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18 14:20: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学习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学习计划

篇1

在小升初学习中,我语文没有考好,所以为了初中考试考得好点,特意为自己制订了一个学习计划

我知道自己最薄弱的科目是语文,也不擅长阅读和写作,一想到写作文我就头疼,不会写,而且还不想写。在平常小考时,我最讨厌写作文了,每次写作文时,我就扣好几分,那总分就高不到哪去。所以,我为此询问了同学,办法乃“千种万种”,最终,我总结出了一个办法:在暑假中,坚持写作文,多看书,就可以把作文水平提高了。虽然心中有一百个不情愿,但我也无可奈何。

在阅读方面,六年级剩下的试卷还有许多,所以我要选一些阅读题做,肯定一段时间后,阅读水平有所提高。

在数学方面,我会选择些有难度的题目,在考试的时候就不会有不会做的题型了。我还会做错题本,把不会做的题目放在上面,在考试时候,拿出来看,考试时就万无一失了。英语我会提前被课文,背的滚瓜烂熟脱口而出,再背一个重要时态:过去分词,默写单词、词组和句子。

我只要坚持不懈的用这几种方法,养成预习、复习的好习惯,初中考试一定会考出一个理想的成绩。

篇2

关键词: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实践;体会化

学科目设置有研究性的学习计划,针对特定的化学问题,制定特定的教学策略,可以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索。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可以投入更多的精力,养成比较缜密的逻辑思维习惯,这样学生在面对化学问题的时候就会更加得心应手,提升自身的化学素养。

1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实践流程

在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计划之内,要让学生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并且能够针对自身水平选择学习模式。在全新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制定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框架,并且要实现教学方案的新颖,发掘全新的化学解题思维。在具体实行过程中,就要结合实际的化学案例,让学生利用自身的知识储备进行解答,在高效的研究性学习中,明确自身的学习方向。

1.1明确目标

初中化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的化学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知识联系实际生活的能力。利用生活实际对学生开展教学工作能够起到的效果,这是课堂上短短的四十五分钟达不到的,可以说,生活实际极大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因此,理论联系实践,是加强学生对知识理解非常重要的一种途径。研究性学习可以极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学生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方法,确立自身进行研究性学习实践的目标,立足教材高于教材。

1.2内容构建

在确定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目标之后,就需要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实践的内容构建。化学在污染问题方面有很重要的地位,可以将此作为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实践的一个方向,引导学生对这方面进行内容构建。要对附近的江水、河水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实际的污染状况,也可以查看附近工厂的化学污染情况。1.3设置条件在假期期间学生可以自行完成计划的研究目标。可以根据研究性学习目标,选择实效性比较强的规划进行调查,更好地完成初期计划。在相关的实践工作完成之后,学生还要在书写报告的时候将自身的感悟写在其中。

1.4总结感悟

在学生确定设置条件完成相应的实践报告之后,教师可以找几份比较好的,作为模板样本,为别的学生提供参考。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就能够大概了解流程,从而在化学学习方面有更加优秀的对策。

2研究感悟的累积

在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实践下开展教学工作,建立初中化学全新的教学模式,这与新课改下对初中化学的要求基本吻合。另外,研究性学习不能够脱离教学实践,研究方向要建立在教材基础上,并且以此为先决条件,激发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尽可能实现初中化学的多元化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加有力的动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就不能单一的选择某一种研究方式,在对研究性学习实践方法的时候也不能过于单调,而是要鼓励学生针对有关问题展开激烈的辩论,还可以深入生活进行实地考察,发现趣味性比较高的实际问题。在组织学生到工厂进行参观之前,就可以让学生通过查看相关资料,了解工厂的大致情况,利用了何种化学原理等等,使学生在参观之前就有大致的认知,方便学生自身可以积累更加丰富的研究性学习经验。这种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可以使学生的知识由点到面地突破,迸发出更大的学习热情,主观上愿意参加这样的活动。在传统的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身的现有条件,很少有机会取参加相应的研究性实践,自身的探索能力和思维水平都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上,只能是被动学习。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要求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弱化教师、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能够建立化学信息认知到总结归纳的思想体系。

通过这种形式,学生能够获取更多的知识,加强自身的实践能力,实现化学学习的高效性。教师要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和知识广度,引导学生针对生活中的某种问题,进行建立在化学基础方面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强调这一问题的化学属性,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相应的探索学习。化学研究性学习是对化学课堂的延伸,其主要目的就是加强化学课堂教学质量,消除传统化学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建立开放性得到研究课堂。改变学生僵化的思维,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在各方面渠道中都是可以获取到的,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体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学生之间会有更多的机会,针对某一问题进行交流,这是传统学习环境做不到的。学生在各自的研究小组中,再遇到问题时,每个人都能够发挥自身的优势,展开研究性活动,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感受在研究性学习成功时反馈给自身的成就感。

3结语

初中化学是打开学生化学学习的大门,能够为学生化学学习奠定非常重要的基础,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实践,会引导学生后续化学学习也会有很强的创新性。对于初中化学教师来说,掌握化学教学规律、激发学生兴趣,是重中之重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南措卓玛.初中化学研究型课堂教学构建的思考[J].时代报告(下半月),2012.

[2]姜兴珍.探究性实验在目前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再认识[C].//中国化学会关注中国西部地区中学化学教学发展论坛论文集,2007.

[3]杨利坤.初中化学新课改下说课的基本原则与实践[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4]杨振菊.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J].读与写(上,下旬),2014.

篇3

随着社会的发展,英语学习变得越来越重要,而相当一部分学生,尤其是普通农村初中的学生,英语学习却陷入了困境,难以达到教学要求,英语老师成为“最苦”的老师。为此,我们课题组进行了研讨,对部分学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访谈,并翻阅了相关资料。本文主要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所谓分化,是指相同的事物向不同的方向变化、发展。学生英语学习的分化现象,一直是初中英语教学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真所谓是“七年级兴趣大,八年级便分化,九年级见了就害怕”。刚升入初中七年级的学生,由于对这一门学科的好奇,加上初学时难度不大,要求掌握的内容比较简单,因此兴趣较浓,学习效果普遍较好。然而当进入八年级进一步学习后,教材容量增加,难度加大;教材改版后,书中素材基本以城市生活为中心,与农村实际脱节,很多词汇对大多数农村孩子来说,遥远而陌生,能引起他们兴趣的话题少之又少,他们在课堂上成了无话可说的“哑巴”。因此,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产生畏难和厌烦情绪,最终出现两极分化。

二、调查对象、方法及时间

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对象为本校学生和英语教师。本次调查研究采用抽样问卷调查法,分层等距抽样和访谈。以研究对象的25%(约 207人)抽取样本,调查问卷于2011年1月间发放,共发问卷207份,有效问卷207份,并全部收回。笔者使用了课题组设计的调查问卷。问卷调查后,笔者还对部分学生和老师进行面对面的访谈,并将访谈结果一一记录下来。

三、两极分化的原因及分析

(一)农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中分化现象的现状

1. 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表一)

动机和认识是做好每一项工作的前提。调查结果表明,当前绝大多数学生对学习英语的认识是明确的,动机是鲜明的,对学好英语充满信心,同时也反映出教学趣味性不浓,这是当前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从上表反映出:62.62% 以上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为将来继续学习打好基础”。这些学生对学习英语充满决心和信心,同时也反映出有27.10% 的学生受情绪影响波动较大,意志不坚定,这是产生两极分化现象的原因之一。

2. 学习英语的态度(表二)

学好一门课程,态度是根本。有了端正的学习态度,才可能拥有成功的明天。调查表明,这部分学生能拥有端正的学习态度,能按照具体的学习目标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上表反映出:57.94%的中学生感觉学习英语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66.36%以上的学生都能制定一定的学习计划和目标,能够积极进取,追求进步。对英语学习是否拥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及时完成作业等良好学习习惯的调查中有64.49%以上的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32.71%以下的学生学习有波动。由此可见,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确保英语学习成功的有效途径。

3. 中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途径及方式(表三)

在当前学校教育中,英语作为一门非母语语言,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阅读仍是学习英语的主要方式,朗读、背诵这一基本手段得到广泛重视。

从上表反映出,当前学生学习英语仍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体、课外阅读为补充的教学方式,多媒体等视听手段及图像资料的学习和运用频率较低、机会较少。多媒体教学这一基本教学手段尚未引起农村初中学校和教师的充分重视,普及率极低。当前中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时,主要采取两种办法:一是查词典或资料,一是问老师或同学。由此也反映出,当前学生善于质疑解问,有一定的学习主动性。

从上表反映出,尽管现行大纲、教材对“初步运用英语交际”这一要求提出已久,但当前农村中学学生尚未养成运用语言进行简单交际的习惯,应用语言的风气仍未形成。?当前农村中学生英文报列、杂志订阅率极低,课外阅读这一重要学习途径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5. 当前中学生学习英语面临的主要问题(表五)

从上表反映出,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两极分化现象较为普遍。从调查中反映出,当前学生认为英语学习中困难大的依次是:写作、记忆单词、阅读、?听力。

(二)分化现象产生的主客观因素

为什么初中学生英语学习中会出现分化现象呢?产生这种现象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以下是经过归纳的几点原因和访谈实录。

1. 主观因素

(1)学生自身的因素

①学生缺乏学习的持久性和意志力。这主要是受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的影响。中学生的年龄集中在13-16岁之间,正是少年向青年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学生好动,意志力薄弱,缺乏学习的持久性。英语作为一种外来语言,学生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一部分学生感到英语难学,英语单词、语法枯燥无味;多数学困生学习英语的毅力和耐心都较差,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外界的微小影响都会对其产生干扰,他们缺乏持之以恒的钻研吃苦精神。一些学困生也曾想过要发奋学习,但经过一番努力,发现效果并不理想后,逐渐丧失信心,缺乏克服困难的意志。学习往往易受不稳定情绪支配,学习热情时冷时热,从而造成学困生意志衰退、缺乏自信心、知难而退,形成失败的消极心理。

②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有19.63%的学生对英语缺乏兴趣,他们感到学习只是一种负担,学习英语只是为应付老师和家长。有22.73%的学生是从对英语学习不怎么兴趣开始的,他们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及时预习和复习,养成了等待、依赖的坏习惯。以至时间久了基础太差,对学习失去信心,如此恶性循环,难以转化。最终导致对学习失去兴趣,丧失上进的信心,甚至破罐子破摔。

③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调查表中我们可看出,有近33.64%的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无计划,习惯于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近35.51%的学生学习方法不科学,不能经常预习和复习,只是机械记忆,死记硬背单词,对生词逐个字母拼读,经常前读后忘。朗读课文有口无心,甚至有些对课文朗读都很不熟练,课内学课后忘,理解课文时往往不考虑上下文,知识的巩固率不高。学习不积极主动,学不得法,不会归纳总结,学习效率极低,由“不会学”导致“不愿学”。

④学生性格原因。一些同学性格内向、孤僻,他们不愿开口,不善交往;开口少,与他人接触也少,往往模仿能力也差,这就使得他们不愿参与各种英语练习活动,内向的性格使他们回避与别人交往,碰到问题常常不向同学或老师请教,在课堂上害怕表现不佳有损自己在老师和同学心目中的形象。因此,他们缺乏自我表现的习惯和勇气。具有这种性格倾向的学生,不仅学习上的困难无法解决,而且学过的语言知识也不能达到最大限度的再现。这些学生不敢举手发言,当被叫到时,有的低头不语,有的声音很轻,像在自言自语。

总之,这些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自制力差、缺乏恒心、怕苦怕累,制约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教师方面的因素

①教师教法方面的因素。初中生正处在活泼好动的时候,思想活跃,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心理趋向求新求异,对什么新事物都充满好奇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渴望老师经常以一种崭新的姿态,用比较新颖的教学形式和练习形式出现在课堂上,讨厌简单重复、陈腐和俗套。从生理的角度看,单一的教学形式容易导致大脑皮层刺激的单调,兴奋转化为抑制,降低学习效率。而部分教师不能注意到学生这个心理特点,缺乏对知识的更新和对教法的不断钻研,形式单一,教学没有新意,气氛沉闷。一堂课上单词、词组、语言点、对话或课文等教学内容一项接一项,对于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犹如看电影似的过了一遍,根本掌握不了。有的老师将英语语言条文化,使活生生的语言变成了固定的规则,使英语课成了死记硬背的代名词,长期下去学生就会对英语学习兴趣锐减。由于老师课堂教学呆板,缺乏亲和力,也容易造成教学的重失衡,不能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从而导致部分学生产生消极厌学情绪。

②非正常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积极上进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初中生较之于小学生,对老师的依赖程度有了一定的减退,但是老师依然在教学工作中起到主导作用,老师的举手投足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学生往往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热爱其所教的课程,因为讨厌老师相应地讨厌其所教的课程,所以不融洽的师生关系也造成部分学困生对学习的消极、抵触心理。

③老师对学生缺乏爱心。这是造成农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缺乏爱心,就缺乏对学生更多的理解和关爱,缺乏和学生的心理沟通,在学生出现学习困难或者犯了错误的时候,常常给予的是批评和歧视,如学生作业完不成,上课不认真听讲,就严厉责备学生,甚至罚站或变相体罚;对考试成绩差的学生,动辄训斥、找家长,甚至于蔑视等。部分教师认为:优秀生是块金子,在课堂上时刻关注着他们,把绝大部分精力花在优秀生身上;而学困生是“定型的砖”,是块朽木,不可雕了,面对他们,缺少耐心,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使他们成为班级中的“弃儿”,遇上这些学生还不断埋怨他们。当他们答错问题或考试不理想时,动不动就训斥他们,伤害他们的自尊心。长期这样下去,学生得不到温暖和关爱,在失败的阴影之中无法走出,特别是一部分心理比较脆弱的学生,很容易形成消极心理。

综上所述,教师教法不当、师生关系不融洽、对学生缺乏爱心等方面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制约和负面影响,从而造成农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两极分化。

2. 客观因素

(1)教材内容不断更新

如今我们市使用的是译林版的牛津英语教材,书中素材基本以城市生活为中心,很多与农村实际脱节,很多词汇对大多数农村孩子来说,遥远而陌生,能引起他们兴趣的话题少之又少,他们在课堂上成了无话可说的“哑巴”。新知识掌握不好,接下来的学习便困难重重,成绩自然不好,分化现象也日益严重。

(2)英语学习环境差

我校是一个偏远的农村学校,比起城市英语教学工具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我们的环境显得很落后,全校只有唯一的一间多媒体教室,每天上课几乎就靠一张嘴巴、一台录音机、几根粉笔,依靠这些教学工具进行的教学活动,教学效果如何可想而知。加之学校教育被简单化为教学、升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置学生的个性发展于不顾,把学生封闭在狭窄的生活空间,从课堂到课堂,从读书到读书,学习压力大,作业量大。学校班额过大,教师无法顾及到个人。学生无任何课外学习、运用英语的语言环境,无法做到英语的学以致用,从而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

(3)学生在小学几乎没有学过英语,基本是从零开始

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疲于上课赶进度。加之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评价学生以分数为主,也导致了一部分学生跟不上。可见,学生基础太差是教学的最大障碍。按照新课程设置要求,小学从三年级开始必须开设英语课。但由于农村小学教学点分散、学生人数多、小学英语教师十分缺乏,一些中心小学只是在近两三年才勉强开设了英语课,村小的英语教学则是时断时续。而且多数学校是由仅具有初中英语基础的中师毕业生临时兼课,每周三课时教学时间也很难保证,英语课常常被语文、数学等“主科”挤占。开课迟、教师专业水平差、课时不足、缺乏必要的教学评价,致使小学英语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4)农村学生学英语起点低,素质教育不到位

篇4

一、以生为本,根据学生情况制定复习策略

(1)将学生作为复习主体。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摈弃传统教学方式,根据学生学习能力选取针对性的复习策略。初中化学的复习可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单元复习阶段、系统复习阶段、专题训练阶段、综合模拟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各个阶段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要选取科学的复习方式,让学生在各个阶段不仅能掌握基础知识,更能够灵活地运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复习能够系统地掌握知识,提高化学的学习能力。此外,教师需要改变自身的教学模式,从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变为指导知识和能力的教学方式。除此之外,教师更要注重教育学生自觉思考复习方式。

(2)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化学知识。初中的化学知识点一般较为零碎,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缺乏应有的关联性,学生极易遗忘知识点,因此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学生使用知识树的形式将化学知识点系统性地记忆。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提高化学理解能力。在摸底考查的基础上,教师要与学生进一步探讨有关知识的连贯性问题,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

二、注重概念式教学,加强化学用语训练

化学概念是化学学习的基础,只有充分理解概念的含义后,才能学习更深层次的化学知识。化学计算中的概念大部分是通过实验或分析具体事物得出的,在学习概念时,要注意新旧概念的区别,弄清相似概念中的本质区别与相互关系,加强概念训练,提高概念运用能力,掌握独特的化学学习语言。只有当学生了解化学式、化学式含义、相对分子质量等概念后,才能更好地掌握化学基本计算。如当学生掌握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知识时,就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三、以考纲为本,多媒体辅助化学复习

运用多媒体辅助化复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化学成绩是中考成绩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学生成绩的高低是由考纲决定的。因此,教师要准确把握考纲,运用多媒体辅助,以考纲为本进行化学复习。多媒体的音、形、视频能够将抽象的化学知识具体化,让学生体会到化学的实用性和实践性,从而让学生掌握考纲。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在考纲、课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课件掌握知识点,提高学习能力。在化学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掌握多元化的复习方式,创造多样化复习形式,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和教师共同探讨,在探讨中提升学习能力。如教师可以将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并把知识点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融会贯通。

四、将化学“量”的思想与数学计算相结合

教材上的例题在化学教学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例题上有明确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步骤,教师要让学生用正确的解题格式进行化学计算和表达逻辑思维。教学策略包括探究性教学策略和传授性策略。

探究性策略是指教师设定真实情境,提出有关化学的问题,学生们进行探讨研究,运用化学概念完成化学计算,再运算出结果后进行评价纠正。在探讨研究过程中,学生可以从例题中掌握学习方法,也可以运用化学概念自己寻找解决方法。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深刻体会化学计算方法,形成化学计算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探究性教学策略的不足之处在于消耗时间长,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形成化学计算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传授性策略是指通过教师讲授或学生自学教材上的例题,掌握计算方法后再强化训练,得出结果后再评价纠正。这种教学方法适用于大多数学生,学生能够快速掌握学习方法,但不足之处在于容易忽视基础稍差的学生。

五、积极鼓励学生

篇5

                                                                2005年3月

初中数学总复习是完成初中三年数学教学任务之后的一个系统、完善、深化所学内容的关键环节。重视并认真完成这个阶段的教学任务,不仅有利于升学学生巩固、消化、归纳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就业学生的实际运用。同时是对学习基础较差学生达到查缺补漏,掌握教材内容的再学习。因此特制订本计划,以便实施教学总复习有计划、有步骤。

一、紧扣大纲,精心编制复习教案

初中数学内容多而杂,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分散覆盖在三年的教科书中,学生往往学了新的,忘了旧的。因此,必须依据大纲规定的内容和系统化的知识要点,精心编制复习计划。计划的编写必须切合学生实际。可采用基础知识习题化的方法,根据平时教学中掌握的学生应用知识的实际,编制一份渗透主要知识点的测试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然后按测试中出现的学生难以理解、遗忘率较高且易混易错的内容,确定计划的重点。复习计划制定后,要做好复习课例题的选择、练习题配套作业筛眩教师制定的复习计划要交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再按自己的学习实际制定具体复习规划,确定自己的奋进目标。

我们在组织全组老师编写资料的时候,围绕着以下三点构想:

1.全面性 虽然我们不敢说“一册在手,别无所求”,但我们坚信对你是有多多少少帮助的。由于我们围绕着:①对考试的热点作认真分析;②对知识点做细致整理;③对2005中考的动态分析等编制理念,同时,我们在编制安排上本着:着眼于操作;立足于中考;服务于学生等想法,按照分课时将教案和学案在一本中设计的原则,使我们老师在使用的时候能有很全面的借鉴价值。

2.可操作性 我们在整个复习中,设置三个阶段①基础知识积累阶段:题目的难度大概是中考题目中的70%的基础题目;②专项知识整理阶段:题目的难度大概是中考题目中的20%---30%的应用题目;③实战演练阶段(借助一份中考试卷的解答指导试卷的解读技巧)

3.互动性  在编制这本复习书的时候,为了充分体现在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体地位,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开辟四个特色栏目:“自我诊断”“警钟长鸣”“师生对话”“机动园地”,以便我们老师在使用的时候能找到非智力因素等课程资源。

4.资料新  我们这本复习用书中的所有例习题,均来源于 ①从2004年各地中考题中采用优中选优的原则选择50% ,②从其他有关资料中精选20% ,③我们学校老师原创自编习题约占30% .

二、追本求源,系统掌握基础知识

总复习开始的第一阶段(2月21号——3月27号),首先必须强调学生系统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好课本关。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①对基本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不仅要正确叙述,而且要灵活应用;②对配备的练习题必须逐题过关;③每章后的复习题带有综合性,要求多数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少数困难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

三、系统整理,提高学生复习效率

总复习的第二阶段(3月27号——4月20号),要特别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初中数学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依据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变为系统的条理化的知识点。例如,初三代数可分为函数的定义、正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统计初步三大部分。几何分为4块13线:第一块为以解直角三角形为主体的1条线。第二块相似形分为3条线:(1)成比例线段;(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3)相似多边形的判定与性质;第三块圆,包含7条线:(4)圆的性质;(5)直线与圆;(6)圆与圆;(7)角与圆;(8)三角形与圆;(9)四边形与圆;(10)多边形与圆。第四块是作图题,有2条线:(11)作圆及作圆的内外公切线等;(12)点的轨迹。这种归纳总结对程度差别不大、素质较好的班级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去作,即由学生“画龙”,教师“点睛”。中等及其以下班级由教师归类,对比讲解,分块练习与综合练习交叉进行,使学生真正掌握初中数学教材内容。

四、集中练习,争取提高应试速度

梳理分块,把握教材内容之后,即开始第三阶段的综合复习(4月20号——5月20号)。这个阶段,除了重视课本中的重点章节之外,主要以反复练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常以章节综合习题和系统知识为骨干的综合练习题为主,适当加大模拟题的份量。对教师来说,这时主要任务是精选习题,精心批改学生完成的练习题,及时讲评,从中查漏补缺,巩固复习成效,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精选综合练习题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选择的习题要有目的性、典型性和规律性。第二,习题要有启发性、灵活性和综合性。如,角平分线定理的证明及应用,圆的证明题中圆周角、圆心角、弦心角、圆幂定理、射影定理等的应用都是综合性强且是重点应掌握的题目,都要抓住不放,抓出成效。

 五、查漏补缺,达到掌握最佳效果

     在进行三论复习后,我们将准备进行第四轮复习(5月21号——6月13号)在这个阶段,我们主要抓两件事情:1,知识的查漏补缺,“亡羊补牢,犹为未晚。”拟在此阶段召开一次“初三师生面洽会”重点回答(中层以上)学生在解答数学题中遇到的困惑,我们初三数学老师现场解答。会后整理成资料,发给学生,以便更好地掌握数学解答的技巧。(这个环节也有可能提前到第二轮复习结束以后,也就是在四月初)2,心理调节。

      我们坚信,只要付出了辛勤的汗水,那么收获的一定是丰收的喜悦。

篇6

学习前先预习。在认真投入学习之前,先把要学习的内容快速浏览一遍,了解学习的大致内容及结构,以便能及时理解和消化学习内容。在重要的地方,稍微放慢学习进程。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课堂上要及时配合老师,做好笔记来帮助自己记住老师讲授的内容,尤其重要的是要积极地独立思考,跟得上老师的思维与节奏。

课堂上做的笔记要在课后及时复习,不仅要复习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重要内容,还要复习那些仍感模糊的认识。坚持定期复习笔记和课本,并做一些相关的题目。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改掉学习的粗心、边看电视边写作业、边写边问、不独立思考等学习恶习。

严格按照学校的作息时间和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除了上课时间外,课余时间完志各科作业,记当前所学英语单词,预习下一章的理科课本,复习已学内容,做适量习题,加以巩固,背诵所有科目必背的课文。课余学习时,应该全神贯注于功课,千万不能“身在曹营心在汉”。

利用课外时间多阅读中外名著,加强写作,开阔视野。

上课前预习,找不懂的地方,上课时学习,解决不懂的地方,上课后复习,温故而知新。认真上每一节课。集中注意力,思考老师讲的每一个问题,没有听懂的地方课后向老师提问,做到当天的知识当天融会贯通。

篇7

一、夯实基础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实践性、科学性。教材主要以物质的组成和分类为线索,把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相互穿插,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但是教材在一些章节上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古代化学史、原子分子概念的描述,氧气的发展史等方面介绍得不够全面,所以,教师要阅读相关的资料和史实,对教科书中涉及的化学史内容进行考究。

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化合价、化学方程式这些概念对于初学化学的人来说可能有些繁琐,但是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你会发现,这些基本知识是你解决问题的工具,没有这些基础,很难进行下一步的科学研究,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构建基础知识框架,夯实基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掌握初中化学基本知识,没有系统的方法论做指导,必然效率低下,效果也必然不好。

1.课堂情境创设

从学生的生活情景引入,借此发现并提出问题,再努力探索解决问题,使得问题与生活紧密联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就是生活,学习来源于生活,学习服务于生活。

2.点明关键词语

化学教学中会遇到一些新的概念、原理,刻意地让学生记忆或简单地解释是无法加深学生理解的。如果我们能把关键点都指出并配以对应的课堂练习效果就会很好。比如,在学习催化剂概念的时候,就要把“改变”二字作为关键字,“改变”包括“加快”和“减慢”,而学生只单独把它理解成加快了,还有“质量不变”,重点要放在“反应前后”作对比,不包括化学反应过程中。再如,学习质量守恒定律的时候,关键词就是“参加”二字,学生往往理解成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就等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这是错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只等于“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还有单质的概念,重点词语除了只含一种元素外,还应该注意它的条件:必须是“纯净物”,学生往往认为,只有一种元素一定是纯净物,而氧气和臭氧混合在一起,就不是单质。

3.指出问题本质,认清知识源头

有些知识的理解可能要到高中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才能够真正地认清,如,酸碱度与pH。大多数老师采用的方法可能就是说明pH和酸碱性之间的关系,学生也只是简单机械地记忆掌握。如果课堂中我们能说明pH的来源,让学生明白pH其实就是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一种表示方法,建立起酸碱性、氢离子浓度与pH之间的关系,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4.加强概念的引导,重视概念的内涵

紧扣概念,弄清概念的内涵,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通过这样细分,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和掌握了。

5.知识网络化,理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化学概念虽然很多,但相互之间是有联系的,要善于帮助学生将知识系统归类,找出相互之间的联系。

二、培养科学头脑

夯实好了基础,接下来就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头脑了,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

由于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因此,进行素质教育就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优化解题策略,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它能提高知识迁移能力。讲地位,讲知识点,讲思路,讲评捷径,讲发散,讲规律。这样,学生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

篇8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问卷调查学习现状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90079

一、调查目的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经过十多年的实验、修订,终于在2012年6月由“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转变为“义务教育教科书”,今年是重庆市统一使用该教科书的第三年。通过近两年的学习,我们十分想知道,学生对化学实验是否有兴趣?学习成绩好或差的原因在哪里?学生对哪些内容感到学习困难?为了及时掌握教育对象的情况,我们在本学期对全年级870名学生,针对不同的侧重点,先后进行了三次问卷调查。调查数据可以为我们在实验教学的目标定位、内容选择、实验设计、习题设置等方面提供可靠的依据。

另外,由于我校是重庆市示范性初中,本届共有19个班级,人数众多,各层次的学生普遍存在,因此,调查结果具有普遍性。所以,该化学实验学习的现状调查及分析也可以为各兄弟学校的化学实验教学提供借鉴。

二、调查方法及对象

本学期,针对不同的侧重点,分别对“初中化学学生实验”“初中化学实验课”“初中化学教学研究”等方面,设计了A、B、C三份问卷调查表,对全年级870名学生,先后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A卷869份、B卷870份、C卷867份,回收率均在99.7%以上。

三、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如下:

1.对化学实验感兴趣的学生占72.0%;非常喜欢自己动手做化学实验的占93.2%;喜欢和同学一起完成实验的占91.3%;

2.在做化学实验时,有非常明确的观察点的仅占37.4%;

3.喜欢趣味性实验的占99.0%;喜欢制备新物质的实验的占64.1%;喜欢家庭小实验的占59.2%;在课后很少会做家庭小实验或趣味实验的占69.9%;

4.喜欢用实验方法来研究物质性质的授课方式的占75.9%;

5.认为化学实验课上老师的授课方式对自己的化学成绩有很大影响的占50%;

6.认为老师布置的实验习题应该在上课内容的基础上有所拓展的占88.1%;

7.关于初中化学哪些内容最难学(多选),其中认为是化学方程式及其计算的占51.0%;认为是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溶解性与溶解度基本概念的占32.9%;认为是酸、碱、盐的性质的占62.5%;

8.认为化学成绩好的主要原因是感兴趣的学生占63%;

9.认为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是不够努力的占36%;没有兴趣的占12.2%;

10.认为学习化学的目的是考上高中、大学的占54.7%。

四、调查分析

综合上述调查结果,可以得出如下认识和结论:化学因有实验,才使绝大多数学生感兴趣,因此我们可以适当增加学生实验内容,并鼓励学生自由设计和创新实验,以此激发和培养学生化学学习兴趣。

不知如何学习以及记忆内容过多,是学生没有信心学好化学的主要原因,这应引起化学教师的高度重视。这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是有其历史根源的,因为传统教学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重视教师如何教,忽视学生如何学,所以部分学生因不知如何学而丧失学习自信心。因此,在改进教法的同时要重视和加强学生学法的指导。

五、反思及对策

1.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中的一些概念、理论一般编排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容之中,教学中可以用实验创设问题,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概括,会较容易理解相应的概念和理论知识。

2.同一实验主题,可以设计多个探究方案。初中生精力旺盛,好奇心强。新颖的实验设计或是对实验装置的改进,对初中生有很强的感染力,他们会不自觉地在心里播下创新的种子,激励他们不断探索。新颖、独特的实验方案能启发学生不断转换思维视角,提高他们解决化学实验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3.积极开展生活中的实验和趣味实验活动。化学源于生活,而又作用于生活。我们提倡“到实验室外作小实验,在日常生活中学化学”。生活实验简我鬃觯且现象明显。教学内容通过小实验在生活中得以延伸和拓展,这样做既能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能使学生较好地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普通高(初)中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九年级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篇9

关键词:思维障碍;构建知识网络;诱导思维;激励思维;启发思维

初三学生刚学习化学时,出于对新知识的兴趣和受到“热闹”的化学实验的吸引,一般学习热情高涨,这种热情可持续至第二单元,并保持良好的学习成绩。但自接触原子和分子、原子结构和化合价等抽象概念后,很多学生会出现学习困难――难以准确清晰地把握各种概念,不能综合运用各概念解题。因此,分析初中生化学学习障碍的成因,寻求有效的跨越学习思维障碍的解决之道,成为初中化学教学的首要任务。

一、化学思维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分析

1.在化学概念学习中,某些学生容易一成不变地迁移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到化学学习上,片面认为只要理解化学知识就行了,

而忽视对具体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以及变化的本质的认识;有些学生依赖于以死记硬背为特征的知识点的积累,不会联系对比,不善于归纳,对于概念间的相互关系认识较含糊,知识点没有连成链、形成网,因而不能形成良好的化学认知结构。

2.对概念认识肤浅,惯于背诵概念内容,而对概念表述中的关键字词的含义无准确把握,因此,对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没有清晰的界定。如,“元素”的概念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或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但很多学生没有抓住“相同核电荷数”“一类原子”“总称”这几个关键词,所以在表述宏观、微观,判断原子或元素种类等问题时,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3.囿于思维定式的影响,习惯从某一角度,用同种思维模式思考问题,缺乏灵活性、变通性及发散性,遇到稍复杂的问题就束手无策。如,CO2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学生都知道,但是让学生证明CO2与氢氧化钠溶液也能反应时,因为两者反应无明显现象,学生就毫无头绪了。

4.思维肤浅空泛,只从物质表象上、形式上思考问题,缺乏想象力,不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和规律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

二、克服思维障碍的对策

1.帮助和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构建合理的知识网络

要求学生对应会的和应掌握的知识或技能一定要及时掌握,做到:(1)准确把握概念、原理、定义和重要事实;在教学中,对于概念、定义等,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学会剖析。(2)对比知识点间的区别和联系,如分子和原子、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等,都可进行列表分析。(3)将知识结构化、整体化、系统化,系统化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引导学生从宏观、微观两方面认识问题,抓规律、记特殊,学会对知识概括归纳,构建知识块、知识链,知识网。如,在学习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后,我们需要将物质的分类体系系统化,这样,对物质的分类就有一个整体化的认识。

2.诱导思维,激励思维,启发思维

(1)多方设疑诱导思维。思维源于疑惑,疑则思,思则进。因此教师要潜心研究教材,精心设疑,围绕相关教学目标设计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问题链,使学生的思维从表象到本质向纵深发展。

(2)巧用实验激活思维,化学实验以其丰富的实验现象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刺激他们的感官,使其精神振奋、思维活跃。这时易形成表面的活跃,而忽视对本质的认识,使思维流于肤浅,故这时若我们根据实验现象适时点拨,就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3)解题过程启发思维,思维能力是基础知识、智力以及解题技能三者构成的有机整体。当学生因某些原因不能判别当前内容与已有经验的关系时,教师若能在学生已知与未知之间架起适当的“认知桥梁”,唤起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有关信息,与当前情景相联系,问题就可顺利解决。如,讲完一题后,对题目进行变化:增减已知条件、转变提问角度、提升问题难度、改变化学反应过程,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看法,也许会将思维引向更深层次,起到一题多练、一练多得、触类旁通的作用。

(4)熟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断优化思维品质。思维品质直接影响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我们要教会学生常用的思维方法和技巧,使他们养成勤思、善思、深思的良好习惯,进而促进思维品质的优化。

①灵活迁移应用是认知的最终目的。如何达到会用呢?这就要学会迁移。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考查所学知识,用已掌握的知识,深入浅出地解释新知识,尽量多地设计新的应用情境,让学生能在这些情境之中充分应用刚学到的知识,知识才能在迁移过程中得到强化。如,NaOH与SO2能否发生反应,课本中并没有这个反应,但通过思考,便能迅速迁移到反应可以发生的依据:都是非金属氧化物,所以,二氧化硫也能与碱发生反应。

②注意发散性思维的培养。通过对于习题条件的改变,培养思维的变通性;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培养思维的广阔性;通过改变设问来探究结论的变化,培养思维的流畅性。

篇10

关键词:教学;化学;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1-0082-02

初中化学课是学生第一次所接触到的一门新的自然基础科学,由于学生初次学习这门学科,首先要求掌握一定的、有效的学习方法,这势必会对学习效果、成绩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起到推动作用。

―、巧用语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的化学和化工工艺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成就,英国自然科学家李约瑟写的《中国自然科学技术史》中也说:化学起源于中国的炼丹术。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煤、石油及天然气这三种能源的国家,我们的祖先最迟在西汉(公元前200年左右)就已经发现了煤及其可燃性。我国发现石油比欧美早1600余年。北魏时代我国石油产区玉门一带的劳动人民用这种“燃之极明”、“如凝膏,与膏无异”的石油涂于牛皮上,以达到润泽皮革和防水的目的。将石油用于军事,始于南北朝,用石油制油墨是我国宋代科学家沈括首先发明的。世界上第一口石油竖井是由中国人于明朝正德16年首先打出来的,时间比北美和欧洲早300多年,深度也是欧美望尘莫及的,达1000多米,欧美最初的油井只有几十米而已。天然气是石油的共生物,我国人民很早就利用天然气煮盐,这方面最早的可靠记载见于《华阳国志》,这比美国1668年开始利用天然气早了1800年。

二、勤思考、多比较、抓准联系和区别

1.在基本概念、理论方面的应用。在学习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时,以学生“吃馒头”的经历举例讲解。小麦磨成面粉(物理变化)―面粉加水做成馒头(物理变化)―馒头入笼加热蒸熟(化学变化)―熟馒头用嘴嚼咬(物理变化)―嚼咬后地熟馒头入胃消化吸收后成大便(化学变化),通过这个贴身例子让学生亲身感受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而化学变化是生成了新物质,不再是原来的物质。

在学习CO具有还原性的实验时,学生可以归纳找联系,很自然的将H2、C的还原性实验结合起来,找出之间的异同,经过分析综合整理之后,找出之间的共性和特性,形成比较牢固的知识结构。在学习甲烷气体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时,可以通过联想将以前学过的O2、H2、CO2、CO这几种气体综合起来加以比较分析。又如在学习复分解反应时,可将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列举出来。化合反应A+BC,分解反应CA+B,置换反应A+BCBA+C,复分解反应AB+CDAD+CB,这样可以有效地理解每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概念的实质。

2.在化学计算方面的应用。归纳溶解度的计算及溶液质量分数的计算,可以看出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列出关系式则会更加明晰:

溶解度=×100克(饱和溶液)

百分比浓度=×100%(不一定饱和)

3.在实验方面的应用。可列表比较H2、CO、CO2、O2、CH3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如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

三、牢记要点

1.在学习概念、理论方面的应用。在元素概念的掌握中,教师可通过列举诸多原子的结构,准确把握元素种类只由质子数起主导作用的核心。又如溶解度的概念理解,用同样的方法掌握关键性的四个因素,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就轻松多了。

2.在计算实验方面的应用。课本第九单元中有关溶液质量分数的计算,溶液稀释问题,这类题的解法关键之处是要正确地理解公式,公式掌握了,无论计算形式如何变化,总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转化后再用公式来计算或可以根据公式的变形来灵活计算。在实验方面如氢气还原氧化铜,关于氢气正确的操作方法可总结为“通―加热―撤―停”。

四、善总结、准确找出规律

把学习过的知识,根据自己的掌握,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把知识的关键和精华记述出来,再就是把自己的疑问记下来写成心得体会,再从中间找规律,从而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

1.总结知识间的结构关系。如有关CO的化学性质,学生可以触类旁通的将O2、H2、CO2的化学性质综合起来。又如课本第六单元可以总结出与C有关的物质及性质。

2.对比总结。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采取对比的方法是很起作用的,可以通过对比达到“弄清本质、防止混淆”。如硫酸与氢氧化钠两者的化学性质比较。

3.整体总结。在完成一章或一单元就要进行整体总结,把局部总结的知识进行横向联系,分析对比找出集体联系。如第八章可总结为:①金属活动顺序表及其应用(金属与酸、盐的反应条件);②酸碱盐的溶解性表及其应用(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条件)。

五、复习注重知识的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