合作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5]

2. 网络环境中的公共艺术信息管理

公共艺术有关注世俗、平等交流和公开讨论的要求,与网络空间的平等、开放、交互、匿名有很大的一致性。由此,我们将公共艺术话语权置于网络空间中来思考讨论就具有了逻辑上的契合点。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就在于它赋予了公众讨论评价艺术创作的权利,即提升了公众的话语权,因此公共艺术的出现使得艺术逐渐回归其原始的领域即公开讨论和理性批判。“在这个公共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6]在网络空间中,公共意见来源并非单纯的个人喜好,还有个体对公共艺术事务的关注和公开讨论,进而形成代表公众普遍利益的共识,从而对公共艺术活动进行民主控制,即实现网络空间中的公共艺术话语权。

公共艺术信息管理不仅包含信息编辑与生产、存储、共享等,还包括信息在流动中的更新与处理。从社会发展角度看,网络空间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信息处理与通信平台,更是新信息产生、交流、互动的空间。它超越因距离、时间、成本而产生的信息表达与传递障碍等。这些信息的交流、汇聚深刻改变了网络联络下的个体与集体行为,推动着新信息时代下社会结构的变革。面对这样的演变,公共艺术研究者应当顺应时展的要求,以新的眼光审视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应用,以求从中获取新的创作依据与灵感。

对于公共艺术信息的管理还需要开发一个以交流、协作为特征的公共艺术实践新范式。交流、协作新范式的根本意图在于协调现代化向后现代化转变过程中所产生的多元价值冲突,以交流、协作的集体行为方式解决各方利益间的问题争议。英尼斯(Innes)和布赫(Booher)的研究指出,在构建共识的过程中,对话(dialogue)、研讨(discourse)、网络建立(networking)是产生合作的主要方法,而合作的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吸引广泛的参与者,以及促成参与者之间平等、有效的双向的信息交流。[7]新的公共艺术交流范式的核心是公共艺术意见(公众、艺术家、管理机构)的表达、共享、交换,保证对话、研讨、网络建立等合作行为的实现。实现这种交流和协作的模式的前提在于一个公众交流的平台的建立。同时还需强调的是各群体完整的意见表达是多方参与合作的重要条件,不管公共艺术家、决策者还是公众,都应该具备对其所参与的公共艺术问题有基本的理解以及适应其自身能力的表达途径和工具,这是产生有效率交流的前提。

三、“融会贯通”――正在实现的公共艺术网络交流平台框架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我国城市公共艺术资源信息库建设与应用研究》,已经初步建设完成的公共艺术交流平台正是以信息管理系统技术为核心,建立一个服务于公众意见共享和交换的平台支持框架(图1)。试图把公众参与公共艺术活动、政府规划公共艺术项目与艺术家创作公共艺术品引入交流、协作式实践,以现有技术建设基于网络环境的交流平台,建构一个多方参与、协作的公共空间。

图1 公共艺术公众交流平台支持系统框架图

1. 基于公共艺术意见交流的网络信息系统

一个服务于公共艺术意见采集、交流、传递和储存的信息系统,其核心是一个集网络数据采集和公共艺术信息处理为一体的服务系统。它接受与感知源自各方的文本、图像等信息,经过分析处理之后向用户输出,从而形成以公共艺术信息为内容的网页界面。

系统的特点是以网络用户界面的形式实现浏览者之间的信息互动。系统以数据库技术为依托,以友好的网络用户界面为信息呈现工具,以网页中呈现的意见信息为中介,连接现实世界中公共艺术参与者。系统主要分为“意见交流平台”和“公众参与平台”两大部分。“意见交流平台”用于接收经过服务器收集整理的数据信息,并以网页化、图像化的形式呈现给网络终端用户。同时,允许使用者根据个人关注点进行基本的浏览、查询和检索操作。“公众参与平台”用于接收公众的意见反馈和数据输入。它以浏览器为窗口,鼓励公众在系统空间中发表意见、上传最新公共艺术案例、讨论公共艺术项目建设等,并输入相关信息(如个人意见、建议、公共艺术案例的基本信息等)。此后,公众提交的信息传递给后台中的信息管理模块,储存保留。

需要指出的是平台生存的现实基础是公众积极参与公共艺术活动。同时,在不同的公共艺术情景中、不同的任务要求下,系统应当能够及时调整、不断完善,适应新的要求和新的活动情景。公众意见与信息的收集、规整和传递是系统的核心,所有的公众既是平台的使用者同时也是系统信息构建的贡献者,鼓励公众参与是系统开发、应用和不断完善的基础。

2. 多种技术和参与者的集合

为了最大程度发挥系统功效,平台框架在上述两大主要模块基础上将集成“公共信息平台”、“投资决策与管理平台”、“交流参与平台”三大主要辅助功能模块。系统综合利用“交流参与平台”中“数据分析”与“意见管理”工具提供的分析和管理能力,在独立的公共艺术信息服务器中处理意见数据信息,分析结果和数据连同收集的公共艺术意见、政策、案例等,通过“信息交流平台”展现、和传递。同时,利用“公众参与平台”,收集来自公众的意见和反馈。另外,政府决策机构、投资机构与管理维护机构可以通过“投资决策与管理”平台公共艺术建设项目信息、招投标信息、维护管理政策与方法等与公共艺术品建设、管理相关的日常信息,以保证公共艺术项目建设管理过程中公众的知情权,也可有针对性地在此展开讨论以方便上述机构了解公众对项目的意见与建议。

这样的流程设计围绕体现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出发,运用信息技术涵盖了多种意见类型和来源,体现多种参与方对公共艺术的意愿与需求。首先,艺术家的艺术感觉、建筑师的技术知识与艺术评论家的评价意见以多种形式被收集、汇入“信息交流平台”,并在“公共信息平台”引用中得到体现。其次,政府机构对公共艺术项目的规划成果与决策者战略、投资者意见、管理机构的举措等多种信息,在“投资决策与管理平台”中以数据、文本、图纸、政策等多种形式被采集,经过数据服务器的整合处理,最终通过“信息交流平台”呈现。最后,公共艺术品的欣赏方――个体、集体与社区的关注意见,通过网络参与公共艺术活动,于“交流参与平台”上表达,作为投资、决策与管理机构规划管理公共艺术时的辅助参考。

四、 公共艺术交流平台的潜在应用

从平台功能可以看出,利用现有技术和数据条件开发出来的公共艺术公众意见交流平台将具备几大优势。一方面,公共艺术案例数据都可以在现有的平台上通过作品收集上传得以叠加显示,这使得各种通用的公共艺术相关数据类型都可整合入系统;另一方面,现有的网络平台为实时信息的提供了可能,可用功能包括公共艺术竞赛信息、政策信息浏览、公众对公共艺术作品的意见讨论和公共艺术项目等。现有技术可以很好地公开公共艺术信息,为政府相关部门、艺术团体组织实施城市公共艺术项目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系统可能运用的领域如下:

1. 政府、民间机构政策信息

公共艺术公众交流平台可以作为区域政府信息平台。公共艺术管理机关可以把公共艺术项目建设信息,特定地区(自然资源保护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的公共艺术建设征询方案等信息通过这一平台汇总向外部并征询公众意见。同时,允许用户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相关的公共艺术政策信息进行查询。

2. 多方参与公共艺术方案讨论

公共艺术意见交流平台可以作为公共艺术品建设、管理与维护过程中,决策者、建设者、艺术家与公众之间基于网络的多方参与的方案讨论平台。公共艺术品设计草案、管理规则、维护方案等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并讨论,各方意见和讨论成果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共享。公共艺术建设、管理与维护过程中的多个参与方,以此平台作为日常性的意见交换工具,有助于政府机构、艺术家与公众共同完成跨越距离和群体利益的协作式工作。

3. 公共艺术活动中的公众参与

公共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最大的不同在于公共艺术活动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公众的参与,公共艺术是一种具有开放性的新艺术形式,并将这种参与置于极为重要的地位,真正使得民众对公共艺术品产生拥有感,进而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产生认同,这样公共艺术活动的实施才能在民众中获得正面响应。公众交流平台可以作为特定范围内的网络公共艺术公众参与平台,针对某一公共艺术项目、活动方案等进行公众意见征集。经过设计的界面朴实清新、导航明确、并提供通用易学的操作方式,使用者可以轻松掌握基本的网络操作。网络空间中的公众交流平台可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中高效、低成本的特点满足公众长时间、远距离信息交流的需要。利用网络平台,政府决策与管理部门可以完成大范围的公众意见收集,汇集公众有关建议,进而调整与完善有关公共艺术的规划、管理职能及措施。

4. 公共艺术教育中的应用前景

高校公共艺术专业于2008年被国家教育部正式设立,设立时间相对较短,目前尚处于建设和探索时期。由于公共艺术专业建设相关研究和积累相对缺乏,加之公共艺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缺乏明确的理论体系建构,决定了公共艺术专业教育在未来很长的时间里处于总结―发展―完善―成熟的历史进程中。公共艺术交流平台的设立,有助于缩短这一进程。首先,平台中日积月累的信息资源为公共艺术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第一手资料,通过它可t望当下公共艺术实践的概况,为研究者了解与参与公共艺术实践打开了一扇“窗口”;其次,广大高校教师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就系统化建设公共艺术教学与研究体系进行广泛的交流与讨论,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艺术专业发展中的教师“话语权”,同时也为教育管理部门了解专业发展现状提供参考;最后,作为一种远程交流平台,公共艺术公众交流平台就天然地具有了远程教育的应用前景,师生在平台中以公共艺术信息为媒介开展教学活动,将教学活动向纵深推进。

袁隆. 初探网络公共艺术在中国互联网的现实性[J]. 新视觉艺术,2011(5):31.

[2] 孙振华. 公共艺术时代[M]. 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157.

[3][4]吴士新. 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研究[D]. 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6.

[5] 周恺. 基于互联网的规划信息交流平台和公众参与平台建设[J]. 国际城市规划, 2012(27):103.

篇5

    论文摘要 作为千年古都的洛阳,其辉煌的古代文化和历史文明给今天的洛阳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总体而言,这些古代艺术作品可以分为彩陶艺术、墓葬艺术和佛教雕塑,这些留存下来的艺术作品不仅成为中国古代美术史中重要的艺术精品,同时也是今天洛阳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3700多年前,大禹在洛阳建立都城,此后夏、商、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个朝代在此立都,从而使洛阳成为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居住帝王最多的古都,长期以来都占据着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地位。悠悠千载的帝王兴替,峥嵘岁月的历史烟云,时光流逝,帝王不再,曾经辉煌的古代文化和历史文明给古都洛阳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洛阳现今除地面尚存的众多历史文化遗迹之外,地下所存历代墓葬以上万计,所出各个时期的各类美术文物数量足以数十万件计。这些分布广泛、数量丰富的洛阳古代美术遗存,作为古代文化传承的一种独特的符号系统,以其特殊的方式延展着中华民族视觉美术前进的足迹,印证着文明发展的步伐,同时也在今天成为洛阳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 

    一、根在河洛与彩陶艺术 

    在中国人心目中,洛阳自古是“天下之中”,是“中心”。古代所称“中国”即指洛阳一带;“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乃营成周洛邑,以此为天下之中也,诸侯四方纳贡职,道里均矣”;“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土中谓洛邑,为天下之中也”;“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渑之严阻,当秦陇之襟喉,而魏赵之走集”等等。这些都表达了洛阳为“天下之中”的意思。作为“天下之中”的洛阳是最早跨入文明时代,而且在以后的数千年里,长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成为“东方古代文明的中心和发祥地”。 

    有一种说法,要了解中国的20年可以到深圳;要了解中国200年可以到上海,要了解中国的500年可以到北京;要了解中国的1000年可以到开封;要了解中国的3000年可以到西安;而要了解中国的5000年,只有到洛阳,正所谓“欲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早在史前时期,我们的先民就在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生产和生活。距今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这里就已进入到农业文明时代;当时人们不仅居住地稳定,并且基本脱离了茹毛饮血的生活。随后,在1959年考古工作者通过长期对二里头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不少学者认定最早的洛阳城也是夏王朝的都城,这也是我国“七大古都”(洛阳、西安、北京、南京、开封、杭州、安阳)中最早诞生的都城。由夏以降,商、西周、东周、东汉、三国魏、西晋、北魏、隋、唐、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均曾建都洛阳,洛阳由此就有了“九朝故都”(九表示多数)或“十三朝故都”的俗称。 

    悠久的历史给洛阳带来了浩如烟海的艺术宝藏,考古学家在这里不仅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制品,也发现了最早的青铜和青铜器,更为着名的是这里所发现的彩陶艺术品,举世闻名的仰韶文化遗址也在洛阳辖区内发现的。这些早期人类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陶器尽管是先民为了不同的用途而制作,但其质朴简洁的造型,明快绚烂的纹饰所显示出未经磨砺的幼稚和天真,却带给人一种恍若返璞归真的艺术美感。如大庄遗址出土的一件庙底沟文化类型彩绘陶盆,造型坚实挺阔,饰以花瓣纹。其实用与唯美的巧妙结合,体现了河洛先民的聪明智慧与浪漫的气质。1978年在洛阳附近的临汝县问村出土了仰韶文化晚期的一件彩陶缸,陶缸腹部彩绘一幅形象生动、色彩鲜明的“鹤鸟衔鱼石斧图”,占画面主置的是鹤鸟,体形肥硕,通身灰白,长嚎短尾,延颈直立,口衔一条大鱼,旁侧树立一件有“x”型标志的有柄石斧,这幅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彩陶绘画,线条构图诡异,具有浓厚神秘氛围,显示了原始先民结构作品的水平和写形状物的能力,成为中国古代美术史上不可多得的精品。这些彩陶艺术作品无论在造型、纹饰、图形和色彩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对后世艺术产生深远影响。 

    二、生在苏杭。葬在北邙:墓葬文化与艺术 

    古人云:“生在苏杭,葬在北邙。”在“事死如事生”的古人眼中,洛阳盆地北高面水,低山环绕,温暖向阳,洛河、伊河等河流缓缓从盆地中央流过,是典型的避风聚水之地,风水两者兼而有之,故自夏、商、周以来,成为理想的建都之地和上乘的阴宅之所,是他们无比神往的墓葬之地,故而才出现了“北邙山上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的独特景况。“洛阳为九朝都会,先民遗址,随处皆是,地下宝藏,不知既极。”而古墓中,尤其是皇家墓葬和名人墓葬,所伴随的不计其数的随葬品都是珍贵的古代艺术品,既有堪称古代书法艺术精品的墓志和碑刻,更有显示出中国古代艺术成就的陵墓雕塑、彩陶和墓室壁画。 

    现今已发现的洛阳地区古墓不计其数,其中已确定有皇陵区8处,名人墓11座,着名壁画墓21座,已发掘各代墓葬五、六千座(包括已发掘西周墓葬总数约800余座,发现东周墓千余座,发掘汉墓近3000座,西晋200座,北朝墓30余座,唐代600多座,其余还发掘有秦、曹魏、北宋墓若干,洛阳市北二、三十座墓冢组成邙山古墓群更是成为了目前洛阳一道独特的古墓人文景观。在这巨大古代墓葬文化中,其艺术价值首先是通过洛阳古代陵墓雕塑来反映的。洛阳古代陵墓雕塑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在邙山的汉陵区,遗留有大量石人、石马、石象等雕塑,这些雕塑既是皇陵石雕的开山之作,同时又从建筑艺术形式本身体现了皇帝的权威,以其高超的石刻工艺增加了陵寝的神秘感。唐孝敬皇帝李弘的恭陵位于河南偃师城南的景山上。恭陵坐南朝北,南门外为神道,神道两侧依次排列石象3对、石马1对、石华表1对。这些石刻雕塑造型硕大生动,雕刻技艺高超精湛,极富盛唐气息,整体效果和气势并不逊于唐代其他皇陵。而在此墓葬群中的宋陵石刻在艺术上更是颇有特点:宋陵武士身躯高大,形象勇猛,雕像甲胄的纹饰细腻传神;宋陵番使深目高鼻,须髯浓厚,酷似唐朝胡人形象;宋陵石虎造型威武雄壮,四肢前立后蹲,张口咆哮,威风凛凛;宋陵石羊则面目清秀,体态修长,静卧于旁,展示了石羊恬静、乖巧的美。这些宋陵雕刻作品人物和兽类造型逼真,装饰花纹细腻,代表了宋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平,体现出了雕刻艺术精湛和成熟。

    最能反映洛阳墓葬艺术价值的还有洛阳出土的唐三彩和墓葬壁画。唐三彩也被称做“洛阳唐三彩”,这是因为洛阳于唐朝时出产三彩陶器极负盛名,汇成了一种新奇的民族艺术。从唐代墓葬中出土的随葬唐代三彩陶器来看,有模仿生活中的各种器物,如住房、假山、柜橱、牛车等;有各种动物,如马、骆驼、狮、虎、鸡、狗等;也有各色人物,如武士、文吏、贵妇、仕女、牵马胡人等。这些造型浑厚丰满,工整细腻,色彩绚丽,神态逼真,气魄雄伟,刀法简朴,线条流畅,潇洒奇特的唐三彩作品虽然历经一千多年,在今天仍然熠熠生辉。从其艺术价值上来说,洛阳唐三彩在人物俑的塑造上,不仅能够展现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人物各自不同的鲜明外部整体形象,同时还能准确地捕捉其特有的心理特征,对五官部位巧妙地予以夸张,进行精细地刻划,达到了形神兼备的效果,如天王俑夸张其双目,以显威武;文吏俑微收其双唇,以露其亲和;女侍俑两眼平视,一副顺从的神态。在动物俑的塑造上也同样能够展现出不凡的气势。同时在工艺上,洛阳唐三彩创造性地运用了低温铅釉色彩的绚丽、斑斓,以及我国独有的流串工艺,使得这些陶器作品在造型上生动逼真;在色彩上光彩绚烂、典雅富丽,成为我国艺术宝库中难觅的珍品。洛阳墓葬壁画艺术主要体现在此发现的两汉墓葬中,现已发现的完整的两汉壁画墓室已有十数座。这些墓室壁画以数量多、年代跨度大、表现技艺丰富高超而居于我国古代三大墓葬壁画分布区之首。事死如生的汉人在其墓葬壁画上描绘有摊戏、打鬼、羽化登仙、天文星象、历史故事、迎宾拜渴、宴饮歌舞、车骑出行等内容,深刻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及生活意趣。1976年出土的西汉卜千秋墓壁画显示了汉代绘画开阔雄浑的气派,墓室中满绘壁画,主室平脊上所绘着名的“升仙图”以长卷方式描绘了男女墓主夫妇在神仙灵怪的护佑下升入天界的景象,在13块砖上依次绘有女蜗、月亮、持节仙翁、双龙、神豹、聚羊、朱雀、白虎、仙女、玉兔、蟾蜍、墓主夫妇、伏羲、太阳、黄蛇等形象,流动的彩云萦绕其间,气魄深沉雄大,用笔豪放,色彩鲜明,充满了飘动活跃的气氛,为研究汉代的历史和艺术提供了珍贵的视觉形象资料。 

    洛阳作为古代墓葬的“首善之区”,其历史和文化价值是举世皆知的,随葬在墓中的艺术作品更是埋藏在地下的艺术宝库,这些艺术作品不仅生动记录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状况,是洛阳甚至中国历史的写照,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其所体现出的艺术特色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上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佛像雕塑与龙门石窟 

    古都几度兴废,战火几度燃烧。历经悠悠千载的帝王兴替,伴随峥嵘岁月的历史烟云,洛阳地面上的许多古代美术作品都已经灰飞烟灭,至今屹立不倒的龙门石窟终究让我们能够探寻一番洛阳地面美术的过往辉煌。 

    龙门石窟的建立要归功于北魏孝文帝的迁都,在他迁都洛阳后,笃信佛教的他把佛教也从山西平城一即云冈石窟,转移过来。中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以及隋、唐、北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建达四、五百年。据统计,龙门现有佛龛2345个,佛像十万余尊,佛塔六十余座,碑刻题记二千八百余品。大小不一、高低错落的佛完如蜂巢般密布于东西两山崖壁,南北绵延达一千多米,蔚为壮观。堪称为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1961年,国务院公布龙门石窟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将龙门石窟列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龙门石窟的佛教雕塑具有巨大的艺术价值,首先体现在造像术上的较大的进步,相对于云岗石窟造像概括洗练,以整体感取胜而言,龙门石窟的魏窟写实能力大大加强,表现出较多的中国艺术形式,大佛姿态也由云岗石窟的雄健可畏转变为的温和可亲,洞中的释迦面露微笑,衣饰由偏袒右肩和通肩式变成了汉族的胞衣薄带式。进入唐代后,变化则更为明显,唐代的佛像具有更多的人情味和亲切感,形体丰满健壮,雍容华贵,象征着唐代早期的国势的强盛和经济的繁荣。在艺术上,唐代的圆刀代替了北魏平直的刀法,佛像衣纹更加流

动飘逸,力士夜叉浑身肌肉突起,肌肤和解剖的原理又适当加以夸张,充满了雄伟的气势和向外进发的力量。再次,龙门继承了云冈的艺术风格,从造像题材来看,云冈石窟以三世佛为主,龙门石窟北魏时期也整体上给予了继承。但是进入唐代后,由于唐代高僧玄奘说过“天见弥勒佛下生”的话,武则天为了加强其统治,宣扬其就是弥勒的化生,于是她在龙门大造弥勒。龙门成千上万的造像中,体形最大、体态最美、艺术价值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就是奉先寺的主尊卢舍那大佛,女皇武则天鼎力相助的卢舍那大佛,像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身旁有肋侍菩萨两尊,佛弟子、金刚、神王各两尊,这9尊造像或文静质朴,或饱经沧桑,或雍容华贵,或文或武,性格各异,错落有致,这一切都本着一个主题,烘托卢舍那大佛的至尊至上,当然这也就是烘托武则天的至尊至上。最后,龙门石窟由于是北魏进驻中原后才开凿的,它历经多朝多代,直到明朝还有小规模的雕凿,其受到的文化熏陶十分强烈,除了佛像外,还有像龙门二十品和药方洞这种特殊的艺术题材。“龙门二十品”是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精华之作,它所展现的书法艺术,是在汉代隶书和晋代隶书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是隶书向楷体过渡中的一种字体,字形端正大方、刚健质朴、既具隶书格调,又有楷书因素,是“魏碑”体的代表,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四、洛阳古代美术的经济价值 

    从彩陶艺术到墓葬艺术到佛像雕塑,洛阳古代美术作品以其巨大的艺术价值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比重,为洛阳昨日的文化添上了绚烂的一笔,更是今天洛阳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有学者指出:“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艺术品和艺术所产生的效应除了知识活动、发展文化和赢得他人尊重的一种生活方式的传播外,同时还是一种经济来源这一点是得到普遍承认的。只要想一想那些成群结队去参观那些艺术名城的人们够了,这些名城包括巴黎、威尼斯、罗马、佛罗伦萨等等。”可见,艺术成为了许多人们“慷慨解囊”时不可抗拒的诱惑,艺术与经济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有着密切的关联。从上文可知,洛阳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华夏文化的摇篮,其悠久的历史遗存下来了丰富多彩彩陶艺术、墓葬艺术和佛像雕塑艺术构成了洛阳极其绚烂的艺术文化风景线,而这些艺术品的遗址则成为了人们流连忘返的名胜古迹。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龙门石窟,每天都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成了洛阳最亮的名片;邙山陵墓群、洛阳古墓博物馆,也都成为了国内外游人喜爱的古文化旅游景观。无疑,洛阳古代美术遗迹成为了洛阳旅游经济中的一个重要法宝。“在现代旅游活动中,文物资源无疑是主角”。

    旅游作为一个朝阳产业,有着传统产业不可比拟的优势,许多国家把它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了使自己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旅游业内人士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到文物上,创建特色旅游品牌。文物的分布具有地域性和特有的文化个性,又是不可再生的,这正是特色旅游的优势所在。洛阳经济的主导产业是工业,但是如果能够以洛阳古代美术为依托,以“文物搭台、旅游唱戏”把本地旅游搞出特色,也必定有助于拉动洛阳经济的更快增长。从旅游学的角度看,旅游开发涉及到许多学术上和技术上的问题。不言而喻,洛阳的古代墓葬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价值,“名”、“古”、“特”、“新”、“奇”、“用”,这几项旅游开发的要素在洛阳古代墓葬资源都具备。“生在苏杭,葬在北邙”就是洛阳古代墓葬“名气”的最好例证,这种情况在中国找不出第二家;“古”就是古老的程度,洛阳古代影响比较大的墓葬若从周灵王算起,距今也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周灵王陵是有史可证的第一个帝王级别的陵墓,此种情况,其他地方也没有;“特”即特殊、特别,洛阳古代墓葬时间长,皇家墓葬和名人墓葬多,墓葬形制变化大,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大,确实与众不同;洛阳古代墓葬虽然是古老的文化,但其中蕴涵着许多“新”的东西,如出土的墓志和文物中有许多史籍上没有记载的东西,可以起到补史和佐史的作用,典型的就是洛阳新安县的“千唐志斋”,被称为“石刻的唐史”博物馆;“奇”就是奇特,洛阳古代墓葬乃天下奇观,绵绵二千多年,人们不改初衷,一直把洛阳的北邙当作墓葬的“万吉之地”,邙山之上累累古冢,在无言地诉说着它的神秘和奇特;“用”就是实用价值,如果我们将洛阳古代墓葬看成是文化资源的话,它就是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洛阳开始认识到历史文化资源是洛阳最大的优势,旅游经济的发展应作为洛阳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使旅游经济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旅游经济在拉动需求、刺激消费、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显着作用。2000年,洛阳借河南省提出的“三点一线”的黄金旅游发展战略,打出“黄河旅游带”品牌的机遇,在发展旅游经济中有更大作为。“三点一线”汇集了龙门石窟、自马寺、关林、小浪底、少林寺、清明上河园等一大批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名胜古迹。 

    近几年,洛阳的城市面貌有了明显改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旅游环境得以改善,投入巨资整治了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汉光武帝陵、千唐志斋、小浪底风景度假区以及白云山、龙峪湾、鸡冠洞、洛浦公园等,使洛阳景区面貌一新。龙门石窟等一批精品旅游景区、景点建设初露端倪,洛阳旅游开始有了品牌形象,游客人数增长迅速,成为了洛阳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据统计,第25届牡丹花会共签订各类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合同298个,同比增长21.6%;投资总额462.6亿元,同比增长4.4%;合同引进市外资金398.4亿元,同比增长9.4%。全市接待游客人数825.5万人次,入境旅游者6.92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1.11亿元。第26届花会期间,洛阳市共接待国内旅游者1437.7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58.89亿元,较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12.23%、20%;接待入境游客11.39万人次,旅游创汇3029.41万美元。花会期间,洛阳市共签订合同项目284个,投资总额达698.98亿元,合同利用市外资金612.17亿元。其中外商投资项目21个,投资总额12.75亿美元。 

篇6

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消费心理

论文摘要:金融危机下,国民的消费心理和行为随之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危机意识加剧且消费需求紧缩;消费决策周期延长且理性消费行为日渐明显;网络购物、租赁等消费方式呈增长态势;发展性消费成为热点。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自2008年下半年,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了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体系,并迅速向实体经济蔓延,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下滑。此次金融危机对长期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中国经济必然产生重大影响,国民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分析与解读这些变化,了解人们的消费趋势,有助于决策部门更准确把握市场,采取引导消费的有效措施。

危机意识加剧且消费需求紧缩

此次金融危机的发端,首先是石油等资源价格不断高涨,推动住房、食物等商品价格连续上涨,继而引发通货膨胀。之后,冲击实体经济,引起实体经济下滑,金融系统岌岌可危,进而转为通缩。一些工商企业的正常运转由于失去了资金支持相继宣告破产,或大量裁员,致使失业率上升。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许多国家和个人的财富大幅缩水,造成人们对经济发展预期信心不足,消费的危机意识加剧。财富的减少,引发人们对收入增长的担心,从而抑制消费需求。

首先表现为信贷消费、借贷消费等超前消费延缓或终止。金融危机的性质决定了受其影响较大的必然是金融以及与金融关联度较高的房地产、汽车等行业。有关研究显示,一般人的现金消费额度一旦超过其月收入的6-8倍时就难以发生,因而在现代社会大额消费往往需要依托信用贷款来支撑。就中国人而言,“先消费,后付款”的信用消费发展前提是对自己未来收入具有良好的预期,而此次危机恰恰强化了人们对未来增长的担忧,因而对各类信用消费都会产生抑制。

其次,娱乐性、享受性消费萎缩。据调查,艺术品市场遭受重创,出现画廊缩小规模,开始出租,甚至暂时休业的状况;全国不少城市陆续出现健身俱乐部倒闭的现象;投资者和收藏者均出手审慎,艺术品交易拍卖额锐减;旅游业方面,受多重不利因素影响,同比出游人数减少,行业收入下降。

消费决策周期延长且理性消费行为日渐明显

如何使有限收入的合理化利益最大化是消费者面对危机需要理性决策的重要内容。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应对各种危机通常会产生适应性反应,即所谓应激性反应。影响消费决策的因素较多,如购买需要、商品信息、营销策略等,金融危机使许多因素变得不确定,对市场的预期也变得模糊不明,使得消费购买决策周期相对延长。

某项调查表明,购买私人轿车的多数人决策周期在6个月左右,但在危机之前购车家庭的决策周期远比想像中要短。调查显示,被访者对“从您家开始决定买车到最终购买,大约需要几个月”问题的回答,最有代表性的决策周期是6个月,26.7%的购车家庭决策周期正好是6个月,同时累计有74%的购车家庭是在1-6个月内完成购车。危机的到来,使市场动向、价格等影响消费的重要信息常常处于变动之中,这就使购买决策更加审慎,非理性消费、随机性消费减少,随用随买的理性消费行为已成为多数居民的主要消费方式。虽然危机造成商品价格涨跌变化,但人们对此已有较强的承受能力,已能较为理智地选购商品,按需选购成为消费的主流。人们凭借自己的消费经验和对各种消费信息的分析判断,在众多的商品和服务当中进行理性的选择。谨慎消费已成为当前消费行为的明显特征。

网络购物、租赁等新的消费方式呈增长态势

随着电子经济发展,网络购物比较省钱,比真正实体店一般情况下要便宜1/3,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网络购物,其崇尚的原则是能省则省,精打细算。网络环境下消费者无须走出家门就可做到“货比三家”,他们经常大范围地进行选择和比较,以求所购买的商品价格最低、质量最好、最有个性。

同样,对那些积蓄不多,但又对某些高档商品有消费需求,租赁就成为不错的消费选择。如名牌高档时装、背包等,如果花一大笔钱只能消费较少的件数,但如果租赁,花同样的钱就可以消费更多的款式与数量。

发展性消费成为热点

面对危机,多数人将更加努力地工作,以寻求职业的稳定。为此,用于提升自我价值的文化性消费将进一步增加。为提高自己业务水平、学识和修养,人们会自动寻找学习和进修机会,以不断给自己充电。

危机也预示着机遇。在危机中如何发现机遇,也是人们面临的新问题。如面对全球范围的经济波动,大众了解经济现状的需求和对未来走势的关注空前高涨,使得原本只有专业人士关注的经济类图书成为人们寻求答案的重要工具。

结论及建议

尽管调查表明金融危机并没有影响到普通居民的日常消费,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乡镇农村居民,购物心态依然平稳。商场、超市的食品类、基本生活品类消费仍旧旺盛。但由于金融危机降低了部分居民的实际购买力以及居民的收入预期,使人们的消费倾向、购买决策、消费方式及消费心理都发生一定变化,在某些领域出现消费需求收缩、消费疲软的趋势。因此,我国应一方面制定更多的惠民政策,增加国民的可支配性收入,加快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中国人的传统消费习惯是“量入为出”,中国人的高储蓄率表明中国人不敢消费,其原因并不完全是因为没有消费能力,而是因为社保水平较低,居民不仅要存钱防病,还要存钱防老。对我国而言,扩大内需的根本宗旨是富民为本,强化公共服务,给老百姓以经济安全的底线,这样才能释放居民心中的消费压力。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职后教育。经济放缓期一般是教育发展的好时机。当高等教育不再是就业的“金钥匙”,职业技术教育和职后教育必然成为教育消费的重中之重。

同时,还要培育和发展新的消费热点和领域。目前,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处于从温饱型向享受型、审美型发展。尽管危机的到来,使人们的超前消费受到抑制,但消费欲望具有惯性,休闲、娱乐、审美是人们的基本需求,只要引导正确,服务到位,休闲、旅游、娱乐等必然在促进经济复苏中扮演重要角色。

参考文献:

1.田迎新.私人轿车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7(4)

篇7

关键词:画廊;文化产业;艺术品市场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5-0279-01

一、大城市的画廊正在或已经与国际惯例接轨

在北京、上海、天津、深圳等大城市以及经济发达的地区,画廊业近年来的发展,逐渐与国际惯例接轨,其运作日渐正规。这些地区画廊的经营品质也是较高的,这主要表现在他们不仅有自己的客户群,同时能适应并引导客户群的口味。他们通过日常的活动把自己的经营目标把握在手中。

以北京为例,北京的画廊业现在呈现的却是勃勃生机。在北京的日坛地区,画廊业已成集群发展的态势。日坛附近的画廊比邻信息量与资金流量皆充足的中央商务区,其经营的目标就是瞄准有购买力以及购买习惯的人群。原则上说:目前画廊的光顾者基本上还是在京的外国人和有着稳定收入的白领阶层。

北京的画廊业目前已具备了较为成熟的业态特征,这主要体现在投资的资金量上、营业面积上、以及主办画廊的人员素质上。在投资上,许多画廊都是在千万元以上,并且做好了三五年之内不赚钱的准备。以前老话说:做生意不怕扎堆,扎堆做买卖可以烘托出一种热烈的气氛、一种专业的姿态,以北京日坛公园附近的画廊为例,这里目前可以说是北京画廊最为密集的地区,这里有可创画廊、和平艺苑、秦昊画廊、中国艺苑、索卡画廊、饮兰山房等十余家画廊。

北京画廊业经营者的素质是全国最高的,这直接影响了挑选画家和作品的眼光,经营模式和投资策略等重要因素的考量。如高端的画廊所经营的作品的最大特点是装裱的现代化,他们几乎不用传统的中式装裱方法,而是以西式的手法来表现传统的题材,这与现代人生活环境相契合,自然也更吸引买家的青睐。

二、中小城市的画廊有自己的特色

在经济不甚发达的地区,对画廊与艺术作品的需求也有着其地域特色。在甘肃的定西县,就有着几十家画廊,这个地区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县。但当老百姓手里有一点闲钱时,他们就要买画,家中宁可没有电视机,但墙上一定要挂画,而且一定要挂原作。这些地方,其所需要的书画作品也有自己的特色,在定西书法作品比绘画作品好买,书法作品里字多的比字少的好买,有条件的人家每年都要换新画。

中小城市在地域上不占优势,但是他们为了扩大自己的经营范围,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地处偏僻的画廊,借助互联网,也可以取得较好的销售业绩。打开任何一个综合性网站的搜索引擎,输入“画廊”两字,都会有上百家画廊的名字弹跳出来。每家画廊都在虚拟的展厅里展示自己所能网罗来的作品。利用网络进行书画的交易,其交易成本比较低,成交率较高,这一方法被越来越多的画廊所采纳。网上交易,保真是一个大问题,为此,许多画廊为消费者制定了保真证书,并设立了书画作品的回购制度,让消费者买着放心。网上售画,由于其采取的是薄利多销的办法,部分画家对这种做法存在有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这样做,使画家的利益与身价受到影响。

三、房地产业的发展对书画市场的作用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近年来地产界精英纷纷抢滩美术界。树立品牌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在地产界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用什么方法提供给客户不同的服务,同时延续自己的品牌战略。基于艺术与地产的关系十分密切,许多地产公司开始另辟蹊径,从艺术方面寻找切入点,树立公司的人文形象,保持品牌的新鲜度,博得消费者和社会舆论的关注与好感。这一方法已经被多家地产公司所采纳,在社会上影响较大的有下述几家,成都的上河美术馆,北京的“现代城”、“今典花园”、“远洋中心”、“华润地产”,他们运作市场各有千秋,但殊途同归,一是看好艺术品市场,二是为了保持自己的品牌的新鲜度,用艺术活动提高公众的认知率。

篇8

一经济发展呼唤金融人才和金融学教育的加强

现代金融已渗透到了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经济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金融经济。

论文百事通无论是政府的宏观调控,还是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老百姓个人的投资理财和创业,都与金融息息相关。金融业发展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彰显。事实证明,凡是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同时也是金融业发展较快和金融人才相对集中的地区。美国、英国、日本等莫不如此,我国的上海、深、江浙等地也是这样。经济发展与金融业发展之间形成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经济越发达,金融业就越发展;金融业越发展,经济发展越快。与此同时,金融业越发展,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就越迫切也越大。“金融业逐渐成为一个覆盖范围最广与日常生活结合最紧密的服务型行业,同时也是一个最具有创新动力的知识、智力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继续建立和健全现代金融体系,实现金融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加强金融法规建设,规范金融行为,完善金融市场以及加强金融监管,健全监管体系,维护金融竞争秩序;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大力加强金融人才的培养,以满足各层次、多样化的金融人才需求。而这一切又有赖于全社会金融学教育的加强。

总体上来说,现代金融学教育的内涵应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面向社会大众的金融学知识的普及型教育(在这方面我们甚至可以看到有关专家学者在东北农村手把手地教农民如何运用农产品期货交易来规避市场价格风险,增加农民收入,也能够看到遍及全国各地的形式多样的面向社会公众的金融知识讲座或短训班,内容包括股票投资、艺术品投资、国债买卖、黄金买卖、外汇交易、房地产交易、保险业务等);第二个层面是面向在校大中专学生包括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金融学知识的系统的学院式教育。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创新日新月异,国际金融运行风险增加,通过系统扎实的学院式教育,培养既具有国际视野懂得全球一致的业务规范和取向统一的管理法规,又能够把国情特点与国际惯例结合起来的高素质金融人才是当务之急。

二现代金融学教育应体现人才需求特点,不断完善学科体系和内容

我国经济发展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呈现出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金融人才的复合型特点,二是金融人才的国际化特点。复合型是指金融人才既要懂得金融又要懂得现代科技尤其是网络技术和高等数学等;既要懂得营销又要懂得管理;既要懂得法律又要有较高的政策解读能力。国际化是指金融人才首先要有较高的外语水平,特别是要具备较强的外语交流和沟通能力,其次要熟知不同的金融文化背景,还要有较高的理论研究水平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为此,学院式教育在专业学科体系构建方面应突出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技术等;第二部分是营销心理和营销行为学、不同金融文化比较研究等;第三部分是专业课程。

当然在现实中,由于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已很难截然分开,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也日益混合。以央行宏观调控、货币政策制定、操作和协调、金融监管及立法和制度安排为核心的宏观金融,直接作用和影响于以金融机构业务经营与管理为核心的微观金融。所以,各高校在自己的经济学或管理学方向的学生培养目标中,可以结合实际有所取合,有所偏重。比如要么以宏观金融为主,要么以微观金融为主;甚至还可以在宏观、微观金融中突出某一部分的内容,比如在国际贸易专业中可突出国际金融及外汇交易、国际信贷与国际结算的内容等。而在金融学专业中则可以给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的空间。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创新既是必然又是常态。它涉及金融制度创新、金融市场创新、金融机构创新等。而就金融机构而言,又涉及金融业务创新、金融工具创新和金融服务创新等。因此,在现代金融学教育中应及时补充进去这方面内容。

篇9

2011年7月2日下午,在美国纽约市,一个名叫《千古遗珍――敦煌佛窟》的讲座在该市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举行,而这个讲座的内容是关于中国敦煌壁画和彩塑的。令人倍感意外的是,主讲人却是一位黄头发蓝眼睛的洋老太太。

一个关于中国文化的讲座为什么请一个洋老太太来讲?这个洋老太太是何人,她怎么对中国敦煌文化有如此深的研究?

事实上,这位洋老太太不仅是一位中国通,还是世界首富、软件大王比尔・盖茨的继母。她就是西雅图艺术博物馆前任馆长、现任名誉馆长的・盖茨博士(Mimi Gates)。

女士毕业于斯坦福大学亚洲史学系,继而又在爱荷华大学攻读了东方与中国研究硕士,在耶鲁大学攻读了艺术史博士学位,是美国首屈一指的亚洲艺术专家。

女士于1975年~1986年任耶鲁大学艺术展览馆策划,1986年~1994年任该馆馆长,策划过众多有关中国艺术的展览。1994年~2009年年担任西雅图博物馆馆长。在此期间,她扩建了位于市中心的西雅图艺术博物馆,并大大提高了馆藏和展览的水平。还担任过美国艺术博物馆馆长协会会长。

女士早年工作于加拿大多伦多博物馆,在与中国文物打交道的过程中,深深地爱上了中国文化。1985年,她到北京大学学习了一年中文,这一年的留学经历,说起来还有一段令她难忘的故事。

那年秋天,利用假期到十三陵和八达岭长城旅游,不小心将自己随身携带的包给弄丢了,包里有她的护照及信用卡。她及时地向景区管理部门作了反映。但直到她离开景区,管理部门也没有找到那只包。

幸运的是,当她回到北京大学时:她的包却已在留学生办公室里等着她了,包里的证件和钱都原封没动――原来,有一个下山返回城里的游客发现了她遗失的包后,知道她是北大的留学生,便将包原封不动交给了北大留学生部办公室。

这件事发生以后,喜欢中国文化、中国文物的女士对中国更增好感。

在北京大学学习时,一位教授还给了起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中文名字:倪密。教授说,“倪”是中国人的姓,但也有“边际”的含义。她非常喜欢这个名字,因为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即使远在天边,也同样与中国文化保持亲密关系!”此后,她最喜欢中国人叫她倪密。

……

20多年来,倪密一直致力于亚洲文化的研究,特别是中国文化的研究,她在北京大学读书期间研究的课题是中国古陶瓷,并以此著述,通过了她在北京大学的论文答辩。之后,她又将自己对中国古陶瓷的研究成果结集成书出版发行,在美国几乎成了畅销书。

曾将三星堆文物精华请到美国展览

关于四川三星堆文物被借展到西雅图博物馆的故事,说来话长:

1995年,倪密收到一位中国朋友寄给她的生日礼物――三星堆文物明信片。她在北京读书时,三星堆的名气并不大,关于三星堆的事,她是从世界各地的报章中了解到的:三星堆位于四川省广汉市南兴镇境内,1986年出土了1000多件珍贵文物,引起了世界性轰动,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手握明信片,倪密内心被深深地触动了。

为此,她特地从美国前来四川三星堆,欣赏了三星堆文物,并叹服得五体投地。之后,身为西雅图博物馆馆长的她便萌生了将三星堆文物借展到西雅图的想法,并将这一想法向当时的四川省文物局局长梁旭仲教授进行了表达,且尤其希望能将那一株有4米多高的青铜神树“摇钱树”借展成功。

对倪密提出的请求,梁旭仲很开心,因为四川文物能让美国朋友如此感兴趣和魂牵梦萦,这实在是一件很令人自豪的事。但因为青铜神树太高大,恐运输的过程中出现闪失和损坏,便婉言谢绝了倪密的请求。

虽然被拒绝,但倪密却对借展三星堆文物的事念念不忘。之后,1997年11月,借中国第五届艺术节在四川召开之际,倪密再次来到四川,商谈三星堆文物借展西雅图一事。之后,又请基辛格、美国副总统戈尔和当时任得克萨斯州州长的小布什,以及时任华盛顿州州长的骆家辉等人帮忙说情,以期玉成此事。在如此多的政治名人撮合下,实在盛情难却,于是2000年12月,梁旭仲便亲自带着考察组前往美国考察雅图博物馆的借展实力。

在西雅图博物馆,梁旭仲在诸多资料图片中发现全球首富比尔・盖茨的多张照片,便很随意地问倪密跟比尔・盖茨是否很熟,是否是忘年交。这一问才知,倪密是比尔・盖茨的继母。得知答案,他真是惊叹不已。

通过亲身考察,考察组对西雅图博物馆的借展实力放心了,由于当时三星堆文物的借展已排得非常满,即使能去美国展出,时间也只能暂定在2001年。于是2000年12月10日,梁旭仲与倪密草签了三星堆文物借展西雅图的合同,展出时间从2001年5月开始,借展时间为三个月。

然而好事多磨。此后不久,一桩意外之事在西雅图发生了:2001年2月28日上午,西雅图经历了50年来最严重的地震,震级为6.8级,强烈的震感足足持续了30秒钟。

灾情发生后,梁旭仲和四川省文物管理局的专家们心里也为之一震:灾情如此严重,我们的珍贵文物还敢拿到西雅图展览吗?于是,四川省文物局便向西雅图博物馆提出:如果美国地震权威研究机构能够拿出一个包括近期地震活动预报、近100年来的地震记录等相关资料,证明三星堆文物在西雅图艺术博物馆展出期间不会再次地震的话,三星堆文物的展览计划将会如期执行。

20多天后,倪密寄来了由美国最权威的地震研究机构、华盛顿大学地震研究所提供的地震预报数据及近100年来西雅图市所在的华盛顿地区的地震记录。资料分析表明,自5月至8月,即合同中既定的三星堆文物借展西雅图博物馆的时间内,华盛顿州内及其邻近地区绝对不会发生地震。

于是,2001年5月2日,倪密在前后花费了4年的努力,且一波三折之后,三星堆文物终于在西雅图开展了。此次展出了来自四川的各种文物175件,其中包括大青铜立人像、大青铜纵目面具在内的6件国宝级文物,是西雅图博物馆历史上规模最庞大的国际文物特展。文物展出后,在西雅图顿时引起了轰动,当地媒体评价说: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最引人注目的文物精品展览”,是“中美两国文化交流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盛事”。

她把目光又转到敦煌文物上

在对四川三星堆文物进行借展和研究的过程中, 倪密对中国更重要的古文明宝地――敦煌莫高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98年夏天,她第一次到达敦煌,以旅游者身份在莫高窟住了一个星期,没有惊动敦煌莫高窟的管理高层。她在那一次,半天看洞窟,半天在图书馆翻阅资料。下班以后,游客散尽,沐浴着晚上的凉风,她又常常在洞窟前静思怀古,并叹服神秘的洞窟、壁画、彩塑等人类创造的奇迹,感慨流传下来的故事。

这一周的敦煌之旅,倪密既被敦煌的绚丽所打动,却也被这些千年壁画和彩塑出现的斑驳的风化感到痛心:千年来孤寂的敦煌艺术,其华彩的外表和丰富的内涵,正越过历史的隧道,越来越吸引人们的关注,但游客进洞窟产生的环境破坏,也使壁画风化的程度在加剧。

之后的一天,再次回味敦煌艺术的美丽时,倪密猛然觉得,如果不尽快采取保护措施,人类将会永远失去这个无价的历史瑰宝。于是她便刻意将自己的工作重心转换到了对敦煌艺术的研究上来,对敦煌艺术的感情倾注也更甚于其他中国艺术。

2010年11月,倪密写信给甘肃敦煌研究院长樊锦诗,要求正式访问敦煌莫高窟,并商谈有关研究保护莫高窟珍贵文物的事迹。樊锦诗院长自然对这位著名美国文物专家无比欢迎。

今年2月,倪密女士如约而至。樊锦诗院长陪着她及其助手参观敦煌壁画和彩塑。倪密女士在对敦煌文物的精美、深远和神秘莫测叹为观止的同时,还慷慨地提出愿为敦煌研究院免费赠送一套管理软件系统。“我有一套英文版的文物管理软件系统,我将英文版变成中文版就行了,这个软件是我的儿子(即比尔・盖茨)设计的,非常地不错。”

之后,倪密女士她四处出动为敦煌艺术的研究与保护筹措资金。她还与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美国敦煌基金会,倪密女士亲任会长。

今年5月,倪密再一次到敦煌考察项目。

7月2日下午,在美国纽约,一个名叫《千古遗珍――敦煌佛窟》的讲座在该市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举行,讲座的核心内容是中国敦煌壁画和彩塑的艺术造诣和文物价值。主讲人便是倪密。

这个讲座由美国华美人文学会举办,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大中华协会和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协办。华美人文学会共同主席汪班与何勇共同主持了当天的活动。逾百位来自纽约地区的听众到场聆听了讲座。

在两个多小时的演讲中,倪密以大量多媒体材料向听众讲解了敦煌的历史,壁画创作的精妙,以及这些文化遗产的保存和维护情况。与此同时,她也讲到了近20年来,世界各地对这一千年古迹感兴趣者越来越多,但这也给维护人员的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

倪密说,仅莫高窟每年便要接待游客50多万人,已远远超出了洞窟的接待承载能力。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敦煌研究院正准备修建“游客中心”,游客在这里可以像看电影一样了解莫高窟内的壁画,而且影像还可以设计成3D的形式,让游客有身临其境之感……

在讲座上,倪密还展示了河南籍画家刘剑霞所画的第248窟敦煌壁画作品。

刘剑霞掌握着把真正的墙面壁画复制到画布上的特殊技艺,她所复制的敦煌壁画,用特殊的墙面建筑材料制成,颜色用珍贵的矿物质打磨而成,历经数年试验,终于实现了在画布上再现敦煌的梦想,为艺术界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敦煌复制技术上是一个重要突破。站在刘剑霞的作品前,可以看到原汁原味的千年敦煌壁画,感受历经岁月洗涤后的剥落的墙面和沉淀后熟而美丽的色彩。倪密不仅对刘剑霞的作品给予了高度称赞,讲座结束后,她还当即表示将收藏刘剑霞的此幅作品。

倪密在演讲后回答了听众的提问,并提供了敦煌管理机构中国敦煌研究院的官方网站、美国敦煌基金会,以及英国敦煌国际项目组织等机构的网址,及所保存的网上资料。

受继母影响,比尔・盖茨也爱上中国文物

值得一提的是,受继母的影响和熏陶,比尔・盖茨父子也对中国文化和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谈到妻子倪密时,比尔・盖茨的父亲老盖茨最为自豪的就是妻子是一位中国艺术研究专家,并时常以妻子曾经出版过中国古瓷研究方面的书与人津津乐道。不仅如此,每当倪密到中国欣赏中国文物,或者参加中国文物方面的学术研讨会时,他都会与爱妻如影随行。

同样,软件大王比尔・盖茨也受继母倪密的影响,对文物和艺术品出现狂热的喜欢,其中也包括中国文物和中国艺术品。

现在,微软在西雅图博物馆和其它文化机构中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前不久,西雅图博物馆建造一所跟亚洲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有关的雕塑公园时缺少资金,盖茨和夫人梅琳达的基金会和微软公司的另一创始人保尔・艾伦各出了400万美元予以资助。

比尔・盖茨收藏艺术品与一般商人不同,他并非为了投资,而纯粹是自己的个人爱好。但无疑,他的这个爱好或多或少受到了他那曾任西雅图博物馆馆长的继母的影响。

篇10

关键词:关天经济区;文化优势;经济优势;区域经济

宝鸡是炎帝故里,周秦文化的发祥地。2009年6月国家颁布实施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把宝鸡定位为“副中心城市”,突出了宝鸡在经济开发区中的战略地位,因此宝鸡经济的发展速度会影响到国家在西部谋划的第三个经济区重大战略目标的实现。实现宝鸡经济的率先发展要依托于这里的文化资源禀赋优势,同时取决于文化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宝鸡文化优势对关天经济开发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历史文化优势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

历史文化资源展示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体现的是城市最独特的文化优势。作为炎帝的故乡和周秦文化的发祥地,宝鸡留存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诸多的历史遗迹,曾经创造过灿烂辉煌的汉唐文明。作为中国的教派、文化、医学、民间传说、文物最集中的发源地,佛教、道教、儒教的发展在这里也源远流长。同时宝鸡堪称中国人类社会的博物馆,有震惊世界的“东方佛都”法门寺,有世界唯一的青铜器博物馆,收藏有各类历史文物数十万件,因此,宝鸡因“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极为深厚”而具备了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姜炎文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创新创造、为民造福的精髓,正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基础和源头;以礼乐文化和制度文化为特征的“周礼秦制”不仅奠定了古代中国社会制度、文化制度的基本架构,而且也为以德治国、以法治国留下了重要的历史启示和历史智慧。这些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宝鸡的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要充分发挥关天地区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的优势,寻求经济持续发展的契机。这实际上就要求必须抓住机遇并积极发掘、传承和创新这里的历史文化,把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这样就能极大地吸引世人,改善投资软环境,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从2009年开始,宝鸡已经开始建造周文化产业示范区,其中包括中华礼乐城的建造,它以周代王城为原型,以周礼文化为核心,集生态观光、文化传播、时尚体验为一体,通过锻造创意产业链,再现了周代礼治天下的盛世文明,对宝鸡城市文化形象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宝鸡已经成功举办了“全球华人省亲祭祖大会”,“中国宝鸡法门寺国际文化旅游节”,开发了“周秦文化游”项目。如果宝鸡能通过举办突出华夏文化的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和周公祭祀大典等经济、文化、旅游等活动,一方面在大力弘扬古老中华文化的同时提升城市的文化形象,另一方面能广泛联系海内外炎黄子孙,以炎帝陵为依托,把宝鸡打造成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那么,宝鸡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会进一步提高,文化优势带动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将会更明显。

二、传统文化优势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

宝鸡拥有以民间艺术、西府民俗为主要内容的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禀赋。传统文化资源能为城市发展创造出鲜活的个性,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并以此延伸产业链,扩充财源。城市文化是城市的个性与特色形成的条件,而城市个性与特色,是与民俗风情等文化积淀分不开的。作为中华民族和黄河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宝鸡文化中也具有典型的东方地域文化特色和丰富灿烂的民俗文化内涵。由于西府位于关中平原的西部,地域大致同于宝鸡地区,这里自古以来所具有的优越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为宝鸡注入了极其丰厚的具有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色彩的传统文化养分。从地理位置看,宝鸡东连咸阳,西接天水,辖“三区九县”,地域辽阔,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彩,民间艺术品种类繁多。这些民间艺术形式作为历史文化的提炼与生活的浓缩,不仅代表了浓重的地方特色文化,更是记载了传统文化艺术和延续了民间的故事传说,并催生出了风格迥异的民间艺术品,如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用于祭社活动的社火表演和随社火表演同时诞生的艺术作品社火脸谱,不仅绘画风格和造型艺术具有极高的民族特色和美术造诣,同时载以人物的容貌和性格特征,正体现了极其丰富的民俗文化特色。再如集中于宝鸡凤翔县的彩绘泥塑,抽象逼真、色彩鲜明;起源于唐宋时期的千阳县刺绣,手法细腻、构思精巧;开始于唐代的木版年画,刀法凝练、传神逼真;开始于明朝的罩金漆器,更是以漆绘画,将传统的中国笔墨画展现在木刻工艺品上,美观文雅、古朴新颖。这些民俗文化与民间艺术品正是生活文化的传承、发展与积淀的结果,它们集民族性、地域性、历史性、艺术性、实用性于一体,展现出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正因为拥有如此之多的民间艺术与民俗文化产品,宝鸡被誉为“民间工艺美术之乡”。传统文化的充分发掘与利用,为宝鸡的城市发展创造出了鲜活的城市个性,塑造了独特的“城市名片”。如果将民俗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工作结合起来,就能延伸传统文化产业链,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并通过市场机制的引入,在更深层次和更广阔的领域发掘民俗文化的价值,并使之与经济利益结合起来,就会形成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带动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在文化产品开发中,关键是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加大文化产品的市场推介力度,如通过举办各种民俗文化节和招商引资洽谈会,推出一批文化旅游项目和产品。截至目前,宝鸡已成功举办过多次“西府民俗文化游”活动,并在高新大道树立了“陇县马勺脸谱”、“扶风皮影”、“凤翔泥塑”、“千阳剪纸”等14座雕塑,它们均色彩斑斓,雕刻精美,这正集中体现了宝鸡深厚的民俗文化,展示了宝鸡的城市个性与特色。同时,面向海内外进行招商,引进高水平的大企业集团前来进行品牌开发,通过传统文化产品品牌的开发、生产、推介和销售,不断延伸文化产业链,开拓市场,为宝鸡城市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增长极。作为传统文化的民俗文化也是一种精神资源,在传播宝鸡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既能扩大宝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又能实现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文化优势带动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将会更明显。

转贴于

三、现代文化优势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

宝鸡拥有以积极进取、高雅文明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文化资源禀赋。作为先进文化的导向,现代文化资源能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城市吸引力和辐射力,在实现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的同时,带动关天经济开发区经济的发展。宝鸡作为一个现代化的都市,也具备积极进取、高雅文明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文化资源。先进的现代文化及文化的发展与导向,不仅能完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的品质,更能增强城市的辐射力,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要把宝鸡建成百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经济区副中心城市。这是对宝鸡城市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也为宝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了重要的历史发展机遇。利用好这个发展时机,宝鸡就能在西部实现“三个率先”的目标,即“在西部率先实现工业化、在西部率先建成现代化大城市、在西部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通过建设,宝鸡将成为贯通东西、连接南北的西部重要交通枢纽,成为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宝鸡城市的外观形象,诸如城市的空间布局,建筑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道路、广场甚至路牌等硬形象将会更加吸引人。但这些只是从硬件设施上对宝鸡的发展提出的更高的发展要求和具体的建设措施,如果要实现宝鸡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必须通过城市文化建设,实现现代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城市现代文化的开放性、进取性、高雅性、文明性为宝鸡的现代文化注入了更多的养分,如果能实现城市发展中物质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高度融合,城市发展才更有后劲,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效果才更明显。在城市现代文化建设中,离不开对民族精神的培养,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勤劳,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这些精神是实践中的创造力、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也应该称之为宝鸡的城市精神,这种城市精神作为一个城市团结奋进的动力,应该成为城市现代文化的核心。在具备了这种城市精神的基础上,还应该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提高市民的文化道德素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增强他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把握能力,正确处理义与利、己与他、权与民、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等重要关系,塑造高尚的人格,提高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通过宝鸡城市的现代文化建设,创造有利于吸引更多资金的人文环境,不断调整经济结构,实现文化产业经济活动和经济总量的同步增加。如果在宝鸡的城市文化建设中更加注重现代文明的内容,才能更有效地实现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在实现宝鸡率先发展的同时,带动关天经济开发区的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发改委.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N].陕西日报,2009-06-30(1).

[2]马慰国.对“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文化思考与建议[N].西安晚报,2009-09-28(32).

[3]雷彦儒.西府民俗文化资源的价值与开发利用[J].宝鸡文理学院:社会科学版,2005,(4).

[4]史新红.推进宝鸡城市文化建设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EB/OL].bjic.s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