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政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9 11:31: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财政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我国财政学理论思想形成的过程中,中西方的经济思想相互影响,一度形成了遵循“国家分配论”和“公共财政论”的两大派系,财政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思想难以形成统一论调。教学思想以及教学内容的不统一,一度使任课教师缺乏一个有效的教学指导,甚至可能存在一些随意性,进而影响了授课的整体质量。在苦于财政学教学体系的不统一之余,有关适用于高职教学要求的财政学教材也很匮乏。财政学本身是一门应用经济学科,是集宏观经济理论与微观政府财政实践活动于一体的学科。但是,目前可以利用的职业院校适用的财政学教材,其内容体系编排仍然延续本科生的教材模式和教学要求,很大篇幅在讲授深奥的经济理论名词,缺乏更为丰富的政府财政经济活动实际运行过程的信息卡片,也缺少学生可以进行参与训练的内容设计。财政是以政府为主体的经济活动,这种特殊的经济范畴使得财政学成为一门集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管理等多学科思想的综合性学科。财政学的课程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经济学基础知识,但是目前出于课程压缩的需要,在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中,财税专业的学生在没有开设经济学的基础课程的情况下直接学习财政学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其理解政府财政经济行为的难度。以上几点,都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下降。
二、教学方法单一抑制学生的学习情趣
在课堂教学环节设计中,教学方法的选择也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质量。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贯采用教师主导型的授课方式,形成教师“满堂灌”、学生“坐室听”的局面。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必然会有犯困、精力难于集中的现象,更谈不上掌握了多少知识,往往一个学期结束之后,学生普遍的感觉就是“不知道”、“不清楚”。此外,学生生硬地学习知识,从老师的语言描述中去了解“是什么”,其所理解的内容与工作实际存在很大的偏差。如同盲人摸象,盲人听得有关大象的形象描述之后,头脑中并不能准确地勾勒出大象的真实面貌,也就很难真正地认识大象的本相。所以这种“填鸭式”的授课方式不能真正教会学生必要的知识,更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财政学课程的教学中,任课教师一直采用这种灌输式的枯燥的教学方法,解释说明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课堂氛围过于沉重,免不了使很多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面对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诸多弊端,寻求改变成为大势所趋。高职院校的课程设计应突出“教、学、导、训”的特征,注重通过“导”“训”的环节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变教师主导教学为学生主导教学,增加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设计。于是很多学者开始更多地关注在财政学课堂上引入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种教学方法相互补充,以改善整体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是19世纪20年代美国哈佛商学院主导的,面对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的一种案例形式的教学模式。在运用案例教学的课堂上,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学生是主要的参与者,一旦进入案例的真实环境中,学生们被不断地激发大脑,思想相互碰撞,彼此相互讨论,求得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实现案例教学的最佳效果需要有设计完好的案例情境,且对学生和教师的能力要求也很高。而实践过程中的案例教学仅仅是作为理论教学过程中的案例资料的补充解析,学生仍然是以倾听者的角色参与其中,并没有形成激烈的讨论氛围,此案例教学非彼案例教学。因此,案例教学的实践过程未能够提供给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最佳环境,效果不甚理想。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丰富并扩展了课堂教学的内容,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变课堂沉重的气氛。电视、录像、图片、数据等内容,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如何将其很好地与教学内容有效衔接,尚待进一步的探索。财政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强、理论性强、实践性也较强的学科,这一特点决定了财政学课程的教学需要精心设计,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真正构建一个学生主动学习、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环境。而目前,在财政学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及有效实践还略显单薄。
三、教学评价设计过于倾向知识考核
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偏重于结果的评价,忽视对过程的评价,学习的好坏全凭期末一张试卷来反映,这种做法显然不适应以注重能力培养为教学目标的高职教育。财政学的教学以往注重学生能够掌握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学生的学习评价自然集中于一种方式,即试卷测试,借助于选择、填空、简答等基本的试题形式,考核学生对于财政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而学生获得高分的有效途径即是机械式地背诵期末复习题。然而,高分不等于高能力,高分不等于高教学效果。这种评价方式是适应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的产物,难以评价学生所获得的职业能力,难于适应职业学院关于学生能力培养目标的现实需要。面对新的教学培养目标,在教学实践中,任课教师开始关注教学评价的全面性、综合性。很多时候,任课教师为了强化对能力的考核,会布置些灵活性的题目,如撰写调研报告、小论文等,但是由于缺少指导性的文本,缺少有效的阶段性监督,学生往往消极对待,借用网络资源摘抄范本,应付了事。因此,这种考核方式常常流于形式,不能发挥其自身的优势,实现设计的目标。为此,技能考核被逐渐纳入高职教学课程的考核过程,主要结合未来职业能力要求,设计相应的实践题目,以此来评价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提升程度。但如何设计技能类考试题目,怎样依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客观公正地给予评价,也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四、实践不足导致职业能力培养欠缺
财政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经济学科,在介绍财政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还涉及关于政府的财政收支活动及财政管理体制、财政政策调控功能等实践内容,学生在掌握基本的财政理论的基础上,需要具备解决政府财政实践问题的能力。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更偏重于基本概念、原理的说明与讲解,缺乏实践环节的设计,学生的学习也停留在背诵已学习的概念及原理,并以此通过期末考试。学生难以通过课堂教学获得分析财政问题、解决财政问题的能力,也难以形成诸如团队协作的优秀职业素养。这种缺乏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教学设计,俨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需要为其提供可以进行实践操作的环节,包括大量切合实际工作环境的课内实践和顶岗实习的课外实践。由于财政税收专业的课外实践环境对应于各类企业的财务部门或者政府财政税收等行政机关,其特殊的性质难于为学生创造一种零距离接触专业实践环节的机会。面对财税专业教学实践基地的匮乏,财政学课程的课外专业实践的设置有些力不从心。
五、任课教师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
任课教师对于课程的整体驾驭能力也直接影响到课程的教学质量。高职教育注重职业能力培养教育的理念及目标,对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拥有较为丰富的工作实践经历,能够充分准确地把握职业能力要求,通过巧妙的课堂教学任务设计来帮助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融合。但是,在职业学院的教师队伍中,相当比例的教师均来自于专业学校的应届毕业生,虽然掌握着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缺少实践经验,这一现实情况给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为了有效解决现有教师队伍在实践能力、工作经历方面存在的不足,学院通过提供教师顶岗实习、挂职锻炼的机会,为教师搭建实践学习的平台。但是面对有限的实践学习资源以及大量授课任务的压力,教师自身能够获得一次学习实践的机会相对匮乏,实践能力的提高存在一定的局限。近年来,职业学院的教师招聘倾向于具有一定工作经历的人才,获得了一批来自于工作一线的、拥有丰富工作经历的教师。尽管这一做法对接了培养职业能力的教学目标,可又面临着新的问题,即工作经历丰富的教师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难于驾驭整体的课堂教学。为此,塑造充分适应于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需要有效地融合其实践经历与教学能力,以提升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
六、自身基础差造成学习动力缺失
学生是课堂授课的主要对象,其在上课过程中所呈现出的较低的学习情绪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质量,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主要来自于学生自身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的现实。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集中于普通高中、中专、职业高中等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群体,学生的文化层次参差不齐,绝大部分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直有一种厌学、弃学的惰性心理,这种学习基础和学习状态会一直延续至大学阶段。面对新的学习形式和新的专业课程,很多学生时常表现出听不懂或无兴趣,难以适应新的大学学习生活。惰性的学习心理长期伴随着学生,不断使其丧失对学习的信心与动力,不学习、不爱学习主导着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不良的学习风气充斥着学生的学习生活。面对高职院校的学习机会,很多学生并非出于自愿,或是为了满足家长意愿被迫学习,或是因未进入理想大学的无奈之举,带有对理想和现实差距的抱怨情绪,以此表现出不珍惜、不珍视、混日子的状态。这些被迫学习的学生将获得毕业证视为高职院校学习的终结点,没有明确的、长远的学习目标和职业规划,缺乏学习动力。
七、就业压力大影响学习意愿
篇2
(沈阳大学经济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1)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地方高校财政学专业应该及时进行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竞争能力等适应市场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 :地方高校;财政学专业;市场导向;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7-0216-01
收稿日期:2015-02-02
基金项目:论文为2014年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地方高校课堂教学向社会延伸的方案设计与实施”(主持人:沈阳大学李忠华;项目批号:686)和2014年度辽宁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构建辽宁高校促进产业和科技创新协同机制研究”(主持人:沈阳大学李忠华;项目批号:JG14DB26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忠华(1965-),男,吉林九台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税收理论与实务;霍奕彤(1988-),女,吉林吉林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税收理论与实务。
一、地方高校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合理
大多的地方高校财政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口头表述上都有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但比较空泛,缺乏适应市场需要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目标。实际上与过去相比,并无根本的改变,作法上仍然是“换汤不换药”。导致毕业生缺乏适应市场的能力。
(二)课程体系未能体现自身的特色
具体表现是,选修课少、没有特色。由于出于成本的考虑,人才培养方案中选修程少,学生可选余地小,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度。同时,专业课设置缺乏特色。众所周知,而特色又是通过课程具体体现的,是专业的生命。1999-2000年,斯坦佛大学开设了5735门课程,其中只有1名学生选的占21%,8名以下学生选的占52%;15名以下学生选的占75%。选修课数量及特色课和专题讲座对地方高校无疑是重要的。
(三)课堂教学的社会延伸不够
大学课堂很大一模块来自课堂之外,课堂教学社会延伸就是大学在传统课堂之外还应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机会和平台,如学述报告、社会实践、学术交流、社团活动等,学校虽然也有一些社会调查、专业实习、学术报告、社团等活动,但由于经费及师生积极性等原因多半这些活动流于形式。没能为学生安排专业实习、社会调查、毕业实习等到对口部门进行锻炼与体验的机会,而上交的报告多半是学生从网上找到范文并稍加改造的产物。
(四)教学环节存在着问题
对于许多地方校财政学专业而言,课程信息化就是从在黑板的“满堂抄”变成了电子版的“满堂念”。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和创造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及应变能力。许多情况是教师只对课上的时间负责,课下学生所做的与课堂没有关联性,学生找缺少方向感,导致自学能力和自制能力差的学生课下时间大都“荒废”了。
二、构建地方高校财政学专业需求导向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一)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办学的关键在定位,定位的关键在人才培养方案。需求导向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无疑是地方校财政学专业理性之选。根据国外对高等教育的分类标准,财政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区别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点,是应用型人才更强调知识的串联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其方案要有所兼顾经济理论、经济方法、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实践应用。
(二)完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应进行如下的改革:一是强调专业特色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如开设地方财政、公共支出管理、政府采购等理论性较强的应用类课程。二是增加了操作性应用类课程的比重。如开设了财务会计、证券投资、税务、纳税筹划等课程。三是强化了基础类课程。如英语、计算机等课程。四是增加了课内实验的学时数。增加税务、税务管理理论与实务、纳税筹划等专业课程的课内实验学时。
(三)改进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财政学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税收和税收管理知识,还是政府预算管理和预算会计知识,基本上依赖传统的“空对空”的课堂讲授方式,既给教师授课带来困难,同时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无益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具体操作上,在重视财税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更重视对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成为“双师”。
(四)强化实践教学
美国有1/3的高校是应用型教学模式。加拿大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是应用型模式。在加拿大,合作教育下的毕业生非常受欢迎,因为此前他们已有将近1年的工作经验,走上工作岗位很快能胜任工作。强化财政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不仅从思想应重视实践教学工作,还应从经费、计划落实、跟踪管理、检查等方面全方位的落实。给学生争取更多的接触实践和社会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谢作许、费明成,关于我国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搞转
移发展战略研究[M],高等教育2006年8期。
[2] 李忠华,霍奕彤,科技创新促进沈阳节能减排机制的构建[J],
篇3
财政学是本科院校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在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突出地位,创新能力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目标,要在教师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多种途径改进财政学的教学方法与实践环节,提升本科院校经济学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财政学;教学方法;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5-0133-02
1 前 言
方兴未艾的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需要创新的时代,也是一个只有创新才能生存和发展的时代,由此可见21世纪迫切呼唤创新人才。然而创新人才从何而来?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教育,责任在教师,主体在学生。财政学作为经济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创新能力也是本科人才培养的关键目标。作为经济学主干课程之一的财政学应该担当起这个重任,在日常教学中培养本科院校学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
2 运用多媒体教学,打造课堂高效创新环境
多媒体教学是信息时代给予传统教育方式的革新,已经成为高校主要的教学工具,《财政学》的多媒体教学能够有效减少板书时间,增加课程信息量,多媒体教学能够提供传统教学难以容纳的信息量。例如在讲解财政学中税收与税制这一章节内容时,借助多媒体教学,运用动画形式展示税收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共同探讨自己身边的税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直接参与和探索。这样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提出创新性构想,对财政学理论的实际应用提出新思路,培育创新思维。
3 采取案例分析,锤炼学生创新思维
经济学大类本科创新能力培养,最主要就是创新思维的培养。财政学这门课程的学习,不仅要学生学到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还要让学生初步具备经济学的创新思维方法与应用能力。日常生活中有形形的经济现象,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信息与问题,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后,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方法,要能够从新的角度、新的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创新型思维培养的目的。案例教学是培养这种创新思维方法的好工具,案例分析能够让师生从理论结合实践、历史联系现实的多维次角度,对问题展开深入讨论,是一个训练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在课程内容的讲解中要经常引入时效性强的问题引发学生对经济理论的思考,不能拘泥于书本理论。教学内容设置要结合国家政策的变化,真正做到与时俱进,课程内容与国家经济形势紧密联系。
比如在讲解财政学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相互搭配这一问题中,可以针对近些年出现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政府宏观调控措施展开讨论,特别是针对2007年次贷危机后出现的国际国内经济衰退、南方特大雪灾等问题,国家出台的各种经济调控政策是如果把财政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国家通过“四万亿”中央与地方投资,上马一些大型公共基础设施,这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表现,另外央行也适度放松银根,辅以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样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来抵消一部分国内经济衰退的负面效应,当然这些政策也会有一些不良后果,比如财政负债上升,财政效率下降等,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展开讨论,这样将宏观调控这一个大的问题具体化,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另外,这种正向与逆向并举的思维训练也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积极引导和启发案例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更优的政策搭配方案,打开思维的空间,并进一步引出新知识学习来解决问题,最终通过坚持不懈的培养、引导和鼓励,会使学生形成主动去探研新知识、提出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方法,这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4 适当设计实证课题,加强创新学术训练
财政学是一门经济理论为主的基础学科,但实证性的内容也很多,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多结合学科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特别是《财政学》课程,适度设计一些有一定学术价值的实证课题训练方案,提高学生经济计量模型的处理能力以及实验上机来完成中国财政学基本问题的检验,通过上机操作去更深刻的理解财政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财政学相关实证计量模型课题,备课中加入理论教学容易忽视的课题设计环节,并提高计量经济实证课题的含金量,让学生在做这些课题时不是对课本理论的简单重复,而更多的是提供具有中国经济特征的新课题,使学生课题中学习新的知识,产生新的创意和灵感,在完成课题中形成创新思维,打好良好的经济学术基础。例如在学习财政收入规模这一部分后,给学生设计《中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动态变化实证分析》课题,特别是针对我国从1994 年开始实施了分税制的改革,通过市场秩序的整顿以及分配格局的调整,大大提高了我国经济运行的效率从而财政收入占 GDP 的比重随之提高,因此,在中国财政收入决定理论这一课题的研究中,可以在计量经济模型中引入虚拟变量,以1994年为分界点,讨论变化前后的中国财政收入的变动,这是对财政学经典理论的中国化,学生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应用所学知识,并且鼓励学生在实证中发现新的问题,仔细修改论文并投稿或者以此为基础申请学校课题,这是在变化中思考,是在不断解决新问题中产生创新行为。
5 结合实习实训,打造学生创新舞台
学生的创新动力和能力来源于他们对未知的探求,来源于操作实习、实践。在财政学教学的后期培养中,尽可能多地增加与财政学相关实验实习的时间和内容及社会实践活动,尽量多地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其个性才能,增强自信心的形成,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和生活热情,产生创新的动力,让学生有更多自由思考和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为他们创新提供一个舞台,让创新能力得到日常学习、生活的检验,比如在年度的实习实训安排中,要适度加大与财政学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在现实中体会到财政学学科的重要性,在实践中把财政学学习中得到创新性思维方法深化为实际运用能力,让社会成为学生创新的广阔舞台。最终通过财政学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更优秀的创新型高层次财经人才。
参考文献:
[1]高培勇.一体两翼:新形势下的财政学科建设方向——兼论财政学科和公共管理学科的融合[J]. 财贸经济,2002(12):33-35.
[2]白恩来.优化教学方法以提高《财政学》课程教学效果[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4): 70-72.
[3]朱虹,蒋承.对教育公共投入差异与地方财政能力的研究[J].中国市场,2011(20).
[4]汪传雷,乐亚鸣.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研究生教育教学探索[J].中国市场,2013(17).
[5]全毅文.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国际商务会计专业的教学定位与课程体系创新[J].中国市场,2013(10).
篇4
关键词:财政学;实践教学;实验教学
一、财政学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总体情况
为深入了解和掌握目前国内财政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课题组向国内开设财政学(含税收)专业的高等院校发放了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份,占目前国内开设本专业的高等院校117所的比重约为41%。本次问卷调查内容分为四个部分:一是被调查学校及所在财政学科的基本情况;二是财政学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具体包括校内实验课程设置情况、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情况、假期社会实践情况、毕业实习情况、其他实践教学形式情况);三是财政学实践教学的管理情况;四是财政学实践教学效果与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样本高校财政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大多数院校都采用了设置校内实验课程、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校园实训等实践教学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部分院校还设有专门的职业资格培训教育和产学研合作教育。
校内实验课是各院校开展财政学实践教学采取的最为普遍的形式,在课程设置方面多数院校分门别类地设置了包含政府预算、税收征管等在内的财政学实验课程体系,实验课程以技能型实验和仿真模拟型实验为主。多数院校实验室硬件建设基本能够满足教学需要,并根据不同实验课程的需要,平均拥有4-5套教学软件,主要包括用友政务软件、兰贝斯财政管理系统、福斯特纳税申报模拟实习软件、CTAIS税务软件和新中大财政管理软件。
此外,大多数院校与财政部门、税务部门、社会中介机构、企业等校外组织机构协同建立了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学校一般都要求财政学类专业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并将毕业实习作为检验学生大学本科理论学习程度的重要实践内容。
同时,各院校开始重视实践教学的制度建设以及专门的管理评价体系建设,并在实践教学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其中最主要的成果形式是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教学成果奖。部分院校将本校的财政学类专业实验课作为区域内的共享资源与其他院校分享,并撰写了有价值的实验教材。这些成果为继续探索财政学实践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
二、财政学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各高校财政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实践教学师资建设、教学形式和方法以及资金投入方面,绝大多数样本院校认为从事财政学实践教学的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历,使得实践教学仍然与现实脱节,且与理论教学方法区别不大。2/3院校认为校内实训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无法展现实践教学的优势。1/2院校仍然囿于实践教学资金投入的不足、教学形式不够丰富。近1/3院校认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存在不足,缺少实践教学评价标准。近1/2院校认为实践教学管理中对软、硬件设施的维护和更新不足。此外,实践教学课时少、教学内容缺乏前沿性和实践性、教学体系缺乏完整性也是目前实践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除了实践教学本身的不足,学校和上级单位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也会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建设程度。
1.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
近年来,包括财政学类专业在内的高等教育正在完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与急速扩张的学生规模相比,高校办学经费普遍紧张,实践教学经费更加捉襟见肘。从调查结果来看,仅有1/10的样本院校经费投入能够满足实践教学,其余高校都存在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尽管各院校普遍提高了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多数高校的硬件建设基本能够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但是对软、硬件设施的维护和更新和毕业实习的投入明显不足,无法充分满足实践教学深入的需要,直接影响着学校发展和应用人才培养的质量。
2.实践教学体系缺乏完整性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校内实验课程、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假期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是各院校财政学实践教学普遍采用的实践教学形式。但从整个实践教学体系来看,各类高校所开设的实验教学项目数量、实验教学项目类型、实验教学课程内容等存在较大差距。
多数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与理论教学衔接不紧密。问题突出表现为_第一,缺乏明确的实验实践教学功能定位;第二,实验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缺乏总体规划;第三,专业实践教学课时安排较少,缺乏对理论教学的有力支撑;第四,实验类型设置单一,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第五,实验课程设置缺乏灵活性,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上述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训练比较薄弱,专业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显著提升。
3.实践教学师资能力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近3/4的样本院校认为实践教学师资薄弱是制约财政学实践教学发展的主要问题。实验课教学任务多由专职实验课教师与非专职实验课教师共同承担,近1/2的院校没有专职的校内实验课教师,一般由非专职实验教师担任实验教学任务。
同时,担任实验课程教师中超过20%从来没有在财税部门和企业工作或锻炼的经历,这些教师对税收征管、政府预算管理实践自身都是门外汉,又怎么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向学生有效传递实践知识和能力?
目前大多数高校考核制度中赋予学术能力的权重较高,教学能力权重较低,而实践教学能力权重就更低了,缺乏鼓励教师进行实践教学的相关措施,导致教师更多地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科研活动中。调查结果显示,对担任校内实验课程的教师,1/10的样本院校并未采取任何鼓励措施,只是将其纳入正常的教学工作量核算中,与其他教学形式没有任何差别。仅有不到1/5的院校将承担实验课程作为教师评优或职称晋升的参考条件。对于校外实践教学,部分院校也是采取将其作为教师评优或职称晋升的参考条件,但多数院校仍然只是视其为一般理论教学统一计算教学工作量,1/4院校未采取任何鼓励措施,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校外实训的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 综上,实践教学师资基础相对薄弱、实验课教师缺乏相关实践和培训经历、高校缺乏鼓励教师进行实践教学的措施共同导致目前财政学实验课程的师资建设状况良莠不齐,高水平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人才奇缺,现有的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既定的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实践教学呈低水平运行状态。
4.实验课教学方式亟待创新
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实验课教学方式仍受传统教学的影响,与传统教学并无太大差异。授课地点基本上在实验室,由于财政学类专业本身的特点,没有太多的动手实验,老师讲授的内容多为理论内容,学生仍然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即使多数院校引进了实践软件,大多也是与理论课程配套的模拟软件。而且从实际来看,学生对软件本身很容易掌握,但对软件操作背后的理论联系与进一步的改革与完善并不是很清楚。
5.实验课程教材有待统一规范
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实践教学教材建设滞后,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在开设财政学实验课程的样本院校中,仅有不到1/2的院校拥有专门的财政学实验教材。实验课程教材的缺乏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升,而且即便是有教材的院校,多数教材中也缺乏鲜活的实验素材、实验案例,类似于软件操作说明书,无法满足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6.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有待完善
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样本高校教学软件的数量和质量基本能够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但超过l/3的院校没有建立教学软件更新制度,无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扩展与实时动态更新,无法跟踪财政税收实践部门业务流程的改革与发展。此外,各样本高校普遍缺乏较高水平的实验室管理人才,有时候存在软件无法维护或者软件遗失损坏的情况,极大地影响了实验教学的组织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7.实践教学考核与评价制度不健全
一是对学生的实践课程的考核方式有待创新。目前实践教学考核形式较为传统,主要是采用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结合学生实习心得、实习单位评价等对学生进行考核。这些考核方式普遍存在重视结果性考核,忽视过程性考核等问题,与理论课的考核基本类似,使得许多学生平时不上课,考试时“临时抱佛脚”,甚至不惜采用一些作弊手段(包括获得用人单位的虚假评价等),最后大部分学生都能顺利通过。这种考核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财政学实践教学的需要,亟待改革和创新。
二是学校对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不健全。学校开展实践教学评价工作是促进实践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手段。调查发现,样本高校大多缺乏健全科学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接近1/2院校未制定专门的实践教学评价管理制度。近1/3院校认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存在不足,缺少学监控与评价标准,是实践教学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实际上,各高校对于理论课程教学水平评价一直缺乏科学并具有公允性的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对于开展时间不长的实践教学来说,建立统一的教学监控和评价标准也是非常困难的。
8.实践教学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高效规范的实践教学管理团队和管理制度是保证实践教学体系有效运转的重要保障。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仍有1/3样本院校未设置专门的实践教学管理机构,导致实践教学管理缺乏规范性。此外,在校外实践教学管理方面,各院校的管理水平普遍较弱,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和制度,也无法从根本上指导和干预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实践方式,只能依靠实习单位最终的反馈信息,造成学校对校外实习学生监管不力,实习过程基本失去监控,实习内容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实习效果难以保障。
三、完善财政学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路径
1.加大财政学类专业实践教学投入力度
如果没有充足的财政投入,任何教学模式的开展都会受到硬件设施的束缚,同时由于实践教学的特殊性,需要大量的教学软件以及具有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只有加大投入,才能解决硬件和软件不足的问题,只有加大投入,才能快速培养高校自身具有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同时还可以聘请校外实践指导教师,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真正做到实践教学各环节有机衔接,校内实验紧密结合社会实践,实习环节做到有效监督和指导,社会调研和创新创业训练落到实处,既提高了学生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科研能力,又增强了学生进入实践工作的动手能力。
2.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一是重构实践教学体系。从专业实践能力提高的渐进性来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应该是渐进的过程:专业认识――课程实验――综合实验――毕业实习――创新创业。其中专业认识主要通过对入学新生进行的财政学类专业介绍课程,使学生了解财政学类专业知识所包括的主要领域和内容,对将来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有一定的了解。课程实验主要是在课堂内依托实验室进行的仿真式和验证性实验课程。综合实验是指将各种片断化的实验课程整合构建综合实验课程,如要将税收征纳、税收稽查两门实验课程构建税收管理综合实验课程,将部门预算编制、预算指标分配、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政府决算、政府会计、财政审计整合为财政管理综合实验课程。毕业实习就是结合自己所学财政学类专业知识和实验课程到校外相关行政事业单位、中介机构、企业等进行实地学习。创新创业实践主要指目前国家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从财政学实践教学的环节来看,包括“实验、社会调研、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五个环节。从实践教学可以植入的课程来看,无论是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等都可以渗透实践教学,可以开设相应的实验课程,可以采用实践教学的方法。从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的构成和衔接来看,可以根据本校财政学科培养目标的定位,看培养目标是单纯的应用型人才,还是应用研究型人才或者是单纯的研究型人才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规划和设计。
二是加强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与执业考试对接。我国目前有关财政学类专业重要的财经类执业考试,如初级、中级经济师、会计师和注册类税务师、会计师等执业证书,不允许在校大学生参加考试(如注册税务师为经济类、法学类本科毕业2年),学生步入社会以后不得不边工作、边参加培训与考试。可以考虑在应用研究型大学或者应用型大学尝试允许学生在校期间参加执业资格考试,将执业资格考试与实践教学安排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不仅可以缩短专业知识向专业能力转化的时间,而且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此外,我们建议在教育部本科专业设置中,将财政学类专业核心课程的“国家税收”、税收学专业核心课程的“中国税制”,改为注册税务师、注册会计师考试课程“税法”;在会计学专业中的核心课程中增加“税法”等,其目的是使学生在校所学内容与注册类执业证书考试内容相衔接。 3.实现校内实验课程考核办法多样化
在设计实验教学方法时,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实行弹性实验教学。对基本的原则及方法采用教师实验室授课和现场指导相结合的课堂讲授,随后利用软件公司提供的经修订过的数据,设计交易,指导学生进行处理,使学生能熟悉并掌握目前该领域最新的管理技术及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应增加开放时间,允许学生在课余时间自选实验内容,自行安排上机实验。通过网上预约和到实验室登记等方式进行实验,增强学生实验的自主性。
财政学类专业课程实验的考核方式应实现多样化,注重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考核的重心应向学生创新能力倾斜,以构建有利于全面素质提高的评价体系。实验教学指导教师必须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学生参与实验教学活动的整体情况,采用分组形式进行的实验项目,应将单个学生的考核与小组的考核相结合,以促进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课程实验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构成,平时成绩主要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来确定,如参与情况、个人能力、实际结果的优劣等综合评判。在对学生的实验过程、实验质量和实验结果做出及时、客观和公正评价的基础上,给予恰当地评分。
4.加强高素质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为解决当前各学校普遍面临的财政学实践教学师资缺乏的问题,各高校可根据财政学类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要求,师资队伍建设可实行“理论型”和“双师型”复合型教师结构。“理论型”教师主要是服务于理论课程的教学以及社会实践问题的探讨和解决,其研究水平和方向分别体现基础理论功底及地区优势和特色,如“财政理论与政策”“财政政策与区域经济发展”。对“理论型”教师要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鼓励年轻教师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以适应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而“双师型”教师主要服务于专门的校内实验课程的需要,他既是“教师”,又是“实验师”,这种类型的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执业能力,主要讲授专业实验课程,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适应能力。针对“双师型”教师,学校要创造条件,制定一定的激励措施,鼓励他们定期到有关部门、基层、企业挂职锻炼,与专业技术人员接触交流,或参与具体项目,以帮助他们丰富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促使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针对目前各高校在激励教师从事实验教学的措施方面仍然缺乏的现状,各高校应从实际出发,向“双师型”教师进行一定的倾斜,在教师评价、职称评审、奖励制度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从财政学类专业所在学院来说,也可首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有意识地对从事实验教学的教师进行一定的激励。
此外,在一些知名企事业单位、包括实习基地在内,聘请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人员担任实验课程的兼职教师、调查报告的指导教师、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兼职导师等,定期可给学生开办专题讲座、指导实际业务操练等。
5.探索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
针对目前财政学类专业校内实验课程大多数仍然采用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被动接收的模式,应该探索更为适用的实验课教学模式。目前在授课过程中引入了相应软件,学生对软件的操作流程掌握普遍较快,但对操作流程背后的道理了解并不深刻,财政学类专业实验课程变成了简单的软件操作。从本质上来说,财政学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是根本不同的,不仅掌握一定的实践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明白实践操作背后的机理,能够成为将来工作中的改革者和开拓者。因此,财政学类专业校内实验课程同样要采用引导启发、问题研究、案例教学、课堂讨论,从而充分调动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研究能力。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也要进行符合学科特点的“科研渗透”和“现实问题渗透”等探究型教学模式。将科研思维、科研方法、实验设计进行学用结合,全方位、开放型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也能促进学生的创新品质和个性得到全面发展。
6.重视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加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可以促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多个功能的实现。实际上好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不仅可以覆盖本科生还可以辐射到硕士生及至博士后工作站各个层次,不仅可以接受学生实习,还可以聘请兼职硕士生导师、开展横向课题研究、专业人才定向培养、实践型师资培养、博士后工作站建设等等,因此,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非常重要。但是,财政学类专业校外创新实践教育基地一般建立在财政、税务、会计师事务所等相关机构较多,建立在企业机构较少,加之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甚至部分企业由于对工作连续性和保密性等诸多方面的考虑,导致财政学类专业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实际开展的合作并不是太多,前些年开展很好的实习现在也越来越少了,使实践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解决的方案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继续加强与财政、税务及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合作,可以选择一些可以开展的公开领域进行,如一些关系民生的社会调查活动,利用学校人员充足、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优势,可以配合政府部门开展调研。二是大力开展和一些企业的合作,结合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财政税收问题开展相应的课题研究、财务人才培养或师资培养。
7.规范财政学实验教学内容和教材编写
如前所述,目前我国财政学类专业实践教学教材建设滞后,在开设财政学实验课程的样本院校中,仅有不到1/2的院校拥有专门的财政学实验课教材。在出版的一些教材当中,关于财政学类专业实验课程的内容也有所不同,多数高校的实验课程是基于财政收支管理领域来设计的,如政府预算模拟流程、政府采购流程、政府会计实验、税收收入征收、税务稽查等,其教材基本上是基于实验软件的操作流程编写的。少数高校是将财政收入预测分析等一些经济模型引入到实验课程中,类似于统计分析软件在财政学类专业领域的应用课程。因此,教育部财政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可以发挥相应的作用,在充分调研和研讨的基础上,规范财政学类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制定相对统一的财政学实验教学大纲,以规范适合学生使用的实训教材的编写。
篇5
关键词:财政学 教学改革 高等财经教育
21世纪是经济与科技竞争的世纪,不仅体现在智力竞争,更加突出在经济和科技上的创新竞争,这无疑向中国传统高等财经教育制度及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成为高等财经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人才培养中既应注重理论教学,又要重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传统的《财政学》教学模式已显现出诸多弊端,很难满足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必须建立和尝试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寻求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方式。
一、《财政学》课程特点及一般教学规律分析
财政学可以理解为是政府理财学。作为一门课程,《财政学》既是经济类学科的核心课程,也是财政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在财政学和经济学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理论经济学在财政学专业的延伸,也是财政学其他专业课的理论基础。《财政学》所揭示的领域主要是宏观经济或者说是政府的社会经济行为,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相合的课程。对这门课程的教授,一方面应注重学生对财政学基础理论的学习,另一方面,教学还要结合实际,做到立足中国国情,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中的财政实践,并与国际情况做比较。《财政学》主要研究和阐述财政学的最一般规律和基本理论,介绍财政的基本业务和基础知识。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掌握财政学的基本理论,明确财政职能、财政收入、财政支出、政府预算、预算管理体制、财政平衡、财政政策等基本内容,在掌握财政基本原理基础上,提高理解财政政策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综合素质。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财政学》有其完善的理论基础和独特的方法体系。从理论视角看,财政理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发展。从应用视角看,《财政学》专业性很强,并且与经济学等相关知识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既需要理论指导,更需要实践及经验的积累。上述分析表明,财政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及其与相关学科的渗透性。
培养创新人才,必须深入探索教学规律,以便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安排上适应全方位、多角度、灵活全面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因此,研究《财政学》教学规律,应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财政学理论的逻辑性强、发展变化较快,且与许多相关学科理论相渗透。《财政学》的理论教学必须把握其系统性,力求深入、严谨、扎实,重视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其积极参与重要财政理论及其与相关学科关系的研究,在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及创新思维上下功夫;财政实践的技术性极强,且具有突出的灵活性及社会性。《财政学》的实践教学应以财政理论为基础,将财政理论融于实践教学之中,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及操作能力。
二、目前《财政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教学实践上看,传统的财政学教学方法已不再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和教学改革的需要。具体而言,主要问题表现在:
其一,教学方式单一。传统的财政学课程教学基本上采用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教材为中心的模式。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又以灌输式教学为基本形式。教学范围主要限制在课堂,而课堂中又是教师的一言堂。目前财政学的教学组织仍然是教师讲,学生记,考试考笔记的满堂灌式的教学组织方式。而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组织方式则很少采用,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参与机会而失去主动性,学生在听课时常常感到枯燥乏味,对一些财政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度也不够,经常是一知半解,到考试时只能死记硬背,考完试也就忘得差不多了。
其二,教学手段尚待改进。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在教学手段方面仍然主要采取粉笔板书、学生笔记式的教学手段。这样既浪费了大量时间用于板书,也不利于师生间的互动。随着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采用多媒体教学。然而,在多媒体授课方式下,许多教师没有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只是将手工板书的知识灌输变为点击播放,而教学的模式原封未改。这样甚至可能造成因为减少了板书的过程,课件播放速度过快,学生来不及记忆和消化课堂内容,效果比以前更差。所以,即使有了先进的教学手段,弊端依然存在。
其三,《财政学》教学缺少实践环节。由于教学方法单一,往往从头到用都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学生难以与财政实践接触,这无疑加大了他们对理论理解的难度,也加大了教学的难度,其结果就是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教师教学的热情,教学效果保证。
其四,《财政学》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宽口径培养模式”的要求,也不能适应完全学分制对教学的要求。现在,几乎所有财经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财政学》,他们来自不同专业,在完全学分制下,还来自不同年级,应该说学习的基础、目的、要求、侧重点各不相同。显然,形式单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无法满足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学生的需要,不能很好地为他们的专业学习服务,所以,《财政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必不可少。
三、《财政学》教学改革的设想与建议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真正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求创新”的要求,应从以下方面入手对财政学教学进行改革:
(一)形成以学生为导向的教学思想
学生的主导作用应该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财政学》的教学需要围绕学生开展。必须认识到:如果知识不能被学生理解并有效吸收,事实上等于教学的失败。为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一方面,要以问题为导向。预先提出问题,可以促使学生对每一部分内容做好充分的准备,促进了学生在课前就进行自主的、主动的和有针对性的研究。另一方面,要以实践为导向,将课程内容与具体的财税现象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将概念分析、运用到重要的财税范畴的实际能力。财政学与现实联系是很紧密的,需要教师多了解财政领域讨论的热点问题,结合时事,及时补充资料,带动学生分析时政或者政策预测的热情。学生有了兴趣和热情,才会自动自发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
首先,适当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通过对于社会真实经济生活的财税案例进行分析,能使学生产生对教学内容浓厚的兴趣,进而自觉地融于教学活动中。一般情况下财政学案例教学要经过以下几个环节:(1)案例设计阶段。设计案例的要求:一是真实、生动。教学案例必须符合客观财政实际情况,而且要能够被学生理解。二是精炼、有效。教学案例数量不能太多,应选择质量较高的少量财税案例。三是具有针对性、代表性。教师在选择和编排案例时,应该针对《财政学》教学的内容、教学目的、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2)呈现案例阶段。案例的呈现既可以放到讲授知识之前,也可以放到讲授知识之后,既可以在讲授某一块知识时呈现,也可以在讲完一个章节之后呈现。呈现的方式有以下几种:第一,给每个学生印发一份文字案例;第二,教师生动形象地描绘案例中的内容;第三,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案例。(3)分析案例阶段。对于同一个案例,教师都要引导学生剥去案例非本质的细节,揭示其内部特征以及案例与财政学理论之间的必然联系。为此,教师要做好启发引导工作,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积极地独立思考,大胆地交流研讨。(4)评论案例阶段。这是对案例分析的总结,一般由教师来完成。教师可以指出学生分析案例的成绩和不足,进行补充与提高性讲授。案例教学法有着其他教学方法所不能比拟的优点,但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完全取代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案例教学与讲授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把讲授教学与案例教学有机结合才是最佳的途径。
其次,增加教学实践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财政学》的热情和兴趣。一是课堂教育要充分放开,很多问题都可以让学生去思考、讨论,因此要加强师生的交流、沟通,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敢与在课堂上及课后提出问题和异议。二是精心准备作业,不是让学生用书抄写,而是让他们根据题目去进行大量的阅读,收集必要的资料、信息,开展分组讨论,而后才能较好完成老师提出的要求。三是适当安排实践课,穿插在理论教学中,比如组织一些社会专题调查,带领学生参观实践,让他们对财政理论及财政分配过程有一个感性认识,使他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财政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财政学教学效果
财政学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能熟练应用基本原理解释现象,这就要求教师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辨别,用理性知识解释感性材料,再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传统教学媒体在完成这样的过程时有些力不从心,发挥的作用很小。而现代教学媒体可以提供大容量、高效率的辅助手段,帮助存贮声音、图像、文字等材料,根据要求进行组合,通过幻灯、投影等工具用色彩、动画等表现方式传递给学生,既生动活泼,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节省了板书时间,增加讲授内容,同时还可以将难以用语言表示的概念或理论以形象的易于接受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帮助其理解,实现教学难点、重点的突破。
运用现代媒体进行财政学教学的基本模式大致有以下两种:一是在课题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制作《财政学》教学课件,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文字、声音、动画结合起来,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授教学内容。二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网络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校园网已经广泛普及,以校园网为技术依托,学生可以直接通过校园网络进行学习。教师可以将《财政学》教案、大纲、习题和参考书刊杂志等教学内容全部上网,以利于学生查阅,方便学生课后的自学。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在网上及时回答学生的提问,指导学生的学习。
(四)尝试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完善财政学成绩评价标准,改变过去单纯以考试定优劣的做法。为了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对财政学的掌握程度,除了期末的闭卷考核外,还可以尝试其他形式的考核方式,比如,学生回答课堂提问和进行课堂讨论的情况,教师予以打分,并作为学生的考试成绩;采用论文、读书报告、作业相结合的考查方式,给予学生较充足的课外学习时间来补充观点,开阔视野。通过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对知识的实际运用程度。
(五)科学设置相关课程
应结合不同专业的具体情况和学习要求,分别制订重点各异的教学计划,做到把对《财政学》的学习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他们学习《财政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此外,就是在学生选修《财政学》之前,就要向他们明确:先行修完《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等课程,以这些课程为基础,才能更好地进行财政学学习。
参考文献:
[1] 宣春艳.对提高财政学教学水平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6).
[2] 龚恩华.关于改善财政学教学方法的构想[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9(10).
[3] 李森.提高财政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09(5).
[4] 崔潮.论财政主体的演进与中国财政学的发展[J].改革与战略,2009(9).
篇6
[关键词]高校 经济学专业 创新 人才
有“现代创新之父”之称的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 在1912年德文版《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将创新定义为“建立新的生产函数”,即“企业对生产要素之新的组合”。自此,创新被世界各个国家的各行各业广泛运用, 总书记在2006年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突出强调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地方性高校是由省(直辖市、自治区)举办的高等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院校,也是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场所,在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一、地方性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
地方性高校经济学专业的研究范围,目前大多参照了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里的规定,主要包括国内外经济发展历史、现状及趋势,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经济管理实务知识,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及法规。同时规定毕业生主要择业方向:在政府机关、科研教育机构和和金融企业管理层、经济咨询机构等部门,从事国家有关部门宏观经济管管理、经济研究工作,即经济学人才主要服务于大公司市场、高端市场和政府中经济决策部门。因此,经济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必须具有三种基本素质:
第一,丰富的知识体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对经济学专业人才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扎实掌握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理论经济学知识,还应掌握统计学、财政学、金融学、运筹学、计量经济学等经济学分析工具方面的知识,奠定学生以后运用现代分析工具预测、规划、管理经济工作的基础。
第二,观察思考问题的宏观性。21世纪是全球化的世纪,首先表现在经济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把世界上所有国家在经济上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难以分割的整体。而世界经济和贸易全球化的走向对各国的经济学类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培养经济学专业学生高起点、广视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新思维,注重对学生从整体、从全局思考问题能力的训练与强化。
第三,创新性的思维。政府经济决策、经济咨询机构部门和经济决策机构,对懂经济学、富有创新精神、综合素质高的经济学专业毕业生有很大的需求,因此高校必须积极开展经济学创新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二、地方性高校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我国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黄楠森认为:“创新人才最根本的品质是具有自觉的创新意识、具有缜密的创新思维和具有坚强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国家、民族进步的灵魂,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
1. 培养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
1992年以后,我国确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是市场经济,要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重大突破。这意味着,我国已从过去的计划经济解放出来,经济的运行开始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和要求,这些要求包括:资源配置以市场为基础,企业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宏观调控间接化,市场管理法制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的配置,都是由市场机制起基础性作用,而不能由市场以外的其他因素起基础性作用。市场经济经济的本质是竞争经济。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那些技术水平高,生产管理好,从而劳动生产率高的商品生产者,就会获利多、发展快,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而且越来越富裕;反之,则会获利少、甚至亏损,在竞争能中处于不利地位,而且越来越穷,直至破产。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拥有一大批创新型人才的企业,才能在竞争立于不败之地。经济学类高校作为市场上各企业人才的提供者,在拟定人才的培养方案时应当具有前瞻性,与市场上专业发展的趋势相适应。
2. 培养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是提升经济学类本科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19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都经历了程度不一的“市场化”,也就是政府放松管制,将市场逻辑引入高等教育。我国自1980年以来,高等教育发展环境也经历了从计划导向向市场导向的转变。另外,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校大幅扩招,经济学类专业成为高考志愿中主要选择对象,并且报考的学生在逐年增加。同时,开设经济学类专业高校数目也在不断增多,这一转变增加了学生选择高校的机会,学生择校、择专业方面的自主性增强,这大大增加了各经济学类本科高校的竞争。人才培养声誉(acereditation)是经济学类本科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表现为学习者的一系列学习结果,即每一个学习者在学习结束时能够获得或被证明的学习结果,这些学习结果支持进一步最关键的因素是学生的培养质量。大学的竞争就等于学生的竞争。一流经济学类本科高校不仅因为有一流教师、一流设备和一流科研,更因为这所大学能培养出一流学生,这里所说的一流的学生,不仅既具备了坚忍不拔的创造精神、牢固的综合基础知,而且还有哲学的头脑,经济学的眼光,时刻关注时代的走势,抓住创造的机遇。
三、地方性高校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对策
1. 构建经济学类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
根据市场对经济学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地方高校经济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应由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与实践课五个模块构成。公共基础课是经济学专业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写作修辞、外语。公共选修课学习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学生今后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广博的基础,如军事理论、思想政治等。
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之前的铺垫和准备,主要课程包括:西方经济学、统计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管理学、经济法、证券投资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技术经济学。
专业必修课是指经济学专业所特有的、在自己特定领域和学科向纵深发展的专业化课程。主要包括《资本论》选读、经济学说史、发展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设置这类课程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在特定学科领域的理论基础和知识深度,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学生的专业特色,使其成为通专结合的复合性人才。
专业选修课程是从第二学年开始开设,专业选修课主要包括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国际金融等课程。设置这类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学完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特点在专业上继续拓展和延伸,特别是在新学科、新领域、新知识、新动态等方面向学科前沿靠近,为毕业论文和毕业后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做最后的准备。
实践活动环节是理论和实际、知识和能力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旨在培养经济学专业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实践能力、交际能力和领导能力。主要包括如社会调查、学年论文、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2. 加强经济学教师的理论修养及实践能力
作为“教”的主体,经济教师必须具有既博又专的知识架构。“博”指的是经济学类教师不仅应该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知识的功底,还需要进一步加宽自己的知识背景,适当地涉猎一些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及其他社会科学方面的学科知识,以增强自身的教学功底 “专”指是经济学教师在原有的专业积累上,必须学会及时吸纳本学科领域内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发展动态,并能够通过适当、有效的方式反馈给学生,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激发出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可以增强自身教学的引导性、前沿性。
培养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还需要有一支实践性的教师队伍。学院可以聘请一些经验丰富和管理水平高的企业人员为兼职教师,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应用性。鼓励业务课教师取得相关专业资格证书,包括全国注册会计师、物流师、营销师等资格证书,并在本地的会计师事务所、证券公司等兼职,使他们熟悉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的工作环境和管理流程,了解本专业最前沿的技术内容,教给学生以最新的知识和最切近实际的能力。
3. 尽可能地实现经济学专业产、学、研相结合
学科―专业―产业的相结合,就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教学资源与产业资源实现联合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产学研合作,经济类高校可以借助企业的平台,实现与市场的沟通,与社会的联系,获得科技创新的持续推动力。通过产学研合作,学校能够根据学科、专业性质的不同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安排学生进行实习、实践工作,使学生较早地参与学术研究和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实践能力。另外企业发展的利益内需将促使企业与高校联合、融合,向高校提供大量的创新型人才需求。经济学类高校积极与企业和行业建立联盟关系,充当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者和参与者。通过这种模式促使经济类高校深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深刻了解社会需求,从而促进高新技术向企业快速转移,实现技术创新力量的合理配置,也为高校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绝佳的第二课堂,使企业尽快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4. 采用灵活多样的现代教学形式及手段
培养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必须改变以往填鸭式教学,营造一种开放、和谐的教学氛围,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思想的及时沟通与传递。经济学老师应尝试多种方式改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如采用多媒体技术使得课堂学习更为生动;推广情景教学法;推广案例教学与课堂讨论相结合,教师通过案例的引入与问题的设置,并且鼓励学生参与讨论自行寻找答案,锻炼学生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逐渐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举办知识竞赛、职业经纪人或者炒股模拟大赛等活动;开设BBS讨论区或者网络博客,加强教师与学生的课后交流,实现交互式教学,等等。另外,可以引入经济学游戏和实验,经济学实验同自然科学实验一样具有验证理论判断和发现新现象的功能。这将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对现有结论(理论)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和对新问题(现象)的洞察力。经济学教师除了会大量使用投影、幻灯、视听设备以外,还应频繁利用网络进行教学,从网上下载大量信息并结合社会现实问题进行经济学方面的思考和分析,现实与理论联系起来,这些对扩充学生的知识容量和提高教学质量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刘振天.发挥大学中心作用促进知识经济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1999(6):54
[2]黄楠森.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与人学[J].南昌高专学报,2000(1):6
[3]戴晓霞、莫家豪、谢安邦.高等教育市场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 土勇,窦佳丽.基于应用型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9(3):43
篇7
关键词:实践教学;金融;改革
1推进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金融国际化的不断发展,对金融专业的学生也有了更高的需求。同时,伴随着各大高校的持续扩招,金融专业成为很多高校的热门专业,在这两种形势并行的情况下,却出现了高校金融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很多金融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在本行业得不到认可,不得不投入到其他行业中,间接浪费了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时间。当然,社会本身的结构调整会有一定的影响,但深层次的原因应该从学校教育和工作岗位的要求错位上来分析。从教育部的学科属性上分,金融学专业隶属于经济学,属于二级学科,主要学习一些经济方面的专业知识,但从实际的教学看偏理论,偏宏观,比如相关课程的开设:财政学、货币银行学、中央银行学、国际投资学等,这些课程本身理论性比较强,跟实际生活的联系相对比较弱,学生的学习和接收积极性比较低。但实际的工作岗位需要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量的对口单位比如: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需要学生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实际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这些行业的信息更新速度比较快,学生毕业往往只了解一些专业的理论名词,对金融背后的实际运作很茫然,找到相关的工作也需要尽快了解行业的实际运作程序和特征,继续学习才能够适应工作的要求,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成本。所以实践教学的合理运用变的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的学生,介于平台的局限性,更应该提高自身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贯彻实践教学也成为高校教育应当思考的问题。
2高校金融学专业实验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专业实践课程安排滞后
以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金融专业为例,金融专业的学生入学有一年的基础课程学习时间,大二开始进入专业选择模式,大二、大三正式进入专业课程学习阶段,大四时毕业论文准备和实习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大二主修的课程是金融学、商业银行学、财政学、国际投资学等理论上比较强的专业课程,相对一些实践性比较强的证券投资学、期权、期货等学科被安排在大三或大四阶段。一接触金融就是一些理论的金融术语,很多经济理论和专有名词对学生来讲都是新概念,接受起来难度大,并且相对枯燥,学生在理论课堂上容易出现困顿、迷茫的状态,离其实际生活比较近的金融概念涉及面有限,很多学生会质疑学习这些理论的实用性,在真正需要实习的阶段,又因为要准备论文,而导致不能专心进行实习。其实在当前的信息社会下,学生在父母和身边朋友的影响下多少都会有一点对金融的感知,如何在课程安排上适当把一些实践性强的实验课程适当提前,从学生本身的兴趣引导学生去对金融知识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穿插相关课程的理论,引导学生发现理论学习的必要性,然后再去设置相应的理论课程,使学生有目的的去学习理论的综合知识,同时,在这个阶段对于交叉学科的实验实践课程继续进行跟踪,适当的提高实践实训课程的课时,让学生把理论的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中,在实践中不断提升理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学生校外实习阻力大
当前高校的金融专业的学生要想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必须具备综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校外实习是学生参加工作前很重要的一段过渡期,但随着学生规模的扩张和用工成本的增加,很多企业不愿意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或者不能够接收足够的实习生,但在提供工作岗位的时候却抱怨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差。这当然不能否认企业本身的社会责任感不够强,但从另一个侧面也反应出,学校本身应该做更多的努力,学校和企业应该是一个输出和输入的互动协调关系,学校的资源应该综合利用,除了校园内的设施、师资构建,也应该利用自己的社会地位同企业实现资源共享,学校的主管部门应主动联系实习基地,必要的时候给予支持,既为企业输送人才,也减轻企业的招聘压力,达到双赢的效果,在师资力量的引进上除了关注其学术上的成就,也应该注重专业实践领域的经验,只有真正具有实际的实践经验,才能很好的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所以对一些领域有重要影响的企业家也适当的引进,推进课堂实践教学的现实性,真正实现学校与社会人才的对接。
2.3教师推进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低
我国高校长期以来的政策导向是“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高校的职称评定也更注重老师的科研成果,同时实验和实践教学需要更大的精力和热情去组织实施,实验室的申请,相关经费的报批手续,相关金融软件的测试更新,学生实际操作的实时跟踪等等都需要耗时耗力,然而实际效果也不能在短时间内呈现,这就造成教师心理上的倾斜。
3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金融专业的实验实践教学改革思考
3.1逐步推进学分制
学分制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在一定的前提下,结合学生实际,实行因材施教,有助于学生智力开发和个性发展。促使大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强。大学生由于智力、能力等情况的不同,接受知识的速度进程也不同,若按学年制“统一步调”的管理方法,学生的理论和实验实践进展程度被隔离,不管是理论还是实验实践知识,“吃不饱”的一部分人学习积极性会受到影响,而“吃不了”的一部分人会感到负担过重,还可能会被严格的学籍管理制度所淘汰。如果采用学分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条件,按教学要求自由选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前期积累和应用情况选择不同阶段适合自己的课程,自主穿插于理论与实践实验课程中间。同时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多修学分,允许他们跨年级跨专业选修课程,提前修满学分者可以提前毕业;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放慢学习速度,在较长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所要求的课程,从而通过选修课程,使各类学生积极性都得到充分调动,学习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尤其是郑州大学西亚斯学院,学生来源参差不齐,学生个性差异大,学分制的推进能充分跟进学生的自主选择,同时更合理的安排自己在不同的阶段的学习进程。
3.2推广教学技能改进与专业技能比赛
教学是学生学习的前线,教学方式应该不断适应学生对课堂的要求,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方式,结合现实的新闻案例,推进理论知识的进一步升级,结合“反转课堂”、“慕课”、“微课堂”等新概念,不断开展课堂教学技能竞赛,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教学改革,稳步实施“3+1”应用人才培养基本模式,认真贯彻专业实训与综合实训的教学计划,全面推进“精专业、通外语、强技能、考双证”的教改措施。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形成活泼积极的学习气氛,并为毕业实习打好基础。学校应该积极倡导学生参与专业技能比赛,高校之间通过“投资理财大赛”、“模拟炒股大赛”、“模拟期货大赛”等活动,充分利用校内的实验室资源,并紧跟金融的发展状况,不断更新金融软件,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并给与必要的奖励支持,必要的时候可以作为学分考核的一部分。郑州大学西亚斯学院在过去的教学中逐步引导学生参与专业技能比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兴趣,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推广,对积极引导的老师给了必要的肯定。
3.3增加行业精英与课堂教学的互动
行业精英进课堂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行业精英精彩的课堂教学和献身说法,有机地将书本知识和实践经历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行业精英的面对面沟通,发现理论的盲区,加深对行业相关概念和运作模式的理解,学生会非常的喜欢,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大都是理论知识,很多老师也是缺乏实战经验,课堂有照本宣科的意味,企业精英都是从一线走出来的,他们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讲起来更生动,能够理论结合实践,课堂气氛活跃,同时本身也可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企业也可以在此阶段为企业发展需要物色和挑选必要的储备人才,节约招聘成本。金融学院应加大与其他实践基地的联系,切实把校企合作落到实处,提升实践教学。
3.4完善考核方式
在实施传统考核方式的时,逐步贯彻学生的实践考核比重,多样化学生和老师的考核形式,学生的成绩评定应该加入实践成果、实践报告,老师的评审标准应该肯定其在实践教学中的努力和付出。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韦胜东.基于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实践田[J].佳木斯教育教学学报,2013(6).
[2]王岩.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6):12~24.
篇8
[论文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办学特色 创建 探索
[论文摘 要]广西新建本科院校要适应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科学定位,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创建和实施特色发展战略,努力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才能有效实现高校的“三大功能”,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目前,广西已进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全方位开放合作的新时期,随着高校服务广西新发展活动的开展,要求广西地方高校要根据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定位,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广西地方高校如何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等方面主动适应所在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科学定位,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走出一条符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路子,这是摆在高校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结合新组建的广西财经学院的办学实践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立足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搞好特色建设顶层设计
高等学校办学特色,是指在一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逐步形成的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这种特征主要表现在办学定位、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校管理等方面。为创建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校必须做好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等特色建设的顶层设计。为此,广西财经学院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财经高等教育的要求,进行深入广泛的调研和论证。先后邀请潘懋元等高等教育专家来校开展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教育,为学校建设发展提供咨询论证;学校领导带队,深入广西全区14个市进行大规模调研,充分听取地方政府和社会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组织教职工结合学校的实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持续开展办学思想大讨论和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形成并不断完善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
(一)办学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和谐建校、开放办校、创新兴校”的办学理念,坚持“厚德为先、博学为本、尚能为重、创新为魂”的育人思想,坚持“立足广西、面向基层、服务社会、辐射东盟”的服务面向,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把学校建设成为人民满意的有特色高质量本科院校。
(二)办学定位
以主动服务区域、行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学校实际,明确学校的定位体系,办学类型定位为教学型普通本科院校;办学层次定位为以本科教育为主,适度发展优质专科教育和留学生教育,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服务面向定位为立足广西、面向基层、服务社会、辐射东盟;发展目标定位为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任务,把学校建设成为经济管理学科优势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结构合理,办学特色鲜明,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具有较大影响的财经类普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知识结构合理,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与时俱进,实施特色兴校战略
办学特色的形成需要办学历史和办学实践的积淀,办学特色的发展更需要在新的办学实践中与时俱进、加强建设。广西财经学院有50年的财经教育历史,从中专教育到专科教育,再到本科教育,培养了大批优秀财经管理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学校在办学实践过程中,紧紧围绕发展目标,坚持传统优势培育特色,服务区域发展凝练特色,强化质量管理发展特色,办学特色初步显现。
(一)打造学科专业优势,凸显财经特色
一是经济管理学科优势明显。广西财经学院组建后,坚持以经济学、管理学为重点,加强优势学科专业建设。积极组织教师对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的本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结构的设计等进行研究与实践;及时更新经济管理学科陈旧和重复的教材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使经济管理学科专业结构布局在动态调整中得到进一步改善。2009年,学校28个本科专业中,经济管理类专业21个,占专业总数的75%;财政学等4个经济管理类学科成为自治区级重点建设学科;财经科学实验中心等3个实验室(研究基地)成为自治区级重点建设实验室(研究基地);经济管理类学科在区内高校具有较明显的优势。二是非经济管理类专业注重融人经济管理知识背景。学校充分发挥经济管理类学科的辐射作用,带动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培育专业特色,注重培养具有经济管理知识背景和基本素养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如法学专业教育中注重融入会计学、审计学课程知识,英语专业教育中注重融入商务、会展课程知识,文秘专业教育中注重融人经济学、管理学课程知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中注重融入管理学课程知识。
(二)面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凸显服务区域发展特色
广西财经学院主动服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主战场。将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打造“区域特色”。一是新专业设置注重区域特色。新办了一批适应广西重点产业、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急需的专业和专业方向,如会展经济与管理、物流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东南亚贸易方向)、农村区域发展等专业。二是人才培养体现区域特色。建设东盟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投资理财人才培养两个创新实验区,编写了《东南亚财政》《东南亚税制》《东南亚经济与贸易》《东南亚经济技术合作》等系列教材,强化学生越南语、泰语等非通用语种学习,开展与东南亚国家高校学生互访,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就业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实现了跨国就业。三是开放办学,突出区域特色。学校积极发展与欧美国家高校教育合作,重点拓展东南亚国家高等教育市场,与越南国家人文社科大学、越南财政学院、泰国华侨崇圣大学、泰国暹罗大学、马来西亚KSA城市学院等东南亚国家著名高校签署了合作协议,建成一批中越、中泰、中马等高等教育合作办学项目,连续几年与越南高校共同举办“转型时期中国-越南财政体制改革”、“中国-越南口岸经济与物流发展”等系列国际学术研讨会,构建了与东南亚国家高校多方面合作机制。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凸显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学校牢固树立“厚德为先”育人理念,根据社会对财经管理人才的思想道德和职业操守的要求,始终把立德树人放在人才培养工作的首位,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教育全过程,持续开展“诚以修身,信以立业”等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紧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提高 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为落脚点,坚持产学研合作互动,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强调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综合素质,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强调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统一,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和自主发展,初步形成“双体系、双平台、多模块”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双体系”是指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并重的教学体系,通过加强同步实验、课程实验、综合实验三位一体的实验教学建设,将实验教学融人理论教学之中,达到两个体系的有机统一;“双平台”是指搭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两个通用平台,夯实学生公共知识基础和专业理论基础;“多模块”是指以“双体系”、“双平台”为基础,按照不同的专业及人才培养要求,设置不同的专业课程模块,满足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的学习要求,按照学生志向、兴趣爱好等,设置不同的课程学习模块,供学生灵活自主选择,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经过几年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取得新的突破: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需要的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等一批教改项目分别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自治区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国际经济与贸易”进入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东盟国际会计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投资理财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分别进入国家和自治区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培养了一批知识结构合理、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持续发展能力的“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转贴于
(四)构建校内评估体制机制,凸显质量管理特色
学校坚持“质量立校”,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教学工作的永恒主题。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制定了《广西财经学院教学工作基本规范》《广西财经学院课程考核与成绩管理办法》《广西财经学院试卷规范与管理规定》《广西财经学院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审查办法》等规范性制度文件和《广西财经学院教学系部常规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广西财经学院本科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广西财经学院实验教学专项评估指标体系》《广西财经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评估指标体系》等”项校内评估工作文件、方案。在改革实践中,以教育教学常态评估为主体,构建了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质量管理机制。根据教学基本规范和人才培养质量规格,建立理论教学评估、实践教学评估、学科评估、专业评估、常规评估“五位一体”的教学工作内部评估体系;2006年开始,坚持年度系部教学工作综合评估和党政教辅部门绩效考核评估;完成了首批本科专业、网络课程、毕业论文(设计)、考试试卷和实验教学的专项评估。
三、在服务区域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强办学特色建设
学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紧紧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重大历史机遇,依托独特区位优势,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对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把握服务广西新发展的切人点,找准服务方向和服务重点,主动与政府、企业、行业、科研机构等部门单位签订实习基地共建协议,以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际性、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和紧缺人才为目标,以自治区级重点建设学科为依托,以项目合作、学生访学等多种方式的开放办学为途径,不断整合优势学科资源,不断加强办学特色建设,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
(一)进一步对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论证
广西财经学院十分重视听取政府和社会用人单位对该校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的意见,分别深入14个市和200多家用人单位进行大型调研;聘请或邀请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为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论证,先后三次调整、优化专业结构;设置以校外专家为主的专业设置委员会,每学年举办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对专业培养目标、服务方向、培养计划、过程管理和考核评价进行深入讨论,突出人才培养方案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二)拓宽学生实践平台,加大实验实训投入
学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学生实践平台建设新途径。依托学科专业、人才优势,按照平等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与自治区财政厅、地税局等政府部门,与银行、保险等行业和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行业就人才培养、项目开发、创业孵化等内容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共建实验室、大学生创业或创业孵化基地、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共建成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156个,联合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此外,学校充分利用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项目的支持,大力开展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已获得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项目专项资金支持共计17项。目前,学校已经建成了计算机仿真模拟实验室群、手工模拟实验室群、专用实验室群和公共基础课实验室群四大实验室群,共计65间;建成各类专业实验室22个,实验室的使用面积达14807.08m2,拥有教学用计算机4577台,可一次容,纳实验人数4113人。实验室的建成有力支持了本科专业的实验、实训和实习教学,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实践教学平台。
(三)注重科学研究成果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广西财经学院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项目“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需要的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所形成的系列特色教材已经用于专业课和公选课教学;国家级“东盟国际会计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选拔两届学生进入实验区学习;高等数学分层教学在全校推广应用;与上海博科咨讯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审计之星”软件,已正式投入该校审计实验教学,并为全国100多所高校采用。
几年来,广西财经学院坚持育人为本,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经过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巩固了“党政领导重视教学、政策制度规范教学、科学研究促进教学、经费投入保障教学、优化管理服务教学”的工作格局,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
[参考文献]
[1]李辉生,地方高校凝练办学特色的探索[J],中国高等 教育,2007。(17)
[2]蔡首生,李轶芳,试论地方高枚办学特色的创建[J], 中国成人教育,2007,(3)
[3]王学咸,地方高校特色化发展问题棵析[J],陕西师范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7)
篇9
关键词: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4-0221-02
1、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高校培养学生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学与用的结合,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又有实际操作的能力,毕业后能较快投入工作,并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对企业来讲,他们也需要大量管理型和应用型人才来提高企业水平和效益。针对这种情况,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及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在开设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过程中,各大院校针对学校特色和基本一致的培养目标,一方面强调学校特色教学,一方面结合学生培养目标和同类地方性本科院校课程体系设置情况,制定比较科学的课程体系,理论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任意选修课和专业方向选修课五部分构成。
其中,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数学、英语、计算机、政治和体育;专业基础课主要有财经英语、基础会计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财务管理基础、财政学、管理学、货币银行学、经济法、审计学、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金融市场;专业必修课主要包括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与管理会计、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财务分析;专业任意选修课包含市场营销、国际金融、公共关系学、跨国公司财务、证券投资、企业经营战略;专业方向选修课主要有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资产评估、项目融资与管理、投资学、经济应用文写作、税法等。
除了专业教学课程,高校还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内实践教学课程、实验室教学课程和课外教学课程如军训、社会实践调查与实训、毕业实习等。
3、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3.1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外语与计算机应用水平、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一定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逻辑思维和判断分析能力以及健康的身体。公共基础课要求课程设置内容全面,学分和课时设置较为合理。
3.2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是为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奠定深厚的专业基础,拓宽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面,学生不仅要具备从事财务管理工作所必需的技能,而且要掌握较为宽广的经济和财务管理理论基础以及相关的会计、金融、法律知识,其范围涵括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和会计学等四类模块。
一般来讲,高校的课程体系中,经济学包括宏微观经济学、经济法、统计学、审计学、运筹学;管理学包括管理学、财务管理基础、管理信息系统;金融学包括货币银行学、财政学、金融市场;会计学包括基础会计学;此外还有财经英语、商务英语等英语专业课程。
由于专业基础课也有先后之分,所以在课程安排过程中要先后得当,其中,经济法是在宏微观经济学学习的条件下才开设的,而宏微观的学习则要在学习了高等数学以后再开设;在学习了计算机基础和基础会计的科目后再学习管理信息系统;金融市场是在学习了基本的金融学后再开设;审计学虽然可以作为基础学科,但它的开设是要在学习了财务会计甚至是高级会计的基础上才能更好掌握的;除此以外,还有一些专业基础课如:市场营销、税法等,学校可以结合总学分和总课程的限制考虑专业基础课的开设课程。
3.3专业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是通过系统地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学生掌握财务管理的方法、原则、实务技术和熟悉财务管理运作规律。设置专业必修课课时必须安排合理,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掌握和理解。
3.4专业选修课和专业方向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是根据学生个人兴趣、社会需求差异化和财务管理专业的密切程度设置,有助于拓展学生在未来职业领域内的才能,要求对两类选修课方向界定清晰,更加注重方向性、操作性和实践性,如税务筹划、财务管理案例分析、公司战略规划、集团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理论专题、金融机构和衍生市场、金融工程、财务风险管理、财务软件等专业性较强的学科。
3.5实践教学课程
实践教学方面高校首先会安排社会调查、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这些综合应用实验,这对增强学生对相关社会热点问题、学科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并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但其中更重要的是针对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践课程,其有助于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际操作水平。现在很多高校实验室还不完善,有的学校也只是通过会计模拟实验室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实验室教学,所以不管是在实践课程安排数量还是在教学配套的软硬件设施上都有待提高。
4、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建议
各大院校可以根据自身侧重点及特色的不同来进行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完善。根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财务管理专业课程可以参照表1进一步完善。
针对财务管理专业发展方向的不同,笔者在学生掌握了专业基础以后,将专业运用能力和发展能力的方向明确划分出来,便于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市场需求情况来选择所学课程。这两个模块将财务管理的方向从行业划分为银行、公司等类,同时将财务管理细分为投融资决策、资产评估、风险管理、案例分析等等,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因而,课程选修主要集中在运用能力和发展能力这两个模块上面。
在这些课程体系的建设中,专业理论课程主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设置。横向主要是是涵括了财务管理专业所涉及的基础课,如:宏微观经济学、国际金融、管理学、基础会计学等,这些课程设置相互联系又不重复,一方面反映出我们培养的财务管理人员具有的较宽泛的管理思想,另一方面体现财务管理从一般内容到拓展内容的运行规律;纵向则主要是将财务管理专业分为财务管理基础、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三个层次予以设置,让学生层层深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掌握不同的学习思想。
从实践教学环节看,要培养应用性人才,就必须加强实践课程的设置,如表1中所示,大量增加专业核心课程如: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等课程的课内实验和案例分析,着力建设模拟实验室,形成以财务管理的专业实践为主的综合性实践环节。另外,高校也可以设置一些注重学科交叉和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特色课程,如模拟沙盘、特色案例分析等,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傅元略,财务管理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2]李连军,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浅探[J],财会月刊(理论),2006,(12)
篇10
随着我国经济贸易的发展,尤其是加入WTO之后,逐渐发现传统的高校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知识结构单一、专业划分过细、学生的适应能力差等,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比较狭窄。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达不到新世纪国际间竞争的要求。为了适应大时代的需要,应结合高校国际经济贸易教学的实际情况,对高效国际经济贸易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培养出具有深厚国际贸易知识、扎实的外语基础、复合型高素质和强能力的国际贸易人才。
二、对课程的内容进行改革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课程内容改革点主要有:减少课程的重复内容,增加课程的容量,利用有限的时间力求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内容;对前人的知识经验过分重视,却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忽略了对学生在关注国际经济贸易的现在形势的引导,忽视了国际贸易与实际生活联系的实践教学;在教学期间对学生系统的科学思维以及学习方法的培养不到位;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惯常的思维模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的能力,或者在原有形式逻辑的基础上增添新的内容。逐步对课程的内容进行改革,培养出合格的国际经济贸易人才。
三、对课程的设置进行改革
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教学过程主要是按公共基础课、政治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主干专业课和选修课等五大类。忽视了对人文、自然、社会和科技等相关学科的补充。公共基础知识课:政治理论、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原理、法学基础、大学英语、公共关系学等。相关学科:财政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企业管理、西方经济学等。专业课: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营销、国际税法等。除此之外,还应该增开设社会调查课程和教学参观课程,合理安排学期实习和学期准备毕业论文或与导师合作开展课题的研究等等。
四、对教学的方法进行改革
我国高校的教学方式存在填鸭式教育,在课堂上教师多为主体,师生的互动较少,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独立性的培养,同时还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的社会性。应该改变这种教学模式,由填鸭式改为启发式教育,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并调动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具体概括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应采用多提问的教学方式,这样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并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新见解或质疑;教师应注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对于比较难理解的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要讲深并讲透,其它简单易懂的内容可以由学生自学,通过学生自学、提问、练习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加深理解和记忆;关于现实和实务问题,在教学的过程可以采取研讨的方式,并介绍几种流派和做法,鼓励学生或学生小组去查阅资料,在课堂上可以采取个人形式或小组形式进行交流和讨论,鼓励学生个人或学生小组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研讨的过程教师再适当的给与提示和指导,并在最后做出归纳总结。不但教学方法要改进,教学的内容也要改进,教师授课不能仅限于书本,要把理论和实务的最新发展,学术界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以及自己的科研成果传授给学生,逐步给学生补充新的内容。
五、把信息技术与国际经济贸易课程结合起来
现代化信息技术是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师网络、互联网络和校园网络等。多媒体计算机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中的一种,它的交互性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国际贸易课程学习的兴趣,还能逐渐转变学生的学习理念,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国际贸易知识的获取、保持。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对国际贸易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管理、组织实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计算机网络特性不但对实现了培养合作精神有利,还有利于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把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有机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提高学生的以上信息素养对育和教学过程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把它们与国际贸易学科的教学进程密切结合,才能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有力的保障。目前在高校的国际经济贸易教学中,信息技术在教学中采用的并不多,大部分高校还是采用的传统教学技术,教师、黑板和粉笔以及为数不多的简单实验和现场演示为主要的传播手段,重点还是侧重于课堂理论知识的讲授,甚少关注创新能力培养、操作能力训练,教学效果十分有限,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信息素养偏低,创新能力欠缺。而采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非常有利于提升操作技能和培养创造能力,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
六、对实践教学环节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市场对高校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虽然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就业前景虽好。由于国际经济贸易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而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差。所以提高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学生实践能力,把学生的理论与实际水平结合在一起,进而满足社会的需要,是教育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严密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完善的实践教学环节,才能做到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想真正做到实践教学,必须把国际经济贸易模拟实验纳入教学计划中,并加大实践教学次数;配备优秀的、专职的国际经济贸易模拟实验教师;进而把模拟实验与网络操作模拟实验结合在一起。
七、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良好的校园学习环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升。为了加快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应鼓励学生参加文化活动,比如:体育、辩论赛、美术等各种竞赛;教师也可安排和鼓励学生参加学术报告与科技讲座;鼓励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可以参加一些社团和文体活动,从而培养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教师还应组成课外活动小组,来统计学生获得的证书以及取得的成绩,根据统计情况给予奖励。提高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方面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八、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