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普法范文
时间:2023-04-10 20:45: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普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9-0115-02
一、当前农村普法困境分析
1.农村司法供给与需求的矛盾突出
农村法律资源稀缺与司法需求扩大是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司法供给不足一直是困扰农村法制化进程及创新社会管理突出问题。当前农村主要有三支普法队伍,即普法工作领导小组、法制宣传员队伍、义务法制宣传队,前一支队伍承担着政府职能,后两支队伍承担着社会职责。然而目前我国各乡镇司法所一般设司法助理1—2人,大多数是独人独所,且分担乡镇党委、政府多项任务,往往把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摆在次要位置。农村法制宣传队伍由于缺乏相应的考评及激励机制,开展法制宣传工作随意性比较大,普法作用不是很明显。义务法制宣传队是群众自发性组织,由于缺乏制度生态,对农村普法工作推动作用不大。随着农村配套改革的深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司法需求不断加大,尤其是征地拆迁工程中会导致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普法工作对农村社会和谐及重大项目推进尤为重要。防城港市钢铁、核电两大项目的推进,征地达20多平方公里,牵涉50多个自然屯、1000多户村民、1.8万群众需要重新安置,其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是内在必然。将法律普及纳入农村社会管理及公共服务范畴十分迫切。
2.农村普法阵地建设滞后不可忽视
普法阵地作为法制宣教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农村普法阵地建设滞后必然会影响农村法制化进程及社会管理成效。当前,农村普法主要依靠法制夜校、法制宣传栏和法制广播三大传统宣传阵地。这三种普法阵地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农村配套改革深入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结构重大变革和农民法律需求明显加大,这些阵地逐渐失去原有的功效。社会条件及环境变了,原有的行为方式不加以调适,只能是形同虚设。目前,许多乡镇、村的法制分校大都变成了单位的会议室,很少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农村党员干部、司法服务人员、农民群众和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培训。搭建农村普法宣教平台,开展农村普法阵地建设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当务之急。
3.农村普法工作载体稀缺亟须关注
我国广大农村社会是个熟人社会或半熟人社会,主要靠血缘、婚缘、亲嫡、人缘等要素来维系,只有驾驭于熟人社会网络体系,才能更加有效推进农村普法工作及创新社会管理。目前农村普法载体稀缺或载体单一是普法工作难以顺利推进的重要原因。当前农村普法工作最为常见的是开展“法律下乡”、“司法进村”等活动,这些只靠活动具有短期性和盲目性,普法工作往往随着活动的结束而结束,难以产生稳定持久的普法功效及管理成效。只有依靠结构完整、功能健全、运转灵活、业务稳定的普法载体,这些活动的开展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特别是对居住分散、人员流动频繁的行政村及转型时期农民,如果没有很好的载体与之对应,普法工作难以有效开展。为大力推进我国农村普法教育工作,积极探索迎合于农村经济社会变革并持续发挥功效的载体是法制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农事村办”与农村普法的内在联系
1.“农事村办”赋予农村普法工作新平台
“农事村办”是广西百色市田阳县在转变干部作风、提高机关效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实践中,探索建立的一种农村经济社会管理及公共服务模式,是农村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办理民事、分担民忧的平台,了解民情、疏通民意的窗口,改善民生、凝聚民心的纽带,宣传教育、维稳服务的阵地,目前已经在全区范围内推行。推行“农事村办”的基本要求是,在乡镇建立“一办三中心”即党政综合办、农事村办服务中心、产业发展指导中心和民情联解服务中心,在行政村建立“农事村办”服务站(点),组建服务队深入村屯开展系列便民服务工作,目的是实现农业、农民、农村的事在村里办结,做到一般农事办理不出村、特殊农事办理不出乡(镇)。司法服务是“农事村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社会管理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承担着重要职责,乡镇“一办三中心”及行政村“农事村办”服务站(点)的成立为农村普法工作提供新的服务平台,必将对创新社会管理产生强有力的推动。防城港市“农事村办”服务事项为审批证照服务类、补贴服务类、维稳服务类、生产服务类、党员服务类、公共服务类,共66项,20多个部门积极参与“农事村办”。司法部门主要承担调处“三大纠纷”、民间纠纷调解、法律咨询服务等职责,负责统筹规划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自2009年7月份开展“农事村办”工作以来,各县(市、区)司法部门依托“农事村办”服务站(点),纷纷组建司法服务队深入村屯,深入群众开展司法便民服务活动,在履行司法服务职责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普法效果。
2.农村普法导向功能发挥有赖于实践载体创新
篇2
经过二十多年的普法教育,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有了明显的增强,农村民主法治建设成效显著,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良好的法治基础。在新的形势下,搞好农村普法教育工作,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法治保障。如何搞好农村普法教育工作,我应当着重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相关部门要通力协作、齐抓共管。党委宣传部门和司法行政部门、民政部门、农业等部门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通力协作,共同做好农村普法教育工作,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合力推进的新局面。
二是积极开展“法律六进”和“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村务、财务公开,实现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促进农村民主法治建设。要依法修订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充分发挥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支持和保障村民自治组织依法行使职权,健全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要结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建设等工作,及时化解农村各种矛盾和纠纷,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三是加强农村“两委”干部法律知识培训。要采取集中培训和以会代训等形式,积极组织农村“两委”干部开展法律知识轮训工作,年度集中学法时间不少于天。重点学习与农村生产生活、民主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其成为农民学法用法的带头人和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的实施者。“六五”普法期间,要努力在每个行政村“两委”干部中培养一名熟悉法律知识的兼职法制干部。
四是加大对农民工的法制宣传教育力度。要结合农民工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制宣传教育,培养农民工遵纪守法观念和依法维权意识,营造尊重和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良好氛围。要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网络,及时掌握农民工学法用法需求和依法维权情况。定期组织法律服务工作者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五是加强农村法制宣传员队伍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法制宣传员队伍建设,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法律业务水平和宣传演讲水平。积极组织专业文艺团体、法制宣传志愿者,深入农村田间地头,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讲法律知识。要进一步发挥基层法律工作者的作用,定期开展针对农民群众的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活动。要加强农村基层人民调解员在处理农村矛盾纠纷、促进农民学法用法中的作用。
六是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建设。要加大农村法制宣传阵地建设的投入,提高现有阵地的利用程度,为农民学习法律知识、获取法律服务提供稳定的便利场所。力争在“六五”普法期间,每个乡镇建立一个法制辅导站,每个行政村建立一个法律图书角,为每个村民小组或者自然村建立一个法制宣传栏,每个农民家庭培养一名法律明白人。县级以上电视台、农村广播网、农民夜校要开辟学法专栏,结合农村实际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法制宣传教育,向农民群众普法法律知识,力争推出一批农村法制宣传精品节目与栏目。
篇3
一、认识存在偏差
首先,由于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部分教师依然坚持以考分评价学生的观点,忽视学生的个性心理健康和品德教育,更不用说普法教育了。其次,部分教师虽然赞同普法教育,但对学校普法工作的意义认识不足,认为学生易受家庭和社会不良因素的干扰引诱,学校普法教育劳而无功。但又不愿意采取措施联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更不能最大限度地动员社会各方力量齐抓共管。
行为存在偏差
部分学校依法执教,依法治校水平较低,学校各项工作没有走上规范化的法治轨道,影响了学校事业健康、快速,协调发展,也严重影响了普法工作的顺利进行。
方法存在偏差
由于没有整体规划,普法工作方法单一,缺乏吸引力。如征文比赛,法制文艺小组目,现身说法等活动范围,活动时间有限,形不成长期效应。法制课不分年级集中授课,强制输灌,有做时一阵风,做后一片空之嫌。
落实存在偏差
由于只注重规划的制订,对普法工作缺乏严格的监督,考核和验收机制,客观上造成了“名义上人人都管都抓,实际上都不管都不抓”的局面。普法教育无法取得实效。
农村中学的普法教育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听任这些问题的存在,普法教育就人城为一句空话,必须审慎思考,冷静面对,有的放矢地采取应对措施。
二、改变认识,健全组织,夯实普法教育的基础
1.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
改变教师认识,端正教师态度,是普法教育的第一件大事。建议以法制专训班为载体,全面学习《宪法》《刑法》《教师法》《民法》《国旗法》《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基础知识,以提高教师认识,使教师认识到不断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
2.依法治校
学校加强规章制度的学习与宣传,在教职工中树立法制观念,形成守法光荣,违法耻辱的良好风。同时学校领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并加强对法规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总结和激励,真正使学校管理制度化和规范化,步入依法治校的健康轨道,为农村中学普法工作打下一个坚实的平台。
3.健全组织,明确职责
学校可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普法工作领导小组。校长室制订普法工作计划,普法工作督查和考核方案,并负责全校的普法教育组织,协调和监督工作。政教主任主管具体工作,安排各年级学习内容,大型活动等。班主任分管各班具体工作,全体教师由德育处根据实际情况分到班担任德育导师,协助班主任工作。
三、立足现实,丰富内容,提高交流活动教育的实效性
1.注重课堂
普法教育应纳入必修课内容,做到大纲、教材、教师、课时四保证。普遍开展法制教育,学校除确保法制教材规定内容外,还应充分利用团队活动,晨会等时间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2.明确层次
初级中学的学生正处于身体迅速发育,思想急剧变化的关键时期,虽然只有三年,但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思维方式却存在较大差异。学校应针对这一情况充分注意教育内容和活动规模的层次性。从而达到提高普法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目的。
3.坚持以人为本标
普法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首先,要树立服务于学校教职工和学生的观念,把维护学校和谐,促进公平正义的法律法规作为宣传的重要内容。促进学校依法管理,依法办事,为学校发展积极营造良好环境。其次,要围绕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开展工作,当前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观念多元化,因此要积极引导学生依法表达利益诉求,依法维权,依法解决各种矛盾纠纷。
4.突出法制文化建设
积极探索法治与文化的结合途径,把文化引入到普法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是引导学生对法律发自内心尊敬的重要环节。其关键是在于把法制教育带入到美育,心育和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中,把法律知识以艺术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倾注教育者的一片爱心,使学生在乐闻喜见中掌握知识,提高素质。
四、拓展宣传部,创新形式,增强普法教育的长效性
1.灵活宣传方式,营造普法教育氛围
首先,要加强法制宣传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广播台,黑板报及宣传橱窗等宣传阵地的作用。开辟专栏,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和教育。其次,要采取通读法律、法规原文和专题辅导相结合;分散学习和集中讨论相结合;分班学习、年级组活动和校级活动相结合;法制教育和纪律常规教育相结合;法制教育和弘扬美德相结合;校外教育和校内教育相结合;正面引导和反面典型教育相结合等学习形式,以提高法制教育的趣味性,达到提高学习效益的目的。然后,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文艺表演及法制主题日活动等一系列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宣传活动,努力营造法制宣传教育的氛围。
2.加强社会合作,拓展普法教育空间
当代农村,留守儿童多,隔代抚养的现象十分普遍,建立顺畅的学校家庭沟通渠道,定期开展家庭教育交流活动,定期向家长印发《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资料显得犹为重要。我校为达到积极指导家庭教育的目的,开通了校园信息平台;制定了教师普访制度;并结合家长学校工作在汨罗首创了送教下乡活动,学校组织专门人马,设计了宣传内容,以行政村为单位,组织家长学习;促进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协调一致,取得了良好效果。其次,就是要注意法制教育的社会性。学校应积极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切实加强表少年的法制教育。要把学校的普法教育融入到社会的普法活动之中去。
3.普治并举,强调法制教育的实践性
法制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法律,参与社会实践。学法必须与守法,运用法律知识维护正当权益相结合,普法工作才能落到实处。因此一次良好的法治实践本身就是最好的法制宣传教育,且效果远远胜过百次空洞说教。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法制运行的各个环节,强化和规范各类法律服务,把维权和排解纠纷的过程作为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的过程,使法制宣传教育植根法治实践中,真正解决普法教育“入耳、入脑、入心”问题。
篇4
关键词 法治;农村;普法教育
作者简介 张梅龙(1968-),男,井冈山大学政法学院教授。(江西吉安 343009)
本文是2007年度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重点课题“农民法律知识的缺失和依法维权意识的培养研究”(课题编号:07ZD026)的成果之一。
相对城市人口而言,农民的法律素养与法律意识确实存在许多令人担忧的地方。有些农民因不知法、不懂法而犯法的事件时常发生。为了夯实法治国家的国民基础,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依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现阶段,我国应该把普法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放在农民身上。
一、农民获取法律知识的途径比较狭窄
我国农民获取法律知识的途径比较狭窄。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来自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想品德》课教育。近些年,因全民普法和法治国家建设的现实需要,国家在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课教材中增设了一些与法律有关的内容。比如,在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七年级《思想品德》课下册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有两课涉及到法律知识,其一是“感受法律的尊严”;其二是“法律护我成长”。在八年级《思想品德》课下册中,部分章节涉及到生命健康权、肖像权、姓名权、财产权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等法律常识。在九年级《思想品德》课全一册中,有些章节出现了与宪法和我国基本国策有关的法律条文。虽然说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课有些内容涉及到法律的多个层面,但是,由于《思想品德》课不是普法课,而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品德修养课,所以,在该课程中,它所涉及到的法律知识相对来说就比较抽象。仅依靠这些粗浅的法律教育就想使农村青少年成为知法、守法、用法的公民,这显然太不切合实际。
二是来自社会。在农村,除了少数人能继续接受高中教育和其它更高级别的教育外,他们当中的很多人从初中毕业后就开始走向社会。有时,他们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墙报等途径获取零星的法律知识;同时,也可以通过普法教育获取一些法律常识。但是,由于前四次普法教育的内容比较单一,与农民的关联度并不高,加上有些地方普法教育流于形式,农民参与普法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所以,经过一定的普法教育后,农民的法律素养仍然亟待提高。
二、农民的法律意识相对比较滞后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在法的实施过程中,法律意识起到调整作用,它使人们的思想行为与法律规范相协调。
在我国的许多农村地区,因农民不知法、不懂法,使得他们的法制观念与法律意识存在许多与法治社会建设要求不相协调的地方。
1 很容易用非正式制度,如道德规范、习惯传统取代法律。本课题组对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进行有关《普法实效》的问卷调查显示,“假如抓住了偷自家东西的人,你会怎样处理?”43.6%的人认为应当送派出所或者交给村干部,多达56.4%的认为可以自己处理:要么打一顿,要么让他赔钱了事,或者游街、让他丢脸。当我们问到“超市搜查、扣押顾客是合法的吗?”许多农民回答道:那是人家的地盘,你偷了人家的东西就该受到处罚,这是天经地义!在对待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上,仍然有相当多的农民抱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和“多子多福”等传统思想。
2 错误理解法的内涵。一方面,我国传统的法律体系是“诸法合体,民刑不分”,这种传统的法律文化反映到人们的意识观念上,必将导致人们对法律产生狭隘的错误理解,直到今天,许多农民还无法将违法和犯罪区别开来。另一方面,有些农民对法律的理解仅仅是法律就是义务,就是禁止、不能,他们只看到法律中义务的一面,而没有看到法律中还有对权利的保护,这与我们现在所宣扬的权利至上的理念是不相称的。农民的义务意识越重,权利观念越轻,则会从内心排斥法律。
3 畏法与轻法并存。在有些农村地区,法律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谁都是法,谁都可以做法官、行使司法权,只要他们认为自己是正义的,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也毫不在意。由于许多农民不了解也不愿去了解法律,所以,他们依然倾向于用非正式制度和手中的锄头来解决争端,除非万不得已,不会诉诸于法律,请求法律援助,这就是一种典型的轻法意识。与此同时,比较令人惊奇的是,有些农民在轻法的同时,又害怕法律。他们对于国家倡导法治,想得更多的并不是如何通过法制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而是将我们曾一度流行的“严打”联系在一起,他们普遍认为犯法就得坐牢,就要被判刑。只要某人被法院或公安局给传唤了,或问话了,那么,这人在本质上就有问题,不值得深交,更不能以身相许。这其实也反映出部分农民对法律有一种普遍的畏惧心理。
4 法律至上的理念受到扭曲。正是因为农民普遍不知法、不懂法,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当农民碰到法律问题时,无论是刑事案件还是民事案件,他们普遍不知道或不愿意寻求法律的帮助和保护,更多地选择了私了、自力救济的方式。在有些农村地区,其别是落后的农村地区,解决问题的手段不是依靠法律、依靠法官,而是依靠家族势力,法律往往让位于族长和他们手中的锄头。当农民遇到纷争时,也有少部分人选择了忍气吞声,他们认为打官司需要后台、要找关系,甚至还认为法律是能够被人情、被金钱所左右。
三、优化普法教育途径,提高农民的法律素养
为了普及农村法制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律素养,夯实法治国家的国民基础,在“五五”普法内容相对固化后,我们可以通过优化普法路径的办法,达到普法教育效果。
1 加大普法宣传力度,优先培训“七类”人员
为了保障“五五”普法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我们应采取以点带面的方法,重点加强对农村七类人员的法律培训。第一类是乡镇领导干部。乡镇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定时学法,要为乡镇干部和全乡村民树立一个依法行政、遵纪守法的榜样;第二类是村两委干部。农村有句俗语:村看村、户看户、农民看干部。村两委干部要走在农村普法教育的前头,他们应先于普通农民接受法律培训;第三类是党员、团员;第四类是村民代表;第五类是乡村企业的干部、职工;第六类是农村科技示范户和致富能手;第七类是农村法制宣传员和纠纷调解员。当上述七类人员经过普法培训后,他们才能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现身说法,帮助普通群众接受普法教育。
2 改善农村法律运行环境
普及农村法制教育、培养农民的法律意识离不开一个健全的法律环境。目前,有些农民之所以会对现存的法律产生一定的误解,学习法律的意愿与积极性
不高,这与我们的执法人员、基层干部的工作态度和执法水平有关,也和“乡霸”、“村霸”的存在有关。为了消除他们对法的误解,自觉接受普法培训,为此,我们有必要努力营造一个公平、有序、和谐、健康的法制环境,规范执法秩序,严惩违法行为,依法打击犯罪,让广大农民深刻认识到法律不仅是人们生活的行为准则,而且还是全体公民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要加强对执法、司法人员的执法、司法监督;要特别注重对农民的法律帮助与指导,让他们正确理解法律,学会自觉运用法律,正确认识诉讼的作用与意义;要发扬基层民主,建立议事、评事制度,让农民参政议政,对集体工作进行监督,充分分享民主与法治建设成果,提高对法律的尊重与信仰。
3 补充普法教育内容
以往的历次普法比较注重对宪法和各个部门的专业法的普及,虽然这很有必要,但是,却与农民的日常生活和实际需求关联度不是很高。在“五五”普法中,虽然普法教育的内容早已确定,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根据农村特点和农民对法的实际需要,选择农民最需要、与农民生活关联度高的法律,以对“五五”普法内容进行必要补充。普法时,我们应全局统筹,成立一个专门机构来负责普法事务的操作,它包括法律内容的选择、宣传人员的安排、方式的确定、场所的准备、各部门的协调等。重点普及关于土地承包、惠农政策、调整劳资关系、涉及家庭生活、规范邻里关系的法律法规,如《宪法》、《农业法》、《婚姻法》、《继承法》、《劳动合同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婚姻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林业法》、《水法》、《传染病防治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通过上述法律法规的普及教育,以帮助农民分清合法与非法,学会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合法途径解决矛盾纠纷。
4 搭建普法教育平台
随着现代教育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除了传统的课堂培训外,“五五”普法还可采取农民乐于、便于接受的形式与载体。第一,通过广播电视进行普法宣传、教育。第二,利用各类专栏、板报开展普法教育。第三,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手段进行普法教育。一方面,随着网络的建立与普及,县级普法单位可以建立普法网站,面向乡镇农村,选择比较有代表性的典型民事、刑事、行政案例在网站上定期;县级普法网站还可开设咨询网页,开展网上咨询。另一方面,县、乡普法机构与普法工作人员还可以采取把农民集中到农村法制学(夜)校的办法,通过电视机和vcD播放机,把预先制作的法制讲座系列录像播放给农民,同时,还可组织农民进行课堂讨论,以加深他们对法律的认识与理解。
5 丰富普法教育形式。“五五”普法要适应农村发展的新特点和农民的生产生活实际,力求在普法教育形式上求新求活求变。一是建立农村图书室,购置法律书籍,其别是普法教育丛书,要让农民看得懂、看得进。二是编写和发放法律教材,送法(书)下乡。三是针对新形势下农民学法需求,县乡普法机构要组建普法宣传小分队和讲师团到农村进行宣讲,开展法制专题讲座。四是开展家庭学法活动。其形式可以是家庭成员共同学法,也可以是邻里之间相互学法等。五是开展法律知识竞赛。主要是以村组和乡镇为单位,组织农民开展法律知识竞赛。六是举办法制文艺宣传演出。各基层普法机构可以发动农民,组建农村法制宣传演出队,采取自编自演的方式,将最贴近农民实际的法律通过小品、小故事等形式送给农民,以达到寓普法于娱乐的目的。
篇5
一、农村普法的现状与难题
1.普法教育的权威性、重要性认识不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越来越看重物质利益和经济效益,并以此作为看问题、办事情、论成败的惯用标准,崇尚“时间就是金钱”之类观念,对那些费时、费力而又难见直接经济效益的普法依法治理求长远社会效益的治本工作则持回避、被动、冷漠的态度,因而普法教育工作在一些人心目中的分量大大减少了,有些乡镇、村的领导借口抓经济工作是硬指标,把普法与经济工作对立起来,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个别乡镇、村的领导把普法和“减负”对立起来,认为组织农民学法就要求农民购买普法教材、参加考试,是增加农民负担,忽视了普法对依法治村、依法“减负”提高广大农民法律意识的重要作用。
2.普法教育原有“三无”现象仍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所谓“三无”是指无专职普法队伍、无专门工作手段、无专项活动经费。也就是说,农村的普法工作主要靠乡镇司法所和有关单位的配合来做,即使有的设有普法办也是虚设,其教育手段要根据实际条件来确定,宣传经费要临时筹集。从我县农村整体情况来看,普法工作队伍力量小,装备差,普法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较突出。大多数乡镇、村还普遍存在简单、陈旧的宣传教育手段和形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普法工作的深入开展。
3.普法教育还存在“四难”的问题。一是人员难集中。随着农民经济意识的不断增强,xx常年有20万农民外出打工或在企业就业,普法对象比较难以集中。二是时间难安排。农民的时间为个人自由掌握,且农村生产劳动的季节性比较强,农民在农忙时早出晚归,在田里忙耕种;农闲是忙外出打工挣钱做生意,很少有空闲时间坐下来学习,因而普法的时间难以安排。三是内容难理解。由于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低,对规范抽象的法律条文难理解,学不懂、记不住,影响了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因此,如何把规范抽象的法律条文变成通俗易懂,使之深入浅出进行宣传,显得十分必要。四是效果难体现。由于农村普法存在认识上不足,人员、时间难以集中安排,普法经费得不到充分保障,加上农民文化水平较低,法律条文难以理解掌握等诸多原因,因此尽管各级做了许多工作,但是农村普法还是难以取得明显效果。
4.普法工作基本保障有待进一步落实。一些乡镇、村普法工作力量还较为薄弱。乡镇的普法工作目前主要由乡镇司法所或综治办承担着。乡镇司法所只有一至二个司法助理员,而且司法所的人员一年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时间配合乡镇的中心工作。仅靠一两名司法助理员在有限的时间内开展普法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另外,普法经费得不到很好的落实。考核监督力度不够,也造成了农村开展普法工作的季节性、主动性不强。
二、农村普法难的原因和症结
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农村普法工作存在以上“难”的现象,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的原因:
1、“重人治、轻法治”的封建思想,影响了农村普法的开展。由于长期以来人治思想和现实的负面影响,使得广大干部群众对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知之甚少。许多农村干部、农民群众学法的积极性不高,从而阻碍了普法工作深入发展。
2、学法用法脱节、执法不公的不良现象,挫伤了农民学法的信心。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农民不是不想学法,而是觉得学法没用,不是对学法没兴趣,而是对法律没信心。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有的领导干部以言代法,以权压法。有些农民说:“法律虽好,但执行起来,就往往走样。法律讲的是一回事,执行又是一回事,叫我们农民咋相信?学了法有什么用?”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会严重损害它和国家在农民群众中的形象,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就会使农民群众对法律失去信心,农村普法已取得成果也难以巩固。
3、观念陈旧,形式单调的方法,影响了农村普法的深入。调查中发现一些农村的普法还习惯于借助行政化的手段来进行,没有根据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有效途径开展普法。这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普法工作的客观要求。一些地方只满足与放广播,搞宣传栏进行普法宣传,形式单一。另外,由于一些普法工作人员对法律知识学的不深不透,普起法来难以作到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等等,这些原因都阻碍了农村普法的深入。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4.农村人口素质和环境条件较差,制约了农村普法效果的提高,由于农村人口居住分散,流动性大,农民文化素质低,农村组织松散等,给农村普法工作带来很大难度。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民文化水平较以前虽然有一定的提高,但文盲、半文盲的农民占相当大比例,客观上制约了农村普法成效的提高。
三、在“五五”普法过程中解决农村普法难点的对策建议
一是组织法律培训,主导普法。坚持面授为主,是开展普法的一个基本原则和要求。农村普法,也必须这样。在实际工作中,要分级负责,层层抓好法律培训,充分发挥法律培训在普法中的主导作用。一是乡镇要负责抓好村(居)民委员会主要干部的法律培训,每年要集中进行一次3至5天的法律培训;二是村(居)民委员会要负责抓好农户(居民)户主的培训,每季度要组织一次。通过法律培训,重点抓好基层干部和普法骨干的培训,实现一户一个“法律明白人”的目标。
二是利用农村工作,渗透普法。普法是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农村普法也必须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在这个前提下,要充分利用中心工作和其它工作开展普法,把普法与农村的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抓党建、奔小康”、“创平安社区、平安村组”等工作结合起来,把普法教育渗透到农村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贯穿这些工作的全过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通过这些工作的开展,使干部群众受到多方面的教育,达到普法的目的。
篇6
关键词:普法教育;农民工
中图分类号:D911.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1-0201-01
一、农民工普法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工进城务工,大多没有受过什么教育文化水平相对低下,如在2007年江西籍外出务工人员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就占了82.25%,而且据统计2007年江西全省农村劳动力平均接受文化教育年限只有8.08年。由于文化水平低下,他们的法律观念比较淡薄,尤其对一些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法律知之甚少,因而他们自我保护能力较弱,一旦发生有侵害自己权益的事件是不知道怎么去保护自己的。调查显示(表格略),对《劳动法》‘较了解’的被访者仅有6.1%,‘一般了解’的被访者占38.9%,而‘几乎不了解’的被访农民工占了41.0%。因为对于相关法律的认知不足,因而在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时候,不知道该怎么办,多数时候只能选择‘沉默是金’,也因此更容易导致侵害合法权益的行为再次发生。
(二)农民工大多数属于社会弱势群体,他们常年工作在环境差的地方,不仅工资待遇低,最起码的劳动保护措施也得不到好的改善,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使得工伤事故时有发生。由于他们的弱势背景,使得合法权益容易受到侵害而得不到及时的保护。另外,拖欠工资、超时加班、随意解除和变更劳动合同,有的甚至连生命都保障不了等等都是目前农民工所要面对的现实。如有调查显示,70%以上受访农民工的工资不同程度地遭到过拖欠,29%的农民工从未按时拿到过工资,仅16%的农民工每次都能按时拿到工资。这就是农民工所要面对的现实的一角,而面对这些他们能做什么呢?
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有的农民工由于法律观念淡薄,遇到损害不懂得利用法律手段来解决,如表二所示,在遇到拖欠工资时候“沉默妥协,工作为主”竟然占据了45.5的比例。这在当今提倡和谐,实施法治、保障人权的社会实在是无法想象。一些家庭由于经济困难,生活无保障,在遇到损害没有能力去维护自己的权益,这样使他们容易走向极端,导致一些人走上犯罪道路。
(三)在普法活动中有些地方领导严重不负责任,对农民工普法教育工作应付了事,对普法活动认识不足,认为对农民工进行法制教育没有太大的意义。这种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的做法使他们长期以来对农民工的法制教育重视不够,没有真正尽到“谁主管谁负责、谁用工谁负责”的责任,致使农民工法制教育没有落实下去,导致了现在这个局面。
二、加强农民工普法教育的对策
(一)普法先要扫盲,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知识水平。这是在普法活动中首先要做到的。农民工的文化水平大多比较低,在接受法律教育时是有一定困难的,而且他们对法律的理解更多地停留在朴素的法律意识水平上,与现代的法治观念有很大的差异。这些使得他们自己的平等待遇遭到侵害时,维护权益的意识低,不知道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
(二)要做好农民工的维权工作,依法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以树立农民工对法律的正确态度。而要农民工形成对法律的一种正确的态度,就要做好维护他们合法权益的工作,让他们得到运用法律的好处,使他们知道法律在自己的生活中是有用的,这样的话才能对学习法律有肯定、积极的态度。
篇7
【关键词】农村地区普惠金融;经济发展;问题;对策
普惠金融最早于2005年由联合国提出,其作为金融服务种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金融服务质量提升、小额信贷金融发展的重要表现。其最终目的是要通过将那些零散的微型金融以及小额信贷服务机构结合到一起,以此来建立用户覆盖面极为广泛的包容性的金融体系,进而将其服务于国家整体金融发展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我国于党的第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决定中正式提出了有关“大力发展我国普惠金融”的相关主张。而我国一些农村地区,由于长期存在金融服务不足的情况,使得广大农民的金融需求难以得到充分的满足,由此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贫困问题。为此,我们应在农村地区广泛开展普惠金融,借助其优势作用的发挥,来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质量给予提升,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新发展。
一、我国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由于各方面的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以后,我国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性在逐渐加大。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开始在农村地区进行普惠金融的发展和建设工作。但是,我国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金融服务较差
为了更好地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需要在我国农村建立相关的基础金融服务,但是目前由于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完善程度不高,所以基础金融服务较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金融网点的密度较小,对于很多农村地区,十几公里的范围才有一个或者两个金融相关的网点,为人们提供相关的金融服务。但是,由于网点密度较少,从而使得人们等待业务处理的流程比较长,影响了普惠金融的服务质量;第二,对于我国农村地区来讲,很多相关的金融业务网点并不是统一的,例如:新农合、农业医保、农业补贴等等都不是在同一家金融结构办理业务,所以办理起来并不是特别方便。
(二)扶贫金融发展较为缓慢
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需要将部分资金用来进行扶贫金融,但是目前我国农村扶贫金融的发展较为缓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扶贫的资金量比较小,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情况不容乐观,需要使用大量的资金用来进行扶贫工作,但是扶贫的资金数量依然比较小,主要是因为扶贫工作的流程比较长,对于金融机构的收益比较小,因此很多普惠金融机构不愿意开展相关的扶贫工作;第二,对于扶贫金融来讲,仅仅依靠金融结构是无法开展的,所以还需要社会相关力量的支持,从而能够在各个方面支持扶贫金融的发展,更好地控制相关的风险。
二、促进我国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的策略
目前,虽然普惠金融在我国开展以来取得了相应的成就,但是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普惠金融未来的发展。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一)政策上的扶持
普惠金融对于我国农村经济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此必须要更好地促进普惠金融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才能够整体带动农村经济,更好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所以,需要国家和政府给予相关政策方面的支持,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建立普惠金融发展的相关体系,从而能够根据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特性,制定适用于农村的普惠金融发展体系,更好地促进相关工作的开展,为扶持农村经济做出贡献;第二,鼓励其他金融机构参与到普惠金融中来,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对于参与普惠金融的相关金融机构给予相关的优惠政策。从而能够通过政策的激励,更好地扩大普惠金融的影响范围,促进金融结构的改革和完善。
(二)完善相关的基础
金融服务基础金融服务是普惠金融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直接与农村和农民相关金融业务直接进行对接的部分。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村地区普惠金融的发展,需要不断完善相关的基础金融服务,为此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增加相关的基础金融服务网点,从而能够及时覆盖相关的服务人群,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相关的金融服务;第二,促进各个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互通性,从而使得人们可以在一家基础金融服务网点,可以同时办理多家金融结构的业务,能够更好地帮助人们节约服务时间,进一步提高基础金融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
(三)促进普惠金融多个方面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促进普惠金融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可以结合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和金融的发展现状,更好地从多个方面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为此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促进金融服务与其他农村服务之间的结合,目前虽然普惠金融是一项重要的基础金融服务,但是与农村其他服务都是紧密相关的。因此,可以更好地促进普惠金融与其他农村机构的服务,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第二,在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从而能够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更好地为农民提供相关的金融结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更好地促进各个网点之间信息的交流和共享,有利于提高服务的便捷;第三,要不断提高普惠金融服务网点员工的素质,一方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的业务素质,使得能够更好地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不断提高普惠金融的影响力;另一方面,需要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从而能够更好地投入到普惠金融服务中。另外,还需要对工作有一定的热情,能够在业务上不断地突破,在技术上不断地推陈出新。
参考文献
[1]杨俊仙,张娟.山西省农村普惠金融水平测度与评价[J].经济师.2015(01).
篇8
一、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
1.介绍大学校园生活
优美的环境是引人向往的一个重要因素。班主任可以向学生介绍大学校园整体是多么的美,还可以具体介绍大学的教学设备是多么的完善,学生住宿条件是多么的舒适,明亮的大饭堂是多么的壮观等。还可以展示一些大学校园的宣传画,在大学里,文化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以参加各种自己喜欢的社团,以发挥自己的特长。
2.榜样激励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感染人,可以改变人的思想。教师应通过介绍本校一些成功考上大学的典型例子来激励学生认真读书,如某位优秀学生留在本校学习,通过三年努力考上名牌大学;某位学生原来成绩一般,经勤奋刻苦学习,最终也考上了大学。
3.旅游励志法
旅游对农村学生来说是一件难得的事情。有条件的话,可建议学校组织学生旅游,通过旅游能见识到很多事物。在旅游过程中,学生可以长见识,很可能因为观察某一事物而树立理想,激活学习热情。一个人也许因为一次旅游而影响一生。笔者所在的学校坚持每年组织初一学生到梅县旅游,去参观故居、嘉应学院、梅县新华书店等,这个做法值得肯定。
二、组建得力的班团干部队伍
组建得力的班团干部是减轻班主任管理工作压力的重要手段。选择班干部时应改变过去以学习成绩为标准的做法,应选责任心强、号召力强、组织能力强的学生当班长。若班干部不得力,班主任就是鞠躬尽瘁,也难有理想的班风。
三、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
班主任就是学生在校的父母。班主任在平常的管理中要做到严中有爱,体现父母的慈祥,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在全体学生面前表扬个别表现好的学生。一个人能被他人关心是幸福的,学生得到教师的关心会更加努力学习。据笔者和一小部分学生聊天了解到,好些学生是由其爷爷奶奶照看的留守孩子,班主任应在课余时间多与这类学生接触、谈心,以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困难、心理障碍,并给予帮助解决。
四、关注“两极”学生
学习基础扎实又聪明的学生,留在这类学校读高中是为数不多的,而这部分学生是学校的希望。这些学生在班级中有较强的号召力,他们做什么事都会有一帮同学跟着干。班主任要密切关注这些学生,千万不能让这些学生变成无心向学的“坏学生”,否则,整个班级的学习气氛会越来越差。学习气氛变坏了,班级的纪律管理就难上加难。因此,班主任要鼓励他们勤奋刻苦学习,形成你追我赶的班风。
五、控制随意请假
不想读书的学生总是想着法子来请假,一时说肚子痛,一时说头痛或是家中有事。对于想要请假的学生定要加以识别其是否真正需要请假,杜绝找借口请假的现象。根据笔者的经验,应把握好几点:①已到学校的学生要请假必须亲自找老师,特殊的例外。②写请假条要规范,如写成“请假二节课”是无效的,一定要写具体“第几周第几节至第几周第几节”。③凡是在家不能来校上课者一律由家人打电话来请假,否则请假无效。④凡是请假回家的,回到家中也要由家人打电话来确认,否则请假无效。
六、督促正常晚修
需要充分利用晚自修来完成各学科相应的习题与作业以达到巩固知识。可是,有个别学生就很可能偷偷跑出学校去上网、喝酒等,有的留在教室也影响其他学生学习,所以一定要严格管理。虽然有值日教师到教室检查,但管理力度不够,班主任一定要到位。班主任应在预备课前到达教室,检查学生是否准时参加晚修,不能让学生随意迟到,且要安排班干部维持教室纪律,以确保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
七、杀一儆百也必要
篇9
关键词:体育教学 相关因素 发展对策
体育课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通过其调节学生身心健康的的作用,对其他科目的教学产生促进和推动作用。虽然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体育课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目前的中学体育教学特别是农村普通高中体育教学还存在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几年来体育教学的实践经验,针对农村普通高中体育教学的发展谈一下自己浅显的看法:
一、现状分析
高中体育课教学作为新课改的一个层面,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学模式与新课改要求不适应,人们对体育教学的目的、方法和评价原则的认识,目前仍还处在应试教育层次上,现状堪忧。
1.资金设备因素:政府投入少,农村高中资金设施不足,条件简陋,成为制约体育发展的“瓶颈”。众所周知,农村高中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生源少,大多来自农村,加之地方政府财政困难投入不足,所以农村高中的硬件建设严重滞后,大多数学校场地器材不足,很多体育教学项目都不能很好地开展和普及,以致于很多教学任务都不能完成。更有甚者,由于学校的规章制度不健全,没有专人负责,管理不善,造成体育设施失修、散失或损坏,严重影响着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2.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因素:教育教学模式陈旧,教学观念与新课程要求脱节。长期以来,“运动+竞技”的传统模式仍是中学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学项目以运动技术为主,体育课往往是开展强调竞技水准和规则要求的比赛项目,其评价结果也建立在极强的专项性身体素质基础之上。甚至课外锻炼也是围绕着比赛来进行,重视个别学生而忽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知识传授;体育知识的传授为“填鸭式”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一言堂”,学生缺少参与,使体育课变得枯燥无味,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影响了体育教学的质量。
3.师资因素:一方面,农村环境艰苦,待遇差,工资低,有一技之长的专业教师不愿意到农村学校从教,师资队伍薄弱,专业素质较差;另一方面,“一考定终身”的传统高考模式使素质教育难以在农村普通高中教学中得到根本的落实。作为“非考试”科目的体育课程在学校教学中的地位可想而知,除专业教师奇缺,甚至连专职教师也寥寥无几,有的学校由于教师不够,体育课干脆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至于说上级组织的各项继续教育培训体育教师更是无缘参加,很少能有时间和机会为自己充电。有的学校虽然配有专职教师,但也多是“门外汉”,因此很多体育课仍保持着应试教育条件下那种“集合——跑步——解散”的放羊模式,致使体育课的教学目的无法达到,学生的体育素能得不到应有的开发,新的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自主、合作、探究等新型的教学方式根本得不到落实。
4.学生和家长因素:一方面,当前的中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平时懒散,没有体育锻炼的习惯,对体育课的作用和意义认识不深,大部分都是被动学习的,主动学习的很少,而且大多缺少持之以恒的精神,对于在体育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缺乏勇气和信心去克服,怕吃苦,体育课上不是溜边,就是报病假,身体素质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另一方面,受“分数决定命运”思想的影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一心关注孩子的数理化分数的高低,而不重视学校开展的各项体育活动,认为搞体育也很难成为明星“没出息”。这些“以分定终身”的观念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新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改革,使学校的体育工作的开展阻力重重,体育课的功能无法正常发挥,体育课的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5.学校因素:学校盲目追求升学率,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缺乏科学化、系统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为了生存,为了考出好成绩获得社会的认可,保证优质的生源,只注重考试学科的教育教学,而对于学校的体育工作则应付差事,作为陪衬和点缀,在教学工作计划中一语带过,不但学校体育工作管理体系不健全,而且没有成形的组织机构,体育教师打杂充数,场地器材建设捉襟见肘,远没有达到体育系列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要求。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给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带来阻力和消极因素。
二、农村普通高中体育发展对策
以上这些现状,无疑影响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如何改变这些不利因素,真正使新课程标准在农村体育教学中落到实处,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帮助农村学校改善教学条件,提高农村学校的待遇,鼓励、吸引更多的教师到农村去,从事农村教学,真正做到“教育均衡,资源共享”。同时,学校应加强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建设,注意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
2.宣传号召,提高全社会对高中体育教育教学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使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目的深入人心。学校通过开家长座谈会、走访、发放宣传材料等不同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多侧面地宣传高中体育教育的功能、目的及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意义,从而将体育教育推向社会,使每个公民真正了解体育工作的重要意义,为体育教学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深入学习,澄清思想,统一认识,使体育教育的功能及社会现实价值深入人心。把体育教育纳入学校新课程改革及校本课程开发的发展战略,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真正全面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全体师生的体育参与意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与文化课学习互补互促的统一性,使学生形成自觉锻炼身体的心理定式,把体育教学的实践推广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去。
4.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改变应试教育条件下,以升学率高低评价学校的不良倾向,真正实现对学生全方位的综合素质评价,同时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工作整体建设,形成从制度到管理一整套完备的体育教学体系,完成农村学校体育从应试教育到规范化、科学化的素质教育的转型,开创良好的体育教学育人环境。
篇10
论文摘要:农村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注重知识性采趣味性的结合,注重时效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把思想政治课教好教活。
农村普通高中存在着图书资料旺乏,教学设备简陋,学生的知识面窄但求知欲却强的特点。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作为教师,如果还以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讲授,很容易导致学生厌学。怎样才能把农村普通高中的思想政治课教好教活,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笔者从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导入断课要引人入胜,以增强学生的注愈力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人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例如,在教《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时,我作了这样一段导语设计: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我做导游,带大家去市场经济的海洋中去游览一下,你们看怎么样?学生齐答:OK!一番话、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激活了学生急于了解市场经济方方面面知识的求知欲望,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二、充分利用好课文中的汉画,采用提问法,引导学生总结出观点、原理
课本上的漫画简明而含蓄,是语言文字高度“浓缩”的一门艺术。漫画富于幽默感和哲理性,通过理解漫画,能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如在讲“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时,我先引导学生分析课本上.寸他敢剪吗?”的漫画,并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思考:①某甲要剪某乙头上的绳子说明了什么?(说明矛盾双方对立的一面:相互排斥、相互区别。)②假设下面是尖刀或海洋,他敢剪吗?为什么?(说明矛盾双方的统一性:相互依存,离开其中的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③他们能在一块吗?这又说明了什么?(说明对立和统一是不可分割的,没有对立就投有统一。)通过对这辐漫画及问题的分析,很容易使学生理解“对立统一”的哲学原理。
三、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归纳出观点、原理
讨论,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经过讨论得出的结论,学生更易理解记忆。如在讲“商品”的含义时,我出示了下列几道题并让学生分组讨论: 1.我们从空气里吸收的氧气是否是商品?医院里给病人输载为什么要收费?
2.农民生产的粮食自己食用,或卖给城镇居民,或送给城里的亲戚时,是否都是商品?
3.电视机存放在电视机厂,或商店的仓库内时是否是商品?当人们把电视机买回家供自己使用时,又是否是商品?
经过讨论得出: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这样做避免了“枯燥”的理论讲授。
四、适当地运用幽歇、笑话以活跃课堂气氛
教学活动中,教师把幽默、笑话带进课堂,融入教学中,能创设一种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讲唯心主义世界观时,我结合课文举例:英国著名哲学家贝克莱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存在即被感知。”其惫思就是说,外界事物就是我的感觉,离开我的感觉,世界上就没有任何存在。他还曾说:“我说我写字的桌子存在,就是说我能看见它,摸到它。’,于是,有人问:“贝克莱先生,依你这么说,当你站在悬崖边时,面对着万丈峡谷,难道你只要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有什么悬崖了吗?”贝克莱说:“不错。”“那好,你往前走吧!”这样寓幽狱讽刺于笑声中,便很容易明白贝克莱唯心主义理论的愚盆可笑。
五、利用小品表演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