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内控制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14:01: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内控制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企业内控制度定义
截止到目前,最为经典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定义或许就是由美国准则委员会制定的定义:“内部控制是指企业在其经营过程中,为了保证经营活动效率、有效支配可用资源、完成企业的战略目标在企业内部实行的管理、组织与调节。”然而,在2008年,关于内控概念中国的财政部也做出了有些相似的定义,该定义说明内部控制是为了完成企业的既定目标而贯穿在整个企业所实施的管理工作。作为一个有效的内控制度,应该要有以下五点:一是内部环境。内控制度就好比一座大楼,而至关重要的地基角色则由控制环境扮演。一个完整的控制环境应该包括该企业的内部结构和文化环境等。二是评估风险。评估风险主要指的是企业可以及时并且有效的分析当目标达到时所可能发生的风险,而且能够预测出可能发生的变化以及这些所可能发生的变化对企业财务带来的影响。三是控制措施。控制措施是指企业根据风险的预测和评估而做出的正确的反应,并制定好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进而努力把财务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最小化。四是监督。主要指的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系统进行有效的监督,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不足可以及时发现,从而可以及时对人员部署进行调整,从而最大限度的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有效性。五是沟通信息。主要指的是在企业内控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而适时建立相应的信息系统,要做到对信息的准确掌握,能够保证准确及时的对企业内部与内部之间以及企业内部与外部之间进行信息沟通。
二、基于财务风险的内控制度设立步骤
(一)完备的筹资内控制度要建立
企业通过债务融资来获得生产经营所需要的资金,而当债务到期,企业却因无力偿还债务而陷入财务困境,这样的情况所出现的可能性指的就是企业财务活动中出现的筹资风险。企业为了减少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所以通常无论是筹集生产扩张还是日常经营所需的资金都大多会比较偏向选择通过债务筹资的方式,而这样就会使得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大幅度的提升,企业就很有可能会在资金不足所以无力偿还其本该偿还的到期债务的情况下,而陷入严重的财务危机,有些危机甚至严重到直接宣告该企业破产。因此,控制好企业的财务风险中的筹资风险,要以企业的筹资活动为出发点,制定好合理的筹资政策,并加强对企业的筹资活动进行专业规范的有效管理。以下几点可以作为制定建立与企业筹资政策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参考:一是建立债务状况分析部门和资本结构分析部门,从而对企业现有的债务状况可以进行高效准确的分析。二是建立相应的债务筹资方式分析部门,并对其部门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进而可以更有效的确定企业的具体筹资方式。
(二)完备的投资内控制度要建立
企业财务活动中出现的投资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利用各种资产来进行适合的投资,但是被投资的企业却可能经营管理不善导致企业无法收到当初的预期收益,或者因为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本企业的正常经营受到严重的影响,从而企业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在对外投资方面,因企业单方面一味追求高收益,因此忽视可能与此相伴出现的高财务风险,所以在被投资的企业一旦经营等方面会出现问题,自身企业就会遭受巨大损失。在对内投资方面,如果企业采取经验主义,用以往的经验来大概的进行实质的购买以及投资,而不是以企业自身经营的实际情况来具体确定固定资产的需求量就可能会致使企业因投资不够而限制了其自身的发展,也可能走上了另一个相反面,那就是企业对某个项目投资过度,最终使得自己失去了向其他投资收益更高的项目投资的机会。因而,综上述两个方面来看,企业必须要严格管理其投资活动,对其相关的投资程序以及有关的投资程序要好好专研和遵守。为了可以更好地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以及收益性分析,企业应该要设立投资项目决策部门;为了可以更好地对企业的投资决策过程进行有效监督,企业要设立投资决策的有关监督部门;为了更好地对企业的投资项目进行后期的管理和有效监督,企业应该要设立投资项目管理部门。
(三)完备的资金管理内控制度要制定
流动性风险是指企业为了筹集在经济活动中缺少的现金以及现金等价物而所做的一些措施和行动,造成企业受到损失的可能性。可以说,企业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会不得不通过一些成本比较高的筹资方式来筹集资金,或者会通过资产变现的方式来获得所需的资金,而往往进行变现的资产的价钱都会很低。无论是哪种方式,都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这样看来,流动性风险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企业资产结构缺乏合理性。为了可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为了可以尽可能地实现经济扩张,大大增加企业在市场的占有率,企业可能会往往不考虑自身实际情况,不把宏观的经济情况和自身所处发展的阶段结合,只是一味的对固定资产进行投资,而且投资还不断的增加,并且手中还持有大量的存货,而为了增加销售额,就只能通过赊账销售的方式,这样就导致大量资金被占用,大量应收账款出现,进而企业的经营和受益都收到严重影响。一方面,因为只是一味过分的希望销售额增加,所以渐渐对客户的经营状况和信用情况都忽视了要进行详细的调查,这样就造成商品销售给了那些信用十分低,不能按期完成付款的客户,以至于大量的应收账款都不能及时的收回。另一方面,因为企业的资金被大量的应收账款占据,所以致使企业本可以用那些资金用于更多的投资和更好地生产经营,但却因为应收账款,所以无法实现。因而,综上,企业必须要以资金管理活动作为出发点来制定有关于资金使用和筹集方面的一些内部控制制度,从而能够对企业的流动性风险进行有力的控制,对到期债务企业可以有充足足够的资金去偿还,并且对企业的正常经营无丝毫影响。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可以有以下的具体措施,主要就是在企业内部设立一些有帮助的部门,并且对每个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要进行严格的培训。现金预算编制部门要做到对企业的现金流量表进行专业的编制。而现金预算执行部门则要以现金预算作为依据,对企业的资金使用进行分配。现金预算执行监督部门则要做到对企业资金的使用过程进行强有力的监督,要确保企业所有资金的规范化,保证其资金都是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必须防止管理人员挪用或者滥用企业资金而给自身企业带来巨大损失的现象出现。而客户信用调查和分析部门则要对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专业的分析,以防企业的应收账款等不能够如期偿还。
(四)完善的受益分配内控制度要制定
受益分配风险是指企业由于为了满足股东过分对收益的需求,而制定了十分不合理的受益分配政策,导致企业内部资金不充足,或者长期对股东和员工应得的受益都进行不足的分配,以至于大大降低了员工和股东的积极性,从而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受到严重的影响。而企业之所以不能合理正确制定受益分配政策,是因为不能对未来的筹资和投资进行正确的预测。当无法准确预计未来投资需要的资金的金额以及投资具体时间时,企业往往就会采取经验主义,单单仅凭主管经验就草率对企业的股利分配做出决定,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个人的利益,就会很有可能多获得股利,进而使得企业自身可用的内部周转资金减少。在股利分配完毕后,企业需要投资,却发现所需资金不足,最终无奈只能通过外部筹资的方式来获得其投资所需的资金,如果此路也不行,就只能放弃或许本可以赢得大好受益的投资机会。只能通过筹集外部资金来获得企业的投资资金,这样就会使企业的成本大大增加,而改变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从而使得企业的财务风险也大大增加了。根据以上论述,说明我们要以受益分配活动为出发点,对相关的受益分配政策进行制定,对内控制度不断进行完善,既可以保证企业拥有足够的内部自己去进行所需的投资,又可以让企业不会因股利过分分配过少,而是企业的股价下跌。
三、内控制度在财务风险控制中的意义
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中最重要一点的意义就在于建设内部控制制度是能够保证对财务风险的控制。对企业日常活动中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和财务危机进行超前的管理和控制是财务风险管理的重点。所有生存经营活动的顺利实施,经营效率的稳定性、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财产的安全性等的提高都需要完备的内部控制体系来保证。而这些也正好是财务风险管理要求实现的一种最基本的模式。因而,减少企业财务风险事故的出现的一种长期有效的机制就是内部控制。四、结束语财务风险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有效性的程度。内部控制的不好的的结果会直接表露在财务风险上。因而,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必须要树立良好的财务风险观念,建立完备的内控机制,同时也需要企业外部有关因素的协同和合作,最后还要在实践中不断的对控制策略和方法进行创新。唯有如此,我们才可以极大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保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邹宏燕 单位:广州市新凯公寓管理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彤.强化和完善高校内部控制,有效防范财务风险[N].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3
篇2
关键词:科研 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制度建设
内部控制(Internal Control,简称内控)的概念源自企业经营管理,自企业经营开始就存在于企业内部,后来逐渐发展到商业、金融、证券、保险等诸多行业的风险管理领域。在现代经济管理中,内部控制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以及风险整合框架等阶段,不断发展完善,逐渐向多元化、集成化、体系化的方向发展。广义地讲,内部控制是经济实体内部建立的对经济行为形成有效管理和制约,保证清晰准确的会计信息记录,从而更好地实现的外部监督与审计、保障资金财务安全、提升管理效率等目标的一种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体质结构改革,行政事业单位不仅承担部分国家政府机关的行政管理职能,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市场经济行为中来,特别是科研事业单位,承担诸多国家级、地方政府以及企业的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包括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技术集成、应用示范、成果转化以及产品研发等环节,涉及大量经费往来和市场行为,因此建立并完善有效的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与制度十分重要,对于保障科研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科研经费的安全以及科技事业的高效运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 2012年11月29日,财政部以财会〔2012〕21号 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分总则、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单位层面内部控制、业务层面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附则6章65条,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与此同时各相关部委及省级地方政府分别就《规范》落实推出相应实施办法。针对科研经费管理问题,2006年,财政部、科技部共同制定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试行办法》(财教[2006]159号、160号、163号和219号,以下简称《办法》)。为进一步改革和加强科研经费管理,落实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亟需结合我国科研事业单位实际情况,剖析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面临主要问题,建立合理高效的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和制度,加强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从而满足科研事业单位财务安全性与科学创造性的双重目标。
一、国内外相关行业内控问题研究进展
内部控制在企业组织管理与风险控制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国内外众多组织机构和研究人员开展了企业及公益组织等内控问题的研究,根据我国的情况,国内众多研究人员分析并探讨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以及财务管理问题,并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和发展策略。针对企业内控问题的研究发展时间最长,相对较为成熟,已形成相对完善的内控制度建立机制,美国的内部控制已经发展到企业风险整合框架阶段,2005年10月,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的主办组织委员会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对1992年《内部控制:整合框架》进行更新,以应对企业所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风险,强化风险管理理念和意识,将风险评估要素进一步细化,标志着内部控制进入一个全面风险管理的发展阶段,建立了会计内控、财务报告内控、内控信息披露、内控鉴证、内控审计等制度体系。南京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内部控制课题组基于现有内部控制概念的产生过程以及于审计视角研究内部控制的局限性,主张应从现代企业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中挖掘现代内控的基本内涵及其实践特征,并且总结职责分工、权责对等、计量与报告、偏差纠正等基本原则,认为基于麦卡勒姆管理思想的内部控制概念可以作为当前内部控制理论范畴赖以存在的现实前提。陈志斌等对内控规范制定机制和内部控制执行机制分析框架构建开展了深入研究,该框架从内部和外部因素两方面讨论执行机制的成本与效果,模型包括执行机制、内部因素、外部因素、成本与效果等四个要素,内部因素主要包括稳定偏好、个人的理性选择、可比较的均衡、对尊重的投资、信任尊重和互惠等;外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了市场环境、行政环境、法律环境、社会环境等。刘静等和吴秋生等分别就内部控制环境和内部控制评价整合开展研究工作,认为我国企业界面临的迫切任务之一是运用先进的内控理论和方法,改善内部控制环境,提高管理水平。
行政事业单位是我国特有的组织机构,既不同于政府部门,也不同于公益性组织,同时承担部分行政管理职能与市场经济职能,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关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与内控制度的研究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唐宇系统介绍了国内行政事业单位和国际公共部门内部控制理论的起源与发展,以美国、英国、日本、荷兰、澳大利亚以及国际组织为例,从责任主体、内审独立性、测评标准体系和法律理论基础等四个方面,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国际公共部门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借鉴美国联邦政府内控准则的五个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现状进行系统分析。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提供参考。此外,关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以及科研(科学)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的研究都对类似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得出内控制度缺乏、内控意识薄弱等若干问题。尽管现有的研究大多从财务管理或审计的角度归纳探讨了行政事业单位 内控中存在的问题,然而,当前我国内控问题研究存在形式化、全能化和空洞化的弊端。对内控的研究需要嵌入于社会结构之中,体现实体主义风格,确立以风险防控为目标、以运营管理层为主体、以内部牵制为核心机制的内控内涵,需要关注内控的本质内部牵制机制及其实现形式的具体化、创新性研究,提升内控研究成果的实用价值。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内部控制的复杂性以及理论和实践上对内部控制重要性认识的不足,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建设普遍相对滞后,存在诸多问题,更加需要目标明确、实用性强、操作性强的内控制度建设,本文将系统分析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与内控制度特点及主要问题,并探讨科研事业单位内控体系与制度建设,最后以信息化内部控制管理平台建设实现具体的内控管理模式。
二、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与内控制度特点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控问题具有明显的自身管理特点,其中科研事业单位的内控问题与一般行政事业单位相比,即存在许多共同点,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我国科研事业单位包括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是我国主要的科学研究事业执行与实施机构,与普通事业单位相比,共同点在于都存在固定资产、三公经费、基础建设等财务管理环节,从这个角度来说,科研事业单位与一般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问题基本一致。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现行科技政策和科技体制,与一般事业单位相比,科研事业单位承担大部分科技项目和科研经费,因此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与内控制度要突出科研经费的管理,科研事业单位在普通事业单位管理服务职能基础上,还具有科技创新的目标,因此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与内控制度具有自身的特点:
(一)科研经费管理与行政事业经费管理不同
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包扩科研经费与行政事业经费以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等,行政事业经费是我国用于满足事业单位日常运转及办公服务目标以拨款形式发放的经费。而科研经费一般是指各种用于发展科学技术事业而支出的费用,通常有一定的科学技术目标或科学探索目的,科研经费通常由政府、企业、民间组织、基金会等通过委托方式或者通过对申请报告的筛选的方式来分配,用于解决特定的科学和技术问题。科研经费通常有一定的科技和绩效目标,特定的预算、执行、验收管理模式,与一般行政事业经费管理模式相比具有很大差异。
(二)科研项目执行过程预算外资金管理
科技项目具有一定的探索性,执行过程中通常会伴随较多不确定性因素。另一方面,科研配套环境、基础设施、实验环境以及实验室建设等行为与普通的基础设施建设相比具有自身特点,通常包括适应科技目标的特种设备,存在很大程度的非标准化问题。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会产生预算外资金和经济行为,因此,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应具备应对科研项目执行过程预算外资金管理以及风险控制的能力。
(三)科技创新目标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要求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我国和大多数国家一样,都非常重视对科研的经费投入,科研经费占国家GDP的比重日益增长。科技创新目标需要依托各类科技项目实现,而科研项目的执行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受科研经费管理的影响,因此科研经费的管理非常重要。科研经费管理过程通常需要与科技项目执行进度紧密相关,这就要求科研究费在财务管理环节需要有一定程度的灵活性、预期性和独立性。
三、科研事业单位内控面临主要问题
结合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一般情况和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特点,可以分析得到我国科研事业单位内控体系和制度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体现在观念意识、制度体系、组织架构、技术手段、运行机制、人员素质等方面:
(一)整体内控意识缺乏
长期以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包括科研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以及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视程度与企业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科研事业单位,普遍存在重科研、轻管理的思想观念,大部分科研核心人员对财务管理内控工作没有明确概念,甚至包括财务管理人员在内,内控观念意识相对薄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科研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因此,强化整体内控思想观念意识是当前科研事业单位完善内控制度建设的关键思想因素。
(二)内控制度体系不健全
内控制度在企业管理等行业的发展相对成熟完善。针对事业单位就内部控制标准而言,尽管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和一系列的机构体制改革,政府职能逐渐转变,公共财政框架逐步建立,中国行政单位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已成雏形。然而,仍然没有专门化、系统化、规范化的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特别是科研事业单位的内控准则,难以适应日益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日渐深化的预算支出财政改革以及多元化的科研相关经济行为。因此,亟需建立科研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细则条例,制定统一化标准和法律法规,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设。
(三)内控组织构架不合理
当前,大部分科研事业单位面向内部控制目标的组织构架不合理,财务管理工作与科学研究工作相对独立,协调程度和同步性不强。现行体制下,大部分科技项目的立项、预算编制等重要环节未涉及财务部门的参与,财务部门仅参与经费的日常管理以及验收审计等环节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科研经费管理衔接、预算契合程度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为适应科研事业单位科技创新目标,建设有效的参与制衡机制,从而增强控制约束力,是当前科研事业单位内控体系建设的重要问题。
(四)内控信息沟通不畅
因科研任务不同通常科研事业单位会设置多类部门,包括不同科研业务部门以及管理服务部门,科研业务多涉及多部门协调,各部门之间、管理层级之间缺乏高效的信息化传递手段,导致信息沟通不畅,领导层和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对核心业务、关键数据不能及时、系统地知情掌控;另一方面也造成行政审批效率低下、行政管理成本上升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内控信息沟通不畅成为限制内控体系建设的技术性因素。
(五)新形势下内控的人员综合素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科技投入不断增长,十二五期间国家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等战略导向,是科研事业单位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的在当前大力倡导反腐廉政建设的背景下,国家各级审计机关、社会舆论、新闻媒体对科研事业单位和科研经费的关注日益增强,如何确保新形势下科研事业单位稳定高效运行是一项重要任务,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建立有效内控机制的关键性因素。
四、科研事业单位内控体系与制度建设
针对我国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特点和内控制度建设所面临的问题,我国科研事业单位内控体系与制度建设应从系统全局的角度着力,采用自顶向下的建设理念,建设科研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理论思想体系与现实执行制度,形成覆盖内控意识观念-规范制定机制-规章制度体系-权力制衡机制-目标优化管理-风险控制约束-执行效率评估-管理技术手段-创新人才培养等环节的一套完整的实际操作方法。
(一)建立完善内控规范制定机制,保证财务和内控制度合理规范。
规范的制定机制是决定规范质量高低的首要因素,内控规范质量的高低与相应的制定机制间有很大的相关性。内控规范制定机制包括制定机构、制定程序是内控体系制度建设的根本。由单位领导层、财务部门、科技部门、核心业务部门关键人员共同组成单位内控规范制定委员会,并制定指导性内控制度制定办法,保证财务和内控制度合理规范。
(二)完善财务业务流程制度化管理,建立监督机制
在内控规范制定机制约束之下,针对科研经费管理,建立科技项目预算、经费执行、收支管理、财务报销、结题验收、项目审计等系列规章制度,实现财务业务流程规范化、制度化流程管理。建立监督机制,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
(三)建立各方职能权力制衡机制,强化内控审计
以支撑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保障资金安全,防范经济活动风险为目的,建设科研事业单位领导层、财务管理部门、核心业务部门之间的职能权力制衡机制,明确细化各方权利与责任,防止单方面权力无制约、无限制的财务执行程序。建立并强化内控审计机制,强化对各方职能权力的制衡,从运行机制的制度根源防控财务风险。
(四)建立科研经费高效管理服务模式
科学研究是科研事业单位的首要目标,即使对于高等院校类的科研单位而言,科研工作也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建立科研经费高效管理服务模式,保证科研经费执行更好地支持科研项目的进展,更好服务科研是内控制度必要目标,同时,科研项目内部绩效评价机制也是促进内控体系制度完善的有力措施。
(五)建立预算外资金内控制度,应对科研工作不可预期风险
针对科研项目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预算外资金和财务行为,结合科技项目本身具体情况,建立预算外资金内控制度,确立风险控制目标,明确领导层和财务管理部门对预算外资金审批权限与责任,建立与领导层和财务管理部门之间的风险评估与预报机制,在保证科研工作顺利执行目标下,有效降低科研工作不可预期风险。
(六)对内控制度的合理性、执行效率评价以及完善改进机制
为了充分发挥内部控制作用,提升内控管理效果,并降低内部控制的行政管理成本,对内控制度的合理性、执行效率评价十分必要,建立有效的内控评价机制,结合行业单位特点,构建内控制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对内控体系做出合理的评价并完善改进不合理因素和制度,从而促进内控制度向合理高效的方向发展。
(七)建立信息化内控管理平台,降低人为干预因素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的信息化、模块化,建设信息化内控管理平台,不仅可以有效提升管理效率,还可实现基于内部网络的实时在线审批,从而实现操作流程的自动化约束,降低人为干预因素,从而降低科研经费使用与执行过程中的风险,也是保证内控制度落地实施的有效措施。
(八)创新管理方式,培养专业人才,提升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
人员因素是创新管理的核心,是建设高水平内控体系和制度的基本保障,此外,内控体系高效率、高质量运行也依赖于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专业管理人才。因此,创新管理方式,有针对性地培养财务管理与内控管理专业人才,提升管理团队的综合组织和业务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信息化内部控制管理平台建设
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是落实科研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有效途径,将上述科研事业单位内控体系与制度建设的具体方法集中整合,设计开发科研事业单位信息化内部控制管理平台,对于内控制度的实践操作具有重要意义。信息化内控管理平台基于科研事业单位内控制度进行信息化、模块化建设,具有财务管理的全局性、经费执行的连续性、账目信息完整性、合理审批的实时性、资金风险的可控性、问题纠正的及时性、外部监督的有效性等显著优势,可大幅提高管理效率,并有效降低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资金安全风险。信息化内控管理平台建设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和步骤:
(一)业务流程规范化、制度化
针对科研事业单位特点,将科研经费、行政事业经费、基础建设经费、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收入等不同类别的经费分别管理,针对不同经费和业务类型,制定规范化、标准化业务流程,分别制定预算、申报、审批、验收、审计等具体业务的制度化实施细则。
(二)核心业务信息化、模块化
针对科研事业单位主要核心业务,设计架构资产管理、预算管理、收支管理、经费管理、项目验收、财务审计、科技合同、成果转化等功能模块,实现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电子化、信息化,集成各主要功能模块构建基于内部网络的财务管理与内控信息化平台。
(三)管理与审批权限、完善在线审批操作模式
分别对领导层、管理部门、核心业务部门设定不同管理权限,各主要分管领导、管理中层、科研项目负责人以及基层工作人员可以根据自身权限参与执行科研项目和日常业务,在业务管理标准化基础上完善不同层级和相关人员在线审批。
(四)自动化约束机制以及风险报警机制
针对不同权限的参与方,信息化内控系统添加自动化约束机制,有效避免传统的财务管理和内控管理中可能出现的疏忽。同时,引入风险报警机制,对科研项目执行与经费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违规操作及时提出风险分析和预报。
(五)科技经费绩效分析模块扩展
内控管理系统添加科技经费绩效分析扩展模块,在预算申报、项目执行、结题验收、财务审计的全程信息化基础上,结合单位科技管理职能部门,对研究性科技项目、基础设施性实验室建设、设备购置性实验室建设项目进行综合绩效分析评估。
(六)科研项目预算外资金风险评估模型扩展
针对科研项目预算外资金,可通过启动申请程序,由主管领导审批的形式进行操作,与此同步,扩展建立该类型预算外资金的风险评估模型,根据资金类型、用途、金额、周期等具体因素综合评定风险,从而为领导层决策提供定量化依据。
(七)针对具体业务相关法规制度的在线培训
信息化内控管理平台支持财务管理规定和内控制度相关在线帮助,实现对不同用户包括财务管理人员和普通工作人员的在线培训,从而达到强化科研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内控意识、风险意识的目的,为内控制度深入推广产生积极影响。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我国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特点,分析我国科研事业单位内控问题,并结合科学研究的创新性以及不可预期性风险等特点,提出面向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与制度建设的框架,包括建立内控规范制定机制、完善内控制度、建立监督机制、强化内控评价、控制财务风险、信息化内控管理、培养专业人才等具体措施并探讨构建信息化内控管理平台以信息化管理手段完善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从而满足科研事业单位财务安全性与科学创造性的双重目标。
科研事业单位内控体系与制度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科研事业单位面临的问题不尽相同,结合自身行业、领域、地区特点,建设有效、高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与制度,是当前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面临的重要课题,开展科研事业单位内控体系与制度建设理论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建设高水平内部控制体系,不仅可有效提升科研事业单位规范化管理水平,更能够促进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从而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注入强大的发展原动力。
参考文献:
[1]吴益兵.内部控制鉴证:动机、价值相关性与内控效率:(博士学位论文)[D].上海:复旦大学,2010
[2]F. H. Fadzil, H. Haron, M. Jantan, (2005),"Internal auditing practices and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Managerial Auditing Journal, Vol. 20 Iss 8 pp. 844-866.
[3]F. Fang, H. Zhou. "Institutional Ownership, Internal Control, and Disclosure Transparency" In Transparency and Governance in a Global World. Published online: 2012; 11-37
[4]南京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内部控制课题组. 内部控制: 融入现代企业制度引发的思考[J]. 会计研究,2011, No.11, 47-51
[5]唐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 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
[6]余黎峰.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难点和解决对策[J]. 会计之友,2014, No.28, 46-48
[7]胡革峰,程茜辉.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浅析[J]. 财会通讯, 2012, No.11 , 157
[8]王宝庆,王弘毅. 行政事业单位推进内控规范若干问题认识[J]. 会计之友, 2014, No.6, 22-24
[9]聂菊玲,李丽霞. 加强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思考[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1,No.13, 40-41, 48
[10]王世录.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探析[J]. 财会研究, 2010, No.19,49-51
[11]姜雪莲.加强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几点思考[J]. 现代经济信息,2013,No.23,127-128
[12]赵红丽.加强科研事业单位基建业务内部控制的建议[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 No.25, 66-67,56
[13]陈志斌,何忠莲.内部控制执行机制分析框架构建[J]. 会计研究, 2007, No.10, 46-52,95-96
[14]陈志斌,陆瑶. 内控规范制定机制[J].会计研究, 2008, No.4, 62-69,94
[15]刘静,李竹梅.内部控制环境的探讨[J]. 会计研究,2005, No.2, 73-75
[16]吴秋生,杨瑞平.内部控制评价整合研究[J]. 会计研究,2011, No.9, 55-60
[17]李心合.内部控制研究的困惑与思考[J]. 会计研究,2013, No.6, 54-61,96
[18]田小萌.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外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8
[19]李阳. 我国内控审计规范问题研究-基于美国改进内控审计准则的视角:(硕士学位论文)[D].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1
[20]王凤娇.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水平评价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4
篇3
论文关键词:财务安全,辨识标志,内部控制
一、引言<
国际金融危机肆虐全球,从商业巨子雷曼兄弟的轰然倒下,再到行业翘楚通用申请破产保护,危机的不良影响正逐步从虚拟经济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2009年6月,美国通用汽车为摆脱困境放下身段,正式申请破产保护; 2009年11月,迪拜财政部突然宣布,棕榈岛集团将推迟至少6个月偿付数十亿美元的债务,以便进行债务重组;2010年,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依然存在,中国企业面临国内需求不足,
二、企业财务安全
企业财务安全是指在企业的财务管理过程中,企业不会因为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财务风险或财务困境的影响内部控制,引发严重的财务危机,造成企业的财务失败,从而保持一种可
企业从面临风险到陷入危机直至破产消亡,我们关注的重点通常是风险产生后的事后处理阶段。但纵观整个过程,风险的前一阶段,财务由安全向风险转移阶段才是更值得我们关注的重点。通常情况下,企业财务安全隐患具有动态易变性和可逆性,及早察识财务安全隐患,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风险,就能规避
三、企业财务安全
构筑财务安全的防火墙,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范财务风险,而这一切与企业内部控制密不可分。完善而有效的内部控制,通常指企业拥有健全的内控制度,措施完善合理,并且在实际中得到了很好的执行,从而能充分实现管理目标和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论文开题报告范例。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控制度本身的有效性内部控制,至少
对于企业而言,通过各项指标提示企业的内部财务控制是否有效,来辨识财务安全程度,无疑是一个简便且
表1 国外学者预测企业财务安
研究者
样本
变量及模型
具有较强解释力或预测力的指标
Fitzpatrick(1932)
19家公司
单个财务比率模型
净利润/股东权益、股东权益/负债
Beaver (1966)
79家经营失败和79家经营成功公司
30个变量,
单变量判别模型
现金流量/负债、流动比率、净收益/资产、资产负债率、营运资本/总资产等6个财务比率准确性较高
Altman
(1968)
33家破产和33家非破产公司
5个比率, Z-score模型
营运资本/总资产、留存收益/总资产、息税前利润/总资产、股东权益市场价值/负债账面价值、销售收入/总资产
Blum(1974)
115家财务失败和115家非财务失败公司
多元判别分析方法
选择反映流动性,盈利性和变异性三个方面的财务指标
Altman、Haldeman、Narayanan(1977)
53家破产和58家正常企业
7个变量,
ZETA模型
经营收益/总资产、收益稳定性、利息保障倍数、留存收益与总资产之比、流动比率、普通股权益与总资本之比和普通股权益与总资产之比
Martin
(1977)
58家出现财务危机的银行
25个变量,
Logit回归分析法
总资产收益率、坏账与营业净利润之比、费用与营业收入之比、总贷款与总资产之比
Ohlson
(1980)
105家破产公司,
2058家非破产公司
9个变量,
Probit模型
公司规模(总资产/GNP物价指数后取对数)、资本结构(总负债/总资产)、资产报酬率或来自经营的资金/总负债、短期流动性(营运资金/总资产、流动负债/流动资产)
Aziz、Emanuel(1988)
<
表2 国内学者预测企业财务 研究者
样本
变量及模型
具有较强解释力或预测力的指标
陈静(1999)
27家ST和27家非ST公司
多元线性分析
负债比率、净资产收益率、流动比率、营运资本/总资产、总资产周转率
陈晓等(2000)
38家ST公司
1260种变量组合,Logit回归
负债权益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主营业务利润/总资产、留存收益/总资产
吴世农、卢贤义(2001)
70家财务困境公司,
70家财务正常公司
21个变量,预警模型
盈利增长指数、资产报酬率、流动比率、长期负债与股东权益比率、营运资本与总资产比和资产周转率
姜秀华、孙铮(2001)
42家ST和42家非ST公司
Logit预测模型
毛利率、其它应收款与总资产比率、短期借款与总资产的比率、股权集中系数,公司治理变量(股权集中度)
章之旺(2004)
60家财务困境和120家正常公司
logistic
现金流量比率
王克敏(2005)
128家ST公司,非ST公司
5个变量,logist
引入公司治理、关联交易、对外担保等非财务指标
吴超鹏、吴世农(2005)
540家价值损害型上市公司
20个变量, 人工神经网络法
总资产收益率、股票超额收益率、公司治理指数和投资者利益保护指数
郭斌等(2006)
1265个正常类到期的实际贷款样本、890个违约类样本
30个指标,Logit模型
贷款期限和M2增长率这两个非财务指标,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陈燕和廖冠民(2006)
104家上市公司
Logit模型
大股东持股比例、国有股比例、董事会规模对公司财务安全均具有显著影响
钱爱民、张淑君和程幸(
由上表可以看
(1)从方法来看,泰勒级数展开式、事件历史分析、遗传算法、数据包络分析等方法在最近几年相继应用于相关的研究
(2)从研究的数量和指标解释力来看,财务指标结合非财务指标的研究已成为主流的方向。在财务解释变量的选择上,以资产
由此可得,财务安全的辨识标志可以分为两大类:从财务指标来看,负债比率和营业利益率、流动比率、存货周转率、总资
四、结论与启
(1)建立财务安全指标体系对企业内控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良好的内控制度可以提高财务安全测度的准确性。外部环境复杂多变、错误的筹资决策、资产流动性较差、盈利能力低下、公司治理机构的影响、行业因素的影响等方面使财务活动本
(2)科学严密的内部财务控制,是财务安全的基础。建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一方面是出于防护性需要,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保
(3)确立财务安全指标并结合非财务指标内部控制,引入财务内部控制有效的变量,构建财务安全体系,是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证财产的安全;另一方面是出建设性需要,及时暴露财务管理方面的弱点,保护财务安全,提高管理效率,保障企业发展。
身和环境的变得复杂多样,这些都是财务不安全的原因所在。由此看来,财务安全与否不是仅由某方面原因引起的,而是多个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造成的。通过加强内部控制防范风险,使企业处在财务安全状态,企业应该高度重视。
示
产周转率和现金流量比率综合观察,比较有解释力;从非财务指标来看,公司治理变量、审计信息比较有解释力。
负债表比率和现金量表比率为主;在非财务变量的选择上,主要集中在股权结构,审计信息,股东持股比率等方面。
中,并取得了一定成果论文开题报告范例。而国内的研究多是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并结合中国资本市场上市公司样本数据建立模型。
出:
2008)
31家ST公司
13个变量、主成份分析路基回归
自由现金流量指标体系可以提前两年对公司财务危机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郑育书和刘沂佩(2008)
50家财务危机公司,
50家财务正常公司
篇4
关键词:石油企业;物资管理;内控;制度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3-0022-02
收稿日期:2013-09-27
作者简介:吴正秀(1963-),女,重庆人,主管,环境工程师,从事钻井液技术应用、经济管理及物资管理研究。
引言
石油企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企业,物资及其成本管理是石油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环节。虽然国家相继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要求企业不断完善内控制度。中国石油企业在物资内控管理制度中存在规章制度不健全、物资采购不规范、成本核算观念淡薄、预算管理机制不健全、监督力度不够等等。因此,石油企业迫切需要深化石油企业物资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内控制度在物资管理的作用,实现和推动石油企业经济健康发展。
一、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
1.内控的概念。内部控制是适应国内外证券机构监管要求,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由股份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及其全体员工实施的,为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1~2]。国内理论界、企业界普遍认为,内部控制应该包括企业内部管理控制和内部会计控制,虽然内部控制出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是内部会计控制始终是内部控制机构中的核心地位[3~4]。
2.内控制度在物资管理中的作用。加强内控制度在石油企业的物资管理工作中的执行力度,明确物资管理工作中各部门的职责,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造了有利条件,具体内控制度在物质管理中起到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5~6]:(1)在物资需求计划上报过程中实行分级审批制,完善物资管理流程,提升物资使用过程的控制与监管;(2)合理的内控流程,将持续对库存进行盘点,规范物资需求计划,同时盘活无形资产,减少库存资金,优化库存结构,节约石油企业的生产成本;(3)依托信息化技术为手段,实现物资全程定额消耗管理,同时对固定资产进行维护和升级,使物资管理处于稳定水平;(4)良好的内控管理制度将加强对废旧物资管理,使物资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得到控制。
二、石油企业物资管理内控存在的问题
1.石油企业对物资管理内控制度认识的程度不够深入。石油企业对物资管理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没有充分认识到内控制度的重要性,加之内控制度本身存在的局限性以及物资管理规章制度的不完善,导致石油企业未有效执行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缺乏努力去改进物资管理的积极性[7]。外部监督力度不够,监督环境不到位,这些都导致石油企业的内控制度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
2.内控制度不健全,影响内控制度功能的正常发挥。石油企业内控制度不健全而造成内控制度功能不能正常发挥,比如[8]:(1)关键点失控,出现某类经济业务没有相应的控制约束制度或者缺乏对某个关键控制点的控制约束机制等等;(2)关键环节脱节,由于整个内控系统的控制环节与控制措施缺乏严密性;(3)执行力度削弱,石油企业将内控制度在实际业务活动中没有得到贯彻实施,实施过程监管机制缺乏,导致内控制度层层削弱的现象;(4)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人为失误因素导致内控运行环节受阻,缺乏良好的运行环境。
3.物资信息缺乏信息共享,无法实现资源最佳配置。大多数石油企业没有建立物资供应管理信息系统,物资管理的物流链上各个环节之间未实现信息共享,使物资计划、采购和储备及管理信息不能及时沟通和交流,未实现资源的统一调配,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 [9]。
4.物资资源分散,多级库存,物流功能低下。由于石油企业的特殊性,物资库存管理主要还是以定期盘点为主要方式,缺乏对物资库存的动态监控和信息交流。由于物资采购本身很大程度上也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物资库存管理的物流功能孤立使供给与需求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不畅,面对市场价格的不断波对,物资管理部门很难作出有效的决策,给整个石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带来影响,导致物资积压和大量设施闲置[7]。
5.预算管理机制不健全,审核报销制度不规范,成本费用管理不严。预算管理方面没有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对需要审批的财务经济事项,部分财务人员也未严格遵守授权权限的范围规定,导致相应的审核报销出现严重的纰漏,最终导致预算机制失效。同时乱挤乱摊成本现象比较严重,导致成本费用失真,并且费用分配方法不合理,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导致成本费用管理紊乱。
三、石油企业如何发展内控制度在物资管理的作用
1.深化对物资管理内控制度重要性的认识。石油企业对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增强自身的能动性,不断推进内控制度的创新,完善企业的内控管理制度,协调配合石油企业管理层人员、管理系统以及监督管理系统的职责。同时加强外部监督的力度,增强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使石油企业的内控制度充分发挥其作用,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创造有利条件[6]。
2.改善石油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石油企业需要对公司制度进行升级改造,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为基准,合理优化资源配置,科学设置石油企业的组织架构以及内控管理层次机构,形成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为主体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为石油企业的物资管理内控制度提供良好的支撑环境。
3.落实加强内控制度关键环节和节点的管理,强化监督管理措施。石油企业在实施物资管理过程中应加强落实关键环节和节点的管理,最大限度地降本成本和增收增效,是落实内控制度的重点工作。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内控管理制度,提升其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做好降本增效和增收增效工作。重细节、重效益,加强内控制度执行力度,将内部控制充分融入到日常经营管理工作中,同时石油企业在进行物资管理过程中,需要建立决策、执行等经营管理各环节的内部监控措施,推动企业内控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提高石油企业的经营效益[10]。
4.认真做好物资计划,加强物资采购管理。完善石油企业采购管理制度,通过合理的采购计划和分工,科学的采购方式是降低采购成本的根本性保障。因此在物资管理采购环节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各部门根据工程项目的设计要求、工期等要求,认真、准确、及时地编制物资计划。其次,为了能够满足合理的采购需求以及降低物资采购成本,制订科学合理的采购分工计划。再次,各级物资部门应该做好物资的采购归口批量管理,力求物资集中采购,形成批量优势,以保证物资的优质优价,同时建立相应的保障措施。最终,采购人员依据石油企业预先审定的渠道,同时根据物资的到站情况以及采用的运输方式,对采购成本进行逐一测算,依据以到达使用地的到达价作为比价,采用采购成本比较法进行核算,最终确定物资采购的最佳方案[11]。
5.建立健全明确的物资管理运行机制。对于物资部门来说,明确的运行机制是他们的决策基础,但同时这也是管理部门的工作内容,要求使用部门和管理部门在工作中要密切配合。第一,需强化各部门之间交流的意识;第二,对于重要材料或者设备,组织跨部门的联合小组来开展工作;第三,在物资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建立定期会晤制度,共同讨论物资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6.建立物资管理信息库存系统,优化库存结构。建立信息库存系统,把部分库存设在供应商那里,以信息代替库存,充分利用市场资源。这种做法之所以可行,是因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供应商为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必须更深入地了解市场,预测需求,承担风险,从而与需方建立相对稳定的供需关系。良好、快捷的信息库存系统是非常有效的保障。
7.健全物资管理预算管理机制,严格规范审核报销制度,提高成本预算管理。加强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分析、预算考核等环节的管理,明确预算项目,建立预算标准,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实行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将审批方式改为自上而下的逐级审批。同时借助全面预算管理及生产经营监控系统简称TBM (Total Budget Management),对石油企业特定预算期内全部生产经营活动作出有效地组织与监控、反馈与协调。
结论
物资管理是当今石油企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石油企业需要结合物资管理体制方面自身情况,加强内控管理制度的认识,建立良好支持环境和保障措施,优化物资采购计划、库存结构以及预算管理,最终实现石油企业的物资管理内控现代化、规范化,使石油企业的物资管理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提升物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冀东.浅析内控制度在油田科研检测单位物资管理中的应用[J].企业家天地,2009,(1).
[2] 李风鸣.内部控制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 王纬.COSO模型在会计控制中的应用[J].江苏财会,2002,(2).
[4] 张勇.石化行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研究——以中国石化齐鲁分公司为例[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2.
[5] 陈梅.浅谈内控制度在物资管理工作中的作用[J].科技与企业杂志,2011,(4).
[6] 莫云峰.探讨内控制度在物资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商贸,2012,(32).
[7] 孙传准.关于石油企业物资管理的对策分析[J].科技资讯,2009,(22).
[8] 潜晓琼.以内控制度评审为基础的物资管理审计初探[J].金山企业管理,2007,(2).
[9] 马文波.浅谈石油企业物资管理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1,(15).
篇5
关键词:邮政企业 内部控制财务制度 解决措施
邮政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是内部管理制度和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包括资金控制、生产作业控制、信息控制、技术及服务质量指标、安全生产指标控制、经济指标和会计控制等等。虽然他们在要求的控制范围上不同,但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形成了一套密切联系、纵横交错、相互依存、有机结合的控制体系,由此可以看出内部财务控制制度与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是做好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协调好他们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其在生产经营中更加有效地发挥其控制职能。
一、内部控制制度的概念和主要内容
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是指由组织计划和所有保护资产、保护会计记录可靠性或与此相关的方法和程序的总称,内部财务控制包括授权与批准制度、记账、编制财务报表、保管财务资产等职务分离、财产的实物控制及内部审计等控制。这种相互联系、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各种财务制度的有机结合,能够确保企业管理目标的实现,最大化企业利益。其基本原则就是每一项经济业务活动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中,都不允许由单独一个人或者一个部门单独处理,必须分开不相容职务的人员,这也是内部控制的核心问题。邮政每一项经济业务活动都要经过收寄、分拣分发、运输、投递等环节,各个环节的相关部门要严格把关,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才能保证各个环节的工作质量,避免差错和舞弊现象的发生。
二、目前邮政企业财务内控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电信业的迅猛发展,邮政传统业务受到严重冲击,从2008年以来,邮政又经历了邮政金融和速递物流改革,邮政为生存,必需拓展新业务,面对新业务层出不穷,电子信息化手段不断完善,早先出台的财务内控制度很多已不能满足现有管理需要。与上市公司相比较,邮政企业的财务内控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
1.缺少责任明确的内部控制框架和风险管理体系。邮政企业对内部控制工作及风险管理不够重视,没有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形成一个清晰、责任明确的框架,使得风险管理既没有贯穿于每一项业务的始终,又没有覆盖到所有业务。
2.没有形成一整套有序的财务内控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保证了企业良好的秩序,是各项工作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保证。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能够降低风险,促进发展,有依可循。为此在全国邮政内应建立一套有序的财务内控制度,可以存在地方性差异。
3.内部控制检查与风险评估环节薄弱。环境控制和风险评估是提高公司内部控制效率和效果的关键,公司必须设立可辨认、分析和管理相关的风险管控机制,了解自身所面临风险并适时加以处理,在日常工作中,把风险最低化。邮政企业属国有企业,风险检查和评估在内部控制要求提高的呼声中改善效果不明显,风险评估部门不独立,导致风险检查及评估执行力仍然不到位。虽然有些制度也在逐步完善,但后续工作通常不能及时跟上步伐,导致后续工作与制度制定仍然脱节,如:制定一套完善的监督检查体系,但由于机构改革推进缓慢导致制度往往流于形式。
4.资金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与资金管理效益目标不一致,导致剩余资金无法发挥资本效能,为邮政企业创造更多的市场价值,从而进一步实现国有资产增值的目标。邮政企业早已引进“资金池”管理体系,但该“资金池”管理体系偏重于资金安全,对实现资金效益的最大化仍有很大距离。
三、加强邮政企业财务内控制度的措施
1.引进COSO委员会的内部控制框架体系,完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建立严谨的邮政财务监督体系
结合邮政目前的组织结构、发展环境,建立制度化、规范化、邮政财务管理体系及邮政资金管理制度,按照各类业务特点,建立账务核算体制、财务监控体制、财务风险考核体制、财务责任考核体制等一系列总则,并根据各类业务不同项目实际情况分别制定细则,从而形成一整套健全的财务监管体系,确保邮政各项财务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同时,要加强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处理发现的风险,使邮政企业风险最小化。
2.建立恰当的组织机构,配以恰当的权利和责任
组织机构是内部财务控制的执行者,在整个管理体系中起着“骨架”作用,建立恰当的组织机构,即科学的设置内部机构与岗位、明确机构与岗位职责以及各个机构、各个岗位的相互关系,是对人流、物流、信息流实现有效控制的基本前提。对各个机构和岗位,分别授予其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权利及其应承担的责任,使每项业务的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机构和人员负责。如:改变内部审计部门的隶属体系,增加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使其更能发挥监督员的角色,促使邮政企业按照预定的目标发展,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3.塑造实用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有别于其他组织的特有的价值观念和精神风貌,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邮政企业自成立以来,已有百年历史,从隶属于国家行政单位,至2007年公司化运营以来,虽然提出了“以人为本、创新思维、全员参与”的企业文化理念,但是这种企业文化理念并未统领引导邮政公司经营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的完全改变,与时展要求、保持邮政企业发展的生机和活力的追求目标仍然存在差距。加强邮政企业文化宣传,使每一位邮政员工领会其精髓,这成为邮政公司进一步改善控制环境,完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提高内部财务控制有效性的必然措施。
4.开展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活动
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评价应主要围绕财务收支的内部控制和内部管理进行。首先是对资金、成本、利润以及会计核算的标准、程序等财务收支基础管理制度进行评价;其次是对企业的资金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等与财务收支直接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再次对财务成果进行检查,例如:核查损益表所列的业务收入、支出是否真实、抽查原始凭证、审核明细账等;最后检查会计稽核制度、内部审计制度,确保这些制度的内容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符合国家的政策方针。
5.提高资金资产效益
通过完善各种资金缴交流程,缩短在途资金金额和在途时间,压缩存货库存,提高库存周转率,盘活资产等手段,实现资金资产的高效、合理地持有和使用,进一步完善资金管理体系,在加强资金安全的同时,进一步活用资金池中的资金,发挥“资金池”管理体系在邮政企业资产管理中的效应。
我们只有不断地改进、加强和完善邮政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在实际工作中认真的贯彻执行,纠正缺点,改进工作,坚决杜绝各种错误的发生。同时还要注意内控制度在各项经济业务的内在联系,使各个行政职能部门相互协作,严格执行各自的职责监,使各项业务管理活动协凋有序,不断地提高邮政企业的管理水平,推动邮政事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阚京华,我国内部控制发展的制度性缺陷与完善.评价与经济研究,2006,3.
[2]曾玉君.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研究――以我国某大型集团项目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广州:暨南大学会计系,2007.
[3]韩爱听.企业固定资产内保护控制风险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交通大学会计系,2009.
篇6
关键词:医疗保险基金;内部控制;财务管理机制
一、社会保险基金内控制度的由来和现状
内控是个外来的概念,它是现代组织在对内部经济或业务活动进行了管理以达到预期目标的一种重要管理手段。我国社保经办的内控建设起步较晚,原劳动保障部于2007年印发了《关于印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暂行办法〉的通知》(劳社部发[2007]2号),对加强内控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应该说社保经办部门是准金融机构,费用缴纳、基金归集、记录变更、待遇发放等无不与钱相关。而且,社保经办比银行业务还多出参保人个人权益的管理。所以,社保经办管理工作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必须要有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靠制度去管人、管钱、管事。医疗保险基金作为社会保障五大基金之一,切实关系到千千万万人的切身利益,为了保障国家、企业、个人的利益,管好医疗保险基金、保障基金的安全运行,就要求我们加强基金财务管理,制定各种政策、内控制度加强对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督管理。
二、江苏兴化市医疗保险基金内部控制、财务管理运行状况
江苏兴化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于2000年8月建立以来,紧紧围绕如何有效地发挥财务管理职能做出了积极探讨和深入研究,在工作和实践中逐步创新建立了财务管理的四大机制。
(一)建立高效的财务内控机制,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管”得到位
高效的财务监督管理组织机构是确保财务监督管理顺利实现的前提。2007年3月底,江苏兴化市在全省率先实施金保工程,将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个险种“五险合一”,统一征收计划、统一税务征缴、分别待遇发放。新设成立了社会保险费征缴中心、财务基金管理中心、财务稽核审计科。征缴中心专门负责核定缴费单位各月的征收计划、医疗保险管理处负责参保人员和各定点医疗机构医疗费用的结报与审核、财务基金管理中心负责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基金的二次审核和拨付。该市在全国率先将医疗保险征收、费用审核、费用拨付交付不同的经办机构管理,(医疗保险费由地税统一征收、医疗费用由劳动部门负责审核、经审核过的医疗费用由财政统一发放),防止某一部门权力过于集中,达到了的内部牵制的目的。此外,财务稽核审计科专门负责对各项基金的业务运行、财务结算进行监督管理,定期、不定期的组织对征收核定、业务经办、财务拨付等程序的审查。包括对参保人员缴费基数的审核、对医疗费用零星报销支付的审核、对定点医疗机构有无骗保、套保行为的审核、对基金支付是否符合程序、制度的审核。采取日常审查、抽查与实地检查相结合的方式,严格捍卫医疗保障基金的安全完整。
严密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是确保财务监督管理顺利实施的关键。在工作实践中,按照上级规定,逐步制定完善了《财务内控制度》、《大额基金支出复审复核规定》、《财务内审管理制度》,对超过3万元的基金支出,规定除了双人复核外,还必须由分管领导签字审核。每年组织两次财务内部审计,对工伤、生育、医疗保险基金支出情况进行审核,由医疗、财务、基金管理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内审小组,通过随机抽查、票据抽样等途径加以考评。坚持做到,保证内控制度的有效性,对不适应的内控制度及时修改完善,确保制度有效执行。
(二)建立有效的财务数据分析机制,确保政策调整的及时到位
江苏兴化市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之初,因为缺少财务统计分析的基础性资料库,起步运作时医疗保险保障的基准水平确定得偏低,保证基金平衡运行的安全系数比较高。随着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应注意基础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建立财务数据的定期分析、报告机制,定期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基金运行情况。
在医疗保险制度运行几年后,公务员补助基金结余率非常高,全年享受公务员补助的人员较少,参保人员负担较重。为提高参保人员的医疗保障水平,江苏兴化市出台了各种政策,将应由个人负担的住院起付段改由公务员补助基金承担,凡参加公务员补助的参保人员就可以不用自付住院起付段,减轻了患者的医疗负担,受到了广大参保人员的一致好评。
财务分析机制的建立,使领导者及时、准确了解基金运行的情况,便于医疗保险政策的及时调整。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增加了社会对医疗保险政策的认同度,促进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顺利推进。
(三)建立全面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确保医疗保险监控管理的有效运行
医疗保险基金的运作是个动态过程,涉及到参保人员、定点医疗机构、经办机构三个主体,同时还涉及门诊、住院等医疗行为,在统帐分开的政策下,需要设计一套全面、系统的分析指标,并实施动态监控,确保有效管理。
1、明确指标分析体系。根据医疗保险统计和日常管理的实际需要,将医疗保险待遇进行对比分析。参保人员的报销比例过高、过低,系统都会自动筛选出来,财务人员再根据筛选结果进行分析、论证。
2、明确指标分析频率。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我们根据指标与费用控制的关联程度,对指标体系进行综合分析和筛选,分类确定了各类指标的分析频次,即实时指标、旬指标、月指标、季指标、年指标,确定了各类指标的分析监控时间段、周期,从而努力实现违规行为在第一时间发现,违规行为第一时间告知,违规费用在第一时间扣除。分析指标的确立,为医疗费用稽核指明方向,使费用稽核更加有的放矢。
(四)建立系统的财务实时监控机制,全面参与医疗费用的控制与管理
医疗保险财务管理的目标是确保基金收支平衡、安全运行、基本医疗需求得到保障。我们在财务监督管理工作中,财务人员全面参与费用的稽核和控制,充分发挥自身的财务专长,通过指标的监控和分析,出现的不正常苗头及时进行稽查,使费用控制的关口前移,扭转以往财务监督均为事后监督的弊端,改为事前预警和事中控制,并将稽查分为重点指标稽查、重点人群稽查、重点医疗机构稽查、重点病种稽查四类。
1、对异常单位的重点稽查。在实施稽查中,重点对上年度考核得分较低以及医院日常管理比较混乱的定点机构进行检查,并对各项费用指标进行了实行监控。
2、对非医保支付范围对象的重点稽查。在费用结报过程中,严格按政策文件和财务管理规定执行,严把基金支出关口。江苏兴化市医疗保险政策规定,工伤、交通事故、打架斗殴、女职工生育等发生的费用不属于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因此,我们重点围绕外伤及生育病种进行了核查。
开展内控建设是提高经办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水平的重要途径。根据《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暂行办法》规定,经办机构内控管理包括组织机构控制、业务运行控制、基金财务控制、信息系统控制四大方面。加强内控建设,有利于提高经办机构落实各项社会保险法律法规的执行力,确保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得到及时、准确的贯彻落实;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基金的安全完整,维护参保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保险制度的平稳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不断改进和提升经办机构的管理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对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的需求。同时,加强内控建设,还可以通过不断控制和修正工作的偏差,更好地实现预定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要求。因此,重视并大力加强建设,为经办机构全面履行职能,实现政府规定的保障和服务民生的重要目标提供可靠保障和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1、高文洪.完善医疗保险基金之浅见[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8(2).
2、孙作明.完善医疗保险基金收支平衡机制之我见[A].江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论文集[C].2008(8).
3、蒋洁,石祥.对我国医疗保险基金财务监督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10).
4、徐尧生.医疗保险基金流失的成因及控制策略[J].劳动保障世界,2007(1).
5、丁利强.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综述[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篇7
论文摘要: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医院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内部控制已经成为医院管理不可缺少的部分。只有不断健全与完善内部控制,加强内部经营管理,提高医院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才能更好地应付日趋激烈的全球化医院市场竞争。
内部控制,是指单位内部为实现经营目标,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保证遵循国家法律法规,提高单位运营的效率及效果,而采取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内部控制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实现单位的发展战略。但长期以来,由于对内部控制的理解和认识上有偏差,使得内部控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作用。在目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医院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内部控制作为医院管理不可缺少的部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只有不断健全与完善,加强内部经营管理,提高医院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才能更好地应对日趋激烈的全球化医院市场竞争。
一、医院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控制环境基础薄弱
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医院内部控制的执行和贯彻,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其他控制能否实施或实施效果的好坏。主要包括医院经营者的道德观、价值观、经营理念、素质和能力;医院组织机构;各种规章制度;信息沟通体系;业绩评价机制等。目前医院控制环境基础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目前,医院机构设置仅考虑到行政管理上的方便,而没有注意到机构设置的合理性,导致管理层次多、机构职能重叠、工作效率低下等。另外,在组织机构设置中,比较重视纵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而对横向的协调重视不够,导致同级各职能部门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信息沟通不灵敏,协调性差,进而影响医院内控的成效。
2.医院制度不健全。一是院长负责制未真正落实,对医院经营者缺乏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多数院长还不能负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责任,一旦出了问题仍由国家承担损失;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致使经营者抱着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心理。这些导致了有些院长可能基于利己动机而利用职权侵吞医院资产或大肆挥霍,不重视内控制度建设,甚至有意忽略或阻挠。二是人事制度不完善。对人员聘用不作严格考核,有许多是凭关系进入医院;对职工未形成一套关于学习培训和待遇、业绩考评及晋升挂钩的制度;没有根据不同情况对职工及时进行医德医风教育。因此,即使具有良好的内控制度也会因执行者的能力不强或素质不高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三是医院制度的制定不全面,没有针对医院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顾此失彼现象严重。
3.医院领导者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大多数医院院长来源于医疗骨干或学科带头人,缺乏系统的管理知识,对于内部控制的认识不到位,认为这只是财务管理部门或内部审计部门的事,使医院内控工作缺乏统一领导,统一部署,往往虎头蛇尾,不了了之;即使有些院长对医院内控工作有了较清楚的认识,也会因其管理能力所限而无法建立和实施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二)会计责权控制不完善
1.财务管理部门与会计核算部门未明确划分。财务管理的服务对象是医院的经营者,它的运作和操纵是医院内部的事务;而会计核算的服务对象是医院内、外部利害关系人,其提供的公开化会计信息必须体现“真实公允”的原则。有些医院将两项工作合并一处,财会部门的主管人员既管理财务收支又处理会计信息,如此极易导致基于需要而捏造会计信息。另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日趋复杂,由会计核算人员兼做财务管理,常常会使他们感到力不从心,既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又导致财务管理乏力。
2.会计人员责、权、利不对等。权利、义务与责任对等是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之一。而目前医院的会计人员按有关规定所担负的责任大于其实际拥有的权力,同时医院又对他们缺乏有效的内部激励机制,导致责、权、利严重背离。认真执行会计监督职能的人员受打击报复而得不到保护,而善于根据管理者意图做假账者却备受重视的现象屡见不鲜。
(三)内部审计未能真正履行职能
1.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够。内部审计的服务对象是医院经营者,而内部各职能部门都是在经营者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其各项经营管理行为尤其是重大行为大多在他们的授权下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无法真正履行其职能。
2.内部审计重监督、轻服务。内部审计的目的是通过内部审计监督来加强内部管理,为医院提高经济效益服务。而在实际工作中,却强调“监督”的多,提倡“服务”的少,忽视了防错防弊这一事前控制职能,过分强调事后处理。
3.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医院的内部审计人员大多是从财会部门转来,有的甚至从其他部门调来,一般未经过专门培训,缺乏审计专业知识,因而很难发挥作用。
二、对加强并完善医院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
1.在医院内部控制系统运行过程中,经营者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经营者的素质直接影响医院的行为,进而影响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目前,我国需要建立一个比较成熟的医院经理人才市场,形成一个约束、监督与激励经理人员的外部机制,并从法律法规或制度方面要求经营者搞好内部控制工作。
2.加强医院领导对医院内部控制的认识,促使医院内控制度有效实施。医院领导的思想认识、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是医院内部会计控制的关键因素。首先,医院领导应加强对会计法律和法规的学习,加强领导层对医院内部控制制度重要性的认识。同时,明确财务负责人参与医院重大决策的职责,有条件的医院可设置总会计师,协助加强对医院财务工作的管理,以促进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其次,医院领导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保障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内部控制大检查活动,以监督、考核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
3.切实加强财产物资的安全控制制度。首先,医院要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合理设置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及权限,对重要岗位要进行定期轮换,切实形成相互制衡的机制。其次,要建立和完善各项资产在采购、验收、付款等环节上的授权审批制度。医院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相应的制度为依据,按规定的程序办事,为保障各项资产的安全,要定期或不定期对药品、卫生材料、库存物资、资金等进行盘点,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切实做到账实相符,对往来账项要及时与对方核对余额,及时足额收回款项,对可能成为坏账的应收账款,应当向医院领导报告。发生的坏账应查明原因,明确责任,及时处理,对已注销的坏账进行备查登记,做到账销案存,收回的已注销坏账应及时入账。
4.建立适合医院的成本费用考核体系。首先,医院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成本费用管理的组织体系和考评体系,把成本费用管理纳入医院的日常工作范畴。各成本责任中心根据成本管理机构下达的成本指标,要结合工作量和相应的固定费用、变动费用等情况,将指标落实到人,并采取奖罚措施,以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加强内部审计工作。(1)医院经营者要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性,确保不受其他部门干扰,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2)内部审计的职能要从查错纠错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内部审计人员要充分利用熟悉财经法规制度、精通财务管理的优势,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加强对医院内部控制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并提供建设性的意见;(3)加强医院内部审计建设,完善内部控制的评价机制。内部审计应当成为医院内部控制的主要力量,在新形势下,医院应建立相应的内审机构,并保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内部审计机构应在医院最高管理层的直接领导下,独立于有关部门的经济活动之外,内部审计机构应对经济活动进行审核检查,对内部控制的功能和效果进行评价测试。
6.提高医院会计、审计人员的素质。内部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医院经营运行的各个环节,执行者的素质关系到内部控制的成效。(1)医院应物色专业素质高、道德修养好和具有责任心的人去承担会计、审计等工作;(2)加强宣传教育,使所有执行者充分认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3)定期组织业务培训,搞好后续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和工作水平。
综上所述,强化内部控制,是医院管理实现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并有效实施医院内部控制制度,是医院在安全、有序的经济环境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卫生部关于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试行)[Z].2006.
[2]刘立善.新时期医院内部控制制度探讨[J].财会研究,2006,(7).
篇8
论文范文:会计电算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原有的财务管理方式越来越难适应现在的企业发展,因此,企业的会计工作一定要进行改革,企业在不断的实践中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实现了会计核算工作的高效性、自动性以及准确性。电算化在应用的过程中得到了会计人员的欢迎,这样也使得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速度也是非常快的。计算机的不断应用,使得会计核算工作的准确性得到了提高,同时会计核算工作的可靠性也得到了提高。会计电算化在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上也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会计电算化在快速的发展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电算化的质量受到的影响,因此,一定要将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
1、会计电算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1原始数据在录入中计算机对其准确性无法进行判断
会计电算化是使用专用的会计软件,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的输入,计算机是在应用程序的控制下进行工作的,这样然后对输入完成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加工,然后进行数据的存储工作。在会计电算化中,所有的记账、编制会计报表和财务分析工作都是在计算机程序中自动进行的。因此,在会计电算化中只要保证财务软件是稳定运行的,在记账方面就不会出现差错。但是,要实现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就一定要将原始的数据输入到计算机中,在输入原始数据的时候出现错误,计算机是无法进行识别的,这样就会导致以后的工作中都会出现错误,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出现失真的情况。为了更好的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在进行原始数据输入的时候一定要做到非常的认真。
1.2操作人员的权限设置不明确
会计电算化在进行操作的时候,对操作人员的权限一定要进行严格的设置,很多的会计软件在操作的过程中都是有无痕化操作风险的,这样就会使得一些人员在进行操作的时候出现错误的操作也很难发现。在传统的会计系统中,对经济业务的每个环节都是有相关的人员进行审核和签章的,这种情况下,会计的信息都是以纸质的形式进行保存,对会计凭证和账簿进行修改是可以从不同的笔迹进行责任的划分的。但是在实行了电算化以后,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就被会计软件取代了,凭证、账簿和报表都是计算机自动完成的,在对计算机进行操作的时候,都会影响计算机输出的结果,而且通过输出的结果是很难对责任进行划分的。为了更好的保证电算化的准确性,对不同的人员要授予不同的权限,这样可以更好的明确责任,同时也可以更好的对会计电算化工作进行管理,在人员权限设置上可以更好的实现企业的内部控制,对每个操作人员的权限进行设定,这样就可以更好的避免系统中的数据被篡改,同时也可以避免操作人员对使用的程序技能型数据库的更改。
1.3会计档案保管方面存在缺陷
现在,很多的企业都实现了会计电算化,很多的企业在进行会计资料保管的时候都是存在着一些问题的,很多的企业将计算机中的会计资料使用打印机打印出来,打印出来的资料在一段时间后就会出现字迹逐渐模糊的情况,这样的资料在保管中根本就无法达到保存的期限,很多的企业都是采用这种做法对企业的会计档案进行保管的,对计算机中的电子档案不进行备份,这样会导致档案保存中出现不完整的情况。现在对会计档案进行保管,可以通过数据备份的方式来进行,这样在保存时间上是非常久的。
1.4会计分工模式存在着问题
很多的企业在实行了会计电算化后,对会计人员的分工还是停留在原有的分工模式上,这样就使得电算化工作中无法得到保证。在实行了电算化后,很多的财务部门没有对实际的工作内容进行调整,这样就使得电算化系统在实行中,系统的维护和管理工作也是需要会计人员来进行担任的,这样对电算化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可能会出现舞弊的情况。
2、解决会计电算化实施中存在问题的措施和办法
2.1制定严格的内控制度
严格的内控制度是会计电算化信息真实可靠的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目的是使处理同一笔经济业务的人员之间既要相互联系,又要相互制约。同时,严格的内控制度有助于防止违法行为的发生。在实际操作中,人们对于人员职责分工,数据备份和保管,软硬件使用和维护等方面的重要性往往认识不足。因此,强化内控管理,提高会计电算化的科学管理水平是解决电算化实施中存在问题的重要途径。加强程序操作控制,避免错误信息的输入。为了保证信息处理质量,减少产生差错和事故的概率,应采用制定上机守则与操作规程的办法,这是操作控制制度化的具体体现,上机守则主要是对电脑机房内工作所作的一般性规定。加强系统安全控制,限定会计人员的操作权限。这项控制是为了保证计算机系统的运行安全,避免由于外部环境因素导致系统运行错误的不安全隐患,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擅自动用系统的各种资源,以保证各项资源的正确性、完整性。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应加强网络安全的控制,设置网络安全性指标,包括数据保密、访问控制和身份识别等,并且针对企业的特定状况。通过设置防火墙、监控系统来保护计算机软、硬件设备的正常运行。
2.2调整原有的会计人员分工模式
由于会计电算化知识与功能的相对集中,我们必须制定相应的组织和管理模式,明确岗位间职责分工,加强组织控制。即在系统中的各类人员之问进行分工,并以相应的管理规章与之配套。其目的在于通过设立一种相互稽核、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的机制来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减少发生错误和舞弊的可能性。
2.3运用先进的信息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基础数据得不到共享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有的企业财务科使用不同开发商研发的计算机软件,造成结算数据无法直接汇集到财务部门。因此,我们应该在计算机软件上达到统一,不仅仅是财务部门内部的统一,而应该是在全企业的范围内统一使用企业信息系统,使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信息都汇集在一个网络之上,这样,使用者就可以通过登录计算机网络查阅相关数据资源。同时,软件还应预留出数据接口,便于基础数据的导入、导出,真正实现基础数据的资源共享。
2.4提高自身水平,选好软件供应商
电算化软件售后服务质量差有两方面的原因。电算化软件使用者的计算机水平不高,许多非软件方面的问题,如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知识都需要向软件开发公司咨询,导致软件开发公司进行解释时的态度不好,甚至不予理睬。计算机软件开发公司的水平参差不齐,开发出的软件质量高低不等。
3、结束语
篇9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改善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内容。本论文在总结内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对内部控制的存在的问题、原因等方面作了一些探讨,找出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结合COSO关于内部控制五要素,针对各种风险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防范对策,为企业完善内部控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1国内内部控制概述
1.1内部控制概念的演变
1)内部控制论理论是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实践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系统、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四个理论阶段。1992年COSO委员会提出并于1994年修改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标志着内部控制理论与事件进入了整体框架阶段,整体框架对内部控制做了如下的描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这一定义明确了四个要点:是一个过程;受人为影响;为了达到三个目标;合理保证。它由相互关联的五项要素构成,分别是: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
2)控制环境:任何企业的核心是企业中的人以及这些人的个别属性和所处的工作环境,个人的诚信正直、道德价值观与所具备的完成组织承诺的能力、董事会与稽核委员会、管理阶层的经营理念与营运风格、组织结构、职责划分和人力资源政策与程序。
3)风险评估: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和异常激烈的竞争中,企业的经营风险越来越大,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清楚并应付其面对的各种风险。同时,企业也必须设立可辨认、分析和管理相关风险的机制,以了解自身所面临的风险,并适时加以处理。
4)控制活动:企业必须制定控制的政策和程序,刁一有助于确保既定目标及必要改善措施的有效实施。
5)信息和沟通:围绕着这些控制活动的是信息与沟通系统,这些系统使得企业内部的员工能够获取和交换他们所需要的信息,以指挥、管理和控制企业的经营。
6)监督:企业整个内部控制的过程必须受到监督,并在必要时得以修订,这样,系统及制度才能反应自如,并能视情况而随时调整。
1.2我国内部控制概况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理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但到目前为止,尚未正式提出权威性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对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缺乏一个公认的标准体系。我国有关内部控制制度的指导原则、指引、规范则出自不同的政府部门,这是由于企业的管理体制造成的。国资委管国有大中型企业;证监会管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财政部管全国所有企业的财务与会计工作,并负责会计准则与制度的制定。然而,内控指导原则、指引或规范由各政府部门分别制定,有许多弊病:
1)各部门各自研究与颁布内部控制的相关指导原则或指引,不利于内控制度的统一与协调。财政部正在陆续制定并的是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截至目前已经了十多个。而其他政府部门则仅制定了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指引或对企业各项业务内部控制流程的设计与制定缺乏具体的指导。
2)关于内部控制的定义、范围、目标等不相一致,内控要素、内控内容,以及内控方法的解释也不一致。
3)缺乏统一的推进机构,不利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与实施。各部门颁布的内控指导原则、指导意见或指引在实务中并未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上市公司、银行、证券公司、未上市国有企业的频繁出事便是佐证。
客观地讲,我国近几年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是以会计控制和审计评价为主线的,我们可将之简称为“会计导向”和“审计导向”。会计导向的典型代表是我国目前已的内部控制法律法规,它们是以内部会计控制为核心的,基本上没有涉及管理控制等非会计控制领域,甚至没有包括审计方面的内容。审计导向下的内部控制研究则主要集中于审计程序与方法的应用、审计成本的节约、审计效率的提高和审计风险的控制等。
2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内部审计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是企业自我独立评价的一种活动,内部审计可通过协助管理当局监督其他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来促成好的控制环境的建立。内部审计的有效性与其权限、人员的资格以及可使用的资源紧密相关。内部审计人员必须相对独立并且直接向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报告。我国一些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即使存在,但却不具备真正的独立性,有的也流于形式。
2.2缺少风险评估和风险防范意识
各企业缺少对自身固有风险的评估以及制定相应有效的管理措施。此外,管理者还应在对固有风险采取有效管理措施的基础上,对企业的残存风险进行评估和预防。
2.3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滞后
近年来,我国企业改革力度大,与之配套的人力资源管理却跟不上业务的需要。许多企业在员工的岗位培训方面,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不利于员工的素质提高。
2.4有效的价格风险评价机制尚未建立
由于当前市场不完善,竞争激烈、恶意竞争以及“低价中标”的招投标游戏规则,都不能使企业按企业定额客观报价,为了争取中标,不惜压低报价,承担更大的价格风险。
3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途径
3.1完险管理体系
全面风险管理是对整个机构内各个层次,各个种类风险的通盘管理。全面风险管理可使组织中各业务单位分散的决策者之间协调合作,使数据的收集、测量与处理更加一致,有利于审计和监督。企业要从全局、总体层面权衡利弊,使部门安排有关的业务流程都有所遵循。同时要制定严密的业务操作规程及信息传输报告制度,建立一个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全面控制各方面的风险。
在机构内部广泛开展“深化内控理念,落实内控措施”的创建活动,结合自身情况及上级单位的要求,通过确定风险控制环节,分解、落实机构内各部门、各岗位管理职责,并对控制状况进行检查、评价和考核,强化风险管理责任,提高全员风险防范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全面有效地控制经营风险。
3.2健全内部审计控制
内部控制具有的限制因素具体如下:
1)内部控制受企业的成本效益原则的限制。
2)内部控制仅针对管理中的常规业务来设计。
3)内部控制可能会因执行人员的差池而失败。
4)内部控制可能会因不同政治气候、地方差异等环境影响而失去作用。
这些内部控制的限制因素,可以通过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来加以克服。内部审计人员定期检查项目的建设情况和建设成果,及时纠正各种错误和弊端,能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3.3营造企业风险管理的文化氛围
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是建立在内部环境的基础之上,内部环境直接影响和制约企业风险管理的成败。内部环境的要素包括员工的诚信,职业道德和工作胜任能力,管理层的经营理念和经营风格,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的监管和指导力度,企业的权责力分配方法和人力资源政策。要不断提高企业风险管理能力,需要一套企业层面的方法。这种企业层面的方法是由企业的组织结构,文化理念和经营管理哲学共同决定的。随着企业文化中风险敏感程度的提高,企业管理者会进一步掌握有效的风险管理能力。通过他们的推进、提供报告、贯彻相应的方法、构建适当的体系,以实施既定的风险战略和政策,企业风险管理水平将不断提高。
3.4设计一套科学的内部控制行动指南
设立一套科学的内部控制行动指南,为管理者进行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提供指引也是当前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可统一制定各行业通用的行动指南,也可由公司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设计适合各公司实际情况的行动指南。在内部控制评价方面,被评价单位可以聘请年报评价的注册会计师以外的中介机构或有关专业人员协助对该单位的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对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重大控制缺陷或重要控制弱点进行必要的改进,保证财务报告的编报质量,降低财务风险。国内的会计师事务所也应当借鉴一些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报告中的做法,在事务所内部组建由高级和资深的评价人员组成的专门小组,专门从事内部控制评价和咨询业务。
致谢
本论文设计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业已完成,从课题选择到具体的写作过程,无不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我的毕业论文写作期间,老师为我提供了种种专业知识上的指导和一些富于创造性的建议,没有这样的帮助和关怀,我不会这么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在此向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临近毕业之际,我还要借此机会向在这四年中给予了我帮助和指导的所有老师表示由衷的谢意,感谢他们四年来的辛勤栽培。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各位任课老师认真负责,在他们的悉心帮助和支持下,我能够很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并在设计中得以体现,顺利完成毕业论文。
同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还参考了有关的书籍和论文,在这里一并向有关的作者表示谢意。
我还要感谢同组的各位同学,在毕业设计的这段时间里,你们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对于你们帮助和支持,在此我表示深深地感谢。
参考文献
[]王东叶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生存环境分析[D]天津大学管理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9
[2]林光华内部控制在实践中的应用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17
[3]王振英马丽萍,王泽.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商业经济[J]
2006年5期:48
[4]丁翠芝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框架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
篇10
一、强化内部控制管理之意义
(一)强化单位资金使用安全监管水平。当前我省交通正处于大建设、大发展时期,大量流动资金能否安全、合理有效使用,收费单位收取的规费能否及时安全完整上解,是财务监管的首要内容。
(二)促进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内部控制管理要求必须要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
(三)促进单位各项管理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轨道。这关系到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效能的发挥和单位的长远发展,对树立良好社会形象至关重要。
二、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不足之现状表现
(一)预算管理方面现状
1.有的预算单位在资金使用中,支出控制不严,超支浪费现象严重,致使单位的会议费、招待费、车辆燃油维修费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政府部门的公众形象。
2.有的预算单位在项目支出资金管理使用中,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界定不清,用项目支出来弥补基本支出经费的不足,用于维持日常公用支出,没有做到专款专用。各项目间支出界定不清,经费相互挤占,费用支出无计划、无定额,或是计划定额流于形式。
3.有的预算单位在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没有树立讲求经济效益的控制理财理念,重拨款而轻管理,重预算审核而轻实际效果,对项目资金实际使用绩效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
(二)资金管理方面现状
1.账户管理不严,多头开户、账户外借等现象屡禁不止。多头开户可能产生对部分不常使用的账户疏于管理,从而给不法分子利用;账户外借造成单位账户信息泄露,后果不堪设想。
2.对账不及时,在途资金失去监管。
3.资金管理没有执行内控制度,长期对资金会计行为失去监管制约,使资金管理者出现漏洞。
4.往来账款失于管理。大部分单位都存在着往来款长期挂账,而且挂账时间长,账务结转无时间记录,也没有跟踪管理记录备查账簿,有的因此产生呆账、坏账。
5.不能严格执行资金支付制度,可能产生暗箱操作等一系列违规违纪行为。
(三)固定资产现状
长期以来,不少行政事业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资产管理意识淡薄、管理松驰、资产利用率低、浪费流失严重等问题。单位部门之间对国有资产管理相互脱节,部分单位财务部门未建立固定资产明细账,每年只管经费收支,不管家底多少。后勤部门只管发放而不清楚资产价值和论文实物分布情况,使用部门只用不管。国有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严重脱节,资产处于既管又不管的状态,致使存量不实,账实不符,责任不清。国有资产处置随心所欲,有的转让、拍卖资产未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评估,擅自定价;有的对于不用或过时的固定资产未按规定程序办理审批手续就报废,造成大量资产流失。
(四)制度建设方面现状
单位内部控制体制不畅,内控制度有待完善。造成会计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不够合理,业务交叉过杂,人员兼职过多,职责不明确。会计事前、事中、事后审核监督流于形式。相当一部分单位未设立内审机构,已建立内审机构的单位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内控制度不完善,一部分单位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不够重视,已建立了内控制度的单位,部分控制制度残缺不全或有关内容缺乏合理性,但更多的还是有章不循,将已订立的制度“印在纸上,挂在墙上”,内部控制制度名存实亡,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
三、问题原因探析
(一)主观因素: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特别是内部会计控制缺乏认识,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重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没有建立或是虽已建立但实际工作中形同虚设。一些管理者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为“麻烦”,即使有制度也是一种“摆设”。
(二)客观因素:有的单位因为人员编制制约,岗位设置不够,一人多岗情况较为普遍,一些不相容职务没有进行适当分离,缺乏相互制衡的机制,往往是出事了还不知问题出自哪里。
(三)方法落后。“事后管理”的传统内控方法依然盛行,即发现问题在事后补救,这种管理方法已不能适应新经济条件下形势发展的需要。
四、加强财务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建设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只有主观认识到位,才能重视并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尤其是领导层,必须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内信息港部控制建设不仅仅是单位制度贯彻的问题,更是治理腐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适应新时期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监管制度。这些制度包括:授权审批制度、会计管理制度、国有资产管理制度、预算计划执行制度和绩效考评制度等。通常大多数人认为,财务管理,顾名思义,就是财务部门的事情。因此只要财务管理制度执行好就行了。这个想法是大错特错,财务管理渗透进单位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人,全体职工皆有责任做好相关工作,彼此之间还要相互沟通、配合、制约。
授权审批制度。分特别授权和常规授权两种形式。常规授权是指在日常工作管理活动中按照既定的职责和程序进行的管理授权;特别授权是指在特殊情况、特定条件下进行的授权。特别授权是偶然行为,不利于事后责任追究。因此要严格控制特别授权的范围、权限、时间(或事项)、程序和责任。单位重大的业务和事项,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
会计管理制度。根据国家统一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结合本单位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一整套会计管理制度。
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就是要建立国有资产日常使用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制度,采取财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确保财产安全。应当严格控制资产外借、未经授权人员使用和处置资产。
预算计划执行制度。旨在强化计划管理、预算约束,规范使用各项经费。
绩效考评制度。各单位要科学设置考核指标体系,对单位内部各责任部门和全体职工的工作完成结果进行定期和客观评价,将考评结果作为确定职工晋升、评优、调岗、辞退的依据。
(三)严格制度考核,确保制度贯彻实施到位。内部控制建设不仅是将制度张贴上墙、装订成册,更重要的是让这些制度深入人心,切实贯彻到行动中。仅有规范的制度是不行的,必须要有严明的纪律来保证其贯彻落实。加强考核,严格必要的责任追究程序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